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551-009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卷三
  建置第二
本朝(附释名/)
 陜西布政司
国初因明之旧左右布政使司领八府一州康熙二年
  右布政移治甘省左布政仍驻西安领西延凤汉
  四府兴安一州雍正三年改西安府属商同华耀
卷三 第 1b 页 WYG0551-0094b.png
  乾邠六州延安府属鄜绥葭三州直𨽻陜西布政
  司九年又改榆林卫为府共领五府十州治西安
  府释名陜西宋路名明因以名省盖取公羊传自
  陜以西召公主之之义
 西安府 明领州六县三十一
本朝因之又增领卫一雍正二年潼关卫废三年改商同
  华耀乾邠六州为直𨽻州拨县十七分𨽻之府领
  县十四释名西安明府名本元安西路明改西安
卷三 第 2a 页 WYG0551-0095a.png
  府即元安西义
 长安 西安府治释名长安汉县名秦为长安邑汉
  以名县三辅黄图云长安本秦乡名
 咸宁 治府东偏与长安为东西附郭释名咸宁唐
  县名本万年天宝初改咸宁郭子章云盖取书万
  国咸宁之义
 咸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咸阳西魏县名本周咸阳邑秦自孝公
卷三 第 2b 页 WYG0551-0095b.png
  以下皆都之三辅黄图云山南曰阳水北曰阳其
  地在九嵏山南渭水北山水皆阳故名咸阳
 兴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兴平唐县名至德初置兴平军寻改为
  县从军名也
 临潼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临潼宋县名本昭应祥符初避昭应宫
  名改为临潼以城西临潼水为名
卷三 第 3a 页 WYG0551-0095c.png
 高陵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高陵秦县名孝公置县后为高陵邑郭
  子章云县南有奉政原高四五丈高陵之名所由
  昉也
 蓝田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蓝田秦县名献公置县后为蓝田邑元
  和志云美玉为蓝县出美玉故曰蓝田史记索隐
  云因蓝田山为名也
卷三 第 3b 页 WYG0551-0095d.png
 泾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泾阳苻秦县名本嬴秦泾阳邑苻秦以
  名县
 三原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三原后魏县名元和志云以地有丰原
  孟侯白鹿三原也郭子章云以地有东西中三原
  也志说非是
 鄠 明属西安府
卷三 第 4a 页 WYG0551-0096a.png
本朝因之释名鄠秦县名古扈国秦改为鄠王伯厚云
  扈鄠一也
 盩厔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盩厔汉县名图经云山曲曰盩水曲曰
  厔故名
 渭南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渭南西魏县名汉为渭南郡西魏文帝
  以名县以县在渭水之南也
卷三 第 4b 页 WYG0551-0096b.png
 富平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富平晋县名晋徙北地郡富平县于怀
  德城用其旧名也
 醴泉 明属西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醴泉隋县名元和志云县有后周醴泉
  宫因以为名按县东南有醴泉周以名宫隋以名
  县
 延安府
卷三 第 5a 页 WYG0551-0096c.png
国初因明之旧领州三县十六雍正三年以延安所属
  州县山多地广去府辽远改鄜绥葭三州直𨽻陜
  西布政司拨八县分𨽻三州府领县八释名隋延
  安郡宋以名府元和志谓以界内延水为名是也
 肤施 明为延安府附郭
本朝因之释名肤施战国赵邑名秦昭王以名县在今
  绥德界隋大业初始置于延安界因旧名也
 安塞 明𨽻延安府
卷三 第 5b 页 WYG0551-0096d.png
本朝因之释名安塞元县名本宋安塞堡县从堡名也
 甘泉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甘泉唐县名寰宇记云以其泉甘美为
  名县志云有甘泉在县南五十里天宝初改县名
  甘泉因此
 安定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安定元县名本宋安定堡因以名县
 保安 明𨽻延安府
卷三 第 6a 页 WYG0551-0097a.png
本朝因之释名保安元县名本宋保安军金以名州元
  以名县郭子章云与安塞安定皆取安宁之义
 宜川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宜川宋县名本后魏义川太平兴国中
  改名避太宗匡义讳也
 延川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延川隋县名元和志后魏文安隋改延
  川以吐延川为名
卷三 第 6b 页 WYG0551-0097b.png
 延长 明𨽻延安府
本朝因之释名延长唐县名延水经延长入河故以名
  县
 凤翔府 明领一州七县分𨽻关西道康熙十年裁
  𨽻陜西布政司仍领州一县七释名凤翔唐府名
  雍胜略云至德初置凤翔府取凤鸣岐山之义
 凤翔 明为凤翔府附郭
本朝因之释名凤翔唐县名本雍县唐改凤翔义与府
卷三 第 7a 页 WYG0551-0097c.png
  同
 岐山 明属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岐山隋县名明一统志云本后周三龙
  县隋移治岐山南遂改为岐山因山名也
 宝鸡 明𨽻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宝鸡唐县名元和志云乾元初改陈仓
  为宝鸡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
 扶风 明𨽻凤翔府
卷三 第 7b 页 WYG0551-0097d.png
本朝因之释名扶风唐县名贞观初以扶风名县仍汉
  右扶风名也
 郿 明𨽻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郿周邑名秦以名县毛苌云文公所营
  是也
 麟游 明𨽻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麟游隋县名义宁初获白麟于废仁寿
  宫因置县
卷三 第 8a 页 WYG0551-0098a.png
 汧阳 明𨽻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汧阳后周县名寰宇记云以县在汧水
  之阳而名
 陇州 明𨽻凤翔府
本朝因之释名陇州西魏州名元和志魏改东秦为陇
  州因山为名
 汉中府 属陜西布政司府志云明汉中府领州一
  县八
卷三 第 8b 页 WYG0551-0098b.png
本朝因之释名汉中明府名秦为汉中郡常璩曰郡因
  水名也明以名府府志云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
  山故名汉中
 南郑 明为汉中府附郭
本朝因之释名南郑周邑名秦以名县耆旧传云郑恒
  公遗民南奔汉中故以南为称府志云桓公都郑
  其民徙河南者为新郑奔汉中者为南郑
 褒城 明𨽻汉中府
卷三 第 9a 页 WYG0551-0098c.png
本朝因之释名褒城隋县名郭子章云周褒国汉置褒
  中县隋改名褒城
 城固 明𨽻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城固秦县名方舆胜览云始城而冀其
  巩固之意也
 西乡 明𨽻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西乡晋县名寰宇志云蜀南乡晋改西
  乡府志云与夔之东乡对故名
卷三 第 9b 页 WYG0551-0098d.png
 凤 明𨽻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凤明县名方舆胜览云鸑鷟尝鸣于岐
  翱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凤翔南岐曰凤州
  至明降州为县因其旧名
 宁羌州 明𨽻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宁羌明州名郭子章云本战国白马氐
  东境成化中设宁羌取辑宁氐羌之义
 沔 明隶宁羌州后𨽻汉中府
卷三 第 10a 页 WYG0551-0099a.png
本朝因之释名沔明县名本汉沔阳以沔水为名也元
  自略阳移沔州来治明降为县不易其名
 略阳 明𨽻宁羌州后𨽻汉中府
本朝因之释名略阳宋县名府志云用武之地曰略象
  山之南曰阳故以为名按略阳汉县也在今巩昌
  界后魏侨置略阳郡县于此赵宋遂以名县沿汉
  旧也
 榆林府 明置榆林卫𨽻陜西都司
卷三 第 10b 页 WYG0551-0099b.png
本朝改属榆林道雍正九年改榆林卫为榆林府𨽻陜
  西布政司领县四释名榆林府因明榆林卫旧名
  也本汉榆溪塞水经注所谓诸次水东径榆林塞
  是也明因塞置卫遂取名焉
 榆林 本明东路双山堡属神木道中路常乐保宁
  归德鱼河四堡属榆林道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并五堡置榆林县为榆林府治释
  名榆林县本榆林堡地义与府同
卷三 第 11a 页 WYG0551-0099c.png
 怀远 本明中路怀远波罗响水威武清平五堡属
  榆林道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并五堡置怀远县属榆林府释名
  怀远本明怀远堡县因堡名也
 靖边 本明西路靖边宁塞镇罗镇靖龙州五堡属
  靖边道
本朝裁靖边道改属榆林道雍正九年并五堡置靖边
  县属榆林府释名靖边本明靖边堡盖取绥靖边疆
卷三 第 11b 页 WYG0551-0099d.png
  之意县因堡名也
 定边 本明西路定边盐场砖井安边柳树涧五堡
  属靖边道
本朝裁靖边道属榆林道雍正九年并五堡置定边县
  属榆林府释名定边本明定边堡盖取底定边疆
  之意县因堡名也
 兴安州 明领六县𨽻陜西布政司徙治赵台山下
国初复徙旧城即今治也仍领县六释名兴安明州名
卷三 第 12a 页 WYG0551-0100a.png
  续通考云明初为金州万历十年改兴安州因徙
  置锡佳名也
 平利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平利唐县名旧唐书云后周于平利川
  置吉阳县武德初改曰平利县以川名也
 洵阳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洵阳战国楚邑名寰宇记云汉旧县以
  在洵水之阳而名
卷三 第 12b 页 WYG0551-0100b.png
 白河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白河明县名县志云成化中置白河堡
  以白石河为名寻改为县
 紫阳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紫阳明县名郭子章云正德壬申立紫
  阳堡癸酉升县县南紫阳滩旁有三洞乃紫阳真
  人所居县名本此
 石泉 明隶兴安州
卷三 第 13a 页 WYG0551-0100c.png
本朝因之释名石泉西魏县名寰宇记云以县北石泉
  为名或云今有石泉在县治南
 汉阴 明隶兴安州
本朝因之释名汉阴唐县名本汉安阳至德初改汉阴
  县志云旧治汉江南绍兴初徙治新店按水南曰
  阴初治汉南故名汉阴后徙汉北而仍名汉阴者
  袭旧名而误也
 商州 明隶西安府领四县
卷三 第 13b 页 WYG0551-0100d.png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商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仍以四
  县隶州释名商州后周州名贾志云商本山名在
  州东南故名按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商国名也
  周秦为商于地故汉以名县后周以名州
 镇安 明隶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镇安仍属州释名镇安
  明县名本唐安业县地景泰初重置更名郭子章
  云县南门外有镇安河盖县因水名也
卷三 第 14a 页 WYG0551-0101a.png
 雒南 明隶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𨽻洛南仍属州释名雒南
  隋县名寰宇记云开皇初改拒阳为雒南以在洛
  水之南为名明以光宗讳洛改为雒南
 山阳 明隶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山阳仍属州释名山阳
  明县名贾志云以在山之阳故名县志云在北山
  之南丰水之北故名
卷三 第 14b 页 WYG0551-0101b.png
 商南 明隶西安府商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商南仍属州释名商南
  明县名本后魏南商县地成化间置县曰商南郭
  子章云以县在商州之南也
 同州 明隶西安府领县五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同州直隶陜西布政司又以同
  之白水割隶耀州州领县四释名同西魏州名州
  志云以城南九龙泉九源同流故名按路史云春
卷三 第 15a 页 WYG0551-0101c.png
  秋地图云同州为□国则州之名同亦沿国旧名
  也
 朝邑 明隶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𨽻州朝邑仍属焉释名
  朝邑西魏县名本南五泉西魏改朝邑元和志云
  以北据朝坂故以为名
 合阳 明隶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隶州合阳仍属焉释名
卷三 第 15b 页 WYG0551-0101d.png
  合阳汉县名本有莘国诗所谓在洽之阳也春秋
  晋为合阳邑汉以名县水经注云城南有合水县
  取名焉
 澄城 明隶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隶州澄城仍属焉释名
  澄城后魏县名本春秋北徵地汉置徵县后魏为
  徵城县通典云徵澄音相近故名元和志徵澄同
  声后人误为澄
卷三 第 16a 页 WYG0551-0102a.png
 韩城 明隶西安府同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同州改直隶州韩城仍属焉释名
  韩城隋县名本周韩侯国雍胜略云隋置韩城县
  以古韩城为名
 华州 明隶西安府领县二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华州为直隶州仍领县二五年
  改潼关卫为县并隶州领县三释名华西魏州名
  南有少华山东连大华故州以取名焉
卷三 第 16b 页 WYG0551-0102b.png
 华阴 明隶西安府华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县属直隶华州释名华阴汉县名
  本禹贡华阴地寰宇记云汉改华阴以在太华之
  阴故名
 蒲城 明隶西安府华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县属直隶华州释名蒲城西魏县
  名本南白水西魏改蒲城寰宇记云以县东故蒲
  城为名也或云以县东有蒲池即小蒲川
卷三 第 17a 页 WYG0551-0102c.png
 潼关 明设潼关卫隶南京中军都督府
国初改隶西安府雍正二年裁潼关卫归并同华等州
  五年以输纳不便照甘省改卫为县之例设县专
  理就近属华州释名潼关本后汉关名故明以名
  卫
本朝以名县因关旧名也
 耀州 明隶西安府领同官一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耀州为直隶州又拨同州之白
卷三 第 17b 页 WYG0551-0102d.png
  水来隶领县二释名耀州唐末李茂贞州名郭子
  章云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则山中有光耀如
  鉴州以是名
 同官 明隶西安府耀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属之释名同官后
  周县名元和志云苻秦于铜官川置铜官护军后
  魏改置铜官县周除金作同县因川名也
 白水 明隶西安府同州
卷三 第 18a 页 WYG0551-0103a.png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耀州改直隶州以同州白水接壤
  于耀故拨隶焉释名白水秦县名雍大记云秦置
  白水县以县临白水也元和志后魏置白水县南
  临白水因以为名
 乾州 明隶西安府领二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乾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仍领二
  县释名乾唐州名乾宁二年置乾州雍大记云在
  长安西北隅故名
卷三 第 18b 页 WYG0551-0103b.png
 武功 明隶西安府乾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乾州为直隶州武功仍属焉释
  名武功秦县名元和志云县境有武功山斜谷水
  亦曰武功水是县以山水立名也
 永寿 明隶西安府乾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乾州为直隶州永寿仍属焉释
  名永寿唐县名武德二年于永寿原西置永寿县
  因原而名
卷三 第 19a 页 WYG0551-0103c.png
 邠州 明邠州隶西安府领三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邠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仍领县
  三释名邠唐州名元和志云豳公刘所居之地后
  魏置豳州开元中以豳与幽字相涉改为邠字
 三水 明隶西安府邠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三水仍属焉释名三水
  后魏县名汉有三水县属安定郡后魏重置于今
  邠州界沿汉旧名也元和志云以县有罗川谷三
卷三 第 19b 页 WYG0551-0103d.png
  泉并流故以为号
 淳化 明隶西安府邠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淳化仍属焉释名淳化
  宋县名县志云宋太宗改元淳化立县之始即以
  为名
 长武 明隶西安府邠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长武仍属焉释名长武
  明县名县志云万历初置长武县取县西长武故
卷三 第 20a 页 WYG0551-0104a.png
  城为名
 鄜州 明隶延安府领三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鄜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仍领县
  三释名鄜后魏州名本秦鄜衍文公于其地作鄜
  畤汉为县后魏以名州郭子章云以地有鄜水故
  名
 洛川 明隶延安府鄜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隶县仍属州释名洛川后
卷三 第 20b 页 WYG0551-0104b.png
  秦县名元和志云姚苌置洛川县以县界有洛川
  水为名
 中部 明隶延安府鄜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隶县仍属州释名中部后
  秦县名汉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兴始置县从中
  部都尉之旧也
 宜君 明隶延安府鄜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升直隶县仍属州释名宜君后
卷三 第 21a 页 WYG0551-0104c.png
  魏县名苻秦置宜君护军太武改县地形志云县
  有宜君水因取名焉
 绥德州 明隶延安府领米脂一县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绥德州直隶陜西布政司又拨
  延安府之清涧县隶州领县二释名绥德金州名
  本后魏绥州宋为绥德城金升为州因城旧名也
 米脂 明隶延安府绥德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属焉释名米脂金
卷三 第 21b 页 WYG0551-0104d.png
  县名本宋米脂城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其米
  汁淅之如脂故以名城金升为县因宋旧名也
 清涧 明隶延安府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绥德为直隶州以县境接壤于
  州故拨隶焉释名清涧金县名本宋清涧城建康
  初种世衡因宽州旧垒筑之赐名清涧以县西有
  清涧河也大定末始升为县
 葭州 明隶延安府领三县
卷三 第 22a 页 WYG0551-0105a.png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以葭州直隶陜西布政司仍领县
  三释名葭金州名以州临葭芦川也川在州西五
  里岸多葭芦故以名州
 吴堡 明隶延安府葭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属州释名吴堡金
  县名本宋吴堡寨县从寨名也
 神木 明隶延安府葭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属州释名神木元
卷三 第 22b 页 WYG0551-0105b.png
  县名本宋神木寨也郭子章云县西十五里杨家
  城内有神松三株枝柯相连故曰神木
 府谷 明隶延安府葭州
国初因之雍正三年州改直隶县仍𨽻州释名府谷五
  代唐县名文献通考云唐末置府谷镇后唐升府
  谷为县县从镇名也
  右
本朝陜西录司一府五直隶州十州县共七十三自明
卷三 第 23a 页 WYG0551-0105c.png
  以县属于州州县又均统于府如西安一府所辖
  至三十有七属隶太广化理难周又潼关榆林守
  土莅民职同县府而名仍卫所亦属未协至
本朝雍正三年法唐虞肇州之典使凡府州县统辖适
  均如西安六州延安三州俱改直隶以分莅诸县
  又改潼关卫为县升榆林卫为府分二十堡为四
  县以隶之使一省之中大小相维轻重同得合成
  运掌之治至郡县释名虽无关大体然盩厔因乎
卷三 第 23b 页 WYG0551-0105d.png
  山水肤施沿乎国邑凤翔麟游本乎祥瑞阐释其
  义可以考命名所由使览者不惑故并附见云
夏商
昔颛顼创制九州为雍梁舜分十二州为雍梁豫夏复
为九州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东距西河即龙门之
河华阳黑水惟梁州孔安国以为东距华山之南(通/典)
因于夏无所变改(汉书地/理志)武丁之地西不过氐羌北不
过朔方(汉书贾/捐之传)
卷三 第 24a 页 WYG0551-0106a.png
雍州 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通/典)东崤西汉南商北居
 庸四山之所拥翳故曰雍(括地/志)
镐 帝辛三十六年西伯使世子发营镐(竹书纪年安/按镐在长)
 (西南三十里以下国邑郡县非更/置徙治者其方位远近不重注)
亳 汤起于亳(史记六/国表)契封于商后世迁于亳即西亳
 京兆杜县有亳亭(郑樵/通志)亳在杜南(路史咸按杜/即今 宁)
郢 史记正义周书云惟周王季宅郢郢故城在雍州
 咸阳东二十一里周之郢邑也(地理通释见按郢/一作程辨 程下)
卷三 第 24b 页 WYG0551-0106b.png
毕 帝辛六年文王初礿于毕(竹书/纪年)毕在咸阳西北(地/理)
(通/释)
鸡闾 新平地古颛顼之墟里名曰鸡闾(晋书苻坚载/记 按新平)
(今邠/州)
丽 㚿娲氏立治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丽长安志云
 骊山有女娲治处又临潼东二十四里有故丽城商
 郦国(路史平按中皇/山在 利县)
戏 炎帝后姜姓之国今新丰有戏亭是也(路史在按/戏亭 临)
卷三 第 25a 页 WYG0551-0106c.png
 (潼东南/三十里)
扈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尚书/序)赵孟曰夏有观扈(左/传)
 鄠县本夏扈国故鄠城在县北二里(元和/志)
崇 舆地志鄠县古崇国也(鄠县/志)夏有扈国商为崇国
 (通/考)商之崇扈今永兴鄠北二十里有故城(路/史)
丰 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诗经/大雅)文王伐崇作丰邑自岐
 下徙都(史记周/本纪)周丰宫文王宫也在鄠县东三十五
 里(括地志渡按/即今秦 镇)
卷三 第 25b 页 WYG0551-0106d.png
甘 在鄠北启扈战于此(路/史)
骆 县父之国京兆宜寿县有骆谷故盩厔地(路/史)
郝 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也(路史郝/按骆)
 (同地但先/后异时)
桥 姬姓国黄帝子孙守桥山者(路史中按桥/山在 部北)
翟 帝乙十七年西伯伐翟(竹书纪年翟按周时延安/以北皆为 境商末之翟)
 (亦应在/其地)
西河 后启征西河(竹书/纪年)夏世侯伯有西河国后启征
卷三 第 26a 页 WYG0551-0107a.png
 之(路史即按禹贡西河自龙门以下/皆是 正义所谓丹同二州也)
岐 古有岐伯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是也(路/史)
 父自豳迁岐改国号曰周(诗注/疏)太王邑岐山之下文
 王亦治焉(地理/通释)
郮 郮故国黄帝后封在岐山之阳所谓周原膴膴者
 (玉/篇)周文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地为周公旦采地东谓
 之周(诗注/疏)
召 召畿内采地奭始食于召故曰召公(史记/索隐)文王分
卷三 第 26b 页 WYG0551-0107b.png
 岐邦地为召公奭采地西谓之召(诗注/疏)
程 孔氏曰周书称文王在程作程典皇甫谧云文王
 徙宅于程盖谓此也曹氏曰文王既胜密须度鲜原
 于岐山之阳定程邑而都焉(诗地/理考)文王城在陇州吴
 山废县东四十五里(明一统志处按诸志俱谓程即/郢合为一 但程在岐阳郢在)
 (咸阳东相去绝/远故分编之)
陈仓 渭水东径陈仓县西应劭曰黄帝都陈在此营
 氏开山图曰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非陈国所建也
卷三 第 27a 页 WYG0551-0107c.png
 (水经/注)陈黄帝后姬姓国今宝鸡故陈仓有陈山(路/史)
姜 炎帝后姜姓国扶风美阳有姜氏城(路/史)岐水东径
 姜氏城南为姜水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长于姜
 水(水经/注)
杜 夏世侯伯汉杜阳县地(路/史)诗自土沮漆齐诗作自
 杜言公刘避狄而来居杜与漆沮之地(诗地/理考)杜邑在
 麟游县(麟游/县志)
微 微商后今岐之郿县(路/史)
卷三 第 27b 页 WYG0551-0107d.png
阮 殷有阮国在岐渭间诗有侵阮徂共之辞(通鉴/注)
 商诸侯国在岐渭之间(氏族/略)
莘 莘姒姓夏禹后(世/本)启封支子于莘(唐世系表鲧按/吴越春秋 娶)
 (有莘氏女古/已有莘国)河水径合阳城东故有莘邑为太姒之
 国诗云在合之阳又曰缵女维莘谓此也(水经/注)合阳
 南二十里古莘国(郡县/志)
芮 虞芮质厥成(诗经/大雅)西伯初听虞芮讼杜预云冯翊
 临晋芮乡在朝邑西南(路/史)
卷三 第 28a 页 WYG0551-0108a.png
荼 荼䣝也殷时旧姓合阳䣝城是(路/史)李氏曰同州䣝
 谷(诗地/理考)
华 尧观于华华封人祝之(庄/子)有虞氏为豫州之域舜
 分十二州豫州华山(通鉴注国按潼关县古桃林地/后汉郡 志云黄帝置弘农郡)
 (潼关县亦/故弘农地)
蕃 渭水东径峦都城北故潘邑殷契之所居世本曰
 契居蕃阚骃曰蕃郑西今峦城是矣(水经注州按蕃/在今华 西)
定 定国商后渭水南有定城述征记去潼关三十里
卷三 第 28b 页 WYG0551-0108b.png
 (路/史)
彤 商彤伯地即彤城(历代纪/事年表)郑县西有故彤城(华州/旧志)
 (即按郑县/ 今华州)
华原 阴康氏治于华原(路史耀按华/原今 州也)
阳武 古国有阳武(路/史)史记仓颉居阳武在今白水县
 东北十八里阳武村(贾/志)
彭衙 旧志谓衙在商以老彭封得名(白水县志白按/彭衙在今 水)
 (县/)
卷三 第 29a 页 WYG0551-0108c.png
邰 国名炎帝后姜姓所封帝喾元妃邰氏女也生弃
 为后稷复封于邰(说/文)故斄城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
 里(括地/志)后稷封邰夏支庶受爵曰子国于此(郿县/志)
云阳 云阳山在冯翊云阳县少昊居之(路史今按云/阳在 淳化)
甘泉 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史记封/禅书)少昊
 处甘泉(路史今按甘/泉在 淳化)
䣛 夏䣛国在乾之永寿汉之䣛县(路/史)
豳 禹贡雍州之地周之先公刘所居诗大雅云笃公
卷三 第 29b 页 WYG0551-0108d.png
 刘于豳斯馆是也(元和/志)古公立薰育侵之乃去豳(史/记)
 (周本/纪)古豳地在三水县西南三十里有豳城在庞川
 水西盖公刘之邑豳谷也(寰宇/记)
京 依其在京(诗经/大雅)京地名郑笺以京为周地小别名
 则京是周所都之邑(诗注疏邠按/京在今 州)
渠搜 河水自朔方东转径渠搜故城北禹贡之所云
 渠搜矣(水经/注)成汤北发渠搜(通鉴/外纪)渠搜在废夏州北
 (禹贡锥指东按渠搜在/今怀远县 北河套中)
卷三 第 30a 页 WYG0551-0109a.png
朔方 尧舜地不过数千里北朔方朔南暨声教(通/典)
 乙三年王命南仲城朔方(竹书纪年边按朔/方在今靖 东北)
昆夷 夏之衰不窋窜戎狄之间(国/语)豳国西近戎北近
 狄(韦昭/注)夏桀之乱大夷入居邠岐之间成汤攘而伐
 之(后汉书西羌传昆按史记地理图虞夏以来薰鬻/猃狁在黄河北 夷虽居邠岐终非境土故不入)
 (图/)
梁州 梁州东据华山之南(孔氏/书传)华山之南今华阴之
 西南上洛汉中洋川安康皆是(郑樵/通志)南郑县东南百
卷三 第 30b 页 WYG0551-0109b.png
 八十里有梁山大山四围其中三十里许甚平或云
 古梁州治也(通鉴/注)舜置十二州梁州其一也西方金
 刚其气强梁故曰梁(通/考)
褒 褒夏后氏后夏有褒君(路/史)褒国在褒城县东三里
 许骆驼坪(贾/志)
西 分命和仲宅西(书经/尧典)西国和仲所宅今兴元西县
  (路/史)
氐 西戎氐羌咸戴舜之功(史记五/帝本纪)自彼氐羌莫敢不
卷三 第 31a 页 WYG0551-0109c.png
 来王(诗经/商颂)白马氐今兴武等州地盖岐陇而南汉川
 以北皆氐云(路史宁按即/凤沔 羌地)
饶 世本曰舜居饶内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
 北舜所居也(水经/注)饶国有虞氏后今西城有姚墟或
 谓舜生于此(路/史)
姚方 汉水东径锡县故城北又东历姚方盖舜后枝
 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水经注白按姚/方在今 河县)
金 金提国帝尧世有金道华种兰唐韵云周附庸金
卷三 第 31b 页 WYG0551-0109d.png
 州也(路史兴按金州/即今 安州)
锡 商锡国御姓锡时之先今郧乡有锡穴(路史白按/即今 河)
 (县/)
上洛 上洛夏氏侯伯商州上洛郡是也(路/史)
丹 丹水城在商州城南一里吕氏春秋尧有丹水之
 战以服南蛮疑即丹朱所封者(贾/志)尧使子朱处于丹
 渊为诸侯丹是其国也(汉书律/历志)朱之国今朱虚有丹
 山丹水出焉(路/史)
卷三 第 32a 页 WYG0551-0110a.png
商 丹水自上洛径商县南契始封此鲁连子曰在太
 华之阳皇甫谧阚骃并以为上洛郡商县也(水经/注)
 州东八十里商洛县古之商国(括地/志)武关西北一百
 二十里有商城谓故邑也(盛弘之/荆州记)
  右夏商二代兼及上古录州二国邑五十四夫涂
  山之会万国雍梁二州封建殆不止此然历年既
  久经史阙如靡究其详仅录其可考者著于篇又
  如唐之丹虞之饶夏之西商之彭衙间有谓在他
卷三 第 32b 页 WYG0551-0110b.png
  境者然诸说相沿谅非无自疑以传疑不敢废也
  故并录之

后稷始封邰公刘徙邑于豳太王徙邑于岐山之阳南
有周原始改号曰周王季徙程(按程一/作郢)文王徙都于丰
成王卜洛邑复还丰镐世本曰懿王居犬丘平王徙洛
(帝王/世纪)自陜以西召公主之(公羊/传)成王地西不过氐羌北
不过朔方(汉书贾/捐之传)高陵以东今冯翊之南境华阴之东
卷三 第 33a 页 WYG0551-0110c.png
境属魏云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属赵(通/典)
雍州 周礼西曰雍州盖并禹梁州之地周自武王都
 于酆镐雍州为王畿平王东迁以岐酆之地赐秦襄
 公为秦地(晋书地/理志)职方九州周之制也无禹贡之梁
 虽无梁州而雍豫之间是也(周礼/注)周之九州与禹贡
 不同者周都雍不可不广故合雍梁为一州(地理/通释)
镐 镐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诗
 云考卜维王宅是镐京自汉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
卷三 第 33b 页 WYG0551-0110d.png
 搆沦禠今无可究(水经/注)武王自丰徙都镐是为宗周
 今丰水之东长安之南三十里去丰二十五里镐池
 即其故都也(帝王世纪西按元和志谓镐/京在长安 北十八里互异)
杜 晋范宣子曰昔丐之祖在周为唐杜氏(左/传)周成王
 灭唐迁之于杜为杜伯国(杜预/注)杜在长安南十五里
 为下杜城(郑樵/通志)
樊 仲山甫采今京兆杜陵有樊乡(路史宁按在/今咸 南)
芷阳 霸城秦穆公之所筑又名芷阳(雍录宁按在/今咸 东)
卷三 第 34a 页 WYG0551-0111a.png
咸阳 成王三十四年雨金于咸阳(竹书/纪年)秦孝公作咸
 阳徙都之(史记秦/本记)咸阳在今县东二十里(明一/统志)
毕 富辰曰毕文昭也(左/传)毕国在杜邮西北(杜预/注)毕在
 咸阳西北毕公高封焉(通/典)
太丘 渭水东径槐里县故城南县古太丘也周赧王
 都之(水经/注)太丘邑懿王自镐徙都(史记/索隐)太丘故城在
 始平县东南十里懿王所都(括地志或按懿王徙/都太丘 作犬丘误)
骊 戏水东径骊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伐之获丽姬于
卷三 第 34b 页 WYG0551-0111b.png
 是邑丽戎男国也(水经/注)骊戎故城在临潼县东三十
 五里殷周时丽戎国(雍胜/略)
戏 秦厉公十六年补戏城(史记六/国表)戏西周地名(史记/注)
 (按戏在今临/潼县东南)
栎阳 秦献公三年城栎阳(史记秦本纪东按栎/阳在今临潼 北)
蕞 庞煖入函谷攻秦蕞(史记赵/世家)新丰有蕞城(郡国志/ 按蕞)
 (在临潼/东北)
酆 富辰曰酆文之昭也(左/传)成王十九年黜酆侯(竹书/纪年)
卷三 第 35a 页 WYG0551-0111c.png
 丰邑在丰水西镐京在丰水东相去二十五里(三辅决/录 按)
 (周有程邑常武之诗云命程伯休/父濮氏曰程畿内邑在丰未详)
崇 宣公元年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必救
 之吾以求成焉(左传县按崇/在□ 北)
蓝田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为蓝田君孟子向之故邑
 也(水经/注)
高陵 高陵邑秦昭王母弟高陵君封(路/史)
汤社 宁公二年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
卷三 第 35b 页 WYG0551-0111d.png
 荡社(史记秦/本纪)西戎之君曰亳王成汤之后其邑曰荡
 社徐广曰一作汤(史记/注)汤社亳王所居今讹为杨杜
 里(马志北按杨杜在/三原 三十里)
泾阳 侵镐及方至于泾阳(诗经/小雅)秦昭王弟悝为泾阳
 君(史记秦本纪泾按诗猃狁整居焦穫左传晋及秦/战于麻隧济 及侯丽还国策秦北有甘泉峪口)
 (之固皆乡聚山/薮名故不录)
频阳 秦厉共公初县频阳(史记秦/本纪)频阳故城在富平
 县东北五十五里(马/志)
卷三 第 36a 页 WYG0551-0112a.png
上郡 惠文王十年魏纳上郡十五县(史记秦/本纪)绥州春
 秋白狄所居战国属魏为上郡(元和/志)上郡今麟延丹
 坊鄜银夏绥德保安之地(地理通释德按/上郡今绥 州)
肤施 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史记赵/世家)
 肤施在上郡(路史所按肤施即上郡治/史记 谓十五县之一也)
定阳 魏围定阳(国/策)定水东径定阳城南(水经注今按/定阳在 宜)
 (川/县)
白翟 武王放逐戎夷泾洛之北名曰荒服晋文公攘
卷三 第 36b 页 WYG0551-0112b.png
 戎翟居于西河圁洛之间(史记匈/奴传)白翟及秦同州今
 鄜坊绥延皆古白翟地(郑樵/通志)圁银州银川洛水在砖
 井堡南梁山下(葭州/志)
朐衍 平王末岐梁泾漆之北有朐衍戎(史记匈/奴传)盐州
 古戎狄居之即胊衍戎地(括地/志)砖井堡盐州地(延安/府志)
 (定按在今/ 边县界)
雍 秦德公元年初居雍(史记秦/本纪)禹贡雍州之域春秋
 及战国为秦都德公初居雍即今天兴县也(元和志/ 按天)
卷三 第 37a 页 WYG0551-0112c.png
 (兴即今/凤翔县)
岐 成王有岐阳之蒐(左/传)懿王十二年翟人侵岐(竹书/纪年)
 岐阳城在岐山县东五十里(贾/志)
周 周国在王畿内扶风雍县(通/考)周城在岐山县西北
 十五里(贾志黑按左传注/周公 肩采地)
召 召畿内采地奭始食于召宣王时召穆公虎其后
 也(史记/索隐)召穆公采地扶风雍县东南有召亭(杜预左/氏注)
美阳 秦孝公作四十一县美阳其一也(元和志扶按/美阳在 风)
卷三 第 37b 页 WYG0551-0112d.png
 (北/)
武功 秦孝公作四十一县武功其一也在渭水南今
 郿县地是也(元和/志)
斄 秦孝公作四十一县斄其一也(元和/志)斄今武功故
 城是(史记/注)
虢 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舆地/记)故虢城在陈
 仓县东四十里(括地/志)东迁之际自此之上阳为南虢
 其处者为小虢(路/史)
卷三 第 38a 页 WYG0551-0113a.png
剻 剻伯綮国穆天子西征至于剻剻伯綮逆天子郭
 地记陈仓有剻城宜在此非沛之剻(路史宝按剻城/在今 鸡东)
平阳 秦武公有子名白封平阳(史记秦本纪鸡按平/阳宜在今宝 东汧)
 (水/北)
郿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诗经/大雅)郿在今凤翔府郿县(诗/注)
 今郿县东十五里有故城(郿县/志)
汧 鱼龙川东径汧县故城北史记秦文公东猎汧渭
 遂都其地是也(水经注南按在/今陇州 二里)
卷三 第 38b 页 WYG0551-0113b.png
秦 秦城在陇州南三里秦非子所居(马志二按元和/志作 十五里)
汉中郡 秦惠文王二年置郡因水名也(汉中/志)
南郑 厉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郑(史记秦/本纪)南郑县故褒
 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
 兼之怀王弱秦略取焉(水经/注)禹贡梁州之域周合梁
 于雍职方属雍州春秋属秦楚(雍胜/略)
褒 周幽王伐有褒(国/语)褒国在褒城东二百步褒姒所
 出(元和/志)
卷三 第 39a 页 WYG0551-0113c.png
成固 秦置汉中郡为成固县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
 (方舆/胜览)
氐羌 凤州春秋氐羌所居兴州战国时为白马氐之
 东境(通典兴按凤州今/凤县 州今略阳)
金 唐韵云周附庸金州也(路史宇按金州今兴安州/又寰 记谓金州周庸国)
 (括地志亦谓上庸房竹邑及金州皆是第书注/疏谓庸在汉江之南宜在今郧阳界故不录)
西城 秦惠王置西城县属汉中郡(兴安州志州按/即今兴安)
洵阳 苏秦说楚王曰北有洵阳(国策阳按即/今洵 县)
卷三 第 39b 页 WYG0551-0113d.png
锡 古麇国地楚潘崇伐麇至于锡穴(左传河按锡/今白 县)
上洛 楚司马起丰析临上洛(左/传)晋烈公二年楚人伐
 我南鄙至于上洛(竹书/纪年)商州周属豫州(雍胜略今按/上洛即 商)
 (州/)
商 商洛县在商州东本商邑周之商国(史记/正义)春秋时
 其地属晋战国属秦(通/考)楚使子西为商公(左/传)甘茂与
 昭鱼遇于商于(史记韩/世家)商高黄帝昆孙以地得姓成
 王时封爵(商州/志)
卷三 第 40a 页 WYG0551-0114a.png
菟和 国名纪菟和与阴戎境今上洛有菟和山或云
 菟氐(路史州按在/今商 境)
习 丹水自商县东南历少习出武关楚司马使谓阴
 地之命大夫曰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水经/注)习国名传
 有少习(风俗/通)武关商州东百八十里少习之墟今有
 巡司(商州/志)
蛮 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蛮子赤奔晋阴地(左/传)
 镇安有蛮王砦即曼川古蛮子国(贾/志)
卷三 第 40b 页 WYG0551-0114b.png
阴地 楚司马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左/传)商阪在商洛县
 南一百里即晋阴地也(郡县/志)
阴戎 周襄王时在河南山北者号曰阴戎河南山北
 自今上洛郡以东后韩魏并阴戎灭之(通/考)
临晋 魏文侯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史记魏/世家)临晋故城
 在同州冯翊县南二里(正义同按冯/翊今 州)晋惠公许赂秦
 伯列城五南及华山(左/传)夷吾请割晋河西八城谓同
 韩等州(史记/正义)
卷三 第 41a 页 WYG0551-0114c.png
䣝 出宿于屠(诗经/大雅)说文䣝在冯翊䣝阳亭李氏同州
 䣝谷䣝今同州(地理/通释)
芮 桓王十八年秦人纳芮伯万于芮(左/传)朝邑南三十
 里有南芮乡北芮乡皆古芮伯国(括地/志)
同 同一作□春秋地图谓同州为□国(路/史)
洛阴 魏文侯十七年西攻秦至郑而还筑洛阴(史记/魏世)
 (家/)雒漆水也雒阴城在洛水南(正/义)洛阴在同州西(括/地)
 (志/)
卷三 第 41b 页 WYG0551-0114d.png
王城 秦厉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史记秦/本纪)平王末洛川
 有大荔戎(史记匈/奴传)王城在朝邑县东一里盖大荔戎
 王之城(寰宇记楚按左传晋师济泾而还迓晋/侯于新 注云新楚宜在今朝邑境)
辅氏 秦伐晋次于辅氏晋魏颗败秦师于辅氏(左/传)
 氏晋大夫采(路/史)辅氏在朝邑县西北十三里(朝邑县/旧志)
合阳 晋攻秦至郑而还筑合阳(史记六/国表)合向氏邑向
 戍曰合左师今同之合阳(路/史)
羁马 康公六年秦伐晋取羁马(史记秦/本纪)晋邑也(服虔/注)
卷三 第 42a 页 WYG0551-0115a.png
 羁马在合阳县东北二十里(元和/志)
刳首 晋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左/传)刳首在合阳县
 东(冯/志)
元里 晋文侯十六年伐秦筑元里(史记六/国表)元里故城
 在澄城县南十五里(贾/志)
王官 王官城在澄城县西北六十里左传秦伐晋取
 王官即此先言渡河史文倒耳(括地/志)王官故城在澄
 城县西北四十里(马志以按同州志谓王官在今河/东但 地界考之西北六十里尚)
卷三 第 42b 页 WYG0551-0115b.png
 (在县/境)
南郊 故城在澄城县西北七十里又有北郊西郊皆
 即孟明伐晋所取(括地/志)
新城 晋伐秦围新城(左/传)新城在澄城县东北二十里
 (澄城县/新志)
邧 晋伐秦围邧(左/传)邧秦邑名(广韵同按邧宜/在今 州境)
北徵 秦伐晋取北徵(左/传)徵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北
 徵城今名避难堡(同州/志)
卷三 第 43a 页 WYG0551-0115c.png
杜平 秦孝公与魏惠王会杜平(史记秦/本纪)杜平在同州
 澄城县界(正义南按/在县)
梁 夷吾将奔翟冀芮曰不如走梁梁近于秦(史记晋/世家)
 梁国在冯翊夏阳(史记/索隐)魏文侯六年城少梁(史记魏/世家)
 本梁国为秦所灭(师古/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为
 少梁故城古梁国(括地/志)
韩 溥彼韩城(诗经/大雅)韩武之穆也(左/传)韩城在今县南十
 八里古韩国也(括地/志)夏阳西南有韩原韩武子采邑
卷三 第 43b 页 WYG0551-0115d.png
 (博物/志)同之韩城南十八里有故韩城韩原也一曰宗
 丘与临晋近谓之少梁(路史古按韩原即古韩国少/梁即 梁国俱在韩城县南)
 (是韩梁夲同一地/但先后异名耳)
繁庞 魏文侯十二年公子击围繁庞秦厉公十六年
 补庞城(史记六/国表)庞城在韩城县东南(韩城县/旧志)
籍姑 秦灵公十年城籍姑(史记六/国年表)籍姑在同州韩城
 县北(正/义)籍姑在韩城县北三十五里(明一/统志)
郑 郑豫州之域(张士佩/雍韩考)郑桓公为周司徒采地咸林
卷三 第 44a 页 WYG0551-0116a.png
 (国/语)渭水径郑县故城北桓公友之故邑也(水经/注)古郑
 城在华州郑县东北二里(郡县志于按穆天子传云/天子入 南郑郭璞注今)
 (京兆郑县也不解郑县何以/亦名南郑竟与汉中同名耶)
拾 系本桓公居棫林(一作/咸林)徙拾皆古地名自封桓公
 乃名为郑(宋衷/注)华州东有拾村里今俗讹为石(华州/新志)
棫林 晋会诸侯伐秦渡泾至棫林还(史记秦本纪棫/按诸说俱谓)
 (林即桓公采地在今华州第观史记渡泾之文则/棫林在泾水南似别为一地桓公采地乃咸林也)
武城 文公八年秦伐晋取武城(史记秦/夲纪)武城一名武
卷三 第 44b 页 WYG0551-0116b.png
 平城在郑县东北十五里(括地/志)
阴晋 职方氏豫州其镇华山注在华阴(周礼注疏为/按华阴周)
 (豫州/域)魏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史记魏/世家)华阴县
 在州东南六十里县东南五里有古城即六国时阴
 晋也(寰宇/记)华阴分秦晋之界边晋之西则曰阴晋(续/通)
 (典/)
彤 惠王十三年与秦会彤(史记魏/世家)彤周彤伯所封国
 于王畿之内其地在京兆郑县界(胡氏/鉴注)华州西有故
卷三 第 45a 页 WYG0551-0116c.png
 彤城(华州/旧志)
重泉 简公七年堑洛城重泉(史记六/国年表)重泉城在蒲城
 县南四十五里(明一/统志)
条 史记晋世家晋穆侯七年伐条杜预曰条晋地今
 朝邑西南有怀德故城即条近焉(宋敏求/长安志)
贾 桓公九年贾伯伐曲沃(左/传)蒲城县有贾城即古贾
 国(寰宇/记)贾城在蒲城县西南十八里(宋敏求/长安志)今其地
 名贾曲(雍胜/略)
卷三 第 45b 页 WYG0551-0116d.png
彭衙 文公二年秦及晋师战于彭衙(左/传)彭衙故城在
 白水县东北六十里(括地/志)
汪 晋伐秦取汪城(左/传)同之白水有汪城在临晋东晋
 文二年晋伐秦取汪即此(路/史)
申 斄亭在武功县西南三十里周为申伯封国(贾志/ 按)
 (诗宣王封申伯于谢/此或为畿内采地)
羌 周羌侯国今武功县界有羌阳故城(路/史)
邠 尔雅四极西至于邠国(地理通释邠按/邠国即今 州)
卷三 第 46a 页 WYG0551-0117a.png
枸 三辅图郇邑城在三水治东二十五里周文王第
 十七子封郇侯诗称郇伯是也(三水/县志)邠之三水东北
 二十五里栒邑原上有郇城周鼎铭云王命尸臣官
 此栒邑者班固以为文昭元和志从之非也(路/史)
义渠 周襄王时秦晋自瓜州迁允姓之戎于渭汭水
 口曰汭今新平彭原间一云汭在新平宜禄县(通/考)
 渠城古义渠王国在宜禄镇北(方舆胜览长按/宜禄即今 武)
雕阴 襄王五年秦败龙贾于雕阴(史记魏/世家)雕阴故城
卷三 第 46b 页 WYG0551-0117b.png
 在洛交县北二十里(括地/志)雕阴废县在甘泉县南二
 十里(贾/志)
渠搜 周之成康北发渠搜(汉书武帝本纪河按渠搜/在今怀远县北 套中)
朔方 朔方近猃狁之国也(毛氏/诗传)什贲故城在朔方县
 治北即朔方县之故城(元和/志)河水东径朔方县故城
 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水经注县按朔方在/今靖边 北河套中)
九原 魏襄王十七年命大夫奴迁于九原(竹书/纪年)赵主
 父西北略地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史记赵世家/ 按九原在)
卷三 第 47a 页 WYG0551-0117c.png
 (今怀远县/北河套中)
固阳 魏惠十九年围长城塞固阳(史记六国表东按/固阳在府谷 北)
 (河/北)
榆中 赵武灵王二十年西略地至榆中(史记赵/世家)榆中
 胜州所治榆林县是(括地志套按榆中在今府谷/东北河 中他若猃狁犬戎)
 (虽时侵据境土终/无常所故不录)
  右周雍州录国三十一郡二县邑六十二夫周宅
  镐京五等颁爵九服画壤畿内之地建国食采谅
卷三 第 47b 页 WYG0551-0117d.png
  必倍于他州逮东迁以后嬴秦踞其西垂韩魏剖
  其东偏更有大荔骊戎等盘处乎泾漆河渭之间
  文武之遗封遂不可复识矣今从周礼职方左氏
  内外傅等书掇拾其馀聊存千百之十一以见西
  周之制云

非子封为附庸邑于秦谷襄公赐受𨙸酆之地穆公称
伯以河为竟惠公得上郡西河昭王开巴蜀政并六国
卷三 第 48a 页 WYG0551-0118a.png
故秦地于禹贡跨雍梁二州(汉地/理志)项籍灭秦分其地为
三以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
翟王都高奴谓之三秦(元和郡/国志)
内史 秦京师为内史(汉地/理志)秦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
 特号内史言其在内以别于诸郡守(师古/注)秦内史兼
 治汉三辅地三十六郡内史其一也(通鉴/注)今京兆华
 阴冯翊扶风汧阳新平及梁州之域上洛地皆是(郑/樵)
 (通/志)孝公十一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四十一县(史/记)
卷三 第 48b 页 WYG0551-0118b.png
 (秦本/纪)
咸阳 渭水东北径渭城南文颖以为故咸阳秦献公
 都栎阳至孝公作咸阳而徙都之(水经/注)孝公十二年
 于渭北城咸阳至始皇并都之(元和/志)孝公咸阳今渭
 城是始皇都咸阳今城南大城是(关中/志)
景陵 曹参取咸阳将兵守景陵(史记曹相/国世家)景陵县名
 (正/义)在咸阳(通鉴注宜按是时司马欣尚据栎阳曹参/守景陵 在今咸阳县东又史记白起传)
 (云武安君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马志云杜邮在/今咸阳东五里按杜邮似乡聚非县邑名故附录于)
卷三 第 49a 页 WYG0551-0118c.png
 (此/)
长安 始皇八年弟长安君将兵击赵(史记秦始/皇本纪)长安
 本秦旧县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元和/志)长安本秦
 乡名(三辅/黄图)
杜 杜陵西北有杜县故城秦武公十一年县之(水经/注)
 周杜伯国秦武公灭为县(雍/录)
芷阳 霸水历白鹿原东霸城之西故芷阳矣(水经/注)
 城秦穆公所筑又名芷阳(雍/录)霸城在府东二十五里
卷三 第 49b 页 WYG0551-0118d.png
 (明一/统志)
樊乡 樊哙灌废丘最赐食邑杜之樊乡(史记樊/哙传)杜陵
 有樊乡(索/隐)
废丘 孟康曰县名(索/隐)古太丘邑也秦以为废丘亦曰
 舒丘(水经/注)项王立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史记项羽本/纪 按史记)
 (非子居犬丘徐广曰今槐里也然观宣王时庄公伐/西戎破之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则犬丘似在西垂/非懿王之所都也)
槐里 樊哙击章邯下槐里摧废丘(史记樊/哙传)章邯都废
卷三 第 50a 页 WYG0551-0119a.png
 丘居槐里(水经注城按寰宇记兴平西二十五里有/槐里故 后魏真君徙槐里县于槐里故)
 (城即此疑即/秦槐里所在)
柳中 樊哙攻赵贲下槐里柳中咸阳(史记樊哙传西/按哙攻贲自)
 (而东柳中宜在槐里之东/咸阳之西似亦秦县邑名)
栎阳 白渠枝渠东径栎阳城北史记献公二年城
 栎阳自雍徙居之(水经/注)项王三分关中王秦降将
 长史欣为塞王都栎阳(史记项/羽夲纪)栎阳故城在栎阳县
 东北二十五里(括地/志)
卷三 第 50b 页 WYG0551-0119b.png
丽 始皇十六年魏献地于秦秦置丽邑(史记秦始/皇本纪)
 水自丽山北径骊戎城东春秋晋献公伐之秦之丽
 邑矣(水经/注)京兆新丰秦之骊邑(汉地/理志)
蕞 庞煖入函谷攻秦蕞(史记赵/世家)新丰有蕞城(郡国志/ 按蕞)
 (城在临/潼东北)
戏 二世二年陈涉遣周章西至戏(史记秦始/皇本纪)苏林曰
 戏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里今戏亭是也(水经/注)
高陵 高陵邑秦昭王弟高陵君封今属京兆(路/史)高陵
卷三 第 51a 页 WYG0551-0119c.png
 本秦旧县孝公置(元和/志)
鄠 扈秦改鄠邑故鄠城在县北二里(元和/志)
丰 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史记秦/本纪)地在丰
 水襾(路/史)
蓝田 献公六年初县蓝田(史记六/国表)蓝田县本秦孝公
 置(汉书地/理志)蓝田故城在县西三十里(宋敏求/长安志)
泾阳 泾阳本秦旧县地昭王弟封泾阳君即此汉泾
 阳县在平凉郡界(通/典)
卷三 第 51b 页 WYG0551-0119d.png
池阳 周緤还定三秦赐食邑池阳(史记周/緤传)雍州泾阳
 县西北三里池阳故地(史记正义此按汉池阳系惠/帝四年置 尚因秦旧县)
汤社 始皇为汤社属北地郡(三原县志在按史记宁/公灭汤社 今三原境)
 (或始皇/置县)
樗里 樗里疾秦昭王之弟也室在昭王庙西渭南阴
 乡故俗谓之樗里子(史记樗/里子传)嬴姓国有樗里今渭南
 阳乡(路/史)
下邽 渭水东径下邽县故城南秦伐邽置邽戎于此
卷三 第 52a 页 WYG0551-0120a.png
 有上邽故加下也(水经/注)在渭南北五十里(渭南/县志)
频阳 频阳山在富平县东北七十里秦厉公于山南
 立频阳县今故城在焉(雍/录)频阳故城在富平县东北
 五十五里(贾/志)
郑 渭水东径郑故城北武公十一年县之桓公友之
 故邑也(水经/注)古郑城在郑县理北三里(元和/志)
武城 孝公十九年城武城(史记六/国表)在华州郑县东十
 三里(正/义)
卷三 第 52b 页 WYG0551-0120b.png
彤 六国表商君反死彤地在郑县界(通鉴/注)郑西有故
 彤城(华州/旧志)
宁秦 渭水径华阴故城北春秋之阴晋也秦惠王五
 年改曰宁秦(水经注道按吕氏春秋九薮云秦之阳/华晋地 记日童关是也又胡氏鉴注)
 (云晋桃林之塞秦阳华/是也即今潼关县地)
重泉 在蒲城南五十里秦简公置(西安/府志)重泉故城在
 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括地/志)
临晋 本大荔戎国秦获之更名临晋(元和/志)在朝邑县
卷三 第 53a 页 WYG0551-0120c.png
 西南二里秦筑垒以临晋国(县道/记)
合阳 孝公二十四年秦大荔围合阳(史记六/国表)
北徵 秦公子针桓公之子景公之弟食邑北徵(邑志/ 按)
 (即今/澄城)
杜平 孝公七年与魏王会杜平(史记六/国表)灌婴下栎阳
 赐爵列侯食杜平乡(史记灌/婴传)杜平在今澄城(贾志澄/按在)
 (城县/南)
怀德 渭水之北沙苑之南即怀德县故城也世谓之
卷三 第 53b 页 WYG0551-0120d.png
 高阳城非矣(水经/注)怀德故城在朝邑县西南四十二
 里(寰/记) 朝邑西南有怀德城秦邑也高祖还定三秦
 赐周勃食邑怀德(同州/志)
夏阳 渭水东南径夏阳故城北少梁也秦惠王十一
 年更从今名矣(水经/注)夏阳故城在韩城县南二十里
 芝川镇北基址犹存曰西少梁里(韩城/县志)
衙 嬴姓国有衙同之白水东北六十里彭衙故城是
 也穆公子采(路/史)
卷三 第 54a 页 WYG0551-0121a.png
白水 文公分清水为白水即此(通/典)秦置白水县以县
 临白水也(郡县/释名)
汪 秦邑同之白水有汪城在临晋东(路/史)
雍 秦德公既立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史/记)
 (封禅/书)德公自汧徙雍(三辅/黄图)周为召穆公采秦置雍县
 (郡县/释名)雍故城在雍县南七里(括地/志)
虢 秦武公十一年灭小虢(史记秦/本纪)桃虢城在宝鸡县
 东六十里秦武公灭虢为县谓之小虢西虢城相去
卷三 第 54b 页 WYG0551-0121b.png
 十里(贾/志)
陈仓 陈仓县秦文公所筑因山为名有上下二城上
 城文公筑(元和/志)陈仓城在宝鸡东二十里鸡爪峰下(贾/志)
美阳 孝公作四十一县美阳其一也(元和/志)美阳秦县
 在扶风县北二十五里今为崇正镇(扶风县志美按/长安志谓 阳)
 (在武功西七里此乃后/魏徙置非秦汉旧县)
郿 郿县秦文公所营(毛苌/诗传)郿本秦县今县东十五里
 有故城(元和/志)
卷三 第 55a 页 WYG0551-0121c.png
杜阳 苏代说秦王封小令尹以杜阳(国/策)杜水东径杜
 阳故城北世谓之故县川(水经注游按/在今麟 县)
汧 文公居西垂宫东猎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
 秦嬴于此后卒为诸侯乃卜居占曰吉即营邑之(史/记)
 (秦本/纪)世纪襄公徙汧故城在今陇州南二里(诗注/疏)
秦 秦城在陇州东南二十五里秦非子养马汧渭之
 间有功周孝王命为大夫(元和/志)
平阳 汧水历慈山东南径郁夷县径平阳县故城南
卷三 第 55b 页 WYG0551-0121d.png
 史记秦宁公二年徙平阳徐广曰故郿之平阳亭也
 (水经/注)平阳在郿县西北徙自宁公(郿县志水按今郿/县非汧 所经平)
 (阳似不在郿境九域志虢县/有平阳镇宜在今宝鸡界)
好畤 汉高帝元年章邯迎击汉兵于陈仓止战好畤
 (史记高/帝本纪)好畤在乾州东七里好畤县故城(雍胜/略)
壤乡 曹参围好畤取壤乡(史记曹相/国世家)壤乡今在雍州
 武功县东二十里高壤坊是(史记/正义)
高栎 曹参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卷三 第 56a 页 WYG0551-0122a.png
 邑名高栎近壤乡(史记/正义)
斄 樊哙攻雍斄(史记樊/哙传)即后稷所封今武功故城是
 (史记/注)
武功 孝公作四十一县斄武功在渭水南今郿县地
 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县以山水立名(元和/志)
漆 汉王元年周勃北攻漆(史记周/勃传)豳州新平县古漆
 县(史记/正义)
栒邑 汉初郦商破周𩔖军于栒邑(史记周/类传)在豳州(史/记)
卷三 第 56b 页 WYG0551-0122b.png
 (索隐州按栒邑即/今邠 三水县)
云阳 始皇使蒙恬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又徙五万家于
 云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云阳城在云阳县西北六十里(续通/典)
 (按即今/淳化县)
鹑觚 秦使蒙恬筑城至此以觚奠祭乃有鹑鸟集其
 上以为灵遂名其县(周地/图记)离长武县四十里(鹑觚县/碑记)
 (按鹑觚秦/属北地郡)
商 秦内史南境今上洛郡(通/考)卫鞅既破魏秦封之于
卷三 第 57a 页 WYG0551-0122c.png
 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史记商/君传)商秦相卫鞅邑(汉书地/理志)
 (按商在今/商州东)
华阳 门水东北历华阳之山即华阳也(通鉴/注)秦魏冉
 同父弟芉戎封华阳君即此(雒南县旧志/在今雒南县) (按/)
上郡 始皇使蒙恬筑长城居上郡(史记始/皇本纪)上郡雍州
 之域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宁上郡银川新秦朔方等
 郡皆是(郑樵/通志)
肤施 奢延水径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水/经)
卷三 第 57b 页 WYG0551-0122d.png
 (注/)上郡故城在绥州上县东南五十里即肤施县地
 (括地/志)肤施县赵置秦因而不改今属延州(史记/正义)
高奴 清水东径高奴县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都之(水/经)
 (注/)董翳都高奴即金明县是也(通鉴/注)即肤施县金明
 砦地(雍胜略非按此肤施今延/安府治 秦之肤施也)
雕阴 魏襄王二年秦取我雕阴(史记六/国表)高帝初傅宽
 从定三秦赐食邑雕阴(汉书傅/宽传)雕阴邑战国属魏后
 属秦(纲目/注)
卷三 第 58a 页 WYG0551-0123a.png
鄜 文公十年初为鄜畤(史记秦/本纪)县名于鄜地作畤故
 曰鄜畤(索/隐)
阳周 蒙恬系诸阳周(史记蒙/恬传)走马水出长城北阳周
 县故城南桥山二世赐蒙恬死于此(水经注安按阳/周在今 定县)
 (界/)
汉中郡 周赧王二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
 中郡(史记楚/世家)古汉中郡城在今南郑县东二里许即
 秦厉公所筑(舆地/纪胜)汉中梁州之域今汉中洋川安康
卷三 第 58b 页 WYG0551-0123b.png
 郡皆是(郑樵/通志)
南郑 厉共公二十六年城南郑(史记秦/本纪)项王立沛公
 为汉王王汉中都南郑(史记项/羽本纪)
褒 汉高祖为汉王张良送至褒中(史记高/帝纪)即梁州之
 褒县也旧曰褒中(师古/注)在褒城县南十里打钟坝村
 置县自秦始(贾/志)
城固 秦置汉中郡为城固县盖始城而冀其巩固之
 意(方舆/胜览)春秋为楚地秦为城固县(城固/县志)
卷三 第 59a 页 WYG0551-0123c.png
西城 秦惠王置汉中郡金州即汉中之西城县也(雍/大)
 (记/)秦惠王始置西城县属汉中郡今西城山下即故
 址也(兴安州志西按兴安州/南三里有 城废县)
洵阳 苏秦说楚王曰北有洵阳(国/策)郦商攻洵关定汉
 中(史记郦/商传)洵关即汉中洵阳(史记注阳按/即今洵 县)
故道 故道属陇西郡(通/典)汉王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史记高/帝本纪)武都有故道县(汉书地/理志)凤州春秋氐羌之所
 居秦属陇西郡(通典羌按略阳县秦蜀郡/地宁 秦蜀郡葭萌县地)
卷三 第 59b 页 WYG0551-0123d.png
九原郡 河水东径九原县故城南秦置九原郡治此
 (水经/注)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元和志东按九原在今/榆林府 北河套中括)
 (地志云胜州连各/县本秦九原郡)
新秦 秦使蒙恬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史/记)
 (匈奴/传)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新秦(水经/注)
 今夏胜等州秦略取之(史记/正义)
榆中 始皇三十六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史记始/皇本纪)
 河胜州也榆中即今胜州榆林县(正义谷按榆中在/今府 东北河套)
卷三 第 60a 页 WYG0551-0124a.png
 (中/)
固阳 秦孝公十一年魏鞅围固阳降之(史记六/国表)河水
 东径棝阳故城南(水经注北按固阳在今/府谷东 河北一作棝)
北假 蒙恬度河据阳山北假中(史记匈/奴传)北假在河北
 (禹贡/锥指)
临河 河水东径高阙南又东径临河县故城北(水经/注)
 延水县本秦临河县地(元和志临按水经注河自高/阙东径 河县北高阙在今)
 (榆林府西北黄河北临河县即在/其南岸去延水县绝远元和志误)
卷三 第 60b 页 WYG0551-0124b.png
  右秦世都关中录郡四县邑七十四夫郡县之制
  始于秦而龙门不载其沿革盖略之也惟范蔚宗
  云秦内史武帝改其四县是汉制即秦之旧规也
  况废封建为郡县后世咸因之则建置亦不可不
  详故并著于篇

秦罢侯置守汉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昭宣之后郡县亦
有增损(隋书地/理志)汉以秦地太大更加置郡国(郑樵/通志)
卷三 第 61a 页 WYG0551-0124c.png
京兆尹 故秦内史高帝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复
 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为
 京兆尹县十二(汉书地理志增除湖县/在河南界外 邑国二)太初元年以
 长安以东为京兆尹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
 属右扶风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又三辅共治长安城
 中(三辅/黄图)平帝元始四年分京兆置前煇光后承烈二
 郡(汉书平/帝本纪)前煇光领长安以南诸县后承烈领长安
 以北诸县(通鉴/注)司𨽻校尉部武帝征和四年置察三
卷三 第 61b 页 WYG0551-0124d.png
 辅弘农(汉书武/帝本纪)元帝永始四年诸陵分属三辅(汉书/元帝)
 (本/纪)先是诸陵总属太常今各因其地界属三辅(师古/注)
 (按景帝时晁错为左内史又武帝纪建元三年诏左/右内史是内史之分非自建元六年始也汉书百官)
 (表云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
长安 高帝五年置(汉地/理志)七年自栎阳徙都长安(史记/高帝)
 (本/纪)高帝始都长安实曰西京(三辅/黄图)渭水径长安城北
 汉惠帝元年筑六年成即咸阳也秦离宫无城故城
 之王莽更曰常安(水经/注)长安故城在长安县西北二
卷三 第 62a 页 WYG0551-0125a.png
 十里汉之旧都(括地/志)
新丰 高帝十年更名郦邑曰新丰(汉书高/帝本纪)池水径新
 丰县故城东故丽戎地高帝王关中太上皇思东归
 故象旧里制兹新邑名为新丰(水经/注)新丰故城在昭
 应县东十八里汉新丰城也(元和志渭按渭南县志/云汉以 南置密畤县)
 (𨽻京兆尹建武中省/入新丰旧史失传)
昌陵 鸿嘉元年于新丰戏乡为昌陵县以奉初陵永
 始元年罢(关中/记)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水经/注)
卷三 第 62b 页 WYG0551-0125b.png
船司空 地理志曰渭水东至船司空入河服虔曰县
 名都官三辅黄图有船库官后改为县王莽之船利
 也(水经/注)船司空后省入华阴(郑樵/通志)船司空故县在华
 阴县东北十五里(通/典)
蓝田 秦孝公置汉因之(贾/志)
华阴 秦宁秦高帝八年更名华阴(汉书地/理志)渭水径华
 阴故城北王莽之华疆也(水经/注)
郑 本秦旧县汉属京兆(元和/志)郑县故城在郑县北二
卷三 第 63a 页 WYG0551-0125c.png
 里(括地志华按/郑县今 州)
塞 塞侯直不疑(史记直/不疑传)塞国名今桃林塞(史记/索隐)桃林
 县以西至潼关皆桃林塞(史记正义废/按塞国后)
下邽 本秦旧县属京兆(元和/志)
南陵 文帝七年置(汉书地/理志)平帝四年罢南陵为县(汉/书)
 (平帝/本纪)南陵故城在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括地志今/按万年)
 (咸/宁)
奉明 宣帝元康元年益奉明园户为奉明县(汉书宣/帝本纪)
卷三 第 63b 页 WYG0551-0125d.png
 宣帝立奉明县以奉悼园在东都门外(水经/注)长安县
 北八里奉明故县是(宋敏求/长安志)
霸陵 霸陵故芷阳也文帝起陵邑因更名(通鉴/注)霸水
 东径霸县故城南汉文之霸陵县也王莽更曰水章
 (水经/注)
杜陵 元康元年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
 陵(汉书宣/帝本纪)杜陵王莽之饶安也(水经/注)秦杜县之东有
 原名东原东原之地为杜陵县遂改杜县为下杜以
卷三 第 64a 页 WYG0551-0126a.png
 别之(雍/录)杜陵故城在万年南十五里(括地志东按在/今咸宁 南)
左冯翊 故秦内史高帝二年更名河上郡九年复为
 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左内史太初元年改左冯
 翊县二十四(汉书地/理志)渭桥南有石柱柱南京兆立之
 柱北冯翊立之(水经/注)
高陵 白渠枝渠东径高陵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左辅
 都尉治王莽之千春也(水经/注)
栎阳 白渠枝渠东径栎阳城北高帝定关中始都之
卷三 第 64b 页 WYG0551-0126b.png
 王莽之师亭也(水经/注)汉栎阳在临潼东北七十里(禹/贡)
 (锥/指)
翟道 莽曰涣(汉书地/理志)中部县本汉翟道县地(元和/志)
 道城在中部西北四十里才有馀址(寰宇/记)后汉省(贾/志)
池阳 泾阳本秦旧县惠帝改置池阳县(元和/志)今泾阳
 县北广吉阳乡有迎东驿本池阳县城(十道/志)
夏阳 横溪水东径夏阳县故城北王莽之冀亭也(水/经)
 (注/)
卷三 第 65a 页 WYG0551-0126c.png
衙 莽曰达昌春秋秦晋战于彭衙(汉地/理志)景帝时于彭
 衙置衙粟邑属左内史(同州/志)
粟邑 沮水东径粟邑县故城北莽名粟城也(水经/注)
 水县本汉粟邑地故城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元和/志)
 秋彭衙汉为粟邑淮南子苍颉造书天雨粟即此处
 (雍胜略汉按秦/白水县 废)
谷口 文帝后元三年置谷口邑(史记汉/兴年表)莽曰谷喙(汉/书)
 (地理/志)谷口故城在醴泉县东北四十里(括地/志)醴泉县
卷三 第 65b 页 WYG0551-0126d.png
 本汉谷口县地在九嵏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处
 故谓之谷口(元和/志)
莲勺 沮水径莲勺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以草受名
 也(水经/注)莲勺在渭南县北七十里汉初于渭北下邽
 东二十里置莲勺城(贾/志)渭南县东北来化镇有莲花
 池即莲勺故址(渭南/县志)
鄜 莽曰修令(汉书地/理志)鄜地名后为县(索/隐)洛川汉鄜县
  地(通/典)
卷三 第 66a 页 WYG0551-0127a.png
频阳 美原本汉频阳县(通/典)频阳故城在富平县东北
 五十里(禹贡/锥指)
临晋 冯翊汉临晋县地故城在朝邑县西南二里(括/地)
 (志/)景帝时始置临晋县属左内史新莽更为监晋(同/州)
 (志县按临晋/秦 州志误)
重泉 莽曰调泉(汉地/理志)蒲城汉重泉地(雍胜/略)
合阳 河水径合阳城东又徐水径刘仲城北是高祖
 仲兄刘仲之封邑也故徐广曰合阳国名也(水经/注)
卷三 第 66b 页 WYG0551-0127b.png
 阳故城在县东四十里(贾/志)
祋祤 沮水东南径祋祤县故城西县汉景帝二年置
 (水经/注)耀有祋祤庙疑祋祤是一兵器其秦祷兵之所
 乎(江邻几杂志此/按汉立县本)祋祤故城在耀州东北一里(贾/志)
武城 石桥水径武平城东地理志云左冯翊有武城
 县王莽之桓城也(水经/注)武城在华州东十三里(冯/志)
沈阳 石桥水径沈城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沈阳
 县王莽更名制昌盖藉水以取称矣(水经/注)沈阳在华
卷三 第 67a 页 WYG0551-0127c.png
 州东北十五里旧在渭水北后汉安帝初移于此(明/一)
 (统志阳按长安志郡县/图沈 在今三原界)
怀德 左冯翊领怀德县(汉书地/理志)周勃赐食邑怀德(史/记)
 (绛侯/传)
徵 莽曰汜爱师古曰今澄城是也左传云王取北徵
 谓此地耳(汉地/理志)澄城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北徵城汉
 置徵县(同州/志)
云陵 昭帝后元二年起云陵以其地置云陵邑(汉书/昭帝)
卷三 第 67b 页 WYG0551-0127d.png
 (本/纪)平帝元始四年罢云陵为县(汉书平/帝本纪)云陵故城在
 淳化县北三十里(明一/统志)
万年 高帝置莽曰异赤(汉书地/理志)汉高祖葬太上皇于
 万年陵仍分栎阳置万年县理栎阳城中故栎阳城
 亦名万年城(续通/典)
长陵 高帝置莽曰长平(汉书地/理志)长陵故城在咸阳东
 北三十里(元和/志)有萧城在咸阳县东北四十里长陵
 北世传萧何筑以守长陵盖即长陵城矣(水经/注)
卷三 第 68a 页 WYG0551-0128a.png
阳陵 景帝五年作阳陵邑(汉书景/帝本纪)故弋阳景帝更名
 莽曰渭阳(汉书地/理志)阳陵故城在咸阳东北四十一里
 (寰宇记里按禹贡锥指高陵西/南三十 有阳陵故城互异)
云阳 汉云阳故城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括地/志)在淳
 化县西北五十里城基犹存(贾/志)
右扶风 故秦内史高帝二年更为中地郡九年罢复
 为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分为右内史太初元年更名
 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县二十一(汉书地理志/ 按增县一)渭桥石
卷三 第 68b 页 WYG0551-0128b.png
 柱以北属扶风石柱以南属京兆(关中/记)
渭城 故咸阳高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属长安元
 鼎三年更名渭城(汉书地/理志)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之
 阳王莽之京城也(水经/注)故渭城在今咸阳县东北二
 十二里(寰宇记十按在/东北三 里)
槐里 章邯都废丘居槐里汉祖引水灌城灭章邯三
 年改曰槐里王莽更名槐治(水经/注)槐里故城在始平
 县东南十里(括地志北按长安志云/兴平县 故城是互异)
卷三 第 69a 页 WYG0551-0128c.png
鄠 汉于故鄠城置县其城周四里颓垣尚在(寰宇/记)
盩厔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以名县(图/经)终南城在县
 东三十里旧县谷郡国记曰即汉盩厔县城也(贾/志)
斄 汉扶风郡领斄县(汉书地/理志)古斄城在武功县南八
 里前汉徙置县西南三十里(贾/志)
郁夷 渭水径郁夷县故城南王莽更曰郁平(水经/注)
 夷废县在陇州西五十里(寰宇/记)
美阳 雍水南径美阳县西(水经/注)有美阳城在县西北
卷三 第 69b 页 WYG0551-0128d.png
 二十里今为崇正镇(扶风/县志)
郿 郿城在郿县北十里渭水北汉置郿县(冯/志)渭水东
 径郿县故城南在今县东北十五里(禹贡/锥指)
雍 故城在天兴县南七里(玉海翔天兴/今凤 县)
漆 新平本汉漆县即邠州理是也(元和/志)漆县在麟游
 县西一百二十里隋唐为普润县(麟游县志县按/普润亦漆 地)
栒邑 县东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汉
 理所(寰宇/记)
卷三 第 70a 页 WYG0551-0129a.png
隃麋 汧水东南径隃麋县故城南王莽之扶亭也(水/经)
 (注/)隃麋泽在汧阳县西八里许汉以此名县(元和/志)
 麋故城在汧阳县东三十里(明一/统志)
陈仓 渭水东径陈仓县南(水经/注)汉陈仓城在今县东
 二十里(通/典)汉陈仓在宝鸡县东十五里前凸后凹中
 可容数千人(宝鸡/县志)
蒯成 蒯成县陈仓县之故乡聚名周緤所封也(舆地/志)
 高祖十二年以緤为蒯成侯(史记周緤传增按蒯成/汉志未载今 入在宝)
卷三 第 70b 页 WYG0551-0129b.png
 (鸡县东/后废)
杜阳 杜水东径杜阳故城世谓之故县川即王莽之
 通杜(水经/注)麟游汉杜阳县地(元和/志)
汧 汧源县本汉汧县地在汧水之北(元和/志)陇州东南
 三里有汧县故城(禹贡/锥指)
好畤 莫水出好畤县梁山水东有好畤县故城王莽
 之好邑也(水经/注)今乾州东十里有好畤村即汉县所
 在或云县当在永寿境误(乾州/志)
卷三 第 71a 页 WYG0551-0129c.png
虢 虢在凤翔府南三十五里(九域/志)故城在宝鸡县东六
 十里(明一/统志)
安陵 成国故渠径惠帝安陵南北有安陵故城地理志
 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水经/注)安陵故城在咸阳东二十
 一里(括地/志)
茂陵 成国渠东径茂陵县故城南武帝建元二年置宣
 帝县焉王莽之宣城也(水经/注)武帝于槐里之茂乡置茂
 陵邑(三辅/旧事)汉茂陵在兴平县东北十七里(元和/志)黄图曰
卷三 第 71b 页 WYG0551-0129d.png
 去长陵十里(宋敏求/长安志)
平陵 成国渠东径平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昭帝置王莽
 之广利也(水经/注)平陵与茂陵相去二里武帝置茂陵昭
 帝徙治平陵(郡国/记)兴平县东二十里平陵古城是(宋敏/求长)
 (安/志)
武功 渭水东径武功县故城北王莽之新光也(水经/注)
 始五年以武功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汉书平/帝本纪)
 功故城在郿县东四十里渭水南(寰宇记扶按以/上属右 风)
卷三 第 72a 页 WYG0551-0130a.png
商 属弘农郡(汉书地/理志)丹水自上洛又东南径商县南(水/经)
 (注/)商洛县在商州东九十里(寰宇/记)商洛汉商县(唐书地/理志)
上雒 属弘农郡(汉书地/理志)汉元鼎四年置居洛水上因以
 为名(通鉴/注)
汉中郡 秦置莽曰新成属益州县十二(汉书地理志四/按除房陵等)
 (县在胡/广界)武帝元鼎中雍州之南置益州(通鉴/注)
西城 汉中郡治西城(汉书地/理志)今金州西北四里西城山
 东魏兴郡故城是也(寰宇记帝按金州今兴安州又州/志云高 定汉中置萧山县即今)
卷三 第 72b 页 WYG0551-0130b.png
 (秦郊镇/未几废)
洵阳 洵水东南径洵阳县南(水经/注)洵阳本汉旧县(寰宇/记)
南郑 高帝元年立为汉王王汉中都南郑(汉书高/帝本纪)高祖
 入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水/经)
 (注/)南郑故城在府东二里(冯/志)
褒中 昭帝元凤六年置(汉中/志)褒水南径褒县故城东褒
 中县也本褒国矣(水经/注)褒州在县南十里打钟坝村汉
 曰褒中(贾/志)
卷三 第 73a 页 WYG0551-0130c.png
安阳 汉汉中郡领安阳县(汉书地/理志)安阳故城在汉阴
 县西二十四里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寰宇/记)
城固 涔水东北流径城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
 信始立或言张良所筑未知定所制矣(水经/注)城固今
 县东六里故北城是以有南城故谓此为北城(县道/记)
 (按水经注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度水南径平阳县故/城东贾志云平阳城在今西乡县洋川高祖置县后)
 (废/)
沔阳 沔水南径沔阳城南萧何所筑其城南临汉水
卷三 第 73b 页 WYG0551-0130d.png
 北带通逵(水经/注)沔阳故城在今沔阳县东南十里(禹/贡)
 (锥/指)
锡 汉水东径锡县故城北春秋之锡穴王莽之锡治
 也(水经注诸按即今白河/县以上 县属汉中郡)
故道 属武都郡(汉书地理志州/按武都属凉)故道水径故道城东
 (水经/注)凤州在汉为故道县地(雍胜/略)
沮 属武都郡(汉书地/理志)武兴汉武都沮县也(续通/典)沮县
 废基在略阳县东一百二十里沮水河侧(略阳县志/ 按宁羌)
卷三 第 74a 页 WYG0551-0131a.png
 (州本汉广汉/郡葭萌县地)
阴槃 属安定郡(汉书地理志州/按安定属凉)汉阴槃城在宜禄县
 西北二十五里(元和志武按阴/槃今长 地)
直路 属北地郡(汉书地理志州/按北地属凉)沮水自直路县东南
 径燋石山(水经/注)直路县后汉已废其故城在中部县
 西北二百里又姚秦置中部县直路故城在焉(禹贡/锥指)
鹑觚 属北地郡(汉书地/理志)宜禄汉鹑觚地(通/典)鹑觚旧治
 长武县南四十里枝村原故址尚存(长武/县志)
卷三 第 74b 页 WYG0551-0131b.png
上郡 秦置高帝元年更为翟国七月复故属并州
 二十三(汉书地理志兼按除十二县在/西省山西界 冇未详所在者)马援兄员王
 莽时为增山连率(后汉书/援传)莽改上郡为增山(后汉/书注)
 唐绥州延州汉上郡地(通鉴/注)
肤施 奢延水东径肤施县南秦置上郡治高祖并三
 秦复以为郡(水经/注)
独乐 有马湖峪在今米脂县北碎金驿康湾之南即
 故独乐县宋改为永乐(延绥/志)
卷三 第 75a 页 WYG0551-0131c.png
阳周 走马水出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王莽更
 名上陵(水经/注)阳周故城在安定县北九十里(安定/县志)
浅水 王莽改曰京室(水经/注)宜禄本汉浅水县地(元和/志)
 折墌城在长武县北五里即浅水故县(贾志长按上/郡与 武相)
 (去绝远浅水/似非长武地)
奢延 奢延水出奢延县西南东北流径其县故城南
 王莽之奢节也(水经/注)奢延故城在废夏州西南(禹贡/锥指)
 (林按在今榆/ 府怀远县)
卷三 第 75b 页 WYG0551-0131d.png
雕阴 雕阴废县在洛交县北三十里(括地/志)甘泉县本
 汉雕阴县城在甘泉县南四十里(元和/志)
龟兹 诸次水出上郡诸次山东径榆林塞即汉书所
 谓榆溪旧塞也绿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出故广长榆
 也(水经/注)榆林卫本汉上郡龟兹县地北至边墙十里
 其外皆战国云中九原地也(禹贡锥指榆按龟兹/即榆林府 林县地)
定阳 定水径定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定水之阳
 也(水经注县定阳在/今宜川 西北)
卷三 第 76a 页 WYG0551-0132a.png
高奴 清水东径高奴县项羽封董翳为翟王高祖破
 以县之王莽之平利矣(水经/注)延州城即汉高奴县(括/地)
 (志/)
白土 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径其县南王莽更
 曰黄土(水经注府按白土县在/今榆林 西北河套中)
高望 属上郡莽曰坚宁(汉书地理志北按高望/县在榆林府 河套中)
西河郡 武帝元朔二年置莽曰归新属并州县三十
 六(汉书地理志有按除二十八县/在山西界兼 未详所在者)
卷三 第 76b 页 WYG0551-0132b.png
富昌 湳水东径西河富昌故城南王莽之富成(水经/注)
 富昌故城在胜州南(延绥旧志北按富昌在/榆林府东 河套中)
美稷 湳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入长城东(水经/注)
 (按美稷在榆林府东北河套中又有美稷乡/在山西宁州界乃后汉所徙置非故县)
大城 莽曰好成(汉地理志河按义熙二年柔然献马/于姚兴济 至大城即此在榆林府)
 (北河/套中)
鸿门 属西河郡(汉地/理志)圁水东径鸿门县县故鸿门亭
 风俗记曰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水经注今按/鸿门在 米)
卷三 第 77a 页 WYG0551-0132c.png
 (脂/西)
圁阴 属西河郡(汉地/理志)圁水东径圁阴县北惠帝五年
 置王莽改曰方阴(水经/注)县在圁水之阴因以为名今
 有银州银川即是旧名犹存但字变耳(师古/注)
圁阳 属西河郡(汉书地/理志)圁水出白土县圁谷东径圁
 阴县北又东径圁阳县南今米脂县有圁阴故城圁
 阳当在东北(禹贡/锥指)
增山 汉西河郡领增山县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
卷三 第 77b 页 WYG0551-0132d.png
 尉治(汉地/理志)
虎猛 属西河郡西部都尉治(汉书地理志西按天凤/元年匈奴至 河虎猛)
 (制虏塞下告欲和亲即/此在榆林府北河套中)
朔方郡 武帝使卫青出云中以西击楼烦白羊王于
 河南遂取河南地筑朔方(汉书匈/奴传)汉元朔二年置朔
 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水经/注)朔方郡属并州领
 县十(汉书地理志详按除/修都一县未 所在)
三封 河水东北径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二年
卷三 第 78a 页 WYG0551-0133a.png
 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水经注在/按三封)
 (今定边县/北河套中)
朔方 河水南径马阴山西又东南径朔方县故城东
 北诗所谓城彼朔方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水经/注)什贲
 故城在夏州朔方县北即汉朔方县故城(元和/志)朔方
 县汉朔方郡治(禹贡锥指北按朔方/在怀远县 河套中)
临河 河水东径高阙南又东径临河县故城北王莽
 之监河也(水经/注)西受降城在丰州西八十里汉临河
卷三 第 78b 页 WYG0551-0133b.png
 县故理处(元和/志)临河故城在今榆林卫西北(禹贡锥/指 按)
 (临河在今靖边/县北河套中)
窳浑 河水东径沃野故城南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
 故城东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王莽更郡曰沟
 搜县曰极武(水经/注)窳浑故城今在废夏州西北(禹贡/锥指)
 (边按窳浑在靖/ 县北河套中)
渠搜 河水自朔方东转径渠搜县故城北王莽之沟
 搜亭也(水经/注)渠搜在废夏州北(禹贡锥指北按渠搜在/榆林府西 河套中)
卷三 第 79a 页 WYG0551-0133c.png
沃野 河水东径临戎县故城西又东径沃野故城南
 武帝元朔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水经/注)沃野故城在
 天德军城北六十里(地理通释北按沃野在/靖边县西 河北岸)
广牧 河水东径临河县南又东径广牧县故城北王
 莽之盐官也(水经/注)废丰州城在榆林卫西北塞外七
 百里本汉朔方郡之广牧县(禹贡/锥指)
临戎 河水东北径三封县故城东又北径临戎县故
 城西王莽之推武也(水经/注)唐永丰县在丰州西一百
卷三 第 79b 页 WYG0551-0133d.png
 六十里本汉临戎县地(元和志北按临戎在/定边县 河套中)
呼遒 朔方郡领呼遒县(汉书地理志在按后魏代名/郡有呼遒县 今榆林境当)
 (即汉县/旧地)
五原郡 元朔二年遣卫青出云中至高阙收河南地
 置五原郡(汉书武/帝本纪)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莽
 曰获降属并州领县十六(汉地理志所除/六县未详 在)胜州榆林
 县西有汉五原城(通/典)
九原 河水径河阴县故城北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
卷三 第 80a 页 WYG0551-0134a.png
 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王
 莽之获降郡城平县矣(水经/注)九原故城在胜州西界
 今连谷县是(史记正义北按九原/在神木县 河北岸)
五原 九原县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故城王莽填
 河亭也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水经注北按五原/在神木 河北岸)
临沃 河水东径副阳城南又东径临沃县南王莽之
 振武也(水经/注)临沃县在稒阳西(禹贡锥指河按临沃/在府谷北 北岸)
宜梁 河水东径原亭城南又东径宜梁县故城南阚
卷三 第 80b 页 WYG0551-0134b.png
 骃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水经/注)今在
 废丰州东(禹贡锥指北按宜梁/在榆林府 河北岸)
河阴 河水东径副阳城南又东径河阴县故城北(水/经)
 (注县按河阴在神/木 北河套中)
曼柏 莽曰延柏(汉地/理志)曼柏县在胜州银城县(后汉书/注 按)
 (曼柏在府谷/北河套中)
成宜 河水东径田辟城南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王
 莽更曰艾虏(水经/注)城在废丰州界(禹贡锥指府按成/宜在榆林 北河)
卷三 第 81a 页 WYG0551-0134c.png
 (北/岸)
稒阳 河水东径宜梁县故城南又东径稒阳县故城
 南王莽之固阴也又北出石门障西北趣光禄城甘
 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
 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水经注北按稒阳在/府谷东 河北岸又)
 (史记武帝太初元年使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甘露/三年单于自请愿留光禄塞下有急保受降城城近)
 (光禄/塞)
西安阳 河水东南径朔方县故城东北屈南过五原
卷三 第 81b 页 WYG0551-0134d.png
 西安阳县南(水经/注)莽曰障安(汉书地/理志)城在废丰州东
 北(禹贡锥指北按西安阳/在怀远县 河北岸)
河目 河水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南屈径河目县左
 (水经/注)河目故城在北假中河北(括地志西按河目在/怀远县 北河北岸)
 (以上属/王原郡)
沙南 属云中郡(汉书地/理志)河水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
 东过沙南县北(水经/注)桢陵即废东胜州其故城在卫
 西北河东岸沙南县在西岸榆林塞外唐为胜州地
卷三 第 82a 页 WYG0551-0135a.png
 (禹贡锥指北按沙南/在府谷东 河套中)
  右汉录郡八县邑一百一十有五扬子云谓高祖
  创业蜀汉发迹三秦而帝天下故其后用奉春之
  策仍都关中惩秦孤立虽大启尔宇而畿内之地
  不以封建惟析秦内史为三郡以弼成都邑而郡
  县之制遂相沿不废逮建元以后开置朔方五原
  等郡关中幅员愈广其所建置益倍于秦至于新
  莽窃位十馀年中妄意改作分三辅为六尉或至
卷三 第 82b 页 WYG0551-0135b.png
  一郡五易其名此𩔖本不足纪第兰台该载之故
  亦略附见云
后汉
中兴以来郡县改易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
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
所治也又世祖中兴官多役烦乃命并省郡国县邑至
明帝后所省县渐复分置(郡国/志)光武都洛阳关中复置
雍州后罢复置司𨽻统三辅如旧(晋书地/理志)献帝初平元
卷三 第 83a 页 WYG0551-0135c.png
年迁都长安(后汉献/帝纪)建安十八年省并州郡复禹贡之
九州冀州得西河云中五原朔方雍州得弘农京兆冯
翊扶风上郡陇西武都益州有汉中(后汉书百官志注/ 按后汉司𨽻治)
(河南故/不录)
京兆尹 属司𨽻领十城(郡国志一/外增县)京兆尹左冯翊右
 扶风汉初都长安谓之三辅中兴都洛阳以三辅陵
 庙所在不改其号(后汉书百志空按汉京兆尹领南/陵奉明船司 三县俱后汉废)
长安 王莽改常安东汉复为长安(冯/志)渭城县后汉省
卷三 第 83b 页 WYG0551-0135d.png
 入长安(咸阳/县志)
霸陵 后汉京兆尹领霸陵县(郡国志蒋按通鉴建/武二年 震据霸陵)
杜陵 宣帝起杜陵邑后汉为县属京兆(通鉴/注)
郑 黄图下邽县并郑(郡国/志)
下邽 下邽县并郑桓帝西巡复之(三辅/黄图)董卓迁都长
 安华歆求出为下邽令即此(元和志入/下邽增)
新丰 灵帝建宁三年改为都乡封耿段为侯国(水经/注)
 昭应县东三十里有故城后汉灵帝末移安定郡阴
卷三 第 84a 页 WYG0551-0136a.png
 槃县寄理于此今谓阴槃城(寰宇记临按/昭应今 潼)
蓝田 后汉京兆尹领蓝田县(郡国志岑按通鉴建/安初延 据蓝田)
长陵 故属冯翊(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
商 故属弘农(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
上雒 侯国故属冯翊(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
 王遵封上雒侯即此(雒南/县志)
阳陵 故属冯翊(郡国/志)建武十五年改属京兆(玉/海)
华阴 属弘农郡故属京兆(郡国/志)前汉书渭水至船司
卷三 第 84b 页 WYG0551-0136b.png
 空入河后汉省船司空属华阴(通鉴/注)
左冯翊 属司𨽻领十三城(郡国/志)顺帝六年以羌寇充
 斥徙北地居左冯翊永建四年还旧治后复徙之(通/鉴)
 (注/)建安初关中始开诏分冯翊西数县为左内史郡
 治高陵(三国魏略怀按汉左冯翊领谷口翟道武城/栎阳沈阳 德鄜徵云陵九县俱后汉省)
高陵 光武东都后冯翊出治高陵(关中/记)今高陵县西
 南二里即高陵故城(禹贡/锥指)
池阳 谷口故城在醴泉县北后汉为池阳(通/典)永初五
卷三 第 85a 页 WYG0551-0136c.png
 年徙郡以避寇难北地徙池阳故城在今泾阳县地
 (通鉴/注)
云阳 后汉左冯翊领云阳县(郡国/志)永康元年先零掠
 云阳(后汉书和帝纪西按云/阳在今淳化县 北)
祋祤 永元九年复(郡国/志)永康元年先零寇关中围祋
 祤(后汉书/和帝纪)耀州华原同官县本汉祋祤县地(续通典/ 按祋)
 (祤盖建/武中省)
频阳 后汉左冯翊领频阳县(郡国志北按频阳在/富平东 五十里)
卷三 第 85b 页 WYG0551-0136d.png
 水自土门东径怀德城南城在北原上(水经/注)怀德故
 城在今富平县西南十里非汉怀德县也盖后汉三
 国时因汉旧名于此立县今有废城(禹贡/锥指)
万年 白渠枝渠东径栎阳城北建武二年封景丹为
 侯国(水经/注)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元和/志)汉栎阳万年为
 二县后汉始省并(通鉴/注)
莲勺 后汉左冯翊领莲勺县(郡国/志)
重泉 莽曰调泉后汉复旧(宋敏求/长安志)汉徵县光武省徵
卷三 第 86a 页 WYG0551-0137a.png
 为重泉地(贾/志)
临晋 建安初诏分冯翊以西数县为左内史郡以东
 数县为本郡治临晋(鱼豢/魏略)汉临晋在朝邑县界后汉
 移置于此取故城为名(寰宇记同按临/晋在今 州)
合阳 永平二年复(郡国志武按合/阳盖建 中废)
夏阳 顺帝永和五年徙上郡居夏阳(后汉书顺/帝本纪)
衙 永初元年徙上郡居衙(后汉书安/帝本纪)安帝时羌乱以
 上郡寄理于此因省衙县(寰宇记至按上郡永建初自衙/还旧理 永和初复徙夏阳)
卷三 第 86b 页 WYG0551-0137b.png
粟邑 永元九年复(郡国/志)沮水东径粟邑故城北后汉
 封耿夔为侯国(水经/注)
右扶风 属司隶领十五城(郡国志/增县一)扶风治在夕阴街
 北光武后出治槐里(三辅/黄图)顺帝六年徙安定居扶风
 (后汉书/顺帝纪)献帝中平六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镇雍
 渝糜杜阳陈仓汧五县(献帝起居注斄按汉右扶风/领渭城盩厔 郁夷虢五县)
 (俱后/汉省)
槐里 渭水东径槐里县故城南桓帝封皇甫嵩为侯
卷三 第 87a 页 WYG0551-0137c.png
 国(水经/注)
安陵 后汉右扶风领安陵县(郡国志平按安陵王/莽改嘉 后汉复故)
平陵 后汉右扶风领平陵县(郡国志利按平陵王/莽改广 后汉复故)
茂陵 后汉右扶风领茂陵县(郡国志城按茂陵王/莽改宣 后汉复故)
鄠 建武三年任良据鄠(通/鉴)汉鄠县属右扶风东汉因
 之(贾/志)
郿 渭水东径郿县故城南诸葛亮屯郿司马懿欲据
 郿拒亮即其县也又渭水东径郿坞南汉董卓发卒
卷三 第 87b 页 WYG0551-0137d.png
 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水经/注)董卓坞在郿县东北六
 十里(元和/志)
武功 永平八年复(郡国/志)后汉省斄县自渭南移武功
 县于故斄城因谓之武功城(寰宇/记)盩厔县光武省入
 武功(武功县志里按故斄城在今/武功南八 即后汉武功治)
陈仓 献帝中平六年汉安郡领陈仓县(献帝起居注/ 按陈仓即)
 (今宝/鸡县)
汧 建武初诸将下陇祭遵军汧故城在陇州汧源县
卷三 第 88a 页 WYG0551-0138a.png
 西(通鉴/注)郁夷县在陇州西五十里(寰宇/记)郁夷省并郿
 (地道记末按郁夷与郿相去绝/远后汉 寄理于郿因并郿耳)
隃麋 汧水径隃麋故城南建武四年封耿况为侯国
 (水经/注)
雍 安帝初元元年先零寇雍城右扶风雍城县也(通/鉴)
 (注/)虢县后汉并于雍(寰宇/记)
栒邑 后汉末属新平郡(通考兴按汉属右扶风/后汉 平初改𨽻新平)
美阳 岐水南径美阳县之中亭川永元二年封耿秉
卷三 第 88b 页 WYG0551-0138b.png
 为侯国(水经/注)永初五年诏安定徙美阳(后汉书安/帝本纪)
好畤 建武二年封耿弇为好畤侯食好畤美阳二县
 (后汉书/耿弇传)莫水东有好畤故城(水经注载按好畤郡/国志未 今增入)
漆 兴平元年分安定扶风为新平郡(后汉书献/帝本纪)邠州
 汉漆县后汉于此置新平郡(元和/志)
杜阳 永和二年复(郡国/志)周原在岐山阳地属杜阳(郑/氏)
 (诗/谱)
汉中郡 属益州秦置城九(郡国志广除房陵等二/县在湖 界外增县四)
卷三 第 89a 页 WYG0551-0138c.png
 安四年分凉州四郡置梁州十八年省梁州以其郡
 国并属冀州(袁宏后/汉纪)蜀置梁州治汉中今兴元(地理/通释)
 张鲁据汉中建安五年拜鲁为汉宁太守(汉中/志)魏武
 征张鲁复曰汉中郡(通/考)
南郑 南郑东汉置汉中郡始治此(汉中/府志)
武乡 武乡谷在汉中府东北三十里蜀汉封诸葛亮
 为侯国(十道志今按郡国志/无武乡 增入后废)
城固 蜀以城固为乐城县(华阳/国志)乐城县在城固县
卷三 第 89b 页 WYG0551-0138d.png
 西八十里蜀汉建兴七年丞相亮筑乐城于城固(贾/志)
龙亭 在洋县龙亭山本汉龙亭县元初元年蔡伦封
 龙亭侯即此(贾/志)龙亭县在城固东龙亭山(禹贡锥指/ 按龙亭)
 (郡国志未/载今增入)
定远 洋水自巴山东北径平阳城汉中记曰本西乡
 县治也城即定远矣后汉班超封定远侯即此(水经/注)
 定远县属汉中郡故城在西乡县治南(通鉴注郡按/定远县 国)
 (志未载/今补入)
卷三 第 90a 页 WYG0551-0139a.png
南乡 西乡即汉城固县地蜀置南乡县(通鉴/注)在西乡
 县东南归仁山蜀先主分城固地为南乡县即今渔
 渡灞口(贾志补按南乡县郡国志未/载今 入以上三县皆寻废)
褒中 安帝永初三年先零寇褒中(后汉书/安帝纪)褒中县名
 汉中褒城县(后汉/书注)褒州故址在褒城南十里汉曰褒
 中(贾/志)
沔阳 沔阳旧传萧何所筑昭烈为汉王权住此城今
 门外盟坛犹存(梁州/记)沔阳故城在旧西县东南一十
卷三 第 90b 页 WYG0551-0139b.png
 六里(贾/志)蜀以沔阳为汉城(华阳/国志)蜀令蒋济守汉城(地/理)
 (通释在按通释谓/沔阳 西县西)
西城 西城故汉中郡之属县也汉末为西城郡(水经/注)
 建安十二年汉中分西城安阳为西城郡二十四年
 蜀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三国魏志县按汉汉中/郡有洵阳 后汉废)
安阳 张鲁为汉宁太守袁山松书曰建安十二年分
 汉中之安阳置汉宁郡(通鉴注二按安阳在/汉阴西 十四里)
锡 甲水出秦岭山东南至锡入沔当在今白河县界
卷三 第 91a 页 WYG0551-0139c.png
 白河汉锡县地也(禹贡锥指汉按以上/诸县俱属 中郡)
故道 属凉州武都郡(郡国/志)凤县汉为故道地东汉因
 之(冯志西按金牛故城在宁/羌州 北蜀为汉寿县地)
沮 沮今兴州顺政县(后汉书注略按/顺政即今 阳)略阳汉为沮县
 地属武都郡东汉因之(冯/志)
鹑觚 故属北地后汉属凉州安定郡(郡国志领按汉/安定郡 阴槃)
 (北地郡领直/路俱后汉省)
上郡 属并州领十城(郡国志三按除潦垣横/林侯官 县未详所在)王莽以
卷三 第 91b 页 WYG0551-0139d.png
 马员为增山连帅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水经/注)永初
 五年西羌乱诏上郡徙衙永建四年归旧土永和五
 年复徙上郡居夏阳(后汉/书)建安二十二年省上郡(晋/地)
 (理志浅按汉上郡领独乐/阳周 水高望俱后汉省)
肤施 后汉上郡治肤施县(郡国志后按汉地理志有/阳周县 汉省入肤施高)
 (奴二/县)
奢延 段颎追羌出桥门战于奢延泽即上郡奢延县
 界(鉴/注)莽曰奢节东汉复旧名后兵扰邑废(清涧县志/ 按奢延)
卷三 第 92a 页 WYG0551-0140a.png
 (县在今怀/远县界)
雕阴 后汉上郡领雕阴县(郡国/志)汉雕阴县后汉为雕
 阴城(绥德/州志)
定阳 定水径定阳县故城南(水经注川按定/阳在宜 县界)
高奴 河水东径高奴县东今肤施县北百里有金明
 城即汉高奴县(禹贡/锥指)安寨县汉高奴县地(雍胜/略)
白土 后汉上郡领白土县(郡国志西按白土在今/榆林府 北河套中)
龟兹 后汉上郡领龟兹县(郡国/志)龟兹在上郡银川之
卷三 第 92b 页 WYG0551-0140b.png
 间(师古注林按龟兹/在今榆 县界)
圁阴 后汉圁阴县属西河郡(郡国志汉按圁阴今米/脂地又 西河郡领富)
 (昌鸿门增山虎猛/四县俱后汉省)
圁阳 后汉圁阳县属西河郡(郡国志神按圁/阴在今 木地)
朔方郡 属并州武帝置领六城(郡国/志)建武十一年省
 朔方并并州二十六年朔方郡民归于本土永和五
 年徙朔方居五原建安二十年省朔方郡(后汉帝纪/ 按汉朔)
 (方郡领临河窳浑渠搜/呼道四县俱后汉省)
卷三 第 93a 页 WYG0551-0140c.png
临戎 河水径临戎故城西旧朔方郡治(水经/注)永丰县
 本汉临戎县后汉末废(元和志北按临戎在/定边县 河套中)
三封 汉三封在今丰州西一百里后汉因之(元和志/ 按三)
 (封在定边县/北河套中)
朔方 建武二十六年南单于居西河使右贤王屯朔
 方(后汉南匈奴传河按朔/方在怀远县北 套中)
沃野 沃野故城在天德军城北(地理通释在按沃野/建安中省 榆林府)
 (西北河/北岸)
卷三 第 93b 页 WYG0551-0140d.png
广牧 九原本汉广牧县地(元和志安按广牧在榆林/府西建 中侨置于新兴)
 (郡故县/遂废)
大城 前属西河郡后汉属朔方郡(通鉴/注)永元六年邓
 鸿追击逄侯于大城塞(后汉书南匈奴传套按大/城在榆林府北河 中)
五原郡 属并州领十城(郡国志三按除父国河/阴武都 县未详所在)建安
 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吏人置河东二十六年五原郡
 民归于本土(后汉书/光武纪)永和五年徙朔方治五原(后汉/书安)
 (帝纪目按汉五原郡领河/阴河 二县俱后汉省)
卷三 第 94a 页 WYG0551-0141a.png
九原 建武五年卢芳入居九原略有数郡(袁宏后/汉纪)
 初元年乌桓寇五原战于九原高渠谷九原县名属
 五原郡(后汉南匈奴传并注北按九/原在今神木东北河 岸)
五原 南单于使骨都侯屯五原(后汉南匈奴传北按/五原在九原西 今)
 (神木北/河北岸)
临沃 临沃县在稒阳西(禹贡锥指北按临沃/在今府谷 河北岸)
宜梁 在五原西南六十里(水经注河按宜梁在榆林/府西北 北岸建安中省)
曼柏 永平七年初置度辽将军屯五原曼柏在今银
卷三 第 94b 页 WYG0551-0141b.png
 城县(后汉明帝纪北按锥指曼/柏在今府谷 河套中)
成宜 成宜城在废丰州界(禹贡锥指北按成宜/在榆林府 河北岸)
西安阳 西安阳城在废丰州东北(禹贡锥指县西安/阳在怀远 北河)
 (北岸以上/属五原郡)
沙南 属并州云中郡(郡国/志)沙南故城在河西岸(禹贡/锥指)
稒阳 永光元年邓鸿出稒阳塞稒阳县属九原郡故
 城在今胜州银城县(后汉和帝本纪河按稒阳/在今府谷东北 北岸)
  右后汉录郡七县七十九世祖中兴承前汉之烈
卷三 第 95a 页 WYG0551-0141c.png
  间有省并终鲜创置故三辅郡县多仍西京之旧
  至永和以后上郡朔方没于羌戎则疆理日蹙矣
  蜀汉奋起梁益所得仅西城汉中且诸葛治蜀不
  置史官故建置靡详惟因其可考者附录于此云
魏晋
魏文帝即位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仍
以三辅属司隶又晋惠帝即位改扶风为秦国徙都建
兴之后雍州没于刘聪及刘曜徙都长安改号曰赵石
卷三 第 95b 页 WYG0551-0141d.png
勒克长安复置雍州石氏既败苻健据关中又都长安
是为前秦乃于雍州置司𨽻校尉姚苌灭苻氏是为后
秦及姚泓为刘裕所灭其地寻入赫连勃勃号曰南台
(晋书地/理志)悯帝都关中四年(通/考)
雍州 魏以三辅属司𨽻晋于长安置雍州统郡国七
 (晋书地/理志)晋置雍州理京兆(地理通释一雍州统郡国/七除安定 郡在西省)
京兆郡 统县八(晋书地理志/ 外增县三)汉京兆尹魏改尹为守
 后改为秦国后复为京兆国晋为京兆郡(通/典)正始五
卷三 第 96a 页 WYG0551-0142a.png
 年复秦国为京兆郡(魏书齐王本纪二按后汉京兆/郡领长陵阳陵 县俱晋省)
长安 汉长安魏晋皆因之(冯/志)姚苌改长安曰常安(后/魏)
 (书姚/苌传)
渭城 河间王颙顿兵于郑闻刘沈兵起还镇渭城(通/鉴)
 汉渭城石勒置石安县苻秦复置渭城县咸阳郡治
 石安县即汉渭城石勒更名是郡(通鉴注今按晋志/无渭城 增入)
杜陵 宣帝置杜陵晋改杜城(冯志陵按杜陵晋志仍/作杜 在咸宁东南十)
 (五/里)
卷三 第 96b 页 WYG0551-0142b.png
灵武 建兴初刘曜逼长安曲鉴自阿城进救追曜至
 零武(晋书/载记)咸阳县东有灵武乡(咸阳县旧志注按载/记作零武鉴 仍作)
 (灵武晋地理志/未载今增入)
霸城 霸陵县汉属京兆晋改曰霸城(通鉴注初按晋/书永康 封赵)
 (王伦子为霸/城侯即此)
蓝田 永和九年桓温伐苻秦至蓝田(晋书/载记)蓝田县汉
 属京兆晋因之(冯/志)
高陆 白渠枝渠东径高陵县故城北太康地记谓之
卷三 第 97a 页 WYG0551-0142c.png
 高陆(水经/注)高陵县汉属冯翊晋改曰高陆属京兆(通/鉴)
 (注/)魏黄初元年改为高陆县其治在高陵县西南一
 里高陆故城是也(通/典)
万年 万年故栎阳(晋书地/理志)太和四年秦王坚畋于万
 年万年汉属冯翊晋属京兆(通鉴/注)
新丰 晋京兆郡领新丰县(晋书地/理志)河内王粲在新丰
 曲特等击粲于新丰(晋书载记潼按新/丰即今临 县)
渭南 苻坚甘露二年置渭南县(十六国/春秋)渭南县故城
卷三 第 97b 页 WYG0551-0142d.png
 在县北苻坚所置(宋敏求/长安志)本汉新丰地前秦苻坚割
 新丰郑二县地置渭南县属京兆郡(雍胜略今按入/志未载 增)
阴般 汉属安定晋属京兆郡鸿门戏水皆在县界(魏/书)
 (地形志潼按阴般/在今临 县东)
冯翊郡 统八县(晋书地/理志)汉武帝左冯翊魏除左字但
 为冯翊郡晋因之(通典云按汉左冯翊有云阳县元/和志 魏司马宣王罢又汉左冯)
 (翊领池阳衙/二县俱 省)
临晋 本汉临晋武帝改为大荔县(元和/志)建安初分东
卷三 第 98a 页 WYG0551-0143a.png
 数县为左冯翊治临晋晋因之(同州志改按元和志/谓武帝 大荔但地)
 (理志仍标临/晋故从晋志)
下邽 晋冯翊郡领下邽县(晋书地/理志)赵染败南阳王模
 于长安长驱至下邽(晋书/载记)
重泉 晋冯翊郡领重泉县(晋书地/理志)徵县后汉省晋复
 置寻又省(寰宇/记)东汉省徵县魏晋并为重泉地(蒲/城)
 (县志蒲按重泉/在今 城县南)
频阳 晋冯翊郡领频阳县(晋书地理志里按频阳在/唐美原南三 今富平东)
卷三 第 98b 页 WYG0551-0143b.png
 (北五/十里)
粟邑 刘曜进军屯于粟邑(晋书/载记)汉安帝时省衙县
 晋惠帝再置寻又省(括地/志)衙县魏并粟邑晋因之
 (白水县志白按/粟邑即今 水)
莲勺 晋冯翊郡领莲勺县(晋书地理志北按莲勺在/渭南县渭水 下邽东北)
 (二十/里)
合阳 晋属冯翊郡后罢(宰莘退/食录)
夏阳东汉夏阳属冯翊魏晋因之(韩城县志城按/夏阳今韩)
卷三 第 99a 页 WYG0551-0143c.png
扶风郡 统六县(晋书地理志/晋外增四县)右扶风魏文帝除右字
 为扶风郡晋太康八年为秦国(元和/志)永安元年移扶
 风于文学城今谓故县城(兴平县志茂汉扶风郡领/安陵平陵 陵杜阳四县)
 (俱魏/间省)
池阳 秦国治池阳(晋书地/理志)泾阳本秦旧县后汉及晋
 为池阳县(通/典)泾阳惠帝改池阳县苻秦又置泾阳县
 (元和/志)苻秦于今县东南二十八里置泾阳县(宋敏求/长安志)
 苻秦置泾阳寻废(泾阳/县志)
卷三 第 99b 页 WYG0551-0143d.png
好畤 后汉省(通鉴/注)晋元康中复于好畤县城东南二
 里再置好畤县(寰宇记志按好畤在今乾/州东晋 未载今增入)
郿 汉属扶风太康地志属秦国(宋书州/郡志)姚秦曰郿城
 (郿县/志)
雍 晋扶风郡领雍县(晋书地/理志)永和九年乔秉起雍(通/鉴)
 汉杜阳县晋省(寰宇/记)栒邑县魏省(通鉴/注)
汧 晋扶风郡领汧县(晋书地/理志)晋永安初陈安袭汧
 拔之(通鉴陇按/汧今 州)
卷三 第 100a 页 WYG0551-0144a.png
陇关 郁夷故城在陇州西五十里太康中于此置陇
 关县(寰宇/记)陇关县寻废(贾志未按陇关县/晋志 载今增入)
隃麋 苻坚太初元年苻双以上邽叛乘胜至揄眉(十/六)
 (国春秋晋按揄眉即隃麋在/汧阳县 志未载今增入)
陈仓 魏明帝遣郝昭营陈仓城诸葛亮围之不利而还
 (水经/注)陈仓城魏太和中郝昭所筑今有上下二城下
 城是昭筑(元和志宝按陈/仓即今 鸡县)
苑川 晋末陈仓县废苻姚时于县界置苑川县(周地/图记)
卷三 第 100b 页 WYG0551-0144b.png
 苻健于三交城置武都郡(十六国春秋六按苑川在/宝鸡西四十 里即三交)
 (城晋志未/载今增入)
美阳 晋扶风郡领美阳县(晋书地/理志)在今扶风县北二
 十里即今法门寺东城垣尚存(贾志扶按以/上属 风郡)
鹑觚 晋鹑觚属定郡(晋书地理志郡按鹑觚即/今长武安定 属雍州)
北地郡 统县二(晋书地/理志)魏文帝分冯翊之祋祤置(后魏/书地)
 (形/志)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曹魏于其地置北地郡
 (元和/志)
卷三 第 101a 页 WYG0551-0144c.png
泥阳 汉祋祤县魏文帝自彭原县界富平故城徙北
 地郡于此其县遂废(宋敏求/长安志)耀州东一里有祋祤故
 城景帝置祋祤县晋泥阳亦此地(耀州/志)
富平 晋移北地郡富平县于今县西南怀德城(通/典)怀
 德故城在今富平县西南十一里(寰宇/记)
始平郡 统县五(晋书地/理志)武帝泰始三年分扶风置始
 平郡(通鉴/注)苻坚徙始平于茂陵故城(兴平/县志)
槐里 渭水东径槐里县故城南世谓之为大槐里
卷三 第 101b 页 WYG0551-0144d.png
 太康中始平郡治也(水经/注)槐里故城在始平县东南
 十里黄初元年于故城置扶风郡晋太始中徙理郿
 改此城为始平国(寰宇/记)
始平 始平县黄初元年改始平因原以建名(括地/志)
 平陵县魏文帝改为始平晋武帝改始平国(元和/志)
 陵县后并入始平县(寰宇/记)
武功 魏太祖以武都孤远于是移郡于小槐里(三国/魏志)
 武功县有小槐里谓之槐里西城(寰宇/记)赫连勃勃以
卷三 第 102a 页 WYG0551-0145a.png
 北秦州牧镇武功(晋/志)武功汉属扶风晋太康地志属
 始平(宋书州/郡志)
鄠 穆帝时刘珍起鄠鄠汉属扶风晋属始平郡(通鉴/注)
蒯城 故陈仓之乡聚名周緤所封晋咸宁四年分立
 为县后废(舆地记宝按蒯/城在今 鸡东)
新平郡 属雍州统县二(晋书地/理志)后汉置新平郡姚苌
 之乱废(元和/志)晋分扶风置新平郡(通鉴/注)
漆 晋置新平郡治漆县(通鉴/注)本汉漆县苻秦改为新
卷三 第 102b 页 WYG0551-0145b.png
 平县(晋书地理志州按新/平县即今邠)
邠邑 晋邠邑属新平(晋书地理志邑按汉栒邑属右/扶风晋为邠 在今三水东以)
 (上属/雍州)
华山郡 姚兴寇晋湖城晋华山太守董迈降(十六国/春秋)
 华山郡晋分弘农之华阴京兆之郑冯翊之夏阳置
 (通鉴注属晋志无华山郡/未详所 今增入领县二)
郑 义熙中刘裕攻潼关姚赞自定城退还郑城(晋书/载记)
 (今按郑/ 华州)
卷三 第 103a 页 WYG0551-0145c.png
华阴 东汉属弘农郡晋因之(贾志山按后/属华 郡)
中部郡 汉渠搜中部都尉治此姚秦置中部郡(郡县/释名)
中部 姚兴置中部县(郡县释名入按/郡县俱增)
上洛郡 属司州泰始三年分京兆南部置统县三(晋/书)
 (地理志南按除卢氏一/县在河 界外增二县)上洛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
 地道记曰郡在洛上故以为名(水经/注)
上洛 县故属京兆晋分为郡(水经注汉按上洛即今/商州后 属京兆晋为)
 (上洛/郡治)
卷三 第 103b 页 WYG0551-0145d.png
商 晋上洛郡领商县(晋书地理志改按商县后/汉属京兆晋 属上洛郡)
拒阳 晋太始三年分上洛地于今县东北八十里置
 拒阳属上洛郡寻废(寰宇/记)洛南县建于洛水南燕子
 山阳即晋(雒南/县志)拒阳旧址
丰阳 汉商县地晋分商县置丰阳以川为名(旧唐书/地理志)
 苻坚皇始二年置荆州于丰阳建元十六年以荆州
 镇襄阳而移洛州居丰阳(十六国/春秋)今山阳县丰阳关
 (商州志入按丰阳晋志未/载今增 以上属上洛郡)
卷三 第 104a 页 WYG0551-0146a.png
沮 晋沮县属武都郡(晋书地理志/按武属秦州) 本汉沮县地永
 嘉末为氐人所据郡县荒废(元和/志)晋末氐人杨茂搜
 分王武兴今东关即武兴之故址也(汉中府志为按/宁羌州晋 晋)
 (寿县/地)
故道 晋故道属武都郡(晋书地/理志)永嘉后没氐羌县名
 绝矣(元和志凤按/故道今 县)
梁州 梁州镇南郑魏景元四年平蜀所置也晋永嘉
 元年蜀贼没汉中遂治魏兴三年还汉中建兴元年
卷三 第 104b 页 WYG0551-0146b.png
 为氐所没桓温平蜀复旧土(南齐书/州郡志)汉益州魏分置
 梁州晋初因之惠帝以后李特据之至穆帝时平之
 其后没于苻坚后又复其地安帝时谯纵据之后又
 收复(通/典)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于汉中又江左分
 梁为秦寄居梁州(晋书地/理志)
汉中郡 统八县(晋书地理志省按/除蒲池在西)后汉末张鲁据其
 地改汉中为汉宁魏武复曰汉中(通/典)太康中武帝子
 汉王受封更曰汉国(汉中/志)
卷三 第 105a 页 WYG0551-0146c.png
南郑 南郑县郡治(汉中/志)
褒中 义熙初谯纵之乱汉中移治魏兴纵灭还治汉
 中之苞中县所谓南城也(宋书州/郡志)盟会图梁州褒城
 县汉之褒中义熙之苞中也(路史改按宋志路史俱/以晋 褒中为苞中但)
 (仍地理志/ 作褒中)
沔阳 魏置梁州初治沔阳(华阳/国志)
城固 蜀以城固为乐城县晋仍为城固县(华阳/国志)晋平
 谯纵后梁州刺史尝理于此(元和/志)南城义熙九年索
卷三 第 105b 页 WYG0551-0146d.png
 邈为梁州刺史自城固治此故谓之南城(晋书地/理志)
 经注汉水又东径小城固南州治大城固移县北故
 曰小城固在洋县东(禹贡/锥指)
西乡 西乡蜀立曰南乡晋太康二年更名(宋书州/郡志)
 立南乡晋改西乡县南十五里平阳故城是也(寰宇/记)
 与夔之东乡对故改名西乡(汉中/府志)
黄金 本汉安阳县地后魏文帝置因黄金水为名(元/和)
 (志/)黄金县在洋县东四十五里黄金谷内(洋县志县/按在洋)
卷三 第 106a 页 WYG0551-0147a.png
 (东北/后废)
兴道 后主遣王平守兴势即今兴道县晋属汉中郡
 (通/典)汉水在兴道县南二百步(寰宇/记)兴道故址在洋县
 东门内晋置兴道郡(汉中府志误按晋置兴/道县府志 以为郡)
魏兴郡 属荆州统县六(晋书地/理志)魏文帝以汉中遗民
 在东垂者立属荆州(宋书州/郡志)建安二十四年昭烈以
 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降魏文帝改魏兴郡治西城
 县故城(水经/注)魏置魏兴郡晋因之(通/考)安帝后侨置南
卷三 第 106b 页 WYG0551-0147b.png
 上洛郡(晋书地/理志)
西城 黄初二年申仪为魏兴太守治西城县(汉中/志)西
 城故城即金州西北四里汉江之北西城山东魏兴
 故城是也(寰宇记安按西/城今兴 州)
晋兴 晋兴县魏立曰平阳晋太康元年更名(宋书州/郡志)
 晋兴属魏兴郡后改为永乐置晋昌郡(雍胜略石按/晋兴今 泉)
 (晋地理志桓温平蜀立晋吕郡领长乐宁都吉阳等/十县长乐今石泉宁都今汉阴吉阳今平利馀未详)
 (所/在)
卷三 第 107a 页 WYG0551-0147c.png
安康 汉水东历敖头魏兴安康县治(水经/注)二汉安
 阳县属汉中汉末省魏复立属魏兴晋武帝太康
 元年更名(宋书州/郡志)安阳城在汉阴县西二十里(贾/志)
 (汉按安康即/ 安阳县)
锡 汉水东径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春秋之锡穴地
 也故属汉中(水经/注)太康二年魏兴郡移理锡县今丰
 利县界东魏兴城是也(寰宇记河按锡县/在今白 东南)
洵阳 金州洵阳后汉省晋复置属魏兴郡(舆地/广记)
卷三 第 107b 页 WYG0551-0147d.png
 阳县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立(宋书州/郡志)
上廉 属上庸郡(晋书地理志州按/上庸郡属荆)本汉西城县地晋
 于今平利县南川置上廉县取上廉水为名(寰宇/记)
 廉城在平利县东(平利县/旧志)
上郡 魏武省上郡朔方五原云中(晋书地/理志)魏省上郡
 至晋陷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元和志地按上郡属/并州晋 理志未载)
 (今采众说补之又贰城三城即/苻姚等所置之县也故并录之)
三城 赫连勃勃以朔方牧镇三城(晋书地/理志)龙升元年
卷三 第 108a 页 WYG0551-0148a.png
 勃勃攻秦三城以北诸戍(十六国/春秋)肤施县有三城(后/魏)
 (地形/志)
临河 本汉高奴县地晋立为临河县寻废(寰宇/记)延水
 县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元和志延按临/河在今 川县)
定阳 苻生寿光二年姚襄屯杏城遣姚兰扇动定阳
 羌兵(十六国/春秋)
杏城 赫连勃勃以秦州镇杏城(晋书地/理志)姚苌置杏城
 在中部西(通/典)
卷三 第 108b 页 WYG0551-0148b.png
鄜城 姚襄屯杏城遣姚兰扇动鄜城羌兵(十六国春/秋 按鄜)
 (城在洛/川东南)
洛川 本汉鄜县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元和/志)
长城 三川县本汉翟道县地苻坚时于长城原置长
 城县属长城郡(元和志西按长城县/在鄜州 南六十里)
贰县 太元十一年苻纂据杏城贰县(晋书/载记)义熙五年
 姚兴击夏王勃勃至贰城(通/鉴)贰城当在杏城西北(通/鉴)
 (注今按贰城当/在 中部西北)
卷三 第 109a 页 WYG0551-0148c.png
黑城 在临真县东二十五里赫连勃勃置(寰宇/记)黑城
 在甘泉县东一百七十里(雍胜/略)
统万城 赫连龙升七年于奢延水之北黑水之南改
 筑大城名曰统万城今夏州治也(水经/注)夏州晋为朔
 方郡晋乱后赫连勃勃建都于此(通典林按夏州在/今榆 府怀远县)
 (界/)
朔方 姚兴以勃勃为安北将军五原公使镇朔方(十/六)
 (国春秋远按朔方/在今怀 县北)
卷三 第 109b 页 WYG0551-0148d.png
太城 柔然献马于秦济河至大城勃勃掠取之(十六/国春)
 (秋/)大城县后汉属朔方郡魏晋省(通鉴注林按太城/在今榆 府北)
五原 孝武太元十年刘显奔五原(通鉴秦按鉴注五/原本 郡魏晋废)
代来城 刘卫辰为西单于屯代来城(十六国春秋/ 按代来城)
 (在榆林/府北)
  右魏晋录州二郡十一县暨城七十六其于汉三
  辅地每多析置魏氏之初汉中魏兴得失靡常上
  郡朔方弃之荒外晋氏虽都关中不常厥邑渡江
卷三 第 110a 页 WYG0551-0149a.png
  之后遂为刘石苻姚迭据矣其潜置郡县后世因
  之者亦并附见庶得溯所缘起尔
 
 
 
 
 
 
卷三 第 110b 页 WYG0551-0149b.png
 
 
 
 
 
 
 
 陜西通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