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抱经堂文集卷第三
         东里 卢文弨 绍弓
 序(二)
   吴槎客子夏易传义疏序(乙卯)
圣门之传经多出于子夏经十有三而不由子夏氏之
门所传授者盖仅二三而已顾今自仪礼丧服传之外
无他焉刘向七略载有子夏易传汉志不著录隋志载
其书二卷注云巳残阙然隋唐之际作释文及正义尚
多引其说则其书虽阙而未尽亡也于后乃有张弧
作王道小疏而亦假子夏传之名袖然成十一卷案之
唐初人所引无一相合者世虽疑而不信而于二卷之
卷三 第 1b 页
残阙者片言断句亦都不复留意此世之所以知此书
者鲜也子夏为人笃信谨守其教门人小子必以洒扫
应对进退入故其于易也一切阴阳变化性命道德之
旨每不轻言其所训释止于名物字义之閒盖易非难
知其言明白显著故可以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
天下之疑愚夫妇皆可领解故不烦说也后人之于易
往往穷高极深恍忽不可为象而其流极且堕于元虚
彼其视子夏之言淡乎其无味也固宜不知此正其笃
信圣人而犹是教人不躐等之意也其所训释颇与尔
雅相近唐之一行宋人张舜元洪庆善俱尝为之解而
今失传海昌吴君槎客乃复起而缉综之为之疏通證
卷三 第 2a 页
明以薛虞记遵畅传意者也亦取而系焉书成二卷名
曰义疏其见于唐人释文正义集解及初学记太平御
览等书所引者此皆灼然可信采择无或遗至宋元而
来诸家亦或援引及之若吴草庐与明之二杨(时乔/慎)
必皆由臆造当得之唐以前书中然皆不著所本学者
究疑而未尽信也槎客不以篇幅稍狭之故而汎滥及
之其见卓矣槎客谨饬人与子夏之学极相近宜其于
此有深契焉是将于易辟荆榛而堙鸿水又不仅为西
河氏之功臣巳
   李既方补李鼎祚周易集解序(乙卯)
汉儒解易之书至多今皆不可得见唯唐资州李氏所
卷三 第 2b 页
著易传集解中采取三十馀家后之学者犹得以见其
崖略李氏之为此书未尝执己之意以决择诸家而去
取之也故凡异同之说往往并载不遗如夬之九五引
荀爽说苋陆二菜也又引虞翻说谓苋说也陆和睦也
既济之礿虞翻谓夏祭也崔憬曰春祭如此之类不可
以遍举又如小过彖辞引虞翻说离为飞鸟震为音以
或指卦象二阳在内四阴在外有似飞鸟之象为俗说
矣乃至彖传又引宋衷说则固虞翻之所斥为俗说者
而亦具载之若必为一家之言则所取者转狭而已之
所非安知不为人之所是设使由我削之而遂泯焉不
复传于后世岂不大可惜乎近元和惠定宇其讲易实
卷三 第 3a 页
宗汉学凡所援引多取材于是书甚矣李氏之大有造
于天下后世之学者也今秀水李君既方(富孙)好读易
所经眼者不下百馀种而深斥图说之附会穿凿摈不
欲观其所深嗜者汉儒之学求汉儒之学则唯资州李
氏一编为菁华之所聚既巳朝夕寝馈于斯而复于其
三十馀家之说之尚有未经采入者更为之搜罗荟萃
录成得六十馀番盖几于一字不遗矣然采取虽博而
于元明人之所称引概不及焉是其命意高而用力勤
又加之以谨严述之之功远倍于作今学者多知宝资
州之书则安得不并宝是书剞𠜾之事是所望于贤而
有力者吾安得亟见其成以与天下学士其读之为快
卷三 第 3b 页

   校本韩诗外传序(庚戌)
齐鲁韩三家诗虽皆失传而唐人经义及类书所援引
唯韩独多其内传亦仅见一二若外传固未亡也汉志
本六篇隋志则析而为十非有所附益也其得流传至
今者岂非以文辞赡逸为人所爱玩故哉顾传本虽多
而讹脱亦往往相似吾友武进赵舍人亿孙(怀玉)既取
数本校之又取其与诸书相出入者参互考證择其是
者从之其义得两通则仍而不革虑其损真也又诸书
所引亦尚有出于此书之外者复为之博综以系于后
盖自有雕本以来至今日而讹者正脱者补阅者咸称
卷三 第 4a 页
快焉余亟怂恿付梓公诸同好因缀数言于简端夫诗
有意中之情亦有言外之旨读诗者有因诗人之情而
忽触夫己之情亦有己之情本不同乎诗人之情而远
者忽近焉离者忽合焉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解试
观公卿所赠荅经传所援引各有取义而不必尽符乎
本旨则三百篇犹夫三千也外传所称亦曷有异哉善
读者融会而贯通之将孔子所谓告往知来孟子所谓
以意逆志举可于斯参观焉尔中閒或亦有里俗之言
不尽归典则者鉴别之明当自求之要其格言古训之
釐然有当者正多也然则此书盖可以废乎哉 乾隆
五十五年端午日序于常州之龙城书院
卷三 第 4b 页
   春秋内传古注辑序(丁未)
春秋三传左氏最后出镏歆欲立学官诸儒多不肯置
对盖因陋就简自古已然唐时贡举之法习小经中经
兼一大经于是人皆习礼记而不习左氏传以左氏文
繁故也至于先儒训释亦代废代兴汉东京以来陈元
郑众贾逵马融延笃彭汪许淑颍容之徒皆传左氏而
郑及贾服为最著季长则谓贾精而不博郑博而不精
合之则无以加矣魏则贾服盛行晋时唯传服义而杜
预之注亦立国学至隋杜氏盛行而服义遂微盖左氏
谓之古文春秋其中多古字古言汉人尚能通之及乎
年祀绵邈耳目益所不习于贾服所释格乎不相入而
卷三 第 5a 页
唯喜杜说之平易近人相与尚之唐时作正义遂专取
杜氏一家此外多所訾謷以致精谊美言弃之不复甚
惜后人无由得见全书此可为浩叹者也东吴严子豹
(蔚)其治经也深惩专已守残之陋而于左氏用功尤
深始灼见杜氏之弊有违礼伤教者有肆臆妄说者慨
然思汉人之旧于是凡唐人正义及史汉三国旧注与
夫唐宋人类书所引综而缉之贾服两家而外若王肃
之注孙毓之异同略京相璠之土地名虽巳并佚偶有
一二言之见于他说者亦不忍弃也盖当古学废坠之
后而幸有不尽澌灭者与其过而弃之也毋宁过而取
之以扶绝学以广异谊俟后之人择善而从斯可矣何
卷三 第 5b 页
庸先以一己之见律天下后世哉斯则严子兼收并录
之微旨也今天下好古之士多于前时严子此一编出
吾知善学者必能因此以定所宗而复推类以尽其馀
安知夫贾服之不复生于今日也是则严子之为功大
矣其或以为断烂而不之贵是所谓嘉肴弗食者也又
乌足与之论学问之事哉 乾隆五十有二年五月序
于钟山书院之须友堂
   仪礼注疏详校自序(乙卯)
乾隆庚申之岁吾师桑韬甫先生讲学于湖上之南屏
秀水盛庸三(世佐)实从之游余馆于城中不能与共学
而往还恒数焉见其手仪礼一经众解而研辨之于
卷三 第 6a 页
其节次亦时有更易以其所为说质于先生定而后各
条疏于经文之下余见而好之亦欲从事于斯而家无
此书遂辍不为庸三以戊辰成进士余时亦在京师因
索其向所著则已袖然成书因得纵观焉叹其精凿实
有出于昔人之上者顾其文繁力不能倩人钞录庸三
既得滇南县令缺旋出京盖余之于此经其萌芽实于
是乎始后更无有人相为提唱者则亦遂巳庚子入京
晤程蕺园太史(晋芳)言于此经已得十一家之本将为
之甄综而疏通之则又跃跃然以喜是时余年六十有
四距庚申已四十年稍得见诸家之本往往有因传写
之讹误而遂以訾郑贾之失者于是发愤先为注疏校
卷三 第 6b 页
一善本巳录成书矣既而所见更广知郑贾之说实有
违错凡后人所驳正信有證据知非凭臆以蕲胜于前
人也因复亟取而件系之向之订讹正误在于字句之
閒其益犹浅今之纠谬释疑尤为天地閒不可少之议
论则余书亦庶几不仅为张淳毛居正之流亚乎夫前
人有失后人知而正之宜也若其辞气之閒有不当过
于亢厉者此则微为削之今定书之总名惟日仪礼注
疏详校不加以辨驳之辞若是庶无得罪于先贤乎庸
三之书名日集解滇之大吏委以解铜至仪徵而卒遂
无从更见其书此书中仅载一两条犹是昔年之简录
者也蕺园相晤之明年余至山西旋闻其卒于秦中所
卷三 第 7a 页
欲为者殆亦未就独余以不肖躯尚留世间今年巳七
十有九矣回忆南屏初见是书时去之五十馀年而始
得成是编不可谓非幸也已
   重校方言序(壬寅)
方言至今日而始有善本则吾友休宁戴太史东原氏
之为也义难通而有可通者通之有可證明者胪而列
之正讹字二百八十一补脱二十七删衍字十七自宋
以来诸刻洵无出其右者乾隆庚子余至京师得交归
安丁孝廉小雅氏始受其本读之小雅于此书采获裨
益之功最多戴氏犹有不能尽载者因出其钞集众家
校本凡三四细书密札戢孴行閒或取名刺馀纸反覆
卷三 第 7b 页
书之其巳联缀者如百纳衣其散庋书内者纷纷如落
叶勤亦至矣以余为尚能读此书也悉举以畀余余因
以考戴氏之书觉其当增正者尚有也刘歆求方言入
录子云不与故艺文志无之乃班氏于雄本传举其所
著书亦阙方言世不能无疑考常璩华阳国志载雄书
凡太𢆯法言训纂州箴反离骚皆与传同而不及四赋
乃云典莫正于尔雅作方言此最为明證应邵而下称
引日益多而是书遂大著其卷数则歆书中云十五卷
郭景纯序亦云三五之篇隋唐以下志皆云十三卷并
合与遗脱不可知然定在郭注之后宋志又云十四卷
当因刘歆书与雄荅书向附在简末者亦别为卷而并
卷三 第 8a 页
数之也雄识古文奇字尝作训纂篇今不传赵宋时书
学生亦令习方言则方言中字其传授必有自如家
䓇 之类凡旧所传本皆然考之汉隶亦有證据
正不必执说文之体以尽易之又其中有错简两条亦
尚有字当在上条之末而误置下条之首及不当连而
连者有过信他书辄改本文者注及音义又有遗者误
改者余以管见合之丁君校本复改正百廿有馀条具
著其说可覆案也郭氏注尔雅三卷外又有音一卷则
知此书之音亦必不与注相杂厕后人取便读者遂并
合之以郭音古雅难晓又附益以近人所音如通志载
有吴良辅方言释音一卷此书当有捃摭及之者余欲
卷三 第 8b 页
使注自为注仿刘昭注补续汉志之例进郭注为大字
而音则仍为小字虽未必即还景纯之旧观然要使有
辨焉尔至集各家说及文弨之说上又加圆围以隔之
戴书巳行世故唯录其切要者旧本又有云字一作某
者疑出于晁公武子止案晁读书志云予传方言本于
蜀中后用国子监刊行本校之多所是正其疑者两著
之据斯言则知为晁氏所加无疑也予嘉丁君之绩而
惜其不登馆阁书成不得载名于简末世无知焉又其
所缉综者纷纶参错不易整比久久将就散失不愈可
惜乎故以馀閒为成就之如此丁君名杰今巳成进士
待学博士阙于杭州其学实不在戴太史下云
卷三 第 9a 页
   段若膺说文解字读序(丙午)
文与字古亦谓之名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秋官
大行人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名者王者之所重也圣人
亦重之是以曰必也正名乎郑康成注周官论语皆谓
古者谓之名今世谓之字字之大端形与声而巳圣人
说字之形曰一贯三为王推一合十为士几仁人也在
人下故诘屈黍可为酒禾入水也牛羊之字以形举也
视犬之字如画狗也此皆以形而言也其说字之声日
乌眄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狗叩也叩气吠以守
粟之为言续也貉之为言恶也皆以声而言也春秋时
人亦多能言其义如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二
卷三 第 9b 页
首六身为亥皆见于左氏传故孔子日今天下书同文
知当时尚无有乱名改作者自隶书行而篆之意寖失
今所赖以见制字之本源者惟汉许叔重说文而巳后
世若邯郸淳江式吕忱顾野王辈咸宗尚其书唐宋以
来如李阳冰郭忠恕林罕张有之流虽未尝不遵用而
或以私意增损其閒则亦未可为笃信而能发明之者
逮于胜国益猖狂灭裂许氏之学寖微我
朝文明大启前辈往往以是书提倡后学于是二徐说
文本学者多知珍重然其书多古言古义往往有不易
得解者则又或以其难通而疑之夫不通众经则不能
治一经况此书为义理事物之所统而以寡闻鲜见
卷三 第 10a 页
之胸用其私智小慧妄为穿凿可乎吾友金坛段若膺
明府于周秦两汉之书无所不读于诸家小学之书靡
不博览而别择其是非于是积数十年之精力专说说
文以鼎臣之本颇有更易不若楚金之本为不失许氏
之旧顾其中尚有为后人窜改者漏落者失其次者一
一考而复之悉有左證不同臆说详稽博辩则其文不
得不繁然如楚金之书以繁为病而若膺之书则不以
繁为病也何也一虚辞一实證也盖自有说文以来未
有善于此书者匪独为叔重氏之功臣抑亦以得道德
之指归政治之纲纪明彰礼乐而幽通鬼神可以砭诸
家之失可以解后学之疑真能推广圣人正名之旨而
卷三 第 10b 页
其有益于经训者功尤大也文弨老矣犹幸得见是书
以释见闻之陋故为之序以识吾受益之私云尔
   声音发源图解序(癸巳)
此句曲潘氏一家之学也成是书者融如名已万字也
其大父孝成氏发其端其父亚才氏引其绪而今乃成
于已万之手噫其为功也勤矣古今之谱声者有二有
三有四有五有七而是书则分三阴三阳为六声夫阴
与阳平与仄之为二声也发送收之为三声也平上去
入之为四声也啌平嘡平上去入之为五声也宫商角
徵羽变宫变徵之为七声也前人之论详矣独未有言
六声者言之自潘氏始其序则先上次平次舒又上去
卷三 第 11a 页
入继之是为六声谓初平之上声为浊音自三代后寖
失其传遂与初仄之上声一列而无以别独今乐人之
歌曲其发端必用初平之上声则自然之理于斯尚可
验也于是演之为二十五韵一百二十五分音八百五
十位五千一百声各为图而系之以解甚矣已万之能
守其家学也吾尝闻西域贵耳中国贵目贵耳故以能
审音者为贤贵目故以能识字者为贤字母所以辨声
虽多寡不同而大较多出于西土然中国之达于音者
或分之或合之则未尝不即其说而益求精焉安在其
独贵目乎且彼西域之所以诧于中国者则以其致力
也专故其精之也易潘氏父子祖孙皆研习于是彼西
卷三 第 11b 页
土之人岂复能远过乎吾知其必不苟异于前人也审
矣自吾来钟山悼世人字体之不正欲以说文救其失
而俗学迷味安于所习其能从吾言者盖寡夫点画有
定质者也岂若声音之微渺而难系者乎而沿讹袭谬
谓辞苟足以达意而巳奚取于是拘拘者今已万乃欲
以一家之学律万有不齐之音是犹资章甫以适越也
吾恐阅者未一二纸而巳欠伸思睡矣然苟执此以诧
西域之人以雪中国有目无耳之说不得于此必得于
彼恶在其可废也因其求序遂书此以归之
   雕洪景伯不全隶韵序(甲寅)
汪君太完得宋榻洪景伯隶韵巳不全止第三卷下平
卷三 第 12a 页
声上第八卷去声下讣此书当有十卷今仅得五之一
耳景伯氏之序隶释也日既法其字为之韵复辨其字
为之释则隶韵当成在隶释之前今隶释之书尚不绝
于世太完之兄又重雕以行传益广矣唯隶韵见之者
鲜或巳疑其失传今太完得其不全之本而追溯其所
由则
世祖尝以赐商邱相宋文康宋之后人为豪所夺继遭
斥卖市司不能各归其部零星散售故太完所得仅此
而其馀不知归谁氏矣汪君之意必欲得其全而后快
若徒秘藏之则人无从而踪迹之将离者遂不可复合
此书为前哲精神所系必尚在天地閒故立意即刻此
卷三 第 12b 页
二卷以传示海内苟得其馀本者或力能则取汪君之
刻于其所藏本而书全或即以其所藏卑汪君使
刻之而书亦全余亦日夜望之夫是以表白其意而
亟为海内告也夫隶生于篆篆有说文盖集仓雅之学
而成自程邈始为隶书而贾鲂以三仓之书亦皆为隶
字汉人碑版大率用隶为多篆书难成隶书易就以故
其传浸广后人于繁者删之疏者补之字益多于前矣
徐楚金尝以说文纂为韵谱以便检寻顾说文自小箓
之外不过兼载古文籀文其他异同亦仅一二而巳继
之者夏英公之古文四声韵于是篆书亦汎滥矣隶书
至猥多尤不可不有所荟稡景伯氏始奋然采辑而为
卷三 第 13a 页
此书当时所见榻本自比今之阙坏尚少故其所见也
博其摹之也真即其中有彼人自出新意变乱古法者
宁过而留之以待夫学者之自择或乃槩讥隶为俗书
之所自始考郦元水经注人有发古冢其棺前和题齐
太公六代孙胡公之棺唯三字是古馀皆隶字则自周
以来隶已与篆并行安可专归咎程邈哉近世有顾蔼
吉者为隶辨一书亦以四声分之未知本于洪氏邪抑
闇与之合也吾尝閒取以校隶释颇有点画不同者然
以吾意推之隶释传录不一手若洪氏所手摹必无失
真者洵乎此书之不可令其当吾世而遂湮没也人之
欲善谁不如我吾于太完卜之巳 乾隆五十有九年
卷三 第 13b 页
十月十七日同里人卢文弨书
   校刻白虎通序(甲辰)
乾隆丁酉之秋故人子阳湖庄葆琛见余于钟山讲舍
携有所校白虎通本此书讹谬相沿久矣葆琛始为之
条理而是正之厥功甚伟因亟就案头所有之本传录
其上舟车南北时用自随并思与海内学者共之在杭
州楷写一本留于友人所在太原又写一本所校时有
增益后又写一本寄曲阜桂未谷今年家居长夏无事
决意为此书发雕复与二三友人严加考覈信合古人
所云校书如雠之旨凡所改正咸有据依于是元明以
来讹谬之相沿者几十去八九焉梓将毕工海宁吴槎
卷三 第 14a 页
客又示余小字旧刻本其情性篇足以正后人窜改之
失盖南宋以前本也与其馀异同皆于补遗中具之此
书流传年久閒有不可知者阙之然要亦无几矣因撮
其略为之说曰事必师古而古人又谁师哉道之大原
出于天古人凡事必求其端于天释尚书者于稽古有
异说余以为稽考古道古道即天也天何言哉稽考古
道是乃尧之所以同于天也古之圣人凡命一名制一
事曷尝不本之于阴阳参之于五行原其始以要其终
穷则变而通则久其有不知而作者乎必无是也读是
书可以见天人之不相离而凡万变之相嬗乎前无一
非出于自然者曾私智小慧之可得与其閒哉顾说之
卷三 第 14b 页
不免有岐者何也天体至大仁者见仁知者见知昭昭
之天何莫非天当时天子虽称制临决而亦不偏主一
解以尽绳众家之说此犹吾夫子多闻见而择之识之
之意云尔世有善读者则此书之为益也大矣倘泥其
偏端掩其全美而辄加以轻诋夫岂可哉若夫是书之
缘起与历代相传卷帙异同之数则具见于葆琛之所
为考余又奚赘 乾隆四十有九年九月既望东里卢
文弨书于太仓州之娄东书院
         弟子兰溪柳兆勋书旂校
抱经堂文集卷第三
卷三 第 1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