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九
卷三十九 第 1a 页 WYG0553-021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陕西通志卷三十九
  水利一
 禹功稷教尽力浍沟矧兹沃野泾渭交流郑白疏凿
 亩钟石收渼陂宋泊继此讲求千渠百堰灌溉盈畴
 雨露天降桔槔人谋曷若引导膏泽有秋烝民乃粒
 万世绸缪作水利志第十七
  按秦地据百川上流导引甚易八水回环于丰镐
卷三十九 第 1b 页 WYG0553-0216b.png
  百泉喷涌于邠岐延绥地处边陲犹擅榆溪之利
  褒沔夙称泽国更资江汉之波雍州所称厥田上
  上而为陆海也明参政刘麟云陜西无地不可兴
  水利殆非虚语然利泽可资蓄泄宜备则顺水性
  相土宜均门斗坚堤堰俾民永享乐利岂非良牧
  责哉兹者仰体
皇仁勤思民事凡渠泉之可利田畴者悉为派别支分
  绘图立说诚使流通者灌溉优渥而堙废者亦渐
卷三十九 第 2a 页 WYG0553-0217a.png WYG0553-0217b.png WYG0553-0217c.png
  次兴修是则撰述之意也
卷三十九 第 2b 页 WYG0553-0217d.png
卷三十九 第 3a 页 WYG0553-0218a.png

卷三十九 第 3b 页 WYG0553-0218b.png
卷三十九 第 4a 页 WYG0553-0218c.png

卷三十九 第 4b 页 WYG0553-0218d.png
卷三十九 第 5a 页 WYG0553-0219a.png

卷三十九 第 5b 页 WYG0553-0219b.png
卷三十九 第 6a 页 WYG0553-0219c.png

卷三十九 第 6b 页 WYG0553-0219d.png
卷三十九 第 7a 页 WYG0553-0220a.png

卷三十九 第 7b 页 WYG0553-0220b.png
卷三十九 第 8a 页 WYG0553-0220c.png

卷三十九 第 8b 页 WYG0553-0220d.png
卷三十九 第 9a 页 WYG0553-0221a.png

卷三十九 第 9b 页 WYG0553-0221b.png
卷三十九 第 10a 页 WYG0553-0221c.png

卷三十九 第 10b 页 WYG0553-0221d.png
卷三十九 第 11a 页 WYG0553-0222a.png

卷三十九 第 11b 页 WYG0553-0222b.png
卷三十九 第 12a 页 WYG0553-0222c.png

卷三十九 第 12b 页 WYG0553-0222d.png
卷三十九 第 13a 页 WYG0553-0223a.png

卷三十九 第 13b 页 WYG0553-0223b.png
卷三十九 第 14a 页 WYG0553-0223c.png

卷三十九 第 14b 页 WYG0553-0223d.png
卷三十九 第 15a 页 WYG0553-0224a.png

卷三十九 第 15b 页 WYG0553-0224b.png
卷三十九 第 16a 页 WYG0553-0224c.png

卷三十九 第 16b 页 WYG0553-0224d.png
卷三十九 第 17a 页 WYG0553-0225a.png

卷三十九 第 17b 页 WYG0553-0225b.png
卷三十九 第 18a 页 WYG0553-0225c.png

卷三十九 第 18b 页 WYG0553-0225d.png
卷三十九 第 19a 页 WYG0553-0226a.png

卷三十九 第 19b 页 WYG0553-0226b.png
卷三十九 第 20a 页 WYG0553-0226c.png

卷三十九 第 20b 页 WYG0553-0226d.png
卷三十九 第 21a 页 WYG0553-0227a.png

卷三十九 第 21b 页 WYG0553-0227b.png
卷三十九 第 22a 页 WYG0553-0227c.png

卷三十九 第 22b 页 WYG0553-0227d.png
卷三十九 第 23a 页 WYG0553-0228a.png

卷三十九 第 23b 页 WYG0553-0228b.png
卷三十九 第 24a 页 WYG0553-0228c.png

卷三十九 第 24b 页 WYG0553-0228d.png
卷三十九 第 25a 页 WYG0553-0229a.png

卷三十九 第 25b 页 WYG0553-0229b.png
卷三十九 第 26a 页 WYG0553-0229c.png

卷三十九 第 26b 页 WYG0553-0229d.png
卷三十九 第 27a 页 WYG0553-0230a.png

卷三十九 第 27b 页 WYG0553-0230b.png
卷三十九 第 28a 页 WYG0553-0230c.png

卷三十九 第 28b 页 WYG0553-0230d.png
卷三十九 第 29a 页 WYG0553-0231a.png

卷三十九 第 29b 页 WYG0553-0231b.png
卷三十九 第 30a 页 WYG0553-0231c.png

卷三十九 第 30b 页 WYG0553-0231d.png
卷三十九 第 31a 页 WYG0553-0232a.png

卷三十九 第 31b 页 WYG0553-0232b.png
卷三十九 第 32a 页 WYG0553-0232c.png

卷三十九 第 32b 页 WYG0553-0232d.png
卷三十九 第 33a 页 WYG0553-0233a.png

卷三十九 第 33b 页 WYG0553-0233b.png
卷三十九 第 34a 页 WYG0553-0233c.png

卷三十九 第 34b 页 WYG0553-0233d.png
卷三十九 第 35a 页 WYG0553-0234a.png

卷三十九 第 35b 页 WYG0553-0234b.png
卷三十九 第 36a 页 WYG0553-0234c.png

卷三十九 第 36b 页 WYG0553-0234d.png
卷三十九 第 37a 页 WYG0553-0235a.png WYG0553-0235b.png WYG0553-0235c.png WYG0553-0235d.png WYG0553-0236a.png WYG0553-0236b.png WYG0553-0236c.png WYG0553-0236d.png WYG0553-0237a.png WYG0553-0237b.png WYG0553-0237c.png WYG0553-0237d.png WYG0553-0238a.png WYG0553-0238b.png WYG0553-0238c.png WYG0553-0238d.png WYG0553-0239a.png WYG0553-0239b.png WYG0553-0239c.png WYG0553-0239d.png WYG0553-0240a.png WYG0553-0240b.png WYG0553-0240c.png WYG0553-0240d.png WYG0553-0241a.png WYG0553-0241b.png WYG0553-0241c.png WYG0553-0241d.png WYG0553-0242a.png WYG0553-0242b.png WYG0553-0242c.png WYG0553-0242d.png WYG0553-0243a.png WYG0553-0243b.png WYG0553-0243c.png WYG0553-0243d.png WYG0553-0244a.png WYG0553-0244b.png WYG0553-0244c.png WYG0553-0244d.png WYG0553-0245a.png WYG0553-0245b.png WYG0553-0245c.png WYG0553-0245d.png WYG0553-0246a.png WYG0553-0246b.png WYG0553-0246c.png WYG0553-0246d.png WYG0553-0247a.png WYG0553-0247b.png WYG0553-0247c.png WYG0553-0247d.png WYG0553-0248a.png WYG0553-0248b.png WYG0553-0248c.png WYG0553-0248d.png WYG0553-0249a.png WYG0553-0249b.png WYG0553-0249c.png WYG0553-0249d.png WYG0553-0250a.png WYG0553-0250b.png WYG0553-0250c.png WYG0553-0250d.png WYG0553-0251a.png WYG0553-0251b.png WYG0553-0251c.png WYG0553-0251d.png
 
 
 
 
 
 
 
 
卷三十九 第 37b 页 WYG0553-0252a.png WYG0553-0252b.png
  西安府长安县
 太平峪水渠 在县西南四十里水自鄠县来至南
  郭村入县界分三𣲖灌田三百馀亩(县/册)
 草堂堰 在县西南六十里引高官峪水在西岸开
  渠权田二百馀亩峪水又东北流为
 萧家堰 灌田三百馀亩峪水又东北流为
 新渠 灌田一百馀亩其在东岸开渠者为
 陈家渠 灌田一百馀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38a 页 WYG0553-0252c.png WYG0553-0252d.png WYG0553-0253a.png
 高桥渠 一名韩家庄渠在县西四十里引丰河水
  经流马池头槽房里东西马房至咸阳梁家庄入
  渭灌田二十馀亩丰水又北流一里许为
 阎家古渠 经流席家村张家庄马家村又自北而
  东仍入丰河渠西席家等村灌田千馀亩渠东党
  家桥等处灌田五百馀亩(县/册)
 金家堰 在县南五十里引镐水即石鳖峪水也峪
  水出峪口北流经过咸宁王渠镇入县界在西岸
卷三十九 第 38b 页 WYG0553-0253b.png
  首为金家堰经流曹村水寨儿等处灌田五百馀
  亩河水又北流里许为
 校尉渠 灌田九百八十亩河水又折而正西流南
  岸掘引灌田者有
 高渠 灌田二百亩河水又西为
 吴家渠 灌田六十三亩又西为
 刘家渠 灌田七十亩又西为
 孟家渠 灌田三十亩又西为
卷三十九 第 39a 页 WYG0553-0253c.png
 张家渠 灌田三十亩又西为
 梁家渠 灌田三十五亩其北岸则首
 唐家渠 灌田七十亩次
 田家渠 灌田六十五亩次
 杨家渠 灌田二十亩河水又西过夹肋村为
 马家渠 灌田七十亩河水又西至香积寺为
 头道渠 灌田五十亩又西为
 二道渠 灌田三十亩河水又西合潏水为东交河
卷三十九 第 39b 页 WYG0553-0253d.png
  (县/册)
 碌轴堰 在县南二十里水磨堡潏河北岸砌碌轴
  为堰堰潏水北流复由东北转西南七折两岸共
  灌稻田八十馀亩下流入于皂皂河源出大义峪
  第三𣲖水经流咸宁义峪里会阿谷泉又西北流
  至木塔里会碌轴堰水又西流过杜城南又西流
  至沈家桥又西流至丈八沟立闸至闸口放水南
  下复自西折而北流者为皂河正身经汉故城入
卷三十九 第 40a 页 WYG0553-0254a.png
  渭下流今淤自闸口逼水北上者为
 通济渠 水自闸北西行二里许折而北流过丈八
  头小石桥又北至南窑头皆系地渠又北过甘家
  寨转东北流过糜家桥又北至解家村又北至外
  城郭俱系土堤高一丈二三尺阔倍之又转东至
  安定门吊桥边自闸口至此凡二十六里由洞口
  入瓮城内南流由水门出瓮城外沿城而南过一
  敌楼复入城东南流至白路湾折而东北流至牌
卷三十九 第 40b 页 WYG0553-0254b.png
  楼南又正东流入地下砖渠分三派一从长安县
  东流过广济街又东过大菜市真武庵流出城注
  于东城壕今自广济街以东淤塞一从广济街北
  流过钟楼折而西过永丰仓前入贡院现今流通
  一从广济街直北过麻家十字街口汇入莲花池
  今淤(县/册)陜西为西北巨藩西安府即宋永兴军大
  中祥符间知永兴军陈尧咨尝引龙首渠水自城
  东入以便人用堤倚高原日见削损城中军民争
卷三十九 第 41a 页 WYG0553-0254c.png
  汲汰清然后可用能望其环城而为金汤之固耶
  成化改元予忝巡抚父老诣予言曰去城西南十
  五里地名丈八沟俗名交皂二河(○按丈八沟乃/皂水立闸处今)
  (并言交河者缘碌轴堰堰潏水/入皂潏水下流一名交河也)若能疏导自西入
  城人用之馀可泄之池以环厥城再馀泄经九龙
  池入于浐予闻而相视原隰具实疏闻上可其奏
  用是工役猬攒畚锸云集地之高者则掘而成渠
  地之卑者则筑而起堰不三旬水遽入城命名曰
卷三十九 第 41b 页 WYG0553-0254d.png
  通济渠(巡抚项忠/通济渠记)通济渠水出咸宁县大义峪正
  𣲖合小义峪炭峪之水为潏河即交河支派第一
  派为龙首渠(○此派/东北流)第二派无名第三派为胡公
  堰乃按察司胡公所作引水经流咸宁义峪里与
  阿谷泉合流为皂河经流韦兆里韦村里社杨里
  高望里韦曲里长安县塔坡里社城里沈桥里木
  塔里至地名丈八头作闸引水入西安府西城壕
  为通济渠(余子俊通/济渠记)通济渠乃兵部尚书余公子
卷三十九 第 42a 页 WYG0553-0255a.png
  俊为西安知府时于成化初因龙首渠水不足用
  访得义峪等河水经杜曲御宿川等处至丈八头
  入皂河乃于丈八头造一石闸穿渠引水西流至
  郭村转东筑堤为渠其渠自西关入城用砖甃砌
  一千五百五十丈甃未周处亦有损坏都御史周
  公季麟檄西安知府马炳然相度议处于余公甃
  砌未周处以砖甃砌七百二十丈城外土渠亦疏
  浚修筑二十五里(王恕通/济渠记)明末渠堙不通
卷三十九 第 42b 页 WYG0553-0255b.png
 本朝康熙三年巡抚贾公汉复修筑至六年复修渠
  水流通迄为永利(县/志)
  (古渠/堰附)漆渠在县西南二十里旧自坈河分水经县
  界二十里入漕河汉书曰穿此渠通漆水故曰漆
  渠括地志曰胡亥筑阿房宫开此渠而运南山之
  漆(宋敏求/长安志)今丰河东岸普济桥下直北十馀里径
  汉城西渠形犹存盖即漆渠入渭处也(县/册)○石闼
  堰在县西南三十二里水经注曰交水西至石碣
卷三十九 第 43a 页 WYG0553-0255c.png
  汉穿昆明池所造(宋敏求/长安志)武帝作石闼堰堰交水
  为池昆明基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为都城之用
  于是并疏列三派(○三派即下昆明故/渠明渠堨水陂也)城内外皆
  赖之唐太和后石闼堰废而昆明池涸(胡氏/鉴注)○昆
  明故渠在县西南(古渠/图)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东
  口东径河池北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沈水亦曰漕
  渠又东径长安县南旧引水为辟雍处在鼎路门
  东南七里又东而北屈径青门外与沈水枝渠会
卷三十九 第 43b 页 WYG0553-0255d.png
  (此渠即/明渠)分为二渠一水径杨桥下即青门桥也侧
  城北径邓艾祠西而北注渭今无水其一渠东径
  奉明县(水经注○以/下别见咸宁)○明渠在县西北即王渠(一/名)
  (明渠古/渠图)哀帝为董贤治大第开门向北阙引王渠
  灌园地(汉书董/贤传)沈水枝渠上承沈水于章门西飞
  渠入城东为仓池又东径未央宫北北即桂宫渠
  出二宫之门谓之明渠又东历武库北又东径汉
  高祖长乐宫北又东出城分为二渠即汉书所谓
卷三十九 第 44a 页 WYG0553-0256a.png
  王渠也(此渠出城即/会昆明故渠)苏林曰王渠王宫家渠也犹
  今御沟矣晋灼曰渠名也在城东霸城门外(水经/注)
  ○堨水陂在县西(古渠/图)昆明渠水东北流注堨水
  陂陂水北出径汉武帝建章宫东于凤阙南东注
  沈水又北径凤阙东沈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
  北流(○据长安图经此东北/流者即飞渠入城之水)一水北径神明台东
  又径渐台东又北流注渭(水经/注)未央据龙首山为
  基本高四十丈故未央殿皆出长安城上其为地
卷三十九 第 44b 页 WYG0553-0256b.png
  既高安所得水为巨浸凡汉城之水皆取于昆明
  池而昆明之水自沈水以及樊杜诸水武帝皆堰
  壅入池水之既池而又北出也其下口酾为三渠
  以并城而行其先分一𣲖自西而东横亘城南之
  鼎路门已而东折以注青门水经谓之漕渠吕图
  亦具著渠迹暨至清明门外合王渠以入于渭第
  二枝自都城西面南来第一门名章门者于其旁
  设为飞渠(○飞渠据雍录言明渠入城必有洼下/之地中断不接故架空设槽为渠使得)
卷三十九 第 45a 页 WYG0553-0256c.png
  (超洼下而/注沧池也)东向入城注于未央宫之西以为大池
  是名沧池此池之中有渐台则未央渐台也已而
  沧池下流循殿之北向东而往径石渠天禄阁桂
  宫北宫长乐宫皆用此水也未央地势甚高而此
  渠能自西转北以行是行乎未央山背洼下之处
  也沧池下流有石渠者砻石为之以导此水自此
  以往水既周遍诸宫自清明门出城是为王渠王
  渠至清明门外与漕渠合而北入渭也第三枝则
卷三十九 第 45b 页 WYG0553-0256d.png
  堨水陂自南而北径趋建章先为唐中池周回十
  里已而从东宫转北则为太液池其中又有渐台
  即建章宫渐台也渐台下流入渭(雍/录)○漕渠在县
  南又东入咸宁界(古渠/图)元光中郑当时为大农言
  曰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
  道九百馀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
  下至河三百馀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
  民田万馀顷又可得以溉田天子以为然令齐人
卷三十九 第 46a 页 WYG0553-0257a.png
  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
  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
  田矣(史记河/渠书)元光六年穿漕渠通渭(汉书武/帝纪)漕渠
  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也以渭难漕命齐水工徐
  伯发卒穿渠引渭今源自昆明池南傍山原东至
  于河且田且漕大以为便(水经/注)开皇元年徵郭衍
  为开漕渠大监部率水工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
  北东至潼关漕运四百馀里关内赖之名富民渠
卷三十九 第 46b 页 WYG0553-0257b.png
  (隋书郭衍传/一作富人渠)开皇四年六月自渭运门以通运九
  月幸霸水观漕渠(隋书文/帝纪)开皇四年宇文恺凿渠
  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里名广通渠漕
  运通利关内赖之(隋书食/货志)永通渠隋开皇四年开
  起县西北渭水兴成堰(兴成堰见/咸阳县)初名富渠仁寿
  年改(宋敏求/长安志)天宝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韦坚
  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名曰
  广运潭灞浐二水会于漕渠每夏大雨辄涨大历
卷三十九 第 47a 页 WYG0553-0257c.png
  之后渐不通舟(元和/志)天宝二年京兆尹韩朝宗引
  渭水入金光门以贮材木大历元年京兆尹黎干
  自南山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漕薪炭(唐/书)
  (地理/志)永泰二年(○即大历/元年也)七月凿运木渠自京兆
  府直东至荐福寺东街北至国子监东至子城东
  街正北逾景风门延喜门入于苑阔八尺深丈馀
  京兆尹黎干奏(唐会/要)京师苦樵薪乏黎干度开漕
  渠兴南山谷口尾入于苑以便载运(唐书黎/干传)○永
卷三十九 第 47b 页 WYG0553-0257d.png
  安渠在县南引交水西北入城径西市入苑沈水
  自南入焉有福堰分为二水流一里一水合交水
  一水西北流又东为渎越沈水上过又名永安渎
  入苑注渭○西街永安渠隋开皇三年引交水西
  北流入城自大安坊经大通信义永安延福崇贤
  延康六坊之西又经西市之东又北流经布政颁
  政辅兴崇德四坊及兴福寺之西又北流入芳林
  园又北流入苑注之于渭(宋敏求/长安志)开皇开永安渠
卷三十九 第 48a 页 WYG0553-0258a.png
  后交水沈水始入城入苑不与汉世流派相应盖
  皆有堰坝之𩔖压而入之(雍录○汉时皆西流然/后北折此则径从西北)
  (入/城)元和八年四月发神策军士修城南交渠(会要/○按)
  (长安县志有香积渠隋开皇三年筑引交水自赤/栏桥经第五桥西北入城今考其地应即永安渠)
  (也/)○清明渠东南自万年县界流入西北流又屈
  而东北入宫城○东街清明渠开皇初引沈水西
  北流屈而东北流入城当大安坊南街又屈而东
  流至安乐坊之西南隅屈而北流经安乐昌明丰
卷三十九 第 48b 页 WYG0553-0258b.png
  安宣义怀真崇德兴化通义太平九坊之西又北
  流经布政坊之东右金吾卫之东南屈而东南流
  入皇城经大社北又东至含光门街又屈而北流
  经尚食局东又北流经将作监内侍省东又北流
  入宫城(宋敏求/长安志)○清渠在县西五十里自鄠县界
  来经县界十里注渭(宋敏求长安志○其源/即太平峪水见十道志)至德
  二载郭子仪与贼战于清渠(唐书肃宗纪○按郭/子仪传子仪率师趋)
  (长安次潏水上贼安忠军清渠左大战则清/渠乃近长安或以为泾阳之清渠者误也)○丰
卷三十九 第 49a 页 WYG0553-0258c.png
  河渠在县西南四十里(贾/志)丰水渠今名贺兰渠东
  北流注交水溉田一万馀亩(括地/志)丰河渠自鄠县
  流入今东岸斗门镇北有渠径冯三村冯党村田
  村陶家庄许村喇家村又北合滮池俗名张王渠
  渠迹虽存堙废日久
 本朝康熙六十年居民自陶家庄开渠引水过许村
  北屈而东北流过喇家村合滮池水又北流二里
  退入漆渠故道又北注于渭渠长九里堰口高三
卷三十九 第 49b 页 WYG0553-0258d.png
  丈宽五尺傍渠田地因势穿溉颇获其利后因大
  雨丰水冲决渠复堙塞不通今许村佛寺有碑记
  其事(县/册)○国草渠灌田一百馀亩(县/志)今无考(县/册)
  咸宁县
 龙首渠 在府城东南(贾/志)永嘉坊有龙首渠一名浐
  水渠隋开皇初自东南龙首堰下支分浐水北流
  至长乐坡西北分为二渠东渠北流入苑西渠屈
  而西南流经通化门南西流入城径此坊(即永/嘉坊)
卷三十九 第 50a 页 WYG0553-0259a.png
  西南流径兴庆宫又西流经胜业坊崇仁坊景龙
  观又西入皇城经少府监太仆寺内坊之西又北
  流出城○万年龙首渠史记曰穿渠得龙骨故名
  自万年县界龙首乡马头埪堰浐水入此渠又西
  入长安县界(宋敏求/长安志)长安志于万年县既注龙首
  渠曰一名浐水渠因引史记曰穿渠得龙骨误也
  龙首渠汉武帝所穿在同州因穿地得龙骨故名
  雍居渭南同居渭北无由合为一而浐之一水史
卷三十九 第 50b 页 WYG0553-0259b.png
  汉皆尝志之不云得龙骨也两京道里记云龙首
  渠开皇三年开引浐水北流入苑在长乐坡上堰
  近龙首即大明宫所据龙首原也故以名之此说
  是也王应麟曰唐时导水入城有三一曰龙首渠
  二曰永安渠三曰清明渠(按清明永安二/渠别见长安县)龙首渠
  自城东南导浐至长乐坡分为二渠一北流入苑
  一经通化门兴庆宫自皇城入太极宫及至大明
  宫则在龙首山水不可导矣大明宫之东有东苑
卷三十九 第 51a 页 WYG0553-0259c.png
  即在龙首山尽处地既低下故东苑中有龙首池
  言其资龙首渠水以灌溉也(雍/录)龙首渠隋开皇初
  堰浐水西北至大兴城东南入城唐因隋渠导浐
  水分为二渠一西入通化门西南入南内兴庆宫
  景龙池又西入西内太极宫一北入东苑至龙首
  殿为龙首池又注凝碧积翠二池又西北入大明
  宫后灌太液池五季后渠涸(县/志)大中祥符七年陈
  尧咨知府事以城内井泉大半咸苦乃相度城东
卷三十九 第 51b 页 WYG0553-0259d.png
  二里之龙首渠其水清泠甘冽可五六十丈开引
  入城散流廛闬民咸赖之(宋史河渠志○按隋唐/分东西二渠宋止修西)
  (渠故道东/渠堙废)陜西龙首渠始凿于隋初引浐河水经
  倪家村龙王庙滴水崖老虎窑九龙池至长乐门
  入城分作三渠一从元真观南流转羊市过咸宁
  县总府西流转北过马巷口一从真武庵北流一
  从羊市分流过书院坊西入秦府成化间虽有人
  修浚惟总府前二十丈有砖甃砌馀皆土渠用板
卷三十九 第 52a 页 WYG0553-0260a.png
  木棚盖以土覆之常有损坏巡抚周公季麟檄西
  安知府马炳然修理东关厢及城中三渠俱用砖
  甃砌城外申家沟等处造桥架槽引水入渠遂免
  冲激之患又将城外土渠六十里亦疏浚深阔筑
  岸高厚以防走泄(王恕修/渠记)浐水源出蓝田西界入
  县境合采峪库峪荆峪及大义峪第一派之水兆
  流至留空于西岸筑堰西至亭子头皆凿原穿洞
  而过又西流径申家湾田家湾又西流十里入城
卷三十九 第 52b 页 WYG0553-0260b.png
  分三派一经流合阳府前至西分一渠经流大菜
  市往北入临潼府一经流京兆驿并永兴府至西
  转北经马巷口入莲花池
 本朝康熙初巡抚贾汉复与通济渠并加疏浚今惟
  上流甫高村江村等处灌田四百亩至亭子头以
  下入城旧道堙塞不通(县/册)浐水又北流至田家湾
  为
 田家湾渠 灌田一百亩又下为
卷三十九 第 53a 页 WYG0553-0260c.png
 史家湾渠 灌田九十亩又北流入灞(县/册)
 宋家渠 在县东二十里灞水来自蓝田至新街子
  入县境引流灌溉首为宋家渠灌东留村田六十
  亩稍下为
 洪河渠 今涸又下为
 王家渠 灌东留村田七十亩又下为
 胡家渠 灌方家村田六十亩又下为
 曹家堰 灌下留村田五十亩又下为
卷三十九 第 53b 页 WYG0553-0260d.png
 上堰渠 灌下留村田五十亩又下为
 中堰渠 灌下留村田七十亩(县/册)
 东堰渠 在县南五十里引石鳖峪水即镐水也一
  名大瓢河出峪口直北流东岸为东堰渠灌田一
  百亩西为
 西碌轴堰 灌田三十亩又下为
 李家堰 灌田二十亩河水又北流十二里至王渠
  镇西岸为
卷三十九 第 54a 页 WYG0553-0261a.png
 连江渠 灌田一百五十亩又下为
 西官渠 灌田二百三十亩东岸有
 大磨渠 灌田一百八十馀亩又下为
 小磨渠 灌田七十亩又东有
 河东偏堰 灌田三十亩河水又北至皇甫村折而
  西南岸有
 寨岭堰 灌田一百四十亩稍下为
 董刘堰 灌田六十亩又下为
卷三十九 第 54b 页 WYG0553-0261b.png
 杨家堰 灌田二百亩又下为
 高家堰 灌田二百二十亩河水又西流入长安界
  (县/册)
 赵家渠 在县南五十里大义峪水分三派第一派
  与狗枷荆溪库峪采峪诸水合流为浐即龙首渠
  之源也第三派为胡公堰与阿姑泉合流为皂即
  通济渠之源也第二派无名其水自东而西两岸
  皆可灌溉南岸首为赵家渠灌王莽村田四十亩
卷三十九 第 55a 页 WYG0553-0261c.png
  又西十里至江村为
 王家堰 灌田千馀亩又西至张义村为
 贾家堰 灌田二百亩又西至樊村为
 洪夫官堰 灌樊村田三百亩又西至师家村为
 师家堰 灌田一百亩又西过卢家堡为
 王家堰 灌田八十亩又西至岳村为
 柳巷堰 灌田二百亩又西为
 新渠 灌田八十亩又西至刘思村为
卷三十九 第 55b 页 WYG0553-0261d.png
 白沙渠 灌田五十五亩又西至小张村为
 渭渠 灌田一百八十亩又下为
 官堰 灌田一百三十亩又稍下为
 杨家堰 灌田五十亩又稍下为
 白家堰 灌田六十亩又西流至瓜张村为
 郭家堰 灌田九十亩其在北岸者首为
 路家堰 灌关家村田七十亩河水又西为
 关家堰 灌关家村田七十亩河水又西至东江坡
卷三十九 第 56a 页 WYG0553-0262a.png
  为
 姚家堰 灌田一百亩河水又西至樊村为
 李家堰 灌田三百亩河水又西入沣水(县/册)
 翁家渠 在县南六十里水源出南山白道峪东直
  北流出峪口灌田六十亩伏入地内至申店又出
  居民引流灌田一百三十亩下流入于潏(县/册)
 沐峪沟渠 在县南五十里沐峪水来自蓝田界入
  县境灌侯村田一百五十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56b 页 WYG0553-0262b.png
 荆峪沟渠 在县南二十五里荆峪水来自蓝田界
  自高桥入县境灌田五十亩(县/册)
 海子 在县东南六十里采库二峪水入县境合流
  聚为深潭俗名海子居民导引灌田四百亩(县/册)
 钟家堰 在县南六十里有泉八眼灌田四十亩相
  近有
 白沙泉 灌田四亩(县/册)
 阿翁泉 在县南金峦坡下灌田四十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57a 页 WYG0553-0262c.png
 腰泉 在县南朱家坡下灌田一百七十亩(县/册)
 老官泉 在县南四府堡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册)
 双猪扁泉 在县南二十五里灌田六十亩(县/册)
 年儿渠 城南镐旁潏岸地势低下随地挖掘皆有
  水可资灌溉其在馀兆村者为年儿渠灌田二百
  三十亩其在余村者为
 木槽堰 灌田八十亩其在杨村者为
 邢家堰 灌田六十五亩其在西江坡者亦名
卷三十九 第 57b 页 WYG0553-0262d.png
 邢家堰 灌田四十亩其在四坡底者为
 马道堰 灌田三百亩其在杨安坡者为
 侯家堰 灌田一百亩相近有
 安家堰 灌田八十亩其在徐家寨者为
 徐家堰 灌田二百亩其在新村者为
 连家堰 灌田一百三十亩其在杜曲者为
 过街堰 灌田六十亩又稍下有
 余渠堰 灌田八十亩每逢雨足则退水入潏河(县/册)
卷三十九 第 58a 页 WYG0553-0263a.png
  (○按县东灞浐之隈居民亦随地掘水灌田但/旋掘旋废无一定名目且所灌甚微故不载入)
 灞堤 在东二十里(县/册)浐东灞北尝被水患修堤数
  重每山水暴发决堤冲溃渰没至十数村康熙二
  年知县黄家鼎相地势因旧地令民间以瓮贮土
  掘沙易石其堤始固至今享安澜焉(县/册)
  (古渠/堰附)漕渠在县南自长安县流入又东流入临潼
  界(古渠/图)○王渠在县东北自长安县流入(古渠/图)
  渠出城东径奉明县广城乡之广明苑南又东北
卷三十九 第 58b 页 WYG0553-0263b.png
  径汉太尉夏侯婴冢又北分为二渠一水径虎圈南
  而北入霸一水北合渭今无水(水经/注)○通善坊有杏
  园黄渠○万年县黄渠自义峪口分水入此渠一东
  北流入库谷一西流入樊川灌溉稻田又西入坈河
  (宋敏求/长安志)黄渠水入蓬山曲江文宗太和九年发左
  右神策军淘曲江先是郑注言秦中有灾宜以土
  功厌胜之帝又曾读杜甫诗曰江头宫殿锁千门
  遂思复升平故事此地在都城中固为空隙然亦
卷三十九 第 59a 页 WYG0553-0263c.png
  缘黄渠可引故游观者乐之也(雍/录)黄渠自义谷堰
  水至杜陵南分为二渠一灌鲍陂一北流十里入
  曲江今废(县/志)今韦曲里高望里东南即唐黄渠转
  东投北注曲江之处(县/册)○暖泉在县南可资灌溉
  (西安/府志)今湮废无考(县/册)
  咸阳县
 东泉 在县西十里俗名东泉头引泉水灌田二百
  五十馀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59b 页 WYG0553-0263d.png
 西泉 在县西十五里俗名西泉头引泉水灌田二
  百七十五亩(县/册)
 马跑泉 在县西平地涌出与李村泉合流又相近
  有下村泉三泉其灌田八百七十馀亩若因泉脉
  开凿则得泉必多益资灌溉(县/册)
  (古渠/堰附)漆渠在县西南自盩厔县流入又东入长安
  县界(古渠/图)○成国渠在县北(县/图)成国故渠又东径
  茂陵县故城南又东径龙泉北又东径姜原北又
卷三十九 第 60a 页 WYG0553-0264a.png
  东径平陵县故城南又东径汉魏其侯窦婴冢南
  又东径成帝延陵南又东径渭陵南又东径哀帝
  义陵南又径惠帝安陵南又东径渭城北又东径
  长陵南又东径汉丞相周勃冢南又东南径汉景
  帝陵又东南注于渭(水经/注)○升原渠在县西北自
  兴平县流入县界合成国渠入渭(古渠/图)○兴成堰
  在县西十八里(宋敏求/长安志)天宝元年长安令韦坚为
  水陆转运使治汉隋运渠起关门抵长安通山东
卷三十九 第 60b 页 WYG0553-0264b.png
  租赋于咸阳拥渭水作兴成堰绝灞浐水傍渭东
  注至关西永丰仓下与渭合太和初岁旱河涸掊
  沙而进米多耗抵死甚众秦汉时故漕兴成堰东
  达永丰仓咸阳令韩辽请疏之自咸阳抵潼关三
  百里可以罢车挽之劳堰成关中赖其利(唐书食/货志)
  李石奏咸阳令韩辽治兴成渠渠当咸阳之右十
  八里东抵永丰仓渠成起咸阳抵潼关三百里无
  车挽劳辕下牛尽可耕永利秦中矣李固言曰役
卷三十九 第 61a 页 WYG0553-0264c.png
  非时帝曰以阴阳拘忌乎苟利于民吾奚虑哉(唐/书)
  (李石/传)兴成堰即漕渠上源东流入长安县界○清
  渠在县东自兴平县流入县界入渭(古渠/图)今皆无
  灌溉利(县/册)
  按县志云咸阳居丰渭之汇易于冲决不敢开河
  放水故修筑渠堰为功颇难惟沿河掘井稍稍济
  旱或灌园蔬然桔槔之用力甚劳而利甚细留心
  民事者不可不知
卷三十九 第 61b 页 WYG0553-0264d.png
  兴平县
 汤台泉 在县西十里东南流分东西两派灌田四
  十馀亩(县/册)
 东板桥泉 在县西二十里(县/图)居民引流灌田百馀
  亩又相近有
 西泉 在县西二十里(县/图)居民引流灌田二百亩(县/册)
  槐里县有板桥泉(魏书地/形志)
 马嵬泉 在县西三十里灌田四百馀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62a 页 WYG0553-0265a.png
 史家泉 在县西三十五里东西分流灌地三十馀
  亩(县/册)
  (古渠/堰附)成国渠在县北一里西自武功界流入县界
  凡六十里溉田二百四十馀顷又东流入咸阳界
  即古白渠也(长安/志)成国故渠径槐里县北又东径
  汉武帝茂陵南又东径茂陵县故城南又东径龙
  泉北又东径姜原北(水经/注)○升原渠在县南十五
  里西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馀
卷三十九 第 62b 页 WYG0553-0265b.png
  顷在六门堰东合成国渠东流入咸阳(○按六门/堰乃武功)
  (兴平二/县界)○普济渠在县南一十里自武功县流入
  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馀顷○清渠在县南二
  里东流入咸阳界(按县志清渠/引县南清水)○百顷泊在县西
  二十五里周一十六里宋泊在县西二十里周十
  四里曲泊在县西南十五里百顷泊而下并有蒲
  鱼之利邑人利焉隋开皇十三年各筑堤防护(宋/敏)
  (求长/安志)诸泊皆渭水所溢今俱废(县/志)○清水泉在县
卷三十九 第 63a 页 WYG0553-0265c.png
  西南二十五里顺治十五年知县徐开熙开清流
  荡漾灌溉七村时典史洪廷宪同事因名徐洪
  又名永济泉(县/志)县西南胡浃桥向有泉灌溉一方
  其源久塞莫知年所戊戍孟夏禾苗焦枯邑侯徐
  公率众开浚灌溉亘十里(杨方隆永/济泉记)泉有八但雨
  则潦晴则涸无益灌溉(县/册)○朱章堤在县东十五
  里西吴村知县朱文修嘉靖二十四年知县章评
  又修故名(县/志)西吴村地近北原每遇久雨则北原
卷三十九 第 63b 页 WYG0553-0265d.png
  之水皆汇聚于村旁大为民累是以筑堤捍禦今
  原上田塍开辟水皆四散而堤亦废(县/册)
  临潼县
 洪沙渠 在县北六十里自三原高家堡分中白渠
  水东流入县境至吴家堡注于清河其正流之
 中白渠 自高陵常家村入县界又东南流至交口
  入渭(县/册)白渠尾入栎阳(汉书沟/洫志)白渠东南径藕原
  下径鄣县故城北东南入渭今无水白渠又东枝
卷三十九 第 64a 页 WYG0553-0266a.png
  渠出焉东南径高陵县故城北又东径栎阳城北
  (水经/注)中白渠斗七(宋敏求/长安志)其自中白支分东北流之
 中南渠 自高陵白家堡东入县境又东南流至任
  家堡入渭(县/册)中南渠斗七(宋敏求/长安志)其自中南支分
  之
 析波渠 旧亦在县境入渭今废(县/册)析波渠斗二(宋/敏)
  (求长/安志)其自中南支分之
 昌连渠 自高陵郭桥村入县境注渭今渠流微细
卷三十九 第 64b 页 WYG0553-0266b.png
  至高陵县墨张村止(县/册)其自中南支分之
 高望渠 自高陵樊家庄入县境至雷家堡注渭(县/册)
  高望渠斗二(宋敏求/长安志)其自中南支分之
 祦南渠 昔亦经县境入渭今渭河冲徙奉政原高
  水不能进在高陵船张村入渭不复经县界矣(县/册)
  祦南渠斗一(宋敏求长安志○按长安志云五渠/水自洪门入高陵北下并入渭水今)
  (据册报中白中南昌连高望俱入渭惟洪沙渠入/清盖洪沙系后人新开之渠不在长安志五渠之)
  (内也又县册言临潼处诸渠下流得水颇艰凡傍/渠田地灌溉无多亦无修渠利夫故未著亩数)
卷三十九 第 65a 页 WYG0553-0266c.png
  (古渠/堰附)漕渠在县北自咸宁流入又东流入渭南界
  (古渠/图)○清渠在县西清冶峪水下流自三原高陵
  界来入白渠至县界入渭(宋敏求/长安志)○石川河栎阳
  除泾水所溉之外其东北境颇高泾不能及遂引
  石川河径断原东过白渠西南以溉其地(长安/图说)
  川河渠名寇公渠自富平绕断原而南盖莱公堰
  漆沮以溉田者也残碑今尚存(县/志)
  高陵县
卷三十九 第 65b 页 WYG0553-0266d.png
 彭城闸 来自泾阳县中限中白渠东流二十里入
  县界为彭城闸在县西北三十里今闸址犹存(县/册)
  泾水东行注白渠酾而为三以沃关中按部式决
  泄有时畎浍有度居上游者不得壅泉而耑其腴
  每岁少尹一人行视以诛不式兵兴以还寖失本
  根泾阳人壅而专之私开四窦泽不及下泾田独
  肥他邑为枯地力既移地征如初又或赴诉泣迎
  尹马而占泾之家𩔖皆权倖诉者复得罪由是咋
卷三十九 第 66a 页 WYG0553-0267a.png
  舌不敢言长庆三年高陵令刘君励精吏治乃以
  新意请更水道入于我里请杜私窦使无弃流请
  遵旧令使无越制别白纤悉列上便宜掾史依违
  不决居三载距宝历元年郑覃为京兆秋九月始
  具以闻事下丞相御史御史属元谷实司察视持
  诏书诣渠上尽得利病还奏上以谷奉使有状乃
  俾太常选日京兆下其符司录姚庚士曹掾李绍
  实成之县主簿谈儒直实董之揆功十七八而泾
卷三十九 第 66b 页 WYG0553-0267b.png
  阳人以奇计赂术士上言白渠下有高袓故墅不
  宜以畚锸近阡陌上闻命京兆立止君诣府控告
  具发其以赂致前事又谒丞相丞相彭原公即入
  言上前翌日诏许讫役仲冬新渠成季冬新堰成
  名渠曰刘公渠名堰曰彭城堰按股引而东千七
  百步其广四寻而深半之仍岁旱沴而渠下独有
  秋渠成之明年泾阳三原二邑中拥其冲为七堰
  以析水势使下流不厚君诣京兆索言之府命从
卷三十九 第 67a 页 WYG0553-0267c.png
  事苏特至水滨尽撤不当拥者由是邑人长享其
  利刘君讳仁师字行舆彭城人(刘禹锡/碑记)高陵有白
  渠宝历元年县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名曰刘
  公渠新堰成名曰彭成堰(唐书地/理志)白渠自泾阳县
  三限下中限为一渠流至县界彭城堰下分为四
  渠并溉民田(宋敏求/长安志)自彭城闸北分水者曰
 中白渠 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志)白渠枝渠径高陵县
  故城北(水经/注)中白渠东西长三十五里(宋敏求/长安志)
卷三十九 第 67b 页 WYG0553-0267d.png
  彭城闸北限分水东流至西王村入三原官村至
  高家堡支分为洪沙渠入临潼其正流复由官村
  入县境常家村又东亦入临潼界旧从北岸支分
  有
 宁玉渠 今废渠南岸为小王斗生王西斗生王东
  斗广利斗西湾斗高渠斗河村斗马家斗武家斗
  石张斗张月斗北岸有雷家斗韩家斗湾里斗张
  流斗东湾斗马家斗袁盛斗陈义斗董家斗程家
卷三十九 第 68a 页 WYG0553-0268a.png
  斗孟家斗灌田一千五百四十亩(县/册)中白渠斗门
  二十三(长安图说○按/今祗二十二斗)彭城闸南曰
 中南渠 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志)中南渠东西长三十
  五里(宋敏求/长安志)自彭城闸南限分水东南流至磨子
  桥(○磨子桥至闸口五里乃/中南与高望祦南分水处)南岸有刘金斗杜家
  斗墨毛斗张家斗张益斗通远斗北岸有洛南斗
  庙王斗文王斗张以斗王益斗晋公斗广济斗富
  众斗灌田一千五十亩又东入临潼界(县/册)○中南
卷三十九 第 68b 页 WYG0553-0268b.png
  渠斗门十五(长安图说○按/今祗十四斗)中南渠自磨子桥又
  分二渠东南曰
 高望渠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县/册)高望渠东西长三
  十五里(宋敏求/长安志)自磨子桥分中南渠水南岸有福
  斗康斗宁斗寿斗念斗百斗万斗北岸有乾斗震
  斗沛养斗千斗亿斗灌田八百四十亩又东入临
  潼界(县/册)高望渠斗门十二(长安/图说)西南曰
 祦南渠 在县西二十五里(县/志)祦南渠东西长四十
卷三十九 第 69a 页 WYG0553-0268c.png
  里(宋敏求/长安志)自磨子桥分中南渠水西南流又折而
  东南岸有边界斗祦南斗许斗北岸有永斗于元
  斗灌田三百五十亩旧亦入临潼县界今在县境
  船张村注渭(县/册)祦南渠斗门五(长安/图说)中南渠至张
  市里又分二渠其北分者曰
 析波渠 今废(县/册)析波渠斗门一(长安/图说)其南分者曰
 昌连渠 在县北二十里(县/志)自张市里分中南渠水
  东流经县城北门外明高陵令王圭尝引水入城
卷三十九 第 69b 页 WYG0553-0268d.png
  资民食用今北门外犹有渠迹其渠南岸有沙渠
  斗北岸有崔家斗距陵斗灌田二百一十亩昔时
  亦入临潼界今下流微细至县东五里墨张村止
  (县/册)昌连渠斗门三(长安/图说)
  (古渠/堰附)樊惠渠在县南(古渠/图)阳陵县东其地衍隩土
  气辛螫嘉谷不植而泾水长流光和五年京兆尹
  樊君勤恤民隐乃立新渠向之卤田化为甘壤(蔡/邕)
  (樊惠渠/歌序)今废无考(县/册)
卷三十九 第 70a 页 WYG0553-0269a.png
  鄠县
 太平峪东渠 在县东南三十里太平峪水出峪口
  分二派正河东北流至大良村开渠灌大良村南
  城寨南波堡田千馀亩其支分西北流者为
 太平峪西渠 经流重云寺宋村焦将堡孙姑村黄
  堆堡灌田一千三百馀亩其下流入小泥河(县册/○按)
  (十道志太平峪水有清渠又/东北入长安县界今废无考)
 涝河东渠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涝峪水出峪口分
卷三十九 第 70b 页 WYG0553-0269b.png
  二派正河东北流泾流白云寺罗什寺木家庄灌
  田三百馀亩其西北流者为
 涝河西渠 经流水磨头龙家寨斑竹园伦公村孙
  家硙灌田千馀亩下流入涝河(县/册)
 白沙泉 在县西南五里割耳庄西引流灌本处田
  十馀亩又相近有
 美泉 亦灌田十馀亩(府/志)
 胡公泉 在县西南十里丈八村上有胡公庙故名
卷三十九 第 71a 页 WYG0553-0269c.png
  灌本处田八十馀亩合白沙美泉二水经流曲抱
  村西灌田五百馀亩又下入涝(县/册)
 化羊里潭 在县东南二十里化羊里地势䨟下居
  民随地掘潭引流灌溉(县/册)
 冷泉 在县东南十五里灌双庄堡田数十亩(县/册)
 没潴泉 在县南二十里灌焦家堡田百馀亩(县/册)
 阿福泉 在县南三十里灌田数十亩(县/册)
 徐公渠 在县东(县/图)邑东兆丰桥一带二十馀村地
卷三十九 第 71b 页 WYG0553-0269d.png
  势卑下原有渠宣泄积水奈渠道浅隘每久雨则
  田苗淹没邑令荔浦徐云捷集诸村人大加疏凿
  身深五尺阔一丈直通于渭自是水有所归二十
  馀村水患遂息(县/志)
 金公堤 在县西关外涝水经县西门外有石桥以
  通往来岁久河水迁徙竟于桥西冲决河道置桥
  而西行秋雨水涨田苗淹没广宁金廷襄涖鄠特
  筑坚堤遍植杨柳堤成几二百丈自后久雨河涨
卷三十九 第 72a 页 WYG0553-0270a.png
  田苗不伤(县/志)
  (古渠/堰附)檀谷水十道志曰长乐渠之上流也源出县
  南终南山檀谷(宋敏求/长安志)檀谷河灌安善里田数十
  亩今废(县/册)○古泉在县东南化羊里灌田一顷(县/志)
  ○紫阁河在县南灌田五顷(县/志)今废(县/册)○吕公河
  在县东明万历中知县吕仲信开故名引潭峪皂
  峪阿福泉诸水径东关外北折而西入涝水知县
  白应辉复疏浚又凿县南栗峪直峪诸水谓之新
卷三十九 第 72b 页 WYG0553-0270b.png
  河引流入吕公河后渐堙废崇祯间知县张宗孟
  以寇警复浚深广宽二丈深一丈增开西南二面
  引涝水自白云山起由天和村罗什寺木家庄至
  南关外入新河及城壕居民咸享其利
 本朝康熙年知县康如琏重修(县/志)○三里河自南涝
  店迤南引涝水自涝店镇分渠灌中原渭曲兴仁
  三里之田自龙台坊入渭明知县张宗孟开(府/志)
  俱废(县/册)
卷三十九 第 73a 页 WYG0553-0270c.png
  蓝田县
 石门堰 在县西四十里引石门峪水灌田三十亩
  (县/册)高祖武德六年宁民令颜旭开渠引南山水入
  京城至石门谷有温泉涌出(册府/元龟)
 田家渠 在县西南五十里引库峪水于西岸开渠
  灌田家村田三十亩其东岸开渠灌田者首为
 肖家渠 灌肖家村田三十亩峪水又北流为
 杨家渠 从田家坡开渠灌杨家村田四十亩又北
卷三十九 第 73b 页 WYG0553-0270d.png
  为
 弓家渠 灌弓家村田四十亩又北为
 黄甫川老安堰 从肖家坡开渠灌田八十五亩(县/册)
 袁家堰 在县西四十里汤峪水出峪口于西岸筑
  堰灌田者首为袁家堰经流石佛寺灌田六十五
  亩又北为
 尧家渠 从尧家村开渠灌田十五亩其在峪水东
  岸筑堰灌田者首为
卷三十九 第 74a 页 WYG0553-0271a.png
 白家堰 从尖角村开渠经流白家村灌田七十馀
  亩又北为
 苟家渠 灌本村田二十馀亩又北为
 刘家渠 渠首起溜沙坡经流刘家村灌田四十馀
  亩(县/册)又北为
 石牌坊焦老堰 灌田二十七亩(县/册)
 芦子沟堰 在县西二十里引本沟水分小渠三灌
  田九十三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74b 页 WYG0553-0271b.png
 双溪渠 在县西二十里引漳陂泉水经流桑家村
  灌田一百三十亩(县/册)
 沐峪沟渠 在县西二十里引沐峪沟水灌田三十
  亩(县/册)
 焦岱老安堰 在县西三十里引焦岱河水灌田五
  十馀亩河水又北为
 鬼神岔陜家渠 灌吴门杨门等寨田三十馀亩(县/册)
 侯家渠 在县西南四十里引采峪水经流侯家村
卷三十九 第 75a 页 WYG0553-0271c.png
  灌田四十五亩采峪水又北为
 史家渠 灌史家寨田二十亩(县/册)
 张家堰 在县南十里引砂河水在河口作堰经流
  本村灌田七十亩下又支分小渠三道共灌田二
  百七十亩(县/册)
 南民堰 在县南十里引辋峪水在西岸筑堰灌榆
  林村张家村田二百八十亩峪水又北为
 西原坡李家堰 从吴家堐开渠灌田三十亩其在
卷三十九 第 75b 页 WYG0553-0271d.png
  岸东者首为
 薛家堰 从峪口开渠灌本村田四十亩又北为
 焦马堰 灌本村田三十亩(县/册)
 悟真峪渠 在县南十五里引悟真峪水即清河水
  在峪口西岸悟真寺前开渠经流陈家滩灌田三
  十亩河水又北为
 军刘堰 从陈家滩开渠经流本村灌田二十七亩
  河水又北为
卷三十九 第 76a 页 WYG0553-0272a.png
 莲花池堰 在清河下流开渠灌莲花池田一百五
  十亩河水又北为
 张军堰 即窟陀堰从韩家寨开渠经流窟陀村张
  军寨灌田二百二十亩其在岸东者为
 红水堰 从峪口开渠灌田五十亩又北为
 陈家堰 亦在峪口开渠灌陈家滩田三十亩(县/册)
 曹家堰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引散峪水于峪口筑
  堰开渠经流胭粉台北灌田一百五十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76b 页 WYG0553-0272b.png
 穆家堰 在县东南五十里引倒回峪水渠首起丰
  盈寺经流本村下又分小渠三道共灌田四百二
  十亩(县/册)
 孙家渠 在县东南五十里引桐峪水从峪口开渠
  经流本村灌田五十亩(县/册)
 玉山马家堰 在县东四十里引玉山水灌成家村
  潘家村田六十亩(县/册)
 安沟小堰 在县东二十五里引刘家沟水经流安
卷三十九 第 77a 页 WYG0553-0272c.png
  沟村灌田三十五亩(县/册)
 土胶河渠 在县东一里嘉靖二年邑令王公科凿
  引入城入东出西民享田园之利日久渠道梗塞
  至顺治年间顾公介石指画详明令入东南隅出
  西北隅厥功未竟至郭公显贤始加意修浚渠成
  较前更阔(县/志)今仍流入城内无灌溉之利(县/册)
 三里渠 在县北三里引渏水河经流三里铺至青
  原庄灌田二十馀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77b 页 WYG0553-0272d.png
 沈家堰 在县北五里引五里河经流白杨寨灌田
  百馀亩(县/册)
 席家堰 在县北十二里引磨李沟水经流十里铺
  灌席家村田九十馀亩(县/册)
 红河堰 在县北三十五里引红河水渠首从支家
  沟起经流双水磨等灌田三十亩(县/册)
 潘家小渠 灞水入县境居民分两岸疏引灌田其
  在南岸者为潘家小渠距县东三十里灌田四十
卷三十九 第 78a 页 WYG0553-0273a.png
  亩灞水又西流会散峪水为
 郭把堰 从石头滩开渠经流马家湾灌田一百三十
  亩下支分小渠三道灌田九十馀亩灞水又西为
 蔡家渠 从胭粉台开渠经流橙槽村灌田三十亩
  灞水又西北会辋峪水为
 红坡崖渠 灌陈家沟田三十亩其在灞北者首为
 桐峪里李家渠 在县东五十里从曲子镇开渠灌
  田三十五亩灞水又西北为
卷三十九 第 78b 页 WYG0553-0273b.png
 谢家堰 渠首从灞河升起经流褚家庄灌田四十
  亩灞水又西北为
 翟家堰 从翟家村开渠灌本村田百馀亩灞水又
  西为
 元君庙雷家渠 从成家村开渠灌本村田四十亩
  灞水又西为
 老人仓李家渠 从马家楼开渠灌田四十亩灞水
  又西为
卷三十九 第 79a 页 WYG0553-0273c.png
 秋树庙小堰 堰在安沟渠入灞处经流梁斜村灌
  田四十亩灞水又西为
 石狮村小渠 渠从石头滩起经流石狮村北灌田
  三十亩灞水又西为
 青泥坊杜榜堰 在胭粉台开渠经流约六七里灌
  田四百八十亩灞水又西为
 罗李堰 在青泥坊开渠经流罗李村灌田百馀亩
  下又支分小渠三道共灌田七十五亩灞水又西
卷三十九 第 79b 页 WYG0553-0273d.png
  会土胶河水至县南门外西寨村为
 叶家堰 堰在土胶河入灞处经流县南关外灌田
  四十亩灞水又西为
 马家堰 堰在南关外灌田五十亩又稍西有
 加河堰马家渠 亦在南关外灌田五十亩灞水又
  西为
 樊家堰 堰接加河堰其对岸乃辋峪水入灞处经
  流本村灌田六十八亩灞水又折而西北流为
卷三十九 第 80a 页 WYG0553-0274a.png
 席家小堰 在县青原庄开渠以近席家堰故名(○/席)
  (家堰见前引磨李沟水而/此地即磨李沟入灞处也)经流白杨寨灌田六十
  三亩灞水又西北为
 高家堰 在县北十里铺开渠经流席家河至泄湖
  镇灌田七十亩灞水又西北为
 张家渠 渠在县红河入灞处经流斜里村灌田七
  十亩(县/册)
 吉家湾渠 在县东北三十里引泉水其流甚细无
卷三十九 第 80b 页 WYG0553-0274b.png
  资于灌溉(县/册)
  (古渠/堰附)马家湾渠○夫车村渠○厚子镇渠俱引泉
  水灌田今涸(县/册)
  泾阳县
 龙洞渠 在县西北六十里雍正五年奉
上谕将郑白龙洞挑浚务期渠道深通堤堰坚固督臣
  岳钟琪遵
旨筑浚自龙洞以下淤塞尽去泾阳醴泉三原高陵临潼
卷三十九 第 81a 页 WYG0553-0274c.png
  五县皆饶灌溉七年总督查郎阿以渠工需员专理
 题请西安管粮通判改董水利得随时修葺无废厥
  工渠凿仲山龙洞引龙洞泉又东会筛珠洞泉又
  东会琼珠洞泉(按数泉中惟/此泉最大)又东过水磨桥(按此/桥与)
  (下大王小王野狐赵家四桥俱所以防北山两涨/引山谷诸水从桥上注泾故渠身不致冲决壅塞)
  又东会倒流泉(按此泉今半入渠半入泾若用石/砌断入泾之路使尽入于渠于龙)
  (洞不无/小补)又东至大小梯子崖崖下有井曰中渠井
  (此井浚渠时渠中砂/石淤泥尽注于此)又东至天元渠又东至王御
卷三十九 第 81b 页 WYG0553-0274d.png
  史口又东至火烧桥(此桥亦前人导引山水/之桥今圮废仅存石梁)又东
  为小退水桥(按退水桥乃不用水时/使渠水由槽入河之所)又东会天涝
  池诸泉(诸泉/无名)又东会碧玉泉喷玉泉暗流泉鸣玉
  泉调琴泉又东为樊江渠之退水槽又东过分水
  岭会分水泉又东会菜园倒流泉又东为大王桥
  又东过卧牛石又东为小王桥又东为大退水槽
  又东为野狐桥又东至大龙王庙为大小暗桥(按/暗)
  (桥隐地中上皆泥沙绣/结水从下穿洞而过)又东过赵家桥又东南为
卷三十九 第 82a 页 WYG0553-0275a.png
  樊坑渠又东南过马道桥渠至此始出山就平陆
  开渠灌田首为王屋一斗又东南为王屋二斗又
  东南至百谷镇折而东流为王屋三斗又东为王
  屋四斗(自一斗至四斗与醴泉分/灌田亩下则专溉泾田)又东为张房一
  斗又东为张房二斗又东为张房三斗又东至北
  峪街为双槐一斗又东为双槐二斗又东为小留
  一斗又东为小留二斗又东为宁村一斗又东为
  宁村二斗又东径石桥镇南为店西斗又东为威
卷三十九 第 82b 页 WYG0553-0275b.png
  胜斗又东径大安寺北为李相公斗又东为何氏
  一斗又东为何氏二斗又东过王家堡为七劫斗
  又东为石劫斗又东过甘皇庙为智光斗又东为
  圣女小斗又东为圣女大斗又东为驸马西斗又
  东为驸马东斗又东为染渠斗又东为铁眼成村
  斗又东为白公斗又东为三限闸闸分上中下三
  限今俗名三渠口其北限为
 北白渠 即上白渠从三限闸分水东北流北岸有
卷三十九 第 83a 页 WYG0553-0275c.png
  长渠师和余家三斗南岸有新开斗南北王斗又
  东北流入三原县界中限为
 中白渠 俗名下中渠系龙洞渠正身正东流过汉
  堤洞南旧从北岸支分一渠曰
 狂渠 今废南岸有西王斗郭马南斗阎王斗北岸
  有郭马北斗高阳斗长流斗内原斗又东为高陵
  县之彭城闸下限为
 下白渠 一名小白渠东南流过汉堤庙南从南岸
卷三十九 第 83b 页 WYG0553-0275d.png
  开斗首为曹仵西斗又东南为曹仵东斗又东南
  为落桥斗又东南为小吾流斗又东南为卢从斗
  渠水至此尽入民田不复灌溉他县龙洞渠在秦
  为
 郑国渠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乃使水工郑国
  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
  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灌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
  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
卷三十九 第 84a 页 WYG0553-0276a.png
  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
  万馀顷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
  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始皇元年
  己卯作郑国渠(六国/表)息夫躬言秦开郑国渠以富
  国强兵今为京师土地肥硗可度地势水泉灌溉
  之利天子使躬持节领护三辅都水(汉书息/夫躬传)沮水
  东注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瓠口所谓瓠中
  也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又东径舍
卷三十九 第 84b 页 WYG0553-0276b.png
  车宫南绝冶谷水又东径巀□山南池阳县故城
  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水经/注)
  兆云阳县有郑渠(通/典)郑渠起于瓠口今骆驼湾西
  北是也上至白公渠口二千七百馀步(元宋秉亮/泾渠条陈)
  韩恶秦之强阴使水工郑国入秦兴水利以疲之
  国至秦北山下视泾河巨石磷磷约三四里许而
  泾水流于其下堪以作堰于是立石囷以壅水每
  行用一百馀囷凡一百二十行借天生众石之力
卷三十九 第 85a 页 WYG0553-0276c.png
  以为堰骨又恃三四里众石之多以为堰势泾流
  于此不甚激亦不甚浊且堰高地下一泻百里东
  收洛水达于同州灌田四万馀顷利何溥也夫名
  为水利而谋本疲秦则渠成之难可知矣时犹土
  渠也非穿山也时犹顺水性也非与水争也第泾
  流怒激冲突漱涤日下河中石渐吹落故石囷无
  著汉已不能引泾入渠矣(明袁化中/泾渠议)在汉为
 六辅渠 关中辅渠(史记河/渠书)元鼎六年儿宽为左内
卷三十九 第 85b 页 WYG0553-0276d.png
  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旁高卬之田(汉/书)
  (沟洫/志)儿宽为左内史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
  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儿宽/传)颜师古
  曰沟洫志云益溉郑国高卬之田此则于郑国渠
  上流南岸更开六道小渠以辅助灌溉耳今雍州
  云阳三原两县界此渠尚存乡人名曰六渠亦号
  辅渠(本传/注)初郑国分泾水置郑渠后儿宽又穿六
  辅渠今此县与三原界六道小渠犹有存者(元和/志)
卷三十九 第 86a 页 WYG0553-0277a.png
  六辅渠今白渠北限所经即其地也但颜所谓南
  岸者恐当作北岸(长安/图经)六辅渠开后旋废(三原/县志)
  又为
 白渠 自汉至五代皆因之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
  公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
  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馀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
  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
  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
卷三十九 第 86b 页 WYG0553-0277b.png
  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书沟/洫志)郑白
  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万疆埸绮分沟塍刻镂原
  隰龙鳞决渠降雨荷锸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棻
  (西都/赋)浸决郑白之渠(西征/赋)苻坚以关中水旱不时
  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已下豪望富室僮𨽻三万
  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冈卤之
  田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晋书苻/坚载纪)白渠引泾水起
  谷口出于郑渠南东径宜春城南又东径池阳城
卷三十九 第 87a 页 WYG0553-0277c.png
  北枝渎出焉(水经/注)始皇元年凿泾水为郑国渠至
  汉武帝元鼎六年一百三十六岁儿宽为左内史
  又奏请穿六辅渠以益溉郑渠旁高卬之田后十
  六岁赵中大夫白公奏穿泾水注渭中溉田四千
  五百馀顷大白渠在泾阳县东北十里中白渠首
  受大白渠东流入高陵县界南白渠首受中白渠
  东南流亦入高陵界(元和/志)河堤谒者六人泾渭白
  渠以京兆少尹一人督视(唐书百/官志)云阳县有古白
卷三十九 第 87b 页 WYG0553-0277d.png
  渠(地理/志)泾阳有中白太白南白渠(通/典)永徽六年雍
  州长史长孙祥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馀顷
  今为富商大贾竞造碾硙堰遏费水渠流梗涩止
  溉一万馀顷请修营此渠以便百姓至于咸卤亦
  堪为水田高宗曰疏导渠流使通灌溉济沃炎旱
  应大利益太尉无忌对曰白渠水带泥淤灌田益
  其肥美又渠水发源本高向下枝分极众若流至
  同州则水饶足比为硙碾用水泄渠水随入滑加
卷三十九 第 88a 页 WYG0553-0278a.png
  以壅遏耗竭所以得利遂少于是遣祥等分检渠
  上碾硙皆毁之(白孔/六帖)开元元年李元纮擢京兆尹
  诏决三辅渠时王公权家皆傍渠立硙潴遏争利
  元纮敕吏尽毁之分溉渠下田(唐书李/元纮传)李栖筠进
  工部侍郎关中旧仰郑白二渠溉田豪戚壅上游
  取硙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撤毁岁得
  租二百万民赖其入(李栖筠传○按此/系广德二年事)黎干为京
  兆尹泾水壅隔请开郑白支渠复秦汉故道以溉
卷三十九 第 88b 页 WYG0553-0278b.png
  民田废碾硙八十馀所(王缙/传)薛王知柔为京兆尹
  始郑白渠梗壅民不得岁知柔调三辅治复旧道
  灌浸如约遂无旱虞(惠宣太/子业传)昭懿公主始封升平
  下嫁郭暧寰内民诉泾水为硙壅不得溉田诏撤
  硙以水与民时主及暧家皆有硙乞留帝曰吾为
  苍生若可为诸戚唱即日毁由是废者八十所(公/主)
  (传/)秦汉郑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馀
  顷永徽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初减至六千
卷三十九 第 89a 页 WYG0553-0278c.png
  亩亩朘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复两渠之饶诱农
  夫趣耕屯田蓄力河陇可复(突厥/传)贞元四年泾阳
  三白渠限口准诸堰例置监十六年诏以东渭桥
  纳给使徐班兼白渠使太和初内出水车样令京
  兆造水车给郑白渠百姓灌溉(会/要)太和元年京兆
  府奏准御史中丞温造等奏修渠堰贞元初以京
  兆少尹郭隆充渠堰使于泾阳县众善寺置院往
  来勾当今请差少尹韦文恪充渠堰使令自㨂择
卷三十九 第 89b 页 WYG0553-0278d.png
  清强官三人专令巡检修造从之光启元年诏曰
  关中郑白两渠古今同利四万顷沃饶之业亿兆
  人衣食之源比者豪权竞相占夺堰高硙下足明
  弃水之由稻浸稑浇乃见浸田之利今因流散尚
  可经营宜委京兆尹选强干僚属巡行乡里逐便
  相度兼利公私后周显德五年以工部郎中何幼
  冲充关西渠堰使命于雍耀间疏泾水以溉田(册/府)
  (元/龟)白渠在泾阳县西北六十里堰泾水入焉西自
卷三十九 第 90a 页 WYG0553-0279a.png
  云阳县来东入高陵县界十道志曰太白中白南
  白谓之三白渠渠上斗门四十八三限口在县东
  北分南北中三渠处(宋敏求/长安志)白渠灌泾阳高陵栎
  阳及耀州云阳三原富平凡六县斗门百七十馀
  所(老学庵/笔记)白公渠今小龙潭是也上至宋丰利渠
  五十六步(宋秉亮泾/渠条陈)在宋为
 丰利渠(按宋元虽各有渠名而三/白之名自汉后相沿不异)三白渠在京兆泾
  阳县淳化二年秋县民杜思渊上书言泾河内旧
卷三十九 第 90b 页 WYG0553-0279b.png
  有石翣以堰水入白渠溉雍耀田岁收三万斛其
  后多历年所石翣以堰水坏三白渠水少溉田不
  足民颇艰食乾德中节度判官施继业率民用稍
  穰笆篱栈木截河为堰壅水入渠沿渠之民颇获
  其利然凡遇暑雨山水暴至堰辄坏至秋治堰所
  用复取于民民烦数役终不能固乞依古制调丁
  夫修叠石翣可得数十年不挠所谓暂劳永逸矣
  诏从之遣将作监丞周约已等董其役以用功尤
卷三十九 第 91a 页 WYG0553-0279c.png
  大不能就而止至道元年正月度支判官梁鼎陈
  尧叟上郑白渠利害按旧史郑渠原引泾水溉田
  四万顷白渠亦引泾水溉田四千五百顷两渠溉
  田凡四万四千五百顷今所存者不及三千顷皆
  近代改修渠堰浸隳旧防由是灌溉之利绝少于
  古矣郑渠难为兴功今请遣使先诣三白渠行视
  复修旧迹于是诏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
  亮乘传经度选等使还言周览郑渠之制用功最
卷三十九 第 91b 页 WYG0553-0279d.png
  大并仲山而东凿断冈阜首尾三百馀里连亘山
  足岸壁颓坏堙废已久度其制置之始泾河平浅
  直入渠口暨年代浸远泾河陡深水势渐下与渠
  口相悬水不能至峻崖之处渠岸摧毁荒废岁久
  实难致力其三白渠溉泾阳栎阳高陵云阳三原
  富平六县田三千八百五十馀顷此渠衣食之源
  也望令增筑堤堰以固护之旧设节水斗门一百
  七十有六皆坏请悉缮完渠口旧有六石门谓之
卷三十九 第 92a 页 WYG0553-0280a.png
  洪门今亦隤圮若复议兴置则其功甚大且欲就
  近度其岸势别开渠口以通水道岁令渠官行视
  岸之缺薄水之淤填即时浚治严豪民盗水之禁
  泾河中旧有石堰脩广皆百步捍水雄壮谓之将
  军翣废坏已久杜思渊尝请兴修而功不克就止
  造木堰凡用梢桩万一千三百馀数岁出于缘渠
  之民涉夏水潦木堰遽坏漂流散失至秋复率民
  以戢之数敛重困无有止息欲令自今溉田既毕
卷三十九 第 92b 页 WYG0553-0280b.png
  命水工拆堰木寘于岸侧可充二三岁修堰之用
  所役缘渠之民计田出丁凡调万三千人疏渠造
  堰各获其利不惮劳也选能吏司其事置署于泾
  阳县侧以时行视往复甚便时著作佐郎孙冕总
  监三白渠诏冕依选等奏行之后自仲山之南移
  置泾阳县景德三年盐铁副使林特度支副使马
  景盛陈关中河渠之利请遣官行郑白渠兴修古
  制乃诏太常博士尚宾乘传经度率丁夫治之宾
卷三十九 第 93a 页 WYG0553-0280c.png
  言郑渠久废不可复今自介公庙回白渠洪口直
  东南合旧渠以畎泾河灌富平栎阳高陵等县经
  久可以不竭工既毕而水利饶足民获数倍(宋史/河渠)
  (志/)康定中三白渠久废京兆府荐雷简夫治渠事
  先时治渠岁役六县民四十日用梢木数百万而
  水不足简夫用三十日稍木比旧三之一而水有
  馀(雷简/夫传)天圣六年二月都官员外郎李同言永兴
  军泾阳县三白渠节约水势宜立约以限水命同
卷三十九 第 93b 页 WYG0553-0280d.png
  知泾阳县领三白渠事景祐三年二月丁卯修陜
  西三白渠初漕臣王沿言三白渠汉溉田四万顷
  唐永徽中亦灌田万顷今才及三千馀顷请调兵
  夫修治之沿又言郑白渠皆上源高处为堰沿渠
  立斗门者至四十馀所所以分水势其下别开小
  渠分以溉田其作堰之法宜用石锢以铁积之于
  中流拥为双派南流者仍为泾水东注者酾为二
  渠故虽骇浪不能坏其防熙宁五年泾阳令侯可
卷三十九 第 94a 页 WYG0553-0281a.png
  议凿小郑渠引泾水高与古郑渠等十一月十七
  日都水丞周良孺言自石门北开二丈四尺堰泾
  水入新渠可溉田二万馀顷开至临泾就高入白
  渠则水行二十五里利益广开至三限口五十里
  接云阳可溉田三万馀顷诏如其议自石门至三
  限合白渠兴修七年殿中丞侯可议自仲山旁凿
  引泾水东南与小郑渠会下流合白渠寻罢(玉/海)
  白渠秦汉以下皆获其利熙宁中神宗讲求治功
卷三十九 第 94b 页 WYG0553-0281b.png
  兴葺遗利先祖殿中丞建明郑白之利神宗赐对
  便殿大称圣心付其事兴役踰年功已有叙害能
  者巧为沮止不终厥工今则又非昔比泾水低下
  渠口高卬灌溉之功几尽废矣民用困乏职此之
  由今诚修浚使秦中岁增谷百万斛岂不甚大(程/明)
  (道代人上宰相/论郑白渠书)大观元年闰十月主客员外郎穆
  京奉使陜西以白渠岁罢民堰水起十月尽次年
  四月其间水齧堰与堤防圮坏溉田之利名存而
卷三十九 第 95a 页 WYG0553-0281c.png
  实废者十居八九得献计者宣德郎范镐鄜州观
  察推官穆卞谓熙宁间尝命殿中丞侯可议自仲
  山傍凿石渠引泾水东南与小郑泉会下流合白
  渠鸠工自熙宁七年秋至次年春渠之已凿者十
  之三当时以岁歉弛役今其迹可考按旧迹而𨗳
  建瓶之势易若反掌乃谓本路提举常平使者赵
  佺与献说者相地计工二年七月诏可俾佺董其
  事经始以是年九月越明年四月土渠成广一丈
卷三十九 第 95b 页 WYG0553-0281d.png
  八尺深视地形高下袤四千二百二十丈南与故
  渠合明年闰八月石渠成下广一丈二尺上广一
  丈四尺深视地形高下袤三千一百四十有一尺
  南与土渠接又度渠北地势高峻通窦以防涨水
  凡溉泾阳醴泉高陵栎阳云阳三原富平七县田
  三万五千九十三顷赐名丰利渠(侯蒙开/渠记略)永兴军
  耀州六县民田旧资白渠灌溉之利历时已久泾
  流寖低渠势高卬不能取水大观元年今秦凤经
卷三十九 第 96a 页 WYG0553-0282a.png
  略使穆公京以太府少卿出使陜西宣德郎范镐
  承直郎穆卞因言开脩洪口石渠之利穆公具闻
  于朝提举常平等事赵公佺被旨相视具陈可成
  之策朝廷命赵公总浚渠事初议凿石与泾水适
  平然后立堰赵公谓立堰当为远计使渠深下水
  面五尺则无修堰之弊而利溥且久既终功凡石
  土渠一千一百一十九尺石渠北自泾水上流凿
  山尾南与土渠接土渠北自石渠口东南与故渠
卷三十九 第 96b 页 WYG0553-0282b.png
  接石渠依泾之东岸不当水冲乃即渠口凿二渠
  各开一丈南渠百尺北渠百五十尺又泾水涨溢
  不常乃即火烧岭之北及岭下因石为二洞曰回
  澜曰澄波又其南为二闸曰静浪曰平流以节湍
  激渠之东岸有三沟曰大王沟曰小王沟又其南
  曰透漕沟夏雨水集每与大石俱下壅遏渠水乃
  各即其处凿地树木为柱密布如棂贯大木于其
  上横当沟之冲暑雨暴至则水注而下大石尽格
卷三十九 第 97a 页 WYG0553-0282c.png
  透槽之口与石棚接又其东且十里曰樊坑当白
  渠之南岸其北直大沟沟水暴则岸坏与渠流俱
  溃壅之则渠不能容而下流为田患乃叠石为渠
  岸东西四十尺北高八尺上阔十七尺其南石尾
  相衔而下四十尺沟水至则渠之所受满其堤而
  止泄馀水注坑中与泾合于是平𨗳泾水深五尺
  下泄泻三白故渠增溉七县田岁可三万顷(蔡溥/洪口)
  (石渠/记)石棚者石隐地中上下皆土水从下过空如
卷三十九 第 97b 页 WYG0553-0282d.png
  棚状今所谓暗桥者是也大王沟小王沟透槽沟
  三沟皆在古白渠次北丰利渠东其沟皆从东来
  横冲渠身开渠之时将上二沟下流穿断惟透槽
  沟至渠上适有石棚渠水流于棚下暴雨则水石
  从棚上过流入泾河故当时树木为柱以拒大石
  而沙砾尚入渠内至前金时有主簿荆姓者始搆
  两石桥于泾水上使与沟口相接其制桥上外高
  中低如槽状遇沟水暴涨砂石皆从上过直入泾
卷三十九 第 98a 页 WYG0553-0283a.png
  河而渠方免石壅之患今人犹呼曰澄水槽(长安/图说)
  白渠经历唐宋至大观初泾河日低渠不能引命
  提举常平使者赵佺于白渠北凿渠渠成名为丰
  利更借上流河中大石筑大堰引泾水下接白渠
  复灌田三万五千馀顷(袁化中/泾渠议)金宣宗兴定五年
  十一月议兴水田敕令分治户部按州郡有可开
  者诱民赴功其租止依陆田仍以官激赏之陜西
  除三白渠设官外亦视例施行(金史食/货志)傅慎微同
卷三十九 第 98b 页 WYG0553-0283b.png
  知京兆尹修三白龙首等渠以溉田(传慎/微专)在元为
 王御史新渠 京兆三白渠自元伐金以来渠堰缺
  坏土地荒芜陜西之人虽欲种莳不获水利太宗
  之十二年梁泰奏请差拨人户牛具一切种莳等
  物比之旱地其收数倍太宗准奏就令梁泰佩元
  降金牌充宣差规措三白渠使郭时中副之直𨽻
  朝廷置司于云阳县所用种田户及牛畜别降旨
  付塔海绀不于军前应付泾渠宋熙宁年间诏赐
卷三十九 第 99a 页 WYG0553-0283c.png
  常平息钱助民兴作自仲山旁开凿石渠从高泻
  水名丰利渠元至元间立屯田府督治之大德八
  年泾水暴涨坏堰塞渠陜西行省命屯田府总管
  夹谷伯颜帖木儿及泾阳尹王琚疏𨗳之起泾阳
  高陵三原栎阳用水人户及渭南栎阳泾阳三屯
  所人夫共三千馀人兴作水流通如旧其制编荆
  为囤贮之以石复填以草以土为堰岁加葺理至
  大元年王琚为西台御史建言于丰利渠上更开
卷三十九 第 99b 页 WYG0553-0283d.png
  石渠五十一丈阔一丈深五尺积一十五万三千
  工每方一尺为一工自延祐元年兴工至五年渠
  成是年改堰至新口英宗至治元年十月陜西屯
  田府言自秦汉至唐宋年例八月差使水户自泾
  阳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改泾水入白渠下至泾
  阳县北白公斗分为三限井平石限盖五县分水
  之要所北限入三原栎阳云阳中限入高陵南限
  入泾阳浇溉官民田七万馀亩近至大三年陜西
卷三十九 第 100a 页 WYG0553-0284a.png
  行台御史王承德言泾阳洪口展修石渠为万世
  之利由是会集奉元路三原泾阳临潼高陵诸县
  洎泾阳渭南栎阳诸屯官及耆老议展修八十五
  步计四百二十五尺深二丈广一丈五尺计用石
  十二万七千五百尺人日采石积方一尺工价二
  两五钱石工二百丁夫三百金火匠二用火焚水
  淬日可凿石五百尺官给其粮食用具丁夫就役
  使水之家顾匠佣值使水户均出陜西省议计所
卷三十九 第 100b 页 WYG0553-0284b.png
  用钱粮不及二年之费可谓一劳永逸准所言委
  屯田府达鲁花赤只里赤督工自延祐元年二月
  十日发夫匠入役至六月十九日委官言石性坚
  厚凿仅一丈水泉涌出近前续展一十七步石积
  二万五千六百尺添夫匠百人文宗天历二年三
  月屯田总管兼管河渠司事郭嘉议言去岁六月
  三日骤雨泾水泛涨原修洪堰及小龙口尽圮水
  归泾白渠内水浅为此计用十四万九千五百十
卷三十九 第 101a 页 WYG0553-0284c.png
  一工役丁夫一千六百度九十三日毕于使水户
  内差拨每夫就持麻一斤铁一斤系囤取泥索一
  草苫一陜西准屯田府照洪口自泾阳下至临潼
  五县分流浇溉民田验田出夫千六百人自八月
  一日修堰至十月放水溉田以为年例近因奉元
  亢旱五载失稔今差夫又令就出用物实不能办
  集窃详泾阳水利虽分三限引水溉田缘三原等
  县地里遥远不能依时周遍泾阳比近俱在上限
卷三十九 第 101b 页 WYG0553-0284d.png
  并南限中限用水最便今次修堰除见在户依例
  差役其逃亡之家合出夫数宜令泾阳县近水利
  户添差一人官日给米一升并工修治省准出钞
  八百锭委耀州同知李承事洎本府总管郭嘉议
  及各处正官计工役照时值籴米给散李承事督
  夫脩筑至十一月十六日毕至正三年御史宋秉
  亮相视渠堰谓渠积年坎取淤土叠于岸极为高
  崇力难送土于上因请就岸高处开通鹿巷以便
卷三十九 第 102a 页 WYG0553-0285a.png
  夫行廷议允可四年屯田同知牙八胡泾尹李克
  忠发丁夫开鹿巷八十四处削平土叠四百五十
  馀二十年陜西行省左丞相帖里帖木儿遣都事
  杨钦修治凡溉农田四万五千馀顷(元史河/渠志)洪口
  石堰当河中流直抵两岸立石囷以壅水囷行东
  西长八百五十尺阔八十五尺总用囷一千一百
  六十六(制囷之法每囷用椽四十八条擗稷两条/枣条六十担编之实石其中但遇水涨损)
  (坏即修之/见三原志)石渠下广一丈二尺上广一丈四尺土
卷三十九 第 102b 页 WYG0553-0285b.png
  渠下广一丈八尺上广五丈深视地之高下两岸
  各空地一丈四岸两壁无得挡拦巡水道径立三
  限闸以分水其北曰大白渠中曰中白渠南曰南
  白渠(南白渠无分支其大白中/白分水处详见三原高陵)立斗门以均水总
  为斗一百三十有五(此合五县/全渠而言)渠两岸各空地五
  尺限上斗门十九南限斗门十二中限斗门十北
  限斗门五(此专指泾阳斗门/而言共四十有六)凡水出斗各户自以
  小渠引入其田委曲必达凡修渠堰自八月兴工
卷三十九 第 103a 页 WYG0553-0285c.png
  九月工毕春首则植榆柳以坚堤岸水广尺深尺
  为一徼一百二十徼为准守者以度量水日具尺
  寸申报所司凭以布水各有差等凡用水先令斗
  吏入状官给由帖方许开斗自十月一日放水至
  六月遇涨水歇渠七月住罢每夫一名溉夏秋田
  二顷六十亩仍验其工给水行水之序自下而上
  昼夜相继不以公田越次霖潦辍功(长安/图说)洪口之
  利始于秦水工郑国至汉大始中水利废坏赵中
卷三十九 第 103b 页 WYG0553-0285d.png
  大夫白公因其故迹徙开渠口降及隋唐以至于
  宋其利又废大观中复开石土渠名曰丰利迨今
  二百馀年其利又少至大间监察御史王承德言
  于丰利渠北更开石渠长五十一丈岁月已久吞
  水渐少入渠之水既微则筑堰劳而民利寡矣尝
  考古今渠利之废盖因河身渐低渠口渐高水不
  能入是白公不容不继于郑渠丰利不得不开于
  白公之后也今丰利渠口水又已渐高王御史现
卷三十九 第 104a 页 WYG0553-0286a.png
  开之石渠又不尽功今若不增治岂惟渐失民利
  恐日就湮塞近亲诣渠口一一相视遂采众论酌
  以管见苟欲其利溥博其说有三一曰尽修渠堰
  之利二曰复置两闸之防三曰开通出土之便今
  相视得泾水自仲山出由高而下河岸去水渐高
  今量得郑渠口至水面计高五十馀尺白渠口至
  水面计高一丈一尺相悬如此虽欲不改不可得
  也今丰利渠至水亦高七尺有馀方新渠未开之
卷三十九 第 104b 页 WYG0553-0286b.png
  时每岁差民起立石囤堰水计用囤三百八十个
  高丈馀费役甚广而水益艰涩是以王御史乃于
  上流窄处疏凿此渠止用囤一百十个宜其省费
  而水可通也然其底亦高河水三尺所立囤堰厚
  止三重河流深处囤之高者乃至一丈五尺浮坐
  于地每遇河水泛涨不禁冲突易于倾坏反不若
  宋渠之堰凿石立桩犹以为固也询诸众皆言新
  石渠起于山脚地势高于接流其底犹有三尺未
卷三十九 第 105a 页 WYG0553-0286c.png
  开宜再开凿加深八尺如此不待囤堰之设先有
  五尺自然之水入渠其囤但比水高五六尺则渠
  受水之多不言可知宜计旧堰广狭新囤高下即
  今三重之上截作九重堰既低且厚纵遇小涨只
  于囤上漫流而过不至冲激倾倒设使囤坏亦不
  防自然入渠之水一相视旧闸二所上下相去四
  十馀步中间原用退水旧槽至今现存静浪一闸
  在退水槽近上三十馀步渠身两壁开凿切口二
卷三十九 第 105b 页 WYG0553-0286d.png
  道当时设此及洪堰倒塌之时即下此闸以备浊
  水淤淀渠道平流一闸在退水槽近下十步渠身
  两壁亦有切口四道盖于注罢浇田之后水既无
  用遂用此闸乃退水由槽还河又当河涨之时或
  泛涨不能猝下或已下而漏漫浊水并下两闸以
  防不虞此皆古人良法安可废而不行合将二闸
  修治以时开闭则浊泥不得入渠穿淘之工可以
  减半又静浪相离新渠窎远浊水入渠必至淤淀
卷三十九 第 106a 页 WYG0553-0287a.png
  宜将此闸移于渠口近下一二十步一相视得洪
  口以下石土渠十馀里自古穿淘两岸积土如山
  旧时将所积高岸开为通道名曰鹿巷凡穿淘泥
  沙由鹿巷运于岸外近年淘出泥土填满鹿巷只
  于岸上堆积或遇霖雨其土崩塌复入于渠是以
  渠道益浅水来益小合于农务未忙天暖人閒之
  时差遣五县人夫将鹿巷开至平地搬运积土远
  离渠岸以渐而去不得似前辄闭岸巷假以岁月
卷三十九 第 106b 页 WYG0553-0287b.png
  积土渐除渠道自通人力既省官政亦简民之受
  赐胡可胜言(元宋秉亮/泾渠条陈)丰利渠利不数年渠又高
  堰日坏水不入渠元至大间御史王承德建言更
  于其上开石渠五十一丈延祐元年兴役至元五
  年功成引水下入故道名曰王御史新渠(袁化中/泾渠议)
  在明先为
 广惠渠 洪武八年十月浚泾阳洪堰洪堰岁久壅
  塞不通灌溉命长兴侯耿炳文督工浚之泾阳等
卷三十九 第 107a 页 WYG0553-0287c.png
  五县之田大获其利(续文献/通考)永乐三年奉工部勘
  合差千户董暹于附近卫分拨军民相参修理泾
  渠民夫一万四千四百名军士一万五千名(府/志)
  顺七年十月浚泾阳县郑白故渠(二申/野录)王御史渠
  口岁久圮坏弗治成化改元之初副都御史项公
  忠请自旧渠上并石山开凿一里馀就谷口上流
  引入渠集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就役穿
  小龙山大龙山役者咸篝灯以入遇石刚顽辄以
卷三十九 第 107b 页 WYG0553-0287d.png
  火焚水淬或泉滴沥下则戴笠披蓑焉功未就项
  召还朝戊子项复西征过陜命有司促工责成奏
  凯还亟以成功纪于石名其渠曰广惠而渠实未
  通也丙申右都御史余子俊又经略之于大龙山
  凿窍五以取明疏其渠曲折浅狭者踰年余以兵
  部尚书召又弗克就讫其功者副都御史阮公勤
  也公下车三司诸君以渠为言且曰向者之费率
  徵于利及之民今民未获利而复徵之恐不堪命
卷三十九 第 108a 页 WYG0553-0288a.png
  公曰然可以帑藏金粟募工市财食役者用匠四
  百人五县之民更番供役以辛丑二月兴工渠口
  有石卧水中钜甚乃堰水以西凿石四尺水得深
  入又窍小龙山架板槽搁泉溜疏凿深者至五尺
  浅者至三尺广可八尺六月大雨河溢坏堤涌沙
  石壅渠俟少间即筑堤堰水疏渠凿石至十月水
  冰辍工明年正月复作始决去淤塞引泾入渠合
  渠中泉水深八尺馀下流入土渠汪洋如河又下
卷三十九 第 108b 页 WYG0553-0288b.png
  流至所谓三限闸溉五县田八千馀亩(彭华广/惠渠记)
  又名
 通济渠 正德间巡抚陜西都御史萧翀凿石四十
  二丈名通济渠万历间邠乾兵巡道沈子章亲历
  渠口督工疏补壅漏渠水广深倍昔(县/志)万历时邑
  人欲开吊儿嘴引泾水议久不决(三原/县志)洪堰渠口
  渐改渐高山势渐狭水利日微抚台项公请自旧
  渠上于龙山后崖划开凿石渠一里三分欲上收
卷三十九 第 109a 页 WYG0553-0288c.png
  众泉下通故道但山中石顽如铁工作甚难日用
  炭炙醋淬乃举凿焉故名铁洞洞深者百馀尺浅
  者亦不下五六十尺宽仅四尺工役仰视不见天
  日兴工于成化初年暨余公阮公凡十有七载而
  工始成名曰广惠渠渠成而官民之力竭矣河流
  而淤塞之患日甚矣后灌田仅八百顷此非计画
  疏工力少也止以广惠渠口直入泾河兼以广惠
  渠身去河流不远且北山之石坚劲难凿凿亦不
卷三十九 第 109b 页 WYG0553-0288d.png
  甚阔故泾水汹涌沙石滚滚而来则渠口塞而不
  能入即入者流不百步水势稍缓沙石并沈广惠
  之渠身亦中满而难通矧更上之吊儿嘴乎倘开
  此嘴而可另达一渠则劳一时利万世岂不继郑
  国之美但凿成之后势必复由广惠以行今广惠
  之渠能引泾水而无用则吊儿嘴之修恐亦废同
  广惠也且今之所急者非水不足也龙洞以下有
  大泉如斗者数十昔皆入渠今泾水泛涨山麓冲
卷三十九 第 110a 页 WYG0553-0289a.png
  决自天涝池而上水尽入泾入渠者不过小泉数
  眼耳倘以吊儿嘴之物力省十之一尽修诸岸以
  收北山之水则水本不小而四县之利不亦溥乎
  (泾阳令袁化/中泾渠议)明三原令张缙彦条议修渠八策一
  曰因水漱渠旧时修筑之法掘泥贴岸岸窄堆土
  遇雨冲岸依然入渠壅塞今宜自渠口起至王屋
  斗先将下流决开由旱沟抵泾河夫役各持锨钁
  将砂石搅起顺水冲送其未尽用绳桶运出岸上
卷三十九 第 110b 页 WYG0553-0289b.png
  所谓因势利导也二曰就近取石旧时砌岸石块
  皆取之后山夫运之费每石一尺四钱有馀阅碑
  阴所载谷口郭氏至欲以生铁易石谓石价犹浮
  于铁价昨审视渠岸傍山而凿四面皆石虽石性
  顽硬凿取稍难而随凿随砌不必旁移一步何等
  省便三曰夫役包工渠口一带深山穷谷人烟既
  少薪火亦艰每县夫役千百名遇天阴雨每无立
  站之地今但约照地分工任土人包揽邻近村落
卷三十九 第 111a 页 WYG0553-0289c.png
  当农暇无事必乐为用土人既得营利各县亦不
  至骚动也四曰分别砌岸近日渠水上溢下漏盖
  由旧日修渠边用方石中用圆石初若可观水发
  即溃土人云旧拆丰利渠岸俱是大块方石用铁
  锭贯连中用糯米石灰灌满今须照此修理庶可
  经久其漏者在渠底须拆到底在渠面止拆渠面
  盖岸之经久不坏者必其旧时得法不可轻动也
  五曰添设截板泾水不能入渠以渠中土满今渠
卷三十九 第 111b 页 WYG0553-0289d.png
  中所受诸泉一尘不染其土沙乃泾水壅之耳泾
  水由广惠渠及丰利通济白渠王御史口涨入者
  居多由渠岸横溢而入者亦数年一次是以旧渠
  口皆大石塞之惟恐不密古碑云四月闭泾口防
  浊水淤渠七月启泾口引泾水灌地则古人用河
  不过数月今必多置木板截口因时启闭庶无淤
  渠之患六曰堤防山水渠道淤塞不特泾水泛涨
  其暴雨山水尤甚观水磨大王小王三渠俱有石
卷三十九 第 112a 页 WYG0553-0290a.png
  桥驾渠上接山水后又修野狐桥赵家桥接旱北
  渠可谓得法今龙洞沟李家沟马道等处山水仍
  旧入渠当令各地方无桥处筑土堰堵截山水令
  入店子沟吕家枯沱庶山水有归渠不受淤塞矣
  七曰木石堰水似不可行唐人于白渠口凿孔树
  桩下囤实石以堰水此洪堰之名所由起也今泾
  水上流其势甚急奔雷怒霆数月之力不能当其
  一泻似停之便也八曰相其地势渐次开凿前初
卷三十九 第 112b 页 WYG0553-0290b.png
  至龙山见渠口壅填不可踪迹泾比渠身可低数
  尺似不能引之入矣及后复至龙山见渠身因水
  冲开故趾宛然河水已与之平但龙山下塞而不
  透耳若掘渠去窒水入渠者可三四分从此溯流
  而上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河身渐高受水渐多直
  至吊儿嘴无难矣(三原/县志)
 本朝顺治九年邑令金汉鼎重修广惠渠就谷口上
  流分泾入渠后泾水奔泻石堰遏之其怒逾甚土
卷三十九 第 113a 页 WYG0553-0290c.png
  石承委不得不朒渠高水低势不能引后凿石渠
  深入数丈得泉源瀵涌而出四时不竭涓涓滔滔
  经络诸邑之壤殆无异乎泾也(金汉鼎/修渠记)康熙八年
  邑令王际有又修之(县/志)己酉春子诣渠所相其形
  势其经营壅溃不能悉数最要者则如腰堰非设
  旧截水不能下流也石隔子龙洞非身入其内搜
  掏积石水将中阻也小退水槽为上流咽喉必防
  其泄王御史口尤扼险石堤一圮水将立竭天涝
卷三十九 第 113b 页 WYG0553-0290d.png
  池多硗确须煅炼以凿之卧牛石以上堤岸渗漏
  渠水入河者大半米汁油灰灌其石缝方能久固
  大退水之补渗亦如之其退水槽宜重截铁练以
  资启闭也火烧桥砂石填积中流巨石尽起之而
  水斯行至旁冈渠赵家桥土与桥平而故道不通
  下此则为土渠条析中多浅隘乃同吾泾二尹张
  君躬率兴作石坚者举火煅开洞幽者引绳深入
  漏者补淤者疏始于季春朔次月终告竣(王际有/修渠记)
卷三十九 第 114a 页 WYG0553-0291a.png
  厥后日渐淤塞水利微细自雍正五年修浚后渠
  始流通共灌泾阳醴泉三原高陵田七万四千三
  十二亩内专灌本县地六百三十七顷(县/册)
  按此渠上承泾水中受诸泉由高趋下势若建瓴
  诚秦民衣食之源关中膏腴之最也郑国开渠之
  始渠与河平泾水顺流而入又东合冶清浊三峪
  及簿台石川诸河东北注洛故能溉田四万馀顷
  自郑渠废而白渠兴循泾而流东南注渭其所灌
卷三十九 第 114b 页 WYG0553-0291b.png
  者才及郑渠什一耳厥后河流日下渠身益高宋
  之丰利元之王御史明之广惠通济等渠要皆刋
  山凿石力争上流其始未尝不灌溉优渥而后卒
  不继者总由泾水在山势甚汹涌本石囤堰旋设
  旋冲兼之石渠狭隘泾水泥多一入之后遂致中
  满此亦理势之必然者也我
皇上轸念民依兴复古制
特发库帑以疏通又设专官以董理其为秦民谋乐利
卷三十九 第 115a 页 WYG0553-0291c.png
  者至矣司其事者必须酌古准今相时度地勤修
  渠堰尽收两岸之泉渐次凿山再引上流之水则
  浸灌之利必有超轶宋元方驾秦汉者兹故备载
  历代修浚之方并前贤利弊之议俾留心沟洫者
  有所考证焉
 上王公渠 在县北四十五里引冶峪水(县/图)渠首于
  冶谷内二里许傍北凿引一水出口溉河北之田
  曰上王公渠稍下一渠曰
卷三十九 第 115b 页 WYG0553-0291d.png
 磨渠 由磨渠东下六七里开一渠曰
 下王公渠 又东三里曰
 上北泗渠 又东五里曰
 下北泗渠 又东四里曰
 仙里渠 后于上王公渠上流分开一渠曰
 畅公渠 以上七渠皆在冶峪河东北岸(县册○冶/峪河出峪)
  (南流复折而东故上流/为东岸下流为南岸)自下王公对岸开一渠溉
  河南之田曰
卷三十九 第 116a 页 WYG0553-0292a.png
 天津渠 东下七里开一渠曰
 高门渠 又东六里曰
 广利渠(据册报此渠/今已堙废)又东四里曰
 海西渠 又东四里曰
 海河渠 南与云阳直以上五渠皆在冶峪河南岸
  冶河初止九渠分为四堰上下王公磨渠为一堰
  天津高门渠各自一堰上下北泗仙里河海渠为
  一堰渠专一堰者每月每日引水入渠数渠一堰
卷三十九 第 116b 页 WYG0553-0292b.png
  者计各渠地之多寡而以一月之日差分之取月
  溉一周而已一渠闭然后一渠开后虽于王公渠
  内增畅公渠高门渠内增广利渠海河渠内增海
  西渠然非增堰也四堰逐月并开恐上堰分水多
  下堰无水可引故也(县/志)云阳北境高卬泾水不及
  故引冶谷水西北淳化界来分为七渠以溉近山
  之田(长安/图说)七渠东岸曰王公渠盐渠仙里渠西岸
  曰天井渠成渠海西渠通一渠(长安志渠图○今/惟王公海西尚仍)
卷三十九 第 117a 页 WYG0553-0292c.png
  (旧名馀/皆异)
 原成渠 在县东北四十里引清峪河水(县/图)清峪水
  来自耀州至毛坊里入三原界故三原有毛坊堰
  (此堰专灌/三原县田)峪水南流出峪口为原成渠渠先在泾
  阳清凉原作堰后因河低渠高乃移堰于三原之
  闾村在清河上流西岸灌泾阳李家庄田二百亩
  (○按此渠作堰处虽在三原而/下流专溉泾田三原不沾其利)峪水又南为
 工进渠 渠首在三原县杨杜村清峪水东岸作堰
卷三十九 第 117b 页 WYG0553-0292d.png
  灌三原县长孙等里田下流入县界灌县东盈村
  田三百亩其下流至鲁桥镇合下五渠峪水又南
  为
 下五渠 一名五渠在本县峪口清河东岸作堰东
  南流穿鲁桥镇灌本县大阳丁梁西朱方南等村
  田二百亩其下流会工进渠水入三原县界(○下/流详)
  (三原/县)清峪水又南为
 木涨渠 在本县鲁桥镇西清河东岸作堰灌本县
卷三十九 第 118a 页 WYG0553-0293a.png
  孟店里田二百亩下流入三原界(县册○按清河/今共五渠惟毛)
  (坊专灌三原原成专溉泾阳/工进下五木涨则二县共之)清峪河共四渠西岸
  曰光城渠东岸曰木涨渠城隍渠长平渠(长安志/渠图○)
  (今惟木涨渠仍昔名馀皆异又县志载清河/西岸原成渠下有广惠广济二渠今亦废)
 三泉渠 在县东北四十里引三泉水灌田百馀亩
  其渠身即清峪河西岸广济渠故道广济渠久堙
  今借泉水灌溉(县/册)
  (古渠/堰附)仇班渠太元十年苻坚与慕容冲战于仇班
卷三十九 第 118b 页 WYG0553-0293b.png
  渠大破之既而战于白渠坚兵大败(晋书苻/坚载纪)○茂
  农渠泾阳县有茂农渠(隋书地理志○按茂农渠/宋敏求长安志云疑即白)
  (渠然他书未载其说/姑另列之以存疑)
  三原县
 大白渠 即北白渠自泾阳北限分水至赵家桥东
  流过焦家堡又东入西关内支分南流者为石囤
  斗又东经县南城至东关内支分为平皋小斗又
  东出东关外支分为平皋大斗又东北经林李堡
卷三十九 第 119a 页 WYG0553-0293c.png
  为曲渠斗又东北经马家高家等堡至大召村为
  观相斗共灌田二千九百五十二亩(县图○按此/渠昔时东北)
  (入富平今至/大召村止)大白渠之下为
 邢堰 堰不知起自何时盖为北限地高水势不及
  遂引清冶二谷水经三原龙桥镇以东至邢村截
  河为防堰其水与泾合流以溉三原云阳并渭南
  屯所之田其堰长四十馀步其下分为二渠中有
  深沟一道盖古白渠故道也今人名其沟曰乾沟
卷三十九 第 119b 页 WYG0553-0293d.png
  (长安/图说)邢堰在邢村又县西北一里许清河南岸有
  古渠一道南抵白渠又清河上流东岸亦有古渠
  一道绕县北关迤逦东北而去明宣德间遗迹尚
  存人亦谓之邢堰盖邢村堰废后复作此堰仍袭
  旧名后亦废(县/志)邢堰之下又分为二渠北曰
 务高渠 务高斗门二十三(长安/图说)今废南曰
 平皋渠 平皋斗门八(长安图说○按今大白渠有/平皋大小曲渠观相等斗与)
  (长安图所载平皋门斗无异则当日平皋渠即/今白渠之经流县城者但今无平皋渠名耳)
卷三十九 第 120a 页 WYG0553-0294a.png
 中白渠 在县南官村自高陵入县界东流至高家
  堡支分为洪沙渠东入临潼界其白渠正流复入
  高陵常家村(县/册)
 毛坊渠 在县北三十五里洪水镇南清峪河北岸
  作堰灌毛坊杨杜二里田一百一十亩清峪河又
  自西而南为
 原成渠 渠在县境闾村清河上流西岸作堰(按清/河自)
  (耀州入县境毛坊里西流数十丈后折/而南故毛坊渠在北岸原成渠在西岸)其下流入
卷三十九 第 120b 页 WYG0553-0294b.png
  泾阳灌田峪水又南为
 工进渠 于杨杜村清峪河东岸作堰经第五村又
  从东支分为瓦砾斗又东为胡斗自东而南为佛
  面斗又南为木完斗其渠正身则东南穿泾阳县
  之鲁桥镇与下五渠合清峪河又南为
 五渠 渠首在泾阳县峪口西北清峪河东岸开渠
  行三里许穿鲁桥镇会工进渠水折而东流入县
  界首为常平斗又东为务高斗经潘家等堡又从
卷三十九 第 121a 页 WYG0553-0294c.png
  斗内支分为南黄斗渠身正东流至无量庙前会
  浊峪水为邢家斗又东为蔡家斗又东过西阳镇
  北东北流为大穆王斗又东北为小穆王斗又东
  北经康马堡北为翟家堰又东北为苜蓿斗又东
  北为通元斗渠自此又折而南流为翟家斗又南
  为通元上斗又南为通元下斗又南为耿工上斗
  渠至此又折而西从北岸支分者有耿工中斗耿
  工下斗小王上斗从南岸支分者有润陵斗下柿
卷三十九 第 121b 页 WYG0553-0294d.png
  园斗上柿园斗大王斗瓜儿斗又西与小王上斗
  对岸者为小王下斗渠至此正西流入西阳镇之
  东门又分二支一支北流出镇北门与先过西阳
  镇北之渠身合一支西南流出镇南门复西流为
  荐福堰清峪水自五渠而下南流为
 木涨渠 渠首在泾阳县鲁桥镇西谷口下清峪河
  东岸灌本县留坊杜村等处及泾阳县孟店里田
  先时木涨渠河低渠高水不能行王端毅公恕命
卷三十九 第 122a 页 WYG0553-0295a.png
  乡人从谷口以上买地开渠与木涨渠相接后因
  河水泛涨渠口冲坏恕子尚书承裕复于上流买
  地开新渠水得通行旧时作堰俱用河中小石易
  于冲坏梁中书希贽输三千金买大石块垒砌极
  厚极宽名曰滚堰水可点滴不漏毛坊工进下五
  木涨四渠总灌田七万馀亩(县/志)
 小毛堰 在县北二十里引浊峪水于上流南岸作
  堰经流周家堡灌田三百亩浊河出峪口东流于
卷三十九 第 122b 页 WYG0553-0295b.png
  北岸作堰(浊水来自耀州入县界先南流后折而/东故小毛堰在南岸长孙渠在北岸)
  曰
 长孙堰 经流九郎庙灌西阳张村等里田五百亩
  (县/册)浊峪河自县西北华原县界来经县西十五里
  谷口有大堰其水东流溉民田(宋敏求/长安志)三原北境
  高卬泾水不及今引浊峪水西北华原界来分为
  六渠以溉近山之地(长安图说○按长安志渠图/浊水四渠西为河西渠东为)
  (西阳武官小毛西阳渠/今惟小毛存馀皆异)
卷三十九 第 123a 页 WYG0553-0295c.png
 乌龙泉 在瓦窑沟大路旁𨗳以溉田(县/册)
 黄龙泉 在二郎庙左𨗳以溉田(县/册)
 龙尾泉 在老虎沟一泉在上属富平一泉在下属
  本县合流溉田(县/册)
 白龙泉 在贾家陂𨗳以溉田(县/册)
 白马神泉 在县治东北四十里其水泓澄其地有
  白马神祠崇祯七年知县张缙彦祷祠下令民掘
  泉水溢数倍灌田甚多(县/志)
卷三十九 第 123b 页 WYG0553-0295d.png
 樊泉 在县北二十里冯村崖半悬出味甚甘冽𨗳
  以灌田(县/志)
 无名泉六 一在陂西王家村北沟内一在小王村
  观音寺石佛座前一在蔷薇寺后沟内一在苏家
  坡东一在谷村坡李张村东一在蘧家坡高家庵
  西俱𨗳以灌田(县志○据册报诸泉积水/一昼夜可灌田三五亩)
 天寿泉 在张村里灌田二亩(县/册)
 孙家坡泉 在孙家村灌田一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124a 页 WYG0553-0296a.png
 娘娘庙泉 在罗汉堡灌田一亩(县/册)
  盩厔县
 天河渠 在县西南四十里引车峪水及凤凰泉水
  北流经上宝峪昌谷坊哑柏堡灌田二百馀亩(县/册)
 圣泽渠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引黑营沟水北流经
  方家山阎家社双庙堡师家庵高庙斜里等堡以
  供食雍正四年开浚(县/册)
 观音渠 在县西南二十里引煖泉水东北流经南
卷三十九 第 124b 页 WYG0553-0296b.png
  旺堡供人食用灌溉花木(县/册)
 广济渠 在县西南三十里引西骆峪水北流经雷
  神寨南神寨商家磨小麦屯新市头供民汲饮并
  灌田二百亩至西关入城壕又北流入渭(县/册)南山
  西骆谷水者尝引入县治循郭而东直入于渭逮
  于元末水遂堙塞耕者夷之漫为陆壤正统癸亥
  贤令郑公达来宰是邑越明年岁旱井泉俱涸汲
  者行六七里始得水民甚病之公乃询诸耆老佥
卷三十九 第 125a 页 WYG0553-0296c.png
  曰西骆谷之水常注于此兹恨绝久矣虽欲复之
  故迹已不可识公曰民利也盍兴之即相地势高
  下亲为区画军民闻之争操畚锸恐后不浃旬渠
  道大辟水势奔注于壕公乃岐之为二郭之东西
  灌民田者不可胜计(广济渠/碑记)后日久淤塞知县骆
  钟麟重疏浚之(县/志)
 兴隆渠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县/图)知县梁克顺疏浚
  广济渠支流溉新寺南望等处田数顷(县/志)兴隆渠
卷三十九 第 125b 页 WYG0553-0296d.png
  在广济渠东岸支分小渠经桑园太平等处供人
  食用现今无灌溉利(县/册)
 新口渠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引新口谷水东流经
  枣林村人远村火烧庄供人汲饮(县/册)
 红崖渠 在县南二十里在卢河西岸开渠作堰经
  红崖头焦家楼等处灌田一百五十亩河水又北
  流三里为
 二渠 经流西姚村马家村灌田二百五十亩又北
卷三十九 第 126a 页 WYG0553-0297a.png
  流三里为
 李家渠 经流郭家寨灌田三百二十亩又北流二
  里为
 周家渠 经流纪家村灌田二百亩又北流二里为
 卢家渠 经流上下高村灌田三百馀亩又北流二
  里为
 艾家渠 经流上沙谷堆堡灌田二百馀亩又北流
  二里为
卷三十九 第 126b 页 WYG0553-0297b.png
 蔡家渠 经流蔡家村灌田二百馀亩又北流二里为
 上官渠 经流辛家寨灌田九十亩(县册○按诸渠/皆在卢河西岸)
  (作五堰分/八渠溉田)
 复盛渠 在县东南十五里(县/图)在卢河东岸开渠作
  堰经流下沙谷堆红花铺朱户村灌田五十亩(县/册)
 黄家堰渠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引黑河水在黑河
  东岸开渠作堰经流团标峪上下姚村南北三青
  店等处灌田一千六百亩(县/册)河水又北为
卷三十九 第 127a 页 WYG0553-0297c.png
 刘家渠 在县东十里经流北司竹灌田三百五十
  亩又北流为
 李王渠 在县东北十五里经流马坊堡灌田五百
  五十亩又北流为
 阿岔渠 在县东北二十里经流北淇水阿岔村宋
  家翟家葛家等堡灌田五百八十亩(县/册)
 赵家渠 在县东北十里引淤泥泉水经唐家湾灌
  田一百五十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127b 页 WYG0553-0297d.png
 就峪渠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引就峪水西支流为
  渠灌李家庄何家村地五十九亩(县/志)
 苇园渠 在县东二十里引天井泉水经流辛庄堡
  灌田五百三十亩(县/册)
 贡院泉渠 在县东十五里引贡院泉水经流南淇
  水堡溉田六百七十亩(县/册)
 龙泉渠 在县东十五里引龙泉水经流坊头堡灌
  田六百五十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128a 页 WYG0553-0298a.png
 让泉渠 在县东二十五里引苇园泉水经流大庄
  大坚社等堡灌田二千二百亩(县/册)让泉渠旧名苇
  园泉渠予受事后有大庄堡民与大坚社堡民争
  渠利已兴讼数年予履其地为之因流溯源大庄
  堡在苇园泉上流有马家河水自东南来与苇园
  泉合大坚社在苇园泉下流有天井渠水(按天井/渠即前)
  (苇园/渠)由南来与苇园泉合彼此相去甚近绝非形
  格势阻是苇园泉渠之水大庄大坚两堡之田均
卷三十九 第 128b 页 WYG0553-0298b.png
  得资其膏泽而愚民纷争讦告无异虞芮小人矣
  予谕令两堡轮番灌溉上流者无得壅阏下流者
  无得盗决为易名让泉渠盖取让畔让路之意也
  又见泉源左有稻田一亩二分予捐金买其四分
  俾两堡居民悉力掘地多出泉源源深者流自长
  利赖益无穷矣(邑令董沾/让泉渠说)让泉北有一堰曰
 龙湾二泉渠 在县东北二十里流经黑河湾任家
  淡家等堡灌田五百馀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129a 页 WYG0553-0298c.png
 磨渠 在县东南三十里在田峪水西岸引田峪水
  西北流至楼观村合闻仙谷水至省村合东观谷
  水(县/志)共灌省村焦家巷大王等堡田二千八百八
  十亩在田峪水东岸引田峪水东北流者为
 金水渠 灌店子头赵大村北经吕马村之东又北
  灌高庙儿田(县/志)共灌田二千八百亩后分水又改
  入下堰亦名金水渠经落家坡豆村灌田五十亩
  (县/册)
卷三十九 第 129b 页 WYG0553-0298d.png
 赤峪渠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引赤峪水经辛寨六
  曲等堡灌田七十馀亩(县/册)
 东磨渠 在县东南五十里引耿谷水东流经千户
  村南集贤荣村桥等处灌田二百八十亩耿谷水
  西岸为
 西磨渠 引谷水经流孙家堡尚铺等堡溉田一千
  三百亩(县/册)
 白马河 在县东南五十里即耿谷水下流(县/册)河东
卷三十九 第 130a 页 WYG0553-0299a.png
  北行者淫雨岸圮冲决为害知县骆钟麟督理修
  通水循故道其正北行者至官家庄淤塞冲决钟
  麟复为修筑疏浚沿河俱免崩荡(县/志)
 乾沟河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即强峪水下流(县/册)
  邑乾沟河其源出自西南境之翠凤山即俗所称
  娘娘山者从山麓发源迤逦东行以渐而北至七
  渠寺则地平土疏易于冲漫每当夏秋之时雨骤
  至即洪流四布纵恣崩腾明天启间邑令梁公克
卷三十九 第 130b 页 WYG0553-0299b.png
  顺留心沟洫𨗳水东行绕六屯之南槐花之东曲
  折十馀里以入于渭既经途纡远失其自然之性
  又岁久淤积河身寖高以故在在泛溢荡析田庐
  余初临此地即相度地势另辟新河由七渠寺直
  达渭河不但河中之水不能旁溢为灾并平地沮
  洳低洼泥淖之区并成燥土遂使六十年之涂泥
  泽国顿改乐郊(邑令章泰乾/沟新河记)
 沙河 在县东二十里沙泉流出(县/册)知县章泰修自
卷三十九 第 131a 页 WYG0553-0299c.png
  南淇水以下黑河湾以上首尾六七里河身仅宽
  数尺水不能容辄泛溢为患淇水辛庄里黄三里
  之间无岁不灾康熙二十年春开广三丈浚深一
  丈两岸坚筑高堤水行堤中止及其半于是稻田
  大稔花谷倍收(县/册)
  (古渠/附考)漆渠在县南五里(宋敏求/长安志)○灵轵渠在县北
  (县/图)关中灵轵引渚水(史记河渠书○按汉书/沟洫志作引诸川水)盩厔
  县有灵轵渠武帝穿(汉书地/理志)盩厔县北有蒙茏源
卷三十九 第 131b 页 WYG0553-0299d.png
  上承渭水于郿县东径武功县为成林源东径县
  北亦曰灵轵源河渠以引渚水(水经/注)灵轵渠在县
  界汉武帝穿(宋敏求/长安志)灵轵源在故上林苑中今堙
  (府/志)○韦谷渠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水自扫帚岭流
  出经塔庙渠庙渠头等堡至青花镇今虽堙没而
  渠形尚存系盩郿两县界渠(县册○按宋敏求长/安志云韦谷渠自南)
  (山流下至青花店疑即/寰宇记县境之湋水也)○红龙渠在县西南三十
  五里引车谷水西流经堡子头枣园寨关村陈家
卷三十九 第 132a 页 WYG0553-0300a.png
  村入涝池○中望渠在县西南引耐山寺泉及煖
  泉水经师家庵至陈谷坊散漫民田(县/志)○班竹园
  泉在县东三十里溉终南镇田○稻峪水玉女泉
  在县西南三十里○莲花池清泉在县东南二十
  五里今并废不灌田(县/册)
  渭南县
 东阳谷水渠 在县东十里引东阳谷水自康家沟
  流出经侯马郭家蔺家高平等村灌田五十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132b 页 WYG0553-0300b.png
 清水河渠 在县南四十里引清水河灌花园常村
  纸房岭东田百馀亩(县/册)
 杜化谷水渠 在县西十里引杜化谷水灌田二十
  亩旱甚则涸(县/册)
 小谷水渠 在县南五十里引小谷水灌畅家村田
  三十亩(县/册)
 龙泉 在县南二十里经流张家村王家村灌田十
  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133a 页 WYG0553-0300c.png
 瑞泉在县南五里青原下灌田十亩(县/册)
  (古渠/堰附)漕渠在县北一里(宋敏求/长安志)自临潼来又东入
  华阴界(县/志)○白渠在县北自临潼县流入入渭水
  (古渠/图)白渠又东径秦孝公陵北又东南径居陵城
  北莲勺城南又东注金氏陂又东南注于渭今无
  水(水经注○按隋书地理志载华阴县有白渠即/此宋敏求长安志以白渠在栎阳入渭今考水)
  (经注云白渠东注金氏陂而唐书地理志亦载武/德二年引白渠水灌下邽金氏陂地则县境白渠)
  (唐时尚流通至/宋后始废也)○金氏陂在县东北(县/图)下邽县有
卷三十九 第 133b 页 WYG0553-0300d.png
  金氏陂(隋书地/理志)汉昭帝时以金日磾有功赐其地
  因名久废即渠西废陂是也唐武德二年引白渠
  入陂贞观三年于陂侧置监十二年废监以其田
  赐王公古云此陂水满则关内丰熟陂西又有东
  陂又南有月陂其形似月皆名金氏陂今废(寰宇/记)
  ○义堤在县北渭河岸邑人光禄卿史公记事筑
  寻废(县/册)○赤水堤在县东(县/图)赤水镇西堡田旧称
  膏腴嘉隆中奔流冲决堡墉渐圮畦陇变为沙汀
卷三十九 第 134a 页 WYG0553-0301a.png
  不啻千亩张令栋观水度势植柳筑堤堤下穿水
  眼以通灌溉自堡东北隅开渠至西北隅汇于北
  门左之古渠嗣后水不为堡患田亦有秋(南轩撰/赤水堤)
  (碑/记)○湭水在县南(县/图)湭水西湄人恒筑堰作渠自
  风门达之西关北至槐衙计灌田可数十顷又县
  东关北崖下昔有稻田数百亩盖崖下有泉十馀
  又间穿井井丈许可用桔槔取水灌田今尽废(县/志)
  ○西阳谷水在县南可资灌溉(贾/志)今无灌溉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134b 页 WYG0553-0301b.png
  富平县
 官渠 一名判官渠在县西北五十里(县/图)邑水灌田
  最多者漆沮也在县西北隅所地曰岔口河势自
  北而南两滨皆可𨗳灌田亩其由东滨而南者初
  曰判官渠由岔口迄纪家湾灌者十里(县/志)今失修
  浚无资灌溉(县/册)
 文昌渠(县/志)文昌渠起岔口之韩家沟至纪家堡灌田
  一千五百亩(县/册)文昌渠在县西北十七里永闰乡
卷三十九 第 135a 页 WYG0553-0301c.png
  自义林乡引漆沮河水溉民田十里(宋敏求/长安志)又南
  为
 通镇渠 起奥家滩至庄里镇(县/志)灌田三百亩(县/册)
  南为
 永济渠 起韩家沟至檀山寺(县/志)渠口原在韩家沟
  后因河低渠高不能引水雍正四年移渠口于奥
  家滩灌田二百八十亩(县/册)永济渠在县西北二十
  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十里(长安/志)又南为
卷三十九 第 135b 页 WYG0553-0301d.png
 石惠渠 起奥家滩至庄里镇灌田五百亩(县/册)又南
  为
 自在渠 起檀山寺至张家河(县/志)灌田一百八十亩
  (县/册)又南为
 永兴渠 起孙姜村至神芝坊(县/志)灌田二百亩(县/册)
  南为
 新渠 起西魏头灌涧里地(县/志)灌田三百六十亩(县/册)
  又南为
卷三十九 第 136a 页 WYG0553-0302a.png
 顺阳渠 起许家河至树连坊(县/志)灌田六百亩(县/册)
  南为
 石水渠 起索村抵骆村(县/志)今因河深岸高移渠口
  于巴家滩流经骆村至萧郭湾止灌田四百亩(县/册)
  石水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
  十里(长安/志)
 永润渠 起木节口抵故漏泽园近则水至南关(县/志)
  灌田千馀亩(县/册)又南为
卷三十九 第 136b 页 WYG0553-0302b.png
 广济渠 起唐家滩抵南吴村灌田一百八十亩又
  南为
 永丰渠 起许家河至贾家堡灌田三百亩又南为
 溢水渠 起刘家滩至涧里刘家堡灌田二百五十
  亩又南为
 遗爱渠 起安家滩经流永润等堡灌田四百亩又
  南为
 千年渠 起毓秀堡抵圣佛寺灌田三百五十亩(县/册)
卷三十九 第 137a 页 WYG0553-0302c.png
  河水又自南而东流为
 阳九渠 阳渠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引漆沮水溉民
  田十五里(长安/志)阳九渠一名广惠渠(县/册)渠即宋敏
  求长安志之阳渠也自赵氏河入漆沮处开渠至
  牛村止(县/志)灌田一千二百亩遇雨泽时降则引石
  川河水旱则由金定渠筑堰借引赵氏河水此石
  川东滨之灌田者(县/册)其由西滨而南者最北曰
 偃武渠 起梁家泉灌至庙沟(县/志)偃武渠在县西北
卷三十九 第 137b 页 WYG0553-0302d.png
  四十五里义林乡来自华原县流经县界溉民田
  八里(长安/志)今灌田一百三五十亩(县/册)又南为
 中渠 起岔口灌至宝峰寺(县/志)石川诸渠旱甚则流
  亦微细惟偃武中渠长流不竭以兼引梁家泉水
  故也中渠灌田一百二十亩又南为
 小白马渠 起岔口灌至南湾(县/志)今又续开至陵里
  沟灌田三百十亩(县/册)又南为
 白马渠 起山南五里铺灌田至铁佛寺(县/志)今又续
卷三十九 第 138a 页 WYG0553-0303a.png
  开至十八坊之赤兔坡灌田一千四百亩(县/册)白马
  渠在县西北四十里义林乡信义村引漆沮水溉
  民田十五里(长安/志)又南为
 永兴渠 起洪水镇灌田至上官村(县/志)今因岸高河
  深移于蒙家滩开渠经流上官村至南吴堡止灌
  田二百亩(县/册)
 洞子渠 起十八坊灌铁佛寺田(县/志)今十八坊赤兔
  坡续开白马渠因移洞子渠口于金台堡经流涧
卷三十九 第 138b 页 WYG0553-0303b.png
  里至董家堡止灌田五百亩又南为
 河西广济渠 起侯家滩至西闾村灌田六百亩雍
  正三年新开(县/册)又南为
 永寿渠 起西闾村至官庄里(县/志)今因西闾村新开
  广济渠乃移永寿渠口于觅子镇灌田七百亩(县/册)
  又南为
 长泽渠 起姚一坊灌至盘龙寺(县/志)灌田六百亩(县/册)
  长泽渠在县西北三十里义林乡西阳村引漆沮
卷三十九 第 139a 页 WYG0553-0303c.png
  水溉田十五里(长安志○按长安志引漆沮河者/有高望渠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闾)
  (村溉田三里今县境无此渠名以地度之应在今/广济永寿二渠间又长安图说载石川东岸渠七)
  (判官杨家文相永济石水阎渠阳九也西岸渠六/偃武白马长泽西长泽东高望杨陵保也今判官)
  (永济石水阳九偃武白/马长泽仍前名馀异)
 金定渠 在县西十里引赵氏河水经流堡里村西
  渠村灌田千馀亩(县/册)渠起盘龙湾抵义城石川深
  二丈五尺阔一丈八尺长二十馀里又筑堰为障
  水计长十二丈底阔一丈五尺顶阔八尺邑侯刘
卷三十九 第 139b 页 WYG0553-0303d.png
  公兑开(乔因阜撰/金定渠记)
 直城渠 在县西十五里(县/图)引温泉水一名簿台河
  (长安志/渠图)邑水灌田次者温泉河也泉东流与泽多
  泉合未合时引泉水历南岸灌齐堡村者为直城
  渠(县/志)渠自温泉起抵县西北城壕灌田二百馀亩
  (县/册)直城渠在县西南二十里溉民田二十里(长安/志)
  温泉水既与泽多泉合由北岸引以灌田者为
 怀德渠(县/志)渠自齐堡村起经县城北门外又东经窦
卷三十九 第 140a 页 WYG0553-0304a.png
  村北至华家洞南窑村灌田二千二百亩今下流
  稍淤(县/册)怀德渠支分为
 顺城渠即玉带渠(县/图)渠先起老堰止焦村傍河易崩
  损知县刘兑分怀德渠水由温泉石桥槽而南至
  于县隍更渠名玉带民甚便之(县/志)玉带渠分怀德
  渠水横穿温泉河而南至县北门外经流窦村灌
  田一百五十亩又东为
 圃田渠 自县东华家堡开渠经流平观村定国寺
卷三十九 第 140b 页 WYG0553-0304b.png
  至赵家湾止灌田一千八百亩(县册○按县志引/温泉河者有普济)
  (渠乃隆庆时邑人穿山/灌南郭田者卒不就)
 顺阳渠 在县东北频山下引东河水(县/图)东河西河
  即频山之东西岔沟也山后为同官界地势甚高
  诸山之水皆自频山下注㴻雨骤降合同官高阜
  之水悉趋频山分东西二河东河自赵老峪出分
  为二派东曰顺阳渠灌两门村磐石村城西村美
  原堡田六百亩(县/册)西曰
卷三十九 第 141a 页 WYG0553-0304c.png
 薛家渠 南灌薛家沟东灌仁义坊庄子镇五家坊
  西灌盖村将军村道贤村惠店荆家村东李村流
  曲堡丈八村(县/志)今渠口犹存而各村堡支分小渠
  大半圯废利益无多(县/册)西河出山南流其在河东
  者为
 孙家渠 弘治间开浚灌小惠村田(县/志)昔时灌田三
  千五百亩今上流壅塞所灌甚微(县/册)其在河西者
  为
卷三十九 第 141b 页 WYG0553-0304d.png
 朝阳渠 灌邹村田(县/志)昔时灌田三百五十馀亩近
  因大雨冲决洞口坍塌灌溉无几(县/册)
  (古渠/堰附)郑渠在县北自三原县流入又东入蒲城县
  界(古渠/图)○北白渠大统十六年泾州刺史贺兰祥
  修富平堰开渠引水东注于洛(周书文/帝本纪)在县南二
  十里来自三原溉富平脾阳大泽丰润三乡民田
  四十里有斗门十五所其水东入漆沮河(长安/志)
  乡今皆拨属三原(长安/图说)○龙门堰在县南二十里
卷三十九 第 142a 页 WYG0553-0305a.png
  ○石川堰在县南二十里○常平堰在县东南二
  十五里(长安/志)今废(县/册)○寇莱公渠在县东南又南
  入临潼界渠在张阎良村经华阳张桥灌渭南田
  有故迹世传莱公修者(县/志)○潼河在县北三尺岭
  北说者谓𨗳潼河水而南由赵老峪出借顺薛二
  渠灌山前田岁可一二千顷潦不灌时引水令历
  盖村而西从河故道至于后坡旱潦无恐其在此
  乎(县/志)明时知县时泰议疏凿未成而罢(贾/志)
卷三十九 第 142b 页 WYG0553-0305b.png
  醴泉县
 龙洞渠 在县东北六十里(县/图)醴泉本汉谷口治所
  在泾水西今犹有田在于泾东与其灌溉夫役不
  及宋修石渠六县夫亦无醴泉(长安/图说)白渠灌醴泉
  仁义等里田(府/志)醴泉在渠上游所溉之田甚少(泾/阳)
  (志/)今分泾阳王屋一二三四斗内水与泾阳共灌
  现灌本县田三千三百九十亩(县/册)
  (古渠/堰附)安谷水在县北二十里明嘉靖四年谷中出
卷三十九 第 143a 页 WYG0553-0305c.png
  水居民引流灌田○巴谷水在县北八十里经昭
  陵右灌田数十顷万历间邑人赵云璧创一渠其
  利更溥(县/志)今废(县/册)○屺峪河在县南可资灌溉(贾/志)
  ○观音泉在县东北与巴谷水合流溉田(县/志)今无
  灌溉利(县/册)
  延安府肤施县
 延利渠 在县南三里宋司马光为麟州通判凿引
  入城(贾志○按此渠一云宋/庞藉知延州时所开)支分清浅流纵横贯
卷三十九 第 143b 页 WYG0553-0305d.png
  城市(司马光和/庞籍诗)渠久废今城南石洞中犹镌延利
  渠三字雍正十年重修渠首在花石崖下引杏子
  河水凿石渠七十八丈五尺土渠三里馀经流沙
  梁南寺灌田数百亩(县/册)
  按延安万山环列地气颇寒诸水凭高而来雨则
  奔冲旱即枯涸故修渠筑堰视他郡较难然贾志
  载安塞之延洛诸水及安定之潘陵黑牛诸川俱
  云可资灌溉而府志亦言延安流水可以灌田而
卷三十九 第 144a 页 WYG0553-0306a.png
  民惰于疏浚则延郡之水利未兴亦不得尽诿于
  地也踵事经营其惠济之大端欤
 
 
 
 
 
 
卷三十九 第 144b 页 WYG0553-0306b.png
 
 
 
 
 
 
 
 陕西通志卷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