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茗柯文外编(卷下)
  经师诚传(代)
  分宜张氏二节妇传(代)
  封中宪大夫大理寺寺副吴君墓志铭(代)
  富阳县祭先蚕祝文(代)
  富阳县赛蚕祝文(代)
  祭史乙山文(代)
  祭蒋观察文(代)
  祭江均佐文(代)
  祭曹大司农文(代)
卷二 第 1b 页
   公祭汤松斋文
   公祭汤太夫人文
卷二 第 2a 页
茗柯文外编(卷下)
               武进张惠言
经师诚传(代)
邑有老儒师曰经纶字师诚自号拙渔其先河南人迁
仪徵九世矣祖宏锡早卒祖母吕有苦节事在县志父
曰文恭师诚习举子业喜为罗万藻之文补学生员屡
试高等督学使者李公因培察其文行尤异优贡之是
时师诚请假岁科试皆未与人多李公能得人师诚幼
则知孝尝刲股肉以疗其祖母疾事父母曲谨诚笃父
得痹疾昼夜侍养数年不衰家贫教授乡里以奉亲未
卷二 第 2b 页
尝废左右其贡成均会父卒服阕一至京师赴考选甫
毕忽心动急束装归则其母疽发背甚殆顾见师诚喜
遂差师诚自此奉母以居有劝之仕进者答曰吾奚资
而养耶凡十七年母卒而师诚老矣性狷絜不妄取虽
从学者以厚币延致度非其人弗应也饘粥不继充然
有自得之色竟以贫困终性喜酒饮数石不乱酒间谈
经史亹亹益可听言必信行必果邑之人知与不知咸
谓经先生正人尝出遇斗者于途愕然视曰先生至耶
竟解去师诚有二弟性皆戾师诚遇之怡怡卒不入于
咎君子是以知师诚之德有于中也年七十九卒葬城
卷二 第 3a 页
东五里王家茔无子其弟有二子比师诚之卒相继殁
经氏无后焉
论曰古者禄以代耕故家贫亲老而不仕比之不孝师
诚以养故不敢谋仕士之处贫岂不难于古人哉然师
诚以诸生行义见重于乡里父母兄弟间有足称者师
诚有诗文集曰聊且稿曰寸蚓吟所著曰蠹馀集不能
工其可传者固不在此
卷二 第 3b 页
卷二 第 3b 页
分宜张氏二节妇传(代)
国家岁
诏礼官旌表节妇凡年未三十而夫死守节及三十年
者州县申于巡抚巡抚上其事礼部岁十有二月礼部
覆议以闻
许建坊表其门而祠之其县天下上节妇名者大省常
数百人次亦百馀人呜呼何其盛也岂非平治日久礼
教兴起风俗茂美之效欤然其不及于例而不与于旌
与其例得旌而子孙贫弱不能白于有司以致泯灭者
又岂少哉夫妇人女子非读书识大义而能忍茹荼蓼
卷二 第 4a 页
以成其节类至性使然岂以荣此名哉然以国家褒扬
幽行之典而有不幸而不得与数十年之后其名与事
俱殁此有司之所无如何而贤士大夫有文之士所不
宜忽也门下生比部员外郎分宜杨曰鲲为余言同邑
张氏二妇节至苦而未得旌请余次其事故作张氏二
节妇传
节妇袁氏父曰士超夫曰张尚钰生子女各一人而尚
钰死妇年三十抚其子成立矣而又早死则抚其孙孙
又早死抚其曾孙曾孙又死妇及抚元孙焉嘉庆二年
节妇卒年九十五守节六十六年女适国学监生赵廷
卷二 第 4b 页
来数月寡亦守节得旌焉
节妇袁氏父曰际超夫曰张宗松张氏世居里曰泗水
明有刑部侍郎承诏尚钰六世祖也宗松干尚钰为某
行际超为车头之袁士超为㘵头之袁不同族节妇年
十六归张氏生一子年二十而宗松死有祖姑妇孝养
之而抚其孤以长以学能文试童子而早死而娶亦辄
死遗一子妇复抚之今年五十守节三十一年矣
论曰妇之守节成其身耳其能事舅姑育其子以立则
功于其家若尚钰之妇其存亡乃系四世宗松之妇上
以养祖姑而下鞠其孙呜呼两妇之于两家顾不重欤
卷二 第 5a 页
卷二 第 6a 页
封中宪大夫大理寺寺副吴君墓志铭(代)
君讳之骏字瑶骖自号损斋姓吴氏世为歙之丰南人
丰南之吴祖唐宣议郎光是为左台御史少微之九世
孙光二十六世至国子监生慧中君曾祖也江都学生
赵范祖也考曰尔衮赠中宪大夫配程恭人生二子而
君为仲君幼颖悟读书所见成诵为制举时文下笔风
发士林器之年十五丧赠公二十而兄亦卒家饶于财
惧先业之隳也遂弃举子业理生产内外井井其治财
务守法而任人画一不假借愚智皆尽其用以故家益
振君既善殖财尤好散之乡里之惠无不倡鳏疾穷困
卷二 第 6b 页
之戚疏无不恤桥梁道路之所由而隳坏者无不治既
与其族人置义田又将谋立义塾未及而卒年七十有
八配同邑潭渡黄氏生子荃生
诰授中宪大夫大理寺寺副改授部正郎封君如其官
配为恭人女子子二人适汪氏程氏孙一人曰瑞钦曾
孙二人元孙三人瑞钦余之姊婿也君之卒以乾隆十
四年月日黄恭人先君卒八年年七十为乾隆六年月
日其后几十年荃生卒于是嘉庆年月日瑞钦奉君及
恭人之柩合葬于富丁山之阡而以状来请铭君与先
大夫未尝相识闻先大夫之行高之求余姊为瑞钦妇
卷二 第 7a 页
是时君之宗鼎盛而先大夫未第或笑其非耦君求之
益坚迨余姊之归君已先卒君之子每见先大夫未尝
不俯首感慨道先人之雅慕平居不能去于口呜呼君
之所以交于先大夫而君之子所以不忘其先人岂非
古人所谓好善若不及者哉然则先大夫之于君亦可
知已矣此余于瑞钦之请而不敢以辞也君晚病目不
能见物而神明不衰尝以手揣人蔘知其美恶高下不
失丝忽人以为奇铭曰
才不施家之承德不隳后之凭泽不拖世既称铭之不
鈋后其徵
卷二 第 7b 页
卷二 第 7b 页
富阳县祭先蚕祝文(代)
年月日具官某谨以柔毛刚鬣清酌庶羞之仪致祭于
先蚕之神曰谷雨至矣维桑之猗猗蚕将育也厥岁载
登民奉公茧给私服也匪民之成繄神之灵降嘉福也
古有躬桑自上下下遍民牧也今长百里坛祀不给胡
神事之肃也乃絜牲酒侑嘉谷也卜日戒虔申祷祝也
幸神休之鉴诚告也我桑孔庶蚕盈蔟也家有缫盆户
机轴也令与斯民拜神禄也尚飨
卷二 第 8a 页
卷二 第 9a 页
富阳县赛蚕祝文(代)
年月日具官某谨以一元大武柔毛刚鬣致祭于黄帝
之灵曰维帝鉴仪垂衣贸厥卉服粤乃媲于元妃是兴
丝红以襄我枲事俾万祀之宙永有攸被今程茧毕效
有夏之秋共惟帝休是贲是服用敢祗率宪典荐兹岁
事以拜帝成以启嗣岁之谷尚飨
卷二 第 9b 页
卷二 第 9b 页
祭史乙山文(代)
古称德人亦曰载采其施及物是谓令岂在国及国在
家及家厥施不穷德乃不暇公家北来始自君考栾栾
棘人谋葬于道父以孝死子以孝成克家之始窀穸是
营遂恢前规遂嗣先志报本追远上及百世乃新祠宇
轮奂其崇乃展邱坟马鬣其封为之经产以赡祭祀为
之仪式以肃追继小宗之支一祖有八南暌北迁网或
攸括父曰鸠鸠聿来于于买田以粻买宅以庐处则有
赖出为秀髦食公之德仪问是昭旁逮六亲姻族之党
朋侪交游礼接义往孰朝不餔孰冬不袽孰吉不衻孰
卷二 第 10a 页
凶不苴孰孑无亲孰难无谋孰履而危孰茹而忧濡不
侍依呴不待附因心则仁先谒而豫苏枯润荄决江洒
河人集于蓼若已是瘥馀恩所届有惠网遗寒来以衣
饥来以糜暴尔孰室病尔孰药及尔葬埋枯骨攸若凡
公所为匪直也仁知及宜措信勇则均不资寸缗亦殖
其算约取博施薄积厚散中年始学乃蔚其文一发而
彀艺林播芬我观公才足办艰钜位不偶德孰啬其遇
如何昊穹复靳其年天道右善公胡不延桑梓奚式孤
寒畴依里巷相吊亲知内摧维公嗣哲永世克绍文孙
绳绳兹迪彝教推公所施以泽于民公所未用后将大
卷二 第 10b 页
申人谁不死公死而思德成誉终其奚有悲清酒一尊
生刍一束播公遗徽以永遐躅尚飨
卷二 第 11a 页
卷二 第 12a 页
祭蒋观察文(代)
韦杨之门世有肄勤猗维我公如璞启琨有仪其渊有
范其温爰初味道乃经乃坟谓督勤劳比其诸昆曰材
克家曰德济世乃典侯社乃省邦事五最邑计三考州
试守于四邦我政则理晋之崇阶观察是使芒芒大河
苞络冀豫泄厓潦鞠以溃以输漫漫仪考地泐匪序支
疏脉引若指调股公鸠兹功载事在许具告百姓畚锸
輂举汝力汝勤汝奠汝抚民以大和功用时叙亦维沙
津伊洛之阻时和告溢湍涨伊潴分此豫民鱼鳖是伍
公时挺身攸集攸御冯夷蛟鼍䠞 缩沮东寻川涂有
卷二 第 12b 页
截其汻公在怀庆受命大府南堤之功尔拮尔据公尅
其成若契斯举青龙载宁防奠罔虞公在开封堤又失
固灌于淫秋溃不可禦公当楗菑河公用许曾未浃旬
有屹其蔀公来豫州民安公功
帝嘉公劳锡之宠崇公去豫州民勤安庸
帝考公成复之光龙弗虑弗图乃鞠乃凶曾是利器委
之鬣封畴昔之日拜公登堂循循诱言及乎文章云有
少作成之一囊立言有命千金何享自我手弃愈乎牛
场读公遗文泰山豪芒后来者谁登之缥缃五湖之邱
九原茫茫何以送公山阿梦伤既载清酤亦有桂浆抚
卷二 第 13a 页
筵涟洏告灵庶飨
卷二 第 13b 页
卷二 第 13b 页
祭江均佐文(代)
繄吾宗之灵毓系伊敱之远胄肇鼻祖于州倅郁橙阳
之异秀世载绪而有绍伟令德之维旧嗟哲人之诞起
缵朴斲之堂构禀淳和以挺质敷藻采于刻缕澍清才
以如水曜朗怀而若昼粤家督之敡对任
帝采之奔奏始含香于署粉遂秉节于豸绣仰二方之
公望实元先而季后彼三公之启事伫清班而企觏乐
朱薄之华养辍丹棨之荣守承思柔之令色洁滫瀡于
馨豆美庭闱之养志怀
天泽之沃厚效臣敬于严父奉
卷二 第 14a 页
太上之万寿接温和之
天语拜三赐之
命侑沐
恩荣之稠㬪嘉忠孝之两副怡馀情于翰墨亲风雅于
圃囿品三唐之碑版摹两汉之篆籀花春秋而绕砌石
迢递而当廇辉山林以钟鼎和丝管于禽鷇彼齐相之
三族乐晏婴之德茂维好施而弗惠卜向氏之世袤倬
大田之疆理沛我耕而子耨群服义以歌德羌育弟而
长幼伊贱子之寡昩附葛藟之味臭饫深谈于便坐罄
情欢于家酎每闻声而相赏若响答而音叩方孟冬之
卷二 第 14b 页
旬季蹇吾驾而西首揽征衣以延伫奉里言于宿留谓
桑梓之恭敬实先人之所懋淹岁月之忽晚惧前志之
弗就钦英风于节悯激壮志于颠仆彼贞松与劲柏厉
霜操于中冓安神魄之无所曷以承乎诏侑相云郎之
遗阯有五季之灵鹫湮陊剥之弗理亦里闬之所陋汨
布射之溪水决百里而通溜闵行旅之深涉纷沙石之
相漱忆兹事之迟久实经营之莫簉幸吾辐之员辅庶
前修之终究承清命而戒道望弦月之未彀惊讣者之
在庙恍梦寐之相遘辑长志于短晷掩豪襟以属柩雪
余涕而东顾见千㬪之云岫望繐旌兮弗及仰清尘而
卷二 第 15a 页
难又考龟筴而载卜协灵占于爻繇鸠工师而庀材审
曲势于仰覆冀他日之考落慰夜台之劳疚酌清尊于
盏斝荐芬芳于鬐腠怅弗亲于沃酬 用舒于哀懤陈
嘉辞而告衷魂彷佛而来右
卷二 第 15b 页
祭曹大司农文(代)
呜呼公之前人及我先考共有懿德永言作好公举于
乡岁惟壬申我之哲兄与于国宾我生之年与公同辰
世德相友交如弟昆谓笃前烈申之婚姻公居翰林我
来京师合方同术切磋是资传公之粲舍公之馆春华
耀晨秋月开晚飞觞接吟漏永烛短欢言绸缪道论悃
款意使我消志为君满结辔联袂十有一年位望弥崇
谦德弥然公在夙夜
帝采是宣我归衡门躬耕故园出处则异交期罔愆白
云在天清晖在渊
卷二 第 16a 页
帝有恩言命公寿母还公南陔以教孝子何以锡之丰
玉文绮何以命之宫秩崇礼公奉鱼轩蔼蔼多暇我升
公堂爰笑爰语澹台公事靖节巾车子先我后陶然有
馀谓言林泉差胜衮黼我老长閒松菊在户公于苍生
舟楫霖雨终当舍去不我能侣他年台鼎眷此衡圃何
图不淑景命中颓萱枝未凋乔柯早摧在兹孟冬日月
相望公来过我翩然在堂谭深坐迟隅影倾厢欲去中
辍淹留回皇曾是淹辰公讣至旁千载一诀念之永伤
公之服官简在密勿宫卿疑丞尚书喉舌内史贰典京
尹宪则爰升计相邦赋是式
卷二 第 16b 页
帝曰其勤亮采有秩出敷文教亦谳大疑经术为治于
古得师公之
宠眷不替益崇集福于亲丕休于公
帝曰夫人期颐延祐母寿无量以永公誉如何色养曾
不逮终弃此慈闱下彼幽宫光光
君恩惨惨母容呜呼公悲悲其有穷公之行谊厚德有
施劳谦小心抑抑威仪既在四辅如未第时在邦在家
无怨无咨公之贻泽垂裕式邵明明詹事宏我
王道及时昆孙领闻迪教明昭肄勤永世克孝学世其
传德世其绍公殁不亡弥远有耀人生大暮百年有期
卷二 第 17a 页
公生而荣公死而思以此慰母庶开母哀以此慰公公
其勿悲呜呼尚飨
卷二 第 17b 页
公祭汤松斋文
呜呼闻天道之听迩恒善福而顺祐何生民之多艰曾
所信之不售维夫君之渊哲毓殷子之懿胄嘉信国之
骏烈世载纬乎维旧基浔州之卓绰裕诗礼之堂构挺
英姿以焕发恭清芬而时懋洵山晖而璞润实林蟠而
条秀扶章质以规矱粲华文而刻镂肇起家以载采列
河壖以通守最上考之旧课试雄州之新授瞻青岳而
城专雍朱幡而斧绣政优平而美化泽游豫而充究导
善气于敲扑载和风于耕耨时维君之家督职旬宣于
奔奏简南蕃之雄服奉
卷二 第 18a 页
中旨之渥厚虽叔出而季处犹屺忉而岵懤君陈情以
将父
帝嘉诚而许副循陔兰之馥馥采陵华之茂茂伟移忠
以成孝信为政之两就何严霜之易催迫大椿之夜仆
继获心于资父效反哺于乌鷇春秋忽以迅逝日月惊
其若骤风雕柯而未靖霜陨草而仍覆伤棣华之萎落
惧倾阳之颓漏招摇指于隅孟阳琯中于太簇怆原薤
之晞露歘淹刻而再遘胡夜台之相逐羌母先而子后
闻在毁而灭性固礼教之所陋实悬天之偪促非并命
于嬛疚罄终天于短晷掩苴忱以属柩嗟有终而不终
卷二 第 18b 页
胡宜寿而不寿行路犹其相闵况衔哀于北首思人生
之难恃等寓形于浮沤惟生安而死顺若入传而出僦
繄哲人之执孝实如毛之德輶承前修之丹雘裕后庆
于俎豆泽流引而澄泉光日新而常昼哲嗣蔚其兰玉
文孙翩其鸾鹫伫承家而褒大若勿幕之并收以此慰
夫下壤庶损悲而开疚神彷佛而下临鉴生刍于气臭
呜呼哀哉尚飨
卷二 第 19a 页
卷二 第 20a 页
公祭汤太夫人文
吾郡世族惟前黄杨世有通德家承义方明明太史(编/修)
(士/徽)士行作纪笃生夫人礼教是视动则阃范言思女模
令仪渊渊淑慎与与作嫔于汤媲我浔州内政有家以
为官休我闻召南鹊巢之篇德如鸤鸠乃可配焉继母
如母于礼有经孰云养子而私所生俗薄道媮妇德伊
始猗惟夫人情以义起孰离于里孰属于毛恩斯勤斯
母氏之劳匪恩实均于教亦畴芝生五葩叶叶相侔堂
堂长公弼亮
帝采列藩南服赞议戟棨归成夫人氓歌獠讴夫人徽
卷二 第 20b 页
之惠慈孔周归荣夫人揄翟三锡夫人受之景曜孔秩
次君作牧成政豫兖移忠究孝馨羞絜膳归安夫人以
廉以清夫人顾之怡然以宁亦越季子为善于乡功民
有庸以受
宠光归庆夫人以姻以睦夫人安之介祉有仆施于文
孙永世克承其曾其元世哲作明泽曰贻之德曰祎之
佥曰夫人是唯丕之集家之休载
国之庆谓言夫人谷此德应宜享眉寿永为女宗如何
不淑景命弗融六姻之党幽穷之族孰寒不衣孰饥无
粟孰叩而虚孰请而咨归于夫人如取如携沐德浴惠
卷二 第 21a 页
四五十年苏枯润荄长子活孙嗟嗟夫人今也则亡里
巷相吊亲知内伤往昔之岁长公遘痻曾不周期鞠于
夫人天未悔祸再戕宁海母先子后一日相待悠悠蒿
里惨惨泉台子以孝亡母以慈摧唯桑唯梓则敬则恭
曰惟夫人达尊壸中承讣偕怛瞻旟曷从陈牲荐醴用
告哀衷尚飨
卷二 第 21b 页
卷二 第 21b 页
茗柯文四编武进张皋文师所定今仪徵相国阮公元
已序而刊之矣尚有遗文若干篇善藏之箧笥惟谨去
年游闽同门友兴泉永道富阳周君凯见而欲授之梓
人属内阁中书光泽高君澍然汰其率尔之作存若干
篇分补编外编上下各二卷或问曰兹编皆先生昔时
所删存之奚为善曰唯唯否否先生之定前编时方深
造于易礼之学将欲钩深致远以立言不朽故其所撰
著仅有存者若天假之年使遍观夫政治之通变人事
之盈虚物理之扬诩悦心研虑发为文章则前编尚虑
有所汰焉而况于兹编也与今先生往矣先生之遗文
卷二 第 22a 页
不可复睹矣呜呼自宋学兴而汉经师之传晦先生阐
消息于孟氏绍为容于徐生使汉初至今二千一百馀
年寝微寝灭之绪大明于时则先生之文虽有深有浅
有原有委无往非道之所散见也可以其绪馀而弃置
哉昔苏轼云欧阳行乐处草木皆可敬草木亦何与人
事而人犹敬之况先生之道德见于文章者乎先生之
文章世所共宝况于亲炙之者乎然则兹编之刻乌可
已哉后之读者由兹编以窥前编之文则先生体道之
精微可见矣合二编以窥删存之意则先生辨道之深
严亦可知矣刻既竟因书其后以质之周君道光十四
卷二 第 22b 页
年十二月望仁和陈善
卷二 第 23a 页
卷二 第 24a 页
卷二 第 1a 页
茗柯文补编(卷下)
  青囊天玉通义序
  胡柏坡印谱序
  送王见石令福建序
  送徐尚之序
  送计伯英归吴江序
  江制川五十寿诗序
  关东纪程
  刑部司狱韩君家传
  陈长生传
卷二 第 1b 页
  故儒林郎祝君墓志铭
卷二 第 2a 页
茗柯文补编(卷下)
               武进张惠言
青囊天玉通义序
余读青囊天玉宝照书久而不解乃尽屏注说冥心思
之积十馀日废食寝焉夜梦居一室中四周无户牖而
天光入如圭旁有人曰彼有窬顾而见木格匡数尺三
面有材举而撞之身与俱出则立于云中下视有广庭
玉兰一株方花三老人其下食仰而抚掌曰易其通矣
寤而异之曰室中者奥语也天光者宝照也乃诵三元
四神之章心开释然皆可语筮之以周易遇剥之坤是
卷二 第 2b 页
为溓阳子就其母雌苞其雄天降于山而济其光明是
其应地无疆乎余既不暇为术又性难行不能周览穷
谷隩区以验吾说之中否世之为此者不足与正也姑
书而藏之以俟后有好之者将取中焉
目录
第一卷 青囊奥语
第二卷 青囊序
第三卷 天玉经内传上 内传中 内传下
第四卷 都天宝照经上篇 中篇 下篇
第五卷 旧解疏證(先后天罗经解/五行说/水局图/洪范)
卷二 第 3a 页
 右五卷合题之曰青囊天玉通义
卷二 第 3b 页
卷二 第 3b 页
胡柏坡印谱序
今世所传官私印自秦以至六朝无不茂古可喜至于
唐人合者十六焉宋三四焉迄于元明一二而已古者
以金玉为印其为之者工人耳后世易之以石始有文
人学士专以其艺名于世而传后夫以刀划石易于范
金琢玉倍蓰也文人学士之智巧多于工人十百也然
而后世不如古何其远耶盖古之为书习之者非士人
而巳隶书者隶人习之摹印刻符殳书署书皆其工世
习之而善事利器又皆后世所不逮故其事习其文朴
其法巧后世文人学士为之者非能如工之专于其事
卷二 第 4a 页
也时出新意以自名家又非能守故法也至于古人切
玉模蜡之方皆已不传而刻石之文其与金玉自然之
趣不相侔又甚故有刀法而古之巧亡有篆法而古之
样失则文人学士之名其家者不逮于工人其理然也
夫秦汉之文无一体而后之文莫及焉秦汉之书无专
家而后之书莫及焉岂非世降不相及也哉然要其是
者莫不殊条共本先后一揆则可知也是故摹印之事
与为文为书同得乎古人之所以同然后能得乎古人
之所以异得其所以同异而合之于道然后能出以已
意而不谬乎古人淳安胡柏坡好古有文善篆隶喜刻
卷二 第 4b 页
石印其始仿秦汉之制以入古印中莫能辨也歙人巴
慰祖尝叹以为工其后为之益精乃斟酌古法一以圆
转流动自然茂美为宗其生平可意者甚多或散失稍
稍汇印成帙凡若干方为印谱盖柏坡之好之也笃其
为之也久而勤纯纯于古而不苟出新意故能不谬于
古若此柏坡非以艺名然而世有名此艺者其必有取
乎此也
卷二 第 5a 页
卷二 第 6a 页
送王见石令福建序
方今天下之患楚蜀秦豫之閒则有教匪江浙闽广负
海之地则有洋匪是皆数十年渐渍引蔓根蟠柢互有
司漫不为意又殴良民而附益之及其一旦不可盖覆
乃始相视狼顾莫之如何今
朝廷设经略调兵十数万有司召募乡勇又数十万岁
縻饷数千万以事教匪四年于兹矣而贼日益众何者
兵不习战将不知兵所施设非其方之效也洋匪出没
海畔公关商贾而取其税劫质居民以求赎金死者百
数或时登陆焚掠村舍劫人城市閒
卷二 第 6b 页
国家水师沿海成营者相望将军提督以下徼巡者相
错非有能制盗者也奸民与盗为市辄出米物供亿之
盗资若外府有司非不知也虑苟且旦夕幸一日无事
耳夫厝火积薪之下而寝者安其未及然也无足怪今
火燎毛发矣因不加虑后虽欲扑灭岂可得乎此愚之
所以大惑也且夫以今之将卒治今之盗虽增兵至数
百万其不足恃章章明甚方今可以治盗者惟州县为
然设堡栅置燧候立保甲使村落各自团结足以相守
足以相救则盗不敢登陆矣闭海口使商贾毋出则资
盗者无所窜训练渔户资给而约束之使渔近口之处
卷二 第 7a 页
因以捍禦则可以无设兵而守有馀而奸民之为盗耳
目者所在有之胥吏中尤多设购捕置以严法使腹心
无疾然后手足为用或曰奸民与盗同恶今除奸民必
引盗是生变也愚以为不然二匪者皆勾结无赖散布
党与然其情势不同教匪之布于州县者皆其徒也是
无则已有则必数千百人缓之则可渐携急之则骤集
其势然也洋匪往来本无定所风涛不测难为程期苟
其党与必不肯内居徒以金钱诱诸无赖使为爪牙缓
之则声势以相市急之则狼狈各不相顾亦其势然也
且夫捕人于城郭之下而声势者在海外吾之边陲皆
卷二 第 7b 页
足以禦盗夫何变之足生使奸民不除吾虽有良法民
虽肯尽力而彼能败之此其为患至大不可不惧或又
曰商贾者国之所资如何而使其无出愚又以为不然
凡出海者皆大贾使其弃数年之利不至失业中国之
物不出于外必周布天下于国家为不失赋至于柁工
水师资海舶以为生者官可收以为用是两利也或又
谓子之说诚善矣然文武相卫各州县并力则可也使
其不然而以一县为贼的将奈何愚以为盗乘人无备
而取所利非角胜也一县有备其不肯犯大难而希所
无利也明矣一县为之而效则比县之民必有仿而行
卷二 第 8a 页
之者督抚必且下其法于他属将卒壮其气必且踊跃
相助以希捕盗功如此则盗无所资掠又不敢入陆当
其穷蹙而诛之而散之易易也故曰可以治盗莫如州
县岂特洋匪哉虽教匪亦若是尔矣同年友王君见石
有志于天下者也以进士分发福建为县其为人识大
体气深虑沈于以办此无难也于其行序吾说以质之
呜呼使当事者无意于盗则已诚有意也吾之说将可
废乎吾之说不用则已诚用之也将不自王君始乎
卷二 第 8b 页
卷二 第 8b 页
送徐尚之序
尚之以诗古文名天下乾隆戊戌已亥间余尚少方学
制艺文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余
以此识尚之读其诗文其后尚之游京师校书四库馆
试官河南超然往往与偕而余迄不得相见然见超然
未尝不言尚之也超然言尚之居京师时其尊甫被吏
议逮诣刑曹少司寇杜公以谳鞫失实得谴事不可测
当是时尚之以诸生旅居贫困衣食弗能给出则左右
营护事卒得解释入则供具衣物酒肉起居纤悉无不
周办其尊甫愉然不知逮系之戚并不知其子之贫也
卷二 第 9a 页
人之知尚之者取其儒雅醇粹而已而吾之重之以此
此其至诚抑有才知焉超然言此时眉目怒张神色飞
舞闻者皆为慷慨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
道义相取也尚之在河南五摄知县事皆有声以忧去
嘉庆五年十月起谒吏部引
见仍试用河南而超然适以应顺天试不得解留京师
三人者遂复得偕晤回顾始相识时年各少壮今二十
载矣超然与余须始白而尚之发溓然盖三人者皆将
老矣超然既困有司不得志尚之亦局促于一官非其
所乐独两人诗古文益奇盖共性情气槩有非劳苦忧
卷二 第 9b 页
患所能损者余又以知两人者之所得有在而非世之
役役者也余少学诗不成年三十馀始为古文愧未闻
道而尚之独见许亟称之于其别也超然曰子不可无
言余曰然乃谂之曰古之以文传者传其道也夫道以
之修身以之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自汉之贾董以逮唐
宋文人韩李欧苏曾王之俦虽有淳駮而就其所学皆
各有以施之天下非是者其文不至则不足以传今子
为古之文学古之道立身事亲既至矣独位卑任之者
浅道不得于下古之人不能必其道之果行也而无一
日忘道之行故十室之邑未尝不以先王之道治之方
卷二 第 10a 页

天子申饬吏治大吏方务求才尚之之得为于时必也
往哉以子之事亲者当官何事不济若曰古之道不可
用于今则非吾之所敢知也
卷二 第 10b 页
送计伯英归吴江序
三吴地狭人众民贫而俗奢矜利势其为士者没于禄
宦走衣食往往游于四方或数十年不入家门者以千
数然其得所志者十不二三夫人至去家室离坟墓舍
其父母亲戚而汲汲于奔走岂其情之所乐哉其上者
欲得仕进之荣以耀闾里而其下者则无以为家人生
产业又不能甘穷饿以为乡党摈笑也夫求不可必得
之乐而弃其目前朝夕之欢与夫耻困其身而就心所
不乐者庸得谓非大惑邪予友计君伯英束发游京师
方将锐意进取奋厉于功名一日幡然去问之则曰吾
卷二 第 11a 页
向者之来也固将庶几升斗之禄以为亲荣今吾知富
贵之不可力求也吾有宅一廛若鬻而易其居幸得馀
金撙而节之可以给饘粥以朝夕奉吾亲吾将终焉则
吾之乐未可以富贵易也予曰子之年甚少忠信而有
文将必有以自见未可为终焉计也抑士不能谋其家
而且能谋天下之人者邪不能乐其心以乐其亲而且
能有所乐于天下者邪子之归修身以养亲蓄其学以
待取乎世则富贵之来将择于子矣夫奚待役役以求
仕宦哉予不幸无屋可居无田可食才力又不足以给
生事游十年而困益甚于子之归其能以无愧邪虽然
卷二 第 11b 页
困于游与困于居等困也吾安能就吾心所不乐邪子
往矣他日有扁舟过访君于震泽之滨者非他人必予

卷二 第 12a 页
卷二 第 13a 页
江制川五十寿诗序
仁足以周其三族及其故旧朋友有叩门者不以匮乏
辞赴人之急难必济此富而好行其德之事也无其财
不能以为居是邦长吏之至者无贤不肖必慕而与之
友且厚之士大夫宦游东西行而过者必闻其名有公
事必咨访焉此贵人势要之事也无其位不能以为乡
人子弟之与游者必闻善言有过者不敢见见其人闻
其言善者以劝过者以改此长者有道之事也非规其
行矩其武则或非且笑之亦不能以为吾友江君少甚
贫逐什一之利少赢息常以义捐数千金罄所有焉至
卷二 第 13b 页
今家资不过中人然一门群从皆赖以举火朋友之急
视若在已行之不倦不知者以为巨富人游淮海閒结
交士大夫其所居曰东亭东亭之人巨细之事非江君
居閒不能办也然君衔不过六品未尝仕又无势援而
搢绅先生不能出其右其朋友戚党所知者及比闾之
人有子弟之过莫不窃窃恐江君知或君正色责之莫
不立已然君未尝学酒食徵逐之事未尝不在其閒诙
嘲谈谐未尝立尺寸而人信君为正人盖君勇于义厚
于仁敏于才而不务于外内实充然故其验于人能为
人所不能如此君少尝有宦志巳迁延不出今盛气虽
卷二 第 14a 页
往犹时拊髀有慷慨之意设以君之才而施之于用其
必有可观者矣余之得交于君由其子学于余君为子
择师隆而礼之甚至而与余尤相得为昆弟交愧余之
无能益于君也然余游新安前后六七年信而与之游
者金君荫陶君之从祖鄂堂及君三人而已三人者余
皆无所益焉而其勤勤于余者皆无已此岂所可得于
势利之途者邪于是君五十之辰金君首为诗以寿之
鄂堂继作能文之士从而和之者益多焉故述余之所
重于君者而序之至于祝颂之语介福之辞非余所宜
陈于君也
卷二 第 14b 页
卷二 第 14b 页
关东纪程
余以四月甲午出山海关踰欢喜岭道旁登望夫山山
有孟姜女祠有明人碑云姜女许氏夫曰范植七郎秦
人姜女登此山哭其夫而崩城遂投海死海涌石为其
墓去山八九里望见之云东行至老军屯涉九江口是
为急水河入海之处海在其南五六里过明中前所城
陟长岭至于高岭宿高岭驿乙未涉石子河过明前屯
卫废城城在河东至叶家坟屯食食巳涉叶家坟河河
在屯东又东涉东沙河沙河驿在河东过中后所城宁
远州巡检所治也六州河在城东涉之踰鲍官岭岭长
卷二 第 15a 页
十馀里涉东关河河自北来分为二而合于南东关驿
在两河閒又东宿三里桥丙申涉渊台河踰乱石山食
宁远州城南女见河在城南汤河在城东皆涉之女见
河汤河合于州城之南是为宁远河南入海三十里三
首山在宁远城东踰之宿五里河在山上丁酉至连山
驿食高桥铺踰杏山至于松山两山相墠间十八里地
正平
太宗皇帝破明兵擒洪承畴处也涉水凌河宿双杨店
在紫荆山南麓东北去锦州二十里戊戌涉大凌河食
秃老婆店踰十三站岭十三山之支也踰黄山东至闾
卷二 第 15b 页
阳驿医无闾山在其北南沙河在其西涉之又涉杨郎
河宿长兴店东北去广宁县三十里自此东有二道其
北道经广宁县城少回远南道出其南己亥由南道行
过北镇堡城食中安铺西北去广宁县三十里涉羊肠
河所谓潞河也至小黑山驿小黑山在其北宿十里埂
子庚子踰家窝蓬山自北道来者会于此食二道井子
宿大白旗堡辛丑食新民屯屯有巡检居之过巨流河
城东渡巨流河巨流河者辽河也亦名句骊河以高句
骊名或曰枸柳曰巨流声之讹也至老边城宿壬寅乘
永安桥涉塔湾河入奉天府西关自奉天府西关至永
卷二 第 16a 页
安桥三十里自桥至巨流河六十里是为奉天府承德
县境自巨流河至城五里自城至新民屯五十里自屯
至白旗堡五十里自堡至羊肠河一百八里自羊肠河
至杨郎河六十五里自杨柳河至南沙河十二里是为
锦州府广宁县境自南沙河至大凌河七十八里自大
凌河至小凌河三十二里自小凌河至松山十八里自
松山至连山驿七十六里又东十里自为锦县境自锦
县境至宁远州二十二里自州至东关驿六十三里自
驿至中后所城二十里自中后所至沙河驿十里自沙
河驿至前屯卫废城四十里自前屯卫城至中前所城
卷二 第 16b 页
四十里高岭驿居其中自中前所城至九江口十五里
自九江口至山海关三十里不至关十里为宁远州境
与永平府临渝县界焉自关以东至小凌河其山皆出
万松山万松山在关之北今谓之松岭山以松岭边门
名之边者编柳为藩起于万松山东至义州铁岭开原
以与蒙古界自开原南转穷于凤凰城属之海奉天将
军与吉林将军所辖分焉松岭山东行二三百里其支
南行多属于海水皆东南流入海石子河六州河渊台
河自边外来然皆万松山出也而东关驿河散流不达
于海小凌河大凌河出边外当万松山之尽皆东南流
卷二 第 17a 页
入海自大凌河以西至于辽河其山皆出医无闾其支
南行不能属于海南沙河杨郎河皆出焉东南流入海
而羊肠河自边外白云山来亦医无闾山支也散漫流
不达于海故自南沙河以东沮洳洼下道泥中行雨则
行水中史称唐太宗渡辽泥淖三百馀里遣长孙无忌
将万人剪草填道水深处以车为梁而渡志称潞河之
滨百馀里泥泞往往行旅断绝不虚也辽河莫知其源
自辽以东山出长白而尽于府东水皆西流入于辽
卷二 第 17b 页
刑部司狱韩君家传
韩君士纯字学醇别号澹斋徽州之黟人也其父贾武
进君从至武进学于宜兴吾昆吴生吴生死率其门人
以吴生之行请于督学使者表其墓君学吴生十馀年
温然进退有君子之容其内行修谨善为制举文以国
子监生应试于乡屡不得举父年且老矣遂不求仕治
家产生业以资入授职刑部司狱年八十卒自其始适
武进也年十馀岁而其母在黟他日疾君闻之泣涕请
于父归省时冬甚寒徒步行山中相识者道呼之不闻
也既而母疾愈遂迎以来事亲曲有礼意虽盛暑未尝
卷二 第 18a 页
袒免于亲之侧父之传家于君也有异母弟三人俱幼
析其产为四君延师儒以教诲其弟恩谊甚至讫俱成
立女弟适江氏早卒其夫娶于汪无子其后江卒汪寡
居君迎汪于家待之如其弟乡里称之人有与君之父
贾而负其资者后其子以偿君曰若所负吾父不求偿
也今吾父死而吾是偿是为反吾父之义卒却不受君
子以君之德为能成于事亲已乾隆五十二年江南饥
君捐赀助赈县以名籍上巡抚旌之曰德被乡邦初君
之母四十无子祷于神夜梦有告之曰某庙主为若子
需其职竣逾年生君及卒之岁梦至庙所阅烝豚醴菹
卷二 第 18b 页
饫之里中夜闻藉藉徽人声言迓君俄而君卒而人皆
曰君为神
张惠言曰余未识君邑人唐为坤者士君子也述君之
行称其经德不回言语必信庶几孔子所谓立其本者
如其言亦裒矣其子某请传于家谱故次其事焉
卷二 第 19a 页
卷二 第 20a 页
陈长生传
余故居南郊德安里邻有陈长生者与兄奉母以居无
妻子有室一楹园地以畯计者十兄偻且病常给爨守
舍而长生力治地种菜卖之得钱且为人赁佣以充食
长生为人少言多笑即有陵之大恚辄复笑即已未尝
校其为佣勤甚他佣所苦弗欲悉任长生长生皆为之
无怠主人善之或侈与直则计其佣之数取之而反其
馀笑曰此足矣固与之则又笑委之去及其于所儥直
皆然人谓长生痴也余幼时见嬉日过其门门前树瓜
瓠之属夏秋之交编竹为架垂垂然时见长生兄弟奉
卷二 第 20b 页
母坐其下手一盂饭蔬一盆且语且食长生或时时抗
声歌则格格笑母与兄皆笑其后予徙居城中岁时至
旧庐恒过访焉十馀年其母死鬻其园地之半以敛焉
而葬于其室前家益贫兄病益甚长生晨则食其兄而
出力作暮归扶持之甚备兄困意不当辄怒詈长生每
彻旦比屋闻者咸不平而长生未尝有言年馀兄死则
又鬻其园地以敛而葬于母旁数月长生亦死邻人鬻
其居以葬焉
论曰孟子之言曰人性善如长生者其耳之所闻目之
所见岂尝知有礼义之说哉何其鞠躬君子也长生之
卷二 第 21a 页
事母与兄乡之人知而善之然至其取舍退让则谓之
痴何哉余故述其事将以待考风俗者有取焉
卷二 第 21b 页
卷二 第 21b 页
故儒林郎祝君墓志铭
江阴祝百十百五将以某年月日奉其府君之柩从葬
于黄山之阡疏其事行请铭于惠言惠言故百十百五
也久不敢辞君讳士模字体成别自号讱亭世浙之兰
溪人迁江阴当明代候选州同知讳邦基君曾祖也以
州同知补河南祥符县河工主簿讳锦君祖也生景洲
例赠儒林郎是为君考君幼习举子业刻苦自厉屡试
不得志家贫客游江南北山东河南陇陜閒所至佐其
道府州县为治政皆理佐治高家堰淮安清河东昌下
河皆办之君为人严正可畏与之居虽习不敢不敬久
卷二 第 22a 页
必大信之其任人事顾义何如未尝随人意有所委曲
尝为合肥令陈大中办驿务君议自费二十金以上官
以俸给大中许之他日中旁语更咨君君正色曰向已
言之矣大中大怍卒从君已而大中迁泗洲洲赈民粟
以委君君别民之居远者易粟以金并两月与之非宪
令也大中大惧君曰官者所以便民若有所瞻徇非公
所以任某也乃说而听人以是服君亦以贤大中自君
祖祥符君官河工明于治河利病称为能君世习其说
益精出其馀佐人治有成绩乃著安澜集河防要览五
水原委凡五卷初杨文定公为程朱之学君之考其弥
卷二 第 22b 页
甥也尝受业焉学以小学近思录为宗常服诚敬和三
言而君姑之夫夏先生宗澜文定高第弟子也交君父
子閒君更得从受杨先生遗学故君进退节槩一中礼
度著有杨文定语录先儒讲论经书记录凡若干卷君
卒以乾隆五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年七十有四以国
子监生受职州同知例授儒林郎夫人同县蔡氏县学
生讳鋐之女生百十百五皆补府学生而百五廪膳焉
女子子二人国子监生阳湖杨伟吉内阁中书无锡薛
玉堂其婿也孙五人铭曰
政于人已则鞠兮袭于行誉则襮兮曰有令子葬君于
卷二 第 23a 页
此世其谷兮
卷二 第 23b 页
茗柯文外编(卷上)
  景福宫赋(代)
  合听则圣赋
  周生字说(代)
  无倦斋铭(代)
  富阳县修志书告(代)
  雁黄残稿序(代)
  吴兴施氏家谱序(代)
  赠杨子掞序(代)
  江宁戴氏祠堂壁记(代)
卷二 第 24a 页
   高氏义冢记(代)
   康母孙太夫人六十寿序
   徐简斋寿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