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89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二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题跋

**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从上佛祖。为生死大事。出现世间。靡不大舍身命。历
尽艰难。自万死一生中来。观吾本师和尚。释迦老子。
旷大劫来。为此法故。舍头目髓脑。不啻恒沙。即此翻
出头。犹向雪山冻饿六年。以至马麦金鎗。何所不受。
刚刚博得四十九年粥饭气息而巳。犹未见有奇特
处。且又末后惹得一场笑具。至今流布寰区。乃教碧
眼特特西来。把作实事。赚他神光误堕一臂。及至老
卢俗汉子。被他一语调弄。剌向黑漆桶中。闷绝至死
者。又不止万万也。自黄梅夜半。放下腰间石头。拾得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0a 页 X73-0690.png
一些子破落索。当作奇货。岂料被他累至于死者。又
万万矣。且幸自猎丛跳出。满目羞惭。每每向人申说
平生负堕处。即以太虚为口。犹吐露一点不出。直令
话柄流落江湖。传者又为实事。悲哉。余亦为此法故。
上干 宸怒。实出九死。幸尔绝处再苏。蒙恩贬雷阳。
以万历乙未冬日。出 帝都。冒雪南行。至白下。携弟
子智境如广作形影。及至雷阳。瘴疠大作。饮者万万
无完人。余与从者。俱冒毒疠病。而广竟不起。境则再
死而复生。苟非仗诸佛神力加持。及自愿持之。盖万
万无遗类矣。境病稍瘥。余即遣归卢山。省乃师。且以
借万顷湖光。千尺瀑布。以洗未尽习气也。临行无以
为属。案头蓦拈此卷。遂以付之。将见古人大死后。如
此消息。但非真死者莫可得。境当持之于孤峰顶上。
万丈岩前。试在措手处。定当看。苟能真个大舍身命
如古人。则不但不负老人今日之事。抑且不负自已
万劫千生。种来最胜金刚种子也。尔其勉旃。无忘所
嘱。时万历丙申长至月十九夜灯前。记于五羊东郭
之垒壁间。

** 观楞伽记略科题辞

科以分经。从古制也。昔道安法师以三分科经。时人
讥其离析经义。及亲光论至。果以三分断其全经。时
乃叹其雅合。盖经经各有纲宗。科乃提纲挈要。使观
者得其要领。庶离言得意而悟入之。令舍筌蹄。殆非
支分节解。逞臆断也。后之义学。昧于离言之旨。各恃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0b 页 X73-0690.png
已见骈枝其说。以取谤法之愆。使学者莫之适从。正
所谓以多歧亡羊耳。楞伽以离言说第一义为宗。文
博义幽。旧解但科其文。而未尽挈其义。于通途一贯
之旨未畅。使观者徇文而失义。以致修心三观。不得
其门而入。虽古今讲演流通尽大地。而依之造修者。
鲜知其要。有负如来开示正修行路也。今予妄为通
议。直欲发心条贯。使学者一览便见指归。其略科但
先撮要义。以示文外之旨。使知问答来源。融会一贯。
了然心目。冀可忘言得义。不以文句为障碍耳。然即
此巳为剩法。后之学者。切不得以此为欠。而更增益
其说。自取谤法之罪不浅矣。万历戊戌孟夏佛成道
日。沙门德清题于五羊之青门壁垒间。

** 题金刚经注解后

佛性之在缠。如珠之在怀。水之在地。然虽固有。不指
不知。不凿不得也。是则善友知识。乃指珠之人。无量
法门。特穿凿之方耳。岂实法哉。如来出世为一大事
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见者。乃众生之
佛性。即般若之真智也。且此真智。吾人本自具足。曾
无增减。正犹衣底之珠。本无明昧。地中之水。源有浅
深。此其法无顿渐。悟有易难。由根有利钝。障有厚薄
耳。上根利智。障薄德厚者。一触便了。此悟之易。故称
为顿。如六祖大师。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顿悟
本有。便悟无生。是多劫般若缘熟。当机一触。即了然
自信。如披襟见珠。原自本有。不假外求。此岂易见哉。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0c 页 X73-0690.png
嗟乎人者。无明之地坚固。法性之水益深。疏凿之功
未著。求其乘顺流而归智海。盖亦难矣。是以圣人不
得巳而施设。因五性而立三乘。循利钝而开顿渐。此
八部般若之谈。犹为创入大乘初步。而此经者。特八
部之一。所称金刚。取其能断耳。盖直指当人佛性。坚
固不坏。顿断无明。离一切相。如如不动。正若衣珠从
来不昧。第指示须人。悟之在已。是则经乃指知之方。
注特穿凿之法耳。若夫吸滴水而获清凉。除热恼而
解渴爱。爽然意消神释处。是饮者自知。殆非可以向
人吐露也。苏君叔达。夙具般若种性。生平酷嗜此经。
与焦太史诸大知识游。自信弥笃。得此注本。如获至
宝。即寿诸梓。以广法施。余见欢喜合掌而赞曰。婆竭
龙王。能以滴水霪满阎浮。润焦枯而成百物。斯特业
力变化乃尔。况般若神智所熏发乎。因是而知苏君
法施之功大矣。

** 书金刚经颂后

右金刚颂十七首。盖余己酉季秋。在曹溪宝林。为诸
来弟子。讲金刚般若而作也。尝念六祖大师。闻此经
一语。即见自心。如观掌果。直到不疑之地。故从黄梅
巳来。单以此经为心印。予向随波流。未达彼岸。以不
知话头落处。槩以文字目之。故反为作障碍耳。顷于
空生叹希有处。猛然觑透。始信古人不欺之地。皆从
现前日用疑根发耳。灵山会上。诸大弟子亲近如来。
昼夜无间者。三十年。竟如盲若聋。故于世尊日用。扬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1a 页 X73-0691.png
眉瞬目。行住坐卧中。未观一毛。至于种种开示。皆堕
疑网。若非空生今日看破。则终当面错过矣。何况末
法中志求道者。亲近师友。岂易信哉。六祖一入黄梅
之室。彻信不疑。临济初入黄檗之室。三度吃棒。正似
灵山三十年前弟子也。及从大愚处命根断后。再见
黄檗。便能道。只为老婆心切一语。此正若空生冷地。
看破世尊。便叹希有时也。嗟乎。自古师资授受之际。
诚不易易。所谓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似水投水。如空
合空。睹空生对世尊时。莫道不疑。只是就世尊举扬
处。如良马见鞭影而行。比未开眼时天渊矣。此颂在
空生分上。大似画蛇添足。且喜见空生肝胆。如空生
见世尊处不异。如为幻人歌者击节耳。善侍者执侍
老人二十馀年。其为日用举扬此事。不减灵山。而从
患难艰虞。又与空生远矣。若此心不似空生见处。何
能消受种种苦恼耶。时以魔业。系芙蓉江上一叶舟
中。寒夜书此付之。大似寒空雁影耳。

** 物不迁论跋

予少读肇论。于不迁之旨。茫无归宿。每以旋岚等四
句致疑。后有省处。则信知肇公深悟实相者。及阅华
严大疏。至问明品。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清凉大
师。引肇公不迁偈證之。盖推其所见。妙契佛义也。予
尝与友人言之。其友殊不许可。反以肇公为一见外
道。广引教义以驳之。即法门老宿。如云栖达大师诸
老。皆力争之。竟未回其说。予阅正法眼藏。佛鉴和尚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1b 页 X73-0691.png
示众。举僧问赵州。如何是不迁义。州以两手作流水
势。其僧有省。又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
不取于相。见于不动去。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
僧亦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岚偃岳。本来常
静。江河竞注。原自不流。其或未然。不免更为饶舌。天
左旋。地右转。古往今来经几遍。金乌飞。玉兔走。才方
出海门。又落青山后。江河波渺渺。淮济浪悠悠。直入
沧溟昼夜流。遂高声云。诸禅德。还见如如不动么。然
赵州法眼。皆禅门老宿将。传佛心印之大老。佛鉴推
之。示众发扬不迁之旨。如白日丽天。殊非守教义文
字之师。可望崖者。是可以肇公为外道见乎。书此以
示学者。则于物不迁义。当自信于言外矣。

** 重刻佛顶首楞严经跋

首楞严经者。乃无上顶法。文该三藏。教摄五时。彻迷
悟之根源。究圣凡之要路。真修妙门。无尚于此。故参
禅之士。不入此法。则正眼不明。探教之徒。不通此经。
则重关莫辟。自入中土。解者固多。而通途大旨。总未
究竟。近有邪解之徒。甚至曲引玄言。以附外论。坏正
见。世莫能辨。为害非细。荷担慧命者。为之寒心。顷楚
萍圆上人。久居豫章。摄受有缘。深悲邪见之帜难拔。
乃集缁白法侣。捐刻本文梵册。将以竖正法幢。冀诸
有志法门贤哲之士。深究佛意。不堕阐提。则法海津
梁。此为帆楫。其护法之功。岂小补哉。敬题此以为先
唱。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1c 页 X73-0691.png

** 刻起信直解题辞

此论乃禅宗关钥。为大教之宏纲也。亲教者。非此无
以知宗要。参禅者。非此无以开正眼。实性相二宗之
指南也。文简义深。法界一心。理事因果。修證顿渐。包
括无遗。故法门学者。舍此而求悟入。是却步而求前
也。贤首旧疏。精详委悉。而长水记。亦浩瀚无涯。浅识
者茫无归宿。予先取本疏。略去繁科。纂成疏略。业巳
刻行。时为初机指点。犹以为艰。故复用疏义随文直
解。贵在一贯。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义。
了然毕见。如胝白黑。其实祖述前意。不敢妄越。但取
随文易会。不烦钩索。而直达本源。以为新学之一助
云。

** 刻百法论八识规矩跋

百法八识。乃相宗指南。为入大乘之门也。以佛说惟
心唯识道理。遍该一大藏经。而弥勒约为六百六十。
而天亲约为百法。识论百卷。三藏法师。约为颂四十
八句。可谓至简至要。乃法界之纲维也。以一切众生。
迷一心而为识。无明障蔽现前日用。而不知自心之
善恶枢机。若亲教者。展卷则见文字遮障。而不知所
说皆自心本有之佛性。参禅者。抱持妄想。盲修瞎炼。
而竟不达生灭根源。是皆不知此论之过也。然论约
刚五百言。而颂止四十八句。统收一大时教。世出世
法。无不该尽。若教若禅。无不揭示正修行路。学者有
志。不费期月之功。而通彻无遗。嗟无志者。不能潜心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2a 页 X73-0692.png
于此。而甘为愚蒙。可不悲哉。此论古今解者。多引识
论本文。初心难入。且不便于俗谛。故予取其义而变
其文。以便初机。使其易入。文似阙而义实具。是亦随
顺说法。非敢妄损古德成言。以取谤法之愆也。

** 书四十二章经题辞

此经乃吾佛世尊。初成正觉。所转根本法轮也。其旨
以一心为宗。故曰。识心达本号为沙门。以断欲出尘
为用。故曰。离欲寂静。最为第一。又曰。爱欲断者。如四
支断。以酪为教相。以醍醐出于乳酪。而无上佛果。皆
本于真妄一心也。良由心为法界之本。欲为众苦之
源。今将离苦得乐。故以断欲为先。世出世间修行之
要。无外乎此。故为根本法轮也。有子曰。孝弟也者。其
为仁之本欤。且顺亲为孝。敬长为弟。吾佛亦曰。孝名
为戒。孝顺三宝父母师僧。孝顺至道之法。岂非以随
顺觉性。而为复性之本耶。嗟乎。一切众生。皆以淫欲
而正性命。颠暝于此。其来久矣。然性与欲。若微尘泥
团耳。苟非雄猛丈夫。以金刚心而割断之。可以出大
苦。得至乐乎。孔子曰。人有欲。焉得刚。不刚。则于此法
门。犹望洋也。是以吾佛出世。最初说此离欲法门。是
犹痛处劄锥耳。故经中。以此再三叮咛致意焉。凡学
佛道。有志于究明此心者。舍此而言行。是犹却步而
求前也。

** 题十六妙观后

十六妙观。始因韦提希夫人。为逆子阿阇世王所苦。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2b 页 X73-0692.png
求佛哀救。故佛亲诣幽宫。放眉间一光。遍照十方佛
土。令夫人自择。随愿往生。夫人独爱西方极乐世界。
是以世尊。特为说此十六妙观。以为往生之资。但得
一观成就。必得如愿。是故净土一门。最为超脱生死
之径路。古今造修而取證验者。不可胜数。或者槩以
为中下根设。非也。佛以一光。顿照十方佛土。了然目
前。岂中下根人之境界。且一生顿脱无量劫之生死
岂中下根人所能哉。嗟乎。末法人多妄诞。但纵口耳
以资谈柄。虽上上根人何益耶。语曰。药不必扁鹊之
方。愈病者良。况法王亲垂證验之法门。韦提巳效之
妙行。修行舍此而别求玄妙。非愚即狂。实是自作障
碍耳。悲夫。吾徒沙门释子。身既离尘。而心源混浊。日
夜驰想于五欲场中。曾无一念回光返照于自心。且
又妄谈般若。轻欺法门。甘心泥犁而不省者。岂不悲
耶。门人某请益。老人特书此颂。以为净业之资。将期
实行实證。庶不负此生出家之行脚事耳。若舍此法
门。别求向上。则佛岂误人。而永明大师。又岂欺人耶。

** 题诸祖道影后

诸祖乃传佛心印之宗师也。意昔世尊说法灵山。常
随弟子千二百五十人。及佛末后拈花。迦叶破颜微
笑。遂传心印。为教外别传之旨。是为禅宗二十八代
至达摩大师远来东土。六传而至曹溪。下有南岳青
原。以分五宗。由梁唐至宋元。得一千八百馀人。皆世
挺生豪杰之士。尘垢轩冕。薄将相而不为。故归心法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2c 页 X73-0692.png
门。一言之下。了悟自心。使历劫生死情根。当下顿断
遂称曰祖。岂不毅然大丈夫哉。嗟此末世。去佛时遥
既不预灵山嘉会。而此土诸祖出世。又不能亲近入
室。故沉迷至今而不返者。亦可悲矣。久闻大内。藏有
历代诸祖道影。新安高士丁云鹏者。丹青之妙。不减
僧繇道子。偶得内稿本。八十八尊。达观禅师命画四
堂。其一置西蜀峨眉。其一置金陵祖堂。其一置匡山
五乳。一置南岳。曾仪部金简居士。请归湖东。观察备
兵吴公生白。一日过访随喜。见而叹曰。此真光明幢
也。会荆门画士史采。善肖像。遂命临一册。窃睹公丰
彩高远。有翩翩出尘之度。故望影而归命。盖亦曾亲
近入室中来。昔裴休见壁间高僧真仪。问黄檗曰。真
仪可观。高僧何在。檗呼曰。裴休。休应诺。不觉谔然。遂
大悟。予想公夙种般若深根。悟心不在裴丞相后。故
为集诸祖略传。各为赞以致公。将为家传心印也。

** 题所书佛心才禅师坐禅仪后

余每向学人说修行法。唯教以放下妄念。撇脱情根。
不随生灭心转。如此二六时中。一切遇境逢缘。逆顺
关头。爱恶贪瞋习气发时。当下一念回光返照。决不
为他遮障迁流。一口咬定。如咬铁钉相似。如此是谓
具金刚心。名为狠心汉。即此可名参禅人手段。如力
士打拳。浑身上下。左右都照管到。一些渗漏不放空。
如此。乃可谓善用其心。是谓勇猛伶俐衲僧。此老人
寻常。以此一段说话示人。恰似十字街头。卖平顶冠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3a 页 X73-0693.png
一般。数十年来。空受了许多起早睡晚。不曾博得一
文钱。买冷饭吃。今日看来。不如才老佛心禅师。说坐
禅仪。大似状元郎教童蒙。上大人。丘乙巳相似。如此
工夫。东道不少。果能学得。不怕不到状元地位。回看
老憨。依旧还是一老骨董也。具出世志。正好放下心
肠。依此老榜样。死做一番。岂不以今日此一片纸。作
破魔军。出生死。一道符验耶。快参快参。

** 题宝贵禅人请书七佛偈后

此七佛偈。乃佛佛传受心法也。一大藏经。千七百则
公案。乃至一切众生。日用现前境界。以及蠢蠕蜎飞。
凡有识者。皆向此中流出。自有佛法以来。闻见不少。
而知之者希。但益多闻。增长知见。未有一人。能向此
中著脚者。洪觉范禅师。被放海外无佛法地。寓于废
寺。破壁间见一毗舍浮佛偈。范持之久。自云平生学
道。独于今日得大欢喜。方到休歇安乐之地。由是观
之。佛法信乎无多子。学者政不在广见博识。增益多
闻障耳。昔山谷老人。善擘窠大书。凡有以佳纸精素
求书者。必书此偈以遗之。足知古人于此中得真意
者。别自有解脱门。非言语可到也。余于辛丑夏日。病
起。趺坐藤床。宝贵以此纸求书七佛偈。余是夜梦侍
一伟人作书。予初握管自会。有矜持状。其人笑谓之
曰。书法政不尔。字始于虫文鸟迹。原非有意求好也。
余在梦中。观其用笔之妙。运动之势。非凡情可想象
者。觉来犹恍忆。遂乘兴书此。乃学梦中人也。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3b 页 X73-0693.png

又。

余始学佛法。谓诸法如梦幻观。乃入道第一妙诀。枯
坐山林。三十年来。未曾离此一念。今观此卷。恍如梦
事。以此印心。则诸法皆然。即此而推。水月镜像。空华
阳𦦨。种种境界。头头皆解脱门也。嗟嗟尘俗中人。欲
以有思惟心。不清净见。求入诸法妙门难矣。自无受
用地。安能令人欢喜乎。后之观此卷者。能作如是观。
不独入书法亦可入佛法矣。宝贵装演卷成见有馀
地。复作书尾。

又。

余每谓此七偈。乃佛祖相传心印也。极喜书施诸方。
不下数百幅矣。往往自为题跋以示。为禅门关要。但
未知翻译来源。今于护法录中。见宋公此跋。足为禅
门千古公据。故并书之。以晓近日参禅者怀增上慢。
不亲教旨之辈。为秦镜云。

** 丁右武大参浮海四诗跋

闻之古人有言曰。兕虎不能挠其神。猎士之勇也。蛟
龙不能动其色。渔父之勇也。死生无变于已。达人之
勇也。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海内识者。皆
以右武刚肠直烈。雄才大略称知巳。余观右武。当百
折之馀。投之海涯。旷然不恧于色。及赴广海戍。度崖
门。风涛大作。桅折蓬飞。颠覆万变。傍人束手。公方倚
舷歌诗。诸竖子群起而噪曰。舟覆矣。公曰。且住且住。
待我诗成。顷四诗刚成。而舟胶于沙。遂得无覆。公乃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3c 页 X73-0693.png
大笑曰。竖子几误乃公诗。噫。此岂刚肠直烈雄才大
略所可及哉。是有大于此者。率然临之。而本体自现。
在公寝处。盖亦不自知其安也。故曰。造适不及笑。献
笑不及排。此之谓欤。予因为公刻此诗于海珠。而书
其后如此。

** 为右武书七佛偈题后

七佛偈。乃从上佛祖授受心印也。古人悟此者。如大
火聚。一切死生祸患。情尘燎然。不可撄触。是称雄猛
丈夫。秉般若锋。执金刚𦦨者也。右武居士。赋性如此。
岂非多生习此法门乎。余同难行间。相与旦夕游戏。
以法为娱。偶索书。遂以此状其本色。

** 得包公砚书心经跋

往闻包公守端州。一砚不留之说。视为漫谈。及予来
粤。询之父老云。昔包公治端。革贵砚之毙。偶得一美
者。𢹂之归。过羚羊峡口。风波大作。公云。吾生平无愧
心之事。无虐民之政。何以有此。因视其砚云。岂山灵
吝此物耶。遂投之水中。风波乃止。自后时时。光怪发
于水上。为渔人网得之。自尔光怪不复见。罗生持此
砚至。余抚摩良久。喜而叹曰。神物隐显。固自有时。得
欣赏者。亦非偶尔。语曰。至诚可以贯金石。视此顽石。
包公心光。能焕发于此。况般若所熏乎。其历千劫而
不朽者宜矣。因试墨。遂书心经一卷。以付罗生。

** 题东坡观音赞

曹溪云。佛性无常。紫柏跋东坡观音赞。亦云。苦乐无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4a 页 X73-0694.png
常。然苦乐乃佛性之变也。圣凡又苦乐之聚也。以佛
性有受。则苦乐以之。不受。则圣凡泯矣。斯则佛性随
苦乐现。故众生之苦乐。以不受者受之。则知苦乐者。
苦乐所不到也。众生有苦。以不受者而呼。则同不受
者而应。如空谷答响。人若以不受者而遇苦。则如汤
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何假他力哉。是则受以不
受为母。生以不生为君。重生知所重。则超苦乐而生
为赘矣。

** 题鬼子母卷

我观鬼母。愚痴无比。祇知贪他。不顾自已。已之所爱。
不舍一丝。如何于他。绝无慈悲。一切母子。本同一体。
若能等观。痴心早止。若非如来。拔其痴根。直至穷劫。
尚堕沉沦。纵有神力。总出瞋痴。用不得处。方乃自知。
爱力极处。痴心顿歇。镬汤炉炭。当下消灭。

** 书元旦大雪歌跋

予昔同黄龙潭彻空师。居五台叶斗峰前之龙门时。
冬大雪。风捲埋屋。积丈馀。拥衲对坐。只觉夜长。及起
开门。则雪堵矣。急拨火取灯。相视而嘻。将谓活埋。适
北台主人。探而知之。乃领行者数十。操作具。裹乾粮
而来救。除隧道而入。入门相见。其乐融融。如在黄泉
之下也。自予放岭外。二十年中。每一思之。顿破炎蒸
毒热者。仗此一念冰心也。顷予逸老匡山。初得憨宗
珏公。指五乳以栖之。公乃彻师之的骨孙。公视予如
若翁。予每一见公。即如对彻师于雪窖时也。天启改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4b 页 X73-0694.png
元。岁旦大雪三尺。万山连冻。不减窖中。予自别五台
三十馀年。未见此境。故感而为之歌。即以书似珏公。
盖不忘彻师相与死生之际也。今珏世黄龙之家声。
能体现前事事。皆从乃翁忍冻饿中来。则何热恼之
不清凉。何道业之不成办哉。谚语有之。创业非难。守
业难。苟知祖翁田地。时时耘耨。不致荒芜。则知我本
师释迦和尚。百千万劫。舍身命财。在雪山六年冻饿。
博得四事供养。以贻儿孙。吾徒日用所食粒米茎菜。
皆我本师之通身毛孔滴血也。审此。又能甘心虚度
此生乎。然因写雪诗而及此者。大似因渔父而得见。
大海波涛也。公其志之。天启元年立春日。

** 题从军诗后

雷阳正当南极。东坡题曰。万山第一。所谓水穷山尽
处也。形家称为尽龙。故古之忠臣义士。被谪者多在
于此。气使然也。𡨥公居之未久。至今父老侈谈。昔东
坡谪儋耳。子由亦迁至。而西湖遗事。𡨥公有祠。苏公
有亭。山川之胜。景物依然。然僧来戍者。昔宋之大慧
徙梅阳。觉范戍珠厓。噫。二老去余五百年矣。今余蒙
 恩遣至此。盖亦上下千载奇事。惟我圣朝僧戍者。
独我始祖南洲洽禅师。为护 建文驾获罪。 成祖
赦之。以其弟子德录戍于此。寻即放还。及某二百馀
年矣。顷亦为 国祝釐。获罪而至此。岂无谓哉。余至。
主于城西古寺。坡公亭中。士子争谈坡公。如昨日。及
访觉范故事。则杳然矣。天南风物。迥异中洲。四时之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4c 页 X73-0694.png
气。亦不与天地准。如乾之纯阳。变而为离。离火方也。
万物皆相见。郁为炎热。鬯为文明。人但见景物之郁。
不见通畅之妙。故于文章词赋。不能尽其造化之微。
余初至时。遭岁厉。遂于此中注楞伽经。自谓深窥佛
祖之奥。盖实有资于是也。向不求工于诗。自从军来
此。诗传之海内。智者皆以禅目之。是足以徵心境混
融。有不自知其然者。由是亦知古人之诗。妙在于情
真境实耳。紫垣君侯出册。命书之。聊书之以供覆瓿。
并发一笑。

** 题十二首卧病诗后

沙门从戎。昔亦有之。如大慧禅师戍梅阳。冠巾说法。
寂音尊者。戍崖州。笺注楞严。二大老以如幻三昧。处
患难如游戏。予少年驱鸟乌时。即知其事。想见其人。
不意予年五十时。亦遭此难。蒙 恩赐谪雷阳。其地
盖在二老之间。自惭非其人也。然恒思其风致。初至
戍所。即注楞伽。盖有感焉。所寓之时与境。未审较昔
何如。而以僧体慧命为怀。一念保持。兢兢弗忘。自谓
禅道佛法。不敢望二老门墙。至若坚持法门。孤忠耿
耿。实有啮雪吞毡之志。而山林故吾之思。形于声诗
者。真系雁足帛书也。千秋之下。读此诗而想见予者。
能若予之想二老乎。嗟予老矣。书贻侍者广益。持此
足见家范也。

** 六咏诗跋

佛法宗旨之要。不出一心。由迷此心。而有无常苦。以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5a 页 X73-0695.png
苦本无常。则性自空。空则我本无我。无我则谁当生
死者。此一大藏经。佛祖所传心印。盖不出此六法。总
之不离一心。若迷此心。则有生死无常之苦。若悟此
心。则了无我。无我则达性空。性空则生死亦空。殆非
离此心外。别有妙法。而为真空也。从前有志向禅者
多。槩从心外觅玄妙。于世外求真宗。所以日用错过
无边妙行。将谓别有佛法。殊不知吾人日用寻常。应
缘行事。种种皆真实佛法也。但以有我无我之差。故
苦乐不同。而圣凡亦异。端在迷悟之间耳。以我为众
苦之本也。明府索书禅语。故录旧作六咏诗。复记其
事。且为他日證此法门之左券云。

** 书怀李公诗后

右诗十首。作于乙巳长至月望。明年丙午孟冬。时在
曹溪。喜重修祖庭。翻然一新。禅堂乃六祖大师说法
南岳青原诸大祖师。安居之所。世代变迁。化为鼠壤
狐窟。今余力求以复旧制。规模轩豁。不减昔时。而经
营佽助。则林参军知足居士。一力以肩之也。因思昔
日东海庄严妙丽。将兴法道之际。而余遂婴难。放流
岭外。岂意又复幻此道场。以开幻众。作如幻佛事。度
如幻众生耶。况蒙恩诏。汤网大开。当初执缚之始。即
今解脱之终。一期周圆。平等无二。所谓东方入定西
方起。比丘身中入正定。居士身中从定起。是名方网
三昧者。非耶。余今难忘李侍御公。最初一念欢喜心。
适遂书怀李公诗。以付居士。以是见区区。不为险难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5b 页 X73-0695.png
倾夺。不为境界迁移。不以殊形异趣。不以去就介怀。
不被恶魔之所摇动者如此。非夫踞忍辱地。坐寂灭
场者。何易致此哉。个里机缘。又为老人传家之秘。殊
非文字所能述。居士其能得此乎。

** 书山居十首跋(此诗书于入灭十日之前乃绝笔也)

此诗盖作于匡山五乳。在壬子春日也。侍者深光。即
以此卷请书。老人慵于笔砚。故束之高阁。及复之曹
溪。滨行。付侍者广摄持来。藏之久矣。癸亥秋九月。光
以书来省。因督摄未完。时老人以足疾举痛。且苦于
应答。摄乘间频请。老人因念老矣。恐作未来之欠。故
勉强力疾书之以归。可谓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
岂非婆心哉。若以诗字观之。则辜恩多矣。时癸亥冬
十月朔日。

** 紫柏老人观病偈跋

紫柏老人。居常以无性义示人。如弄丸之手。观者莫
不心骇目眩。此指自雪岩中峰。诸大老后。知者鲜矣。
惜乎。道与时违。未遂振起之愿。此老人生平之所苦
心者。嗟乎。哲人往矣。后生晚辈。安能复睹宗门之标
格乎。峨嵋海默禅人。持观病偈。予见之。不觉潸然泣
数行下。手泽依然。宝之当作光明种子也。

** 书范蠡论后

此论盖予于已酉秋日。舟泊珠江之浒。李参军以范
蠡归湖图请赞。余因是有感而作也。尝谓古之文人。
评论古人物。若三苏之作灿然。槩不及此何哉。是知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5c 页 X73-0695.png
求知已于千载之下。古人所难。而期有旦暮之遇者。
非偶然也。蠡之心固难见。以予言而发之。则蠡亦将
瞑目矣。奚有古今去来哉。余谓丈夫处世。抱超世之
见者。必不易见知于世。故龙与麟。举世三尺之童。皆
知其为神且瑞。此约不见而争誇之也。即旦见龙。人
将以为蛇。麟一出。必见灾于虞人。又何怪哉。余居曹
溪之十年。盖尝一龙一蛇矣。唯不免一灾。时有匡人
之围者两旬。当己酉寒露降霜之候。清夜兴发。侍者
某。偶于箧中检出此素卷。余乘兴捉笔。其论适在案
头。遂书之。并识其意如此。

** 题书法华经歌后

余少时即知诵此歌。可谓深入法华三昧者。每一展
卷。不觉精神踊跃。顿生欢喜无量。往往书之。以贻向
道者。顷来曹溪。为六祖整顿道场。业将十年。忘形从
事。百废具举。山门改观。不意魔僧内障。自坏法门。颠
倒狂惑。搆讼公府。以致予霸栖郡城。悠悠二载。时在
郡。归依护法者。独黄居士。二年一日。朝夕无间。祁寒
溽暑。奔走不爽毫发。予因感昔觉范禅师。遣海外。亲
知朋友。鸟惊鱼散。独胡强仲一人。为之周旋。送至韶
阳。师为序以别之。即今读其文。想见其为人。今予以
流离患难之身。孑然处污辱是非之场。有居士为之
木舌。公庭之事。了然如揭日月。此缘岂浅浅哉。今事
竣将行。予乃为书听诵法华经歌一首以贻之。令其
诵习。以结法喜之缘。且以此纸传之子孙。使后世亦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6a 页 X73-0696.png
知乃公。能与憨山老人。眉毛厮结。即以此善根福及
子孙。世世享之。可谓不虚此会良缘矣。故并记之。

又。

予放岭外。亲友疏绝。如隔天上。万历己酉夏日。大都
慈善寺长老。义天孝公特来相慰于曹溪松下。一见
悲喜交集。如异世人也。忆予昔乞食长安时。过公宣
明室。洗涤客尘。今在炎荒火宅。每一思之。顿入清凉
地。当兹尘土。欲求滴水盥身心。岂易得耶。秋初。予有
事于端州。因拉公同行。登宝月台。纳凉旬月。复之五
羊。食鲜龙眼。饱餐而归。信可乐也。舟行北风。沂流艰
涩。公出此卷乞书。遂写此歌。公还曰。令诸弟子。一一
如盘陀石上之僧。诵白莲经。以为常课。不唯不负修
雅。则老人八千里外。犹然如在月明松下。侧耳听诵
时也。

** 题雪浪恩公所书千字文后

予与雪浪恩兄。生若同胞。少共笔砚。予懒且善病。窃
慕枯禅。兄苦志向学。无论刻意教乘。即游心艺苑。博
问强记。食息不倦。染翰临池。昼夜无间者。二十馀年。
及登座说法。迥迈前修。而辞翰擅场。亦称二妙。我明
二百馀年。缁衣之骏。指不再屈。此予生平心服而敬
事者。自愧福轻业重。至老暌携。惜兄耳顺之年。竟成
千古。嗟余苟延七十。无补法门。偷生何益。予隐居南
岳。非石禅人携此卷来。予一见之不觉兴悲。三复长
叹。呜呼。其人往矣。手泽如生。睹此端若寂光觌面也。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6b 页 X73-0696.png

** 题笔乘顾宝幢居士事后

记云。金陵顾宝幢居士。名源。字清浦。少豪隽不群。诗
书画皆不泥古法。信笔点染。天趣迥绝。然实自古法
中来。一日与余论书曰。书须古法四分。已意六分乃
妙。不然。纵笔笔能似古人。终成奴书。不足贵也。中年
究心禅理。大有悟入。然未尝以得理而薄修因。晚节
与名僧举西方会社。戒律精严。无与为俪。临终端坐
而瞑。举室闻莲香。三日始歇。居士尝手书数绝句。余
今笔于此。十个蒲团九个穿。谁家枯井雪难填。如今
法法成三昧。声色无妨到耳边。松火炊羹香满衣。雪
寒豪士古长饥。明珠不换黄齑瓮。涕唾光争日月辉。
鼎食何人晓夜忙。全机随处好参详。渔竿不负秋如
锦。两岸黄花扑棹香。短褐长镵老石门。蔬盘容易度
朝昏。百年智巧消磨尽。惭愧人传粉墨痕。碗上双刀
照雪花。少年曾醉鲁朱家。揣摩未展男儿志。头白都
门学种瓜。雪屋寒𦵔有岁华。黄金过斗未须誇。若言
竹帛功难朽。也是空添眼上花。藤叶青莎称体长。菊
花新酒满瓢香。时人若访庞居士。万树云萝护草堂。
被发曾为授记人。草衣随处属閒身。十年朋旧尘劳
破。香火同酬野寺春。云里青山古桧丛。枝柯如屋蔽
霜风。男儿有志投踪迹。瓦钵依稀在手中。此焦氏笔
乘所载也。余龆年闻宝幢居士。初为诸生时。气甚豪
宕。才情敏捷。中年一旦尽弃所习。遂长斋绣佛前。搆
一小楼。独坐其上。唯小童奉香花净水。家人女子。绝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6c 页 X73-0696.png
不见面。亲知杜绝往来。居然一深山头陀也。每夜五
更。击大木鱼。高声念佛。居士家近市。多屠者。有一恶
少年。每闻鱼声。即起宰杀。一日迟。责其妻。妻曰。道人
打木鱼念佛。尔闻杀牲。自不悟。乃责我耶。少年即折
刀杖。改心为善。一时屠儿回心者众。士曰。我抱木鱼
终夜打。惊回多少梦中人。予年十九。依长干西林祖
翁出家。云谷先师。当代法眼也。住栖霞。与居士往来
特密。即乘中所云名僧者。师为予谈此事。因问居士
何如人。师云。今时庞公也。一日偶与同侪。閒行松园。
望见一道者。入山门。貌清古而雅甚。閒閒如孤鹤翔
空。超然尘表。及近而观之。其目不瞬。若无意于人间
世也。余惊喜曰。此何人斯。若是之都也。识者曰。此宝
幢居士也。余欲作礼而惧焉。乃随而视其所之。则见
其入寺殿廊之掖门。礼如来舍利塔也。余窃观之。五
体翘勤。恳倒不可名言。及观塔殿。巍峨入云。五色相
鲜。返照回光。赭如宝错。忽悟此境。殆非人世也。而犹
未知所以然。既而余问云谷先师。师云。此居士观此
作西方净土境。将以资观行耳。自后因先师而得入
室焉。及临终时。与先师同数名僧。相对念佛数昼夜。
悬西方境于室中。余随众中。正作佛事。时居士内人
报云。满宅闻莲花香。众皆惊喜。居士恬然无异也。此
笔乘所载。皆余目击其事也。居士有子皆诸生。素不
信佛。至是。乃涕泣床前。叩首而请曰。父即超生死。居
净土。岂不念及儿孙辈。作度脱乎。何无一言相嘱。居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7a 页 X73-0697.png
士笑曰。汝辈将谓我生耶。死耶。而独不观于日乎。日
出于东。而没于西。是果没乎。果不没乎。吾之生死。亦
犹是也。拈笔书此。掷笔。端然而暝。此余所睹记乘不
及此。一日偶展乘简。见此因缘。遂感而更笔之。且以
告知言者。

** 题南皋居士书万法归一卷

从上佛祖。原无寔法与人。就向众生妄想梦中。一椎
打破。使其㘞地一声。忽然梦觉。两眼睁开。回视梦中
境界。了不可得。若于不可得处措心。亦是梦事。由是
观之。岂有一法可当情耶。所以道。不见一法即如来。
此则名为观自在。故云。离相离名。不堕诸数。若唤作
一。则堕之又堕矣。南皋居士。潜符此道。受用自在。盖
巳有年。切念知音者希。特拈古人此则公案。往往举
以示人。欲人自知落处。观者若向居士未举以前。快
便荐取。犹在半途。若更向万法一法上团圞。大似痴
人面前说梦。慧庵主久参居士。时入方丈。闻说不二
法门。盖巳习熟。且道此则公案。与维摩默然处。是同
是别。参。

** 题圆觉颂

邹太史公。世讲阳明之学。其子子胤。得家传衣钵。癸
丑春。谒予于五羊之青门。问西来大意。予令尽屏胸
中宿习知见。默坐七日。乃为发药。子胤一闻。顿契忘
言之旨。自信向堕光影门头。跃然而归。及余之南岳。
得乃兄子尹书来。企称子胤悟脱。近不幸往矣。予怆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7b 页 X73-0697.png
然心悲者久之。及予逸老匡山。越九年辛酉冬。乃郎
育侯。寄所著圆觉颂一编。予阅之。是知子胤虽长逝。
端然未出大光明藏。可谓深种般若正因矣。倘天假
之年。其所造进。未可量也。惜哉。

** 题幻予本公塔铭后

幻予本公。先参本师云谷和尚。与予同条生也。辛巳
岁。相晤于五台。见其道貌清臞。弱不胜衣。其心如大
地。有荷负众生之力。故能忘身为人。未尝一念存我
相也。以善医视病僧。至割内为剂可知巳。予坐冰雪
中。一日冻饿而死。师急救而生之。予则以医王颂公。
别来三十馀年。公入灭廿三年矣。向以刻藏因缘故。
留灵骨于双径之寂照。丙辰冬。予以达大师入塔因
缘至。公之上足。杲公亦乘此葬之。予是得以为公卜
地厝骨入土。噫。此大奇事。岂非宿缘哉。读洞观居士。
为公塔铭。恍如坐金刚窟对谈时也。乃诗以挽之曰。
寒岩冻饿有谁知。绝后重苏赖阿师。今日五峰窥塔
影。恍然犹对坐谈时。念兹山为东南法窟。八十八代
知识说法其中。公何夙缘。得从达大师后。究竟归宁
于此。愧予与公同条生。不同条死。安能得此一坏土
覆枯骨乎。想公将来出世。不知为何代主人。倘得宿
命。必见老朽于除夜篝灯。书此语也。

** 庐山金竹坪千佛寺接待题辞

庐山甲江左之胜。自晋远公开山。及唐宋诸祖说法
道场。独胜于天下。其山形似水上青莲。而金竹坪宛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7c 页 X73-0697.png
坐花蕊。昔为荒榛。近日恭乾法师。结茅单栖。吊影寒
岩。其徒续芳联公。苦心竭力以供事之。每行乞郡城。
日往夜归。风行露宿。饥寒困苦。靡不备历。不十年。开
荒辟土。始建屋宇。而乾师谢世。联公守其遗训。忘身
竖立。遂成丛林。三十年中。与众同甘苦。共卧起。粒米
茎菜。不私作务。以身先之。至今老矣。坐长连床。绝无
寝室。真得古人匡众之体。故十方衲子。至者如归。然
公不以佛法禅道标榜。唯以一味平等慈悲。以法门
为心。未尝以粥饭气息。鼓诸方。衿已能。此又深得无
我三昧者。是故亲近随喜者。无不观感而心化也。每
岁食指数千计。公澹然无怀。不以四事为已忧。不专
化主。但在丛林。少有愿心者。无不自肯奔走效力行
乞。以募十方。风声感召。岁计亦未尝少缺。此又深得
吾佛随缘之至教。当此末法。诸方建立。其人或指难
再屈也。老人适来随喜。赞莫能穷。且见诸行者。行乞
归来。丝毫不昧因果。不负檀越信心。谛观诸方。干蛊
丛林之行人。亦未有如此之真实者。此盖主者真心
所感。以致龙天响应。非偶然也。老人感念无巳。故槩
书此。以告诸檀越。至若四事供养。七宝布施。如须弥
山。亦可消受。自有大心菩萨在。非老人所敢必也。

** 题台山竹林师卷后

老人昔居金色界中。独与竹林老汉眉毛厮结。临行
将把粪埽帚子。委托叮咛。为作曼室奴郎。别今三十
馀年。及老人业迁炎荒。巳二十馀年。虽万里相悬。出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8a 页 X73-0698.png
息入息。未尝与这老汉丝毫相隔。今忽见此卷。竹林
老汉身。在老人眉毛上放光照耀。谁谓这老汉入灭。
殊不知方网三昧。东方入定西方起。台山入定匡山
起。正是这老汉家常茶饭。且道竹林来也。好著为诸
人依前埽粪。学人持此日用一切处。不许污却扫柄。
始是知恩报恩。

** 题壁光童子沈大裕传后

众生本有佛性。名般若。具大光明。常然不昧。良由无
始无明。故昧而不觉。无明深厚。故常寝生死而不自
知。所以菩萨修行。但以智慧光。照破无明。即为出生
死时也。故修心之士。名为习般若行。世之人。智慧明
利者。从般若中来。发而为忠为孝。性使然也。以至死
生不见去来之相者。常光然也。观沈童子大裕。出世
八岁。种种云为。皆前世习般若行。至临终一念炯然。
常光不昧。此般若现于方死之际。足见般若强胜之
力也。呜呼。观此岂堕生死之人耶。而父母以爱视之。
是返转般若为生死根。岂不为童子所笑乎。本以见
度而更见累。自负童子来意多矣。丁巳三月六日。其
父尔侯居士。以此传相示。憨山老人题之以此。是以
楔出楔也。童子有闻。定发一噱。

** 题血书金刚经后

此经乃华亭康孟修妻。张氏安人剌血所书者。安人
王司马公元美之甥也。公之姊适张氏。生安人。早逝。
王太夫人自育之。幼延女师。习诗书。工翰墨。事康母。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8b 页 X73-0698.png
孀居廿年。敬顺如一日。天生笃孝。虽产富贵之室。性
澹泊。不事铅饰。康母老年奉佛益谨。礼达观大师。安
人从事斋素喜舍。王太夫人命司马公兄弟。视安人
如已子。所分家资以万计。皆悉舍为福田。归心净土。
如莲花中人。晚年剌血书此经一卷。临终命举家高
声念佛。连日夜。安然而逝。余被放岭外。康君弟季修。
与余为方外交。顷入粤。季修走书。以安人所书此经
属题。予睹其手泽。端严精楷。笔意师古。纤毫不苟。绝
无软暖气。此亦丈夫所难者。抚卷三复。喟然而叹曰。
斯盖心光流溢也。夫般若名智慧。乃一切圣凡。均赋
而同禀者。诸佛證之为金刚心地。现为神通妙用。众
生迷之为生死根本。发为妄想尘劳。性同而相异。若
欲转尘劳妄想而为神通妙用。非仗般若胜力不能
也。故曰。若有能信此经者。巳于无量亿佛所。深种善
根。由是而知安人生平住世。犹如莲华处淤泥而不
染。笃信三宝。谛奉此经。受持不疑。自非多生久习般
若纯熟。何能精进之若此。悲夫。世人咸禀灵明之智。
负此丈夫血肉之躯。伹恣贪瞋。造无涯之黑业。以取
沉沦苦趣者多矣。谁能洒滴血于智海。而与法性同
流乎。金刚以不坏得名。文字般若。即法身常住。光明
赫奕。照耀无穷。所谓金刚种子。历劫不磨。岂直为传
家宝巳耶。

** 题朱太史修南浔报国寺疏后

湖州南浔报国古刹。始建于宋。五百馀年。殿𡉏久矣。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8c 页 X73-0698.png
缁白过而不问。无唱导者。寺沙弥某发愿重修。誓断
一臂。以坚众志。朱太史为文以鬯之。寺僧持过径山。
予三复之。大有感焉。谓帝王陵墓。多属丘墟。而佛刹
虽颓尚在。即金谷铜驼。类可知矣。谚云。千年田地。八
百主人。谁氏之子。能守数百年之业者乎。抑有后。能
如沙弥之舍身世业而重轻者乎。经云。佛刹坚固。金
刚所成。以有龙神守之。弟子世之。推原其始。皆众施
赀财。即千秋不泯。以较世业之久近。皎然明甚。人皆
知沙弥断臂。誓兴佛刹。殊不知沙弥一臂。为众檀那
世守不朽之业也。明哲君子。能舍不坚之财。置坚固
地。则后千百年功德不朽。赖沙弥一臂以守之。尤胜
子孙伯什也。况福量如空乎。公云。荒冢赖佛寺以久
存。诚为法眼。予知达人先唱。则众起而响应。观此金
刹立成。当若天帝之拈一茎草。即是沙弥现千手眼。
也。

** 题华山隆昌寺铜殿二碑文后

予友妙峰师。早从法界观入道。故生平建立。皆从普
贤行愿。法界心中流出。无论一往功德。即铜殿因缘
可见矣。以峨嵋普陀五台三山。乃三大士菩提场。为
真丹利生最胜处。各范铜殿一座。以奉尊像。其南海
偶以缘阻。遂置于金陵之华山。盖赖 圣祖宠灵。故
感 圣母 圣上洪慈。为布金檀越。得与三山并。缘
亦希有。其庄严妙丽。殿堂广博。予以业力迁讹。未获
瞻礼。适于焦太史。黄祠部。二宰官碑文。毫端三昧。具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9a 页 X73-0699.png
见一毛端头。现宝王刹。讵不信欤。三灾弥纶。行业湛
然。盖愿力所持。当与法界等矣。

** 题盂兰盆真慈达孝卷

经云。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以释迦多世修行之
时。皆是报亲之地。故梵网经云。孝名为戒。谓孝顺父
母。乃至一切众生。然戒为成佛之本。而孝又为戒本。
是知诸佛菩萨。救度众生。出诸苦恼。皆修孝顺之行
也。以众生历劫生死。出没六道。舍身受身。无一类而
不经过。是无一类而非曾经之父母。且众生度尽。方
受證菩提。故所度众生。一一出苦。皆菩萨所尽孝道
之心也。又岂可以一生一身而言哉。即目连所救一
生之母。未尽如来之达孝也。教有水陆斋会。为报亲
设。以尽法界。所有水陆空行。乃至三途六道。无不愿
出苦沦。此虽像教。是衍如来大孝之本也。京僧离幻。
持建盂兰盆卷请益。予题之曰。真慈达孝。盖盂兰以
广戒本之意。缁白知此。岂可以泛泛世法观之耶。

** 吊辽阳将士文题辞

幻人衰朽骨立。匿影空山。掩室以休。适豫章陶君相
如过访。语及时事。及出和张太史吊辽阳将士文。且
属为引。幻人三复而叹曰。此古今豪杰忠义之士。精
神相感于形骸之外。固非世谛恒情也。故曰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何也。即此心
之性真也。光明广大。终古常然。若认假而失真。则与
草木同腐朽。虽生不生。何益哉。苟能守志忘形。形忘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9b 页 X73-0699.png
而心存。当与日月争光矣。此古忠臣义士。以身殉国。
则国为身。以身殉天下。则天下为身。所以忠义之气。
充塞宇宙。凛凛而不昧者。固其所也。今观两将军之
死得其所。则能兴一时仁人君子之感。不夺者志。不
晦者心。所谓求仁得仁。虽死可无遗憾矣。予读太史
之文。心血迸洒。慷慨悲歌激烈之气。萧萧如在易水
之上也。将见豪杰之士。由此一鼓而兴起者。竦动义
概。竭忠效死。以捍社稷。端有望于今日也。岂直为文
而巳哉。

** 题龙树庵主济川传公传后

历观古豪杰之士。以一身殉国家之急。卒以忠义表
于世。以丈夫称者。古今不多见。岂独方内然哉。方外
亦以之。予读传公传。深有感焉。若夫伽蓝所在。乃法
界之封疆也。吴门之华山。封疆之一隅也。时公为居
士。遂毅然弃妻子。薙发为弟子。以身殉佛土。竟保全
以弃去。岂非丈夫之事哉。若夫功成而不居。又古之
所难也。语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公实有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二
题坛经首示智境禅人¶ 第 699c 页 X73-069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