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居易堂集卷之十五
 塔铭
  狮林广运大师智公塔铭
法华经王方便教诏至童子戏聚沙为 皆成佛道
而后世沙门阐士或国王大臣竭帑藏之储殚生民
之力以经营塔庙而斥为人天小果非无上菩提凡
属有为皆第二义何也心有所著也彼童子聚沙复
何著哉有著则染染则不净为力愈劳去佛愈远矣
故有国王大臣沙门阐士竭储殚力巧取钓奇累岁
经年人穷物瘁而事难卒成功未易济其理然也若
真常不动迥脱根尘则一心所之无不如意盖宝华
卷十五 第 1b 页
庄严毗卢楼阁吾心自有不假外求出其故藏以示
于世亦何难涌殿飞楼随地而现琳宫宝所不日而
成哉此无他得其无为而有为者应之则幻化尘劳
皆为寔际虚空世相尽是真如此华严四种法界而
理事无碍乃在第三梵天七种福德而兴立佛图寔
居第一也噫亦难言之矣不谓当吾世而复见广运
大师其人也崇祯之末师犹未薙染现居士身来游
吴门以吴门为佛法渊薮决意栖泊止于城东古狮
子林寺狮子林亦名菩提正宗故天如则禅师道场
寺虽废中有林石陂池之胜而师一心求道尽屏外
缘足不窥园目不交睫以披诵如来修多罗藏及毗
卷十五 第 2a 页
尼藏阿毗昙藏始终三年无不周遍沦肌砭骨以寝
食周旋于古佛圣僧之中于是而圆融性相默契真
乘触处随心无非佛事矣既而叹曰世风日替象教
晚秋非假见闻不足以起正信非耀耳目不足以摄
身心吾既精心于藏海不当搆杰阁以奉之乎乃兵
燹充斥之后疮痍未复之秋而师鸠工经始毅然不
回不募檀资不假外护匠心独运规画经营而十方
皈依四众信向如鸟投林如川赴海一铢一缕之积
一工一艺之良远迩咸臻无不喜舍用是而宝阁不
日成矣未几而大雄氏之殿复成矣皆以香柏为梁
栋而范铜为瓦以覆之金碧辉耀概日干云缔构精
卷十五 第 2b 页
坚规制殊特不仅冠于三吴寔五山十刹之所未有
也功费万计成于一人而韦布依然犹未脱白噫不
更异哉及钜工方毕而功成不居萧然退处于寂寞
之滨山巅水涯随意栖宿此尤人之所难求之古德
亦所罕见嗟乎吾之所谓无著者不于其成之之不
难而去之之甚易见之乎有张居士者同愿宣劳而
死于其事师悽然伤之且师自戊子岁经始殿阁一
时披荆榛辟瓦砾相从于风雨桑土中者甚众逾涉
岁纪后先物故师叹曰此吾一会中人吾适后死吾
其可无芘其遗骸乎吾当选胜地为张居士建塔而
以众从之会昆山顾文康公后人以石刻楞严经归
卷十五 第 3a 页
师师于是创楞严坛于吴县凤凰山之麓以奉石经
而即建塔于坛之旁其庄严妙丽亦甲于诸兰若方
以次兴构而师厌世矣时乙已岁之七月也师生于
万历壬子世寿五十四腊仅五然师自有生以后般
若外不知有他事故幼不茹荤血不婚不宦其所见
所闻无非此也少而参礼诸方遍历名蓝先入闽中
上浣山香林和尚道场随至滇之鸡足山及入吴大
有所为而遂终于吴焉先是于崇祯庚辰岁皈依三
重律师受菩萨戒又十三年而剃度法名法智广运
其字也师浙之绍兴会稽人族姓陈氏名大贤即吴
门缁素皈仰而贤士大夫所亟称之陈居士日新云
卷十五 第 3b 页
张居士吾郡昆山人名士延字仲明同师首事故牵
联得书师律身精严与众诚信而神气閒澹进退自
如每钜工大役一身肩之不动声色而众力所趋不
言而信不约而严故其所成就奇伟如此示寂后三
年岁戊申其弟子法慧法泰法希等于楞严坛左建
塔以瘗师之全身而来请铭焉昔佛灭度波罗奈王
用七宝造塔藏佛舍利为作铭记此自西竺之垂范
也今师种种功行有合佛制是固身宜入塔而塔宜
为铭铭曰
睦州尊宿再乘愿轮幼耽白业夙诵玄文百亿字句
恒沙微尘字栉句比心开目明神识涵濡发肤渐沦
卷十五 第 4a 页
慧灯长炳心芗时薰如是三年触皆佛事目可得闻
身可得视乃感天宫下移人世宝阁弘开琅函斯秘
藏教如海不立文字如斯有为为第一义神力掷象
定见移山视师所构如折枝焉理事无碍圆明现前
行满功成然后薙落如卢行者仰视不怍夏腊无多
顿超正觉时节既至洒然西游偶尔应化如水浮沤
何去何来法峙声流去亦非无来亦非有真常独存
浩劫曷朽复何一辞以昭厥后乃仿佛制为窣堵波
乃镌贞珉函舍利罗斯石可烂斯铭不磨
  五牧德庆琚和尚塔铭
师名良琚字劭圆灵岩退翁储和尚嗣也师从三峰
卷十五 第 4b 页
老人薙染随受具足戒为大僧邓尉剖师灵岩退翁
皆三峰真子故师辅佐两山勋德最盛初掩关邓尉
枵然一室数年不与世接及一出而炽然建立无废
不举两山楼阁庄严金碧晶耀俨若兜率天宫下移
人世者师之功也既谢诸事与退翁和尚机缘契合
如水乳退翁以西来心印付之既受记莂遂出世于
毗陵之五牧德庆禅院德庆三峰老人脱白之所也
师毅然继席诸方推重既复谢德庆事归而往来两
山间或暂憩诸招提随时久近绝无定迹如是十年
人或叩之师辄微笑不应戊申冬示微疾辄坐笋舆
遍别其师若友曰吾将逝矣因舆至金山之怀敬庵
卷十五 第 5a 页
语其僧尚珠曰子当嗣我尚珠亦灵岩学人侍退翁
最久者也师既以法付嘱而病亦增剧退翁特过金
山视师病因升座为师与尚珠證明授受师危坐榻
上伺退翁下座侧耳曰愿闻法语退翁以语之语既
毕师泊然脱去尚珠遂嗣其法时戊申十二月廿五
日自师舆至金山止十有三日也嗟乎人生自负其
才必欲一用其所有馀及用之既遂气满志得而偾
于不知止者多矣若顺风扬帆于江河方甚酣适而
能屹然以止者其必有过人者也当师之兴建于两
山也信施填委如水涌坌集钜功大役指顾而成出
入金钱皆累以千万计而师能一旦谢事萧然绝尘
卷十五 第 5b 页
独行独止逾涉十年无立锥之地噫古德高风何以
过之宜其于生死之际洒然如脱敝屣也师生平敦
孝友尚节概于五牧善堆山米大师于吴门善秦馀
山人与两人气谊终身无间往还书问诗偈甚多米
大师者故开封太守薛寀而秦馀山人则旧孝廉徐
枋皆避世者也师族姓董氏浙之桐乡人于邓尉名
济琚嗣法灵岩改今名有五牧德庆语录一卷五牧
颂古一卷省墓诗一卷陇云集一卷行于世铭曰
宝华庄严遍虚空随心涌出诸佛刹一一楼阁皆现
前如是功德世希有从无入有有亦空从空證入一
实境触处真如尽呈露森罗万象皆说法诸佛菩萨
卷十五 第 6a 页
为證明此是毗卢真法界师既了此大因缘现在灵
山为授记一弹指顷归太虚何去何来复何著空中
忽现窣堵波全身跃入无坏者如梦如电如是观究
竟吾师常自在
  法林水观禅师航公塔铭
师讳照航字水观吴郡吴人也族姓郁父名槐母黄
氏信善之家故笃生师师幼而喜清净不好尘俗年
十九遂决志舍族出家礼一云山仰天坞之日观庵
体空师得薙染壬戍岁始来居阳山西之法林庵庵
滨太湖去金墅镇仅三里地僻甚屋止三楹逼仄荒
陋人所不堪师独以为避尘俗谢喧嚣无宜于此遂
卷十五 第 6b 页
决意居焉而专心本分事一住六年未尝少有攀缘
远近益信之岁丁卬遂渡海至普陀之茶山慧济庵
礼示权律师受具足戒为大侩归而参叩诸方卒依
天童密云老和尚有省复还吴居庵中生平为人无
少文饰衣一衲饭一盂人与之言佛法则应言世谛
则不应持诵不辍口人初怪之既而绵历岁纪先后
如一日于是人争信仰焉法林地最僻人迹稀少居
民朴野偶相聚则量晴较雨年榖外无他言自师之
居庵中晨钟夕梵精严纯一人渐贩信或更具信心
来叩问者师辄亹亹与言西方圣人之说日久风驰
不特遍其村落四远数十里间无不宗仰而法林之
卷十五 第 7a 页
佛事益兴有迥尘师者名普净族姓许氏即土人也
亦起田间因皈信师心悦诚服遂弃其家室而从师
为侩初师单丁独居仰食村落及迥尘至则竭力经
营开拓土田葺治屋宇庄严像设远迩协助众力咸
臻云水往来皆得饱满于是荒野僻壤蔚然如名蓝
食指三百以为常净公之下则有通莹通定通慧通
惠通彻若而人而通莹尤贤今乞余文以铭师塔者
则通莹也法林初止十笏之地三楹之屋师亦孑尔
单丁岁月无多而森然有成则迥尘净公之力居多
其贤而能继志孜孜欲大其前人之绪者则通莹也
师十九岁而出家又十一年而住此庵又六年而得
卷十五 第 7b 页
戒又四十五年而辞世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临
终跏趺说偈泊然而逝瞻礼者益增其信心即葬于
庵之西为长洲县四都彭华乡师所卜也净公先师
二年示寂亦葬于塔旁皆通莹所营也通莹字凌雪
于荒岁能襄大事盖不可及云因应其请为之铭曰
大雄设教惟贵一诚惟诚能立众善之因一切有为
皆从此起玉殿琼楼天厨甘旨食息如归禅悦法喜
并诚不立并善不名成性存存豁然天真还归本来
师复何心师今何在有窣堵波聿有文孙乞言于吾
千秋长往吾言不磨
  再生道人塔铭
卷十五 第 8a 页
再生道人者世吴人姓张氏名舜臣即吴中所称张
默全先生者也晚得浮屠法接济上之宗少时曾病
死浃日而苏因自称再生道人及卒而葬𥪡塔其上
表得法也道人美风度善谈笑耳聋然性机警见人
有言以意接之辄无谬若尽力与语则终不闻及与
宗门尊宿参叩往复机锋捷出无少滞一时禅士俱
逊之以故得记莂于某禅师也世业医至道人而业
益大振其用药疗病不循古方不拘常法随意所及
病者辄愈且预决人生死及妇孕之为男为女辄验
倾动一时远近若骛以其得法也家设南面之座每
早起道人方袍宽博幅巾拄杖而出则就医者自门
卷十五 第 8b 页
至堂常满道人踞坐南面傍设一匡床惟诊脉者侍
坐以次诊毕则与药诙谐挥攉给散如飞道人出入
公府道装长揖上坐不少屈有今大吏督抚某者母
危病诸医束手道人一药而愈某故孝赠遗不訾临
出复令其侍姬以大珠一缀道人冠道人故滑稽即
常冠之旁若无人也道人以业大售家拥万金以数
于金置吴中甲第奉母与其弟同居性至孝友于其
弟平时极甘旨而每旦复以所进药资第一缄不问
少多以奉其母其弟多子女长养教训以及嫁娶以
至家常囊箧琐细饔飧朝夕食指馀百无一非道人
任其弟若无预者而道人故一身也初道人有室某
卷十五 第 9a 页
氏无出不得于姑道人知其无罪然恐失母欢道人
有友读书厉行而贫不能娶道人数周其乏至是遂
遣其室归之年六十道益行其门如市道人慨然曰
吾当隐矣遂以其业及数千金甲第尽委之于其弟
道人孑身惟携一竖仗笠萧然假居寒山僧舍遂以
是终焉陈雨泉先生曰吴为三让之后而民鲜懿亲
莫知其然余读其言而尤悲之以观于道人何如也
是宜铭铭曰
道人遗言火浴而灰骨于水家人不忍全身归土而
卵石是垒呜呼还归太虚何此何彼其人往矣而声
施甚伟我铭以彰儒行之醇懿而塔以表宗门之魁
卷十五 第 9b 页

  颐浩子山和尚寿塔铭
师讳行如字子山自号櫜庵吴郡贞丰里人也其先
为粤人族姓黄母徐有孙氏从母者无子褓抱师为
子而恩勤顾复无异所生少长就学衣食修脯皆仰
于针纫师少八岁母病且笃泣语师曰我死若慎勿
更我姓遂死师遂称徐氏痛念母恩同于罔极日夜
思所以报惘惘不知所出如是九年值村坊演剧见
目犍连事师时年十七慨然曰吾欲报母何让佛祖
遂弃所聘室不婚而逃首至金泽之颐浩寺乞出家
不纳转之真寂寺时闻谷长老适至见师而伟之属
卷十五 第 10a 页
寺众曰此小子非常人幸善护视之未几而师之族
物色师且至师复避之报恩时有所谓某和尚者以
念佛为宗以施茶叶为功行一时称其神异奔走若
狂至以香供㸑不啻史册所传豪家之以蜡代薪也
其盛如此而师一见夷然不屑长揖而出展转至尧
峰之兴福寺礼西脉师服劳受业三年得薙染夹山
林皋和尚亦出尧峰还山扫塔见师异之师晨夕咨
叩益正信向上事矣时师年甚少而器度不恒有练
川胥氏者一见倾心请岁以二十金为常供师固不
肯受辞之不得因复弃而逃之夹山时附夜航腥秽
杂遝师三日不沾粒米及还尧峰遂上径山从若庵
卷十五 第 10b 页
律师受具足戒为大僧时师年二十二盖己卯岁也
及归复诣夹山叩竹林林命参话头忽闻钟声有省
机锋捷出不可遏林命师往参南涧老人南涧门庭
孤峻不可攀跻师至涧问话师屡下语不契辄被麾
斥师才出至殿门忽然通身汗下洞彻玄旨亟入方
丈才揭帘涧以手约住云不是不是师喝云这老汉
又来相瞒那从今以后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且过一
边于是迅机若神如箭镞相拄间不容发自此执事
左右凡八载直至记莂岁在戊子师年三十一耳巳
丑师辞南涧老人老人以送归颐浩法语悬记之过
泖塔塔主遗师以达大师一衲留住三年癸已吴中
卷十五 第 11a 页
檀护欲延师主尧峰师不允而结茆于吴山之画眉
泉泉在石罅中人迹罕到师喜其僻手披荆榛辟砂
砾以缔数楹复住吴山之广福寺渡湖登东山访所
谓九寺十三庵者知华严为首寺而废不可支师深
伤之华严山主刘氏固请师主席三年未许适山中
之人有欲尼师者师恐祖庭渐为豪右所湮遂幡然
受请既至而构新殿辟禅堂启三门创杰阁炽然建
立伟绩方兴而前之尼师者迄不能忍以横逆加师
师曳杖便行无少濡滞一时檀护欲为师申理师笑
而谢之复归眉泉而颐浩之请至矣师欣然应之杖
策一至而百废具举复僧田葺复殿树榆夹路缭以
卷十五 第 11b 页
周垣主席才六年而缔构庄严信施臻集正未有艾
师今年六十馀矣所至翕然皈仰盖繇其一诚所孚
无少缘饰也性和易近人不念旧恶而介然之守确
不可夺道法倚以为重云师之在南涧也往省林老
人老人谆谆嘱累师悉遵之后示寂师为请南涧至
竹林经理其后事龙象蹴蹋食指万馀时称鼎盛盖
纲维细大皆师一身任之既十周师复办瓣香重趼
五百里以供其塔适蘧夫和尚至师普说白众推之
继席竹林无后而有后师之力也其笃于恩故又如
此初师圆戒径山祗树一夕放大光明有黑白二虎
蹲于门又万金钟不叩自鸣一时称为三瑞吁亦异
卷十五 第 12a 页
矣师既营寿藏于眉泉而乞余言以铭之铭曰
藏有塔塔有铭佛遗制也末法浸失其传等谀墓也
举以似师师所唾也师行同于古佛诵无二也窣尔
寿藏芟卮辞碑无字也我铭以贞之一言可以百世

 碑铭
  万峰圣恩禅寺重建大法堂碑
三界导师设教闳胜弘开觉路启迪群迷因事随时
方便教诏或炽然建立形归成坏而摄入如幻三昧
以袪妄趋真其致一也所以悯凡夫之贪著则树下
一宿折昏涂之我慢则尊崇塔庙入不二门理事无
卷十五 第 12b 页
碍此之谓矣而后世耽苦空者不知破众生之悭而
启愚氓之信嗜有为者则日逐逐于人天小果而不
知为有漏之因二者交病焉惟古佛再乘愿轮而来
则真如世相互摄交融有为无为皆第一义故虽经
营缔构不属尘劳丹雘塈茨皆成般若而非凡情之
所能测也法运晚秋迷情胶结沉沦黑业未有出期
苟无以耸观听而摄身心则何以袪昏蒙而启正信
故耆阇崛山有重阁讲堂之胜莲华世界侈琳宫宝
地之严盖繇敬生信繇信生悟此楼阁塔庙之所系
于象教者极重也昔周穆王筑中天之台以奉化人
汉明帝立精舍于雒城西门以居摩腾吴大帝赤乌
卷十五 第 13a 页
中感舍利之异始大营浮图以居康居僧会而晋宋
之时佛图即有讲堂及达摩西来直指人心拈花一
宗盛唱东土始分创禅院而法堂之立从可知矣自
是世奉代严岁增月益而丛林巨刹遍满寰区涌殿
飞楼充溢尘界而名山胜地尤无不开法王之席者
如吾吴邓尉山万峰圣恩禅寺亦其最著者也山距
吴城西七十馀里其冈峦层复岭岫萦纡五湖涵漾
其前二堰环带其后山水交映泉石含晖草木菁华
烟云明媚而龙翔凤翥之奇象回虎踞之迹为障为
屏若几若案此固吴山之最深而亦最奇者也既逾
重峦复岭回溪曲涧而豁然天开雄踞湖上左右翊
卷十五 第 13b 页
卫前后承趋气象非常形势殊特而圣恩大刹巍然
寔踞其中焉寺之经始寔于元季万峰祖师有荜路
蓝蒌之勤开人天龙象之窟地灵人杰再世益隆龙
光昭回奎章赫奕宠锡荐加寺以增重然建立一时
规制虽备而历年三百倾废为多故昔之金辉碧明
大都凉烟衰草而昔之香林宝所半为酒坫歌台今
昔废兴为可感也于是三峰汉老人贲至而再兴之
而今剖师大和尚继住而法席愈盛天龙杂遝缁素
奔趋海涌云臻川流坌集于是撤旧更新兴坠起废
 时像设之妙丽楼阁之峥嵘有若天成有同地涌
不特尽还旧观亦且什伯往迹入其门者如践天宫
卷十五 第 14a 页
如游化城宝华庄严毗卢楼阁无以加矣而大法堂
之复建则于戊子春焉盖其时诸废具举而法堂未
立师慨然曰续佛慧命在于敷宣大法而一时会下
尝逾万指苟椎拂所至而无以大容之则何以展龙
象之蹴蹋而聆狮王之哮吼乎乃与上首济琚庀材
鸠工垒基构室而檀施翕集畚锸填委不日而大厦
成矣凡为巨屋五楹间横袤百馀尺崇三进五深峙
宜称而觚楞骞飞栋宇雄邃层橑蜚栱联甍栉甓地
据殊胜形称最高于是日月经于上楹山河拱其洞
户闳敞巨丽寔为大观直是兜率现弹指之间不特
东林有神运之殿也所以一登斯堂才据高座而五
卷十五 第 14b 页
湖淜湃俨若朝宗万峰环立若为拱听将使滴水还
源顽石点首又岂止化导法筵之四众觉悟含识之
群生哉营建之功于斯极矣吾闻尊那经云无尽功
德七种而建立精舍寔居第二而福田经则又以兴
立佛图僧房为梵天七种福德之第一何也噫吾知
之矣但崇像设仅芘雨风而木石不通其性灵禽鱼
无駴于钟鼓则虽高闳广厦概日干云穷金碧之妍
极仑奂之美而事止有为寔第二义若狮弦于此而
再振毒鼓于此而大鸣龙神于此而听法天魔于此
而摧锋大机大用于此而阐其全为寔为权于此而
充其际则如虎之负嵎而威狞倍增如龙之得云而
卷十五 第 15a 页
神通愈大则其有关于明心之大法如来之慧命为
何如哉故虽人天有漏之因即是无上菩提之道矣
此福田经之所以称为梵天福德之第一而有进于
尊那之所云也因合掌稽首而复系之以铭铭曰
有一大士说法如雷霆电交飞风涛并来鼓荡万汇
声施九垓震聋起蛰地划天开遂破阴凝云汉昭回
神功一寂雷安在哉惟此大士说法如雨或洒稠林
或膏瘠土润遍茎根泽周天宇福蘖慧芽瞬花息蕊
会袭珠衣顿森玉麈究竟千言寔无一语所以听法
其众如林琼株骈条五树千寻荫芘大千蔚蔚森森
所以法席其广如海珊瑚干网珠玑百琲鲲鲸游泳
卷十五 第 15b 页
岛屿块垒沐日浴月坤函乾宰沧海虽广函盖容之
邓林虽稠巨野载之讵此大众雨立风披乃购异材
乃集工师豫章层构贞珉衔基虹梁蜺栋雨桷星榱
鱼鳞万甓龙首千栭八窗玲珑修廊逶迤万顷为沼
层崖作梯香台云矗宝级天跻峰峦扶伏星汉低垂
前頫巨浸后倚崇巇暑来西爽寒袭东曦山河萃美
风气罄宜既成斯堂以容法侣人天龙鬼爰萃爰止
半偈敷宣四众欢喜天乐要眇雨花缤纷香烟沓雾
花气蒸云道风渐被芳声普闻我闻洪名上弘下璧
古佛现身如来宝积大定魏山精心慧日再乘愿轮
寔据此室辅作之者亦大比丘名曰济琚勤旧无俦
卷十五 第 16a 页
两山受记五牧重游嘱累吾文以标禅窟譬如有人
因指见月我一豪端涌现闳阀永无坏者在此铭碣
  南岳储和尚报慈室铭
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天下有其志未立而
克成其行者乎司马氏曰为人臣子不可以不知春
秋吾读史而时见有其人者性至孝奉养克尽居丧
过礼柴毁骨立而一失其身后世之言孝者莫称焉
吾每读其事而未尝不为之流涕也虽然通乎孝经
之所以为孝者数世而一见而通乎春秋之所以为
孝者则非数世而一见者也夫人秉五常以生而性
本善又何以孝之难言如是乎吾见古今人营营而
卷十五 第 16b 页
失其道者皆可悲也南岳禅师储和尚扬州李氏子
早岁出家受记于三峰藏和尚提正法印十坐道场
说法满天下而今年踰六十矣自邅世变二十馀年
余窃见其俯仰身世一言一动若有所深隐而不能
释者而身之所至必载其两尊人木主以行香晨灯
夕无异定省尝为余言其两尊人之贤而报慈自序
曰甲申三月之变尊甫贻书曰吾始祖皋陶为理官
孙因氏理亦称李后遂单称李氏今逆贼犯阙先
皇帝死社稷而贼亦李氏吾忍与弑君大恶同姓乎
吾子孙当复古姓为理氏嗟乎此师之所以能尽其
孝者乎师年六十馀矣出世四十馀年而明发之不
卷十五 第 17a 页
忘僾乎其若见所谓终身之慕者非耶而师平时所
缕举其先人之德行不可以更仆数也而今独揭此
一言以昭示万世非春秋之志乎师既得其志矣所
以能成其行者也佛之生先孔子四百有馀岁其大
报恩经所说人子之当孝于父母及人子之所不能
报于父母者有非孝经之所能尽也而后世不察以
为孝于亲乃圣人之道而不知佛已先言之于四百
年之前矣故后之人惟能率圣人之孝者方克荷佛
之道者也镡津明教嵩禅师深知之为著原教篇及
孝论甚备有非后儒之所能言者先圣后圣其揆一
也而佛与圣人之孝千百世而下惟镡津为能言之
卷十五 第 17b 页
而师为能行之镡津亦李氏子吁亦异矣虽然镡津
原教之书孝经之行也而师报慈之一言则春秋之
志也得春秋之志矣而有不能率孝经之行者乎吾
故以为非数世而一见者也师立塔院于吾吴尧峰
之巅而别构室三楹以奉其两尊人木主颜曰报慈
之室而属余为之记两尊人者扬州李孝敏先生讳
嘉兆暨静仪高孺人也余自悲学圣人而不能报吾
亲以有愧于师也因挥涕而书之铭曰
李氏之先为虞士师彼猾彼奸大刑以随惟此大义
春秋所资曰惟春秋圣人之志尊攘是司乱贼是惧
千载而下斯义陨坠有一长者士师苗裔凛凛纲常
卷十五 第 18a 页
赫赫名义易李为理一言万世惟孝与忠诞生大士
揭此一言日月昭示昊天梦梦以醒昏醉江河滔滔
以作砥柱志既立矣行亦克成世出世间寔惟斯人
终身之慕古罕其伦迦文报恩嵩书原教彼千万言
于以教孝大士躬行一言为报我荷斯道回向大雄
说法忉利寔启其宗为行为志后圣所同北斗告成
西狩绝笔二义克兼始尽子职以兹报慈允答罔极
岩岩尧峰翼翼庙祏有屋三楹报慈之室为刻此铭
万世是则
  法林庵迥尘净公道行碑
时将末法像教日衰桑门之徒无异尘俗非役志于
卷十五 第 18b 页
名闻利养则陊入于贡高我慢求其精修梵行不閒
隐微劳苦辛勤以供徒侣没齿无倦数十年仅若晨
昏一缕不私此身外并无瓶钵旷观斯世寔鲜其人
兹法林庵迥尘大师者起自田间来归法苑奋身卫
众性所安焉尽瘁无辞死而后已栽田博饭供四众
之往来力穑有秋萃三时之勤动酷夏暑雨则受淋
漓炙暴之灾岁暮冰霜则受惨慄瘒龟之苦起必先
众而起息必后众而息食必众之所剩事必众之所
难焦心劳思竭力殚悴以拓常住之业以供荷道之
众初迥公本师之住此庵也屋则一椽人则单丁师
既脱白于此以精修而克倡于是徒侣日增佛宇日
卷十五 第 19a 页
葺堂庑庖湢轮奂聿新梵呗钟鱼晨夕互答偶一入
室俨然名蓝仰师之功食师之德与岁俱永为时未
央乃于己酉之秋忽然示疾而逝众恐不能表师之
德概且无以志众之哀思于是秦馀山人徐枋合掌
趺坐而说偈言
迥尘大阐士法名普维净大弘彼愿力为法转食轮
勤身卫四众力田供三宝深耕复易耨胼手更胝足
三百又六十无一息安养如是三十年勤动如一日
岁岁大有秋香积溢穗穧云水及常住赴之水归壑
玉粒盛霜 来者皆饱满众心生欢喜齐声弥陀佛
声彻梵天界功德等河沙以此最胜因得成无上道
卷十五 第 19b 页
昔无相居士结跏作伽陀勤修喻治田菩提譬嘉禾
持戒为保卫忍辱为涵受布施为粪壅精进为耘耔
智慧为雨露种之自然生我今说偈言治田即修证
堤防峻道范耙梳净戒体灌溉滋福德收穫为证果
一粒即真性无灭亦无生我有万古田常稔而无瘠
我与居士说异口寔同吻唱和如螺呗是二还是一
迥尘大功德如是复如是而今往西方只履忽归去
法侣及眷属涕泪而悲泣我今为彼言以解众悲故
功德苟及人来去无差别身逝道自存万劫常不坏
 杂文
  书成告家庙文
卷十五 第 20a 页
维年月日孝男枋敢昭告于显考詹事府协理府事
兼翰林院学士勿斋府君曰枋幼承庭训长克志学
兀兀孜孜罔敢荒怠虽谫劣无中材之姿而义方同
圣功之养顾初专帖括罕习成书继慕兼通旋遘祸
乱家哀国恤萃于一身失坠荒迷冤哉酷矣乙酉之
祸府君执枋手而泣曰吾固不可不死若即长为农
夫以没世可以无憾而枋不自揆量誓必从死虽志
操不薄而前言不雠然面目腼然而辱亲是惧既不
忍汶汶以入俗又岂容嘿嘿以苟生遂思托之空言
明其风素原本家学稍立纲维于是三虞读礼之馀
小祥卒哭之后陈箧数十伏读遗书虽才匪三长而
卷十五 第 20b 页
有心史学专精竭志极讨穷搜疾病间临外患时至
而素业弗辍修辑罔移踰涉十年二书竣役一曰廿
一史文汇所以记言也一曰通鉴纪事类聚所以记
事也文汇卷轴浩繁尚稽缮写纪事经营卒业装帙
已成其为书人以事分事因类聚凡分为若干事聚
为若干部共成若干卷人以愚瞽之见窃志妄言部
系以叙事系以论凡为叙若干篇论若干篇小论若
千首其间成败得失之林治乱兴亡之数栉比字句
较晰豪釐虽未成一家之言或不无干虑之得因思
古人成书邅逢盛世莫不献之当宁藏之天府而枋
生当乱离沦身荒野见天无日兹事未期故虽列之
卷十五 第 21a 页
几筵告之家庙披陈𣢾愫一写悲哀虽学术荒疏致
讥妄作然或褒贬是非规条品目无畔春秋之大义
有裨先正之成书则愿府君默启其聪阴相厥事使
枋所有志而未逮者次第得以告成焉则枋虽苟延
视息于一时庶几稍塞衅责于后世矣昔马迁成书
流连于太史之顾命思廉作史慷慨于吏部之遗言
夫惟有哀思惨怛之心斯为述作论著之本事根忠
孝夫岂徒然昔贤著书有繇来矣枋虽才愧古人而
悲深二子偷生自悼乃营是书而岁月推迁遂踰十
载音尘愈杳而成业无多抚序增悲摧心欲绝枋不
胜哀感之至
卷十五 第 21b 页
  书故仁寿令殉节顾公逸事
明仁寿令顾公讳绳诒字敬承故大司马少保公讳
其志之仲子也崇祯庚午举乡荐在解额杨公廷枢
榜中南闱座主为江右姜相国曰广是科得人最盛
一时文章人物几无遗贤榜首杨公外如张公溥陈
公子龙郑公敷教盛公王赞诸贤皆宿负誉望时论
翕然不特人文冠十五国亦二百几十年所无也一
日大会于虎丘诸贤毕集言论丰采各各自得酒酣
杨公离席起大声扬觯而言曰吾兄弟中有能为方
正学杨椒山其人者卒此爵杨公盖自谓众亦共目
之顾公应声起端拱趋出曰小弟能为引爵一饮而
卷十五 第 22a 页
尽一坐大惊盖公生平岂弟多智诙谐滑稽尝一言
倾其坐人人皆解颐指之曰此俊物非龙逢比干也
今于大会大嚼不让众皆疑之未有心许者及崇祯
末公官成都之仁寿令献贼破蜀据会城以公循吏
得民心因遣人招公公忼慨指天誓不辱贼即驰马
入学宫长缢而死呜呼公之言酬矣此甲申七月事
也及戊子岁杨公屏迹湖滨之山舍而为湖漭间起
事者所染被执不屈临刃亦骂不绝口呜呼成仁取
义两公之言若合劵于十五年之前先后一揆快然
无遗憾惟是杨公素有气节之望者无论若公者诗
酒自污而其自信则又何确也故益不可及云
卷十五 第 22b 页
  告家庙文
维辛酉岁二月乙酉朔越十有八日壬寅孝六世孙
男枋同叔沐兄枚兄集兄栐兄栻兄杙侄烱侄煇侄
𤐣男文止等百拜昭告于显六世祖考通议大夫都
察院右副都御史瓜泾府君显六世祖妣累封宜人
赠淑人朱氏显高祖考江西南昌府靖安县知县左
江府君显高祖妣硕人张氏显曾祖考太学生素庵
府君显曾祖妣硕人沈氏显祖考敕赠翰林院简讨
徵仕郎云涧府君显前祖妣敕赠孺人邢氏显祖妣
旌表贞节敕封太孺人朱氏显考詹事府协理府事
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勿斋府君显妣敕封孺
卷十五 第 23a 页
人吴氏曰徐氏远有世绪后先晖映史册天复笃生
吾中丞府君振迹于前大尹大参府君绳武于后而
吾勿斋学士府君复身系纲常争光日月维此家声
史册所罕而二百年来家乘未立谱系不明则何以
昭先烈而裕后昆也枋追维学士府君将草创未遂
痛思继志二十馀年兹者邀请族长亲房同集草堂
经始其事谨以牲醴用申虔告孝六世孙男枋临告
曷胜感怆之至
  告亡室张硕人文
维硕人平时洁蘋蘩奉祭祀惟谨凡事关祖先宗族
靡不竭力倾心而尤督促我创造家谱尝语枋曰吾
卷十五 第 23b 页
大姑二姑家有家谱(松陵/吴氏)吾女家有家谱(休宁/江氏)至如
邻家某某且有家谱(天平/范氏)君家大族胡独无之此是
君之责也君今不为谁为之者必藉族长亲房三四
老成可以共图然皆年七八十矣君今不为后必悔
之祀先会族之费吾愿任之无烦君心呜呼伤哉硕
人此言犹在吾耳而硕人今何往也吾痛念遗言不
啻金石故发愤于今春举行兹于今十八日敦请族
长亲房齐集草堂经始其事谨荐醴馔以告不胜哀
怆之至
居易堂集卷之十五终
卷十五 第 2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