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戴东原集卷弟六
 四库馆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戴震撰
   水经郦道元注序
   书水经注后
   荅曹给事书
   应州续志序
   记洞过水
水经郦道元注序
后魏御史中尉范阳郦道元字善长撰水经注四十卷
萧宝夤之乱道元叱贼而死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
卷六 第 1b 页
定县男善长虽依经附注不言水经撰自何人唐书蓺
文志始以为桑钦撰钦在班固前固尝引其说与水经
违异晋巳来注水经凡二家郭璞注三卷唐时犹存杜
君卿言二家皆不详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书则
景纯巳不能言其作者矣崇文总目水经注亡者五卷
今所传即宋之残本后人又加割裂以传合四十卷之
数如注文江水又东径巫县故城南注讹列为经遂与
前经文又东过巫县南割分异卷唐六典注云水经所
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今自河水至斤员水(案旧作斤/江水今从)
(汉志/作员)凡百二十三应脱逸十有四水盖在五卷中者也
卷六 第 2a 页
王伯厚通鉴地理通释引水经四事惟魏兴安阳一事
属经文馀三事咸郦注之讹为经者故其作书时世益
莫能定水经立文首云某水所出巳下无庸重举水名
而注内详及所纳群川加以采摭故实彼此相杂则一
水之名不得不更端重举经文叙次所过郡县如云又
东过某县之类一语实该一县而注则沿溯县西以终
于东详记所径委曲经据当时县治至善长作注时县
邑流移是以多称故城经无言故城者也凡经例云过
注例云径以是推之虽经注相淆而寻求端绪可俾归
条贯善长于经文涪水至小广魏解之曰小广魏即广
卷六 第 2b 页
汉县也于钟水过魏宁县解之曰魏宁故阳安也晋太
康元年改曰晋宁然则水经上不逮汉下不及晋初实
魏人纂叙无疑史言善长好学广览奇书故是注之传
或以其综覈或尚其文词至于触类引伸因川源之派
别知山势之逶迤高高下下不失地阞取资信非一端
然讹舛既久虽善读古书如阎百诗顾景范胡朏明诸
子其论述所涉犹辄𢀩违斯订正之不可以巳也审其
义例按之地望兼以各本参𢀩是书所由致谬之故昭
然可举而正之至若四十卷之为三十五合其所分无
复据證今以某水各自为篇北方之水莫大于河而河
卷六 第 3a 页
巳北河巳南众川因之得其叙矣南方之水莫大于江
而江巳北江巳南众川因之得其叙矣惟以地相连比
篇次不必一还其旧庶乎川渠缠络有条而不紊焉休
宁戴震
 河水一河水二河水三渠阴沟水汳水获水睢水瓠
 子河汾水晋水文水原公水同过水浍水涑水湛水
 沁水清水渭水漆水沮水浐水洛水谷水涧水瀍水
 甘水伊水淇水荡水洹水浊漳水清漳水滱水易水
 巨马河圣水㶟水㶟馀水沽河鲍丘水濡水辽水(小/辽)
(水)浿水济水汶水淄水巨洋水潍水东汶水胶水泗
卷六 第 3b 页
 水洙水沂水沭水淮水汝水滍水潕水瀙水灈水颍
 水㶏水潩水洧水溱水决水沘水泄水肥水施水江
 水夷水夏水涢水漻水漾水潜水羌水涪水梓橦水
 南沮水漳水沔水涔水均水丹水粉水淯水湍水比
 水白水蕲水沫水青衣水若水淹水油水澧水沅水
 延江水资水湘水钟水深水耒水洣水漉水涟水浏
 水㵋水庐江水赣水渐江水桓水叶榆河温水存水
 泿水漓水洭水溱水斤员水禹贡山水泽地(序)
书水经注后
夏六月阅胡朏明禹贡锥指所引水经注疑之因检郦
卷六 第 4a 页
氏书展转推求始知朏明所由致谬之故是书至唐宋
閒遂残阙淆紊经多误入注内而注误为经校者往往
以意增改如河水注北河又东径莎车国南北河又东
南径温宿国北河皆当作枝河蒙上左合枝水之文今
本作北河者殆后人所改又如济水经文东至北砾溪
南注文又东南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
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
水出其南非也今注重列为经胡朏明引其文乃曰上
有北砾溪故此为南砾溪石字衍不知注明言砾石溪
东北注济则济实过其北且辨正经文不当云至砾溪
卷六 第 4b 页
南其无二砾溪固显然南北二字殆后人误增书中类
此者不胜悉数据崇文总目郦氏书四十卷亡其五今
仍作四十卷者盖后人所分以傅合其卷数元和志寰
宇记等书引水经注滹沱河泾水洛水今皆无之或在
所亡之五卷内欤水经有郭璞注三卷唐时犹存杜氏
通典引水经四事證其为顺帝以后纂叙郡国志桂阳
郡汉宁永和元年置吴改曰阳安晋太康元年改曰晋
宁县在桂阳郡东百二十里三国时吴与蜀分荆州南
郡零陵武陵巳西为蜀江夏桂阳长沙巳东为吴南阳
襄阳南乡三郡为魏吴志孙皓甘露元年十一月以桂
卷六 第 5a 页
阳南部为始兴郡十二月晋受魏禅未闻魏取阳安事
而水经钟水北过魏宁县之东盖作水经者魏人故于
广汉汉宁悉改曰魏其书实出一手旧唐志云郭璞撰
新唐志以为桑钦晁公武云钦为此书而后人附益王
伯厚云郦氏附益皆非也今就郦氏所注考定经文别
为一卷兼取注中前后倒紊不可读者为之订正以附
于后是役也为治郦氏书者棼如乱丝而还其注之脉
络俾得条贯非治水经而为之也乙酉秋八月戴震记
荅曹给事书(庚寅)
承示元和志汾州一条仆有其全书曾摭入志其书之
卷六 第 5b 页
可宝䝿自孟坚地理志道元水经注而外无有上之者
矣然地志至隋唐凿空傅合之说又多于前人稍失精
覈不能无谬如叙汾州沿革数行云后属魏谓之西河
子夏居西河吴起为西河守皆谓此也谬一云武帝置
西河郡理富昌县谬二云黄初二年乃于汉兹氏县置
西河郡即今州理谬三云高齐又于此城置南朔州谬
四云周宣帝于此置汾州谬五云大业三年废汾州谬
六水经注谒泉山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馀丈而
张守节引随国集记云此为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
有卜商神祠元和志西河县卜商祠在县北四十里考
卷六 第 6a 页
之魏书太和八年置西河郡治兹氏城是为西河郡治
在兹氏之始道元注水经时西河郡治新在此地故于
谒泉山及文水汶水绝不涉及子夏设教以此地近汾
远河西河之上不得移而虚加之汾上耳武侯浮西河
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浮河非浮
汾也道元以浮河事系之夏阳子夏陵及庙室系之合
阳咸于魏都安邑不远况古所称西河未尝以名郡即
吴起为西河守亦非如后世之郡守特举龙门西河该
河之左右诸城魏未失阴晋少梁巳前其疆土在河西
者南至阴西至洛水北至今榆林府之北鄂尔多斯
卷六 第 6b 页
地而赵之西边邑与魏邻不与秦邻故赵成侯三年当
魏武侯之十五年赵世家云魏败赵蔺及秦孝公八年
与魏战取少梁越四年当赵成侯之二十四年赵世家
始云秦攻我蔺其后蔺离石中阳屡失于秦力复之以
守险魏秦之玫赵蔺皆自河西来汉玆氏县在离石正
东赵地非魏地凡以为魏之西河者谬也东观记西河
郡治平定县离石在郡南五百九里吉甫言理富昌县
者徒因地理志首列富昌故云然后汉书始云凡县名
先书郡所治也孟坚作志未有斯例阎百诗曾论之如
梁国先书砀而治睢阳汝南郡先书平舆而治上蔡是
卷六 第 7a 页
也百诗于西河郡亦从元和志则偶失检耳凡以为汉
西河郡治富昌者谬也水经原公水出玆氏县西芉头
山道元注云魏黄初二年西河恭王司马子盛庙碑文
云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兴更开疆宇
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邑其郡带山侧塞矣王以咸宁
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二月丧国臣太农阎崇离石令
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刋立石碑以述功德今案晋书
西河缪王斌字子政魏中郎武帝受襌封陈三年改封
西河咸宁四年薨子隐立谥字及改封与水经注微异
水经以碑系之魏黄初二年尤可致疑元和志云魏黄
卷六 第 7b 页
初二年于汉玆氏置西河郡然则黄初二年实魏置西
河郡之始前此建安十八年省州并郡废西河郡入太
原至是复分太原之四县置西河郡也黄初二年下当
有记置郡所起者脱去其文自黄初二年越二百六十
四年为北魏太和八年西河郡始治兹氏城司马斌葬
兹氏故有庙碑在此吉甫因水经注西河王庙碑系之
兹氏系之黄初遂以为是时即置郡玆氏殊疏晋书地
理志西河国领县四首离石固用后汉书例县名先书
郡所治况碑文言其郡带山侧塞宜为离石甚明晋改
兹氏日隰城碑末称离石合宗群等不称隰城魏晋之
卷六 第 8a 页
西河皆因汉永和五年徙治离石之旧可据證固不一
矣凡以为魏晋之西河治兹氏者谬也元和志介休下
云后魏明帝时为贼所破至孝静帝更修筑迁朔州军
人镇之因立为南朔州但领军人不领郡县隋书以南
朔州为齐置与介州皆于西河郡下言之疏谬失覈南
朔州介州并在介休而元和志又汾州下溷称高齐于
此城置南朔州盖杂袭群书前后失检如是凡以南朔
州系之高齐系之汾州者谬也魏书地形志延和三年
置吐京镇太和十二年改镇为汾州治蒲子城其地在
今隰州孝昌中陷移治西河事详裴良传是为汾州治
卷六 第 8b 页
在西河之始不待后周宣帝也且西魏别置汾州在今
陜西延安府宜川县后周以东魏之南汾州为汾州在
今吉州寻改置汾州于今霍州平齐后废齐之汾州其
郡县属介州隋开皇十八年改汾州曰吕州即后周所
置在今霍州者唐武德初以介休郡为介州西河郡为
浩州三年改浩州为汾州是周隋之汾州皆非西河郡
境而漫曰宣帝于此置汾州大业三年废汾州甚矣沿
革之不易言也以近古而有法如吉甫之作图志一条
中纷然不治者六焉此外府境故实水经河水南过西
河圁阳县东又南过离石县西又南过中阳县西又南
卷六 第 9a 页
过土军县西据地望考之中阳西滨河当在今宁乡县
境赵世家秦取我西都及中阳是也道元乃云中阳故
城在东东翼汾水不滨于河也元和志于孝义县下云
魏移西河郡中阳于今理此条可證明水经之中阳其
所本之书道元偶失检元和志中如此事仆曩者尝据
以證水经及道元注各一中阳至若汉志西都属西河
郡中都属太原郡魏王泰张守节溷而一之水经汾水
南过大陵县东道元注云汾水于县迤为邬泽其陂东
西四里南北一十馀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
并州薮也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
卷六 第 9b 页
谓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阳县之西南
入河即此水也道元所言邬泽北起大陵南接邬正今
平遥之西孝义之东介休之北最为洿下汾川转徙不
常之地说文之漹水乃入河非入汾后世凡流水俗多
呼某河叔重得古学于贾侍中未尝少假借汉中阳西
滨黄河说文亦一證道元就漹字与邬字牵合谬矣孟
坚以邬县北九泽当周职方昭馀祁然尔雅称晋有大
陆㷼有昭馀祁吕氏春秋称晋之大陆赵之钜鹿㷼之
大昭而周礼昭馀祁与虖池呕夷涞易并举郑康成云
呕夷祁夷欤考呕夷即滱水出灵丘祁夷出平舒并今
卷六 第 10a 页
大同府境源流各别道元溷昭馀祁大陆呕夷而一之
尤误呕夷亦川而非泽祁县本晋祁氏之田因一祁字
而牵昭馀祁于祁县因一夷字而疑呕夷即祁夷古人
言地且彼此交纠又何多责后之地志欤尔雅吕览所
称昭馀祁大昭系之㷼㷼之不得跨太原而有祁平遥
介休甚明盖以汉人言周秦则多失以后魏人言汉魏
晋则多失以唐人言后魏齐周隋则多失势使然也魏
收即后魏人而地形志不能详魏之州郡兴废其馀史
廑后一代作前代地志疏漏讹舛实多子长良史也而
史记中往往涉传闻失实之语谓介之推逃入绵山显
卷六 第 10b 页
戾于左氏春秋汉西河郡谷罗武泽在西北武泽本名
虎泽唐人避庙讳所改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云虎泽应
在五原曼伯之北后汉建武二十六年诏使匈奴徙居
西河美稷之虎泽亦即此泽也盖境相接矣其说得之
五原曼柏其故城在河之西而顾景范读史方舆纪要
以谷罗城及虎泽在永宁州北美稷城在汾州府西北
皆无可指实自府而西北至永宁州之北群山蔟拥岩
谷之险绝无平地以容所谓虎泽者平遥志有尹吉甫
将台及墓则后人以晋地之太原释泾阳西北之太原
而吉甫之迹不难东移千馀里且指一墓实之元和志
卷六 第 11a 页
孝义县西五里有魏文侯坟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段干
木墓县志则城西五里有魏文侯墓与元和志合城东
六里有段干木墓与元和志不合县西北七里又有三
子墓指为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是一县中而段干木
墓凡二三水经注河水自河北城南东径芮城二城之
中有段干木冢唐贞观中诏芮城之魏文侯墓段干木
墓并禁樵采元和在贞观后几二百年而在芮城者又
在孝义凡宗仰昔贤用寄爱慕虽指不知谁氏之垄而
闻名起敬可也援以證实用资考覈必有起而辨之者
志事顷已告竣不敢苟同前人处略陈梗槩如右
卷六 第 11b 页
应州续志序(己丑代)
余曩因诗古文词所涉检寻郡邑志书其于经史中地
名山川故城废县以及境内之利病往往遗而不载或
载之又漫无据證志之失大致尽然南丰吴君为应州
政事之馀暇取旧志续之既见者不复赘于篇曰应州
续志书成请序于余余览其书凡旧文失覈必按诸史
事纠谬补逸盖不徒踵续是任也君既勤于考订则余
更质以未入是编二事其一旧志相承袭谓秦汉为阴
馆县考汉志雁门郡阴馆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
入海而武五子传作台水许叔重说文解字㶟水出阴
卷六 第 12a 页
馆累头山㶟水即治水也魏书道武帝西幸马邑观灅
源水经字讹作湿以为出阴馆则同寰宇记累头山在
雁门县西北六十里今山在朔代閒其东南三十五里
即句注山阴馆城在句注陉北水经注桑乾枝水东流
通结两湖俗谓之南池池北对汪陶县之故城
又东北注 㶟水又东北径白狼堆南又东流
四十九里径巨魏亭北其言崞川水也北径繁畤巨魏
亭剧阳阚骃十三州志剧阳在阴馆东北百三里顾景
范读史方舆纪要汪陶废县在应州西一统志汪陶在
山阴县东白狼堆在应州西北巨魏亭在州北剧阳在
卷六 第 12b 页
州东北然则应州殆汉汪陶剧阳二县地阴馆于地非
比矣其一北魏天平二年置善无郡领善无沃阳二县
方舆纪要沃阳废县在应州西南善无城在代州西北
七十里本汉县考汉志沃阳有盐泽水经注盐池西南
去沃阳故城六十五里十三州志善无县南七十五里
有中陵县中陵今宁武之神池县而善无又在其北沃
阳盐池唐为安北都护之胡落盐池今偏关外归化城
西蒙古部地也偏关五寨所食盐今仍自蒙古来况中
陵善无沃阳之水归树颓水以注黄河然则汉沃阳东
南距应州远甚古今沿革作志首以为重吴君雅才闳
卷六 第 13a 页
博举其境内利民病民者既殚心求之而于沿革山川
志之所列咸务底精确不苟同积古以来守讹传谬兹
二事度亦君之乐闻也夫
记洞过水(己丑代)
西北之水多浊而赵地之水清者有二其一曰晋水水
经所谓出晋阳县西县雍山者是也其一曰洞过水水
经所谓出沾县北山者是也沾北山一名沾岭岭西鸣
水沾水所出皆至井陉合寿阳东界之桃水为冶河北
入滹沱岭之南少山大要谷清漳所出南流合于浊漳
自沾岭南迤西为木瓜岭石堠岭八赋岭大廉山有古
卷六 第 13b 页
石堠轑山武山分形如八字故石堠八赋以名其南水
悉归漳北水归洞过沾岭近北二泉并发为洞过水者
与鸣水源同一山今呼陡泉岭在乐平县西其水西北
流经平定州西南木瓜岭之水北流七十五里会之水
经注之南溪水也又西北至寿阳县东南界戊子秋余
以公事往乐平得观洞过水之清驶宿常村肩舆早行
山中见水流浑浊问诸从者曰此洞过水也何不类乃
尔从者应曰昨雨盛水从四山骤至洞过清流潜于浑
水下余疑之复行十数里则清澈锵鸣者曲赴山石閒
问浑水安在从者曰浑水行迟少待当至矣既而果至
卷六 第 14a 页
余始信从者前言不我欺叹水性之清浊迟迅不侔而
不相入也有如是复行三十里许经寿阳之芉头崖洞
过水折而西南流又十馀里至赵家庄卢家庄之閒与
寿水会流七八里皆迤逦行石上汪洋澹泊激石有声
淙淙然下落于建公潭潭方亩许深莫能测四面山皆
土戴石𡾰嵼刻秀建公村隐其閒居人涉水者或以砅
或以略彴余留宿村中询其土俗无识字人无入城邑
识官长人其山川醇朴之气可知也寿水控引寿阳全
境之水南会于洞过洞过于是始浊魏书地形志云同
过水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原过祠下
卷六 第 14b 页
五水合道故曰同过然则同之为洞因水名加偏旁耳
志言五水而廑胪四源失举者舍寿水无足以当之自
建公潭而西径西落镇至榆次县东界游波西逝左则
涂水南来会之水经注所谓出大嵰山涂谷者也大嵰
山即地形志之大廉山又西五里原过水自右会之统
纳众川势亦始平居人用以灌溉故其地沟塍刻镂䆉
稏千顷仿佛江南风景忆春中自汾州还道经晋祠观
晋泉之正出清鉴毛发山下酾渠数十其谷亦宜稻之
二水之清之利更何其相似欤晋水初出而民利之洞
过必径流百数十里而民始食其利则因乎地势然矣
卷六 第 15a 页
五水之合为洞过也惟涂水最古春秋时以名县顾物
情隐显有时是以水经魏志咸表洞过而寿阳命以寿
水郦道元乃称曰黑水宜魏收作志失之也夫
戴东原集卷弟六
卷六 第 1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