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戴东原集卷弟八
 四库馆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戴震撰
   法象论
   原善上
   原善中
   原善下
   原善序
   读易系辞论性
   读孟子论性
   荅彭进士允初
卷八 第 1b 页
   孟子字义疏證序
法象论(有序)
易曰法象莫大乎天地又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又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夫道无远迩能以
尽于人伦者反身求之则靡不尽也作论以诒好学治
经者
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三极之道参之者人也天垂日月
地窍于山川人之伦类肇自男女夫妇是故阴阳发见
天成其象日月以精分地成其形山川以势会日月者
成象之男女也山川者成形之男女也阴阳者气化之
卷八 第 2a 页
男女也言阴阳于一人之身血气之男女也魂魄之合
官乎动静精能之至也魄之谓灵魂之谓神灵也者明
聪神也者慧圣明聪慧圣天德矣立于一曰道成而两
曰阴阳名其合曰男女著其分曰天地效其能曰鬼神
天地之道动静也清浊也气形也明幽也外内上下尊
卑之纪也明者施而幽者化也地在天中德承天是以
配天凡天之文地之义人之纪分则得其专合则得其
和分也者道之条理也合也者道之统会也条理明统
会举而䝿贱位矣贵者君之贱者臣之而治化出矣徵
之于臣道妻道无失知其君道立矣是故列星之垣卫
卷八 第 2b 页
拱所尊也谓之天官示于上应于下也日行中道月五
星各由其道而宗之各为迟疾而会归之故日者君之
象也月向日而生明其精感常合气物常分化则为燥
湿为水火日月者水火之精燥湿者阴阳之交山川者
燥湿之位水以合而盛火以分而盛木火之德分也金
水之德合也地之高者山原丘陵本乎燥其下者川隰
溪谷本乎湿气分则生燥气合则生湿气输则生变气
精则生神神盛则无失道山有分无合川有合无分燥
湿水火之义也山川之情其初皆分其究皆合君臣夫
妇之道也人中处天地之閒相亲而久治道莫大于君
卷八 第 3a 页
臣徒爱人不知治人者不能以行于父子夫妇兄弟故
君道得人纪所由得也一人之身血气和则夫妇心得
其正百体从令则君臣故心也者含天德君百体者也
气者有君道以能统乎血者也盈天地之閒道其体也
阴阳其徒也日月星其运行而寒暑昼夜也山川原隰
丘陵溪谷其相得而终始也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
理者化之流分者其进合者其止进者其生止者其息
生者动而应求立乎至博息者静而自正立乎至约博
故与为条理也约故与为统会也草木之根干枝叶花
实谓之生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谓之息君子之学也
卷八 第 3b 页
如生存其心以合天地之心如息为息为生天地所以
成化也是故生生者仁条理者礼断决者䕏藏主者智
智通仁发而秉中和谓之圣圣合天是谓无妄无妄之
于百物生生至贵者仁是故仁得则父子亲礼得则亲
疏上下之分尽义得则百事正藏于智则天地万物为
量归于无妄则圣人之事天所以成象地所以成形圣
人所以立极一也道之至也
原善上
善曰仁曰礼曰义斯三者天下之大本也显之为天明
谓之命实之为化之顺谓之道循之而分治有常谓之
卷八 第 4a 页
理命言乎天地之中昭明以信也道言乎化之不巳也
理言乎其详至也善言乎无淆杂也性言乎本于天徵
为事能也言乎其同谓之善言乎其异谓之材因材而
善之谓之教材以类殊则性殊人之材不侔也而相肖
以类故性亦相近得化育之正以为形气而秀发于神
材也善则其中正无邪也材一于善不贰其德也智仁
勇是也血气心知之性人皆有之非二本然也分而言
之惧夫人之与天地日以隔也血气心知之性主乎材
天之性全乎善主乎材者成于化全乎善者通于命成
于化者道通于命者德心之恭见于貌心之从见于言
卷八 第 4b 页
卷八 第 4b 页
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条理
者礼与义乎何谓礼条理之秩然有序其著也何谓义
条理之𢧵然不可乱其著也得乎生生者谓之仁得乎
条理者谓之智至仁必易大智必简仁智而道义出于
斯矣是故生生者仁条理者礼断决者义藏主者智仁
智中和曰圣人圣合天是谓无妄无妄之于百物生生
至贵者仁仁得则父子亲礼得则亲疏上下之分尽义
得则百事正藏于智则天地万物为量归于无妄则圣
人之事
原善中
卷八 第 5a 页
物之离于生者形存而气与天地隔也卉木之生接时
能芒达巳矣飞走蠕动之俦有觉以怀其生矣人之神
明出于心中正无邪其明德与天地合矣由天道以有
人物五行阴阳生杀异用情变殊致是故人物生生本
五行阴阳徵为形色其得之也偏全厚薄胜负杂糅能
否精粗清浊昏明烦烦魂魂气衍类滋广博袭舛闳钜
琐微形以是形色以是色性以是性咸分于道以顺则
煦以治以逆则毒性至不同各如其材人之材得天地
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从生而官器利用以御横生去
其畏不暴其使智足知飞走蠕动之性以驯以豢知卉
卷八 第 5b 页
木之性 良农 以莳刈良医任以处方圣人
治天下之民民莫不育于仁莫不条贯于礼与义是故
气不与天地隔者生道不与天地隔者圣形强者坚气
强者力神强者巧知德者智气之失㬥神之失凿惑于
德愚是故一人之身形得其养不若气得其养气得其
养不若神得其养君子理顺心泰霩然性得其养人有
天德之知有耳目百体之欲皆生而见乎材者也天也
是故谓之性耳知声也目知色也鼻知臭也口知味也
与夫天德之根于心也成性然也天德之知人之秉节
于内以与天地化育侔者也耳目百体之欲所受中而
卷八 第 6a 页
不可踰也是故义配明象天欲配幽法地五声五色五
臭五味天地之正也喜怒哀乐爱隐感念愠懆怨愤恐
悸虑叹饮食男女郁悠蹙咨惨舒好恶之情胥天命是
故谓之道天地之化效其能曰鬼神其生生也物其用
曰魂魄魂以明而从天魄以幽而从地魂官乎动魄官
乎静精能之至也官乎动者其用也施官乎静者其用
也受天之道施地之道受施故遍物也受故不有也魄
之谓灵魂之谓神灵也者明聪神也者睿圣明聪睿圣
天德矣心之精爽以知知明聪睿圣则神明一于中正
事至而心应之者胥事至而以道义应天德之知也是
卷八 第 6b 页
故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徵也惟圣人然后尽其盛天地
之德可以一言尽也仁而巳矣人之心其亦可以一言
尽也仁而巳矣耳目百体之欲喻于心不可以是谓心
之所喻也心之所喻则仁也心之仁耳目百体莫不喻
则自心至于耳目百体胥仁也心得其常于其有觉君
子以观仁焉耳目百体得其顺于其有欲君子以观仁

原善下
人之不尽其材患二曰私曰蔽私也者其生于心为溺
发于政为党成于行为慝见于事为悖为欺其究为私
卷八 第 7a 页
巳蔽也者其生于心为惑发于政为偏成于行为谬见
于事为凿为愚其究为蔽巳凿者其失为诬愚者其失
为固诬而罔省施之事亦为固悖者在事为寇虐在心
为不畏天明欺者在事为诡随在心为无良私之在下
愚也为自㬥蔽之在下愚也为自弃自㬥自弃夫然后
难与言善是以卒之为不善非材之罪也去私莫如强
恕解蔽莫如学得所主莫大乎忠信得而止莫大乎明
善是故谓之天德者三曰仁曰礼曰义至善之目也行
之所节中也其于人伦庶物主一则兼乎三一或阙焉
非至善也谓之达德者三曰智曰仁曰勇所以力于德
卷八 第 7b 页
行者三曰忠曰信曰恕竭所能之谓忠𡳐所明之谓信
平所施之谓恕忠则可进之以仁信则可进之以义恕
则可进之以礼仁者德行之本体万物而天下共亲其
忠义者人事之宜裁万类而天下共睹其信礼者天则
之所正行于人伦庶物分无不尽而天下共安其恕忠
恕则不私而近于仁忠信则不欺而近于诚忠近于易
恕近于简信以不欺近于易信以不渝近于简忠不欺
于心近乎仁信不渝于事近乎智恕以推行近乎仁恕
以度物近乎智斯三者所以成德行近乎勇不惑于心
不疑于德行夫然后乐循理乐循理者不蔽不私者也
卷八 第 8a 页
得乎生生者仁反于是而害仁之谓私得乎条理者智
隔于是而病智之谓蔽巧与凿以为智者谓施诸行不
谬矣是以道不行善人者不践迹谓见于仁厚忠信为
既知矣是以道不明故君子克己之为贵也独而不咸
之谓己以己蔽之者隔于善隔于善隔于天下矣无隔
于善者仁至义尽知天是故一物有其条理一行有其
至当徵之古训协于时中充然明诸心而后得所止君
子独居恖仁公言言义动止应礼达礼义无弗精也精
义仁无弗至也至仁尽伦圣人也易简至善圣人所欲
与天下百世同之也
卷八 第 8b 页
原善序
余始为原善之书三章惧学者蔽以异趣也复援据经
言疏通證明之而以三章者分为建首次成上中下卷
比类合义灿然端委毕著矣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
以今之去古圣哲既远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
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藏之家塾以待
能者发之
读易系辞论性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
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巳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
卷八 第 9a 页
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故曰一阴一阳之
谓道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条理之秩然礼
至著也条理之𢧵然义至著也以是见天地之常三者
咸得天下之至善也人物之常也故曰继之者善也言
乎人物之生其善则与天地继承不隔者也有天地然
后有人物有人物于是有人物之性人与物同有欲欲
也者性之事也人与物同有觉觉也者性之能也事能
无有失则协于天地之德协于天地之德理至正也理
也者性之德也言乎自然之谓顺言乎必然之谓常言
乎本然之谓德天下之道尽于顺天下之教一于常天
卷八 第 9b 页
下之性同之于德性之事配五行阴阳性之能配鬼神
性之德配天地之德所谓血气心知之性发于事能者
是也所谓天之性者事能之无有失是也为夫不知德
者别言之也人与物同有欲而得之以生也各殊人与
物同有觉而喻大者大喻小者小也各殊人与物之中
正同协于天地之德而存乎其得之以生存乎喻大喻
小之明昧也各殊此之谓本五行阴阳以成性故曰成
之者性也善以言乎天下之大其也性言乎成于人人
之举凡自为性其本也所谓善无他焉天地之化性之
事能可以知善矣君子之教也以天下之大其正人之
卷八 第 10a 页
所自为性之事能合之则中正违之则邪僻以天地之
常俾人咸知由其常也明乎天地之顺者可与语道察
乎天地之常者可与语善通乎天地之德者可与语性
读孟子论性
孟子曰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
心之所同然耳当孟子时天下不知理义之为性害道
之言纷出以乱先王之法是以孟子起而明之人物之
生类至殊也类也者性之大别也孟子曰凡同类者举
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诘告子
生之谓性则曰大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卷八 第 10b 页
盖孟子道性善非言性于同也人之性相近胥善也明
理义之为性所以正不知理义之为性者也是故理义
性也由孟子而后求其说而不得则举性之名而曰理
义也是又不可古人言性不离乎材质而不遗理义耳
之于声也天下之声耳若其符节也目之于色也天下
之色目若其符节也鼻之于臭也天下之臭鼻若其符
节也口之于味也天下之味口若其符节也耳目鼻口
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心之于理义也天下之理义
心若其符节也是皆不可谓之外也性也耳能辨天下
之声目能辨天下之色鼻能辨天下之臭口能辨天下
卷八 第 11a 页
之味心能通天下之理义人之材质得于天若是其全
也孟子曰非天之降才尔殊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
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惟不离材质
以为言始确然可以断人之性善人本五行阴阳以成
性形色其表也故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
以践形人之于圣人也其材非如物之与人异物不足
以知天地之中正是故无节于内各遂其自然斯巳矣
人有天德之知能践乎中正其自然则协天地之顺其
必然则协天地之常莫非自然也物之自然不足语于
此孟子道性善察乎人之材质所自然有节于内之谓
卷八 第 11b 页
善也告子谓性无善无不善不辨人之大远乎物槩之
以自然也告子所谓无善无不善也者静而自然其神
冲虚以是为至道及其动而之善之不善咸目为失于
至道故其言曰生之谓性及孟子诘之非豁然于孟子
之言而后语塞也亦穷于人与物之灵蠢殊绝犬牛类
又相绝遂不得漫以为同耳遗理义而主材质荀子告
子是也荀子以血气心知之性必教之理义逆而变之
故谓性恶而进其劝学脩身之说告子以上焉者无欲
而静全其无善无不善是为至矣下焉者理义以梏之
使不为不善荀子二理义于性之事能儒者之未闻道
卷八 第 12a 页
也告子贵性而外理义异说之害道者也凡远乎易论
语孟子之书者性之说大致有三以耳目百体之欲为
说谓理义从而治之者也以心之有觉为说谓其神独
先冲虚自然理欲皆后也以理为说谓有欲有觉人之
私也三者之于性也非其所去贵其所取彼自贵其神
以为先形而立者是不见于精气为物秀发乎神也恶
敛束于理义是不见于理义者本然之德去其本然而
苟语自然也以欲为乱其静者不见于性之欲其本然
中正动静胥得神自宁也自孟子时以欲为说以觉为
说纷如矣孟子正其外理义而巳矣心得其常耳目百
卷八 第 12b 页
体得其顺中正无邪如是之谓理义自心至于耳目百
体形气本于天故其为德也类专以性属之理而谓坏
于形气是不见于理之所由名也以有欲有觉为私者
荀子之所谓性恶在是也是见于失其中正之为私不
见于得其中正且以验形气本于天备五行阴阳之全
德非私也孟子之所谓性善也人之材质良其本然之
德违焉而后不善孟子谓之放其良心谓之失其本心
虽放失之馀形气本于天备五行阴阳之全德者如物
之几死犹可以复苏故孟子曰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
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以好恶见于气之少息
卷八 第 13a 页
犹然是以君子不罪其形气也
彭进士允初(丁酉)
允初先生足下日前承示二林居制义文境高绝然在
作者不以为文而巳以为道也大畅心宗参活程朱之
说以傅合六经孔孟使闳肆无涯涘孟子曰资之深则
取之左右逢其源凡自得之学尽然求孔孟之道不至
是不可谓之有得求杨墨老庄佛之道不至是亦不可
谓之有得宋巳前孔孟自孔孟老释自老释谈老释者
高妙其言不依附孔孟宋巳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
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于是有读儒书而流入老释
卷八 第 13b 页
者有好老释而溺其中既而触于儒书乐其道之得助
因凭藉儒书以谈老释者对同己则其證心宗对异己
则寄托其说于六经孔孟曰吾所得者圣人之微言奥
义而交错旁午屡变益工浑然无罅漏孔子曰道不同
不相为谋言徒纷然词费不能夺其道之成者也足下
之道成矣欲见仆所为原善仆闻足下之为人心敬之
愿得交者十馀年于今虽原善所指加以孟子字义疏
證反覆辨论咸与足下之道𢧵然殊致叩之则不敢不
出今赐书有引为同有别为异在仆乃谓尽异无豪发
之同昔程子张子朱子其始也亦如足下今所从事程
卷八 第 14a 页
叔子撰明道先生行状曰自十五六时闻周茂叔论道
慨然有求道之志汎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
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吕与叔撰横渠先生行状曰范
文正公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以为未足又
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返而求之六
经知无所得者陋之非不知之也朱子慕禅学在十五
六时年二十四见李愿中愿中教以看圣贤言语而其
后十馀年有荅何叔京二书其一曰向来妄论持敬之
说亦不自记其云何但因其良心发见之微猛省提撕
使心不昧即是做工夫底本领本领既立自然下学而
卷八 第 14b 页
上达矣若不察良心发见处即渺渺茫茫恐无下手处
也所谕多识前言往行熹向来所见亦是如此近因返
求未得个安稳处却始知此未免支离曷若默会诸心
以立其本而其言之得失自不能逃吾之鉴邪其一曰
今年不谓饥歉至此夏初所至汹汹遂为县中委以赈
粜之役百方区处仅得无事博观之毙此理甚明何疑
之有若使道可以多闻博观而得则世之知道者为不
少矣熹近日因事方少有省发处如鸢飞跃明道以
为与必有事焉而勿正之意同者今乃晓然无疑日用
之閒观此流行之体初无閒断处有下工夫处此与守
卷八 第 15a 页
书册泥言语全无交涉幸于日閒察之知此则知仁矣
二书全背愿中复归释氏反用圣贤言语指其所得于
释氏者至乾道癸巳朱子年四十四门人廖德明录癸
巳所闻云先生言二三年前见得此事尚鹘突为他佛
说得相似近年来方看得分晓是后朱子有荅汪尚书
书云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
矣然未能有得其后以先生君子之教校乎前后缓急
之序于是暂置其说而从事于吾学其始盖未尝一日
不往来于心也以为俟卒究吾说而后求之未为甚晚
而一二季来心独有所自安虽未能即有诸已然欲复
卷八 第 15b 页
求之外学以遂其初心不可得矣程朱虽皆先入于释
氏而卒能觉悟其非程子曰吾儒本天异端本心朱子
曰吾儒以理为不生不灭释氏以神识为不生不灭仆
于孟子字义疏證辨其视理也与老释之视心视神识
虽指归各异而廑廑就彼之言转之犹失孔孟之所谓
理所谓义朱子称为他佛说得相似者彼之心宗不特
指归与此异也亦绝不可言似程朱先从事于彼熟知
彼之指归既而求之此见此之指归与彼异矣而不得
其本因推而本之天夫人物何者非本之天乎岂得谓
心必与天隔乎彼可起而争者也苟闻乎此虽愚必明
卷八 第 16a 页
虽柔必强扩而充之何一非务尽其心以能尽道苟自
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虽言理言知言学皆似
而非适以乱德在程朱先入于彼徒就彼之说转而之
此是以又可转而之彼合天与心为一合理与神识为
一而我之言彼皆得援而借之为彼树之助以此解经
而六经孔孟之书彼皆得因程朱之解援而借之为彼
所依附譬犹子孙未睹其祖父之貌者误图他人之貌
为其貌而事之所事固已之祖父也貌则非矣实得而
貌不得亦何伤然他人则持其祖父之貌以冒吾宗而
实诱吾族以化为彼族此仆所由不得巳而有疏證之
卷八 第 16b 页
作也破图貌之误以正吾宗而保吾族痛吾宗之久坠
吾族之久散为他族敢少假借哉宋儒廑改其指神识
者以指理而馀无所改其解孔孟之言体状复与彼相
似如大学章句于在明明德中庸章句于不显维德尤
浑合几不可分足下遂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为心宗
之大原于宋儒之杂用老氏尚无欲及庄周书言复其
初者而申之曰无欲诚也汤武反之复其初之谓也仆
爱大戴礼记分于道谓之命一语道即阴阳气化故可
言分惟分也故成性不同而易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中
庸称天命之谓性孟子辨别犬之性牛之性人之性之
卷八 第 17a 页
不同豁然贯通而足下举维天之命于穆不巳以为不
得而分此非语言之能空论也宜还而体会六经孔孟
之书本文云何诗曰予怀明德对不大声以色而言大
学之明明德以明德对民而言皆德行行事人咸仰见
如日月之悬象著明故称之曰明德倘一事𢀩失则有
一事之掩亏其由近而远积盛所被显明不巳故曰明
明德曰明明德于天下诗之不显不承即书之丕显丕
承古字丕通用丕大也中庸言声名洋溢乎中国其言
闇然也与日章并言何必不欲大显而以幽深玄远为
至夫昼日当空何尝有声臭以令人知而畴不知之不
卷八 第 17b 页
可引上天之载无声臭以言其至乎上天之载二语在
诗承骏命不易言郑笺云天之道难知也耳不闻声音
鼻不闻香臭仪法文王之事则天下咸信而顺之在中
庸承化民之德言不假声臭以与民接也谈老释者有
取于虚灵不昧人欲所蔽本体之明幽深玄远至德渊
微不显之妙等语与其心宗相似不惟大学中庸本文
𢀩以千里即朱子所云虽失大学中庸之解而其指归
究殊又诗书中凡言天命皆以王者受命于天为言天
之命王者不已由王者仁天下不巳中庸引维天之命
于穆不巳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其取义也主于不
卷八 第 18a 页
已以见至诚无息之配天地于穆者美天之命有德深
远也譬君之于贤臣一再锡命惓惓不巳美君之能任
贤者岂不可叹其深远引之者岂不可曰此君之所以
为君也凡命之为言如命之东则不得而西皆有数以
限之非受命者所得踰试以君命言之有小贤而居上
位有大贤而居下位各受君命以居其位此命数之得
称曰君命也君告诫之使恭其事而夙夜兢惕务尽职
焉此教命之得称曰君命也命数之命限于受命之初
而尊卑遂定教命之命其所得为视其所能可以造乎
其极然尽职而巳则同属命之限之命之尽职不敢不
卷八 第 18b 页
尽职如命之东不敢不赴东论气数论理义命皆为限
制之名譬天地于大树有有实有叶之不同而
叶皆分于树形之钜细色臭之浓淡味之厚薄又
不同实与实不同叶与叶不同一言乎分则各限于
所分取水于川盈罍盈瓶盈缶凝而成冰其大如罍如
瓶如缶或不盈而各如其浅深水虽取诸一川随时与
地味殊而清浊亦异由分于川则各限于所分人之得
于天也虽亦限于所分而人人能全乎天德以一身譬
之有心有耳目鼻口手足须眉毛发维心统其全其馀
各有一德焉故记曰人者天地之心也瞽者心不能代
卷八 第 19a 页
目而视聋者心不能代耳而听是心亦限于所分也饮
食之化为营卫为肌髓形可并而一也形可益形气可
益气精气附益神明自倍散之还天地萃之成人物与
天地通者生与天地隔者死以植物言叶受风日雨露
以通天气根接土壤肥沃以通地气以动物言呼吸通
天气饮食通地气人物于天地犹然合如一体也体有
贵贱有小大无非限于所分也心者气通而神耳目鼻
口者气融而灵曾子曰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
神灵者品物之本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
鬼神之情状精气为物者气之精而凝品物流形之常
卷八 第 19b 页
也游魂为变者魂之游而存其形敝而精气未遽散也
变则不可穷诘矣老庄释氏见于游魂为变之一端而
昧其大常见于精气之集而判为二本庄周书曰一受
其成形不亡以待尽释氏人死为鬼鬼复为人之说同
此周又曰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老氏之
长生久视释氏之不生不灭无非自私无非哀其灭而
巳矣故以无欲成其私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又
曰欲䝿者人之同心也又曰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在老释皆无之而
独私其游魂而哀其灭以豫为之图在宋儒惑于老释
卷八 第 20a 页
无欲之说谓义亦我所欲为道心为天理馀皆为人心
为人欲欲者有生则愿遂其生而备其休嘉者也情者
有亲疏长幼尊卑感而发于自然者也理者尽夫情欲
之微而区以别焉使顺而达各如其分寸豪釐之谓也
欲不患其不及而患其过过者狃于私而忘乎人其心
溺其行慝故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情之当也患其
不及而亦勿使之过未当也不惟患其过而务自省以
救其失欲不流于私则仁不溺而为慝则义情发而中
节则和如是之谓天理情欲未动湛然无失是谓天性
非天性自天性情欲自情欲天理自天理也足下援程
卷八 第 20b 页
子云圣人之常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
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谓无欲在是请援王文成之言
證足下所宗主其言曰良知之体皦如明镜妍媸之来
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
无所住以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明镜之应妍者妍媸
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
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程子说圣人阳明说佛氏故足
下援程子不援阳明而宗旨则阳明尤亲切阳明尝倒
乱朱子年谱谓朱陆先异后同陆王主老释者也程朱
辟老释者也今足下主老释陆王而合孔孟程朱与之
卷八 第 21a 页
为一无论孔孟不可诬程朱亦不可诬抑又变老释之
貌为孔孟程朱之貌恐老释亦以为诬己而不愿老氏
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告子曰性
无善无不善也义外也非内也释者曰不恖善不恖恶
时认本来面目陆子静曰恶能害心善亦能害心王文
成曰无善无恶心之体凡此皆不贵善也何为不贵善
贵其所私而哀其灭虽逐于善亦害之也今足下言之
则语益加密曰形有生灭神无方也妙万物也不可言
生灭又曰无来去无内外引程子天人本无二不必言
合證明全体因名之曰无声无臭之本谓之为天命之
卷八 第 21b 页
不巳而以至诚无息加之谓之为天道之日新而以止
于至善加之请援王文成之言證足下所宗主其言曰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
之气又曰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随物而格是
致知之功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
段工夫大略相似阳明主捍禦外物为格物随物而格
所谓遏人欲也常惺惺朱子以是言存天理以是解中
庸戒慎恐惧实失中庸之指阳明得而借中庸之言以
寄托本来面目之说曰养德养身止是一事果能戒慎
不睹恐惧不闻而专志于是则神住气住精住而仙家
卷八 第 22a 页
所谓长生久视之说亦在其中矣庄子所谓复其初释
氏所谓本来面目阳明所谓良知之体不过守己自足
既自足必自大其去中庸择善固执博学审问慎恖明
辨笃行何啻千万里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曰反
身不诚不悦于亲矣中庸孟子皆曰不明乎善不诚乎
身矣今舍明善而以无欲为诚谬也證心宗者未尝不
可以认本来面目为明乎善此求伸其说何所不可老
子告子视善为不屑为犹能识善字后之宗之者并善
字假为己有实并善字不识此事在今日不惟彼所谓
道德非吾所谓道德举凡性与天道圣智仁义诚明以
卷八 第 22b 页
及曰善曰命曰理曰知曰行无非假其名而易其实反
身不诚言事亲之道未尽也反身而诚言备责于身者
无不尽道也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
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性之由仁义行也身
之仁义实于身也假之假仁义之名以号召天下者久
则徒知以仁义责人而忘己之非有又曰尧舜性者也
汤武反之也下言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申明
性者如是言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
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巳矣
皆申明反之谓无所为而为乃反而实之身若论复其
卷八 第 23a 页
初何用言非为生者非以干禄非以正行而且终之曰
俟命其为反身甚明各覈本文悉难假借足下所主者
老庄佛陆王之道而所称引尽六经孔孟程朱之言诚
爱其实乎则其实远于此如误以老庄佛陆王之实为
其实则彼之言亲切著明而此费迁就傅合何不示以
亲切著明者也诚借其名乎则田王孙之门犹有梁丘
贺在况足下阅朱子荅何叔京二书必默然之及程朱
辟老释必不然之而至于借助则引程朱为同乎己然
则所取者程朱初惑于释氏时之言也所借以助己者
或其前之言或其后之似者也所爱者释氏之实也爱
卷八 第 23b 页
其实而弃其名借其名而阴易其实皆于诚有亏足下
所云学问之道莫切于审善恶之几严诚伪之辨请从
此始倘亦如程朱之用心期于求是不杂以私则今日
同乎程朱之初异日所见或知程朱之指归与老释陆
王异然仆之私心期望于足下犹不在此程朱以理为
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启天下后世人人凭在己
之意见而执之曰理以祸斯民更淆以无欲之说于得
理益远于执其意见益坚而祸斯民益烈岂理祸斯民
哉不自知为意见也离人情而求诸心之所具安得不
以心之意见当之则依然本心者之所为拘牵之儒不
卷八 第 24a 页
自知名异而实不异犹贸贸争彼此于名而辄蹈其实
敏悟之士觉彼此之实无异虽指之曰冲漠无眹究不
得其仿佛不若转而从彼之确有其物因即取此以该
之于彼乌呼误图他人之貌者未有不化为他人之实
者也诚虚心体察六经孔孟之言至确然有进不惟其
实与老释绝远即貌亦绝远不能假托其能假托者后
儒失之者也是私心所期于足下之求之耳日閒因公
私纷然于来书未得从容具论大木苟得自然条分理
解意言难尽涉及一二草草不次南旋定于何日十馀
年愿交之忱得见又不获畅鄙怀伏惟自爱震顿首
卷八 第 24b 页
孟子字义疏證序(丙申)
余少读论语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间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读易乃知言性与
天道在是周道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致治之法焕乎
有文章者弃为陈迹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诸制度礼
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使人于千百世治乱之故制度
礼乐因革之宜如持权衡以御轻重如规矩准绳之于
方圜平直言似高远而不得不言自孔子言之实言前
圣所未言微孔子孰从而闻之故曰不可得而闻是后
私智穿凿者亦警于乱世或以其道全身而远祸或以
卷八 第 25a 页
其道能诱人心有治无乱而谬在大本举一废百意非
不善其言祇足以贼道孟子于是不能巳于与辩当是
时群共称孟子好辩矣孟子之书有曰我知言曰游于
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盖言之谬非终于言也将转移人
心心受其蔽必害于事害于政彼目之曰小人之害天
下后世也显而其见目之曰贤智君子之害天下后世
也相率趋之以为美言其入人心深祸斯民也大而终
莫之或寤辩恶可巳哉孟子辩杨墨后人习间杨墨老
庄佛之言且以其言汨乱孟子之言是又后乎孟子者
之不可巳也苟吾不能知之亦巳矣吾知之而不言是
卷八 第 25b 页
不忠也是对古圣人贤人而自负其学对天下后世之
仁人而自远于仁也吾用是惧述孟子字义疏證三卷
韩退之氏曰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
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
孟子始乌呼不可易矣休宁戴震
戴东原集卷弟八
卷八 第 2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