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惜抱轩文集十四
 记
  仪郑堂记
六艺自周时儒者有说孔子作易传左邱明传春秋子
夏传礼丧服礼后有记儒者颇裒取其文其后礼或亡
而记存又杂以诸子所著书是为礼记诗书皆口说然
尔雅亦其传之流也当孔子时弟子善言德行者固无
几而明于文章制度者其徒犹多及遭秦焚书汉始收
辑文章制度举疑莫能明然而儒者说之不可以已也
汉儒家别派分各为耑门及其未造郑君康成总集其
卷十四 第 1b 页
全综贯绳合负闳洽之才通群经之滞义虽时有拘牵
附会然大体精密出汉经师之上又多存旧说不掩前
长不覆已短观郑君之辞以推其志岂非君子之徒笃
于慕圣有孔氏之遗风者与郑君起青州弟子传其学
既大著迄魏王肃駮难郑义欲争其名伪作古书曲傅
私说学者由是习为轻薄流至南北朝世乱而学益坏
自郑王异术而风俗人心之厚薄以分嗟夫世之说经
者不蕲明圣学诏天下而顾欲为已名其必王肃之徒
者与曲阜孔君撝约博学工为词章天下方诵以为善
撝约顾不自足作堂于其居名之曰仪郑自庶几于康
卷十四 第 2a 页
成遗书告余为之记撝约之志可谓善矣昔者圣门颜
闵无书有书传者或无名盖古学者为已而已以撝约
之才志学不怠又知足知古人之善不将去其华而取
其实扩其道而涵其蓺究其业而遗其名岂特词章无
足矜哉虽说经精善犹末也以孔子之裔传孔子之学
世之望于撝约者益远矣虽古有贤如康成者吾谓其
犹未足以限吾撝约也乾隆四十五年春二月桐城姚
鼐记
  宝扇楼后记
朱子颍家有 圣祖仁皇帝之赐扇作宝扇之楼
卷十四 第 2b 页
𢈧焉王禹卿为之记成以其辞视余余读而叹曰昔汉
武既招英俊程其器能左右近臣若主父严朱皆出为
守相独东方朔以不得任用至于上书自讼才士之亟
于自效若此哉若以人臣爱君之心言之则日侍帷帏
者之志固已得矣况乎出临一方有吏事之责人情乖
迕有诎伸应接之难曷若一意以亲媚于主上者之为
善哉都统公以笔墨文字遭逢 圣祖知遇内侍
最久其后乃出入宣力跻于二品今子颍之任用略同
于都统公而且滋重矣而回思昔日都统依 天日
之辉光侍 清宴之閒暇 圣翰云章璀璨怀袖盖
卷十四 第 3a 页
有邈然不可及之慕况于禹卿辞玉堂之庐而飘摇江
海者乎余于是书为后记子颍既外任家虽作是楼而
未得以登异日倘召居阙廷近职以休沐之馀俯仰斯
楼循玩吾言感念 国恩之无穷将有漼然不知泣涕
之陨落者已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姚鼐书
  记萧山汪氏两节妇事
萧山汪君辉祖之母曰王孺人其生母曰徐孺人汪君
考为淇县尉淇县君没两孺人皆少遗孤十一岁而上
有七十之姑门无族戚之助或谋杀其孤而夺其赀忌
两孺人日欺陵困辱两孺人不为动卒奉姑保育孤子
卷十四 第 3b 页
教之成立登第为闻人是时有司既疏两孺人之节而
旌其门矣汪君顾悲伤两母少所处危苦遍走士大夫
求为文章褒扬其行义所致凡数百篇又自越以书遗
余请记其事汪君志亦勤矣夫两孺人之名著海内者
以其子之成立也设幼孤不幸或殇或长而不才则两
孺人泯无闻矣方其穷阨困难伏首相对闺闼之中岂
能知子之必才而待之虽子成立不可必而终不忍负
吾志义者此两孺人所以贤也贤者固不求名而名至
然世竟无称者亦有之且女子尚能坚其持操卓然自
立而顾谓天下之士无独立不惧守死服义其人者乎
卷十四 第 4a 页
其泯无闻焉则已矣夫士貌荣名卒何加于其身豪末

  记江宁李氏五节妇事
江宁李文兆之妻吕氏年二十二而夫死一子方襁抱
家贫甚无以生也文兆有族兄弟曰文采哀之以屋居
其母子子长为贾吕氏今年六十馀矣于法当旌于朝
待吏举焉文采之族有文华妻杨氏文升妻魏氏文旭
妻胡氏文中妻张氏皆守节以老文采皆收恤之凡数
十年而四人者夫死妇年逾三十矣于例不当旌夫人
之所遭不同女年三十而[𡠉]其苦有逾于二十而[𡠉]者
卷十四 第 4b 页
国家立制不得不立之限耳若夫人心之褒善非可以
例论也文采生平尝悯五节妇之遭欲为之纪文采没
子际春从鼐学以告鼐鼐谓五人者贫而能守善皆可
褒而文采之恤其穷而欲著其名义并可称也因为之
录云
  快雨堂记
心则通矣入于手则窒手则合矣反于神则离无所取
于其前无所识于其后达之于不可迕无度而有度天
机阖辟而吾不知其故禹卿之论书如是吾闻而善之
禹卿之言又曰书之艺自东晋王羲之至今且千馀载
卷十四 第 5a 页
其中可数者或数十年一人或数百年一人自明董尚
书其昌死今无人焉非无为书者也勤于力者不能知
精于知者不能至也禹卿作堂于所居之北将为之名
一日得尚书书快雨堂旧楄喜甚乃悬之堂内而遗得
丧忘寒暑穷昼夜为书自娱于其閒或誉之或笑之禹
卿不屑也今夫鸟鷇而食成翼而飞无所于劝其天与
之邪虽然俟其时而后化今禹卿之于尚书其书殆已
至乎其尚有俟乎吾不知也为之记以待世有识者论
定焉
  游媚笔泉记
卷十四 第 5b 页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
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
閒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八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
然十馀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
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
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
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
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
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
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
卷十四 第 6a 页
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
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
遂还是日姜䲧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八汶阴谷
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
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
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
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馀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
卷十四 第 6b 页
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
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
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
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
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
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
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
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
卷十四 第 7a 页
駮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
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
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
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
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
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游灵岩记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
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礨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
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
卷十四 第 7b 页
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抂柏中积雪林
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
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
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 皇帝来
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
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
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
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
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
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
卷十四 第 8a 页
言佛啚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
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
焉当符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
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
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
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
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
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
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晴雪楼记
卷十四 第 8b 页
辽东朱孝纯子颍知泰安府之二年境内既治无事作
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又一年余自京师来游泰
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抂巴蜀以军兴使云南
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冱师旅
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
大府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
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馀蘖余诚伟其气然方其出
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已固不
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
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余驽怯无状又方
卷十四 第 9a 页
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沈忧与子颍仰瞻巨岳
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
放乎河济之閒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
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余之来
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积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
名若独为余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余而孰宜为乾
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
鼐记
  游双溪记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
卷十四 第 9b 页
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
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
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
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
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
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当文
端遭遇 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 御书双
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
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窔
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
卷十四 第 10a 页
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閒者
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观披雪瀑记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
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
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沬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閒一
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
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
建安陈信臣荣阳张峣子厚合淝皇甫升绍圣丙子正
卷十四 第 10b 页
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
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
二十馀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
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
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

  随园雅集图后记
曩者鼐居京师友人程鱼门为语在江宁时尝寓居袁
简斋先生随园几一月其水石林竹清深幽靓使人忘
世事欲从之终老也简斋先生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故
卷十四 第 11a 页
交友而鼐未见独闻鱼门语识不能忘其后鼐以疾归
閒居于皖简斋先生游黄山过皖鼐因得见先生于皖
又后七年鼐至金陵始获入随园观之鱼门语不虚也
而鱼门于前数年卒于陜独家归江宁因见先生述其
语而相对太息先生故有随园雅集图所图五人为沈
尚书蒋编修尹公子陈文学及先生先生以示鼐考作
图之年与鱼门语鼐时相次时陈文学年才十八今先
生外惟文学尚存仕为郡倅亦已老矣图后名公卿贤
士题识数十人于今求之非特昔之耆耇宿德邈焉己
往即与鼐年辈等者亦零落殆尽独先生放志泉石三
卷十四 第 11b 页
四十年以文章诏后学于此夫岂非得天之至厚而鼐
亦幸值之于是时也图有山阴梁相国记五人爵里具
焉先生俾鼐书其末夫人与园囿有时变而图可久存
图终亦必毁而文字可以不泯千百年后必有想见先
生风流者顾鼐非其人不足托也先生故人皆有题咏
鱼门独无名字其閒鼐识其辞亦以补其阙云
  西园记
黟自汉为县而其后境屡析分为佗邑今其县所据者
盖汉县之北隅而已徽州处万山中而黟又在徽州群
山之隘略无平处民居其閒尤敦朴多古风鲁语云瘠
卷十四 第 12a 页
土之民莫不好义诚不虚也其南二十里曰叶村村有
曰西园者叶君冠山之所为也冠山笃行君子而好文
学老于诸生于其宅西为屋数閒背山临溪为课子读
书之所其子有和从余学为文卓然有志于古昔人称
洛阳多名园极钜丽闳旷之观惟司马温公独乐园至
狭陋不足竞其胜然人尤重其园者以温公故也今西
园亦数亩地耳然以贤者创于前佳子弟承于后安知
异日世不绝重此园以谓逾于钜丽闳旷者耶余年二
十二尝一至黟未与叶君相识其时君之子尚未生园
尚未作也后几四十年乃至歙去黟不远亦未及识君
卷十四 第 12b 页
而归独君之子见告家有是园而已今君殁逾年君子
书来述君临殁欲得余文为园记余老矣殆不复入万
山之隘以见所谓西园者又念能增重此园者君子也
岂在余文乎故顾重君之贤伤君爱余之意姑为文述
之以勖君之子至于初作园之日月及溪山登眺之胜
足以娱人耳目者皆不足论也
  金焦同游图记
乾隆丁酉戊戌之岁朱思堂运使方在淮南邀余主扬
州书院而王梦楼侍读居京口尝期之同游金焦二山
屡宿僧寺一日三人对立山閒悠然若有所悟思堂因
卷十四 第 13a 页
言欲使工为三人共作一图其后图成而余已去扬州
里居不及见也思堂旋亦归京师惟梦楼常居京口余
怀思两君寄以诗云三客并知非一世两山回首有馀
踪纪是事也数年思堂竟捐馆舍又后数年其子丹厓
来为江宁粮道余适在江宁相向感念思堂之不作独
见贤子伟然继武重涖江南悲思之怀一时交至丹厓
携昔工所为三人同游之图出以见示作图时三人微
及斑白今鼐与梦楼皆鬒发皓然与图中不相似盖屈
指阅十六年矣思堂之仪容固邈然既亡鼐与梦楼馀
年处世更复几何未知此身与是图当孰为真幻因题
卷十四 第 13b 页
其后并以寄梦楼云乾隆五十八年八月晦日姚鼐记
  袁香亭画册记
香亭太守与其兄简斋先生解官之后皆买宅金陵而
寓居焉风流文采互相辉映固门内之盛也简斋性好
山水年六七十犹时出游探极幽险凡东南佳山水天
都匡庐天台武夷达于岭海无不至而香亭日闭户邀
之暂出辄有难色其性与简斋异者若此顾独好画穷
日夕执笔为之不倦盖林麓烟云之趣浩渺幽邃之观
水石竹木花叶鸟兽虫鱼之奇态香亭自具于胸而时
接于几席之上意其游亦未尝异于简斋耶兹册香亭
卷十四 第 14a 页
摹董思白山水凡十二幅而简斋自书诗十二首与相
閒香亭以示余余于诗画深处非所能解自来金陵与
其兄弟交游往来累岁识名其末以存其迹云
  少邑尹张君画罗汉记
画家白描之法世谓始于李伯时伯时龙眠山庄在吾
邑境尝入龙眠求其故址卒不可知怅然而返而伯时
之画生平亦未之见往者袁春圃方伯为言曾于常州
僧寺见伯时画一应真其衣摺引笔屈曲上下可二丈
许止作一笔此殆为真迹无疑余闻而想见之不能忘
少尹张君以高才来涖敝邑多艺能以日治伯时旧里
卷十四 第 14b 页
卷十四 第 14b 页
柳愚两君作诗以咏其事持以视鼐鼐谓公负闳伟之
才仰佐 圣治俯安黎氓外襄异域勋业播四海靡
不闻矣至其遇平生故旧无贵贱辞色憸愉执礼谦逊
之甚如布衣交此惟与公接者知焉孔子曰事君而达
卒遇故人曾无旧言吾鄙之若公者不亦贤乎抑闻之
古王者勖诸侯诗曰君子乐胥万邦之屏又曰彼交匪
敖万福来求夫君子承天王德意以屏万邦惕惕焉惟
恐不尽其任处位虽尊未尝见为此为我宠贵资也故
骄傲之气泯而屏翊之道至诗言贤侯之行二端而理
通于一君子观人一节而知其备焉然则见公之处交
卷十四 第 15a 页
游者如此而亦可以推明公为大臣之度矣袁浦两君
皆公乡里故旧而鼐则江南万民之一又故人也故述
斯义于兹图以为敬爱公者公谊私情若是交至而公
德益宏矣
  吴塘别墅记
无锡汪君铭常作别墅于吴塘之侧又自定寿终之藏
于是地丹徒王梦楼先生为之铭及作吴塘八韵诗寄
余观之且使为记昔庄生述子祀子舆子犁子来谓孰
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今汪君之志与此
四人者其奚异乎子来又曰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
卷十四 第 15b 页
也吾闻汪君能以厚德成其内行又择山林湖陂之佳
胜将以遗世事而乐其生此非所云善其生者乎夫梦
楼了通释氏无生之法殆无愧于子祀所云足与友者
若余俯仰人閒慕道而未见苟遇子祀当为所摈夫乌
足记汪君之墅独念生平亦好乐山水渡江至丹徒止
于梦楼之堂自是以东皆足迹未至今读梦楼之诗景
物奇胜足系梦想尚思以异日东游造锡山而窥吴塘
之域接汪君之容而探其旷远达观之旨斯诚平生之
至愿矣昔苏子瞻不识吴德仁因陈季常寄诗有寓物
而不留物之羡因以握手一笑相期余愿亦以此觊之
卷十四 第 16a 页
汪君其尚可得欤是为记
  陈氏藏书楼记
士大夫好古能聚书籍者多矣而传守至久远者盖少
唯鄞范氏天一阁书自明至今最多历年岁 国家修
四库书取资范氏以助 中秘之藏海内称盛焉余家
近合淝闻合淝龚芝麓尚书所藏书亦至今未失其家
专以一楼𢈧之命一子弟贤者专司其事借读入出必
有簿籍故其存也获久闻范氏之家法盖亦略与同焉
夫一人之心视其子孙皆一也而子孙辄好分异以书
籍与田宅奴仆资生之具同析之至有恐其不均剪割
卷十四 第 16b 页
书画古迹者闻之使人悲恨然则藏书非必不可久抑
其子孙之贤不异也新城陈凝斋先生尝购书万卷其
后诸子为专作楼以贮手泽楼旁即为子孙读书之舍
今其仲子约堂太守又虑岁久而后人或有变也乃摹
凝斋先生之像于石而奉之于楼下使后人一至其楼
前而怆然思惕然悚愈久而不敢不敬守也以余少获
奉见凝斋先生乃以拓本寄余且命为楼记余于先生
后裔又识数人皆贤隽也而约堂用意又如是之至然
则百年之后数海内藏书家必有屈指及新城陈氏者
矣吾安得不乐而为之记也
卷十四 第 17a 页
  重修石湖范文穆公祠记
南宋资政殿大学士范文穆公既以文学著称当世其
诗尤为天下所爱后世为诗者每诵法之以谓宋诗人
之杰然考公生平立朝出使卓有节行临民布政方略
可观亦非第诗人之杰而已世传公为中书舍人时与
张敬夫俱论已张说签书枢密事说曰张左司平时不
相乐固宜尔也范致能与吾故交胡为亦攻吾世以此
或疑公吾谓此公之所以贤也君子之行不必同大趣
归于义而已拒小人甚严君子之介也于人何所不容
故旧往来有不能绝者君子之和也至于当国家大政
卷十四 第 17b 页
进退贤不肖则不敢忘守官之节以平居昵好之私夺
朝廷是非之正此非贤者而能之乎易曰君子夬夬独
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范公于张说殆若是矣吾益以
见公贤夫何以疑公哉公吴人也吴西南石湖公咏游
之地故有祠岁久且颓嘉庆二年春观察历城方公大
兴查公府同知歙汪君同泛舟石湖思范公之贤至公
祠而伤其敝始议更修之返告于方伯德化陈公及苏
州太守任君皆乐成其事因闻于侍郎学使长沙刘公
及凡守牧江苏者竞出财而济其功以其年某月竣事
方公至金陵语余请为之记余谓范公之贤谊当祠于
卷十四 第 18a 页
吴不朽而诸公之竞劝于此亦有性情嗜好不必同而
同乐为义者乎是固可纪也余生平未尝至吴而慕其
山川之胜异日或从诸公瞻游湖滨造于祠下见公像
而一酬焉公其谓是知我者哉
  孙忠悯公祠记
明北平都督副使燕山忠悯侯孙公讳兴祖始以雄杰
之材从高祖于淮上渡江开国数立战功终奋伐元遗
蘖深入失授身没沙漠其忠烈之迹具载明史本传忠
悯兄子讳继达始同以族从淮上积战功为濠梁卫指
挥使忠悯侯定远人也及指挥使守常州与张士诚拒
卷十四 第 18b 页
战最久从徐达平士诚复有功高祖乃赐之田宅于常
州武进指挥子孙遂为武进人指挥之子泰当建文时
为北平都指挥使燕师起与战于怀来中矢裹血力战
竟陷陈死惠帝追封广威侯广威有从父兄恭亦早从
太祖取沂州密州益都及克元都屡有功官至前军都
督佥事授骠骑将军孙氏一门在洪武建文时功业著
闻凡四人而死事者二焉忠悯之子恪亦继为良将爵
至通侯矣而不幸与蓝玉之祸故孙氏之居定远者衰
而武进独盛明礼部尚书文介公慎行则濠梁指挥之
八世孙而广威之弟后也今兖沂曹观察星衍又文介
卷十四 第 19a 页
兄七世孙也观察以谓孙氏建功肇始于忠悯而无专
祠非所以表忠义以光后嗣乃于江宁城中买地建为
祀所以奉忠悯而以濠梁指挥广威侯都督佥事三主
祔其左右又于祠室置书籍彝器之藏甚备俾后子孙
能读书者守之馀皆可假观而终归于祠因请余为之
记余谓孙氏之始兴也以武烈而后子孙之达者以文
学文武虽异而一归于忠孝大义则同今观察建祠之
法上以崇先祀下以启后贤不以远遗不以已私其用
意甚厚其望于族人者甚巨且远孙氏忠孝之美其将
有世济者乎
卷十四 第 19b 页
  方正学祠重修建记
天地无终穷也人生其閒视之犹须臾耳虽国家存亡
终始数百年其逾于须臾无几也而道德仁义忠孝名
节凡人所以为人者则贯天地而无终敝故不得以彼
暂夺此之常昔明惠宗之为君成祖为臣自下逆上篡
取其位当时忠义之士抗死不顾而方正学先生之事
尤烈此贯天地不敝之道也天道是非之理閒不与祸
福相附楚商臣匈奴冒顿皆身享大逆之所取而传之
子孙当其造逆之日亦安知无仗节死难之臣于其閒
而古记或略而不传要之忠义之气自合乎天地士固
卷十四 第 20a 页
不必以名传也而靖难之事于今为近正学先生本儒
者之统成杀身之仁虽其心不必后世之我知而后人
每读其传尤为慷慨悲泣而不能自已成祖天子之富
贵随乎飘风正学一家之忠孝光乎日月此岂非人心
之上通乎天地者哉明万历时南京士大夫始建正学
祠于其墓前至 国朝数经修饬今祠宇又以久敝矣
江宁巡道历城方公昂其先金华人正学之族子也来
谒祠下因亟修治其漏坏又增建前后之屋各四楹旁
屋三楹以便守者之居而壮祠之观岁月久远或更有
视其敝感正学之谊而来修者公乃请余为记以待之
卷十四 第 20b 页
嘉庆二年秋七月桐城姚鼐记
  常熟归氏宗祠碑记
吴中归氏皆出于唐翰林学士兵部尚书馀姚宣公之
后宣公之孙五世其名可考五世之下更宋及元其世
次名爵皆佚焉明太仆丞震川先生作归氏世谱论之
详矣常熟之族震川世谱所云在常熟者居白茆是也
始自吴迁白茆者曰荣四公荣四七世孙曰椿震川所
为作归府君墓志铭者也其子有雷霆电三人霆于白
茆建祖祠焉后其子孙自白茆迁常熟城内而白茆祠
久圯坏乃更建祠城北为堂三閒中祀宣公旁祀始迁
卷十四 第 21a 页
祖荣四公以下凡三十五人堂后为楼凡居白茆时所
藏石刻遗像皆迁藏于是时康熙六十年也迄嘉庆二
年今归君文学寅亮拱等以堂久黯敝加丹艧而新之
又于堂前增建门庑凡八閒而祠之规制乃益严以靖
常熟归氏自明中叶至 国朝二百年中以名德尤称
乡贤者曰刑部主政裔兴公少詹惺崖公赠工部尚书
监兹公又有孝子松期公孝子故于宗祠堂侧有专祠
今圮乃于其地重立之其三乡贤则买地各建专祠于
宗祠堂后逾年工悉竣乃至江宁请记于余余谓归氏
在明代称以昆山今世则以常熟至大司空监兹公以
卷十四 第 21b 页
才德勃兴列位正卿真古公侯族矣今归君为大司空
之孙继承祖德而尤尽心于宗祀其道不已善乎且崇
先者一家私情也尚贤者天下公谊也兹之立制盖兼
尽之昔震川每惜古人宗法之坏而不可复而立宗祠
者收宗复古之先务吾闻震川无后嗣其墓在常熟宗
人为修祭焉夫常熟之宗能厚于其别宗者犹如此而
况于其本宗哉由是推之其将弗憾于宗法之敝也欤
是足记也嘉庆三年十月桐城姚鼐记
  岘亭记
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诸官舍
卷十四 第 22a 页
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
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
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杂树生焉观察历城方公一日
试登阜则钟山翼然当其前乃大喜稍易治其巅作小
亭暇则坐其上寒暑阴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
亭所有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见也公乃取见
山字合之名曰岘亭昔晋羊叔子督荆州时于襄阳岘
山登眺感思今古史既载其言而后人为立亭日岘山
亭以识慕思叔子之意夫后人之思叔子非叔子所能
知也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异日
卷十四 第 22b 页
或以兹亭遂比于羊公岘山亭欤此亦非公今日所能
知也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之情据
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不可不
识其所由作也嘉庆三年四月桐城姚鼐记
卷十四 第 2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