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抱经堂文集卷第十五
          东里 卢文弨 绍弓
 跋(八)
   汉卫尉衡方碑跋(癸卯)
此碑近时所榻以校隶释所有尚不及其半中有云阶
夷悯之贡经常伯之寮谓其以孝廉察举而为郎中也
夷谓伯夷悯谓闵子古闵悯通用如春秋诸侯之谥闵
者亦作悯也碑中两寮字金薤琳琅皆误以为宾岂传
录之不审耶碑云感背人之凯风诗邶亦作邶此并省
去邑不虞不阳即不吴不扬参国起按本之齐语下本
肇末上缺一字必竱字也寝闇苦块下今缺一字而洪
卷十五 第 1b 页
氏本则为仍字其下所注缺字今本则颇似 字形碑
云诏选贤良招先逸民君务在(缺)失顺其文举洪氏本
如此余谛视碑则洪云缺者颇似寮字其失字上半剥
泐实非失字乃英字也时诏书令选贤良务先逸民而
衡君欲举其寮之贤者又欲顺诏书之文故下云巳从
政者退就敕巾盖令其弃官而就举也隶释于含泽戴
仁下注云缺六字其实止缺二字此则都氏本不误也
 翁覃溪得旧榻云是失字非英余疑非旧榻也后人
 就其损处妄开耳
   汉荡阴令张迁表颂碑跋
篆额两行云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其首云君
卷十五 第 2a 页
讳迁字公方陈留巳吾人也下叙其先世则举张仲张
良张释之张骞四人云爰暨于君盖其繵縺暨字分作
既且二字得毋书者不谙文义致有斯误繵縺即蝉联
也叙其行履云治京氏易少为郡吏徵拜郎中除谷城
长叙其政绩云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臈正之际休囚归
贺八月算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隐恤高年路无拾遗
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下即以宽仁恺悌称之
又云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追送如云周公东
征西人怨思于是刊石竖表云云盖谷城故吏所为立
也此碑不见于欧赵洪郑所录唯都氏金薤琳琅中载
之但阙五字耳余今所得又阙八字然都氏所云阙者
卷十五 第 2b 页
今皆可辨其一字都氏已知为郎字它如开畿宇开下
阙一字碑作 上似众字头下似之字又颇近于窆字
而音义则不可晓揆其意则当为辟岂声之转遂可借
用欤又烧平市平下阙一字今案是城字下截尚可辨
又道区别上阙一字今尚有其字之形流化基化下阙
一字今审是八字并不阙八基即八期盖张君在谷城
凡八年而后迁也碑以禽狩为禽兽以殡为宾以张是
为张氏相系为相继中謇为忠謇佩玮为佩韦 沛为
蔽芾 即羁字 即蚕字 即际字 即算字其纪立
碑岁月在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之二月盖丙寅岁也若
唐鄜州宝室寺钟铭云大唐贞观三年摄提在岁云云
卷十五 第 3a 页
案是岁为己丑次年乃庚寅而亦云摄提何也此尚有
碑阴纪出钱姓名余皆有之都氏不载疑并额皆未之
见也文后忽赘诗云旧国其命惟新二语不晓所谓汉
时风俗固不知有忌讳类如此
   汉博陵太守孔彪碑跋(癸卯)
此碑隶释作孔彪金薤琳琅作孔𩃄此字碑已模糊其
形彷佛是𩃄实即彪之变体此碑在诸隶书中形独小
其结构颇与唐世碑版相近其文虽多用经语不可谓
之善属文也洪氏云彪后迁下邳相河东太守而碑额
犹书其前官者以碑阴考之乃博陵人不忘甘棠之惠
而为此碑也于此可见汉时风俗之厚降而后世所谓
卷十五 第 3b 页
去思碑者大率在迁任将去之时树于所经过之地使
其得见之耳安有去官之后其人已没而犹为此举乎
彼其政无可称祇由吏胥感其私惠强率闾里之钱而
为之者比比是也白香山诗云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
词噫其能免于愧者不亦罕乎
   汉仓颉庙碑跋(癸卯)
是碑已全损惟仓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灵光数字可
辨碑侧有云(有一字/疑是衙)令朔方临戎孙羡(缺)从事永寿二
年朔方太守上郡𠆩君察孝除郎中太原阳曲长延熹
四年九月乙酉诏书迁衙令五年正月到官奉见刘明
府立祠刊石表章大圣之遗灵以示来世又云下行自
卷十五 第 4a 页
纪姓名此下书出钱者姓名及钱数有不甚泐者有守
左尉万年长沙瑗字君平万年县也长沙乃覆姓此稀
姓亦所仅见余观上所记则是仓颉庙乃刘府君所立
碑中亦有刘府君三字而孙羡自叙其历官之详且云
奉见刘明府立祠刊石则此文孙羡所为也余寓太原
新脩府志尚未得见不知阳曲职官中曾载此孙羡姓
名否(府志/失载)
   汉孔褒碑记(癸卯)
碑云君讳褒字文礼孔子廿世之孙泰山都尉之元子
此碑首数字尚明了并其馀可辨识者共七十有二字
而已褒乃宙之子融之兄也裴松之注魏志云山阳张
卷十五 第 4b 页
俭为中常侍侯览所忿疾刊章捕俭俭与褒有旧亡投
褒遇褒出时融年十六因留舍藏之后事泄兄弟争死
诏书令褒坐焉碑有云元节所过元节即俭之字也又
有云后会事觉临难引质各争授命盖即叙此事而其
下文已脱烂赵氏金石录洪氏隶释皆不载此碑无从
知其后事若何碑之立必在中平元年党禁巳解之后
故得直书其事而无所讳避也前云家业春秋以下似
叙其所学又有爵固辞语上下文义皆不接续惜哉
   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碑跋(癸卯)
此碑书甚古拙亦多别体猛龙字神 字世人率未
识也氏族作氏挨巉岩作 岩张老作张 沮渠作沮
卷十五 第 5a 页
淭夙宵作 霄风作 蹈作 耕作 当南北朝多有
世俗创造之字如颜氏家训之所讥者此类断不可以
涉笔尔来士君子多知崇尚说文凡古书相传之旧非
许慎氏之所有者一切改令复古此又似未免矫枉过
直也
   北魏汲县齐太公庙碑跋(癸卯)
先晋太康十年三月尚父裔孙范阳卢无忌来为汲令
以县嶓溪之下旧有太公坛场荒而不治乃依旧脩造
镌石立表在今县治西南隅此表吾未之见后北魏孝
静帝武定八年太公裔孙尚氏诸人以无忌置碑僻据
山阜遂率亲党更营碑祠于博望亭平显之所在今县
卷十五 第 5b 页
西北三十里请太守穆子容为文记之子容并为书无
忌之表于前而乃以己作系于后其结衔云通直散骑
常侍聘梁使平东将军中书侍郎恒州大中正脩左史
汲郡太守穆子容山行之文朱竹垞引李白诗朝歌屠
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而韩诗外传称文王举太
公时公年七十二两者不合无忌表曰康王六年齐太
公望卒按尚书顾命有齐侯吕伋文则伋巳嗣公为侯
非卒于康王时也竹垞之言云尔余案无忌明据竹书
纪年之文非得之流传也周公封鲁太公封齐皆其子
之国而身留京师故有三年报政之语周公在而有鲁
公伯禽宁太公在而不可有齐侯伋乎竹垞讥之非是
卷十五 第 6a 页
卷十五 第 7a 页
 善养老之义孟子具有明释正不必文王自养其称
 二公为二老亦颐文耳且老亦不专指年老家相称
 老楚公子围方娶而伯州犁称为寡君老岂必拘于
 七十方称老哉甲寅正月二十六日重阅记
   唐光禄大夫张琮碑跋(癸卯)
书甚剥泐其文为于志宁所撰以前有黎阳公于四字
尚隐约可辨也额篆书文正书不知为谁某矣中惟蘖
下改木从兮骄旁易马为女颇觉新异张琮字文瑾武
威姑臧人除睦州刺史未到官而卒唐史无传
   唐礼部尚书张 碑跋(癸卯)
此碑篆额尚完题云大唐故礼部尚书张府君之碑中
卷十五 第 7b 页
有诏葬故金紫光禄大夫张裔(讳/改)之语以唐书儒学传
考之即张后嗣也其云聊遵置薤之言俄喧伐枳之咏
余初忘伐枳出何书孙诒榖语余出后汉书岑彭传彭
𢆯孙熙为魏郡太守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
碑即用此事
   唐汾阴献公薛收碑跋(癸卯)
额云唐故太常卿上柱国汾阴献公薛府君碑篆尚完
好碑文摧剥不完其可辨者亦多模糊唯对逸简于嵩
岳多识比于广微及飞鲁连之箭草陈琳之书数句尚
连属云
   唐褒国公段志𢆯碑跋(癸卯)
卷十五 第 8a 页
右碑篆额正书书撰人姓名皆不见据宝刻丛编所云
则本无姓名也碑之下段今巳残缺余但得其上段书
法秀劲可爱閒有数字作八分体关中金石记云唐书
本传云临淄人此作邹平传云谥忠肃此作忠壮今余
碑不见有邹平人三字当是在下段中下段亦有数字
可辩者榻工以其模糊太甚而竟弃之耳
   唐申文献公高士廉碑跋(癸卯)
此碑残缺难读首行大唐故关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
射上柱国字尚可辨其云大都督太宰假黄钺清河昭
武王者乃其祖岳也旧唐书以为太尉不言其谥又云
父劢袭爵清河王改封乐安旧书劢作励当以碑为正
卷十五 第 8b 页
云于九嵏山之南趾墓而不坟今碑在醴泉县之刘洞
村当即其地也集古录以为贞观二十一年立许敬宗
撰文赵模书丹案碑称文皇帝又云太宗庙庭考士廉
配享在高宗即位之初然则此碑之立亦在其时不得
言贞观明甚
   唐赠太常卿褚亮碑跋(癸卯)
此褚登善之父也与瀛洲学士之列致仕后年八十八
而终赠太常卿谥曰康碑残阙许其中完整者二百四
五十字而巳八分书书者与撰文者姓名皆不见亦无
岁月亮䘚于贞观时碑云遂贤抚瞻霜露永怀罔极岁
月绵远凄凉荒垄则碑之立当更在其后也额曰大唐
卷十五 第 9a 页
秩卿之碑篆书其秩字之左为一下木右旁作耆而省
其中閒之匕此字不见说文太常卿古之秩宗余初以
意定为秩字后见钱詹事说乃褚字褚字是也昭陵石
刻记疑是殷仲容书谓与马周碑如出一手余谛视此
书之点多圆如粟粒而马碑似此者甚少其匡郭亦不
全肖也铭有云纂禖承业昭钧㭊宇不得其解当问之
   武周夏日游石淙诗石刻跋(癸卯)
武后以久视元年夏行幸嵩山赋石淙诗并序太子及
群臣和者共十有六人皆七言四韵薛曜正书刊于平
乐涧之北崖十六人者皇太子显相王旦梁王三思内
史狄仁杰奉宸令张易之麟台监张昌宗鸾台侍郎李
卷十五 第 9b 页
峤凤阁侍郎苏味道夏官侍郎姚元崇给事中阎朝隐
凤阁舍人崔融奉宸大夫薛曜守给事中徐彦伯右玉
钤卫郎将杨敬述司封员外于季子通事舍人沈佺期
也朱竹垞于康熙己卯跋此谓漫漶者仅三字惟张易
之昌宗姓名为人击去然犹可辨识今年乾隆癸卯余
得榻本漫漶巳多除二张姓名外其全损者计四十有
五字相去仅八十有五年便巳如此曜书如瘦藤其顿
折处如肿节在书家又别一体其字率依武后所造竹
垞谓此碑难榻兼睿宗及狄梁公之诗搜辑者均未之
及今余晚岁犹获见此未必非幸
   武周珍州荣德县丞梁师亮墓志跋(癸卯)
卷十五 第 10a 页
梁君名师亮字永徽先世自河汾迁于秦其云安定乌
氏人乃其族望也唐人重族望作史者往往亦相沿袭
称王曰太原称许曰高阳不知以地著为断后之地理
书志人物者更无从考覈矣若梁君实安定人胡为先
茔乃在终南山而梁君亦葬于其地乎其人由医生起
家军兴以输粟功授上柱国修乾陵补隐陵署丞谪授
绥州荣德县丞秩满言归卒于益州蜀县梁君官甚卑
生平无所表见其家殆饶于赀故能户庭不出鞍甲匪
疲而遂获转输之赏及其殁也犹能乞工文善书者以
贞诸石然书撰人皆不署名何也岂意有不屑耶唐初
诸功臣将相丰碑钜刻迄于今摩灭过半而此志勒于
卷十五 第 10b 页
武周时独完然无恙何其幸也中多用武后新字以
代年盖取万万千千之义此万字省从上画亦有中作
力字者唯石淙诗中则作两万字然亦省者多也又而
代天地代地乙代日 代月(石淙诗又/作)国代国 代圣
 代授亦作 代初(石淙诗/作)石淙诗 代君代臣
代人○代星郑樵六书略论变更中载武照所改字
传写多讹今以所见者正之如此
   唐纪国先妃陆氏跋(癸卯)
妃河南洛阳人其讳与字碑皆空而不书父爽尚书库
部兵部二曹郎中隋书亦有陆爽非其人也贞观十七
年册为纪王妃麟德二年六月薨于泽州馆舍灵舆还
卷十五 第 11a 页
京陪葬昭陵碑文今不全然其可读者甚华赡称妃有
七德云书法秀丽为明文待诏之所从出凡华字皆缺
末笔岂即妃之讳与
   唐于惟则建陀罗尼经幢跋(癸卯)
此建于唐宣宗大中二年正月者书法与小欧为近其
模糊者巳太半矣后有记乃处士王铉撰中有云于公
称惟则本河南人也家赡温恭人称英亮云云乃关中
金石记误以为惟则撰文则不应自誉如此盖由其文
剥泐难读故失之不审耳又案文是幢本在长安县城
之艮隅今乃在西安府学学中似此者猥多余谓学乃
孔氏之宫明皇孝经开成石经之在其地宜也彼二氏
卷十五 第 11b 页
之言胡为乎亦置于此当以道流诸刻归之道观佛教
诸刻归之僧寺庶乎各得其所
   唐济度寺尼惠源和上神空志铭跋(癸卯)
惠源俗名萧氏唐司空宋国公瑀之孙也瑀好浮屠法
舍宅为沙门比邱尼法愿其女也而惠源又继之其曰
神空者非塔也而又别于常人之墓故立为是称也志
述其遗命云于少陵原为空迁吾神也又云以某月日
从事于空遵理命也空读如匿空旁出之空此二字颇
新异志铭杨休烈撰侄定书真行相杂颇有浑朴气象
开元二十五年九月二十有三日镌中閒空四字盖言
受戒于某寺尼也某寺下空二字尼下空二字不能审
卷十五 第 12a 页
知故阙而不书舍此则无一字阙者甚可贵也
   唐王居士塼塔铭跋(癸卯)
此铭一字不损盖近时重摹者也居士姓王名公其人
笃信释氏但未出家耳其殁也遂从浮屠之法曰收骸
起塔盖火化也其文则上官灵芝所制敬客正书中閒
早标先觉于先觉上空二字不解何意塼字从敷误又
烦恼之恼作惚臆撰无理不可以误后人
   唐义兴周夫人墓志跋(癸卯)
志云夫人义兴人也汉真将军勃之苗裔晋辅国大将
军处之孙皇明通之女姻不失媛(当是援/字之讹)晋以匹(刻作/字)
秦适为太原王府君静信之妻盖其父与夫皆非显者
卷十五 第 12b 页
叙其夫亦举遥遥华胄为言后云以兹吉晨赴杜城东
郊之礼也余初疑句有脱字及观大历閒光禄卿王训
墓志亦云迁厝万年县浐川乡浐川原之礼也则当时
自有此文法志不知何人作但有岳也匪才忝为叙述
之语岳则其名也而不著姓铭亦甚率略此石旧在长
安农家毕中丞云近为山西汾阳某氏携去今此拓本
模糊者仅三字不知是元刻抑翻本也
   唐颜鲁公书东方曼倩画赞跋(癸卯)
鲁公守平原时谒东方先生祠下见夏侯孝若所为画
赞乃开元八年刺史韩思复所刻叹其字形纤靡将四
十年渐不可识鲁公于是更作大字以贞诸石余得此
卷十五 第 13a 页
本体势严正风力凛然天宝十三载至今巳九百八十
馀年而字皆完好鲁公谓字大可久其信然邪乃广川
董彦远在宋宣和日巳谓其石今已刓剥后世复为摹
榻以传乃书院待诏人所书耳即如是亦已历五六百
年而石何以不坏岂此又为近代所摹勒邪虽然优孟
似叔敖虎贲似中郎要必尚有相近者近且令人起敬
况其真乎此本尚是三十年前所榻上有陵县之印是
时国书犹未改篆体也其一二破损处乃为人钉壁之
所致非本然也
   唐内侍李辅光墓志跋(癸卯)
右碑崔元略撰巨雅书巨姓也后汉时有汉阳巨览为
卷十五 第 13b 页
梁商掾吏著名碑云门吏晋州司法参军巨雅以元略
长兄尝宾于北府以元略又从事中都俱饱内侍之德
将命录实见托为志是元略自言因巨雅之托而作也
关中金石记乃云巨雅元略之弟巨雅曾为晋州司法
元略又官于中都故撰书此志以记功德大误碑文自
明亦不待辨碑中用仕君子士仕古通用至宫掖作官
掖笔之误也局字户下著勾讯字言旁作丸皆破体碑
元和十年四月立今剥落者仅十六七字馀尚完然何
其幸也
   唐清净智慧观身经铭碑跋(癸卯)
此唐美原县永仙观主田名德所撰并集晋王右军行
卷十五 第 14a 页
书文甚剥泐其标题尤不易辨识关中金石记名之曰
永仙观主田尊师碑萧森文名德集书非也萧森所撰
乃永仙观记亦集右军书同在一碑森称尊师集王羲
之书勒清净智慧观身经铭碑刻石实迈古今云云今
以其言谛视碑之首行智慧观身四字隐隐可辨其下
云三皇内景弟子永仙观主兼检校奉先等县威仪田
名德集晋右军王羲之书盖名德即尊师之名也美原
今为镇属富平县又有一碑篆额曰大唐检校两县威
仪兼永仙观主田尊师德行之碑惟光行书上一碑大
历六年十月立此碑先后相去殆亦不远可知
   唐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佶神道碑跋(癸卯)
卷十五 第 14b 页
此碑字可辨者无几其文牛僧孺所撰其署衔云淮南
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处置等使金紫
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扬
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奇章郡开国公至姓名则巳
磨泐矣书者裴潾衔及姓名尚全额未之见其衔名亦
皆不可辨温佶者温造之父也旧唐书造传载父辅国
太常丞新唐书附造传于温大雅传下载佶事为详云
佶字辅国以字行碑载依颜平原李临淮而文多烂脱
新书具详之碑叙兴元之乱李绛被害宰相泣于上前
及遣造往诛叛䘚文亦多断续又云唐制位三品者父
祖得以刻石记神道僧孺于尚书云云下阙叙中称佶
卷十五 第 15a 页
为谏议公铭中则称先生后年月阙以旧书造传及僧
孺传考之造为检校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
省事在大和五年七月僧孺之出为扬州长史在六年
十二月今文中称造为尚书则碑之立当在大和七年
冬以前以其年十一月造入为御史大夫其转礼部尚
书以九年五月逾月而造遂卒矣故知当在七年无疑

   唐西平郡王李晟神道碑跋(癸卯)
此近时所榻然字迹尚不甚模糊唯其閒有为妄男子
增益者如具以状闻闻字上本空一格今本作具以状
以闻既无此文理而次以字全乏端重之容与前后以
卷十五 第 15b 页
字无一相同者又唐文宗年号大和本是大小之大今
本于大字内增一点作太与碑中所有太字相较其点
略小亦后人妄加也魏明帝与北魏孝文帝年号是太
和而文宗则是大和他碑版咸可据旧本新唐书亦然
今人皆一例作太和矣安知不反执此碑以为左證乎
   宋穆庭秀穆伯初二墓表跋(癸卯)
二穆父子也庭秀名宾其子伯初名端皆不仕本河南
人徙居章印相继在熙宁年閒卒葬女郎山之阳至政
和三年庭秀之曾孙涘乃请洛阳王寿卿为文兼为之
篆以表之字大如杯严整有法殆鼎臣之流亚也文亦
简净可观寿卿字鲁翁黄鲁直称其书法非章友直辈
卷十五 第 16a 页
所能管摄抑其人品亦高尝被召至京师使篆字说辞
以与王氏之学异后以命李孝扬而寿卿终身布衣则
其笃信古学不随俗尚为可见矣
   宋龙泉山普济禅院碑铭跋(癸卯)
碑在汧阳知陇州阎仲卿撰文沙门善俊行书自署广
慈禅院文学沙门习王右军书关中金石记云古有集
书无称习书者习书应是依仿为之笔画虽近却甚拙
陋如阎字作门内陷右军时必无此体余案碑中讹字
尚多如虔字似𢇮门右似冈迎字从邙厌字左胃右友
奢字从𡗕范字从凡至冠绝作贯绝容可通用樊笼作
烦笼殆不可通矣阎字内左作阝右作 下日似陷字
卷十五 第 16b 页
而亦非也
   元重立开化宝岩閤记跋(癸卯)
石晋时刘知远为北平王河东节度重修蒙山开化寺
宝岩閤判官苏禹圭为文记之支使苏晓书丹篆额今
碑乃元至正八年重立者后署御史郭方亨誊书字甚
丑恶且多讹别文云谬尘郤桂获厕庾莲今作庚莲元
本当不如此蒙山在今太原县西记云开化寺为北齐
天保末所建唐高宗及晋王李克用皆重修文于前代
帝王亦皆提行其用意颇近厚也
   元少中大夫梁天翔碑跋(癸卯)
右题元故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使梁公神
卷十五 第 17a 页
道碑铭李源道撰文赵孟頫真书元明善篆额少中名
天翔字飞卿汾州平遥县人世为武弁独以文阶起年
十八即为本县尹以民事询邑老皆曰可而后行祷雨
有应民为之勒石以颂后为礼部侍郎遣赈高丽饯还
授少中大夫成都路总管未几改授廉访使命下疾革
卒于都城年五十五至元癸巳年也夫以县人为县尹
而年又最少元之用人可为奇矣乃能克自振励询于
老成如子贱之治单父岂得以其少少之欤碑在今平
遥县城中其后裔所居之内厌椎拓之烦也为复壁以
隐之必不获已而始启焉余今所得者乃昔所拓之馀

卷十五 第 17b 页
   近刻随姚恭公墓志跋(癸卯)
此志真本不可得而见矣都氏金薤琳琅所载其缺文
皆注缺若干字亦有不能定其缺几字者此似见其真
本矣然细案之亦是据剪裁黏贴之本非元榻也盖其
所不缺者亦多有不联属处其所注缺一字二字者就
其文义必不仅止于是乃有妄人者即就其数而补之
读之多不可通都氏本有大象字周静帝年号也则不
能续因并去此二字其末谥曰恭公以下脱文必多今
本补乃为之铭铭曰六字揆之文气必不应尔且并不
知铭之有韵也于逝川下补何既二字与徽猷永远句
不相叶其谬妄一至是但观前署名两行实都本所无
卷十五 第 18a 页
一云内史侍郎虞世基撰文一云太常博士欧阳询书
丹又别有廪军二字乃补篇中所误遗者盖篇中有莫
不家实食句食上脱廪字又将之泉又竭句将下脱军
字都本则作食廪与将军文并不缺而近人刻金薤琳
琅者乃以廪军置内史侍郎之首更大误矣又近本铭
后又别出祀掩二字盖因篇中方陪祀岳遽掩佳城二
句祀误作纪又掩字脱故补正之耳观此则近本亦非
竟全然无据者但不知阙疑而妄作以欺世为可恨耳
唐太宗祭比干文近亦翻刻然其位置一仍其旧所缺
几何字可得而指数也使仿刻者尽如此又何讥乎然
此书法实秀整不可谓不微有得于率更者余是以亦
卷十五 第 18b 页
不弃焉
           弟子阳湖李兆洛绅琦校
抱经堂文集卷第十五
卷十五 第 1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