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卷十三 第 1a 页
惜抱轩文集十三
 墓志铭
  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
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
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公长益贫
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 恩科会试
榜第一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
中公考至是年八十馀乃卒公为养与丧皆当人意及
后为安徽布政使则自曾祖至考皆获赠通奉太夫如
卷十三 第 1b 页
公官妣皆赠太夫人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
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
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
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
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
陇上为守禦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
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
必东犯陜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
拨固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
之达 上以为知兵 命大臣督军至且 诏事与
卷十三 第 2a 页
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
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 上
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 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
攘公遍至所部颁布 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
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
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
一月某日年六十公为人坦自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
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
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
卷十三 第 2b 页
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
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
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
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鼐尝偕公官兵部公来安徽
鼐方主安庆书院于公习且久公子举人廷硕国学生
廷颀以乾隆五十六年 月某日葬公江宁城北
山之麓请鼐为铭铭曰
公以文兴多士诵称不究其能司武是膺秉节西疆布
迾有方力不挽强戎慝剪襄 天子命将谋以公壮
以战以饟其阻有荡陟登大吏而亲劳事为 国之志
卷十三 第 3a 页
为身之惫养其疲羸拊其寒饥诛其暴欺斥其不治协
维 帝心开府西南不以岁深云而弗霖金陵之里
两中丞起公寿先已贻休弟子钟山东北卜维公宅植
保松柏载词藏石
  赠承德郎刑部主事郑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士俊字灼三歙诸生以子贵 赠承德郎刑部奉
天司主事郑氏歙旧族也自君考讳廷证以上皆居歙
之严镇歙人营贾淮上或侨居扬州君少孤贫从妻父
李氏宦居南昌后依族人居扬州仪真县君为族人谋
事尽其智能而无欺尝值岁饥为粥以赈扬之饿者及
卷十三 第 3b 页
歙郑氏庙敝坏营而新之君皆任其事勤苦数倍于人
日吾藉人财以为善吾力不容惜也君既定居仪真乃
迎其兄弟之孤及从父兄之节妇洪氏皆来居而养焉
乾隆四十二三年间余主扬州书院岁一二归归必过
仪真然未尝识君识君子文明君婿吕彩从余学时言
其舅诚笃长者也其后十馀年文明成进士授刑部主
事吕彩亦与乡举矣乾隆五十年二月初三日君卒逾
年余在江宁文明来求为君铭因言未得葬地余姑应
之日吾尝行仪真西三十里山川体势如可葬者又逾
年文明又至日果得地于西三十里张家拗已葬君矣
卷十三 第 4a 页
将补纳石求卒铭之余不意言之幸中自念老矣当不
复至扬州于其山水人物有足兴旧思者而文明又求
铭甚勤安得弗铭也君二子文明文盛一女四孙铭
慎所履载谦饬子升朝父遗德生江南亡葬北塽升原
茂翳植大厥族岁千亿
  严冬友墓志铭(并序)
冬友江宁严氏讳长明一字道甫乾隆二十七年
车驾南巡君以生员献赋 召试 赐举人内阁中
书就职旋入军机办事君在军机凡七年通古今多智
又工于奏牍诸城刘文正公最奇其才户部奏天下杂
卷十三 第 4b 页
项钱粮名目烦多请去其名而以其数并入地丁微收
君曰今之杂项古正供也今法折徵银若去其名他日
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民当供且举再徵之是使民重
困也文正曰善乃奏巳之大金川之为逆也大学士温
敏往督师欲君从行君固辞退有咎君柰何违宰相意
者君曰是将败没吾若何从之人颇甚君言既而温公
卒致军溃以死随往者皆尽辛卯 恩科会试刘文正
公为考官值军机事有当关自君挝鼓入闱得见既而
出同考官朱学士筠曰甚哉冬友不自就试而屑屑治
吏事为文正曰士亦视有益于世否耳即试成进士何
卷十三 第 5a 页
足贵当是时军机有数大案赖君在直任其劳获成议
而云南粮道以分赔属员亏银不完将死去限期十日
君具牍入请文正奏宽之乃生其年遂擢侍读君治事
众中独勤办然以是颇见疾其后连遭父母丧服终遂
请疾不复入间游秦中大梁居毕中丞所为定奏辞还
主庐阳书院乾隆五十二年八月■日卒于合肥年五
十七君于书无不读或举问无不能对为诗文用思周
密和易而当于情尝为平定准噶尔方略通鉴辑览一
统志热河志四纂修官其自为之书曰归求草堂诗文
集及论辩经史书算文艺金石文字者几二十馀部百
卷十三 第 5b 页
馀卷祖讳馨父讳自新俱以奉直大夫内阁侍读为赠
封官夫人南昌耆士叶用章之女生男女各二男曰观
晋余在都时君时与相从见君朝趋省禁暮入文酒之
会若甚暇者然或以事就君谋必得其当君尝语人曰
异日先去官者必姚君也后数年余请告归过江宁君
见迎笑曰吾固料君之来也余居皖中君一来会后余
再至江宁而君丧矣乾隆 年■月■日葬君及叶
夫人于某所君之子请铭铭曰
伟猗冬友当时群士智孰与丑既筦事枢振物之首才
非不见知而其仕之登不究得年非夭而亦不为寿天
卷十三 第 6a 页
命若是夫孰可多有伐石镵词瘗贻弗朽
  孔信夫墓志铭(并序)
信夫讳继涑孔子之六十九世孙而曲阜衍圣公讳传
铎之季子也幼而才俊衍圣公为聘华亭张尚书照女
女殇而君遂习于张氏尚书以书名天下君得其笔法
书盖埒之又善于鉴别收集古今名家书镌刻论辨世
所传玉虹楼帖也其于诗文为之皆工善乾隆三十三
年余主山东乡试得君及君兄户部之子广森时广森
才十七岁而君年四十馀名著海内久矣其后广森得
第为捡讨以经学称三十五岁而殒君之少也值
卷十三 第 6b 页
上释奠阙里尝充讲书官及为举人累会试不第纳赀
为中书舍人未就职又值 上东巡于中水行宫召
使作书及进 上称善然竟不获仕终于曲阜初衍
圣公夫人■氏生冢子继濩继夫人徐氏生户部及君
冢子之后袭爵三世君与户部皆及之其遇曲阜公事
以祖父体自任也其气皆刚直人或与之或否其后户
部不乐家居客游杭州以没检讨哀痛遽殒不数年而
君又继之嗟乎君与检讨之生世第一家也又以文学
才艺名著天下余一旦遇之二三十年间见其死亡至
尽虽其文采风流不可磨灭而志意抑郁乃更有甚于
卷十三 第 7a 页
常人者其可悲为何如也君于交游有始终之谊乡里
值岁饥出千金赈之者三焉乾隆五十六年余在钟山
书院君夏来江宁视余再宿而别君遂以是年十二月
戊辰卒年六十五无子以户部少子广廉嗣将死贻书
乞余铭其墓铭曰
猗子圣人之世也庙其知也蔚其艺也名上闻于朝而
下载于四裔也完则毁而刚则折也有疾而不可乂也
铭托余哀以待后君子之达其志也
  陜西道监察御史兴化任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大椿字幼植其先为王氏在元有为山东行省平
卷十三 第 7b 页
章事者曰王信其子宣继居父职元乱避居兴化改曰
任氏为任氏之十三世为岁贡生镳其子晋中乾隆巳
未科进士官徽州府学教授是为君祖生庠生葆为君
考祖考皆以君得 赠封朝议大夫礼部仪制司主事
君之少也颖敏于学为文章有盛名又性和易谦逊人
无贵贱靡弗爱君然君固有特操非义弗敢为故自少
至老终于贫窭乾隆庚辰 恩科君为举人中巳丑科
二甲一名进士故事二甲首当改庶吉士人皆期君必
馆选矣然竟分礼部为仪制司主事君每日自官所归
辄键户读书如诸生时值 诏开四库全书馆大臣有
卷十三 第 8a 页
知君才举为纂修官是时非翰林而为纂修官者凡八
人鼐与君与焉君既博于闻见其考订论说多精当于
纂修之事尤为有功其后鼐以病先归君旋遭艰居里
既而鼐遇君淮上当是时四库书成凡纂修者皆议叙
向之八人者其六尽改为翰林矣大臣又以鼐与君名
列之章奏而称其劳请俟其补官更奏君于是初服除
将入补官亦以见邀鼐以母老谢君独往然大臣竟不
复议改官事君自循资迁员外郎郎中保御史乾隆五
十四年四月授陜西道监察御史甫一月而卒年五十
二君贤者居曹司固亦佳吏居言官苟非日浅亦必有
卷十三 第 8b 页
所见然终不若以其文学居翰林之为得人也而惜乎
其竟抑不得也君事父母能于贫匮中尽其养待族友
有恩谊而不可使为谄渎所成官书外其自著者曰经
典弁服释例十卷深衣释例三卷释绘一卷字林考逸
八卷小学钩沉二十卷吴越备史注二十卷惟字林已
刋板诗集已刋者四卷其馀与杂文未刋者又若干首
君学博奥而于为诗则尚清远不多徵引曰此非诗所
贵也娶赵宜人无子没后三年弟大楷始生子炽炎以
嗣君又后十二年葬君于某处鼐昔者与君本相知及
同处四库馆则朝晡无不偕有所疑说无不相论證也
卷十三 第 9a 页
退而偶有尊酒召宾之设无不与同也阅今二十年同
居馆者死亡殆尽而鼐仅存君弟大楷来求为志乃怆
怀而铭之曰
呜呼幼植之瘗不居文章之官而既为其事矣不至耆
耇之寿而著书足名后世矣生不见子而没可以祀矣
吾为铭之足慰君志矣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九皋字絜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大父讳宁康熙
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
训导君为人敦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
卷十三 第 9b 页
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
知其必为君子也尝踰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
古文之法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虽
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君古文虽
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论尤中正里居授其学
干子弟及乡之隽才又授干其甥陈用光且使用光见
鼐盖新城数年中古文之学日盛矣其源自君也其为
科举之文不徇俗好自以古文法推而用之或以为不
利场屋君曰得失命也君竟以乾隆庚寅科得乡举辛
卯 恩科成进士归居十馀年奉养祖母及父因益力
卷十三 第 10a 页
为学而因事设方以利其宗族闾里虽贫而必致其财
虽劳而必致其力逮终养乃出就官是时鼐闻寓书谏
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长而用之殆不可
然君竟谒选得山西夏县县当驿道又时值后藏用兵
使驿往来日不绝县旧分二十馀里里以次出钱供役
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
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君顾叹曰
吾不能尽去里差是吾恨也其见民煦煦然告以义理
所当从及去不作长官威厉之状民亦欣然听其教于
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鼐闻乃自咎前者知君
卷十三 第 10b 页
之浅固不能尽君才也然君亦以积劳致疾在县凡两
期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卒干官年六十三娶杨孺人
生四子肇熊肇光嗣光迪光四女子又庶出之子五皆
少一女肇光拔贡生君以后母弟某嗣光壬子科举人
君以后从父弟某皆能嗣君古文学者而肇光先殒君
文曰山木集已刻者若干卷未刊者若干卷某年月日
葬君某所嗣光及君甥用光皆以书来乞鼐铭铭曰
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
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卒寘德在夏而士兴其庭
宇其生也有令誉其亡也有传绪其葬也于是野
卷十三 第 11a 页
  汪玉飞墓志铭(并序)
汪生行忠信而立志甚高不与今世士同流谓士舍宋
儒程朱之所道以为学举不足云学也昼动而暮休必
考一日所为得失离合悉书于一册以自为戒劝事其
父兄抚其妻子交其师友循今世之礼通以古人之意
见者未尝不以为当于人心为今世场屋之文必求发
古圣贤之旨而不为苟美余主钟山书院生以上元学
生来为弟子余德薄不足为生益然生亲余尤至相见
论说依依者几三年而生遽死生故有咯血疾而为学
研思不懈余时戒之乾隆五十六年秋冬间忽大甚至
卷十三 第 11b 页
失音余方归里亟以为忧其次年春正月疾进时时念
余遂卒余复至遂不见生嗟呼使生不死必追逮古贤
人必有立于天下不幸亡学未成行未著知其异于今
世学者唯余而已生年二十六其父七十馀子云官甫
六岁妻杨氏割肱疗生不愈终为[𡠉]而守之余为择摄
山东南故昙花寺址右阜葬生而为铭曰
古秣陵明南畿粤汪生挺产兹名兆虹字玉飞圣不作
望缗哉夐有辙崇有阶连劢志胡弗几抗发涂蹶骏才
芒天乎理则乖痛无沬伐石埋翳姚鼐缀此辞
  鲍君墓志铭(并序)
卷十三 第 12a 页
鲍氏世为歙人明末有诸生遭革命不复出者曰登明
为君高祖其居在岩镇生子元颖贾于吴致富其子蕃
贾于杭州入其籍蕃生善基为杭州府学生善为文而
家业贫落生四子其第三者君也君继父学而益勤少
自杭就学于歙已而归杭终父丧遂复至岩镇复先人
居入歙学其文名日起岩镇有吴先生瞻泰者试之红
豆歌使次韵君诗即成且工先生喜以孙女妻之吴先
生赠嫁有书数千卷而无他财君为人敦行义重然诺
作诗歌古文辞皆有法能见其才当时儒者文士皆乐
与之交学使者举为优贡生然困于乡试不见知年四
卷十三 第 12b 页
十馀遂绝不就试以文业授徒其徒乃多发科成名其
尤著者金修撰榜也君讳倚云字薇省尝为族谱数十
卷以拟苏明允族谱故复号苏亭子二长嘉鬯亦歙学
生能文乾隆四十二年嘉鬯疾殒君以恸得疾次年秋
九月二十一日君遂卒于岩镇年七十一次子嘉命君
使后其仲兄倚楼嘉鬯有子早亡嘉命有四子以其次
子金复嗣嘉鬯为君宗焉嘉命及其长子壬子科顺天
举人桂星皆尝问学于鼐今将葬君某所乞鼐为铭铭

五世三徙卒居歙贫富迭更返故业师友援推表乡邑
卷十三 第 13a 页
有文炳兴身挹擪卜其终登抂继叶
  建昌新城陈母杨太夫人基志铭(并序)
太夫人建昌新城杨氏 赠朝议大夫讳大炳之女适
同邑陈氏舅曰 赠资政大夫讳世爵姑曰鲁太夫人
夫曰乾隆戊辰科进士 封资政大夫讳道子五曰分
巡金衢严道守诚太平府知府守诒举人候选内阁中
书守中江苏按察使守训举人候选中书守誉女三婿
曰举人内阁中书杨尚鋐监生涂志紑鲁勷孙二十四
曾孙二十七元孙三封大夫以学行称于世成进士后
不仕而修于家世谓之凝斋先生太夫人之始归也能
卷十三 第 13b 页
承舅姑以得其欢能任家事以佐凝斋使专志以成其
业存能事以礼亡能述其志以厉其子孙子仕为司道
郡守矣太夫人能持礼法于家衣服饮食不侈以踰以
廉正勖其子者见则数言远则数书于族党之贫者能
约巳而厚恤之年七十时诸子方谋为乐饮燕会太夫
人使止而以其财设义仓于近乡以济农者凝斋先生
讲学守宋儒法不言仙佛太夫人亦乐善而不取福田
利益之说后凝斋三十年而卒为乾隆五十五年十一
月十日年八十四其时长子观察四子提刑先丧而太
夫人顾目见其孙观曾孙希祖皆成进士为部主事孙
卷十三 第 14a 页
煦吉冠曾孙希曾皆为举人而希曾为江西乡试榜第
一太夫人没后三年以第三人及第为编修其馀多文
学可观者人谓封大夫及太夫人植德不懈足兴其家
宜其后之昌也乾隆五十九年某月日合祔封大夫墓
余于太夫人子知其伯仲少客南昌及见凝斋先生而
太夫人孙用光从学余为文故得其家世素行宜为之
铭铭曰
维 清有道天子钜祥 帝见元孙福锡四方母
仪江岭秉德柔正秀茁曾元 国庥家庆夫以儒兴子
有治声慈惠乡闾人乐其荣荷塘之野大夫之墓山周
卷十三 第 14b 页
水回宜祔永固
  章母黄太恭人墓志铭(有序)
太恭人桐城黄氏处士讳贞吉之女适章氏为 赠中
宪大夫松太兵备道讳某之冢妇 赠中宪大夫松太
兵备道讳天祐之妻生二子长曰东桂为候选州同知
次曰攀桂为江苏松太兵备道获以其官赠祖考以太
恭人封妣者也太恭人年三十三而寡舅姑老且疾矣
而子甚幼逾十馀年又丧夫之弟太恭人能昼夜勤苦
操作以殖其产又能上尽奉养以及舅姑之终下抚教
稚弱以至于壮祀先人赒亲旧应宾客皆尽恩谊人谓
卷十三 第 15a 页
章氏一妇任二子事也其后攀桂仕为渭源知县擢知
镇江江宁府监司苏松皆迎太恭人于官舍诸孙屡与
乡举矣人皆荣之太恭人被服自奉之具不加于其素
而修治先庙墓馈遗族党济人乏匮则每进而广焉乾
隆五十年江淮大旱民死亡相继太恭人适在里睹大
哀之尽分藏廪于族戚故旧以书速子于浙江购山芋
玉米数千石杂钱米济赈所费万金攀桂迎之官不可
曰吾去若饥者何于是攀桂亦遂请养归逾再期乾隆
五十二年冬十二月太恭人卒年八十有一卒而来哭
者填户曰微夫人吾死久矣孙五曰梦橘甫维极维桓
卷十三 第 15b 页
维栋曾孙四初太恭人颇通形家说与其子营葬夫赠
中宪于县东南蟢子湖之北原命曰异日勿启祔以惊
神灵其子乃为卜宅于县西二姑峰之麓登其巅以向
蟢子之湖明如趾下太恭人乃喜以卒之次年十二月
某日葬铭曰
施则侈也于已苟完有子承之其惠以殚山之嵚也中
有原趾出石泉湛甘寒首于西北向东南间德人居之
固且安载词坚石永不刋
  广州府澳门海防同知赠中宪大夫翰林院侍讲
  加一级张君墓志铭(并序)
卷十三 第 16a 页
君讳汝霖字芸墅宣城张氏大父讳宿父讳中圣皆为
县学生皆赠中宪大夫君自县学生雍正十三年为拔
贡生旋以人才保举乾隆元年引 见命为知县分发
广东任河源香山阳春知县其至香山者再而摄署之
县又三四焉君初在香山遭母汪太恭人丧忧居新任
令未至奸民赖姓乘隙为乱君即起捕倡乱者寘之法
而杖校其和从者逮新令至而邑已宁其后至香山免
荒埔报升之税修城南罗婆陂成灌溉之利而禁豪家
为堤堰之厉民者海南徐闻县民惰窳布种后不知粪
耨槔车之事而婚姻尤无礼式君摄其令乃教之如内
卷十三 第 16b 页
民时广东有开矿采铜者七县地力尽而役未止君摄
英德县知其病请于巡抚奏停焉澳门者香山南境斗
入海西洋夷民居之以与中国为市时设同知官甫二
年上吏以君贤俾摄其职君尤能得夷民情而柔调之
故卒授君为澳门同知值事吏议降一级上官惜君去
奏请留粤而部议不许君遂返宣城不复出矣君博学
多闻尤工骈体文及诗尝为澳门记略辑宛雅若干卷
诗约若干卷自为诗文集三十卷政牍五十卷乾隆三
十四年七月八日卒于家年六十一配袁恭人生君长
子焘乾隆癸未科进士为翰林院侍读得赠君如其官
卷十三 第 17a 页
一女适附监生梅学侧室梁安人生二子广西布政使
经历倓太学生炯二女一适诸生刘辛未嫁死孙男十
一孙女七乾隆 年 月 日葬君于宁国县花
坞山村之原桐城姚鼐与焘为进士同年又与炯相知
于君葬后为君补为墓铭铭曰
懿维君吏海濆安内民外夷驯为国勤著有勋未上闻
乘归轮聚典坟闳厥文子继振蔚以彬瘗泯泯昭亿春
吾铭云
  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
卷十三 第 17b 页
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
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
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
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
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
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
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
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陜西甫
及陜遭父丧归终居江宁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
卷十三 第 18a 页
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陜归年甫四
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
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
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
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
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
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君古文四六体皆
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
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故随园诗文
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
卷十三 第 18b 页
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
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君始出试为溧水
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
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
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
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
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年八十二夫人王氏无子抚从父弟树子通为子既而
侧室钟氏又生子迟孙二曰初曰禧始君葬父母于所
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巳祔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祔葬
卷十三 第 19a 页
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
从君游最久君没遂为之铭曰
粤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
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
阡同铭是幽宫
  郭君墓志铭(并序)
吴江郭君讳元灏字清源其祖讳如龙考讳谔君少工
为文为吴江学生而陆中丞耀之弟子也中丞最称贤
之君居家授徒仅以供养父母而已其室时至匮乏而
不以为憾中丞贵亦绝不往于第与书往来论学乾隆
卷十三 第 19b 页
五十一年君年五十三卒孺人迮氏无子侧室翁氏生
子麟凤麟尝从余学为文君亡其考犹在而家益贫麟
出游求养既而君考亡又数年麔乃克葬祖若父于是
葬君于嘉善县澄湖港之阡时嘉庆二年也次年遇余
于杭州乞补为君志余宿知吴江陆中丞天下君子其
所许必君子无疑也而又哀麟志乃为铭曰
笃为学文可称守有介行中绳进而与之君子朋吴越
两县间一塍回见故国乔木升于焉卜兆曰永宁
  江苏布政使德化陈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奉兹字时若其先陈宜都王叔明十世孙崇唐末
卷十三 第 20a 页
为江州长史聚族为孝义僖宗旌之其后五世自南唐
及宋皆旌为江州义门后乃迁居南昌明季又自南昌
迁德化居德化三世为九江府学生俶俶生范康熙戊
子科举人为安义县教谕生绚为德化县学生是为公
考自曾祖至考三世俱以公贵赠通奉大夫江宁布政
使妣皆赠夫人公生二十二岁中乾隆丁卯科乡试第
一庚辰科成进士授四川知县凡知蓬山阆中擢知茂
州皆有善政当金川为逆大将率兵讨之任公主炮局
及修饬兵兴桥路常居口外山谷间濒危劳绩甚著有
三杂士司地当进攻金川之路官兵猝至三杂长卓尔
卷十三 第 20b 页
码妇人也谓且伐之闭道不通将校哗言三杂畔矣宜
先攻公告将军三杂未知国家意耳非畔也请往察而
谕之将军从公策公至一告谕卓尔码即散守者具状
上谢且奉军过甚谨其后 诏加其封号曰贤顺卓尔
码以谓惟陈公活我又予我以荣也公旋晋嘉定府知
府及建昌道其居官日常寡出入边塞仁恩素著多所
镇定中外皆称之 上乃授公四川按察使乾隆五十
二年调河南按察使居二年调江苏旋擢江宁布政使
居四年调安徽未半岁又调江苏公始在蜀最久凡二
十七年其后居江南亦九年历四任熟习民情洞其利
卷十三 第 21a 页
弊能以简靖渐祛其患未尝厉威为声名吏民爱戴以
谓得大臣之体好士乐善奖掖如不及公自壮入蜀至
老受任不得归乃取乡地自号东浦以寄思士皆称东
浦先生云其天才高厉作诗专法杜子美论者谓朴厚
之气殆足媲之平生经历多异境举见所为诗凡千首
曰敦拙堂集古文则所为不过十馀篇然实得古人之
法今世作者无能逾也公年七十四嘉庆四年正月壬
午薨于苏州夫人桂氏同县县学生某女有贤智从公
居建昌时卒生荫生候选员外郎大来候选州同知方
来又生二女侧室蒋氏生候选布政司理问斯来戊午
卷十三 第 21b 页
科举人具来侧室张氏生候选司务备来公尝喜桐城
姚鼐之文薨前一岁在江宁监临武乡试见鼐语曰我
死必得君志吾墓鼐曰公方健何言是也然心诺公及
公子于 年 月 日葬公某所卒为铭鼐也铭曰
才为国劳险阻载遭靖彼纷嚣平宁安处来宣江浒从
容风雅民曰吾宜列士怀仪未究其施有政可颂有文
可诵名存身覂匡庐前麓故居爰复永安幽谷
  方侍庐先生墓志铭(有序)
方先生桐城人讳泽字苧川侍庐其自号也祖某父某
先生少有异才高识游江宁与诸名士游一时才俊之
卷十三 第 22a 页
士言行多险怪先生默默独守中行其后同游者多及
祸而先生弗与然颇经纪其丧有终始之谊退为诸生
久屈埸屋长自观尚书保以学士督学安徽最知先生
贤乃举优贡入都时先生年五十矣再入北闱不售为
八旗生教习岁满 诏以知县用先生不乐就历游湖
南河南山西学政幕内遍观山水之胜作为诗歌以自
娱最后主洪洞玉峰书院得疾归归未几卒年七十一
先生与鼐伯父编修府君少为交友编修府君仕京师
时先生馆于鼐家鼐兄弟皆受业先生论学宗朱子论
文宗艾千子恶世俗所奉讲章及乡会闱墨禁其徒不
卷十三 第 22b 页
得寓目先生为文高言洁韵远出尘壒之外场屋主文
俗士不能鉴也然先生弟子以其说获隽于乡会试者
十馀人矣得失要自有数不系乎其文士自从所好耳
如先生乃真信道笃而知所守者也编修府君尝谓先
生文似明罗文止诗似宋杨秘监云子二 今皆亡
有孙绩曾孙东树能世其家学先生弟子今仅存三人
皆年七十矣与绩谋葬先生而鼐豫为之志曰
其守额额以古为则不为俗惑英英高云以壮其文绝
于秽氛生名弗耀没迟藏兆弟子所悼营是幽宫龟言
既从以安厥终
卷十三 第 23a 页
  陈孺人权厝志
孺人仁和陈氏女也父琛母程氏通文字以课子女故
孺人自少读书能为诗文而其志嘅慕古女子贤哲有
节行者不欲以才艺自居也故其为诗质直慷慨义尝
近古不若世女子流连风景为媚好悦人之词孺人适
江宁胡君名培胡君居贫甚孺人时以文字慰其意既
而胡君病没遗三子二女皆未婚嫁孺人执女红为衣
食暇则教子女与之论古今为学又性解医术里中妇
女有疾往往请为之方孺人于富者鲜所求于贫者或
济之药虽自处乏困不恤也其子女卒皆成立婚嫁幼
卷十三 第 23b 页
子镐从姚鼐学鼐见孺人诗曰合箫楼稿叹谓今女子
作诗者之冠虽流俗浅人论诗者未必知也而后世必
有知之者已孺人嫠居三十四年嘉庆三年十月卒年
六十八镐与其兄镇鉴权厝夫人于江宁城北鼐为之
铭铭曰
居庳里志高矢藏无有而学富其身可亡名不毁吾为
命之女君子
  奉政大夫江南候补府同知军功加二级仁和严
  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守田字谷园杭州仁和严氏祖讳士奇赠奉政大
卷十三 第 24a 页
夫考讳立功为虞城主簿封奉政大夫君少游济南寄
籍运学为诸生遂中乾隆辛卯科山东乡试举人乾隆
四十六年挑发广东知县初任阳江县未至境有迎吏
来与君语少习见君囊橐贫甚诱君以利君问何以取
利吏曰邑有卖浆者殴人死而多引富室系数十人矣
君至咸胁以罪千金立致也君曰诺至县日即坐堂上
出所冤系囚尽纵之去独留一囚讯之囚即服罪卖浆
者也迎吏捧牍在侧捽下痛杖黜之是时方倾市来观
上新令见君治此吏欢呼动地君名声一日大起调仁
化与巡抚孙公士毅争狱君辞厉孙公变色既而卒从
卷十三 第 24b 页
君议更以重君遂调之番禺凡狱事多委君以母忧去
官服阕再赴广东补顺德知县治海盗有绩屡辨难狱
又调南海番禺南海皆大府治所君两莅之人见其意
思如暇然而政无不尽是时孙公擢为总督率兵出关
讨安南之乱公故奇君才檄之从军及市球江之捷叙
功入奏 赐孔雀翕五品顶带君才益见端绪矣既而
与孙公偕返孙公内召嘉勇公福康安代其任福公亦
重君才君议论其前必尽福公常听其说于事多便乃
保题君引 见 命记名知府而发江南以同知用在
江南三年屡委署未及真授而遭父忧归其署淮安知
卷十三 第 25a 页
府时值旗丁以各县助之费少为词数百人大噪淮上
漕使之门君往召众前使诉其意君徐曰助费在州县
今为尔白漕使饬下道道下州县取费至则汝候久矣
不亦病乎众曰然君曰是诚非吾职然吾当为公济汝
以私财汝等张帆疾行可矣于是命之次第发而稍资
给之竟无事江淮人咸称颂君有定乱才君既归数年
竟不复仕于嘉庆四年四月十日卒于里年五十有二
君文章无不能而奏牍尤善通晓兵事便骑射为举人
时偕人游塞上与侍卫武人共宴饮角射君最后发三
矢中的如一武人大愕沮屈君从容就坐题诗便面而
卷十三 第 25b 页
去其在孙公军中诚欲尽其谋以共立功于域外不幸
值阮氏之变军溃功不就然古人始败而卒建大功如
孟明之类史册多有其后孙公犹被 眷遇卒收庸蜀
桑榆之效而君竟不复试于军旅矣世孰由知其才之
异也君在江南时尝一来访余与言果明决异士其后
余至杭州又遇君而君无意用世亦旋殁矣娶庄宜人
君在江南时宜人卒生炳及两女侧室范氏生焕亦两
女胡氏生焘吴氏生煦某年月日葬君于杭州天马山
祖茔之侧庄宜人祔铭曰
既多文又秉武临溟海江淮浒锄黠猾柔强禦意趠远
卷十三 第 26a 页
为国抚万里驾中乖阻郁馀能纪可睹勒坚石慰终古
  歙胡孝廉墓志铭(并序)
胡君讳 字受谷其先鄞人康熙中有武进士璋迁
歙生行人司行人廷凤廷凤生岁贡生铭恭铭恭生廪
膳生与修一统志凝鼎凝鼎生君君少孤受学于淳安
方先生楘如工文章中乾隆已卯科乡试名著于远迩
矣而屡踬会闱迄母丧终君遂绝志求进吏部符取为
知县亦不就惟日与诸生讲诵文艺以为乐歙城南越
溪陟山有古寺十虽多颓毁而空静幽邃多古松柏君
携徒稍葺治读书寺中其意萧然余昔主紫阳书院去
卷十三 第 26b 页
寺不十里尝与往来或至夜月出共步溪厓林径寒窈
至今绝可念也君论文尤能起人意又多藏书喜借人
阅歙士多归之用君说取科第仕朝者数矣君竟老山
中年七十四以卒嘉庆三年十二月九日也余去紫阳
亦十年矣君性仁厚与物无畦畛其没也非其徒亦皆
思之娶方孺人先三年卒生府学生良会良会将葬君
某所以书乞余铭铭曰
行伊修其文彪澹寡求懋学优授群髦日月遒藏阴幽
后亿秋于吾褒
  高淳邢君墓志铭
卷十三 第 27a 页
君讳复诚字良生高淳邢氏祖讳之鹏考讳本岐祖考
皆娶陈氏君为人朴诚慈和与人无争而好施予乾隆
三十四五年间高淳大水坏民庐舍既而大疫君多所
赈施以济民困又为设医药葬埋至五十年大旱民病
尤亟君尽出藏谷千馀石以食众又假贷数百金以佐
施自其大母陈孺人建石桥于村溪之上久而圯君复
建焉又买石治涂以便行者君考尝欲为邢氏设义仓
未就君与弟复吾卒就之寘义田五百亩君祖于宗祠
既寘祀田矣至君益之又数十亩故乡族无不爱戴君
者然君遇之谦甚未尝敢自德也君年八十二卒于乾
卷十三 第 27b 页
隆五十五年四月十八日尝以急公议叙授职直隶州
同知娶刘氏生增广生国秀继娶杨氏生允模侧室费
氏生国学生晋国学生国勋晋从余学于江宁余在江
宁见高淳人多言君长者晋之来君没既葬于先陇之
次矣而晋求补为君志余因书所闻而铭之曰
斯民惫矣其生危孰职抚是颠则持邑有魁艾敦爱慈
积而能散众所饴遗休逮后理不疑刻石藏幽视来兹
  继室张宜人权厝铭(并序)
宜人十七岁而归余三十一岁而没上事姑中接娣姒
下抚诸子婢仆无以异今时女子而悖傲苟贱㬥虐之
卷十三 第 28a 页
事所必无也治家不能极于俭啬而矜奢纵佚之事所
必不为也尤喜称人之善闻人不善虽于余前亦绝不
言余迂谬违俗仕不进而家不赢宜人不怨顾以为宜
然以余所遇不偶独幸得宜人偕居室十五年而今又
死矣乾隆四十三年两淮运使朱子颍请余主梅花书
院又劝以家往宜人之疾以多产气虚猝无良医或反
以药疏其气故以闰六月朔殒于扬州宜人高祖为张
太傅文端公曾祖为少詹事讳廷瓒祖为赠奉政大夫
讳若霖而今四川屏山令君为宜人之父其母又鼐姑
也皆在屏山隔数千里不知其亡也余先娶亦张氏同
卷十三 第 28b 页
出文端之父遗一女宜人视之殆无以加其善既没所
出子女各二幼不甚知哀而长女之恸不可闻八月柩
还厝之县南五里而铭其室曰
循阶庭立轩楯窈若存夐超远风幽幽翩哉返稚子嬉
潸来盻以须精雾散归无穷物之本罔荒忽旷靡恋
生奚欣死奚怨厝委形于此馆
  江苏布政使方公墓志铭(并序)
公讳昂字叔驹其先由歙迁于义乌自公祖讳绍伦以
上居义乌二十三世至公考讳起英乃迁历城祖考皆
赠江苏布政使公十三岁而孤贫甚为历城诸生亲执
卷十三 第 29a 页
薪汲以养母而其意怡然乾隆壬午科举山东乡试辛
酉恩科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居刑部十馀年再擢至郎
中其执法平用心仁恕屡以此与上官争至忤而公不
变所守乾隆五十四年授饶州府知府饶州人甚爱之
期岁 命擢为江苏道交印将发矣而营弁以捕私盐
扰民于德兴民大惊恐皆欲奔亡公曰吾不可辞此责
驰往民见公即定公旋请削武弁职而寘民之犯官閧
众者于法然后至江苏待缺以委审积案三百馀劳甚
致疾暂解病痊引 见复发江苏署松太道事值海上
盗近宝山总督率兵至宝山防之公筹军需甚裕盗旋
卷十三 第 29b 页
去公乃建八策大府颇用之以弭后患次年补江宁盐
巡道公以为吏治不善与民俗之恶二者每相因而益
甚故其与诸生庶民语皆谆谆教之如子弟知其贫乏
有时济以资至惩治奸蠹则极严峻尝早暮听讼不懈
民益趋公所而讼人或谓此非观察之体也公曰然使
举吾职视不肖令长尽汰之吾坐受成岂不善然其势
不得非如此何以尽吾心哉自公临江宁凡五年吏民
风习之尤恶者大抵皆革而士皆亲公矣旋擢贵州按
察使行日民涕泣送之连塞数十里公亦为泣顾而不
忍去今 上夙闻公治名矣及临大政即擢公为江
卷十三 第 30a 页
苏布政使公至江苏甚欲有所建而已被疾百日而卒
嘉庆五年闰四月二十八日也年六十有一公为人孝
友仁厚虽家去义鸟而修祠墓厚宗族皆尽其礼意作
诗文不多而自然颖拔读者知其为奇人也夫人历城
杨氏生子世平女二婿张镇峰周霞继娶海阳赵氏生
子世德又继娶上元吴氏生子世绂女一未字世平奉
公葬历城之 山桐城姚鼐居江宁时亲见民之戴公
甚也为之铭曰
卓荦其才勤抚众黎用意悯慈 天子既知作屏海
淮任荷当时宜寿以祺而早谢之家贫子羸旧民载思
卷十三 第 30b 页
作是铭诗以告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