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亭林诗集卷之五
  广昌道中(已下阏逢/摄提格)
匹马去燕南易京大如砺五迥春雪深涞上孤城闭
行行入飞狐夕驾靡遑税融冰见晛流老树陵寒霁
啄鹊驯不惊卧犬安无吠问客何方来幽都近如沸
出车日辚辚戈矛接江裔此地幸无兵山田随树艺
且偷须臾閒未敢谋卒岁
(后汉书公孙瓒传前此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水经/注代郡广昌县东南有大岭世谓之广昌岭岭高四十馀里二十里中委折)
(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左传/昭元年赵孟曰吾兄弟比以安尨也可使无吠)
久客燕代间遂与关山老流连王霸亭踯躅刘琨道
枯荑春至迟落木秋来早独往兹怆然同游昔谁好
卷五 第 1b 页
三楚正干戈沅湘弥浩浩世乏刘荆州托身焉所保
纵有登楼篇何能荡怀抱思因塞北风一寄南飞鸟
(昔年与李子/德同宿此县)
(后汉书王霸传将弛刑徒六千馀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馀里/晋书刘琨传率众赴段匹磾从飞狐入蓟)
  寄问傅处士土堂山中
向平尝读易亦复爱名山早跨青牛出昏骑白鹿还
太行之西一遗老楚国两龚秦四皓春来洞口见桃
花傥许相随拾芝草
(晋书陶淡结庐于长沙临湘山中养一白鹿以/自偶亲故有侯之者辄移渡涧水莫得近之)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
春霾乱青山卉木苞未吐绕郭号荒鸡中田散野鼠
卷五 第 2a 页
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岩户未达隐者心聊进苍生语
一自永嘉来神州久无主十姓迭兴亡高光竟何许
栖栖世事迫草草朋侪聚相与读残碑含愁吊今古
  咏史
王良既策马天弧亦直狼中夜视北辰九野何茫茫
秦政灭六国自谓过帝皇岂知渔阳卒狐鸣丛祠旁
谁为刑名家至今怨商鞅
(史记天官书王良策马车骑满野/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矢不直狼为多盗/盐铁论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
商纣为黎蒐遂启东夷叛楚灵一会申俄召乾溪患
甲兵岂不多人人欲从乱惟民国所依疾乃盈其贯
皇矣监四方得民天所赞
卷五 第 2b 页
  路光禄书来叙江东同好诸友一时徂谢感叹
  成篇
削迹行吟久不归修门旧馆露先晞中年早巳伤哀
乐死日方能定是非彩笔夏枯湘水竹清风春尽首
山薇斯文万古将谁属共尔衰迟老布衣
(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太史公报任少卿书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乃/定)
  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
人生无贤愚大节本所共蹉跎一失身岂不负弦诵
卓哉李先生九流称博综心鄙马季长不作西第颂
屏居向郊坰食淡常屡空清修比范丹聪记如应奉
卷五 第 3a 页
力学不求闻终焉老家巷同时程中丞一疏亦惊众
玉玺安足陈亟进名臣用(中丞名绍德州左卫人巡抚河南时漳/河旁得玉玺上疏言秦玺不足珍国家)
(以贤为宝荐党籍诸臣/十馀人不纳遂谢病归)党论正纷挐中朝并嚚讼世推山东
豪三李尤放纵祠奄与哭典后先相伯仲(名并见钦/定逆案)初踰
士类闲竟折邦家栋悲哉五十年风尘尚澒洞我来
拜遗阡增此儒林重虽无謦咳接犹有风流送自非
随武贤九原谁与从
(后汉书马融传为梁冀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应奉传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汉司隶校尉鲁)
(峻碑休/神家巷)
  潘生次耕南归寄示
知君心似玉壶清未肯缁尘久雒京若到吴阊寻旧
卷五 第 3b 页
迹五噫东去一梁生
  子房
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作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
始皇方侈时土宇日开拓海上标东门长城绕北郭
欲传无穷世更乞长生药子房天下才是时无所托
东见仓海君用计亦疏略狙击竟何为烦彼十日索
譬之虎负嵎矜气徒手搏归来遇赤精奋戈起榛薄
峣关一战破蓝田再麾却啧啧轵道旁共看秦王缚
既已执韩仇此志诚不怍遂赴赤松要无负圯桥诺
(通鉴慕容农言于慕容垂曰夫取果于未熟与自落不过早晚旬日之间然/其难易美恶相去远矣南史陆法和传侯景之围台城也或问之曰事将何)
(如法和曰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落)
卷五 第 4a 页
  刈禾长白山下
载耒来东国年年一往还禾垂墟照晚果落野禽閒
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黄巾城下路独有郑公山
(齐乘北齐以黄巾城立章邱县/其东有黉山郑康成注书其上)
  岁草
平生慕古人立志固难满自觉分寸长用之终已短
良友日零落悽悽独无伴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煖
壮岁尚无闻及今益樗散治蜀想武侯匡周叹微管
愿一整颓风俗人谓迂缓孤灯照遗经雪深坐空馆
一岁倏遒尽我行复何如何为穷巷中悄然日閒居
未敢听轮扁且读堂上书糟粕虽已陈致治良有馀
卷五 第 4b 页
典谟化刀笔衣冠等猿狙孰令六代后一变贞观初
四海皆农桑弦歌遍井闾我亦返山中耦耕伴长沮
(庄子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齧挽裂尽去而俊慊)
  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
  书此示之(已下旃/蒙单阏)
淞江东流水波缓王莽之际尤枯旱平野云深二陆
山荒陂草没吴王馆五十年来羹芋魁顿令泽国生
蒿莱岂无循吏西门豹停车下视终徘徊少时来往
江东岸人代更移年纪换即今海水变桑田况于尔
等皆童丱乍看畚锸共欢呼便向污邪祝一壶岂知
太平之世饴甘荼川流不盈泽得潴风雨时顺通祈
卷五 第 5a 页
雩春祭三江秋祭五湖衣冠济济郊坛趋岁输百万
供神都江头担酒肴江上吹笙竽吏无敲扑民无逋
嗟余已老何时见久客中原望乡县那闻父老复愁
兵秦关楚塞方酣战忽忆秋风千里莼淞江亭畔坐
垂纶还归被褐出负薪相逢绝少平生亲怪此伧夫
是何人
(汉书翟方进传汝南有鸿郤陂王莽末常枯旱/易水流而/不盈/越绝书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因以其时为之立祠)
  闰五月十日
重逢闰五日澶漫客山东郡国戈鋋里园陵灌莽中
草穿新垒绿花隔旧京红更忆王符老飘沦恨不同
(王徵君潢昔日同诣孝/陵行香今年七十七矣)
卷五 第 5b 页
(杜子美诗澶漫/山东一百州)
春秋书鲁月犹是谓文王旧国还丰镐遗民自夏商
神游弓剑远天与卦爻长此日追休烈于戏不可忘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过张贡士尔岐
缁帷白室睹风标为叹斯人久寂寥济水夏寒清见
底石田春润晚生苗长期六籍传无绝能使群言意
自消窃喜得逢黄叔度频来听讲不辞遥
(庄子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又曰瞻彼阕者虚室生白)
  送程工部葬
文献巳沦亡长者复云徂一往归重泉百年若须臾
卷五 第 6a 页
寥寥杨子宅恻恻黄公垆挥涕送故人执手存遗孤
末俗虽衰漓风教犹未渝愿与此邦贤修古敦厥初
  路舍人客居太湖东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翡翠年深伴侣稀清霜憔悴减毛衣自从一上南枝
宿更不回身向北飞
  孙徵君以孟冬葬于夏峰时侨寓太原不获执
  绋适吴中有传示同社名氏者感触之意遂见
  乎辞
老不越疆吊吾衰况疏慵遥凭太行云迢遰过夏峰
泉源日清泚上有百尺松忆叨忘年契一纪秋徂冬
常思依蜀庄有怀追楚龚不得拜灵輀限此关山重
卷五 第 6b 页
会葬近千人来观马鬣封傥有徐孺子只鸡远奔从
一时诸生间得无少茅容俗流骛声华考实皆凡庸
淄渑竟谁知管华称一龙我无人伦鉴焉敢希林宗
惟愿师伯夷宁隘母不恭嗟此衰世意往往缠心胸
回首视秋山肃矣霜露浓
(礼记檀弓下五十无车者不越疆而吊人/杨子法言蜀/庄沈冥/吕氏春秋孔子曰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
  汉三君诗(巳下柔/兆执徐)
父老苦秦法愿见除残凶三章布国门企踵咸乐从
虽非三王仁宽大亦与同传祚历四百令名垂无穷
   右高祖
文叔能读书折节如儒生一战摧大敌顿使海宇平
卷五 第 7a 页
改化名节崇磨钝人才清区区党锢贤犹足支危倾
   右光武
卓矣刘豫州雄姿类高帝一身寄曹孙未得飞腾势
立志感神人风云应时至翻然遂翱翔二豪安得制
   右昭烈
  楚僧元瑛谈湖南三十年来事作四绝句
共对禅灯说楚辞国殇山鬼不胜悲心伤衡岳祠前
道如见唐臣望哭时
(宋史朱昂传父葆光当梁氏篡唐与唐旧臣颜茺李涛辈挈家南/渡寓潭州每正旦冬至必序立南岳祠前北望号恸殆二十年)
孤坟一径楚山尖铁石心肝老孝廉流落他方馀惠
远抚琴无语忆陶潜(先兄同年友长/沙陶君汝鼐)
卷五 第 7b 页
督师公子竟头陀诗笔峥荣浩气多两世心情知不
遂待谁更奋鲁阳戈(武陵杨公/子山松)
梦到江头橘柚林衲衣桑下惬同心不知今日沧浪
叟鼓枻江潭何处深
  赋得檐下雀
力小不成巢翾飞无定上所谋但一枝徬偟靡可恃
曾窥王谢堂不作衔泥垒虽依檐下宿无异深林里
岂不慕高明其奈惊丸饵唯应罢官时殷勤数来此
(汉书杨雄传高明之家鬼瞰其室/郑当时传先是/下邽翟公为廷尉宾客填门及废门外可设爵罗)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
与子穷年长作客子非朱颜我头白燕山一别八年
卷五 第 8a 页
馀再裹行幐来九陌君才如海不可量奇正纵横势
莫当弹筝叩缶坐太息岂可日月无弦望(望字作平声用/阮籍诗是时鹑)
(火中日月/正相望)为我一曲歌伊凉挈十一州归大唐奇材剑客
今岂绝奈此举目都茫茫蓟门朝士多狐鼠旧日须
眉化儿女生女须教出塞籹生男要学鲜卑语常把
汉书挂牛角独出郊原更谁与自从烽火照桑乾不
敢宫前问禾黍子行西还渡蒲津正喜秋气高嶙峋
华山有地堪作屋相与结伴除荆榛
(李陵与苏武诗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唐书大中五年沙州人张义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归于有司/颜氏家训齐朝一士夫)
(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俛而不答)
  李生符自南中归槜李三年矣追惟壮游兼示
卷五 第 8b 页
 旧作
一卷别南中孤帆自归去文飞鹤拓云墨染且兰树
丈夫行万里投分各有遇明发著莱衣未肯朱门住
相送驿路旁落英连古戍傥有旧游人北望怀徐庶
  二月十日有事于攒宫(已下疆圉/大荒落)
青阳回轩邱白日丽苍野封如禹穴平木类湘山赭
不忍寝园荒复来奠樽斝彷佛见威神云旗导风马
当年国步蹙实叹谋臣寡空劳宵旰心拜戎常不暇
贼马与边烽相将溃中夏颓阳不东升节士长喑哑
及今擐甲兵无复图宗社飞章奏天庭謇謇焉能舍
华阴有王生(宏/撰)伏哭神床下亮矣忠恳情咨嗟传宦
卷五 第 9a 页
者遗臣日以希有愿同谁写
(左传昭十五年王灵不及拜戎不暇/楚辞/离骚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赠献陵司香贯太监宗
萧瑟昌平路行来十九年清霜封殿瓦野火逼山阡
镐邑风流尽邙陵岁月迁空堂论往事犹有旧中涓
  陵下人言上年冬祭时有声自宝城出至祾恩
  𣪫食顷止人皆异之
昌平木落高山出仰视神宫何崒嵂昭陵石马向天
嘶谁同李令心如日有声隆隆来隧中骏奔执爵皆
改容苌宏自信先君力独拜秋原御路东
(李商隐复京诗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汉书五行志成帝河/平二年正月沛郡铁官铸铁铁不下隆隆如雷声/左传昭二十三年南宫)
卷五 第 9b 页
(极震苌宏谓刘文公曰君其勉之先君之力可济也/僖三十/二年晋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
  过郭林宗墓
路畔累累墓石多中郎遗愧定如何应怜此日知名
士到死犹穿吉莫靴
(北齐书恩倖传有开府薛荣/宗常自云能使鬼帝信之经古冢荣宗问舍/人元行恭是谁冢行恭戏之曰林宗冢复问林宗是谁行恭曰郭元贞父荣)
(宗因前奏曰向见郭林宗从冢出著大/帽吉莫靴操马鞭问臣我家阿贞来否)
  介休
淡霓生岩际奔泉下石间龙蛇方起陆雀鼠尚争山
(县西南三十/里有雀鼠谷)雨静前村市秋凋故国颜介君祠庙在风义
夐难攀
  灵石县东北三十五里神林晋介之推祠
卷五 第 10a 页
古人有至心不在狷与忍国禄既弗加吾身可以隐
去矣适其时耕此荒山畛更与贤母偕丘壑情同允
卓哉鸾凤姿飘飘高自引向使属戎行岂其逊枝轸
出处何必齐此心期各尽末世多浮谈有类激小忿
割股固荒唐焚山事可哂微哉仲子廉立操同蚯蚓
遗祠君故乡父老事惟谨牡丹异凡花春深洗铅粉
况此黄芦林晚送秋风紧厉彼顽钝徒英名代无陨
(贾谊吊屈原赋凤漂漂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
  霍北道中怀关西诸君
苦雨淹秋节屯云拥霍州虫依危石响水出断崖流
驿路愁难进山亭怅独恶遥知关令待计日盻青牛
卷五 第 10b 页
  河上作
龙门下雷首自古称西河入自积石来出塞复逶迤
吕梁悬百仞孟门高峨峨远矣大禹功山泽得所宜
灵迹表华岩金行镇西垂黄虞日已远奰怒寻干戈
去年方斗争掘壕守朝那车骑如星流衣装兼橐驼
狼弧动箭镞参伐扬旂麾嗟此河上军来往何时罢
今年暂寝兵逻卒犹讥诃手持一尺符予钱方得过
追惟狄泉陷地底生苍鹅窫窬来攫人逵路横长蛇
寰区恣刀俎飞走穷网罗万类不足饱蝼蚁其奈何
仰希神明眷下戢阳侯波行将朝白帝一诉斯民罹
猿鸟既长吟穷人亦悲歌歌止天听回勿厌辞烦多
卷五 第 11a 页
(水经注晋永嘉元年雒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二鹅出苍色/者飞翔冲天白色者止焉后五年刘曜王弥入雒帝居平阳)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万里河山人落
落三秦兵甲雨凄凄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蕊初黄欲
照畦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过李子德
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及门初拜母让齿沗为兄
树引流泉细山依出月明(居在月/明山下)相看仍慰藉均不负
平生
积雨秋方涨相迎到华阴水惊龙斗驶泥怯马蹄深
尚阻东轩伫多烦濑口寻白云清渭色聊足比君心
卷五 第 11b 页
(晋陶渊明停云诗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文选任彦升有诗云赠郭桐庐/出溪口见候余)
(既未至郭/仍进村)
拜跪烦儿女追陪有弟昆(今弟/迪笃)云开王剪庙风起魏
公原侠气凌三辅哀思叫九阍向来多感激不觉倒
清樽
拟卜南山宅先寻北道邻关河愁欲遍缟纻竟谁亲
异国逢矜式(郭君传芳时/为富平令)同人待隐沦(李处/士◍)便思来岳顶
挥手谢风尘
  皂帽
皂帽冬常著青山老自看鸟怜池树静云近岳天寒
淡食随人给藜床任地安閒来过道院不为访金丹
卷五 第 12a 页
  采芝
采芝来谷底汲水到池坳不碍风尘际常观气化交
晨光明虎迹夕雾隐鸢巢昔日幽人住攀厓此结茅
  寄李生云沾时寓曲周僧舍课子衍生
岁晚漳河朔雪霏仆夫持得尺书归三冬文史常堆
案一室弦歌自掩扉古庙薪残烧粥冷荒陂水少食
鱼稀何如长白山中寺莫使匡时雅志违
  春雨(已下著/雍敦牂)
平生好修辞著集逾十卷本无郑卫音不入时人选
年老更迂疏制行复刚褊东京耆旧尽羸瘵留馀喘
放迹江湖间犹思理坟典朝来阅徵书处士多章显
卷五 第 12b 页
何来南郡生心期在轩冕幸得比申屠超然竟独免
春雨对空山流泉傍清畎枕石且看云悠然得所遣
未敢慕巢由徒誇一身善穷经待后◍到死终黾勉
(颜氏家训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梁孝元在藩邸时撰西府新文/史记无一篇见录者亦以不偶于世无郑卫之音故也/后汉书申屠蟠传)
(黄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莫有及蟠者唯/南郡一生与相酬对既别执蟠手曰君非聘则徵如是相见于上京矣蟠勃)
(然作色曰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徇效乐贵之徒邪因振手而去/不复与言/又曰党锢之祸唯蟠超然免于评论/唐钱起诗初服傍清畎)
  寄同时二三处士被荐者
关塞逾千里交游更几人金兰情不二猿鹤意相亲
邺下黄尘晚商颜绿草春与君成少别知复念苏纯
(后汉书苏纯字桓公性切直士友咸惮之至乃/相谓曰见苏桓公患其教责人久不见又思之)
  井中心史歌
卷五 第 13a 页
   崇祯十一年冬苏州府城中承天寺以久旱
   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铁函经锢之再重
   中有书一卷名曰心史称大宋孤臣郑思肖
   百拜封思肖号所南宋之遗民有闻于志乘
   者其藏书之日为德祐九年宋已亡矣而犹
   日夜望陈丞相张少保统兵外来以复土宇
   至于痛哭流涕而祷之天地盟之大神谓气
   化转移◍◍一日于是郡中之人见者无不
   稽首惊诧而巡抚都院张公国维刻之以传
   又为所南立祠堂藏其函祠中未几而遭国
   难一如德祐末年之事呜呼悲矣其书传至
卷五 第 13b 页
   北方者少而变故之后又多讳而不出不见
   此书者三十馀年而今复睹之富平朱氏昔
   此书初出太仓守钱君肃乐赋诗二章昆山
   归生庄和之八章及浙东之陷张公走归东
   阳赴池中死钱君遁之海外卒于琅琦山归
   生更名祚明为人尤慷慨激烈亦终穷饿以
   没独余不才浮沈于世悲年运之日往值禁
   罔之逾密而见贤◍◍◍◍不惧故作此歌
   以发挥其事云尔
有宋遗臣郑思肖痛哭元人移九庙独力难将汉鼎
扶孤忠欲向湘累吊著书一卷称心史万古此心心
卷五 第 14a 页
此理千寻幽井置铁函百拜丹心今未死厄运应知
无百年得逢圣祖再开天黄河已清人不待沈沈水
府留光彩忽见奇书出世间又惊牧◍满江山天知
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鹄三十馀年再见之◍
心◍调复同时陆公已向厓门死信国捐躯赴燕市
昔日吟诗吊古人幽篁落木愁山鬼呜呼蒲黄之辈
何其多(宋末蒲寿/庚黄万石)所南见此当如何
(礼记射义为人/臣者以为臣鹄)
  夏日
渴日出林表炎风下高山火旻云去微谷井泉来悭
晨露薄不濡夕氛横空殷百卉变其姿蕉萃侔榛菅
卷五 第 14b 页
深居废寝兴无计离人寰而况蚩蚩氓谋食良已艰
眷此负耒勤羡彼濯流还素月方东生易忍桑榆间
乃悟处乱规无营心自閒讵如触热人未老毛发班
坐须爽节至一尊散襟颜
(淮南子圣人之处乱世若夏暴/而待暮桑榆之间逾易忍也)
  梓潼篇赠李中孚
(后汉书独行传李业字巨游广汉梓潼人也元始中举明经除为郎/去官杜门不应州郡之命王莽以业为酒士病不之官遂隐藏山谷)
(绝匿名迹终莽之世及公孙述僣号素闻业贤徵之欲以为博士业/固疾不起数年述羞不致之乃使其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奉诏命以)
(劫业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融譬旨劝之业乃叹曰危/国不入乱国不居亲于其身为不善者义所不从君子见危授命何)
(乃诱以高位重饵哉融见业辞志不屈复曰宜呼室家计之业曰丈/夫龂之于心久矣何妻子之为遂饮毒而死述闻大惊又耻有杀贤)
(之名乃遣使吊祠赙赠百匹业子翚逃辞不受蜀/平光武下诏表其闾益部纪载其高节图画形像)
卷五 第 15a 页
益部寻图像先褒李臣游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忆自黄皇腊经今白帝秋井蛙分骇浪嵎虎拒岩幽
譬旨鸿胪切徵官博士优里人荣使节山鸟避车驺
笃论尊尼父清裁企仲由当追君子躅不与室家谋
独行长千古高眠自一邱闻孙多好学师古接姱修
忽下弓旌召难为涧壑留从容怀白刃决绝郤华辀
介节诚无夺微言或可投风回猿岫敞雾卷鹤书收
隐痛方童丱严亲赴国仇尸饔常并日废蓼拟填沟
岁逐糟糠老云遗富贵浮幸看儿息大敢有宦名求
相对衔双涕终身困百忧一闻称史传白露满梧秋
  和王山史寄来燕中对菊诗
卷五 第 15b 页
雪满河桥归辔迟十行书札寄相思楚臣终是餐英
客愁见燕台落叶时
  关中杂诗
文史生涯拙关河岁月劳幽情便水竹逸韵老蓬蒿
独雁飞常迅寒鸡宿愈高一窥西华顶天下小秋毫
皇汉山樊久兴唐洞壑馀空嗟衣剑灭但识水烟疏
寥落三都赋栖迟万卷书西京多健作傥有似相如
(时寓富平朱文学树/滋斋中藏书甚多)
(宋王僧达和琅邪王依古诗隆周为薮泽皇汉成山樊/梁江淹从建/平王游纪南城诗年积衣剑灭/汉书杨雄传有荐雄文似相如者)
谷口耕畬少金门待诏多时清尊笔札吾道失弦歌
夜月辞鸡树秋风下雀罗尚留园绮迹终古重山阿
卷五 第 16a 页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干京师/楼护传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三国)
(志注引世语刘放孙资共典机任夏侯献曹肇心内不/平𣪫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曰此亦久矣其能复几)
徂谢良朋尽雕伤节士空延陵虚宝剑中散绝丝桐
名誉荪兰并文章日月同今宵开敝箧犹是旧华风
(与李生云沾次/第亡友遗诗)
(史记屈原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缅忆梁鸿隐孤高阅岁华门西吴会郭桥下伯通家
异地情相似前期道每赊请从关尹住不必向流沙
(山史新构小/斋将延子住)
  过朝邑王处士建常
黄鹄山川意相随万里翔谁能三十载龟壳但支床
卷五 第 16b 页
(史记龟筴传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馀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唐王维诗鸠形将刻杖龟壳用支床)
  寄子严(弟纾字/已下屠维协洽)
二纪违脊令抚心悲如何惟尔幼孤煢十亩安江沱
不幸丧厥明犹能保天和今年已六十与吾亦肩差
里人推祭酒品行无讥诃昔年遣儿来省我桑乾河
儿言家颇温岁得数囷禾厨中列酒浆篱下群鸡鹅
常时比邻叟农谈一相过亦有赋役忧未妨艺桑麻
顷报得两孙青葱满庭柯愧我半生来飘泊随干戈
偶至渭水滨垂钓临洪波春云开三峰秀出千丈荷
行止虽听天怀土情则那反躬计所获孰与吾仲多
顾此暮年心尚未甘蹉跎寄尔诗一篇当使儿子歌
卷五 第 17a 页
  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
昨接尺素书言近在吴兴洗耳苕水滨叩舷歌采菱
何图志不遂策蹇还就徵辛苦路三千裹粮复赢幐
夜驱燕市月晓踏卢沟冰京雒多文人一贯同淄渑
分题赋淫丽角句争飞腾关西有二士立志粗可称
虽赴翘车招犹知畏友朋傥及雨露濡相将上诸陵
定有南冠思悲哉不可胜转盻复秋风当随张季鹰
归咏白华诗膳羞与晨增嗟我性难驯穷老弥刚棱
孤迹似鸿冥心尚防弋矰或有金马客问余可共登
为言顾彦先惟办刀与绳
(郭璞江赋咏采菱以叩舷/杨子法言辞人之赋丽以淫/晋书顾荣/传与州里杨彦明书曰吾为齐王主簿恒虑祸及见刀与绳每欲自杀)
卷五 第 17b 页
  次耕书来言时贵有求观余所著书者答示
年来行止类浮萍虽有留书未杀青世事粗谙身巳
老古音方奏客谁听儿从死父传楹语帝遣生徒受
壁经投笔听然成一笑春风绿草满阶庭
(晏子春秋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梁吴均边城将诗留书应凿楹传功须勒社)
  云台观寻希夷先生遗迹
旧是唐朝士身更五代馀每怀淳古意聊卜华山居
月落岩阿寂云来洞口虚果哉非荷蒉独识太平初
(书墁录希夷先生陈抟后唐长兴中进士也既而弃科举/之武当山又止房陵年七十馀至华山葺云台废观居之)
  硖石驿东二十里有西鸦路繇赵保白杨树二
  百五十里至临汝以讥察之严筑垣封闭过此
卷五 第 18a 页
  有题
行人愁向汝州来前月西鸦禁不开吊古莫言秦法
峻鸡鸣曾放孟尝回
  雒阳
涧水成周宅邙山汉代京三川通地络鹑火叶星精
文轨同王朔蒐畋会卜征东门迎九鼎北阙望玑衡
象魏云常紫龙池水自清尊师延国老听讲集诸生
金谷荒烟合铜驼蔓草萦曲多羌笛韵县有陆浑名
鹤望将焉属鲸吞未息争讵忘修礼乐何计偃戈兵
赤伏看犹在苍鹅起莫惊停骖观雒汭微禹动深情
(后汉书隗嚣传断截地络/郡国志雒阳东城门名鼎门帝王世纪曰九鼎/所从入/雒阳伽蓝记次北曰阊阖门汉曰上西门上有铜璇玑五衡以齐)
卷五 第 18b 页
(七政/东京赋建象魏之两观/雒阳伽蓝记九龙殿前有九龙吐水成一/海/左传僖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注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
(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之伊川遂从戎号至今为陆/浑县也/三国志张飞传思汉之士延颈鹤望)
  三月十九日行次嵩山会善寺
独抱遗弓望玉京白头荒野泪沾缨霜姿尚似嵩山
柏旧日闻呼万岁声
  少林寺
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海内昔横流立功自隋季
宏构类宸居天衣照金织清梵切云霄禅灯晃苍翠
颇闻经律馀多亦谙武艺疆场有艰虞遣之捍王事
今者何寂寥𨵙矣成芜秽坏壁出游蜂空庭雊荒雉
答言新令严括田任污吏增科及寺庄不问前朝赐
卷五 第 19a 页
山僧阙飧粥住守无一二百物有盛衰回旋傥天意
岂无材杰人发愤起颓废寄语惠玚流勉待秦王至
(唐武德四年太宗以陜东道行台雍州牧秦王率诸军攻王世充/寺僧惠玚昙宗等执世充侄仁则来归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
  嵩山
位宅中央正高疑上界邻蓄波含颍汝吐气接星辰
二室云长拥三呼响自臻淳风传至德孤隐秘灵真
世敝将还古人愁愿质神石开重出启岳降再生申
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岂知巢许窟多有济时人
(白虎通中央之岳独加高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山/唐李/林甫嵩阳观颂抱汝含颍风交雨会/后汉书文苑传多士响臻/中庸质)
(诸鬼神/而无疑)
  测景台(在登封县东南三/十里故告成县)
卷五 第 19b 页
象器先王作灵台太室东阴阳求日至风雨会天中
考极三辰正封畿万国同吾衰今已甚犹一梦周公
  卓太傅祠(在密县东三十/五里大騩镇)
拱木环遗寝空山走部民循良思旧德执节表淳臣
几杖中兴礼丹青御座亲至今传俎豆长接大騩春
(后汉书卓茂传光武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絮五百斤/朱祜传永平中图)
(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共三十二人)
  梁园
梁园词赋想遗音雕缋风流遂至今纵使邹枚仍接
踵不过贪得孝王金
  海上
卷五 第 20a 页
海上雪深时长空无一雁平生李少卿持酒来相劝
  五岳
五岳何时遍行游二十春谁知禽子夏昔是去官人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北海禽/庆子夏儒生去官不仕于莽)
  赠张力臣
张君二徐流篆分特精妙独坐淮水濆临池伴鱼钓
京口蹑寒芜彭城搴荒藋扁舟浮汉江一揽关山要
西上定军山咨嗟武侯庙旋车下秦栈绝谷随奔峭
昭陵图骏骨汉阙悲残照石鼓在燕山望诸可凭吊
还登尼父堂礼器存遗诏囊中金石文一室供长啸
诸子并多材笔画皆克肖削柎追宜官俗书嗤逸少
卷五 第 20b 页
尤工苍雅学深鄙庸儒剽郤思旧游国转瞬分疆徼
古堠出夕烽平林延野烧惟此数卷书鸣琴对言笑
持以勖儿曹四海有同调莫浪逐王孙但从诸母漂
(蜀志诸葛亮传葬汉中定军山景䊮六年诏为立庙/集古录有后汉修孔/子庙礼器碑/晋卫恒书势师宜官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
(其壁雇观者以雠酒讨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柎梁鹄乃益为/版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柎/韩退之石鼓歌羲之俗书趁姿媚)
  子德自燕中西归省我于汾州天宁寺
一载燕台别频承注问书天空乌鸟去秋到雁行初
共识班衣重偏怜皂帽疏轻身骑款段一径访樵渔
  寄次耕
入雒乘轩车中宵心有愠傥呼黄耳来更得辽东问
(易夬九三/若濡有愠)
卷五 第 21a 页
六鳌成簸荡夜宿看星河相对愁珠桂流民辇下多
尝披秋兴篇欲作东皋计闻有二毛人年才三十二
  岁暮西还时李生云沾方读盐铁论
积雪冻关河我行复千里忽闻弦诵声远出衡门里
在汉方盛时言利宏羊始桓生书一编恢卓有深旨
发愤刺公卿嗜利无廉耻片言折斗筲笃论垂青史
矧乃衰乱仍征敛横无纪转饷七盘山骨满秦川底
太息问朝绅食粟斯已矣幸哉荀卿门尚有苞邱子
(盐铁论引春秋曰其政恢卓恢卓可以为卿相其政察察察察可以为匹/夫/又曰李斯与苞邱子俱事荀卿苞邱子饭麻蓬藜修道白屋之下)
  送康文学乃心归合阳(巳下上/章涒滩)
子夏看书室临河四望开山从雷首去浪拂禹门回
卷五 第 21b 页
大道疑将废遗经重可哀非君真好古谁为埽莓苔
(水经注徐水东南径子夏陵北东入河又/曰东南北有二石室临侧河崖名子夏室)
  友人来坐中口占二绝
不材聊得保天年便可长栖一壑边寄语故人多自
爱但辞青紫即神仙
昨过河东望首阳空山烟霭尚苍苍传闻高士燕中
返料理床头皂荚囊
(隋书五行志梁末童谣云/黄尘污人衣皂荚相料理)
  送李生南归寄戴笠王锡阐二高士
华山五粒松寄向江东去白云满江天高士今何处
忆昔过湖滨行吟两故人潜龙犹在水别鹤已来秦
卷五 第 22a 页
江海多翻覆林泉异栖宿惊闻东市琴涕陨堂前筑
去去逐征蓬随风西复东风吹兰蕙色一夜落关中
五陵生蔓草愁绝咸阳道平生四海心竟作终南老
送子出函关南山望北山洞庭多桂树折取一枝还
  詶族子湄
二纪心如昨诗来觉道同微禽难入海寒木久生风
谷口青门外沙头白蚬东不知耆旧里何处有庞公
(郭璞游仙诗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史记正义三/江在苏州东南三十里一江东南上七十里白蚬湖)
  朱处士鹤龄寄尚书埤传
昔我适济南曾过伏生祠青山对虚楹零露寒高枝
精灵竟何往再拜空阶墀迫怵秦火焚岂意逢汉时
卷五 第 22b 页
此书立博士天下亦一治嗟彼九十翁俟河未为迟
不厌文字讹百王赖蓍龟后人失其传巧文患多师
忽见吾友书一编远来贻缅想江上村弦歌类齐淄
白首穷六经梦寐亲皋伊百家纷纶说爬罗殆无遗
论及禹贡篇九州若列眉上愁法令烦下慨淳风衰
君今未大耋正可持纲维烟艇隔吴门临风苦相思
为招阳鸟来寄此怀人辞
  哭李侍御灌溪先生模
故国悲遗老南邦忆羽仪巡方先帝日射策德陵时
落照辞乌府秋风散赤墀(君以崇祯十四年左迁南京国/子监典籍南渡复官称病不出)行年
逾八十当世历兴衰廉里居龚胜绵山隐介推清操
卷五 第 23a 页
侔白璧直道叶朱丝函杖天涯远杓衡岁序移无繇
承问讯秪益叹差池水没延州宅山颓伍相祠传家
唯疏草累德有铭碑洒涕瞻乡社论心切旧知空馀
岁寒谊不敢负交期
(汉书龚胜传胜居彭城廉里/周礼大祝作六/辞六曰诔注诔谓积累生时德行以赐之命)
  华下有怀顾推官
秋风动乔岳黄叶辞中林策杖且行游息此空亭阴
伊昔吾宗英赋诗一登临尔来阅三纪斯人成古今
邈矣越石啸悲哉嵇生琴钟吕久不鸣乾坤尽聋喑
为我呼蓐收虎爪持霜金起我九原豪狝彼田中禽
下见采薇子旧盟犹可寻神理傥不暌久要终此心
卷五 第 23b 页
(晋语虢公梦在庙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西河召史嚚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神也/易师六五田有禽利执言)
  华阴古迹二首
   平舒道
何处平舒道西风卷夕云空留一片璧为遗滈池君
   回溪
回溪非故隘九虎失西东惟有黄金匮依然又省中
  悼亡(上章/涒滩)
独坐寒窗望稿砧宜言偕老记初心谁知游子天涯
别一任闺芜日夜深
(江淹悼亡诗窗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
北府曾缝战士衣酒浆宾从各无违虚堂一夕琴先
卷五 第 24a 页
断华表千年鹤未归
廿年作客向边陲坐叹兰枯柳亦衰传说故园荆棘
长此生能得首邱时
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烦告公
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摩天黄鹄自常饥但惜流光不可追他日乐羊来旧
里何人更与断机丝
  冬至寓汾州之阳城里中尉敏滹家祭毕而饮
  有作
岁时常祭祀朝夕自饔飧尚是先人祚谁非故国恩
枯畦残宿雪冻树出初噋奠醊求何所邻家借小园
卷五 第 24b 页
流离踰二纪怆恍历三都堕甑煤还拾承槽酒旋沽
荒庭依老桧空谷遗生刍白发偕宗叟相看道不孤
(吕氏春秋颜回对曰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刘伶酉德颂于是方捧罂承槽)
王孙犹自给一顷豆萁田今日还相饭千秋共尔怜
青门馀地窄白社旧交偏传与儿曹记无忘汉腊年
  寄题贞孝墓后四柿(重光/作噩)
四柿先人种旁临一亩池霜彫萱草色日映女贞枝
旧业从飘荡非材得憖遗清阴常不散勿使众禽窥
(尔雅翼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蠹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火)
  赠卫处士蒿
拘疾来河东息此浍水旁寒禽绕疏枝百卉沾微霜
卷五 第 25a 页
幸逢同方友典坟共相将逢萌既解冠范丹亦绝粮
弦歌足自遣感慨论百王王赧遂顿首孝献封山阳
一身殉社稷自古无先皇与君同岁生中年历兴亡
衰迟数俦辈落落晨星行旅怀正郁邑矧乃多病妨
著书陈治本庶以回穹苍遥遥千载心眷眷桑榆光
  詶李子德二十四韵(重光/作噩)
戴雪来青鸟开云见素书故人心不忘旅叟计何如
上国尝环辙浮家未卜居康成嗟耄矣尼父念归与
忽枉佳篇赠能令积思摅柴门晴旭下松径谷风舒
记昔方倾盖相逢便执袪自言安款段何意辱干旟
适楚怀陈轸游燕吊望诸讵惊新宠大肯与旧交疏
卷五 第 25b 页
不磷诚师孔知非已类蘧老当为圃日业是下帷初
达夜抽经笥行春奉板舆诛茅成土室辟地得新畬
水跃穿冰鲤山荣向日蔬已衰睌学问将隐悔名誉
客舍轻弹铗王门薄曳裾一身长瓠落四海竟沦胥
契阔头双白磋跎岁又除空山清浍曲乔木绛郊馀
不出风威灭无营日景徐但看尧典续莫畏禹阴虚
地阔分津版天长接草庐一从听七发欲起命巾车
  赠毛锦衔
来时冬雁飞去日春风度浮云恋故山翔鸟怀高树
一别遂西东各言难久驻去去慎所之长安有岐路
亭林诗集卷之五终
卷五 第 1a 页
亭林文集卷之五
  圣慈天庆宫记
泰山之西南麓有宋天书观大中祥符年间建后废
为碧霞元君之宫前一殿奉元君万历中尊孝定皇
太后为九莲菩萨构一殿于元君之后奉之崇祯中
尊孝纯皇太后为智上菩萨复构一殿于后奉之乃
更名曰圣慈天庆宫而按察使左佩玹为之碑宫成
于十七年之三月神京沦丧即此月也窃惟经传之
言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又曰为天子父尊之至也
孔子论政必也正名昔自明太祖皇帝之有天下也
命岳渎神祗并革前代之封正其称号而及其末世
卷五 第 1b 页
至以天子之母太后之尊若不足重而必假西域胡
神之号以为崇岂非所谓国将亡而听于神者耶然
自国破以后宗庙山陵之所在樵夫牧竖且或过而
慢焉而此二殿独以托于泰山之麓元君之宫焚香
上谒者无敢不合掌跪拜使正名之曰皇太后固未
必其能使天下之人虔恭敬畏之若此是固大圣人
之神道设教使民由之而不知者乎其与宋之托天
书以夸契丹者相去远矣以其事为国史之所不及
载故序而论之俾后之人有以览焉
  裴村记
呜呼自治道愈下而国无彊宗无彊宗是以无立国
卷五 第 2a 页
无立国是以内溃外畔而卒至于亡然则宗法之存
非所以扶人纪而张国势者乎余至闻喜县之裴村
拜于晋公之祠问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释耒而陪
拜者出至官道旁读唐时碑载其谱牒世系登陇而
望十里之内邱墓相连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
十人盖近古氏族之盛莫过于唐而河中为唐近畿
地其地重而族厚若解之柳闻喜之裴皆历任数百
年冠裳不绝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
之际而未尝一仕其朝猗氏之樊王举义兵以抗高
欢之众此非三代之法犹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
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自唐之亡
卷五 第 2b 页
而谱牒与之俱尽然而裴枢辈六七人犹为全忠所
忌必待杀之白马驿而后篡唐氏族之有关于人国
也如此至于五代之季天位几如奕棋而大族高门
降为皂隶靖康之变无一家能相统帅以自保者夏
县之司马氏举宗南渡而反其里者未百年也呜呼
此治道之所以日趋于下而一旦有变人主无可仗
之大臣国人无可依之巨室相率奔窜以求苟免是
非其必至之埶也与是以唐之天子贵士族而厚门
荫盖知封建之不可复而寓其意于士大夫以自卫
于一旦仓黄之际固非后之人主所能知也予尝历
览山东河北自兵兴以来州县之能不至于残破者
卷五 第 3a 页
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而不尽恃乎其长吏及至河
东问贼李自成所以长驱而下三晋之故慨焉伤之
或言曰崇祯之末辅臣李建泰者曲沃人也贼入西
安天子临朝而叹建泰对言臣郡当贼冲臣请率宗
人乡里出财百万为国家守河上大喜命建泰督师
亲饯之正阳门楼举累朝所传之御器而酌之酒因
以赐之未出京师平阳太原相继陷建泰不知所为
师次真定而贼已自居庸入矣此其人材之凡劣固
又出于王铎张浚之下(二人皆唐末宰相统/师出讨而败绩者)而上之人无权
以与之无法以联之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乃欲其大
臣者以区区宰辅之虚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
卷五 第 3b 页
不可得之数也周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五曰
宗以族得民观裴氏之与唐序亡亦略可见矣夫不
能复封建之治而欲藉士大夫之埶以立其国者其
在重氏族哉其在重氏族哉
  齐四王冢记
自青州而西三十馀里淄水之东牛山之左大道之
南穹然而高者四大冢焉郦道元水经注曰水南山
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
王冢也余考田氏之称王者五而王建迁于共以死
所谓四王则威宣湣襄是矣威宣二王当齐全盛之
日其厚葬固宜独是湣王杀死于莒齐之七十馀城
卷五 第 4a 页
皆巳为燕田氏之绝而无主者五年而田单以一邑
之兵一战破燕收数千里之地而迎王子于城阳之
山中其时君臣新立人民新定死者未吊伤者未起
反故王之丧于莒而葬之其制不少杀于威宣二王
之旧吾是以知襄王之孝田单之忠而三代以下之
为人臣子者莫能及也吾尝考地理之志有周厉王
之墓在霍州东北王流于彘卒且葬焉宣王即位而
未之能复也诗人志之曰韩侯取妻汾王之甥厉王
也而谓之汾王刺宣王也故厉王称汾而湣王不称
莒也是襄王之孝也或曰厚葬非礼也子奚取焉曰
此常论也乃齐之二王既以为故事矣宋元公告其
卷五 第 4b 页
群臣请无及先君而仲几不可又况于处变之日乎
然则后之人君不幸而遇国家之变其如齐之襄王
其如周之宣王请择于斯二君者
  五台山记
五台山在五台县东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距繁峙县
一百三十里史炤通鉴注曰五台山在代州五台县
山形五峙相传以为文殊示现之地华严经疏云清
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山也岁积坚冰夏仍飞雪
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
之台故曰五台余考昔人之言五台者过侈有谓环
基所至五百馀里有谓四埵去中台各一百二十里
卷五 第 5a 页
东埵为赵襄子所登以临代国南埵为帝尧遭洪水
系舟之处北埵夏屋山后魏孝文驻跸之所西埵天
池隋炀帝避暑之龙楼凤阁者皆太广远而失其实
惟今山志所言五台者近是北台最高后人名之叶
斗峰有龙湫其东二十里为华严岭又东二十里为
东台上可观日出其东为龙泉关路自北台而南二
十里为中台其巅西北有太华泉又西十五里为西
台其西叠嶂数十里北有秘魔崖东南有清凉岭惟
南台稍远去中台可五十里五峰周遭如城其巅风
甚烈不可居而佛寺之大者五六皆在谷中其地寒
不生五谷木有松无柏亦有民人以樵采射猎为业
卷五 第 5b 页
在古建国时当为林麓之地中代以下而吾人之逃
于沸者居焉于是山始名而亦遂为其教之所有然
余考之五台在汉为虑虒县而山之名始见于齐其
佛寺之建当在后魏之时而彼教之人以为摄摩腾
自天竺来此即居是山不知汉孝明图像之清凉台
在雒阳而不在此也余又考之北齐书但言突厥入
境代忻二牧马数万匹在五台山北柏谷中避贼隋
书但言卢太翼逃于五台山地多药物与弟子数人
庐于岩下萧然绝世以为神仙可致而已至唐书王
缙传始言五台山有金阁寺铸铜为瓦涂金于上照
耀山谷费钱巨亿万缙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台山
卷五 第 6a 页
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于是此山
名闻外夷至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见于敬宗之纪
而五代史则书有胡僧游五台山庄宗遣中使供顿
所至倾动城邑又书五台山僧继○为刘承钓鸿胪
卿能讲华严经四方供施多积蓄以佐国用五台当
契丹界上继○常得其马以献号添都马元史则书
武宗至大二年二月癸亥皇太后幸五台山三月巳
丑令高丽王随太后之五台山英宗至治二年五月
甲申车驾幸五台山庚寅禜星于五台山夫以王缙
之为相庄宗武宗英宗之为君其事亦可知矣然此
皆山志所不载问之长老亦无有知其迹者此在三
卷五 第 6b 页
四百年之间而不能记述已如是矣而况于摩腾之
始来文殊之示现乎其山中雨夜时吐光燄易曰泽
中有火革深山巨壑无佛之处亦往往有之不足辨
呜呼韩公原道之作至于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而
李文饶为相能使张仲武封刀付居庸关而不敢纳
五台之逃僧盖君子之行王道者其功至于如此而
吾以为当人心沈溺之久虽圣人复生而将有所不
能骤革则莫若择夫荒险僻绝之地如五台山者而
处之不与四民者混犹愈于纵之出没于州里之中
两败而不可禁也作五台山记
  拽梯郎君祠记
卷五 第 7a 页
忠臣义士性也非慕其名而为之名者国家之所以
报忠臣义士也报之而不得其名于是姑以其事名
之以为后之忠臣义士者劝而若人之心何慕焉何
恨焉平原君朱建之子骂单于而死而史不著其名
田横之二客自刭以从其主而史并亡其姓录其名
者而遗其晦者非所以为劝也谓忠义而必名名而
后出于忠义又非所以为情也余过昌黎其东门有
拽梯郎君祠云方东兵之入遵化薄京师下永平而
攻昌黎也俘掠人民以万计驱使之如牛马是时昌
黎知县左应选与其士民婴城固守而敌攻东门甚
急是人者为敌舁云梯至城下登者数人将上矣乃
卷五 第 7b 页
拽而覆之其帅磔诸城下积六日不拔引兵退城得
以全事闻天子立擢昌黎知县为山东按察司佥事
丞以下迁职有差又四年武陵杨公嗣昌以巡抚至
始具疏上请邑之士大夫皆蒙褒叙民兵死者三十
六人立祠祀之而杨公曰是拽梯者虽不知何人亦
百夫之特乃请旨封为拽梯郎君为之立祠呜呼吾
见今日亡城覆军之下其被俘者虽以贵介之子弦
诵之士且为之刈薪刍拾马矢不堪其苦而死于道
路者何限也而郎君独以其事著吾又闻奢寅之攻
成都也一铳手在贼梯上得间向城中言曰我良民
也贼以铁索系我守梯我仰天发铳未尝向官军也
卷五 第 8a 页
今夜贼饮必醉可来救我官军如其言夜出斫营火
其梯贼无得脱者而铳手死矣若然忠臣义士岂非
本于天性者乎郎君之祠且二十馀年而幸得无毁
不为之记无以传后张生庄临亲其事者也故以其
言书之
  复庵记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
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
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
卷五 第 8b 页
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
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
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
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余尝一宿
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
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
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
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
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
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
卷五 第 9a 页
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
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贞烈堂记
古之人所以传于其后者不以其名而以其实不以
其天而以其人以其名以其天者世人之所以为荣
以其实以其人者君子之所脩而不敢怠也晋生文
煜关中之通士也名其堂曰贞烈而请为之记其言
曰余之祖妣临潼王府镇国中尉怀墀女也归于晋
生余考及二姑年十九而余祖考亡余考方四岁守
节不二迄六十有八而终崇祯末巡按御史金公毓
峒以事上闻请行旌表命未下而寇至二姑死焉故
卷五 第 9b 页
堂以贞烈名也余又读朝邑李君楷所为传则二姑
者一适西安右卫昭信校尉王宏祖一适临潼王府
奉国中尉谊濋并封安人早寡寇至之日各自投于
井长姑之子寅年十三从焉盖三世而其节不陨可
无愧其名也已史言郭昌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主
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生光武郭皇后
此特居室之常行尔而当时称之史册载之其后郭
后虽出而东海恭王犹得保其馀庆以垂于后嗣乃
晋氏之先祖妣其治家如郭主加以柏舟之节其女
与外孙守死不辱有卓绝之殊轨焉属当岸谷之变
门户衰微无能光大其业使声闻烜赫传之彤管而
卷五 第 10a 页
仅以一堂之名托之文字以示子孙不忘此又其遇
之悬于天寔命不同而可为悲悼者也然君子之为
教于家有百世之规而不以一时之所遇为兴替易
不云乎家人利女贞自今以往晋氏之为女者必贞
以宜其家为子者必孝于亲必忠于君以显于其国
则受介福于王母以大其门者不在其身将在其子
孙而斯堂之名永世弗坠必有继中垒而修列女之
传者焉余濡笔俟之矣
  杨氏祠堂记
天下之事盛衰之形众寡之数不可以一定而君子
则有以待之所以抚盛而合众者中人以上之所能
卷五 第 10b 页
若夫为盛于衰治众于寡孑然一身之日而有万人
百世之规非大心之君子莫克为之矣古之君子虑
先人之德久而弗昭于是为之祠堂以守之其盛者
及于始祖古之君子虑宗人之涣而无统于是岁合
子姓于祠而教之孝奠爵献俎毕而馂食以教之礼
其子孙之众或至于数千百人此祠堂之所由兴而
祭法之所由传也常熟杨子常先生通经之士于先
朝之末由训导除都昌知县未任以疾归而遭国变
至于今先生年七十有二矣先有一子年二十馀以
卒晚得一子又殇而其兄子亦中岁夭折今其族孙
之在者不过二十馀人其先世自关中来祖父并为
卷五 第 11a 页
农风尚朴质高祖以上不能举其讳字自迁常熟以
来复无显者及先生始仕宦今白首老矣无亲子孙
夫人之情于身且若此遑恤其后乎而先生曰不然
吾父虽农在里中颇能言民疾苦以达于县吏而除
其菑当不至于无嗣以五服之间得一二十人以合
其欢而教之以孝以礼岂必其中无能学以大其宗
者以吾之年虽老且独而幸有薄田之入为先祖父
所遗可以举先人未行之事而传之其后人于是即
祖墓之旁建屋三楹为祠堂以奉其先人并诸父兄
子姓之亡者其下为田若干亩以供岁时之祭定其
仪秩其品简而文约而不陋曰及吾身存与诸孙行
卷五 第 11b 页
礼其中使诸孙之继我如今日焉先德其母坠已又
于其墓之旁植木开河通水凡世俗所为安死利生
之法无不备此非所谓衰而有盛之心寡而能众之
事者乎易曰可大则贤人之业传曰人定能胜天吾
以卜杨氏之昌于其后必也承先生之命而为之记
  华阴王氏宗祠记
昔者孔子既没弟子录其遗言以为论语而独取有
子曾子之言次于卷首何哉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
以立天下之人伦而孝弟人伦之本也慎终追远孝
弟之实也甚哉有子曾子之言似夫子也是故有人
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
卷五 第 12a 页
国家先王之于民其生也为之九族之纪大宗小宗
之属以联之其死也为之疏衰之服哭泣殡葬虞附
之节以送之其远也为之庙室之制禘尝之礼鼎俎
笾豆之物以荐之其施之朝廷用之乡党讲之庠序
无非此之为务也故民德厚而礼俗成上下安而暴
慝不作自三代以下人主之于民赋敛之而已尔役
使之而巳尔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
理而听民之所自为于是乎教化之权常不在上而
在下两汉以来儒者之效亦可得而考矣自二戴之
传二郑之注专门之学以礼为宗历三国两晋南北
五季干戈分裂之际而未尝绝也至宋程朱诸子卓
卷五 第 12b 页
然有见于遗经而金元之代有志者多求其说于南
方以授学者及乎有明之初风俗淳厚而爱亲敬长
之道达诸天下其能以宗法训其家人而立庙以祀
或累世同居称之为义门者亦往往而有十室之忠
信比肩而接踵夫其处乎杂乱偏方闰位之日而守
之不变孰劝帅之而然哉国乱于上而教明于下易
曰改邑不改井言经常之道赖君子而存也呜呼至
于今日而先王之所以为教贤者之所以为俗殆澌
灭而无馀矣列在搢绅而家无主祏非寒食野祭则
不复荐其先人期功之惨遂不制服而父母之丧多
留任而不去同姓通宗而不限于奴仆女嫁死而无
卷五 第 13a 页
出则责偿其所遣之财昏媾异类而胁持其乡里利
之所在则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于是机诈之变日深
而廉耻道尽其不至于率兽食人而人相食者几希
矣昔春秋之时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而秉礼之
邦守道之士不绝于书未若今之滔滔皆是也此五
帝三王之大去其天下而乾坤或几乎息之秋也又
何言政事哉吾友华阴王君宏撰邻华先生之季子
而为徵华先生后者也游婺州二年而归乃作祠堂
以奉其始祖聚其子姓而告之以尊祖敬宗之道其
乡之老者喟然言曰不见此礼久矣为之兆也其足
以行乎孟子有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夫躬行孝弟
卷五 第 13b 页
之道以感发天下之人心使之惕然有省而观今世
之事若无以自容然后积污之俗可得而新先王之
教可得而兴也王君勉之矣
  书孔庙两庑位次考后
予居苏之昆山崇祯初先师庙东西两庑坏予时为
博士弟子一日过之见神位在瓦砾中与同学二三
生拾取命工修完奉之东斋告于邑之长官越二年
始复其故因考史记家语及今代阙里之书多有不
同以大明会典为定而友人归生庄作两庑位次考
一通受而藏之几五十年来关中得合阳宁生浤丁
祭考义亦崇祯中作大略相同然两庑位东西相对
卷五 第 14a 页
以次列及门弟子毕而后及左氏公羊谷梁三子暨
汉以下诸儒此旧制也嘉靖九年采诸臣之议有黜
者有改祀者于是东庑之弟子三十三而西庑二十
九左丘明跻秦非之上伏胜跻颜哙之上孔安国跻
谷梁赤之上而自此以下时代先后大率倒误当日
东西之位仍如旧次虽有阙者而不复更移盖亦知
二郑贾服诸儒传经之功不可没而有待于异日之
重议此秉礼者之微意也予恐后之人不知而欲循
时代以正东西之次又悲夫亡友之遗墨犹存而不
获共论此也乃书其末以俟后人归生名庄更名祚
明工草隶为东吴高士
卷五 第 14b 页
  书广韵后
余既表广韵而重刻之以见自宋以前所传之韵如
此然惜其书之不完也路史曰周有井伯广韵曰子
牙后今井下无此文又曰广韵云汉有䣙城后今䣙
字灰等二韵两收而亦无此文又引䣙下云乡名在
右扶风而今灰韵注但乡名二字困学记闻曰广韵
以贲为姓古有勇士贲育今贲下但亦姓二字又曰
广韵云后蜀录有法部尚书屯度又曰广韵引何氏
姓苑有况姓庐江人今屯下况下但又姓二字礼部
韵略引广韵佊字注云论语子西佊哉轲字注云孟
子居贫轗轲故名轲字子居今并无此文又注鼮字
卷五 第 15a 页
云汉光武得此鼠窦攸识之广韵以为终军误今亦
无终军之文也太原传山曰宋姚宽战国策后序引
广韵七事晋有大夫芬质芊干者著书显名安陵丑
雍门中大夫蓝诸晋有亥唐赵有大夫肁贾齐威王
时有左执法公旗蕃盖注中凡言又姓者必以其人
实之而今书皆无其文又史炤通鉴释文所引广韵
其不载于今书者亦多也十干皆引尔雅岁阳而戊
下不引著雍又考之玉海言广韵凡二万六千一百
九十四言注一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今仅二
万五千九百二言注一十五万三千四百二十一字
则注之删去者三万八千二百七十一而正文亦少
卷五 第 15b 页
二百九十二言矣又文献通考曰有陆法言长孙讷
言孙愐三序今止愐序又言首载景德祥符敕牒今
亦无之则亦后人删去之矣其幸而存者天之未丧
斯文也呜呼惜哉
  读宋史陈遘
吾读宋史忠义传至于陈遘史臣以其婴城死节而
经制钱一事为之灭损其辞但云天下至今有经总
制钱名而不言其害民之罪又分其咎于翁彦国愚
以为不然鹤林玉露曰宣和中大盗方腊扰浙东王
师讨之命陈亨伯(宋人讳高宗嫌名/称其字曰亨伯)以发运使经制东南七
路财赋因建议如卖酒鬻糟商税牙税与头子钱楼
卷五 第 16a 页
店钱皆少增其数别𠪾收系谓之经制钱其后卢宗
原颇附益之至翁彦国为总制使仿其法又收赢焉
谓之总制钱靖康初诏罢之军兴议者请再施行色
目寝广视宣和有加焉以迄于今为州县大患初亨
伯之作俑也其兄闻之哭于家庙谓剥民敛怨祸必
及子孙其后叶正则作外稿谓必尽去经总钱而天
下乃可为治平乃可望也然则宋之所以亡自经总
制钱而此钱之兴始于亨伯虽其固守中山一家十
七人为叛将所害而不足以偿其剥民之罪也孔子
述古书之文凡纣之臣附上而雠敛者虽飞廉之死
不得与于三仁之列若亨伯之为此也其初特一时
卷五 第 16b 页
权宜之计而遗祸及于无穷是上得罪于艺祖太宗
下得罪于生民而断脰决腹一暝于中山不过匹夫
匹妇之为谅而巳焉得齿于忠义哉知此然后天下
之为人臣者不敢怀利以事其君而但以一死自托
于忠臣之列矣
  汝州知州钱君行状
崇祯十四年二月辛亥贼陷汝州知州钱君死之君
讳祚徵字君远其先吴越王裔居池之青阳国初迁
于莱为掖县人君七岁出嗣其从叔父一夔为之子
事其嗣大母杜氏如其父母大母之党有烦言君言
于大母施子诸姻属甚周以是大母安之中天启元
卷五 第 17a 页
年举人大母终哀毁如父丧署恩县教谕三年除汝
州知州汝为流贼出入孔道又有土贼聚至万人依
山为巢百姓苦之君至则简乡勇衙兵得千馀人佯
为城守计忽夜半开门出从间道踰山谷步行抵其
巢贼方纵酒不为备急击大破之君策贼众难尽诛
乃释其俘招之仍令民千家立一寨有警相救贼屡
失利其头目鲁加勒等遂诣州降南召登封诸贼闻
之亦来降君简其骁健送军门效用馀给牛种遣之
汝人少休君守汝三年多善政及是年正月贼陷河
南府遂犯汝州君斩麾下之言𣢾贼者以徇率兵婴
城固守贼攻城君中流矢力疾乘城督战数日二月
卷五 第 17b 页
庚戌大风霾贼以火箭射城上城上发炮应之风逆
火反楼堞尽焚贼乘之入君被执大骂不屈被击仆
地加以炮烙一宿死年四十七弟祉徵从子青仆十
馀人皆死无一还者巡抚臣高名衡以闻奉旨下部
议恤未覆子大受县学生痛父节未表于先朝惧后
世之没而无传也乃质言其事以告于余而为之状
  吴同初行状
自余所及见里中二三十年来号为文人者无不以
浮名苟得为务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砥
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已而又得吴生吴
生少余两人七岁以贫客嘉定于书自左氏下至南
卷五 第 18a 页
北史无不纤悉强记其所为诗多怨声近西州子夜
诸歌曲而炎武有叔兰服少两人二岁姊子徐履忱
少吴生九岁五人各能饮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
持觥至余舍为母寿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
旦日别去余遂出赴杨公之辟未旬日而北兵渡江
余从军于苏归而昆山起义兵归生与焉寻亦竟得
脱而吴生死矣余母亦不食卒其九月余始过吴生
之居而问焉则其母方茕茕独坐告余曰吴氏五世
单传未亡人惟一子一女女被俘子死矣有孙二岁
亦死矣余既痛吴生之交又念四人者持觥以寿吾
母而吾今以衰绖见吴生之母于悲哀其子之时于
卷五 第 18b 页
是不知涕泪之横集也生名其沆字同初嘉定县学
生员世本儒家生尤夙惠下笔数千言试辄第一风
流自喜其天性也每言及君父之际及交友然诺则
断然不渝北京之变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诔见
称于时与余三人每一文出更相写录北兵至后遗
余书及记事一篇又从余叔处得诗二首皆激烈悲
切有古人之遗风然后知闺情诸作其寄兴之文而
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生居昆山当抗敌时守城不
出以死死者四万人莫知尸处以生平日忧国不忘
君义形于文若此其死岂顾问哉生事母孝每夜归
必为母言所与往来者为谁某某最厚死后炎武尝
卷五 第 19a 页
三过其居无已则遣仆夫视焉母见之未尝不涕泣
又几其子之不死而复还也然生实死矣生所为文
最多在其妇翁处不肯传传其写录在余两人处者
凡二卷
  书吴潘二子事
先朝之史皆天子之大臣与侍从之官承命为之而
世莫得见其藏书之所曰皇史宬每一帝崩修实录
则请前一朝之书出之以相对勘非是莫得见者人
间所传止有太祖实录国初人朴厚不敢言朝廷事
而史学因以废失正德以后始有纂为一书附于野
史者大抵草泽之所闻与事实绝远而反行于世世
卷五 第 19b 页
之不见实录者从而信之万㦄中天子荡然无讳于
是实录稍稍传写流布至于光宗而十六朝之事具
全然其卷帙重大非士大夫累数千金之家不能购
以是野史日盛而谬悠之谈遍于海内苏之吴江有
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
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
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
家所藏文集奏疏怀𥿄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
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
之交二子皆居江村潘稍近每出入未尝不相过又
数年潘子刻国史考异三卷寄予于淮上予服其精
卷五 第 20a 页
审又一年予往越州两过其庐及余之昌平山西犹
一再寄书来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
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
欲著书其居邻故阁辅朱公国桢家朱公尝取国事
及公卿志状疏草命胥钞录凡数十帙未成书而卒
廷鑨得之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
足道也廷鑨死无子家赀可万金其父允城流涕曰
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
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
重列诸参阅姓名中书凡百馀帙颇有忌讳语本前
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
卷五 第 20b 页
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
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
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
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
直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
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
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
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
产所杀七十馀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当鞫讯时或
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
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
卷五 第 21a 页
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
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
其节余谢不敢二子少余十馀岁而予视为畏友以
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子薄其人
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二子所著书若干
卷未脱稿又假子所蓄书千馀卷尽亡予不忍二子
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且其人实史才
非庄生者流也
  歙王君墓志铭
王君以崇祯十四年卒后三年国变王君之子玑流
寓于吴又一年而不孝始识王生因以知王生之人
卷五 第 21b 页
与其世德之概与王生交一年而王生以状请铭不
孝以母未葬弗敢作也又一年卜葬葬有日而王生
复来请铭不孝不获辞而铭之君讳时沐字惟新其
先歙之泽富人在唐曰秘阁校正希羽十七传至名
关者避元乱徙而东为龙溪始祖又八传至于君君
大父讳福凤始业行盐父讳正宠承其业以至于君
君以其故不克读书然君虽业盐而孝友急公好施
有远见能自树乃过于世之君子若所云事其慈母
与父妾尽礼而友爱弟时洸终其身则其孝友也祖
墓之木为不肖者伐且鬻其旁地君为捐金赎之泽
富有宗祠君重作之龙溪其急大义也叔正完客杭
卷五 第 22a 页
而病曰于我葬外舅卒遗孤一人曰于我长其他恤
人穷振人困多类是是其好施也同事欲因君请院
司据西龙为盐窝君止之无何并抵罪西龙商独免
其有远见也好从士君子而耻谒贵人邑有司欲宾
之不就其能自树也凡此皆余之所信于王生者也
君享年六十有七娶朱氏子四长玑杭州府钱塘县
学生员次文秩次文秋次文芑孙六曾孙二以卒之
年十二月甲子葬于其里象山之麓盖王氏中世为
商而通经义思用之天下者自玑始自君之没而家
益落玑遂走京师历蓟抵宁远观列边之大势每以
大计干当事者不用转客东莱而闻京师之变哭先
卷五 第 22b 页
皇帝于莱山之阳驰至南都而公卿又无下士者遂
僦居于吴著信书一编以示余而为之太息焉此固
宋之遗臣所隐晦而不敢笔之书者也而王生之不
挠于时若此其抱济物之才而发愤于大义又若此
非世德之遗而能然乎铭曰
不知其人视其子子为信人为节士呜呼君兮永宅

  山阳王君墓志铭
往余在吴中常郁郁无所交出门至于淮上临河不
度徬徨者久之因与其地之贤人长者相结而王君
起田最与余善自此一二年或三四年一过也王君
卷五 第 23a 页
与余同年月生而长余二十馀日其行事虽不同而
意相得凡余心之所存及其是非好恶无不同者虽
不学古而闇合于义仁而爱人乐善不倦其天性然
也生八岁而孤事母孝事其兄恭其居财也有让少
为帖括之学及中年遂闭户不试家颇饶每受人之
负折劵不较以是其产稍落而四方宾客至者未尝
不与之周旋当余在太原而余友潘力田死于杭系
累其妻子以北少弟耒年十八孑身走燕都介余一
苍头以见王君王君曰我固闻之宁人尝与我言潘
君力田贤士也不幸以非命终而宁人之友之弟则
犹之吾弟也迎而舍之比其归也则曰家破矣可奈
卷五 第 23b 页
何吾有女年且笄将婿子间二年耒遂就昏王君与
耒非素识也特以宁人之友故而余在远弗及为之
从臾也每为余言子行游天下二十年年渐衰可已
矣幸过我卜筑一切居处器用能为君办之逡巡未
果而别君之日持觞送我大河之北留一宿视余上
马为之出涕若将不复见者乃明年余遂有山东之
厄而海岱以南地大震君亦为里中儿所齮龁意不
自得又明年六月庚午君卒惟君生平以朋友为天
伦其待余如昆弟而余以穷厄蹇连无能申大义于
诈愚凌弱之日者以十九年之交再三之约而不获
与之分宅卜邻同晨共夕其终也又不获视其含敛
卷五 第 24a 页
而抚其遗孤吁可悲矣君讳略字起田淮安山阳人
家清江浦之南卒时年五十七娶方氏子一宽将以
卒之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地之先茔而子婿耒以
状及宽书来是不可以无铭铭曰
少而孝长而恭好礼而敦乐善而从为义勇而与人
忠胡天不吊而降此鞠凶士绝弦人罢舂以斯铭告
无穷
  富平李君墓志铭
关中故多豪杰之士其起家商贾为权利者大抵崇
孝义尚节槩有古君子之风而士人独循循守先儒
之说不敢倍嘉靖中高陵三原为经生领袖其后稍
卷五 第 24b 页
衰而一二贤者犹能自持于新说横流之日以余所
闻李君盖可谓笃信好学而不更其守者邪李氏之
先山西之洪洞人元时迁美原洪武初县废为富平
人数传至君之曾祖讳朝观者为边商以任侠著关
中与里豪争渠田为齮龁以死而君之祖讳希奎走
阙下上书愬天子直其事大猾以次就法报父雠名
动天下乃其家遂中落至君之考讳效忠中武举稍
复振君始以文补邑诸生君少而刚方绩学不怠当
万历之末士子好新说以庄列百家之言窜入经义
甚者合佛老与吾儒为一自谓千载绝学君乃独好
传注以程朱为宗既得事恭定冯先生学益大进君
卷五 第 25a 页
事亲孝其于诸父昆弟恭而有让侍人以严而引之
于道治家冠婚丧祭一如礼法以是年虽少乡人重
之如王彦方黄叔度焉崇祯七年四月壬午以疾卒
年二十七君卒之三月而关中大乱君之考武举君
以哭子继君以没而寇至里中妣杨氏与族人登楼
并焚死李氏之门合良贱死者八十有一人呜呼憯
矣而孤子因笃方三岁迪笃二岁从其母田氏走之
外家以免其后因笃既长乃折节读书巳为诸生旋
弃之为诗文有闻于时而尤潜心于传注之书以力
追先贤盖近年以来关中士子为大全蒙引之学者
自君父子倡之君没越十有三年十月癸酉因笃始
卷五 第 25b 页
葬君于韩家村东南之新阡因笃既与昆山顾炎武
为友且数年而曰吾先人之墓石未立将属之子炎
武不敢辞乃为之撰次其详则困笃之状存焉君讳
映林字晖天其没也乡人私谥曰贞孝先生孙男三
人汉渭泗铭曰
李氏之先以节侠闻及至于君乃续斯文刋落百氏
以入圣门好义力行乡邦所尊何不永年遭室之焚
有封若堂于韩之原惟德绳绳在其后昆
  谒攒宫文一
伏念臣草野微生干戈馀息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
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兹当忌日袛拜山陵履
卷五 第 26a 页
雨露之方濡实深哀痛眷松楸之勿剪犹藉神灵敢
陈于沼之毛庶格在天之驭臣某谨言
  谒攒宫文二
自违陵下即度太行远历关河再更寒暑兹以孟秋
之望重修拜奠之仪身先旅雁过绝塞而南飞迹似
流萍随百川而东下感河山之如故悲灌莽之方深
庶表忱思伏祈昭鉴
  谒攒宫文三
臣炎武臣因笃江左竖儒关中下士相逢燕市悲一
剑之犹存旅拜桥山痛遗弓之不见时当春暮敬撷
村蔬聊摅草莽之心式荐园陵之事告四方之水旱
卷五 第 26b 页
及此弥年乘千载之风云未知何日伏惟昭格俯鉴
丹诚
  谒攒宫文四
自违陵下今又八年濩落关河差池烽火想遗弓而
在望怀短策以靡前每届春秋独泣苍梧之野多更
甲子仍怜绛县之人朔气初收光风渐转敬羞蕴藻
重展松楸虽鼎俎之久虚幸罘罳之未坏黄图如故
乍惊失鹿之辰白首无归终冀攀龙之日仰凭明命
得遂深祈
  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
盖闻宣气为山众阜必宗乎乔岳明徵在圣群言实
卷五 第 27a 页
总于真儒自夫化缺三雍风乖四始两汉而下维多
保残守缺之人六经所传未有继往开来之哲惟绝
学首明于伊雒而微言大阐于考亭不徒羽翼圣功
亦乃发挥王道启百世之先觉集诸儒之大成然而
代运当屯蓍占得遁官方峻直难久立于朝端祠禄
优游每自安于林下眷此云台之侧实为寄禄之邦
子静书中羡希夷之旧隐启蒙序末题真逸之新名
虽风声远隔于殊方而道德实同乎一统家传户诵
久已无间寰区春祀秋尝独此未瞻庙貌于是邑之
荐绅耆旧以及学士青衿无不博考遗编深嗟阙典
睇琳宫之绚烂悲木铎之幽沉爰有廷揆张君山史
卷五 第 27b 页
王君蒐采于前子德李君适之宋君宣扬于后而会
炎武跋涉关河留连原巘发遐情于五岳寻坠绪于
千年即云台旧院之西度香火专祠之地重邀茂宰
(华阴令/迟维城)赞此良图萃人力以作新捐缗钱而倡导卜神
涓吉庀村效工右带流泉来惠风之习习前凭岳麓
状盛德之峨峨将使俎豆增崇章逢无绝敬泚衰芜
之笔式陈邪许之辞
亭林文集卷之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