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574-004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三
             归安沈炳巽撰
   河水三
河水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富平县即今/灵州所地)
 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即今宁夏卫/西南一百四)
 (十里峡口山是明一统志云在卫西南一百四十里/两山相夹黄河经其中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
 (八/座)世谓之青山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
卷三 第 1b 页 WYG0574-0045b.png
河水又北径富平县西(今灵州所西南/有富平县故城)
 秦置北地都尉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按汉志作/威成一本)
 (作威/武)县曰特武(汉志作/持武)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
 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丈
 (朱本/作尺)大十围稍至十馀丈天子嘉之赐帛百匹加秩
 中二千石
河水又北径薄骨律镇城
 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锥指作/果园)也桑果馀林仍列洲
卷三 第 2a 页 WYG0574-0046a.png
 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
 言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
 为白口骝韵之谬(朱云韵字下当有转字谓/白口骝转读薄骨律耳)遂仍今
 称所未详也
  锥指云薄骨镇城在今兰州所境唐朔方节度使
  治所元和志灵州理回乐县本汉富平县县枕黄
  河后魏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
  十里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万馀顷人大获其
卷三 第 2b 页 WYG0574-0046b.png
  利又薄律骨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千馀顷灵武
  县东南至灵州十八里黄河自回乐县界流入汉
  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馀里始为千
  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
  五百馀顷按五代唐长兴中朔方帅张希崇亦引
  河渠兴屯田以省漕运民夷爱之今灵州所境田
  多沃饶恒无暵涸之患赖黄河之灌溉也
河水又径典农城东
卷三 第 3a 页 WYG0574-0046c.png
 世谓之胡城又北径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
 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
 所治也(何氏云汉书冯参传无典字盖典农之名始/于建安也续书百官志云边郡置农都尉主)
 (屯田/殖谷)
河水又北径典农城东(按锥指引此作又径北典农城/东二城皆上河典农都尉冯参)
(所治也在今/灵州所界)
 俗名谓之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朱校宋本农/下有一毗字)
河水又东北径廉县故城东(廉县汉属北地郡其故/城当在今灵州所西南)
卷三 第 3b 页 WYG0574-0046d.png
 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
河水又与北枝津合
 水受大河东北径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
 入河今无水尔雅曰澭反入言河复决入者也河之
 有澭若汉之有潜也
河水又东北径浑怀鄣西
 地理志曰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三齐平徙
 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地之名矣南去北城三百里(南/去)
卷三 第 4a 页 WYG0574-0047a.png
 (北城恐误汉志浑怀都尉在北地郡富平县疑当作/南去北地 元和志怀远县在灵州东北隔河一百)
 (二十里废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鄣)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今在平/罗所东)
 去北城(城亦当/作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战
 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以图焉(朱云当作/颇似图画)故亦谓之画
 石山也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
 河水东北径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
卷三 第 4b 页 WYG0574-0047b.png
 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按汉志三封属/朔方郡其故城)
 (在今榆林卫界废夏州/西南长泽县北二十里)
河水又北径临戎县故城西
 汉元年立(按汉志临戎县武帝元朔/五年置今云汉元年误)旧朔方郡治王
 莽之所谓推武也
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径沃野故城南(元/和)
(志沃野故城在天德军城北六十里即后魏六镇从西/第一镇也刁雍上表云臣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
(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
卷三 第 5a 页 WYG0574-0047c.png
 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枝渠东注以溉
 田所谓智通在我矣
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
县故城东
 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又有西部都尉治有
 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
 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故地理志
 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骃谓之浑泽矣屈从
卷三 第 5b 页 WYG0574-0047d.png
 县北流(汉甘露三年董忠送韩邪单于出鸡鹿塞后/汉永元初窦宪出鸡鹿塞伐匈奴是也窳浑)
 (县故城今在/废宾州西北)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径高阙南(地理志曰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
(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俗名为高阙也)
 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
 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
 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节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
 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
卷三 第 6a 页 WYG0574-0048a.png
 上古迄今(朱笺云大事记注引此作峨然云举/节状作即状上古迄今作自古及今)常置
 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四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
 王于高阙即此处也(汉书匈奴传元朔四年春汉遣/卫青将六将军十馀万人出朔)
 (方高阙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精骑)
 (往往随后去汉将军得右贤王人/众男女万五千人裨小王十馀人)河水又东径临河
 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
 国王莽之监河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
 梓岭梁北河是也(汉书卫青传上曰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绝梓岭梁北河如淳)
卷三 第 6b 页 WYG0574-0048b.png
 (曰绝度也为北河作桥梁也按通典曰河经灵武郡/西南便北流凡千馀里过九原郡乃东流汉人谓之)
 (西河自九原以东汉人谓之北河然北河之名秦已/有之史记惠文王后五年游北河昭襄王十八年又)
 (之上郡北/河是也)至河目县西
河水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临河故城在今/榆林卫西北)
 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径石迹阜西
 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斯阜纳称焉南屈
 径河目县西(西朱本作左董讷夫云疑/在为左字之讹作左为是)北假地名也
 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去(谢云宋本作/阳山以西)皆北
卷三 第 7a 页 WYG0574-0048c.png
 假也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
 阙㨿阳山北假中是也(史记注北假北方田官主以/田假贫人故云北假应劭曰)
 (北假在北地阳山北正义曰括地志云汉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北假地名也在河北今属胜州)
 (银城/县)北河又南合南河上承西河东径临戎县故城
 北又东径临河县南又东径广牧县故城北又(朱本/作有)
 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径流二百许里东会于
 河
  锥指云阳山即阴山也山在中国之极北故名阴
卷三 第 7b 页 WYG0574-0048d.png
  山水北曰阳山河水之北故亦谓之阳山徐广云
  阴山在河南阳山在河北非也汉书侯应曰北边
  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馀里草木茂盛多禽
  兽本冒顿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求出为寇是其苑
  囿也孝武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汉北建塞
  徼起亭隧筑外城列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
  少安计阴山绵亘千馀里直抵辽东非河南所能
  容益信徐说之谬王莽传云五原北假膏壤殖谷
卷三 第 8a 页 WYG0574-0049a.png
  临戎县见前广牧县故城在今榆林卫地界
河水又南径马阴山西(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
 汉书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
 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
 山今山在县北言阴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按
 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他异山故广
 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议志(何/改)
 (志/)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矣
卷三 第 8b 页 WYG0574-0049b.png
河水又东南径朔方县故城东(朱本下/有北字)
 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
 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
 莽以为武符者也按地理志云金连青泽盐泽并在
 县南矣(按汉书地理志朔方县注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南今云青泽盐泽恐误)又按魏
 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
 名戎盐入药分汉志典官盐池去平地(朱云平地/疑作平城)
 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
卷三 第 9a 页 WYG0574-0049c.png
 里如淳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
 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新秦也屈南过五原西安
 阳县南(朔方县故城汉朔方郡治元和志什贲故城/在夏州朔方县东北即汉朔方县之故城自)
 (汉至今常为关中根植/什贲之号盖番语也)
河水自朔方东转径渠搜县故城北
 地理志曰朔方有渠搜县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沟搜
 亭也礼三朝记曰北发渠搜南抚交阯此以北对南
 禹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朔方中部都尉治在废夏/州北此非禹贡之渠搜说)
卷三 第 9b 页 WYG0574-0049d.png
 (见/后)
  禹贡锥指云傅同叔云陆氏曰汉志朔方郡有渠
  搜县武纪云北伐渠搜是也以余考之汉朔方之
  渠搜非此所谓渠搜此亦当是金城以西之戎也
  后世种落迁徙故汉有居朔方者若禹时渠搜居
  朔方则不应浮积石陆说非也渭按水经河水自
  朔方东转径渠搜县故城北注云礼三朝记曰北
  发渠搜南抚交阯此以北对南禹贡之所云析支
卷三 第 10a 页 WYG0574-0050a.png
  渠搜矣误始道元陆氏因之大戴礼汉武帝诏并
  有三朝记语渠搜与交阯对举则不在朔方可知
  龟兹国王治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而上郡有
  龟兹县师古曰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
  以名云朔方之渠搜亦此类也周书王会篇曰渠
  搜以䶂犬注云露犬也能飞食虎豹凉土异物志
  曰古渠搜国在大宛北界隋书西域传曰鏺汗国
  都葱岭之西五百馀里古渠搜国也渠搜之在西
卷三 第 10b 页 WYG0574-0050b.png
  域有明徵矣㨿汉书大宛北与康居接并在葱岭
  西而异物志言渠搜在大宛北界岂汉时康居部
  落即古渠搜之地与或曰鏺汗在葱岭之西以为
  渠搜毋乃太远曰奚有于是条支国临西海去玉
  门阳关四万里汉时犹且来献今鏺汗国都去长
  安不过一万二千二百五十馀里浮河而下至平
  阳则视长安又差近何言太远也且后世德不足
  以及远尚能威行万里之外况舜禹之声名洋溢
卷三 第 11a 页 WYG0574-0050c.png
  无远弗届者哉禹贡首昆崙次析支次渠搜盖以
  入贡之序为先后也
 河水又径西安县故城(按汉志五原郡有西安阳县/莽曰鄣安则此县字当作阳)
 (字/)王莽更之曰鄣安矣(安阳故城在/废丰州东北)河水又东径田
 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屈东过九原县
 南(汉志五原郡成宜县下云中部都尉治原亭西部/都尉治田辟辟读曰璧原亭田辟盖皆县界之地)
 (名/)
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城在废/丰州界)
卷三 第 11b 页 WYG0574-0050d.png
 王莽更曰艾虏也(师古曰艾/读曰刈)
河水又东径原亭城南
 阚骃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
河水又东径宜梁县之故城南(今在废/丰州东)
 阚骃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
河水又东径稒阳城南(稒阳城即稒阳塞在稒阳县西/北后汉永元初窦宪出鸡鹿塞)
(邓鸿出稒阳/塞即此城)
 东部都尉治径河阴县故城北(河阴属汉/五原郡)又东径九
卷三 第 12a 页 WYG0574-0051a.png
 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
 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
 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纪
 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
 将军大夫适子伐吏皆貂服矣(按今竹书纪年作/适子代史皆貂服)
 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东属
 之陶山筑亭鄣以为河上塞徐广史记音义曰陶山
 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二十四年起自临洮东暨
卷三 第 12b 页 WYG0574-0051b.png
 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南越地昼警夜作民劳怨
 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
 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
 骸相支柱其冤痛如此矣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
 辽东城堑万馀里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
又东过临沃县南(按临沃属五原/当在稒阳县西)
 王莽之振武也
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
卷三 第 13a 页 WYG0574-0051c.png
 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鄣即此山也西北
 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
 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
 居幕南堡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
 东北即怀朔镇城也其水自障东南流径临沃城东
 东南注于河
河水又东径稒阳县故城南
 王莽之固阴也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障河水决
卷三 第 13b 页 WYG0574-0051d.png
 其西南隅又东南枝津出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
 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五原郡东/部都尉治)
 (在今榆林卫废胜州西南汉志稒阳县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太初三年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筑亭障)
 (西北至卢朐山谓之光禄塞即此按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唐置天德军元和志云武川城在军北三)
 (百里后魏六镇从西第三镇也自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古入匈奴之大路)
河水又东径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
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塞泉城在/今废胜州)
(界/)
卷三 第 14a 页 WYG0574-0052a.png
 大河东径咸阳县故城南王莽之贲武也
河水屈而(下疑漏东/西等字)流白渠水注之
 水在塞外西径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
 莽更曰伐蛮世祖建武中封赵虑为侯国也白渠水
 西北径成乐北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魏土地
 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
 石卢城也白渠水又西径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曰
 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径云
卷三 第 14b 页 WYG0574-0052b.png
 中故城南故赵地虞氏记云赵侯自五源河曲筑长
 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
 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
 大(一作/火)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
 城今云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县曰远
 服矣(按汉志云中县注莽曰远/服则县字疑当作莽字)白渠水又西北径沙
 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
 有芒湖水(朱本作/芒于水)出塞外南径钟山山即阴山故郎
卷三 第 15a 页 WYG0574-0052c.png
 中侯应言于汉曰阴山东西千馀里单于之苑囿也
 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
 哭谓此山也其水西南径武皋县王莽之永武也又
 南径原阳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水合其水东出
 武泉县之故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水
 南流又西屈径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曰五原有
 南舆县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十
 三州志曰广陵有舆故此加北疑太疏远也(按今本/汉书地)
卷三 第 15b 页 WYG0574-0052d.png
 (理志五原郡有南兴县莽曰南利而无南舆/郦注作南舆岂古本是舆而后人讹作兴耶)其水又
 西南入芒于水西南径白道南谷口有长城在右策
 (朱本作侧然谷口/二句疑尚有讹脱)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南谷
 口有城自城北出有高坂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
 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此下疑有讹/误恐不接此)见琴慎相
 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扳陟斯途远怀古事
 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树(朱本注谢兆申/云宋钞本作山)
 (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
卷三 第 16a 页 WYG0574-0053a.png
 灵王之所筑也芒于水又南西径云中城北白道中
 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径武川镇
 城以景明中筑以禦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径魏
 帝行宫东世谓之阿计头殿宫城在北门岭北阜上
 其城员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惟台殿而已其水
 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于云中城
 北(五字/疑衍)南注芒于水芒于水又西(下有/讹误)塞水出怀朔
 镇东北芒中南流径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
卷三 第 16b 页 WYG0574-0053b.png
 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
 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自台西出南上
 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之所在也其殿四
 柱两厦堂宇绮拱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便
 得焜煌堂雕盈镂角取状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
 荒游鸾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蕃委诚重译拜
 阙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
 刻石树碑勤宣时事碑颂云肃清帝道振摄四荒有
卷三 第 17a 页 WYG0574-0053c.png
 蛮有戎自彼氐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颡恂恂南秦敛
 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
 之辞也碑阴题宣成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从臣姓
 名若新镂焉其水历谷南出阴山西南入芒于水芒
 于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
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
 缘胡山(上下疑有讹误或/连上经文俱是注)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
 之间南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
卷三 第 17b 页 WYG0574-0053d.png
 径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桢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
 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
 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锥指云缘胡山在今平虏卫西北黄河西来折而
  南流处桢陵即废东胜州也其故城在卫西北河
  东岸沙南故城在西岸榆林塞外唐为胜州地经
  文当云又南径云中桢陵县西又南径沙南县东
  则与道元所见者符矣
卷三 第 18a 页 WYG0574-0054a.png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
 定襄郡汉高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
 名椅桐者也
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今山西平虏卫西有/君子济 此条疑是)
(注/)
 昔汉桓帝十三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
 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朱云御/览引此)
 (无曰子封三字疑当作/田子封是津长姓名)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
卷三 第 18b 页 WYG0574-0054b.png
 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费一无所损其子悉
 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朱云御览/有两帝字)曰君子也
 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二百馀里
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
 水出契吴东山西径故里南而北俗谓之契吴亭其
 水又西流注于河
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
 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县(县下/黄本)
卷三 第 19a 页 WYG0574-0054c.png
 (阙一字吴本补作东字/谢兆申云宋本作西字)东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山
 其水亦取名焉东北流径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之
 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
 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
 北右合一水水出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水又受名
 焉其山自西北流注于中陵水又西北流径善无县
 故城西王莽之阴馆也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治地
 理志曰雁门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又会一水水出东
卷三 第 19b 页 WYG0574-0054d.png
 山下北俗谓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径锄亭南
 西流土璧亭南西出峡左入中陵水水又北分为二
 水一水东北流谓之流水又东径沃阳县坎城南(坎/城)
 (当作/故城)北俗谓之可不泥城王莽之敬阳也又东北径
 沃阳城东又东合可不泥水出东南六十里山下西
 北流注沃水又会东径参合县南(会字/疑衍)魏因参合陉
 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
 口径在县之西北(朱本作径左县之西北愚/意当是陉在县之西北)即燕书
卷三 第 20a 页 WYG0574-0055a.png
 所谓太子宝自河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处也魏
 立县以𨽻凉城郡也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县北
 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曰沃阳县西部都尉治者也
 北俗谓之阿养城(沃阳卫在今/平卤卫东南)其水又东合一水水
 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谓之灾豆浑水西北流
 注于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
 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阳故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渟
 渊而不流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凉
卷三 第 20b 页 WYG0574-0055b.png
 城郡注(疑作/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
 地理志曰泽有丞长(朱云汉书地理志沃阳下注云/盐泽在东北有长丞则此丞长)
 (当作/长丞)此丞即长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
 泉东南流注池北俗谓之大谷此隹(疑当作/此阜)水亦受
 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连岭北
 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北俗名之乌伏真山水曰诰升
 袁河(朱云当作缘河/愚谓当作袁水)西南流径沃阳县左合中陵川
 乱流西南与一水合北俗谓之树颓水水出东山下
卷三 第 21a 页 WYG0574-0055c.png
 西南流右合诰升袁水乱流西南注分为二水左水
 枝分南出北俗谓之太河罗(朱本云太河罗/当作太罗河)右水西
 径故城南北俗名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注于
 河
河水又南太罗水注之
 水源上承树颓河南流西转径武县(当是武/州县)故城南
 (武县故城在/今繁峙县界)十三州志曰武县在善无西百五十里
 北俗谓之太罗城水亦藉称焉其水西南流右水注
卷三 第 21b 页 WYG0574-0055d.png
 之水𨗳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径城西北名之曰故
 槃回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于河
河水又左得湳水口(平虏卫西有吕梁山湳水口当/在今河曲县西北天桥峡也)
 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东观记曰郭伋细侯(郭/伋)
 (下疑脱/字字)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携道路
 行部到西河美稷数百小儿各骑竹马迎拜伋问儿
 曹何自远来曰闻使君到喜故迎伋谢而发去诸儿
 复送郭外问使君何日还伋计日告之及还先期一
卷三 第 22a 页 WYG0574-0056a.png
 日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其水又东南流羌
 人因水以氏之汉冲帝时羌湳狐奴归化盖其渠帅
 也其水俗亦谓之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咸水出
 长城西咸谷东入湳水又东径西河富昌县故城南
 王莽之富城也湳水又东流入于湳水左合一水出
 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
 而为吕梁洪其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
 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奔云泄震天动地曰吕
卷三 第 22b 页 WYG0574-0056b.png
 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
 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历山寻河乃无过
 峘(朱云当/作遏岨)至是乃为河之巨崄即吕梁矣在离石北
 以东可二百有馀里也(一本无/也字)
又南过西河圁(音/银)阳县东(舆地广记唐立银州东北有/无定河即圁水也后人因溃)
(沙急流深浅不定故更今名名明一/统志无定河一名奢延水又 圁水)
 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归新圁水出
 上郡白土县圁谷东径其县南地理志曰圁水出其
卷三 第 23a 页 WYG0574-0056c.png
 西东入河王莽更曰黄土也东至长城与神衔(朱本/作神)
 (御下/同)水合水出县南衔山峡山东出至长城入于圁
 圁水又东径鸿门县县故鸿门亭地理风俗记曰圁
 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菀火井庙火从地中
 出(按汉志云鸿门有天封宛火井祠火从地出则/菀当作宛张衡南都赋云天封大狐列仙之陬)
 水又东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东南流注圁水又
 东径圁阴县北汉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阴矣又
 东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东北桑溪(东北桑溪/四字疑衍)
卷三 第 23b 页 WYG0574-0056d.png
 东北流入于圁圁水又东径圁县南东流注于河(按/禹)
 (贡锥指引此作又东径圁阳县南又东注于河云今/米脂县西北有圁阴县故城圁阳当在其东北也史)
 (记晋文公攘戎翟居/于圁洛之间即此水)
河水又东端水入焉
 水西出号山山海经曰其山木多陉㮨(按山海经/当作漆棕)
 草多芎穷是多冷石(朱云按山海经作汵石郭/注音金今云冷石未详)端水
 出焉而注于河
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出焉
卷三 第 24a 页 WYG0574-0057a.png
 水出上郡诸次山山海经曰诸次之山诸次水出(孙/云)
 (山海经作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
 蛇其水东径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
 榆溪旧塞者也(上郡即今陜西延安府绥德/州榆林塞在废胜州南界)自溪西
 去悉榆林(黄作柳/朱作林)之薮矣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出
 故谓广长榆也王恢云树榆为塞谓此矣苏林以为
 榆中在上郡非也按始皇本纪西北逐匈奴自榆中
 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然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阴
卷三 第 24b 页 WYG0574-0057b.png
 山在朔方东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汉书音义苏林
 为是非也其水东入长城小榆林水合焉历涧(朱本/作历)
 (源/)西北穷谷其源也又东合首积水西出首积溪溪
 东注诸次水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诸次之水东流
 注于河即此水也
河水又南汤水注之
 山海经曰水出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郭注/作硌)
 (磊硌大石猊/也硌音洛)下多榛楛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卷三 第 25a 页 WYG0574-0057c.png
又南(锥指引此南/下有径字)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离石县今永/宁州奢延故)
(城在废夏/州西南)
 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山海经曰(曰字/疑衍)
 所谓生水出盂山者也郭景纯曰盂或音明汉破羌
 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虏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
 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水矣东北流径其县故
 城南王莽之奢节也赫连龙升七年(按十六国春秋/赫连无龙升七)
 (年其年改/元凤翔)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
卷三 第 25b 页 WYG0574-0057d.png
 叱于阿梨(按夏录作/叱于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蒸土加
 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成百
 鍊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
 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
 (夏录作/柔迩)如风靡草咸服九区(夏录作/九域)世甚珍之又铸
 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驼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
 于宫殿之前则今夏州治也(夏录较详/附录于后)
  十六国春秋夏录曰凤翔元年春三月大赦境内
卷三 第 26a 页 WYG0574-0058a.png
  殊死以下改元凤翔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
  岭北夷夏十万馀户改筑都城于朔方水之北黑
  水之南名曰统万城下书曰古人制起城邑或因
  山水或以义立名今城已建万堵斯作克成弗远
  宜有美名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
  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视民如草芥乃蒸
  土加功以锥刺之锥入一寸即杀作人而并筑之
  刺之不入即杀行锥者勃勃以为忠故委以营缮
卷三 第 26b 页 WYG0574-0058b.png
  之任又使造五兵器锐利尤甚乃成百鍊既成呈
  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
  则斩铠匠又造百鍊刚刀五口背上为龙雀大环
  兼以金缕作一龙形长三尺九寸号曰大夏龙雀
  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
  都可以怀远可以柔迩如风靡草威服九域世甚
  珍之复铸铜为一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驼龙虎之
  形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凡杀工匠数千
卷三 第 27a 页 WYG0574-0058c.png
  馀人以是器物莫不精丽
 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而北出沙溪而东南流
 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出奢延县黑涧(按/朱)
 (云当作奢延水又东与黑水合黑水出奢延县黑涧/谢云按宋本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宋刻本无)
 (焉水/二字)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合交兰水
 出龟兹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流
 与镜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谷东北流注于奢延
 水奢延水又东径肤施县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
卷三 第 27b 页 WYG0574-0058d.png
 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又径
 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汉高祖并三秦复
 以为郡王莽以汉马员为增山连率归世祖以为上
 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东入五龙
 山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帝原水自下亦为通称也
 (按汉地志上郡肤施县有五龙山帝源水阳/周县桥山有黄帝冢而西河自有增山县)历长城
 东出于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年水(宋本作/平水)出西北平
 溪东南入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止(疑误当/作出)西
卷三 第 28a 页 WYG0574-0059a.png
 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
 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
 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其水东流昔段颎追羌出桥门
 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
 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于临洮
 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
 奢延水又东与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巡
 溪东北注于奢延水奢延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生
卷三 第 28b 页 WYG0574-0059b.png
 水东流注于河
河水又南陵水注之
 水出陵川北溪南径其川西转入河
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
 离石(何云离石上当/有水出二字)北山南流径离石县故城西史
 记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者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
 代共王子刘归(按史记表/当是刘绾)为侯国后汉西河郡治也
 其水又径隰城故城南(隰城故城在/今孝义县界)汉武帝元朔三
卷三 第 29a 页 WYG0574-0059c.png
 年封代共王子忠为侯国王莽之兹平亭也(按汉志/莽曰慈)
 (平/亭)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何云千/疑作平)之称其水西流注于
 河也
又南过中阳县西(中阳县即今/孝义县界)
 中南(疑是/阳)县故城在东东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滨于
 河也
又南过土军县西(今山西汾州石楼/县有土军县故城)
 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胡汉译言音讹
卷三 第 29b 页 WYG0574-0059d.png
 伪变矣其城员长而不方汉高帝十一年以封武侯
 宣义为侯国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
 上多产名驹骏同滇池元(朱云元下/脱一马字)河其水西北流
 至其城东南土军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龙泉水
 又北屈径其城东西北入于河
河水又南合契水
 傍溪东入穷谷其源也又南至禄谷水口水源东穷
 此溪也
卷三 第 30a 页 WYG0574-0060a.png
河水又南得大蛇水
 发源溪首西流入河
河水又右纳辱水(朱本作又南/又纳辱水)
 山海经曰辱水出于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阴多
 铁阳多玉其水东流注于河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
 浣水合傍溪西转穷溪便即浣水之源也延水又东
 会于根水西流溪下根水所发而东北注延水东南
 露跳水西出露溪东流又东北入延水乱流注于河
卷三 第 30b 页 WYG0574-0060b.png
 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水发源东露西流入于河河
 水又南左会石羊水径溪东入道源穷谷西流注于
 河
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今延安府肤施县北百里/有金明城即汉高奴县也)
 城谷水东启荒源西历长溪西南入于河水又南合
 溪口北出孔山南历溪西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穴
 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
 谓之孔山也山在莆城(朱本云莆城/当作蒲城)西南三十馀里
卷三 第 31a 页 WYG0574-0060c.png
 河水又右会区水山海经曰次四经之首曰阴山西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柞其下多杻橿(按山/海经)
 (此下脱其/阳二字)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世谓之
 清水上郡东流入于长城径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
 老人谷傍水北出极溪便得水源清水又东得龙尾
 水口水出北地神泉鄣北山龙尾溪东北注清水又
 东会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东北流入清水清水
 又东径高奴县合丰林水地理志谓之洧水也故言
卷三 第 31b 页 WYG0574-0060d.png
 高奴县有洧水肥可㸐(㸐古燃字黄/本讹作醮)水上有肥可接
 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莒
 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
 膏然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
 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项羽
 以封董翳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汉高祖破以
 县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语讹谓之高楼城也丰林
 川长津泻注北流会洧洧水又(下疑漏东/西等字)有溪谷水
卷三 第 32a 页 WYG0574-0061a.png
 注之水西出奚川东南流入洧水又东注于河
河水又南(疑脱/径字)蒲川石楼山南径蒲城东
 即重耳所奔之处也又南历蒲子县故城西今大魏
 之汾州治徐广晋纪称刘渊自离石南移蒲子者也
 阚骃曰蒲城在西北汉武(下漏/帝字)(按汉志河东郡蒲/子县注应劭曰武)
 (帝置师古曰重耳所居也又蒲反县下注/莽曰蒲城朱本引应劭云即蒲反旧邑)其水南出
 得黄卢水口东出历蒲子城南东北入谷极溪便水
 之源也又南合紫川水水出东北出(疑作/山)紫川谷西
卷三 第 32b 页 WYG0574-0061b.png
 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
 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河水入南黑水水出定
 阳县西山二源奇发同泻一壑东南流径其县北又
 东南流右合定水俗谓之白水也水西出其县南山
 定水谷更径定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定水之阳
 也定水又东注于黑水乱流东南入于河(蒲子县故/城今在隰)
 (州/)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