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四
卷十四 第 1a 页
抱经堂文集卷第十四
         东里 卢文弨 绍弓
 跋(七)
   书晦庵题跋后(癸巳)
毛氏汲古阁刻朱子题跋三卷以跋东坡与林子中帖
为首考朱子文集则其前尚有一卷不知此何以独遗
之书河图洛书后引大戴明堂篇郑氏注此误也明堂
在盛德篇中杜氏通典所引但称盛德在未为后人分
析之前可据也注乃北周卢辩著中有引郑氏语其为
非康成注自明矣又践阼篇作践祚此在魏晋六朝人
书中多如此通用但记朱子尝与人辩及此谓阼为主
卷十四 第 1b 页
位不应作祚今何以亦尔也其书参同契后末署空同
道士邹䜣六字此朱子自寓其姓名也邹本邾也䜣当
是昕之讹或以䜣有喜义古音本与熹通此亦放魏伯
阳篇题而为之而毛氏不察妄增一归字于空同道士
之上误矣其跋周益公杨诚斋送甘叔怀诗文卷一篇
竟是禅门上堂参喝语朱子断不为是必妄人窜入无
疑也其他如重复改作复傲倪改作睨皆不知古字
   玉楮诗藁跋(丙申)
秀水曹侍郎溶之圃在郡城中名之曰倦圃盖宋岳倦
翁金陀园之故地也余尝至其地林木荟蔚溪流弯环
坡陀峭茜虽结构未必皆如曩时而昔贤遗风犹髣髴
卷十四 第 2a 页
遇之其时盖巳不为曹氏有矣倦翁为武穆王之孙所
著有金陀粹编续编今犹传于世云此玉楮诗稿八卷
者当嘉熙时三年閒之所作也其诗刊除浮艳风格峭
异骤若不见可喜而咀噍既久亦自有得味于无味中
者明嘉靖閒其裔孙尚书元声刻而传之今版本不可
得矣外閒所传写者率讹缺今姑就其本传之不能细
校也集中记为韩正伦因诗致怨欲陷倦翁于死赖庙
堂觉之事得白以武穆之精忠所谓思其人犹爱其树
者正伦乃绝不顾而并忘其举己之恩欲文致之于罪
是尚得为人乎倦翁虽未能忘情而深怜其失计词不
愤激有君子之养焉他日读邵氏闻见录见种诂讼范
卷十四 第 2b 页
忠宣而忠宣犹荐之乃为诗有曰丞相襟量沧溟同一
眚不捐三世将自言曲直何必言愧死老奴作何样后
又有读诚斋集诗复及之所谓怨若怨焉者殆终有不
能尽化者欤
   刘后村集跋(甲午)
后村集有百九十六卷今此祗五十卷仅居四之一毛
氏津逮秘书中载后村题跋凡四卷此集无其前二卷
黄氏千顷堂书目所载后村诸集班班尚多距今未久
宜尚在世閒然余求之数年卒不见也此集旧写本字
迹粗杀阅之颇不爽目故别加校正重录如右而以毛
氏前二卷之题跋并入焉倘得全集自当各还其旧若
卷十四 第 3a 页
不可得则毋宁汇置一处庶不复有放失之患后村刘
克庄号也字潜夫莆田人学于真西山以荫入仕屡废
屡起宋理宗时赐同进士出身官龙图阁直学士谥文
定后村诗词及各体文皆有法度卓然为南宋一大作
手七言古风初喜摹长爪生诗人玉屑所载三篇酷与
之肖而皆不见此集集中此体亦不多见唯有筑城开
壕运粮朝陵六七篇而已风格苍老颇近老杜留花门
塞芦子诸章其本意欲息唐律专尚古体以赵南塘言
而止今集则律体居多石门吴氏后村诗钞亦无出此
集之外者岂其全者非独余不及见即前辈亦未之见
耶余因其言考其人亦庶几无愧真氏之门者乃宋史
卷十四 第 3b 页
无传柯氏新编亦不为之补文献通考于他人之集则
尝采用后村之言而其集亦未著录几疑于名之晻晦
矣虽然唐书不为韦应物传而苏州之名常在天壤閒
文章自可传不仗史笔垂后村亦复何憾哉
   剡源集跋(丙申)
余旧读苏伯脩所辑元文类刘钦谟所辑中州文表略
识元人所为文古辞奥句磥砢斑驳大率取材于先秦
两汉其体裁则昌黎之曹成王碑柳州之晋问庶几近
之当宋之末年其文多流于漫衍荏弱啴缓骪骳而不
振若元阎静轩王秋涧姚牧庵许圭塘诸人之文差可
矫其弊矣然古于文者不必皆古于辞也如第以辞之
卷十四 第 4a 页
古为古文则又恐以形貌求之而非精神命脉之所在
是乃赝古非真古也继得黄梨洲所录剡源文钞则大
好之剡源者奉化戴表元帅初也其文和易而不流谨
严而不局质直而不俚华腴而不淫此非徒古于字句
之末者也明初宋景濂氏重其文在史局为下本路即
家誊其集二十卷入秘阁元史列之儒学传中景濂又
为其集作序推崇甚至三百年来唯梨洲遴择其文以
传之学者而其全集殊不多见金陵陶孝廉衡川以是
询余余愧未能荅也南濠朱君文游多蓄古书余因求
之乃得明神庙时版本其上有何义门先生评校乃其
弟子沈颖谷名岩所传录者何氏得嘉靖以前旧钞为
卷十四 第 4b 页
文祇六十五篇以校版本改正甚多如唐画西域图记
脱去后半篇二百六十五字赖以补全其诗亦得旧钞
刊正余见之大喜属友人为临一本但此集为卷三十
文虽视旧钞本为多亦有钞本有而版本无者十有三
篇何氏巳为补录而朱君本无有不知又落谁氏矣诗
源出江西视山谷为稍浑融余师桑韬甫先生读之目
为狷士云剡源尝为建康府教授而元史乃作建宁考
其自序云为升学教授建康实唐之升州然则元史误
也后来序其文者亦多沿误当正之颖谷吴人称剡源
文近子厚亦閒似苏门能从容于窘步萌茁于枯条此
数语亦殊有见朱君曰此亦吾乡之学者也故附著之
卷十四 第 5a 页

   仇山村金渊集书后(辛丑)
山村为溧阳教授在元大德九年年五十九矣在任四
年官满受代归诗作于其时溧阳自唐以来皆属升州
故吾子行为之题诗称仇仁父解秩建康有新文曰金
渊集也其分教京口又在前故其寄京口诸友绝句云
郡邑山川我旧游归舟千里十年秋相逢若问村翁信
贞女江头狎白鸥贞女江乃指溧阳言也京口今镇江
府 本朝雍正年閒始以溧阳隶焉或遂以此集在京
口时作误矣诗清绮流美有萧閒之韵而无酸寒之气
五言律中有哀方严州五首严州乃方虚谷也诗中具
卷十四 第 5b 页
有微词虚谷之为人即不至如周公谨所诋之太甚要
其人之不足取固较然也今本乃题为怀方严州详诗
意当作于其新殁之日非怀之也七言佳句吾爱其书
生爱日唯愁晚稚子敲冰不怕寒无白衣来多酿酒放
青山入别开门冰悬古树花尤隽雪涨寒江水不浑尘
世不知秋过半水乡但觉月明多情与境俱清绝其七
言一绝云野风吹树庙门开神象凝尘壁拥苔笑尔不
能为祸福村人谁送纸钱来亦有风人之致此集戊戌
年阅一过辛丑再阅遂书其后
   书李空同诗钞后(癸巳)
乾隆十五年韬甫先生主大梁书院因空同后人请选
卷十四 第 6a 页
其祖之诗为检定十六卷付之裁毕梓即以本寄文弨
京师使读之空同诗当以五言律绝句及七言古诗为
最去其摹仿太似者而真气骨乃见固未易以訾謷也
他选本閒有篇删其句者曩以质之先生先生曰删则
吾不敢无宁仍之而附注以己意耳文弨于此本讹字
一一校勘以覆于先生今略著二条于此如河之水歌
云河水淲淲舟子摇橹检字书淲与滮同则与橹韵不
协意谓作㶁㶁差近之先生曰淲当是韵文弨今思之
或当读如浒浒然未知空同本何书也又有句云毖毖
圆波踊殆即用毖彼泉水而㬪其字他人集中亦未见
又左袒行云产不信禄不入军右袒计安出文弨谓别
卷十四 第 6b 页
本作寄不信者是易有言不信谓不见信也寄之言不
见信于禄禄不入寄之言似当如此解先生曰诚然唯
军右袒不可依明诗综作军左袒耳其末又附 本朝
人刘湛诗有列庄鸣台使之句文弨谓当是列状之讹
先生曰吾思之不得汝乃得之才相去果三十里耶噫
此虽先生戏言而奖诱殷惓不遗纤芥乃如此今整理
旧书复见此编追忆往复之言殆将二纪去先生曳杖
之辰亦巳再㫷矣把卷怃然因具识之今日即欲就正
何可得也 乾隆三十八年三月七日书
   跋西北之文(辛丑)
此 皇朝湖广布政使泽州高平毕振姬亮四所著之
卷十四 第 7a 页
论议诸杂文也太原傅山青主为之序仍以解元称之
其言曰东南之文概主欧曾西北之文不欧曾不欧曾
者非过欧曾之言盖不及欧曾之言也解元为西北之
文而卒不得罪于东南者以言之数数于理也山又为
解元之西北尚多乎其理者也然终不以其文东南解
元也青主之言如此余东南人也非谓文必东南若特
以毕公之学之富而用之于赋颂碑版等作矞皇典丽
当推一大作手若论理自当以平正易直为主欲人之
易晓也议事自当以明白剀切为主使人皆可以举而
行也今其为言也澜翻藻耀非有学问人不能究其指
归吾恐读其文者之不易晓也然其议事之文实非徒
卷十四 第 7b 页
托空言可比当以俟知者知耳至论孔子弟子家语有
县亶与史记之鄡单非一人此则失于不考县乃鄡字
之误汉书地理志钜鹿郡有鄡县续汉郡国志作鄡盖
实一字周大王亶父亦作单甫古亶单多通用故鄡单
即为鄡亶实一人毕公信史记集解之言以为邬单晋
人欲祀之于铜鞮岂其然乎
   景菊公先生诗集跋(丙申)
先大父书苍公交友中最精风雅同辈所共推服者两
人一为上虞王文白先生名德璘寓杭州先大父割宅
以居之其钱塘怀古七言长律凡若干题气象雄浑音
节亮拔不落宋元以后格调余外大父冯山公先生为
卷十四 第 8a 页
序之余箧中曾藏一本南北转徙缣幐书㨭多为他人
纷乱近检之未得其后人不振复相继以死遗稿不可
复问余丱角时巳不及见先生以邻近故至所居见先
生小影四周皆有题咏先生夫人亦尚在计此时访求
尚可得而童年见不及此至今恨之一为同邑景菊公
先生先生垂殁尽以平生著述授余师桑韬甫先生先
生为版行其诗八卷而为之传以著其人菊公可无憾
于泉壤也巳夫多不如精前明布衣称诗最富者如沈
嘉则王百谷王承父之流今其集流传盖寡以云重刊
抑更难巳余固知菊公先生之诗之亦不必以多为贵
也虽然派别不一嗜好亦殊后之人岂无擩哜其中而
卷十四 第 8b 页
更有得焉者乎矧余先大父情好往来之密咸见是是
更不可以废此集先生手自书古今五七言虽各分体
而卷或閒隔余移之使各从其类并即以韬甫先生序
传冠诸首韬甫先生没时有四孙遗书皆巳分析今一
孙又亡余犹觑得菊公文集与说部而读之而恐其终
不获也无可求者巳矣有可求者更当求之向钞得菊
公词八卷今又钞此集五十卷又多乎哉视文白则诚
优而以云得先生之全疑尚不止此
 菊公文集说部在韬甫先生二房长孙济焘所济焘
 殁其妻乃余母舅张端甫先生之孙女余请端甫先
 生借钞焉固不出后闻为所亲全携去不知落谁手
卷十四 第 9a 页
 矣
   濂洛风雅跋(庚子)
此本相传以为元金仁山先生所选辑首濂溪周子八
传而至王鲁斋皆正传其馀源流所渐凡三十五人所
录皆有韵之作凡箴铭祭文咸入焉意主于阐明义理
裨益风化初不于字句閒求工也 本朝雍正年閒其
裔孙律实始版行今相距五十年吾宗东源(衍仁)欲复
为开雕请余为正讹余北上携之行笈中友人眉庵北
方之言学者也就而正焉其意以为题曰风雅即文不
当在所录中又刘屏山戏作十二辰属诗一首亦当去
其言良是然出自前哲之手毋宁仍之善戏谑兮亦风
卷十四 第 9b 页
人所不禁也仁山录朱子静江府虞帝庙诗附记其后
云庙中旧有有库君像南轩牧此州举而投之水文弨
窃疑其已甚而眉庵以为不然谓傲即万恶之根去之
不为过且庙制尊一不尊二然余考道州有鼻亭之神
道州即有庳地也象必有遗爱于其国故神而祀之静
江去道州不远祀象不为无因有其举之非后人所可
意为变置也且俑以象人犹不可用像亦象人也而投
诸水戮巳太甚视流放又甚焉即操千古赏罚之柄者
亦不宜出此余以为蒲坂之舜庙不宜有象而静江之
舜庙实宜有象象盖从祀也亦犹先主武侯同閟宫之
义也非并尊也聊著不同之见于此以俟后之人论定
卷十四 第 10a 页
云 乾隆庚子腊月之望卢文弨书
   题王阮亭先生感旧集后(辛未)
王阮亭先生辑其平生知交之诗为一编曰感旧集凡
三百三十有五人此本藏北平黄昆圃先生家先生瓣
香阮亭既尽梓其遗书此编以未得校雠尚留箧中不
鄙浅学諈诿及之余观阮亭生平好奖引气类于同时
人士所造有一字之俊一韵之工靡不津津激赏且笔
而记之今其书如池北偶谈居易录古夫于亭杂录渔
洋诗话中所载且至有重见㬪出而不厌者学者因先
生艳称之亦愿争先睹其全为快今是编所载朝庙十
一山林十九其人则皆素所称述之人也然向者第等
卷十四 第 10b 页
诸窥豹一斑而今乃得见其全其为快意当更何如哉
因亟校归之冀有好事者付之梓元本分四卷卷帙重
大拟每卷分上下二篇又诗之先后与目不相应今定
从目序所云以考功终者今乃在第二卷末此则不敢
妄易云阮亭自序为康熙十有三年甲寅余今兹始得
参校为乾隆十有六年辛未盖相去七十有七年而先
生之书犹有不尽出如斯者也闰五月廿四日校竟并

 卷后又有补遗此或钞时偶遗或后时所见非是别
 有义例今当归并一处凡是正三百馀字有近人名
 字难考者此不可以意为定也有诗中下字偶不契
卷十四 第 11a 页
 勘而误者如云醉时喜得虎头笔满壁烟云峰削戌
 今若从汉书司马相如传改作戌削则非韵然削戊
 实无所出又如云始焉弩在机终也刃出鞞上韵用
 术字下韵用必字此必因鞸字形近鞞遂误读鞞为
 鞸也鞞蒲顶切与术必二韵不协又有一诗序云乐
 羊以息壤而克中山案息壤是甘茂拔宜阳事若乐
 羊之克中山则谤箧也唐人诗吾闻中山相乃属放
 麑翁事虽误用终不失为佳诗特学者不可沿习所
 闻而不考其本也予是以著之且明予之所不改者
 类如此
   文心雕龙辑注书后(辛丑)
卷十四 第 11b 页
余向有此本粗加雠校寓吴趋时儿辈不谨为何人携
去后遂不更蓄也昨年吴秀才伊仲示余校本无可比
对复就长安市觅得此本纸墨俱不精吴所录隐秀篇
之缺文及胜国诸人增删改正之处此本具有之然他
人所改俱著其姓唯梅子庚独不不几攘其美以为己
有耶亦有异同数处其练字篇引尚书大传别风淮雨
于傅毅制诔巳用淮雨下多元长作序亦用别风八字
顷无王融集可检惟忆陆云九悯有思振袂于别风之
句此亦一證也傅毅作北海靖王兴诔云白日幽光淮
雨杳冥古文苑所载其文不全今见此书诔碑篇者又
为后人改去淮雨易以氛雾二字矣郑康成注大传云
卷十四 第 12a 页
淮急雨之名是不以为字误而诗正义引大传竟改作
列风淫雨盖义僻则人多不晓也哀吊篇首云赋宪之
谥此出周书谥法解既赋宪受胪于牧之野乃制作谥
今所传周书文多脱误惟困学纪闻所引尚有此语此
于赋宪下引旧人校云当作议德失之不考也至诏策
篇赐太守陈遂汪本作责博进陈遂正与下故旧之厚
句相应然责字亦疑偿字之误其末引诗云有命在天
明为重也周礼曰师氏诏王为轻命吴本亦如此余以
为当作诗云有命自天明为重也周礼曰师氏诏王明
为轻也下衍一命字养气篇故有锥股自厉和熊以苦
之人案下六字吴本无当本脱四字不学者妄增成之
卷十四 第 12b 页
而忘其年代之不合也末序志篇云茫茫往代既沈予
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谢耳伯云沈一作洗余疑皆
未是似当作况况与贶古通用又吴本倘字作谅吴本
从曲江钱惟善本临出前有其序余迟暮之年尚为此
矻矻不欲虚见示之惠故也凡异同处胜此本者巳具
录之为语小儿子辈慎勿再弃也 乾隆辛丑七月九
日书(舟车携带此本/近又不完全)
   䂬溪诗话跋(辛丑)
此书议论纯正凡艳冶之辞概不插齿牙閒其评品李
杜优劣后人莫能易也至子美之广厦与乐天之大裘
其意一也其词则有工拙何必以穷达校其难易急缓
卷十四 第 13a 页
与作者之先后以为高下哉义山诗却羡卞和双刖足
一生无复没阶趋此有激之言何尝如新丰老翁搥折
其臂之出于实事者哉乃讥其为子春之罪人毋乃太
迂谓子美玩弄严武藐视礼法亦但袭前人之言于少
陵诗未尝熟复也东坡诗浮江溯蜀有成言江水在此
吾不食于下注云江水在此吾不食言光武语也东坡
去一言字殆歇后也案有成言三字巳见上句则但用
吾不食意义自足何歇后之云乎常明未必有斯谬必
校者之妄加也此书出吾乡鲍氏所藏黄氏仕履之详
尚可以考见云 乾隆辛丑七月十日书
   逸老堂诗话跋(丁酉)
卷十四 第 13b 页
逸老堂诗话二卷得之江宁严侍读东有所书中不列
乡里姓名然称魏庄渠马抑之为同乡则苏之昆山人
也又称祝枝山序其父约斋漫录二十卷云俞君宽父
吴之耆儒又以知其人姓俞矣其大父醉菊翁亦见书
中然皆不知其名昆山之俞唯允文字质甫者最著广
五子之一也考其事迹又龃龉而不合此书与约斋漫
录江南通志及千顷堂书目皆不载虽有诗句又不为
明诗综所录一时无可踪迹顾其书虽无大过人处而
叙述亦班驳可喜其论麓堂诗载同官献谀之词未免
起后人之议尤确论也为录而传之至其祖孙三世之
名若字俟他日得昆山县志与祝枝山集再为蒐考云
卷十四 第 14a 页
卷十四 第 1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