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1197-003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吴文正集卷三
             元 吴澄 撰
  答问
   答海南海北道廉访副使田君泽问
澄向于京师获识深惟足下仕今学古资纯笃而志精
专世所希有嘉叹敬慕但一见之后无因再聚每思同
志之难遇未尝不悠然而兴怀也忽廑贻问乃知观风
卷三 第 1b 页 WYG1197-0038b.png
岭海又喜持宪之得贤惠示贺王二君数种之书如获
奇宝旋即开卷玩绎鄙见颇有未然者别纸开具幸
垂省览承问及无极太极说非面难致其详姑言其略
大槩古今言太极者有二当分别而言混同为一则不
可也庄子云在太极之先汉志云太极函三为一唐诗
云太极生天地凡此数言皆是指鸿濛浑沌天地未分
之时而言也夫子言易有太极则是指道而言也与庄
子汉唐诸儒所言太极字绝不相同今儒往往合二者
卷三 第 2a 页 WYG1197-0039a.png
为一所以不明如邵子言道为太极则与夫子所言同
又言太极既分两仪立矣则与诸家所言同盖夫子所
言之太极指道而言则不可言分言分者是指阴阳未
判之时故朱子易赞曰太一肇判阴降阳升不言太极
而言太一是朱子之有特见也朱子本义解易有太极
云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朱子只以阴阳之变
解易字太极者是易之本原节斋蔡氏以为易乃太极
之所自出朱门学者皆疵其说来谕与蔡说相符而非
卷三 第 2b 页 WYG1197-0039b.png
朱子意也朱子语录云易之有太极如木之有根浮图
之有顶然木之根浮图之顶是有形之极太极却是无
形之极无方所顿放故周子曰无极而太极世儒读太
极图分无极太极为二则周子之言有病故朱子合无
极太极为一而曰非太极之外别有无极也又曰无极
即是太极澄之说是发明朱子此义盖老庄列之意皆
以为先有理而后有气至宋朝二程横渠出力辟老氏
自无而有之说为非而曰理气不可分先后理是无形
卷三 第 3a 页 WYG1197-0039c.png
之物若未有气理在那处顿放又曰理与气有则俱有未
尝相离非知道者孰能识之程张之所以为知道正以其
能识得此与老氏之说不同故也今生于程张之后而
又循袭有理而后有气之说则是本原处差了可子细
取近思录程氏遗书外书张子正蒙及朱子语类观之
四先生说得洞然明白即与愚说无异其他不能多及
一往岁蒙惠王巽卿易春秋二书易虽与鄙说多不同
 然皆祖本程传程传有与易之本文不甚协者乃更
卷三 第 3b 页 WYG1197-0039d.png
 易之其书最为平正稳审不敢以其不与已说合而
 轻议之也
一春秋类传极佳内虽有一二处与鄙说不同然大纲
 领皆精当用工之深用意之密可敬可敬
一大学一书旧来只杂于礼记中河南二程子生于千馀
 载之后独得圣道之传故能识此篇为圣人之书并
 中庸一篇皆自礼记中取出表而显之明道伊川二
 先生皆有更定大学传文次第然皆不如晦庵之当
卷三 第 4a 页 WYG1197-0040a.png
 经一章浑然如玉岂可拆破第一节自大学之道至
 在止于至善言三纲领第二节自知止而后有定至
 虑而后能得覆说上文五句各有而后两字第三节
 物有本末至则近道矣总结上文此以上三节为前
 半章第四节古之欲明明德至致知在格物言八条
 目与第一节相对第五节物格而后知至至国治而
 后天下平覆说上文七句各有而后两字与第二节
 相对第六节自天子至于庶人至未之有也总结上
卷三 第 4b 页 WYG1197-0040b.png
 文与第三节相对此以上三节为下半章经文二百
 馀字谨严简古真圣笔也与传之文体全然不同今
 乃拆破经之第二节第三节以补致知格物之传岂
 不识经传文体之不同乎而此两节欲强解作致知
 格物之义亦且不通徒见有一物字有一知字而欲
 以为格物致知之传无乃不识文义之甚乎且经文
 中除了此两节岂复成文如一玉盘打破而去其一
 角但存其三角岂得为浑全之器哉
卷三 第 5a 页 WYG1197-0040c.png
一明德传引用三明字新民传引用三新字文法整齐
 严密不可增添今于新民传增加听讼一节听讼固
 可为新民之事然指一事而言耳与上三节文体不
 类子细玩味自当见之
一平天下章程子故尝更定其传文矣而朱子独以旧
 文为正或问之言曰此章所言已足而复更端以广
 其意有似于易置而错陈然其端绪接续血脉贯通
 而丁宁反覆之意见于言外不可易也必欲以类相
卷三 第 5b 页 WYG1197-0040d.png
 从则其界限虽若有馀而意味反或不足不可不察
 也今详观巽卿所更又不如程子之明且易朱子不
 以程子之所更定者为然愚岂敢以巽卿之所更定
 者为然乎巽卿苦学深思诚为可嘉而此一书比之
 易春秋二书不可同日语矣恐不可以行于世也区
 区老拙学浅识卑不足以窥测高贤之所蕴然不敢
 不尽已之心以告
一毁周礼非圣经在前固有其人而皆不若吾乡宏斋
卷三 第 6a 页 WYG1197-0041a.png
 包恢之甚毫分缕晰逐节诋排如法吏定罪卒难解
 释观者必为所惑如近年科举不用周礼者亦由包
 说惑之也包说印行比之巽卿正义其多十倍然愚
 尝细观不过深叹其无识而巳今巽卿所言比之于
 包极为平恕以包之苛细严刻识者犹笑其为蚍蜉
 撼大树而凡诸家之所诋愚皆有说以答之累千言
 未可既也今不复言
一洪范当更定愚自幼读书即有所疑后见南康冯深
卷三 第 6b 页 WYG1197-0041b.png
 居所更定然犹未满吾意深居厚斋先生之子从朱
 文公学正与江右心童矩堂为行辈今东冈曾为右
 心矩堂所前席则与深居同时此本或是曾相讲论而
 为之否则是与之暗合也可寻探觅冯深居所定洪
 范经传一观则见其与东冈之书大同小异愚亦尝
 有更定与冯氏之本不尽同不欲示人近为扬州秦
 氏于学者处传得藁本刋之今谩录呈过目幸甚
一无极太极说因朱子太极图解云上天之载无声无
卷三 第 7a 页 WYG1197-0041c.png
 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故曰无极而太极
 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学者多不晓朱子之说故
 作此说为之疏义以发明朱子之意而巳其愚意亦
 有与朱微不同者当别言也
   答田副使第二书
澄夏间辱惠教墨尝率尔奉复正以末由嗣讯为慊倏
廑再书捧读忘倦惟明公方以洗冤泽物为事而又有馀
暇讲谈义理之精微非资识杰出一世何能若是然斯
卷三 第 7b 页 WYG1197-0041d.png
道自孟氏以后晦冥者千有馀年至宋程张其脉始续
明公有志乎此则程氏所遗有遗书外书经说文集
张氏所遗有正蒙理窟语录文集之类皆当博观而细
玩然后见其真得不传之学者其要领为何如若未详
究而轻于立论则非中庸所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
旨所蒙惠教谨逐一条析于后唯明者择焉
孔颖达易疏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以前元气混而为一
是太初太一也老子道生一即此太极也混元既分即
卷三 第 8a 页 WYG1197-0042a.png
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之一生二也三五历纪云
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溟涬鸿濛谓之太极元气
函三为一庄子云夫道太极之先而不为高(阙/) 汉书
云太极
 澄按庄子及汉唐诸儒皆是以天地未分之前混元
 之气为太极故孔颖达疏易亦用此说夫子所谓太
 极是指形而上之道而言孔疏之说非也自宋伊洛
 以后诸儒方说得太极字是邵子云道为太极朱子
卷三 第 8b 页 WYG1197-0042b.png
 易本义云太极者理也蔡氏易解云太极者至极之
 理也蔡氏虽于易字说得未是解太极字则不差澄
 之无极太极说曰太极者道也与夫子邵子朱子蔡
 氏所说一同而高见不以为然盖是依孔颖达及庄
 子诸人之说以太极为混元之气故也然混元未判
 之气名为太一而不名为太极故礼记曰夫礼本于
 太一分而为阴阳朱子易赞曰太一肇判阴降阳升
 若知混元未判之气不名为太极而所谓太极者是
卷三 第 9a 页 WYG1197-0042c.png
 指道理而言则不待辨而明矣
 先次来教言太极是理气象数浑而未分之名则又
 与汉唐诸儒所谓混元之气者小异盖混元太一者
 言此气混而为一未有轻清重浊之分及其久则阳
 之轻清者升而为天阴之重浊者降而为地是为混
 元太一之气分而为二也今曰理气象数浑而未分
 夫理与气之相合亘古今永无分离之时故周子谓
 之妙合而先儒谓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
卷三 第 9b 页 WYG1197-0042d.png
 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言太极理气浑是矣又言
 未分则不可盖未分则是终有分之时也其实则理
 气岂有时而分也哉又以象数并理气而言则象数
 果别为一物乎以其气之著见而可状者谓之象以
 其气之有次第而可数者谓之数象数两字不过言
 气之可状可数者尔非气之外别有象数也若以太
 极为至极之理则其上不容更着无极两字故朱子
 为周子忠臣而曰无极二字只是称赞太极之无可
卷三 第 10a 页 WYG1197-0043a.png
 名状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若以太极为一气未
 分之名上头却可着无极两字然自无而有非圣贤
 吾儒知道者之言乃老庄之言道也今录老庄言道
 自无而有之旨及朱陆辨无极太极问答大略于后
 细观当自了悟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曰道生一一生二
庄子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
 澄按老子所谓道庄子所谓太初即来教所言之无
卷三 第 10b 页 WYG1197-0043b.png
 极也所谓一者即来教所言之太极也若如来教之
 解无极太极即是老庄此二章之旨说得周子本文
 固甚分晓但是押入周子在老庄队里行而不可谓
 之得吾圣道之传者矣朱子费尽气力为之分疏而
 解此二句不与世儒同者正欲明周子之所言与吾
 圣人之言道不异故也故澄以为周子之忠臣程子
 亲受学于周子周子手授此图于二程二程藏而秘
 之终身未尝言及盖为其辞不别白恐人误认以为
卷三 第 11a 页 WYG1197-0043c.png
 老庄之言故也其后学者索之只将出通书终不出
 太极图程子没后于他处搜求方得此图能知程子不
 轻出此图之意则言之必不敢容易且知朱子之大
 有功于周子也
梭山陆子美与晦庵书云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
周子所为不然则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
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盖通书言五行阴阳阴阳太极
未尝加无极字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
卷三 第 11b 页 WYG1197-0043d.png
作则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巳知其说之非也
象山陆子静与晦庵书云无极二字出于老子知其雄
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老子首章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此老氏宗旨也无极而太极即是此旨
老氏见理不明所蔽在此太极图说以无极冠首而通
书终篇未尝一及无极字二程言论至多亦未尝一及
无极字假令其初实有是图观其后来未尝一及无极
字可见其学之进而不自以为是也兄今考订注释表
卷三 第 12a 页 WYG1197-0044a.png
显尊信如此其至恐未得为善祖述者也晦庵答书云
老氏之言有无以有无为二周子之言有无以有无为
一正如南北水火之反未可容易讥评也近见国史濂
溪传载此图说乃云自无极而为太极若使濂溪本书
实有自为两字则信如老兄所言不敢辨矣然因渠添
此二字却见得本无两字之意愈益分明请试思之
 澄按来教所言正是以有无为二自无极而为太极
 也今录程子张子所言有无不分先后之旨于后盖
卷三 第 12b 页 WYG1197-0044b.png
 宋儒之言道周子微发其端而已其说之详而明直
 待张子二程子出而后人知二子所言之道与老庄
 所言自无而有者不同故论程张二子有功于吾道
 者以其能辨异端似是之非也
程子曰道者一阴一阳也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
者孰能知之
 澄按此程子解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句也盖
 阴阳气也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道只在阴阳之中
卷三 第 13a 页 WYG1197-0044c.png
 虽未分天地以前而阳动阴静固已然矣非阳动即
 阴静非阴静即阳动无更有在阴静阳动之前而为
 之发端肇始者程子既言此而又以非知道者孰能
 知之缀于其后盖亦自负而料世人不悟必有以为
 道在阴阳之外而动静有端阴阳有始者惟朱子晓
 此故其太极图解曰此无极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
 而阴之本体也然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
 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尔言一初便是阴阳而
卷三 第 13b 页 WYG1197-0044d.png
 太极在其中非是先有太极而后有阴阳动静也
程子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
 澄按此程子易传序中语也盖至微之理者体也即
 来教所谓易之体者然体之至微而用之至著者巳
 同时而有非是先有体而后有用也故曰一原至显
 之象而与至微之理相合为一更无间别非是显生
 于微也故曰无间程子尝与人言某之此八字莫不
 太泄漏否盖亦自担当而料世之人不能悟也
卷三 第 14a 页 WYG1197-0045a.png
张子曰有无隐显通一无二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
生气则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之论不识所谓有
无混一之常此道不明儒佛老庄混然一途语天道性
命者不囿于恍惚梦幻则定以有生于无为穷高极微
之论多见其蔽于诐而陷于淫矣
 澄按张子此言尤为明白非是先无后有有生于无矣
蔡氏谓周子于太极之上加无极正是解夫子易有太极
 之易字而其解易字亦曰易变易也澄谓变易属乎
卷三 第 14b 页 WYG1197-0045b.png
 阴阳岂可以言无极蔡氏自知其说之病乃引易无
 体之说以救之而曰变易无体之中有至极之理
 也朱子以易为阴阳之变易有太极者言阴阳变易
 之中有至理以为主宰也蔡氏既以变易无体为理
 矣而又曰中有至极之理然则理中复有一理乎变
 易无体已是言理而又曰有至极之理可乎粗晓文
 义者亦知其说之不通矣又曰流行乎乾坤中之易
 非易有太极之易也果有二等易乎又曰阴阳动静
卷三 第 15a 页 WYG1197-0045c.png
 之间是流行中之太极与夫子所言太极降一等果
 有降一等之太极乎蔡氏所解卦爻彖象多有发明
 朱子未到处澄纂言中亦取其说但易解后别有大
 传易说一卷主于破其师太极在阴阳中之说于
 道之大本大原差了故有此两般易两般太极之谬
 谈朱门惟勉斋黄直卿识道理本原其次北溪陈安
 卿于细碎字义亦不差
来教谓澄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为洛书文然此乃
卷三 第 15b 页 WYG1197-0045d.png
 数也若五行至六极则洛书之文也澄按旧说以初
 一曰五行至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六十五字
 为洛书本文此六十五字者不知是龟介甲上有此
 六十五字乎抑是龟背负得一竹简或一木板写此
 六十五字在简板之上乎果如此则与宋真宗朝所谓
 天书降者何异世岂有此等怪妄之事哉来教谓禹
 如何逆知一为五行二为五事澄谓设使龟书果有
 此六十五字禹亦如何逆知五事之为貌言视听思
卷三 第 16a 页 WYG1197-0046a.png
 也如何逆知八政之为食货祀及司空司徒司寇与
 宾师也如何逆知五纪之为岁月日及星辰历数也
 与夫三德庶徵五福六极之目皆非可以臆度必也
 并九畴之子目皆是龟背之文写出而后可知设若
 如此愚人拾得亦可传世何必圣人而后能作洪范
 九畴哉且河图之出亦止有五十五数伏羲则之便
 画成两仪四象八卦及重为六十四卦此卦画即非
 河图所有伏羲何以臆度而为此画邪至如邵子言
卷三 第 16b 页 WYG1197-0046b.png
 方者洛书之文画州井地之法其仿如此乎亦但言
 洛书有九数其分天下为九州分一井之田为九个
 百亩者亦与洛书之九数相符尔圣人之心与天地
 合德以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有九个门类此
 其素蕴于胸中者也一旦见龟文之有九数遂撰成
 洪范一书即平日所蕴修齐治平之法分作九类次
 其先后以配龟文之九正与伏羲见河图有奇偶之
 数而作奇偶二画以仿河图奇偶之数者同天乃锡
卷三 第 17a 页 WYG1197-0046c.png
 禹洪范九畴如商书言天乃锡王勇智汤生得有勇
 智即是天锡岂必天提此勇智锡与汤邪舜有天下
 也天与之岂是天亲手分付而与之乎有夏多罪天
 命殛之岂是天亲口有言语而命之乎河图自一至
 十五十五点之在马背者其旋毛之圈有如星象故
 谓之图非五十五数之外别有所谓图也洛书自一
 至九四十五画之在龟背者其背文之坼有如字画
 故谓之书非四十五数之外别有所谓书也至今马
卷三 第 17b 页 WYG1197-0046d.png
 背之旋毛如星点特无自一至十之数尔至今龟背
 之坼文如字画特无自一至九之数尔左传所谓有
 文在其手曰友亦是手掌之坼文如友字也手掌之
 坼文与龟背之坼甚相似今言河之图者不索图于
 五十五数之外而言洛之书者乃欲索书于四十五
 数之外不亦惑乎大槩不晓洛书之数为龟坼之文
 如字画而亦如河图作四十五个圆圈子看所以惑
 也
卷三 第 18a 页 WYG1197-0047a.png
来教谓澄槩言易为阴阳变易之易其易已连属乎阴
 阳之中如此是一部易书只做得一个易字字说澄
 窃谓伏羲当初作易时仰观天文天文只是阴阳俯
 察地理地理只是阴阳观鸟兽之文与地所宜之草
 木近取诸人之一身远取诸一切动植及世间服食
 器用之物亦无一而非阴阳者适值河出马图观其
 后之一与六则一阳六阴也观其前之二与七则二
 阴七阳也观其左之三与八右之四与九中之三与
卷三 第 18b 页 WYG1197-0047b.png
 十又皆有阴有阳也此天不爱道而显然以阴阳之
 数示人者于是始作八卦画一奇画以象阳画一偶
 画以象阴即此奇偶二画而为四象八卦以至重为
 六十四卦八卦者止是十二阳画十二阴画而已六
 十四卦者止是百九十二阳画百九十二阴画而已
 除阳画阴画外别无一句言语亦无秘密传授即此
 阳画阴画之中包括天地万物之理更无遗者故可
 以通神明之德可以类万物之情若谓伏羲之易非
卷三 第 19a 页 WYG1197-0047c.png
 阴阳变易所能尽而有不连属乎阴阳者不知当于
 何处寻觅文王周公之彖爻姑未暇论夫子作系辞
 传乃是为伏羲文王周公之易作序也首言天尊地
 卑而乾坤定卑高以陈而贵贱位动静有常而刚柔
 断天地卑高动静非阴阳乎乾坤之卦贵贱之位刚
 柔之画非易中之阴阳乎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雷霆
 风雨日月寒暑乾男坤女非阴阳乎以至言易与天
 地准而曰天地之道幽明之故天地幽明非阴阳乎
卷三 第 19b 页 WYG1197-0047d.png
 曰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死生鬼神非阴阳乎而夫
 子又直指而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不知舍了阴阳道
 于何处连属乎后章又言乾坤动静四时日月非阴
 阳乎效天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非阴阳乎
 以后不及缕数果有不连属乎阴阳之易夫子何不
 言之而自初至末皆必以阴阳为言何夫子之不能
 为高论乎
来教谓天地絪缊变化之机人物性情之理开物成务
卷三 第 20a 页 WYG1197-0048a.png
 治国平天下之道夫子作易系辞发明尤为详悉止
 言易者阴阳相易则所以开物成务之大道不见彰
 著澄观夫子言昔者圣人之作易将以顺性命之理
 而其所谓性命之理者不过曰天之道阴与阳地之
 道柔与刚人之道仁与义而已柔者地之阴也刚者
 地之阳也仁者人之阳也义者人之阴也夫子何不
 舍去阴阳而别作高虚之说以言天地人之道乎不
 审舍了阴阳而有天地絪缊变化之机否乎舍了阴
卷三 第 20b 页 WYG1197-0048b.png
 阳而有人物性情之理否乎以至开物成务治国平
 天下之道无非阴阳之用今而不知其为阴阳正所
 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尔先儒言世间无一事无阴阳
 者行便是阳止便是阴语便是阳默便是阴开目便
 是阳闭目便是阴呼气便是阳吸气便是阴张忠定
 公咏曾见陈希夷言公事亦有阴阳未断时是阳已
 断时是阴以至月令逐月顺天地之阴阳而行事无
 一而非阴阳也欲外阴阳而语天地絪缊变化之机语
卷三 第 21a 页 WYG1197-0048c.png
 人物性情之理语开物成务治国平天下之道澄识
 见卑下不知其为何说澄之愚见则以为人之生也
 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
 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仁礼者健之性也属乎阳
 义智者顺之性也属乎阴信也者实有是阳健阴顺
 之性也率是性而行焉仁礼阳健之道也义智阴顺
 之道也其在五伦则父子兄弟之仁礼亲属而属阳
 者也君臣夫妇之义智人合而属阴者也又细分之
卷三 第 21b 页 WYG1197-0048d.png
 则父子之仁阳之阳也兄弟之礼阳之阴也君臣之
 义阴之阴也夫妇之别阴之阳也又细分之则父之
 爱阳也子之顺阴也兄之长阳也弟之幼阴也君之
 尊阳也臣之卑阴也夫之倡阳也妇之随阴也开物
 成务治国平天下之道果有出于五常五伦之外者
 乎谓非阴阳变易之道可乎澄之所尊信者夫子也
 夫子明言一阴一阳为道明言曰阴与阳为天之道
 今乃以阴阳变易为不足以彰著开物成务之道则
卷三 第 22a 页 WYG1197-0049a.png
 夫子之言非乎
来教又谓易之为道有体有用理易之体也阴阳变易
易之用也此言至当然理无形象变易者阴阳之气也
阴阳之所以能变易者理也非是阴阳变易之外别有
一物为理而为易之体也
又谓画前元有易为言易之体此是错解了康节诗然
 是蔡节斋错解了画者伏羲奇偶之画也有天地以
 来不知几千年而后有伏羲出来画卦伏羲画卦所
卷三 第 22b 页 WYG1197-0049b.png
 以明阴阳之变易也然伏羲未画卦以前阴阳未尝
 不变易故曰画前元有易非是指画字属阴阳易字
 属空虚之理若曰未有阴阳之画以前先有不属乎
 阴阳之理在此是不知道者之言康节不如是也
又云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是又先言用也亦是蔡节斋
 错解了康节言语然节斋并改了字以无字为太今
 所引幸而不曾改字邵子所谓无极即非周子所言
 之无极但二字相同耳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
卷三 第 23a 页 WYG1197-0049c.png
 后阳分阴也此是邵子解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左边
 自复卦至乾卦属阳阳主生言生物自无而有也右
 边自姤卦至坤卦属阴阴主杀言杀物自有而无也
 无极之前谓自坤卦右旋以至于姤也有象之后谓
 自复卦左旋以至于乾也自坤前至姤皆属阴而阴
 之中有八十阳者阴中所含之阳也自复后至乾皆
 属阳而阳之中有八十阴者阳中所分之阴也即非
 先言用也
卷三 第 23b 页 WYG1197-0049d.png
来教谓羲文周孔造易其道大矣广矣包罗天地揆叙
 万类岂象占而已哉澄谓伏羲作易仰观俯察近取远
 取而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即来
 教所谓包罗天地揆叙万类者其时固未有占也然
 三百八十四画皆是象天地万物惟其所象者皆神
 明之德故可以包罗天地惟其所象者皆万物之情
 故可以揆叙万类伏羲之易只是三百八十四画而
 已此所谓象也故曰易者象也今谓易道广大岂
卷三 第 24a 页 WYG1197-0050a.png
 止于象若舍象而言不知伏羲之易更在何处为此
 言者莫是不晓得象字象者伏羲之画所以象天地
 万物也其后卦名是指出所象之事而为名及彖辞
 爻辞中言龙言马等又是指出所象之物而为言也
 象之至大至广而可以包罗天地揆叙万类者伏羲
 之画也其次卦名指一事之义而言者比伏羲之画
 则为狭小矣彖辞爻辞中所指一物者比卦名之指
 一事者又狭小矣今人往往但知卦爻辞中所指一
卷三 第 24b 页 WYG1197-0050b.png
 物者为象诸儒言之不甚明白惟项平庵玩辞却晓
 得象字伏羲既画卦之后遂作揲蓍之法教民以所
 画之卦占吉凶而处事此是圣人之用易也伏羲别
 不曾教人于揲蓍之外用易后世能明义理者遵用
 象辞之意而修身应事此则无事于占然其为善去
 恶趋吉避凶之道亦是自占中来此后之君子推广
 圣人之易而用之者也至若夫子系辞中所言用易
 只曰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
卷三 第 25a 页 WYG1197-0050c.png
 玩其占则无他说及后章言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曰
 辞曰变曰象曰占推其功效以为天下之至精天下
 之至变天下之至神可以通天下之志可以成天下
 之务可谓大矣广矣而其归宿又不过曰易有圣人
 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其所以有许大功效者亦只
 在辞变象占而已然则象占岂可轻忽哉若可轻忽
 则夫子不如此言之矣想是读夫子系辞未熟请将
 夫子系辞从头至尾逐一句逐一字子细详玩便知
卷三 第 25b 页 WYG1197-0050d.png
 夫子之言易还有在于象占之外者否大槩近世学
 者涉猎乎老佛空虚无用之说故其言道皆欲超乎
 形器之上出乎世界之外全无依靠全无着实茫茫
 然妄想而已卒之自叛吾道而于老佛真处亦未尝
 窥见此今日学者之大病也
来教又谓注易之际当于羲文周孔四圣人脚迹下驰
 骋今止祖程义理宗朱象占则程朱义理象占已传
 于世又何必赘说此论尤为可怪可骇夫子生知之圣
卷三 第 26a 页 WYG1197-0051a.png
 犹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况庸下之末学乎且程之
 说义理朱之说象占即羲文周孔之旨舍程朱则何
 以能探四圣人之奥脚迹下驰骋五字是南康戴师
 愈所伪撰之麻衣易内有羲皇心地上驰骋周孔脚
 迹下盘旋二句今用其语而节缩其辞亦非所愿闻
  答田副使第三书
澄前者辱第二书玩绎之馀以鄙意奉答乘便寄呈惟
恐浮沉七月得今春所惠第三教帖乃知二月已达
卷三 第 26b 页 WYG1197-0051b.png
左右甚为之喜书至之时恰值病作未及细观既而病
證日增不食者近两月头目昏重双耳失聪几于危笃
逮兹冬初方稍轻减然未复常未敢出外念欲附数字
以谢又思已尝罄竭愚陋之见至再矣觉来皆与高明
之见不合澄自幼务学用功六十馀年今年已八十资
下识卑所见仅仅至此虽复渎进其说不过如前何能
有补于贤达是以缀而不为忽乡人久寓长沙者还乡
来过又蒙重笔第三帖见示深感盛意之勤勤且闻澄
卷三 第 27a 页 WYG1197-0051c.png
清底绩移寓长沙相去亦近天相吉德履候平康益可
喜也眷爱之隆不可虚辱但病馀精神虚耗弗克详悉
以报所施手颤妨于运笔命学子代写
一愚见以太极为道理而高见必以为混元浑沌未判
 之气此其不合者一也愚见以为理在气中同时俱
 有而高见必以为先有理而后有气此其不合者二
 也愚见以为易者阴阳之变易有太极者言阴阳变
 易之中有理以为之主宰夫子易有太极之言其立
卷三 第 27b 页 WYG1197-0051d.png
 言犹曰臣有君子有父云尔故朱子以为易之有太
 极如木之有根浮图之有顶可谓明白而高见以为
 其说颠倒错乱断不可以训后学此其不合者三也
 蔡节斋解易字作无极字此是背其师说无识之言
 也而高见取之解太极字为至极之理此言却是而
 高见不取愚所非者而以为是愚所是者而以为非
 此其不合者四也已上愚说并与周程张朱之说同
 皆非不肖自出已见而来书引王巽卿之言以为舍
卷三 第 28a 页 WYG1197-0052a.png
 祢而宗兄澄识见凡陋窃谓祢之道更秦汉以来
 晦蚀千有馀年若非天于盛宋之时生此数兄发明
 吾祢之道则几于队地矣澄视吾兄有大功于吾祢
 者也凡吾兄所言五经之梯阶也敢问此数兄有何
 言语背了五经乃曰不可徒求之先儒而不本之五
 经乎若曰徒求之五经而不反之吾心是买椟而弃
 珠此则至论不肖一生切切然惟恐堕此窝臼学者
 来此讲问每先令其主一持敬以尊德性然后令其
卷三 第 28b 页 WYG1197-0052b.png
 读书穷理以道问学有数条自警省之语又拣择数
 件书以开学者格致之端学徒锓之于木今谩纳去
 一帙是盖欲如巽卿之说先反之吾心而后求之五
 经也仆虽老矣学之久而未得愿与足下共勉之
一易是形而下者太极是形而上者先儒已言澄不复
 赘先儒云道亦器器亦道是道器虽有形而上形而
 下之分然合一无间未始相离也今乃曰阴阳变易
 之易非本原形而上者之易则伏羲合当如周子画
卷三 第 29a 页 WYG1197-0052c.png
 一圈作太极何缘但画一奇为阳画一偶为阴而已
 至夫子方推其本原而有阳奇阴偶之中有太极存
 焉夫太极者不在阳奇阴偶之外也今以阴阳为不
 是本原则是伏羲之易无了本原矣伏羲但有卦画
 别无他文若欲求易字太极字于阳奇阴偶之外
 窃望就伏羲卦中指出见教何者是易何者是太极
 如此论易何万古大圣人之不幸也噫
一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者指动植
卷三 第 29b 页 WYG1197-0052d.png
 之类而言有字指阴阳之气而言无字指无形之道
 体而言此老子本旨也理在气中元不相离老子以
 为先有理而后有气横渠张子诋其有生于无之非
 晦庵先生诋其有无为二之非其无字是说理字有
 字是说气字若澄之以精气为物为自无而有游魂
 为变为自有而无以先天图左边为自无而有右边
 为自有而无乃是言万物形体之无有有无如春夏
 所生之物皆去冬之所无而今忽有秋冬所杀之物
卷三 第 30a 页 WYG1197-0053a.png
 皆今夏之所有而今忽无人之生也渐至于长大是
 自无而有人之死也遂至于圬腐是自有而无又如
 平地本是荆榛乃剪除草茅而盖造宫室则此宫室
 自无而有其后宫室销毁败坏又成瓦砾之场禾黍
 之墟则此宫室自有而无又如一虚室忽然排辨酒
 器铺设筵席聚宾客于其中歌舞欢笑是此宴会
 自无而有及其酒罢客散彻去筵席收去酒器依旧
 一虚室是此宴会自有而无凡物凡事皆然来书谓
卷三 第 30b 页 WYG1197-0053b.png
 世间人物之生百姓日用之常那件不是自无而有
 是矣此之无而有有而无是言鬼神之屈伸往来人
 物之生死始终人事之兴废聚散即与指理为无指
 气为有之无有不同但有无二字相同尔老子谓有
 气之阴阳自无形之理而生以有无为二而不知理
 气之不可分先后与予言万物形体自无而有自有
 而无者旨意迥别今以愚言为自相抵牾何其不通
 文理之甚也如孟子不言利前则曰何必曰利后则
卷三 第 31a 页 WYG1197-0053c.png
 曰以利为本前之利强兵富财便利其国之谓也后
 之利顺其自然之理之谓也利字虽同而文义则异
 若不通文义必谓孟子之言自相抵牾矣来书取南
 轩先生张氏太极图解首章之说甚当然请博观南
 轩太极图全解及今文集语录诸书还曾解太极二
 字为浑元浑沌否还曾谓理在先气在后否南轩图
 解之下文云非太极之上复有所谓无极也太极本
 无极言其无声臭之可名也又云无极之真二五之
卷三 第 31b 页 WYG1197-0053d.png
 精妙合而凝非无极之真为一物与二五之精相合
 也言未尝不存于其中也南轩此言即与朱子所言
 及老拙所言一同卖花担上前后两篮不曾遍看但
 见前篮一朵之花便自买取而不复顾其后篮之花
 为何如况望能于洛阳诸处名园中万紫千红而一
 一识之乎朱子初焉说太极与南轩不同后过长沙
 谒南轩南轩极言其说之未是初亦未甚契既而尽
 从南轩之说有诗谢南轩曰我昔抱冰炭从君识乾
卷三 第 32a 页 WYG1197-0054a.png
 坤始知太极蕴要妙难名论及南轩死有文祭之曰
 始参差以毕序卒烂熳而同流是晦庵太极之说尽
 得之于南轩其言若合符节明公取南轩而不取晦庵
 何也
一有生于无是老氏异端之说周子无极而太极即非
 言自无而有晦庵南轩二先生之说灿然明白高意
 必欲解此一句云自无极而为太极是押周子入老
 庄队也朱张二先生皆云非太极之上复有无极极
卷三 第 32b 页 WYG1197-0054b.png
 力分解惟恐人错认此一句与老氏同卫道之力如
 此可谓忠于周子也明公必欲屈抑周子以同于老
 氏老拙极力唤醒而不见从是辱吾周子者明公也
 已自为之又自称冤何耶
一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此是说卦画周子因夫子之言而推广之以说造
 化言卦画则生者生在外有两仪时未有四象有四
 象时未有八卦朱子谓生如母之生子子在母外是
卷三 第 33a 页 WYG1197-0054c.png
 也言造化则生者只是具于其中五行即是阴阳故
 曰五行一阴阳言阴阳五行之非二朱子所谓五殊
 二实无馀欠也阴阳即是太极故曰阴阳一太极言
 太极阴阳之非二朱子所谓精粗本末无彼此也朱
 子又言生阴生阳之生犹曰为阴为阳云尔非是生
 出在外惟朱子能晓得太极图说之生字与易系辞
 之生字不同解经析理精密如此如何不使人观之
 而心服此等精微豪釐之辩想明公前此之所未闻
卷三 第 33b 页 WYG1197-0054d.png
 欲以粗心大眼观圣人之言何其容易耶两仪四象
 八卦渐次生出者也非同时而有太极阴阳五行同
 时而有者也非渐次生出一是言卦画一是言造化
 所以不同天地却是后来方有故邵子之书以为天
 开于子地辟于丑来书既引朱子所云是欲闻其说
 也今为详陈一元凡十二万九千八百岁分为十二
 会一会计一万八百岁天地之运至戌会之中为闭
 物两间人物俱无矣如是又五千四百年而戌会终
卷三 第 34a 页 WYG1197-0055a.png
 自亥会始五千四百年当亥会之中而地之重浊凝
 结者悉皆融散与轻清之天混合为一故曰浑沌清
 浊之混逐渐转甚又五千四百年而亥会终昏暗极
 矣是天地之一终也贞下起元又肇一初为子会之
 始仍是混沌是谓太始言一元之始也是谓太一言
 清浊之气混合为一而未分也又谓之混元混即太
 一之谓元即太始之谓合二名而总称之也自此逐
 渐开明又五千四百年当子会之中轻清之气腾上
卷三 第 34b 页 WYG1197-0055b.png
 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四者成象而共为天
 故曰天开于子浊气虽抟在中间然未凝结坚实故
 未有地又五千四百年而子会终又自丑会之始五
 千四百年当丑会之中重浊之气凝结者始坚实而
 成土石湿润之气为水流而不凝燥烈之气为火隐
 而不显水火土石四者成形而共为地故曰地辟于
 丑又五千四百年而丑会终又自寅会之始五千四
 百年当寅会之中两间之人物始生故曰人生于寅
卷三 第 35a 页 WYG1197-0055c.png
 开物之前浑沌太始混元之如此者太极为之也开
 物之后有天地有人物如此者太极为之也闭物之
 后人销物尽天地又合为混沌者亦太极为之也太
 极常常如此始终一般无增无减无分无合故以未
 判已判言太极者不知道之言也
一夫子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而澄言夫子以一阴一阳
 为道节缩之谓两字以为字代之取其言之便而已
 不知有何碍理夫子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
卷三 第 35b 页 WYG1197-0055d.png
 谓之器程子则言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节缩谓
 之两字代以为字亦合紏弹程子之过乎又如大程
 子言发已自尽为忠循物无违谓信上句言为下句
 言谓二句之意果有异同乎小程子则曰尽已之谓
 忠兄言为忠弟言之谓忠二先生之言果有差殊乎
 此等不过取其文从字顺便于口尔经史传记子集
 中或以为代谓或以谓代为二字通行不一而足大
 戴记曰夫子可谓孝乎小戴记则衍之曰夫子可以
卷三 第 36a 页 WYG1197-0056a.png
 为孝乎他不悉数遍读诸书自当见之
一河图只是五十五圈洛书只是四十五画羲因图数
 奇偶而画卦禹因书数先后有叙畴此鄙见也高见
 不以为然澄岂敢力争已说之是以求胜但自信则
 笃著论以俟百世之知尔不敢求高明印可也故不
 复论图书之出圣人因此有契于心而遂画八卦叙
 九畴程子曰若无河图八卦亦须画愚亦曰若无洛
 书九畴亦须叙夫子因获麟而作春秋若不获麟春
卷三 第 36b 页 WYG1197-0056b.png
 秋亦须作至若愚谓洪范乃禹自作此自字是言叙
 畴出于禹之已意不是传写龟背见成之文也即非
 说九畴是禹一人自作而箕子无与今来书谓禹至
 箕子千有馀年安知箕子无一言乎澄之洪范注及
 前书中即无此意何故横生此一枝以见喻恐是不
 通文理之人看澄洪范注而误因对明公说而明公
 不自参详以致错误不然明公之高了何缘如此昏
 谬邪澄弱冠时已见南康冯深居先生订定洪范印
卷三 第 37a 页 WYG1197-0056c.png
 本分禹经箕传一如所惠贺氏之书澄后来重定洪
 范疑经传二字未甚安故改之曰纲目深居者古心
 江丞相同乡里之父师也古心之家自有深居洪范
 印本其有取于贺者亦喜其与乡里前辈之书同故
 尔澄前书欲得足下寻探收书之家觅冯深居订定
 洪范经传一观人家夫岂无之哉
一画前元有易画是伏羲画卦之画易是指易之书而
 言人但知伏羲画卦之后方有易而不知伏羲未画
卷三 第 37b 页 WYG1197-0056d.png
 卦之前天地间已有此易矣画字与删字对皆是指
 作书修书者易字与诗字对皆是指所作所修之书
 名今曰画非止伏羲卦画一奇一偶之谓等而上之
 至于太极未判皆前也又曰易即理也若如此言试
 改此一句诗曰太极以前元有理则成何等言语此
 句诗若出粗通文理者笑之矣如此推广上句不知
 下句删后更无诗一句如何推广
一邵子所谓无极即非周子所谓无极足下所取之南
卷三 第 38a 页 WYG1197-0057a.png
 轩先生亦如此说非愚之私言也今必欲以为与周
 所言之无极同愚意阴阳太极同时而有不可言之
 前二字姑如明公之意则可言阴阳之前先有太极
 太极之前先有无极无极则不可再有所加于其头
 上矣言无极之前是无极头上又加一层也不知无
 极之前是何物当作何名称以见教如此则周子图
 说又欠一层当言云云而无极无极而太极也以无
 极为周子所言之无极而阴含阳乃在无极之前是
卷三 第 38b 页 WYG1197-0057b.png
 先有阴阳后有无极也可谓颠倒错乱之甚矣何乃
 以此四字而诬朱子又以此四字而罪老拙邪
一项氏说象字出于一已之特见度越群儒且非蹈袭
 前人之所已言谓彼知其略而不知其详则虽得一
 说超乎其上然后见彼之为略而此之为详象非偶
 不立数非奇不行此一偏一曲之论也识者不取蹈
 袭非两不立一句之陈言以说象既不该遍又不亲
 切不免于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矣而何可议
卷三 第 39a 页 WYG1197-0057c.png
 项氏之不知其详也哉项所谓象所包甚广非两不
 立所指甚狭一广一狭其孰为详而孰为略乎
一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此两语格言至论也
 足下疵之何哉人之著书笔削各有其意若先儒好
 言语都要写尽则岂可谓之成一家言澄不引用程
 子此言者自是用不着非以其言为有病不取之也
 仆幼时虽未远出然闻人说河豚鱼江豚鱼已疑豚
 鱼只当作一字解后见云间田畴易解作江豚鱼犁
卷三 第 39b 页 WYG1197-0057d.png
 然有当于愚心长而泛大江亲见所谓江豚鱼者又
 闻舟人呼之为风信于是确然从田畴之说足下既
 罪仆不合祖程传义理今又罪仆不合不尽用程说
 而以为畔程子此似市井小夫两面二舌者之言非所望
 于希贤希圣之君子也王巽卿一部易纯是宗程其间
 与程不同者甚多亦可指之以为罪乎
一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立象成器以为天下利
 澄各有所据纂言中载之已详今再逐一条具陆德
卷三 第 40a 页 WYG1197-0058a.png
 明经典释文曰虞翻本序作象东莱吕先生易音训
 曰晁氏云虞作象说之按作象乃与下义合此是从
 陆晁吕三家之说立象成器以为天下利此是依荀
 悦汉纪所引易文如坤卦象传元本云履霜坚冰阴
 始凝也朱子据陈寿魏志所引云初六履霜阴始凝
 也上添初六二字下去坚冰二字是准此例何以守
 位曰人本义改仁作人而曰今本作仁吕氏从古盖
 所谓非众罔与守邦来书谓不知何所据而添改且
卷三 第 40b 页 WYG1197-0058b.png
 如上传本义谓立字下有阙文来书言之是曾读本
 义系辞上传也此处朱子直改了本文仁字又注说
 明白如此澄从朱子所改非自改也乃曰不知何据
 岂是不曾读本义系辞下传乎凡看人文字欲寻人
 疵病合当首尾洞彻真个捉著本人谬误处然后疵
 人而人服如考进士试卷黜落之卷更须着力精看
 批抹其所以不好之由又如平反狱讼须是将案卷
 前后一一参照精详澄纂言中三处于易之象也章
卷三 第 41a 页 WYG1197-0058c.png
 末注云旧本象作序今依虞翻本立象成器以为天
 下利章末注云旧本无象字朱子曰立下疑有阙文
 澄按荀悦汉纪引此文作立象成器今增补守位曰
 人章末注云旧本人作仁陆氏曰王肃卞伯玉桓玄
 明僧绍作人已上并是纂言各章注文援据至甚明
 白今乃见问不知何据是不曾看澄所注也若澄之
 书纰谬不足观则当以覆酱瓿以糊屋壁或以火焚
 之可也既是存留欲就上寻求疵病合依平反案卷
卷三 第 41b 页 WYG1197-0058d.png
 之法照刷子细看得情弊方出今乃看前不照后看
 此不照彼何其疏率也
一生生之谓易正与生四象生八卦之生同周子所谓
 生阴生阳生水火木金土者其义亦同但有在外在
 中之异大德曰生之生意却微别乾坤法象此指画
 卦之阴阳而言易则阴与阳之总也故主此阴与阳
 者谓之易占与事蓍数之未定已定者神则占与事
 之总也故主此占与事者谓之神凡阴阳变易道理
卷三 第 42a 页 WYG1197-0059a.png
 便在其中元不相离直以道字解易字则不可而易
 之所以易者道也故程子言阴阳非道所以一阴一
 阳者道也
一程子随时变易以从道之言以此解易书之名则未
 的当然此言与中庸君子而时中之意同乃圣贤之格
 言也青山疵之以为道自道易自易可谓谬妄青山
 吾乡人长吾十岁澄以兄事之其人善作时文却不
 晓义理而作文之际每喜议评先儒澄屡尝辨析其
卷三 第 42b 页 WYG1197-0059b.png
 不然卒皆无辞而屈服明公于晦庵朱子尚不假借
 而乃引用青山之言使其言是犹可曰不以人废言
 其言不是而以为据依何哉舍了甘棠树缘山摘醋
 梨可叹也已
一其他诸条不能一一酬答
澄老耄无知卑贱无庸极荷不鄙荐赐贻问不敢不竭
愚衷者盖恐堕于不忠不孝之域然技能识见止此而
已天下之广岂无杰特明达之士过澄百倍十倍可陪
卷三 第 43a 页 WYG1197-0059c.png
明公之讲论者哉澄黾勉奉酬此纸岂能称盛心望怜
其愚不必更赐第四书借视于盲借听于聋非计之得
者也
 
 
 
 
 
卷三 第 43b 页 WYG1197-0059d.png
 
 
 
 
 
 
 
 吴文正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