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第 1a 页 WYG0587-0579c.png

汴京遗迹志卷七 明 李濂 撰
河渠三 (附京畿沟洫暨/堤闸渡口潭泊)
蔡河
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兼闵水洧水潩水以通舟楫
闵水自尉氏历祥符合于蔡是为惠民河洧水自许田
注鄢陵东南历扶沟合于蔡潩水出郑之大隗山注临
颍历鄢陵扶沟合于蔡凡许郑诸水悉会焉犹以其浅
卷七 第 1b 页 WYG0587-0579d.png

祖命中使浚蔡河设斗门节水自京师距通许镇三年
诏发畿甸陈许丁夫数万浚蔡河南入颍川其自尉氏
北流至汴京戴楼门东广利水门入城名西蔡河接闵
水缭绕城内其从陈州门西普济水门出城流经通许
复接旧蔡河名东蔡河即所谓惠民河也又至陈州东
南蔡河口入于沙河以通陈蔡汝颍诸州之漕运元世
祖至元二十七年黄河决祥符之义唐湾而西蔡河上
卷七 第 2a 页 WYG0587-0580a.png

其水亦入蔡河焉后以其水浅不能行舟乃立闸以积
水洪武初自里城东南置小朩闸一十有九以行舟楫
洪武三十二年黄河泛溢而河及闸俱被湮废今南薰
门内东西有河积水弗涸不复通舟楫矣是河之上有
东西二桥见存东曰小桥直对南薰门西曰雷家桥在
今南察院前即巡抚治所也
金水河
卷七 第 2b 页 WYG0587-0580b.png

龙泉太祖建隆二年春命左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率
水工凿渠引水过中牟名曰金水河凡百馀里抵都城
西架其水横绝于汴设斗门入浚沟通城濠东汇于五
丈河公私咸利焉乾德三年又引贯皇城历后苑内庭
池沼水皆至焉开宝九年帝步自左掖按地势命水工
引金水由承天门凿渠为大轮激之南注晋王第真宗
大中祥符二年九月诏供备库使谢德权决金水自天
卷七 第 3a 页 WYG0587-0580c.png

甃以砻甓植以芳朩车马所经又累石为间梁作方井
官寺民舍皆得汲用复引东由城下水窦入于濠京师
便之神宗元丰五年金水河透水槽阻碍上下汴舟遣
宋用臣按视请自板桥别为一河引水北入于汴后卒
不行乃由副堤河入于蔡以源流深远与永安青龙河
相合故赐名曰天源先是舟至启槽颇滞舟行既导洛
通汴遂自城西超字坊引洛水由咸丰门立堤凡三千
卷七 第 3b 页 WYG0587-0580d.png

和间容佐请于七里河开月河一道分减此水灌溉内
中花竹命宋升措置导引四年十一月毕工宣和元年
六月复命蓝从熙孟揆等增堤岸置桥槽坝闸浚澄水
导水入内内庭池籞既多患水不给又于西南水磨引
索河一𣲖架以石渠绝汴南北筑堤导入天源河以助
之见诸宋史者如此自金元以来淤塞不存矣
五丈河
卷七 第 4a 页 WYG0587-0581a.png

渠以通曹兖之赋因其阔五丈名五丈河即白沟河之
下流也唐末湮塞周世宗显德四年疏汴水入五丈河
自是齐鲁舟楫皆达于汴宋太祖建隆二年正月遣使
往定陶规度发曹单丁夫数万以浚之岁漕上供米六
十二万石太祖曰劳民奉已朕不忍为今浚河不获已
也三月幸新水门观放水入河先是五丈河泥淤不利
行舟诏左监门卫将军陈承昭于京城之西夹汴水造
卷七 第 4b 页 WYG0587-0581b.png

东进于五丈河以便东北漕运公私咸利三年正月遣
右龙武统军陈承昭护修五丈河车驾临视赐承昭钱
二十万乾德三年京师引五丈河造西水硙太宗太平
兴国三年正月命发近县丁夫浚广济河其河自汴城
西则名白沟由善利水门东北则名五丈其实一河也
宋又更名广济河金元以来累经黄河泛溢淤塞
王文正公笔录 国初方隅未一京师储廪仰给
卷七 第 5a 页 WYG0587-0581c.png

自潍密以西州郡租赋悉输沿河诸仓以备上供
清河起青淄合东阿历齐郓涉梁山泺济州入五
丈河达汴都岁漕百馀万石所谓清河即济水也
而五丈河常苦淤浅每春初农隙调发众夫大兴
力役以是开浚始得舟楫通利无所壅遏太祖皇
帝素知其事尤所属意至岁中兴役之际必舆驾
亲临督课率以为常先是春夫不给口食古之制
卷七 第 5b 页 WYG0587-0581d.png

役夫亦如之迄今遂为永式
六丈河
六丈河在封丘门外相传宋时恐河水为患开凿此河
以杀其势谚曰尔有三丈水我有六丈河即此河也洪
武二十四年及三十二年两遭黄河泛溢淤塞
太黄寺河
太黄寺河一名埽头河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即黄河之
卷七 第 6a 页 WYG0587-0582a.png

伯俞河
伯俞河在城西南三十里八角保伯俞村古孝子伯俞
居此故名下流南经朩鱼寺北合汴水至通许清水口
入黄河盖其河自中牟界东流至八角保则名伯俞河
下至新仓则名安家河至郑店则又名鲁沟河随地而
异名其实一河也
掣水河
卷七 第 6b 页 WYG0587-0582b.png

闩外南流二流奔至东南合而为一南至赤仓保钟家
冈入于黄河其河之名古未有也永乐二年因河水为
患城之内外积水不涸有司督率军夫始开导以利民
是后河虽溢流而水不复入城矣
沙海
沙海在城西北一十二里按战国策齐欲发卒取周九
鼎颜率说曰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于沙海之上为
卷七 第 7a 页 WYG0587-0582c.png

陈后立碑其侧以纪功累经河水淤平莫详其处
白沟
白沟无山源每岁水潦甚则通流才胜百斛船踰月不
雨即竭至道二年三月内殿崇班阎光泽国子博士邢
用之上言请开白沟自京师扺彭城吕梁口凡六百里
以通长淮之漕诏发诸州丁夫数万治之以光泽护其
役议者非之会宋州通判王矩上表极陈其不可且言
卷七 第 7b 页 WYG0587-0582d.png

六年用之为度支员外郎又令自襄邑下流治白沟河
导京师积水而民田无害神宗熙宁六年都水监丞侯
叔献请储三十六陂及京索二水为源仿真楚州开平
河置闸则四时可行舟因废汴渠帝曰白沟功料易耳
第汴渠岁运甚广河北陜西资焉又京畿公私所用良
材皆自汴口而至何可遽废王安石曰此役苟成亦无
穷之利也当别为漕河引黄河一支乃为经久冯京曰
卷七 第 8a 页 WYG0587-0583a.png

帝然之诏刘璯同叔献覆视八月都水监言白沟自濉
河至于淮八百里乞分三年兴修其废汴河俟白沟毕
功别相视仍请发谷熟淤田司并京东汴河所𨽻河清
兵赴役从之七年正月都水监言自盟河畎导汴南诸
水近者失于疏浚为害甚大于是辍夫修治而白沟之
役废初王安石欲罢白沟修汴南水利帝曰人多以白
沟不可为而卿独见可为安石曰果不可为罢之诚宜
卷七 第 8b 页 WYG0587-0583b.png

十月都水监丞孟昌龄言开浚含晖门外白沟河开堰
放水仍旧通流
京畿沟洫
汴都地势广平赖沟渠以行水潦真宗景德二年五月
诏开京城濠以通舟楫毁官水硙三所三年分遣入内
内侍八人督京城内外坊里开浚沟渠先是京都每岁
春疏浚沟渎而势家豪族有不即施工者帝闻之遣使
卷七 第 9a 页 WYG0587-0583c.png

人赖之大中祥符三年遣供备库使谢德权治沟洫导
太一宫积水抵陈留界入亳州涡河五年三月帝宣视
宰臣曰京师所开沟渠虽屡钤辖仍令内侍分察吏扰
仁宗天圣元年八月东西八作司与内殿承制閤门祗
候刘永崇等言内外八厢创置八字水口通流两水入
渠甚利虑所置处豪富及势要阻抑乞下令巡察从之
二年七月内殿崇班閤门祗候张君平等言准敕按视
卷七 第 9b 页 WYG0587-0583d.png

事一商度地形高下连属开治水势依寻古沟洫浚之
州县计力役均定置籍以主之二施工开治后按视不
如元计状及水壅不行有害民田者按官吏之罪令偿
其费三约束官吏毋敛取夫众财货入已四县令佐州
守倅有能劝课部民自用功开治不致水害者叙为劳
绩替日与家便官功绩尤多别议旌赏五民或于古河
渠中修筑堰堨截水取鱼渐至淀淤水潦暴集河流不
卷七 第 10a 页 WYG0587-0584a.png

尺以校工力以所出土于沟河岸一步外筑为堤埒七
凡沟洫上广一丈则底广八尺其深四尺地形高处或
至五六尺以此为率有广狭不等处折计之则毕工之
日易于覆视八古沟洫在民田中久已淤平今为赋籍
而须开治者据所占地步为除其赋诏令颁行神宗熙
宁元年三月都水监言畿内沟河至多而诸县各役人
夫开淘十才二二须二三年方可毕工请令府界提点
卷七 第 10b 页 WYG0587-0584b.png

役十分工依年分开淘提点司通行点校从之二年闰
十一月诏以府界道路积水妨民输纳命都水监差官
沟畎元丰五年诏开在京城濠阔五十步深一丈五尺
地脉不及者至泉而止徽宗大观元年七月以京城霖
雨水浸居民道路不通遣官分督疏导是月又诏自京
至八角镇积水有妨行旅转运司选官疏导修治桥梁
毋使病涉
卷七 第 11a 页 WYG0587-0584c.png

暴集淹浸民居迫近都城累降御笔处分遣官固
护堤防拯济漂溺仰见陛下圣虑焦劳曲尽防患
之理臣窃谓国家都汴百有六十馀年未尝有变
故今事起仓卒远迩惊骇诚大异也臣尝躬谒郊
外窃见积水之来自都城以西漫为巨浸东拒汴
堤停蓄深广湍悍浚激东南而流其势未巳以宗
庙社稷之灵恃雉堞防守之固万无他虞然或浸
卷七 第 11b 页 WYG0587-0584d.png

天戒博询众谋之时而群臣竭智效力捐躯报国
之秋也累日以来倾耳以听缺然未闻臣窃怪之
夫变异不虚发必有感召之繇灾害非易禦必有
销去之策周官于国危则有大询之礼臣愚伏望
陛下断自渊衷特诏廷臣各具所见以闻择其可
采者非时赐对特加施行因众智恊众力济危图
安上以荅天地之戒下以慰亿兆之心天下不胜
卷七 第 12a 页 WYG0587-0585a.png

清光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辄有已见急
切利害事须面奏伏望圣慈降旨閤门许臣来日
因侍立次直前奏事庶几得尽狂瞽仰裨圣意之
万一(宣和元年六月/上时为起居郎)
李纲论都城积水第二疏 臣近尝奏请以水潦
为患乞赐燕閒敷陈利害今月十四日崇政殿侍
立閤门传旨令臣先退惶惧战慄居家待罪不敢
卷七 第 12b 页 WYG0587-0585b.png

念臣愚憃孤立惟知仰事陛下以国家为心比见
积水暴集逼浸都城私忧过计辄贡狂瞽情迫意
切言皆不伦自干雷霆之威死有馀罪自非陛下
恕其愚直天地父母矜而怜之谁复为臣言者窃
以水旱之灾虽尧汤有所不免惟圣人为能遇灾
而惧侧身修行博询众谋以销去之故尧于洪水
方割之时有畴咨之言汤于旱既太甚之日有六
卷七 第 13a 页 WYG0587-0585c.png

明验也今者水患之来起于仓猝人心惶惧远迩
震惊仰赖宗社之灵陛下睿算之审屡降御笔处
分疏导巳渐退落虽畿甸旁近皆罹其灾而都城
无虞人心渐定臣窃谓水灾既退之后朝廷未可
以为无事正宜谋究利害增其固防寅念天戒益
以脩省不可忽也臣愚戆不揆辄复昩死上便宜
六事一曰治其源二曰弱其势三曰固河防四曰
卷七 第 13b 页 WYG0587-0585d.png

察臣恭惟国家卜世定鼎建都大梁平原沃野弥
望千里非有高山峻岭为之险阻而都城以西京
索交流陂泽相接自西徂东地势倾下加以雨淹
不能吞纳则决溢东注俯灌都城其势然也为今
之计莫若相视陂塘疏导京索增卑培薄固以堤
防节以斗门旱则水有所泄虽经霖雨其势不能
接连城下可以为万世之利此则治其源之策也
卷七 第 14a 页 WYG0587-0586a.png

以数仞之城而拒方至之水风涛之所鼓薄亦已
危矣限以长堤杀其怒势然后人力可施而城益
坚今积水之来自都城之西浩如江湖东抵汴岸
南阻新堤虽停蓄深广而卒不能至城下者有堤
以为之阻也由堤而行散漫湍激至都城之南则
径抵护龙河者无堤以为之阻也为今之计莫若
拒城数里之外因高地势缭以长堤使虽有积水
卷七 第 14b 页 WYG0587-0586b.png

此则弱其势之策也国家都汴处大河之下流其
所恃以为固者埽岸坚而法制严也比年以来玩
习苟简护卫之卒散于抽差备禦之储耗于转易
河啮堤防日朘月削恬不加恤如广武埽其距清
汴才百馀步去东危亦屡矣其不决溢者特幸耳
使夏秋之交乘霖雨湍暴之势果能保其无虞乎
夫以陂泽积水暴集之患犹可惊骇况大河之势
卷七 第 15a 页 WYG0587-0586c.png

回清汴使与大河相远仍诏有司遵守法制存留
兵卒储积材用敢有抽差转易者必正典刑此则
固河防之策也今兹积水之来冲白沙荡中牟迫
都城散漫畿甸之邑淹浸屋庐漂溺民畜损伤苗
稼不可计数今又决其南以注于陈蔡之郊决其
北以注于相卫之境疏汴渠之下流于陈留则数
千里之内悉被其患矣陛下恻怛忧劳降诏拯济
卷七 第 15b 页 WYG0587-0586d.png

愿诏诸路灾伤地分今年秋租并与蠲免水过之
后安集民居借贷赈济务令复业无使失所以副
陛下之意此则恤民隐之策也臣窃惟去岁江淮
泛溢东南之民悉皆流移赖陛下圣慈以六路上
供米斛广加赈济民得无死德至渥也然州县萧
条帑廪匮乏迨今未复今畿甸旁近又有积水之
患矣何以堪之臣愚愿陛下断自渊衷凡营缮工
卷七 第 16a 页 WYG0587-0587a.png

渐复国用稍足然后惟陛下之所命且裕民丰财
莫此为大臣所谓罢不急之务者此也臣又惟古
者九年耕必有三年之蓄二十七年必有九年之
蓄然后无旱乾水溢之患教化行习俗美而颂声
兴是为太平治之至也祖宗以来旧有封桩米斛
以千万计所以为兵民之备宗社之本也比年以
来工役浸多仰食者众岁以侵耗遂以殚竭今国
卷七 第 16b 页 WYG0587-0587b.png

旱岁额不登将胡以自给静以思之可为寒心臣
愚愿陛下明诏有司裁冗食者幸岁丰登自朝廷
多降籴本委彊干官吏广行收籴别项上供以充
封桩之数岁岁一如祖宗旧额而后止此朝廷之
所优为何不留意而独为此懔懔也养兵足国莫
是为急臣所谓广国计之储者此也凡此六者皆
当今之要务顾臣智识浅陋文字荒疏言不足以
卷七 第 17a 页 WYG0587-0587c.png

录望与施行臣比者尝献愚计伏蒙圣慈宽假未
赐鈇钺之诛辄复自竭冒昧天听庶几刍荛之言
有补万一(宣和元年/八月上)
堤闸渡口潭泊诸迹
堤
隋堤(一名汴堤在汴河之上隋炀帝大业元年命尚书/左丞皇甫谊复西通济渠作石陡门引河水入汴)
(汴水入泗以通于淮筑堤树柳御龙舟/行幸以达于江都人称其堤曰隋堤)
卷七 第 17b 页 WYG0587-0587d.png

(冲圯国朝正统间巡抚侍郎于谦因河逼汴城乃筑/东西圮三面以禦之范铁犀勒铭其背以镇永远景)
(泰二年巡抚都御史王暹补筑南面与东西相接凡/四十馀里号大堤焉天顺五年侍郎薛远因河入汴)
(城乃于丽景门置石/闸以泄内外积水)
落藜堤(在固子门外西北其/地方生落藜故名)
高门堤(在固子门外西北西连落藜堤因/在梁惠王古城高门之北故名)
金村堤(在城西北西接高门堤/因在金村之侧故名)
十八里堤(离城一十八里西北接封丘县界东南抵窑/务保太平冈前代筑以防水后被河水冲圯)
卷七 第 18a 页 WYG0587-0588a.png

埽头堤(在城东北马尾墙保元时所筑以/防河患东接陈留县境西抵陈桥)
接冈堤(在城西永安/保西接沙冈)
横堤(在郑门外南接大/堤北抵接冈堤)
娄堤(在城东娄堤保/南北约十里馀)
汴护堤(在城西旧/汴河北岸)
金水堤(在里城外西至固/子门东抵城濠)
闸
卷七 第 18b 页 WYG0587-0588b.png

独乐闸(在城东南白/墓子冈之东) 赤仓闸(在城东南赤/仓保之西)
万龙闸(在城东南赤/仓保之南)
以上诸闸俱为蔡河而设元末废坏洪武初重
修二十四年黄河南徙蔡河及闸皆为淤塞不
复可见矣
渡口
杏花营渡(在城西南/十五里) 八角渡(在城西南三十里/俱路通中牟县)
卷七 第 19a 页 WYG0587-0588c.png

梁家浅渡(在城南十五里/路通尉氏县)
以上五渡俱济黄河以河徙而废
陈家口渡(在城东南/二十里) 善善李渡(在城南二十五/里俱通尉氏县)
清水河渡(在城南/三十里)
以上三渡俱济黄河之支流亦以河徙而废
潭
莲花潭(在城东/十里) 清水潭(在城西三/十五里)
卷七 第 19b 页 WYG0587-0588d.png

赤仓潭(在城东南/四十五里)
泊
刺史泊(在城东南/郑店保南) 杨子冈泊(在城东北/霍赤冈保)
杨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内西北) 龚家泊
冉家泊 牛家泊(俱在城西/南八角保)
以上诸迹俱湮于河水无复存者矣
汴京遗迹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