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卷二十 第 1a 页
潜研堂文集卷二十
               嘉定钱大昕
  记一
   崇实书院记
崇实书院者故江南河道总督尚书湛亭李公之所刱

国家敦崇实学郡县庠序之规一遵古典而省会重地
复立书院萃郡县之秀者而教之比于古诸侯之大学
法良意美超轶前代矣清江为河帅驻节之所冠盖辐
凑拟于都会而百馀年来未有议及之者湛亭公以簪
卷二十 第 1b 页
缨世胄筮仕南河由郡丞观察游登开府清白一心始
终匪懈平生于河防国计安民察吏诸大端洵所谓设
诚而致行之者又念学问与政事相为表里爰刱立书
院以为造士之所而颜之曰崇实莅政之暇辄召诸生
立庭下诲之以有本之学务笃其实勿逐于名煌煌乎
大儒经世之言也湛亭公归道山十馀年
天子慎重河工谓节宣防守之方非讲求有素无以集
事乃
申命公子芗林公付以全河之任公居心行事壹以先
公为法而于造就人才尤殷殷加意焉 岁有司议
卷二十 第 2a 页
改院为官廨乃别相爽垲之地营立讲堂学舍规制增
拓轮奂一新培养善类有加无已落成之日江淮人士
欣喜赞诵沐新恩而思旧泽佥议祀湛亭公栗主于讲
堂之左春秋荐蘋蘩以无忘崇实之训谓大昕尝从湛
亭公游与闻绪论乞为文以记之予唯濂溪氏之言曰
实胜善也文胜耻也儒者读易诗书礼春秋之文当立
孝弟忠信之行文与行兼修故文为至文行为善行处
为名儒而出为良辅程张朱皆以文词登科唯行足以
副其文乃无愧乎大儒之名或谓制举不足以觇实学
岂通论乎宣尼赞易申立诚之旨孟氏著书耻无本之
卷二十 第 2b 页
誉圣贤施教未有不以崇实为先者而湛亭公以是勖
士可谓知本务矣今芗林公恪承先志引伸而扩充之
上以毗
圣明棫朴作人之治下以示多士居德善俗之方风声
所树如影从形当有华实兼茂之儒出为世用者岂徒
江淮人士歌诵弗谖而已哉
   海盐县瑞麦记
百谷皆丽乎土者也洪范演畴谷不在五行之列而虞
廷六府谷与五行并称古皇贵民重谷以食为天是以
雨旸时若迄用康年而嘉瑞之臻垂于图谍盖天人感
卷二十 第 3a 页
应自然之理夫岂诞谩而叵信者哉五谷之瑞纪载非
一端而麦之瑞最古周颂思文之篇曰贻我来牟帝命
率育刘子政引其文作釐麰而释之曰釐麰麦也始自
天降郑康成笺诗亦引书说乌五至以谷俱来以实帝
命之證然则来牟出于天降非人閒常有之麦可知也
而刘郑两家不言来牟之形许叔重说文解字始详言
之云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束二缝象芒束之形今二徐
本讹一束为一来独董逌谢除馆职启乃用束字然亦
未审一束二缝之义今春张徵士芭堂自海盐访予吴
门言比岁屡见两岐之麦而去夏所见尤异即出椟藏
卷二十 第 3b 页
一茎示予予谛视之盖始为一本岐而为两旋折交结
仍岐出而成穗观者咸诧谓得未曾有予思之良久乃
跃然以兴曰此非所谓一束二缝者乎夫缝之言夆也
鑯锐而向上有麦穗之象焉两岐相交束以合之故曰
一束二缝而许祭酒特表以瑞麦之名自周武王观兵
至今三千馀载史册䍐见此瑞后儒遂不晓说文为何
语矣我
国家

圣相承劭农重粟上轶虞周乃重睹此非常之瑞天之
卷二十 第 4a 页
降康岂偶然哉昔渔阳两岐之谣史家以为美政之感
今海盐明府任侯惠堂以中州名进士牵丝浙中调繁
斯邑经术饰治壹以忠信慈爱为本而民亦戴之如父
母穑事尽力数致休祥此瑞麦也邑士胡文蔚吴侃叔
及芭堂皆有记颂及图大书不一书矣予忝在旧史喜
其事合于诗书所纪且可以證说文传写之讹故复为
记之以待史官采访焉
   虎邱刱建白公祠记(代)
古人称三不朽以立言与立德立功并称言岂易立哉
言之立者根乎德通乎功而一以贯之非徒组织其词
卷二十 第 4b 页
以为丽诘屈其句以为工者也唐太子少傅白文公早
践清要直道事君其章奏可以弥缝主阙其讽谕可以
宣达下情而终始一节不肯干进皭然于阉幸之朝超
然于朋党之局使其遭时遇主功岂在房魏姚宋下而
时命限之独以诗为百代宗师公之立言出于性之所
好要非有惭于德亦岂无意于功者哉当宝历初元公
来刺苏州次年即移疾去在郡未久史不详其治行然
读其郡斋走笔诗有云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削使
科条正摊令赋役均敢辞称俗吏且愿活疲民蔼蔼乎
恳𢡆乎洵古循吏之言也又于虎邱重开寺路桃李莲
卷二十 第 5a 页
荷约种二千株今山塘尚有白堤之称其有德于吴人
甚厚而郡志不备书自郡学名宦祠而外未有专祠以
慰邦人尸祝之忱岂非中吴之阙事邪予承乏兹郡两
载以来留心掌故有味乎公静勤之言因念昔贤辙迹
所至湖山藉以生色况公于武邱有开路之绩而一年
十二度游赏之数亦无过于此千秋万岁精爽必留恋
焉爰请于大宪相视山之东麓得蒋氏塔影园捐奉买
之刱为公祠落成之日卜吉奉栗主妥而侑之尝读公
诗石记言年十四五时慕韦房二公诗酒仙之名谓异
日苏杭苟得一郡足矣厥后自苏归洛值刘梦得守苏
卷二十 第 5b 页
作忆旧游一篇寄之又有梦苏州寄冯侍御诗晚岁编
次文集为五本其一藏苏之南禅寺自少至老眷眷于
苏如此而报功仰德之举至今始得以藉手忝在守士
聿观厥成讵非大幸乎祠成当有记以识岁月井作迎
飨神之曲俾春秋歌以乐公其词曰
公昔承诏兮牧吾民剖左符兮拥朱轮紫薇堂兮判牍
科条简兮赋役均武邱兮开路桃李兮班春士女夹道
兮迎使君如父母兮抚子孙公一去兮千馀岁泽逮民
兮久勿替言已立兮德功备曷不修兮祀事崇祠兮肇
始山清兮水泚兜率天兮海山驾云车兮涖止兰肴兮
卷二十 第 6a 页
椒浆劝公兮一觞红栏兮绿浪想前尘兮未忘左挹少
陵兮右引玉局相酬荅兮山之曲
   饶阳县新建文昌阁记
饶阳县知县王君仪廷始莅事之岁即以兴育人材为
务召诸生之肄于学者课其文蓺而礼之或言文庙之
左故有文昌祠曩时尝加修葺邑中士大夫多有登科
第者顷岁祠已倾圯科第亦不振访之形家佥云当建
于巽隅王君于是捐奉钱为之倡诸绅士欣然继之卜
地刱立新阁金木搏埴之工子来趋事匝月而告成遣
一介走京师请子文纪其岁月谨按天官书斗魁戴筐
卷二十 第 6b 页
六星曰文昌官说者以为天之六府也梓潼之神显于
晋盛于唐宋道家谓上帝命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閒禄
籍元延祐初加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帝君名其祠曰
右文成化而其时始设科目取士士大夫因谓科目之
柄实文昌司之而天下学校多立文昌祠矣夫科目之
设聚数千万人之精神而决中否于一二人之心目虽
长于鉴别岂能无豪发之爽谓必有神焉以司之似矣
虽然韩子有言其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士诚读孔孟
之书修程朱之行而学韩欧之文能自树立不因循神
未有不福之者若夫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徒以揣摩剿
卷二十 第 7a 页
袭为功而侥倖以祈神之我佑则非予之所知也今之
仕者簿书趋走汲汲若不遑终日至有关于文风士气
者则以为迂阔而莫为王君独能知所本务而邑之人
士咸能鼓舞自励庶几知实学之宜敦而不囿于流俗
异日英才辈出必有如刘献之之通经李明远父子之
文学者岂仅区区科第之荣于一时已哉王君名凤文
山东诸城县人乾隆已卯举人记之者嘉定钱大昕也
   重建集仙宫玉皇殿记
圣人之道敬天而已矣天处高而听卑福善祸淫亏盈
益谦皆视其人之自取圣人知性之本善而去私以复
卷二十 第 7b 页
于善其自处也常若高高者之日鉴在兹故能独行不
愧影独寝不愧衾而为内省不疚之君子诗云胡不相
畏不畏于天畏之斯敬之矣二氏之教其宗旨与吾儒
异其欲人迁善而远罪则同惧人之放纵而不自检也
则为像设以临之顾释氏奉佛为天人师而诸天乃在
护法之列其言诞而难信唯道家以玉皇上帝为天神
之至贵者玉以言乎德之至纯皇以言乎道之至大与
书称惟皇上帝诗称有皇上帝者若合符节而复选高
敞清幽之地筑室而事之巍巍峨峨昭布森列使人有
所敬畏以谨其修而寡其过则与吾儒敬天之学相资
卷二十 第 8a 页
而不相悖焉集仙宫者在县治东一里而遥宋嘉定中
道士叶子琬奏请移安吉州旧额于此元时有卢真祐
与其徒孙应元先后住持皆授大师之号而明有胡浩
然者亦尝授为真人有银印玉带之赐宫之四周有水
环之而正殿奉玉皇上帝者尤庄严靓深耸出城隅望
之如蓬莱赤城示现人世历岁滋久土木之工废而不
修岁 大风栋折屋宇尽倾独玉皇像宛然无恙佥
谓旭卉之应昭著不诬于是邑中耆宿询谋协同或出
其资或效其力乐事劝功迄用有成经营于 之日
断手于 之 凡糜自金以镒计者若干栋宇轮
卷二十 第 8b 页
奂垣墉致密晬容伊穆金碧有晖上穹陟降俨乎如在
紫坛黄箓晨夕熏修用以祝
圣而佑民以迓简禳之禧以荅信顺之助斯所谓礼以
义起者与吾闻天道远人道迩求福于天不若求福于
已作善者不求福而福来作不善者不求殃而殃至瞻
礼膜拜乃致敬之末节非所以格天也然三洞立教为
平等说法崇奉有所斋醮有仪使人知天之可敬而从
事于善使人知天之可畏而预远于不善则上之可以
入圣下之可以保身而广之可以善俗此玉皇殿之所
由刱而重建之不可已也家君与董斯役邮书命大昕
卷二十 第 9a 页
为文以纪岁月其在事出钱诸人姓名则具书于它石
   陆氏义庄记
古者卿大夫立宗宗子必世其禄故有收族之谊冠昏
丧祭必请于宗子而行之大功以上无异财亦无贫富
之殊即其稍疏者宗子之力足以赡之周官所谓宗以
族得民者其法如此若夫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
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则皆庶人之无宗者
故不能不藉平闾井之任恤而世家大族固未闻有此
也自宗法不行士大夫无以收其族昭穆既远视为路
人角弓之反频闻葛藟之芘安望即有敦本好礼能施
卷二十 第 9b 页
惠于三族者一时虽赖以济而不能经画可久之计论
者不无遗憾焉三吴自泰伯季札以礼让开其始洎宋
范文正公守乡郡刱立义田以赡宗族讫今七百馀年
范氏之苗裔犹食其德高义之名彰于
宸翰其规条具在可谓善之善者矣我
国家
列圣重熙风俗茂美好义君子希风先哲者接踵而兴
长洲陆君豫斋唐贤甫里先生之裔自明赠尚书守礼
公以来枝条繁衍豫斋之尊人 公至性淳备行善
于乡闻高平之遗风心向往之豫斋起而承厥志割遗
卷二十 第 10a 页
产五百亩为赡族之资设义庄于陆巷每岁收支出纳
集族众其中相与劝于修礼勤力而勿蹈于匪彝殆有
得乎古人收族之意者乎夫宗法虽善然必藉乎贵而
后行之其究也或以启挟贵之渐义庄则唯族之贤者
能行之其敦睦出于性之自然故持之久远而无弊此
范氏之意可以为后世法又近岁立义庄若吴县陶氏
昆山顾氏皆经大府题奏得邀
优叙而豫斋之为此举唯告诸有司出给公据未尝辄

上闻其务实而不竞名尤有加人一等者予夙与豫斋
卷二十 第 10b 页
善爰为记其事异日云礽继美毋替前规罔俾高平专
美于前庶予文得藉以不朽而词笔孱弱不能与吾宗
君倚并驾又窃自愧矣
   集仙宫访碑记
丁亥冬予乞假归僦居县城东之奎英坊其地与市廛
绝远门外平田十顷牛宫豚栅弥望皆是颇得郊野之
趣稍西为集仙宫去所居不百步日晡饱食无事则往
游焉考宋嘉定中道士叶子琬者刱为此宫元时有卢
真祐与其徒孙应元先后住持皆授大师之号琳宫壮
丽甲于邑中是时僧明了亦建大报国圜通寺于县治
卷二十 第 11a 页
之东规制与此略相仿阅今五百年寺与宫皆颓废无
复曩日之观唯圜通寺有赵文敏所书碑好事者往往
椎拓传于世予游集仙宫周览廊庑得南宋石刻一元
石刻四字俱完好可爱颇怪邑人知之者鲜知而好之
者尤鲜也常懋憩宫偶成诗行草遒逸后人于懋姓名
下注景定初宰邑作官至参政十字懋尝知嘉定县有
惠政具载宋史本传史作楙碑作懋古字通用也东岳
行祠记皇庆元年寎月立其文张与材撰张与绍书瑞
竹记亦与材所撰与东岳记同时立碑阴画倒插竹而
题七言长句于下方者为元真子而不著姓名盖应元
卷二十 第 11b 页
尝于轩前倒插竹一枝已而得活因以瑞竹名之予又
忆吴礼部集有嘉定黄氏瑞竹诗其一云练川誇瑞竹
黄氏见高门富丽应如此时来岂有根其二云曾闻寇
公竹插地竟成林勿谓彼非瑞清风犹至今元时嘉定
有两瑞竹事邑志唯载集仙宫之瑞竹轩而黄氏瑞竹
不及焉盖故事之失传者多矣上真殿记延祐四年正
月立文为章哲撰不著书者姓氏然笔法颇近松雪亦
元刻之佳者杨大伦寄集仙南窗炼师诗作于天历己
巳南窗子者应元自号故元真子诗有卢公神足南窗
子之句韩浚嘉定志以为寄叶炼师不知叶与杨初非
卷二十 第 12a 页
同时盖未详考之故赵氏程氏志并杨诗亦删之矣程
氏志曾立碑碣一门然挂一漏百为识者所嗤后之修
邑志者博访而采录之勿漏勿舛庶几残碑断刻不致
日就放失也夫
   菩提寺记
菩提寺在安亭江之东相传建于吴赤乌閒给额于梁
天监末其赐名菩提则自宋开宝中始也予家望仙桥
市距寺廑十里许少时往来安亭辄小憩斯寺其正殿
柱础有平江府昆山县安亭乡桑浦村沈彦渝彦清彦
深及其母方氏题字后题建炎二年四月二十一日是
卷二十 第 12b 页
时犹未设嘉定县也殿东又一础题治平四年四月文
尤漫漶盖又在建炎以前矣殿前有碑久仆石已断裂
予尝剜苔洗垢出而读之文虽失去太半其额唐兴殿
记四篆字尚完好碑阴上方刻行在尚书礼部告示末
行题年月处剥落不可辨当是宝祐以后所刻嘉定县
志谓梁天监更名唐兴寺不知唐兴乃殿名非寺名亦
纪载之觕也遂修上人住山三十馀年戒行精苦节其
衣钵之入及十方所施庄严殿宇修饰斋庑经堂庖湢
增加于旧其常住田之鬻于他氏者亦以已资复之又
惧久而无徵也介友人请予文记之予闻调御丈夫立
卷二十 第 13a 页
教于一切世閒物无所恋著视其身之生灭皆非实相
故初祖以造寺写经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招提兴废
弹指小劫于正法奚加损焉然吾观公卿士庶之家不
数传而第宅荡废求其遗址澌灭无有独浮屠氏之居
亘千百载规模如昔时以是知象教之力诚大且远而
绍承衣钵又多贤子孙之功讵槩诃为小果置弗道哉
昔归熙甫居安亭与菩提德坤长老游尝为文赠之其
后僧海月重建大雄宝殿为之记者唐叔达也予于熙
甫叔达无能为役而遂修之勤于斯寺不可使后无闻
爰述梗槩刻之石并叙寺中旧石刻以补县志之阙俾
卷二十 第 13b 页
后来有所考
   游茅山记
予在金陵两载往来句容道中屡欲为茅山之游辄以
它阻不果今冬阳湖孙渊如约予同游乃以十一月五
日晨出通济门过广惠庙俗所谓高庙也庙门石阃根
有门神像左右各一甚奇古傍识淳熙年月盖南宋时
物又数里为淳化关憩旅店饭毕乃行过上桥而东五
里路旁石刻华阳古道四字乃自金陵入茅山大路也
渊如尊人为句容学官欲过官斋省觐乃行遂约入县
同宿学廨明晨与渊如步至南门关庙观唐钟铜质精
卷二十 第 14a 页
好大历十四年所铸本在紫阳观宋改观曰玉晨亦有
题识不知何时移此又访义台张氏祠中奉唐孝子张
常洧门左有明户部尚书王炜碑问主祠者唐碣所在
皆云不知而祠后庭中断石一片仿佛有字与渊如洗
出读之则真唐碣也张氏子姓尚有列学官弟子者乃
委置瓦砾漫不一省为之三叹还寓斋饭已顾肩舆出
小南门迤逦南行望见三峰耸出云表其最高者则大
茅峰也二十里至淤乡太元真人内传云江水之东金
陵之地左右间有小泽泽中有句容之山陶隐居云小
泽即谓今赤山湖也今湖在茅山西卅馀里山下之田
卷二十 第 14b 页
古为小泽淤乡之名有自来矣又二十里至常宁镇今
名南正街迤逦而上为崇禧宫俗名下宫唐之太平观
也升元真人王远知居之宋祥符初改为崇禧设提举
主管官与杭之洞霄洪之玉隆舒之灵仙等元延祐六
年改崇禧万寿宫宋时茅山宫观十有二而崇禧实总
之今则墙宇欹坏唯殿上赵松雪碑及延祐诏书石刻
尚存耳晚大风抵元符宫宿道士时景和房出示累世
所藏玉印玉圭方诸砚玉印文云九老仙都君印九㬪
文考之鲍慎辞元符观颂及蔡卞撰华阳先生碑盖崇
宁初徽宗刻以赐葆真观妙先生刘混康者元符观本
卷二十 第 15a 页
混康所居庵徽宗改名元符万宁宫宫之道士世守此
印俗传为汉印或妄称卞和所献玉殊可笑也又铁剑
一柄以玉为之今中断又玉符一文云同明天帝日敕
道士谓之镇心符又明正统十二年颁赐道藏敕万历
四十二年颁赐道藏经敕谕各一道字画如新次日欲
登大茅峰风烈难行与渊如出观左访龙池浅涩不足
观其傍怪石林立所谓巧石亭也而亭亦久废又入大
殿扁曰天宁万福殿相传宋徽宗御书访蔡卞鲍慎辞
碑俱亡唯山门嵌石一片乃元至正十三年刻出山门
左行里许为华阳洞俛身可入行丈馀益洼下有积水
卷二十 第 15b 页
不得前洞口宋人题名几满其尤佳者太常博士范民
长题数行张瑰胡恢亦丰祐间名士也次入玉柱洞深
三五丈有石如柱地稍平亦不湿洞口有崇宁乙酉乔
通叔等题名稍北为蓬壶洞洞口有睢阳石豫题名亦
崇宁初人也沿洞北行取径入道房饭毕出大殿西半
里许过览秀房路傍碑一额云祥符御制八分书碑阴
则绍兴二十年赐惠济庙额敕牒也肩舆行数里林木
茂密白云崇福观在焉岩阿环抱据一山之胜而游者
䍐至有元赵世延所撰碑杨刚中书甚有法而茅山志
县志皆失载又行数里出山遥望琳宫翼然是为玉晨
卷二十 第 16a 页
观世称第一福地者也其地为许长史故宅陶隐居撰
旧馆坛碑今不存唐时为华阳观后改紫阳观宋祥符
初改名玉晨今下宫之左亦有紫阳观非唐宋旧迹矣
殿前有唐景昭法师碑窦𣳻书完好可读碑额下有穿
仿汉碑式其右为灵宝院入门为周真人池贞白之弟
子周子良也最后为斗姥阁访颜鲁公元靖先生碑已
糜碎尚存二十一片道士不知宝爱委诸粪土瓦砾之
场恐妙迹不复留人间矣观之北为郁冈松竹夹道严
冬如春实居小茅峰之阴乾元观在焉郁冈之名始于
陶隐居观有宰相堂即隐居斋室遗址取山中宰相之
卷二十 第 16b 页
语名之亦俗人所题也堂亦久废唯朱观妙幽光显扬
碑在大殿前相传明隆庆间土人碎此碑忽雷雨大作
空中有神人合之予谛视碑石无损坏痕盖道流妄诞
之说不足信今元靖碑碎者不能复合岂李含光道力
不如自英抑鲁公之灵转不如蔡仍邪郁冈之上有石
门欲访之道士言路断乃止还宿玉晨风止和煦如二
三月明晨饭毕仍由淤乡与渊如别乃取道西南行过
张墓舆丁失道回远久之抵黄彦坝由华阳道达土桥
日下春矣宿逆旅中明日晡时到书院往返凡五日山
得名于秦汉盛于晋六朝柳识谓道门华阳犹儒门洙
卷二十 第 17a 页
泗者是也予此行本为访碑故山中名胜所到不及其
半王象之舆地碑目载茅山碑甚多皆梁唐及五代时
物今唯颜公残碑及景昭法师碑见存陶隐居旧馆坛
碑张从申元靖先生碑
国初前辈犹及见之今皆无有徐铉紫阳观碑明李维
桢游茅山记曾及之不知何时摧碎县民骆氏得其一
片祗四十许字盖古刻之难久如此而予所见宋元石
刻又多志乘所不载不及今表章之后人将欲考而无
自故记其所在以谂后游者
卷二十 第 17b 页

潜研堂文集卷二十 门人戈襄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