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 第 1a 页 WYG1252-036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篁墩文集卷二十一   明 程敏政 撰
  序
   瀛贤奏对录序
瀛贤奏对录凡十卷走所编次起汉董子终宋龚节肃
公凡十有八人奏对之文凡七十有一首走尝熟复再
三然后知古人之所养者甚充故其见诸言者如此夫
惟其所养者不遗馀力故取之左右逢其原不费辞说
卷二十一 第 1b 页 WYG1252-0361b.png
而意已独至使人诵之自觉明快后世之士其所养者
既不逮古人遽开口论天下事而意不能毕达于辞故
辞愈滞事愈晦乃欲以感人心动主听不亦艰乎由此
观之士固未有无所养而能有为者也走虽无似窃有
慕于乡先正之所养故手录此本藏之以俟当世之君
子与我同志者天顺四年岁在庚辰夏五月既望书
   皇明文衡序
文之来尚矣而后世词华之习蠹之故近有为道学之
卷二十一 第 2a 页 WYG1252-0362a.png
谈者曰必去而文然后可以入道夫文载道之器也惟
作者有精粗故论道有纯駮使于其精纯者取之粗驳
者去之则文固不害于道矣而必以焚楮绝笔为道岂
非恶稗而并剪其禾恶莠而并揠其苗者哉汉唐宋之
文皆有编纂精粗相杂我朝汛扫积弊文轨大同作者
继继有人而散出不纪无以成一代之言走因取诸大
家之梓行者仍加博采得若千卷其间妄有所择悉以
前说为准以类相次郁乎粲然可以备史氏之收录清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WYG1252-0362b.png
庙之咏歌著述者之考證缮写成帖以俟后人或曰朱
子尝讥文自文而道自道者其语甚力然则近世道学
之谈未易非也子之是举无乃劳乎走曰不然考朱子
之云盖为苏氏之文駮故耳至于楚词韩文注释校订
不遗馀力则我先正固尝以文为意矣必如子说则是
释家不立文字之教走岂敢以为是乎
   送河间县令孙良臣
济南卫经历临漳孙君良臣上其九载之绩于吏部课
卷二十一 第 3a 页 WYG1252-0362c.png
其能而言于朝得进知河间县事其乡之仕者以余河
间人知其地为详请赠之言固逊不获则告之曰河间
古瀛郡也领邑十有六而河间邑附郭有军卫三其治
濒京师其部多迁民其田羡而腴其民夥而役繁盖治
濒京师则国用之来需也勤部多迁民则生理鲜田羡
而腴则势力者敚之而民是用瘠民夥而役繁则人日
事乎委输而不暇乎其他且邑附郭则郡长贰有钱榖
刑狱之事必责成焉又有军卫三则兵农杂处民无所
卷二十一 第 3b 页 WYG1252-0362d.png
从乎听教令而讼滋炽非循吏有不偾事而隳职者鲜
哉虽然古之人图难于其易告之近者则其远者可企
也往年鄢陵李君让为邑数年野无游民庭无滞讼势
力者来则身任之而不以困民民之就役者为立科条
使更休迭逸而不告瘁处戎伍间不少假而治用不扰
且承邑久弊之馀有巨猾其间捕之而置于法者前后
数十其请老而归也贫无以家阖城士及所部挽而留
之者千馀人不获命则相率出泉布赆之一无所受民
卷二十一 第 4a 页 WYG1252-0363a.png
至有泣下者古所谓循吏若李君非邪良臣于李君居
同乡入太学也同业其仕也先后同官出处之同如此
其政容可以弗同邪然则近继美李君而远追踪于古
循吏良臣能不勖之以求所谓图难于其易者哉今郡
守贾侯忠良二千石也郡倅刘侯邦宁仕河间最久廉
介人也良臣往得贤守贰其职尤易举矣故并以告云
   送张彦质赴南京户部主事序
余童子时从家君宦蜀时华阳人张君彦质王君良辅
卷二十一 第 4b 页 WYG1252-0363b.png
辈读书武侯庙中余间往游焉闻伊唔声琅然出窗间
退窃叹曰诸君子励志亦良苦使他日出有位宁肯负
今日哉厥后余被召去蜀遂不知诸君子出处者十有
三载成化丙戌余第进士时榜中蜀人颇班班焉虽彦
质良辅于广众中有一面之雅然亦漫不省其谁何盖
余去蜀也久又不及与诸君子叙平生欢故相昧如此
今年彦质得户部主事分司南京又始与良辅相晤语
方愕然知二君子者曩时庙中读书人也俯仰今昔若
卷二十一 第 5a 页 WYG1252-0363c.png
有感焉则告之曰夫蜀彦质之所家也夫武侯故尝仕
彦质之乡彦质之所景行者也矧寓其栖神之所诵诗
读书于斯其得于歆艳者必深故请以武侯之事为彦
质告夫武侯之学世莫得其师传之所自然静学之言
实洙泗之绪馀大儒君子每有取焉盖静则志不分而
学有以足乎已学则术不疏而才可以周于用循是而
为之则上焉为人之官长而有所莅下焉为人之幕属
而有所承殆无施而不宜矣此非彦质之所当志者邪
卷二十一 第 5b 页 WYG1252-0363d.png
夫以余见彦质求志于十载之前思彦质达道于十载
之后则彦质之往也缅怀旧游景行先哲将不畏人曰
斯人也今有位矣宁肯负往日哉
   送醴陵县令汪世行序
天下之治恶乎系曰系于相与令曰相至尊也令至卑
也其势邈然不相侔矣顾使之均天下之责毋乃非人
情乎曰不民也者天下之本也相虽尊其于民也疏令
虽卑其于民也亲疏者难为功而亲者情易孚政易达
卷二十一 第 6a 页 WYG1252-0364a.png
令之贤否民之休戚以之令岂可以易视哉故太师杨
文贞公尝恨不为令盖君子之思得民如此休宁汪世
行令于长沙之醴陵吾党之士或荣之或惜之荣之者
以世行故家子起布衣为令得善地以奔走百里之人
惜之者以世行之才当举进士通朝籍不则倅一郡长
一州顾乃屈之为县二者皆非也夫天下之责令与相
均吾知世行于此求尽其责之不暇而以为荣且惜者
过矣董子曰守令者民之师帅夫帅所以治民师所以
卷二十一 第 6b 页 WYG1252-0364b.png
教民也治之遂其生教之敦其彝治教兼举而令之责
始尽且令之于民有事造于庭相告语若父子然岂若
相之据高享大其通以阍其见以刺于人捍然不相能
也然则今之令患不为耳苟有为焉民岂有不蒙治教
之泽者哉迹是观之情孚政达其易易如此而已无贤
称民无休声不可以言令矣今天子临御法古畏民上
图任于辅臣下责成于守令诚以之二者天下之治系
焉然则世行今日之所勉副者亦为之而已矣进士吴
卷二十一 第 7a 页 WYG1252-0364c.png
肃清上舍汪汝温约乡人以饯世行而走僣为之言且
以喻夫世之不足于令者
   河间府志后序
河间郡守太原贾君忠及其倅宁夏诸君廷仪取郡志
梓行而走书京师请敏政序其后敏政邦人也不可以
辞则为之言曰河间为郡在前代废置不一至唐宋为
边州当河北三镇及五代宋辽金元戎马蹂躏之间兵
燹交驰文献灭裂杞宋之徵盖使人有不胜其追惜者
卷二十一 第 7b 页 WYG1252-0364d.png
焉迨我文庙定都北京而河间为畿郡承平既久文物
日滋于是二君子始得修复故事为志以传夫周官小
史掌邦国之志则郡之有志尚矣盖为人上者于凡所
部之山川道里民风土俗与夫人材物产有所不知则
无以考求其迹施于有政而成治功此河间郡志所为
梓行者也或乃谓英庙尝命儒臣修大明一统志分赐
在廷书坊既以摹本翻刻则列郡之志可废是大不然
夫一统志天下之书也其法略列郡志一方之书也其
卷二十一 第 8a 页 WYG1252-0365a.png
法详略者非简详者非赘可相有而不可相无者也然
则斯志之行岂徒以饰吏事夸美观而已将使夫行部
之臣筮仕之士不烦于询访咨诹而一郡二州十六县
之事举目可以尽得之由是而出治无难焉则二君子
有功于斯郡大矣贾君守河间八年威行惠流治益閒
暇而诸君赞成此举之力尤多其同寅者亦皆淑慎自
持故议以克合使数百年之阙典于是而备其视世之
汲汲于簿书案牍之间者其相去顾不远哉志凡二十
卷二十一 第 8b 页 WYG1252-0365b.png
卷本多挂漏讹舛敏政不佞为之慱采群蒐重加订正
凡古迹山川人物诗文之类彪分胪列颇详整于旧云
   送南京工部主事金公器序
成化壬辰之冬金公器以工部主事考绩来自南京倡
为同年友之会会者百十有四人以嗣岁春正月多赐
假乃以上元后一日毕集于朝天宫之东堂结䌽署其
门曰瀛洲佳会而教坊又盛张乐以佐酒酒半群起谓
曰非公器则兹会有弗成因举觞为公器寿薄暮方归
卷二十一 第 9a 页 WYG1252-0365c.png
骑从塞道道旁观者咸啧啧叹赏以为衣冠盛事噫公
器之意岂徒然哉会以友名是必有道焉夫丙戌之春
同日奉廷对者三百五十七人七八年来或物故或以
事去或宦走四方者强半在朝者亦各有职事之拘虽
同舍郎岁不三四见今乃与诸君子为乐于一日之间
而晤言于一堂之上则岂直杯酒之足乐乎是必相责
以善使相顾无惭色则庶几斯会之不辱而友道成矣
且诸君子为给舍为群察其亦有敢言以折憸壬者乎
卷二十一 第 9b 页 WYG1252-0365d.png
有朋昵以摧善良者乎为署郎为百执事其亦有清恪
以保名节者乎有苛黩以隳官守者乎是是而非非则
庶乎后会可寻斯乐可继不然其有能腼颜赪颈以自
列于樽俎之间者哉公器之意殆出于此若留连光景
以为好事之举则友道无所藉而斯会不足齿矣敏政
在榜中年最少无善可称而辱为诸君子所不弃使执
笔为公器南还之赠故序其事以道其行公器吴江人
𨽻籍京师倜傥有才略蚤以事忤权贵人毅然不屈至
卷二十一 第 10a 页 WYG1252-0366a.png
今谈者尚之
   送吴思齐还治辽州序
国朝之制凡仕者三岁一考三考则视其殿最而黜陟
之然三考之间惟再考为难仕之初鲜有不自立者故
一考率得书最于有司至于再考则以为宦成矣其心
不能无少缓以肆亦或有技止此而力不逮者于是乎
前不足于人之初望后无以为明陟之地举其有而并
失之故凡仕者慎焉吾友吴思齐知辽州六年矣书最
卷二十一 第 10b 页 WYG1252-0366b.png
于有司如其初其西归也乡人饯之而请余重之以辞
夫并晋之土劲食其土以有生者鸷而难驯而辽大州
也思齐以江南诸生处其士民之上言如不出诸口而
令无不行也身如不胜衣而顽者化暴者革部使者以
为能群试之而书最于有司者再夫岂掩袭而得之者
哉是必有道焉思齐以淑慎自持少而壮如一日故无
缓肆之弊安儒者之分不分其力于他道故无不逮之
耻以无所缓肆之心而加以可达之力守其道久而不
卷二十一 第 11a 页 WYG1252-0366c.png
渝虽终身可也何有于再考虽服于大僚可也何有于
一州陟之明之不足为思齐道也乡人之饯者刑部主
事谢恭而下若干人
   送内兄林文秀之官淮阴序
内兄林文秀与余同学诗于家君晴洲先生时先生参
政于蜀余与文秀侍行道荆江溯巴峡以达成都凡途
中山川古迹先生必命题以试吾二人吾二人者亦思
尽天下之大观以昌其诗故在峡中每每攀萝葛上峻
卷二十一 第 11b 页 WYG1252-0366d.png
峰题名峭壁之上或跳石弄水于奔川激流处相与为
不经人道语尝记作巫山十二峰诗余语不能奇因窃
兄者以为已有相与争笑不已时虽未知诗之工拙然
自以为有足乐者其后余被召来京师文秀亦束书归
耕瀛城之南不相见者数载天顺末余谒告归省晴洲
先生于金沙岭之别墅文秀乃复相余行马上时时说
旧事数日不了时深秋旷野天长木落颇快人意既出
瓦桥关过雄县余与文秀因驰马游鄚州古城上有骑
卷二十一 第 12a 页 WYG1252-0367a.png
而剑者数人群僧荷殳拥其后文秀以为暴客心甚恐
余时独挟三矢跃而出适有奔犬起丛薄间客与僧相
谓曰公子能追殪之乎余控弦应声一发而毙客与僧
相顾愕眙散去文秀伟余因口占一诗后余每思壮游
盖未始不往来于怀也余舅氏既弃官安东而文秀家
益落数益奇乃欲就升斗之禄以为养亲计时太守贾
侯召试之案牍文秀曰仆安能事此愿试一诗贾大惊
异试以冬无冰之诗文秀举笔立就乃得为宣使大宁
卷二十一 第 12b 页 WYG1252-0367b.png
都司大宁多武臣不识好恶独见文秀能诗乃礼之不
敢后用是文秀安为之下者三年始得上吏部为驿令
淮阴夫以文秀伟然长身生北方兵革之地人识字以
为难而独以诗出其群则其通名天朝以跃马食肉于
此岂曰幸哉文秀既戒行李出都门余因与之约曰第
他日复得谒告南归子当市柳鱼豆酒坐我皇华馆上
呼取伶人作韩王孙受辱戏剧相与大醉十日然后放
巨舰入清河下长淮问古战场及骚人钓游处相从赋
卷二十一 第 13a 页 WYG1252-0367c.png
咏以寻旧盟慎勿以谓余方奔走舟车之下求尽其职
宁克从子嘲咏风月留连光景作少年郎邪酒尽告行
书以为赠
   寿吴孺人序
子之于亲盖无所不致其极而称寿则其大者故觞斝
不足以尽欢歌舞不足以养志币帛不足以将诚惟文
字可以扬厉德善有古诗人颂客之至情说亲之道于
此为盛然士夫间类以之为虚文不屑为岂以请者多
卷二十一 第 13b 页 WYG1252-0367d.png
而作者厌乎夫称寿孝之大者而厌其多是恶天下之
为人子也故凡有以寿文请者不肖未尝不欣然应之
无难辞推已之心知人之我同耳淳安诸生吴君礼之
母方孺人寿七十而加健因与其二兄祥裕及其友生
卢鸿辈谋所以称庆者乃走书其从弟监察御史祚外
弟礼部主事邵君新于是两君过余乞为之辞余不及
识吴君而独重其孝则起请孺人之为人曰孺人故宋
蛟峰先生之孙嫁处士吴本辉父本辉父弃世二十年
卷二十一 第 14a 页 WYG1252-0368a.png
孺人不为奇绝之行而家庭间为子者不悖为妇者不
妒为僮仆者咸职其职而不敢肆人以是贤孺人两君
又各言孺人教爱之如已出且黯然以不克亲拜堂上
为歉夫子之当孝常理称寿常事独从子之于从母率
以为疏矣而慕之如其子其亲戚子弟又加远矣而慕
之如其从子其子之友生异姓矣而慕之如其亲戚子
弟吾以是益知孺人之贤夫贤者有后孺人之两子皆
克家而又有才行如季子者他日起诸生与御史联步
卷二十一 第 14b 页 WYG1252-0368b.png
朝行以底于显亲扬名之孝则孺人享禄养以介寿祺
方自兹始孺人始生之日在岁之秋九月二十九日余
不能制新词畀舞童歌以侑觞窃闻之閟宫之诗曰俾
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寿胥与试又曰俾尔
昌而大俾尔耆而艾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余不敏敢
以是为孺人敬诵之
   送晋宁州邵医官序
乡贡进士王景阳开塾于太师李文达公家间道其乡
卷二十一 第 15a 页 WYG1252-0368c.png
人邵景晖之医学公子尚宝司丞士钦及其二季士敬
士贵因乐与游且谂其医之良也又以道于余余方思
识其人而景晖受荐起为典科于晋宁州医学去矣士
钦相率来请一言赠之行嗟夫天下之事未有不资于
学而能成者百家众技必有师焉而今之公署在天下
以学名者三儒也医也阴阳也儒之学自三代已然医
与阴阳二学肇于宋而盛于今国朝置官与儒学鼎峙
夫二家之学在周礼曰医师在书曰羲暨和盖儒者之
卷二十一 第 15b 页 WYG1252-0368d.png
学非百家众技之所谓学也儒者不得而专攻故使良
者为之长率其徒以相守令而治民焉其任虽卑而责
则重矣盖礼义乖则民之俗也漓疾疢兴则民之生也
弗遂寒暑紊则民之业以隳三者之教行而治道成故
曰二家之学非百家众技之所谓学也夫道德性命之
理六经载之医与阴阳之先其所以察脉理而知受病
之源测玄象而得运行之度类非神圣之士不能以前
知特后之学者泥其迹不察其理故世以百家众技之
卷二十一 第 16a 页 WYG1252-0369a.png
流目之而为其徒者亦安处其名盖二家之学失其职
也久矣晋宁于滇为属郡而景晖之父故为医学师景
晖世其学且世其官盖庶几所谓良士者夫滇在京师
万里外其地与夷獠杂处国朝以来礼义之渐洽视内
郡而况于医乎吾见景晖之教将大行于一州而远人
蒙其休也余故学于文达公而景阳又于余有讲学之
旧亦深慨夫儒者之失其职而无以自振也故以学之
说告之
卷二十一 第 16b 页 WYG1252-0369b.png
   文母王宜人挽诗序
挽诗之作何昉乎左氏之歌虞殡庄生之绋讴古乐府
之蒿里薤露皆是也然考其实乃当时送葬执引者声
之以相其力耳顾近世为之者异于是悯其人命之不
淑则近于黄鸟之诗本于人子所追慕则近于蓼莪陟
岵之诗颂彼之善寄此之哀虽不相知可以请托为之
习于见闻遂成故事不如此则人且有无所用情之讥
盖士夫之告哀乞诗类于俗人之饭僧追荐势不能自
卷二十一 第 17a 页 WYG1252-0369c.png
已也户部郎中文君志贞奉其母宜人挽诗一帙过余
泣请曰诗必有序余读而悲之曰此亦可谓用情矣夫
古诗几三千篇孔子删之存者三百有畸而致哀于人
追慕其亲者仅一再见又每不过三叠六叠而止焉盖
如此其慎之也慎之故足以昭当时讯后人而近世为
之者动辄累十百不止徵之累年不足借曰君子疾没
世而名不称则亦何其词之费虑之周一至此哉蓼莪
陟岵之诗人子所自为未尝借重也黄鸟之诗得诸其
卷二十一 第 17b 页 WYG1252-0369d.png
国人未尝出于大人先生之口皆孔子所不弃则人固
实有善之足贵乎宜人姓王氏世家山东徙陜兰邑之
东川既嫁从其夫君子谪戍凉州中岁而归晚就养京
邸受封恩年六十有六以卒葬兰之华林峰下本其为
女若妇若母皆有善闻其乡郎中起进士为行人至今
官其显扬之业固将有出于此帙之外者虽然此岂不
犹善于世之饭僧追荐者哉
   送方君引
卷二十一 第 18a 页 WYG1252-0370a.png
方君秉彝歙诸生也少从乡先生学春秋学成赴南畿
秋试屡弗利而年益茂学益邃会其家有尺籍死无继
者有司将逮君而儒生从戎者令当送试其才否罢遣
之君持牒走京师兵部请就试文渊阁阁老彭安成先
生才君君乃得释予与君家同郡窃为之叹曰周礼凡
国子遇兵甲之事则授之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
军法治之夫周盛时如此而况叔季乎于国子如此而
况郡县诸生乎惟我列圣以文教弘古之治恒患人才
卷二十一 第 18b 页 WYG1252-0370b.png
之遗故于儒生曲成之如此方君不已大幸哉诎伸者
数之常也君之去此其必翘然出群以上副朝家涵煦
之大恩乎然则今日之诎固后日之伸兆也君族兄贡
士良弼与余善故辄书此以为君之归
   洪氏族谱序
知郑州徽人洪君宽奉其世谱一帙请走序其前曰将
板行族中庶其所藉而不朽也洪出共工氏受封河内
之共城子孙推夲水德之绪加水于左世望燉煌在唐
卷二十一 第 19a 页 WYG1252-0370c.png
有讳经纶者德宗朝为河北黜陟使议罢方镇兵左迁
宣歙观察使自下邳徙婺源之官坑徽之有洪盖始此
观察七世孙钹又徙休宁之黄石钹七世孙中孚宋进
士龙图阁待制赠少师徽宗时尝諌伐辽忤内侍落职
致仕待制五世孙大六再徙歙之西南境因姓其地曰
洪源则今洪所定居也大六十世孙伯祥自号洪厓老
人元至正中与其弟震为洪氏木本水源录序而藏之
郑州上距震盖四世矣然自洪厓兄弟创谱之后子姓
卷二十一 第 19b 页 WYG1252-0370d.png
益蕃为世益远而旧编之传者日益讹于是郑州又复
定为今谱凡若干卷洪厓之谱有乡先生唐仲实及史
官徐旭之文所以叙谱之故略已尽之然走独念徽之
洪氏自唐至今视他族积久弥盛亦有二公所不及言
者夫唐之亡成于方镇宋之分裂始于伐辽而观察待
制两公独于其时慨然以天下为念不恤强臣巨阉之
害已而言之君父虽其言不行而守官之正谋国之忠
建事之勇万世如一日也其子孙之盛且久不有自而
卷二十一 第 20a 页 WYG1252-0371a.png
然哉是则斯谱之行岂直叙亲疏别真伪所以不忘前
烈而迪其后之人固郑州谨嗣葺之意也郑州起乡进
士自桂阳徙治郑皆有贤声子远亦举乡贡进士而郑
州故与走之宗兄同知汀州熙有姻好知洪氏者莫如
走也故论其世而以两公为首称使后之观斯谱者有
考焉
   赠广东按察副使张君诗序
广东凡十郡七濒于海一居海中环其境诸蕃相望而
卷二十一 第 20b 页 WYG1252-0371b.png
倭人最剽黠难制朝廷为设按察分司于海上副使一
人奉玺书以巡视海道为名一方安危隐然系焉用失
其人必且偾事故擢任之际往往慎之吾友华亭张君
汝钦之赴兹役也同年友一十人约赋诗道其行退余
为之序广东大藩水陆之交警备甚严三司皆治广州
而按察又分五道各署印以纠诸郡独海道上下数千
里责之一人然比年以来倭人出没最少而猺贼弄刃
于溪峒之间无虚岁至于焚县治逐长吏俘戮其子女
卷二十一 第 21a 页 WYG1252-0371c.png
屡勤大将出兵攻之稍靖矣而复炽此其故何哉危者
平易者倾理之常也汝钦长身玉立性敏而志锐自翰
林庶吉士为监察御史出按沧济荆湖之地不纵不刻
所至烨然有声焉海道一事固优为之虽然巨浸排空
战舰如林以孑然之身日虞寇至而图其成此水道之
所以长安也溪峒不险于海猺贼之剽黠不胜于倭人
然事未至而议之甲可乙否有事相顾莫可与当者此
陆道之所以多危也夫广东偏师屯境上至今不解其势
卷二十一 第 21b 页 WYG1252-0371d.png
殆有可平之渐而海道之无虞也久矣易曰无平不陂
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汝钦往哉服
金紫食大夫之禄日坐行台兵民环立以听乎教令岂
可一日而忘艰贞邪谨自治勿恃其安而毁于盈事之
涉利害者亟罢行之使海波不扬戎备閒暇岛夷闻之
不敢乘其隙素餐者望之有儆焉则岂惟无负其平生
与今日慎选哉福禄日臻诚有如易之所云者矣诸君
子诗多致爱助之意而无留连光景之词固将有可传
卷二十一 第 22a 页 WYG1252-0372a.png
者不待序也
   送范邦祥知峄县序
徽之贡士范邦祥以戴氏学凡七上礼部举进士不第
既入吏部铨其下邦祥者类得府上佐及州长而邦祥
仅得为峄令又远去其乡数千里于江之北徽人之客
京师者重惜之因相率请余为赠别之辞峄山东之县
也秦汉帝王率尝游其山之下刻石颂功或道海上求
仙人以徼永誉而逞其大欲计当时扈从舆马纷然交
卷二十一 第 22b 页 WYG1252-0372b.png
于驰道供亿之需百出而峄之士民奔走服役转窜死
亡为之令者亦疲于事上日虞罪责虽有子惠循良之
志将安所施方今圣天子端拱于上无盘游生事之好
四方靖谧不特一县为然然则邦祥去此而绾黄绶为
郎于大府之下以今百里之人所据者俨如古子男之
国谓非圣天子之明赐不可也而又何重惜之有虽然
古之善治不过富之教之耳三五年来山以东非水则
蝗疫疠荐兴郡县之间十室九空村墟萧然至于无人
卷二十一 第 23a 页 WYG1252-0372c.png
此岂君子可乐之时邪邦祥往哉尚旁求举措之迹使
饥者得食荡析者反其居而病者无夭札之苦然后乘
国家閒暇之时进其诸生相与推明孔孟之遗书而复
行之俾峄之人忠信长厚无盗无讼以还邹鲁之旧此
则余所重望于邦祥者馀不足道也
   送太学生于君还郓城序
我朝准先代之制士必养于郡县学升于太学以次入
官盖储之有素而后任之得人也余独怪夫近世士不
卷二十一 第 23b 页 WYG1252-0372d.png
知所自养凡在郡县者恨升太学之迟在太学者惟恐
出之不速故未升则上粟马以求进甫升则投牒吏部
愿就禄学官甚哉失其所以为士者夫士之居学其犹
农之在田贾之坐肆乎农蔑其田则馁贾厌其肆则贫
士疾视其学则为弃人士之在郡县学所读者先王之
书所友者一乡之良士无耕耨贸易之劳而有弦诵之
乐一日居之则修已治人之业有一日之长其上太学
也亦然且所与游者天下之士岁考月计而吾之业鲜
卷二十一 第 24a 页 WYG1252-0373a.png
不成矣顾皆仆仆然有濡滞之叹幸而去之动色相贺
是何所见之与农贾异邪于君本深郓城世家为县学
弟子员以所业尚书赴山东乡试者屡矣每赴辄不利
于有司而业益精成化丙申始升太学其同升者多愿
就禄学官君笑曰方将受教于人而强为人师士之耻
也乃谒告省亲东归噫若于君迹其心顾岂可以今之
为士者求之邪国初太学生径授京秩而进士多外补
凡试礼部未第者增广诸生不得入太学太学之重如
卷二十一 第 24b 页 WYG1252-0373b.png
此正统以来斯例渐塞由是科目重而太学轻假使人
皆好修如于君则世乌敢有轻太学之士者哉惜乎兰
茝之一二不禁萧菅之千百也于君之归奉亲读书其
所养益厚必且大成于科目之间以副上之任使抑岂
仅为一乡之良士已乎监察御史似大器亦郓人余同
年进士也素厚于君请余文以为君之别大器之友即
余友也故不以辞
   赠兵科都给事中章君序
卷二十一 第 25a 页 WYG1252-0373c.png
给事中非言官也唐宋之制给事中治门下省佐侍中
详命令封驳章奏别有拾遗补阙司谏正言谓之言官
其治曰谏院我太祖高皇帝罢言官而每著之令曰凡
朝政缺失军民利病许诸人直言无隐大哉王言其视
唐宋之浅谋狭制盖万万矣国朝给事中设科六有长
有佐其责愈分而职愈专然今之人见给事中犹曰言
官其自诿亦曰言官予恐责之者非其罪而自诿者无
当也鄞之章君元益天顺中与余同领京闱乡荐成化
卷二十一 第 25b 页 WYG1252-0373d.png
初同举进士同教养于翰林元益长余四岁磊落疏闿
余兄事之余承乏史官而元益擢兵科给事中朝夕敬
共以求尽其职而竑论崇议见于设施者士论往往以
为得体既进都给事中凡同年者又皆喜以为吾榜得
人而鄞士之喜尤甚于是刑科给事中卢钦玉刑部主
事杨志仁来请余重之以辞余于元益交久语熟盖无
可为辞然余所以敬厚元益者宁有已乎夫内科外部
实相对峙虽禄有崇卑而其责常均矧兵国之大事固
卷二十一 第 26a 页 WYG1252-0374a.png
难乎其为长矣今之仕者为寮佐遇事则曰有官长在
吾何能为至于为官长将何所逭其责哉上嗣位以来
屡勤兵于四方虽不旋踵帖然无虞意所以弭之之术
尚有所未尽也元益尝佐兵科有声矣今为官长焉其
必有以审处乎此语曰有官守者尽其职有言责者尽
其忠今之给事中固非若古之言官有专职然令许诸
人直言无隐则夫职之所在法无不得言者合群议而
告诸朝布之天下偃兵息民以辅成今上垂拱之治余
卷二十一 第 26b 页 WYG1252-0374b.png
宁不有望于元益也哉
   赠邓州守禦千户党侯序
天下武官自开国靖难两功之后有事于四方则以捷
进者千万计由是卫所之上多者数十少者十数蚕食
其下戎政以隳往时天子用廷议诏简汰武官拔其尤
者为军正卫三人所一人俾之绾章以治事馀不得预
三岁则听行台守臣覈其称否为进退焉冗员肆虐盖
庶乎鲜矣成化十有二年河南镇守中贵人暨巡抚巡
卷二十一 第 27a 页 WYG1252-0374c.png
按者籍其所覈军正官于朝盖河南一都司所𨽻八卫
四十馀所进者若干人而邓州守禦千户党侯隆居其
一侯陜之甘泉人世为将家自其祖父以靖难功至千
户侯谨嗣之率其所部练于京营有年矣士卒甘苦军
务弛张阅知之甚稔其膺遴选殆可谓无负者与所悉
寓治卫中有事可仰成于上诿辞于下邓州一所虽附
南阳而军于外以守禦结衔其势俨然与卫敌专行独
济无不可者然则党侯举措固将系一州之重轻也哉
卷二十一 第 27b 页 WYG1252-0374d.png
邓于前代为重镇地濒襄樊山川阻修剧盗往往生其
间朝廷一遣偏师问罪必先驻邓故为邓也难迩者天
子命大臣行要害立官府绥流人为久安之策邓之易
易盖自此始矣虽然古语云太平不可忘战侯勉哉慎
堤封恤士马戎政之涉利害者罢行之使一州晏然兵
民胥悦则岂一得之足庆将三岁之覈亦孰能易之侯
勉哉邓之仕者相率请余言为赠余外舅邓人也故不
辞而与之言
卷二十一 第 28a 页 WYG1252-0375a.png
   赠工部主事吴文盛序
世有谓文学不足以得士者非通论也余观两汉之人
乡举里选虽若无事于学至诵其所著述皆平实可法
大抵人必深于学学必本于经故见诸行亦有所据而
不悖今之所谓学者何学哉以词翰之工拙为高下遂
使经生不齿于才子士习之不迨古有由然已吾徽之
人于所谓词翰者类出列郡下惟举于两京上礼部者
率以一经占首选盖徽之为郡自朱子以来儒先辈出
卷二十一 第 28b 页 WYG1252-0375b.png
经学之渐被者久后生小子口诵手录者不杂于他岐
故也若休宁吴文盛其一焉文盛之春秋有声郡学成
化辛卯以是经举南京乡试第二人壬辰魁礼部会试
主司皆录其经义式来学廷对赐进士出身值外艰而
归丁酉服阕乃授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出莅淮安清
江浦河道云文盛为人恂恂儒者若不胜衣至扣其所
得亦霈然莫能穷虽性和易人乐亲之家居三年未始
有私谒盖非深于经者不能也彼施施然骄其词翰之
卷二十一 第 29a 页 WYG1252-0375c.png
工于人实足以暴其浮藻耳其中岂必有本哉虽然词
翰之工拙不足计而近世乃复指谈经者为迂阔甚矣
乎士习之陋也穷经将以致用春秋者圣人之用在焉
文盛幼诵习之今壮矣是非举措如辨黑白数一二推
而行之岂不绰绰然有馀地哉矧簉属列部有不能事
事者多借上官以自诿文盛之去此也本之以平生之
学加之以独任之力将贤声翕然起于淮之壖矣振华
履亨必兆于此淮南北往来之通衢也吾愿与乡人士
卷二十一 第 29b 页 WYG1252-0375d.png
之客京师者拭目焉
   宋遗民录序
余尝读宋王鼎翁谢皋羽唐玉潜三子者之事而悲之
且名不载于史而其平生著述兵燹以来又多沦丧独
其倡和称述之间见于诸家别集中者犹可考也斋居
之暇因袖辑以传而附以其一时意气相与之人为十
二卷题曰宋遗民录序而藏之曰呜呼甚哉宋待士之
厚而获士之报如此也江南北矣帝子臣矣勤王捍难
卷二十一 第 30a 页 WYG1252-0376a.png
之卿相掳且死矣而三子者皆布衣为文丞相客初未
始都高爵享厚禄也乃独拳拳思宋之不置或欲死其
主于方生以成其名或欲生其主于既死以暴其志或
欲存其庙食于既亡续其王气于已断以求尽此心而
不负其主天理民彝藉之以不泯焉夫然后知宋贻谋
之善而士厚报之可以为有天下国家者鉴矣吾尝见
前代亡国之君暴虐备至其臣有骈首就戮甘九死而
不悔初未始系于国之贻谋焉者诚以君臣之义截然
卷二十一 第 30b 页 WYG1252-0376b.png
有定而秉彝好德之良心不容已也然亦有以其纲常
之身与其君父之国委而与人以偷生苟活倖富贵于
一时且自以为得计者虽本诸其人之知愚贤不肖而
国之贻谋亦容有未尽耳此秦隋之君一经败乱即如
溃瓜不可复救而靖康之末忠臣义士死者接踵又相
与维持立国至于百五十年之久国亡主执而犹有如
文丞相者挺然以其纲常之身百折不屈就死如归以
明大义于天下后世而三子者之志于是诚可悲矣至
卷二十一 第 31a 页 WYG1252-0376c.png
今言者每以其名不载史为恨然余尝窃观三子者之
事而得其心矣方其运去物改之后徬徨徙倚于残山
剩水间孤愤激烈悲鸣长号若无所容其身者苟可容
力就白刃以不辞环而视之非不自知其身沧海之一
粟也而纲常系焉故宁为管宁陶潜之贫贱而不悔者
诚有见夫天理民彝之不可泯者然迹其平生则亦将
求以不负此心而已岂必人之已知也哉而其志则已
光耀硑鍧于青天皎日之下虽历万世光景常新不与
卷二十一 第 31b 页 WYG1252-0376d.png
海桑而俱化矣固非若世之浅丈夫建尺寸之功必待
铭之鼎彝刻之琬琰而后名可永也由是观之夫三子
者岂以史之载不载为加损者哉区区孤陋每摭拾其
残编断简而伏读之其言劲如风霆炜如日星而黍离
麦秀之感溢于言意之表殊使人不能终篇固以毛发
上指涕泗交颐如见其人于九京凛有生气欲从之游
而不可得也矧夫一时相与者又皆慷慨悲歌之士或
倡和焉或称述焉皆足以起人心之忠义振末世之委
卷二十一 第 32a 页 WYG1252-0377a.png
靡百代之下读其文想其人将必有任天理民彝之责
于一身而与之冥契神交于百代之上者矣然则有天
下国家者可不鉴于此哉编之末复附以元主为宋裔
之说一本诸故老之传闻参之史传之豋载卓卓乎可
以信后世而无疑盖又将以慰夫三子者不忘宋之心
于地下而宋贻谋之善之报亦于是乎见焉
 
 
卷二十一 第 32b 页 WYG1252-0377b.png
 
 
 
 
 
 
 
 篁墩文集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