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1252-014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篁墩文集卷八     明 程敏政 撰
  经筵讲章
   中庸一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
 这是中庸第二十章子思引孔子答鲁哀公问政的
 说话政是人君治国平天下的政事人是贤臣孔子
 说人君脩政立事只在用贤臣且如三公三孤得其
卷八 第 1b 页 WYG1252-0143b.png
 人则能调元赞化弼成君德六卿得其人则能使礼
 乐刑政纪纲法度件件脩举若不得其人如何望治
 所以说为政在人身是指君身说天下的人才识趣
 不同有存心守正的有随时求进的全看人君所好
 如何人君若好声色货利便有佞倖聚敛的人进用
 若人君自家大公至正则所用的必正人君子所以
 说取人以身脩是脩为道是道理人君一身举动必
 须都从道理上行若稍有放肆则貌言视听之间便
卷八 第 2a 页 WYG1252-0144a.png
 有不公不正处身如何得脩仁是指心说人君一心
 若能常存天理不使有一毫私意间隔便是仁心既
 仁了所行自然都合道理所以说脩身以道脩道以
 仁然道与仁不是两件道是总说该行的事仁是指
 那用功亲切处子思于前章历引大舜文武周公的
 事了又引此段以见孔子若得位时其为政举措也
 与大舜文武周公一般臣观此章大旨要𦂳在脩道
 以仁一句盖仁是本心之全德心乃致治之大本若
卷八 第 2b 页 WYG1252-0144b.png
 心德全了以之脩身以之用人以之为政无所处不
 当若心德上不曾用功则是大本亏了一身所行便
 多失道群臣之中岂能辨得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天
 下之事岂能见得孰为当行孰为当止这都系于人
 君一心正如禹汤文武之君能全这心德所用的便
 有伯益伊尹太公周召一班贤臣相佐以道政无不
 举故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如桀纣幽厉之君不
 能全这心德所用的便是触龙飞廉卫巫皇父一班
卷八 第 3a 页 WYG1252-0144c.png
 邪臣相助为虐政日以衰故曰三代之失天下也以
 不仁降及汉唐宋时中间或有贤主然心学不明又
 无格心之训故其德之所就虽不至桀纣幽厉之暴
 亦岂能如禹汤文武之仁脩诸身者纯驳相半所用
 的人贤否相参所行的事治乱相杂考其所终皆不
 足论先儒周子有见于是尝曰心纯则贤才辅贤才
 辅则天下治方才就本原上说出与此章意合仰惟
 皇上受列圣之心法得三代之正传仁心仁闻布于
卷八 第 3b 页 WYG1252-0144d.png
 四海尤愿深体圣贤之言监历代得失之故使皇极
 茂建于上君子愿立于朝治效远超于古宗社幸甚
 生民幸甚
    二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
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是中庸第二十章子思引孔子答鲁哀公问政的
卷八 第 4a 页 WYG1252-0145a.png
 说话大意以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必
 有知仁勇三德然后能行故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
 行之者三达是通共的意思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
 妇有别兄弟有叙朋友相交有信这五件乃天下古
 今人所共行的道理如大路一般故唤做达道若一
 人行得一人行不得古人行得今人行不得便不是
 达道了所以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
 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是说人的见识仁是
卷八 第 4b 页 WYG1252-0145b.png
 说人心天理勇是说人敢做人于五伦上若没见识
 如何晓得这道理虽是晓得了若不以天理为心如
 何能行若不敢做也行不到那去处这三件乃天下
 古今人所同得的道理故唤做达德若一个人有一
 个人无古人得此理今人不得此理便不是达德了
 所以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一字解做诚字
 即真实的心这三达德虽是人心所同得的若行时
 节不肯著实三心二意半上落下便是不诚人若不
卷八 第 5a 页 WYG1252-0145c.png
 诚那原有的知也昏昧不明了原有的仁也被私欲
 间断了原有的勇也懦弱不能振起了故曰所以行
 之者一也孔子平日论政多指一事说惟此章答哀
 公之问极言治道如此为人上者最当注意臣观从
 古以来治天下国家的必以明伦为本为何盖王道
 之所以别于邪术与夫人类之所以异惟在于此唐虞
 三代圣帝明王都能实有这三德故皇极建于上五
 教敷于下天下百姓每也都感化知道孝弟忠信共
卷八 第 5b 页 WYG1252-0145d.png
 享太平降及后世为人上的全德者少有以愚弄臣
 民为智而溺于权诈的有以谄事佛老为仁而流于
 姑息的有以轻动大兵连兴大狱为勇而果于强暴
 的故在当时上下离心亲疏失序天下百姓也都仿
 效成风悖理乱伦靡所不至降及晚季世变极矣洪
 惟我太祖高皇帝仁明勇智受命于天汛扫群盗肇
 立人纪列圣相继率由典常宣宗章皇帝又御制五
 伦书嘉惠天下英宗睿皇帝圣性高明于五伦大节
卷八 第 6a 页 WYG1252-0146a.png
 上躬行心得度越前古亲总万几延接臣下君臣之
 契最深追崇太母纂述先猷父子之亲益笃放幽闭
 之宗室以广昆弟之仁全恩礼于两宫以尽夫妇之
 义优待元老召起逸民思得宾友之臣以辅文明之
 治天下臣民仰皇极之敷锡顺帝则于不知者二十
 馀年伏惟皇上以睿哲之资嗣祖宗之统凡事有关
 于五伦三德者固已常垂圣虑思成治功臣愚尤愿
 加意孔子之言近以先帝为法务臻实行无事虚文
卷八 第 6b 页 WYG1252-0146b.png
 则唐虞三代之治可以立致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三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这是中庸第二十章子思引孔子答鲁哀公问政的
 说话斯三者指上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
 近乎勇三句说乃是求入三达德的工夫所以二字
 是指道理说人若知道嗜好学问不肯间断去讲明
卷八 第 7a 页 WYG1252-0146c.png
 道理又知道力行好事不肯徇私以累心德又知道
 自家不如人为可耻不肯懦弱务要勉力进脩如此
 三事便知道这一身虽小可以参天地于那是非美
 恶上须要分晓于那视听言动间须要检束于那事
 理当行当止处须要刚果这等呵身岂有不脩的故
 曰知斯三者则知所以脩身既知脩身的道理便知
 人与已同禀天地之气同具天地之理若有一个不
 得其所的便当体念他使之得其所有一个不晓道
卷八 第 7b 页 WYG1252-0146d.png
 理的便当训诲他使之复其性故曰知所以脩身则
 知所以治人既知治人的道理便知一家的人与那
 一国人一般一国的人与那一家人一般天下的人
 与那一国人一般务使举世的人都得安生乐业无
 一个失所的都能好善恶恶无一个拗性的故曰知
 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臣谨按先儒说
 中庸此章可以当一部大学盖大学论齐家治国平
 天下本于脩身脩身又从格物致知上来此章六个
卷八 第 8a 页 WYG1252-0147a.png
 知字便是致知的意思三近之中以好学为首便是
 格物的意思盖人心之灵都有个知觉天下之事都
 有个道理若于道理上不能真知便于那当行的事
 或畏缩不肯去行不当行的事或卤莽只管去行自
 家一身尚不可治何况他人一人尚不可治何况一
 家一国以至天下若能好学真知得这道理久久成
 熟自家一身全了知仁勇三德将见视中国如一人
 视天下如一家都不难了考之三代盛时天子之元
卷八 第 8b 页 WYG1252-0147b.png
 子初入大学便把这个道理教他以培养根本所以
 后王皆享国长久多至七八百年降及后世学政不
 脩人君多不知务此故孔子以大学授之曾子曾子
 授之子思观此章后所引之言其惓惓为世道虑深
 矣仰惟皇上德本生知圣由天纵亲视国学以礼先
 师常御经筵以熙旧学于中庸大学之书固已知之
 明而见诸行矣伏愿成之以勇始终无倦使皇极之
 化行于四海至治之泽被于万世三代享国有不足
卷八 第 9a 页 WYG1252-0147c.png
 言者臣犬马之诚不胜颙望伏惟圣明留意
   孟子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
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
人急亲贤也
 这是孟子尽心篇说仁知之理至大至博所行却有
 个切要处知者是有知识的人当务是当行的事孟
 子说有知识的人心体光明于天下之事固无不知
卷八 第 9b 页 WYG1252-0147d.png
 若所行不论缓急先后都一齐做去亦何以为知必
 须将要𦂳的事先著力去行𦂳要的事既行其馀逐
 旋整理则事无有不治而其知也大矣所以说知者
 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是有仁德的人贤是贤
 人君子孟子说有仁德的人存心广大于天下之人
 固无不爱若不分别贤愚善否都一例相看亦何以
 为仁必须亲信贤人君子而委任之贤人君子既用
 下人自然得所则恩无有不洽而其仁也博矣所以
卷八 第 10a 页 WYG1252-0148a.png
 说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既说仁知之
 理又把尧舜所行来证说有知识的人莫如尧舜尧
 舜于天下之事非件件去理会他如历象治水齐七
 政询四门都是先把𦂳要的事行若件件去亲自理
 会则精神有所不逮岂得谓之知又说有仁德的人
 莫如尧舜尧舜于天下之人非个个去抚摩他如访
 问四岳大臣举用八元八恺都先是亲信贤人君子
 使之分理若个个去亲自抚摩则事势有所不周岂
卷八 第 10b 页 WYG1252-0148b.png
 得谓之仁所以说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
 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臣谨按孟子此章推明
 仁知之理皆本于孔门论语之言论语说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此则曰当务之为急谓之
 当则必有个不当处盖人君所当务者人事所不当
 务者淫祀若专务淫祀则惑于鬼神而于人道当行
 的事反不暇为这便是不知如敬天勤民乃当务之
 大者诚知天心之喜怒不测淫祀不可以享天惟务
卷八 第 11a 页 WYG1252-0148c.png
 谨身脩德以尽敬天的实事则上帝感格灾变不生
 民生之休戚不常淫祀不足以福民惟务省事节用
 以尽勤民的实事则下民爱戴祸乱不作这便是人
 君之大知论语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
 远矣此则曰急亲贤之为务谓之亲则必有个当疏
 处盖人君所当亲者贤臣所当疏者小人若亲近小
 人则蔽其聪明虽有仁民爱物的心也无所施这便
 是不仁如任相隆儒乃亲贤之大者诚知夫君德之
卷八 第 11b 页 WYG1252-0148d.png
 成否在儒臣将那贤者置之左右则异端之流自疏
 由是所闻的皆嘉言而仁之道愈明天下之安危在
 大臣将那贤者委以心腹则邪佞之人自疏由是所
 行的皆善政而仁之用愈广这便是人君之至仁然
 当务之为急亲贤之为务急之一字贯于仁知二者
 之间则又见夫当务之外皆可缓的事在乎举此措
 之耳亲贤之外皆可缓的人在乎推恩及之耳孟子
 垂训后世之意何其至哉仰惟皇上居尧舜之位崇
卷八 第 12a 页 WYG1252-0149a.png
 仁知之德致谨于云为之际加察于用舍之间使敬
 天勤民所务者无不急之事任相隆儒所亲者无不
 贤之人则治隆俗美上比唐虞臣等不胜颙望之至
   尚书一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
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这是尚书尧典篇史臣纪帝尧放勋的实事克是能
 俊德是大德史臣说帝尧圣人能明自家所得于天
卷八 第 12b 页 WYG1252-0149b.png
 的大德无一些昏昧其德之大与天一般故曰克明
 俊德亲是爱九族是高祖至玄孙之亲举近以该远
 五服异姓之亲也在里面史臣又说帝尧既能明了
 自家的大德又推此德以亲爱九族之人使长幼都
 顺其序亲疏各得其所九族之人自然和睦无有一
 个乖争的故曰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是均章是显
 百姓是畿内之民昭即是明之至史臣又说帝尧既
 使九族之人都相亲睦了又推此德以均明畿内的
卷八 第 13a 页 WYG1252-0149c.png
 百姓畿内百姓每都感化兴起自明其所有之德无
 有一个昏昧的故曰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是和
 之极万邦是天下诸侯之国黎民是黑发之民于是
 叹美词雍也是和的意思史臣又说帝尧既使畿内
 的百姓都能自明其德了又推此德以协和天下诸
 侯之国那天下的黎民都变恶为善雍雍和顺无一
 人之不化无一俗之不美有莫知所以为之者史臣
 必加以于之一字见帝尧有此大德能致天下之人
卷八 第 13b 页 WYG1252-0149d.png
 于春风和气中其神化之妙有难以形容者故曰协
 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盖深叹美之也先儒朱子说
 这一节言尧推其德自身而家而国而天下即是放
 勋之实臣观帝王之德有全体有大用方可以言治
 从古圣人全此德者莫盛于帝尧故孔子删书把尧
 典做头一篇论帝王之德亦无出于这一段盖克明
 俊德即是全体九族既睦百姓昭明黎民于变时雍
 即是大用自帝尧以后如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都
卷八 第 14a 页 WYG1252-0150a.png
 能备此全体大用之德故其治效咸臻雍熙泰和之
 盛良有以也洪惟皇上德养春宫帝王之学讲之有
 素故嗣登大宝以来隆大孝于两宫均教养于宗室
 贱货贵德与正抑邪凡天下之所欲者以次举行所
 恶者多罢去所谓亲九族而平章百姓协和万邦者
 端已兆于斯矣伏愿始终以尧为法恒加不息之功
 俾德之已明者新而又新泽之已敷者日甚一日则
 全体大用之学不专于尧而复见于今日臣民何幸
卷八 第 14b 页 WYG1252-0150b.png
 躬逢其盛
    二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
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这是周书武成篇史臣记武王政治之本末爵是封
 爵土是国土武王于克商之后定封爵为公侯伯子
 男列做五等定国土则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
 十里分做三等故说道列爵惟五分土惟三贤是人
卷八 第 15a 页 WYG1252-0150c.png
 之有德的能是人之有才的武王建立治官惟用有
 德之人不肖的不用他分职任事惟用有才之人无
 才的不用他故说道建官惟贤位事惟能五教是君
 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常之教食以养生丧以送
 死祭以追远武王于这五教三事皆慎重之不敢轻
 忽所以立人纪厚风俗感发斯人的良心维持天下
 的教化故说道重民五教惟食丧祭理之实有者便
 是信事之合宜处便是义武王于凡事上务要笃守
卷八 第 15b 页 WYG1252-0150d.png
 这信字使天下之人不趋于诈又务要显明这义字
 使天下之人不徇于利德是有德能正君善俗的功
 是有劳能治民禦侮的武王于有德者尊之以官使
 人知道尚贤于有劳者报之以赏使人知道劝忠故
 说道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是垂衣拱是拱手武王
 既分封有法官使有要五教脩三事举信义立官赏
 行诸般政事都尽了于此之际复何所作为惟垂衣
 拱手而天下自然化行俗美故说垂拱而天下治臣
卷八 第 16a 页 WYG1252-0151a.png
 观有周史官叙武王政治之本末如此然考之孔子
 称道帝舜也以无为而治恭己南面为言乃知前圣
 后圣所以措天下于至治者无二道也顾人知帝舜
 之恭己武王之垂拱为可法而不知所以致恭己垂
 拱之治者岂偶然哉盖帝舜继尧之后即齐七政去
 四凶命九官十二牧敷言试功以察治官明目达聪
 以决壅蔽其制治忧勤可谓至矣功成理定而后无
 所为故人但见其恭已南面而己若武王垂拱则又
卷八 第 16b 页 WYG1252-0151b.png
 在克商之后其制治忧勤如前所云殆有甚焉岂真
 无所作为者哉后世人主不知圣人先忧勤而后佚
 乐往往以无为藉口恣耳目之所娱穷心志之所欲
 高枕肆志委政非人以至于召变速戾可为世鉴者
 矣仰惟皇上以圣哲之资嗣祖宗之统励精图治于
 兹六年重天工而汰冗官拯弊俗而申教化屡下恤
 民之诏大新述职之规法先王之宪典则惇信明义
 之愈严录太祖之旧勋则崇德报功之益厚诚有志
卷八 第 17a 页 WYG1252-0151c.png
 于帝舜武王之治矣然迩年以来民岁之丰歉人才
 之邪正俗尚之厚薄政令之弛张犹不能不有勤于
 圣虑也伏望皇上日新圣学以清治原恒纳忠言以
 匡治道慎爵赏勿容于叨冒用贤能勿间于憸谗革
 浇浮而忠厚以励士风悯旱蝗而节俭以苏民困不
 遑暇豫惟日孜孜远希武王上法帝舜始不免于有
 作终可致于无为本一人之忧勤普万方于佚乐则
 恭已垂拱之治不在虞周而在圣明矣天下臣民不
卷八 第 17b 页 WYG1252-0151d.png
 胜庆幸
    三
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
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
 这是周书君奭篇说文王得臣以受天命的事迪知
 之迪是践履的意思迪见之迪是开导的意思殷是
 商家后来改的国号当周成王时召公告老周公再
 三留他说朝廷不可无老成人比先商家有伊尹每
卷八 第 18a 页 WYG1252-0152a.png
 六个老成贤臣辅佐商之先王上天因此专一佑助
 商家多生与他贤才凡百官及王臣之微者都能秉
 持其德所行的无一件不合天理文王之时也有虢
 叔每五个老成贤臣辅佐上天因此也专一佑助文
 王多生与他贤才便如助佑商家一般凡百官及王
 臣之微者也都能秉持其德所行的也无一件不合
 天理践履工夫又都到至处著实晓得上天威命商
 纣有必亡之势文王有必兴之理尽心竭力只要光
卷八 第 18b 页 WYG1252-0152b.png
 显文王文王固是有圣德这贤臣犹恐文王有未到
 处左右前后开导启迪他务使文王之德著见于上
 光明如日一般四方无一处不在他照临之中覆冒
 于下广大如天一般四方无一物不在他福荫之中
 因此文王之德升闻于天昊天上帝知他是个有圣
 德之人将殷家原受的命改了付与文王然文王当
 时止为诸侯至武王方才得天下如何说文王受有
 殷命盖当时人心己归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
卷八 第 19a 页 WYG1252-0152c.png
 所用的老成人后来又辅佐武王伐纣武王不过继
 承文王的功业而已夫以商之先王能用老成人则
 天命归之人心向之纣之不用老成人则天命不归
 人心不向文王能用老成人则天命转来归他人心
 转来向他今日召公正当念创业守成之难相与辅
 佐后王岂可因禄位盛满难居只要明哲保身而决
 于求退哉臣观君奭一篇周公之意大槩以任用老
 成为主盖老成之人秉心至公知道贤才是得天命
卷八 第 19b 页 WYG1252-0152d.png
 人心之本朝廷之上常恐无人赞助有贤臣求退便
 苦苦留他务要同心协力有贤臣求进便汲汲荐他
 务要各尽其才人君若用这等人天下自然太平国
 祚自然久远那新进浮薄之人秉心不公不识天命
 兴亡人心向背朝廷之上惟恐不得自专有贤臣求
 退岂止不肯留他还要挤排有贤臣求进岂止不肯
 荐他还要沮抑人君若用这等人天下如何得治国
 祚如何得安周公拳拳要留召公意盖如此设使当
卷八 第 20a 页 WYG1252-0153a.png
 时召公果于求去周公不肯勉留则成王之时分陜
 之寄谁可以任康王之初托孤之命谁可以当后世
 守成之君必以成康为首实皆召公辅相之力周公
 勉留之功然则人君之治天下任用老成是第一件
 事伏惟皇上以睿圣之资膺天眷命嗣守祖宗之业
 不肯轻弃老成之人尚于此篇反覆留意则周之成
 康不得专美于前宗社生民不胜大庆
    四
卷八 第 20b 页 WYG1252-0153b.png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六年五服一
朝乂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
大明黜陟
 这是尚书周官篇史臣记成王总命六卿及定为朝
 觐巡守的事六卿是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属是六卿的属官周时每卿有属官六十九牧是九
 州之长因是职专养民故谓之牧成王说冢宰掌国
 家政治统率百官均平四海司徒掌国家教化敷五
卷八 第 21a 页 WYG1252-0153c.png
 常之教驯治兆民宗伯掌国家礼典治神人以和上
 下尊卑等列司马掌国家兵政统御六军平天下祸
 乱司寇掌国家禁令穷诘奸慝锄治强暴司空掌国
 家空土以居士农工商顺天时兴地利六卿守其职
 掌毋相侵越仍统率其所属官加劝勉奖其勤作其
 怠自内而达之于外那有九牧的都有所观法兴起
 劝课农桑均平差役使百姓每衣食充足养生丧死
 无憾因其富庶申明教化使百姓每兴于礼让不肯
卷八 第 21b 页 WYG1252-0153d.png
 犯法所以说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
 民五服是王畿外侯甸男采卫五等诸侯之国五等
 诸侯各服其事于天子故谓之服制度是朝廷颁降
 的礼乐法度天子诸侯虽有尊卑一往一来礼无不
 答故每六年五服诸侯一次来朝京师各述其职又
 六年诸侯再朝通十二年天子乃巡守于诸侯所守
 之地考其国中制度如历书上所定岁时月日有差
 则恊而正之律度量衡不同则审而同之民间所行
卷八 第 22a 页 WYG1252-0154a.png
 吉凶军宾嘉之礼不一则修明之以正其风俗一年
 之间二月至东岳泰山则东方诸侯来朝五月至南
 岳衡山则南方诸侯来朝八月至西岳华山十一月
 至北岳恒山则西方北方诸侯来朝来朝之际考其
 政绩有勤政安民的或进以爵或增以地有怠职殃
 民的或夺其爵或削其地所以说六年五服一朝又
 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
 明黜陟臣观自古以来典章法度至周大备而周官
卷八 第 22b 页 WYG1252-0154b.png
 一书本之有虞命九官十二牧及五载一巡守群后
 四朝之制尤为可法秦汉唐宋以来乃设宰相之官
 六卿反为所属又有藩镇之将州郡不过受成末流
 之弊至于尾大不掉患深难除欲国无危岂可得乎
 仰惟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之后斟酌虞周二代之
 制内罢宰相设六部以准六卿外革藩镇设十三布
 政司以准十二牧凡内外之臣九年通考视其殿最
 外臣三年一朝觐大行黜陟之典内外相承体统不
卷八 第 23a 页 WYG1252-0154c.png
 紊贻谋保治之具诚足以行之万世而无弊矣伏惟
 皇上以上智之资当守成之责宵旰忧勤讲求治道
 思欲使四海之民咸有阜成之效臣愚以为皇祖之
 训具在良法美意举而措之其要则在大明黜陟一
 语而已然明不徒明而谓之大明以见赏罚当出于
 至公岂若后世之以察为明者哉必如舜之明四目
 而不专任一己之见达四聪而不偏听一人之言夫
 然后公论以伸国是有定进一人而千万人劝罚一
卷八 第 23b 页 WYG1252-0154d.png
 人而千万人惧政治何患于不隆教化何患于不洽
 并美虞周增光祖宗诚有在于今日矣臣等犬马之
 诚不胜拳拳
    五
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
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这是周书毕命篇康王命毕公治洛保釐殷民的意
 思淑是为善的人慝是为恶的人瘅解做病字昔周
卷八 第 24a 页 WYG1252-0155a.png
 康王命毕公说道殷之顽民已能感化依著教训也
 不消用刑了如今去治洛只在劝戒上若众人之中
 有一个为善的人旌异他起来使人知道劝于为善
 有一个为恶的人拣择将出来使人知道戒于为恶
 且如那十分孝顺父母的便旌表他门闾说这个是
 孝子之家这等光显那为善的人以疵病那为恶的
 人使那善人的风节声名挺然树立起来不止当时
 人晓得后世人也都晓得长远与人做个样子这便
卷八 第 24b 页 WYG1252-0155b.png
 是旌善的事若有那不孝不弟之人他不依官长的
 教条不守朝廷的法度便斥遣他另在一边去住井
 里疆界不得与善人之家相混使他知道畏惧这为
 恶之祸仰慕那为善之福这便是别恶的事故曰旌
 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
 厥井疆俾克畏慕圻字与王畿的字一般康王既命
 毕公区别所部的闾里以革殷民旧俗就教化整齐
 王畿的地方以消殷民反侧说道邦圻千里比先周
卷八 第 25a 页 WYG1252-0155c.png
 公召公经营的时节疆域远近经界差等固已规画
 有定制了还当申明约束不要废弛封域四塞比先
 周公君陈保釐的时节山川险隘城池高深固己防
 守有定所了还当戒严儆饬不要怠忽况根本之地
 太平日久法制易隳人心易玩若能时时去修缉常
 常去巡视庶几王畿尊严有备无患将见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都环视内向震服威德安家乐业共享太
 平故曰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臣常因是而
卷八 第 25b 页 WYG1252-0155d.png
 论之自古圣帝明王未尝不以劝善惩恶修内攘外
 为急务然四者中间又自有个本末先后不可不察
 盖劝善在惩恶之先修内是攘外之本若失了举措
 则治无由成况王畿所在尤当以宽厚镇静为要若
 是不从宽厚专用刑罚不是镇静妄起兵戎则人心
 危疑非求治之道矣周之君臣有见于此故其所以
 惩恶者不过殊厥井疆所以禦侮者不过慎固封守
 因此殷民终于革非周家长得享国实其君臣忠厚
卷八 第 26a 页 WYG1252-0156a.png
 之化保釐之功致得如此后世若秦隋之际往往严
 刑峻罚以虐内地穷兵黩武以事外夷遂至危亡史
 有明戒至于汉唐宋盛时能知以周为法的或仅至
 于小康不知以周为法的亦多至于不治考其首末
 皆不足言仰惟我太祖高皇帝立法定制以来列圣
 嗣统恪守成规皇上丕承愈笃前烈盖天下享忠厚
 之化保釐之功亦已久矣伏望皇上于劝善惩恶之
 制益审先后之宜于修内攘外之功益严本末之序
卷八 第 26b 页 WYG1252-0156b.png
 奖贤能慎刑罚劝善即所以惩恶谨边备恤民隐修
 内即所以攘外善善长而恶恶短朝廷正而天下治
 皇上之心即有周圣王之心今日之治即有周泰和
 之治宗社幸甚四海幸甚
   春秋一
荆人来聘
 这是鲁庄公二十三年的事乃楚交中国之始诸侯
 互相往来通好谓之聘荆是地名即今荆州乃楚受
卷八 第 27a 页 WYG1252-0156c.png
 封之国考楚之先世本有功于周家受封子爵当周
 之衰僣号称王傲慢不恭孔子作春秋尊王摈楚故
 贬他不书楚止书荆待之为夷狄之国又考春秋凡
 诸侯聘问于邻国必先书其国号其所遣使臣或书
 名或书字或书官今楚子使人来聘问于鲁春秋止
 书荆人来聘虽不以列国待之却进而称人何以进
 之盖聘问乃列国诸侯往来之礼楚以南蛮之国知
 鲁为周公之后人望之国首先遣使来通聘问圣人
卷八 第 27b 页 WYG1252-0156d.png
 乐与人为善故其书法如此臣观春秋一书最谨内
 外之辨凡中国而变于荆蛮者叛则惩其不恪而威
 之以刑来则嘉其慕义而接之以礼故迩人安远人
 服圣人之心实与天地之心一般然荆蛮之心则每
 假礼以行其诈且如楚子当未聘鲁之前四五年来
 尝破蔡而虏其君入其国横行淮汉浸及中原一旦
 遣使来聘于鲁其心岂真重鲁哉殆欲逞其远交近
 攻之术尔当既聘鲁之后以为其心诚知慕王化以
卷八 第 28a 页 WYG1252-0157a.png
 交望国则宜畏义敛兵不敢萌犯顺之举可也曾未
 几何而有伐郑之师窥觇之谋益不能掩所幸庄公
 不顾一聘之私而会齐宋以攘之诚足与申内邻外
 楚之义矣故圣人虽进楚之聘尤善鲁之救郑夫以
 中国而变于荆蛮春秋尚谨之如此况纯于荆蛮者
 乎由是观之中国之于荆蛮固不可以无待之之诚
 尤不可无备之之策稽之楚事槩可见焉伏惟皇上
 念孔子作经之旨严边陲固慎之防虽庙算有馀益
卷八 第 28b 页 WYG1252-0157b.png
 当延揽群策虽中国无事益当整饬六军将见来格
 有苗德侔虞舜薄伐猃狁功迈宣王四民享安居乐
 业之天一代际雍熙泰和之治臣犬马之心不胜拳
 拳
    二
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
 这是春秋鲁僖公四年记齐桓公伐楚的事屈完是
 楚大夫师是军旅住劄的去处召陵是地名楚之先
卷八 第 29a 页 WYG1252-0157c.png
 受封子爵本周异姓诸侯世至春秋僣王贪暴比于
 化外中国诸侯无敢与之抗者齐桓公既相管仲乃
 以是年亲会鲁僖公暨宋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之
 兵将讨楚罪以蔡国本文王子孙反党于楚先以奇
 兵侵蔡蔡人四散败走遂以兵伐楚楚子使人问齐
 所以来伐之故管仲对说我先君太公受周天子命
 得专征伐尔楚国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又昭王南
 巡不还所以来问尔罪楚人对说包茅不贡是楚之
卷八 第 29b 页 WYG1252-0157d.png
 罪昭王不还君其问诸水滨桓公以楚不服进兵次
 于陉于是楚子使其大夫屈完来盟于军中桓公遂
 还次召陵大陈诸侯之兵与屈完说诸侯从齐非是
 为我乃寻我先君太公之好今楚能与我同好何如
 屈完对说此我楚君所愿桓公又说以此诸侯之众
 与战何战不服以此诸侯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又对
 说君若以德怀诸侯谁敢不服若以力制之则我楚
 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于是桓
卷八 第 30a 页 WYG1252-0158a.png
 公礼屈完俾与诸侯盟于召陵而退孔子作春秋书
 曰楚屈完来盟于师楚大夫至此始书其名氏而曰
 来盟嘉楚之能服义也又曰盟于召陵序桓公攘楚
 之功也于此见齐兵虽强桓公能以律用之而不暴
 楚人已服桓公能以礼下之而不骄庶几王者之师
 故春秋之盟于斯为盛臣尝因是考之桓公所以詟
 楚之强而不敢肆于中国者大抵皆管仲之功盖管
 仲相齐必先养民而使之富强训兵而使之知义待
卷八 第 30b 页 WYG1252-0158b.png
 其可动然后佐桓公率诸侯正楚之罪而伐之果能
 使楚君臣震惧请盟之不暇桓公乃退舍而许其成
 不肯黩兵血刃以轻用民命如此孔子所谓一匡天
 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岂非桓公相管仲修内攘外之
 明效欤惜乎管仲不知圣贤大学之道其相桓公仅
 能攘楚而正其不贡之罪终不能使桓公不擅天子
 征伐之权为罪之魁故孔子又讥其器之小而曾西
 鄙其功烈之卑也然较之汉唐以来有相其君而虚
卷八 第 31a 页 WYG1252-0158c.png
 内攻外以不恤人之家国者则又管仲之罪人矣伏
 惟皇上圣学高明庙谟宏远味孔子作春秋之旨念
 外攘因内治之修爱养黔黎振扬威武则九土归心
 乐盛世熙熙之化万邦稽首仰皇明赫赫之威天下
 臣民不胜庆幸
   通鉴纲目一
以张释之为廷尉
 这是通鉴纲目纪汉文帝命刑官得人的事张释之
卷八 第 31b 页 WYG1252-0158d.png
 是文帝之臣廷尉是理刑之官所掌的事即是如今
 三法司事古时法制简略止设廷尉一官专一理刑
 初张释之为谒者仆射官随侍文帝幸上林苑文帝
 问上林尉所养的禽兽如何尉不能对有啬夫小官
 替上林尉答应甚详文帝喜他有口才命释之传旨
 升为上林令释之不肯因问帝说高祖时大臣有周
 勃张相如这两个是何如人文帝说是有德行的长
 者释之说他两人每奏事时全似不会说话的一般
卷八 第 32a 页 WYG1252-0159a.png
 何曾效啬夫这等喋喋利口且秦用刀笔吏务刻薄
 逞口辨专求人罪过无恻隐之实以致人君全不闻
 自己的过恶遂受亡国之祸如今又以利口升官臣
 恐天下仿效成风不可不慎文帝以释之说的是寝
 旨不行命释之为公车令又拜中大夫遂进拜廷尉
 使平天下的刑狱一日文帝过中渭桥有一人桥下
 走惊了文帝所乘的马捕送廷尉问释之奏犯驾者
 当罚赎文帝怒不从欲重其罪释之说法须要合天
卷八 第 32b 页 WYG1252-0159b.png
 下之公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廷尉之官专持天下
 之平若不当重的拟他重罪是用法不信于民若用
 法不信以喜怒为重轻则民将无所措手足如何使
 得文帝思其言良久乃喜从其奏后又有贼偷了高
 祖庙中玉环释之奏当死罪文帝又大怒说贼偷了
 先帝庙中之器吾欲诛他一族今尔所奏止诛一人
 非吾所以敬宗庙之意释之免冠谢罪说朝廷法度
 止当如此今偷了宗庙之器便诛一族假如愚民取
卷八 第 33a 页 WYG1252-0159c.png
 长陵一抔土又把何等法去罪他文帝怒解也从其
 所奏盖释之为廷尉惟知朝廷之法当合公道不随
 人主的喜怒故天下号无冤民可谓能尽刑官之职
 矣宋儒朱子特于纲目通鉴大举其纲备书其事一
 以见文帝能任用忠厚之人为汉令主一以见释之
 能辅成宽仁之治为汉良臣故其书法褒美如此臣
 谨按刑者辅治之具帝王不得已而用之然其用实
 皆出于天讨有罪亦非帝王所得私者考之于书虞
卷八 第 33b 页 WYG1252-0159d.png
 舜命皋陶则云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武王用苏公
 则周公称其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二君能委任
 得人故下服民心上合天道虞周之治有雍熙泰和
 之盛良以此耳洪惟我朝太祖高皇帝以仁易暴而
 有天下既于大明律定一代之制通人法兼用之宜
 又于皇明祖训禁法外之刑为祈天永命之本诚可
 以垂诸万世而不易者仰惟皇上嗣统以来并示恩
 威恪遵成宪宽恤之诏不以疏远而或遗放殛之刑
卷八 第 34a 页 WYG1252-0160a.png
 不以侥倖而获免罢贪残之选雪正直之诬不必张
 释之详谳而有文帝之宽仁不必张释之廷诤而有
 文帝之明见民心悦服朝政清明固有非前代可及
 者矣尤愿皇上念民命之重戒司刑之官刑一人也
 必体上天好生之心议一刑也必合天下至公之论
 继虞周君臣致治之美而陋文帝庶几刑措之风宗
 社幸甚天下幸甚
    二
卷八 第 34b 页 WYG1252-0160b.png
诏议贡举法
 这是通鉴纲目纪汉孝章皇帝诏百官计议荐举人
 才的事在元和元年夏六月当此时上书陈言的人
 多说各处郡国荐举人才都不考他功行优劣所以
 在任的官都懈怠不谨所理的事多废弛不振于是
 孝章皇帝乃下诏百官会议时廷臣韦彪上书说国
 家以简用贤才为务贤才当以孝行为首故求忠臣
 必于孝子之门且人的才行少能兼备孔子有言孟
卷八 第 35a 页 WYG1252-0160c.png
 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人才难得
 从古己然彼忠孝之人持心重厚严酷之人持心刻
 薄人君任官当拣择有才有行的人不可专用勋旧
 子弟然其要尤在选任二千石的官凡郡守之类岁
 食禄二千石的皆得荐举人才若二千石的官得其
 人则他所荐举的无不得其人矣韦彪又上书说天
 下的政务机要全在尚书之职近者缺人多于郎官
 内擢用虽能晓习法律长于应对然不过以小聪明
卷八 第 35b 页 WYG1252-0160d.png
 为事多无真才实德昔文帝听张释之言不用啬夫
 利口小人而深念周勃重厚少文有社稷之功宜以
 为法孝章皇帝览韦彪之言悉嘉纳之宋儒朱子于
 通鉴特书诏议贡举法于纲详著韦彪之言于目以
 见章帝能纳善以求才为重可谓知为治之本矣臣
 惟自古人君莫不由于用贤才而致治亦莫不由于
 用非才而致乱若唐虞三代盛时则有一辈致治之
 臣专一引荐君子以匡不逮若三代以后衰世则有
卷八 第 36a 页 WYG1252-0161a.png
 一辈致乱之臣专一引荐小人以固宠禄盖人才之
 贤否系国家之治乱考之经训鉴戒昭然若汉章帝
 下明诏以祛荐举之弊闻谠言而得荐举之要一时
 愿治之君亦可谓难得矣然臣尝反覆韦彪之言其
 说有三一则欲荐举人才先德行而后才智一则欲
 郡守称职以清荐举之流于外一则欲尚书得人以
 正荐举之本于内此三说者真是名言盖非独可行
 于一时虽万世可也伏惟皇上鉴帝王图治之难体
卷八 第 36b 页 WYG1252-0161b.png
 祖宗传绪之重用人之际或博采公论或简在帝心
 举错一行士风丕变倘有取于章帝纳善求才之事
 三复其说议贡举之法杜倖进之门务求才行兼备
 之人以成内外无疆之治则唐虞三代之盛在今日
 矣伏乞圣明留意
 
 
 篁墩文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