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 第 1a 页 WYG0566-015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广西通志卷四十
学校
律吕宫谱
阙里志曰周礼太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
以作乐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
阳之声播之八音以为乐器是以古者神瞽考中
声而量之以制长短广狭小大轻重皆有数数者
广西通志卷四十
学校
律吕宫谱
阙里志曰周礼太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
以作乐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
阳之声播之八音以为乐器是以古者神瞽考中
声而量之以制长短广狭小大轻重皆有数数者
卷四十 第 1b 页 WYG0566-0159d.png
阴阳屈伸往来之迹也三三迭运九九相乘天地
万物之所生太和元气之所钟其声律家谓之元
声中之道也和之至也故数和则气和气和则声
和声和而天地万物之和应矣黄钟者天地阴阳
之和也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六相生阴阳
顺应而生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者法
也律以统气𩔖物吕者侣也吕以助阳宣气为道
不同其中一也今按黄钟之长九寸寸积九十分
万物之所生太和元气之所钟其声律家谓之元
声中之道也和之至也故数和则气和气和则声
和声和而天地万物之和应矣黄钟者天地阴阳
之和也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六相生阴阳
顺应而生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者法
也律以统气𩔖物吕者侣也吕以助阳宣气为道
不同其中一也今按黄钟之长九寸寸积九十分
卷四十 第 2a 页 WYG0566-0160a.png
分十釐釐十毫毫十丝丝十忽忽方五十九万目
四百九十万得寸十寸曰尺十尺曰丈十丈曰引
黄钟之管其容子粟秬黍中者一千二百为籥籥
十抄抄十撮撮二十圭圭六粒粒凡一千二百得
籥十籥曰合十合曰升十升曰斗十斗曰斛黄钟
之籥所容千二百重其重十二铢两籥则二十四
铢为两两四分分六铢铢十累累十黍黍凡二千
四百得两十六两曰斤二斤曰裹十五斤曰秤二
四百九十万得寸十寸曰尺十尺曰丈十丈曰引
黄钟之管其容子粟秬黍中者一千二百为籥籥
十抄抄十撮撮二十圭圭六粒粒凡一千二百得
籥十籥曰合十合曰升十升曰斗十斗曰斛黄钟
之籥所容千二百重其重十二铢两籥则二十四
铢为两两四分分六铢铢十累累十黍黍凡二千
四百得两十六两曰斤二斤曰裹十五斤曰秤二
卷四十 第 2b 页 WYG0566-0160b.png
秤曰钧四钧曰石三之九之损之益之以合阴阳
之中以通律吕之和长短广狭小大轻重以十有
二律为之度数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纪之以二
平之以六成之十二天之道也八音之器皆以是
为准毫不可违是以声出于器器之得失则声之
得失也八音惟革木不系于律其馀六器清浊高
下必随器审察齐一之乐始和也总众音言之金
欲应石石欲应丝丝欲应竹竹欲应匏匏欲应土
之中以通律吕之和长短广狭小大轻重以十有
二律为之度数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纪之以二
平之以六成之十二天之道也八音之器皆以是
为准毫不可违是以声出于器器之得失则声之
得失也八音惟革木不系于律其馀六器清浊高
下必随器审察齐一之乐始和也总众音言之金
欲应石石欲应丝丝欲应竹竹欲应匏匏欲应土
卷四十 第 3a 页 WYG0566-0160c.png
而八器之音要必根祖出一黄钟虽器万有不同
皆克谐矣世知以七律为一调而未知度曲之义
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旨七律者如以
黄钟为宫便以林钟为徵太簇为商南吕为羽姑
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七律自为一
均其声自谐七音之协四声各有条理今以平入
配重浊以上去配轻清多不谐协六器之定琴瑟
尤难琴必每调而改弦瑟必每调而徙柱上下相
皆克谐矣世知以七律为一调而未知度曲之义
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旨七律者如以
黄钟为宫便以林钟为徵太簇为商南吕为羽姑
洗为角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七律自为一
均其声自谐七音之协四声各有条理今以平入
配重浊以上去配轻清多不谐协六器之定琴瑟
尤难琴必每调而改弦瑟必每调而徙柱上下相
卷四十 第 3b 页 WYG0566-0160d.png
生其理至妙琴瑟之声微常见蔽于钟磬匏革竹
土声长金石常不能相待考击失宜消息以尽至
于歌诗一句而钟磬一击转折欠圆便失槁木贯
珠之意使不娴习者同奏则动手不均迭奏则发
声不属安足以格神人召和气也宫为君为父商
为臣为子宫商和则君臣父子和徵为火羽为水
南方火位北方水宅常使水声衰火声盛则可助
南而抑北宫为夫徵为妇商虽父宫实徵之子常
土声长金石常不能相待考击失宜消息以尽至
于歌诗一句而钟磬一击转折欠圆便失槁木贯
珠之意使不娴习者同奏则动手不均迭奏则发
声不属安足以格神人召和气也宫为君为父商
为臣为子宫商和则君臣父子和徵为火羽为水
南方火位北方水宅常使水声衰火声盛则可助
南而抑北宫为夫徵为妇商虽父宫实徵之子常
卷四十 第 4a 页 WYG0566-0161a.png
欲以妇助夫子助母而后声成文徵盛则宫唱而
有和商盛则徵有子而生生不穷妙达音律者必
于此而干旋之度律均钟以耳齐声以声定律而
订黄钟之宫准此中声均瑟十六声次第又以十
六声而齐六器声高者则抑而下之声下者则引
而上之过不及者则损益而酌中之逐器而调合
器而协使众器各音翕合不相凌夺被之奏者如
出一人合作于一堂之上将见八风从律气无滞
有和商盛则徵有子而生生不穷妙达音律者必
于此而干旋之度律均钟以耳齐声以声定律而
订黄钟之宫准此中声均瑟十六声次第又以十
六声而齐六器声高者则抑而下之声下者则引
而上之过不及者则损益而酌中之逐器而调合
器而协使众器各音翕合不相凌夺被之奏者如
出一人合作于一堂之上将见八风从律气无滞
卷四十 第 4b 页 WYG0566-0161b.png
阴亦无散阳制物备而作乐成故乐记曰致礼乐
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其十二律以子为黄
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纪丑为大吕十二月建
焉而辰在元枵寅为太簇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訾
卯为夹钟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娄辰为姑洗三月
建焉而辰在大梁巳为中吕四月建焉而辰在实
沉午为蕤宾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未为林钟六
月建焉而辰在鹑火申为夷则七月建焉而辰在
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其十二律以子为黄
钟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纪丑为大吕十二月建
焉而辰在元枵寅为太簇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訾
卯为夹钟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娄辰为姑洗三月
建焉而辰在大梁巳为中吕四月建焉而辰在实
沉午为蕤宾五月建焉而辰在鹑首未为林钟六
月建焉而辰在鹑火申为夷则七月建焉而辰在
卷四十 第 5a 页 WYG0566-0161c.png
鹑尾西为南吕八月建焉而辰在寿星戌为无射
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亥为应钟十月建焉而辰
在析木故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者为
阳月之管谓之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六者为阴月之管谓之吕变阴阳之声为十二调
调各文之以五声一曰宫属土为君日在戊癸二
曰商属金为臣日在乙庚三曰角属木为人日在
甲巳四曰徵属火为事日在丙辛五曰羽属水为
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亥为应钟十月建焉而辰
在析木故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者为
阳月之管谓之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六者为阴月之管谓之吕变阴阳之声为十二调
调各文之以五声一曰宫属土为君日在戊癸二
曰商属金为臣日在乙庚三曰角属木为人日在
甲巳四曰徵属火为事日在丙辛五曰羽属水为
卷四十 第 5b 页 WYG0566-0161d.png
物日在丁壬又播之以八音配之以卦卦各有风
谓之八风一曰乾之音石磬属之其风不周二曰
坎之音革鼓属之其风广莫三曰艮之音匏笙属
之其风融四曰震之音竹箫管属之其风明庶五
曰巽之音木柷敔属之其风清明六曰离之音丝
琴瑟属之其风景七曰坤之音土埙属之其风凉
八曰兑之音金钟属之其风阊阖凡十二律吕以
阴阳之数言十二月卦以阴阳之位言黄钟在子
谓之八风一曰乾之音石磬属之其风不周二曰
坎之音革鼓属之其风广莫三曰艮之音匏笙属
之其风融四曰震之音竹箫管属之其风明庶五
曰巽之音木柷敔属之其风清明六曰离之音丝
琴瑟属之其风景七曰坤之音土埙属之其风凉
八曰兑之音金钟属之其风阊阖凡十二律吕以
阴阳之数言十二月卦以阴阳之位言黄钟在子
卷四十 第 6a 页 WYG0566-0162a.png
一阳得位其数则九故卦为复大吕在丑二阳得
位其数则八故卦为临太簇在寅三阳得位其数
则七故卦为泰夹钟在卯四阳得位其数则六故
卦为大壮姑洗在辰五阳得位其数亦五故卦为
夬仲吕在巳六阳得位其数则四故卦为乾蕤宾
在午一阴得位其数则九故卦为姤林钟左未二
阴得位其数则八故卦为遁夷则在申三阴得位
其数则七故卦为否南吕在酉四阴得位其数则
位其数则八故卦为临太簇在寅三阳得位其数
则七故卦为泰夹钟在卯四阳得位其数则六故
卦为大壮姑洗在辰五阳得位其数亦五故卦为
夬仲吕在巳六阳得位其数则四故卦为乾蕤宾
在午一阴得位其数则九故卦为姤林钟左未二
阴得位其数则八故卦为遁夷则在申三阴得位
其数则七故卦为否南吕在酉四阴得位其数则
卷四十 第 6b 页 WYG0566-0162b.png
六故卦为观无射在戌五阴得位其数亦五故卦
为剥应钟在亥六阴得位其数则四故卦为坤数
与卦皆自然吻合日月所会谓之辰一岁十二会
故为十二辰十二律应十二辰者也但日月所会
之辰在天而右转斗柄所建在地而左旋如十一
月斗柄建子黄钟子之气也子与丑合日月则会
于丑宫是为星纪之次与黄钟之气合焉十二月
斗柄建丑大吕丑之气也丑与子合日月则会于
为剥应钟在亥六阴得位其数则四故卦为坤数
与卦皆自然吻合日月所会谓之辰一岁十二会
故为十二辰十二律应十二辰者也但日月所会
之辰在天而右转斗柄所建在地而左旋如十一
月斗柄建子黄钟子之气也子与丑合日月则会
于丑宫是为星纪之次与黄钟之气合焉十二月
斗柄建丑大吕丑之气也丑与子合日月则会于
卷四十 第 7a 页 WYG0566-0162c.png
子宫是为元枵之次与大吕之气合焉正月斗柄
建寅太簇寅之气也寅与亥合日月则会于亥宫
是为娵訾之次与太簇之气合焉二月斗柄建卯
夹钟卯之气也卯与戌合日月则会于戌宫是为
降娄之次与夹钟之气合焉三月斗柄建辰姑洗
辰之气也辰与酉合日月则会于酉宫是为大梁
之次与姑洗之气合焉四月斗柄建巳中吕巳之
气也巳与申合日月则会于申宫是为实沈之次
建寅太簇寅之气也寅与亥合日月则会于亥宫
是为娵訾之次与太簇之气合焉二月斗柄建卯
夹钟卯之气也卯与戌合日月则会于戌宫是为
降娄之次与夹钟之气合焉三月斗柄建辰姑洗
辰之气也辰与酉合日月则会于酉宫是为大梁
之次与姑洗之气合焉四月斗柄建巳中吕巳之
气也巳与申合日月则会于申宫是为实沈之次
卷四十 第 7b 页 WYG0566-0162d.png
与中吕之气合焉五月斗柄建午蕤宾午之气也
午与未合日月则会于未宫是为鹑首之次蕤宾
之气合焉六月斗柄建未林钟未之气也未与午
合日月则会于午宫是为鹑火之次与林钟之气
合焉七月斗柄建申夷则申之气也申与巳合日
月则会于巳宫是为鹑尾之次与夷则之气合焉
八月斗柄建酉南吕酉之气也酉与辰合日月则
会于辰宫是为寿星之次与南吕之气合焉九月
午与未合日月则会于未宫是为鹑首之次蕤宾
之气合焉六月斗柄建未林钟未之气也未与午
合日月则会于午宫是为鹑火之次与林钟之气
合焉七月斗柄建申夷则申之气也申与巳合日
月则会于巳宫是为鹑尾之次与夷则之气合焉
八月斗柄建酉南吕酉之气也酉与辰合日月则
会于辰宫是为寿星之次与南吕之气合焉九月
卷四十 第 8a 页 WYG0566-0163a.png
斗柄建戌无射戌之气也戌与卯合日月则会于
卯宫是为大火之次与无射之气合焉十月斗柄
建亥应钟亥之气也亥与寅合日月则会于寅宫
是为析木之次与应钟之气合焉天左行一度布
气以生律日月亦右行一度合气以应律积十二
会皆与斗柄所指之月合宫上会也所以然者何
也日者太阳之精凡天之气以日为主月者太阴
之精凡地之气以月为主日月会于上而成节次
卯宫是为大火之次与无射之气合焉十月斗柄
建亥应钟亥之气也亥与寅合日月则会于寅宫
是为析木之次与应钟之气合焉天左行一度布
气以生律日月亦右行一度合气以应律积十二
会皆与斗柄所指之月合宫上会也所以然者何
也日者太阳之精凡天之气以日为主月者太阴
之精凡地之气以月为主日月会于上而成节次
卷四十 第 8b 页 WYG0566-0163b.png
则阴阳会于下以应律吕如子月以后阴在上阳
在下黄钟六管埋之地中则阴从管入地下合阳
阳气上升而黄钟六管所以飞灰犹大海子时后
亦阴与阳合而潮生也午月以后阳在上阴在下
蕤宾六管埋之地中则阳从管入地下合阴阴气
上升而蕤宾六管所以飞灰犹大海午时后亦阴
与阳合而汐生也
宫调
在下黄钟六管埋之地中则阴从管入地下合阳
阳气上升而黄钟六管所以飞灰犹大海子时后
亦阴与阳合而潮生也午月以后阳在上阴在下
蕤宾六管埋之地中则阳从管入地下合阴阴气
上升而蕤宾六管所以飞灰犹大海午时后亦阴
与阳合而汐生也
宫调
卷四十 第 9a 页 WYG0566-0163c.png
伏羲氏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冬日至之
声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
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声之元五声
之正也故各统一日其馀以运行当日者各自为
宫而商徵以𩔖从焉汉书云黄帝使伶伦自大夏
之西昆崙之阴取竹生于嶰谷其窍厚薄均者断
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管以听凤
之鸣雌雄各六而定律吕之制以候气之应而立
声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
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声之元五声
之正也故各统一日其馀以运行当日者各自为
宫而商徵以𩔖从焉汉书云黄帝使伶伦自大夏
之西昆崙之阴取竹生于嶰谷其窍厚薄均者断
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管以听凤
之鸣雌雄各六而定律吕之制以候气之应而立
卷四十 第 9b 页 WYG0566-0163d.png
宫商之声以应五声之调故能协和中声候气不
爽清浊相符伦理无失五声六律旋相为宫其用
之法先以本管为均八音相生或上或下取五声
令足然后为十二律旋相为宫若黄钟之均以黄
钟为宫黄钟下生林钟为徵林钟上生太簇为商
太簇下生南吕为羽南吕上生姑洗为角此黄钟
之调也姑洗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之声也若大
吕之均以大吕为宫大吕下生夷则为徵夷则上
爽清浊相符伦理无失五声六律旋相为宫其用
之法先以本管为均八音相生或上或下取五声
令足然后为十二律旋相为宫若黄钟之均以黄
钟为宫黄钟下生林钟为徵林钟上生太簇为商
太簇下生南吕为羽南吕上生姑洗为角此黄钟
之调也姑洗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之声也若大
吕之均以大吕为宫大吕下生夷则为徵夷则上
卷四十 第 10a 页 WYG0566-0164a.png
生夹钟为商夹钟下生无射为羽无射上生中吕
为角此大吕之调也中吕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
之声也太簇之均以太簇为宫太簇下生南吕为
徵南吕上生姑洗为商姑洗下生应钟为羽应钟
上生蕤宾为角此太簇之调也蕤宾皆三分之次
故用正律之声也夹钟之均以夹钟为宫夹钟下
生无射为徵无射上生中吕为商中吕上生黄钟
为羽黄钟正律之声长非商三分去一之次此用
为角此大吕之调也中吕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
之声也太簇之均以太簇为宫太簇下生南吕为
徵南吕上生姑洗为商姑洗下生应钟为羽应钟
上生蕤宾为角此太簇之调也蕤宾皆三分之次
故用正律之声也夹钟之均以夹钟为宫夹钟下
生无射为徵无射上生中吕为商中吕上生黄钟
为羽黄钟正律之声长非商三分去一之次此用
卷四十 第 10b 页 WYG0566-0164b.png
其子声为羽也黄钟下生林钟为角林钟子声短
非中吕为商之次故还用林钟正管之声为角夹
钟之调有四正声一子声姑洗之均以姑洗为宫
姑洗下生应钟为徵应钟上生蕤宾为商蕤宾上
生大吕为羽正声长非蕤宾三分去一之次故用
其子声为羽是三分去一之次大吕下生夷则为
角夷则子声短非蕤宾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还
用正声为角此为姑洗之调亦正声四子声一也
非中吕为商之次故还用林钟正管之声为角夹
钟之调有四正声一子声姑洗之均以姑洗为宫
姑洗下生应钟为徵应钟上生蕤宾为商蕤宾上
生大吕为羽正声长非蕤宾三分去一之次故用
其子声为羽是三分去一之次大吕下生夷则为
角夷则子声短非蕤宾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还
用正声为角此为姑洗之调亦正声四子声一也
卷四十 第 11a 页 WYG0566-0164c.png
中吕之均以中吕为宫中吕上生黄钟为徵正声
长非中吕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其子声为徵是其
三分去一之次黄钟下生林钟为商林钟子声短
非中吕为宫之次故还用正声为商林钟上生太
簇为羽太簇正声长非林钟为商三分去一之次
故用其子声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太簇下生
南吕为角此中吕之调正声三子声三也蕤宾之
均以蕤宾为宫蕤宾上生大吕为徵大吕下生夷
长非中吕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其子声为徵是其
三分去一之次黄钟下生林钟为商林钟子声短
非中吕为宫之次故还用正声为商林钟上生太
簇为羽太簇正声长非林钟为商三分去一之次
故用其子声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太簇下生
南吕为角此中吕之调正声三子声三也蕤宾之
均以蕤宾为宫蕤宾上生大吕为徵大吕下生夷
卷四十 第 11b 页 WYG0566-0164d.png
则为商夷则上生夹钟为羽正声长非夷则三分
去一为羽之次故用子声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
次夹钟上生无射为角子声短非夷则为商之次
还用正声为角此蕤宾之调亦二子声三正声也
林钟之均以林钟为宫林钟上生太簇为商太簇
正声长非林钟为宫三分去一为徵之次故用子
声亦是为徵三分去一之次太簇下生南吕为商
南吕上生姑洗为羽姑洗正声长非南吕三分去
去一为羽之次故用子声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
次夹钟上生无射为角子声短非夷则为商之次
还用正声为角此蕤宾之调亦二子声三正声也
林钟之均以林钟为宫林钟上生太簇为商太簇
正声长非林钟为宫三分去一为徵之次故用子
声亦是为徵三分去一之次太簇下生南吕为商
南吕上生姑洗为羽姑洗正声长非南吕三分去
卷四十 第 12a 页 WYG0566-0165a.png
一为羽之次故用子声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姑洗
下生应钟为角应钟子声短非南吕为商之次故
还用正声为角此林钟之调亦子声二正声三也
夷则之均以夷则为宫夷则上生夹钟为徵夹钟
正声长非夷则三分去一为徵之次故用子声为
徵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夹钟下生无射为商子声
短非夷则为商之次故还用正声为商无射上生
中吕为羽中吕正声长非无射三分去一之次故
下生应钟为角应钟子声短非南吕为商之次故
还用正声为角此林钟之调亦子声二正声三也
夷则之均以夷则为宫夷则上生夹钟为徵夹钟
正声长非夷则三分去一为徵之次故用子声为
徵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夹钟下生无射为商子声
短非夷则为商之次故还用正声为商无射上生
中吕为羽中吕正声长非无射三分去一之次故
卷四十 第 12b 页 WYG0566-0165b.png
用子声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次中吕上生黄钟
为角黄钟正声长非无射三分去一为角之次故
用子声为角夷则之调正声二子声三也南吕之
均以南吕为宫上生姑洗为徵姑洗正声长非南
吕三分去一为徵之次故用子声为徵亦是三分
去一之次姑洗下生应钟为商应钟子声短非南
吕三分去一之次故用正声为商应钟上生蕤宾
为羽蕤宾正声长非应钟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
为角黄钟正声长非无射三分去一为角之次故
用子声为角夷则之调正声二子声三也南吕之
均以南吕为宫上生姑洗为徵姑洗正声长非南
吕三分去一为徵之次故用子声为徵亦是三分
去一之次姑洗下生应钟为商应钟子声短非南
吕三分去一之次故用正声为商应钟上生蕤宾
为羽蕤宾正声长非应钟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
卷四十 第 13a 页 WYG0566-0165c.png
用子声为羽蕤宾上生大吕为角正声长非应钟
为商之次故用子声为角亦是三分去一之次此
南吕之调正声二子声三也无射之均以无射为
宫无射上生中吕为徵中吕正声长非无射三分
去一为徵之次故用子声为徵亦是三分去一之
次中吕上生黄钟为商黄钟正声长非无射为宫
之次故用子声为商亦是其宫之次黄钟下生林
钟为羽林钟正声长非黄钟为商三分去一之次
为商之次故用子声为角亦是三分去一之次此
南吕之调正声二子声三也无射之均以无射为
宫无射上生中吕为徵中吕正声长非无射三分
去一为徵之次故用子声为徵亦是三分去一之
次中吕上生黄钟为商黄钟正声长非无射为宫
之次故用子声为商亦是其宫之次黄钟下生林
钟为羽林钟正声长非黄钟为商三分去一之次
卷四十 第 13b 页 WYG0566-0165d.png
故用子声为羽林钟上生太簇为角太簇正声长
非黄钟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声为角此无
射之调正声一子声四应钟之均以应钟为宫应
钟上生蕤宾为徵蕤宾正声长非应钟三分去一
为徵之次故用子声为徵蕤宾上生大吕为商大
吕正声长非应钟为宫之次故用子声为商大吕
下生夷则为羽夷则正声长非蕤宾为徵之次故
用子声为商夷则上生夹钟为角夹钟正声长非
非黄钟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声为角此无
射之调正声一子声四应钟之均以应钟为宫应
钟上生蕤宾为徵蕤宾正声长非应钟三分去一
为徵之次故用子声为徵蕤宾上生大吕为商大
吕正声长非应钟为宫之次故用子声为商大吕
下生夷则为羽夷则正声长非蕤宾为徵之次故
用子声为商夷则上生夹钟为角夹钟正声长非
卷四十 第 14a 页 WYG0566-0166a.png
大吕为商之次故用子声为角此应钟之调亦正
声一子声四也此谓迭为宫商角徵羽也若黄钟
之律自为其宫为夹钟之羽为中吕之徵为夷则
之角为无射之商此黄钟之五声也大吕之律自
为其宫为姑洗之羽为蕤宾之徵为南吕之角为
应钟之商此大吕之五声也太簇之律自为其宫
为中吕之羽为林钟之徵为无射之角为黄钟之
商此太簇之五声也夹钟之律自为其宫为蕤宾
声一子声四也此谓迭为宫商角徵羽也若黄钟
之律自为其宫为夹钟之羽为中吕之徵为夷则
之角为无射之商此黄钟之五声也大吕之律自
为其宫为姑洗之羽为蕤宾之徵为南吕之角为
应钟之商此大吕之五声也太簇之律自为其宫
为中吕之羽为林钟之徵为无射之角为黄钟之
商此太簇之五声也夹钟之律自为其宫为蕤宾
卷四十 第 14b 页 WYG0566-0166b.png
之羽为夷则之徵为应钟之角为大吕之商此夹
钟之五声也中吕之律自为其宫为夷则之羽为
无射之徵为大吕之角为夹钟之商此中吕之五
声也蕤宾之律自为其宫为南吕之羽为应钟之
徵为太簇之角为姑洗之商此蕤宾之五声也林
钟之律自为其宫为无射之羽为黄钟之徵为夹
钟之角为中吕之商此林钟之五声也夷则之律
自为其宫为应钟之羽为大吕之徵为姑洗之角
钟之五声也中吕之律自为其宫为夷则之羽为
无射之徵为大吕之角为夹钟之商此中吕之五
声也蕤宾之律自为其宫为南吕之羽为应钟之
徵为太簇之角为姑洗之商此蕤宾之五声也林
钟之律自为其宫为无射之羽为黄钟之徵为夹
钟之角为中吕之商此林钟之五声也夷则之律
自为其宫为应钟之羽为大吕之徵为姑洗之角
卷四十 第 15a 页 WYG0566-0166c.png
为蕤宾之商此夷则之五声也南吕之律自为其
宫为黄钟之羽为太簇之徵为中吕之角为林钟
之商此南吕之五声也无射之律自为其宫为大
吕之羽为夹钟之徵为蕤宾之角为夷则之商此
无射之五声也应钟之律自为其宫为太簇之羽
为南吕之商为姑洗之徵为林钟之角此应钟之
五声也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者也十
二律吕兼四清声乐家相传有十六色字毋为之
宫为黄钟之羽为太簇之徵为中吕之角为林钟
之商此南吕之五声也无射之律自为其宫为大
吕之羽为夹钟之徵为蕤宾之角为夷则之商此
无射之五声也应钟之律自为其宫为太簇之羽
为南吕之商为姑洗之徵为林钟之角此应钟之
五声也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者也十
二律吕兼四清声乐家相传有十六色字毋为之
卷四十 第 15b 页 WYG0566-0166d.png
谱虽非古乐之正要皆当时所用也今太常乐亦
仍十六声之旧而用者止黄钟之合太簇之四姑
洗之一中吕之上蕤宾之勾林钟之尺南吕之工
应钟之凡清黄钟之六清太簇之五其馀皆设而
不用犹隋所谓哑钟也盖诸祭祀所歌奏实不出
黄钟中吕之二均为已足矣然蕤宾之勾变徵声
也宫调多不用之而用者止九声耳九声者合配
五音出于喉舌唇齿牙而俗乐家乃以平上去入
仍十六声之旧而用者止黄钟之合太簇之四姑
洗之一中吕之上蕤宾之勾林钟之尺南吕之工
应钟之凡清黄钟之六清太簇之五其馀皆设而
不用犹隋所谓哑钟也盖诸祭祀所歌奏实不出
黄钟中吕之二均为已足矣然蕤宾之勾变徵声
也宫调多不用之而用者止九声耳九声者合配
五音出于喉舌唇齿牙而俗乐家乃以平上去入
卷四十 第 16a 页 WYG0566-0167a.png
分之以配羽角宫商其徵音有其声无其调一曰
平声羽七调第一运中吕调第二运正平调第三
运高平调第四运仙吕调第五运黄钟调第六运
般涉调第七运高般涉调二曰上声角七调第一
运越调第二运大石调第三运高大石调第四运
双调第五运小石调亦名正调第六运歇指调第
七运林钟调三曰去声宫七调第一运正宫调第
二运高宫调第三运中宫调第四运道调第五运
平声羽七调第一运中吕调第二运正平调第三
运高平调第四运仙吕调第五运黄钟调第六运
般涉调第七运高般涉调二曰上声角七调第一
运越调第二运大石调第三运高大石调第四运
双调第五运小石调亦名正调第六运歇指调第
七运林钟调三曰去声宫七调第一运正宫调第
二运高宫调第三运中宫调第四运道调第五运
卷四十 第 16b 页 WYG0566-0167b.png
南吕调第六运仙吕调第七运黄钟宫调四曰入
声商七调第一运越调第二运大石调第三运高
大石调第四运双调第五运小石调第六运歇指
调第七运林钟调五曰上平声调为徵声商角同
用宫逐羽音此教坊俗乐之名而即古乐旋相为
宫之意但以平上去入分配五音往往不相协不
若辨字之清浊高下审声之喉舌唇齿而归之于
五音六律总以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九字谱之
声商七调第一运越调第二运大石调第三运高
大石调第四运双调第五运小石调第六运歇指
调第七运林钟调五曰上平声调为徵声商角同
用宫逐羽音此教坊俗乐之名而即古乐旋相为
宫之意但以平上去入分配五音往往不相协不
若辨字之清浊高下审声之喉舌唇齿而归之于
五音六律总以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九字谱之
卷四十 第 17a 页 WYG0566-0167c.png
每宫各有七调而元声大雅依稀可推所谓今之
乐犹古之乐也其诀曰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黄
太姑中林南应合四一上尺工凡又有六五清黄
清太少宫少商今大成乐用黄钟宫以合字起律
谓之正宫合字调其分配所属列图后
曲奏
大成乐共六曲八奏内叠奏二曲其谱止有合四
上尺工六六字共用二律三吕五正声一子声有
乐犹古之乐也其诀曰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黄
太姑中林南应合四一上尺工凡又有六五清黄
清太少宫少商今大成乐用黄钟宫以合字起律
谓之正宫合字调其分配所属列图后
曲奏
大成乐共六曲八奏内叠奏二曲其谱止有合四
上尺工六六字共用二律三吕五正声一子声有
卷四十 第 17b 页 WYG0566-0167d.png
宫商徵羽而无角有喉齿舌唇而无牙元朝歌章
与此同而曲谱则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十字
全用今之谱不知谁氏所作自明朝肄于太常颁
行天下迄今遵守播之八音按谱奏声亦能谐和
但字句不依宫商入之喉舌唇齿者未免格格不
合是在歌者神而明之焉
迎神乐奏咸和之曲
大(太四)哉(南工)至(林尺)圣(仲上)道(太四)德(仲上)尊(林尺)崇(仲上)维(南工)持
与此同而曲谱则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十字
全用今之谱不知谁氏所作自明朝肄于太常颁
行天下迄今遵守播之八音按谱奏声亦能谐和
但字句不依宫商入之喉舌唇齿者未免格格不
合是在歌者神而明之焉
迎神乐奏咸和之曲
大(太四)哉(南工)至(林尺)圣(仲上)道(太四)德(仲上)尊(林尺)崇(仲上)维(南工)持
卷四十 第 18a 页 WYG0566-0168a.png
(林尺)王(仲工)化(太四)斯(林尺)民(仲上)是(黄合)宗(太四)典(黄合)祀(太四)有(仲上)
常(林尺)精(南工)纯(林尺)并(太四)隆(仲上)神(黄六)其(南工)来(林尺)格(仲上)于
(林尺)昭(仲上)圣(黄合)容(太四)
奠帛乐奏宁和之曲
自(太四)生(仲上)民(林尺)来(仲上)谁(太四)底(黄合)其(仲上)盛(太四)惟(南工)师
(林尺)神(仲上)明(太四)度(黄合)越(太四)前(仲上)圣(太四)粢(仲上)帛(太四)具(仲上)
陈(林尺)礼(黄合)容(太四)斯(林尺)称(仲上)黍(太四)稷(南工)非(黄六)馨(林尺)惟
(南工)神(林尺)之(仲上)听(太四)
常(林尺)精(南工)纯(林尺)并(太四)隆(仲上)神(黄六)其(南工)来(林尺)格(仲上)于
(林尺)昭(仲上)圣(黄合)容(太四)
奠帛乐奏宁和之曲
自(太四)生(仲上)民(林尺)来(仲上)谁(太四)底(黄合)其(仲上)盛(太四)惟(南工)师
(林尺)神(仲上)明(太四)度(黄合)越(太四)前(仲上)圣(太四)粢(仲上)帛(太四)具(仲上)
陈(林尺)礼(黄合)容(太四)斯(林尺)称(仲上)黍(太四)稷(南工)非(黄六)馨(林尺)惟
(南工)神(林尺)之(仲上)听(太四)
卷四十 第 18b 页 WYG0566-0168b.png
初献乐奏安和之曲
大(太四)哉(仲上)圣(黄合)师(太四)实(南工)天(林尺)生(仲上)德(太四)作(仲上)乐
(太四)以(仲上)崇(林尺)时(仲上)祀(太四)无(林尺)斁(仲上)清(黄合)酤(南工)惟(林尺)
馨(仲上)嘉(林尺)牲(仲上)孔(黄合)硕(太四)荐(太四)羞(南工)神(黄六)明(林尺)庶
(南工)几(林尺)昭(仲上)格(太四)
亚献乐奏景和之曲
百(仲上)王(南工)宗(林尺)师仲上生(林尺)民(仲上)物(太四)轨(黄合)瞻(黄六)之
(南工)洋(林尺)洋(仲上)神(林尺)其(仲上)宁(太四)止(黄合)酌(太四)彼(黄合)金(林尺)
大(太四)哉(仲上)圣(黄合)师(太四)实(南工)天(林尺)生(仲上)德(太四)作(仲上)乐
(太四)以(仲上)崇(林尺)时(仲上)祀(太四)无(林尺)斁(仲上)清(黄合)酤(南工)惟(林尺)
馨(仲上)嘉(林尺)牲(仲上)孔(黄合)硕(太四)荐(太四)羞(南工)神(黄六)明(林尺)庶
(南工)几(林尺)昭(仲上)格(太四)
亚献乐奏景和之曲
百(仲上)王(南工)宗(林尺)师仲上生(林尺)民(仲上)物(太四)轨(黄合)瞻(黄六)之
(南工)洋(林尺)洋(仲上)神(林尺)其(仲上)宁(太四)止(黄合)酌(太四)彼(黄合)金(林尺)
卷四十 第 19a 页 WYG0566-0168c.png
罍(仲上)惟(南工)清(林尺)且(太四)旨(仲上)登(仲上)献(太四)惟(林尺)三(仲上)于
(黄六)嘻(南工)成(林尺)礼(仲上)
终献乐奏景和之曲同亚献
彻馔乐奏宜和之曲
牺(仲上)象(太四)在(仲上)前(林尺)豆(太四)笾(仲上)在(黄合)列(太四)以(太四)享
(南工)以(林尺)荐(仲上)既(仲上)芬(林尺)既(太四)洁(仲上)礼(黄合)成(太四)乐(仲上)
备(太四)人(南工)和(林尺)神(仲上)悦(太四)祭(黄合)则(太四)受(仲上)福(林尺)率
(黄六)遵(南工)无(林尺)越(仲上)
(黄六)嘻(南工)成(林尺)礼(仲上)
终献乐奏景和之曲同亚献
彻馔乐奏宜和之曲
牺(仲上)象(太四)在(仲上)前(林尺)豆(太四)笾(仲上)在(黄合)列(太四)以(太四)享
(南工)以(林尺)荐(仲上)既(仲上)芬(林尺)既(太四)洁(仲上)礼(黄合)成(太四)乐(仲上)
备(太四)人(南工)和(林尺)神(仲上)悦(太四)祭(黄合)则(太四)受(仲上)福(林尺)率
(黄六)遵(南工)无(林尺)越(仲上)
卷四十 第 19b 页 WYG0566-0168d.png
送神乐奏祥和之曲
有(太四)严(南工)学(林尺)宫(仲上)四(黄合)方(太四)来(仲上)崇(太四)恪(黄六)恭
(南工)祀(林尺)事(仲上)威(南工)仪(林尺)雍(仲上)雍(太四)歆(仲上)兹(林尺)惟(南工)
馨(林尺)神(仲上)驭(太四)还(林尺)复(仲上)明(黄六)禋(南工)斯(林尺)毕(仲上)咸
(南工)膺(林尺)百(仲上)福(太四)
望瘗乐奏祥和之曲同送神
谱法
鼍鼓在殿陛之下先击三百六十数以警戒后又
有(太四)严(南工)学(林尺)宫(仲上)四(黄合)方(太四)来(仲上)崇(太四)恪(黄六)恭
(南工)祀(林尺)事(仲上)威(南工)仪(林尺)雍(仲上)雍(太四)歆(仲上)兹(林尺)惟(南工)
馨(林尺)神(仲上)驭(太四)还(林尺)复(仲上)明(黄六)禋(南工)斯(林尺)毕(仲上)咸
(南工)膺(林尺)百(仲上)福(太四)
望瘗乐奏祥和之曲同送神
谱法
鼍鼓在殿陛之下先击三百六十数以警戒后又
卷四十 第 20a 页 WYG0566-0169a.png
击三通以节其进其击法首以两椎连双击□者
二而鼓一击又两再作如前凡三作但末作鼓两
击以别之三次共四击此起鼓之例此后不必击
鼓但以椎于鼓上先后二击者三三次共六击此
为第一通又先后三击者三为第二通三次共九
击又急五击者三而末𦂳加二击以结之此为第
三通三次带末二击共十七击通前共三十六击
以当一岁之运初起乐生卷班第一通毕俱升堂
二而鼓一击又两再作如前凡三作但末作鼓两
击以别之三次共四击此起鼓之例此后不必击
鼓但以椎于鼓上先后二击者三三次共六击此
为第一通又先后三击者三为第二通三次共九
击又急五击者三而末𦂳加二击以结之此为第
三通三次带末二击共十七击通前共三十六击
以当一岁之运初起乐生卷班第一通毕俱升堂
卷四十 第 20b 页 WYG0566-0169b.png
第二通毕俱入室第三通毕俱就位谓之著往所
以慎其始也全乐奏终其击法又如前初起卷班
第一通毕离位第二通毕致事第三通毕拜辞而
散此全乐之收宫谓之饬归所以谨其退也
大鼓大钟在大成门之左右初行祭礼则击鼓祭
事俱毕则击钟鼓三百六十击钟一百八响凡迎
神送神俱鼓钟齐鸣
麾麾生执麾升龙向外降龙向内作乐举麾则升
以慎其始也全乐奏终其击法又如前初起卷班
第一通毕离位第二通毕致事第三通毕拜辞而
散此全乐之收宫谓之饬归所以谨其退也
大鼓大钟在大成门之左右初行祭礼则击鼓祭
事俱毕则击钟鼓三百六十击钟一百八响凡迎
神送神俱鼓钟齐鸣
麾麾生执麾升龙向外降龙向内作乐举麾则升
卷四十 第 21a 页 WYG0566-0169c.png
龙现高唱如迎神乐奏咸和之曲迎神二字一读
欲勃如而起末稍加腔韵咸和之曲四字分排欲
匀尾声悠长但要舂容和雅不可急促暴戻每起
一曲即举麾依歌章唱一声凡八曲奏终听栎敔
毕偃麾则降龙现高唱乐止欲飘然而去
柷每奏一曲之始听举麾唱毕两手举止先撞底
一声次击左旁一声次击右旁一声共三声以举
乐堂上堂下之乐俱统命于柷焉
欲勃如而起末稍加腔韵咸和之曲四字分排欲
匀尾声悠长但要舂容和雅不可急促暴戻每起
一曲即举麾依歌章唱一声凡八曲奏终听栎敔
毕偃麾则降龙现高唱乐止欲飘然而去
柷每奏一曲之始听举麾唱毕两手举止先撞底
一声次击左旁一声次击右旁一声共三声以举
乐堂上堂下之乐俱统命于柷焉
卷四十 第 21b 页 WYG0566-0169d.png
敔每奏一曲之终听悬鼓响毕即击手举籈先击
其首者三次逆栎锄铻者共六响以止乐堂上堂
下之乐皆制命于敔焉
镈钟宫悬左右各三架每奏一曲之始听击柷毕
即击一声以开众音每架主一曲先左之中次右
之中次左之北次右之北次左之南次右之南又
次左之中又次右之中全乐八曲八响乃一曲之
始条理也
其首者三次逆栎锄铻者共六响以止乐堂上堂
下之乐皆制命于敔焉
镈钟宫悬左右各三架每奏一曲之始听击柷毕
即击一声以开众音每架主一曲先左之中次右
之中次左之北次右之北次左之南次右之南又
次左之中又次右之中全乐八曲八响乃一曲之
始条理也
卷四十 第 22a 页 WYG0566-0170a.png
特磬宫悬南北各三架每奏一曲之终即击一声
以收众音每架主一曲先南之中次北之中次南
之左次北之左次南之右次北之右又次南之中
又次北之中全乐八曲八响乃一曲之终条理也
悬鼓宫悬四隅各一架每奏一曲之终听特磬响
毕即击悬鼓先乾响巽应次坤响艮应凡四声盖
一曲之收宫也
编钟宫悬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始即击一声
以收众音每架主一曲先南之中次北之中次南
之左次北之左次南之右次北之右又次南之中
又次北之中全乐八曲八响乃一曲之终条理也
悬鼓宫悬四隅各一架每奏一曲之终听特磬响
毕即击悬鼓先乾响巽应次坤响艮应凡四声盖
一曲之收宫也
编钟宫悬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始即击一声
卷四十 第 22b 页 WYG0566-0170b.png
以开众音自东而南而西而北轮更击搏每曲八
句八响乃一句之始条理也
编磬宫悬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终即击一声
以收众音自西而南而东而北轮更敲戛每曲八
句八响乃一句之终条理也
楹鼓足鼓鼗鼓堂上左右共四架每奏一曲之终
听编磬响毕先击楹鼓一响足鼓应之鼗鼓尾之
凡三响三应三尾摇鼗法持柄左转两耳击三点
句八响乃一句之始条理也
编磬宫悬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终即击一声
以收众音自西而南而东而北轮更敲戛每曲八
句八响乃一句之终条理也
楹鼓足鼓鼗鼓堂上左右共四架每奏一曲之终
听编磬响毕先击楹鼓一响足鼓应之鼗鼓尾之
凡三响三应三尾摇鼗法持柄左转两耳击三点
卷四十 第 23a 页 WYG0566-0170c.png
盖一句之收宫也
登歌钟堂左一架每奏一字之始听歌声既发即
击一声以开众音每句四字四响乃一字之始条
理也
登歌磬堂右一架每奏一字之终即击一声以收
众音每句四字四响乃一字之终条理也凡钟磬
在悬以乐生所向之方下层自右数第一合字第
三四字第五一字第六上字第八尺字上层自左
登歌钟堂左一架每奏一字之始听歌声既发即
击一声以开众音每句四字四响乃一字之始条
理也
登歌磬堂右一架每奏一字之终即击一声以收
众音每句四字四响乃一字之终条理也凡钟磬
在悬以乐生所向之方下层自右数第一合字第
三四字第五一字第六上字第八尺字上层自左
卷四十 第 23b 页 WYG0566-0170d.png
数第二上字第四凡字第五六字第七五字以按
律吕列谱于后
搏拊田鼓搏在门内田在门外共四架每奏一字
之终听歌声响毕即拍搏拊一声速敲田鼓应之
拍搏拊法初字以左手再字以右手三字又以左
手四字则两手齐拍田鼓敲法初字以右手杖再
字以左杖三字又以右杖四字则二杖齐敲盖一
字之收宫也
律吕列谱于后
搏拊田鼓搏在门内田在门外共四架每奏一字
之终听歌声响毕即拍搏拊一声速敲田鼓应之
拍搏拊法初字以左手再字以右手三字又以左
手四字则两手齐拍田鼓敲法初字以右手杖再
字以左杖三字又以右杖四字则二杖齐敲盖一
字之收宫也
卷四十 第 24a 页 WYG0566-0171a.png
歌乃一乐之主凡八音皆以和歌古之雅颂其法
不传今止一字一韵审其为喉舌唇齿以定其音
律凡字俱有声有音声即字也音则其落韵也字
有不能合音律者而以落韵合之如大成乐所用
合四上尺工六等字合字属宫出于喉而落于喉
内四字属商出齿而落于舌之上根上字属徵出
于舌上而落于上腭之近外尺字属徵出于舌头
而落于上腭之近内工字属羽出于唇而落于上
不传今止一字一韵审其为喉舌唇齿以定其音
律凡字俱有声有音声即字也音则其落韵也字
有不能合音律者而以落韵合之如大成乐所用
合四上尺工六等字合字属宫出于喉而落于喉
内四字属商出齿而落于舌之上根上字属徵出
于舌上而落于上腭之近外尺字属徵出于舌头
而落于上腭之近内工字属羽出于唇而落于上
卷四十 第 24b 页 WYG0566-0171b.png
腭之鼻孔六字属少宫出于喉而落于喉外总之
歌在口中以律吕之九宫往来轮转如琴之弦如
箫之孔如钟磬之在悬自合至六声渐高而清自
六至合声渐低而浊得此九宫之声音凡歌入口
皆协律吕矣列谱于后
琴八音以丝为君丝以琴为君而琴以中徽为君
中徽者第七徽也其位黄钟中声寄焉若求其中
则寓于弦之𦂳慢𦂳慢适中其声自出是乃声之
歌在口中以律吕之九宫往来轮转如琴之弦如
箫之孔如钟磬之在悬自合至六声渐高而清自
六至合声渐低而浊得此九宫之声音凡歌入口
皆协律吕矣列谱于后
琴八音以丝为君丝以琴为君而琴以中徽为君
中徽者第七徽也其位黄钟中声寄焉若求其中
则寓于弦之𦂳慢𦂳慢适中其声自出是乃声之
卷四十 第 25a 页 WYG0566-0171c.png
元天地之中声万世作乐之大根本也朱子曰律
历家最重元声元声一定向下都定元声一差向
下都差求之之法取竹之窍生厚薄均者祖蔡氏
截竹探讨之法以为黄钟之管以定中声遂法此
声制而为箫先吹合字即黄钟也谨察其声以右
手勾第一弦而以左手中指揣摩七徽上下之间
如弦过乎太𦂳则声溢出于徽外或在八九之间
必却轸以慢之过于太慢则声又为不及或腾在
历家最重元声元声一定向下都定元声一差向
下都差求之之法取竹之窍生厚薄均者祖蔡氏
截竹探讨之法以为黄钟之管以定中声遂法此
声制而为箫先吹合字即黄钟也谨察其声以右
手勾第一弦而以左手中指揣摩七徽上下之间
如弦过乎太𦂳则声溢出于徽外或在八九之间
必却轸以慢之过于太慢则声又为不及或腾在
卷四十 第 25b 页 WYG0566-0171d.png
五六之上必进轸以紧之务求紧慢适中使中声
正对七徽而后已中声既定然后如寻常和弦法
用得道仙翁以调之弦既和平则十二律各得其
位矣旧大成乐谱俱按弹皆以七徽为主其第一
弦为黄钟律左手中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一弦
则合字应第二弦为太簇律左手食指按七徽右
手中指勾二弦则四字应第三弦为姑洗兼中吕
律用左手大指按七徽半右手食指抹三弦则一
正对七徽而后已中声既定然后如寻常和弦法
用得道仙翁以调之弦既和平则十二律各得其
位矣旧大成乐谱俱按弹皆以七徽为主其第一
弦为黄钟律左手中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一弦
则合字应第二弦为太簇律左手食指按七徽右
手中指勾二弦则四字应第三弦为姑洗兼中吕
律用左手大指按七徽半右手食指抹三弦则一
卷四十 第 26a 页 WYG0566-0172a.png
字应用右手大指按七徽左手食指挑三弦则上
字应第四弦为林钟律用左手名指按七徽右手
中指勾四弦则尺字应第五弦为南吕律用左手
大指按七徽右手食指挑五弦则工字应第六弦
为应钟兼清黄律用左手大指按七徽半右手食
指挑六弦则凡字应用左手食指按七徽右手食
指抹六弦则六字应第七弦为清太律用左手名
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剔七弦则五字应此谱之按
字应第四弦为林钟律用左手名指按七徽右手
中指勾四弦则尺字应第五弦为南吕律用左手
大指按七徽右手食指挑五弦则工字应第六弦
为应钟兼清黄律用左手大指按七徽半右手食
指挑六弦则凡字应用左手食指按七徽右手食
指抹六弦则六字应第七弦为清太律用左手名
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剔七弦则五字应此谱之按
卷四十 第 26b 页 WYG0566-0172b.png
弹者也张鹗曰按徽则声短而杀不比于琴莫若
散弹则声洪而长方与众音相合明朝释奠仪注
载琴瑟谱俱散弹用一弦至六弦曰合四上尺工
六然去一则留七去七则留一旋相为宫俱可用
散勾一弦为合字勾二弦为四字勾三弦为上字
挑四弦为尺字挑五弦为工字挑六弦为六字此
谱之散弹者也又冯应京曰古弹琴与瑟同安马
柱支弦对徽乃以右手鼓于临岳之下则达越之
散弹则声洪而长方与众音相合明朝释奠仪注
载琴瑟谱俱散弹用一弦至六弦曰合四上尺工
六然去一则留七去七则留一旋相为宫俱可用
散勾一弦为合字勾二弦为四字勾三弦为上字
挑四弦为尺字挑五弦为工字挑六弦为六字此
谱之散弹者也又冯应京曰古弹琴与瑟同安马
柱支弦对徽乃以右手鼓于临岳之下则达越之
卷四十 第 27a 页 WYG0566-0172c.png
声见矣若以左手按弦附木则其声暗陂短促如
鸡啄木略无音韵盖弦附木之法可用于杂调而
不用于雅乐杂调或按或散一浮一沉乃能相济
而成调若雅乐惟取合律吕案附木则韵短止用
散声则声涣或散或按则杂乱不齐惟以柱马对
徽鼓之则地天交泰而中声出焉宜乎其达越也
自雅乐亡而琴马之制亦废宜细审中声律吕既
定亦照鼓瑟之法两弦并奏一散一按散者其正
鸡啄木略无音韵盖弦附木之法可用于杂调而
不用于雅乐杂调或按或散一浮一沉乃能相济
而成调若雅乐惟取合律吕案附木则韵短止用
散声则声涣或散或按则杂乱不齐惟以柱马对
徽鼓之则地天交泰而中声出焉宜乎其达越也
自雅乐亡而琴马之制亦废宜细审中声律吕既
定亦照鼓瑟之法两弦并奏一散一按散者其正
卷四十 第 27b 页 WYG0566-0172d.png
弦也而按者其助弦也如散勾一弦为合字则按
九徽挑三弦以助之散勾二弦为四字则按九徽
挑四弦以助之散勾三弦为上字则按十徽挑五
弦以助之散勾四弦为尺字则按十徽勾二弦以
助之散挑五弦为工字则按十徽勾三弦以助之
散挑六弦为六字则按十徽勾四弦以助之二三
四五弦叠为正助惟一弦六弦属宫在君位不敢
以之作助此谱之散按兼弹者也其声达越与瑟
九徽挑三弦以助之散勾二弦为四字则按九徽
挑四弦以助之散勾三弦为上字则按十徽挑五
弦以助之散勾四弦为尺字则按十徽勾二弦以
助之散挑五弦为工字则按十徽勾三弦以助之
散挑六弦为六字则按十徽勾四弦以助之二三
四五弦叠为正助惟一弦六弦属宫在君位不敢
以之作助此谱之散按兼弹者也其声达越与瑟
卷四十 第 28a 页 WYG0566-0173a.png
相和歌声不能掩之
瑟二十五弦各设一柱第十三弦居中为内外清
中之界谓之君弦居所不动其馀柱为游移不定
前其柱则清后其柱则浊上下以笙和其音外十
二弦具十二中律内十二弦具十二清律或一手
搯作或两手合作俱可一手搯作则止用外一至
十二内一至四若两手合作则内外二十四弦俱
用外第一弦为黄钟律用右手食指勾则合字应
瑟二十五弦各设一柱第十三弦居中为内外清
中之界谓之君弦居所不动其馀柱为游移不定
前其柱则清后其柱则浊上下以笙和其音外十
二弦具十二中律内十二弦具十二清律或一手
搯作或两手合作俱可一手搯作则止用外一至
十二内一至四若两手合作则内外二十四弦俱
用外第一弦为黄钟律用右手食指勾则合字应
卷四十 第 28b 页 WYG0566-0173b.png
内第一弦为清黄律用左手食指勾则六字应外
第二弦第三弦为太簇律用右手中指食指撮则
四字应内第二弦第三弦为清太律用左手中指
食指撮则五字应外第四弦第五弦为姑洗律用
右手中指食指撮则一字应内弦左手同法外第
六弦为中吕律用右手食指勾则上字应内弦左
手同法外第七弦第八弦为林钟律用右手中指
食指撮则尺字应内弦左手同法外第九弦第十
第二弦第三弦为太簇律用右手中指食指撮则
四字应内第二弦第三弦为清太律用左手中指
食指撮则五字应外第四弦第五弦为姑洗律用
右手中指食指撮则一字应内弦左手同法外第
六弦为中吕律用右手食指勾则上字应内弦左
手同法外第七弦第八弦为林钟律用右手中指
食指撮则尺字应内弦左手同法外第九弦第十
卷四十 第 29a 页 WYG0566-0173c.png
弦为南吕律用右手中指食指撮则工字应内弦
左手同法外第十一弦第十二弦为应钟律用右
手中指食指撮则几字应内弦左手同法内外二
十四弦不可参差先后欲清中相应疾徐如一其
两弦兼弹者盖取阴阳相配也自中吕而上以律
配吕自中吕而下以吕配律琴之两弦兼弹者盖
取老少相配也一二三弦用少配老四五六弦用
老配少若欲稍作指法少配老或可吟而下注老
左手同法外第十一弦第十二弦为应钟律用右
手中指食指撮则几字应内弦左手同法内外二
十四弦不可参差先后欲清中相应疾徐如一其
两弦兼弹者盖取阴阳相配也自中吕而上以律
配吕自中吕而下以吕配律琴之两弦兼弹者盖
取老少相配也一二三弦用少配老四五六弦用
老配少若欲稍作指法少配老或可吟而下注老
卷四十 第 29b 页 WYG0566-0173d.png
配少或可揉而上绰总欲琴瑟协和则他音不能
掩
笙凡吹竹音按其孔则无声放其孔则有声惟笙
匏属放其孔则无声按其孔则有声故谓之鼓笙
鼓者动也按其孔则气从山口出以鼓动其簧而
声发矣笙后面居中一最长管位第十四乃黄钟
中声谱以合字应其第十二管乃黄钟清声谱以
六字应凡吹合字必吹六字亦取清中相和以左
掩
笙凡吹竹音按其孔则无声放其孔则有声惟笙
匏属放其孔则无声按其孔则有声故谓之鼓笙
鼓者动也按其孔则气从山口出以鼓动其簧而
声发矣笙后面居中一最长管位第十四乃黄钟
中声谱以合字应其第十二管乃黄钟清声谱以
六字应凡吹合字必吹六字亦取清中相和以左
卷四十 第 30a 页 WYG0566-0174a.png
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馀孔皆开如吹十二管六
字又兼按十三管小六吹之第四管第八管第十
一管为太簇律用右手食指及左手大指食指按
其孔则四字应第一管第三管第十管为姑洗律
用右手食指大指左手大指按其孔则一字应第
二管第十三管为中吕律用左右手大指按其孔
则上字应第十二管第十五管为林钟律用左手
食指中指按其孔则尺字应第三管第七管第十
字又兼按十三管小六吹之第四管第八管第十
一管为太簇律用右手食指及左手大指食指按
其孔则四字应第一管第三管第十管为姑洗律
用右手食指大指左手大指按其孔则一字应第
二管第十三管为中吕律用左右手大指按其孔
则上字应第十二管第十五管为林钟律用左手
食指中指按其孔则尺字应第三管第七管第十
卷四十 第 30b 页 WYG0566-0174b.png
一管为南吕律用左手大指右手大指食指按其
孔则工字应第五管第六管第十管为应钟律用
右手大指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则凡字应又第
一管为勾凡第九管为助凡清一第十六管为亚
一十七管为背凡审其调之清浊皆可取为助音
而雅乐不用也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为清太
律用右手大指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则五字应
欲知各管之配合当看后篇点笙歌诀其内外孔
孔则工字应第五管第六管第十管为应钟律用
右手大指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则凡字应又第
一管为勾凡第九管为助凡清一第十六管为亚
一十七管为背凡审其调之清浊皆可取为助音
而雅乐不用也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为清太
律用右手大指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则五字应
欲知各管之配合当看后篇点笙歌诀其内外孔
卷四十 第 31a 页 WYG0566-0174c.png
字音歌诀曰一三十管一字真二管十三上字闻
四八十一为四字十二十四六合音三七十一应
五字十二十五尺字轮又全簧孔字音歌诀曰五
六凡勾九清一亚一背凡十六七又加十三为上
字徐徐用字呼与吸此总括管孔以清中数声兼
言之若大成乐止用合四上尺上六六字当依后
列图管取应用字目按孔单吹勿以兼音乱雅
埙吹时先以两手名指屈蟠埙底作环抱状而两
四八十一为四字十二十四六合音三七十一应
五字十二十五尺字轮又全簧孔字音歌诀曰五
六凡勾九清一亚一背凡十六七又加十三为上
字徐徐用字呼与吸此总括管孔以清中数声兼
言之若大成乐止用合四上尺上六六字当依后
列图管取应用字目按孔单吹勿以兼音乱雅
埙吹时先以两手名指屈蟠埙底作环抱状而两
卷四十 第 31b 页 WYG0566-0174d.png
手大中食五指并闭五窍两大指按后二孔两食
指按前上二孔右中按前下一孔平气俯唇轻而
吹之则为黄钟律谱以合字应略俯唇微仰而吹
则为太簇律谱以四字应微仰更加气则为姑洗
律谱以一字应仰极重吹则为中吕律谱以上字
应放前上右一孔则为林钟律谱以尺字应凡放
尺字馀孔俱闭放前下一孔则为南吕律以工字
应凡放工字止闭凡六五字放前上左一孔则为
指按前上二孔右中按前下一孔平气俯唇轻而
吹之则为黄钟律谱以合字应略俯唇微仰而吹
则为太簇律谱以四字应微仰更加气则为姑洗
律谱以一字应仰极重吹则为中吕律谱以上字
应放前上右一孔则为林钟律谱以尺字应凡放
尺字馀孔俱闭放前下一孔则为南吕律以工字
应凡放工字止闭凡六五字放前上左一孔则为
卷四十 第 32a 页 WYG0566-0175a.png
应钟律谱以凡字应若放凡字止闭五六字放后
左一孔则为清黄律谱以六字应凡放六字止闭
五字放后右一孔则为清太律以五字应凡放五
字诸孔尽开此器极难取音急不鸣缓不洪仰口
蹙唇徐嘘有力方得正声
篪如吹笛法用左手名指挽其绳横而左偏其吹
口在右头管面上较他孔稍大左尾上有穿绳二
小眼为黄钟律又为清太律六孔俱闭调气轻吹
左一孔则为清黄律谱以六字应凡放六字止闭
五字放后右一孔则为清太律以五字应凡放五
字诸孔尽开此器极难取音急不鸣缓不洪仰口
蹙唇徐嘘有力方得正声
篪如吹笛法用左手名指挽其绳横而左偏其吹
口在右头管面上较他孔稍大左尾上有穿绳二
小眼为黄钟律又为清太律六孔俱闭调气轻吹
卷四十 第 32b 页 WYG0566-0175b.png
则合字应重吹则五字应当尾有一底孔为太簇
律以四字应凡吹四字只开此孔馀皆闭左头第
一孔为姑洗律以一字应凡吹一字此孔与底孔
俱开馀俱闭第二孔为中吕律以上字应凡吹上
字此孔与下一孔底一孔俱开馀俱闭第三孔为
林钟律以尺字应凡吹尺字此孔与下二孔底一
孔俱开馀俱闭第四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凡吹
工字此孔与下三孔底一孔俱开馀俱闭后一孔
律以四字应凡吹四字只开此孔馀皆闭左头第
一孔为姑洗律以一字应凡吹一字此孔与底孔
俱开馀俱闭第二孔为中吕律以上字应凡吹上
字此孔与下一孔底一孔俱开馀俱闭第三孔为
林钟律以尺字应凡吹尺字此孔与下二孔底一
孔俱开馀俱闭第四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凡吹
工字此孔与下三孔底一孔俱开馀俱闭后一孔
卷四十 第 33a 页 WYG0566-0175c.png
为应钟律轻吹则凡字应又为清黄律重吹则六
字应凡吹凡六字止开此孔馀俱闭八器之中惟
篪筒大而内阔吹之甚难止宜微气轻取与埙相
和以合众乐旧谱呼底孔开为阳尾闭为阴尾谱
多不同当以此为法
凤箫用两手捧持自右管吹起每管一声第一管
为黄钟律以合字应第三管为太簇律以四字应
第五管为姑洗律以一字应第六管为中吕律以
字应凡吹凡六字止开此孔馀俱闭八器之中惟
篪筒大而内阔吹之甚难止宜微气轻取与埙相
和以合众乐旧谱呼底孔开为阳尾闭为阴尾谱
多不同当以此为法
凤箫用两手捧持自右管吹起每管一声第一管
为黄钟律以合字应第三管为太簇律以四字应
第五管为姑洗律以一字应第六管为中吕律以
卷四十 第 33b 页 WYG0566-0175d.png
上字应第八管为林钟律以尺字应第十管为南
吕律以工字应第十二管为应钟律以凡字应第
十三管为清黄律以六字应第十五管为清太律
以五字应每管头俱有缺窍为吹口次第轻吹则
声得矣
双管临时按荻头人口含吹以吞吐深浅为字之
抑扬两管同一音六孔尽闭筒内为黄钟律以合
字应自下而上放第一孔为太簇律以四字应放
吕律以工字应第十二管为应钟律以凡字应第
十三管为清黄律以六字应第十五管为清太律
以五字应每管头俱有缺窍为吹口次第轻吹则
声得矣
双管临时按荻头人口含吹以吞吐深浅为字之
抑扬两管同一音六孔尽闭筒内为黄钟律以合
字应自下而上放第一孔为太簇律以四字应放
卷四十 第 34a 页 WYG0566-0176a.png
第二孔为姑洗律以一字应放第三孔为中吕律
以上字应放第四孔为林钟律以尺字应放第五
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放第六孔为清太律以凡
字应此器声调过高当俯而抑之斯与众音谐和
凡放一孔此孔以下尽开以上尽闭馀箫笛等俱
仿此
洞箫箫众乐之祖也本黄钟之管而为之吹箫以
唇安山口上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气之缓急唇仰
以上字应放第四孔为林钟律以尺字应放第五
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放第六孔为清太律以凡
字应此器声调过高当俯而抑之斯与众音谐和
凡放一孔此孔以下尽开以上尽闭馀箫笛等俱
仿此
洞箫箫众乐之祖也本黄钟之管而为之吹箫以
唇安山口上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气之缓急唇仰
卷四十 第 34b 页 WYG0566-0176b.png
急吹则清唇俯缓吹则浊筒底孔及穿绳眼黄钟
也若吹黄钟律六孔皆闭俯唇轻吹则合字应仰
而急吹则为清黄律六字应自尾起放第一孔为
太簇律俯唇轻吹则四字应仰而急吹则为清太
律五字应放第二孔为姑洗律以一字应放第三
孔为中吕律以上字应放第四孔为林钟律以尺
字应放第五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放后一孔为
应钟律以凡字应自下而上以渐而清象一阳之
也若吹黄钟律六孔皆闭俯唇轻吹则合字应仰
而急吹则为清黄律六字应自尾起放第一孔为
太簇律俯唇轻吹则四字应仰而急吹则为清太
律五字应放第二孔为姑洗律以一字应放第三
孔为中吕律以上字应放第四孔为林钟律以尺
字应放第五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放后一孔为
应钟律以凡字应自下而上以渐而清象一阳之
卷四十 第 35a 页 WYG0566-0176c.png
气自黄泉而升也凡和琴瑟点笙簧全赖此器定
黄钟之声如教坊俗乐所用不合尺寸是郑卫淫
声未可以谐雅乐也其严辨之
龙笛横而右偏其吹口在左头管而上较他孔稍
大右头底孔及穿绳眼黄钟也若吹黄钟律六孔
尽闭微气轻嘘则合字应自右头起放第一孔为
太簇律俯唇轻吹则四字应重吹则清太律以五
字应放第二孔为姑洗律以一字应放第三孔为
黄钟之声如教坊俗乐所用不合尺寸是郑卫淫
声未可以谐雅乐也其严辨之
龙笛横而右偏其吹口在左头管而上较他孔稍
大右头底孔及穿绳眼黄钟也若吹黄钟律六孔
尽闭微气轻嘘则合字应自右头起放第一孔为
太簇律俯唇轻吹则四字应重吹则清太律以五
字应放第二孔为姑洗律以一字应放第三孔为
卷四十 第 35b 页 WYG0566-0176d.png
中吕律以上字应放第四孔为林钟律以尺字应
放第五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放第六孔为应钟
律以凡字应重吹则清黄律以六字应不可用俗
乐所制者止取悦耳导淫与律吕相去远矣
旌节凡执节前导既列缀兆则分立东西舞生之
首如奠帛麾生唱乐奏宁和之曲东阶节生亦扬
节唱曰奏宁和之舞三献皆同舞毕西阶节生抑
节唱曰舞止各植节架上舞生俱归班
放第五孔为南吕律以工字应放第六孔为应钟
律以凡字应重吹则清黄律以六字应不可用俗
乐所制者止取悦耳导淫与律吕相去远矣
旌节凡执节前导既列缀兆则分立东西舞生之
首如奠帛麾生唱乐奏宁和之曲东阶节生亦扬
节唱曰奏宁和之舞三献皆同舞毕西阶节生抑
节唱曰舞止各植节架上舞生俱归班
卷四十 第 36a 页 WYG0566-0177a.png
相鼓木铎节武舞以金铎节文舞以木铎一声应
一步傍侍者执摇听堂下乐既发声即摇一声随
舞人所向之方辰俯则先俯仰则先仰以为舞容
之节相鼓用手执于胸前所以辅铎者每摇铎一
响则击鼓一响以应之
籥翟籥用左手横执之有窍而不吹或云缀兆转
折入位之时齐吹以节走趋翟用右手纵执之翟
纵籥横齐肩执之为执起之齐目为举平心执之
一步傍侍者执摇听堂下乐既发声即摇一声随
舞人所向之方辰俯则先俯仰则先仰以为舞容
之节相鼓用手执于胸前所以辅铎者每摇铎一
响则击鼓一响以应之
籥翟籥用左手横执之有窍而不吹或云缀兆转
折入位之时齐吹以节走趋翟用右手纵执之翟
纵籥横齐肩执之为执起之齐目为举平心执之
卷四十 第 36b 页 WYG0566-0177b.png
为衡尽手向下执之为落向前正举为拱向耳偏
举为呈籥翟纵横两分为开籥翟纵横相加为合
籥翟纵合如一为相各分顺手向下为垂两执相
接为交凡执籥秉翟俱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其手
指俱大指在内四指在外纵则如绳横则如衡执
秉者不可忽也
舞鼓声既严旌节前导鱼贯而进列行于阶上左
右相同听节生唱奏宁和之舞则散而为佾听唱
举为呈籥翟纵横两分为开籥翟纵横相加为合
籥翟纵合如一为相各分顺手向下为垂两执相
接为交凡执籥秉翟俱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其手
指俱大指在内四指在外纵则如绳横则如衡执
秉者不可忽也
舞鼓声既严旌节前导鱼贯而进列行于阶上左
右相同听节生唱奏宁和之舞则散而为佾听唱
卷四十 第 37a 页 WYG0566-0177c.png
乐止则聚而成列忽散忽聚部位不乱如兵家之
阵法然凡舞东阶者面东则西阶者面西东阶者
面西则西阶者面东又东阶者用左手左足舞蹈
则西阶者用右手右足舞蹈其向背低昂周旋俯
仰各各成偶凡立之容五两阶相对为向内立两
阶相背为向外立俱面正北为朝上立两两相对
为相对立两两相背为相背立舞之容二两阶相
顾作势为向内舞两阶相负作势为向外舞首之
阵法然凡舞东阶者面东则西阶者面西东阶者
面西则西阶者面东又东阶者用左手左足舞蹈
则西阶者用右手右足舞蹈其向背低昂周旋俯
仰各各成偶凡立之容五两阶相对为向内立两
阶相背为向外立俱面正北为朝上立两两相对
为相对立两两相背为相背立舞之容二两阶相
顾作势为向内舞两阶相负作势为向外舞首之
卷四十 第 37b 页 WYG0566-0177d.png
容三举面朝上为仰首俯面向下为低首左右顾
为侧首身之容五起身正立为平身曲其背为躬
身正立左右转为侧身转过为回身开左右膝直
身下坐为蹲身手之容五一手高举为起手顺下
为垂手前伸为出手两手合举为拱手相持为挽
手步之容二前迈为进步后缩为退步足之容七
起足前尖以足跟著地为跷足起足后跟以足尖
著地为点足进足稍前为出足膝前足后为曲足
为侧首身之容五起身正立为平身曲其背为躬
身正立左右转为侧身转过为回身开左右膝直
身下坐为蹲身手之容五一手高举为起手顺下
为垂手前伸为出手两手合举为拱手相持为挽
手步之容二前迈为进步后缩为退步足之容七
起足前尖以足跟著地为跷足起足后跟以足尖
著地为点足进足稍前为出足膝前足后为曲足
卷四十 第 38a 页 WYG0566-0178a.png
履位迁换为移足右足加左左足加右为交足反
履底向上为蹈足礼之容十屈身出手下赐为授
更屈身出手上承为授拱手后退为辞拱手向左
右为让低首屈身拱手为谦平出两肘拱手齐心
为揖低首屈身至地为拜屈膝至地为跪点首为
叩头跷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让为舞蹈舞生按
谱作势凡舞合字四字欲迟工字六字欲疾上字
尺字欲适中听铎鼓既响两阶羽籥齐作进退俯
履底向上为蹈足礼之容十屈身出手下赐为授
更屈身出手上承为授拱手后退为辞拱手向左
右为让低首屈身拱手为谦平出两肘拱手齐心
为揖低首屈身至地为拜屈膝至地为跪点首为
叩头跷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让为舞蹈舞生按
谱作势凡舞合字四字欲迟工字六字欲疾上字
尺字欲适中听铎鼓既响两阶羽籥齐作进退俯
卷四十 第 38b 页 WYG0566-0178b.png
仰象文德之容合声歌之妙而舞之能事毕矣后
列图谱其形像解说俱出太学志佥载所载者与
此不同故并存之而阙里之舞师世世亲传又别
有妙用总之得古人文舞之神动合法矩岂拘拘
如泥偶哉歌一阕则舞一成奠帛三献共四成始
终共六变起于中而散于中初变在缀之中东西
立象尼山毓圣五老降庭再变而为佾数稍前进
象筮仕于鲁而鲁治三变而东西分象历聘列国
列图谱其形像解说俱出太学志佥载所载者与
此不同故并存之而阙里之舞师世世亲传又别
有妙用总之得古人文舞之神动合法矩岂拘拘
如泥偶哉歌一阕则舞一成奠帛三献共四成始
终共六变起于中而散于中初变在缀之中东西
立象尼山毓圣五老降庭再变而为佾数稍前进
象筮仕于鲁而鲁治三变而东西分象历聘列国
卷四十 第 39a 页 WYG0566-0178c.png
而四方化四变稍后退象删述六经告备于天五
变而左右向象讲论授受传道于贤六变而复归
于缀中东西立象庙堂尊享弟子列配考帝王乐
舞武舞退文舞进由一成至于十二成一变至于
九变其缀兆皆起南而散于南与此不同也
变而左右向象讲论授受传道于贤六变而复归
于缀中东西立象庙堂尊享弟子列配考帝王乐
舞武舞退文舞进由一成至于十二成一变至于
九变其缀兆皆起南而散于南与此不同也
卷四十 第 39b 页 WYG0566-0178d.png
广西通志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