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七
卷二十七 第 1a 页
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七
              嘉定钱大昕
题跋(一)
   跋诚斋先生易传
宋宝谟阁学士庐陵杨文节公易传二十卷下笔于淳
熙戊申八月脱藁于嘉泰甲子四月阅十有七年而成
书既没之后有称其书于朝者敕降三省劄下吉州给
笔札缮写申进其子承议郎长孺具状进之其说长于
以史證经谭古今治乱安危贤奸消长之故反覆寓意
有槩乎言之开首第一条论乾卦云君德惟刚则明干
卷二十七 第 1b 页
见善决于改过主善必坚去邪必决声色不能惑小人
不能移阴柔不能奸故亡汉不以成哀而以孝元亡唐
不以穆敬而以文宗皆不刚健之过也呜呼南渡之君
臣优柔寡断有君子而不用有小人而不去朝纲不正
国耻不雪日复一日而沦胥以亡识者谓惟刚健足以
救之诚斋此传其有所感而作与至于系辞夫易何为
者也以下以意易其次第又辄补易曰高宗伐鬼方三
年克之小人勿用子曰非天下之至仁凡二十三字于
其孰能与于此哉之上此则朱儒师心之失不得曲为
之讳也
卷二十七 第 2a 页
   跋程氏周易古占法
沙随程氏与朱文公同时其没也文公称其著书满家
足以传世今所传者唯周易古占法二卷其下卷题云
古周易章句外编即史所云易传外编也宋史本传云
尝授经学于昆山王葆嘉禾闻人茂德严陵喻樗今读
此书称玉泉先生者喻樗也又称闻人茂德先生茂德
盖其字而史失书名又此三人皆迥所受业者而史云
授经学于某某是误仞为迥之弟子矣杜预注左传云
梁国宁陵县北有沙随亭沙随即宁陵之古名而传云
应天府宁陵人家于沙随岂不大可笑乎
卷二十七 第 2b 页
   跋周易本义咸淳本
曩有客读朱文公本义毕谓予曰杂卦传咸速也恒久
也注但云咸速恒久而不加一字得母有脱句乎蒙无
以应也今见咸淳乙丑九江吴革刊本乃是感速常久
始叹本义之简而明盖感故速常故久俗本讹两字而
注文遂成附赘矣又杂卦遘遇也不作姤与唐石经岳
倦翁本正同可證文公本义犹未误或据流俗本以訾
考亭岂其然乎
   跋薛季宣书古文训
薛季宣书古文自序以为即隶古定本然唐初诸儒未
卷二十七 第 3a 页
有言及此本者陆元朗言尚书之字本为隶古既是隶
写古文则不全为古字今宋齐旧本及徐李等音所有
古字盖亦无几穿凿之徒务欲立异依傍字部改变经
文疑惑后生不可承用然则薛所传者得非陆氏所称
穿凿改变之本乎晁公武尝得古文尚书刻石蜀中今
世亦无传大约与薛本无异愚尝谓孔壁古文增多二
十四篇与今篇目回异就令薛所传果即隶古定书亦
是梅氏私定非真安国本何可援以为信耶
   跋胡氏诗传附录纂疏
双湖胡氏于易诗皆有撰述此书专宗朱氏集传集传
卷二十七 第 3b 页
之外又采语录诸说益之谓之附录次采集诸儒说谓
之纂疏閒出已意则加愚按以别之明永乐中脩五经
大全其体例皆昉于此然双湖于郑风多兼取序说泽
陂取濮氏说以有美一人指泄冶其论鲁颂四篇皆史
克所作作于鲁文公时閟宫之新庙即僖公庙也作泮
宫克淮夷皆僖公实事非颂祷之词春秋经也鲁颂亦
经也史之阙文幸有鲁颂以补之同出一圣人之手何
独信春秋而疑鲁颂皆自具识解非专阿徇紫阳者至
经文爰其适归爰下注家语作奚今本直改作奚娄丰
年娄下注力注反今本直改作屡祇自疧兮下引刘氏
卷二十七 第 4a 页
曰当作 与同眉贫反今本无之然则今世所行集
传为后人改窜者已不少矣又如注中匡衡之为康衡
本避庙讳今本亦改为匡惟此尚存庐山真面目此书
为泰定丁卯建安刘君佐翠岩精舍刊本有盱江揭祐
民序予从宝山罗店朱氏假阅之
   跋春秋左氏传宋本
吴门黄氏购得宋椠左传不全者两本一为大字本一
为小字巾箱本而小字者尤精妙其于昭廿年卫侯赐
北宫喜析朱锄谥一节注云皆死而赐谥传终言之则
两本并同乃知何义门所言之不妄然予终未敢以此
卷二十七 第 4b 页
本为可从者何也左氏文极精严一字不可增减常事
不书非常则特书传之恒例也即以谥言之诸侯薨而
臣子谥之常也传于诸侯之谥皆随文互见而未尝特
书惟楚成之谥曰灵不暝曰成乃暝以其非常而书恶
商臣之悖逆也楚共之请为灵若厉而子囊易之以其
非常而书嘉子囊之达礼也大夫死而谥皆君所赐亦
常也传于大夫之谥皆随文互见未尝书其君赐某人
谥曰某子者而于此特书是二百四十年未有之例也
若果死而赐谥及墓田当云卫侯赐北宫贞子析朱成
子以齐氏之墓田何须云赐谥曰某子耶或谓生而赐
卷二十七 第 5a 页
谥是豫凶事传何以不言非礼是又不然传言非礼者
皆事之近于礼者也若夫礼之甚者直书其事而非礼
自见不待言也或谓杜注终言之死者人之终可为死
而赐谥之證此亦不然二臣虽生而赐谥未必即在是
年因纳公从公事而牵连及之亦传之常例耳相台岳
氏及淳熙种德堂本皆与王厚斋所见本同吾从众可

   跋春秋繁露
郑司农云古者书义为谊仪为义今考中庸述孔子之
言曰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是孔氏古文为谊之證也董
卷二十七 第 5b 页
生云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是汉初改谊为义之證也董
生治公羊春秋故许叔重五经异义以公羊谷梁为今
文说左氏为古文说而说文解字训谊云人所宜训
义云已之威仪皆用古文说又说文之例称春秋者皆
左氏经传若公羊则别而出之许氏之尊古文如此后
之人乃舍说文而别求古文且诋说文为秦篆甚矣其
惑也因读董子书偶识之
   又
弟十六卷祭义篇春上豆实夏上尊实秋上机实冬上
敦实豆实韭也尊实麷也机实黍也敦实稻也予谓尊
卷二十七 第 6a 页
当为笾机当为朹周礼笾人四笾以麷为首醢人四豆
以韭为首尊酒器不可以盛 实隶书 或省辵因讹
为尊尔古者盛黍稷以簠簋古文簋作朹今书为机亦
字形相涉而讹
   跋范氏谷梁集解
范武子谷梁集解于先儒董仲舒京房刘向许慎何休
杜预皆举其姓名惟郑康成称君而不名范氏世习郑
学故也徐邈江熙徐乾郑嗣四人与范同时曰邵曰泰
曰雍曰凯则其子弟其称先君者宁之父汪也序云升
平之末岁次大梁先君北蕃回轸顿驾于吴者谓升平
卷二十七 第 6b 页
五年汪为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其十月以罪免为
庶人是年岁在辛酉于十二次为大梁也汪屏居吴郡
从容讲肄其卒当在简文之世宁撰次集解宜在豫章
免郡之后序云从弟彫落二子泯没从弟谓邵二子谓
雍凯也考隋书经籍志有徐邈谷梁传十卷徐乾谷梁
传注十卷其馀诸家皆失传赖范氏书得存其一二耳
徐邈书杨氏作疏屡引之徐乾官给事郎亦见于隋志
晋书范宁传止载子泰一人杨疏所引长子泰字伯伦
中子雍字仲伦少子凯字季伦当出于臧荣绪晋书也
   跋仪礼集说
卷二十七 第 7a 页
君善此书不显于元明之世自纳兰氏刊入九经解而
近儒多称之其说好与康成立异而支离穿凿似是而
非吾友褚刑部寅亮有仪礼管见三卷攻之不遗馀力
矣既夕篇荐马缨三就入门北面交辔圉人夹牵之御
者执策立于马后哭成踊右还出哭成踊者主人也敖
氏以为圉人与御者引杂记荐马者哭踊證之按彼疏
云马是牵车为行之物行期已至孝子感之而哭踊是
哭踊非荐马者明矣主人不哭踊而圉人御者反哭踊
揆诸礼节必非人情敖之疏谬如此乃讥郑为疵多醇
少岂其然乎
卷二十七 第 7b 页
   跋礼记篡言
礼记本四十九篇此书止三十六篇者别大学中庸投
壶奔丧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而出之而
曲礼檀弓杂记不分上下也又别其类为四曰通礼九
曲礼内则少仪玉藻深衣月令王制文王世子明堂位
也曰丧礼十一丧大记杂记丧服小记服问檀弓曾子
问大传閒传问丧三年问丧服四制也曰祭礼四祭法
郊特牲祭义祭统也曰通论十二礼运礼器经解哀公
问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学记乐记
也此书诠解详赡胜于陈可大而明以来取士舍此用
卷二十七 第 8a 页
彼者以经文少十篇而一篇之中前后移易于初学诵
习不便也予家所藏则明崇祯二年两淮巡盐御史晋
阳张养所刊有新城王象晋序
   跋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史记索隐云四十七篇亡见今存
者有三十八篇自宋以来相传之本篇弟始三十九终
八十一中閒阙者四篇重者一篇(韩元吉云两七十三/晁公武云两七十四)
实四十篇视小司马所称多二篇者唐以前无明堂篇
后人从盛德篇析而二之而迁庙衅庙两篇疑古本亦
合为一也小戴记经北海郑氏表章得列十经之数而
卷二十七 第 8b 页
大戴之书无师授者以致亡佚过半宋元以后小戴记
与易书诗春秋列而为五而仪礼周官亦束之高阁士
夫之能读大戴者益以少矣然两家之记要各有所长
如夏小正胜于吕氏月令武王践阼较之文王世子为
醇而孔子三朝记七篇曾子十篇皆古书之廑存者寔
赖斯记以传必轩彼而轾此非通论也学者惑于隋志
之文谓大戴之书为小戴所删取然隋志述经典传授
多疏舛不可信郑康成六蓺论但云戴德传记八十五
篇戴圣传四十九篇别无小戴删大戴之说今此书与
小戴略同者凡六篇可證其非删取之馀诗正义引大
卷二十七 第 9a 页
戴礼辨名记云干人为英又引大戴礼政穆篇云太学
明堂之东序也刘昭注续汉书引作昭穆篇汉书儒林
传服虔注骊驹逸诗篇名见大戴礼今本皆无之盖在
逸四十七篇中矣
 上式言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江翁
 曰经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礼服虔注以为见大戴礼
 是大戴亦有曲礼篇也
   跋逸周书
说文木部䯂字下引逸周书疑沮事阙四字读者多不
能解今检文酌篇有聚疑沮事句乃悟许氏所见本云
卷二十七 第 9b 页
䯂疑沮事后人转写脱䯂字妄于句尾添一阙字而二
徐不能是正也䯂与聚义虽相近然许氏所据当是古
本魏晋人希识古字故多误改
   跋尔雅疏单行本
唐人五经正义本与注别行后儒欲省两读并而为一
虽便于初学而卷弟多失其旧不复见古书真面蒙窃
病焉兹见金昌袁氏又恺所藏宋椠尔雅疏单行本不
特𥿄墨精妙且可想见古注疏之式良可宝也此书引
陆氏草木疏其名皆从木旁与今本异考古书机与玑
通马郑尚书璿玑字皆作机隋书经籍志乌程令吴郡
卷二十七 第 10a 页
陆机本从木旁元恪与士衡同时又同姓名古人不以
为嫌也自李济翁强作解事谓元恪名当从玉旁晁氏
读书志承其说以或题陆机者为非自后经史刊本遇
元恪名辄改从玉旁予谓考古者但当定草木疏为元
恪作非士衡作若其名则皆从木旁而士衡名字尤与
尚书相应果欲示别何不改士衡名耶即此可徵邢叔
明诸人识字犹胜于李济翁也
   跋四书纂疏
赵格庵以咸淳六年正月入西府其冬除参知政事十
年二月罢在政地四载虽未有奇节亦无瑕玷可指其
卷二十七 第 10b 页
卒在德祐二年初无仕元之迹而倪灿补蓺文志寘诸
元人之列殊不可解其注称资政殿大学士则元代无
此职名仍是宋官耳揆厥所由特以宋史不为立传而
黄晋卿格庵先生阡表有至元十三年四月二十有三
日薨于里第一语疑其曾受元职耳然其文云公自福
州代还知时事不可为忧懑成疾医以药进麾使去曰
吾可死矣又云奉身而退以全其归公之自处可谓无
憾矣其铭词云允矣明哲归洁其身则格庵之未尝仕
元审矣晋卿身为元臣而格庵之卒恰在宋亡之岁故
不称德祐而称至元非有不满之辞也王应麟黄震皆
卷二十七 第 11a 页
卒于元代不妨其为宋臣何独于格庵而疑之倪志舛
误极多而此条关系格庵名节且恐为攻道学者藉口
故不可不辨并以告后世之读是书者
   跋经典释文
自六书之义不明经生转写字体讹变而音亦从而讹
陆元朗集录诸家音往往不能定而兼存之寻其条例
当以先者为优后者为劣今考之亦未尽当如周礼抟
埴之工释文兼收团博二音依前音宜从专依后音宜
从敷据郑氏注搏之言拍也拍与搏声相近则经文当
用搏字而读如博矣尔疋释山篇小山岌大山 释文
卷二十七 第 11b 页
胡官反又兼存袁恒二音依前二音字当为 依后音
字当为 二字说文皆无之寻小山及大山当取绵亘
之义则读如恒者为正矣释草篇菱蕨攗释文兼收亡
悲居郡居群三音依前音宜从麋依后二音宜从麇说
文有攈无攗且蕨攈为双声则文当作攈而读如麇矣
释草又云 小叶释文猪叶反又阻留反依前音宜从
耴依后音宜从取说文有菆无 亦当以后音为正左
氏成四年取泛祭释文兼收凡祀二音依前音当从巳
依后音当从巳杜注成皋县东有泛水今土人读如祀
音则文当作汜而读如祀矣文十一年锡穴哀十二年
卷二十七 第 12a 页
戈锡释文并音羊又星历反若用后音字当为锡今无
以辩之
   又
陆氏自序云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庠考唐书儒学传
秦王平王世充辟为文学馆博士补太学博士高祖释
奠赐帛五十匹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卒是元朗于高
祖朝已任博士史虽不言其卒年大约在太宗贞观之
初若癸卯岁则贞观十七年也恐元朗已先卒即或尚
存亦年近九十不复能著书矣且在国学久次不当始
云承乏窃意癸卯乃是陈后主至德元年元朗尝受业
卷二十七 第 12b 页
于周宏正宏正䘚于太建中则至德癸卯元朗年已非
少本传但云解褐始兴国左常侍不言为博士恐是史
家脱漏细检此书所述近代儒家惟及梁陈而止若周
隋人撰音疏绝不一及又可證其撰述必在陈时也
   跋群经音辨
群经音辨七卷宋贾文元公昌朝在经筵日所进初刻
于崇文院南渡再刻于临安府学三刻于汀州宁化县
学康熙中吴门张士俊以汀本重刻字画端谨可称善
本宋初经生帖括遵守汉唐注疏音义异同必准诸陆
氏释文无敢少有出入熙宁以后儒者竞以已意说经
卷二十七 第 13a 页
视注疏如土苴而音之戾于古者多矣此书之存亦中
流之一壶也其所引经文如书乌夷皮服祀无丰于尼
惟其斁塈茨平来以图春秋传释感于敝邑菀何忌菀
羊牧之礼记葱渫处末广夹不中度先饭辩尝仪礼缀
足用燕几较在南皆与今本不同寻其义大较胜于今
本盖北宋去唐未远犹有师承故也
   跋说文解字
自古文不传于后世士大夫所赖以考见六书之源流
者独有许叔重说文解字一书而传写巳久多错乱遗
脱今所存者独徐铉等校定之本铉等虽工篆书至于
卷二十七 第 13b 页
形声相从之例不能悉通妄以意说如说文代取弋声
徐以弋为非声疑兼有忒音不知忒亦从弋声也绖取
至声徐以为当从侄省不知侄亦从至声也配取巳声
徐以巳为非声当从妃省不知妃亦从巳声也卦取圭
声徐以圭声不相近当从挂省不知挂亦从圭声也叹
取堇声徐以为当从汉省不知汉从难省声难仍从堇
声也 取殿声徐以为当从 省声不知殿本从 声
 乃从殿声也(古/今字)取枲声徐以枲为非声不知
枲从台声诗 天之未阴雨今本作迨亦从台声也
取瞏声徐以瞏为非声当从环省不知瞏从袁声环还
卷二十七 第 14a 页
翾嬛儇獧之类并从瞏声古人读瞏如环诗独行瞏瞏
释文本作煢茕与瞏声相转故多假借通用非环瞏有
异声也熇取高声徐以高为非声当从嗃省不知嗃亦
从高声且说文无嗃字徐氏据周易王辅嗣本增入考
刘表本作熇熇郑康成训苦热之意亦当从火旁熇之
与嗃犹妃之与配本是一字不当展转取声也能取以
声徐以为非声按台能皆以以得声古人读能为奴来
切汉谚云欲得不能光禄茂才不必鳖三足乃有此音
也翚取军声徐以为当从挥省不知挥亦从军声军转
为威犹斤转为几祈圻蕲沂之取斤声挥翚之取军声
卷二十七 第 14b 页
皆声之转而徐未之知也赣取竷省声徐云竷非声未
详按诗坎坎鼓我说文引作竷竷坎与空声相转故空
侯一名坎侯赣为竷之转声犹凤为凡之转声而徐亦
未之知也兑取㕣声徐以为非声按兑说同义说即从
兑得声㕣转为说犹殄转为餮此四声之正转而徐亦
未之知也弼取㐁声徐以为非声按㐁有三读其一读
如誓誓从折得声弼从丙得声亦四声之正转而徐未
之知也移取多声徐云多与移声不相近盖古有此音
按栘眵趍 皆取多声犹之波取皮声奇取可声东方
朔缪谏清湛湛而瀸灭兮溷淖淖而日多枭鹗既已成
卷二十七 第 15a 页
群兮元鹤弭翼而屏移张衡思元赋处子怀春精神回
移如何淑明忘我实多此古人以移叶多之證六朝以
降古音日亡韵书出而支歌判然为二而徐亦未之知
也虔取文声读若矜徐云文非声未详按古人真文先
仙诸韵互相出入高彪诗文武将坠乃俾俊臣整我皇
纲董此不虔此古人读虔如矜之證而徐亦未之知也
驳取爻声㼎取交声徐皆以为非声按觉学本萧宵肴
豪之入声钓从勺鞄从包翯从高駮从交徐皆不复致
疑而独疑驳㼎之非声何也辂赂皆取各声徐以各为
非声当从路省按药铎本虞模之入声谟从莫涸从固
卷二十七 第 15b 页
缚从敷薄从溥并取谐声路之从各亦谐声也(说文不/云各声)
(盖转写/之脱)徐皆不复致疑而独疑辂赂之非声何也是古
人四声相转之法徐亦未之知也𩏶取声读若酋徐
侧角切声不相近按本从焦声平入异而声相
通郑康成谓秦人犹摇声相近脩有条音繇有宙音秋
从 声茅从矛声朝从舟声彫从周声皆声之相转何
独疑𩏶之声是古音相通之例徐亦未之知也诉从
厈省声徐以为非声按诉本从㡿省字或作朔与㡿
并从屰得声屰与啎声相近故许君训啎为逆㡿朔皆
以屰得声则诉之从㡿声宜矣今本㡿作厈乃转写之
卷二十七 第 16a 页
讹徐氏不能校正转疑其非声亦过矣其它增入会意
之训大半穿凿附会王荆公字说盖滥觞于此夫徐氏
于此书用心勤矣然犹未能悉通叔重之义例后人学
益陋心益粗又好不知而妄作母惑乎小学之日废也
   跋徐氏说文系传
大徐本用孙愐反切此本则用朱翱反切音与孙愐同
而切字多异孙用类隔者皆易以音和翱与小徐同为
秘书省校书郎姓名之上皆系以臣字当亦南唐人也
弟一字下注云当许慎时未有反切故言读若此反切
皆后人所加甚为疏朴又多脱误今皆新易之此数语
卷二十七 第 16b 页
当出于翱今系于臣锴注之下似失之矣
   跋汗简
三代古文奇字其详不可得闻赖有许叔重之书犹存
其略说文所收九千馀字古文居其大半其引据经典
皆用古文说閒有标出古文籀文者乃古籀之别体非
古文祇此数字也且如书中重文往往云篆文或作某
而正文固已作篆体矣岂篆文亦祇此数字邪作字之
始先简而后繁必先有一二三然后有从弋之一二三
而叔重乃注古文于一二三之下吾以是知许所言古
文者古文之别字非一古于一也古文中丰而首尾锐
卷二十七 第 17a 页
小篆则丰锐停匀叔重采录古文而以小篆法书之后
人不学妄指说文为秦篆别求所为古文而古文之亡
滋甚矣郭忠恕汗简谈古文者奉为金科玉律以予观
之其灼然可信者多出于说文或取说文通用字而郭
氏不推其本反引它书以实之其它偏旁诡异不合说
文者愚固未敢深信也予尝谓学古文者当先求许氏
书钟鼎真赝杂出可采者仅十之一至如岣嵝文滕公
石室文崔彦裕纂古之类似古实俗当置不道而好怪
之夫依仿点画入之楷书目为古文徒供有识者捧腹

卷二十七 第 17b 页
   跋龙龛手鉴
六书之学莫善于说文始一终亥之部自字林玉篇以
至类篇莫之改也自沙门行均龙龛手鉴出以意分部
依四声为次平声九十七部上声六十部去声二十六
部入声五十九部始金终不以杂部殿焉每部又以四
声次之计二万六千四百三十馀字其中文攴不分曰
臼莫辨耑峕入于山部斗闹入于门部粪 入于米部
瓢瓟入于爪部以 为部首而读武平反以亠为部首
而读徒侯反以 为部首而读居凌反滳音商而又音
都历反则混商于啇镌音子泉反而又音户圭反则溷
卷二十七 第 18a 页
巂于隽𨐔则多辛复出弓则弓杂两收 歪甭孬本里
俗之妄谈 㤫 悉鱼豕之讹字而皆繁徵博引污
我简编指事形声之法埽地尽矣行均字广济序其书
者燕台悯忠寺沙门智光字法炬题统和十五年丁酉
七月即宋至道三年也
   跋古文四声韵
新安汪氏重刊夏英公古文四声韵五卷前有庆历四
年进呈序盖从汲古毛氏影宋钞本全绍衣鲒埼亭外
集有跋云是书即取汗简分韵录之绝无增减异同今
考汗简所引七十一家而此书所引九十八家虽不无
卷二十七 第 18b 页
重复而增益已不少全所钞得之天一阁范氏有绍兴
乙丑晋陵许端夫后序而无英公自序盖别是一本恐
非英公书也英公博览好古而未通六书之原不能别
择去取故舛讹复沓较之汗简为甚如崔彦裕纂古多
缪妄不经之字籀韵亦后人妄作精于六书者自能辨

   跋复古编
曩予与族子献之论俗书之讹谓翛当为脩萨当为薛
自矜刱获读是编则谦中巳先我言之始信理之是者
古人复起不能易也谦中虽笃信说文然所据者乃徐
卷二十七 第 19a 页
氏校定本如摴 祢韵墩剧坳办毬皆徐新附字笑为
李阳冰所加而误仞为正文琵琶乃㮰把之讹而以为
枇杷四凸乃窅突之俗而以为坳垤(突古作/后/人讹为凸字)认古
书作仞而以为讱妙古书作眇而以为纱䍘与𥥍须与
须畐与荅形声俱别而并为一文此则误之甚者
   跋吴棫韵补
世谓叶音出于吴才老非也才老博考古音以补今韵
之阙虽未能尽得六书谐声之原本而后儒因是知援
诗易楚辞以求古音之正其功已不细古人依声寓义
唐宋久失其传而才老独知之可谓好学深思者矣朱
卷二十七 第 19b 页
文公诗集传閒取才老之补音而加以叶字才老书初
不云叶也杨用修讥才老叶音母氏劬劳劳叶音僚四
牡有骄骄叶音高考才老书初无此文殆误仞朱氏之
叶音为皆出于才老尔诗外禦其务吴读谟逢切朱不
从吴氏而读戎为汝以叶务音驺虞之虞朱于第一章
叶音 弟二章叶五红反谁谓女无家朱于前章叶音
谷后章叶各空反皆吴氏所无未可归咎于吴也
   跋平水新刊韵略
向读昆山顾氏秀水朱氏萧山毛氏毗陵邵氏论韵谓
今韵之并始于平水刘渊其书名曰壬子新刊礼部韵
卷二十七 第 20a 页
略访求藏书家邈不可得未审刘渊为何许人平水何
地顷吴门黄荛圃孝廉得平水新刊韵略元椠本予假
读之前载正大六年己丑季夏中旬河閒许古道真序
其略云平水书籍王文郁携新韵见颐庵老人曰稔闻
先礼部韵略或讥其严且简今私韵岁久又无善本文
郁累年留意随方见学士大夫精加校雠又少添注语
不远数百里敬求韵引是此韵为文郁所定也卷末有
墨图记二行其文云大德丙午重刊新本平水中和轩
王宅印是此书初刻于金正大已丑重刻于元大德丙
午其云中和轩王宅或即文郁之后耶其前列圣朝颁
卷二十七 第 20b 页
降贡举程式则延祐设科以后书坊逐渐添入又御名
庙讳一条称英宗为今上皇帝可验此书为至治閒印
本也又附壬子新增分毫点画正误字三叶壬子新雕
礼部分毫字样三叶此壬子者未知其为淳祐之壬子
(当元宪宗时/未有年号)抑皇庆之壬子欤考正大已丑在淳祐
壬子前廿有四年而其时已并上下平声各为十五上
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则不得云并韵始于刘渊
岂渊窃见文郁书而翻刻之耶又其时南北分裂王与
刘既非一姓刊板又不同时何以皆称平水论者又谓
平水韵并四声为一百七韵阴时夫并上声拯韵入迥
卷二十七 第 21a 页
韵据此本则迥与拯等之并平水韵已然矣刘书既不
可得见此书世亦鲜有著录者姑识所疑以谂后之言
韵者
 许序称平水书籍王文郁初不能解后读金史地理
 志平阳府有书籍其倚郭平阳有平水是平水即平
 阳也史言有书籍者盖置局设官于此元太宗八年
 用耶律楚材言立经籍所平阳当是因金之旧然则
 平水书籍者文郁之官称耳刘渊亦题平水而黄公
 绍韵会凡例又称为江北刘氏平阳与江北相距甚
 远何以有平水之称是又可疑也
卷二十七 第 21b 页
   跋方日升韵会小补
此书虽因黄公绍之本而增注倍之可称博洽之士王
元美赠诗但称其能诗奕品在弟二似浅之乎视子谦
然子谦谒元美金陵时元美已垂老其得假馆李本宁
所当由元美之力而此书之成则元美已不及见矣
   跋荀子
荀子三十二篇世所共訾謷之者惟性恶一篇然多未
达其旨趣夫孟子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子
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言性虽殊其教人以善
则一也世人见篇首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遂掩卷
卷二十七 第 22a 页
而大诟之不及读之终篇今试平心而读之荀子所谓
伪只作为善之为非诚伪之伪故曰不可学不可事而
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古书伪与为通尧典平秩南讹史记作南为汉书王莽
传作南伪此其證也若读伪如为则其说本无悖矣后
之言性者分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而二之而戒学者
以变化气质为先盖已兼取孟荀二义而所云变化气
质者实暗用荀子化性之说是又不可不知也
   跋吕氏春秋
吕氏季春纪具挟曲蒙筐即月令之曲植籧筐也淮南
卷二十七 第 22b 页
作撰曲筥筐高氏注吕书云挟读如朕(本或作/䀹讹)三辅谓
之挟关东谓之得其注淮南云扑持也三辅谓之扑以
予考之挟扑皆栚之讹文何以明之方言云槌宋魏陈
楚江淮之閒谓之植自关而东谓之槌其横关西曰㮳
(说文无㮳/字即栚也)齐部谓之㭙说文解字云栚槌之横者也关
西谓之栚(今本讹/作㯢)㭙槌也关东谓之槌关西谓之㭙郑
康成注月令云植槌也然则植栚槌㭙本一物字形虽
异实一声之转耳㭙从特省声古书直与特通诗实维
我特韩诗作直檀弓行并植于晋国注植或为特故植
曲之植亦为㭙注中或作持或作得亦皆为㭙之讹文
卷二十七 第 23a 页
审矣蒙当为说文饮牛筐也方曰筐圆曰高氏
亦云圆底曰蒙方底曰筐故知蒙即之讹也馀姚卢
学士召弓方校刊是书因书以诒之
   又
以越大夫种为鄞人其说出于王厚斋而成化四明郡
志遂收入人物门后来皆因之厚斋所据者高诱注吕
氏春秋也今考吕氏书弟二卷当染篇注云楚之邹人
弟四卷尊师篇注云楚鄞人邹鄞字形相涉安见鄞之
必是而邹之必非耶高氏注以范蠡为楚三户人盖本
于吴越春秋今世所传吴越春秋亦非足本然张守节
卷二十七 第 23b 页
注史记尝引之云大夫种姓文字子禽荆平王时为宛
令之三户之里范蠡从犬窦蹲而吠之从吏恐文种惭
令人引衣而鄣之文种曰无鄣也云云是大夫种尝为
宛令而三户则宛里名也种既宦于楚因范蠡要之乃
弃楚而适越种为楚人非越人明矣且使种而诚鄞人
也则虞翻朱育悉数会稽之先贤何以皆不及种而乾
道四明图经宝庆四则志叙人物又何以绝不一及乎
太平寰宇记叙荆州人物云文种楚南郢人乐史生于
宋初其所见吕氏春秋注当是郢字今本作邹又作鄞
皆转写之讹郢为楚都邹鄞皆非楚地也厚斋学问该
卷二十七 第 24a 页
洽独此一条偶据误本予修鄞志已辩其失并书以诒
卢学士云
   跋淮南子
淮南天文训称淮南元年太一在丙子冬至甲午立春
丙子考淮南王安始封之年即汉文帝十六年也下距
太初元年六十岁太初之元太岁在丙子(后人命/为丁丑)则是
年亦在丙子淮南所称太一即太岁矣其云冬至甲午
立春丙子则必有讹盖冬至与立春相去四十五日有
奇古今不易自甲午讫丙子仅四十三日此理之所必
无者以术推之是年冬至盖己酉日立春则甲午日耳
卷二十七 第 24b 页
汉时诸侯王始讨皆自称元年虽列侯亦然史记诸表
可覆按或谓淮南僭号者非也许高旧注本无此语后
人窜入不足信
   跋论衡
论衡八十五篇作于汉永平閒自蔡伯喈王景兴葛稚
川之徒皆重其书以予观之殆所谓小人而无忌惮者
乎观其问孔之篇掎摭至圣自纪之作訾毁先人既已
身蹈不韪而宣汉恢国诸作谀而无实亦为公正所嗤
其尤纰缪者谓国之存亡在期之长短不在政之得失
世治非贤圣之功衰乱非无道之致贤君之立偶在当
卷二十七 第 25a 页
治之世无道之君偶生于当乱之时善恶之證不在祸
福呜呼何其悖也后世误国之臣是今而非古动谓天
变不足畏诗书不足信先王之政不足法其端盖自充
启之小人哉
   跋释名
刘熙释名八卷见于隋志不言何代人直斋书录解题
题云汉徵士北海刘熙成国当有所据册府元龟则云
后汉安南太守然汉无安南郡或是南安之讹近时校
书家以司州之名曹魏始有之而释州国篇有司州疑
其为魏初人以予考之殆非也吴志程秉传避乱交州
卷二十七 第 25b 页
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薛综传少依族人避地
交州从刘熙学韦曜传曜因狱吏上书言见刘熙所作
释名信多佳者据此三文推之则刘君汉末名士建安
中避地交州故其书行于吴而韦宏嗣因有辨释名之
作也交州与魏隔远不当有入魏之事史又不言其曾
仕吴殆遁迹以终者清风亮节亦管宁之流亚矣汉虽
无司州之名而百官志称司隶校尉建武中复置并领
一州又称刺史十二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属司隶校尉
则司隶部亦可云州左雄传称司冀复有大水司冀对
举盖当时案牍之文称其官则曰司隶称其地则曰司
卷二十七 第 26a 页
部亦曰司州虽未著于甲令不得谓汉无此名也若以
司州刺史名官则自晋南渡始魏时尚沿汉制以司隶
校尉领州如邢颙徐宣徐邈崔林孙礼诸人皆除司隶
校尉不称司州刺史也晋书地理志谓魏以河南河内
河东恒农平阳五郡置司州者乃是史家追称之在当
时不过以平阳改属司隶以京兆冯翊扶风改属雍州
耳非竟定为司州也此书释天篇一云豫司兖冀一云
兖豫司冀与左雄传文正同释州国篇言司州司隶校
尉所主不言何义明司州之名出于流俗相沿未可执
此单辞即以为魏初人也范蔚宗以释名为刘珍所撰
卷二十七 第 26b 页
今据吴志则为熙撰无疑承祚去成国未远较之蔚宗
为可信矣
   跋抱朴子
庄子朝菌不知晦朔司马彪云大芝也天阴生粪上见
日则死一名日及潘尼云木槿也尔疋椵木槿郭景纯
云或呼日及按朝菌有二解而均有日及之名菌槿声
又相近则潘说得之抱朴子论仙篇云蜉蝣校巨鳌白
芨料大椿本用庄子语当作日及今云白芨字之讹也
予后读宋史田敏传言尔疋注日及改为白及乃悟抱
朴之文亦宋人妄改盖道藏三洞四部之书皆祥符中
卷二十七 第 27a 页
王钦若等所定此书本从道藏中抄出因仍其讹尔
   跋潜虚
此汲古阁毛氏影钞宋本字画精妙可喜本书三十六
叶附张敦实发微论二十叶后有淳熙壬寅孟冬朔泉
州教授陈应行跋称建阳邵武两本皆有阙略此所据
者文正曾孙待制侍郎家传善本也朱文公尝见温公
遗墨多阙文而泉州刻无一字阙疑为㷳本予谓考亭
不喜杨子云而温公是书全学太元故有意抑之非定
论也南渡初以温公无后录其族曾孙伋季思后之季
思尝为吏部侍郎是时以待制知泉州出家藏本刻之
卷二十七 第 27b 页
郡庠敦实婺源人绍兴五年进士官朝散郎枢密院检
详诸房文字兼皇子庆王府赞读见罗氏新安志刊于
淳熙二年此题左朝奉郎监察御史当是淳熙九年所
履官也
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七 门人袁廷梼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