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周礼集说 卷七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a 页 WYG0095-057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集说卷七
司士
下大夫二人中士六人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
胥四人徒四十人
 刘氏曰司士掌群臣之版凡仕于国者不以贵贱揔
 谓之士者始附于版者士也故曰司士焉 王先生
 曰今之六部古之六卿也自汉成帝初分尚书置四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b 页 WYG0095-0575b.png
 曹至光武分为六曹迄于魏晋或五或六初无常制
 宋齐以来多定为六曹稍似周礼至隋定为六部今
 考其职则天官冢宰为尚书令非吏部也司士掌群
 臣之版其吏部乎 杂说司士诸子𨽻于司马何也
 古者大夫士国子皆从金革之事而不征于司马然
 非其官之长素禀焉一旦用之将有不如令者舍之
 则不能以众正遽用法则不亦难乎为上矣俾之属
 以传军政用之则其官自帅其徒自为伍所以整旅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a 页 WYG0095-0576a.png
 亦以全恩
掌群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
岁与其贵贱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
之数以诏王治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
食唯赐无常(奠音/定)
 王氏曰群臣之版谓书其名于版也治其政令即损
 益之数与辨其年岁贵贱之等是也损益谓黜陟也
 有损有益则有登有下其数有多少也辨其年则以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b 页 WYG0095-0576b.png
 知其齿之壮老辨其岁则以知其任之久近贵若大
 夫以上贱若士以下邦国谓诸侯也都谓大都小都
 家家邑也县鄙六遂也言六遂以见六乡卿大夫士
 谓王臣及诸侯之臣与涖都邑者也庶子者卿大夫
 之庶子未命者也其适子已命者则为士 郑氏曰
 以诏王治告王所当进退 刘氏曰太宰岁终则令
 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矣
 此又诏王治者太宰诏之于职事之终也司士诏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a 页 WYG0095-0576c.png
 于论定之始也王制曰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
 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
 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
 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则司士者司马之属也 陈氏
 曰古之六卿其分职也未尝不通其联事也未尝不
 分司徒掌教司马掌政未尝不分也有发兵则司徒
 教士以车甲升造士则司马辨论官材司马之属司
 士曰以德诏爵此司马辨论官材之谓也 王氏曰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b 页 WYG0095-0576d.png
 凡公侯伯子男公卿大夫士皆所谓爵也自诸侯之
 士下士视上农夫以至君十卿禄皆所谓禄也事有
 大小能大者治大能小者治小故以能诏事食有多
 寡治大者其食多治小者其食寡事成于久然后食
 可定故以久奠食以德诏爵所以贵之以功诏禄所
 以富之以能诏事所以任之以久定食所以养之
 杂说爵禄事皆称诏独其食不言诏者则知爵禄事
 皆有去取进退惟上之特命而奠食乃其常俸所当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a 页 WYG0095-0577a.png
 得之稍食故不言诏也言久者计其岁月之久所当
 食之俸若书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位事惟能得此
 理矣 杂说云司士掌群臣之版则官悉𨽻焉有德
 者始诏以爵有功者惟诏以禄有能者始诏以事后
 世但以官府烦多疑周官不知当时以事之多寡而
 损益其员数观卿士之贤能而为爵禄之与夺则官
 不至于冗矣 王氏曰唯赐无常者赐出于王之恩
 也恩有多寡则赐有厚薄又何常之有不可以有司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b 页 WYG0095-0577b.png
 法数制之也
正朝仪之位辨其贵贱之等王南乡三公北面东上孤
东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门之
右南面东上大仆大右大仆从者在路门之左南面西
上司士摈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
揖门左揖门右大仆前王入内朝皆退(朝直遥反乡许/亮反大仆音泰)
(下放/此)
 郑氏曰此王日视朝于路门外之位也 王介甫曰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a 页 WYG0095-0577c.png
 所谓治朝也若朝士之位与此不同者彼外朝之法
 听狱弊讼询众庶之朝也乡明以听天下者王故王
 南乡乡王而荅之者三公故三公北面孤佑王者也
 故东面卿大夫佐王者也故西面王族故士虎士大
 仆大右大仆从者则从王者也顺王所乡故南面三
 公东上则北面以东为右故也自孤以下则皆以近
 尊为上公以上皆言面王独言乡不斥其体尊故也
  郑氏曰王族故士故为士晚退留宿卫者未尝仕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b 页 WYG0095-0577d.png
 虽同族不得在王宫大右也司右也大仆从者小臣
 祭仆御仆𨽻仆也司士摈诏王出揖公卿大夫以下
 朝者也卿大夫士皆君之所揖礼春秋传所谓三揖
 在下特揖一一揖之族众也大夫爵同者众揖之公
 及孤卿大夫始入门右皆北面东上王揖之乃就位
 群士及故士大仆之属发在其位群士位东面王西
 南乡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巡既
 复位 王氏曰三孤六卿尊故特揖之大夫卑于孤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a 页 WYG0095-0578a.png
 卿故中大夫下大夫各以其等而众揖之士又卑于
 大夫故上士中士下士旁三揖焉王还揖门左揖门
 右则在门左右者皆南面故也大仆前正王位故也
 王入内朝皆退王视事于治朝既毕而入内朝则百
 官皆退也内朝在路门内亦谓之燕朝
掌国中之士治凡其戒令掌摈士者膳其挚凡祭祀掌
士之戒令诏相其法事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帅其属
而割牲羞俎豆凡会同作士从宾客亦如之作士适四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b 页 WYG0095-0578b.png
方使为介大丧作士掌事作六军之士执披凡士之有
守者令哭无去守国有故则致士而颁其守凡邦国三
岁则稽士任而进退其爵禄(相息亮反昭上招反从才/用反使色吏反又如字披)
(方寄/反)
 疏曰卿大夫士揔皆号为士若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之类群臣揔号 王氏曰士治治其进退损益也
 疏曰摈士谓初得命为卿大夫士执挚见于王司士
 摈相之使见王也膳其挚入于王之膳人凡祭祀掌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a 页 WYG0095-0578c.png
 其戒令者谓群臣有事于祭祀皆掌其齐戒告令也
 诏其法事者谓告语并摈相其行礼之事也及赐爵
 者谓祭末众酬无算爵之时皆有酒爵赐及之皆以
 昭穆为序也 祭统曰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
 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郑氏曰割牲制体也羞进也 刘氏曰凡会同作士
 从者选之行艺而进之以从王也 王氏曰作士适
 四方使者奉王命而使也为介为之介者 王先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b 页 WYG0095-0578d.png
 曰上卿使则大夫为之介大夫使则士为之介 郑
 氏曰大丧作士掌事谓奠敛之属披柩车行所以扶
 持棺者也凡士之有守者令哭无去守官不可空也
 国有故非丧则兵灾也稽士任其所掌治也 王氏
 曰邦国之士皆命于王故曰凡邦国三岁则稽士任
 而进退其爵禄 杂说此正稽诸侯贡士之贤否以
 行赏罚周礼诸侯贡士一项事别都不见惟司士此
 一段与合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a 页 WYG0095-0579a.png
诸子
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

 郑氏曰诸子主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者 刘氏曰
 适子庶子皆掌之 王氏曰自其众而言之则谓之
 诸子(郑氏曰或曰/诸子庶子也)
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国有
大事则帅国子而致于大子唯所用之若有兵甲之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b 页 WYG0095-0579b.png
则授之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
正凡国正弗及大祭祀正六牲之体凡乐事正舞位授
舞器大丧正群子之服位会同宾客作群子从凡国之
政事国子存游倅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
以考其艺而进退之(倅七内反治直吏反大子音泰/卒子匆反正音征下国正同)
 郑氏曰四民之业而士者亦世焉国子者是公卿大
 夫士之副贰也 刘氏曰国子之倅谓副贰于其父
 之职业者也以其将世于仕进则必渐摩以忠义故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a 页 WYG0095-0579c.png
 设诸子之官 疏曰燕义曰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
 子官与周官诸子职同诸庶通名俱训为众 芸阁
 吕氏曰倅者贰也必用国子之倅者盖古之为国其
 使君臣相信非一日积也太子君之贰也国子之倅
 诸侯诸臣之贰也以诸侯诸臣之贰事其君之贰学
 相同则好相合矣王制曰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
 诗书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
 皆造焉是也事相同则情相信矣国有大事则帅国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b 页 WYG0095-0579d.png
 子而致于太子唯所用之是已故太子虽未为君也
 君臣之交际已尽贤不肖之知已悉可任使之才已
 备则先王之所以虑后世者不为不豫矣(王氏曰诸/子掌国子)
 (之倅而已盖国子之适则为正而其庶之介于适者/则谓之倅 王先生曰下文游倅是已盖王制所谓)
 (不世禄者于又王介甫曰上文言国子之倅而下言/帅国子致 太子则诸子掌国子及其倅非特倅也)
  郑氏曰戒令致于太子之事教治修德学道也
 刘氏曰辨其等以其父之爵为之等叙其齿而为之
 位也 郑氏曰凡入学以齿 王氏曰国有大事则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0a 页 WYG0095-0580a.png
 帅国子而致于太子者公卿大夫士则听于王者也
 其子则听于太子者也休戚所以一体而无异虑也
  东莱曰古者太子与卿大夫之子同其学或有大
 故则使太子帅其馀子在宫中天子同其父御兵于
 外其子弟佐王之太子守宫于内此见得内外相维持
 不拔之理如此夫太子素与诸侯之子弟朝夕习熟
 故后来诸侯之子立为诸侯时事太子为君此正是
 封建诸侯之本不如后世徒然封建平日在学时必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0b 页 WYG0095-0580b.png
 择其能为诸侯者则他日立为诸侯有不可立者则
 不立也如国语宣王欲得国子之能训诸侯者樊穆
 仲曰鲁侯肃恭明神而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
 遗训而咨于故实王乃命鲁孝公于夷宫此是诸
 侯子弟同在学者又如楚世家曰当周成王时楚子
 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伋
 俱事成王此可以见太子素与诸侯子弟相处此其
 意可以概见至春秋郑太子忽在周亦有此意 郑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1a 页 WYG0095-0580c.png
 氏曰军法百人为卒五人为伍 王氏曰置其有司
 则若伍之有公司马卒之有长也 李氏曰大哉王
 者之师其备矣乎非直兴于闾里而又取诸世族彼
 以父祖贵富宜有报上之心况学习德行道艺孰不
 知忠孝之美任之以金革则与夫干赏蹈利庸徒鬻
 卖者盖有间矣且太子将为君国子将为臣君臣之
 分未定而恩义固已接则今日之游倅未必不为嗣
 王之将帅也文王世子曰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1b 页 WYG0095-0580d.png
 公族之无事者守于公宫正室守太庙诸父守贵宫
 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此诸侯礼也岂天子之
 事而有不用力者乎 郑氏曰国子属太子司马虽
 有军事不赋之 王介甫曰司马弗正凡国正弗及
 则是诸子正之太子用之而已 刘氏曰大司马揔
 六乡六遂都鄙之司无虑数十万足以制九州御四
 夷之强弗友者矣而此国有大事则帅国子而致于
 太子圣人防微保邦之根本使诸侯卿大夫士之子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2a 页 WYG0095-0581a.png
 为太子之肘腋而倅于王也故司马弗正凡国正弗
 及则国之根本不可得而动摇矣 刘氏曰大祭祀
 正六牲之体者诸子学礼乐诗书将世其父而未之
 用也割牲体羞俎豆则已仕者为之而司士掌之诸
 子则涖而观之朝践而豚解必腥以献也酳尸而体
 解必爇以献也至于犬豕牛羊则升首荐血六牲之
 体必叙以献苟失其叙有不中礼则诸子正而叙之
 故曰正六牲之体习之以其行也 郑氏曰位佾处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2b 页 WYG0095-0581b.png
 也 王氏曰正舞位谓国子之在舞位者也授舞器
 则国子之用舞器者也盖先王之教国子成之以乐
 而大司乐教之也国子亦谓之群子者又以居而众
 者名之从从王也国子之于政事若宿卫守固之属
 也 郑氏曰游倅倅之未仕者 王氏曰存者使之
 在学而养之也 郑氏曰学学宫也射射宫也 介
 甫曰春合诸学则修德学道也秋合诸射则以待兵
 甲之事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3a 页 WYG0095-0581c.png
司右
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郑氏曰右谓有勇力之士充车右 刘氏曰司右群
 属车之右也若王之五路右其玉路金路者则下大
 夫也右其象路者则上士也右其戎路木路者则中
 大夫也故司右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徒八十人者皆
 群属车之右也
掌群右之政令凡军旅会同合其车之卒伍而比其乘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3b 页 WYG0095-0581d.png
属其右凡国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属焉掌其政令
(比毗志反乘绳/證反属音烛)
 郑氏曰合比属谓次第相安习也车亦有卒伍 刘
 氏曰军旅会同合其车之卒伍所谓兵车也左氏称
 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司马法曰
 二十五乘为偏百二十五乘为伍周之遗法焉 王
 介甫曰比其乘者比其乘之马使齐力属其右者属
 其右之人使同心 刘氏曰国之勇力之士能用五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4a 页 WYG0095-0582a.png
 兵者属焉习之以五兵而选以为右也司马法曰弓
 矢围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长以卫短短以救长则
 会同而卒伍其车者有文事必有武备非特孔子也
 周公则然矣 王介甫曰先王既合万民之卒伍以
 时习之皆使知战矣又属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于
 司右而使掌其政令则军旅之事有选锋以待敌齐
 民得免死焉无事之时武夫皆制于官府无所奋其
 私斗矣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4b 页 WYG0095-0582b.png
虎贲氏(音奔/)
下大夫二人中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十人
虎士八百人
 王氏曰虎贲氏以下大夫二人为之其徒有虎士八
 百人则所以卫至尊者亦众矣书牧誓序虎贲三百
 人 郑氏曰不言徒曰虎士则虎士徒之选勇力者
 杂说虎贲八百人乃天子亲兵也六军之外禁卫惟
 此而已王不出则虎贲不出及其弊也以之从军旅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5a 页 WYG0095-0582c.png
 赐诸侯非旧法也(僖二十八年襄王赐/晋文公虎贲三百人) 胡康侯曰
 自古盛王虽用文德必有亲兵专掌宿卫周公指虎
 贲与常伯同戒成王欲其知恤虎贲者犹今侍卫亲
 军也康王初立太保俾齐侯吕伋以虎贲五百人迎
 于南门吕伋者太公望子自诸侯入典亲军犹今殿
 前马步军都帅也勋德世臣揔司禁旅虎贲卫士宿
 卫王宫其为国家虑深远矣
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军旅会同亦如之舍则守王闲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5b 页 WYG0095-0582d.png
王在国则守王宫国有大故则守王门大丧亦如之及
葬从遣车而哭适四方使则从士大夫若道路不通有
徵事则奉书以使于四方(先悉荐反后户/豆反使所吏反)
 刘氏曰虎士八百人而下大夫二人中士十有二人
 掌之胥八十人部之王车之行而先后之虽趋亦不
 离其卒伍示众以严肃也 郑氏曰舍者王出所止
 宿处闲梐枑也守王宫为周卫也守王门非常之难
 要在门也遣车王之魂魄所依也 刘氏曰士大夫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6a 页 WYG0095-0583a.png
 使于四方则以虎士从之护王命也 王氏曰道路
 不通有兵寇之故也有徵事徵师役之事也必勇猛
 有力者然后可以为使 东莱曰周人戒成王曰王
 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任人牧夫准人固是
 系天下安危固当戒缀衣虎贲只是侍御仆臣何故
 与任人牧夫准人同一般说而都无轻重此最是周
 公养成王君德深厚处大抵外朝之人人君临朝方
 得入觐而人君又见其望高德厚待之尊严而不敢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6b 页 WYG0095-0583b.png
 亵近惟侍御仆从朝夕与他亲比若得正人动作起
 居阴化默移须到圣贤地位若谗謟面谀之人朝夕
 与之相处便到失德处何故缀衣虎贲位最贱职最
 亲所以不特是常伯常任准人要得人而虎贲缀衣
 亦须要得人
旅贲氏
中士二人下士十有六人史二人徒八人
 王氏曰旅贲氏以旅力而卫王诗曰旅力方刚者此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7a 页 WYG0095-0583c.png
 也
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左八人右八人车止则持轮凡
祭祀会同宾客则服而趋丧纪则衰葛执戈盾军旅则
介而趋(盾常准反夹古洽反/衰七雷反介音戒)
 郑氏曰夹王车者其下士也下士十有六人中士为
 之帅焉 王氏曰旅贲之夹王车则王卫之犹亲者
 也故车止则持轮以为安 注疏服而趋夹王车趋
 也会同宾客王车齐服服衮冕则此士之齐服服玄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7b 页 WYG0095-0583d.png
 端也臣为王服斩衰斩衰麻绖至葬乃服葛葛绖也
 介被甲也 王介甫曰王吉服则亦吉服王凶服则
 亦凶服王戎服则亦戎服 刘氏曰既卫王之行则
 从王之服吉凶介胄莫不如其所事
节服氏
下士八人徒四人
 郑氏曰世为王节所衣服
掌祭祀朝觐衮冕六人维王之太常诸侯则四人其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8a 页 WYG0095-0584a.png
亦如之郊祀裘冕二人执戈送逆尸从车
 郑氏曰服衮冕者从王服也维持之也王旌十二斿
 两两以缕缀连旁三人持之礼曰天子旌曳地 杂
 说此便是顾命一人冕执刘一人冕执戣相似 王
 氏曰诸侯则四人杀于王也其服亦如之亦如诸侯
 之服 郑氏曰裘大裘也裘冕者亦从尸服也从车
 从尸车也送逆之往来也春秋传曰晋祀夏郊董伯
 为尸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8b 页 WYG0095-0584b.png
方相氏
狂夫四人
 王氏曰时傩而殴疫其官名之曰方相氏以其相视
 而攻疫者非一方也月令于季冬命有司大傩则曰
 旁磔亦以方之所在非一方
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𨽻而时
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
(难乃多反驱起俱反先悉荐/反圹音旷方音罔良音两)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9a 页 WYG0095-0584c.png
 郑氏曰蒙冒也 王氏曰蒙熊皮取其以毅而致果
 也黄金四目取其视无不见也黄者中之色金则刚
 而明刚中而明足以察见阴慝也执戈扬盾所以致
 其威也帅百𨽻罪𨽻夷𨽻之属也时傩以时而傩也
 月令于季春之傩则曰毕春气仲秋之傩则曰达秋
 气于季冬则命有司大傩是也以索室则以室者阴
 慝之所藏也驱疫则逐而去之也 郑氏曰大丧先
 柩葬使之道也圹穿地也方良罔两也 刘氏曰驱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19b 页 WYG0095-0584d.png
 罔两以安王神也
大仆下大夫二人小臣上士四人祭仆中士六人御仆
下士十有二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郑氏曰仆侍于尊者之名大仆其长也 杂说大仆
 祭仆𨽻仆大驭戎仆齐仆道仆田仆驭夫戎右齐右
 道右诸右自戎右而外诸驭自戎驭而外皆用之平
 居而𨽻于司马何也凡车马之政在国犹在军一以
 师律治之也 王氏曰天下之治乱其原乃在乎一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0a 页 WYG0095-0585a.png
 人之身一身之修废乃在乎左右之辅先王知左右
 之不正则无与修其身一身之不修则无与治天下
 故其建官犹重于侍御之人而大仆则下大夫二人
 为之所谓侍从仆御罔匪正人则王之视听言动何
 患于不正乎其身正而后天下归之则周官之设大
 仆所掌如此岂不谓知要哉 伊川曰人主不可跬
 步离正人盖所以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故能习与智
 长化与心成 东莱曰穆王命伯囧为大仆正作囧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0b 页 WYG0095-0585b.png
 命夫陪仆执御之臣后世视为贱品而不之择者也
 曾不知人主朝夕与居气体移养常必由之潜消默
 夺于冥冥之中而明争显諌于昭昭之际抑末矣穆
 王之命其知本哉然自周公作立政而叹缀衣虎贲
 知恤者鲜则君德之所系前此知之者亦罕矣周公
 表而出之其选始重穆王之用大仆正特作命书至
 于大司徒略等流风犹未远也其书曰昔在文武聪
 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1a 页 WYG0095-0585c.png
 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
 有不臧下民祗若万邦咸休夫文武君臣之际盛矣
 主圣臣直合而言之咸怀忠良也别而言之地愈近
 而选愈精君德之成未有不自左右相与居之人然
 仆御之臣最切近于君者自古皆以士大夫之贤者
 为之曰罔匪正人盖发栉而苗耨之不容一未坚正
 者厕乎其间也文武动容周旋何尝不中礼今必先
 言侍御仆从旦夕承弼而后继以出入起居罔有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1b 页 WYG0095-0585d.png
 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盖左右交修近臣之常职而
 内外交相养亦圣人不已之功也后世固有欲善其
 号令者矣曾不知本诸身出入起居漫不加省徒区
 区欲谨于议令之时所谓咸其辅颊舌感人之末者
 也下民祗若万邦咸休岂口舌所能辨乎又曰今予
 命汝作大正正于群仆侍御之臣懋乃后德交修不
 逮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夫
 治有体统群仆侍御之臣众矣穆王虽急于左右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2a 页 WYG0095-0586a.png
 助苟遍告而亲择之则元首丛脞非君道也故命一
 伯囧作大正群仆侍从之臣皆统焉使伯囧正帅其
 僚则其僚莫不质厚敦朴便佞屏迹蔼蔼王多吉士
 矣固不待穆王之亲择也此为治之体统也又曰仆
 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
 臣此申言君德所系惟在左右而欲伯囧精择之也
 又终之曰呜呼钦哉永弼乃后于彝宪穆王卒章之
 命望于伯囧者深且长矣此心不继造父为御周游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2b 页 WYG0095-0586b.png
 天下将必有车辙马迹导其侈者果出于仆御之间
 抑不知伯囧犹在职乎否也穆王豫知所戒忧思深
 长犹不免躬自蹈之人心操舍之无常可惧哉
大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王
视朝则前正位而退入亦如之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
而掌其政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
御庶子祭祀宾客丧纪正王之服位诏法仪赞王牲事
王出入则自左驭而前驱凡军旅田役赞王鼓救日月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3a 页 WYG0095-0586c.png
亦如之大丧始崩戒鼓传达于四方窆亦如之县丧首
服之法于宫门掌三公孤卿之吊劳王燕饮则相其法
王射则赞弓矢王视燕朝则正位掌摈相王不视朝则
辞于三公及孤卿(遽其据反乘绳證反窆彼验反/县音玄劳力报反相息亮反)
 疏曰大仆亲近王所之官故王之衣服及位处恐其
 不正故皆正之也 郑氏曰出大命王之教也入大
 命群臣所奏行 王氏曰正王之服则王之动容周
 旋无不中礼也正王之位则王之出入起居罔有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3b 页 WYG0095-0586d.png
 钦也出王之大命宣之于外也入王之大命纳之于
 内也先正王之服位而后出入王之大命则能正位
 然后能凝命故也复有报于上逆有言于上 王先
 生曰有诸侯之复逆有公孤卿之复逆有吏民之复
 逆皆所以通上下之情诸侯复逆掌之大仆诸臣复
 逆掌之小臣吏民复逆掌之御仆皆以位之尊卑而
 为之次第也若宰夫则有曰诸臣之复万民之逆夫
 复者虽为诸臣言之而民亦未始不复逆虽为万民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4a 页 WYG0095-0587a.png
 言之而吏亦未始不逆是以御仆又云诸臣之逆庶
 民之复是知复逆者通上下之辞也 杂说掌受臣
 民奏报汉之公车今之登闻鼓院也自诸侯群臣万
 民各有复逆势有尊卑故大仆小臣御仆各以官尊
 卑受之达于宰夫告于冢宰与王参考行之所以通
 下情来谏诤也 杂说大仆掌传达章报而已亦属
 于司马何耶尝观秦将军章邯使长史欣请事咸阳
 留司马门三日不得见邯遂降楚赵充国六月戊申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4b 页 WYG0095-0587b.png
 上奏七月甲寅玺书报自极远至京师往还才七日
 汉果以成功兵事贵速而忌壅蔽有如大仆掌复逆
 司马不能令之缓急能无虞乎 王氏曰王视朝视
 治朝 疏曰大仆本位在路门之左今进前正王位
 讫王退入路寝亦如之 东莱曰如汉成帝临朝之
 时尊严如神及退朝与张放等所说皆淫僻邪侈之
 事人君到此不是见得有力如何会到罔有不钦田
 地 王介甫曰路鼓四面示欲四方无所不达大寝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5a 页 WYG0095-0587c.png
 之门外自外至者莫近焉则欲其闻之速也先言穷者
 则欲其速达甚于遽令 郑氏曰大寝路寝也其门外
 则内朝之中穷谓穷冤失职以达于王若今时上变事
 击鼓矣遽传也若今时驿马军书当急闻者亦击此鼓
 太仆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当受其事以闻
 疏曰御仆云以序受路鼓御庶子者盖以御仆有下士
 十二人分之为御庶子总名曰御仆 郑氏曰诏告也
  刘氏曰诏王之法仪正其容猊使中于礼也 王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5b 页 WYG0095-0587d.png
 甫曰王之牲事以事鬼神苟外不能治其人内不能正
 其身虽日用牲祭鬼神犹弗飨也大臣众矣所与治其
 人莫尊于太宰近臣众矣所与正其身莫亲于大仆故
 赞牲事以此两官 郑氏曰前驱如今道引也道而居左
 自驭不参乘辟王也亦有车右焉 疏曰凡军旅田役赞
 王鼓王执路鼓路鼓四面佐击其馀面也 郑氏曰救日
 月日月食时也春秋传曰非日月之𤯝不鼓大丧戒鼓击
 鼓以警众也窆葬下棺也首服之法谓免髽等总广狭长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6a 页 WYG0095-0588a.png
 短之数县其书于宫门示四方掌三公孤卿之吊劳
 王使往也 王氏曰王燕饮则相其法者谓王与诸
 侯及群臣燕饮酒时也燕虽以示慈惠其饮无酌数
 以醉为度然亦有法故太仆相之也 郑氏曰王射
 赞弓矢授之受之 王氏曰燕朝内朝也 疏曰燕
 朝朝于路寝之庭以其路寝安燕之处则谓之燕朝
 以其与宾客飨食在庙燕在寝也 郑氏曰辞以王
 不视朝之意告之也春秋传曰公有疾不视朔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6b 页 WYG0095-0588b.png
小臣掌王之小命诏相王之小法仪掌三公及孤卿之
复逆正王之燕服位王之燕出入则前驱大祭祀朝觐
沃王盥小祭祀宾客飨食宾射掌事如大仆之法掌士
大夫之吊劳凡大事佐大仆
 郑氏曰小命时事所敕问 王先生曰夏官太仆小
 臣之于王天官内小臣内竖之于后其职一也内小
 臣掌王后之命正其服位出入则前驱而大仆掌正
 王之服位出王之大命王出入则前驱是大仆之职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7a 页 WYG0095-0588c.png
 与小臣同内竖云掌内外之通令凡小事而小臣云
 掌王之小命是小臣之职与内竖同然大者掌其大
 小者掌其小此大仆小臣之职所以分也至于内小
 臣之所掌宜若掌后之小命也今乃曰掌王后之命
 而其通令凡小事则内竖掌之此所以见后之次于
 王者也况后言命不言大命王虽有好令于卿大夫
 曾何大命之有是知大命皆出于王也周之时后且
 不预王之大命况他人乎后世陪臣执国命可胜叹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7b 页 WYG0095-0588d.png
 哉 郑氏曰小法仪趋行拱揖之容 王氏曰燕服
 位朝退适小寝燕居之时也 郑氏曰燕出入若今
 游于诸观苑 王氏曰大祭祀朝觐沃王盥者以水
 盥手所以致洁也祭祀以接神朝觐以接人浊秽非
 所以为敬也王侍从之小臣犹能御王以其洁又况
 其大者哉 郑氏曰宾射与诸侯来朝者射
祭仆掌受命于王以视祭祀而警戒祭祀有司紏百官
之戒具既祭帅群有司而反命以王命劳之诛其不敬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8a 页 WYG0095-0589a.png
者大丧复于小庙凡祭祀王之所不与则赐之禽都家
亦如之凡祭祀致福者展而受之(与音/预)
 刘氏曰王之于祭祀也冢宰正其纲宗伯正其职六
 官之属各祗其事先期誓戒择贤执事斋戒涤濯可
 谓尽其诚敬备乎礼文矣而具脩之初王不得以躬
 视之也乃设祭仆之职专受王命以视祭祀而警戒
 祭祀有司紏百官之戒具是代王躬视于其事也圣
 人之于鬼神尽心如此故以祭则飨于帝而受其福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8b 页 WYG0095-0589b.png
 也 郑氏曰小庙高祖已下也始祖曰太庙祭祀王
 之所不与同姓有先王之庙者则赐之禽也凡祭祀
 致福者谓臣有祭祀必致祭肉于君所谓归胙也展
 录视其牲体数 王氏曰言展而受之则以胙自外
 至受而膳王不可以不慎也此又祭仆所以忠于君
 者如此
御仆掌群吏之逆及庶民之复与其吊劳大祭祀相盥
而登大丧持翣掌王之燕令以序守路鼓(翣所/甲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9a 页 WYG0095-0589c.png
 王介甫曰庶民之复即大司寇所谓远近茕独老幼
 欲有复于上者也故大仆言建路鼓以待达穷者闻
 鼓声则速逆御仆也 刘氏曰小臣掌沃则御仆相
 盥者捧盘授巾也 郑氏曰登为王登牲体于俎牲
 馈食礼主人降盥出举入乃七载翣棺饰也燕令燕
 居时之令也序更也 王氏曰御仆下士十有二人
 以序更守路鼓以待达穷民与遽令也
𨽻仆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29b 页 WYG0095-0589d.png
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郑氏曰𨽻者其事亵也
掌五寝之扫除粪洒之事祭祀修寝王行洗乘石掌跸
宫中之事大丧复于大寝小寝(扫素报反粪方/问反洒所卖反)
 王氏曰宫人掌王宫六寝之修则王宫之事𨽻仆掌
 王寝之埽除则宗庙之事也 郑氏曰五寝五庙之
 寝也诗曰寝庙绎绎相连猊也前曰庙后曰寝 王
 介甫曰王者七庙而云五寝者盖二祧将毁先除其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0a 页 WYG0095-0590a.png
 寝去事有渐故也郑氏谓唯祧无寝是也以文武为
 二祧则误矣礼记以远庙为祧当此时文武最为近
 庙岂宜称祧又不设寝乎然则二祧其高祖之父与
 其祖欤(刘氏曰成王之时其庙以天子之礼而致六/享者五后稷为太祖也太王为高祖也王季)
 (为曾祖也文王为/祖也武王为祢也) 郑氏曰祭祀修寝或有事焉月
 令凡新物先祭寝庙乘石王所登上车之石也诗曰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跸止行人者宫中有事则跸
 王氏曰修之所以治坏洗之所以治洁跸之所以警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0b 页 WYG0095-0590b.png
 备 郑氏曰小寝高祖以下庙之寝也始祖曰大寝
弁师
下士二人工四人史二人徒四人
 郑氏曰弁者古冠之大称 疏曰按郊特牲及士冠
 礼皆云夏收殷冔周弁三代皆祭冠则弁亦冕也即
 是六冕皆得称弁若皮弁爵弁自然是弁
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
采玉十有二玉笄朱纮诸侯之缫斿九就珉玉三采其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1a 页 WYG0095-0590c.png
馀如王之事缫斿皆就玉瑱玉笄王之皮弁会五采玉
璂象邸玉笄王之弁绖弁而加环绖诸侯及孤卿大夫
之冕韦弁皮弁弁绖各以其等为之而掌其禁令(缫音/早侯)
(当为公字之误也珉亡贫反填丁念反会古外反/璂音其又作琪玄谓读如薄借綦之綦邸丁礼反)
 王氏曰冕服有六而云五冕者祀昊天上帝服大裘
 则服衮可知矣大裘与衮其冕一也此所以谓之五
 冕欤 疏曰凡冕以版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
 以朱覆之 王氏曰于朱言里则知玄之为表也延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1b 页 WYG0095-0590d.png
 冕之覆在上者以自下而视之则延长故谓之延纽
 小鼻也 注疏纽者缀于冕两旁垂之武两旁作孔
 以笄贯之使得其牢固也五采缫缫杂文之名也合
 五采丝为之绳贯五采玉垂之于延之前后各十二
 旒玉藻所谓天子玉藻前后邃延也皆五采玉十有
 二者此各据一旒而言玉有五色青赤黄白黑于一
 旒之上以此五色玉贯于藻绳之上每玉间相去一
 寸十二玉则十二寸就成也以一玉为一成结之使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2a 页 WYG0095-0591a.png
 不相并也缫不言皆有不皆者此为衮衣之冕十二
 旒则用玉二百八十八鷩衣之冕缫九斿用玉二百
 一十六毳衣之冕七斿用玉百六十八希衣之冕五
 斿用玉百二十玄衣之冕三斿用玉七十二玉言皆
 则五冕旒皆十二玉也 王介甫曰五采备采也十
 有二备数也玉十有二备物也 王氏曰玉笄者以
 玉为笄所以贯也 郑氏曰朱纮以朱组为纮纮一
 条属两端于武 刘氏曰纮上绕笄之两端欲其固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2b 页 WYG0095-0591b.png
 也 王氏曰诸侯之缫斿九就此指上公之制言之
 也盖上公以九为节 疏曰每缫九成则九旒也旒
 各九玉公之冕用玉百六十二 王氏曰珉玉三采
 则亦德之杀也异乎王之全也荀子曰虽有珉之昏
 昏不若玉之昭昭则珉者石之美而似玉者 注疏
 三采朱白苍也聘礼公侯伯缫藉三采朱白苍其馀
 谓延纽皆玄覆朱里与王同也出此则异缫斿皆就
 皆三采也玉瑱塞耳者 王氏曰玉瑱塞耳以示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3a 页 WYG0095-0591c.png
 听也前旒蔽明以示其内视也 疏曰王不言玉瑱
 于此言之互见也 王氏曰皮弁者王视朝之服
 郑氏曰会缝中也綦结也皮弁之缝中每贯结五采
 玉十二以为饰谓之綦诗云会弁如星又曰其弁伊
 綦是也 王氏曰象邸以象骨饰弁内顶上之抵
 刘氏曰又贯之以玉笄则为王之皮弁也 郑氏曰
 弁绖王吊所服也加环绖者大如缌之麻绖缠而不
 紏 王氏曰冕吉服也韦弁戎服也皮弁朝服也弁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3b 页 WYG0095-0591d.png
 绖吊服也其为之各有等 郑氏曰各以其等缫斿
 玉璂如其命数也冕则缫七就用玉九十八子男缫
 五就用玉五十玉皆三采孤缫四就用玉三十二三
 命之卿缫三就用玉十八再命之大夫缫再就用玉
 八藻玉皆朱绿韦弁皮弁则侯伯璂饰七子男璂饰
 五玉亦三采孤则璂饰四三命之卿璂饰三再命之
 大夫璂饰二玉亦二采弁绖之弁其辟积如冕缫之
 就然禁令者不得相僣踰也 刘氏曰尊卑贵贱由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4a 页 WYG0095-0592a.png
 乎冕弁定等差也卑不可踰于尊贱不可踰于贵弁
 师掌其禁令则礼行于九服矣
司甲(阙/)
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

 郑氏曰甲今之铠也兵戈盾官之长 王氏曰书之
 费誓言敹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而后言备乃弓
 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盖甲胄干所以自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4b 页 WYG0095-0592b.png
 保弓矢与矛所以讨敌戎事先自保而后讨敌故周
 官之序先司甲而后司兵也
司兵
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及授兵从司
马之法以颁之及其受兵输亦如之及其用兵亦如之
祭祀授舞者兵大丧廞五兵军事遣车之五兵会同亦
如之(廞虚/金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5a 页 WYG0095-0592c.png
 王氏曰五兵弓矢戈殳矛也 郑氏曰五盾干橹之
 属名未尽闻 刘氏曰掌辨其物者常利其器以待
 用也与其等者常类其聚以待授也 王氏曰以待
 军事除器戒不虞之意 东莱曰古者藏兵于庙大
 夫家不藏甲凡用兵必取之庙归而必饮至以见不
 敢轻举之意如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亦此意如
 郑庄公将伐许授兵于大宫鲁公治兵楚武王授师
 孑之类此见春秋之初其制尚存 郑氏曰从司马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5b 页 WYG0095-0592d.png
 之法令师旅卒两人数所用多少也兵输谓师还有
 司还兵也用兵出给卫守 杂说甸出革车一乘凡
 甲戈楯旗物鼓铎悉备焉乡遂之官简其兵器是也
 调发则各以其具行而官府不与知也而司兵司戈
 盾司弓矢掌授兵器非授之民也授之卿大夫从军
 旅会同者也故司兵曰及其受兵亦如之是卿大夫
 毕事则归之也若民兵则自藏之民间耳秦人销锋
 镝欲兵不在民不知揭竿之夫乃能亡秦其与周人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6a 页 WYG0095-0593a.png
 藏兵于民之意大异矣 郑氏曰舞者兵朱干玉戚
 之属车之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也若步卒之五兵
 则无夷矛而有弓矢 薛氏图曰夷矛虽不施于
 步而弓矢未尝不施于车故兵车射者取左御者处
 中戎右处右则车上固有弓矢也
司戈盾
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郑氏曰戈今句孑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6b 页 WYG0095-0593b.png
掌戈盾之物而颁之祭祀授旅贲殳故士戈盾授舞者
兵亦如之军旅会同授贰车戈盾建乘车之戈盾授旅
贲及虎士戈盾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乘绳/證反)
 王氏曰掌戈盾之物而颁之谓祭祀军旅会同之时
 颁之以给用也 郑氏曰故士王族故士也与旅贲
 当事则卫王也殳如杖长寻有四尺 王氏曰贰车
 副贰之车也 郑氏曰乘车王所乘之车也军旅则
 革路会同则金路 刘氏曰旅贲夹王车左右虎贲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7a 页 WYG0095-0593c.png
 趋王车前后舍则守王闲则殳与戈盾戒备之犹急
 者也非其有屏蔽之用乎 王氏曰藩盾设盾以藩
 卫之王行则无所用故敛之也 刘氏曰盾有藩盾
 有车盾有舞盾所施不同则制亦异矣所以有五者
 之制
司弓矢
下大夫二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郑氏曰司弓矢弓弩矢箙官之长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7b 页 WYG0095-0593d.png
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与其出
入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及其颁之王弓弧弓以授
射甲革椹质者夹弓庾弓以授射豻侯鸟兽者唐弓大
弓以授学射者使者劳者其矢箙皆从其弓凡弩夹庾
利攻守唐大利车战野战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
守城车战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茀矢用诸弋
射恒矢庳矢用诸散射(守手又反藏才浪反中音仲箙/音服射食亦反椹张林反夹古)
(洽反庾本作庚豻音岸使所吏反絜苦结反枉/于往反鍭音侯茀音弗庳方二反散素旦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8a 页 WYG0095-0594a.png
 郑氏曰法曲直长短之数 疏曰辨其名物者六弓
 八矢等各有名号物色出者颁之入者受之 郑氏
 曰弓弩成于和矢箙成于坚箙盛矢器也以兽皮为
 之 陈氏曰诗曰象弭鱼服 王氏曰中春阳气方
 和之时故献弓弩中秋阴气方坚之时故献矢箙盖
 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先王以道制器固不违乎
 时之序物之理而与造化同其功矣是以器之成也
 既完且美而天下之利用于是乎出矣 郑氏曰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8b 页 WYG0095-0594b.png
 弧夹庾唐大六者弓异体之名往体寡来体多曰王
 弧往体多来体寡曰夹庾往体来体若一曰唐大
 王先生曰记曰左射驺虞右射狸首而贯革之射息
 传曰养由基蹲甲而射之是所谓甲革也 郑氏曰
 质正也树椹以为射正射甲与椹试弓习武也 王
 氏曰考工记曰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
 革与质以其强也 郑氏曰豻侯五十步及射鸟兽
 者皆近射也近射用弱弓则射大侯者用王弧射糁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9a 页 WYG0095-0594c.png
 侯者用唐大矣 王氏曰考工记曰往体多来体寡
 谓之夹庾之属利射侯与弋以其弱也 郑氏曰学
 射者弓用中后习强则易也使者劳者弓亦中远近
 可也 王氏曰唐大往来体若一以授学射者使者
 劳者以其得强弱之中也 郑氏曰劳者勤劳王事
 若晋文侯文公受王弓矢之赐者其矢箙皆从其弓
 从弓数也每弓者一箙百矢 疏曰文侯之命及僖
 二十八年晋文公受弓矢皆曰彤弓一彤矢百 郑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39b 页 WYG0095-0594d.png
 氏曰凡弩夹庾利攻守攻城垒者与其自守者相迫
 近弱弩发疾也唐大利车战野战车战进退非强不
 及也弩无王弧王弧恒服弦往体少者发矢不疾也
 凡八矢者弓弩各有四焉枉杀矰恒弓所用也絜鍭
 茀庳弩所用也 薛氏曰鍭矢杀矢三分一在前二
 在后前铁最重此所以中之即死而谓之杀矢也鍭
 矢象焉以其前尤重故中深而不可远用诸近射田
 猎为宜枉矢絜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其铁比鍭杀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0a 页 WYG0095-0595a.png
 为差小前于重后微轻其行则疾故利火射用诸守
 城车战枉矢状大如流星行时有光絜矢象焉二者
 皆可结火射敌守城车战也矰矢茀矢七分三在前
 四在后其铁比枉絜又差小其行不低故用诸弋射
 结缴于矢谓之矰矰高也茀矢象焉茀之言刜也二
 者皆可弋飞鸟刜罗之也 王氏曰恒矢则以其用
 于散射可常用也庳矢象焉以其矢行而卑故也
 薛氏曰矰矢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则此二矢八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0b 页 WYG0095-0595b.png
 分四在前四在后订其行平也二者皆可以散射谓
 礼射及习射也
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诸侯合七而成规大夫合五而
成规士合三而成规勾者谓之弊弓(弊婢/世反)
 王氏曰规者正圆之器谓之规则圆之至也弓强则
 往体寡来体多合多而圆弓弱则往体多来体寡合
 少而圆 郑敬仲曰刚健者乾之德君之道也至柔
 者坤之德臣之道也合多而成规者其弓刚合少而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1a 页 WYG0095-0595c.png
 成规者其弓柔 疏曰天子之弓王弧也以其往体
 寡故合九成规诸侯之弓唐大也以其往来体若一
 故合七成规大夫之弓夹庾也以其往体多故合五
 成规士之弓则六弓之外向曲故合三成规 王氏
 曰勾者曲之甚也弓以强为上以弱为下则直者为
 善而勾者为恶矣故谓之弊弓 郑氏弓人注曰材
 良者勾少
凡祭祀共射牲之弓矢泽共射椹质之弓矢大射燕射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1b 页 WYG0095-0595d.png
共弓矢如数并夹大丧共明弓矢凡师役会同颁弓弩
各以其物从授兵甲之仪田弋充笼箙矢共矰矢凡亡
矢者弗用则更(笼鱼东反/更音庚)
 郑氏曰祭祀射牲示亲杀也杀牲非尊者所亲唯射
 为可国语曰禘郊之事天子必自射其牲是已泽泽
 宫也所以习射选士之处也射义曰天子将祭必习
 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
 射中者得与于祭 疏曰所共弓矢据王弧也上文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2a 页 WYG0095-0596a.png
 王弓弧弓以射椹质 郑氏曰大射燕射共弓矢如
 数如当射者之数每人一弓乘矢乘矢四矢也 王
 氏曰并夹司弓矢共之射鸟氏用之 郑氏曰大丧
 共明弓矢弓矢明器之用器也士丧礼曰用器弓矢
 师役会同颁弓弩各以其物物弓弩矢箙之属 王
 氏曰笼箙皆所以盛矢笼以竹为之箙以皮为之田
 弋之时则共矣而以其矢充实于笼箙之中也矰矢
 矢之有缴者不在笼箙之中也为其相绕乱于田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2b 页 WYG0095-0596b.png
 则共而已凡亡矢者弗用则更更谓偿也用于射而
 亡则不偿弗用而亡者偿之宜矣
缮人
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王氏曰诗曰缮甲治兵缮之为言善其物也
掌王之用弓弩矢箙矰弋抉拾掌诏王射赞王弓矢之
事凡乘车充其笼箙载其弓弩既射则敛之无会计(抉/古)
(穴反会/古外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3a 页 WYG0095-0596c.png
 疏曰此缮人所掌王之用弓弩者谓司弓矢选择大
 善者入缮人以共王之用也 郑氏曰抉挟矢时所
 以持弦饰也著右手巨指拾韝捍韝捍着左臂里以
 韦为之诗曰决拾既佽诏王射告王当射之节也赞
 王弓矢之事授之受之也 王氏曰乘车王所乘之
 车也充其笼箙以矢实其中也载其弓弩载之于车
 也既射则敛之谓收而藏之也诗曰彤弓弨兮受言
 藏之无会计至尊所用不可以有司之法拘之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3b 页 WYG0095-0596d.png
槁人(古老反读之/如刍槁之槁)
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郑氏曰箭干谓之槁此官主弓弩箭矢故谓之槁人
掌受财于职金以赍其工弓六物为三等弩四物亦如
之矢八物皆三等箙亦如之春献素秋献成书其等以
飨工乘其事试其弓弩以上下其食而诛赏乃入功于
司弓矢及缮人凡赍财与其出入皆在槁人以待会而
考之亡者阙之(赍音咨上/时掌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4a 页 WYG0095-0597a.png
 刘氏曰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受其入征
 入其金锡于兵器之府及掌士之金罚货罚入于司
 兵故受财于职金也 王氏曰弓弩矢箙百工造
 之在冬官也槁人以所受之财而为之赍以给其市
 材之直也皆三等者以弓弩矢箙皆有上中下之制
 故也 郑氏曰三等上中下人各有所宜弓人职曰
 弓长六尺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三寸谓
 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弩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4b 页 WYG0095-0597b.png
 及矢箙长短之制未闻 疏曰形法定为素饰治毕
 为成 刘氏曰春献素秋献成谓弓弩之胎素必备
 四时之气而后成也 弓人曰凡弓冬析干而春液
 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体定则成而可献矣
 郑氏曰矢箙亦春作秋成飨酒殽劳之也书工工拙
 高下之等上工作上等其飨厚下工作下等其飨薄
 乘计也计其事之成功也 王氏曰试其弓弩试其
 巧拙良窳用式以考之也 郑氏曰考之善则上其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5a 页 WYG0095-0597c.png
 等尤善又赏之否者反此 王氏曰入功于司弓矢
 则以待颁也入于缮人则共王用也 郑氏曰凡赍
 财与其出入皆在槁人者所赍工之财及弓弩矢箙
 出入其簿书槁人藏之以待会而考之也阙犹除也
 弓弩矢箙弃亡者除之计今见在者
戎右
中大夫二人上士二人
 郑氏曰古者参乘此充戎路之右田猎亦为之右焉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5b 页 WYG0095-0597d.png
 薛氏曰王路有五其右唯有齐右道右戎右三者不
 见祀右及田右以类推之齐右兼玉路戎右兼田右
 盖祭祀亦名齐田与战伐俱用兵故可以相通
掌戎车之兵革使诏赞王鼓传王命于陈中会同充革
车盟则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赞牛耳桃茢(使色吏反传/直宣反敦音)
(对茢/音列)
 疏曰戎右与君同车在车之右执戈盾备非常并充
 兵中使役故云掌戎车之兵革使 郑氏曰使谓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6a 页 WYG0095-0598a.png
 使以兵有所诛斩也春秋传曰战于殽晋梁弘御戎
 莱驹为右战之明日襄公缚秦囚使莱驹以戈斩之
 诏赞王鼓既告王当鼓之节又助击其馀面也传王
 命于陈中为王大言之也 王氏曰以军众所在惧
 其有不闻故也会同充革革车者盖会同王乘金路
 而革车从行则充革车之左而弗敢旷也曲礼曰乘
 君之乘车不敢旷左盟则以玉敦辟盟者敦器名也
 盟之事以不恊也戎右以禦侮为职故以玉敦共歃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6b 页 WYG0095-0598b.png
 血玉敦者玉府所共戎右则以之而歃血也辟盟则
 辟启其载书也盟必割牛耳取血相与歃也牛耳以
 示顺听尸盟者所执而戎右赞之 郑氏曰及血在
 敦以桃茢拂之又助之也桃鬼所畏也茢苕帚所以
 扫不祥
齐右(侧皆/反)
下大夫二人
 郑氏曰齐右充玉路金路之右 王介甫曰金路以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7a 页 WYG0095-0598c.png
 宾亦谓之齐车齐正所以承祭祀王敬宾如祭故也
掌祭祀会同宾客前齐车王乘则持马行则陪乘凡有
牲事则前马(齐侧皆反/乘绳證反)
 王氏曰记曰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齐右亦
 以王未乘车时立在马前备惊奔也荀子曰马骇舆
 则君子不安舆王方乘则持马亦所以备骇舆之患
 也及王既乘而行则齐右在车右为参乘也夫王弗
 乘则前马方乘则持马既乘而行则陪乘则齐右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7b 页 WYG0095-0598d.png
 严于事王思患豫防无或须臾之离矣与所谓既输
 尔载将伯助予者岂可同日语哉 郑氏曰凡有牲
 事则前马王见牲则拱而式居马前郤行备惊奔也
 曲礼曰国君下宗庙式齐牛
道右
上士二人
 郑氏曰道右充象路之右
掌前道车王出入则持马陪乘如齐车之仪自车上谕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8a 页 WYG0095-0599a.png
命于从车诏王之车仪王式则下前马王下则以盖从
(从才用反/盖从同)
 王介甫曰象路以朝夕燕出入而谓之道车王朝夕
 燕出入无非道之故也 王氏曰自车上谕命于从
 车者王行则以车从王有命焉则道右宣王之命而
 谕之也诏王之车仪若记曰不广欬则口之仪也不
 妄指则手之仪也立视五隽式视马尾则目之仪也
 顾不过毂则首之仪也以至升车必正立执绥不内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8b 页 WYG0095-0599b.png
 顾不疾言无非车之仪也如是则动容周旋无不中
 礼则无适而非仪矣王式则下前马与齐右凡有牲
 事前马同意王下则以盖从者非特以奉至尊以其
 诏王以车仪而仪之在物左右前后无乎不在则以
 盖从者于下车亦以仪辅王也 郑氏曰以盖从表
 尊也
大驭
中大夫二人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9a 页 WYG0095-0599c.png
 郑氏曰大驭驭之最尊者 王先生曰大驭即玉路
 之仆玉路得以驭名重之也 王氏曰云大驭者以
 玉路为大故也
掌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驭驭下祝登受辔犯軷
遂驱之及祭酌仆仆左执辔右祭两轵祭轨乃饮凡驭
路行以肆夏趋以采荠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軷蒲末/反祀之)
(又反轵音纸轨音犯故书轵为/𨊻轨为范𨊻当为轵荠才私反)
 王氏曰王出郊以祀则有犯軷之事 疏曰出国封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49b 页 WYG0095-0599d.png
 土为山象祭軷 郑氏曰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为
 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既祭之以车轹之而去喻
 无险难也春秋传曰跋涉山川诗云载谋载惟取萧
 祭脂取羝以軷诗家说曰将出祖道犯軷之祭也聘
 礼曰乃舍軷饮酒于其侧礼家说亦谓祖祭 刘氏
 曰大驭下而为祀则王当左代之驭也既祭则登受
 王手之辔犯軷遂驱之而出 疏曰及祭酌仆者即
 上文将犯軷之时当祭左右毂末及式前乃犯軷而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0a 页 WYG0095-0600a.png
 去酌仆者使人酌酒与仆仆即大驭也大驭则左并
 辔右手祭两轵并祭轨之式前三处讫乃饮饮者若
 祭末饮福酒乃始轹軷而去(王介甫曰书曰仆臣正/厥后克正盖仆正王服)
 (位以招赞摈相前驱为职王有行也仆为之节王有/为也仆为之道故祭祀则赞牲事既祭则王使驭酌)
 (焉明与之/并受福也) 王氏曰凡驭路谓五路也行以肆夏趋
 以采荠尔雅曰堂上谓之行门外谓之趋则驭路之
 仪其疾徐进止固有节矣乐师则教乐工而歌其诗
 大驭则驭车两应其节此二官所以皆言之也盖行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0b 页 WYG0095-0600b.png
 则欲其舒则歌肆夏所以节其行也趋则欲其齐则
 歌采荠所以节其趋也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者谓
 舒疾之法也和鸾皆金铃也鸾在衡和在轼凡车升
 则马动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此和鸾之声所以
 养王聪而匪僻之心无自而入矣然则王之行趋固
 有环佩之声锵鸣于左右车之行趋又有和鸾之声
 相应于衡轼是以伦清而听聪心虚而气和有诸中
 必形诸外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1a 页 WYG0095-0600c.png
戎仆
中大夫二人
 郑氏曰驭言仆者此亦侍御于车
掌驭戎车掌王倅车之政正其服犯軷如玉路之仪凡
巡守及兵车之会亦如之掌凡戎车之仪(倅七/内反)
 郑氏曰戎车革路也师出王乘以自将倅副也服谓
 众戎车者衣服亦如之者如在军也凡戎车众之兵
 车也书序曰武王戎车三百两 王氏曰大驭掌驭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1b 页 WYG0095-0600d.png
 玉路以祀名官曰驭而戎仆之驭戎车齐仆之驭金
 路道仆之驭象路田仆之驭田路皆以驭为职而名
 官曰仆不曰驭者所以尊玉路也戎车革车也王乘
 以出则戎仆驭马倅车副车也正其服则正乘戎车
 者之服盖兵事则韦弁服故也然倅车贰车左车皆
 副也戎车之副谓之倅者若众子之倅其嫡以备卒
 也有时而佐焉田车之副谓之佐者如众臣之佐其
 君谓之卿佐也常以佐之为事道车之副谓之贰者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2a 页 WYG0095-0601a.png
 如世子之贰其父谓之贰储也有故乃摄而代之其
 义各有所主也犯軷如玉路之仪者王以兵出故有
 犯軷之仪田路不言犯軷则以戎路见之凡巡守则
 戎车从焉兵车之会亦乘戎车也掌凡戎车之仪戎
 以威为主甲胄有不可犯之色则戎车之仪可知矣
齐仆
下大夫二人
 郑氏曰古者王将朝觐会同必齐所以敬宗庙及神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2b 页 WYG0095-0601b.png
 明 王氏曰王敬宾事如祭故车右谓之齐右车仆
 谓之齐仆然仆以驭车而驭不可以兼职故齐右兼
 祭祀宾客之事而驭则异官也
掌驭金路以宾朝觐宗遇飨食皆乘金路其法仪各以
其等为车送逆之节
 郑氏曰以宾以待宾客 王氏曰王送逆公侯伯子
 男各以其爵命尊卑之等而为远近之节行人所谓
 上公九十步子男五十步与司仪所掌有车逆拜辱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3a 页 WYG0095-0601c.png
 及出车送之法仪也
道仆
上士十有二人
掌驭象路以朝夕燕出入其法仪如齐车掌贰车之政

 刘氏曰朝夕谓旦暮以乘之也自内外朝乘之以还
 燕寝故曰朝夕燕出入 王氏曰其法仪如齐车则
 其朝夕燕出入其度数动容亦各以其等为之节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3b 页 WYG0095-0601d.png
 掌贰车之政令以其有故乃摄而代之故道车之副
 谓之贰车若典命言适子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
 等是也
田仆
上士十有二人
掌驭田路以田以鄙掌佐车之政设驱逆之车令获者
植旌及献比禽凡田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
 刘氏曰木路以田即田路也王既乘之以适四时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4a 页 WYG0095-0602a.png
 田又以适县鄙 王氏曰王行在鄙则去饰故乘木
 路记曰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则佐
 车用于田猎可知设驱逆之车驱谓驱禽使前趋获
 逆谓逆还之使不出围也令获者植旌则以告获也
 及献比禽则比其大小而致之大者公之小者私之
 也 刘氏曰凡田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者所
 以佐佑翼禽致获于王也王提马首而走其田路者
 将以趋其禽而射之也故诸侯则晋其车大夫则驰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4b 页 WYG0095-0602b.png
 其车皆以翼禽致获于王也 王介甫曰提节之晋
 进之驰则亟进之尊者安舒卑者速疾
驭夫
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
掌驭贰车从车使车分公马而驾治之
 王氏曰自大驭以至田仆皆王五路之御者也驭夫
 则驭贰车从车使车而已其车既众非多其员则有
 所不给故驭夫以中士二十人下士四十人为之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5a 页 WYG0095-0602c.png
 贰车副车也从车属车也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也三
 者皆公车也故公马而驾治之 刘氏曰驾而调治
 之俾闲习齐一安于五御而去其惊奔也
校人(户教/反)
中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
胥八人徒八十人
 郑氏曰校人马官之长校之为言校也主马者必仍
 校视之 王先生曰自戎右至驭夫凡九职所以掌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5b 页 WYG0095-0602d.png
 五路之车也自校人至圉人凡七职所以掌五路之
 马也 陈氏曰先王之时国马足以行车公马足以
 称赋周礼乡师以时辨其马牛之物均人均马牛之
 力政县师遂人遂大夫等皆辨其六畜或登之或稽
 之而牛马与人及其用之则司马法甸出长毂一乘
 牛三头马四匹此国马也校人以下所掌此公马也
 汉之养马有五监六厩而武帝之时马至四十万匹
 唐置八使五十六监麟德间马至七十万开元间至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6a 页 WYG0095-0603a.png
 四十五万匹而与周公马数相去远甚者盖周制六
 军之马出于民而校人所养者特给公家之用而已
 汉唐出军之马尽出于公所以多寡不同 东莱曰
 自黄帝尧舜观象立制服牛乘马自此马始为用考
 三代之制自天子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立国制
 赋之法莫不本于马所以乘马之法古今最为精密
 然而大而天子次而诸侯下而士大夫固是乘马之
 数多寡不同细考当时之数所谓牧养之马有养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6b 页 WYG0095-0603b.png
 于官有藏之于民所谓藏之于民如丘甸岁取马一
 匹之类是藏之于民只仰国家刍秣如有事田猎征
 伐临时徵召然而在天子之都诸侯之国大夫之家
 未尝不自蓄马此是养之于官者举此一件事论之
 便可见且如周礼说天子十有二闲先儒说数不过
 三千馀匹卫文公承夷狄所灭之后新造之国末年
 亦至騋牝三千若以制度论之卫以诸侯之国当残乱
 之馀其他固未及论如何便及成周全盛乘马之数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7a 页 WYG0095-0603c.png
 所谓天子十有二闲是养之于官者卫文公所谓騋
 牝三千举通国言之又以当时春秋战国论之且如
 郑西宫之乱子国为盗所杀子产以车七十乘出讨
 贼子产当时谓之百乘之家若是徵求马于郊野之
 间盗贼卒至如何便得集所谓七十乘之马乃是育
 之于家者以此数事论之三代马政时固有在官者
 亦有在民者数之多者在民平时无刍秣之费数之
 少者在官征伐无不至之忧当时法度最为详备到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7b 页 WYG0095-0603d.png
 汉家所谓三十苑之马亦是官司所养之马若是其
 他郡国民间养马虽多亦是养之于民如卫青霍去
 病之徒伐匈奴有所谓官马有所谓私马则其制所
 尚到后周隋唐之间治兵之制天子闲厩监牧马非
 不盛然府兵未尝给马初不过给之以钱使府兵自
 买若是不足众人共出钱买马以此知尚有古之遗
 法在后来府兵之法渐坏府兵贫不足以买然后方
 以监牧之马给之这是制度坏如此 何氏曰马政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8a 页 WYG0095-0604a.png
 之用古今一也而古之牧者在民而今之牧者在官
 以其在民也故牧养之法不可得而详以其在官也
 故牧养之法不可以不讲成周之制官有马质下士
 为之而贾二人以平马大小之价直则是当时公私
 皆有马也然考之于周校人之职掌王马之政自乘
 至厩为匹二百六十有奇五分其良而驽居其一焉
 凡五良而一驽则总为马二千六百此其大数也王
 马之政不过于是及以井田之法计之甸六十四井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8b 页 WYG0095-0604b.png
 也其赋兵车一乘戎马四匹又以六乡六遂之民而
 实计之十有九万家则王之马不能加其二分之一
 至于徒役之兴战陈之事则王命校人掌物其马而
 次之则马不专赋于民矣又以大司马之法而计之
 则天子提封万井兵车万乘戎马四万匹则是所赋
 之马多于王数十倍而当时不有牧养之法为其在
 民者多也及汉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蓄之马三十
 万匹用官奴婢三万人散在北边则牧之以民而已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9a 页 WYG0095-0604c.png
 有牧之之地唐初得隋马三千匹八坊四十八监而
 张万岁掌之其后万岁失职马亦减少至王毛仲领
 牧而有四十三万唐之诸监或在陇右或在河西马
 之蕃耗皆系乎监牧之人而又有牧之之地则其在
 官也多矣
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
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驽马一物
 郑氏曰王马之政谓差择养马之政也月令曰班马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59b 页 WYG0095-0604d.png
 政 王氏曰辨六马之属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故
 也 郑氏曰种马谓上善似母者以次差之玉路驾
 种马戎路驾戎马金路驾齐马象路驾道马田路驾
 田马驽马给宫中之役 王氏曰物者谓其毛其足
 其力皆所谓物也辨其物使之各以类而相从故皆
 曰一物也
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三乘为皂皂一趣
马三皂为系系一驭夫六系为厩厩一仆夫六厩成校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0a 页 WYG0095-0605a.png
校有左右驽马三良马之数丽马一圉八丽一师八师
一趣马八趣马一驭夫(乘绳證反圉鱼吕反皂才早反/趣仓走反系音计厩九又反郑)
(氏曰八皆疑为/六字之误也)
 郑氏曰良马善马也五路之马也郑司农云四匹为
 乘养马为圉故春秋传曰马有圉牛有牧 王氏曰
 圉人良马匹一人故乘马四圉圉师教圉人养马乘
 马则一人故乘马一师也三乘为皂则马十二匹趣
 马皂下士一人故皂一趣马也三皂为系系凡三十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0b 页 WYG0095-0605b.png
 六匹系一驭夫也 疏曰按驭夫中士二十人下士
 四十人正充此良马之驭夫 郑氏曰自乘至厩其
 数二百一十六匹易乾为马此应乾之筴也 王先
 生曰玉路之仆曰大驭金路之仆曰齐仆象路之仆
 曰道仆木路田仆革路戎仆揔而言之皆仆夫也
 薛氏曰六厩成校变为言成者明六马各一厩而王
 马之数少备焉故曰成校校有左右则十二厩为十
 二闲良马一种者四百三十二匹三种合二千一百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1a 页 WYG0095-0605c.png
 六十匹驽马三之则为千二百九十六匹五良一驽
 凡三千四百五十六匹然后王马大备矣 刘氏曰
 六厩成校校有左右为马二千五百九十二匹又以
 中大夫二人为校人是谓王马六种十有二闲也若
 驽三于良又增八百六十四匹是为三千四百五十
 六匹而王马大备矣 薛氏曰驽马三良马之数二
 马为丽丽耦也丽马一圉六丽则十二匹六师为两
 厩故一种马有四百三十二匹诸侯与大夫直一厢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1b 页 WYG0095-0605d.png
 不分为左右则良马惟有三厩其数六百四十八匹
 驽马亦三其一种其数亦六百四十八匹并为千二
 百九十六匹家有四闲二种其数适当八百六十四
 匹盖家有二种一良一驽良居一厩二百一十六匹
 驽马三之为六百四十八匹并之为八百六十四匹
 王氏曰凡马特居四之一者特牡特也诗共姜谓共
 伯亦曰实维我特特居四之一则三牡也欲其生之
 众也 郑氏曰马祖天驷也孝经说曰房为龙马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2a 页 WYG0095-0606a.png
 王氏曰房星为天驷马资之以生春者生之时故祭
 马祖 郑氏曰执犹拘也春通淫之时驹弱血气未
 定为其乘匹伤之也先牧始养马者 疏曰祭之者
 夏草茂求肥充也 郑氏曰夏通淫之后攻其特为
 其蹄齧不可乘用 王氏曰马社厩中之土示也凡
 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秋马入厩之时也故祭马社
 臧仆则简练驭者今皆善也马步为马祷行也冬大
 阅之时故祭马步 郑氏曰献马献成马于王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2b 页 WYG0095-0606b.png
 王介甫曰讲驭夫者五驭之法讲其艺也
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饰币马执扑而从之
凡宾客受其币马大丧饰遣车之马及葬埋之田猎则
帅驱逆之车凡将事于四海山川则饰黄驹凡国之使
者共其币马凡军事物马而颁之等驭夫之禄宫中之
稍食(扑晋卜反/使所吏反)
 郑氏曰毛马齐其色也颁授当乘者 王氏曰如诗
 所谓比物四骊有駜所谓駜彼乘黄凡此皆齐毫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3a 页 WYG0095-0606c.png
 尔雅言宗庙齐亳而此于宗庙会同亦毛马者承宾如
 敬神故也 郑氏曰币马以马遗人当币处者也校
 人主饰之士丧礼曰驭者执策立于马后所谓执扑
 而从之也宾客之币马来朝聘而享王者校人受之
 也大丧饰遣车之马及葬埋之言埋之则是马涂车
 之刍灵也 王氏曰驱逆之车田仆设之校人帅之
 郑氏曰帅犹将也四海犹四方也王巡守过大山川
 则有杀驹以祈沈礼与玉人职有宗祝以黄金勺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3b 页 WYG0095-0606d.png
 马之礼 刘氏曰饰黄驹者黄地之色驹地之类也
 以其行地无疆故巡守四方则饰之以为牲 王氏
 曰使者之币马以赐诸侯及私觌也 郑氏曰军事
 物马齐其力也 王氏曰尔雅言戎事齐力尚强也
 田事齐足尚疾也 杂说云甸出革车一乘马四匹
 则马亦民自备也而校人凡军事物马而颁之颁官
 府卿大夫共军事者不然校人六厩凡三千四百匹
 安得及庶民乎 王氏曰等驭夫之禄者校人之属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4a 页 WYG0095-0607a.png
 自趣马至圉师皆有禄举驭夫以见之也宫中之稍
 食则王马有养乘于内者故也
趣马(七口/反)
下士皂一人徒四人
(缺/)疏曰巫知马祟医知马病故连类在此
掌养疾马而乘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受财于校人马
死则使其贾粥之入其布于校人(相息亮反贾/音古粥音育)
 王氏曰掌养疾马而乘治之者马疾则不可以乘用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4b 页 WYG0095-0607b.png
 故养之然其疾之所在为难知必驱步之以发其疾
 而后可验而疗故乘治之乘谓验步以知其疾而治
 之也若兽医观其所发而养之是已相医而药者盖
 其属有医四人其治疾则亦以药攻焉然医马疾大
 抵以兽医为主巫马之用药亦以相医而已攻马疾
 攻谓系而治之也盖其疾有药不足以疗之者乃用
 攻焉犹疡医所谓以毒药攻之也受财于校人者以
 资医马之费也马死则以其贾粥之以其属有贾二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5a 页 WYG0095-0607c.png
 人以知其直也入其布于校人则备马费也 郑氏
 曰粥卖也布泉也
牧师(牧音/日)
下士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郑氏曰牧师主牧放马而颁之 杂说古人养马处
 处有牧所谓牧田是也可井则井之不可井者则为
 牧地如华山之阳牧于坰野皆是牧马马既在民虽
 小国亦自有官掌之少康所谓仍牧正大抵皆寓兵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5b 页 WYG0095-0607d.png
 于农之意但令农事弗扰则马政自修故诗之称马
 政必归之农鲁颂美僖公亦曰务农重谷牧于坰野
 尔故修农政则马政自修马既在民特设官以掌之
 耳自井牧之制废而马皆在官
掌牧地皆有厉禁而颁之孟春焚牧中春通淫掌其政
令凡田事赞焚莱(中音/仲)
 刘氏曰牧地非一处度其年岁水草之宜与其马之
 众寡而颁之 郑氏曰颁之者授圉者所牧之处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6a 页 WYG0095-0608a.png
 疏曰言厉禁者谓可牧马之处亦使其地之民遮护
 禁止不得使人辄牧牛马 郑氏曰孟春焚牧焚牧
 地以除陈生新草也中春通淫中春阴阳交万物生
 之时可以合马之牝牡也田事焚莱者山泽之虞也
 刘氏曰牧师赞之所以护牧地弗尽焚之也
廋人
下士闲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郑氏曰廋之言数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6b 页 WYG0095-0608b.png
掌十有二闲之政教以阜马佚特教駣攻驹及祭马祖
祭闲之先牧及执驹散马耳圉马正校人员选马八尺
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佚音逸散素反/旦反上时掌)
 王氏曰掌十有二闲之马政政以正之教以导之也
 郑氏曰阜马者阜盛壮也诗曰四牡孔阜逸者用之
 不使甚劳安其血气也教駣者三岁曰駣始乘习之
 也攻驹者二岁曰驹騬其蹄齧者也闲之先牧先牧
 制闲者散马耳以竹括押其耳头动摇则括中物后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7a 页 WYG0095-0608c.png
 遂串习不复惊刘氏曰圉马教圉其马 郑氏曰
 校人谓师圉也正员选者选择可备员者平之 刘
 氏曰其员不应其选者正之也凡马八尺以上则备
 天子五路之所驾故曰龙 注疏月令曰驾苍龙诗
 曰騋牝三千小大异名也
圉师(圉鱼/吕反)
乘一人徒二人
 郑氏曰养马曰圉四马为乘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7b 页 WYG0095-0608d.png
掌教圉人养马春除蓐衅厩始牧夏庌马冬献马射则
充椹质茨墙则剪阖(蓐音辱茨在私反庌/五嫁反阖户腊反)
 王氏曰掌教圉人养马故以师名官 刘氏曰冬寒
 藉马以蓐春则除之衅厩辟去邪气也 王氏曰春
 秋传曰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日中而出谓春分
 也日中而入谓秋分也故春始牧 郑氏曰庌庑也
 庑所以庇马凉也 刘氏曰椹质盘草以代侯也
 郑氏曰茨盖也阖苫也 王氏曰次草谓之茨诗曰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8a 页 WYG0095-0609a.png
 墙有茨苫谓之阖以剉草为苫则盖而用之也椹质
 剪阖皆圉师所习也故因而使之
圉人
良马匹一人驽马丽一人
 郑氏曰良善也丽耦也
掌养马刍牧之事以役圉师凡宾客丧纪牵马而入陈
廞马亦如之
 郑氏曰役圉师者圉师使令也 刘氏曰牵马而入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8b 页 WYG0095-0609b.png
 陈宾客则陈之于馆丧纪则陈之于庙 郑氏曰廞
 马遣车之马 王氏曰刍以食马牧以放马皆所以
 养之也圉人受教于国师故以役圉师也凡宾客丧
 纪牵马入陈者诗曰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则宾客之
 马王所以赐之也大司马丧祭奉诏马牲则丧纪之
 马遣车所用也
职方氏
中大夫四人下大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十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9a 页 WYG0095-0609c.png
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郑氏曰职主也主四方之职贡者职方氏主四方官
 之长 杂说夫量人掌固司险及职方氏土方怀方
 合方形方山师川师右此一项官与司徒虞衡土训
 诵训颇相关涉宜属地官今乃属夏官司马职事专
 主诸侯此以下皆邦国之事也所以不属司徒司徒
 却至邦国不得而山川林泽之官司徒乃是会其财
 物 陈氏博议自古封建之法行天下至广难以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69b 页 WYG0095-0609d.png
 一故五载一巡守以一风俗以通民情至周而稍多
 五载一巡守既不能行故置掸人训方氏职方氏之
 官以通达上下使无壅蔽逮汉或遣博士或遣谒者
 循行天下是亦得周公之遗意也自元封五年初置
 刺史每以秋分行部以诏书六条察郡国举不法而
 后天下民情利害其壅遏通达皆系于刺史之手而
 上或不得以闻之宣元以后稍还古意天子则有郎
 官之出宰相则有椽吏之行上下相察莫之或匿如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0a 页 WYG0095-0610a.png
 元帝诏条责于定国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
 相弃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而不言耶将从东方来
 者加增之耶何以错缪至是定国惶恐自劾是丞相
 欲隐之天子而不知郎吏已得以上闻如魏相敕椽
 吏案事郡国辄自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异郡
 不上达相辄奏言之是郡国欲隐之宰相而不知椽
 吏已得以上达民情既通上下不壅则治可为也
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0b 页 WYG0095-0610b.png
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
要周知其利害(闽亡巾反貉孟/白反畜许谷反)
 王氏曰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以天下之图知
 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则其掌者特图而已职方氏
 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则其所掌非特图也又
 掌其地焉邦国诸侯之国也都鄙邦国之采邑也东
 方曰夷其种有四南方曰蛮其种有八东南曰闽其
 种有七西北曰貉其种有九西方曰戎其种有五北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1a 页 WYG0095-0610c.png
 方曰狄其种有六自邦国都鄙至于夷蛮闽貉戎狄
 虽有内外之殊然先王之政一视而同仁其人民之
 所聚财用之所出九谷之所生六畜之所产其数要
 不可以不辨也其利害不可以不知也数则列而计
 之也要则总而计之也利则凡可以利人者也害则
 凡可以害人者也周知其利害则将以兴其利而除
 其害也 杂说掌天下之地图而𨽻于司马何也谨
 之也战国策士每言窥周室则可以按图籍争天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1b 页 WYG0095-0610d.png
 汉大将军王凤亦云太史公书有地形阨塞不宜在
 诸侯王然则古人图志虽司徒营之即藏之司马秘
 不得见所以弭奸而防患也萧何入秦独收图书自
 汉掌之司空浸以泄露当时如淮南诸王皆按舆地
 图谋变以此知古人之虑远矣 杂说周天下方千
 里大概与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并言之其
 实诸侯封内不如是之广以王制考之西不尽流沙
 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2a 页 WYG0095-0611a.png
 断长补短方三千里是天子土地之实如荆楚之地
 在江汉之间自楚以西悉为百越之地而衡山在楚
 之极南安在天子之封内耶举一方四方可知
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
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
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会古外反薮素口/反区起俱反浸子)
(鸩反本/又作寖)
 刘氏曰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者四方之人民好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2b 页 WYG0095-0611b.png
 恶之不同财用有无之不等必周知其利害贯而通
 之使有无之相易也善恶之相济也一天下之财用
 养天下之人民俾同享其利焉其山曰镇者能出云
 雨以生万物镇安于一州水潴而不流以生蒲鱼者
 曰泽水涸而不耕而生草木者曰薮水流而趋海者
 曰川水积而成渊者曰浸其民资之以为生者曰利
 其众待之以为养者曰畜其土宜之以为食者曰谷
 八者九州之民仰之以为生者也九州之邦国仰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3a 页 WYG0095-0611c.png
 以为富者也苟不周知其数要则天下之民不可得
 而同贯其利矣得以同贯其利则四夷于中国资其
 有以济其乏是九服安于其土而不失乎其养矣
 疏曰自此以下陈九州之事总为三道陈之先从南
 方起盖取尊于阳方周改禹贡以徐梁二州合之于
 雍青分冀州地以为幽并东南曰扬州次正南曰荆
 州周之西南不置州统属雍州即次河南曰豫州为
 一道也次正东曰青州次河东曰兖州次正西曰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3b 页 WYG0095-0611d.png
 州为二道又次东北曰幽州次河内曰冀州次正北
 曰并州为三道 薛氏曰以职方考之九州山镇五
 州五镇各正其方当以岳名之所谓五岳兖之岱荆
 之衡雍之岳并之恒豫之华是也四州四镇不可以
 岳名也直谓之镇而已所谓四镇青之沂山幽之医
 无闾冀之霍山扬之会稽是也四镇五岳揔言之皆
 山镇也 郑氏曰会稽在山阴 尔雅注具区吴越
 之间有具区今吴县南太湖即震泽也 季氏图云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4a 页 WYG0095-0612a.png
 三江大江吴江钱塘 王氏曰禹贡扬州所谓三江
 既入是也 季氏图云五湖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鉴
 湖 (阙/)氏曰按国语伍子胥吴与越三江环之范蠡
 曰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然则三江五湖
 乃吴越之境内也春秋越与吴战于五湖注今太湖
 也然则太湖即五湖耳范蠡扁舟五湖亦与此同非
 太湖之外又有四也 王氏曰禹贡惟金三品瑶琨
 筱簜则金锡竹箭固扬州所产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4b 页 WYG0095-0612b.png
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
其浸颍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
其谷宜稻(梦亡贡反湛直/减反或为汗)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 郑氏曰衡山在湘南云梦
 在华容舆地广志云梦今云梦泽在安陆县然楚之
 云泽跨江南非止此而已 王氏曰江汉即禹贡所
 谓荆州江汉朝宗于海诗所谓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是已 郑氏曰颍出阳城湛未闻 王氏曰禹贡荆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5a 页 WYG0095-0612c.png
 之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与夫砺砥砮丹则丹银
 齿革固荆州所产也
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荧雒
其浸波溠其利林漆丝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
其谷宜五种(华如字又胡化反圃布古反荧户扃反/溠音诈又庄加反枲思似反扰而小反)
 尔雅曰河南华郑有圃田 郑氏曰华山在华阴圃
 田在中牟禹贡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
 波既猪 郑氏曰荥兖水也出东垣入于河溢为荥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5b 页 WYG0095-0612d.png
 荥在荥阳春秋传曰楚子除道梁溠营军临随则溠
 宜属荆州在此非也林竹木也 王氏曰禹贡豫之
 厥贡漆丝絺纻则林漆丝枲固豫州所产也 郑氏
 曰六扰马牛羊豕犬鸡五种黍稷菽麦稻
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其川淮泗
其浸沂沭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鸡狗其谷
宜稻麦(沂鱼祈反泗音四/沭音述或为洙)
 郑氏曰沂山沂水所出也在盖县 尔雅曰宋有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6a 页 WYG0095-0613a.png
 诸 疏曰望诸即孟诸也在睢阳淮出桐柏泗出鲁
 国沭出东莞属琅琊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淮
 沂其乂盖周公以徐为青州故也 禹贡泗滨浮磬
 淮夷蠙珠暨鱼
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其川河泲
其浸卢维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
宜四种(泲子礼反卢维上/音雷下于恭反)
 尔雅曰河东岱鲁有大野 郑氏曰岱山在博大野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6b 页 WYG0095-0613b.png
 在钜野卢维当为雷雍字之误也禹贡曰济河惟兖
 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四种黍稷稻麦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泽薮曰弦蒲其川泾汭
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
黍稷(弦或为汧蒲或为浦/汭如锐反雍于用反)
 尔雅曰河西岳 郑氏曰岳吴岳也弦蒲在汧泾出
 泾阳汭在豳地公刘曰汭鞠之即洛出怀德 疏曰
 地里志吴山有汧西有弦蒲之薮 禹贡黑水西河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7a 页 WYG0095-0613c.png
 惟雍州泾属渭汭厥贡球琳琅玕
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貕养其川河
泲其浸菑时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其
谷宜三种(貕音/兮)
 尔雅曰燕曰幽州东方之美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
 郑氏曰医无闾在辽东貕养在长广 舆地广志云
 貕养今莱阳县有奚养津 郑氏曰菑出莱芜时出
 般阳 疏曰幽州之河泲亦与兖同者盖兖在河东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7b 页 WYG0095-0613d.png
 比二州相连皆有河泲也盖禹贡又北播为九河同
 为逆河入于海导沇水东流为济则幽兖皆河济所
 经之地也 郑氏曰四扰马牛羊豕三种黍稷稻
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扬纡其川漳其
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
黍稷(纡于于反汾伏/文反潞音路)
 郑氏曰霍山在彘 尔雅曰霍山之多珠玉秦有阳
 陓 禹贡冀州覃怀底绩至于衡漳 郑氏曰汾出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8a 页 WYG0095-0614a.png
 汾阳潞出归德
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馀祁其川虖
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
扰其谷宜五种(虖唤胡反池徒/多反呕乌侯反)
 尔雅曰河北恒燕有昭余祁 郑氏曰虖池出卤城
 呕夷祁夷欤出平舒涞出广昌易出故安五扰牛羊
 豕犬马五种黍稷稻菽麦也 王氏曰凡九州之男
 女异数谷畜异宜皆据当时所辨而计之者其大槩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8b 页 WYG0095-0614b.png
 如此也 薛氏曰凡九州之土高者宜黍稷下者宜
 稻麦山气多男泽气多女东南多丝纩西北多织皮
 先王之于民因其东西南北之异方山泽川浸之异
 宜男女异数玉石异产黍稷稻梁之异种丹漆丝枲
 之异利广谷异制民生异俗为之修其教而不易其
 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山者不使居川泽者不使居
 中原骍刚之地粪种不以羊赤缇之地粪种不以牛
 然后五方之民各安其性乐其业而无偏弊之患矣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9a 页 WYG0095-0614c.png
 郑氏曰此九州界扬荆豫兖雍冀与禹贡略同青州
 则徐州地也幽并则青冀之地也无徐梁 薛氏曰
 禹贡九州有青徐梁无幽并营尔雅有徐幽营无青
 梁周礼有青幽并无徐梁营 王先生曰禹贡九州
 之名旧矣舜时肇十有二州分冀而为幽并分青而
 为营至夏时复如禹贡之九州矣尔雅九州郭璞云
 商制也职方九州周制也周之时徐梁入于青雍而
 折冀于幽并则地域之因革判合固不常也禹贡职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79b 页 WYG0095-0614d.png
 方九州之界间有相侵入者且职方九州大界而冀
 州为小于禹贡以分冀而为幽并如舜时制则是一
 分而为三虽无徐州而青兖之间是已禹贡曰海岱
 及淮惟徐州是徐州之南及淮也又曰大野既猪徐
 州之大野也今职方青州之川淮泗兖州之泽大野
 是以徐而入青兖也明矣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是
 梁州之域据华山之南也又曰厥贡璆铁砮磬是梁
 州之有玉石也今职方豫州之山华雍州之利玉石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0a 页 WYG0095-0615a.png
 是以梁而入雍豫也明矣夫职方既以青兖而包徐
 矣故青州多入禹贡之豫州而兖州又多入禹贡之
 青州禹贡豫州曰被孟猪今职方青州有其泽望诸
 望诸即孟猪也此非青之入豫乎禹贡青州曰盐絺
 海物今职方(原缺十/六字)
  此非兖之入青乎夫职方既有冀而又有幽并矣
 故幽州多入禹贡之青徐而冀州多入禹贡之雍州
 且幽州其山曰医无闾其泽貕养其浸菑时其医无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0b 页 WYG0095-0615b.png
 闾在辽东汉光武以辽东属青州后又属幽州此非
 幽之入青乎貕养在长广菑出莱芜地理志以长养
 属徐州琅琊有莱山此非幽之入徐乎冀州曰其泽
 杨纡尔雅谓秦有阳陓李巡以为在扶风此非冀之
 入雍乎大抵周以夏之一冀州为三以其徐州为三
 其势不能如禹贡之旧也然杜子春与二郑不本此
 说不改职方之字则必改职方之意非学者所敢论
 也后郑以颍在阳城宜属荆非也以溠在楚之间宜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1a 页 WYG0095-0615c.png
 属荆今属豫非也是不知幽青梁雍兖豫尚多侵入
 况荆豫相距之州乎是改职方之意而注之也先郑
 以青州淮字当为睢沭字当为洙直谓宋有次睢鲁
 有洙泗耳殊不知青之包徐也先郑又以雍之弦字
 当为汧蒲字当为浦直谓雍有汧水耳殊不知吴山
 在汧西有弦蒲之薮是改职方之字而注之也 王
 氏曰九州之序禹贡始于冀次以兖而终于雍职方
 则始于扬次以荆而终于并者盖禹贡言治水之序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1b 页 WYG0095-0615d.png
 也职方言远近之序也治水则自帝都而始然后顺
 水性所便自下而上故自兖至雍而止也以远近言
 之则周之化自北而南以南为远故关雎鹊巢之诗
 分为二南汉广亦言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德化所及
 以远为主故也始于扬则以扬在东南次以荆则以
 荆在正南终于并则以并在正北先远而后近也且
 禹别九州九州载于禹贡则尧之时固九州矣至舜
 分青为营分冀为幽并则肇十有二州矣至周公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2a 页 WYG0095-0616a.png
 时又止于九州而已盖方禹治水之初草木畅茂禽
 兽繁殖则人民寡矣故九州而已至舜之时险阻既
 远鸟兽之害人者消人民众矣故分而为十有二州
 至于周又为九州盖商之乱夷羊在牧蜚鸿满野则
 虽及周公之时尚如禹治水之初也州或九或十二
 亦因时而已圣人岂好异哉
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
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2b 页 WYG0095-0616b.png
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
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
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郑氏曰服服事天子也诗曰侯服于周 杂说周制
 九服而周官惟曰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又曰五服一
 朝者盖卫服之外品制其服而不必其来故武成叙
 诸侯之助祭康诰称诸侯之和会康王之诰陈诸侯
 之听命止言五服 郑渔仲曰禹贡有五服各五百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3a 页 WYG0095-0616c.png
 里是禹之时地方五千里职方有九服亦各五百里
 并王畿千里则周之时地方万里矣五服九服之制
 虽若不同详考制度无不相合禹之五服各五百里
 自其一面而数之职方九服各五百里自其两面而
 数之也周之王畿即禹之甸服各方千里禹贡之甸
 服五百里据一面而数之周畿千里不在九服之内
 王畿之外定制为九服各五百里以两面相方而数
 之大抵周之王畿即禹之甸服周之侯甸即禹之侯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3b 页 WYG0095-0616d.png
 服周之男采即禹之绥服周之卫蛮即禹之要服周
 之镇夷即禹之荒服大率二畿当一服而周人镇服
 之外又有五百里之藩服去王城二千五百里乃九
 州之外地增于禹贡五百里而已故行人之职其言
 九州之外谓之藩服则九州之外又有五百里之藩
 服明矣且禹贡五服而止周人必加以藩服五百里
 何也求之禹贡亦莫不然禹贡既叙五服又曰东渐
 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是九州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4a 页 WYG0095-0617a.png
 外地也又如益稷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
 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谓四海之外各建诸侯为之
 长岂非周之藩服乎详考制度无不相合求之里数
 未始不同先儒有禹加弼万里之说周斥大封疆之
 说后人又为图以实之皆考古未精耳然尚书之周
 官周礼之行人又有六服承辟六服一朝之文何也
 盖王巡守及于六服六服之外夷服镇服即禹之荒
 服言六服则不及夷镇言九州之内则不及藩镇明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4b 页 WYG0095-0617b.png
 矣如此不特见二畿当一服藩服当四海之外今制
 而为图则周之王畿有乡遂稍县都即禹之甸服纳
 总秸铚粟米之地周之侯服即禹采男之地周之男
 服即禹揆文教之地周之采服即禹奋武卫之地周
 之卫服即禹三百里夷之地周之要服即禹二百里
 蔡之地周之夷服即禹三百里蛮之地周之镇服即
 禹二百里流之地周之藩服即禹九州之外地
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5a 页 WYG0095-0617c.png
侯方三百里则七伯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
百男以周知天下(七伯当为十一/伯字之误也)
 王先生曰按礼记疏云职方氏方千里封公以方五
 百里则四公注云每事言则者杀也是不实封必知
 不实封者以每州有四公八州则三十二公周之上
 公惟杞宋耳故知非实封也 薛氏图云邦国有正
 封之地有广封之地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十里此正封也诸侯之地封疆方五百里侯四百里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5b 页 WYG0095-0617d.png
 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此广封也职方兼附庸
 之地而言之广封者也然以邦国千里计之方四百
 里则六侯馀四百里方三百里则十一伯馀百里何
 也盖地势不能常如棋局之方特因侯伯之爵以里
 数封之而已馀里无所馀焉职方氏举其大数然也
 周制天下之地凡五千五百里一千为王畿一千五
 百里为夷镇蕃之服封诸侯之地则三千里而已今
 此封公侯伯子男地各千里合而数之则六千里何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6a 页 WYG0095-0618a.png
 也盖职方氏特言封疆之数非有地里如此广也
 郑氏谓九州之界方七千里七七四十九凡千里者
 四十九其一为畿内馀四十八州各有方千里者六
 以封公侯伯子男之地误矣
凡邦国小大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
贡各以其所有
 郑氏曰大国比小国小国事大国各有属相维联也
 王氏曰牧九州之牧也 郑氏曰王设其牧选诸侯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6b 页 WYG0095-0618b.png
 之贤者使牧理之 杂说三代时牧守更代诸侯世
 袭权皆出于上如周初时荆州之牧则蔡叔其后则
 申侯豫州之牧则管叔其后则虢公周公君陈毕公
 迭居东郊初周公为东伯周公既没君陈不为东伯
 止行东伯之事至康王命毕公曰今予祗命公以周
 公之事则是为东伯也按成王崩毕公率东方诸侯
 则已为东伯汉诸侯王自景武后若寄君然已不足
 言至唐藩镇则是举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之事而付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7a 页 WYG0095-0618c.png
 之世袭之人其弊有不胜言者 杂说宣王中兴只
 是理会牧伯而已故韩侯在韩召虎在淮申伯在荆
 方叔在齐 郑氏曰制其职牧监参伍之属也制其
 贡各因其地物所有也
王将巡守则戒于四方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
不敬戒国有大刑及王之所行先道帅其属而巡戒令
王殷国亦如之
 王氏曰王巡守则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故戒于四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7b 页 WYG0095-0618d.png
 方也修平乃守则诸侯所守之土也考乃职事则诸
 侯所治之职也故曰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
 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郑氏曰先道先由王所从道居前行其前日所戒之
 令也殷犹众也十二岁王若不巡守则六服尽朝谓
 之殷国其戒四方诸侯与巡守同 疏曰王殷国所
 在无常或在畿内国城外即为之或向畿外诸侯之
 国行之故有戒令之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8a 页 WYG0095-0619a.png
土方氏
上士五人下士十人府二人史五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郑氏曰土方氏主四方之土地
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以
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王巡守则树王舍(相息/亮反)
 郑氏曰致日景者夏至景尺有五寸冬至景丈三尺
 其间则日有长短土地犹度地知东西南北之深而
 相其可居者宅居也土宜谓九谷植稚所宜也土化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8b 页 WYG0095-0619b.png
 地之轻重粪种所宜用也任地者载师之属 王氏
 曰大司徒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土方掌土圭
 之法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则辅相司徒建国
 之事而已大司徒掌土宜之法而土方氏亦辨土宜
 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则辅相司徒草人任土粪之
 事而已司徒草人所掌止于王畿而土方氏所掌则
 及于四方故名官以土方氏焉 郑氏曰树王舍为
 藩篱也 疏曰若掌舍设梐枑之时时则此官亦为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9a 页 WYG0095-0619c.png
 王于外周匝树藩篱也
怀方氏
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郑氏曰怀来也主来四方之民及其物
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而送逆之达之以节治
其委积馆舍饮食
 郑氏曰远方之民四夷之民也谕德延誉以来之
 刘氏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怀万方以成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89b 页 WYG0095-0619d.png
 蓼萧之化者圣王之事也远人既来则怀方氏掌其
 送逆道路之给而开之以道德仁义之化悦之以圣
 人中和礼乐之方陈之以位天地和阴阳之本感之
 以致神祗遂生育之义使之心怀而诚服踊跃于向
 内而不知其已者也 王氏曰致方贡则远方所贡
 之物若西旅底贡厥獒是也致远方则致远方所献
 之物若所谓无有远迩毕献方物也远方之有贡犹
 六服之贡则世一见各以其所贵之宝为挚是也远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0a 页 WYG0095-0620a.png
 方有所献之物犹六服诸侯之献国珍是也送逆之
 送往而迎来以为之礼也达之以节达民以旌节达
 贡物以玺节也治其委积所以备其用也治其馆舍
 所以安其居也治其饮食所以顺其嗜好也达之以
 节使无留难治其委积馆舍饮食使有所资赖此所
 以怀之也名官谓之怀方氏其以此欤
合方氏
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0b 页 WYG0095-0620b.png
 郑氏曰合方氏主合同四方之事 杂说合方氏之
 职见先王剖破藩篱天下为公
掌达天下之道路通其财利同其数器壹其度量除其
怨恶同其好善(好呼/报反)
 郑氏曰达天下之道路津梁相凑不得陷绝也通其
 财利懋迁其有无也同其数器权衡不得有轻重也
 一其度量丈尺釜钟不得有大小除其怨恶邦国相
 侵虐也同其好善风俗所高尚也 杂说同其好善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1a 页 WYG0095-0620c.png
 所以一道德而同风俗
训方氏
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郑氏曰训方氏主教道四方之民训道也
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正岁
则布而训四方而观新物
 郑氏曰道犹言也四方诸侯也上下君臣也传道世
 所传说往古之事也为王诵之正岁则布告以教天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1b 页 WYG0095-0620d.png
 下 杂说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则易昏为明易
 恶为善变化气质螟蛉之肖蜾蠃新物如旧染污俗
 咸与为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新民亦以新子之
 国 王氏曰夫训方氏道四方之政事与上下之志
 诵其传道则有以资王见闻而王之所闻益聪所见
 益明矣正岁则布而训四方正岁一岁之始也既训
 以所道又训以所诵察其志好而训焉如是则四方
 之远所闻者无非正言所见者无非正行而道德由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2a 页 WYG0095-0621a.png
 之而一风俗由之而同矣夫先王之所以致天下之
 大顺而以中国为一人者吾何容心哉置官设属使
 取四方之善以同之而已
形方氏
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郑氏曰形方氏主制四方邦国之形体
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使小国
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华读为𠇗哨/之𠇗苦蛙反)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2b 页 WYG0095-0621b.png
 王氏曰大司徒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
 自诸公至子男其封疆各有多寡之数形方氏之职
 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凡以成大司徒之事
 而已 疏曰制邦国之地域大小形势又正其封疆
 勿使相侵地有𠇗邪离绝递相侵入则不正矣 王
 介甫曰析而不绝为华绝而不属为离正其封疆使
 无有华离之地则小国易以守大国难以侵人各有
 其土字而无交争矣 刘氏曰大司马建邦国之九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3a 页 WYG0095-0621c.png
 法有均守平则以安邦国之法则形方氏正其封疆
 不使相侵而无有𠇗离是也有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之法则形方氏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是也大国
 不比于小国则侵其封疆而有𠇗离矣正之弗从然
 后诏于大司马而九伐行焉圣人于征伐必有其渐
 不得已而后行也
山师
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3b 页 WYG0095-0621d.png
掌山林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
珍异之物
 郑氏曰山林之名与物若岱畎丝枲峄阳孤桐矣利
 其中人用者害毒物及螫噬之虫兽 刘氏曰颁其
 名数于邦国致之于王以供膳羞服用也既曰珍异
 之物则非贡赋所及也
川师
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4a 页 WYG0095-0622a.png
 王氏曰山林川泽皆有虞衡而山师川师又设于夏
 官者则以其所掌有及于邦国故也 疏曰王制云
 名山大泽不以封故天子立山师以遥掌之使贡故
 与职方连类在此
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利害而颁之于邦国使致其
珍异之物
 郑氏曰川泽之名物若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
原师(音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4b 页 WYG0095-0622b.png
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郑氏曰原地之广平者
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之可以封
邑者
 王氏曰大司徒辨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而
 辨其邦国都邑之数而沟封之而原师所掌如此亦
 以辅成司徒之事而已 郑氏曰地名东原大陆之
 属 疏曰原师虽以原为主除山林川泽四者馀丘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5a 页 WYG0095-0622c.png
 陵坟衍原隰六者皆主之 王介甫曰辨其名以知
 平陂燥湿辨其物以知其肥硗𡠾恶 郑氏曰物之
 谓相其土地可以居民立邑
匡人
中士四人胥四人徒八人
 郑氏曰匡正也主正诸侯以法则 王氏曰匡人达
 法则以匡邦国使之考礼正刑一德以尊天子也
掌达法则匡邦国而观其慝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5b 页 WYG0095-0622d.png
 郑氏曰法则八法八则也邦国之官府都鄙亦用焉
 慝奸伪之恶也反侧犹背违法度也书曰无反无侧
 王道正直 刘氏曰如是则诸侯之犯令陵政者暴
 内陵外者不陷于九伐矣
掸人(他南反/与探同)
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郑氏曰掸人主掸序王意以语天下
掌诵王志道国之政事以巡天下之邦国而语之使万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6a 页 WYG0095-0623a.png
民和说而正王而(语鱼据反/说音悦)
 郑氏曰道犹言也 刘氏曰掸人掌诵王之志及道
 国之政事以语于诸侯及四方之人民也 郑氏曰
 面犹向也使民之心晓而正向王
都司马
每都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
八人徒八十人
 郑氏曰司马主都家军赋 杂说都家皆畿内采地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6b 页 WYG0095-0623b.png
 既有其地又有其民又有其贿非王朝制其兵柄则
 将抗衡于上矣春秋楚子与若敖氏战于浒与晋之
 六卿鲁之三家宋之华氏其调发禁令悉自主之而
 国家弗敢问安得不与上竞乎
掌都之士庶子及其众庶车马兵甲之戒令以国法掌
其政学以听国司马
 郑氏曰士庶子卿大夫士之子 王氏曰众庶凡在
 都之人民 郑氏曰车马兵甲备军发卒 刘氏曰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7a 页 WYG0095-0623c.png
 夫采地之卿大夫仕于王朝士庶子在外既不属于
 宫伯大司乐则以国教胄子之法教之于其都之学
 及有军旅之事徵兵于都鄙则以士庶子作其众庶
 车马兵甲而都司马掌其戒令以听于国大司马奉
 其节制以进退攻讨焉
家司马
各使其臣以正于公司马
 郑氏曰家卿大夫采地正犹听也公司马国司马也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7b 页 WYG0095-0623d.png
 卿大夫之采地王不特置司马各自使其家臣为司
 马主其地之军赋往听政于王之司马王之司马其
 以王命来有事则曰国司马 注疏大夫家臣为司
 马者春秋传曰叔孙氏之司马鬷戾曰我家臣也不
 敢知国
亦如之
 王氏曰都司马掌大都小都之士庶子者也家司马
 掌家邑亦如都司马之事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8a 页 WYG0095-0624a.png
 
 
 
 
 
 
 
 
周礼集说 卷七 第 98b 页 WYG0095-0624b.png
 
 
 
 
 
 
 
 周礼集说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