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587-064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汴京遗迹志卷十二   明 李 濂 撰
  杂志一
   汴宋九帝纪年
宋太祖姓赵氏讳匡胤其先涿郡人庚申以殿前都点
检受周禅时年三十三因五代之旧都汴在位十七年
丙子崩寿五十
   改元三 (建隆三/开宝九)  (乾德五/)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587-0640b.png
太宗讳炅初名匡义太祖之弟赐名光义封晋王丙子
嗣立时年三十七在位二十二年丁酉崩寿五十九
   改元五 (太平兴国八/淳化五) (雍熙四/至道三) (端拱二/)
真宗讳恒初名元侃太宗第三子丁酉嗣立时年二十
九在位二十六年壬戌崩寿五十五
   改元五 (咸平六/天禧五) (景德四/乾兴一) (大中祥符九/)
仁宗讳祯初名受益真宗太子壬戌嗣立时年十二在
位四十一年癸卯崩寿五十四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587-0641a.png
   改元九 (天圣九/宝元二) (明道二/康定一) (景祐四/庆历八)
       (皇祐五/) (至和二/) (嘉祐八/)
英宗讳曙初名宗实濮安懿王子诏立为皇子癸卯嗣
立时年三十三在位四年丁未崩寿三十八
   改元一 (治平四/)
神宗讳顼英宗太子丁未嗣立时年十九在位十八年
乙丑崩寿三十八
   改元二 (熙宁十/元丰八)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587-0641b.png
哲宗讳煦初名佣神宗太子乙丑嗣立时年十岁在位
十五年庚辰崩寿二十五
   改元三 (元祐八/元符三) (绍圣四/)
徽宗讳佶神宗第十一子封端王庚辰嗣立时年十九
在位二十五年乙已禅位于太子丁未金人陷中原北
狩后九年乙卯崩于五国城寿五十四
   改元六 (建中靖国一/政和七) (崇宁五/重和一) (大观四/宣和七)
钦宗讳桓徽宗太子乙已受禅嗣位时年二十五丁未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587-0641c.png
金人陷中原北狩后三十四年庚辰崩寿六十一
   改元一 (靖康一/)
  一统志 宋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真宗永定
  陵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神宗永裕陵哲宗永
  泰陵皆在河南府巩县西南
  周密癸辛杂识 徽宗钦宗初葬五国城后数遣
  祈请使欲归梓宫凡六七年而后许以梓宫送行
  在高宗亲至临平奉迎易缌服寓于龙德别宫一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587-0641d.png
  时朝野以为一大事诸公论功受赏者几人费于
  官帑者大不赀先是选人杨炜贻书执政以为真
  伪未辨左宣义郎王之道亦上奏乞命大臣斲而
  视之既而礼官请用安陵故事梓宫入境即承之
  以椁仍纳衮冕翚衣于椁中不改敛遂从之近者
  杨髡盗发诸陵于二陵梓宫内略无所有其一止
  有朽朩一段其一则朩灯檠一事耳当时已逆料
  其真伪不可知不欲逆诈亦聊以慰一时之人心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587-0642a.png
  耳盖二帝遗骸飘流沙漠初未尝还也哀哉
  王鏊读宋史 宋自建隆至庆历人主以恭恕为
  心宰辅以宽厚称上意天下称治至神宗狭小宋
  家制度欲大有为而王安石相之凡祖宗之制一
  切扫去天下骚然遂基一代之乱元祐初召用司
  马光凡新法之不便民者一切扫去绍圣间章蔡
  得志复取元祐之政一切扫去追夺司马光等官
  蔡京继之而元祐元符诸贤窜徙殆尽又倡为丰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587-0642b.png
  亨豫大之说以侈靡蛊惑君心遂致中原沦陷左
  衽而二帝蒙尘矣悲夫
   宋官制沿革
按宋官制沿革各家纪载互有异同惟黄琦元礼论宋
之新旧官制颇为详密其略曰国朝自太祖设官分职
多袭五代之制虽稍有增损大体仍旧唐制省部寺监
之官无所职掌别领内外任使省部寺监别设主判官
员额惟以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乾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587-0642c.png
德二年始置参政为宰相副贰初以薛居正吕馀庆为
之宰相所居省谓之中书门下国政所出兵政𨽻枢密
院承五代之制有使副使太宗朝命石熙载以枢密直
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后以张士逊为知枢密院事寇准
温仲舒同知枢密院事治平中郭逵以检校太保同签
书枢密院事故枢密有使副使知院同知院签书院员
额与中书号为二府尚书置判尚书都省一员掌百官
赴省集议及大祀受䄡戒之事六部各有主判率以学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587-0642d.png
士待制馆閤官领之吏部即审官东院掌尚书左选审官
西院掌尚书右选吏部南曹掌侍郎左选三班院掌侍
郎右选流内铨考功郎官之职也户部郎三司使尚书
之任也其官崇职重久次者为使稍轻则为权使资浅
则为权发遣使公事度支副使户部副使盐铁副使各
一员此侍郎之任也别置子司判官八员度支判官户
部判官盐铁判官各一员所掌本曹郎官之职也判会
案一员掌造器械唐军器监职也判脩造案一员唐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587-0643a.png
工部将作少府监职也判磨勘司一员掌勾考唐比部
职也判(阙/)院一员掌审司出纳及审覆百官诸司兵级
请俸旧兼禁军以繁冗别立诸司专计司掌之以分其
职判理欠司一员掌催促诸路遗欠礼部有判部及判
礼部贡院即尚书侍郎之任内兵部事归枢府工部事
归三司故此二部不设主判官多以别官兼之刑部则
判审刑院及详议官掌详覆诸路奏案是其职也翰林
学士袭唐制以六员为额其带知制诰即釐本院职事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587-0643b.png
其别领省府职任即不带知制诰内年德俱重者一员
为承旨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其任即给事中
也而𨽻枢密院知制诰即中书舍人之职也御史台虽
有大夫员而不除以中丞为台长次侍御史知杂事侍
御史里行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监
察御史里行已上为谏官以别官兼领官即为知谏院
同知谏院亦有正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者九寺则判太
常寺礼院即卿之任也资轻者为知院同知院兼掌博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587-0643c.png
士之职宗正有判寺一员太仆职属群牧司有制置使
一员以枢府及学士领之有判官一员大理则纠察在
京刑狱是其职也鸿胪归客省四方馆光禄司农太府
其职皆𨽻三司卫尉无所总辖其职分为金吾衔仗司
其环卫之任分𨽻三衙皇城司故此五寺别无置司并
主判官员秘书省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谓之三馆与
秘閤同𨽻本省有直馆直院直閤校理馆閤校勘谓之
馆职初除于本省供职一年出补内外任使昭文史馆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587-0643d.png
有直馆集贤院有学士脩撰直院校理秘閤有直閤校
理又有判秘书省秘閤一员专掌省事国子监有判其
资浅者为同知或同管即祭酒司业之任博士转而为
直讲将作少府军器三监之职并属三司而都水无常
员遇兴役即差官亦系三司差人迨熙宁兴役法水利
方置判司农寺并司农寺丞员阙建大理寺方置权发
遣大理少卿公事二员职掌官外有学士待制等员惟
观文殿大学士仁宗朝以贾昌朝辞使相特建此职仍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587-0644a.png
诏非曾任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
殿学士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侍讲学士龙图天章宝
文閤学士直学士枢密直学士三閤待制皆为侍从清
望之选并无职掌多带职以领在内省府寺监在外藩
方任使自资政以上多以授二府旧臣此国朝旧制如
此元丰初始命置局详定官制在内设尚书省置令左
右仆射门下省置侍中中书省置令已上为宰相而两
令侍中不除人尚书有左右丞门下中书各有侍郎枢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587-0644b.png
密院有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已上为执政官尚
书六部吏部一尚书二侍郎分掌四选吏部司封司勋
考功属焉户部一尚书二侍郎分左右曹而户部度支
金部仓部属焉礼部一尚书一侍郎礼部祠部主客膳
部属焉兵部一尚书一侍郎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属焉
刑部一尚书一侍郎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属焉工部一
尚书一侍郎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属焉每部郎官二员
知州已上资序及阶官朝议大夫已上为郎官馀员外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587-0644c.png
惟吏部户部刑部郎官各置四员以其剧曹也左右司
郎官各二员通纠六部号都司专佐宰相理省事谓之
宰属翰林学士定以二员为额久次者为承直御史台
官名如旧制而除知杂事及里行之名门下后省置左
散骑常侍而不除人给事中四员起居即一员左谏议
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寓焉中书后省置右散骑常侍而
不除人中书舍人六员起居舍人一员右谏议大夫右
司谏右正言寓焉号两省官秘书省有监少监丞郎校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587-0644d.png
书郎正字著作郎佐郎寓焉号馆职罢直馆院校理等
员阙惟存脩撰直秘閤号贴职而别领在外任使九寺
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有卿少
卿丞簿太常复置博士太祝奉礼协律郎大理则置寺
正评事司直四监将作少府军器置监少监丞簿南外
北外丞已上为寺监官国子监有祭酒司业丞簿太学
有博士正录已上为学官谓职事官罢三司使副及诸
主判官而其职分𨽻诸省部寺监群牧司使名不除而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587-0645a.png
不命官其职皆属太仆寺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
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皆论道之官无专领之职为宰相
兼官以开府仪同三司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号为使相以唐文散阶换省部寺监官归釐本职号阶
官为寄禄官而食其俸以领内外任使以特进易左右
仆射金紫光禄大夫易吏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易五
曹尚书光禄大夫易左右丞正议大夫易列曹侍郎通
议大夫易给舍太中大夫易左右諌议大夫中大夫易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587-0645b.png
秘书监殿中监中散大夫易大卿监朝议大夫易少卿
监朝请朝散朝奉大夫易郎中朝请朝散朝奉郎易员
外郎承议郎易太常国子博士奉议郎易太常秘书监
中丞通直郎易太子中允中舍左右赞善大夫宣德郎
易寺丞宣义即易监丞承事郎易大理评事承奉郎易
太常寺太祝奉礼郎承务郎易寺监主簿自承务郎至
特进为寄禄官大学士至待制其名皆存以为二府罢
政省部长贰给舍谏议补外之职集贤殿脩撰直龙图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587-0645c.png
閤直秘閤号贴职庶僚领在外繁剧任使者带之削去
宪衔检校官留勋十二转自通直郎以上带入衔此为
元丰新制官名即循唐旧典职掌亦仿周礼六官之法

  黄履翁论宋官制 本朝官制有二曰国初旧制
  曰元丰新制旧制之善者则官职分治脉络相统
  禄秩有阶迁转得序也新制之善者则省部诸司
  各有职掌郎曹等官不寄虚名也盖国初惩藩镇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587-0645d.png
  之弊朝官文臣多领外寄九寺三监皆为空官特
  以是寄禄秩班序位而已向所典之事则别有职
  存也至元丰八年取唐六典与廷臣博议踰二年
  而法成本末次第历历条举或正而治之或旁而
  治之或统而治之向者省部寺监之无职今其职
  举矣向者郎曹卿监之虚官今其官定矣此元丰
  新制不为不善也
  王鏊震泽长语 宋初承五代三省无专职台省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587-0646a.png
  寺监无定员类以它官主判三省长官不预朝政
  六曹不釐本务给舍不领本职谏议无言责起居
  不注记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以登
  台閤禁从为显宦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
  要剧为贵途不以勋阶爵邑为轻重名之不正未
  有如宋之甚者也至元丰间始以唐六典而定官
  制
  又曰宋时两制皆文学名天下者始应其选虽一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587-0646b.png
  甲三人亦出知外任然后召试欲其知民事也其
  馀应试率皆一时有盛名者所谓制科是也故文
  学之士不至遗弃又通知民间利病以其曾试于
  外也我朝翰林侍从亦两制之类率用高科一甲
  三人终不外任庶吉士每科或选或不选立法之
  意本欲使之种学绩文以为异日公卿之储士既
  预此选自可坐致清要不复苦心于学又不通知
  民事天下以文学名者不复得预遗才颇多故不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587-0646c.png
  若制科之为得也
   宋登科记总目
太祖建隆元年进士十九人榜首杨砺
    二年进士十一人榜首张去华
    三年进士十五人榜首马适
    四年进士八人榜首苏德祥
  乾德二年进士八人榜首李景阳制科一人
    三年进士一人榜首刘察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587-0646d.png
    四年进士六人榜首李肃制科二人
    五年进士十人榜首刘蒙叟
    六年进士十一人榜首柴成务
  开宝二年进士七人榜首安德裕
    三年进士八人榜首张拱赐十五举未及第
     人司马浦等一百六人本科出身
    四年进士十人榜首刘寅
    五年进士十一人榜首安守亮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587-0647a.png
    六年进士十一人榜首宋准再试取十六人
     落一人诸科九十六人
    七年停贡举
    八年进士三十一人省元王式状元王嗣宗
     诸科二十四人
    九年停贡举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一百九人省元(阙/) 状元吕
     蒙正诸科二百七人十五举以上一百八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587-0647b.png
     十四人凡五百馀人
    三年进士七十四人省元(阙/) 状元胡旦诸
     科八十二人
    四年停贡举
    五年进士一百二十一人省元(阙/) 状元苏
     易简诸科五百三十四人
    六年七年停贡举
    八年进士二百三十九人省元王禹偁状元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587-0647c.png
     王世则诸科二百八十五人
  雍熙元年停贡举
    二年进士二百五十八人省元陈充状元梁
     灏诸科六百九十九人
    三年四年停贡举
  端拱元年进士二十八人诸科一百一人覆试得
     进士诸科七百人又武成王庙重试得进
     士三十一人诸科八十九人省元程宿是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587-0647d.png
     年不临轩
    二年进士一百八十六人诸科四百七十八
     人省元陈尧叟状元同
  淳化元年二年停贡举
    三年进士三百五十三人诸科七百七十四
     人省元孙何状元同
    四年五年至道二年三年并停贡举
真宗咸平元年进士五十人诸科一百五十人省元孙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587-0648a.png
     仅状元同
    二年进士七十一人诸科一百八十人省元
     孙暨状元同
    三年进士四百九人诸科一千一百二十九
     人省元李庶几状元陈尧咨
    四年停贡举制科七人
    五年进士三十八人诸科一百八十二人省
     元王曾状元同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587-0648b.png
    六年停贡举
  景德元年停贡举
    二年进士二百四十七人诸科五百七十人
     省元刘滋状元李迪
    三年停贡举制科二人
    四年停贡举制科二人
  大中祥符元年进士二百七人诸科三百二十人
     省元郑向状元姚晔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587-0648c.png
    二年亲试东封路进士三十一人状元梁固
    三年停贡举
    四年亲试汾阴路进士三十一人状元张师
     德
    五年进士一百二十六人诸科三百七十七
     人省元(阙/) 状元孙奭
    六年停贡举
    七年毫州南京路进士二十一人状元张观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587-0648d.png
    八年进士二百八十人诸科六十三人省元
     高餗状元蔡齐
    九年停贡举
  天禧元年二年停贡举
    三年进士一百四十人诸科一百五十四人
     省元程戡状元王整
    四年五年乾兴元年并停贡举
仁宗天圣元年停贡举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587-0649a.png
    二年进士二百人诸科三百五十四人省元
     吴感状元宋郊
    三年四年停贡举
    五年进士七十七人诸科八百九十四人省
     元吴育状元王尧臣
    六年七年停贡举
    八年进士二百四十九人诸科五百七十三
     人省元欧阳脩状元王拱辰制科二人拔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587-0649b.png
     萃二人
    九年停贡举拔萃四人
  明道元年二年并停贡举
  景祐元年进士四百九十九人诸科四百八十一
     人制科三人拔萃四人省元黄庠状元张
     唐卿
    二年三年四年并停贡举
  宝元元年进士三百一十人诸科六百一十七人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587-0649c.png
     制科二人省元范镇状元吕溱
    二年康定元年庆历元年并停贡举
  庆历二年进士四百三十五人省元杨寘状元同
     制科一人
    三年四年五年并停贡举
    六年进士五百三十八人诸科四百一十五
     人制科一人省元裴煜状元贾黯
    七年八年并停贡举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587-0649d.png
  皇祐元年进士四百九十八人诸科五百五十人
     制科一人省元冯京状元同
    二年三年四年并停贡举
    五年进士五百二十人诸科五百二十二人
     省元徐无党状元郑獬
  至和元年二年嘉祐元年并停贡举
  嘉祐二年进士三百八十八人诸科三百八十九
     人省元李寔状元张衡制科一人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587-0650a.png
     是年始定间岁一开科
    四年进士一百六十五人诸科一百八十四
     人省元刘挚状元刘煇制科二人
    六年进士一百八十三人诸科一百二人省
     元江衍状元王俊民
    八年进士一百九十三人诸科十一人省元
     孔武仲状元许将
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二百人诸科十八人制科二人省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587-0650b.png
     元彭汝砺状元同
     是年始诏三岁一科举
    四年进士二百五十人诸科三十六人省元
     许安世状元同
神宗熙宁三年进士二百九十五人省元陆佃状元叶
     祖洽明经诸科四百七十二人制科二人
    六年进士四百人诸科四十人省元邵刚状
     元余忠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587-0650c.png
    九年进士四百二十二人诸科一百九十四
     人省元张嵫状元(阙/)
  元丰二年进士三百四十八人省元朱浚明状元
     时彦
    五年进士四百四十五人明经二人省元刘
     槩状元黄裳
    八年进士四百八十五人省元焦蹈状元同
     (是岁谅闇/不临轩)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587-0650d.png
哲宗元祐三年进士五百二十三人制科一人省元章
     授状元李常宁
    六年进士五百一十九人省元邹起状元马
     涓制科三人
  绍圣元年进士五百一十二人省元刘范状元毕
     渐制科三人宏词科八人
    四年进士五百六十四人省元汪革状元何
     昌言词科九人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587-0651a.png
  元符三年进士五百六十一人省元李釜状元同
     (是岁谅闇/不临轩)
徽宗崇宁二年进士五百三十八人省元李阶状元霍
     端友
    五年进士六百七十一人省元吴倜状元蔡
     嶷(是科始罢诸州发解并省/试并从学校逐年贡士)
  大观三年进士六百八十五人宗室上舍四十二
     人上舍魁李弥逊状元贾安宅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587-0651b.png
  政和三年进士七百一十三人上舍魁师骥状元
     莫俦
    五年进士六百七十人宗子上舍十七人上
     舍魁傅崧卿状元何㮚
    八年进士七百八十三人上舍魁何奎状元
     王嘉
  宣和三年进士六百三十人上舍魁宋齐愈状元
     何涣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587-0651c.png
    六年进士八百五人省元杨椿状元沈晦
     是年复省试
   右汴宋九朝一百六十有七年科场取士总目
   具载于此名臣硕辅皆由是出亦彬彬乎其盛
   矣孰谓科目不足以得士哉
   宋户口总数
太祖建隆元年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
  乾德元年荆南平得户十四万二千三百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587-0651d.png
      湖南平得户九万七千三百八十八
    三年蜀平得户五十三万四千二十九
  开宝四年广南平得户十七万二百六十三
    八年江南平得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五
    九年天下主客户三百九万五百四
    诏诸州岁奏男夫以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
     口不预
太宗雍熙元年令江浙荆湖广南民输丁钱以二十成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587-0652a.png
     丁六十入老并身有疾废者免之
  至道元年诏复造天下郡国户口版籍(自唐末四/方兵起版)
     (籍亡失故户口赋税莫能/周知至是始命复造焉)
    三年天下主客户四百一十三万二千五百
     七十六
真宗天禧五年天下主客户八百六十七万七千六百
     七十七口一千九百九十三万三百二十
仁宗天圣七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一十六万二千六百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587-0652b.png
     八十九口二千六百五万四千二百二十八
  庆历八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七十二万三千六百
     九十五口二千一百八十三万六十四
  嘉祐八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二百四十六万二千
     三百一十七口二千六百四十二万一千
     六百五十一
英宗治平三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二百九十一万七千
     二百二十一口二千九百九万二千一百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587-0652c.png
     八十五
神宗熙宁八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五百六十八万四千
     五百二十九口二千三百八十万七千一
     百六十五
  元丰六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七百二十一万一千
     七百一十三口二千四百九十六万九千
     三百
哲宗元祐六年天下主客户一千八百六十五万五千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587-0652d.png
     九十三口四千一百四十九万二千三百
     一十一
  元符二年天下主客户一千九百七十一万五千
     五百五十五口四千三百四十一万一千
     六百六
徽宗崇宁元年天下主客户三十万三千四百九十五
     口四十万九千一百六十三而古今户口
     之繁无踰于是矣
卷十二 第 26a 页 WYG0587-0653a.png
   按马端临曰古者户口少而皆才智之人后世
   生齿繁而多窳惰之辈均是人也古之人方其
   为士则务学问及其为农则勤稼穑及其为兵
   则力战斗是以千里之邦万家之聚皆足以世
   守其国后世之民才益乏而智益劣士拘于文
   墨而授之介胄则惭农安于犁锄而问之刀笔
   则废以至九流百工释老之徒食土之毛者日
   以繁夥不足以增重邦国官既无藉于民之材
卷十二 第 26b 页 WYG0587-0653b.png
   而徒欲多为之法以征其身户调口赋日增月
   益而民益穷苦憔悴秪以丁多为累矣悲夫
   宋财赋总数
按文献通考国初以来四河所运粟未有定制至太平
兴国六年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一百万石黄
河粟五十万石菽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菽二
十万石广济河粟十三万石凡五百五十二万石非水
旱大蠲民租未尝不及其数至道初汴河运米至五百
卷十二 第 27a 页 WYG0587-0653c.png
八十万石自是京城积粟盈溢大中祥符初至七百万
石天禧末京城所积仓粟一千五百六十万馀石草一
千七百万五千馀围 凡水运自淮南江南荆湖南北
路所运粟于扬真楚泗州四处置仓以受其输既而分
调舟船溯流而入京师发运使领之荆湖江淮两浙以
及岭表金银香药犀象百货亦同之惟岭表陆运至虔
州而后水运陜西诸州菽粟自黄河三门沿流由汴河
而至亦置发运使领之陈颍许蔡光寿等六州之粟帛
卷十二 第 27b 页 WYG0587-0653d.png
由石塘惠民河而至京东十七州之粟帛由广济河而
至皆有京朝官廷臣督之凡三水皆通漕运而岁计所
赖者惟汴流焉河北卫川东北有御河达乾宁军其运
物亦有廷臣主之川陜诸州金帛自剑门列传置分辇
负担以至租布及官所市布由水运送江陵自江陵遣
纲吏运送京师咸平中定岁运六十六万疋分为十纲
天禧末水陆上供金帛缗钱二十三万一千馀贯两端
疋珠宝香药二十七万五千馀斤诸州岁造运船至道
卷十二 第 28a 页 WYG0587-0654a.png
末三千三百三十七艘天禧末减四百二十一 景德
中漕东南粟岁不过四百五十万石后增至六百万天
圣中发运使请所部六路计民税一石量籴粟二斗五
升岁可更得二百万石给京师仁宗曰常赋外增籴是
重扰民不许时江南谷贵民贫尚书员外郎吴耀卿以
为言诏岁减五十万后是三司奏复增至六百万然东
南灾歉辄减岁漕数或百万或数十万又转移以给他
路者时有焉 庆历中诏减广济河岁漕一十万石后
卷十二 第 28b 页 WYG0587-0654b.png
黄河岁漕益减耗才运菽三十万石而岁创漕船市材
朩役牙前劳费甚广嘉祐四年诏罢所运菽减漕船三
百艘自是岁漕三河而已
  叶少蕴石林燕语 皇祐治平天下财赋岁入皆
  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出入略相当景
  德官一万馀员皇祐治平加二万馀员景德郊费
  六百万皇祐治平加一千万以上二者皆倍于景
  德元丰中曾子固尝请欲推考所从来悉为裁损
卷十二 第 29a 页 WYG0587-0654c.png
  使岁入如皇祐治平而禄吏奉郊之费同景德止
  二者所省已半以类推之岁入以亿万为率岁但
  省十之一则三十年当有九亿万可以为十五年
  之蓄议格不行此虽论其大约未必尽然要之言
  节用似当略仿此可得实效愈于毛举目前琐碎
  徒为裁减之名而讫不能行也
  沈括梦溪笔谈 发运司岁供京师米以六百万
  石为额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
卷十二 第 29b 页 WYG0587-0654d.png
  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
  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荆湖北路三十五万石两
  浙路一百五十万石通馀羡岁入六百二十万石
 
 
 
 
 汴京遗迹志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