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惜抱轩文集六

  答翁学士书
鼐再拜谨上覃溪先生几下昨相见承教勉以为文之
法蚤起又得手书劝掖益至非相爱深欲增进所不逮
曷为若此鼐诚感荷不敢忘虽然鼐闻今天下之善射
者其法曰平肩臂正脰腰以上直腰以下反句磬折支
左诎右其释矢也身如槁木苟非是不可以射师弟子
相授受皆若此而已及至索伦蒙古人之射倾首欹肩
偻背发则口目皆动见者莫不笑之然而索伦蒙古之
卷六 第 1b 页
射远贯深而命中世之射者常不逮也然则射非有定
法亦明矣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诗文皆技也技之
精者必近道故诗文美者命意必善文字者犹人之言
语也有气以充之则观其文也虽百世而后如立其人
而与言于此无气则积字焉而已意与气相御而为辞
然后有声音节奏高下抗坠之度反复进退之态采色
之华故声色之美因乎意与气而时变者也是安得有
定法哉自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赵宋元明及今日能
为诗者殆数千人而最工者数十人此数十人其体制
固不同所同者意与气足主乎辞而已人情执其学所
卷六 第 2a 页
从入者为是而以人之学皆非也及易人而观之则亦
然譬之知击棹者欲废车知操辔者欲废舟不知其不
可也鼐诚不工于诗然为之数十年矣至京师见诸才
贤之作不同夫亦各有所善也就其常相见者五六人
皆鼐所欲取其善以为师者虽然使鼐舍其平生而惟
一人之法则鼐尚未知所适从也承先生吐胸臆相教
而鼐深蓄所怀而不以陈是欺也窃所不敢故卒布其
愚伏惟谅察
  复张君书
辱书谕以入都不可不速嘉谊甚荷以仆騃蹇不明于
卷六 第 2b 页
古不通于时事又非素习熟于今之贤公卿与 上
共进退天下人材者顾蒙识之于俦人之中举纤介之
微长掩愚谬之大罪引而掖焉欲进诸门墙而登之清
显虽微君惠告仆固愧而仰德久矣仆闻蕲于已者志
也而谐于用者时也士或欲匿山林而羁于绂冕或心
趋殿阙而不能自脱于田舍自古有其志而违其事者
多矣故鸠鸣春而隼击于秋鳣鲔时涸而鲋䱉游言物
各有时宜也仆少无岩穴之操长而役于尘埃之内幸
遭 清时附群贤之末三十而登第跻于翰林之署而
不克以居浮沈部曹而无才杰之望以久次而始迁值
卷六 第 3a 页
  天子启秘书之馆大臣称其觕解文字而使舍吏
事而供书局其为幸也多矣不幸以疾归又不以其远
而忘之为奏而扬之于 上其幸抑又甚焉士苟获
是幸虽聋瞆犹将耸耳目而奋虽跛躄犹将振足而起
也而况于仆乎仆家先世常有交裾接迹仕于朝者今
者常参官中乃无一人仆虽愚能不为门户计耶孟子
曰孔子有见行可之仕于季桓子是也古之君子仕非
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
虽遑遑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
荣何则所济者大也至其次则守官摅论微补于国而
卷六 第 3b 页
道不章又其次则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大咎已尔夫
自圣以下士品类万殊而所处古今不同势然而揆之
于心度之于时审之于已之素分必择其可安于中而
后居则古今人情一而已夫朝为之而暮悔不如其弗
为远欲之而近忧不如其弗欲易曰飞鸟以凶诗曰卬
须我友抗孔子之道于今之世非士所敢居也有所溺
而弗能自返则亦士所惧也且人有不能饮酒者见千
钟百榼之量而几效之则溃胃腐肠而不救夫仕进者
不同量何以异此是故古之士于行止进退之閒有跬
步不容不慎者其虑之长而度之数矣夫岂以为小节
卷六 第 4a 页
哉若夫当可行且进之时而卒不获行且进者盖有之
矣夫亦其命然也仆今日者幸依 圣朝之末光有当
轴之褒采踊跃鼓忭以冀进乃其本心而顾遭家不幸
始反一年仲弟先殒今又丧妇老母七十诸稚在抱欲
去而无与托又身婴疾病以留之此所以振衣而趑趄
北望枢斗而俛而太息者也远蒙教督不获趋承虽君
子不之责而私衷不敢安故以书达所志而冀谅察焉
  复曹云路书
鼐再拜云路先生足下数十年来士不说学衣冠之徒
诵习圣人之文辞衷乃泛然不求其义相聚奊首帖耳
卷六 第 4b 页
哆口僔沓乃逸乃谚闻耆耇长者考论经义欲掩耳而
走者皆是也风俗日颓欣耻益非其所而放僻靡不为
使士服习于经师之说道古昔承家法以系其心虽不
能逮前古人才之美其必有以贤于今日之滥矣鼐少
时见乡前辈儒生相见犹论学问退习未尝不勤非如
今之相师为媮也所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与独先
生单心毕力于传注辨究同异既老而不懈说之矻矻
然虽未知于古学者何如其贤于今之士不亦远乎鼐
居此一期矣尝苦无可与语者闻先生之笃学著书苟
非居处閒远之故必将造而请观焉先生乃辱寓书而
卷六 第 5a 页
示以所为说不弃愚陋而欲因之求益抑何任其幸且
愧也诗曰心乎爱矣胡不谓矣鼐固不能为益于先生
然而心之所蓄不敢不尽者爱敬先生谓不可类先生
如今世俗伦也夫圣人之经如日月星之悬在人上苟
有蔽焉则已苟无蔽而见而言之其当否必有以信于
人见之者众不可以私意徇也故窃以谓说经当一无
所徇程朱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言之精且大而得圣人
之意多也非吾徇之也若其言无失而不达古人之意
者容有之矣朱子说元亨利贞舍孔子之说者欲以达
文王之意而已苟欲达圣贤之意于后世虽或舍程朱
卷六 第 5b 页
可也自汉以来为经说者已多取视之不给于日苟非
吾言足发经意前人所未明者不可轻书于纸而明以
来说四书者乃猥为科举之学此不足为书故鼐自少
不喜观世俗讲章且禁学徒取阅窃陋之也今先生之
说固多善者然欲为时文用之意存焉鼐辄以朱识所
善者先生更自酌而去取之必言不苟出乃足为书以
视于后世鼐又闻之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辞气不能
远鄙则曾子戒之况于说圣经以教学者遗后世而杂
以鄙言乎当唐之世僧徒不通于文乃书其师语以俚
俗谓之语录宋世儒者弟子盖过而效之然以弟子记
卷六 第 6a 页
先师惧失其真犹有取尔也明世自著书者乃亦效其
辞此何取哉愿先生凡辞之近俗如语录者尽易之使
成文则善矣直谅多闻益友之道也鼐不足为多闻直
谅虽不能逮而不敢不勉故尽言之如此鼐自撰经义
数十首中乃有幸与先生意同者今并寄一册幸教其
失贤从子谓杖履秋冬或来郡然则不尽之意可面陈
兹略报鄙意承自称谓过谦不敢当也鼐再拜
  复汪进士辉祖书
六月某日鼐顿首汪君足下鼐性鲁知闇不识人情向
背之变时务进退之宜与物乖忤坐守穷约独仰慕古
卷六 第 6b 页
人之谊而窃好其文辞夫古人之文岂第文焉而已明
道义维风俗以诏世者君子之志而辞足以尽其志者
君子之文也达其辞则道以明昧于文则志以晦鼐之
求此数十年矣瞻于目诵于口而书于手较其离合而
量剂其轻重多寡朝为而夕复捐嗜舍欲虽蒙流俗讪
笑而不耻者以为古人之志远矣苟吾得之若坐阶席
而接其音貌安得不乐而愿日与为徒也足下去鼐居
千五百里非有相知之素投书致辞甚恭惓惓焉欲得
其言以纪太夫人高节卓行足下何所闻而为是哉海
内文士为达官贵人甚众执笔为太夫人纪述者亦甚
卷六 第 7a 页
众足下既求得之今又以命仆将足下不遗一士而以
鼐备其目乎抑遂以太夫人不朽之名冀之仆耶且古
人之文今人读之或不识以今人之道度古人古人文
之传特其幸耳然则虽有如古人之文其能不朽与不
未可知也况鼐之不足比古人邪虽然推足下为母氏
之心姑为文以备众士之列者仆所不辞也足下书来
久矣有犬马之疾今始閒辄作记一首寄请观之久未
报惟谅宥不宣
  复孔撝约论禘祭文
鼐顿首去圣久远儒者论经之说纷然未衷于一而又
卷六 第 7b 页
汨于同异好恶之私心以自乱其聪明而长争竞之气
非第残阙之为患而已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又
曰礼失求之于野夫于群儒异说择善从之而无所徇
于一家求野之义学者之善术也虽于古礼湮失之馀
亦终不能尽晓然而当于义必多矣承教禘说其论甚
辨而义主郑氏则愚以谓不然禘之名见于礼经传春
秋国语尔雅未有云祀天者礼记曰王者禘其祖之所
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韦元成释之云王者受命
祭天以其祖配不为立庙亲尽故也所立亲庙四而已
元成以是解礼记之义已僻矣此班彪所谓不博不笃
卷六 第 8a 页
不如刘歆者也意元成之为此言固非臆造当时儒者
固有以禘为祭天神之解矣元成又引礼五年而再殷
祭言壹禘壹袷也此亦当时儒者之说盖出于公羊经
师推是说固以禘为宗庙之大祭非祭天神也惜元成
混引其辞不能分别择其一是耳东汉而后儒者说经
之义或继或绝或闇不章而郑氏独著郑氏所受师说
同于元成夫以祖之所自出为天且人孰不出于天何
以别为一王所自出别为一王所自出则必如康成所
用纬说感生灵威仰之类而后足以达其义故究韦元
成之解必至于用谶纬而后已然则禘说之失萌于西
卷六 第 8b 页
汉之士而极于康成之徒西汉之士说非皆误也虽有
是者传述之不明而废于无助也夫逸礼尚有禘于太
庙礼安得如郑说以祭昊天于圜丘而谓之禘果周以
禘祀天而以喾配孔子告曾子宜与郊以稷配明堂以
文王配并举之矣而反漏不言乎礼记丧服小记大传
两篇皆以说仪礼丧服者耳因丧服有宗子适庶之礼
异故推其极至天子承祧至禘而后止何谓泛言及祀
天乎两篇皆言礼不王不禘郑君释以祀天不达经之
本旨者也且夫郊以祭天其礼诚重矣然自人鬼言之
则禘之祭祖所自出而以祖配其礼专为祖设者也重
卷六 第 9a 页
在人鬼者也郊祭天而配以祖所重非在人鬼者也故
展禽之言禘先于郊春秋外传屡言禘郊者以此不可
因是遂谓禘乃祭天神与郊同义也当康成注周礼知
是说之不可通矣亦谓宗庙之祀有禘祫祠礿烝尝六
者然不能举禘祫之别惟郑司农注司尊彝有云朝享
追享谓禘祫也夫王者先祖之于太祖皆子孙也子孙
得朝于祖而合食故祫谓之朝享王者之追远未有远
于祖所自出者矣故追享禘也以是求之司农之说当
矣而后郑不达顾舍而不从及王子邕难郑君作圣證
论断以禘为宗庙五年之大祭以虞夏出黄帝商周出
卷六 第 9b 页
帝喾四代禘此二帝是为禘其祖之所自出然后禘义
大明故究禘之论仲师启其萌子邕畅其义后儒所不
能易己然鼐意子邕之说亦有未尽盖王者太祖以下
皆其祖也禘祭祖所自出则其祖皆得配之祫有不禘
而禘无不祫是以皆曰殷祭也其祖皆殷祭而立庙者
四是谓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言隆杀之分有如此故
虽有太祖之庙而非其辞意所及也非如元成谓远祖
无庙亦非如子邕言专以太祖一人配也然子邕之言
大旨善矣后有执郑君以难子邕者皆好为说而无从
善徙义之公心者耳当明时经生惟闻宋儒之说举汉
卷六 第 10a 页
唐笺注屏弃不观其病诚隘近时乃好言汉学以是为
有异于俗夫守一家之偏蔽而不通亦汉之俗学也其
贤也几何若夫宋儒所用禘说未尝非汉人义也但其
义未著耳夫读经者趣于经义明而已而不必为已名
期异于人以为已名者皆陋儒也撝约以为然乎鼐于
义苟有所疑不敢不尽非有争心也苟不当愿更教之
得是而后已鼐顿首
  复鲁絜非书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遇先生接
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
卷六 第 10b 页
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惟为古文者最少苟为之必杰
士也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
当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师友剽取
见闻加臆度为说非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
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
之志也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
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
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閒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
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弗
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卷六 第 11a 页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
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
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
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
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
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且夫阴
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
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
夫文之多变亦若是已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
卷六 第 11b 页
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
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
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
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
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已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
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
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
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
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
生以为然乎惠寄之文刻本固当见与抄本谨封还然
卷六 第 12a 页
抄本不能胜刻者诸体中书疏赠序为上记事之文次
之论辨又次之鼐亦窃识数语于其閒未必当也梅崖
集果有逾人处恨不识其人郎君令甥皆美才未易量
听所好恣为之勿拘其途可也于所寄文辄妄评说勿
罪勿罪秋暑惟体中安否千万自爱七月朔日
  复蒋松如书
久处闾里不获与海内贤士相见耳目为之瞆霿冬閒
舍侄浣江寄至先生大作数篇展而读之若麒麟凤皇
之骤接于目欣忭不能自已聊识其意于行閒顾犹恐
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颇有所引绳者将惧得罪于
卷六 第 12b 页
高明而被庸妄专辄之罪也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
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俯而自惭而又以
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鼐与先
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得不附于左右而
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心乎爱矣何不谓矣尚有
所欲陈说于前者愿卒尽其愚焉自秦汉以来诸儒说
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
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
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而其生平修
已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故
卷六 第 13a 页
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
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
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
也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至以攻
驳程朱为能倡于一二专已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
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
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则今之为学
者之陋且有胜于往者为时文之士守一先生之说而
失于隘者矣博闻强识以助宋君子之所遗则可也以
将跨越宋君子则不可也鼐往昔在都中与戴东原辈
卷六 第 13b 页
往复尝论此事作送钱献之序发明此旨非不自度其
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
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木铎
之义苏氏说集注固取之矣然不以为正解者以其对
何患于丧意少远也至盆成见杀之集注义甚精当先
生曷为驳之哉朱子说诚亦有误者而此条恐未误也
望更思之鼐于蓉庵先生为后辈相去甚远于颍州乃
同年耳先生谓颍州曰兄固于鼐同一辈行而过于谦
非所宜也客中惟保重时赐教言为冀愚陋率逵臆见
幸终宥之
卷六 第 14a 页
  复谈孝廉书
某顿首星符先生足下前辱以辛楣先生说秦三十六
郡事与仆二郡说异示以相较甚喜比未及详答今更
考寻知少詹言亦未审也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
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
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更有分合不
知凡若干郡也子骏孟坚盖已不能详知姑举其初曰
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下遂及汉兴云
云其说实有未备不可拘守也仆考秦楚閒郡名得四
十馀汉地志郡国其有注云秦置者凡三十六少詹所
卷六 第 14b 页
举谓始皇所分三十六郡即是也而桂林三郡在其中
其外史记纪秦昭襄王置黔中郡矣陈涉世家云比至
陈陈守令皆不在则知有陈郡矣丁疾等围东海守庆
于郯则知有东海郡矣项羽纪赵将司马邛定河内故
立为殷王王河内盖秦有河内郡也田安下济北数城
留侯世家孺子见我济北是济北亦秦郡故曹参定济
北郡也至于鄣东阳胶东胶西博阳城阳衡山诸郡皆
名见楚汉之交者此或秦置耶或楚汉置耶举未可知
将以推始皇二十六年分三十六郡之数惟南海桂林
象郡必不当数之少詹误耳其馀四十馀郡不能定其
卷六 第 15a 页
决为后置者何郡也裴骃所举三十六郡与少詹互有
短长仆作二郡沿革考时姑因六朝人说以鄣为秦郡
究之秦初郡必不可指数谓有鄣者未必非亦未必是
也多闻阙疑庶得之耳尊著斗建考甚精当然犹觉文
太繁减其大半乃善馀当相见论之不具
  与许孝廉庆宗书
正月行过敝邑幸得见温然君子之容心窃异其非恒
士矣车马发后取所著世室考读之何其博洽辨达也
三月鼐来江宁携入行笥重绎执卷敬叹累日士牵于
俗学略能留意古笺注者了不易得况精思若此者乎
卷六 第 15b 页
年二十许所进已踰世耆宿进而不止至耆宿之年绝
出尚可量哉何时当复见当复更有示教者不至于审
辨所说当不必学有精博踰足下或与足下比者乃可
决之仆浅学盖不任此仆觕识文句之末而已曾子问
篇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足下欲伸已说以当七庙为句
此非愚见所安大抵古今之隔远矣议礼者非特汉以
后不可合虽周人之言亦或舛㸦必欲衷于一是故难
也又内载朱子说不应书名二者幸更酌之原本附还
千万自爱不具
  答袁简斋书
卷六 第 16a 页
前日承询妇人无主之说当时略以臆对归后复读赐
书检寻传记以考其实盖以士大夫礼言之非特妇人
无主虽男子于庙固亦无主也以天子诸侯言之则自
汉以后妇人于庙中有主而周以前则或有或无未敢
决焉古人所重者尸祭其依神者尸为要主非所必不
可无也郑康成注祭法谓士大夫之庙无主惟天子诸
侯庙乃立主其说颇为今学者所骇而考之于古则实
然孔子告曾子曰当七庙五庙无虚主然则三庙二庙
一庙者固可虚无主矣古聘礼宾介所居馆皆士大天
之庙也使有主之庙而使人居之将豫移主出乎抑听
卷六 第 16b 页
其人神之相渎乎宾主皆何以安焉斯庙不设主之可
徵者也惟左氏载孔悝有取祏之事此特末世之僭耳
非礼之正也以礼之正言之天子有日祭月祀诸侯亦
月有告朔故设官以日严奉其主为宜卿大夫之祭于
时疏矣又位下不能专立官以日典守故庙中亦无常
奉之主且古人依神所重亦不必以主也故男子妇人
皆无主于庙士大夫礼也若天子诸侯庙中固必有主
矣然主不书谥虽汉犹然妇人配祭不专立尸设同凡
以依神则谓后夫人与君同一主亦无不可者至汉仪
载天子主一尺二寸后主七寸在皇帝主右则妇人有
卷六 第 17a 页
主之事至汉而甚明矣不知自周秦以来所传礼固然
汉乃因之耶抑第汉时人自为之礼耶此不可以臆决
者也若今世士大夫不以尸祭庙中惟主为重主则书
先人之爵与字不可以云与妣共之其必当立妣主明
矣荀子食鱼泔之之义鼐意谓食鱼易伤人者鲙也泔
之恐是渐之醯酱之类以为鲙耳奥读如燠奥之则以
火熟之矣曾子殆伤昔奉父母时不闻此语常以泔供
馔故泣也然别无考證不敢信以为是也不逆薪而㸑
者言持薪必顺其本末此小事尚不肯逆况为㬥乎此
解易了但不知所出耳(来书云见南齐刘琎传捡琎传/无此语乃见宋书建平王宏传)
卷六 第 17b 页
(系琎上书申建/平王景素之词)其馀数条鼐皆不能解古事固难通而
传书亦或有误字也谨就所见者上陈待教少凉走候
不具
  再复简斋书
士丧礼有重无主若虞主用桑练主用栗乃是文二年
作僖公主公羊传文非言士礼也何休引士虞记云丧
主不文吉主皆刻而谥之盖为禘祫时别昭穆也此是
礼之逸篇题云士虞记而中广言天子诸侯之礼若士
则安得有禘祫也鼐前书所云不书谥盖误以汉礼为
古礼据是篇则古主有谥也左传凡君薨卒哭而祔祔
卷六 第 18a 页
而作主杜元凯云言凡君者谓诸侯以上不通于卿大
夫观何杜之注皆与康成同意则知康成言之不可易
矣谷梁疏载麋信引卫次仲云宗庙主皆用栗右主八
寸左主八寸此亦言妇人于庙中有主然不知次仲所
言古礼耶抑第汉事耶是犹不能明也谨再复
  再复简斋书
两札下问愚浅不能具答略以所明者上陈古人以元
为服采之盛礼所云冕服皆元也衣正色裳閒色谓之
贰采惟军礼乃上衣下裳同色故曰袀服宿卫之士当
用军礼衣裳同色故赵世家有黑衣之列其衣兼衣裳
卷六 第 18b 页
而名之也周制军礼韎韦之服韎之为色在赤黑之閒
不知赵左师所云黑衣者即是周之韎耶或元衣元裳
耶要之黑非贱服也古帝王革命虽有易服色之事而
要其大体皆上元而下纁黄虽魏晋而降制犹存焉隋
人以宇文周尚黑举矫而变之遂亦及于章服自隋唐
以后以紫绯为品官上服朝会皆衣之无复尚元之礼
矣夫圣人制礼其始必因乎俗故曰礼俗祭之有尸始
盖亦出于上古之俗而圣人因以为礼此亦仁孝之极
思使圣人生乎今世天下但有厌祭而无尸矣固必不
更行设尸以祭之礼然不可因此遂讥古人之为谬也
卷六 第 19a 页
尸盖废于秦世秦戎俗也然则设尸非夷礼废尸乃夷
礼耳凡祀天神无尸而配者人鬼有尸淮南子言郊祭
有尸可也然太公为尸之说则不可信郊祀稷尸固宜
以子孙为之何为以姜姓乎国语董伯为尸晋之董姓
出乎辛有之子意辛有乃夏子孙故董伯为鲧尸耶然
而不可考矣若夫感生之说则纬书之妄固不足述猫
虎之尸亦说之者过耳于理不应有也儒者生程朱之
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旨程朱犹吾父师也然程朱言
或有失吾岂必曲从之哉程朱亦岂不欲后人为论而
正之哉正之可也正之而诋毁之讪笑之是诋讪父师
卷六 第 19b 页
也且其人生平不能为程朱之行而其意乃欲与程朱
争名安得不为天之所恶故毛大可李刚主程绵庄戴
东原率皆身灭嗣绝此殆未可以为偶然也愚见如是
惟幸教之尚热未敢走谒谨复
  复休宁程南书
虙羲氏受河图而画八卦禹得洛书而陈九畴是其说
本出刘歆世儒或疑歆言不足凭吾谓庄子有九洛之
事其言出歆前矣歆说必有受未可非也宋儒所得河
图洛书传自道家夫礼失求之野亦不得谓道家所传
必非古圣之遗故如归熙甫辈肆訾宋儒之非者吾未
卷六 第 20a 页
敢以为然也然吾谓有圣人之智然后能见图书而得
卦畴之理苟非圣人而推测言之固未必当矣就邵朱
之书而决其必合于古圣人欤否欤斯非圣人不能定
矣非吾末学所敢论也且圣人之得于天者有道焉有
机焉道则列圣同其传机则圣各异其所取虙羲与禹
所见者道也而所由悟者机也夫易者言道之书也而
圣人作易词取象则亦各因其时之机焉文王所由取
周公或未及知周公所由取孔子或未及知解易而强
言其象之所由皆不知道可明而机不可明之故朱子
本义置象不言此朱子识之最卓非汉以来诸儒所可
卷六 第 20b 页
及者然则邵朱所传之图书即诚与虙羲禹所见者纤
毫无失焉吾亦存之不言可也彼圣人与天契者有机
焉作易以教天下之理天下所必当知也作易始发之
机天下所不必知亦不可知也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
知味吾尊奉朱子而不言图书意盖如此今足下所著
易尤以言图书为事此仆平生所不能解者虽承下问
而无以对焉
  答鲁宾之书
某顿首宾之世兄足下远承赐书及杂文数首义卓而
词美今世文士何易得见若此者某之谫陋无以上益
卷六 第 21a 页
高明求马唐肆而责施于悬磬之石岂不愧甚哉顾荷
垂问宜略报以所闻易曰吉人之词寡夫内充而后发
者其言理得而情当理得而情当千万言不可厌犹之
其寡矣气充而静者其声闳而不荡志章以检者其色
耀而不浮邃以通者义理也杂以辨者典章名物凡天
地之所有也闵闵乎聚之于锱铢夷怿以善虚志若婴
儿之柔若鸡伏卵其专以一内候其节而时发焉夫天
地之閒莫非文也故文之至者通于造化之自然然而
骤以几乎合之则愈离今足下为学之要在于涵养而
已声华荣利之事曾不得以奸乎其中而宽以期乎岁
卷六 第 21b 页
月之久其必有以异乎今而达乎古也以海内之大而
学古文最少独足下里中独盛异日必有造其极者然
后以某言證所得或非妄也足下勉之不具六月十七
日某顿首
  复秦小岘书
小岘先生观察阁下鼐惷愚无所识又以年老多疾遂
至废学为海内贤士大夫所弃宜矣与阁下非有生平
过从之旧远承赐书殷勤垂问见推过甚恧然愧赧固
不敢议阁下之言为无端又安敢以所相望之深谓必
可以任也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證三
卷六 第 22a 页
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一涂之中岐分而为众家
遂至于百十家同一家矣而人之才性偏胜所取之径
域又有能有不能焉凡执其所能为而呲其所不为者
皆陋也必兼收之乃足为善若如鼐之才虽一家之长
犹未有足称亦何以言其兼者天下之大要必有豪杰
兴焉尽收具美能祛末士一偏之蔽为群材大成之宗
者鼐夙以是望世之君子今亦以是上陈之于阁下而
已往时江西一门徒取鼐文刻板鼐意乃不欲其传播
属勿更印故今绝无此本子惟四书义乃鼐自镌其板
在此今辄以两部奉寄经义实古人之一体刻震川集
卷六 第 22b 页
者元应载其经义彼既录其寿序矣经义之体不尊于
寿序乎胡雒君在会稽当佳孝廉之举不得亦不足恨
耳此閒常与邹先生相见因以略知近祉相望殊切企
慕略报不宣
  复东浦方伯书
四月二十三日姚鼐顿首奉书东浦先生阁下得前月
二十七日赐书伏悉近祉庆慰庆慰所谕论文之旨反
覆数百言词气雄逴而又深尽文章之奥秘虽于鼐有
见许太过之谬而于立论鉴古之精两不相妨也世之
为学者多矣其所得高出千万人之上者亦有之矣若
卷六 第 23a 页
先生之识不与今之出千万人之上者并而当于千百
年中数古人期也鼐以生平用心所隐冀相知于不可
知之异世者而竟得于同时乎以四海之广悄然相望
于旷邈泬寥之中有不使更感叹而增欷者乎先生文
亦自非今世所有特为之不多耳然亦何必以多贵乎
韩理堂鲁絜非文略如来谕絜非后日之文乃更不逮
旧刻之文昌黎云无慕于速成无诱于势利凡为文始
善而终衰者大率病此耳可太息也陈石士前月末自
此往苏州云将谒阁下必已过其人可谓有志意矣其
必成与否尚未敢决知耳示诗三十馀大抵苍劲入古
卷六 第 23b 页
已并入大集内矣鼐诗集近亦刻成谨以一部呈教此
閒可与言者仅毛俟园一人其言诗文贵当者立碎果
为名论先生所作时有此境而尚不能尽然况如鼐耶
贱状略如曩昔率复并候不具
卷六 第 1a 页
惜抱轩诗集六
 今体七十九首
  夜抵枞阳
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
夜深同到射蛟台
  山行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
一带山田放水声
  贵池道中
晓过池州郭人家傍曲溪白花临岸发青草度江齐秋
卷六 第 1b 页
浦残林雨春山遍竹鸡东楼怀李白风日至今迷
  黟县道中
苍翠压人低流云落大溪连岩𡼡草日悬隥带阴霓雨
歇群山响春深万木齐寥寥方久立谷鸟一为啼
  出池州
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四面青山花万点
缓风摇橹出池州
  江上竹枝辞
滔滔无际是秋澜估客牵江泊夜滩江岸唱歌江上听
不知风雨为谁寒
卷六 第 2a 页
芜湖山露小于船池口铜陵山接连那得青山江岸尽
止应西上到青天
年年八月旺潮期送潮送到小姑祠惟有满天风共雨
小姑祠上送郎时
东风送客上江船西风催客下江船天公若肯如侬愿
便作西风吹一年
  古意
青柳高楼白马驹五陵春醉酒家胡君家新市长安少
臣里佳人楚国无在下愿为莞蒻席与郎侬作博山炉
东风门外蘼芜晚更折瑶华向路隅
卷六 第 2b 页
  效西昆体四首
   咸阳
蕲年宫外八川流辇道环通遍雍州万里鼋鼍横碧海
六王钟鼓在朱楼地中阙表终南胏天上城开太华旒
独令上林辞赋客曲江萧瑟不胜愁
   渚宫
楼观云阳入窈冥两东门对楚山青锦帆暮雨回江渚
鸣籁雄风起洞庭北望六双飞鸗雁西来五尺困蜻蜓
渚宫衰草秋风里愁绝当年帝女灵
   洛阳
卷六 第 3a 页
洛阳形胜匹西秦累叶章陵气尚新甲第双崤如黾谷
芳林九派似江滨生前父有张常侍死后儿还史道
借问西园冠盖尽湿萤飞暗小平津
   越台
臣佗事汉抱孙年沧海无波阜井廛岭峤春台馀繐帐
牂柯秋水下楼船空询万里番禺酱不及千金好畤田
一自建章荆棘后越巫方更与谁传
  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
闻去梁园超广武西登阙塞眺黄河伊阳风雨从中出
洛下山川向北多白发上宾聊自许青春归兴复如何
卷六 第 3b 页
且从浩荡诗怀剧莫念沈沦壮岁过
  寺寓赠左一青
南北风烟万里深对君王舍有香林春来夜夜江南梦
不及高斋听雨心
  送一青归因寄仲郛
与君兄弟夙相依洛下今年遇陆机天末四愁思莫致
秋来九辨送将归行穷南汶山初见吟到澄江叶尽飞
若把迷方语乡里更怜心事卜居违
  出塞
连营鼓角夜星环擐甲弓刀晓露閒列障三边开幕府
卷六 第 4a 页
勒兵万骑出萧关黄河日落人旋渡青海春深雁未还
闻道南庭先效顺轻车齐会涿邪山
  八月十五日与朱子颖(孝纯)王禹卿(文治)集黑窑
  厂
寒吹动关河登台白日俄孤云高渤碣秋色渡滹沲海
内词人在尊前往事多夜来明月上鸟鹊意如何
  送人往邺
九月燕郊草尚青送君且为住邮亭明朝月落漳河晓
无限飞鸿不可听
  赠戴东原
卷六 第 4b 页
新闻高论诎田巴槐市秋来步落花群士盛衰占硕果
六经明晦望萌芽汉儒止数扬雄氏鲁使犹迷颜阖家
未必蒲轮徵晚至即今名已动京华
  寄仲郛
天外思将新岁酒雪中同醉故人家折梅忆客楚江远
冻竹闭门山郭斜春昼锄犁无素业少年词赋共青霞
长安沟柳看垂发直恐相望到鬓华
  天门山
万里江流断双崖地脉通冥冥浮积气漠漠送长风沧
海孤帆外神州落照中人生如鸟迹独上俯鸿蒙
卷六 第 5a 页
  望潜山
道边只堠复双堠天半大山宫小山客子出林暮唤渡
居人微雨寒闭关横空积树云漠漠交流断径溪潺潺
不知苍谷最深处乔松白鹤谁往还
  由宿松向黄梅
秋山红叶重烟树暮岩钟水澹松玆郭月生天柱峰人
閒二南岳江上六禅宗怅望停车者征途何所从
  宿德化县
南行三百里举首白云端大壑连阴霭中天峙碧峦夜
潮千嶂闭明月九江寒更就东林宿萧条钟磬阑
卷六 第 5b 页
  题负薪图
落叶被径行客稀晚风吹树斜阳微空山短日惜馀景
野老长镵甘息机瀑流侧足巨岩响峰高倚杖秋云飞
村林舂黍户将闭寒谷束荆人未归
  南昌竹枝辞
南昌南去尽山溪白石清沙不见泥一到鄱阳风浪黑
行人那更出江西
城边江内出新洲南北弯弯客缆舟莫上滕王阁前望
青天无地断江流
  石钟山
卷六 第 6a 页
挂帆初月出风起大孤塘遥夜来湖口江天寒淼茫石
潭流激激岩树郁苍苍千载元丰士风流何可忘
  出湖口
扁舟昨夜泊湖涯霜重芦枯宿雁知朝日忽生彭泽县
挂帆无数小姑祠
  送客之南昌
野旷深春草江空起夏云枞阳更西上日日见匡君
  寄友
千仞青岩万壑云辞家藤杖谒匡君玉箫吹处非人世
江上秋风偶一闻
卷六 第 6b 页
  郡楼寓目
槛前洲渚后山拗剧郡楼台草树交白雾乍开人入市
丹林犹缀鹤归巢授衣霜露齐民节倚剑江天大国郊
竟作陈登床下客长镵思访地肥硗
  由郡城适枞阳漫咏
淼淼江流㲹楫维萧萧岸戍见旌旗斜阳万里背人去
落叶千声与客悲寂寞子云期后世苍茫詹尹谢先知
青山满目身无累惟有凭矶坐罟师
  关山月
辽海初生月长城几度秋夜吹羌管笛风满戍亭楼紫
卷六 第 7a 页
塞斜银汉青天澹玉钩如何渭桥渡止道似牵牛
  秦宫辞
挟瑟佳人载辇行渭南秋月绮罗情秦皇爱听邯郸曲
不及丛台夜宴声
露下梧桐坠井栏满宫明月见君难传闻博浪霓旌过
磁石宫门闭夜寒
  汉宫辞四首
君王武帐御船楼一片旌旗拂女牛日晚移舟鸣赵瑟
昆明池上月如钩
井干楼上见飞尘宛马新来集渭滨欲诏海西先涕泣
卷六 第 7b 页
帷中谁报李夫人
关外花迎帐殿开箜篌随上射蛟台柳边细马雕鞍过
新自河閒望气来
金罍春殿酌琼浆夜赐黄门乐府倡三十六宫歌舞地
一时风静玉阶凉
  黄河曲
负羽千营臂角端平明卷幕北风寒青天西挂黄河水
立马长榆塞外看
黄河缭绕漠南山秋尽蒲昌雁尽还万里白云飞不去
朝朝长结玉门关
卷六 第 8a 页
  山行
石径幽岩竟日曛杖藤行逐远樵闻纵无世外冥鸿翼
犹爱林閒野鹿群春渚夭桃无杂树暮天残雨有行云
故人溪口如相问何物空山可赠君
  一青仲孚往金陵属访耕南三丈消息
域中前辈尽颓颜混迹刘伶尚闭关孤艇著书江水上
百年阅世酒尊閒天边落木流杨子秋尽寒云出蒋山
若忆团亭旧渔钓挂帆明月共君还
  榆中
直北天低见碛山黄河南下曲如环白榆夜杂雕戈戍
卷六 第 8b 页
青草春稀牧马还寒吹满空云出塞暮天无色日平关
千秋犹对秦时月多少功名大漠閒
  初雪忆去年是时经潜山下
窗外闻风竹缘阶雪遂深我思山谷寺天远大江阴石
气青霞嶂秋声黄叶林更穿岩径去应阻故人寻
  送左冠伦丈往平罗
万里灵州外孤怀焉可论关山疑路尽士马尚秋屯河
水流中国寒阳下塞门重开汉四郡豪杰几家存
  南朝
宫雉南朝接玉绳几年金掌露华承衣冠志节悲终始
卷六 第 9a 页
草莽英雄有废兴海壮五州开北府江通三峡督西陵
销沈转眼愁随主欲作长城更不能
  登报恩寺塔
山回烟绕出浮图迥踏青霄万里孤断雁秋云飘莽苍
高甍飞阁散榛芜江风飒飒吹天日海气昏昏𣹰楚吴
多少人閒兴废理蒋山松柏正模糊
  登永济寺阁寺是中山王旧园
中山王亦起临濠万马中原返节旄坊第大功酬上将
江天小阁坐人豪绮罗昔有岩花见钟磬今流石殿高
凭槛碧云飞鸟外夕阳天压广陵涛
卷六 第 9b 页
  金陵晓发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连宵雪压横江水
半壁山腾建业云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丹徒寓楼上作
郁郁山川面倚楼侧身江左旧徐州寒潮不隔中原望
白日遥县大海流北府千年京口镇西风一夜秣陵舟
古今只此沧波色烟雾何时竟掉头
  望岱
峻极通天地阴阳辨鲁齐连峰渤海外流畎穆陵西树
卷六 第 10a 页
据金舆路云深玉检泥山川供效佞千载一凄迷
  泊临清漳口
泊舟寒渚对裴褢岸木苍苍水镜开沧海雾摇孤月上
青天影合二流来平生苦忆清江棹深夜休嫌浊酒杯
明发风帆好停处拂衣先上鲁连台
  由张秋至汶上口号四首
汶川千里路漫漫三峡船如上闸难篷底春风九十日
谷城山隔缺堤看
细草春阴碧四围空堤花落燕初飞澹云何处飘残雨
迎取鱼山神女归
卷六 第 10b 页
风定遥山水面青垂杨不见钓舟停晚来忽唱桡歌去
疑载高人小洞庭
帆前莽苍暗平芜风雨神灵定有无一片云遮分水庙
四垂天入蜀山湖
  太白楼
李白任城住于今九百秋青天东海月长为挂南楼三
月杨花雪馀春客济州凭阑空汶水相忆下沧洲
  济宁城东酒楼忆亡友马牧侪
汶河垂柳万枝轻把酒高楼对马卿十四年来两行泪
春风重过济州城
卷六 第 11a 页
  河上杂诗四首
砀沛蟠纡接下相风云咫尺会舟航中原日落关城白
西楚河来天地黄山闭彭门千里暮林开祠庙一陂荒
背关怀此君休笑自古男儿悲故乡
海上晴天雷雨豗惊涛奔入乱山开青冥楚越孤帆去
浩荡淮沂四面来春草不知韩信里秋风曾到项王台
谁明鼓楫中悲慨仰视云霄数雁回
使者治堤久未还东南波浪海云閒只愁天上桃花水
𣹰失淮南桂树山任土司农操户版薄征都尉且河关
勤忧中泽须良吏又待 霓旌问里阛
卷六 第 11b 页
南登楚岸出枫林回首天边万里心日月空濛探海窟
鱼龙缥缈踏春阴故人京洛思朝夕鸥鸟沧波自古今
河上近连江上路苍苍千嶂碧烟深
  淮上有怀
吴钩结客佩秋霜临别燕郊各尽觞草色独随孤棹远
淮阴春尽水茫茫
  淮阴钓台
人杰乘时会功成运已非可怜高鸟尽回忆钓鱼矶淮
上春风起高台柳絮飞王孙殊未反惆怅落斜晖
  留别扬州诸君
卷六 第 12a 页
年少诸郎各俊才要余夜尽广陵杯明月相随天际去
思君还傍月边来
  由仪真至滁州口号三首
醉点红镫碧树明夜看亭阁广陵城醒来忽向苍山路
独听寒松曲涧声
初日墙隅出未高孤花丛樾閒相遭陂塘行度重阴底
惟有蛙声和桔槔
阴阴岩偃苍龙腹片片云飞白鹤翎江浦县南来暮雨
滁州山露半边青
  寄潞川
卷六 第 12b 页
江云万重合中有故人行西风吹落照一半向芜城
君家种新竹墙阴雨中长若为北窗来萧萧数声响
  南陵送渭川
楚泽横千里登高望不分山城正风雪江路忽逢君岁
晏梅初𡍩长宵酒易醺只愁明发去空水与寒云
  过江浦县
江出天门云水长客心孤迥路苍茫寒山自绕涂中碧
不与斜晖过历阳
  徐州
霁雪城头戏马场凭城三面瞰苍凉河流画地分中夏
卷六 第 13a 页
云气随风出大荒竟入山林惟孔令远求风雅独元王
閒关此日方为客残照天涯数雁行
  邳州
辽阔山川纵远游又欹风帽过邳州千秋遗迹寻黄石
一片寒阳下白楼难得真龙逢汉帝易将穷虎缚温侯
英雄潦倒寻常事惜与曹暪作画筹
  过汶上吊王彦章
杨刘兵度大梁危饮泣犹当奋一麾乱世鸟飞难择木
男儿豹死自留皮天连白草横残垒日落阴风拥大旗
莫问夹河争战地浑流徙去黍离离
卷六 第 1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