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第 1a 页
潜研堂文集卷十五
嘉定钱大昕
荅问十二
问吴才老于三百篇有叶韵之说而朱文公因之厥后
陈季立撰诗古音屈宋古音始知三百篇自有本音至
昆山顾氏撰音学五书而古音粲然明白矣然同时毛
奇龄已有违言岂古今音果大相远乎曰古今音之别
汉人已言之刘熙释名云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
也今曰车声近舍韦昭辩之云古皆音尺奢反从汉以
来始有居音此古今音殊之證也但刘韦皆言古音而
嘉定钱大昕
荅问十二
问吴才老于三百篇有叶韵之说而朱文公因之厥后
陈季立撰诗古音屈宋古音始知三百篇自有本音至
昆山顾氏撰音学五书而古音粲然明白矣然同时毛
奇龄已有违言岂古今音果大相远乎曰古今音之别
汉人已言之刘熙释名云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
也今曰车声近舍韦昭辩之云古皆音尺奢反从汉以
来始有居音此古今音殊之證也但刘韦皆言古音而
卷十五 第 1b 页
说正相反实则刘是而韦非盖宏嗣生于汉季渐染俗
音因诗王姬之车君子之车皆与华韵遂疑车当读尺
奢切不知读华为呼瓜切亦非古音也古读华如敷诗
有女同车与华琚都为韵携手同车与狐乌为韵则车
之读居断可识矣自齐梁之世周彦伦沈休文辈分别
四声以制韵谱其后沈重作毛诗音于今韵有不合者
谓之协句如燕燕首章远送于野云协句宜音时预反
二章远送于南云协句宜乃林反所云协句即古音也
陆德明释文创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说于沈所云
协句者皆如字读自谓通达无碍而不知三百篇之音
音因诗王姬之车君子之车皆与华韵遂疑车当读尺
奢切不知读华为呼瓜切亦非古音也古读华如敷诗
有女同车与华琚都为韵携手同车与狐乌为韵则车
之读居断可识矣自齐梁之世周彦伦沈休文辈分别
四声以制韵谱其后沈重作毛诗音于今韵有不合者
谓之协句如燕燕首章远送于野云协句宜音时预反
二章远送于南云协句宜乃林反所云协句即古音也
陆德明释文创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说于沈所云
协句者皆如字读自谓通达无碍而不知三百篇之音
卷十五 第 2a 页
谐畅明白未尝缓也使沈重音尚存较之吴才老叶韵
岂不简易而可信乎协句亦谓之协韵弼风宁不我顾
释文徐音古此亦协韵也后放此陆元朗之时已有韵
书故于今韵不收者谓之协韵协与叶同颜师古注汉
书又谓之合韵合犹协也是吴才老叶韵之所自出矣
叶韵实由古今异音而作而吾谓言叶韵不如言古音
盖叶韵者以今韵为宗而强古人以合之不知古人自
有正音也古人因文字而定声音因声音而得诂训其
理一以贯之汉魏以降方俗递变而声音与文字渐不
相应赖有三百篇及群经传记诸子骚赋具在学者读
岂不简易而可信乎协句亦谓之协韵弼风宁不我顾
释文徐音古此亦协韵也后放此陆元朗之时已有韵
书故于今韵不收者谓之协韵协与叶同颜师古注汉
书又谓之合韵合犹协也是吴才老叶韵之所自出矣
叶韵实由古今异音而作而吾谓言叶韵不如言古音
盖叶韵者以今韵为宗而强古人以合之不知古人自
有正音也古人因文字而定声音因声音而得诂训其
理一以贯之汉魏以降方俗递变而声音与文字渐不
相应赖有三百篇及群经传记诸子骚赋具在学者读
卷十五 第 2b 页
其文可以得其最初之音此顾氏讲求古音其识高出
于毛奇龄辈万倍而大有功于蓺林者也但古人亦有
一字而异读者文字偏旁相谐谓之正音语言清浊相
近谓之转音音之正有定而音之转无方正音可以分
别部居转音则祇就一字相近假借互用而不通于它
字其以声转者如难与那声相近故傩从难而入歌韵
难又与泥相近故臡从难而入齐韵非谓歌齐雨部之
字尽可合于寒桓也宗与尊相近故春秋传伯宗或作
伯尊临与隆相近故云汉诗以临与躬韵巩与固相近
故瞻邛诗以巩与后韵非谓魂侵侯之字尽可合于东
于毛奇龄辈万倍而大有功于蓺林者也但古人亦有
一字而异读者文字偏旁相谐谓之正音语言清浊相
近谓之转音音之正有定而音之转无方正音可以分
别部居转音则祇就一字相近假借互用而不通于它
字其以声转者如难与那声相近故傩从难而入歌韵
难又与泥相近故臡从难而入齐韵非谓歌齐雨部之
字尽可合于寒桓也宗与尊相近故春秋传伯宗或作
伯尊临与隆相近故云汉诗以临与躬韵巩与固相近
故瞻邛诗以巩与后韵非谓魂侵侯之字尽可合于东
卷十五 第 3a 页
钟也其以义转者如躬之义为身即读躬如身诗无遏
尔躬与天为韵易震不于其躬于其邻躬与邻韵非谓
真先之字尽可合于东钟也赓之义为续说文以赓为
续之古文盖尚书乃赓载歌孔安国读赓为续非阳庚
之字尽可合于屋沃也又如溱洧之溱本当作溱说文
溱水出郑国引诗溱与洧方涣涣兮此是正音而毛诗
作溱者读溱如溱以谐韵耳溱即溱之转音不可据说
文以纠诗之失韵亦不可据诗以疑说文之妄作又不
可执溱溱相转而谓蒸真两部之字尽可通也如谓吾
言不信则试引而伸之夫增与溱皆曾声也毛传于鲁
尔躬与天为韵易震不于其躬于其邻躬与邻韵非谓
真先之字尽可合于东钟也赓之义为续说文以赓为
续之古文盖尚书乃赓载歌孔安国读赓为续非阳庚
之字尽可合于屋沃也又如溱洧之溱本当作溱说文
溱水出郑国引诗溱与洧方涣涣兮此是正音而毛诗
作溱者读溱如溱以谐韵耳溱即溱之转音不可据说
文以纠诗之失韵亦不可据诗以疑说文之妄作又不
可执溱溱相转而谓蒸真两部之字尽可通也如谓吾
言不信则试引而伸之夫增与溱皆曾声也毛传于鲁
卷十五 第 3b 页
颂烝徒增增云增增众也此尔雅释训之正文而于小
雅室家溱溱亦云溱溱众也文异而义不异岂非以溱
增声相近而读增为溱不独假其音并假其字乎古人
有韵之文正音多而转音少则谓转音为协固无不可
如以正音为协则颠到甚矣顾氏谓一字止有一音于
古人异读者辄指为方音固未免千虑之一失而于古
音之正者斟酌允当其论入声尤中肯綮后有作者总
莫出其范围若毛奇龄辈不知而作哓哓謷謷置勿与
辩可也
问古今言音韵者皆以真谆为一类耕清为一类而孔
雅室家溱溱亦云溱溱众也文异而义不异岂非以溱
增声相近而读增为溱不独假其音并假其字乎古人
有韵之文正音多而转音少则谓转音为协固无不可
如以正音为协则颠到甚矣顾氏谓一字止有一音于
古人异读者辄指为方音固未免千虑之一失而于古
音之正者斟酌允当其论入声尤中肯綮后有作者总
莫出其范围若毛奇龄辈不知而作哓哓謷謷置勿与
辩可也
问古今言音韵者皆以真谆为一类耕清为一类而孔
卷十五 第 4a 页
子赞易于此两类往往互用昆山顾氏因谓五方之音
虽圣人有不能改者信有之乎曰此顾氏之轻于持论
以一孔之见窥测圣人也夫士女之讴吟词旨浅近圣
贤之制作义理闳深深则难晓浅则易知七月末章已
有岐音清庙一什半疑无韵非无韵也古音久而失其
传耳夫依形寻声虽常人可以推求转注假借非达人
不能通变如但以偏旁求音则将谓国风之谐畅胜于
雅颂之聱牙而周公亦囿于方音矣有是理乎且后儒
所疑于彖象传者不过民平天渊诸字此古人双声假
借之例非举两部而混之也民冥声相近故屯象以韵
虽圣人有不能改者信有之乎曰此顾氏之轻于持论
以一孔之见窥测圣人也夫士女之讴吟词旨浅近圣
贤之制作义理闳深深则难晓浅则易知七月末章已
有岐音清庙一什半疑无韵非无韵也古音久而失其
传耳夫依形寻声虽常人可以推求转注假借非达人
不能通变如但以偏旁求音则将谓国风之谐畅胜于
雅颂之聱牙而周公亦囿于方音矣有是理乎且后儒
所疑于彖象传者不过民平天渊诸字此古人双声假
借之例非举两部而混之也民冥声相近故屯象以韵
卷十五 第 4b 页
正读民如冥也(瞑古眠字宋玉招/魂以瞑与身韵)平便声相近故观象
以韵宾民读平如便也渊音近环与营声相近故讼彖
以韵成正读渊如营也天汀声相近故乾彖以韵形成
乾文言以韵情平读天如汀也此例本于维清之禋成
祯烈文之训刑夫子亦犹行古之道而已矣古人训膺
为胸故膺有壅音说文膺胸也释名膺壅也气所壅塞
也蒙彖以应韵中功比彖以应韵中穷亦读应为壅也
未济象以极与正韵朱文公疑极当作敬顾氏以其非
韵遂置之不论子谓极从亟亟敬声相近广雅亟敬也
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爱谓之亟则朱说非
以韵宾民读平如便也渊音近环与营声相近故讼彖
以韵成正读渊如营也天汀声相近故乾彖以韵形成
乾文言以韵情平读天如汀也此例本于维清之禋成
祯烈文之训刑夫子亦犹行古之道而已矣古人训膺
为胸故膺有壅音说文膺胸也释名膺壅也气所壅塞
也蒙彖以应韵中功比彖以应韵中穷亦读应为壅也
未济象以极与正韵朱文公疑极当作敬顾氏以其非
韵遂置之不论子谓极从亟亟敬声相近广雅亟敬也
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爱谓之亟则朱说非
卷十五 第 5a 页
无稽但不必破字耳革象以炳蔚君为韵按说文莙从
草君声读若威汉律妇告威姑威姑者君姑也君威同
音则蔚与君本相谐而炳虨声亦相近盖读炳如虨也
说文虨虎文彪也与易义相应是汉儒传易固有作虨
字者矣豫象以凶与正韵中正本双声字(古无知照二/母之分医书)
(有怔忡亦/取双声)艮象以中正也亦与躬终为韵则正与凶亦
可韵也象传无不韵之句独此三卦顾氏所不能通而
并删其文殊失阙疑求是之旨今以双声通之则涣然
释矣古人之立言也声成文而为音有正音以定形声
之准有转音以通文字之穷转音之例以少从多不以
草君声读若威汉律妇告威姑威姑者君姑也君威同
音则蔚与君本相谐而炳虨声亦相近盖读炳如虨也
说文虨虎文彪也与易义相应是汉儒传易固有作虨
字者矣豫象以凶与正韵中正本双声字(古无知照二/母之分医书)
(有怔忡亦/取双声)艮象以中正也亦与躬终为韵则正与凶亦
可韵也象传无不韵之句独此三卦顾氏所不能通而
并删其文殊失阙疑求是之旨今以双声通之则涣然
释矣古人之立言也声成文而为音有正音以定形声
之准有转音以通文字之穷转音之例以少从多不以
卷十五 第 5b 页
多从少顾氏知正音而不知转音有扦格而不相入者
则诿之于方音甚不然也五方言语不通知其一而不
知其它是之谓拘于方如实神质切亦读如满久读如
九亦读如几易传皆兼用之此正圣人不拘方音之證
民平天渊亦犹是耳顾可以轻议圣人哉
问三百篇多以命与申韵易传则以命与贞正韵岂亦
有两音耶曰说文命从令声令本真先之类也而古钟
鼎文令终字有作霝者诗题彼脊令与鸣征韵左传引
逸诗讲事不令与挺扃定韵领从令声而节南山以韵
骋桑扈以韵屏释草苓大苦说文作蘦楚辞大招以命
则诿之于方音甚不然也五方言语不通知其一而不
知其它是之谓拘于方如实神质切亦读如满久读如
九亦读如几易传皆兼用之此正圣人不拘方音之證
民平天渊亦犹是耳顾可以轻议圣人哉
问三百篇多以命与申韵易传则以命与贞正韵岂亦
有两音耶曰说文命从令声令本真先之类也而古钟
鼎文令终字有作霝者诗题彼脊令与鸣征韵左传引
逸诗讲事不令与挺扃定韵领从令声而节南山以韵
骋桑扈以韵屏释草苓大苦说文作蘦楚辞大招以命
卷十五 第 6a 页
与盛定韵此令可两读也周颂以时周之命与我徂维
求定为韵抑吁谟㬪韵定命亦㬪韵此命可两读也夫
子乾彖传读命为眉病切于姤象传读弥吝切盖亦兼
用二音(姤象以牵宾民正命吝为韵正振声相近读正/为振则全卦皆协不必转命以从正音此以少)
(从多之/例也)顾氏不得其说槩以方音议之非也
问顾氏谓古音地如沱诗载寝之地与瓦韵不与裼韵
且引易系辞俯则观法于地与宜韵以證之其说信否
曰顾氏之说出于陈第第所据者惟楚辞橘颂亦未敢
改诗音以从楚辞也经典读地字大率与今音不异易
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此以地韵晦也
求定为韵抑吁谟㬪韵定命亦㬪韵此命可两读也夫
子乾彖传读命为眉病切于姤象传读弥吝切盖亦兼
用二音(姤象以牵宾民正命吝为韵正振声相近读正/为振则全卦皆协不必转命以从正音此以少)
(从多之/例也)顾氏不得其说槩以方音议之非也
问顾氏谓古音地如沱诗载寝之地与瓦韵不与裼韵
且引易系辞俯则观法于地与宜韵以證之其说信否
曰顾氏之说出于陈第第所据者惟楚辞橘颂亦未敢
改诗音以从楚辞也经典读地字大率与今音不异易
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此以地韵晦也
卷十五 第 6b 页
夫子系辞云广大配天地变化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
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又云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一
与时韵一与卑韵顾氏皆弃不取独引仰观俯察四句
以證成已说愚谓此四句本非韵即以韵求之又乌知
其不与物卦相协乎籀文地作地从䧘不从也地之为
地殆起于春秋以后近取楚词以远绳诗易吾知其必
不然也许叔重说文虽以地为正字仍兼取籀文汉碑
亦多用地元命包云地者易也释名地底也谛也皆不
取从也之音秦始皇本纪琅邪刻石文以地与帝懈辟
易韵淮南原道训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太史
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又云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一
与时韵一与卑韵顾氏皆弃不取独引仰观俯察四句
以證成已说愚谓此四句本非韵即以韵求之又乌知
其不与物卦相协乎籀文地作地从䧘不从也地之为
地殆起于春秋以后近取楚词以远绳诗易吾知其必
不然也许叔重说文虽以地为正字仍兼取籀文汉碑
亦多用地元命包云地者易也释名地底也谛也皆不
取从也之音秦始皇本纪琅邪刻石文以地与帝懈辟
易韵淮南原道训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太史
卷十五 第 7a 页
公自序维昔黄帝法天则地汉书丙吉传西曹地忍之
亦读地为弟也顾氏谓司马相如子虚赋始读为徒二
反者误
问顾氏论古音皆以偏旁得声合于说文之旨然亦有
自相矛盾者如旂沂圻皆以从斤为古音则近亦从斤
也乃援诗会言近止与偕迩韵谓古音记当改入志韵
何邪曰凡字有正音有转音近既从斤当以其隐切为
正其读如几者转音非正音也如硕人其颀亦颀之转
音礼记颀乎其至读颀为恳者乃其正音耳倩从青而
与盼韵颙从禺而与公韵实从贯而与室韵怓从奴而
亦读地为弟也顾氏谓司马相如子虚赋始读为徒二
反者误
问顾氏论古音皆以偏旁得声合于说文之旨然亦有
自相矛盾者如旂沂圻皆以从斤为古音则近亦从斤
也乃援诗会言近止与偕迩韵谓古音记当改入志韵
何邪曰凡字有正音有转音近既从斤当以其隐切为
正其读如几者转音非正音也如硕人其颀亦颀之转
音礼记颀乎其至读颀为恳者乃其正音耳倩从青而
与盼韵颙从禺而与公韵实从贯而与室韵怓从奴而
卷十五 第 7b 页
与逑韵皆转音而非正音礼记相近于坎坛郑康成读
相近为禳祈祈未必不可读为近也三百篇中用韵之
字不及千名乌能尽天下之音顾氏但以所见者为正
宜其龃龉而不相入矣仇从九声古人读九本有纠鬼
二音故关雎以仇韵鸠兔罝以仇韵逵顾氏不知九有
二音乃谓仇当有二音如母戎兴难之类然三百篇中
亦不过四五字而已予谓三百篇中转音之字甚多七
月之阴云汉之临荡之谌小戎之骖车攻之调同桑柔
之瞻文王之躬(释诂躬/身也)生民之稷北门之敦召旻之频
正月之局皆转音也毛公诂训传每寓声于义虽不破
相近为禳祈祈未必不可读为近也三百篇中用韵之
字不及千名乌能尽天下之音顾氏但以所见者为正
宜其龃龉而不相入矣仇从九声古人读九本有纠鬼
二音故关雎以仇韵鸠兔罝以仇韵逵顾氏不知九有
二音乃谓仇当有二音如母戎兴难之类然三百篇中
亦不过四五字而已予谓三百篇中转音之字甚多七
月之阴云汉之临荡之谌小戎之骖车攻之调同桑柔
之瞻文王之躬(释诂躬/身也)生民之稷北门之敦召旻之频
正月之局皆转音也毛公诂训传每寓声于义虽不破
卷十五 第 8a 页
字而未尝不转音小旻之是用不集训集为就即转从
就音鸳鸯之秣之摧之训摧为莝即转从莝音瞻卬之
无不克巩训巩为固即转从固音载芟之匪且有且训
且为此即转从此音明乎声随义转而无不可读之诗
矣识字当究其源源同则流不当有异求本衣裘字借
为求与之义求祈声相近故又有渠之切之音后人于
求加衣仍取求声非衣声也求裘本一字而顾氏析而
二之若鸿沟之不可越且同一从求之字也而读俅为
渠之切读觓絿为巨鸠切同一从九之字也而读仇为
渠之切读鸠为居求切不知求九元有两音也瞏从袁
就音鸳鸯之秣之摧之训摧为莝即转从莝音瞻卬之
无不克巩训巩为固即转从固音载芟之匪且有且训
且为此即转从此音明乎声随义转而无不可读之诗
矣识字当究其源源同则流不当有异求本衣裘字借
为求与之义求祈声相近故又有渠之切之音后人于
求加衣仍取求声非衣声也求裘本一字而顾氏析而
二之若鸿沟之不可越且同一从求之字也而读俅为
渠之切读觓絿为巨鸠切同一从九之字也而读仇为
渠之切读鸠为居求切不知求九元有两音也瞏从袁
卷十五 第 8b 页
声故字之从睘者皆在山仙韵而独行睘睘乃与菁韵
读环者睘之正音读茕者睘之转音也黍稷字本在职
德韵而生民首章稷与夙育韵读如谡者稷之转音也
简兮以翟与籥爵韵君子偕老则与剃揥韵考褕翟阙
翟字或作狄狄有剔音正与剃协是翟有两音也旧与
舅皆从臼声三百篇中舅与咎韵(伐/木)亦与首阜韵(頍/弁)旧
与时韵(荡)亦与里哉韵(召/旻)舅从正音旧从转音也知一
字不妨数音而辩其孰为正孰为转然后能知古音知
三百篇之音然后无疑于易之音予盖深爱顾氏考古
之勤而惜其未达乎声音之变也
读环者睘之正音读茕者睘之转音也黍稷字本在职
德韵而生民首章稷与夙育韵读如谡者稷之转音也
简兮以翟与籥爵韵君子偕老则与剃揥韵考褕翟阙
翟字或作狄狄有剔音正与剃协是翟有两音也旧与
舅皆从臼声三百篇中舅与咎韵(伐/木)亦与首阜韵(頍/弁)旧
与时韵(荡)亦与里哉韵(召/旻)舅从正音旧从转音也知一
字不妨数音而辩其孰为正孰为转然后能知古音知
三百篇之音然后无疑于易之音予盖深爱顾氏考古
之勤而惜其未达乎声音之变也
卷十五 第 9a 页
问毛公诗传既不破字何以知其有转音曰大雅伣天
之妹韩诗伣作磬而毛亦训为磬音随义转即读为磬
矣小雅外禦其务左传务作侮而毛亦训为侮即读如
侮矣郑风方秉蕳兮毛训蕳为兰说文有兰无蕳知蕳
读如兰也卫风能不我甲韩诗甲作狎毛亦训为狎即
读如狎也小雅神之吊矣毛训为至吊与质为韵是读
吊为至也毛无破字其说盖出于王肃肃欲与郑立异
故于郑所破之字必别为新义虽自谓申毛未必尽得
毛旨也试以它经證之赓之正音当如庚而书乃赓载
歌即从续音说文续古文作赓是汉古文尚书读赓为
之妹韩诗伣作磬而毛亦训为磬音随义转即读为磬
矣小雅外禦其务左传务作侮而毛亦训为侮即读如
侮矣郑风方秉蕳兮毛训蕳为兰说文有兰无蕳知蕳
读如兰也卫风能不我甲韩诗甲作狎毛亦训为狎即
读如狎也小雅神之吊矣毛训为至吊与质为韵是读
吊为至也毛无破字其说盖出于王肃肃欲与郑立异
故于郑所破之字必别为新义虽自谓申毛未必尽得
毛旨也试以它经證之赓之正音当如庚而书乃赓载
歌即从续音说文续古文作赓是汉古文尚书读赓为
卷十五 第 9b 页
续矣丱之正音当近贯故齐风以丱与娈弁为韵而周
礼丱人借丱为矿字说文磺或作丱此依周礼读非谓
诗总角丱兮亦当读为磺也赓续以义转丱矿以声转
此古经转音之例魏晋以后此义不讲而读经者动多
窒碍矣
问大雅吁谟定命四句顾氏以为无韵据考槃干旌既
醉告字并古沃切与则音不相近岂真有无韵之句乎
曰说文喾急告之甚也急告为双声白虎通喾者极也
亟与急通故喾有极训楚茨以告韵备戒位抑以告韵
则尔雅释训以告韵忒食则慝职皆读告为亟也读如
礼丱人借丱为矿字说文磺或作丱此依周礼读非谓
诗总角丱兮亦当读为磺也赓续以义转丱矿以声转
此古经转音之例魏晋以后此义不讲而读经者动多
窒碍矣
问大雅吁谟定命四句顾氏以为无韵据考槃干旌既
醉告字并古沃切与则音不相近岂真有无韵之句乎
曰说文喾急告之甚也急告为双声白虎通喾者极也
亟与急通故喾有极训楚茨以告韵备戒位抑以告韵
则尔雅释训以告韵忒食则慝职皆读告为亟也读如
卷十五 第 10a 页
谷者告之正音读如亟者告之转音顾氏拘于字有定
音之说于楚茨则云告字不入韵于此章则直云无韵
岂其然乎诗日月告凶汉书引作鞠讻(齐南山亦以/告鞫为韵)而
释训亦以鞠与职慝韵则告有亟音又何疑焉唯告有
亟音故从告之字亦可转读小子有造与士韵蹻蹻王
之造与晦介嗣师韵
问顾氏论诗母字凡十七见其十六皆读满以切惟螮
蝀二章与雨韵而易系词如临父母与度惧故韵是有
二音要当以满以切为正其说然否曰古音母读如每
此为正音其读如今音者转音也诗三百篇侮字四见
音之说于楚茨则云告字不入韵于此章则直云无韵
岂其然乎诗日月告凶汉书引作鞠讻(齐南山亦以/告鞫为韵)而
释训亦以鞠与职慝韵则告有亟音又何疑焉唯告有
亟音故从告之字亦可转读小子有造与士韵蹻蹻王
之造与晦介嗣师韵
问顾氏论诗母字凡十七见其十六皆读满以切惟螮
蝀二章与雨韵而易系词如临父母与度惧故韵是有
二音要当以满以切为正其说然否曰古音母读如每
此为正音其读如今音者转音也诗三百篇侮字四见
卷十五 第 10b 页
(正月绵皇/矣行苇)皆与今音同侮从每声每又从母声惟母有
姥音故侮可入语姥部因流溯源其条理秩然不紊顾
氏不知音有正有转辄疑转音为方音故于此类未甚
了了
问双声昉于魏晋以后古人未之知也三百篇中间有
近似者祇是偶合初非先觉子乃谓双声之秘肇于三
百篇母乃矜管蠡之智以强附古人乎曰人有形即有
声声音在文字之先而文字必假声音以成综其要无
过㬪韵双声二端而㬪韵易晓双声难知股肱丛睉虞
廷之赓歌也次且劓刖文王之演易也至诗三百篇兴
姥音故侮可入语姥部因流溯源其条理秩然不紊顾
氏不知音有正有转辄疑转音为方音故于此类未甚
了了
问双声昉于魏晋以后古人未之知也三百篇中间有
近似者祇是偶合初非先觉子乃谓双声之秘肇于三
百篇母乃矜管蠡之智以强附古人乎曰人有形即有
声声音在文字之先而文字必假声音以成综其要无
过㬪韵双声二端而㬪韵易晓双声难知股肱丛睉虞
廷之赓歌也次且劓刖文王之演易也至诗三百篇兴
卷十五 第 11a 页
而斯秘大启卷耳之次章崔嵬虺隤两㬪韵三章高冈
元黄两双声硕人之次章巧笑㬪韵美目双声大叔于
田之次章上句磬控双声下句纵送叠韵出其东门之
首章綦巾双声次章茹藘叠韵七月之觱发栗烈双声
兼叠韵上下相对东山之伊威蟏蛸町疃熠耀四句连
用双声佻兮达兮哆兮侈兮既敬既戒既沾既足如蜩
如螗如蛮如髦不吴不敖不竞不絿允文允武令闻令
望宜岸宜狱式夷式已之纲之纪以引以翼隔字而成
双声啴啴啍啍禺禺卬卬叠字而成双声与与翼翼隔
句而成双声居居究究隔章而成双声死生契阔搔首
元黄两双声硕人之次章巧笑㬪韵美目双声大叔于
田之次章上句磬控双声下句纵送叠韵出其东门之
首章綦巾双声次章茹藘叠韵七月之觱发栗烈双声
兼叠韵上下相对东山之伊威蟏蛸町疃熠耀四句连
用双声佻兮达兮哆兮侈兮既敬既戒既沾既足如蜩
如螗如蛮如髦不吴不敖不竞不絿允文允武令闻令
望宜岸宜狱式夷式已之纲之纪以引以翼隔字而成
双声啴啴啍啍禺禺卬卬叠字而成双声与与翼翼隔
句而成双声居居究究隔章而成双声死生契阔搔首
卷十五 第 11b 页
踟蹰一句而两双声旅力方刚山川悠远一句而一叠
韵一双声其组织之工虽七襄报章无以过也其音节
之和虽埙篪迭奏莫能加也其尤妙者角枕粲兮锦衾
烂兮不独粲烂韵而枕衾亦韵锦衾叠韵角锦又双声
也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暴冯双声虎河亦双声也此岂
寻常偶合者可比乃童而习之白首而未喻翻谓七音
之辩始于西域岂古昔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那四声
昉于六朝不可言古人不知叠韵字母出于唐季不可
言古人不识双声自三百篇晵双声之秘而司马长卿
扬子云作赋益畅其旨于是孙叔然制为反切双声叠
韵一双声其组织之工虽七襄报章无以过也其音节
之和虽埙篪迭奏莫能加也其尤妙者角枕粲兮锦衾
烂兮不独粲烂韵而枕衾亦韵锦衾叠韵角锦又双声
也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暴冯双声虎河亦双声也此岂
寻常偶合者可比乃童而习之白首而未喻翻谓七音
之辩始于西域岂古昔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那四声
昉于六朝不可言古人不知叠韵字母出于唐季不可
言古人不识双声自三百篇晵双声之秘而司马长卿
扬子云作赋益畅其旨于是孙叔然制为反切双声叠
卷十五 第 12a 页
韵之理遂大显于斯世后人又以双声类之而成字母
之学双声在前字母在后知双声则不言字母可也言
字母而不知双声不可也而双声已昉于三百篇吾于
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
范围之外也
问古人一字两读出于转音是固然矣又有一音而平
侧异读如观瞻观示有平去之分好恶美恶有去入之
别以至先后上下高深远近见闻视听之等并以动静
区为两音不审古人制字之始已有之乎曰昔仓颉制
字黄帝正名各指所之有条不紊许氏说文分别部居
之学双声在前字母在后知双声则不言字母可也言
字母而不知双声不可也而双声已昉于三百篇吾于
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
范围之外也
问古人一字两读出于转音是固然矣又有一音而平
侧异读如观瞻观示有平去之分好恶美恶有去入之
别以至先后上下高深远近见闻视听之等并以动静
区为两音不审古人制字之始已有之乎曰昔仓颉制
字黄帝正名各指所之有条不紊许氏说文分别部居
卷十五 第 12b 页
以形定声不闻于声之中更有轻重异读易观卦六爻
童观窥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其生皆从卦名取义人
之观我与我之观于人义本相因而魏晋以后经师强
立两音千馀年来遵守不易唯魏华父著论非之谓未
有四声反切之前安知不皆为平声此可谓先觉者矣
离骚好蔽美而称恶与固悟古为韵孰云察余之美恶
与宇为韵是美恶之恶亦读去声左传隐三年周郑交
恶陆德明无音是相恶之恶亦读入声孝经爱亲者不
敢恶于人行满天下无怨恶陆德明并云恶乌路反旧
如字又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陆云好如字又呼报反
童观窥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其生皆从卦名取义人
之观我与我之观于人义本相因而魏晋以后经师强
立两音千馀年来遵守不易唯魏华父著论非之谓未
有四声反切之前安知不皆为平声此可谓先觉者矣
离骚好蔽美而称恶与固悟古为韵孰云察余之美恶
与宇为韵是美恶之恶亦读去声左传隐三年周郑交
恶陆德明无音是相恶之恶亦读入声孝经爱亲者不
敢恶于人行满天下无怨恶陆德明并云恶乌路反旧
如字又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陆云好如字又呼报反
卷十五 第 13a 页
恶如字又乌路反盖好恶之有两读始于葛洪字苑(颜/氏)
(家训/言之)汉魏诸儒本无区别陆氏生于陈隋之世习闻此
说而亦不能坚守且称为旧则今之分别非古音之旧
审矣予我之予锡予之予今人分平上两音而诗三百
篇楚词皆读上声当直之当允当之当今人分平去两
音而孔子赞易皆读平声汉儒言读若者正其义不必
易其音如郑康成注礼记仁者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自古讫今未闻人有别音可见虚实动静之分皆六朝
俗师妄生分别古人固未之有也颜之推讥江南学士
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
(家训/言之)汉魏诸儒本无区别陆氏生于陈隋之世习闻此
说而亦不能坚守且称为旧则今之分别非古音之旧
审矣予我之予锡予之予今人分平上两音而诗三百
篇楚词皆读上声当直之当允当之当今人分平去两
音而孔子赞易皆读平声汉儒言读若者正其义不必
易其音如郑康成注礼记仁者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自古讫今未闻人有别音可见虚实动静之分皆六朝
俗师妄生分别古人固未之有也颜之推讥江南学士
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军自败曰败打破人军曰
卷十五 第 13b 页
败(补败/反)此为穿凿而广韵十七夬部败有薄迈补败二
切以自破破它为别即用江南学士穿凿之例盖自韵
书兴而声音益戾于古自谓密于审音而龃龉而不安
者益多矣
问四声始于周彦伦沈休文魏晋以前未有言及之者
岂三代汉魏有韵之文皆不辩四声乎曰古无平上去
入之名若音之轻重缓急则自有文字以来固区以别
矣虞廷赓歌明良康与睉惰堕即有轻重之殊三百篇
每章别韵大率轻重相閒则平侧之理已具缓而轻者
平与上也重而急者去与入也虽今昔之音不必尽同
切以自破破它为别即用江南学士穿凿之例盖自韵
书兴而声音益戾于古自谓密于审音而龃龉而不安
者益多矣
问四声始于周彦伦沈休文魏晋以前未有言及之者
岂三代汉魏有韵之文皆不辩四声乎曰古无平上去
入之名若音之轻重缓急则自有文字以来固区以别
矣虞廷赓歌明良康与睉惰堕即有轻重之殊三百篇
每章别韵大率轻重相閒则平侧之理已具缓而轻者
平与上也重而急者去与入也虽今昔之音不必尽同
卷十五 第 14a 页
而长吟密咏之馀自然有别唯汉代词赋家好用双声
叠韵如滭浡滵汨偪侧泌瀄蜚纤垂髾翕呷萃蔡纡馀
委蛇之等连篇累牍读者聱牙故周沈矫其失欲令一
句之中平侧相閒耳沈所作郊居赋雌蜺连蜷恐人读
蜺为五兮反此其證也但古人一音异读多由南北方
言清浊讹变非真义随音异若泾渭之悬殊自葛洪徐
邈等创立凡例强生分别而休文据以定四声习俗相
沿牢不可破而汉魏以前之正音遂无可考矣
问郑樵七音略谓华人知四声而不知七音以所传三
十六字母为出于西域后儒又谓字母出于华严经其
叠韵如滭浡滵汨偪侧泌瀄蜚纤垂髾翕呷萃蔡纡馀
委蛇之等连篇累牍读者聱牙故周沈矫其失欲令一
句之中平侧相閒耳沈所作郊居赋雌蜺连蜷恐人读
蜺为五兮反此其證也但古人一音异读多由南北方
言清浊讹变非真义随音异若泾渭之悬殊自葛洪徐
邈等创立凡例强生分别而休文据以定四声习俗相
沿牢不可破而汉魏以前之正音遂无可考矣
问郑樵七音略谓华人知四声而不知七音以所传三
十六字母为出于西域后儒又谓字母出于华严经其
卷十五 第 14b 页
信然乎曰字母两字固出华严然唐元应一切经音义
所载华严经终于五十八卷初不见字母之说今所传
华严八十一卷乃实叉难陀所译出于唐中叶又在元
应之后而汉末孙叔然已造翻切则翻切不因于字母
也翻切之学以双声叠韵纽弄而成音有叠韵而后人
因有二百六部有双声而后人因有三十六母双声叠
韵华学非梵学即三十六母亦华音非梵音也宋世儒
家言字母者始于司马温公而温公撰切韵指掌图无
一言及于西域则三十六母为华音又何疑焉且华严
之母四十有二与三十六母多寡迥异其所云二合三
所载华严经终于五十八卷初不见字母之说今所传
华严八十一卷乃实叉难陀所译出于唐中叶又在元
应之后而汉末孙叔然已造翻切则翻切不因于字母
也翻切之学以双声叠韵纽弄而成音有叠韵而后人
因有二百六部有双声而后人因有三十六母双声叠
韵华学非梵学即三十六母亦华音非梵音也宋世儒
家言字母者始于司马温公而温公撰切韵指掌图无
一言及于西域则三十六母为华音又何疑焉且华严
之母四十有二与三十六母多寡迥异其所云二合三
卷十五 第 15a 页
合之母华人皆不能解而疑非敷奉诸母华严又无之
则谓见溪群疑之谱本于华严者妄矣特以其谱为唐
末沙门所传又袭彼字母之名夹漈不加详考遂误仞
为天竺之学耳予尝读一切经音义载大般涅槃经有
比声二十五字曰舌根声舌齿声上咢声舌头声唇吻
声颇与见溪群疑之序相似而每声各五字与今谱异
别有字音十四则今所谓影喻来母也日母列于舌齿
声不别为类亦与今谱异窃意唐末作字母谱者颇亦
采取涅槃而有取有弃实以华音为本若华严之字母
则与今谱风马牛不相及矣华严虽有字母之名而涅
则谓见溪群疑之谱本于华严者妄矣特以其谱为唐
末沙门所传又袭彼字母之名夹漈不加详考遂误仞
为天竺之学耳予尝读一切经音义载大般涅槃经有
比声二十五字曰舌根声舌齿声上咢声舌头声唇吻
声颇与见溪群疑之序相似而每声各五字与今谱异
别有字音十四则今所谓影喻来母也日母列于舌齿
声不别为类亦与今谱异窃意唐末作字母谱者颇亦
采取涅槃而有取有弃实以华音为本若华严之字母
则与今谱风马牛不相及矣华严虽有字母之名而涅
卷十五 第 15b 页
槃实在华严之前其分部颇有条理不似华严之杂糅
今人但知华严不知涅槃是逐末而遗本也
问牙舌唇齿㗋之别昉于何时曰凡声皆始于㗋达于
舌经于齿出于唇天下之口相似古今之口亦相似也
閒关契阔馨香厌浥人知具出于㗋颠倒挑达荼毒栗
烈人知其出于舌参差辗转洒埽悉率人知其出于齿
蔽芾匍匐黾勉反覆人知其出于唇即㗋舌齿唇之分
而联之以双声纬之以叠韵而翻切之学兴焉后人欲
以宫商角徵羽相比附乃于㗋舌齿唇之外别出牙音
然玉篇卷末所载沙门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㗋
今人但知华严不知涅槃是逐末而遗本也
问牙舌唇齿㗋之别昉于何时曰凡声皆始于㗋达于
舌经于齿出于唇天下之口相似古今之口亦相似也
閒关契阔馨香厌浥人知具出于㗋颠倒挑达荼毒栗
烈人知其出于舌参差辗转洒埽悉率人知其出于齿
蔽芾匍匐黾勉反覆人知其出于唇即㗋舌齿唇之分
而联之以双声纬之以叠韵而翻切之学兴焉后人欲
以宫商角徵羽相比附乃于㗋舌齿唇之外别出牙音
然玉篇卷末所载沙门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㗋
卷十五 第 16a 页
舌齿唇牙五声各举八字以见例㗋声则何我刚鄂歌
可康各也牙声则更硬牙格行幸亨客也此二声者分
之实无可分吾是以知古无牙音也(广韵卷末载辩字/五音法以纲各为)
(㗋声与/神珙同)翁从公声捍从干声镐从高声浩从告声嫌从
兼声酣从甘声挟从夹声见有现音降有洪音皋有浩
音茄有荷音嚣有敖音亢有杭音感有憾音甲有狎音
夏有贾音然则牙音㗋音本非两类字母家别而二之
非古音之正矣自㗋而舌而齿而唇声音已无不备增
牙音而为五又析出半齿半舌而为七皆非自然之音
也
可康各也牙声则更硬牙格行幸亨客也此二声者分
之实无可分吾是以知古无牙音也(广韵卷末载辩字/五音法以纲各为)
(㗋声与/神珙同)翁从公声捍从干声镐从高声浩从告声嫌从
兼声酣从甘声挟从夹声见有现音降有洪音皋有浩
音茄有荷音嚣有敖音亢有杭音感有憾音甲有狎音
夏有贾音然则牙音㗋音本非两类字母家别而二之
非古音之正矣自㗋而舌而齿而唇声音已无不备增
牙音而为五又析出半齿半舌而为七皆非自然之音
也
卷十五 第 16b 页
问近儒言古音者每谓古敛而今侈如之之为哈歌之
为麻由敛而侈似乎可信曰此说亦不尽然盖有古侈
而今敛者矣如古之唇音皆重唇也后人于其中别出
轻唇四母轻唇敛于重唇也古多舌音后人或转为齿
音齿音敛于舌音也甫方扶房武分诸字本重唇今转
为轻唇而魏晋人所制反切不能改则为类隔之例以
通之善学者即类隔可以考齐梁以前之音盖古人制
反切其音未有不和者而暖姝怐愗之夫遂谓古人真
有类隔之例夫亦大可哀矣古人读陟敕直耻猪竹张
丈皆为舌音每用以切舌音之字冲直弓反而说文读
为麻由敛而侈似乎可信曰此说亦不尽然盖有古侈
而今敛者矣如古之唇音皆重唇也后人于其中别出
轻唇四母轻唇敛于重唇也古多舌音后人或转为齿
音齿音敛于舌音也甫方扶房武分诸字本重唇今转
为轻唇而魏晋人所制反切不能改则为类隔之例以
通之善学者即类隔可以考齐梁以前之音盖古人制
反切其音未有不和者而暖姝怐愗之夫遂谓古人真
有类隔之例夫亦大可哀矣古人读陟敕直耻猪竹张
丈皆为舌音每用以切舌音之字冲直弓反而说文读
卷十五 第 17a 页
若动此可證古音直如特也字母家虽不知今之齿音
古多读舌音而犹不敢轻改相传之反切乃于舌音四
母之外兼存知彻澄三母不混于齿音此吾所以言三
十六母之为华音也就今音言之此三母诚为重沓然
因是可以考求中华之旧音则亦不无裨益矣声音或
由敛而侈或由侈而敛各因一时之语言而文字从之
如仪宜为字古音与歌近今入支韵即由侈而敛也岂
可执古敛今侈之说一槩而论乎
问三十六母既为华音则所宗者何家曰此谱实依孙
愐唐韵而作唐韵又本于陆法言之切韵则犹齐梁以
古多读舌音而犹不敢轻改相传之反切乃于舌音四
母之外兼存知彻澄三母不混于齿音此吾所以言三
十六母之为华音也就今音言之此三母诚为重沓然
因是可以考求中华之旧音则亦不无裨益矣声音或
由敛而侈或由侈而敛各因一时之语言而文字从之
如仪宜为字古音与歌近今入支韵即由侈而敛也岂
可执古敛今侈之说一槩而论乎
问三十六母既为华音则所宗者何家曰此谱实依孙
愐唐韵而作唐韵又本于陆法言之切韵则犹齐梁以
卷十五 第 17b 页
来之旧法也其以入声配平上去三声亦循唐韵之旧
一二三四之等开口合口之呼法言分二百六部时辩
之甚细字母家据其所分而列为谱皆不出于梵书也
其与梵书相似者见溪群疑即涅槃之迦呿伽(其/柯)俄
也而去其一照穿状审禅即涅槃之遮车阇膳(时/柯)若(耳/贺)
(反)也而更其一知彻澄娘即涅槃之吒咃(丑加/反)茶咤拿
也而去其一端透定泥即涅槃之多他陀驮那(奴/贺)也而
去其一邦滂并明即涅槃之波颇婆婆(去)摩也而去其
一其馀皆不与涅槃合是僧守温定三十六母虽亦参
取梵音而实以华音为正盖唐韵本中华相传之学不
一二三四之等开口合口之呼法言分二百六部时辩
之甚细字母家据其所分而列为谱皆不出于梵书也
其与梵书相似者见溪群疑即涅槃之迦呿伽(其/柯)俄
也而去其一照穿状审禅即涅槃之遮车阇膳(时/柯)若(耳/贺)
(反)也而更其一知彻澄娘即涅槃之吒咃(丑加/反)茶咤拿
也而去其一端透定泥即涅槃之多他陀驮那(奴/贺)也而
去其一邦滂并明即涅槃之波颇婆婆(去)摩也而去其
一其馀皆不与涅槃合是僧守温定三十六母虽亦参
取梵音而实以华音为正盖唐韵本中华相传之学不
卷十五 第 18a 页
能以梵学杂之也
问轻唇之音何以知古人必读重唇也曰广韵平声五
十七部有轻唇者仅九部去其无字者仅二十馀纽證
以经典皆可读重唇如伏羲即庖羲伯服即伯犕士鲂
即士彭扶服即匍匐密勿即蠠没附娄即部娄汶山即
岷山望诸即孟诸负尾即陪尾苾芬即馥芬有匪即有
邲繁缨即鞶缨方羊即旁羊封域即邦域亹亹即勉勉
膴膴即腜腜芜菁即蔓菁封读如窆佛读如弼纷读如
豳繁读如婆亹读如门妃读如配负读如背茀读如孛
赩读如勃凤读如鹏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
问轻唇之音何以知古人必读重唇也曰广韵平声五
十七部有轻唇者仅九部去其无字者仅二十馀纽證
以经典皆可读重唇如伏羲即庖羲伯服即伯犕士鲂
即士彭扶服即匍匐密勿即蠠没附娄即部娄汶山即
岷山望诸即孟诸负尾即陪尾苾芬即馥芬有匪即有
邲繁缨即鞶缨方羊即旁羊封域即邦域亹亹即勉勉
膴膴即腜腜芜菁即蔓菁封读如窆佛读如弼纷读如
豳繁读如婆亹读如门妃读如配负读如背茀读如孛
赩读如勃凤读如鹏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
卷十五 第 18b 页
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吕忱字林反穮为方遥反襮
为方沃反弼为方代穮襮弼皆重唇则方之为重唇可
知也忱魏人其时反切初行正欲人之共晓岂有故设
类隔之例以惑人者乎神琪五音九弄反纽图有重唇
无轻唇即涅槃经所列唇吻声亦无轻唇轻唇之名大
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因之相承至今然非
敷两母分之卒无可分亦可知其不出于自然矣
问古音于晓匣影喻四母似不分别曰凡影母之字引
而长之即为喻母晓母之字引长之稍浊即为匣母匣
母三四等字轻读亦有似喻母者故古人于此四母不
为方沃反弼为方代穮襮弼皆重唇则方之为重唇可
知也忱魏人其时反切初行正欲人之共晓岂有故设
类隔之例以惑人者乎神琪五音九弄反纽图有重唇
无轻唇即涅槃经所列唇吻声亦无轻唇轻唇之名大
约出于齐梁以后而陆法言切韵因之相承至今然非
敷两母分之卒无可分亦可知其不出于自然矣
问古音于晓匣影喻四母似不分别曰凡影母之字引
而长之即为喻母晓母之字引长之稍浊即为匣母匣
母三四等字轻读亦有似喻母者故古人于此四母不
卷十五 第 19a 页
甚区别如荣怀与杌隉均为双声今人则有匣喻之别
矣噫嘻于戏于乎呜呼皆叠韵兼双声今则以噫于呜
属影母嘻戏呼属晓母乎属匣母矣于于同声亦同义
今则以于属喻母于属影母矣此等分别大约始于东
晋考颜之推家训云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辞皆音于
愆反自葛洪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于愆
反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江南至今行此分别而
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据颜氏说知
古无影喻之分葛洪强生分别江南学者靡然从之翻
谓古读不可行于今失之甚矣
矣噫嘻于戏于乎呜呼皆叠韵兼双声今则以噫于呜
属影母嘻戏呼属晓母乎属匣母矣于于同声亦同义
今则以于属喻母于属影母矣此等分别大约始于东
晋考颜之推家训云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辞皆音于
愆反自葛洪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于愆
反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江南至今行此分别而
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据颜氏说知
古无影喻之分葛洪强生分别江南学者靡然从之翻
谓古读不可行于今失之甚矣
卷十五 第 19b 页
潜研堂文集卷十五 门人袁廷梼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