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题跋¶
题跋¶ 第 681b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一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 题跋

** 题瑞之麟禅人剌血书华严经后(在圜中作)

杂华。统法界之经也。直指毗卢果海。性德圆融无碍。
广大自在。细微庄严。以示众生日用。现證平等心地
法门。欲因之以廓尘习。昭真境不离当处。顿得无量
受用耳。观夫佛等。众生等。刹土尘毛染净等。劫念往
来三际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尔如然居然自在。其
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于一念之差。究竟有天
渊之隔。所谓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故曰。奇哉奇哉。一
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
不證得。若离妄想执著。则自然业智。当下现前。如一
微尘。具含大千经卷。智人明见。剖而出之。则利用无
穷。由是观之。无论众生心具。不具只在当下眼明不
明耳。岂更有他哉。是以文殊举之以为智。普贤操之
以为行。善财挟之以发心。弥勒带之而趣果。四十二
位之各證。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满三观。星罗十门。行
布圆融。事理无碍。以极尘毛涉入。依正互严。种种言
诠。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脱。卧棘牛狗之坚持。乃
至异类潜行。分身散影。无非游刃微尘之利具也。由
具利。则尘易破。尘破则经卷出。经卷出。则性德彰。性
题跋¶ 第 681c 页 X73-0681.png
德彰。则果海足。果海足。则无不足矣。斯则六千道成
于言下。犹是钝根。三唤普贤于目前。岂为智眼。信乎
聋瞽。封蔀识情。众生日用而不知也。知则根尘识界。
草芥尘毛。通为法界真经。屈伸俯仰。咳唾掉臂。总是
普贤妙行。以如是经。海墨积书而不尽。以如是行。日
用现前而有馀。只在当人一念回光返照之力耳。今
麟禅人。用滴血书此经。是明见而后书之耶。抑因书
而后明见耶。犹然书之欲见。而未及见耶。若明见而
后书。则不待操觚。全经巳具。如临宝镜。又岂淋漓翰
墨。区区于简牍文字之间耶。若因书而后明见。则现
前日用。妙境全彰。似悬珠网。又岂昏沉业识。茫茫于
水月空华之界耶。若书之欲见。而未及见则析骨为
笔。剥肤为纸。剌血为墨。点染太虚。挥洒金屑。岂不重
增迷闷。枉历辛勤。一叶落而天下秋回。管灰飞而大
起。是则书与不书。全经自在。见与不见。明昧一
如。悲夫。夜壑藏舟。力者负之而不觉。觉则透出毗卢。
全彰法界。昭昭然毫端眉睫之间。物物头头。而与普
贤交臂也。休师有言。华藏性海。与我同游者。舍子其
谁欤。否则暂闭阁门。试请回途。重参曼室大士。子行
矣。无忘所嘱。

** 题书华严法华二经后

毗卢遮那證穷法界。富有无量功德之藏。是与一切
众生同有而应得者。故视一切众生如一子地。必欲
全付自得所有而始快。虽众生茫昧而不觉。乃设无
题跋¶ 第 682a 页 X73-0682.png
量方便。种种调伏。必使谛信不疑而后巳。譬如长者
具有无量富饶。止有一子。幼而逃逝。子虽背父。而父
未尝一念忘子也。日月既久。子以佣赁归来。而不识
其父。父既知子。必降身辱志。与子同事相亲。而渐通
其情实。直至心相体信。父子情忘。然后亲为嘱书。全
付家业而后死。方无憾也。由是而知。杂华。乃我如来
法界藏中之典记。法华。如长者委付家业之嘱书。入
此二种法门。方为克家之子也。善男子吴大静手书
二经。岂非能知本有。料理如来家业者耶。由是必有
应得之日矣。

** 剌血书金刚般若经跋

般若出生诸佛。故为诸佛母。而为众生之佛性。是则
般若所流。源源无尽。如海水潜流四天下地。诸佛众
生。觌体无二。是知众生四大根本。身肉骨血。皆般若
所流。溯其本源。一体无二。居士贺学仁氏。剌血书写
金刚般若。以报其亲。如引细流而归于海。可谓善于
返本而报本者也。世之言大孝者。能有过于此者乎。

又。

梵语般若。唐云智慧。此乃一切诸佛众生之大本也。
迷之为生死。悟之为涅槃。诸佛證之为根本智。众生
背之为无明流。其实体一而明昧异耳。故我世尊出
世。特为开示此智。以法大机小。不能领荷。故二十年
后方说此经。业巳多方开示。必欲谛信此智而不疑。
用为成佛根本。而此经以金刚名者。以智乃佛之所
题跋¶ 第 682b 页 X73-0682.png
證金刚心耳。方将以果地觉为我因心。故以般若为
入大乘初门。是知特以金刚名经。非假喻也。嗟乎。一
切众生。迷此本智。流浪生死。其来久矣。观者但以经
义深奥。文字重复。为不易入。殊不知以空为宗。以顿
断疑根。直心正念为本。原无文字可立。故黄梅以此
印心。我六祖大师。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能顿
破历劫疑根。及见黄梅。即能道本来无一物。是乃从
此经得入之第一榜样也。是则此经为禅宗的诀。学
者槩以文字目之。故知之者希。惜哉末法。正眼难逢。
今愈见其难也。经云。若有读诵受持书写者。不于一
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于无量万亿佛所。种
诸善根。由此观之。即信受书写。亦非浅浅因缘也。曹
溪沙弥方觉。剌血书此卷。冀终身受持。焚香作礼。请
予题记。因感而言曰。六祖入灭千年。曹溪道场。化为
狐窟。即出家儿。为樵儿牧竖矣。予来力救其弊。辛苦
十年。修崇梵宇。渐次可观。而魔僧作孽。内自破坏。人
且谓佛祖无灵。即予亦无以自解也。今见沙弥方觉。
乃能剌血书此经。则予心涣然冰释矣。何也。以经云。
若人以七宝庄严恒沙佛土。不如受持此经一四句
偈。以彼有为功德。终成败坏。不若无为之胜益也。以
此般若。为成佛真种子故。佛言。若使一人发菩提心。
宁可我身受地狱苦。以其信心难发也。今觉沙弥一
人能以般若为心。寔予十年辛苦所致。又何以修崇
有为功德为重。而以成坏为念乎。因有感于此。故并
题跋¶ 第 682c 页 X73-0682.png
记之。

** 题三峰禅人血书法华经

众生迷佛知见。远逝五道。周流恶趣。其来久矣。释尊
出世。特为开示。使其悟入。警其归志。政若慈父念子。
望其委付家业。故说此经。使人速达故乡耳。昔有老
宿。系莲经七轴于梁间。人或问之。答曰。此家书也。常
熟三峰比丘。剌血书写此经。岂特见家书而思归者
邪。良以幻化空身即法身。此经巳有如来全身。今以
血书。如世之真子辨嫡父。血滴枯骨。必见渗入。是则
楮乃法身之枯骨乎。因赘以偈。轻抛故国不知年。一
纸家书特特传。齧指忽然心痛处。思归彻夜不成眠。

** 题公全禅人血书法华经后

惟我本师和尚。远自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王子。讲
说此经。巳下一乘成佛之种。而诸闻者。迷沦尘点劫
来。流浪生死。直至今日灵山会上。方乃悟入。各为受
记。将来成佛。是为一代时教究竟之极谈。譬如穷子。
久逝他方。今始归来见父。心相体信。堪荷家业。此经
大似长者。委付家业之嘱书。故云。凡有闻法者。无一
不成佛。是以天台独重五种法师。受持读诵书写者。
皆为成佛之真种。以其一悟此心。从真所流。则凡有
所作。皆真实行。殆非妄想摄持者比也。今公全禅人。
发无上心。剌血书写此经。则使幻妄身血。滴入法性
海中。等同一味。庄严毗卢法身之果。而又发愿更书
华严大经。以为究竟庄严。是犹穷子既得家业之嘱
题跋¶ 第 683a 页 X73-0683.png
书。则披阅库藏之典记。按图求索。是则华藏世界。无
尽妙好庄严。皆禅人本有受用之大业如此。岂非究
竟一大事因缘哉。禅人亲持所书之经。具陈本愿。请
益老人。故为具述本末因缘如此。

** 血书梵网经跋

梵网经者。乃我法王应运。首创之露布也。即其所制
皆性戒耳。故三藏之设。从凡至圣。所历诸位。皆依金
刚心而建立之。此戒即所谓金刚心。实成佛之大本。
缅惟吾人遭此末法。去圣时远。苟愿出生死。證真常。
非此戒不足以證之。然此戒非金刚心。又不足以持
之。盖一切众生。所以久沉生死。而不能自出者。良由
著我。以我见重故。诸业交作。业作故。苦即随之。如影
响形声。理不可逭。故修行要门。无论大小三乘。皆以
破我为本。我空而业无所系。然破我之具。非金刚心。
断断乎难矣。谛审佛意。既曰戒。乃自性清净心。又何
持犯之有。第迷之而为幻妄蕴盖。情尘所蔽。不得不
揭而袪之。此戒乃裂见网之利器。不得不施于最初
之创。而初学菩萨。即上根利智。不得不秉此为最初
地也。学人真照。以夙习般若缘深。自愿出家。依吾法
兄雪浪。听习有年。谒余于那罗延窟。余政悲末法。务
本者希。乃为诸弟子诵梵网戒。照闻而有感。遂哀请
授戒。且发深重大愿。剌舌根血。书此经。志毕命受持。
余深慨焉。因谓吾本师卢舍那佛。从初发心。以至成
佛。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
题跋¶ 第 683b 页 X73-0683.png
为纸。析骨为笔。剌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
法故。不惜身命。子苟知生死难出。爱根难断。佛果难
期。依佛所行。如佛所愿。又何患不成佛。从此以往。生
生世世。以此身血。书写此经。当布满大千。又不止如
须弥之高广。即见闻随喜发心修学者。当如菽粟。遍
十方刹土。又何止此一会一人一众而巳耶。子宜勉
旃。特书此以證子之愿。仍愿此经。至尽未来际。当处
处现身如多宝也。子其志之。

** 重刻华严经题辞

毗卢老人。于一微尘里。冷坐不禁。于青天白日。忽尔
盹睡。堕入缘生妄想梦中。引起历劫情尘。种种幻网
境界。尽无尽大光明藏。重重交罗。如天地帘珠。互递
影像。炳然历别。且自生大奇特想。亦乃惊怪。普告十
方一切天人。极十虚为口门。以大地为长舌。说梦中
事。使诸闻者瞠目相视。有眼者盲。有耳者聋。其登地
大士。自负亲为当家长子。亲履其中。寻无一物。了不
可得。转展告之傍人。但云如空中鸟迹耳。禅人乃又
愿于一毫端头。欲令人顿入此中。盖亦难矣。虽然大
地众生。无一人而不沉埋此一尘也。只须大智慧人。
冷眼生华。妄想恁么。如是如是。种种奇特庄严。且在
一切众生日用妄想网中。种种光明。时时顿现。各各
日用而不自知。所以不知者。伹梦未破耳。今于路傍
草莽间。猛地一人𨁝跳。攘臂大呼。顿使十方世界。六
种震动。同时各各相谓叹曰。奇哉奇哉。不知此中果
题跋¶ 第 683c 页 X73-0683.png
有如斯大希有事。遂剖而出之。大家𢹂手。通同游戏。
自在无碍。无所希求。竟亦不知谁之力也。知恩者。当
自重之。

** 菩提心愿文跋

一切圣凡。皆本自住金刚心地。具足如来不思议智。
但以习气熏发转变之力。而得成熟。故一切众生。各
各八识田中。具十法界种子。特随缘熏发。故先后迟
速不同耳。华严经云。菩萨有十种习气。见佛习气。于
清净世界受生习气。行习气。愿习气。波罗蜜习气。思
惟平等法习气。种种境界差别习气。若诸菩萨安住
此法。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得如来大智慧习气非
习气智。故知染净二业。升沉两门。皆从熏习而生。不
是无因而得。是知从上佛祖善知识教人。原无实法
与人。亦无法可传可授。伹凡有亲近者。独观其染净
习气之厚薄。因其病而调伏之。惟执劳辛苦三二十
年。耳提面命。朝夕参承。乃至困辱万端。逆顺千状。种
种施设。无非以大般若光明。熏蒸无明业习。令其转
染成净。使其自知本有耳。苟能自知其本有智光。内
自熏发。日增月盛。一旦如大火聚。则向之烦恼业习。
燎之如红炉片雪。如此则日用头头。遇境逢缘。皆大
智用。是所谓转染污业习。而为般若智习矣。若转之
净尽。彻底穷源。与十方佛祖转处无别。则但印可之
曰如是如是。惟此而巳。岂此外更有别法耶。由是观
之。则从上三贤十圣。皆能转之而未尽者。故从般若
题跋¶ 第 684a 页 X73-0684.png
所发十种习气。为金刚种子。以之劫劫生生。熏变无
明。不净不休。终竟透皮而出。此所以毗卢世尊重愿
行也。德宗始发迹于蒲。从法亲妙峰师。因得事老人
于清凉。以至海上。将二十馀年矣。所历辛苦。不可殚
述。为法恳诚之心。未尝一念稍间。老人唯以不思议
智炬照之而巳。竟未一启齿向上事也。待其自信自
肯。方不自负已灵耳。渠以本愿。请老人为敷扬者有
年。老人未之首肯。甲午冬日。从老人于京之大慈寿
寺。雪夜请益。哀泣自叙其志愿云云。老人为信笔书
此。明年二月。老人即以弘法因缘。致 圣天子怒。
逮及于渠。实出九死。余戍雷阳。宗复自蒲万里。问老
人于瘴海间。相值五羊。乃出此卷。老人展之。则见其
光明夺目也。遂赘之以此。

** 普贤行愿品题辞

毗卢遮那如来。居华藏界。菩提场中。为地上菩萨。说
华严经。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
数品。即龙胜大士。尽出世间智。不能数其品目。而此
品者。略本之略本也。惟我卢舍那如来。旷劫所修广
大因行。所感华藏世界。殊胜庄严。其因地本行。不出
普贤十种大愿。而此愿者。乃称法界心。极法界量。包
摄无遗。故曰愿王。然修行之要。成佛之速。无越乎此。
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者。譬
若金转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剧苦。无可哀救。怕
怖慞惶。奔驰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极力猛醒。
题跋¶ 第 684b 页 X73-0684.png
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现成受用。种种本自具足。此
所谓梦幻法门。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
心净则佛土净。门人郑扩发菩提心。归依净土。余教
之以专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何患不睹华藏现成
受用乎。

** 题安乐行品后

予少读四教仪。见天台大师。判五种法师。为观行位。
窃有疑焉。既见法门之有以持经为行者。动则诵法
华经百千部。及察其律身持心。多未能与经㳷合。是
知持经之难矣。及予述法华通议。至佛赞法师之功
德。有供养者。其福过于供佛。有毁谤者。其罪重于谤
佛。此我世尊金口诚言。及见持经之法师。现在父母
所生肉身。即得六根清净。按六根清净。当在七信菩
萨不退者。以永不退堕生死也。何持经之功一至此
邪。是知持者。不在纸墨文字。而在离言妙契佛心。佛
之慧命。由是相续而不断者。宜其功德殊胜然矣。某
人受持此经。于安乐行中。有所契入。故专持之。此乃
世尊教诸末法。持经弟子第一妙行。即如来之家法
也。从是而入法华三昧。悟佛知见。固无难矣。

** 题刻药师经后

经以药师名者。盖依本佛而称也。至圣无名。以德彰
名。然佛为三界医王。善治一切众生心病。故称医师。
是则一大藏教。乃对症之妙药。而众生之病。以痴爱
为根。病根不除。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讵可得乎。问
题跋¶ 第 684c 页 X73-0684.png
曰。经云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
寿。求安乐。得安乐。皆众生之痴爱也。佛意本欲众生
离之。今有求而必遂者。岂非增益痴爱耶。答曰。非增
益之。实欲离之耳。以众生不信自心是佛。故颠倒迷
途。溺于爱河。佛以广大慈悲而拔济之。不能顿出。特
设方便以引摄之。即其所爱而诱进之。所谓以楔出
楔。以毒攻毒。故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则世间
之爱。可潜消而默化矣。众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如
贪财者。而梦金宝。生大欢喜。致大欲乐。且金宝欲乐。
岂自外至耶。众生处此梦宅。种种希求。佛以如梦幻
法门。而调治之。痴爱重。则信佛愈极。信至极。则自心
痴爱。化而为佛知见矣。又如置酵于乳。而成酥酪。必
转醍醐。此经是佛以醍醐甘露之药施众生。能服之
者。岂不顿袪百病。获长寿哉。居士刘峤。刻经以施多
人。正若长者。于四达通衢以妙药施人。但能信受而
服之者。则心病顿瘳而随求必应。其药师之号。岂虚
称哉。既信自心。则观此经。不属纸墨文字矣。

** 白衣陀罗尼经后跋

白衣陀罗尼经。乃我圆通大士。从大悲心中实际流
出。故世之善男子女人。苦于无嗣。志心持此。求无不
感应如响。且往往应之者非一。而不信者亦非一。又
有持而不应者亦非一。此何以故。以我大士依本师
观音如来。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现三十二应
身。十四无畏功德。与十方三界六道众生。同悲仰故。
题跋¶ 第 685a 页 X73-0685.png
法界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生者皆白
衣重胞。以示大士不诳众生之验也。虽然。此男者。果
何自而来耶。若即大士现身。而大士不迷。安得所生
之男。一一如慈悲现身之士。若非大士现身。又何以
求大士而得生。此理难窥。故信之者希。不知大士。既
与一切众生。共一悲仰。是则大士悲仰之心。即众生
愿求之心也。其求者。果如大士之心。而大士之心。亦
即求者之心。如镜交光。影影互现。又如谷响。声叫声
应。未有自心而不应自心者。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
成幻法。是则所求之男。实是求者自心所变现。不如
是求。故不应耳。所以求而得智慧福德何也。盖寻常
男女。纯以淫欲之心求之。故多愚痴。原非智慧心所
生也。今不以淫欲心求。而求之于大士。则是原出智
慧。智慧。福德之本也。所生福德智慧之男。所谓声和
响顺。形直影端。其理无疑也。子寅周伯子。笃信此法。
一日入山。焚香作礼。乞书此经。然我亦从大士耳门
而入三昧者。第恐子寅。不能作如是观。故书写巳。又
从而解说之。

** 跋姜大隐百城烟水卷

余尝读清凉传。至无著入金刚窟。与文殊茶话间。见
诸大士。自云中冉冉而下。因问此众龙象。何自而来。
殊曰。此吾窟中一万眷属。各于十方世界。利生缘毕
而归也。又问世何不知。殊曰。或现帝后妃女国太母
身。或现宰官居士黄门长者比丘僧尼。随类皆入。化
题跋¶ 第 685b 页 X73-0685.png
化无穷。安可以迹较之耶。今观 圣慈御笔。赐姜常
侍百城烟水卷。及诸大宰官题咏诗。则不必更疑文
殊也。姜公别号大隐。为慈宁宫侍中。其所以荷担如
来。辅弼圣化。建立三宝者。功最居多。故能获此密印。
不减髻珠之赏。公当持此。以为利生之劵。他日归来
窟中。想文殊见之必合符验也。

**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跋

诸佛同證秘密心印。得成无上菩提。含之以为三德
秘藏。吐之以为万行庄严。持之以为利生事业。诵之
以为洁已妙行。是故一切诸佛因之而成道。一切菩
萨因之而转邪。此则凡所谓密咒者。皆称尊胜。而此
咒者。出自毗卢灌顶。为法身所演。又尊胜中之尊胜
者也。若书之幡幢。风之所到。影之所临。触之者。皆能
离苦得乐。又况行之持之。于心含之。而为心印者耶。
故首楞严曰。若有众生欲习难除。但当一心。诵我佛
顶光聚秘密神咒。淫火顿除。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
上知觉。噫。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一持此
咒。则命根顿断。生死永离。又何况彼区区贪瞋痴慢。
不化为无上菩提真种子耶。行人明宽。持此有年。今
乞海印老人书写此卷。将终身佩带。持诵不忘。老人
嘉其志行。助其坚强。乃为书之。又赘之以此。将以策
前程示来学者。

** 八大人觉经跋

此八大人觉经。予昔居海上。时时书示弟子辈持诵。
题跋¶ 第 685c 页 X73-0685.png
今来忘矣。昨达观师。偶以元雪庵大师。擘窠大书刻
本。寄予读之。恍然如睹故物。一向藏之箧笥。未尝拈
出示人。兹小金山镜心上人。偶持此册来。乞书法语。
余乃跃然。为书此经一过。因叹曰。此足以占感应道
交。时节因缘所会耳。佛为众生说法。唯待机宜。故曰。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予初
入粤。未见有僧徒酷嗜佛法者。偶一日。过金山上人。
乃持所请诸名公。共书四十二章经一册。请予跋语。
自是缁白弟子。书四十二章经者数人。予因为菩提
树下新学沙弥。讲说一周。得闻此经者。不啻百什人
矣。其机盖自上人发也。此经乃一切世间诸天及人
所希闻者。予生平喜以此经施人。而独于此地。其机
不发。今又因上人而发之。其事盖亦奇矣。何也。以佛
说法。唯待机而动。迫不得巳而后应。如洪钟虡受。随
扣而响。是知此段因缘。非特尔也。良以一切众生。寝
此大光明藏。而沉瞑于长夜之梦。从来不觉久矣。非
大觉不足以破大梦。非破大梦。不足以称大人。不唯
能觉人者为大人。而能奋力勇猛自觉者。亦大人也。
是则能大觉而后为大人。唯大人而后能有大觉。以
一念之觉。而破永夜之梦。岂细事哉。嗟乎。予观大地
众生。同禀此觉。无非大人。第无大人以开觉之耳。吾
佛世尊。独称大人。其灵山一会。英杰之士。与夫拈花
之破颜。少林之面壁。以至六传五派千七百人。皆所
称自觉觉他。而为有力大人者也。是皆与人同耳。嗟
题跋¶ 第 686a 页 X73-0686.png
乎。一切众生。皆證圆觉。所以迷闷而不入者。非觉违
拒诸能入者。要之于此八法。不能觉悟。故于生死关
头。不能掉臂。由此甘受沉沦。驱驰苦趣。伶跰辛苦。客
作贱人。不能得称为大人耳。上人能杰然触发此机。
岂非千金之子。流落穷途。一旦而发思归之念者耶。
今吾所书此八大人觉经。实雁足家音。展之即得故
乡消息。试时时展之。勿暂忘归计。致慈尊盻盻于常
寂之乡。而倚般若之门也。

** 释迦观音志跋

释氏之学。以全体大用。尽法界量为极则。所谓毗卢
遮那海印三昧威神之力。平等显现。是故一切诸佛
之始终。一切菩萨利生之事业。乃至世谛语言。资生
之业。无不从此三昧流出。而有广大不思议力。福慧
庄严。皆悉具足。乃见法界之妙。且一切圣凡。统不出
此。是知吾祖。乃三昧中之一人。所辑释迦观音二志。
乃述三昧之境界。转为利生之方便。即述一代时教
之法门。又为三昧中之三昧。岂可以世谛文字目之
哉。智者观之。岂不跃然入此三昧。嗟予小子。亦从三
昧而兴赞叹者也。讵可以恒情而拟议耶。

** 题普念佛求生净土图

世人历劫。久沉生死苦海。轮回三途。皆因自心妄想
烦恼。造种种业。故无出头之时。佛说西方净土一门。
引摄众生。出离苦趣。是为最妙法门。一生取办。楚僧
海慧。单劝十方真实为生死人。一心念佛。更无别缘。
题跋¶ 第 686b 页 X73-0686.png
以众生烦恼深重。妄想甚多。皆生死根。然非多多之
佛。不能度多多之人。今闻汝东居士。刻接引弥陀佛
像一尊。通身约圈一千八百。每念佛千声。以朱填一
圈。念完佛身。则计念佛一百八十万声。虽积劫百八
烦恼。仗佛消除。而净土可期。生死之苦可永脱矣。且
愿所劝念佛之人。亦如念佛之数。更望大信心檀越。
施纸印散亦相若。惟此功德圆满。则施者念者。同归
极乐无疑矣。

** 题化城募缘疏

刻藏盛举。乃自佛法入中国二千馀年。一段大事因
缘。令末法无量众生。种成佛真因。乃至深山穷谷无
佛法处。亦得共睹释迦如来大事全藏。惟此功德。实
震旦第一希有之胜事。非大悲愿力者。不能发此心。
然又非大愿力者。不能克全其业。今方过半。巳费数
万计。故非一人一手一足之力也。刻板之地。始议五
台苦冰雪。次迁径山苦雾湿。皆非久计。末迁化城。可
谓得所。其建议始冯太史。恢复得吴中丞。克荷者。末
得澹居铠公。皆莫大之愿力也。伹贮板之房。须高厂。
架。使离地透风。不致易坏。即板成。而安置之功。殊非
一人一力可措也。今观冯吴二公疏意。甚至头目髓
脑之不惜。此何等苦心哉。予尝谓世有一代之人。皆
同心夙愿。业巳久在如来光明藏中。所谓缘熟即现。
今行乞之僧。大似执旧劵以访同愿。固知一见而兴
起者。皆往昔同盟。且谓当来同会也。其所施。又何计
题跋¶ 第 686c 页 X73-0686.png
金钱币帛哉。心与此法量等虚空。而福亦量等虚空
界矣。

** 题云栖大师小像

至人无身。以愿力为身。至人无事。以利生为事。故身
非我有。事非已为。此所以身不能拘。事不能累。观师
住世八十馀年。建立度生事业者过半。知其未出世
前。皆操为人之具也。即其法门。摄受无量众生。而同
出生死者。不知其几何人。是则师虽随缘去来。幻化
死生。而法身常住。与山川相为悠久。又岂可以此色
相求之哉。瞻者当如空生晏坐石室。真见如来。必致
天帝散花。而兴赞叹也。

** 放生文跋

圣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为首。不杀曰仁。佛设五戒。
以不杀第一。是知圣人之心。以慈为本。经云。孝名为
戒。斯则戒以孝为本。以一切众生。有知觉者。皆有佛
性。若杀生。则断绝佛性。又不止于冤债相寻而巳。是
故凡在长劫生死之中。往来六道。何趣不至。何身不
受。即其所杀之生。皆过去多生之父母兄弟妻子六
亲可知也。今杀其命而食其肉。岂非骨肉自相吞食
乎。佛以孝为戒。故知不杀。则孝之大者。岂止惜物命
巳也。悲夫。世人之迷。相习食啖而不悟。岂不痛哉。故
圣人戒以不杀。以全佛性。此又不止世间之孝而巳。
此莲池大师。所以普劝放生。以禀佛之心。人能遵而
行之。非特得师之心。适足以尽大孝。全佛性。而为成
题跋¶ 第 687a 页 X73-0687.png
佛之因矣。岂细事哉。刻此书以广化多人。此不独广
大师之心。实广佛之慈悲。非世之寻常口语也。宜笃
信之。

** 题杀生现报录

佛言。一切众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又云。众生从无
量劫轮回生死。无一类而不受生身。是则现见诸有
命者。非独慧命。皆过去之亲因。迷而不知也。众生痴
迷。又不唯食啖。而且以他命网利。以养已养亲。是所
杀者。岂唯断佛慧命。抑杀害亲因。向说报在来世。今
观此录。则明明目前现报。人人共所见闻。斯则非断
他慧命。杀已亲因。实杀已身。而自速其死也。何待未
来。可不惧哉。观此录。即佛说此是花报。果在地狱。能
持而奉行之。即奉三世佛法矣。

** 刻五大师传题辞

予顷读钱太史集护法录。见宋学士作 国初高僧
传。法门之盛。何其伟欤。恭惟我 圣祖开基创业。建
立三宝。崇重法门。超越百代。而一时名德。光扬佛祖
之道。不减在昔。盖千载一时。自此而降。渐渐寂寥。而
嘉隆之际极矣。何幸 先皇太圣母。身式 圣主。兴
扬佛事。遍满宇内。四十馀年。未尝暂息。亦从前所未
有也。若法门龙象。五大师际会一时。虽体用不同。理
事各别。其所以扶树宗教。开人天之眼目。作长夜之
智灯。未尝不与佛祖同途合辙。况巍巍堂堂。为大光
明幢哉。予幸从诸师之后。独愧薄劣。不能拈一茎草。
题跋¶ 第 687b 页 X73-0687.png
第申赞叹。愿流光不昧。照耀末世。故作三铭二传。以
俟后之执僧史者。有所釆焉。

** 题法雷远震卷赠五台空印法师开化云中
(以下东海遗稿附)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一尘未剖。大地凝然。万象露法
身之体。虚空演无字之经。见之者盲。闻之者聋。靡不
闷闷灵明。昭昭业识。若昏夜而履砧岩。赤身而临毒
壑。慈眼视之。有不堪其忧者。跃然而起。影落此中。则
万死一生。甘苦同受。忉忉三藏。广长舌为之乾焦。咄
咄一拳。老婆心为之滴血。此我大师。不得巳而临莅
三途。现身异类。或师子频伸。或象王回顾。将无作有。
弄假成真。幻化人天。颠倒豪杰。此甘露门以之而开。
大法雷因之而振。顿使寒谷生。萌芽渐发。三草二
木。引蔓抽条。上中下根。花果敷实者。不可得而胜数
矣。即应缘施设。敲唱齐行。节拍成令。无非将机就机。
以楔出楔。岂有实法与人哉。后之观场者。认不真为
真。执无说而说。然而舌亦为之乾焦。心亦为之滴血。
悲夫诲者谆谆。听者莫莫。且而恃为真宰。将伐全功。
竟无尺寸之赏。方婴长劫之羁者。此何以故。盖亦将
无作有。弄假成真。以不知幻化人天。以致豪杰颠倒
耳。醍醐毒药。生死由谁。惟此未尝不涕下也。嗟乎。吾
师之心。谁能师之。吾师之行。孰能行之。后师者。谓之
慈父孝子。能行者。谓之法王忠臣。亲亲尊尊。此余生
平扼腕而求之者。难见其人。惟法师澄公者。宜其人
题跋¶ 第 687c 页 X73-0687.png
也。公早礼空王。不耽人伪。长超诸有。严净毗尼。翩翩
浊世。挺挺青莲。寂寂空山。崚崚冰雪。满腔肝胆。生铁
铸成。三藏微言。一串穿却。与文殊为友。故栖迟于文
殊之场。以师子为儿。乃戏游于师子之窟。酿慈云于
空谷。垂叆叇于清凉。今也一管灰飞。不萌花发。将见
回大地。欣看草木皆荣。法雷振于云中。甘露洒于
劫外。吐青莲于舌根。溉醍醐于心地。直使盲者明。聋
者聪。昏者惺。死者生。花者实。枯者荣。不恃不伐。不摄
不惊。执金刚剑。据涅槃城。使诸魔众。尽稽首而归命。
此何以故。良由师吾师心。行吾师行。知将无而作有。
解弄假以成真。故亦能颠倒豪杰。幻化天人。望受系
珠之赏。将解长劫之婴。可谓慈父之孝子。法王之忠
臣。苟如是。始可报吾师之恩。与公把臂同游于不死
不生。不然则但闻其声。不见其形。又何称为有力大
人。公其不然。请听空中十方诸佛謦欬之音。

** 题国朝高僧行脚卷赠慧庵鉴上人

古人为生死事大。故割爱遗荣。登山涉水。参访知识。
相求于苦空寂寞之滨。决择已躬。发明向上。每于明
眼人前。扬眉瞬目。一棒一喝之下。忽然迸裂。身心脱
落。如冷灰豆爆。使无量劫来。生死情根。一时顿拔。当
下如断索师子。跳掷纵横。自在游戏。了无纤毫羁绊。
所以称为大力量人。此吾出家儿。发足超方第一步
行径也。自鼻祖西来。首行此令。凛凛寰中。如唐之马
祖南岳临济德山赵州云门。宋之永明大慧。元之雪
题跋¶ 第 688a 页 X73-0688.png
岩中峰。诸大老。一脉相传。如阃外将军。风行万里。故
每遇钳锤。遭毒手者。靡不通身粉碎。骨肉俱融。悲夫
去圣时遥。此道寥寥。知音者稀。惟我朝漠然无闻。居
常以此痛心。将谓狮弦绝响矣。偶乞食王城。幻住慈
氏楼阁。一日居士阎君。持国初尊宿。送僧行脚偈十
八首。观季潭泐大师上堂数语。风规自足。不减古人。
余欢喜赞叹。何幸二百馀年。生此末运。获睹先觉广
大三昧。于一毫端头。良夙缘也。此卷业巳进之秘府。
因跋数语。愿将此话流布人间。适唐抑所。袁玉蟠。王
衷白。三太史公过访。谈及将欲修国朝高僧传。正博
釆法门行脚事。遂将此托之。时慧庵鉴公。见而恳之。
惟公幼入黄门。锦玉丛中。志痛生死。一旦弃如涕唾。
远游名山。参访知识。广求决择。今隐居伏牛。意其必
曾遭毒手如古人者。故见此语相亲乎。不然。则如嚼
木札羹。咬铁饤饭耳。公将归故山。余亦东还窟中。不
惜疲劳。为书一过。公能于此一言。洞见古人。方始不
负出家之志。可作出尘标格。不然。不但不重已灵。抑
且累及海印也。

** 题竹林大师示门人振宗法语后

宗禅者多毁教。习教者多昧禅。是以禅教话为两橛。
古之师匠。竟不能一其指归。即圭山和会宗教。犹以
为隔罗见月。上下千百年来。学者无能一其趣向。此
无他。乃乏正眼师承。为之剖破藩篱。所谓不是无禅。
只是无师。以禅宗者乏多闻。宗教无正眼。此大道所
题跋¶ 第 688b 页 X73-0688.png
以难明也。清凉竹林大师。踞华座。万指围绕。善说法
要。号当代义龙。寻常履践。不涉玄途。观其示门人语
句。大有宗门作略。苟无正眼。安能出词吐气。如是之
雄健乎。可以文字师概目之耶。嗟乎。学者久堕知见
网中。非金刚王剑。不能一挥裂之。大师以此示振宗
学人。是必为当家种草。定不负此一段因缘。若以寻
常葛藤视之。不唯当面错过。抑且辜负法恩多矣。

** 题三山真侍者行脚卷后

此国初十八高僧。示行脚僧语也。余窃谓禅源一脉。
自中峰后。阒其无人。空谷而下。多带廉纤。无复古人
作略。如脱索狮子也。甲午冬。寓大都慈寿方丈。西云
阎公。持所录前偈致予。予读之三复。叹曰。人天眼目。
犹在不灭。惜乎不见诸老手泽。遂记而藏之明年三
月。予即以法罹难。遣雷阳。于是年十月出都。侍者福
善。收予海印草。负笈随度岭。就行间。往来瘴海及曹
溪者。十有五年矣。庚戌王正月。予喜谢曹溪负。身
得自由。善欲归省。上元后五日。持予数年积草。于濛
江舟中。检拾残楮。偶得此卷读之。慨忆当日题墨未
乾。即有万里之行。讵意今忽得此故物耶。古人云。欲
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岂非佛祖冥加。以神力而
摄受之耶。不然。何以始终见此。如出方网三昧。弹指
謦欬时也。灯下展卷。喜而不寐。乃为侍者重书一过。
嗟予老朽。固不堪与诸老把臂共行。善当不减三山
真侍者。行脚事也。古人閒垂一言半语。如天普盖。似
题跋¶ 第 688c 页 X73-0688.png
地普擎。老人信手拈来。于一毫端作大佛事。则诸大
老似掩耳偷铃。老汉未免画蛇添足。善侍者缚作一
束。掷向东洋大海。尤较三山百步。否则未免祖祢不
了。殃及儿孙也。

** 题达观禅师送三禅人游方卷后

从古出家儿。为生死大事。不能自决。故办草鞋。登山
涉水。访求大知识决择之。然其大善知识。如踞地师
子。一毛不敢撄傍。才傍则命根顿断。凡垂一言半句。
如晴空霹雳闪电。使人耳聋眼花。自救性命不暇。况
又敢弄佛法禅道乎。此中利害。知之者希。呜呼。二百
年来。行脚僧不少。犯此令者。几何其人。今某三禅者。
以行脚事自负。其志可嘉。既见达观禅师。爪牙巳露。
命根不断。又欲别求知识。余见此卷而笑曰。三禅者
持此卷行脚。如请上方剑讨贼。不知他时后日。何以
缴报。

** 题达观大师祭遍融大和尚文后

昔延陵季子。挂剑于徐君墓。谓心许于生前。报知于
身后。以为义高千古。世谛如此。况出世乎。古人为生
死事大。割爱辞亲。参访知识而决择之。每于一言启
迪。施者如天普盖。受者如地普擎。投机于石火电光
之间。而生死情尘。迸然雷裂。岂偶然哉。故其恩深。似
一滴入海。当与之同枯矣。岂值生前身后而巳耶。予
观达师祭遍老文。深有感焉。噫。且一饭千金莫报。以
为奇事。一语穷劫不泯。又岂等閒。呜呼。遍老度生六
题跋¶ 第 689a 页 X73-0689.png
十馀年。法施将满大地。至若知恩报恩。人间几几。藉
令人人如达师者。则大通之因地。又不必取于墨劫
之前也。然其遍老之不朽者。赖一语。一语之不朽者。
墨点存焉。观者如此。可谓不辜本有矣。

** 佛奴歌跋

吴年少比丘大川。发大心。愿以一钵供十万八千众。
其行最苦。是故诸长者居士。闻而欢喜。咸皆赞叹。唯
顾实甫歌。有萧梁求为佛家奴之句。盖标其能忘身
三宝。以略耻天下之自重。不若萧梁者。达观可禅师
见而异之。乃尽力奴状。声为歌以发之。余长歌三叠
而叹曰。藉令黄面碧眼触此。亦当捧腹绝倒。况奴奴
者乎。以宗门向上事。不涉玄途。尊贵无匹。即以尊贵
自居。犹是奴儿婢子。呼为顶堕。况种种意想攀缘。流
注诸行耳。虽然。少年比丘何为处此。常忆昔有富主。
性不易事。唯一奴当心。其昼主极欲以使奴。奴苦无
当。其夜主梦为奴。奴梦为主。亦极欲以使奴。奴亦无
当。然梦觉等而苦乐异。复何怪哉。今此比丘将以白
昼之奴。求为梦中之主。其所供十万多众。岂亦白昼
之主。将为梦中之奴耶。噫。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比丘
知此。可以滴水供养十方恒沙世界。诸佛众生。受用
无尽矣。何区区十万八千为。其无以限量心。自割如
来无量境界也。

** 寿昌语录题辞

寿昌老人。生平行履。惟放身舍命。于空山寂寞之滨。
题跋¶ 第 689b 页 X73-0689.png
垦土地。博得满腔气息。寻常泼撒向人天众前。如挝
毒鼓。使闻声者聋。中毒者死。而中毒者几何人哉。忆
昔黄面老子。在灵山会上。领一队懵懂汉。逐日著衣
持钵。沿街过巷。乞得一搏冷饭。归来饱餐后。洗钵收
衣。趺座而坐。閒打葛藤。如此以为家常过活。若是者
三十馀年。而人天大众瞢然。毕竟不知所为何事。偶
于一日被空生觑破。遂发叹曰。希有世尊。世尊见其
眼目动定。遂为尽力。胡乱一上。直使空生纤疑尽净。
命根剿绝而后巳。故空生感悟切心。涕泪悲泣。痛哭
称叹。而不容口。至此黄面老子。气闷少舒。始不负从
前一片婆心。今观寿昌󰑁头。大似黄面衣钵。此语不
减灵山葛藤。当知此话大行。如毒鼓声。不知中其毒
者。能几何人。至其感悟流涕。如空生者。又不知能得
几何人也。谚语有云。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后之
读此语者。若作言语话会。则有负寿昌。若不作言语
话会。则有负自已。若两不相负。当于未举以前。把󰑁
头处。荐取始得。

** 跋可禅人行脚卷

昔法照斋次。见万佛菩萨。现形于钵中。不知何以故。
乃问僧云。此五台文殊化境也。遂发足履五台。愿见
文殊。乃至果见文殊。授以念佛法门。照可禅人。先从
云栖得念佛三昧。今欲往求文殊印證则可。倘问南
方法众。不可被前后三三。当面瞒却也。

又。
题跋¶ 第 689c 页 X73-0689.png

照可禅人。初住黄山。以华严为业。所谓于一尘中入
正定也。今从他方起处。欲破尘出经。将诛茅于西湖
之上。意须长者插一茎草。老人直谓之不然。以无碍
法界。遇缘即宗。随处具足。但禀明于心。又何假外耶。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