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戴东原集卷弟一
四库馆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戴震撰
河閒献王传经考
周易补注目录后语
尚书今文古文考
书顾命后
书郑风后
书小雅十月之交篇后
书小雅后
诗摽有梅解
四库馆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戴震撰
河閒献王传经考
周易补注目录后语
尚书今文古文考
书顾命后
书郑风后
书小雅十月之交篇后
书小雅后
诗摽有梅解
卷一 第 1b 页
诗生民解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一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二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一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二
春秋改元即位考上
春秋改元即位考中
春秋改元即位考下
周之先世不窋巳上阙代系考
河閒献王传经考(刻石河閒府/献王祠左壁)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一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二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一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二
春秋改元即位考上
春秋改元即位考中
春秋改元即位考下
周之先世不窋巳上阙代系考
河閒献王传经考(刻石河閒府/献王祠左壁)
卷一 第 2a 页
汉初六散而复集文帝时诗始萌芽独有鲁诗景帝
时有齐诗韩诗而毛公为诗故训传三十卷郑康成六
论云献王号之曰毛诗汉书儒林传赞武帝立五经
博士书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仅胪四经者鲁齐韩
三家之诗巳立文景閒矣赵岐孟子题辞曰文帝欲广
文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此事史家阙
略不载又曰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盖言罢于武帝
也宣帝更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谷
梁春秋元帝立京氏易平帝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
文尚书而周官经刘歆末年知周公致太平之迹(段玉/裁案)
时有齐诗韩诗而毛公为诗故训传三十卷郑康成六
论云献王号之曰毛诗汉书儒林传赞武帝立五经
博士书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仅胪四经者鲁齐韩
三家之诗巳立文景閒矣赵岐孟子题辞曰文帝欲广
文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此事史家阙
略不载又曰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盖言罢于武帝
也宣帝更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谷
梁春秋元帝立京氏易平帝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
文尚书而周官经刘歆末年知周公致太平之迹(段玉/裁案)
卷一 第 2b 页
(此迹字礼记/正义作道)迹具于斯始有传者凡群经传记之先后
表见于汉大致可考如此今三家诗亡而毛诗独存昔
儒论治春秋可无公芉谷梁不可无左氏当景帝武帝
之閒六初出群言未定献王乃立毛氏诗左氏春秋
博士识固卓卓景十三王传称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
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
七十子之徒所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景帝时河
閒献王好古得古礼献之或曰河閒献王开献书之路
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
考工记以补之陆引或曰者无明据也然本传列献王
表见于汉大致可考如此今三家诗亡而毛诗独存昔
儒论治春秋可无公芉谷梁不可无左氏当景帝武帝
之閒六初出群言未定献王乃立毛氏诗左氏春秋
博士识固卓卓景十三王传称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
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
七十子之徒所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景帝时河
閒献王好古得古礼献之或曰河閒献王开献书之路
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千金不得取
考工记以补之陆引或曰者无明据也然本传列献王
卷一 第 3a 页
所得书首周官汉经师未闻以教授马融周官传谓入
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是也其得自献王无疑郑康
成六论云河閒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
高堂生所传同而字多异记百三十一篇斯即本传所
列礼礼记谓古文礼与记矣周礼六篇郑亦系之献王
又为陆氏得一證大小戴传仪礼又各传礼记往往别
有采获出百三十一篇者殆居多司马贞以今文孝经
为献王所得颜芝本是书本传不列虽颜芝河閒人不
必至献王始得也献王自著书文志有对上下三雍
宫三篇又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作乐
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是也其得自献王无疑郑康
成六论云河閒献王古文礼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
高堂生所传同而字多异记百三十一篇斯即本传所
列礼礼记谓古文礼与记矣周礼六篇郑亦系之献王
又为陆氏得一證大小戴传仪礼又各传礼记往往别
有采获出百三十一篇者殆居多司马贞以今文孝经
为献王所得颜芝本是书本传不列虽颜芝河閒人不
必至献王始得也献王自著书文志有对上下三雍
宫三篇又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作乐
卷一 第 3b 页
记成帝时王禹献二十四卷记者是汉志题曰王禹记
以别乐记二十三篇也史称献王学举六王入朝献
雅乐及对诏策所问三十馀事悉不传凡献王所得书
或亡或存其可知者如此
周易补注目录后语
郑康成始合彖象于经如今王弼本之乾卦后加彖曰
象曰者是也弼又分文言于乾坤后各加文言曰而自
坤卦巳后彖及象之论两体者分属卦词后解爻词者
逐爻分属其后于是汉时所谓十二篇莫能言其旧孔
冲远曰易经本分为上下二篇彖象释卦亦当随经而
以别乐记二十三篇也史称献王学举六王入朝献
雅乐及对诏策所问三十馀事悉不传凡献王所得书
或亡或存其可知者如此
周易补注目录后语
郑康成始合彖象于经如今王弼本之乾卦后加彖曰
象曰者是也弼又分文言于乾坤后各加文言曰而自
坤卦巳后彖及象之论两体者分属卦词后解爻词者
逐爻分属其后于是汉时所谓十二篇莫能言其旧孔
冲远曰易经本分为上下二篇彖象释卦亦当随经而
卷一 第 4a 页
分故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
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徒并同此说汉书
文志曰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是十二篇三家
所同也儒林传曰费直治易长于卦筮无章句徒以彖
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经盖费氏易不自立故训
章句其解说经即用十篇之言明其当时之口讲指画
如此是十二篇费氏未尝改也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
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初
不闻刘向班固言其篇题与诸家异后人误读儒林传
乃赝作费氏易省去彖象系辞之目总以一传字加于
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徒并同此说汉书
文志曰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是十二篇三家
所同也儒林传曰费直治易长于卦筮无章句徒以彖
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经盖费氏易不自立故训
章句其解说经即用十篇之言明其当时之口讲指画
如此是十二篇费氏未尝改也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
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初
不闻刘向班固言其篇题与诸家异后人误读儒林传
乃赝作费氏易省去彖象系辞之目总以一传字加于
卷一 第 4b 页
彖象之首纷纷咎费氏改经不察之论也武帝时博士
之业易虽巳十二篇然昔儒相传说卦三篇与今文大
誓同后出说卦分之为序卦杂卦故三篇词指不类孔
子之言或经师所记孔门馀论或别有所传述博士集
而读之遂一归孔子谓之十翼矣
尚书今文古文考
尚书二十八篇济南伏生所传后附益大誓一篇用当
时隶书写之故称今文尚书而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
宅所得者多十六篇许叔重说文解字叙记六体书一
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盖如商周鼎彝之书故称古文
之业易虽巳十二篇然昔儒相传说卦三篇与今文大
誓同后出说卦分之为序卦杂卦故三篇词指不类孔
子之言或经师所记孔门馀论或别有所传述博士集
而读之遂一归孔子谓之十翼矣
尚书今文古文考
尚书二十八篇济南伏生所传后附益大誓一篇用当
时隶书写之故称今文尚书而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
宅所得者多十六篇许叔重说文解字叙记六体书一
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盖如商周鼎彝之书故称古文
卷一 第 5a 页
尚书以入于秘府未列学官故谓之中古文伏生书无
大誓而史记乃云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
篇殆因是时巳于伏生所传内益以大誓共为博士之
业不复别识言耳刘向别录曰民有得大誓书于壁内
者献之与博士使读说之数月皆起传以教人刘歆移
书大常博士曰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
书尚书初出屋壁朽折散绝大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
郑康成书论曰民閒得大誓刘郑所记可援以补史家
之略卫宏定古文尚书叙云(段玉裁案当作/诏定古文官书)伏生老不
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
大誓而史记乃云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
篇殆因是时巳于伏生所传内益以大誓共为博士之
业不复别识言耳刘向别录曰民有得大誓书于壁内
者献之与博士使读说之数月皆起传以教人刘歆移
书大常博士曰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
书尚书初出屋壁朽折散绝大誓后得博士集而读之
郑康成书论曰民閒得大誓刘郑所记可援以补史家
之略卫宏定古文尚书叙云(段玉裁案当作/诏定古文官书)伏生老不
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错齐人语多与颍川
卷一 第 5b 页
异错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属读而巳此不察
之说也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和伯实躬事伏生受书由
是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之学史记及汉书皆曰秦时燔
书伏生壁藏之汉兴即以教于齐鲁之閒其非得之口
诵无女子传言事甚显白大誓外有百篇之序史记并
见采录前此大常蓼侯孔臧与安国书曰臧闻尚书二
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何图乃有百篇邪(案孔丛子伪/书不足据)
是大誓并序为伏生书所无明甚百篇旧次汤誓在臣
扈后咸有一德在汤诰后周官在立政前蔡仲之命费
誓在吕刑前孔冲远曰郑依贾氏所奏别录为次是也
之说也济南张生及欧阳生和伯实躬事伏生受书由
是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之学史记及汉书皆曰秦时燔
书伏生壁藏之汉兴即以教于齐鲁之閒其非得之口
诵无女子传言事甚显白大誓外有百篇之序史记并
见采录前此大常蓼侯孔臧与安国书曰臧闻尚书二
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何图乃有百篇邪(案孔丛子伪/书不足据)
是大誓并序为伏生书所无明甚百篇旧次汤誓在臣
扈后咸有一德在汤诰后周官在立政前蔡仲之命费
誓在吕刑前孔冲远曰郑依贾氏所奏别录为次是也
卷一 第 6a 页
古文尚书之出于汉代者儒林传称逸书得十馀篇刘歆
言逸书十六篇藏于秘府伏而未发蓺文志言以考二十
九篇得多十六篇荀悦汉纪言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武
帝时孔安国家献之马融书序言逸十六篇绝无师说其
篇名则郑注书序逸篇之目舜典汨作九共大禹谟弃稷
(案正义曰马郑王所/据书序名为弃稷)五子之歌胤征典宝汤诰咸有一德
伊训伊陟(案旧作肆命今/从宋板书正义)原命武成旅獒囧命以此十六
卷合今文所有之二十九卷百篇之序一卷是为文志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九共析为九则逸书凡二十四而
今文所有者析为三十四盘庚大誓各分而三顾命分王
言逸书十六篇藏于秘府伏而未发蓺文志言以考二十
九篇得多十六篇荀悦汉纪言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武
帝时孔安国家献之马融书序言逸十六篇绝无师说其
篇名则郑注书序逸篇之目舜典汨作九共大禹谟弃稷
(案正义曰马郑王所/据书序名为弃稷)五子之歌胤征典宝汤诰咸有一德
伊训伊陟(案旧作肆命今/从宋板书正义)原命武成旅獒囧命以此十六
卷合今文所有之二十九卷百篇之序一卷是为文志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九共析为九则逸书凡二十四而
今文所有者析为三十四盘庚大誓各分而三顾命分王
卷一 第 6b 页
若曰巳下为康王之诰也不数百篇之序故刘向别录云
五十八篇桓谭新论云古文尚书旧有四十五卷为五十
八篇文志虽数百篇之序增多一卷而四十六卷者一
卷篇亡郑康成所谓武成逸篇建武之际亡适当其亡篇
故志廑称五十七篇古文非博士所治是以谓之逸书
刘向刘歆班固贾逵校理秘书咸得见之民閒则有胶
东庸生之遗学建初延光光和中尝诏选高才生能通
者以扶微学广异义而后汉之儒如尹敏周防孔僖杜
林卫贾马郑传是学不一人然贾马郑虽雅好古文其
作训注亦但解其今文所立于学官者岂逸篇残脱失
五十八篇桓谭新论云古文尚书旧有四十五卷为五十
八篇文志虽数百篇之序增多一卷而四十六卷者一
卷篇亡郑康成所谓武成逸篇建武之际亡适当其亡篇
故志廑称五十七篇古文非博士所治是以谓之逸书
刘向刘歆班固贾逵校理秘书咸得见之民閒则有胶
东庸生之遗学建初延光光和中尝诏选高才生能通
者以扶微学广异义而后汉之儒如尹敏周防孔僖杜
林卫贾马郑传是学不一人然贾马郑虽雅好古文其
作训注亦但解其今文所立于学官者岂逸篇残脱失
卷一 第 7a 页
次不可读欤逸书既亡东晋元帝时梅赜乃奏上古文
尚书孔安国传于二十八篇析为三十一之外更析尧
典皋陶谟为舜典益稷增多十九篇析为二十五以傅
合五十八篇之数散百篇之序引冠篇首而分同序者
同卷异序者异卷亡篇之序列次其閒为四十六卷以
傅合文志所录卷数盖莫由知聚敛群书而为之者
实始何人赜自言受之臧曹曹受之梁柳柳受之苏愉
愉受之郑冲而其说往往与王肃不异是又今之古文
尚书而非汉时秘府所藏经师所涉之十六篇矣
书顾命后
尚书孔安国传于二十八篇析为三十一之外更析尧
典皋陶谟为舜典益稷增多十九篇析为二十五以傅
合五十八篇之数散百篇之序引冠篇首而分同序者
同卷异序者异卷亡篇之序列次其閒为四十六卷以
傅合文志所录卷数盖莫由知聚敛群书而为之者
实始何人赜自言受之臧曹曹受之梁柳柳受之苏愉
愉受之郑冲而其说往往与王肃不异是又今之古文
尚书而非汉时秘府所藏经师所涉之十六篇矣
书顾命后
卷一 第 7b 页
马郑王本分王若曰巳下为康王之诰东晋晚出之古
文分王出在应门之内巳下为康王之诰皆非也(案马/郑王)
(所传真古文/不得并非之)考此篇自狄设黼扆缀衣至末踰年即位
事也必日前陈设故不书日踰年即位礼之大常不必
书日而知也大保降收则受册命毕而诸侯出庙门俟
王出在应门之内乃记即位之仪顾命之篇其大端有
三群臣受顾命一也踰年即位康王先受册命二也适
治朝践天子之位三也说者不察受册命及出至路门
外应门内之治朝属踰年遂疑西方东方诸侯为来问
王疾者则新丧内天崩地坼之痛而从容兴荅必无是
文分王出在应门之内巳下为康王之诰皆非也(案马/郑王)
(所传真古文/不得并非之)考此篇自狄设黼扆缀衣至末踰年即位
事也必日前陈设故不书日踰年即位礼之大常不必
书日而知也大保降收则受册命毕而诸侯出庙门俟
王出在应门之内乃记即位之仪顾命之篇其大端有
三群臣受顾命一也踰年即位康王先受册命二也适
治朝践天子之位三也说者不察受册命及出至路门
外应门内之治朝属踰年遂疑西方东方诸侯为来问
王疾者则新丧内天崩地坼之痛而从容兴荅必无是
卷一 第 8a 页
情又不必论其他事之礼与非礼矣
书郑风后
郑列于王之后者顾炎武曰自邶至曹皆周初之次序
先邶鄘卫殷之故都也次之以王周东都也何以知其
周初之次序邶鄘也晋而谓之唐也皆西周之旧也惟
郑乃宣王所封中兴之后始立其名于大师而列于诸
国之先者郑亦王畿之内也故次于王也桓公之时其
诗不存故首缁衣如顾氏说郑之名列在大师者西郑
也国语郑桓公有灭虢鄫等十邑之谋武公卒取之遂
居济洛河颍之閒以始受封之郑名之是谓新郑又曰
书郑风后
郑列于王之后者顾炎武曰自邶至曹皆周初之次序
先邶鄘卫殷之故都也次之以王周东都也何以知其
周初之次序邶鄘也晋而谓之唐也皆西周之旧也惟
郑乃宣王所封中兴之后始立其名于大师而列于诸
国之先者郑亦王畿之内也故次于王也桓公之时其
诗不存故首缁衣如顾氏说郑之名列在大师者西郑
也国语郑桓公有灭虢鄫等十邑之谋武公卒取之遂
居济洛河颍之閒以始受封之郑名之是谓新郑又曰
卷一 第 8b 页
东郑今所系诗东郑之诗也郑之名不改故大师所列
亦不改也乐记魏文侯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
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子夏谓其所好者溺音许叔重
五经异义以郑诗解论语郑声淫而康成驳之曰左传
说烦手淫声谓之郑声言烦手踯躅之声使淫过矣其
注乐记桑閒濮上之音引纣作靡靡之乐为證不引桑
中之篇明桑閒濮上其音之由来巳久凡所谓声所谓
音非言其诗也如靡靡之乐涤滥之音其始作也实自
郑卫桑閒濮上耳然则郑卫之音非郑诗卫诗桑閒濮
上之音非桑中诗其义甚明后儒谓变风有里巷狭邪
亦不改也乐记魏文侯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
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子夏谓其所好者溺音许叔重
五经异义以郑诗解论语郑声淫而康成驳之曰左传
说烦手淫声谓之郑声言烦手踯躅之声使淫过矣其
注乐记桑閒濮上之音引纣作靡靡之乐为證不引桑
中之篇明桑閒濮上其音之由来巳久凡所谓声所谓
音非言其诗也如靡靡之乐涤滥之音其始作也实自
郑卫桑閒濮上耳然则郑卫之音非郑诗卫诗桑閒濮
上之音非桑中诗其义甚明后儒谓变风有里巷狭邪
卷一 第 9a 页
之作存之可以识其国乱无政左氏春秋郑六卿饯韩
宣子于郊所赋诗固后儒所目为淫奔之词者岂亦播
其国乱无政乎若曰赋诗断章则亦有当辨五常之际
本自相通或朋友兄弟夫妇之诗用之于君臣或男女
之诗用之于好贤然不可以邪僻之言加之君子鄙亵
之事诵之朝廷接之宾客据是断之毛诗言变风止乎
礼义信矣
书小雅十月之交篇后
郑康成氏笺毛诗云周之十月夏之八月也梁虞𠠎唐
傅仁均及一行并推周幽王六年乙丑岁建酉之月辛
宣子于郊所赋诗固后儒所目为淫奔之词者岂亦播
其国乱无政乎若曰赋诗断章则亦有当辨五常之际
本自相通或朋友兄弟夫妇之诗用之于君臣或男女
之诗用之于好贤然不可以邪僻之言加之君子鄙亵
之事诵之朝廷接之宾客据是断之毛诗言变风止乎
礼义信矣
书小雅十月之交篇后
郑康成氏笺毛诗云周之十月夏之八月也梁虞𠠎唐
傅仁均及一行并推周幽王六年乙丑岁建酉之月辛
卷一 第 9b 页
卯朔辰时日食宋刘原甫始疑为夏正月近阎百诗尚
书古文疏證初亦用刘原甫说谓虞𠠎诸人傅会后既
通推步上推之正合复著论自驳旧时之失然其言曰
康成考之方作笺又曰经解不可尽拘以理者此类是
也则又不然毛诗篇义云刺幽王笺乃谓当为刺厉王
岂与所推合乎康成盖决以理而已赵子常云诗本歌
谣又多民事故或用夏正以便文通俗子常此论明诗
中用夏正者原无所拘滞然则十月之交篇举斯时日
食以陈谏泥何例必取夏正而废周一代正朔之大为
不可用乎病在析理未精猥以为经解不可尽拘以理
书古文疏證初亦用刘原甫说谓虞𠠎诸人傅会后既
通推步上推之正合复著论自驳旧时之失然其言曰
康成考之方作笺又曰经解不可尽拘以理者此类是
也则又不然毛诗篇义云刺幽王笺乃谓当为刺厉王
岂与所推合乎康成盖决以理而已赵子常云诗本歌
谣又多民事故或用夏正以便文通俗子常此论明诗
中用夏正者原无所拘滞然则十月之交篇举斯时日
食以陈谏泥何例必取夏正而废周一代正朔之大为
不可用乎病在析理未精猥以为经解不可尽拘以理
卷一 第 10a 页
是开解经者之毙也国语幽王三年西州三川皆震三
川竭岐山崩此诗所谓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正指其事诗系之幽王国语亦其一證古无
推日食法魏黄初巳后始课日食疏密及张子信而益
详然唐宋推步家犹未能立法无舛有当食不食不当
食而食之谬说载在史志大致日月交食一事可以验
推步得失其有不应失在立法不失在天行也使有变
动失行则必不可以得其准无从立推之之常法矣或
日日食既预推而得圣人畏天变之意何如曰此变其
县象著明之常不必为变其行度之常也岂有天变见
川竭岐山崩此诗所谓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正指其事诗系之幽王国语亦其一證古无
推日食法魏黄初巳后始课日食疏密及张子信而益
详然唐宋推步家犹未能立法无舛有当食不食不当
食而食之谬说载在史志大致日月交食一事可以验
推步得失其有不应失在立法不失在天行也使有变
动失行则必不可以得其准无从立推之之常法矣或
日日食既预推而得圣人畏天变之意何如曰此变其
县象著明之常不必为变其行度之常也岂有天变见
卷一 第 10b 页
于上而圣人不恐惧修省者乎人君日食修德月食修
刑依乎阴阳立义无非敬天畏天之诚耳或曰诗言亦
孔之丑又言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何也曰此以王不知事天而但陈天变以谏戒也县象
著明莫大乎日月犹有时蔽亏人君而可自谓无蔽无
足亏君德乎日君象月臣象日失其明俾昼作夜君德
如斯岂不甚丑冀王反己自责知其蔽而丑之则修德
而复乎常明之体矣
书小雅后
鹿鸣巳下二十二篇汉经师以为正雅亡其词者六故
刑依乎阴阳立义无非敬天畏天之诚耳或曰诗言亦
孔之丑又言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何也曰此以王不知事天而但陈天变以谏戒也县象
著明莫大乎日月犹有时蔽亏人君而可自谓无蔽无
足亏君德乎日君象月臣象日失其明俾昼作夜君德
如斯岂不甚丑冀王反己自责知其蔽而丑之则修德
而复乎常明之体矣
书小雅后
鹿鸣巳下二十二篇汉经师以为正雅亡其词者六故
卷一 第 11a 页
郑康成诗谱云小雅十六篇为正经采薇出车杕杜汉
世有谓为懿王时诗者据诗中曰天子曰王命毛郑解
为殷王徒泥正雅作于周初耳苟其诗得乎义之正而
为治世之正事何必非正雅乎文王未尝自称王成康
以后昭穆共懿考夷厉宣八王而宣王命吉甫北征曰
猃狁孔炽则前此二百馀年閒固不必无猃狁崛强之
事矣宣王之臣皇父谓南仲为太祖岂必远求南仲于
文王时与文王之臣亦未闻有南仲者南陔巳下则又
周初雅乐未可泥今之篇什弟次定作诗时世也
诗摽有梅解(丙戌)
世有谓为懿王时诗者据诗中曰天子曰王命毛郑解
为殷王徒泥正雅作于周初耳苟其诗得乎义之正而
为治世之正事何必非正雅乎文王未尝自称王成康
以后昭穆共懿考夷厉宣八王而宣王命吉甫北征曰
猃狁孔炽则前此二百馀年閒固不必无猃狁崛强之
事矣宣王之臣皇父谓南仲为太祖岂必远求南仲于
文王时与文王之臣亦未闻有南仲者南陔巳下则又
周初雅乐未可泥今之篇什弟次定作诗时世也
诗摽有梅解(丙戌)
卷一 第 11b 页
毛郑皆以此诗专为女子年二十当嫁者而言为说本
周礼又皆以梅之落喻年衰郑则兼取梅落见巳过春
而至夏似迂曲难通集传以为女子贞信自守惧其嫁
不及时而有强㬥之辱岂化行之世女宜有此惧邪亦
非也古者嫁娶之期说𡵨而未定其以少长论者或主
于男三十女二十或目此为期尽之法据诗礼證之男
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二十曰弱冠三
十日壮有室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
三年而嫁盖冠而后有室笄而可以嫁(春秋传晋侯问/公年季武子对)
(日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男
周礼又皆以梅之落喻年衰郑则兼取梅落见巳过春
而至夏似迂曲难通集传以为女子贞信自守惧其嫁
不及时而有强㬥之辱岂化行之世女宜有此惧邪亦
非也古者嫁娶之期说𡵨而未定其以少长论者或主
于男三十女二十或目此为期尽之法据诗礼證之男
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二十曰弱冠三
十日壮有室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
三年而嫁盖冠而后有室笄而可以嫁(春秋传晋侯问/公年季武子对)
(日会于沙随之岁寡君以生晋侯曰十二年矣是谓/一终一星终也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子礼也)男
卷一 第 12a 页
自二十至三十女自十五至二十皆婚姻以时者也(谯/周)
(云男自二十以及三十女自十五以及二十皆得以嫁/娶先是则速后是则晚凡人嫁娶或以贤淑或以方类)
(岂但年数而巳若必𢀩十年乃为夫妇是废贤淑方类/苟比年数而巳礼何为然哉则三十而娶二十而嫁说)
(嫁娶之限盖不/得复过此耳)大戴礼记曰男八岁而龀(毁齿/也)十六然
后精通然后其施行女七岁而龀十四然后其化成(卢/辩)
(注云古者皆以二十三十为婚/姻之年十四十六为嫁娶之期)此举其端言之也墨子
书曰昔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
十五毋敢不事人(王肃云前贤有言丈夫二十不敢/不有室女子十五不敢不有其家)此
举其中言之也周官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
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云男自二十以及三十女自十五以及二十皆得以嫁/娶先是则速后是则晚凡人嫁娶或以贤淑或以方类)
(岂但年数而巳若必𢀩十年乃为夫妇是废贤淑方类/苟比年数而巳礼何为然哉则三十而娶二十而嫁说)
(嫁娶之限盖不/得复过此耳)大戴礼记曰男八岁而龀(毁齿/也)十六然
后精通然后其施行女七岁而龀十四然后其化成(卢/辩)
(注云古者皆以二十三十为婚/姻之年十四十六为嫁娶之期)此举其端言之也墨子
书曰昔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
十五毋敢不事人(王肃云前贤有言丈夫二十不敢/不有室女子十五不敢不有其家)此
举其中言之也周官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
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卷一 第 12b 页
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
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此举其终之大
限冒之也不使民之后期而听其先期恐至于废伦也
亦所以顺民之性而民自远于犯礼之行也周礼凡言
会者皆谓岁计日会中春令会男女者使其属稽之覈
之三十之男二十之女贫不能婚嫁者许其杀礼杀礼
则媒妁通言而行谓之不聘不聘谓之奔故曰于是时
也奔者不禁奔之为妻者也记曰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奔之为妾者也买妾者纳财而不用礼因其不聘故谓
之奔(左传声伯之母不聘穆/姜日吾不以妾为姒)凡三十之男二十之女非
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此举其终之大
限冒之也不使民之后期而听其先期恐至于废伦也
亦所以顺民之性而民自远于犯礼之行也周礼凡言
会者皆谓岁计日会中春令会男女者使其属稽之覈
之三十之男二十之女贫不能婚嫁者许其杀礼杀礼
则媒妁通言而行谓之不聘不聘谓之奔故曰于是时
也奔者不禁奔之为妻者也记曰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奔之为妾者也买妾者纳财而不用礼因其不聘故谓
之奔(左传声伯之母不聘穆/姜日吾不以妾为姒)凡三十之男二十之女非
卷一 第 13a 页
有故而后期者为不用令非仲春不禁之时而不行六
礼者为不用令国语句践欲报吴誓其民曰女子十七
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此志在
蕃育人民故限之使速婚若民之先期男十六而娶女
十四而嫁亦不闻古人有禁也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如周礼中春许行之者皆男女以正者也其以日月
论者或主于起自仲春至仲夏犹承春末未远过此则
止矣或主于起自季秋至仲春则礼杀而止夏小正二
月绥多士女说曰绥安也冠子娶妇之时也豳诗曰春
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采蘩夏小
礼者为不用令国语句践欲报吴誓其民曰女子十七
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此志在
蕃育人民故限之使速婚若民之先期男十六而娶女
十四而嫁亦不闻古人有禁也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如周礼中春许行之者皆男女以正者也其以日月
论者或主于起自仲春至仲夏犹承春末未远过此则
止矣或主于起自季秋至仲春则礼杀而止夏小正二
月绥多士女说曰绥安也冠子娶妇之时也豳诗曰春
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采蘩夏小
卷一 第 13b 页
正系之二月而卫诗曰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言自纳采
至亲迎节次非可骤施从容用礼然也荀卿书曰霜降
逆女冰泮杀止(韩诗/传同)杀止云者盖季秋之月农事备收
婚嫁之礼渐举至冰泮巳盛行仲春耕者少舍犹得合
男女之事是时从容用礼者固多其贫不能婚嫁者会
计其年因以是时许其杀礼自是而后民急农事婚嫁
亦渐止矣周礼中春之令专为不备六礼之民纠察其
杀礼之由且三十之男二十之女至是尽许其杀礼婚
嫁过此岂有后期者哉凡婚嫁备六礼者常也常则不
限其时月其杀礼不聘者权也权则限以时月夫婚姻
至亲迎节次非可骤施从容用礼然也荀卿书曰霜降
逆女冰泮杀止(韩诗/传同)杀止云者盖季秋之月农事备收
婚嫁之礼渐举至冰泮巳盛行仲春耕者少舍犹得合
男女之事是时从容用礼者固多其贫不能婚嫁者会
计其年因以是时许其杀礼自是而后民急农事婚嫁
亦渐止矣周礼中春之令专为不备六礼之民纠察其
杀礼之由且三十之男二十之女至是尽许其杀礼婚
嫁过此岂有后期者哉凡婚嫁备六礼者常也常则不
限其时月其杀礼不聘者权也权则限以时月夫婚姻
卷一 第 14a 页
不使之六礼备则礼教不行夫妇之道阙而淫僻之罪
繁不计少长以为之期则过其盛壮之年而失人伦之
正不许其杀礼则所立之期不行既杀礼而不限以时
月则男女之讼必生以是言之周礼三十二十之期及
中春之令昭然矣荒政之十曰多昏则又不计其年不
限仲春而皆许杀礼者古人立中以定制女子即过二
十亦未遽为年衰则知梅落非喻年衰也梅之落盖喻
女子有离父母之道及时当嫁耳首章言十犹馀七次
章言十而馀三卒章言皆在顷筐喻待嫁者之先后毕
嫁也周礼所言者实古人相承之治法此诗所言即其
繁不计少长以为之期则过其盛壮之年而失人伦之
正不许其杀礼则所立之期不行既杀礼而不限以时
月则男女之讼必生以是言之周礼三十二十之期及
中春之令昭然矣荒政之十曰多昏则又不计其年不
限仲春而皆许杀礼者古人立中以定制女子即过二
十亦未遽为年衰则知梅落非喻年衰也梅之落盖喻
女子有离父母之道及时当嫁耳首章言十犹馀七次
章言十而馀三卒章言皆在顷筐喻待嫁者之先后毕
嫁也周礼所言者实古人相承之治法此诗所言即其
卷一 第 14b 页
见之民事者也录之召南所以见治法之修明咸知从
令欤
诗生民解
此诗异说纷然秦汉閒儒巳莫能徵考治经所当阙疑
者也然其事关礼典之大又不可徒守阙疑之义合诗
礼综覈之周礼享先妣在享先祖之前郑注云周立庙
自后稷为始祖姜嫄无所妃是以特立庙而祭之然则
周人特立姜嫄庙之意非后稷更无所祖而不得不妣
姜嫄一人乎至于鲁盖亦立姜嫄庙谓之閟宫鲁何以
作閟宫周立太庙事后稷别为姜嫄立庙鲁侯承祀见
令欤
诗生民解
此诗异说纷然秦汉閒儒巳莫能徵考治经所当阙疑
者也然其事关礼典之大又不可徒守阙疑之义合诗
礼综覈之周礼享先妣在享先祖之前郑注云周立庙
自后稷为始祖姜嫄无所妃是以特立庙而祭之然则
周人特立姜嫄庙之意非后稷更无所祖而不得不妣
姜嫄一人乎至于鲁盖亦立姜嫄庙谓之閟宫鲁何以
作閟宫周立太庙事后稷别为姜嫄立庙鲁侯承祀见
卷一 第 15a 页
于诗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见于礼曰鲁人将有事于
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郑注云告后稷也告之者将以
配天然则以周享先妣推事后稷之义事之鲁亦推事
后稷之义而事之乎帝系曰帝喾上妃姜嫄本失实之
词徒以傅会周人禘喾为其祖之所自出国语禘郊宗
祖报五者禘郊与宗祖之名异有虞氏郊尧商人禘舜
礼记祭法易之以有虞氏郊喾宗尧殷人禘喾喾在郊
禘未可知也虞舍其先世而宗尧是乱宗属矣非也使
喾为周家祖之所自出何雅颂中言姜嫄言后稷竟无
一语上溯及喾且姜嫄有庙而喾无庙若曰履迹感生
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郑注云告后稷也告之者将以
配天然则以周享先妣推事后稷之义事之鲁亦推事
后稷之义而事之乎帝系曰帝喾上妃姜嫄本失实之
词徒以傅会周人禘喾为其祖之所自出国语禘郊宗
祖报五者禘郊与宗祖之名异有虞氏郊尧商人禘舜
礼记祭法易之以有虞氏郊喾宗尧殷人禘喾喾在郊
禘未可知也虞舍其先世而宗尧是乱宗属矣非也使
喾为周家祖之所自出何雅颂中言姜嫄言后稷竟无
一语上溯及喾且姜嫄有庙而喾无庙若曰履迹感生
卷一 第 15b 页
不得属之喾则喾明明非其祖之所自出曾谓王者事
祖祢之大义而可蒙昧其閒乎由是以言周祖后稷于
上更无可推后稷非无母之子故姜嫄不可无庙始祖
庙之外别立姜嫄庙不在庙制之数周礼享先妣与天
神地示四望山川皆分用前代之乐享先祖用周大武
此礼意之至微也无于礼者之礼也明乎礼可以通诗
诗美姜嫄曰克禋克祀以弗无子何也禋祀并事天之
名德可以当神明然后能事天姜嫄无夫而生子故推
明其德之能禋祀上帝即鲁颂閟宫所称赫赫姜嫄其
德不回上帝是依是也凡言德行至于能事天皆纯粹
祖祢之大义而可蒙昧其閒乎由是以言周祖后稷于
上更无可推后稷非无母之子故姜嫄不可无庙始祖
庙之外别立姜嫄庙不在庙制之数周礼享先妣与天
神地示四望山川皆分用前代之乐享先祖用周大武
此礼意之至微也无于礼者之礼也明乎礼可以通诗
诗美姜嫄曰克禋克祀以弗无子何也禋祀并事天之
名德可以当神明然后能事天姜嫄无夫而生子故推
明其德之能禋祀上帝即鲁颂閟宫所称赫赫姜嫄其
德不回上帝是依是也凡言德行至于能事天皆纯粹
卷一 第 16a 页
无疵之极词克也者不负是事也以弗无子者许益之
云弗无之为言有也如莫匪尔极者皆是尔极也求福
不回者求福之正也方社不莫者祭之早也其则不远
者则之近也如许氏说无庸破弗为祓然不直曰是以
有子而曰以弗无子反言以见其非理之常次章曰上
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何也古字丕皆作不前曰
以弗无子后曰居然生子莫知其由也气化生人巳后
既人类相生久矣忽有界乎气化之际者而所生又非
常之哲人岂可谓之偶然乎莫明于言禋祀获福之常
理以见哲人降生与降福无二理也圣人之所难言也
云弗无之为言有也如莫匪尔极者皆是尔极也求福
不回者求福之正也方社不莫者祭之早也其则不远
者则之近也如许氏说无庸破弗为祓然不直曰是以
有子而曰以弗无子反言以见其非理之常次章曰上
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何也古字丕皆作不前曰
以弗无子后曰居然生子莫知其由也气化生人巳后
既人类相生久矣忽有界乎气化之际者而所生又非
常之哲人岂可谓之偶然乎莫明于言禋祀获福之常
理以见哲人降生与降福无二理也圣人之所难言也
卷一 第 16b 页
三章言生而弃之感其异然后收养之后稷之名弃以
此此必非设言也使未尝弃而言之是诬也旧说祠高
禖祓除无子求有子及生子月辰又居侧室肃戒不御
(笺云夙之/言肃也)若是则姜嫄有夫而求子反以生子归之𡳐
迹决为非父之子至于弃之是惑也非父之子矣又安
得以喾为父乎商人祖契于上亦更无可推故商颂言
有娀与周之但言姜嫄同不然何异知母而不知父舍
德行人事而词涉禨𥙶怪迂商周之礼与诗咸悖矣稷
契之生既皆非常或弃或否何也上古人心醇质以为
不祥则弃不以为不祥则不弃无他故也
此此必非设言也使未尝弃而言之是诬也旧说祠高
禖祓除无子求有子及生子月辰又居侧室肃戒不御
(笺云夙之/言肃也)若是则姜嫄有夫而求子反以生子归之𡳐
迹决为非父之子至于弃之是惑也非父之子矣又安
得以喾为父乎商人祖契于上亦更无可推故商颂言
有娀与周之但言姜嫄同不然何异知母而不知父舍
德行人事而词涉禨𥙶怪迂商周之礼与诗咸悖矣稷
契之生既皆非常或弃或否何也上古人心醇质以为
不祥则弃不以为不祥则不弃无他故也
卷一 第 17a 页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一(乙亥)
周之历法掌于冯相氏占变掌于保章氏而大史所掌
者历日天时之书凡推步望氛不属焉然又曰正岁年
以序事据推步言之乎非也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
年夏数得天故殷周虽改正朔仍兼用夏正周用夏不
用殷故举岁年不及祀岁也者夏时也以建寅为孟春
年也者周以建子为正月也夏之岁周之年不同而兼
用不可弗正之以序别其行事如祭祀田猎逆暑迎寒
之属夏时系仲春者周为四月系仲秋者周为十月是
也郑康成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数云者日躔发敛
周之历法掌于冯相氏占变掌于保章氏而大史所掌
者历日天时之书凡推步望氛不属焉然又曰正岁年
以序事据推步言之乎非也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
年夏数得天故殷周虽改正朔仍兼用夏正周用夏不
用殷故举岁年不及祀岁也者夏时也以建寅为孟春
年也者周以建子为正月也夏之岁周之年不同而兼
用不可弗正之以序别其行事如祭祀田猎逆暑迎寒
之属夏时系仲春者周为四月系仲秋者周为十月是
也郑康成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数云者日躔发敛
卷一 第 17b 页
一周凡三百六十有五日小馀不及四分日之一十二
分之自前中气入后中气三十日而有盈分朔数云者
月与日会以成一月凡十二月三百五十四五日有闰
月则三百八十四日日月同行谓之合朔自前朔距后
朔三十日而有虚分中朔之法冯相氏职之矣康成据
以别岁年之名稽诸古籍未有明證矧夏时首建寅中
数起冬至建子是又二说之不可相通也然则偏据尔
雅得非孤證欤曰周礼有之其为夏时之正月元日谓
之正岁正岁者犹曰岁之正始也凌人岁十有二月令
斩冰明夏时之十有二月也以周礼解周礼一书之中
分之自前中气入后中气三十日而有盈分朔数云者
月与日会以成一月凡十二月三百五十四五日有闰
月则三百八十四日日月同行谓之合朔自前朔距后
朔三十日而有虚分中朔之法冯相氏职之矣康成据
以别岁年之名稽诸古籍未有明證矧夏时首建寅中
数起冬至建子是又二说之不可相通也然则偏据尔
雅得非孤證欤曰周礼有之其为夏时之正月元日谓
之正岁正岁者犹曰岁之正始也凌人岁十有二月令
斩冰明夏时之十有二月也以周礼解周礼一书之中
卷一 第 18a 页
无事于更端立异矣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二
周礼之书曰岁终曰正岁曰春秋冬夏皆夏时也夏数
得天以夏时经纪庶事斯顺而易明然周之颁朔必以
周正故用夏谓之岁用周谓之年大史按其从夏时所
行之事合以周之历日此之谓正岁年以序事也后儒
或谓正月之吉亦夏时其说曰凌人掌冰政(杜子春改/政为正属)
(下/句)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十二月为夏之十二月
则正月亦为夏之正月舍此无證也余以谓周礼重别
岁年之名直曰正月之吉则知为周正月也不直曰十
周礼大史正岁年解二
周礼之书曰岁终曰正岁曰春秋冬夏皆夏时也夏数
得天以夏时经纪庶事斯顺而易明然周之颁朔必以
周正故用夏谓之岁用周谓之年大史按其从夏时所
行之事合以周之历日此之谓正岁年以序事也后儒
或谓正月之吉亦夏时其说曰凌人掌冰政(杜子春改/政为正属)
(下/句)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十二月为夏之十二月
则正月亦为夏之正月舍此无證也余以谓周礼重别
岁年之名直曰正月之吉则知为周正月也不直曰十
卷一 第 18b 页
有二月而曰岁十有二月加岁以明夏以别周则知为
夏时也此周礼之义例也(他书不/必然)如正月之吉亦夏时
是无别于正岁而大司徒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
都鄙又曰正岁令于教官乡大夫正月之吉受教法于
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正岁令群
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宪之于其所治之国州长正月
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正岁则读教法如初异正
月正岁之名而事不异其为二时审矣凡言正月之吉
必在岁终正岁之前未尝一错举于后其时之相承正
月为建子之月岁终为建丑之月正岁为建寅之月也
夏时也此周礼之义例也(他书不/必然)如正月之吉亦夏时
是无别于正岁而大司徒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
都鄙又曰正岁令于教官乡大夫正月之吉受教法于
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正岁令群
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宪之于其所治之国州长正月
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正岁则读教法如初异正
月正岁之名而事不异其为二时审矣凡言正月之吉
必在岁终正岁之前未尝一错举于后其时之相承正
月为建子之月岁终为建丑之月正岁为建寅之月也
卷一 第 19a 页
周之以建子为正月一王正朔之大不可没焉者也使
有夏无周周焉用改正朔哉周礼所志于官事无不备
曾谓一王正朔之大可以空其事没其文而使后人之
读是书疑若周未尝改正朔也者则周正为大不美而
不可存也岂周之书哉今其书先之以正月之吉布政
之始也故曰始和谓始协调之继之以正岁于是而后
得遍奉以行也六官之长有止言正月之吉不言正岁
者上之所慎在宣布之始也六官之属有止言正岁不
言正月之吉者待上之宣布乃齐同奉行也上之布之
必不能一日而遍王畿千里之广下之奉行又同用是
有夏无周周焉用改正朔哉周礼所志于官事无不备
曾谓一王正朔之大可以空其事没其文而使后人之
读是书疑若周未尝改正朔也者则周正为大不美而
不可存也岂周之书哉今其书先之以正月之吉布政
之始也故曰始和谓始协调之继之以正岁于是而后
得遍奉以行也六官之长有止言正月之吉不言正岁
者上之所慎在宣布之始也六官之属有止言正岁不
言正月之吉者待上之宣布乃齐同奉行也上之布之
必不能一日而遍王畿千里之广下之奉行又同用是
卷一 第 19b 页
日恶能相及乎哉是故因时制其宜以建子之月宣布
自上一王正朔之大既非阙然无事以建寅之月百职
咸举夏数得天复顺其序而不违孔子论为邦用夏时
而作春秋必奉周周礼用正岁以合天而必先正月之
吉以著正朔其义一而巳矣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一
郑康成六论曰戴德传记八十五篇隋书经籍志曰
大戴礼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德撰今是书传本
卷数与隋志合而亡者四十六篇隋志言戴圣删大戴
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殆因所亡篇数傅合为
自上一王正朔之大既非阙然无事以建寅之月百职
咸举夏数得天复顺其序而不违孔子论为邦用夏时
而作春秋必奉周周礼用正岁以合天而必先正月之
吉以著正朔其义一而巳矣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一
郑康成六论曰戴德传记八十五篇隋书经籍志曰
大戴礼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德撰今是书传本
卷数与隋志合而亡者四十六篇隋志言戴圣删大戴
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殆因所亡篇数傅合为
卷一 第 20a 页
是言欤其存者哀公问及投壶小戴记亦列此二篇则
不在删之数矣他如曾子大孝篇见于祭义诸侯衅庙
篇见于杂记朝事篇自聘礼至诸侯务焉见于聘义本
命篇自有恩有义至圣人因教以制节见于丧服四制
凡大小戴两见者文字多异隋志巳前未有谓小戴删
大戴之书者则隋志不足据也所亡篇目不存或两见
实多耳然因隋志而知隋唐閒所存巳廑三十九篇史
绳祖谓大戴记杂取家语之书其说不然家语王肃所
私定窃取其书为之史氏误连读公冠篇孝昭冠辞为
成王冠辞而云祝辞内有先帝及陛下字周初岂有此
不在删之数矣他如曾子大孝篇见于祭义诸侯衅庙
篇见于杂记朝事篇自聘礼至诸侯务焉见于聘义本
命篇自有恩有义至圣人因教以制节见于丧服四制
凡大小戴两见者文字多异隋志巳前未有谓小戴删
大戴之书者则隋志不足据也所亡篇目不存或两见
实多耳然因隋志而知隋唐閒所存巳廑三十九篇史
绳祖谓大戴记杂取家语之书其说不然家语王肃所
私定窃取其书为之史氏误连读公冠篇孝昭冠辞为
成王冠辞而云祝辞内有先帝及陛下字周初岂有此
卷一 第 20b 页
家语止称王当以为正此史氏不审章句谬加讥评也
王肃袭取为冠颂巳章句不辨家语袭大戴非大戴取
家语就此一条亦其明證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二
右太傅礼见存三十有九篇不题作注人姓名朱子引
明堂之说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郑注曰法龟文以注
为康成作也惟王伯厚指为卢景宣辩之注是书自汉
迄今注独此一家而脱误特多余尝访求各本得旧本
五参互校正今春正月卢编修召弓以其校本示余又
得改正数事卢编修本所失者则余五本中或得之若
王肃袭取为冠颂巳章句不辨家语袭大戴非大戴取
家语就此一条亦其明證
大戴礼记目录后语二
右太傅礼见存三十有九篇不题作注人姓名朱子引
明堂之说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郑注曰法龟文以注
为康成作也惟王伯厚指为卢景宣辩之注是书自汉
迄今注独此一家而脱误特多余尝访求各本得旧本
五参互校正今春正月卢编修召弓以其校本示余又
得改正数事卢编修本所失者则余五本中或得之若
卷一 第 21a 页
疑文阙句无从考得姑俟异日郑康成注学记引武王
践阼孔冲远以师尚父亦端冕及西折而南皆为郑所
加又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强怠胜敬者亡瑞书则曰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今
各本不与冲远所见同殆俗儒未省照徒据郑孔称引
窜改也公冠篇太子儗焉各本讹作天子吴幼清仪礼
逸经亦然幸卢注可考其公冠之讹为公符王伯厚困
学纪闻巳莫是正许叔重五经异义论明堂称戴记礼
说盛德记语在今明堂篇中魏书李谧传隋书牛闳传
俱称盛德篇或称泰山盛德记盖隋唐巳前故书无所
践阼孔冲远以师尚父亦端冕及西折而南皆为郑所
加又丹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强怠胜敬者亡瑞书则曰
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今
各本不与冲远所见同殆俗儒未省照徒据郑孔称引
窜改也公冠篇太子儗焉各本讹作天子吴幼清仪礼
逸经亦然幸卢注可考其公冠之讹为公符王伯厚困
学纪闻巳莫是正许叔重五经异义论明堂称戴记礼
说盛德记语在今明堂篇中魏书李谧传隋书牛闳传
俱称盛德篇或称泰山盛德记盖隋唐巳前故书无所
卷一 第 21b 页
谓明堂篇者今目录两七十四晁公武亦云然陈振孙
云两七十二熊朋来吴幼清皆云两七十三此盛德第
六十六后篇题窜改之證朱子称引明堂不称盛德自
唐宋閒巳分合窜易非复前人之旧举若斯矣书十有
三卷凡五卷无注卷之四卷之五立事至天圆十篇篇
题并冠以曾子即汉文志之曾子书尚存于是卷之
九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卷之十一小辨用兵少閒王
伯厚以为即汉志孔子三朝记七篇中隔以卷之十篇
祑淆乱也注中徵引汉魏晋之儒有康成谯周孙炎宋
均王肃范宁郭象及杨孚异物志然则为景宣注甚明
云两七十二熊朋来吴幼清皆云两七十三此盛德第
六十六后篇题窜改之證朱子称引明堂不称盛德自
唐宋閒巳分合窜易非复前人之旧举若斯矣书十有
三卷凡五卷无注卷之四卷之五立事至天圆十篇篇
题并冠以曾子即汉文志之曾子书尚存于是卷之
九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卷之十一小辨用兵少閒王
伯厚以为即汉志孔子三朝记七篇中隔以卷之十篇
祑淆乱也注中徵引汉魏晋之儒有康成谯周孙炎宋
均王肃范宁郭象及杨孚异物志然则为景宣注甚明
卷一 第 22a 页
乾隆丁丑孟夏月戴震记
春秋改元即位考上
即位之礼先朝庙明继祖也出适治朝正君臣也事毕
反丧服丧未终也踰年而后改元即位春秋于内称公
于外书爵未踰年于内称子于外书某子世变相寻未
踰年既葬卒哭而即位焉踰年乃改元诸侯之失礼也
因其既嗣爵则书爵彼未嗣爵者而我以爵书可乎彼
既嗣爵者而我不以爵书可乎立子以正君薨为丧主
春秋即正其为君义素定也世子虽在丧未改元即位
不可谓君臣之分未定也以篡返国者绝之不以国氏
春秋改元即位考上
即位之礼先朝庙明继祖也出适治朝正君臣也事毕
反丧服丧未终也踰年而后改元即位春秋于内称公
于外书爵未踰年于内称子于外书某子世变相寻未
踰年既葬卒哭而即位焉踰年乃改元诸侯之失礼也
因其既嗣爵则书爵彼未嗣爵者而我以爵书可乎彼
既嗣爵者而我不以爵书可乎立子以正君薨为丧主
春秋即正其为君义素定也世子虽在丧未改元即位
不可谓君臣之分未定也以篡返国者绝之不以国氏
卷一 第 22b 页
以有正也公子争国分非君臣不绝之无正也则以国
氏立子不以正未即位不正其为君义不素定也虽有
先君之命私也即君位于朝然后成之为君继正即君
位春秋书春王正月公即位不于正月阙无事则不书
正月非朔则书日(定/公)继正之变文书春王正月以存其
事不书即位以表微(隐/公)继故即君位经国之体不可以
巳也践其位者宜有深痛之情春秋书春王正月以存
其事不书即位以见其情(庄公闵/公僖公)继故之变文则书即
位继故而书即位以不书即位者比事类情是为忍于
先君也
氏立子不以正未即位不正其为君义不素定也虽有
先君之命私也即君位于朝然后成之为君继正即君
位春秋书春王正月公即位不于正月阙无事则不书
正月非朔则书日(定/公)继正之变文书春王正月以存其
事不书即位以表微(隐/公)继故即君位经国之体不可以
巳也践其位者宜有深痛之情春秋书春王正月以存
其事不书即位以见其情(庄公闵/公僖公)继故之变文则书即
位继故而书即位以不书即位者比事类情是为忍于
先君也
卷一 第 23a 页
春秋改元即位考中
先君虽未葬既踰年则书爵桓十三年书卫侯成三年
书宋公卫侯是也书爵与国内称公同文公成公皆先
君未葬春秋书曰公即位踰年也(既葬踰季/不必论矣)虽既葬犹
日子文十八年书子卒僖二十五年书卫子未踰年也
(未葬未踰年/不必论矣)是故诸侯即位以踰年为断不断于葬未
葬有既葬未踰年而书爵者乎宣十年书齐侯(秋季孙/行父如)
(齐聘新君/初即位)成四年书郑伯既即位嗣爵矣春秋不得而
书子也其变礼也不知所始始变礼者不恤人言必有
所托(如传言晋于/是始墨之类)春秋独齐郑各一见之为左氏学者
先君虽未葬既踰年则书爵桓十三年书卫侯成三年
书宋公卫侯是也书爵与国内称公同文公成公皆先
君未葬春秋书曰公即位踰年也(既葬踰季/不必论矣)虽既葬犹
日子文十八年书子卒僖二十五年书卫子未踰年也
(未葬未踰年/不必论矣)是故诸侯即位以踰年为断不断于葬未
葬有既葬未踰年而书爵者乎宣十年书齐侯(秋季孙/行父如)
(齐聘新君/初即位)成四年书郑伯既即位嗣爵矣春秋不得而
书子也其变礼也不知所始始变礼者不恤人言必有
所托(如传言晋于/是始墨之类)春秋独齐郑各一见之为左氏学者
卷一 第 23b 页
不察此之失礼而议夫未葬踰年书爵者是文公成公
书公即位胥可议也文十四年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
先君未葬未即位而书君义素定者也书君不与书爵
同不可以爵书者可以正其君臣之分也僖九年晋里
克杀其君之子奚齐义不素定而未即君位也十年晋
里克弑其君卓哀六年齐陈乞弑其君茶踰年即君位
而后得为君此义明而嗣立之际严桓十五年郑世子
忽复归于郑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卒忽在外五年未即
位而出奔归不得书爵天下闻郑世子忽不闻郑伯忽
也书世子亦以正其复国也王子猛未即位称王而于
书公即位胥可议也文十四年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
先君未葬未即位而书君义素定者也书君不与书爵
同不可以爵书者可以正其君臣之分也僖九年晋里
克杀其君之子奚齐义不素定而未即君位也十年晋
里克弑其君卓哀六年齐陈乞弑其君茶踰年即君位
而后得为君此义明而嗣立之际严桓十五年郑世子
忽复归于郑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卒忽在外五年未即
位而出奔归不得书爵天下闻郑世子忽不闻郑伯忽
也书世子亦以正其复国也王子猛未即位称王而于
卷一 第 24a 页
前曰王猛何也不可曰周故曰王言周是天下外周也
言王是天下一于王也犹东都之诗谓之王风不可谓
之周诸侯目王畿之词非天王之号(天王及诸侯国内/称公皆下谓上之)
(尊称谓之号公侯伯子男五等谓之爵君/则上下之定分先儒国内僭称公之说非)春秋凡书王
词从同(犹列国之书其国先/儒王不称天之说非)以号乃曰天王(犹列国/之书爵)王
人与列国书人同为微者王猛与郑忽同为以国氏苟
既正其号曰王后不得又曰王子矣桓十年突归于郑
不以国氏篡词也既不以国氏故不曰入曰归何也明
其郑之公子也庄九年齐小白入于齐以国氏者其争
国为夺哀六年齐阳生入于齐君废正立不正返而争
言王是天下一于王也犹东都之诗谓之王风不可谓
之周诸侯目王畿之词非天王之号(天王及诸侯国内/称公皆下谓上之)
(尊称谓之号公侯伯子男五等谓之爵君/则上下之定分先儒国内僭称公之说非)春秋凡书王
词从同(犹列国之书其国先/儒王不称天之说非)以号乃曰天王(犹列国/之书爵)王
人与列国书人同为微者王猛与郑忽同为以国氏苟
既正其号曰王后不得又曰王子矣桓十年突归于郑
不以国氏篡词也既不以国氏故不曰入曰归何也明
其郑之公子也庄九年齐小白入于齐以国氏者其争
国为夺哀六年齐阳生入于齐君废正立不正返而争
卷一 第 24b 页
国亦使之同于夺子纠小白皆齐侯之弟不以立子之
法论者也是以突不书郑而小白则系之齐
春秋改元即位考下
隐何以不书即位终隐之身自以为摄不忘先君之命
故春秋表微而不书庄闵僖何以不书即位谷梁氏曰
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杜氏曰虽不即
君位而亦改元朝庙与民更始余以谓非也君臣之位
不可不正正君臣之位不可不有始即位者正君位之
始云尔夫位命之天子承之始封之君非先君一人之
位虽先君不有其终新君不可不有其始不即君位于
法论者也是以突不书郑而小白则系之齐
春秋改元即位考下
隐何以不书即位终隐之身自以为摄不忘先君之命
故春秋表微而不书庄闵僖何以不书即位谷梁氏曰
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杜氏曰虽不即
君位而亦改元朝庙与民更始余以谓非也君臣之位
不可不正正君臣之位不可不有始即位者正君位之
始云尔夫位命之天子承之始封之君非先君一人之
位虽先君不有其终新君不可不有其始不即君位于
卷一 第 25a 页
改元之初及其视朝将不正朝位乎苟视朝然后即君
位岂得无深痛不忍之情然则改元之初而即君位于
深痛不忍之情何伤彼所谓不即君位者迨至视朝终
不得避君位也则初视朝乃其即君位之始何进退失
据乎不废改元朝庙与民更始而废正百官非义也用
是言之春秋十二公皆行即位之礼鲁史记皆书即位
也盖继弑君大变也典礼所无继弑君不书即位史法
所无君子修之以为深痛之情异于继正是以不书不
书而仍不没其即君位之事于春王正月之文见之桓
宣书即位何也谷梁氏曰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
位岂得无深痛不忍之情然则改元之初而即君位于
深痛不忍之情何伤彼所谓不即君位者迨至视朝终
不得避君位也则初视朝乃其即君位之始何进退失
据乎不废改元朝庙与民更始而废正百官非义也用
是言之春秋十二公皆行即位之礼鲁史记皆书即位
也盖继弑君大变也典礼所无继弑君不书即位史法
所无君子修之以为深痛之情异于继正是以不书不
书而仍不没其即君位之事于春王正月之文见之桓
宣书即位何也谷梁氏曰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
卷一 第 25b 页
弑也余以桓之事考之左氏言讨寪氏有死者是欲掩
隐之见弑而不可方诈为自掩之计治斯狱矣使继故
不忍即君位处大变者无敢或异一行其礼则为忍于
先君何所快于行即位之礼而显示国人以与闻乎弑
哉桓将不行即位之礼必矣春秋始乎隐其事之值于
变者三焉诸侯无再娶之文惠公失礼再娶于是桓为
大子然又非隐所得而追议于先君也上卿为摄主礼
也(见曾/子问)居上卿之位摄行君之政生不称公死不称薨
隐嗣爵改元非摄主比也继世之君尽臣诸父兄弟隐
既立而犹奉桓为太子异于君臣之体者也鲁之祸惠
隐之见弑而不可方诈为自掩之计治斯狱矣使继故
不忍即君位处大变者无敢或异一行其礼则为忍于
先君何所快于行即位之礼而显示国人以与闻乎弑
哉桓将不行即位之礼必矣春秋始乎隐其事之值于
变者三焉诸侯无再娶之文惠公失礼再娶于是桓为
大子然又非隐所得而追议于先君也上卿为摄主礼
也(见曾/子问)居上卿之位摄行君之政生不称公死不称薨
隐嗣爵改元非摄主比也继世之君尽臣诸父兄弟隐
既立而犹奉桓为太子异于君臣之体者也鲁之祸惠
卷一 第 26a 页
公启之也明乎嗣立即位之义君臣父子夫妇昆弟之
閒其尽矣乎
周之先世不窋巳上阙代系考
周自公刘始居豳书传阙逸莫能详其时世考国语史
记所录祭公谋父諌穆王曰昔我先王(俗本国语脱去/王字宋本及史)
(记并/有)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
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閒盖不窋巳上世
为后稷之官不知凡几传至不窋然后失其官也夏之
衰疑值孔甲时史记称孔甲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
之殆后稷之官及有邰之封此时乃相因而失诸侯㑴
閒其尽矣乎
周之先世不窋巳上阙代系考
周自公刘始居豳书传阙逸莫能详其时世考国语史
记所录祭公谋父諌穆王曰昔我先王(俗本国语脱去/王字宋本及史)
(记并/有)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
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閒盖不窋巳上世
为后稷之官不知凡几传至不窋然后失其官也夏之
衰疑值孔甲时史记称孔甲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
之殆后稷之官及有邰之封此时乃相因而失诸侯㑴
卷一 第 26b 页
夺天子不正之是以远窜禹至孔甲三百馀年史记十
一世十四君则有邰始封至不窋亦且十馀世周本纪
曰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姫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
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
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閒不窋卒
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史记不曰弃卒而曰后稷卒且
上承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此书法也
世次中阙莫知其名继弃而为后稷谨修其官守以至
不窋是不一人故曰皆有令德及最后为后稷者卒其
子不窋立末年而失其世世守官微窜之际殆不绝如
一世十四君则有邰始封至不窋亦且十馀世周本纪
曰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姫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
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
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閒不窋卒
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史记不曰弃卒而曰后稷卒且
上承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此书法也
世次中阙莫知其名继弃而为后稷谨修其官守以至
不窋是不一人故曰皆有令德及最后为后稷者卒其
子不窋立末年而失其世世守官微窜之际殆不绝如
卷一 第 27a 页
缕典文牒记一切荡然虽公刘复立国于豳后巳无旧
人能追先世之代系故国语称十五王不数其皆有令
德而世后稷者汉刘敬对高帝曰周之先自后稷尧封
之邰积德累善十有馀世公刘避桀居豳所谓积德累
善十有馀世与本纪皆有令德之文是汉初相传咸知
不窋巳上代系中隔矣其曰避桀者传闻异词(毛诗云/遭夏人)
(乱迫逐/公刘)而系之桀时则近之汤代桀至纣十七世据国
语史记公刘至文王十二世(世本十/六世)孔甲之后帝皋帝
发帝桀不窋之后鞠公刘此代系不相远者昔人致疑
于自契至汤十四世自后稷至文王十五世汤文相去
人能追先世之代系故国语称十五王不数其皆有令
德而世后稷者汉刘敬对高帝曰周之先自后稷尧封
之邰积德累善十有馀世公刘避桀居豳所谓积德累
善十有馀世与本纪皆有令德之文是汉初相传咸知
不窋巳上代系中隔矣其曰避桀者传闻异词(毛诗云/遭夏人)
(乱迫逐/公刘)而系之桀时则近之汤代桀至纣十七世据国
语史记公刘至文王十二世(世本十/六世)孔甲之后帝皋帝
发帝桀不窋之后鞠公刘此代系不相远者昔人致疑
于自契至汤十四世自后稷至文王十五世汤文相去
卷一 第 27b 页
隔商之六百祀使知周之先自不窋上阙代系不得而
数斯可无惑也国语曰孔甲乱夏四世而殒则周人言
夏之衰指孔甲不指太康甚明以地考之豳在邰北百
馀里邰今西安府武功县豳今邠州不窋所窜又在豳
北二百馀里今庆阳府安化县有不窋城不窋遭迫逐
自邰而远窜公刘力能自兴于是恖旧土聚粮治兵而
来用复后稷之封故诗曰悤辑用光又曰涉渭为乱是
有邰故封至公刘而复邰在渭北非得邰无由绝渭而
南也岐山亦在其邦域之中不处于邰者地邑民居以
人与时之宜而巳
数斯可无惑也国语曰孔甲乱夏四世而殒则周人言
夏之衰指孔甲不指太康甚明以地考之豳在邰北百
馀里邰今西安府武功县豳今邠州不窋所窜又在豳
北二百馀里今庆阳府安化县有不窋城不窋遭迫逐
自邰而远窜公刘力能自兴于是恖旧土聚粮治兵而
来用复后稷之封故诗曰悤辑用光又曰涉渭为乱是
有邰故封至公刘而复邰在渭北非得邰无由绝渭而
南也岐山亦在其邦域之中不处于邰者地邑民居以
人与时之宜而巳
卷一 第 28a 页
戴东原集卷弟一
卷一 第 28b 页
卷一 第 1a 页
戴东原先生年谱
弟子金坛段玉裁编
世宗宪皇帝雍正元年癸卯先生生
先生讳震字东原曾祖景良祖宁仁赠文林郎父弁
封文林郎世居休宁隆阜妣朱氏赠孺人先生以十
二月己巳生邑里之居第
二年甲辰二岁
三年乙巳三岁
四年丙午四岁
五年丁未五岁
弟子金坛段玉裁编
世宗宪皇帝雍正元年癸卯先生生
先生讳震字东原曾祖景良祖宁仁赠文林郎父弁
封文林郎世居休宁隆阜妣朱氏赠孺人先生以十
二月己巳生邑里之居第
二年甲辰二岁
三年乙巳三岁
四年丙午四岁
五年丁未五岁
卷一 第 1b 页
六年戊申六岁
七年己酉七岁
八年庚戌八岁
九年辛亥九岁
十年壬子十岁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傅读书过
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
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
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
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
七年己酉七岁
八年庚戌八岁
九年辛亥九岁
十年壬子十岁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傅读书过
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
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
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
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
卷一 第 2a 页
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
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
也
十一年癸丑十一岁
十二年甲寅十二岁
十三年乙卯十三岁
高宗纯皇帝乾隆元年丙辰十四岁
二年丁巳十五岁
三年戊午十六岁
四年己未十七岁
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
也
十一年癸丑十一岁
十二年甲寅十二岁
十三年乙卯十三岁
高宗纯皇帝乾隆元年丙辰十四岁
二年丁巳十五岁
三年戊午十六岁
四年己未十七岁
卷一 第 2b 页
先生十六七以前凡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
举传注训诂语之意每不释塾师因取近代字书及
汉许氏说文解字授之先生大好之三年尽得其节
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传注笺之存于今者参伍
考究一字之义必本六书贯群经以为定诂由是尽
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能全举其辞先生尝谓
(玉裁)曰余于疏不能尽记经注则无不能倍诵也又
尝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辞也所以成辞
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乃可得之
此则先生说经竱本肇始于小学而其敏且专可知
举传注训诂语之意每不释塾师因取近代字书及
汉许氏说文解字授之先生大好之三年尽得其节
目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传注笺之存于今者参伍
考究一字之义必本六书贯群经以为定诂由是尽
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能全举其辞先生尝谓
(玉裁)曰余于疏不能尽记经注则无不能倍诵也又
尝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辞也所以成辞
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乃可得之
此则先生说经竱本肇始于小学而其敏且专可知
卷一 第 3a 页
矣又按先生丁酉正月与(玉裁)书曰仆自十七岁时
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
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
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
为之三十馀年灼然知古今治乱之源在是
五年庚申十八岁
随父文林公客南丰课学童于邵武
六年辛酉十九岁
经学益进
七年壬戌二十岁
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
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
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
为之三十馀年灼然知古今治乱之源在是
五年庚申十八岁
随父文林公客南丰课学童于邵武
六年辛酉十九岁
经学益进
七年壬戌二十岁
卷一 第 3b 页
是年自邵武归同邑程中允(恂)一见大爱重之曰载
道器也吾见人多矣如子者巍科硕辅诚不足言婺
源江慎修先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及步算钟
律声韵地名沿革博综淹贯岿然大师先生一见倾
心取平日所学就正焉
八年癸亥二十一岁
九年甲子二十二岁
是年长至日成筹算一卷首乘次除次命分次开平
方次筹式为横筹反对两句股略举经籍之资于算
者推衍成帙为治经之士览观自叙云尔后增改其
道器也吾见人多矣如子者巍科硕辅诚不足言婺
源江慎修先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及步算钟
律声韵地名沿革博综淹贯岿然大师先生一见倾
心取平日所学就正焉
八年癸亥二十一岁
九年甲子二十二岁
是年长至日成筹算一卷首乘次除次命分次开平
方次筹式为横筹反对两句股略举经籍之资于算
者推衍成帙为治经之士览观自叙云尔后增改其
卷一 第 4a 页
书更名策算孔户部(继涵)以附九章算术者是也凡
学九章者必发轫于此
十年乙丑二十三岁
是年孟冬成六书论三卷孟冬自序先生以六书转
注之为互训失其传且二千年言六书者讹谬日滋
为此书辨之今其稿未见故不箸录而存此叙可得
其涯略六书论者论百家言六书者皆多缪说也若
荅江慎修先生书则专辨言转注者之缪也是时先
生得于小学者深六书中转注许氏以考老释之后
儒多不解先生有荅江先生论小学书言周礼六书
学九章者必发轫于此
十年乙丑二十三岁
是年孟冬成六书论三卷孟冬自序先生以六书转
注之为互训失其传且二千年言六书者讹谬日滋
为此书辨之今其稿未见故不箸录而存此叙可得
其涯略六书论者论百家言六书者皆多缪说也若
荅江慎修先生书则专辨言转注者之缪也是时先
生得于小学者深六书中转注许氏以考老释之后
儒多不解先生有荅江先生论小学书言周礼六书
卷一 第 4b 页
刘歆班固云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云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说文序称一指事二
象形三形声四会意五转注六假借许氏最为得其
次弟许氏说转注曰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人不得考老之义以字形左回右转释之最为纰
缪其他或分谐声当之或分假借当之皆不可通震
谓考老二字属谐声会意者字之体引之言转注者
字之用转注之为言犹曰互训云尔说文于考字训
曰老也于老下训曰考也是以序中论转注举之大
致造字之始事与形两大端而巳文字既立则声寄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说文序称一指事二
象形三形声四会意五转注六假借许氏最为得其
次弟许氏说转注曰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人不得考老之义以字形左回右转释之最为纰
缪其他或分谐声当之或分假借当之皆不可通震
谓考老二字属谐声会意者字之体引之言转注者
字之用转注之为言犹曰互训云尔说文于考字训
曰老也于老下训曰考也是以序中论转注举之大
致造字之始事与形两大端而巳文字既立则声寄
卷一 第 5a 页
于字而字有可调之声意寄于字而字有可通之意
是又文字之两大端也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
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曰假借是又用文字者两大
端也六者之次弟出于自然震所以信许叔重论六
书必有师承也江先生得其书谓众说纷纭得此论
定诚无以易(按先生此书作于何年未可详而六书/论成于乙丑则此书当附见于乙丑)
十一年丙寅二十四岁
是年考工记图注成后序云柔兆摄提格日在南北
河之閒东原氏书于游蓺塾
十二年丁卯二十五岁
是又文字之两大端也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
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曰假借是又用文字者两大
端也六者之次弟出于自然震所以信许叔重论六
书必有师承也江先生得其书谓众说纷纭得此论
定诚无以易(按先生此书作于何年未可详而六书/论成于乙丑则此书当附见于乙丑)
十一年丙寅二十四岁
是年考工记图注成后序云柔兆摄提格日在南北
河之閒东原氏书于游蓺塾
十二年丁卯二十五岁
卷一 第 5b 页
是年仲春成转语二十章自序见文集人口始喉下
底唇末按位以谱之为声之大限五小限各四于是
相参伍而声之用盖备昔人既作尔雅方言释名先
生谓犹缺一卷书创为是编用补其阙俾疑于义者
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求之(玉裁)按此于声音求
训诂之书也训诂必出于声音惜此书未成孔检讨
(广森)序戴氏遗书亦云未见
十三年戊辰二十六岁
纪文达公考工记图序曰戴君语予曰昔丁卯戊辰
閒先师程中允出是书以示齐学士次风先生学士
底唇末按位以谱之为声之大限五小限各四于是
相参伍而声之用盖备昔人既作尔雅方言释名先
生谓犹缺一卷书创为是编用补其阙俾疑于义者
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求之(玉裁)按此于声音求
训诂之书也训诂必出于声音惜此书未成孔检讨
(广森)序戴氏遗书亦云未见
十三年戊辰二十六岁
纪文达公考工记图序曰戴君语予曰昔丁卯戊辰
閒先师程中允出是书以示齐学士次风先生学士
卷一 第 6a 页
一见而叹曰诚奇书也今再遇子奇之是书可不憾
矣
是年娶孺人朱氏
十四年己巳二十七岁
先生有尔雅文字考十卷自序(见文/集)云余谓儒者宜
自尔雅始取而读之殚心于兹十年偶有所记惧过
而旋忘录之成袟为题曰尔雅文字考若干卷亦聊
以自课而巳若考订得失折衷前古于尔雅万七百
九十一言合之群经靡所捍格姑俟诸异日按是书
未知何年所成据于兹十年之语则自十七岁有志
矣
是年娶孺人朱氏
十四年己巳二十七岁
先生有尔雅文字考十卷自序(见文/集)云余谓儒者宜
自尔雅始取而读之殚心于兹十年偶有所记惧过
而旋忘录之成袟为题曰尔雅文字考若干卷亦聊
以自课而巳若考订得失折衷前古于尔雅万七百
九十一言合之群经靡所捍格姑俟诸异日按是书
未知何年所成据于兹十年之语则自十七岁有志
卷一 第 6b 页
闻道潜心训诂始成书盖在戊辰己巳庚午閒也曰
姑俟诸异日则意有未满之辞然先生之于小学始
基之矣书稿藏曲阜孔户部家苏州吴方伯蠡涛(俊)
者先生壬午同年也户部既殁方伯之子(慈鹤)就其
家取诸户部长子博士(广根)云将付梨枣今书稿尚
在吴处未刊
十五年庚午二十八岁
十六年辛未二十九岁
是年补休宁县学生
十七年壬申三十岁
姑俟诸异日则意有未满之辞然先生之于小学始
基之矣书稿藏曲阜孔户部家苏州吴方伯蠡涛(俊)
者先生壬午同年也户部既殁方伯之子(慈鹤)就其
家取诸户部长子博士(广根)云将付梨枣今书稿尚
在吴处未刊
十五年庚午二十八岁
十六年辛未二十九岁
是年补休宁县学生
十七年壬申三十岁
卷一 第 7a 页
是年注屈原赋成歙汪君(梧凤)庚辰仲春跋云自壬
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可證也先生尝语
(玉裁)云其年家中乏食与面铺相约日取面为饔飧
闭户成屈原赋注盖先生之处困而亨如此此书音
义三卷亦先生所自为假名汪君句股割圜记以西
法为之注亦先生所自为假名吴君(思孝)皆如左太
冲三都赋注假名张载刘逵也
十八年癸酉三十一岁
是年诗补传成有序在癸酉仲夏
十九年甲戌三十二岁
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可證也先生尝语
(玉裁)云其年家中乏食与面铺相约日取面为饔飧
闭户成屈原赋注盖先生之处困而亨如此此书音
义三卷亦先生所自为假名汪君句股割圜记以西
法为之注亦先生所自为假名吴君(思孝)皆如左太
冲三都赋注假名张载刘逵也
十八年癸酉三十一岁
是年诗补传成有序在癸酉仲夏
十九年甲戌三十二岁
卷一 第 7b 页
二十年乙亥三十三岁
盖是年入都冬纪文达公刻考工记图注成 程易
田云是年假馆纪尚书家所作句股割圜记丁丑南
下戊寅溪南吴行先付刻 是年以方言写于李焘
许氏说文五音韵谱之上方自题云乙亥春以杨雄
方言分写于每字之上字与训两写详略互见(玉裁)
按所谓写其字者以字为主而以方言之字傅说文
之字也写其训者以训为主而以方言之训傅说文
之字也又或以声为主而以方言同声之字傅说文
所谓详略互见者两涉则此彼分见一详一略因其
盖是年入都冬纪文达公刻考工记图注成 程易
田云是年假馆纪尚书家所作句股割圜记丁丑南
下戊寅溪南吴行先付刻 是年以方言写于李焘
许氏说文五音韵谱之上方自题云乙亥春以杨雄
方言分写于每字之上字与训两写详略互见(玉裁)
按所谓写其字者以字为主而以方言之字傅说文
之字也写其训者以训为主而以方言之训傅说文
之字也又或以声为主而以方言同声之字傅说文
所谓详略互见者两涉则此彼分见一详一略因其
卷一 第 8a 页
便也先生知训诂之学自尔雅外惟方言说文切于
治经故傅诸分韵之说文取其易检既入四库馆纂
修取平时所校订遍稽经史诸子之义训相合及诸
家之引用方言者详为疏證令此书为小学断不可
少之书奉 命刻聚珍板惠海内而此分写本者乃
草创之始也分写本(玉裁)自庚寅己丑假观遂携至
玉屏壬辰入都拜先生于洪蕊登京寓先生索此书
曰分韵说文不足贵欲得所分写方言耳(玉裁)旋入
蜀竟以道远难寄藏弆至今然假此书时未知重方
言也乃始将读说文耳今四十馀年于说文讨论成
治经故傅诸分韵之说文取其易检既入四库馆纂
修取平时所校订遍稽经史诸子之义训相合及诸
家之引用方言者详为疏證令此书为小学断不可
少之书奉 命刻聚珍板惠海内而此分写本者乃
草创之始也分写本(玉裁)自庚寅己丑假观遂携至
玉屏壬辰入都拜先生于洪蕊登京寓先生索此书
曰分韵说文不足贵欲得所分写方言耳(玉裁)旋入
蜀竟以道远难寄藏弆至今然假此书时未知重方
言也乃始将读说文耳今四十馀年于说文讨论成
卷一 第 8b 页
书于方言亦窥阃奥何莫非先生之觉后觉哉 纪
文达公考工记图序曰乾隆乙亥夏余初识戴君奇
其书盖先生是年讼其族子豪者侵佔祖坟族豪倚
财结交县令令欲文致先生罪乃脱身挟策入都行
李衣服无有也寄旅于歙县会馆饘粥或不继而歌
声出金石是时纪太史(昀)王太史(鸣盛)钱太史(大昕)
王中翰(昶)朱太史(筠)俱甲戌进士以学问名一时耳
先生名往访之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莫不击节叹
赏于是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金匮秦文恭公
闻其善步算即日命驾延主其邸朝夕讲论五礼通
文达公考工记图序曰乾隆乙亥夏余初识戴君奇
其书盖先生是年讼其族子豪者侵佔祖坟族豪倚
财结交县令令欲文致先生罪乃脱身挟策入都行
李衣服无有也寄旅于歙县会馆饘粥或不继而歌
声出金石是时纪太史(昀)王太史(鸣盛)钱太史(大昕)
王中翰(昶)朱太史(筠)俱甲戌进士以学问名一时耳
先生名往访之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莫不击节叹
赏于是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金匮秦文恭公
闻其善步算即日命驾延主其邸朝夕讲论五礼通
卷一 第 9a 页
考中观象授时一门以为闻所未闻也文恭全载先
生句股割圜记三篇为古今算法大全之范其全书
往往采先生说 是年秋有与王内翰凤喈书说尚
书光被四表孔传光充也义本尔雅字当作桄作横
按此书可见训诂之学凡一字必徵之古而靡不条
贯凤喈后官光禄寺正卿名(鸣盛)又有与姚孝廉
姬传书论寻求遗经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
所谓十分之见必徵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
留馀议钜细毕究本末兼察若夫依传闻以拟其是
择众说以裁其优出空言以定其论据孤證以信其
生句股割圜记三篇为古今算法大全之范其全书
往往采先生说 是年秋有与王内翰凤喈书说尚
书光被四表孔传光充也义本尔雅字当作桄作横
按此书可见训诂之学凡一字必徵之古而靡不条
贯凤喈后官光禄寺正卿名(鸣盛)又有与姚孝廉
姬传书论寻求遗经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
所谓十分之见必徵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
留馀议钜细毕究本末兼察若夫依传闻以拟其是
择众说以裁其优出空言以定其论据孤證以信其
卷一 第 9b 页
通溯流而不目睹源泉所导循根而不手披枝肄所
岐皆未至十分之见也以此治经失不知为不知之
义而徒增一惑以滋学者之辨也 先生学高天下
而不好为人师姬传是时为孝廉倾心先生之学欲
奉为师此书末先生缴其称谓云非徒自顾不足为
师亦非谓所学如足下断然以不敏谢古之所谓友
盖分师之半无妨交相师以求十分之见苟有过则
相规便是在人不在言斯不失友之谓 是年夏有
周礼太史正岁年解二篇又有周髀北极璿玑四游
解二篇 又有与方希原书大旨论文章必求其本
岐皆未至十分之见也以此治经失不知为不知之
义而徒增一惑以滋学者之辨也 先生学高天下
而不好为人师姬传是时为孝廉倾心先生之学欲
奉为师此书末先生缴其称谓云非徒自顾不足为
师亦非谓所学如足下断然以不敏谢古之所谓友
盖分师之半无妨交相师以求十分之见苟有过则
相规便是在人不在言斯不失友之谓 是年夏有
周礼太史正岁年解二篇又有周髀北极璿玑四游
解二篇 又有与方希原书大旨论文章必求其本
卷一 第 10a 页
求其本更有所谓大本大本既得矣然后曰是道也
非蓺也则凡马班韩柳诸君子毕力以求其本者固
又待大本以为荣悴者也圣人之道在六经以圣人
之道被诸文如造化之终始万物也希原名(矩)先生
同乡同志者
二十一年丙子三十四岁
是年盖馆于大宗伯高邮王文肃公第公子(念孙)从
学今永定河道王君怀祖是也是时怀祖方受经而
其后终能得先生传 是年冬有读淮南洪保一篇
云卢编修绍弓以其外王父冯山公先生(景)淮南子
非蓺也则凡马班韩柳诸君子毕力以求其本者固
又待大本以为荣悴者也圣人之道在六经以圣人
之道被诸文如造化之终始万物也希原名(矩)先生
同乡同志者
二十一年丙子三十四岁
是年盖馆于大宗伯高邮王文肃公第公子(念孙)从
学今永定河道王君怀祖是也是时怀祖方受经而
其后终能得先生传 是年冬有读淮南洪保一篇
云卢编修绍弓以其外王父冯山公先生(景)淮南子
卷一 第 10b 页
洪保示予予读其论古音有疑焉惜隋唐辨声之法
之失传也
二十二年丁丑三十五岁
是年识惠先生(栋)于扬之都转运使卢君雅雨署内
文集内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所云自京师南还始
觌先生于扬之都转运使司署内者也 是年孟夏
有大戴礼记目录后语内云今春正月卢编修绍弓
以其校本示予又得改正数字又与王凤喈书书后
曰丁丑仲秋钱太史晓徵为余举尚书横被一證见
后汉书冯异传此皆先生是年在都门之證也而沈
之失传也
二十二年丁丑三十五岁
是年识惠先生(栋)于扬之都转运使卢君雅雨署内
文集内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所云自京师南还始
觌先生于扬之都转运使司署内者也 是年孟夏
有大戴礼记目录后语内云今春正月卢编修绍弓
以其校本示予又得改正数字又与王凤喈书书后
曰丁丑仲秋钱太史晓徵为余举尚书横被一證见
后汉书冯异传此皆先生是年在都门之證也而沈
卷一 第 11a 页
学子文集序云彊梧赤奋若之岁余始得交于华亭
沈沃田先生既而同处一室者更裘葛似先生是年
冬日出都在扬州交沈沃田沃田名(大成)华亭名士
老客扬州以是知之与是仲明论学书当亦其时所
作仲明名(镜)是姓江阴人客游于扬者欲索先生诗
补传观之先生荅此书平生所志所加功全见于此
亦以讽仲明之学非所学也仲明筑室于江阴舜过
山讲学其人不为先生所重故讽之 又先生有金
山志一小册当亦此时盐运使卢君雅雨属先生渡
江所为曾摘一节谓(玉裁)云余山上偶见奇景修此
沈沃田先生既而同处一室者更裘葛似先生是年
冬日出都在扬州交沈沃田沃田名(大成)华亭名士
老客扬州以是知之与是仲明论学书当亦其时所
作仲明名(镜)是姓江阴人客游于扬者欲索先生诗
补传观之先生荅此书平生所志所加功全见于此
亦以讽仲明之学非所学也仲明筑室于江阴舜过
山讲学其人不为先生所重故讽之 又先生有金
山志一小册当亦此时盐运使卢君雅雨属先生渡
江所为曾摘一节谓(玉裁)云余山上偶见奇景修此
卷一 第 11b 页
一段
二十三年戊寅三十六岁
是年歙人吴行先名(思孝)为序刻句股割圜记成记
其后曰总三篇凡为图五十有五为术四十有九记
二千四百十七字因周髀首章之言衍而极之以备
步算之全 是年盖客扬州上年冬至是年夏皆在
扬也故沈学子文集序曰裘葛一更
二十四年己卯三十七岁
秋九月为王兰泉舍人作郑学斋记 是年先生北
闱乡试相传考官欲令出门下而以不知避忌置之
二十三年戊寅三十六岁
是年歙人吴行先名(思孝)为序刻句股割圜记成记
其后曰总三篇凡为图五十有五为术四十有九记
二千四百十七字因周髀首章之言衍而极之以备
步算之全 是年盖客扬州上年冬至是年夏皆在
扬也故沈学子文集序曰裘葛一更
二十四年己卯三十七岁
秋九月为王兰泉舍人作郑学斋记 是年先生北
闱乡试相传考官欲令出门下而以不知避忌置之
卷一 第 12a 页
是年有书小尔雅后一篇
二十五年庚辰三十八岁
是年客扬州夏有沈处士(大成)戴笠图题咏序 是
年冬有与卢侍讲绍弓书论校大戴礼事云大戴礼
记刻后印校俗字太多恐伤板所有误字向未覈出
姑正其甚者(玉裁)按校刻大戴礼盖即扬州运使卢
公(见曾)雅雨堂本也卢学士(文弨)先为校订刻既成
矣先生复细校之故有庚辰冬辛巳夏两与学士之
书胪举应改之字今考雅雨堂刻本凡庚辰札内所
举者巳皆剜板改之皆先生所为也其辛巳札内所
二十五年庚辰三十八岁
是年客扬州夏有沈处士(大成)戴笠图题咏序 是
年冬有与卢侍讲绍弓书论校大戴礼事云大戴礼
记刻后印校俗字太多恐伤板所有误字向未覈出
姑正其甚者(玉裁)按校刻大戴礼盖即扬州运使卢
公(见曾)雅雨堂本也卢学士(文弨)先为校订刻既成
矣先生复细校之故有庚辰冬辛巳夏两与学士之
书胪举应改之字今考雅雨堂刻本凡庚辰札内所
举者巳皆剜板改之皆先生所为也其辛巳札内所
卷一 第 12b 页
举皆未之改则先生巳离扬之故也用此知先生庚
辰岁馆于扬矣 是年冬又有与任孝廉幼植书幼
植名(大椿)丙戌进士弱冠负奇才与先生书论礼先
生以此箴之礼经所谓兄弟与昆弟立文大不同至
先生而其义始箸 是冬屈原赋注刻成辛巳夏再
与卢侍讲书云去冬刻就屈原赋注属舍弟印送是
也按屈原赋注卢学士为之序注七卷通释二卷音
义三卷凡十二卷歙汪(梧凤)跋其后云自乾隆壬申
秋得戴氏注读之然则成于壬申秋以前壬申先生
年三十耳而所诣巳如此戴氏遗书皆孔户部(继涵)
辰岁馆于扬矣 是年冬又有与任孝廉幼植书幼
植名(大椿)丙戌进士弱冠负奇才与先生书论礼先
生以此箴之礼经所谓兄弟与昆弟立文大不同至
先生而其义始箸 是冬屈原赋注刻成辛巳夏再
与卢侍讲书云去冬刻就屈原赋注属舍弟印送是
也按屈原赋注卢学士为之序注七卷通释二卷音
义三卷凡十二卷歙汪(梧凤)跋其后云自乾隆壬申
秋得戴氏注读之然则成于壬申秋以前壬申先生
年三十耳而所诣巳如此戴氏遗书皆孔户部(继涵)
卷一 第 13a 页
刊板虽巳刻者皆重刊独此书但有歙汪氏刊板而
巳愿好古者广其传焉
二十六年辛巳三十九岁
是年夏有再与卢侍讲书论校大戴礼事盖大戴礼
一书讹舛积久殆于不可读先生取雅雨堂刻一再
雠校然后学者始能从事至癸巳 召入四库馆充
纂修官取旧说及新知悉心覈订其书上于先生既
殁后一月自后曲阜孔(广森)太史因之作补注
二十七年壬午四十岁
是年三月十三日江先生卒于家先生作江慎修先
巳愿好古者广其传焉
二十六年辛巳三十九岁
是年夏有再与卢侍讲书论校大戴礼事盖大戴礼
一书讹舛积久殆于不可读先生取雅雨堂刻一再
雠校然后学者始能从事至癸巳 召入四库馆充
纂修官取旧说及新知悉心覈订其书上于先生既
殁后一月自后曲阜孔(广森)太史因之作补注
二十七年壬午四十岁
是年三月十三日江先生卒于家先生作江慎修先
卷一 第 13b 页
生事略状次其治经要略箸书卷数 是年举于乡
考官为嘉兴少司寇钱先生东麓讳(汝诚)大庾戴太
史筤圃讳(第元)同考官为金匮县知县青田韩先生
介屏讳(锡胙)钱韩二先生即庚辰 恩科(玉裁)之座
师房师也韩先生尝语(玉裁)曰闱中阅东原卷文笔
古奥定为读书之士榜发窃自喜藻鉴不谬云
二十八年癸未四十一岁
是年春先生入都会试不第为王君涵斋作诗比义
述序涵斋癸未进士王栗人(宽)之父也 不第后居
新安会馆一二好学之士若汪(元亮)胡(士震)辈皆从
考官为嘉兴少司寇钱先生东麓讳(汝诚)大庾戴太
史筤圃讳(第元)同考官为金匮县知县青田韩先生
介屏讳(锡胙)钱韩二先生即庚辰 恩科(玉裁)之座
师房师也韩先生尝语(玉裁)曰闱中阅东原卷文笔
古奥定为读书之士榜发窃自喜藻鉴不谬云
二十八年癸未四十一岁
是年春先生入都会试不第为王君涵斋作诗比义
述序涵斋癸未进士王栗人(宽)之父也 不第后居
新安会馆一二好学之士若汪(元亮)胡(士震)辈皆从
卷一 第 14a 页
先生讲学(玉裁)与焉是时秦文恭公闻江慎修先生
及先生之论元与魂痕当依三百篇析为二殷韵当
从唐人与真同用上声拯韵去声證韵当分出独用
奏请刊正韵书荐先生与钱君晓徵任其事
纯皇帝以相沿已久未允也先生深明音韵其论韵之
文有书玉篇卷末声论反纽图后有书刘鉴切韵指
南后有顾氏音论跋有书卢侍讲所藏宋本广韵盖
皆成于是年其夏遂出都矣 又按江先生古韵标
准例言云余既为四声切韵表细区今韵归之字母
音等复与同志戴东原商定古韵标准四卷诗韵举
及先生之论元与魂痕当依三百篇析为二殷韵当
从唐人与真同用上声拯韵去声證韵当分出独用
奏请刊正韵书荐先生与钱君晓徵任其事
纯皇帝以相沿已久未允也先生深明音韵其论韵之
文有书玉篇卷末声论反纽图后有书刘鉴切韵指
南后有顾氏音论跋有书卢侍讲所藏宋本广韵盖
皆成于是年其夏遂出都矣 又按江先生古韵标
准例言云余既为四声切韵表细区今韵归之字母
音等复与同志戴东原商定古韵标准四卷诗韵举
卷一 第 14b 页
例一卷分古韵为十三部于韵学不无小补云江先
生例言不志年月考江先生卒于壬午三月则先生
之佐助标准在壬午以前可知先生丙申与(玉裁)论
韵书云江先生撰古韵标准时曾代为举艰鳏二字
辨论其偏旁得声江先生喜而采用之 是年往江
右有凤仪书院碑 先生大制作若原善上中下三
篇若尚书今文古文考若春秋改元即位考三篇皆
癸未以前癸酉甲戌以后十年内作也(玉裁)于癸未
皆尝抄誊记先生尝言作原善首篇成乐不可言吃
饭亦别有甘味又言作改元即位考三篇倘能如此
生例言不志年月考江先生卒于壬午三月则先生
之佐助标准在壬午以前可知先生丙申与(玉裁)论
韵书云江先生撰古韵标准时曾代为举艰鳏二字
辨论其偏旁得声江先生喜而采用之 是年往江
右有凤仪书院碑 先生大制作若原善上中下三
篇若尚书今文古文考若春秋改元即位考三篇皆
癸未以前癸酉甲戌以后十年内作也(玉裁)于癸未
皆尝抄誊记先生尝言作原善首篇成乐不可言吃
饭亦别有甘味又言作改元即位考三篇倘能如此
卷一 第 15a 页
文字做得数十篇春秋全经之大义举矣又言尚书
今文古文考此篇极认真又学礼篇十三首不记是
癸未前作抑癸未后作
三十年乙酉四十三岁
是年秋八月定水经一卷自记云夏六月阅胡朏明
禹贡锥指引水经注疑之因检郦氏书展转推求始
知朏明所由致谬之故实由唐以来经注互讹如济
水经文东至砾溪南注文又东南砾石溪水注之水
出荥阳城西南李泽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
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水出其南非也今注重列为
今文古文考此篇极认真又学礼篇十三首不记是
癸未前作抑癸未后作
三十年乙酉四十三岁
是年秋八月定水经一卷自记云夏六月阅胡朏明
禹贡锥指引水经注疑之因检郦氏书展转推求始
知朏明所由致谬之故实由唐以来经注互讹如济
水经文东至砾溪南注文又东南砾石溪水注之水
出荥阳城西南李泽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
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水出其南非也今注重列为
卷一 第 15b 页
经乃妄增字为北砾溪南砾溪朏明从之不知注明
言砾石溪东北注济济实过其北辨正经文不当云
至砾溪南其无二砾溪固显然也书中类此者不胜
悉数今得其立文定例就郦氏所注考定经文别为
一卷兼取注中前后倒紊不可读者为之订正以附
于后是役也为郦氏书还其脉络非治水经而为之
也(玉裁)按此水经一卷今未箸录然别经于注令经
注不相乱此卷最为明晰后 召入四库馆纂修此
书纲领不外乎是特于讨论字句加详耳(玉裁)昔年
写得此本并自记一篇固当镌赠同志 是年入都
言砾石溪东北注济济实过其北辨正经文不当云
至砾溪南其无二砾溪固显然也书中类此者不胜
悉数今得其立文定例就郦氏所注考定经文别为
一卷兼取注中前后倒紊不可读者为之订正以附
于后是役也为郦氏书还其脉络非治水经而为之
也(玉裁)按此水经一卷今未箸录然别经于注令经
注不相乱此卷最为明晰后 召入四库馆纂修此
书纲领不外乎是特于讨论字句加详耳(玉裁)昔年
写得此本并自记一篇固当镌赠同志 是年入都
卷一 第 16a 页
过苏有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一篇见文集
三十一年丙戌四十四岁
入都会试不第居新安会馆 始(玉裁)癸未请业于
先生既先生南归(玉裁)以札问安遂自称弟子先生
是年至京面辞之复于札内辞之又有一札云上年
承赐札弟收藏俟缴致离舍时勿勿检寻不出在吾
兄实出于好学之盛心弟亦非谦退不敢也古人所
谓友原有相师之义我辈但还古之友道可耳今将
来札奉缴观于姬传及(玉裁)之事可以见先生之用
心矣直至己丑相谒先生乃勉从之朱文正公尝曰
三十一年丙戌四十四岁
入都会试不第居新安会馆 始(玉裁)癸未请业于
先生既先生南归(玉裁)以札问安遂自称弟子先生
是年至京面辞之复于札内辞之又有一札云上年
承赐札弟收藏俟缴致离舍时勿勿检寻不出在吾
兄实出于好学之盛心弟亦非谦退不敢也古人所
谓友原有相师之义我辈但还古之友道可耳今将
来札奉缴观于姬传及(玉裁)之事可以见先生之用
心矣直至己丑相谒先生乃勉从之朱文正公尝曰
卷一 第 16b 页
汝二人竟如古之师弟子得孔门汉代之家法也
入都时在苏州借朱文斿(奂)所藏礼记注疏此书乃
惠定宇先生依吴进士泰来所藏宋刊本校出凡为
卷七十与唐宋志合除此本外无不六十三卷者其
字句不同处今本脱去连行无考处一一完善程太
史鱼门(晋芳)姚比部姬传(鼐)及(玉裁)皆临缮一部
是年先生所著声韵考四卷巳成同志传写凡韵书
之源流得失古音之由渐明备皆檃括于此(玉裁)刻
诸蜀中癸巳以后先生又取(玉裁)音均表之说支佳
一部脂微齐皆灰一部之咍一部汉人犹未尝通用
入都时在苏州借朱文斿(奂)所藏礼记注疏此书乃
惠定宇先生依吴进士泰来所藏宋刊本校出凡为
卷七十与唐宋志合除此本外无不六十三卷者其
字句不同处今本脱去连行无考处一一完善程太
史鱼门(晋芳)姚比部姬传(鼐)及(玉裁)皆临缮一部
是年先生所著声韵考四卷巳成同志传写凡韵书
之源流得失古音之由渐明备皆檃括于此(玉裁)刻
诸蜀中癸巳以后先生又取(玉裁)音均表之说支佳
一部脂微齐皆灰一部之咍一部汉人犹未尝通用
卷一 第 17a 页
昼然为三补入论古音卷内李大令(文藻)刻诸广东
孔户部(继涵)又刻诸曲阜二刻与前刻详略不同
是年(玉裁)入都会试见先生云近日做得讲理学一
书谓孟子字义疏證也(玉裁)未能遽请读先生没后
孔户部付刻乃得见近日始窥其阃奥盖先生原善
三篇论性二篇既成又以宋儒言性言理言道言才
言诚言明言权言仁义礼智言智仁勇皆非六经孔
孟之言而以异学之言糅之故就孟子字义开示使
人知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之语病所谓理者必求诸
人情之无憾而后即安不得谓性为理 是年不第
孔户部(继涵)又刻诸曲阜二刻与前刻详略不同
是年(玉裁)入都会试见先生云近日做得讲理学一
书谓孟子字义疏證也(玉裁)未能遽请读先生没后
孔户部付刻乃得见近日始窥其阃奥盖先生原善
三篇论性二篇既成又以宋儒言性言理言道言才
言诚言明言权言仁义礼智言智仁勇皆非六经孔
孟之言而以异学之言糅之故就孟子字义开示使
人知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之语病所谓理者必求诸
人情之无憾而后即安不得谓性为理 是年不第
卷一 第 17b 页
后馆于裘文达公邸第文达公命子孙师之故直隶
总督名(行简)其徒也注诗周南召南名之曰杲溪诗
经补注杲溪二字盖以自别于诸言诗者先生不随
俗为别号天下称东原先生而巳先是癸酉成诗经
补传巳而在扬州以此书之序及论郑声一条示是
仲明仲明索观诗补传先生辞之作书与之论学而
巳盖亦自恐于斯未信也至是始成二南改称补注
作诗本旨详于某篇几章几句之下其体例犹旧也
今二南箸录而诗补传已成者不箸录先生所谓每
憾昔人成书太早多未定之说者于此可见
总督名(行简)其徒也注诗周南召南名之曰杲溪诗
经补注杲溪二字盖以自别于诸言诗者先生不随
俗为别号天下称东原先生而巳先是癸酉成诗经
补传巳而在扬州以此书之序及论郑声一条示是
仲明仲明索观诗补传先生辞之作书与之论学而
巳盖亦自恐于斯未信也至是始成二南改称补注
作诗本旨详于某篇几章几句之下其体例犹旧也
今二南箸录而诗补传已成者不箸录先生所谓每
憾昔人成书太早多未定之说者于此可见
卷一 第 18a 页
三十二年丁亥四十五岁
是年(玉裁)景山万善殿教习期满住于户部(雯峻)处
先生在京时枉驾过之四五月间(玉裁)出京矣 序
屈君鲁传刻九章算术云予访求九章二十馀年不
可得拟永乐大典或尝录入书在翰林院中丁亥岁
因吾乡曹编修(文埴)往一观则离散错出思缀集之
未之能也出都后恒寤寐乎是及癸巳夏奉 召入
京师与修四库全书躬逢 盛典乃得尽心纂次订
其讹舛此序但云丁亥不言何时 客冬至京师盖
客江右而又入都其冬有送右庶子毕君(沅)赴巩秦
是年(玉裁)景山万善殿教习期满住于户部(雯峻)处
先生在京时枉驾过之四五月间(玉裁)出京矣 序
屈君鲁传刻九章算术云予访求九章二十馀年不
可得拟永乐大典或尝录入书在翰林院中丁亥岁
因吾乡曹编修(文埴)往一观则离散错出思缀集之
未之能也出都后恒寤寐乎是及癸巳夏奉 召入
京师与修四库全书躬逢 盛典乃得尽心纂次订
其讹舛此序但云丁亥不言何时 客冬至京师盖
客江右而又入都其冬有送右庶子毕君(沅)赴巩秦
卷一 第 18b 页
阶道序
三十三年戊子四十六岁
是年应直隶总督方恪敏公之聘修直隶河渠书一
百十一卷未成会恪敏薨接任者前大学士杨公(廷)
(璋)不能礼敬先生辞之入都己丑春谓(玉裁)曰吾固
乐此不疲惜未能竟闻后莅事者请余君仲林(萧客)
为之恐其才不足予书经水支水先后延接皆按地
望地脉次弟不可稍移恐仲林不能耳先生殁后此
书清稿一藏曲阜孔户部府中一在直隶总督吴江
周公名(元理)家嘉庆己巳有吴江王(履泰)者捐纳通
三十三年戊子四十六岁
是年应直隶总督方恪敏公之聘修直隶河渠书一
百十一卷未成会恪敏薨接任者前大学士杨公(廷)
(璋)不能礼敬先生辞之入都己丑春谓(玉裁)曰吾固
乐此不疲惜未能竟闻后莅事者请余君仲林(萧客)
为之恐其才不足予书经水支水先后延接皆按地
望地脉次弟不可稍移恐仲林不能耳先生殁后此
书清稿一藏曲阜孔户部府中一在直隶总督吴江
周公名(元理)家嘉庆己巳有吴江王(履泰)者捐纳通
卷一 第 19a 页
判也其父乃周公之甥婿(履泰)因此得先生之书掩
为己有删削几半益以乾隆己丑以后事实易名畿
辅安澜志缮写进呈
上谓此有用之书也 命武英殿刊板 恩赏(履泰)同
知发永定河试用先生嗣子中孚闻之之曲阜取原
稿百十一卷入 都意欲辨正而无肯言于
上者中孚抑郁携归以存(玉裁)所属(玉裁)校刊(玉裁)谓
我力能校而不能刊也其书首卫河七卷(今履泰改/永定河弟)
(一失先生自南/而北次弟之意)次漳水十一卷次滏水三卷次大陆
泽五卷次宁晋泊一卷次虖沱河八卷次东西淀合
为己有删削几半益以乾隆己丑以后事实易名畿
辅安澜志缮写进呈
上谓此有用之书也 命武英殿刊板 恩赏(履泰)同
知发永定河试用先生嗣子中孚闻之之曲阜取原
稿百十一卷入 都意欲辨正而无肯言于
上者中孚抑郁携归以存(玉裁)所属(玉裁)校刊(玉裁)谓
我力能校而不能刊也其书首卫河七卷(今履泰改/永定河弟)
(一失先生自南/而北次弟之意)次漳水十一卷次滏水三卷次大陆
泽五卷次宁晋泊一卷次虖沱河八卷次东西淀合
卷一 第 19b 页
唐河沙河滋河府河易水涞水清河共三十一卷次
白河合潮河榆河大通河共十九卷次蓟运河合下
淀河共九卷次陡河一卷次滦河合热河一卷惟滦
河热河仅有纲领而条目未详其他皆考之古而无
不贯通核之近今而无不确实尚书禹贡周礼职方
春秋经传之地名班之地理志郦之水经注以及历
代史事百家箸述 国朝典故辨别是非元元本本
非恪敏不能聚储其书籍非先生不能综贯其条理
惜恪敏云殂一篑未竣今
上一见即谓有用之书刊板颁行
白河合潮河榆河大通河共十九卷次蓟运河合下
淀河共九卷次陡河一卷次滦河合热河一卷惟滦
河热河仅有纲领而条目未详其他皆考之古而无
不贯通核之近今而无不确实尚书禹贡周礼职方
春秋经传之地名班之地理志郦之水经注以及历
代史事百家箸述 国朝典故辨别是非元元本本
非恪敏不能聚储其书籍非先生不能综贯其条理
惜恪敏云殂一篑未竣今
上一见即谓有用之书刊板颁行
卷一 第 20a 页
圣明鉴赏如日月之照临地下有知定应涕泗感激至
于小夫攘窃正天之欲显此有用之书为 国家水
利农田利泽无疆之助而假手斯人在先生及恪敏
应不以为憾也特彼以不学妄为删改深可张目有
力者应奏请重刊 先生自记云戊子余应方制府
之请寓保定莲花池园内适河閒同知黄君寻滦河
源至方公以图示余录其所实历及今地名如此按
黄君方恪敏所使寻滦源者也以图进呈黄名(立隆)
见
纯皇帝御制滦河濡水源考證
于小夫攘窃正天之欲显此有用之书为 国家水
利农田利泽无疆之助而假手斯人在先生及恪敏
应不以为憾也特彼以不学妄为删改深可张目有
力者应奏请重刊 先生自记云戊子余应方制府
之请寓保定莲花池园内适河閒同知黄君寻滦河
源至方公以图示余录其所实历及今地名如此按
黄君方恪敏所使寻滦源者也以图进呈黄名(立隆)
见
纯皇帝御制滦河濡水源考證
卷一 第 20b 页
三十四年己丑四十七岁
入都会试不第 为余仲林作古经解钩沈序 是
年夏先生与朱文正公善文正时为山西布政司使
先生偕(玉裁)往(玉裁)主讲寿阳书院先生客文正署
中巳而汾州太守孙君(和相)聘修府志是年成汾州
府志三十四卷其书之详核自古地志所未有志莫
难于辨沿革先生辨元和志一条中纷然不治者有
六详见与曹给事(学闵)书先生考子夏设教西河在
龙门西河不在汾州谒泉山箸作不可段借也从晁
以道之说以汾州之目梁狐岐释禹贡治梁及岐辨
入都会试不第 为余仲林作古经解钩沈序 是
年夏先生与朱文正公善文正时为山西布政司使
先生偕(玉裁)往(玉裁)主讲寿阳书院先生客文正署
中巳而汾州太守孙君(和相)聘修府志是年成汾州
府志三十四卷其书之详核自古地志所未有志莫
难于辨沿革先生辨元和志一条中纷然不治者有
六详见与曹给事(学闵)书先生考子夏设教西河在
龙门西河不在汾州谒泉山箸作不可段借也从晁
以道之说以汾州之目梁狐岐释禹贡治梁及岐辨
卷一 第 21a 页
旧说及苏子瞻曾彦和阎百诗胡朏明之穿凿详晁
以道之所不能详斥蔡仲默引书耳食之病使学者
晓然知经文梁岐以下治冀州汾沁泽潞及其閒诸
山涧溪谷不当牵合治河惟壶口为治河耳修一志
而大经以明非细故也(玉裁)曾节抄府志例言图表
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古迹将付诸梓以为修志楷式
三十五年庚寅四十八岁
是年有代寿阳令龚君(导江)记洞过水一篇龚君方
修寿阳志请先生点窜先生因为辨正晋隋唐史寿
受二字之讹乱并为审定目录今手稿犹在(玉裁)处
以道之所不能详斥蔡仲默引书耳食之病使学者
晓然知经文梁岐以下治冀州汾沁泽潞及其閒诸
山涧溪谷不当牵合治河惟壶口为治河耳修一志
而大经以明非细故也(玉裁)曾节抄府志例言图表
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古迹将付诸梓以为修志楷式
三十五年庚寅四十八岁
是年有代寿阳令龚君(导江)记洞过水一篇龚君方
修寿阳志请先生点窜先生因为辨正晋隋唐史寿
受二字之讹乱并为审定目录今手稿犹在(玉裁)处
卷一 第 21b 页
皆端楷也 是年夏(玉裁)铨得贵州玉屏县未尝拜
别先生也盖先生尚羁山右闻铨得玉屏寄书到京
言玉屏于地势为五岭自西而东之脉又勖(玉裁)曰
想风气未开未必不可施政教也其札可当送行一
序藏弆日久而失之 先生之在山右也有代某作
应州续志序有与曹给事书有沂川王君祠碑有于
清端(成龙)传有张义士(瑛)传有王廉士(敏)传有荅朱
方伯书有例赠宣武大夫王公(秀升)墓表有王辑五
先生墓志铭有代冀宁道徐君飞山(浩)山阴义庄序
是年为孔户部作重刊五经文字九经字㨾序户
别先生也盖先生尚羁山右闻铨得玉屏寄书到京
言玉屏于地势为五岭自西而东之脉又勖(玉裁)曰
想风气未开未必不可施政教也其札可当送行一
序藏弆日久而失之 先生之在山右也有代某作
应州续志序有与曹给事书有沂川王君祠碑有于
清端(成龙)传有张义士(瑛)传有王廉士(敏)传有荅朱
方伯书有例赠宣武大夫王公(秀升)墓表有王辑五
先生墓志铭有代冀宁道徐君飞山(浩)山阴义庄序
是年为孔户部作重刊五经文字九经字㨾序户
卷一 第 22a 页
部于戊子冬以拓本不能家有遂彫印又详加考正
别为卷附焉先生于都门序之 是年有查氏七烈
女墓志铭云庚寅冬宛平松茂道查(礼)以烈女编寄
予盖先生是年在都门待辛卯 恩科会试也
三十六年辛卯四十九岁
是年会试不第后修汾阳县志季冬有温方如西河
文汇序云己丑秋再至山西余至汾阳应太守孙公
之召也属纂次府志为之考订累日月今李侯复以
县志事邀之再至又有代某作董愚亭诗序壬辰(玉)
(裁)因公诖误入都见先生案上有新修汾阳县志举
别为卷附焉先生于都门序之 是年有查氏七烈
女墓志铭云庚寅冬宛平松茂道查(礼)以烈女编寄
予盖先生是年在都门待辛卯 恩科会试也
三十六年辛卯四十九岁
是年会试不第后修汾阳县志季冬有温方如西河
文汇序云己丑秋再至山西余至汾阳应太守孙公
之召也属纂次府志为之考订累日月今李侯复以
县志事邀之再至又有代某作董愚亭诗序壬辰(玉)
(裁)因公诖误入都见先生案上有新修汾阳县志举
卷一 第 22b 页
一条相示云云今巳忘之汾州府志(玉裁)于卢学士
家得之县志今不可得也
三十七年壬辰五十岁
是年自汾阳入京会试不第(玉裁)见先生于洪孝廉
(榜)寓宅 是年主讲浙东金华书院刊自定水经注
至癸巳未及四之一而奉 召入都矣后在都踵成
之今不用校语之本是也聚珍板本依旧时卷弟全
载校语而经注相淆者悉更之得之者可以知宋后
本之无不舛误自刻板本悉去校语悉将正文改定
于注文循其段落每节跳起难读处可一目了了而
家得之县志今不可得也
三十七年壬辰五十岁
是年自汾阳入京会试不第(玉裁)见先生于洪孝廉
(榜)寓宅 是年主讲浙东金华书院刊自定水经注
至癸巳未及四之一而奉 召入都矣后在都踵成
之今不用校语之本是也聚珍板本依旧时卷弟全
载校语而经注相淆者悉更之得之者可以知宋后
本之无不舛误自刻板本悉去校语悉将正文改定
于注文循其段落每节跳起难读处可一目了了而
卷一 第 23a 页
不分卷数为十四册以今所存水百二十三每水为
一篇以河汪为纲按地望先后分属于河江左右为
次得之者可以撇弃校订专壹考古善长之书合二
本无遗憾矣自刻本有先生自序及曲阜孔户部序
与聚珍板同时而出者也 是年为国子监丞任君
领从名 高邮人作尔雅注疏笺补序任君自丙
戌巳成书至此七年成定本请序 是年会试南归
与顺德胡(亦常)同舟月馀(亦常)能好学得师者益都
李君(文藻)门下士也 是年春有孟子赵注跋一篇
见微波榭刻本 孟子字义疏證原稿名绪言有壬
一篇以河汪为纲按地望先后分属于河江左右为
次得之者可以撇弃校订专壹考古善长之书合二
本无遗憾矣自刻本有先生自序及曲阜孔户部序
与聚珍板同时而出者也 是年为国子监丞任君
领从名 高邮人作尔雅注疏笺补序任君自丙
戌巳成书至此七年成定本请序 是年会试南归
与顺德胡(亦常)同舟月馀(亦常)能好学得师者益都
李君(文藻)门下士也 是年春有孟子赵注跋一篇
见微波榭刻本 孟子字义疏證原稿名绪言有壬
卷一 第 23b 页
辰菊月写本程氏易田于丙申影抄
三十八年癸巳五十一岁
是年先生主讲金华书院丁酉作六书音均表序云
癸巳春(癸巳秋刻文/集作辛巳误)寓居浙东取顾氏诗本音章辨
句析而讽诵乎经文叹始为之之不易后来加详者
之信足以补其未逮(谓言古音者昆山顾氏而/后江先生及玉裁之书)丙申
荅段若膺论韵云癸巳春仆在浙东据广韵分为七
类可證也
上开四库馆于文襄公以纪文达公裘文达公之言荐
先生于
三十八年癸巳五十一岁
是年先生主讲金华书院丁酉作六书音均表序云
癸巳春(癸巳秋刻文/集作辛巳误)寓居浙东取顾氏诗本音章辨
句析而讽诵乎经文叹始为之之不易后来加详者
之信足以补其未逮(谓言古音者昆山顾氏而/后江先生及玉裁之书)丙申
荅段若膺论韵云癸巳春仆在浙东据广韵分为七
类可證也
上开四库馆于文襄公以纪文达公裘文达公之言荐
先生于
卷一 第 24a 页
上
上素知有戴震者故以举人 特召旷典也奉 召充
纂修官仲秋至京师 是年裘文达公薨先生作墓
志铭代于文襄公笔也
三十九年甲午五十二岁
是年十月先生校水经注成恭上 水经注自北宋
以来无善本不可读先生读此书既久得经注分别
之例有三一则水经立文首云某水所出已下无庸
再举水名而注内详及所纳群川加以采摭故实彼
此相杂则一水之名不得不更端重举一则经文叙
上素知有戴震者故以举人 特召旷典也奉 召充
纂修官仲秋至京师 是年裘文达公薨先生作墓
志铭代于文襄公笔也
三十九年甲午五十二岁
是年十月先生校水经注成恭上 水经注自北宋
以来无善本不可读先生读此书既久得经注分别
之例有三一则水经立文首云某水所出已下无庸
再举水名而注内详及所纳群川加以采摭故实彼
此相杂则一水之名不得不更端重举一则经文叙
卷一 第 24b 页
次所过州县如云又东过某县之类一语实赅一县
而注则沿溯县西以终于东详记所径委曲经据当
时县治至善长作注时县邑流移是以多称故城经
无有言故城者也一则经例云过注例云径不得相
淆得此三例迎刃分解如庖丁之解牛故能正千年
经注之互讹俾言地理者有最适于用之书大典本
较胜于各本又有道元自序钩稽校勘凡补其缺漏
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删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
八字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
高庙褒嘉颁行御制诗六韵有云悉心编纂诚堪奖触
而注则沿溯县西以终于东详记所径委曲经据当
时县治至善长作注时县邑流移是以多称故城经
无有言故城者也一则经例云过注例云径不得相
淆得此三例迎刃分解如庖丁之解牛故能正千年
经注之互讹俾言地理者有最适于用之书大典本
较胜于各本又有道元自序钩稽校勘凡补其缺漏
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删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
八字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
高庙褒嘉颁行御制诗六韵有云悉心编纂诚堪奖触
卷一 第 25a 页
目研摩亦可亲设以春秋素臣例足称中尉继功人
盖先生之受
主知深矣顾此书自先生校定后宋以来旧刻必尽废
更数十百年后且莫知先生发潜之功故聚珍板足
贵好事者当广其传也 是年校九章算术成九章
算术晋刘徽撰先生以世人罕有其书近时以算名
者如王寅旭谢野臣梅定九诸子咸未之见丁亥岁
因曹君竹虚入翰林院观永乐大典知有是书病其
离散错出思缀集之而不能癸巳奉 召乃尽心排
纂成编并考订讹异附案语其注中所指朱实青实
盖先生之受
主知深矣顾此书自先生校定后宋以来旧刻必尽废
更数十百年后且莫知先生发潜之功故聚珍板足
贵好事者当广其传也 是年校九章算术成九章
算术晋刘徽撰先生以世人罕有其书近时以算名
者如王寅旭谢野臣梅定九诸子咸未之见丁亥岁
因曹君竹虚入翰林院观永乐大典知有是书病其
离散错出思缀集之而不能癸巳奉 召乃尽心排
纂成编并考订讹异附案语其注中所指朱实青实
卷一 第 25b 页
黄实之类皆按图而言图既不存则注猝不易晓因
推寻注意为之补图以成完帙
纯皇帝御制诗冠于端首 命聚珍板刊行而古九数
之学大显矣巳而屈君鲁传刻于常熟孔户部复刻
于曲阜云 按先生于水经注改正经注互淆者使
经必统注注必统于经其功最钜此乃先生积久顿
悟所成非他人能赞一辞也顾更正经注定于乾隆
乙酉入都即以示纪文达钱晓徵姚姬传及(玉裁)不
过四五人钱姚皆录于读本(玉裁)亦以明人黄省曾
刊本依仿以朱分勒自此传于四方矣杭州赵东潜
推寻注意为之补图以成完帙
纯皇帝御制诗冠于端首 命聚珍板刊行而古九数
之学大显矣巳而屈君鲁传刻于常熟孔户部复刻
于曲阜云 按先生于水经注改正经注互淆者使
经必统注注必统于经其功最钜此乃先生积久顿
悟所成非他人能赞一辞也顾更正经注定于乾隆
乙酉入都即以示纪文达钱晓徵姚姬传及(玉裁)不
过四五人钱姚皆录于读本(玉裁)亦以明人黄省曾
刊本依仿以朱分勒自此传于四方矣杭州赵东潜
卷一 第 26a 页
(一清)精于地理之学研摩水经注者数十年但其校
本从未至京师先生与赵虽或相闻未尝相识其所
业未尝相观也四库馆搜讨遗书赵书亦得箸录其
书校正字句及剖析地理最详而更正经注一如戴
本者盖赵精诣绝群鄞全谢山太史七校是书深窥
秘奥两公交最深或闭户暗合或丽泽相取而其说
往往与先生同是可以知著书精美不患千年后无
校雠諟正之人而学问深醇即未相谋面所言如一
且赵书经钱塘梁处素(𡳐绳)校刊有不合者攈戴本
以正之故今二本大段不同者少也 是年十月三
本从未至京师先生与赵虽或相闻未尝相识其所
业未尝相观也四库馆搜讨遗书赵书亦得箸录其
书校正字句及剖析地理最详而更正经注一如戴
本者盖赵精诣绝群鄞全谢山太史七校是书深窥
秘奥两公交最深或闭户暗合或丽泽相取而其说
往往与先生同是可以知著书精美不患千年后无
校雠諟正之人而学问深醇即未相谋面所言如一
且赵书经钱塘梁处素(𡳐绳)校刊有不合者攈戴本
以正之故今二本大段不同者少也 是年十月三
卷一 第 26b 页
十日与(玉裁)书蜀中云数月来纂次永乐大典内散
篇于仪礼得张淳识误李如圭集释于算学得九章
海岛孙子五曹夏侯阳五种算经皆久佚而存于是
者可贵也按所谓散篇者姚广孝等编永乐大典以
分韵为纲领每书散置各韵中如仪礼士冠礼则入
翰韵士昏礼则入元韵是也大典内祃韵之书亡故
乡射礼大射礼阙 是年十月校五经算术成恭上
五经算术二卷举尚书孝经诗易论语三礼春秋之
待算乃明者列之而推算之术悉加甄鸾按三字于
上故知是书甄鸾所撰也唐有李淳风注唐明算科
篇于仪礼得张淳识误李如圭集释于算学得九章
海岛孙子五曹夏侯阳五种算经皆久佚而存于是
者可贵也按所谓散篇者姚广孝等编永乐大典以
分韵为纲领每书散置各韵中如仪礼士冠礼则入
翰韵士昏礼则入元韵是也大典内祃韵之书亡故
乡射礼大射礼阙 是年十月校五经算术成恭上
五经算术二卷举尚书孝经诗易论语三礼春秋之
待算乃明者列之而推算之术悉加甄鸾按三字于
上故知是书甄鸾所撰也唐有李淳风注唐明算科
卷一 第 27a 页
五经算即是书于永乐大典中得之先生校成恭上
有提要一篇按先生乾隆甲子作策算略举经籍之
资于算者推衍成帙正与古人用意不谋而合也
四十年乙未五十三岁
是年会试不第奉
命与乙未贡士一体殿试
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四月校海岛算经
成海岛算经亦晋刘徽撰唐李淳风注徽本以周礼
九数中重差命名不名海岛后人因卷首以海岛立
表设问遂改名之唐选举志称算学生九章海岛共
有提要一篇按先生乾隆甲子作策算略举经籍之
资于算者推衍成帙正与古人用意不谋而合也
四十年乙未五十三岁
是年会试不第奉
命与乙未贡士一体殿试
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四月校海岛算经
成海岛算经亦晋刘徽撰唐李淳风注徽本以周礼
九数中重差命名不名海岛后人因卷首以海岛立
表设问遂改名之唐选举志称算学生九章海岛共
卷一 第 27b 页
限习三年试九章三条海岛一条其书惟散见永乐
大典中先生与九章同为表章有提要一首(此年月/见聚珍)
(本)
是年二月校仪礼识误成仪礼识误宋张淳撰朱子
云号为精密较他本最胜于永乐大典内缀录成编
先生加案语正其得失俾瑜瑕不相掩有提要一首
(此年月见/聚珍本)
四十一年丙申五十四岁
四十二年丁酉五十五岁
先生在四库馆所校定之书进呈文渊阁本皆具载
大典中先生与九章同为表章有提要一首(此年月/见聚珍)
(本)
是年二月校仪礼识误成仪礼识误宋张淳撰朱子
云号为精密较他本最胜于永乐大典内缀录成编
先生加案语正其得失俾瑜瑕不相掩有提要一首
(此年月见/聚珍本)
四十一年丙申五十四岁
四十二年丁酉五十五岁
先生在四库馆所校定之书进呈文渊阁本皆具载
卷一 第 28a 页
年月衔名聚珍板亦载之而杭州文澜阁写本不载
故不能详者类述于此大抵皆癸巳以后丁酉以前
五年所定也
一曰周髀算经此经为算学十书之首而三千年来
学者昧其旨趣先生谓此古盖天之法自汉以迄元
明皆主浑天明时欧罗巴人入中国始称别立新法
然其言地圜即所谓地法覆槃滂沱四隤而下也其
言南北里差即所谓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中衡
左右冬有不死之草是为寒暑推移随南北不同之
故也其言东西里差即所谓东方日中西方夜半西
故不能详者类述于此大抵皆癸巳以后丁酉以前
五年所定也
一曰周髀算经此经为算学十书之首而三千年来
学者昧其旨趣先生谓此古盖天之法自汉以迄元
明皆主浑天明时欧罗巴人入中国始称别立新法
然其言地圜即所谓地法覆槃滂沱四隤而下也其
言南北里差即所谓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中衡
左右冬有不死之草是为寒暑推移随南北不同之
故也其言东西里差即所谓东方日中西方夜半西
卷一 第 28b 页
方日中东方夜半昼夜易处如四时相反是为节气
合朔加时早晚随东西不同之故也新法历书述第
谷以前西法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每四岁之
小馀成一日即所谓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
六日者一也西法出于周髀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
夷者欤而刻本脱误多不可通古本五图而失传者
三讹舛者一凡皆正之补之学者可以从事如道河
积石源流正矣有提要一首(浙阁本五十/二年二月)
一曰孙子算经唐之选举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
习肄旧本久佚从永乐大典裒集编次为二卷朱锡
合朔加时早晚随东西不同之故也新法历书述第
谷以前西法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每四岁之
小馀成一日即所谓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
六日者一也西法出于周髀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
夷者欤而刻本脱误多不可通古本五图而失传者
三讹舛者一凡皆正之补之学者可以从事如道河
积石源流正矣有提要一首(浙阁本五十/二年二月)
一曰孙子算经唐之选举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
习肄旧本久佚从永乐大典裒集编次为二卷朱锡
卷一 第 29a 页
鬯文集跋云出于孙武先生辨其非是有提要一首
(浙阁本未/写月日)
一曰张丘建算经是书亦唐人明算科十经之一也
限一年业成此书久佚有毛晋汲古阁影钞宋椠犹
北宋时本先生详加校勘补旧有图今缺者四补脱
字若干有提要一首(浙阁本五十/二年三月)
一曰夏侯阳算经唐选举志所列算书十种此亦居
其一传本久佚永乐大典内有之逐条割裂分附九
章算术各类之下几不得其端绪幸有原序原目可
考先生寻绎编次条贯其文今裒辑排比又得元丰
(浙阁本未/写月日)
一曰张丘建算经是书亦唐人明算科十经之一也
限一年业成此书久佚有毛晋汲古阁影钞宋椠犹
北宋时本先生详加校勘补旧有图今缺者四补脱
字若干有提要一首(浙阁本五十/二年三月)
一曰夏侯阳算经唐选举志所列算书十种此亦居
其一传本久佚永乐大典内有之逐条割裂分附九
章算术各类之下几不得其端绪幸有原序原目可
考先生寻绎编次条贯其文今裒辑排比又得元丰
卷一 第 29b 页
京监本釐为三卷有提要一首夏侯阳者先生提要
云隋人盖无可疑而跋孔体生所得影抄元丰监本
云据宋史礼志载算学祀典封晋张丘建成纪男夏
侯阳平陆男又张丘建算经序云夏侯阳之方仓定
为晋人新唐书蓺文志云韩延夏侯阳算经一卷谓
韩延所注本也韩延传其学而以已说篡入之所定
皆隋制延盖隋人此本即延本非甄鸾注本也(据聚/珍板)
(提要乾隆四十一年二月恭/校上浙阁本五十年五月)
按永乐大典内所得算经五种九章海岛孙子五曹
夏侯阳也皆王寅旭谢野臣梅定九诸子所未见者
云隋人盖无可疑而跋孔体生所得影抄元丰监本
云据宋史礼志载算学祀典封晋张丘建成纪男夏
侯阳平陆男又张丘建算经序云夏侯阳之方仓定
为晋人新唐书蓺文志云韩延夏侯阳算经一卷谓
韩延所注本也韩延传其学而以已说篡入之所定
皆隋制延盖隋人此本即延本非甄鸾注本也(据聚/珍板)
(提要乾隆四十一年二月恭/校上浙阁本五十年五月)
按永乐大典内所得算经五种九章海岛孙子五曹
夏侯阳也皆王寅旭谢野臣梅定九诸子所未见者
卷一 第 30a 页
先生悉心校正进呈
高宗纯皇帝皆有 御制诗题其卷首刊行宇内
一曰仪礼释宫宋李如圭撰从永乐大典中录存有
提要一首(聚珍本四十二/年三月恭校上)
一曰五曹算经作者不知为谁唐时明算科孙子五
曹共限一岁业成元明以来无刻本散见永乐大典
内经文尚逐条完善先生参伍考校俾还旧观遂为
绝无仅有之善本(五十一年六/月恭校上)
一曰仪礼集释宋李如圭撰全录郑康成注而旁徵
博引以为之释先生据以补注疏本脱字二十四改
高宗纯皇帝皆有 御制诗题其卷首刊行宇内
一曰仪礼释宫宋李如圭撰从永乐大典中录存有
提要一首(聚珍本四十二/年三月恭校上)
一曰五曹算经作者不知为谁唐时明算科孙子五
曹共限一岁业成元明以来无刻本散见永乐大典
内经文尚逐条完善先生参伍考校俾还旧观遂为
绝无仅有之善本(五十一年六/月恭校上)
一曰仪礼集释宋李如圭撰全录郑康成注而旁徵
博引以为之释先生据以补注疏本脱字二十四改
卷一 第 30b 页
讹字十四删衍字百六其乡射大射二篇巳阙参取
惠(栋)沈(大成)二家本所校宋本證以唐石经以成仪
礼完帙可诵习有提要一首(乾隆四十七年二月恭/校上此年月得于聚珍)
(板去先生下/世巳六年矣)
一曰项氏家说宋项安世撰有提要一首
一曰蒙斋中庸讲义宋袁甫撰有提要一首
一曰大戴礼是经经卢运司(见曾)刊于扬州学士卢
(文弨)洎先生庚辰冬辛巳夏二次校定称善本矣但
辛巳所校未及剜改先生在四库馆永乐大典内散
见者仅十篇以与各本及古籍中摭引大戴礼记之
惠(栋)沈(大成)二家本所校宋本證以唐石经以成仪
礼完帙可诵习有提要一首(乾隆四十七年二月恭/校上此年月得于聚珍)
(板去先生下/世巳六年矣)
一曰项氏家说宋项安世撰有提要一首
一曰蒙斋中庸讲义宋袁甫撰有提要一首
一曰大戴礼是经经卢运司(见曾)刊于扬州学士卢
(文弨)洎先生庚辰冬辛巳夏二次校定称善本矣但
辛巳所校未及剜改先生在四库馆永乐大典内散
见者仅十篇以与各本及古籍中摭引大戴礼记之
卷一 第 31a 页
文参互考核附案语于下方是经乃可与三礼并读
有提要一首四十二年六月恭校上
一曰方言十三卷汉扬雄撰宋洪迈以为断非雄作
先生实驳正之其文详矣先生以是书与尔雅相为
左右学者以其古奥难读郭景纯之注语焉不详少
有研摩者故正讹补脱删衍复还旧观又逐条援引
诸书一一疏通證明具列案语盖如宋邢炳之疏尔
雅而精确过之汉人训诂之学于是大备乾隆四十
四年五月恭校上有提要一首(案此年月得于聚珍/板去先生四十二年)
(五月下世/为日巳久)
有提要一首四十二年六月恭校上
一曰方言十三卷汉扬雄撰宋洪迈以为断非雄作
先生实驳正之其文详矣先生以是书与尔雅相为
左右学者以其古奥难读郭景纯之注语焉不详少
有研摩者故正讹补脱删衍复还旧观又逐条援引
诸书一一疏通證明具列案语盖如宋邢炳之疏尔
雅而精确过之汉人训诂之学于是大备乾隆四十
四年五月恭校上有提要一首(案此年月得于聚珍/板去先生四十二年)
(五月下世/为日巳久)
卷一 第 31b 页
案先生所校官书皆天文算法地理水经小学方言
诸书皆必精心推覈失之毫釐则缪以千里者而仪
礼大戴礼二经古本薶蕴巳久阐发维艰先生悉心
耘治焚膏宵分不倦至于身后馆臣乃以大戴方言
二种进呈谓先生鞠躬尽瘁死于官事可也又况先
生自所著述亦刻无少休有仪礼考正一卷检讨孔
(广森)为戴氏遗书总序曰君入书局分淹礼乃取忠
甫识误德明释文殚求亥豕之差期复鸿都之旧互
相参检颇有整齐削康成长衍之条退丧服厕经之
传今其书藏曲阜孔氏(玉裁)未得见也
诸书皆必精心推覈失之毫釐则缪以千里者而仪
礼大戴礼二经古本薶蕴巳久阐发维艰先生悉心
耘治焚膏宵分不倦至于身后馆臣乃以大戴方言
二种进呈谓先生鞠躬尽瘁死于官事可也又况先
生自所著述亦刻无少休有仪礼考正一卷检讨孔
(广森)为戴氏遗书总序曰君入书局分淹礼乃取忠
甫识误德明释文殚求亥豕之差期复鸿都之旧互
相参检颇有整齐削康成长衍之条退丧服厕经之
传今其书藏曲阜孔氏(玉裁)未得见也
卷一 第 32a 页
又丙申之春作书与(玉裁)论韵长六千字大略谓(玉)
(裁)六书音均表之书有得有失仆近日分为九类顾
氏于古音有草创之功江君与足下皆因而加密顾
江两家得者宜引顾江之说述而不作至支脂之有
别此足下卓识可以千古矣仆更分祭泰夬废及月
曷末黠薛而后彼此相配四声一贯则仆所以补前
人而整之就绪者愿及大著未刻或降心相从而参
酌此书丙申春未达而六书音均表巳于是夏刻成
矣故未能遵先生之意也
丁酉正月上旬作六书音均表序十四日札云大著
(裁)六书音均表之书有得有失仆近日分为九类顾
氏于古音有草创之功江君与足下皆因而加密顾
江两家得者宜引顾江之说述而不作至支脂之有
别此足下卓识可以千古矣仆更分祭泰夬废及月
曷末黠薛而后彼此相配四声一贯则仆所以补前
人而整之就绪者愿及大著未刻或降心相从而参
酌此书丙申春未达而六书音均表巳于是夏刻成
矣故未能遵先生之意也
丁酉正月上旬作六书音均表序十四日札云大著
卷一 第 32b 页
既刻成应撰序兹兼寄故知此序上旬所为也今手
批之稿现存
丁酉五月与予书言去年曾寄一书论韵系龚公敬
身寄于老师(文/襄)门上失之
至于丁酉五月上旬作声类表凡九卷所云九卷者
即与予书所谓九类每类为一卷也先是癸巳春先
生在浙东(金华书院)以古音分为七类至丙申与余
书则七类又改为九类至临终十数日之前因成此
书孔户部刻诸微波榭而冠以与段若膺论韵六千
字者是也九卷每类于今音古音无不兼综户部书
批之稿现存
丁酉五月与予书言去年曾寄一书论韵系龚公敬
身寄于老师(文/襄)门上失之
至于丁酉五月上旬作声类表凡九卷所云九卷者
即与予书所谓九类每类为一卷也先是癸巳春先
生在浙东(金华书院)以古音分为七类至丙申与余
书则七类又改为九类至临终十数日之前因成此
书孔户部刻诸微波榭而冠以与段若膺论韵六千
字者是也九卷每类于今音古音无不兼综户部书
卷一 第 33a 页
云凡五日而成固由精熟诣极然元生神思亦恐太
瘁矣形太用则极神太劳则敝乌呼孰知此为先生
著书之绝笔也哉户部书至蜀命余作序彼时余恐
浅陋不敢为今三十年后乃成之并荭谷亦久下世
矣
丁酉五月二十七日晡时先生卒时先生寓崇文门
西范氏颖园孔户部于是月三十日发书至蜀云月
之二十二日在东原先生寓中坐閒见封新刊九章
算术奉寄后三日金辅之(榜)洪素人(朴)两兄来云东
原先生服黑山栀一两吐后病即剧初闻疑甚前见
瘁矣形太用则极神太劳则敝乌呼孰知此为先生
著书之绝笔也哉户部书至蜀命余作序彼时余恐
浅陋不敢为今三十年后乃成之并荭谷亦久下世
矣
丁酉五月二十七日晡时先生卒时先生寓崇文门
西范氏颖园孔户部于是月三十日发书至蜀云月
之二十二日在东原先生寓中坐閒见封新刊九章
算术奉寄后三日金辅之(榜)洪素人(朴)两兄来云东
原先生服黑山栀一两吐后病即剧初闻疑甚前见
卷一 第 33b 页
作吾兄札时精神朗澈又将泚笔为王廷相作伤寒
论注序非病者乃竟于二十七日晡时不可作矣
斯人而死何痛如之盖先生丙申冬与余书云三月
初获足疾至今不能行动以纂修事未毕仍在寓办
理拟明春告成乞假南旋盖先生用心过劳至于痿
蹶而不自止病已深矣心烦如欲吐者庸医乃以黑
山栀寒之而吐之斯不可为矣乌呼伤哉
又先生丁酉四月有荅彭进士(绍升)书(洪舍人榜作/先生行状云)
(此先生没前/一月手书也)彭君好释氏之学长斋佛前仅未削发
耳而好谈孔孟程朱以孔孟程朱疏證释氏之言其
论注序非病者乃竟于二十七日晡时不可作矣
斯人而死何痛如之盖先生丙申冬与余书云三月
初获足疾至今不能行动以纂修事未毕仍在寓办
理拟明春告成乞假南旋盖先生用心过劳至于痿
蹶而不自止病已深矣心烦如欲吐者庸医乃以黑
山栀寒之而吐之斯不可为矣乌呼伤哉
又先生丁酉四月有荅彭进士(绍升)书(洪舍人榜作/先生行状云)
(此先生没前/一月手书也)彭君好释氏之学长斋佛前仅未削发
耳而好谈孔孟程朱以孔孟程朱疏證释氏之言其
卷一 第 34a 页
见于著述也谓孔孟与佛无二道谓程朱与陆王释
氏无异致同时有罗孝廉有高汪明经缙倡和其说
先生以所作原善孟子字义疏證示之彭君有书与
先生(刻其文/集内)先生答此书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
经孔孟以程朱之旨还之程朱以陆王佛氏之旨还
之陆王佛氏俾陆王不得冒程朱释氏不得冒孔孟
其书几五千言有此而原善孟子字义疏證之说愈
明矣孔户部附刻疏證之后洪舍人蕊登全录于行
状中
先生丁酉正月十四日作书与(玉裁)曰仆自十七岁
氏无异致同时有罗孝廉有高汪明经缙倡和其说
先生以所作原善孟子字义疏證示之彭君有书与
先生(刻其文/集内)先生答此书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
经孔孟以程朱之旨还之程朱以陆王佛氏之旨还
之陆王佛氏俾陆王不得冒程朱释氏不得冒孔孟
其书几五千言有此而原善孟子字义疏證之说愈
明矣孔户部附刻疏證之后洪舍人蕊登全录于行
状中
先生丁酉正月十四日作书与(玉裁)曰仆自十七岁
卷一 第 34b 页
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
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为之三十馀年灼然
知古今治乱之源在是古人曰理解者即寻其腠理
而析之也曰天理者如庄周言依乎天理即所谓彼
节者有閒也古贤人圣人以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为
得理今人以己之意见不出于私为理是以意见杀
人咸自信为理矣此犹舍字义制度名物去语言训
诂而欲得圣人之道于遗经也
丁酉四月二十四日作札与(玉裁)云仆足疾已踚一
载不能出户定于秋初乞假南旋实不复出也仆生
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为之三十馀年灼然
知古今治乱之源在是古人曰理解者即寻其腠理
而析之也曰天理者如庄周言依乎天理即所谓彼
节者有閒也古贤人圣人以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为
得理今人以己之意见不出于私为理是以意见杀
人咸自信为理矣此犹舍字义制度名物去语言训
诂而欲得圣人之道于遗经也
丁酉四月二十四日作札与(玉裁)云仆足疾已踚一
载不能出户定于秋初乞假南旋实不复出也仆生
卷一 第 35a 页
平著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證一书此正人心之
要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误名之曰理而祸斯民
故疏證不得不作
丁酉五月二十一日作书与(玉裁)云前月二十六至
今一病几殆正卧床榻见来使强起作札归山之志
早定八月准南旋老亲七十有八(谓封文/林公)非得一书
院不可陜西毕公(沅)欲招之往太远不能就也外九
章算术海岛算经二种乌呼孰谓此即先生与(玉裁)
永诀之书也哉
原象迎日推策记孔户部所刊戴氏遗书十五合为
要今人无论正邪尽以意见误名之曰理而祸斯民
故疏證不得不作
丁酉五月二十一日作书与(玉裁)云前月二十六至
今一病几殆正卧床榻见来使强起作札归山之志
早定八月准南旋老亲七十有八(谓封文/林公)非得一书
院不可陜西毕公(沅)欲招之往太远不能就也外九
章算术海岛算经二种乌呼孰谓此即先生与(玉裁)
永诀之书也哉
原象迎日推策记孔户部所刊戴氏遗书十五合为
卷一 第 35b 页
一册原象凡八篇一篇二篇三篇四篇即先生之释
天也初名释天以尧典璇机玉衡中星周礼土圭洪
范五纪四者命题而天行之大致毕举璇机玉衡汉
后失传先生乃详其仪制于四篇之末五篇六篇七
篇即句股割圜记上中下三篇也其八篇则为矩以
准望之详也迎日推策记亦旧时所为(玉裁)与释天
皆于癸未抄写则成书皆在壬午以前可知矣至晚
年合九篇为原象以为七经小记之一天体算法全
具于此
原善卷上卷中卷下孔户部所刊戴氏遗书(第/九)合为
天也初名释天以尧典璇机玉衡中星周礼土圭洪
范五纪四者命题而天行之大致毕举璇机玉衡汉
后失传先生乃详其仪制于四篇之末五篇六篇七
篇即句股割圜记上中下三篇也其八篇则为矩以
准望之详也迎日推策记亦旧时所为(玉裁)与释天
皆于癸未抄写则成书皆在壬午以前可知矣至晚
年合九篇为原象以为七经小记之一天体算法全
具于此
原善卷上卷中卷下孔户部所刊戴氏遗书(第/九)合为
卷一 第 36a 页
一册始先生作原善三篇见于户部所刊文集中者
也(玉裁)既于癸未抄写熟读矣至丙戌见先生援据
经言疏通證明之仍以三章者分为建首比类合义
古贤圣之言理义举不外乎是孟子字义疏證亦所
以阐明此旨也为七经小记之一先生之学上承孔
孟于此可见
历问一卷(仪郑堂总/序作二卷)古历考二卷洪舍人榜撰先生
行状有此二书(玉裁)皆未之见而孔检讨作总序有
之则其稿在孔户部家可知矣户部所刊乃有续天
文略二卷而无历问古历考疑古历考即天文略也
也(玉裁)既于癸未抄写熟读矣至丙戌见先生援据
经言疏通證明之仍以三章者分为建首比类合义
古贤圣之言理义举不外乎是孟子字义疏證亦所
以阐明此旨也为七经小记之一先生之学上承孔
孟于此可见
历问一卷(仪郑堂总/序作二卷)古历考二卷洪舍人榜撰先生
行状有此二书(玉裁)皆未之见而孔检讨作总序有
之则其稿在孔户部家可知矣户部所刊乃有续天
文略二卷而无历问古历考疑古历考即天文略也
卷一 第 36b 页
先是
朝廷开馆续郑樵通志盖当事者挽先生为之既而
未用欲改名古历考而舍人行状内遂改其名耳此
二种成书年月今皆不能考续天文略自序曰天文
一事樵所不知而欲成全书固不可阙而不载是以
徒袭旧史未能择之精语之详也今更为目十曰星
见伏昏旦中曰列宿十二次曰星象曰黄道宿度曰
七衡六閒曰晷景短长曰北极高下曰日月五步曰
仪象曰漏刻其书未成北极高下巳上为卷上卷中
其日月五步巳下当为卷下盖阙如也然以此发明
朝廷开馆续郑樵通志盖当事者挽先生为之既而
未用欲改名古历考而舍人行状内遂改其名耳此
二种成书年月今皆不能考续天文略自序曰天文
一事樵所不知而欲成全书固不可阙而不载是以
徒袭旧史未能择之精语之详也今更为目十曰星
见伏昏旦中曰列宿十二次曰星象曰黄道宿度曰
七衡六閒曰晷景短长曰北极高下曰日月五步曰
仪象曰漏刻其书未成北极高下巳上为卷上卷中
其日月五步巳下当为卷下盖阙如也然以此发明
卷一 第 37a 页
释天已令学者畅然满志矣
大学补注一卷中庸补注一卷(未成至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而止)玉
裁向未得见今乃得哲嗣中孚邮寄读之盖亦癸未
以前所为未暇竟成之耳其言理皆与原善孟子字
义疏證无纤微不合者皆存郑注而补之大学之说
亲民说格物中庸之说致中和说上下察尤可补先
儒所不到始户部与(玉裁)书欲刊大学补注然未果
而卒
学礼篇先生七经小记之一也其书未成盖将取六
经礼制纠纷不治言人人殊者每事为一章发明之
大学补注一卷中庸补注一卷(未成至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而止)玉
裁向未得见今乃得哲嗣中孚邮寄读之盖亦癸未
以前所为未暇竟成之耳其言理皆与原善孟子字
义疏證无纤微不合者皆存郑注而补之大学之说
亲民说格物中庸之说致中和说上下察尤可补先
儒所不到始户部与(玉裁)书欲刊大学补注然未果
而卒
学礼篇先生七经小记之一也其书未成盖将取六
经礼制纠纷不治言人人殊者每事为一章发明之
卷一 第 37b 页
今文集中开卷记冕服记爵弁服记朝服记玄端记
深衣记中衣裼衣𥜗褶之属记冕弁冠记冠衰记括
发免髽记绖带记缫藉记捍决极凡十三篇是其体
例也尝言此等须注乃明
水地记此书刻于孔户部者只一卷自昆崙之虚至
太行山而止洪舍人行状则曰未成书水地记七册
盖所属草稿尚不止此荭谷取其可读者为一卷刻
之其丛残则姑置之 国朝之言地理者于古为盛
有顾景范顾宁人胡朏明阎百诗黄子鸿赵东潜钱
晓徵而先生乃皆出乎其上盖从来以郡国为主而
深衣记中衣裼衣𥜗褶之属记冕弁冠记冠衰记括
发免髽记绖带记缫藉记捍决极凡十三篇是其体
例也尝言此等须注乃明
水地记此书刻于孔户部者只一卷自昆崙之虚至
太行山而止洪舍人行状则曰未成书水地记七册
盖所属草稿尚不止此荭谷取其可读者为一卷刻
之其丛残则姑置之 国朝之言地理者于古为盛
有顾景范顾宁人胡朏明阎百诗黄子鸿赵东潜钱
晓徵而先生乃皆出乎其上盖从来以郡国为主而
卷一 第 38a 页
求其山川先生则以山川为主而求其郡县其叙水
经注曰因川源之派别知山势之逶迤高高下下不
失地阞为汾州府志发凡曰以水辨山之脉络而汾
之东西山为干为枝为来为去俾井然就序水则以
经水统其注入之枝水因而编及泽泊堤堰井泉令
众山如一山群川如一川府境虽广山川虽繁按文
而稽各归条贯然则先生之水地记固将合天下之
山为一山合天下之川为一川而自尚书周官春秋
之地名以及战国至今历代史志建置沿革之纷错
无不依山川之左右曲折安置妥帖至赜而不乱此
经注曰因川源之派别知山势之逶迤高高下下不
失地阞为汾州府志发凡曰以水辨山之脉络而汾
之东西山为干为枝为来为去俾井然就序水则以
经水统其注入之枝水因而编及泽泊堤堰井泉令
众山如一山群川如一川府境虽广山川虽繁按文
而稽各归条贯然则先生之水地记固将合天下之
山为一山合天下之川为一川而自尚书周官春秋
之地名以及战国至今历代史志建置沿革之纷错
无不依山川之左右曲折安置妥帖至赜而不乱此
卷一 第 38b 页
书固非旦夕之所能成先生志愿之大以为必有能
助之者而不料其所成止此也水地记亦七经小记
之一使经之言地理者于此稽焉
诂训篇亦先生七经小记之一经学非诂训不明先
生欲作此书而未及为转语二十章亦未卒业然尔
雅文字考方言疏證犹存亦可稍窥涯略矣
七经小记者先生朝夕常言之欲为此以治经也所
谓七经者先生云诗书易礼春秋论语孟子是也治
经必分数大端以从事各究洞原委始于六书九数
故有诂训篇有原象篇继以学礼篇继以水地篇约
助之者而不料其所成止此也水地记亦七经小记
之一使经之言地理者于此稽焉
诂训篇亦先生七经小记之一经学非诂训不明先
生欲作此书而未及为转语二十章亦未卒业然尔
雅文字考方言疏證犹存亦可稍窥涯略矣
七经小记者先生朝夕常言之欲为此以治经也所
谓七经者先生云诗书易礼春秋论语孟子是也治
经必分数大端以从事各究洞原委始于六书九数
故有诂训篇有原象篇继以学礼篇继以水地篇约
卷一 第 39a 页
之于原善篇圣人之学如是而巳矣假令先生如申
公伏生之年安见不如其志哉尝谓(玉裁)曰余乖于
时而寿似可必后以此言告钱学士晓徵晓徵曰天
下固无可必之事也金殿撰榜曰先生之坚强穷困
时能日行二百里发愿成七经小记余语之曰岁不
我与一人有几多精神先生荅曰当世岂无助我者
乎竟以积劳痿足门一年中屡换眼镜最后鬻眼
镜者曰此老光之最者过此无可换矣是非不厌不
倦神太劳则弊故欤 手批六书音均表一部此先
生丁酉五月上旬之笔歫不讳之期十馀日耳(玉裁)
公伏生之年安见不如其志哉尝谓(玉裁)曰余乖于
时而寿似可必后以此言告钱学士晓徵晓徵曰天
下固无可必之事也金殿撰榜曰先生之坚强穷困
时能日行二百里发愿成七经小记余语之曰岁不
我与一人有几多精神先生荅曰当世岂无助我者
乎竟以积劳痿足门一年中屡换眼镜最后鬻眼
镜者曰此老光之最者过此无可换矣是非不厌不
倦神太劳则弊故欤 手批六书音均表一部此先
生丁酉五月上旬之笔歫不讳之期十馀日耳(玉裁)
卷一 第 39b 页
于乾隆庚子巫山官廨得丁进士小雅(杰)以此书见
寄跋云丁酉六月戴东原先生卧病京邸余偕友人
往候之时先生撰声类表甫毕又力疾点定段君六
书音均表指卷四第四十二叶语余曰掇捋用点肄
弃用圈凡用点者蓁人之入声与用圈者无涉也余
不及语段君矣子盍持此书归未数日先生卒不知
段君何由知之不远数千里致书来索乃择生徒临
副本寄之庚子二月二十二日记于烂面胡衕寓斋
按小雅此札云先生六月卧病往候得此书不数日
而卒所言月日误也孔户部言五月二十七日孔检
寄跋云丁酉六月戴东原先生卧病京邸余偕友人
往候之时先生撰声类表甫毕又力疾点定段君六
书音均表指卷四第四十二叶语余曰掇捋用点肄
弃用圈凡用点者蓁人之入声与用圈者无涉也余
不及语段君矣子盍持此书归未数日先生卒不知
段君何由知之不远数千里致书来索乃择生徒临
副本寄之庚子二月二十二日记于烂面胡衕寓斋
按小雅此札云先生六月卧病往候得此书不数日
而卒所言月日误也孔户部言五月二十七日孔检
卷一 第 40a 页
讨遗书总序亦言丁酉五月二十七日疾卒户部又
云月之上旬于五日之中为声类表九卷皆可据小
雅言作声类表甫毕即力疾批点音均表者是也五
月二十一日作札寄蜀不附寄此则因数日前巳付
小雅故耳小雅述先生语云蓁人入声用点与用圈
者无涉覈之于书用红点者元寒之类用红圈者真
文之类别之以分质术至屑薛十二韵为二也既详
于声类表及与段若膺论韵书矣小雅所记乃适互
讹今此书藏余处小雅当时又属程蕺园(晋芳)周林
汲(永年)邵二云(晋涵)三编修各录其副又以临本一
云月之上旬于五日之中为声类表九卷皆可据小
雅言作声类表甫毕即力疾批点音均表者是也五
月二十一日作札寄蜀不附寄此则因数日前巳付
小雅故耳小雅述先生语云蓁人入声用点与用圈
者无涉覈之于书用红点者元寒之类用红圈者真
文之类别之以分质术至屑薛十二韵为二也既详
于声类表及与段若膺论韵书矣小雅所记乃适互
讹今此书藏余处小雅当时又属程蕺园(晋芳)周林
汲(永年)邵二云(晋涵)三编修各录其副又以临本一
卷一 第 40b 页
赠孔荭谷农部(即继涵)程易田孝廉(瑶田)从游金生
(绍纶)亦得其一于是太行以东大江南北皆有传本
庶几哉先生临终绝笔无湮没之患矣诸君子于先
生皆石交览其遗墨存没之感母亦有不约而同者
乎此皆见小雅跋内语余宝藏之今小雅终于宁波
府儒学官舍又将十年矣小雅好学从先生游久而
著述皆如零圭断壁未曾成书其子方蒐辑之也
丁酉有与丁升衢(杰)书二篇论晁以道易玄星纪谱
晁氏此书未之见盖以杨子太玄演为图凡八层以
傅合历法者先生指摘其于算法历法不合处纤入
(绍纶)亦得其一于是太行以东大江南北皆有传本
庶几哉先生临终绝笔无湮没之患矣诸君子于先
生皆石交览其遗墨存没之感母亦有不约而同者
乎此皆见小雅跋内语余宝藏之今小雅终于宁波
府儒学官舍又将十年矣小雅好学从先生游久而
著述皆如零圭断壁未曾成书其子方蒐辑之也
丁酉有与丁升衢(杰)书二篇论晁以道易玄星纪谱
晁氏此书未之见盖以杨子太玄演为图凡八层以
傅合历法者先生指摘其于算法历法不合处纤入
卷一 第 41a 页
无伦固非先生不能为也二篇由升衢寄到者孔氏
遗书中未刻今巳刻诸经韵楼矣
先生没后京师同志挽联曰孟子之功不在禹下明
德之后必有达人乌呼先生之所学无愧此语矣
唐宋文知言集上下二册集上五十九篇集下七十
二篇旋又有删去及上移下者皆于宜兴储在陆唐
宋十家文内摘取者也(玉裁)请问分上下之旨曰集
上理与辞俱无憾集下则不惟其理惟其辞也昔抄
目录今尚谨藏观其别裁可以见先生古文之学之
一斑矣
遗书中未刻今巳刻诸经韵楼矣
先生没后京师同志挽联曰孟子之功不在禹下明
德之后必有达人乌呼先生之所学无愧此语矣
唐宋文知言集上下二册集上五十九篇集下七十
二篇旋又有删去及上移下者皆于宜兴储在陆唐
宋十家文内摘取者也(玉裁)请问分上下之旨曰集
上理与辞俱无憾集下则不惟其理惟其辞也昔抄
目录今尚谨藏观其别裁可以见先生古文之学之
一斑矣
卷一 第 41b 页
文集十卷为戴氏遗书之二十三孔氏微波榭所刻
也戴东原集十二卷(玉裁)自蜀归后刻于经韵楼者
也始孔户部刻戴氏遗书凡十五种(曰原善三卷曰/孟子字义疏證)
(三卷曰句股割圆记三卷曰策算一卷曰原象全卷/曰考工记图三卷曰声类考四卷曰声类表九卷并)
(卷首为十卷曰文集十卷曰续天文略卷上卷中二/卷曰木地记一卷此二种皆未成之书曰方言疏證)
(十三卷此即四库馆聚珍板颁行之本一曰毛郑诗/考正四卷并考正郑氏诗谱一卷为五卷一曰杲溪)
(诗经补注二卷此亦未成之一种户部初意刻不止/于此与余书有刻大学补注之语而未刻其他若直)
(隶河渠书洪舍人云六十四册孔检讨总序云六十/四卷今令嗣中孚从山东取到则户部于未亡时并)
(为二十三册而题署各册之首为之最目亲书之是/亦有意剞劂也而未竟其志耳已刻者毛郑诗考正)
(为遗书之一诗经补注为遗书之二原善疏證合为/遗书之九声韵考声类表合为遗书之十四原象为)
也戴东原集十二卷(玉裁)自蜀归后刻于经韵楼者
也始孔户部刻戴氏遗书凡十五种(曰原善三卷曰/孟子字义疏證)
(三卷曰句股割圆记三卷曰策算一卷曰原象全卷/曰考工记图三卷曰声类考四卷曰声类表九卷并)
(卷首为十卷曰文集十卷曰续天文略卷上卷中二/卷曰木地记一卷此二种皆未成之书曰方言疏證)
(十三卷此即四库馆聚珍板颁行之本一曰毛郑诗/考正四卷并考正郑氏诗谱一卷为五卷一曰杲溪)
(诗经补注二卷此亦未成之一种户部初意刻不止/于此与余书有刻大学补注之语而未刻其他若直)
(隶河渠书洪舍人云六十四册孔检讨总序云六十/四卷今令嗣中孚从山东取到则户部于未亡时并)
(为二十三册而题署各册之首为之最目亲书之是/亦有意剞劂也而未竟其志耳已刻者毛郑诗考正)
(为遗书之一诗经补注为遗书之二原善疏證合为/遗书之九声韵考声类表合为遗书之十四原象为)
卷一 第 42a 页
(遗书之十五文集为遗书之二十三未识次第之意/其他已刻则不列次第后之人勿疑巳刻有二十三)
(种/也)凡文已附见声韵考声类表孟子字义疏證者则
不再见于文集中盖合诸书为全集也而论音韵论
六书转注论义理之学诸大篇不可不见文集中故
愚经韵楼刻辄补入又因丁升衢旁搜得数篇附焉
定为十二卷近日江东人颇得家弦户诵矣惜牵于
家事未能亲校友人臧庸顾明编次失体字画讹误
未称善本近日谋一新之以垂久远焉
先生初谓天下有义理之源有考覈之源有文章之
源吾于三者皆庶得其源后数年又曰义理即考覈
(种/也)凡文已附见声韵考声类表孟子字义疏證者则
不再见于文集中盖合诸书为全集也而论音韵论
六书转注论义理之学诸大篇不可不见文集中故
愚经韵楼刻辄补入又因丁升衢旁搜得数篇附焉
定为十二卷近日江东人颇得家弦户诵矣惜牵于
家事未能亲校友人臧庸顾明编次失体字画讹误
未称善本近日谋一新之以垂久远焉
先生初谓天下有义理之源有考覈之源有文章之
源吾于三者皆庶得其源后数年又曰义理即考覈
卷一 第 42b 页
文章二者之源也义理又何源哉吾前言过矣按先
生与方晞原书曰足下好道而肆力古文必将求其
本求其本更有所谓大本者大本既得矣然后曰是
道也非艺也如马班韩柳诸君子之文恶睹其非艺
欤先生于性与天道了然贯澈故吐辞为经如句股
割圜记三篇原善三篇释天四篇法象论一篇皆经
也其他文字皆厚积薄发纯朴高古如造化之生物
官骸毕具枝叶并茂尝言做文章极难如阎百诗极
能考核而不善做文章顾宁人汪钝翁文章较好吾
如大炉然金银铜锡入吾炉一铸而皆精良矣盖先
生与方晞原书曰足下好道而肆力古文必将求其
本求其本更有所谓大本者大本既得矣然后曰是
道也非艺也如马班韩柳诸君子之文恶睹其非艺
欤先生于性与天道了然贯澈故吐辞为经如句股
割圜记三篇原善三篇释天四篇法象论一篇皆经
也其他文字皆厚积薄发纯朴高古如造化之生物
官骸毕具枝叶并茂尝言做文章极难如阎百诗极
能考核而不善做文章顾宁人汪钝翁文章较好吾
如大炉然金银铜锡入吾炉一铸而皆精良矣盖先
卷一 第 43a 页
生合义理考核文章为一事知无所蔽行无少私浩
气同盛于孟子精义上驾乎康成程朱修辞俯视乎
韩欧焉
经义十八首吴江任上舍(兆麟)所抄赠也此虽先生
馀事然名家未有能过之者江明经(沅)受而读之以
为得未曾有姚刑部姬传与秦小岘书言归震川集
当附刻经义余谓如震川及先生经义皆当附于文
集也记先生言王云劬文得徐思旷深处又云云劬
所选明文冶便是时文之谱又曾言文有二种一则
题如大坚石作者用大于石之铁椎一椎粉碎此一
气同盛于孟子精义上驾乎康成程朱修辞俯视乎
韩欧焉
经义十八首吴江任上舍(兆麟)所抄赠也此虽先生
馀事然名家未有能过之者江明经(沅)受而读之以
为得未曾有姚刑部姬传与秦小岘书言归震川集
当附刻经义余谓如震川及先生经义皆当附于文
集也记先生言王云劬文得徐思旷深处又云云劬
所选明文冶便是时文之谱又曾言文有二种一则
题如大坚石作者用大于石之铁椎一椎粉碎此一
卷一 第 43b 页
奇也一则用口气一吹嘘便使大石软如绵飞舞空
中飘堕无迹如吾此作是也因取天下之言性一章
题文相示至今犹仿僾当日音响云
璇机玉衡虞夏书观天之器自汉以后失其传而先
生神晤于四千年之下即详其制于原象弟四章令
善读者可构造矣曾自指点巧匠为之藏于孔户部
家户部又曾命工仿造将来有读遗书而作仪器者
当知法物之尚存也
地图先生之所制也丙戌见先生自画地图白纸红
格每格方减寸许画方计里用晋裴秀法而里数之
中飘堕无迹如吾此作是也因取天下之言性一章
题文相示至今犹仿僾当日音响云
璇机玉衡虞夏书观天之器自汉以后失其传而先
生神晤于四千年之下即详其制于原象弟四章令
善读者可构造矣曾自指点巧匠为之藏于孔户部
家户部又曾命工仿造将来有读遗书而作仪器者
当知法物之尚存也
地图先生之所制也丙戌见先生自画地图白纸红
格每格方减寸许画方计里用晋裴秀法而里数之
卷一 第 44a 页
远近即可计北极之高下凡直省府厅州县方乡四
至八到无少差误(玉裁)彼时未临摹今日想此不可
得先生令子(中立)在时曾索此物荅书云俟临写自
赍至巫山今向中孚求之绝无此物记先生云地图
画三副一赠朱六先生即文正公一赠某一自存今
将寓书文正令嗣求之或丁升衢家有之亦未可知
也
先生言为古文当读檀弓余好批檀弓朋侪有请余
评点者必为之评点想休歙间其本子犹有存焉者
也
至八到无少差误(玉裁)彼时未临摹今日想此不可
得先生令子(中立)在时曾索此物荅书云俟临写自
赍至巫山今向中孚求之绝无此物记先生云地图
画三副一赠朱六先生即文正公一赠某一自存今
将寓书文正令嗣求之或丁升衢家有之亦未可知
也
先生言为古文当读檀弓余好批檀弓朋侪有请余
评点者必为之评点想休歙间其本子犹有存焉者
也
卷一 第 44b 页
先生言阎百诗能考核而不能做文章顾亭林文章
较胜
先生言方望溪释礼经之文多不似说礼语言其说
春秋较善
先生言钱辛楣五礼通考中说话多有似是处
先生言朱子四书注大学开卷说虚灵不昧便涉异
学云以具众理应万事尤非理字之旨中庸开卷性
即理也如何说性即是理论语开卷言学可明善以
复其初复其初出庄子绝非孟子以扩充言学之意
先生言读史方舆纪要只是大体好细处未能尽善
较胜
先生言方望溪释礼经之文多不似说礼语言其说
春秋较善
先生言钱辛楣五礼通考中说话多有似是处
先生言朱子四书注大学开卷说虚灵不昧便涉异
学云以具众理应万事尤非理字之旨中庸开卷性
即理也如何说性即是理论语开卷言学可明善以
复其初复其初出庄子绝非孟子以扩充言学之意
先生言读史方舆纪要只是大体好细处未能尽善
卷一 第 45a 页
先生言欲知山之脉络只看水之去来水无有不依
山脉者也
先生言精神好时勾股割圜记三篇不必要注便就
本文可以了然
先生言为学须先读礼读礼要知得圣人礼意
先生言周易当读程子易传
先生言郑康成之学尽在三礼注当与春秋三传并
重
先生言学贵精不贵博吾之学不务博也
先生言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
山脉者也
先生言精神好时勾股割圜记三篇不必要注便就
本文可以了然
先生言为学须先读礼读礼要知得圣人礼意
先生言周易当读程子易传
先生言郑康成之学尽在三礼注当与春秋三传并
重
先生言学贵精不贵博吾之学不务博也
先生言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
卷一 第 45b 页
地也
先生言总须体会孟子条理二字务要得其条理由
合而分由分而合则无不可为
先生言明之王文成亦只是借讲学以自韬晦成功
不居之意也
先生言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正
心二字不可强为之说依吾说正心二字便是忘字
离为二字而亡讹正乃字之误也必有事焉而勿忘
下复举勿忘者古人每多此文法(玉裁)按此确不可
易既勿忘矣又须勿助长忘与助长二弊各有所偏
先生言总须体会孟子条理二字务要得其条理由
合而分由分而合则无不可为
先生言明之王文成亦只是借讲学以自韬晦成功
不居之意也
先生言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正
心二字不可强为之说依吾说正心二字便是忘字
离为二字而亡讹正乃字之误也必有事焉而勿忘
下复举勿忘者古人每多此文法(玉裁)按此确不可
易既勿忘矣又须勿助长忘与助长二弊各有所偏
卷一 第 46a 页
不忘则又虑其助长故顿跌言之谓虽勿忘却又不
可助长也如诗云江有汜不我以矣必再言不我以
而后可言其后也悔谓始虽如此而终不如此也凡
诗之复句多此文法
先生言阎百诗善读书百诗读一句书能识其正面
背面
先生谓考工记图既成后来乾隆某年所上江西大
钟正与余说合
先生言大国手门下不出大国手二国手三国手门
下教得出大国手
可助长也如诗云江有汜不我以矣必再言不我以
而后可言其后也悔谓始虽如此而终不如此也凡
诗之复句多此文法
先生言阎百诗善读书百诗读一句书能识其正面
背面
先生谓考工记图既成后来乾隆某年所上江西大
钟正与余说合
先生言大国手门下不出大国手二国手三国手门
下教得出大国手
卷一 第 46b 页
先生言守一说之确者终身不易乃是
先生言唐以前师弟道重宋人言学尚有汉人师弟
之意
癸未初见先生以春秋改元即位考三篇付抄云春
秋一经余欲做此种文字数十篇便令大义毕举
癸未先生言尚书今文古文考此篇文字却订真
文集中诗生民解本出毛郑诗考正先生曾为余言
可取出修改入于文集(玉裁)刻文集十二卷时因入
诸卷五而不敢修改一字也其诗摽有梅解亦取诸
诗经补注毛郑诗考正初名诗补传
先生言唐以前师弟道重宋人言学尚有汉人师弟
之意
癸未初见先生以春秋改元即位考三篇付抄云春
秋一经余欲做此种文字数十篇便令大义毕举
癸未先生言尚书今文古文考此篇文字却订真
文集中诗生民解本出毛郑诗考正先生曾为余言
可取出修改入于文集(玉裁)刻文集十二卷时因入
诸卷五而不敢修改一字也其诗摽有梅解亦取诸
诗经补注毛郑诗考正初名诗补传
卷一 第 47a 页
先生言唐初汉时书籍存者尚多作正义者不能广
为搜罗得所折衷于春秋专取杜预于易专取王弼
于尚书专取孔安国遂使士人所习不精即三礼用
郑注矣而其疏纰缪不少亦只可有四五分也
先生言水经注水流松果之山钟伯敬本山讹作上
遂连圈之以为妙景其可笑如此松果之山见山海
经
先生言司马相如封禅文颜色如天上云霞奇丽绝
忆(玉裁)于庚寅夏铨授贵州玉屏县先生自汾阳寄
以书今失其手迹大略云玉屏之地当五岭起处今
为搜罗得所折衷于春秋专取杜预于易专取王弼
于尚书专取孔安国遂使士人所习不精即三礼用
郑注矣而其疏纰缪不少亦只可有四五分也
先生言水经注水流松果之山钟伯敬本山讹作上
遂连圈之以为妙景其可笑如此松果之山见山海
经
先生言司马相如封禅文颜色如天上云霞奇丽绝
忆(玉裁)于庚寅夏铨授贵州玉屏县先生自汾阳寄
以书今失其手迹大略云玉屏之地当五岭起处今
卷一 第 47b 页
不记其详又云想风气未开未必不可施教化也余
乃于辛卯旋以诖误罢由今思之有负先生言多矣
先生少时学为古文摘取王板史记中十篇首项羽
本纪有信陵君列传货殖传其他题记忆不清皆密
密细字评其结搆用意用笔之妙郑炳也先生(虎文)
曾借读今闻孔户部以此授长子伯诚为读本伯诚
虽亡书犹在也
先生言江右风水好在鄱阳湖一聚
先生言割圜全体只吃一杯茶时洞然了澈
先生言割圜上二篇成下一篇难做却取太史公信
乃于辛卯旋以诖误罢由今思之有负先生言多矣
先生少时学为古文摘取王板史记中十篇首项羽
本纪有信陵君列传货殖传其他题记忆不清皆密
密细字评其结搆用意用笔之妙郑炳也先生(虎文)
曾借读今闻孔户部以此授长子伯诚为读本伯诚
虽亡书犹在也
先生言江右风水好在鄱阳湖一聚
先生言割圜全体只吃一杯茶时洞然了澈
先生言割圜上二篇成下一篇难做却取太史公信
卷一 第 48a 页
陵君列传玩味一番遂成下篇
先生言人须养神若精乃是粗东西耳
先生言书年代略旧便有些子好处
先生言宋本不皆善有由宋本而误者
先生言刘耕南小文章好大文章不好
先生言人须养神若精乃是粗东西耳
先生言书年代略旧便有些子好处
先生言宋本不皆善有由宋本而误者
先生言刘耕南小文章好大文章不好
卷一 第 4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