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题跋¶ 第 681b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一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 题跋
** 题瑞之麟禅人剌血书华严经后(在圜中作)
杂华。统法界之经也。直指毗卢果海。性德圆融无碍。
广大自在。细微庄严。以示众生日用。现證平等心地
法门。欲因之以廓尘习。昭真境不离当处。顿得无量
受用耳。观夫佛等。众生等。刹土尘毛染净等。劫念往
来三际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尔如然居然自在。其
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于一念之差。究竟有天
渊之隔。所谓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故曰。奇哉奇哉。一
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
不證得。若离妄想执著。则自然业智。当下现前。如一
微尘。具含大千经卷。智人明见。剖而出之。则利用无
穷。由是观之。无论众生心具。不具只在当下眼明不
明耳。岂更有他哉。是以文殊举之以为智。普贤操之
以为行。善财挟之以发心。弥勒带之而趣果。四十二
位之各證。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满三观。星罗十门。行
布圆融。事理无碍。以极尘毛涉入。依正互严。种种言
诠。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脱。卧棘牛狗之坚持。乃
至异类潜行。分身散影。无非游刃微尘之利具也。由
具利。则尘易破。尘破则经卷出。经卷出。则性德彰。性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 题跋
** 题瑞之麟禅人剌血书华严经后(在圜中作)
杂华。统法界之经也。直指毗卢果海。性德圆融无碍。
广大自在。细微庄严。以示众生日用。现證平等心地
法门。欲因之以廓尘习。昭真境不离当处。顿得无量
受用耳。观夫佛等。众生等。刹土尘毛染净等。劫念往
来三际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尔如然居然自在。其
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于一念之差。究竟有天
渊之隔。所谓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故曰。奇哉奇哉。一
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
不證得。若离妄想执著。则自然业智。当下现前。如一
微尘。具含大千经卷。智人明见。剖而出之。则利用无
穷。由是观之。无论众生心具。不具只在当下眼明不
明耳。岂更有他哉。是以文殊举之以为智。普贤操之
以为行。善财挟之以发心。弥勒带之而趣果。四十二
位之各證。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满三观。星罗十门。行
布圆融。事理无碍。以极尘毛涉入。依正互严。种种言
诠。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脱。卧棘牛狗之坚持。乃
至异类潜行。分身散影。无非游刃微尘之利具也。由
具利。则尘易破。尘破则经卷出。经卷出。则性德彰。性
题跋¶ 第 681c 页 X73-0681.png
德彰。则果海足。果海足。则无不足矣。斯则六千道成
于言下。犹是钝根。三唤普贤于目前。岂为智眼。信乎
聋瞽。封蔀识情。众生日用而不知也。知则根尘识界。
草芥尘毛。通为法界真经。屈伸俯仰。咳唾掉臂。总是
普贤妙行。以如是经。海墨积书而不尽。以如是行。日
用现前而有馀。只在当人一念回光返照之力耳。今
麟禅人。用滴血书此经。是明见而后书之耶。抑因书
而后明见耶。犹然书之欲见。而未及见耶。若明见而
后书。则不待操觚。全经巳具。如临宝镜。又岂淋漓翰
墨。区区于简牍文字之间耶。若因书而后明见。则现
前日用。妙境全彰。似悬珠网。又岂昏沉业识。茫茫于
水月空华之界耶。若书之欲见。而未及见则析骨为
笔。剥肤为纸。剌血为墨。点染太虚。挥洒金屑。岂不重
增迷闷。枉历辛勤。一叶落而天下秋回。管灰飞而大
地春起。是则书与不书。全经自在。见与不见。明昧一
如。悲夫。夜壑藏舟。力者负之而不觉。觉则透出毗卢。
全彰法界。昭昭然毫端眉睫之间。物物头头。而与普
贤交臂也。休师有言。华藏性海。与我同游者。舍子其
谁欤。否则暂闭阁门。试请回途。重参曼室大士。子行
矣。无忘所嘱。
** 题书华严法华二经后
毗卢遮那證穷法界。富有无量功德之藏。是与一切
众生同有而应得者。故视一切众生如一子地。必欲
全付自得所有而始快。虽众生茫昧而不觉。乃设无
于言下。犹是钝根。三唤普贤于目前。岂为智眼。信乎
聋瞽。封蔀识情。众生日用而不知也。知则根尘识界。
草芥尘毛。通为法界真经。屈伸俯仰。咳唾掉臂。总是
普贤妙行。以如是经。海墨积书而不尽。以如是行。日
用现前而有馀。只在当人一念回光返照之力耳。今
麟禅人。用滴血书此经。是明见而后书之耶。抑因书
而后明见耶。犹然书之欲见。而未及见耶。若明见而
后书。则不待操觚。全经巳具。如临宝镜。又岂淋漓翰
墨。区区于简牍文字之间耶。若因书而后明见。则现
前日用。妙境全彰。似悬珠网。又岂昏沉业识。茫茫于
水月空华之界耶。若书之欲见。而未及见则析骨为
笔。剥肤为纸。剌血为墨。点染太虚。挥洒金屑。岂不重
增迷闷。枉历辛勤。一叶落而天下秋回。管灰飞而大
地春起。是则书与不书。全经自在。见与不见。明昧一
如。悲夫。夜壑藏舟。力者负之而不觉。觉则透出毗卢。
全彰法界。昭昭然毫端眉睫之间。物物头头。而与普
贤交臂也。休师有言。华藏性海。与我同游者。舍子其
谁欤。否则暂闭阁门。试请回途。重参曼室大士。子行
矣。无忘所嘱。
** 题书华严法华二经后
毗卢遮那證穷法界。富有无量功德之藏。是与一切
众生同有而应得者。故视一切众生如一子地。必欲
全付自得所有而始快。虽众生茫昧而不觉。乃设无
题跋¶ 第 682a 页 X73-0682.png
量方便。种种调伏。必使谛信不疑而后巳。譬如长者
具有无量富饶。止有一子。幼而逃逝。子虽背父。而父
未尝一念忘子也。日月既久。子以佣赁归来。而不识
其父。父既知子。必降身辱志。与子同事相亲。而渐通
其情实。直至心相体信。父子情忘。然后亲为嘱书。全
付家业而后死。方无憾也。由是而知。杂华。乃我如来
法界藏中之典记。法华。如长者委付家业之嘱书。入
此二种法门。方为克家之子也。善男子吴大静手书
二经。岂非能知本有。料理如来家业者耶。由是必有
应得之日矣。
** 剌血书金刚般若经跋
般若出生诸佛。故为诸佛母。而为众生之佛性。是则
般若所流。源源无尽。如海水潜流四天下地。诸佛众
生。觌体无二。是知众生四大根本。身肉骨血。皆般若
所流。溯其本源。一体无二。居士贺学仁氏。剌血书写
金刚般若。以报其亲。如引细流而归于海。可谓善于
返本而报本者也。世之言大孝者。能有过于此者乎。
又。
梵语般若。唐云智慧。此乃一切诸佛众生之大本也。
迷之为生死。悟之为涅槃。诸佛證之为根本智。众生
背之为无明流。其实体一而明昧异耳。故我世尊出
世。特为开示此智。以法大机小。不能领荷。故二十年
后方说此经。业巳多方开示。必欲谛信此智而不疑。
用为成佛根本。而此经以金刚名者。以智乃佛之所
具有无量富饶。止有一子。幼而逃逝。子虽背父。而父
未尝一念忘子也。日月既久。子以佣赁归来。而不识
其父。父既知子。必降身辱志。与子同事相亲。而渐通
其情实。直至心相体信。父子情忘。然后亲为嘱书。全
付家业而后死。方无憾也。由是而知。杂华。乃我如来
法界藏中之典记。法华。如长者委付家业之嘱书。入
此二种法门。方为克家之子也。善男子吴大静手书
二经。岂非能知本有。料理如来家业者耶。由是必有
应得之日矣。
** 剌血书金刚般若经跋
般若出生诸佛。故为诸佛母。而为众生之佛性。是则
般若所流。源源无尽。如海水潜流四天下地。诸佛众
生。觌体无二。是知众生四大根本。身肉骨血。皆般若
所流。溯其本源。一体无二。居士贺学仁氏。剌血书写
金刚般若。以报其亲。如引细流而归于海。可谓善于
返本而报本者也。世之言大孝者。能有过于此者乎。
又。
梵语般若。唐云智慧。此乃一切诸佛众生之大本也。
迷之为生死。悟之为涅槃。诸佛證之为根本智。众生
背之为无明流。其实体一而明昧异耳。故我世尊出
世。特为开示此智。以法大机小。不能领荷。故二十年
后方说此经。业巳多方开示。必欲谛信此智而不疑。
用为成佛根本。而此经以金刚名者。以智乃佛之所
题跋¶ 第 682b 页 X73-0682.png
證金刚心耳。方将以果地觉为我因心。故以般若为
入大乘初门。是知特以金刚名经。非假喻也。嗟乎。一
切众生。迷此本智。流浪生死。其来久矣。观者但以经
义深奥。文字重复。为不易入。殊不知以空为宗。以顿
断疑根。直心正念为本。原无文字可立。故黄梅以此
印心。我六祖大师。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能顿
破历劫疑根。及见黄梅。即能道本来无一物。是乃从
此经得入之第一榜样也。是则此经为禅宗的诀。学
者槩以文字目之。故知之者希。惜哉末法。正眼难逢。
今愈见其难也。经云。若有读诵受持书写者。不于一
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于无量万亿佛所。种
诸善根。由此观之。即信受书写。亦非浅浅因缘也。曹
溪沙弥方觉。剌血书此卷。冀终身受持。焚香作礼。请
予题记。因感而言曰。六祖入灭千年。曹溪道场。化为
狐窟。即出家儿。为樵儿牧竖矣。予来力救其弊。辛苦
十年。修崇梵宇。渐次可观。而魔僧作孽。内自破坏。人
且谓佛祖无灵。即予亦无以自解也。今见沙弥方觉。
乃能剌血书此经。则予心涣然冰释矣。何也。以经云。
若人以七宝庄严恒沙佛土。不如受持此经一四句
偈。以彼有为功德。终成败坏。不若无为之胜益也。以
此般若。为成佛真种子故。佛言。若使一人发菩提心。
宁可我身受地狱苦。以其信心难发也。今觉沙弥一
人能以般若为心。寔予十年辛苦所致。又何以修崇
有为功德为重。而以成坏为念乎。因有感于此。故并
入大乘初门。是知特以金刚名经。非假喻也。嗟乎。一
切众生。迷此本智。流浪生死。其来久矣。观者但以经
义深奥。文字重复。为不易入。殊不知以空为宗。以顿
断疑根。直心正念为本。原无文字可立。故黄梅以此
印心。我六祖大师。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能顿
破历劫疑根。及见黄梅。即能道本来无一物。是乃从
此经得入之第一榜样也。是则此经为禅宗的诀。学
者槩以文字目之。故知之者希。惜哉末法。正眼难逢。
今愈见其难也。经云。若有读诵受持书写者。不于一
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巳于无量万亿佛所。种
诸善根。由此观之。即信受书写。亦非浅浅因缘也。曹
溪沙弥方觉。剌血书此卷。冀终身受持。焚香作礼。请
予题记。因感而言曰。六祖入灭千年。曹溪道场。化为
狐窟。即出家儿。为樵儿牧竖矣。予来力救其弊。辛苦
十年。修崇梵宇。渐次可观。而魔僧作孽。内自破坏。人
且谓佛祖无灵。即予亦无以自解也。今见沙弥方觉。
乃能剌血书此经。则予心涣然冰释矣。何也。以经云。
若人以七宝庄严恒沙佛土。不如受持此经一四句
偈。以彼有为功德。终成败坏。不若无为之胜益也。以
此般若。为成佛真种子故。佛言。若使一人发菩提心。
宁可我身受地狱苦。以其信心难发也。今觉沙弥一
人能以般若为心。寔予十年辛苦所致。又何以修崇
有为功德为重。而以成坏为念乎。因有感于此。故并
题跋¶ 第 682c 页 X73-0682.png
记之。
** 题三峰禅人血书法华经
众生迷佛知见。远逝五道。周流恶趣。其来久矣。释尊
出世。特为开示。使其悟入。警其归志。政若慈父念子。
望其委付家业。故说此经。使人速达故乡耳。昔有老
宿。系莲经七轴于梁间。人或问之。答曰。此家书也。常
熟三峰比丘。剌血书写此经。岂特见家书而思归者
邪。良以幻化空身即法身。此经巳有如来全身。今以
血书。如世之真子辨嫡父。血滴枯骨。必见渗入。是则
楮乃法身之枯骨乎。因赘以偈。轻抛故国不知年。一
纸家书特特传。齧指忽然心痛处。思归彻夜不成眠。
** 题公全禅人血书法华经后
惟我本师和尚。远自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王子。讲
说此经。巳下一乘成佛之种。而诸闻者。迷沦尘点劫
来。流浪生死。直至今日灵山会上。方乃悟入。各为受
记。将来成佛。是为一代时教究竟之极谈。譬如穷子。
久逝他方。今始归来见父。心相体信。堪荷家业。此经
大似长者。委付家业之嘱书。故云。凡有闻法者。无一
不成佛。是以天台独重五种法师。受持读诵书写者。
皆为成佛之真种。以其一悟此心。从真所流。则凡有
所作。皆真实行。殆非妄想摄持者比也。今公全禅人。
发无上心。剌血书写此经。则使幻妄身血。滴入法性
海中。等同一味。庄严毗卢法身之果。而又发愿更书
华严大经。以为究竟庄严。是犹穷子既得家业之嘱
** 题三峰禅人血书法华经
众生迷佛知见。远逝五道。周流恶趣。其来久矣。释尊
出世。特为开示。使其悟入。警其归志。政若慈父念子。
望其委付家业。故说此经。使人速达故乡耳。昔有老
宿。系莲经七轴于梁间。人或问之。答曰。此家书也。常
熟三峰比丘。剌血书写此经。岂特见家书而思归者
邪。良以幻化空身即法身。此经巳有如来全身。今以
血书。如世之真子辨嫡父。血滴枯骨。必见渗入。是则
楮乃法身之枯骨乎。因赘以偈。轻抛故国不知年。一
纸家书特特传。齧指忽然心痛处。思归彻夜不成眠。
** 题公全禅人血书法华经后
惟我本师和尚。远自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王子。讲
说此经。巳下一乘成佛之种。而诸闻者。迷沦尘点劫
来。流浪生死。直至今日灵山会上。方乃悟入。各为受
记。将来成佛。是为一代时教究竟之极谈。譬如穷子。
久逝他方。今始归来见父。心相体信。堪荷家业。此经
大似长者。委付家业之嘱书。故云。凡有闻法者。无一
不成佛。是以天台独重五种法师。受持读诵书写者。
皆为成佛之真种。以其一悟此心。从真所流。则凡有
所作。皆真实行。殆非妄想摄持者比也。今公全禅人。
发无上心。剌血书写此经。则使幻妄身血。滴入法性
海中。等同一味。庄严毗卢法身之果。而又发愿更书
华严大经。以为究竟庄严。是犹穷子既得家业之嘱
题跋¶ 第 683a 页 X73-0683.png
书。则披阅库藏之典记。按图求索。是则华藏世界。无
尽妙好庄严。皆禅人本有受用之大业如此。岂非究
竟一大事因缘哉。禅人亲持所书之经。具陈本愿。请
益老人。故为具述本末因缘如此。
** 血书梵网经跋
梵网经者。乃我法王应运。首创之露布也。即其所制
皆性戒耳。故三藏之设。从凡至圣。所历诸位。皆依金
刚心而建立之。此戒即所谓金刚心。实成佛之大本。
缅惟吾人遭此末法。去圣时远。苟愿出生死。證真常。
非此戒不足以證之。然此戒非金刚心。又不足以持
之。盖一切众生。所以久沉生死。而不能自出者。良由
著我。以我见重故。诸业交作。业作故。苦即随之。如影
响形声。理不可逭。故修行要门。无论大小三乘。皆以
破我为本。我空而业无所系。然破我之具。非金刚心。
断断乎难矣。谛审佛意。既曰戒。乃自性清净心。又何
持犯之有。第迷之而为幻妄蕴盖。情尘所蔽。不得不
揭而袪之。此戒乃裂见网之利器。不得不施于最初
之创。而初学菩萨。即上根利智。不得不秉此为最初
地也。学人真照。以夙习般若缘深。自愿出家。依吾法
兄雪浪。听习有年。谒余于那罗延窟。余政悲末法。务
本者希。乃为诸弟子诵梵网戒。照闻而有感。遂哀请
授戒。且发深重大愿。剌舌根血。书此经。志毕命受持。
余深慨焉。因谓吾本师卢舍那佛。从初发心。以至成
佛。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
尽妙好庄严。皆禅人本有受用之大业如此。岂非究
竟一大事因缘哉。禅人亲持所书之经。具陈本愿。请
益老人。故为具述本末因缘如此。
** 血书梵网经跋
梵网经者。乃我法王应运。首创之露布也。即其所制
皆性戒耳。故三藏之设。从凡至圣。所历诸位。皆依金
刚心而建立之。此戒即所谓金刚心。实成佛之大本。
缅惟吾人遭此末法。去圣时远。苟愿出生死。證真常。
非此戒不足以證之。然此戒非金刚心。又不足以持
之。盖一切众生。所以久沉生死。而不能自出者。良由
著我。以我见重故。诸业交作。业作故。苦即随之。如影
响形声。理不可逭。故修行要门。无论大小三乘。皆以
破我为本。我空而业无所系。然破我之具。非金刚心。
断断乎难矣。谛审佛意。既曰戒。乃自性清净心。又何
持犯之有。第迷之而为幻妄蕴盖。情尘所蔽。不得不
揭而袪之。此戒乃裂见网之利器。不得不施于最初
之创。而初学菩萨。即上根利智。不得不秉此为最初
地也。学人真照。以夙习般若缘深。自愿出家。依吾法
兄雪浪。听习有年。谒余于那罗延窟。余政悲末法。务
本者希。乃为诸弟子诵梵网戒。照闻而有感。遂哀请
授戒。且发深重大愿。剌舌根血。书此经。志毕命受持。
余深慨焉。因谓吾本师卢舍那佛。从初发心。以至成
佛。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
题跋¶ 第 683b 页 X73-0683.png
为纸。析骨为笔。剌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
法故。不惜身命。子苟知生死难出。爱根难断。佛果难
期。依佛所行。如佛所愿。又何患不成佛。从此以往。生
生世世。以此身血。书写此经。当布满大千。又不止如
须弥之高广。即见闻随喜发心修学者。当如菽粟。遍
十方刹土。又何止此一会一人一众而巳耶。子宜勉
旃。特书此以證子之愿。仍愿此经。至尽未来际。当处
处现身如多宝也。子其志之。
** 重刻华严经题辞
毗卢老人。于一微尘里。冷坐不禁。于青天白日。忽尔
盹睡。堕入缘生妄想梦中。引起历劫情尘。种种幻网
境界。尽无尽大光明藏。重重交罗。如天地帘珠。互递
影像。炳然历别。且自生大奇特想。亦乃惊怪。普告十
方一切天人。极十虚为口门。以大地为长舌。说梦中
事。使诸闻者瞠目相视。有眼者盲。有耳者聋。其登地
大士。自负亲为当家长子。亲履其中。寻无一物。了不
可得。转展告之傍人。但云如空中鸟迹耳。禅人乃又
愿于一毫端头。欲令人顿入此中。盖亦难矣。虽然大
地众生。无一人而不沉埋此一尘也。只须大智慧人。
冷眼生华。妄想恁么。如是如是。种种奇特庄严。且在
一切众生日用妄想网中。种种光明。时时顿现。各各
日用而不自知。所以不知者。伹梦未破耳。今于路傍
草莽间。猛地一人𨁝跳。攘臂大呼。顿使十方世界。六
种震动。同时各各相谓叹曰。奇哉奇哉。不知此中果
法故。不惜身命。子苟知生死难出。爱根难断。佛果难
期。依佛所行。如佛所愿。又何患不成佛。从此以往。生
生世世。以此身血。书写此经。当布满大千。又不止如
须弥之高广。即见闻随喜发心修学者。当如菽粟。遍
十方刹土。又何止此一会一人一众而巳耶。子宜勉
旃。特书此以證子之愿。仍愿此经。至尽未来际。当处
处现身如多宝也。子其志之。
** 重刻华严经题辞
毗卢老人。于一微尘里。冷坐不禁。于青天白日。忽尔
盹睡。堕入缘生妄想梦中。引起历劫情尘。种种幻网
境界。尽无尽大光明藏。重重交罗。如天地帘珠。互递
影像。炳然历别。且自生大奇特想。亦乃惊怪。普告十
方一切天人。极十虚为口门。以大地为长舌。说梦中
事。使诸闻者瞠目相视。有眼者盲。有耳者聋。其登地
大士。自负亲为当家长子。亲履其中。寻无一物。了不
可得。转展告之傍人。但云如空中鸟迹耳。禅人乃又
愿于一毫端头。欲令人顿入此中。盖亦难矣。虽然大
地众生。无一人而不沉埋此一尘也。只须大智慧人。
冷眼生华。妄想恁么。如是如是。种种奇特庄严。且在
一切众生日用妄想网中。种种光明。时时顿现。各各
日用而不自知。所以不知者。伹梦未破耳。今于路傍
草莽间。猛地一人𨁝跳。攘臂大呼。顿使十方世界。六
种震动。同时各各相谓叹曰。奇哉奇哉。不知此中果
题跋¶ 第 683c 页 X73-0683.png
有如斯大希有事。遂剖而出之。大家𢹂手。通同游戏。
自在无碍。无所希求。竟亦不知谁之力也。知恩者。当
自重之。
** 菩提心愿文跋
一切圣凡。皆本自住金刚心地。具足如来不思议智。
但以习气熏发转变之力。而得成熟。故一切众生。各
各八识田中。具十法界种子。特随缘熏发。故先后迟
速不同耳。华严经云。菩萨有十种习气。见佛习气。于
清净世界受生习气。行习气。愿习气。波罗蜜习气。思
惟平等法习气。种种境界差别习气。若诸菩萨安住
此法。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得如来大智慧习气非
习气智。故知染净二业。升沉两门。皆从熏习而生。不
是无因而得。是知从上佛祖善知识教人。原无实法
与人。亦无法可传可授。伹凡有亲近者。独观其染净
习气之厚薄。因其病而调伏之。惟执劳辛苦三二十
年。耳提面命。朝夕参承。乃至困辱万端。逆顺千状。种
种施设。无非以大般若光明。熏蒸无明业习。令其转
染成净。使其自知本有耳。苟能自知其本有智光。内
自熏发。日增月盛。一旦如大火聚。则向之烦恼业习。
燎之如红炉片雪。如此则日用头头。遇境逢缘。皆大
智用。是所谓转染污业习。而为般若智习矣。若转之
净尽。彻底穷源。与十方佛祖转处无别。则但印可之
曰如是如是。惟此而巳。岂此外更有别法耶。由是观
之。则从上三贤十圣。皆能转之而未尽者。故从般若
自在无碍。无所希求。竟亦不知谁之力也。知恩者。当
自重之。
** 菩提心愿文跋
一切圣凡。皆本自住金刚心地。具足如来不思议智。
但以习气熏发转变之力。而得成熟。故一切众生。各
各八识田中。具十法界种子。特随缘熏发。故先后迟
速不同耳。华严经云。菩萨有十种习气。见佛习气。于
清净世界受生习气。行习气。愿习气。波罗蜜习气。思
惟平等法习气。种种境界差别习气。若诸菩萨安住
此法。则永离一切烦恼习气。得如来大智慧习气非
习气智。故知染净二业。升沉两门。皆从熏习而生。不
是无因而得。是知从上佛祖善知识教人。原无实法
与人。亦无法可传可授。伹凡有亲近者。独观其染净
习气之厚薄。因其病而调伏之。惟执劳辛苦三二十
年。耳提面命。朝夕参承。乃至困辱万端。逆顺千状。种
种施设。无非以大般若光明。熏蒸无明业习。令其转
染成净。使其自知本有耳。苟能自知其本有智光。内
自熏发。日增月盛。一旦如大火聚。则向之烦恼业习。
燎之如红炉片雪。如此则日用头头。遇境逢缘。皆大
智用。是所谓转染污业习。而为般若智习矣。若转之
净尽。彻底穷源。与十方佛祖转处无别。则但印可之
曰如是如是。惟此而巳。岂此外更有别法耶。由是观
之。则从上三贤十圣。皆能转之而未尽者。故从般若
题跋¶ 第 684a 页 X73-0684.png
所发十种习气。为金刚种子。以之劫劫生生。熏变无
明。不净不休。终竟透皮而出。此所以毗卢世尊重愿
行也。德宗始发迹于蒲。从法亲妙峰师。因得事老人
于清凉。以至海上。将二十馀年矣。所历辛苦。不可殚
述。为法恳诚之心。未尝一念稍间。老人唯以不思议
智炬照之而巳。竟未一启齿向上事也。待其自信自
肯。方不自负已灵耳。渠以本愿。请老人为敷扬者有
年。老人未之首肯。甲午冬日。从老人于京之大慈寿
寺。雪夜请益。哀泣自叙其志愿云云。老人为信笔书
此。明年春二月。老人即以弘法因缘。致 圣天子怒。
逮及于渠。实出九死。余戍雷阳。宗复自蒲万里。问老
人于瘴海间。相值五羊。乃出此卷。老人展之。则见其
光明夺目也。遂赘之以此。
** 普贤行愿品题辞
毗卢遮那如来。居华藏界。菩提场中。为地上菩萨。说
华严经。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
数品。即龙胜大士。尽出世间智。不能数其品目。而此
品者。略本之略本也。惟我卢舍那如来。旷劫所修广
大因行。所感华藏世界。殊胜庄严。其因地本行。不出
普贤十种大愿。而此愿者。乃称法界心。极法界量。包
摄无遗。故曰愿王。然修行之要。成佛之速。无越乎此。
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者。譬
若金转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剧苦。无可哀救。怕
怖慞惶。奔驰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极力猛醒。
明。不净不休。终竟透皮而出。此所以毗卢世尊重愿
行也。德宗始发迹于蒲。从法亲妙峰师。因得事老人
于清凉。以至海上。将二十馀年矣。所历辛苦。不可殚
述。为法恳诚之心。未尝一念稍间。老人唯以不思议
智炬照之而巳。竟未一启齿向上事也。待其自信自
肯。方不自负已灵耳。渠以本愿。请老人为敷扬者有
年。老人未之首肯。甲午冬日。从老人于京之大慈寿
寺。雪夜请益。哀泣自叙其志愿云云。老人为信笔书
此。明年春二月。老人即以弘法因缘。致 圣天子怒。
逮及于渠。实出九死。余戍雷阳。宗复自蒲万里。问老
人于瘴海间。相值五羊。乃出此卷。老人展之。则见其
光明夺目也。遂赘之以此。
** 普贤行愿品题辞
毗卢遮那如来。居华藏界。菩提场中。为地上菩萨。说
华严经。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
数品。即龙胜大士。尽出世间智。不能数其品目。而此
品者。略本之略本也。惟我卢舍那如来。旷劫所修广
大因行。所感华藏世界。殊胜庄严。其因地本行。不出
普贤十种大愿。而此愿者。乃称法界心。极法界量。包
摄无遗。故曰愿王。然修行之要。成佛之速。无越乎此。
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者。譬
若金转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剧苦。无可哀救。怕
怖慞惶。奔驰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极力猛醒。
题跋¶ 第 684b 页 X73-0684.png
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现成受用。种种本自具足。此
所谓梦幻法门。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
心净则佛土净。门人郑扩发菩提心。归依净土。余教
之以专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何患不睹华藏现成
受用乎。
** 题安乐行品后
予少读四教仪。见天台大师。判五种法师。为观行位。
窃有疑焉。既见法门之有以持经为行者。动则诵法
华经百千部。及察其律身持心。多未能与经㳷合。是
知持经之难矣。及予述法华通议。至佛赞法师之功
德。有供养者。其福过于供佛。有毁谤者。其罪重于谤
佛。此我世尊金口诚言。及见持经之法师。现在父母
所生肉身。即得六根清净。按六根清净。当在七信菩
萨不退者。以永不退堕生死也。何持经之功一至此
邪。是知持者。不在纸墨文字。而在离言妙契佛心。佛
之慧命。由是相续而不断者。宜其功德殊胜然矣。某
人受持此经。于安乐行中。有所契入。故专持之。此乃
世尊教诸末法。持经弟子第一妙行。即如来之家法
也。从是而入法华三昧。悟佛知见。固无难矣。
** 题刻药师经后
经以药师名者。盖依本佛而称也。至圣无名。以德彰
名。然佛为三界医王。善治一切众生心病。故称医师。
是则一大藏教。乃对症之妙药。而众生之病。以痴爱
为根。病根不除。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讵可得乎。问
所谓梦幻法门。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
心净则佛土净。门人郑扩发菩提心。归依净土。余教
之以专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何患不睹华藏现成
受用乎。
** 题安乐行品后
予少读四教仪。见天台大师。判五种法师。为观行位。
窃有疑焉。既见法门之有以持经为行者。动则诵法
华经百千部。及察其律身持心。多未能与经㳷合。是
知持经之难矣。及予述法华通议。至佛赞法师之功
德。有供养者。其福过于供佛。有毁谤者。其罪重于谤
佛。此我世尊金口诚言。及见持经之法师。现在父母
所生肉身。即得六根清净。按六根清净。当在七信菩
萨不退者。以永不退堕生死也。何持经之功一至此
邪。是知持者。不在纸墨文字。而在离言妙契佛心。佛
之慧命。由是相续而不断者。宜其功德殊胜然矣。某
人受持此经。于安乐行中。有所契入。故专持之。此乃
世尊教诸末法。持经弟子第一妙行。即如来之家法
也。从是而入法华三昧。悟佛知见。固无难矣。
** 题刻药师经后
经以药师名者。盖依本佛而称也。至圣无名。以德彰
名。然佛为三界医王。善治一切众生心病。故称医师。
是则一大藏教。乃对症之妙药。而众生之病。以痴爱
为根。病根不除。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讵可得乎。问
题跋¶ 第 684c 页 X73-0684.png
曰。经云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
寿。求安乐。得安乐。皆众生之痴爱也。佛意本欲众生
离之。今有求而必遂者。岂非增益痴爱耶。答曰。非增
益之。实欲离之耳。以众生不信自心是佛。故颠倒迷
途。溺于爱河。佛以广大慈悲而拔济之。不能顿出。特
设方便以引摄之。即其所爱而诱进之。所谓以楔出
楔。以毒攻毒。故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则世间
之爱。可潜消而默化矣。众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如
贪财者。而梦金宝。生大欢喜。致大欲乐。且金宝欲乐。
岂自外至耶。众生处此梦宅。种种希求。佛以如梦幻
法门。而调治之。痴爱重。则信佛愈极。信至极。则自心
痴爱。化而为佛知见矣。又如置酵于乳。而成酥酪。必
转醍醐。此经是佛以醍醐甘露之药施众生。能服之
者。岂不顿袪百病。获长寿哉。居士刘峤。刻经以施多
人。正若长者。于四达通衢以妙药施人。但能信受而
服之者。则心病顿瘳而随求必应。其药师之号。岂虚
称哉。既信自心。则观此经。不属纸墨文字矣。
** 白衣陀罗尼经后跋
白衣陀罗尼经。乃我圆通大士。从大悲心中实际流
出。故世之善男子女人。苦于无嗣。志心持此。求无不
感应如响。且往往应之者非一。而不信者亦非一。又
有持而不应者亦非一。此何以故。以我大士依本师
观音如来。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现三十二应
身。十四无畏功德。与十方三界六道众生。同悲仰故。
寿。求安乐。得安乐。皆众生之痴爱也。佛意本欲众生
离之。今有求而必遂者。岂非增益痴爱耶。答曰。非增
益之。实欲离之耳。以众生不信自心是佛。故颠倒迷
途。溺于爱河。佛以广大慈悲而拔济之。不能顿出。特
设方便以引摄之。即其所爱而诱进之。所谓以楔出
楔。以毒攻毒。故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则世间
之爱。可潜消而默化矣。众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如
贪财者。而梦金宝。生大欢喜。致大欲乐。且金宝欲乐。
岂自外至耶。众生处此梦宅。种种希求。佛以如梦幻
法门。而调治之。痴爱重。则信佛愈极。信至极。则自心
痴爱。化而为佛知见矣。又如置酵于乳。而成酥酪。必
转醍醐。此经是佛以醍醐甘露之药施众生。能服之
者。岂不顿袪百病。获长寿哉。居士刘峤。刻经以施多
人。正若长者。于四达通衢以妙药施人。但能信受而
服之者。则心病顿瘳而随求必应。其药师之号。岂虚
称哉。既信自心。则观此经。不属纸墨文字矣。
** 白衣陀罗尼经后跋
白衣陀罗尼经。乃我圆通大士。从大悲心中实际流
出。故世之善男子女人。苦于无嗣。志心持此。求无不
感应如响。且往往应之者非一。而不信者亦非一。又
有持而不应者亦非一。此何以故。以我大士依本师
观音如来。授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现三十二应
身。十四无畏功德。与十方三界六道众生。同悲仰故。
题跋¶ 第 685a 页 X73-0685.png
法界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生者皆白
衣重胞。以示大士不诳众生之验也。虽然。此男者。果
何自而来耶。若即大士现身。而大士不迷。安得所生
之男。一一如慈悲现身之士。若非大士现身。又何以
求大士而得生。此理难窥。故信之者希。不知大士。既
与一切众生。共一悲仰。是则大士悲仰之心。即众生
愿求之心也。其求者。果如大士之心。而大士之心。亦
即求者之心。如镜交光。影影互现。又如谷响。声叫声
应。未有自心而不应自心者。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
成幻法。是则所求之男。实是求者自心所变现。不如
是求。故不应耳。所以求而得智慧福德何也。盖寻常
男女。纯以淫欲之心求之。故多愚痴。原非智慧心所
生也。今不以淫欲心求。而求之于大士。则是原出智
慧。智慧。福德之本也。所生福德智慧之男。所谓声和
响顺。形直影端。其理无疑也。子寅周伯子。笃信此法。
一日入山。焚香作礼。乞书此经。然我亦从大士耳门
而入三昧者。第恐子寅。不能作如是观。故书写巳。又
从而解说之。
** 跋姜大隐百城烟水卷
余尝读清凉传。至无著入金刚窟。与文殊茶话间。见
诸大士。自云中冉冉而下。因问此众龙象。何自而来。
殊曰。此吾窟中一万眷属。各于十方世界。利生缘毕
而归也。又问世何不知。殊曰。或现帝后妃女国太母
身。或现宰官居士黄门长者比丘僧尼。随类皆入。化
衣重胞。以示大士不诳众生之验也。虽然。此男者。果
何自而来耶。若即大士现身。而大士不迷。安得所生
之男。一一如慈悲现身之士。若非大士现身。又何以
求大士而得生。此理难窥。故信之者希。不知大士。既
与一切众生。共一悲仰。是则大士悲仰之心。即众生
愿求之心也。其求者。果如大士之心。而大士之心。亦
即求者之心。如镜交光。影影互现。又如谷响。声叫声
应。未有自心而不应自心者。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
成幻法。是则所求之男。实是求者自心所变现。不如
是求。故不应耳。所以求而得智慧福德何也。盖寻常
男女。纯以淫欲之心求之。故多愚痴。原非智慧心所
生也。今不以淫欲心求。而求之于大士。则是原出智
慧。智慧。福德之本也。所生福德智慧之男。所谓声和
响顺。形直影端。其理无疑也。子寅周伯子。笃信此法。
一日入山。焚香作礼。乞书此经。然我亦从大士耳门
而入三昧者。第恐子寅。不能作如是观。故书写巳。又
从而解说之。
** 跋姜大隐百城烟水卷
余尝读清凉传。至无著入金刚窟。与文殊茶话间。见
诸大士。自云中冉冉而下。因问此众龙象。何自而来。
殊曰。此吾窟中一万眷属。各于十方世界。利生缘毕
而归也。又问世何不知。殊曰。或现帝后妃女国太母
身。或现宰官居士黄门长者比丘僧尼。随类皆入。化
题跋¶ 第 685b 页 X73-0685.png
化无穷。安可以迹较之耶。今观 圣慈御笔。赐姜常
侍百城烟水卷。及诸大宰官题咏诗。则不必更疑文
殊也。姜公别号大隐。为慈宁宫侍中。其所以荷担如
来。辅弼圣化。建立三宝者。功最居多。故能获此密印。
不减髻珠之赏。公当持此。以为利生之劵。他日归来
窟中。想文殊见之必合符验也。
**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跋
诸佛同證秘密心印。得成无上菩提。含之以为三德
秘藏。吐之以为万行庄严。持之以为利生事业。诵之
以为洁已妙行。是故一切诸佛因之而成道。一切菩
萨因之而转邪。此则凡所谓密咒者。皆称尊胜。而此
咒者。出自毗卢灌顶。为法身所演。又尊胜中之尊胜
者也。若书之幡幢。风之所到。影之所临。触之者。皆能
离苦得乐。又况行之持之。于心含之。而为心印者耶。
故首楞严曰。若有众生欲习难除。但当一心。诵我佛
顶光聚秘密神咒。淫火顿除。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
上知觉。噫。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一持此
咒。则命根顿断。生死永离。又何况彼区区贪瞋痴慢。
不化为无上菩提真种子耶。行人明宽。持此有年。今
乞海印老人书写此卷。将终身佩带。持诵不忘。老人
嘉其志行。助其坚强。乃为书之。又赘之以此。将以策
前程示来学者。
** 八大人觉经跋
此八大人觉经。予昔居海上。时时书示弟子辈持诵。
侍百城烟水卷。及诸大宰官题咏诗。则不必更疑文
殊也。姜公别号大隐。为慈宁宫侍中。其所以荷担如
来。辅弼圣化。建立三宝者。功最居多。故能获此密印。
不减髻珠之赏。公当持此。以为利生之劵。他日归来
窟中。想文殊见之必合符验也。
**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跋
诸佛同證秘密心印。得成无上菩提。含之以为三德
秘藏。吐之以为万行庄严。持之以为利生事业。诵之
以为洁已妙行。是故一切诸佛因之而成道。一切菩
萨因之而转邪。此则凡所谓密咒者。皆称尊胜。而此
咒者。出自毗卢灌顶。为法身所演。又尊胜中之尊胜
者也。若书之幡幢。风之所到。影之所临。触之者。皆能
离苦得乐。又况行之持之。于心含之。而为心印者耶。
故首楞严曰。若有众生欲习难除。但当一心。诵我佛
顶光聚秘密神咒。淫火顿除。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
上知觉。噫。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一持此
咒。则命根顿断。生死永离。又何况彼区区贪瞋痴慢。
不化为无上菩提真种子耶。行人明宽。持此有年。今
乞海印老人书写此卷。将终身佩带。持诵不忘。老人
嘉其志行。助其坚强。乃为书之。又赘之以此。将以策
前程示来学者。
** 八大人觉经跋
此八大人觉经。予昔居海上。时时书示弟子辈持诵。
题跋¶ 第 685c 页 X73-0685.png
今来忘矣。昨达观师。偶以元雪庵大师。擘窠大书刻
本。寄予读之。恍然如睹故物。一向藏之箧笥。未尝拈
出示人。兹小金山镜心上人。偶持此册来。乞书法语。
余乃跃然。为书此经一过。因叹曰。此足以占感应道
交。时节因缘所会耳。佛为众生说法。唯待机宜。故曰。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予初
入粤。未见有僧徒酷嗜佛法者。偶一日。过金山上人。
乃持所请诸名公。共书四十二章经一册。请予跋语。
自是缁白弟子。书四十二章经者数人。予因为菩提
树下新学沙弥。讲说一周。得闻此经者。不啻百什人
矣。其机盖自上人发也。此经乃一切世间诸天及人
所希闻者。予生平喜以此经施人。而独于此地。其机
不发。今又因上人而发之。其事盖亦奇矣。何也。以佛
说法。唯待机而动。迫不得巳而后应。如洪钟虡受。随
扣而响。是知此段因缘。非特尔也。良以一切众生。寝
此大光明藏。而沉瞑于长夜之梦。从来不觉久矣。非
大觉不足以破大梦。非破大梦。不足以称大人。不唯
能觉人者为大人。而能奋力勇猛自觉者。亦大人也。
是则能大觉而后为大人。唯大人而后能有大觉。以
一念之觉。而破永夜之梦。岂细事哉。嗟乎。予观大地
众生。同禀此觉。无非大人。第无大人以开觉之耳。吾
佛世尊。独称大人。其灵山一会。英杰之士。与夫拈花
之破颜。少林之面壁。以至六传五派千七百人。皆所
称自觉觉他。而为有力大人者也。是皆与人同耳。嗟
本。寄予读之。恍然如睹故物。一向藏之箧笥。未尝拈
出示人。兹小金山镜心上人。偶持此册来。乞书法语。
余乃跃然。为书此经一过。因叹曰。此足以占感应道
交。时节因缘所会耳。佛为众生说法。唯待机宜。故曰。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予初
入粤。未见有僧徒酷嗜佛法者。偶一日。过金山上人。
乃持所请诸名公。共书四十二章经一册。请予跋语。
自是缁白弟子。书四十二章经者数人。予因为菩提
树下新学沙弥。讲说一周。得闻此经者。不啻百什人
矣。其机盖自上人发也。此经乃一切世间诸天及人
所希闻者。予生平喜以此经施人。而独于此地。其机
不发。今又因上人而发之。其事盖亦奇矣。何也。以佛
说法。唯待机而动。迫不得巳而后应。如洪钟虡受。随
扣而响。是知此段因缘。非特尔也。良以一切众生。寝
此大光明藏。而沉瞑于长夜之梦。从来不觉久矣。非
大觉不足以破大梦。非破大梦。不足以称大人。不唯
能觉人者为大人。而能奋力勇猛自觉者。亦大人也。
是则能大觉而后为大人。唯大人而后能有大觉。以
一念之觉。而破永夜之梦。岂细事哉。嗟乎。予观大地
众生。同禀此觉。无非大人。第无大人以开觉之耳。吾
佛世尊。独称大人。其灵山一会。英杰之士。与夫拈花
之破颜。少林之面壁。以至六传五派千七百人。皆所
称自觉觉他。而为有力大人者也。是皆与人同耳。嗟
题跋¶ 第 686a 页 X73-0686.png
乎。一切众生。皆證圆觉。所以迷闷而不入者。非觉违
拒诸能入者。要之于此八法。不能觉悟。故于生死关
头。不能掉臂。由此甘受沉沦。驱驰苦趣。伶跰辛苦。客
作贱人。不能得称为大人耳。上人能杰然触发此机。
岂非千金之子。流落穷途。一旦而发思归之念者耶。
今吾所书此八大人觉经。实雁足家音。展之即得故
乡消息。试时时展之。勿暂忘归计。致慈尊盻盻于常
寂之乡。而倚般若之门也。
** 释迦观音志跋
释氏之学。以全体大用。尽法界量为极则。所谓毗卢
遮那海印三昧威神之力。平等显现。是故一切诸佛
之始终。一切菩萨利生之事业。乃至世谛语言。资生
之业。无不从此三昧流出。而有广大不思议力。福慧
庄严。皆悉具足。乃见法界之妙。且一切圣凡。统不出
此。是知吾祖。乃三昧中之一人。所辑释迦观音二志。
乃述三昧之境界。转为利生之方便。即述一代时教
之法门。又为三昧中之三昧。岂可以世谛文字目之
哉。智者观之。岂不跃然入此三昧。嗟予小子。亦从三
昧而兴赞叹者也。讵可以恒情而拟议耶。
** 题普念佛求生净土图
世人历劫。久沉生死苦海。轮回三途。皆因自心妄想
烦恼。造种种业。故无出头之时。佛说西方净土一门。
引摄众生。出离苦趣。是为最妙法门。一生取办。楚僧
海慧。单劝十方真实为生死人。一心念佛。更无别缘。
拒诸能入者。要之于此八法。不能觉悟。故于生死关
头。不能掉臂。由此甘受沉沦。驱驰苦趣。伶跰辛苦。客
作贱人。不能得称为大人耳。上人能杰然触发此机。
岂非千金之子。流落穷途。一旦而发思归之念者耶。
今吾所书此八大人觉经。实雁足家音。展之即得故
乡消息。试时时展之。勿暂忘归计。致慈尊盻盻于常
寂之乡。而倚般若之门也。
** 释迦观音志跋
释氏之学。以全体大用。尽法界量为极则。所谓毗卢
遮那海印三昧威神之力。平等显现。是故一切诸佛
之始终。一切菩萨利生之事业。乃至世谛语言。资生
之业。无不从此三昧流出。而有广大不思议力。福慧
庄严。皆悉具足。乃见法界之妙。且一切圣凡。统不出
此。是知吾祖。乃三昧中之一人。所辑释迦观音二志。
乃述三昧之境界。转为利生之方便。即述一代时教
之法门。又为三昧中之三昧。岂可以世谛文字目之
哉。智者观之。岂不跃然入此三昧。嗟予小子。亦从三
昧而兴赞叹者也。讵可以恒情而拟议耶。
** 题普念佛求生净土图
世人历劫。久沉生死苦海。轮回三途。皆因自心妄想
烦恼。造种种业。故无出头之时。佛说西方净土一门。
引摄众生。出离苦趣。是为最妙法门。一生取办。楚僧
海慧。单劝十方真实为生死人。一心念佛。更无别缘。
题跋¶ 第 686b 页 X73-0686.png
以众生烦恼深重。妄想甚多。皆生死根。然非多多之
佛。不能度多多之人。今闻汝东居士。刻接引弥陀佛
像一尊。通身约圈一千八百。每念佛千声。以朱填一
圈。念完佛身。则计念佛一百八十万声。虽积劫百八
烦恼。仗佛消除。而净土可期。生死之苦可永脱矣。且
愿所劝念佛之人。亦如念佛之数。更望大信心檀越。
施纸印散亦相若。惟此功德圆满。则施者念者。同归
极乐无疑矣。
** 题化城募缘疏
刻藏盛举。乃自佛法入中国二千馀年。一段大事因
缘。令末法无量众生。种成佛真因。乃至深山穷谷无
佛法处。亦得共睹释迦如来大事全藏。惟此功德。实
震旦第一希有之胜事。非大悲愿力者。不能发此心。
然又非大愿力者。不能克全其业。今方过半。巳费数
万计。故非一人一手一足之力也。刻板之地。始议五
台苦冰雪。次迁径山苦雾湿。皆非久计。末迁化城。可
谓得所。其建议始冯太史。恢复得吴中丞。克荷者。末
得澹居铠公。皆莫大之愿力也。伹贮板之房。须高厂。
架。使离地透风。不致易坏。即板成。而安置之功。殊非
一人一力可措也。今观冯吴二公疏意。甚至头目髓
脑之不惜。此何等苦心哉。予尝谓世有一代之人。皆
同心夙愿。业巳久在如来光明藏中。所谓缘熟即现。
今行乞之僧。大似执旧劵以访同愿。固知一见而兴
起者。皆往昔同盟。且谓当来同会也。其所施。又何计
佛。不能度多多之人。今闻汝东居士。刻接引弥陀佛
像一尊。通身约圈一千八百。每念佛千声。以朱填一
圈。念完佛身。则计念佛一百八十万声。虽积劫百八
烦恼。仗佛消除。而净土可期。生死之苦可永脱矣。且
愿所劝念佛之人。亦如念佛之数。更望大信心檀越。
施纸印散亦相若。惟此功德圆满。则施者念者。同归
极乐无疑矣。
** 题化城募缘疏
刻藏盛举。乃自佛法入中国二千馀年。一段大事因
缘。令末法无量众生。种成佛真因。乃至深山穷谷无
佛法处。亦得共睹释迦如来大事全藏。惟此功德。实
震旦第一希有之胜事。非大悲愿力者。不能发此心。
然又非大愿力者。不能克全其业。今方过半。巳费数
万计。故非一人一手一足之力也。刻板之地。始议五
台苦冰雪。次迁径山苦雾湿。皆非久计。末迁化城。可
谓得所。其建议始冯太史。恢复得吴中丞。克荷者。末
得澹居铠公。皆莫大之愿力也。伹贮板之房。须高厂。
架。使离地透风。不致易坏。即板成。而安置之功。殊非
一人一力可措也。今观冯吴二公疏意。甚至头目髓
脑之不惜。此何等苦心哉。予尝谓世有一代之人。皆
同心夙愿。业巳久在如来光明藏中。所谓缘熟即现。
今行乞之僧。大似执旧劵以访同愿。固知一见而兴
起者。皆往昔同盟。且谓当来同会也。其所施。又何计
题跋¶ 第 686c 页 X73-0686.png
金钱币帛哉。心与此法量等虚空。而福亦量等虚空
界矣。
** 题云栖大师小像
至人无身。以愿力为身。至人无事。以利生为事。故身
非我有。事非已为。此所以身不能拘。事不能累。观师
住世八十馀年。建立度生事业者过半。知其未出世
前。皆操为人之具也。即其法门。摄受无量众生。而同
出生死者。不知其几何人。是则师虽随缘去来。幻化
死生。而法身常住。与山川相为悠久。又岂可以此色
相求之哉。瞻者当如空生晏坐石室。真见如来。必致
天帝散花。而兴赞叹也。
** 放生文跋
圣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为首。不杀曰仁。佛设五戒。
以不杀第一。是知圣人之心。以慈为本。经云。孝名为
戒。斯则戒以孝为本。以一切众生。有知觉者。皆有佛
性。若杀生。则断绝佛性。又不止于冤债相寻而巳。是
故凡在长劫生死之中。往来六道。何趣不至。何身不
受。即其所杀之生。皆过去多生之父母兄弟妻子六
亲可知也。今杀其命而食其肉。岂非骨肉自相吞食
乎。佛以孝为戒。故知不杀。则孝之大者。岂止惜物命
巳也。悲夫。世人之迷。相习食啖而不悟。岂不痛哉。故
圣人戒以不杀。以全佛性。此又不止世间之孝而巳。
此莲池大师。所以普劝放生。以禀佛之心。人能遵而
行之。非特得师之心。适足以尽大孝。全佛性。而为成
界矣。
** 题云栖大师小像
至人无身。以愿力为身。至人无事。以利生为事。故身
非我有。事非已为。此所以身不能拘。事不能累。观师
住世八十馀年。建立度生事业者过半。知其未出世
前。皆操为人之具也。即其法门。摄受无量众生。而同
出生死者。不知其几何人。是则师虽随缘去来。幻化
死生。而法身常住。与山川相为悠久。又岂可以此色
相求之哉。瞻者当如空生晏坐石室。真见如来。必致
天帝散花。而兴赞叹也。
** 放生文跋
圣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为首。不杀曰仁。佛设五戒。
以不杀第一。是知圣人之心。以慈为本。经云。孝名为
戒。斯则戒以孝为本。以一切众生。有知觉者。皆有佛
性。若杀生。则断绝佛性。又不止于冤债相寻而巳。是
故凡在长劫生死之中。往来六道。何趣不至。何身不
受。即其所杀之生。皆过去多生之父母兄弟妻子六
亲可知也。今杀其命而食其肉。岂非骨肉自相吞食
乎。佛以孝为戒。故知不杀。则孝之大者。岂止惜物命
巳也。悲夫。世人之迷。相习食啖而不悟。岂不痛哉。故
圣人戒以不杀。以全佛性。此又不止世间之孝而巳。
此莲池大师。所以普劝放生。以禀佛之心。人能遵而
行之。非特得师之心。适足以尽大孝。全佛性。而为成
题跋¶ 第 687a 页 X73-0687.png
佛之因矣。岂细事哉。刻此书以广化多人。此不独广
大师之心。实广佛之慈悲。非世之寻常口语也。宜笃
信之。
** 题杀生现报录
佛言。一切众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又云。众生从无
量劫轮回生死。无一类而不受生身。是则现见诸有
命者。非独慧命。皆过去之亲因。迷而不知也。众生痴
迷。又不唯食啖。而且以他命网利。以养已养亲。是所
杀者。岂唯断佛慧命。抑杀害亲因。向说报在来世。今
观此录。则明明目前现报。人人共所见闻。斯则非断
他慧命。杀已亲因。实杀已身。而自速其死也。何待未
来。可不惧哉。观此录。即佛说此是花报。果在地狱。能
持而奉行之。即奉三世佛法矣。
** 刻五大师传题辞
予顷读钱太史集护法录。见宋学士作 国初高僧
传。法门之盛。何其伟欤。恭惟我 圣祖开基创业。建
立三宝。崇重法门。超越百代。而一时名德。光扬佛祖
之道。不减在昔。盖千载一时。自此而降。渐渐寂寥。而
嘉隆之际极矣。何幸 先皇太圣母。身式 圣主。兴
扬佛事。遍满宇内。四十馀年。未尝暂息。亦从前所未
有也。若法门龙象。五大师际会一时。虽体用不同。理
事各别。其所以扶树宗教。开人天之眼目。作长夜之
智灯。未尝不与佛祖同途合辙。况巍巍堂堂。为大光
明幢哉。予幸从诸师之后。独愧薄劣。不能拈一茎草。
大师之心。实广佛之慈悲。非世之寻常口语也。宜笃
信之。
** 题杀生现报录
佛言。一切众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又云。众生从无
量劫轮回生死。无一类而不受生身。是则现见诸有
命者。非独慧命。皆过去之亲因。迷而不知也。众生痴
迷。又不唯食啖。而且以他命网利。以养已养亲。是所
杀者。岂唯断佛慧命。抑杀害亲因。向说报在来世。今
观此录。则明明目前现报。人人共所见闻。斯则非断
他慧命。杀已亲因。实杀已身。而自速其死也。何待未
来。可不惧哉。观此录。即佛说此是花报。果在地狱。能
持而奉行之。即奉三世佛法矣。
** 刻五大师传题辞
予顷读钱太史集护法录。见宋学士作 国初高僧
传。法门之盛。何其伟欤。恭惟我 圣祖开基创业。建
立三宝。崇重法门。超越百代。而一时名德。光扬佛祖
之道。不减在昔。盖千载一时。自此而降。渐渐寂寥。而
嘉隆之际极矣。何幸 先皇太圣母。身式 圣主。兴
扬佛事。遍满宇内。四十馀年。未尝暂息。亦从前所未
有也。若法门龙象。五大师际会一时。虽体用不同。理
事各别。其所以扶树宗教。开人天之眼目。作长夜之
智灯。未尝不与佛祖同途合辙。况巍巍堂堂。为大光
明幢哉。予幸从诸师之后。独愧薄劣。不能拈一茎草。
题跋¶ 第 687b 页 X73-0687.png
第申赞叹。愿流光不昧。照耀末世。故作三铭二传。以
俟后之执僧史者。有所釆焉。
** 题法雷远震卷赠五台空印法师开化云中
(以下东海遗稿附)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一尘未剖。大地凝然。万象露法
身之体。虚空演无字之经。见之者盲。闻之者聋。靡不
闷闷灵明。昭昭业识。若昏夜而履砧岩。赤身而临毒
壑。慈眼视之。有不堪其忧者。跃然而起。影落此中。则
万死一生。甘苦同受。忉忉三藏。广长舌为之乾焦。咄
咄一拳。老婆心为之滴血。此我大师。不得巳而临莅
三途。现身异类。或师子频伸。或象王回顾。将无作有。
弄假成真。幻化人天。颠倒豪杰。此甘露门以之而开。
大法雷因之而振。顿使寒谷生春。萌芽渐发。三草二
木。引蔓抽条。上中下根。花果敷实者。不可得而胜数
矣。即应缘施设。敲唱齐行。节拍成令。无非将机就机。
以楔出楔。岂有实法与人哉。后之观场者。认不真为
真。执无说而说。然而舌亦为之乾焦。心亦为之滴血。
悲夫诲者谆谆。听者莫莫。且而恃为真宰。将伐全功。
竟无尺寸之赏。方婴长劫之羁者。此何以故。盖亦将
无作有。弄假成真。以不知幻化人天。以致豪杰颠倒
耳。醍醐毒药。生死由谁。惟此未尝不涕下也。嗟乎。吾
师之心。谁能师之。吾师之行。孰能行之。后师者。谓之
慈父孝子。能行者。谓之法王忠臣。亲亲尊尊。此余生
平扼腕而求之者。难见其人。惟法师澄公者。宜其人
俟后之执僧史者。有所釆焉。
** 题法雷远震卷赠五台空印法师开化云中
(以下东海遗稿附)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一尘未剖。大地凝然。万象露法
身之体。虚空演无字之经。见之者盲。闻之者聋。靡不
闷闷灵明。昭昭业识。若昏夜而履砧岩。赤身而临毒
壑。慈眼视之。有不堪其忧者。跃然而起。影落此中。则
万死一生。甘苦同受。忉忉三藏。广长舌为之乾焦。咄
咄一拳。老婆心为之滴血。此我大师。不得巳而临莅
三途。现身异类。或师子频伸。或象王回顾。将无作有。
弄假成真。幻化人天。颠倒豪杰。此甘露门以之而开。
大法雷因之而振。顿使寒谷生春。萌芽渐发。三草二
木。引蔓抽条。上中下根。花果敷实者。不可得而胜数
矣。即应缘施设。敲唱齐行。节拍成令。无非将机就机。
以楔出楔。岂有实法与人哉。后之观场者。认不真为
真。执无说而说。然而舌亦为之乾焦。心亦为之滴血。
悲夫诲者谆谆。听者莫莫。且而恃为真宰。将伐全功。
竟无尺寸之赏。方婴长劫之羁者。此何以故。盖亦将
无作有。弄假成真。以不知幻化人天。以致豪杰颠倒
耳。醍醐毒药。生死由谁。惟此未尝不涕下也。嗟乎。吾
师之心。谁能师之。吾师之行。孰能行之。后师者。谓之
慈父孝子。能行者。谓之法王忠臣。亲亲尊尊。此余生
平扼腕而求之者。难见其人。惟法师澄公者。宜其人
题跋¶ 第 687c 页 X73-0687.png
也。公早礼空王。不耽人伪。长超诸有。严净毗尼。翩翩
浊世。挺挺青莲。寂寂空山。崚崚冰雪。满腔肝胆。生铁
铸成。三藏微言。一串穿却。与文殊为友。故栖迟于文
殊之场。以师子为儿。乃戏游于师子之窟。酿慈云于
空谷。垂叆叇于清凉。今也一管灰飞。不萌花发。将见
春回大地。欣看草木皆荣。法雷振于云中。甘露洒于
劫外。吐青莲于舌根。溉醍醐于心地。直使盲者明。聋
者聪。昏者惺。死者生。花者实。枯者荣。不恃不伐。不摄
不惊。执金刚剑。据涅槃城。使诸魔众。尽稽首而归命。
此何以故。良由师吾师心。行吾师行。知将无而作有。
解弄假以成真。故亦能颠倒豪杰。幻化天人。望受系
珠之赏。将解长劫之婴。可谓慈父之孝子。法王之忠
臣。苟如是。始可报吾师之恩。与公把臂同游于不死
不生。不然则但闻其声。不见其形。又何称为有力大
人。公其不然。请听空中十方诸佛謦欬之音。
** 题国朝高僧行脚卷赠慧庵鉴上人
古人为生死事大。故割爱遗荣。登山涉水。参访知识。
相求于苦空寂寞之滨。决择已躬。发明向上。每于明
眼人前。扬眉瞬目。一棒一喝之下。忽然迸裂。身心脱
落。如冷灰豆爆。使无量劫来。生死情根。一时顿拔。当
下如断索师子。跳掷纵横。自在游戏。了无纤毫羁绊。
所以称为大力量人。此吾出家儿。发足超方第一步
行径也。自鼻祖西来。首行此令。凛凛寰中。如唐之马
祖南岳临济德山赵州云门。宋之永明大慧。元之雪
浊世。挺挺青莲。寂寂空山。崚崚冰雪。满腔肝胆。生铁
铸成。三藏微言。一串穿却。与文殊为友。故栖迟于文
殊之场。以师子为儿。乃戏游于师子之窟。酿慈云于
空谷。垂叆叇于清凉。今也一管灰飞。不萌花发。将见
春回大地。欣看草木皆荣。法雷振于云中。甘露洒于
劫外。吐青莲于舌根。溉醍醐于心地。直使盲者明。聋
者聪。昏者惺。死者生。花者实。枯者荣。不恃不伐。不摄
不惊。执金刚剑。据涅槃城。使诸魔众。尽稽首而归命。
此何以故。良由师吾师心。行吾师行。知将无而作有。
解弄假以成真。故亦能颠倒豪杰。幻化天人。望受系
珠之赏。将解长劫之婴。可谓慈父之孝子。法王之忠
臣。苟如是。始可报吾师之恩。与公把臂同游于不死
不生。不然则但闻其声。不见其形。又何称为有力大
人。公其不然。请听空中十方诸佛謦欬之音。
** 题国朝高僧行脚卷赠慧庵鉴上人
古人为生死事大。故割爱遗荣。登山涉水。参访知识。
相求于苦空寂寞之滨。决择已躬。发明向上。每于明
眼人前。扬眉瞬目。一棒一喝之下。忽然迸裂。身心脱
落。如冷灰豆爆。使无量劫来。生死情根。一时顿拔。当
下如断索师子。跳掷纵横。自在游戏。了无纤毫羁绊。
所以称为大力量人。此吾出家儿。发足超方第一步
行径也。自鼻祖西来。首行此令。凛凛寰中。如唐之马
祖南岳临济德山赵州云门。宋之永明大慧。元之雪
题跋¶ 第 688a 页 X73-0688.png
岩中峰。诸大老。一脉相传。如阃外将军。风行万里。故
每遇钳锤。遭毒手者。靡不通身粉碎。骨肉俱融。悲夫
去圣时遥。此道寥寥。知音者稀。惟我朝漠然无闻。居
常以此痛心。将谓狮弦绝响矣。偶乞食王城。幻住慈
氏楼阁。一日居士阎君。持国初尊宿。送僧行脚偈十
八首。观季潭泐大师上堂数语。风规自足。不减古人。
余欢喜赞叹。何幸二百馀年。生此末运。获睹先觉广
大三昧。于一毫端头。良夙缘也。此卷业巳进之秘府。
因跋数语。愿将此话流布人间。适唐抑所。袁玉蟠。王
衷白。三太史公过访。谈及将欲修国朝高僧传。正博
釆法门行脚事。遂将此托之。时慧庵鉴公。见而恳之。
惟公幼入黄门。锦玉丛中。志痛生死。一旦弃如涕唾。
远游名山。参访知识。广求决择。今隐居伏牛。意其必
曾遭毒手如古人者。故见此语相亲乎。不然。则如嚼
木札羹。咬铁饤饭耳。公将归故山。余亦东还窟中。不
惜疲劳。为书一过。公能于此一言。洞见古人。方始不
负出家之志。可作出尘标格。不然。不但不重已灵。抑
且累及海印也。
** 题竹林大师示门人振宗法语后
宗禅者多毁教。习教者多昧禅。是以禅教话为两橛。
古之师匠。竟不能一其指归。即圭山和会宗教。犹以
为隔罗见月。上下千百年来。学者无能一其趣向。此
无他。乃乏正眼师承。为之剖破藩篱。所谓不是无禅。
只是无师。以禅宗者乏多闻。宗教无正眼。此大道所
每遇钳锤。遭毒手者。靡不通身粉碎。骨肉俱融。悲夫
去圣时遥。此道寥寥。知音者稀。惟我朝漠然无闻。居
常以此痛心。将谓狮弦绝响矣。偶乞食王城。幻住慈
氏楼阁。一日居士阎君。持国初尊宿。送僧行脚偈十
八首。观季潭泐大师上堂数语。风规自足。不减古人。
余欢喜赞叹。何幸二百馀年。生此末运。获睹先觉广
大三昧。于一毫端头。良夙缘也。此卷业巳进之秘府。
因跋数语。愿将此话流布人间。适唐抑所。袁玉蟠。王
衷白。三太史公过访。谈及将欲修国朝高僧传。正博
釆法门行脚事。遂将此托之。时慧庵鉴公。见而恳之。
惟公幼入黄门。锦玉丛中。志痛生死。一旦弃如涕唾。
远游名山。参访知识。广求决择。今隐居伏牛。意其必
曾遭毒手如古人者。故见此语相亲乎。不然。则如嚼
木札羹。咬铁饤饭耳。公将归故山。余亦东还窟中。不
惜疲劳。为书一过。公能于此一言。洞见古人。方始不
负出家之志。可作出尘标格。不然。不但不重已灵。抑
且累及海印也。
** 题竹林大师示门人振宗法语后
宗禅者多毁教。习教者多昧禅。是以禅教话为两橛。
古之师匠。竟不能一其指归。即圭山和会宗教。犹以
为隔罗见月。上下千百年来。学者无能一其趣向。此
无他。乃乏正眼师承。为之剖破藩篱。所谓不是无禅。
只是无师。以禅宗者乏多闻。宗教无正眼。此大道所
题跋¶ 第 688b 页 X73-0688.png
以难明也。清凉竹林大师。踞华座。万指围绕。善说法
要。号当代义龙。寻常履践。不涉玄途。观其示门人语
句。大有宗门作略。苟无正眼。安能出词吐气。如是之
雄健乎。可以文字师概目之耶。嗟乎。学者久堕知见
网中。非金刚王剑。不能一挥裂之。大师以此示振宗
学人。是必为当家种草。定不负此一段因缘。若以寻
常葛藤视之。不唯当面错过。抑且辜负法恩多矣。
** 题三山真侍者行脚卷后
此国初十八高僧。示行脚僧语也。余窃谓禅源一脉。
自中峰后。阒其无人。空谷而下。多带廉纤。无复古人
作略。如脱索狮子也。甲午冬。寓大都慈寿方丈。西云
阎公。持所录前偈致予。予读之三复。叹曰。人天眼目。
犹在不灭。惜乎不见诸老手泽。遂记而藏之明年三
月。予即以法罹难。遣雷阳。于是年十月出都。侍者福
善。收予海印草。负笈随度岭。就行间。往来瘴海及曹
溪者。十有五年矣。庚戌春王正月。予喜谢曹溪负。身
得自由。善欲归省。上元后五日。持予数年积草。于濛
江舟中。检拾残楮。偶得此卷读之。慨忆当日题墨未
乾。即有万里之行。讵意今忽得此故物耶。古人云。欲
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岂非佛祖冥加。以神力而
摄受之耶。不然。何以始终见此。如出方网三昧。弹指
謦欬时也。灯下展卷。喜而不寐。乃为侍者重书一过。
嗟予老朽。固不堪与诸老把臂共行。善当不减三山
真侍者。行脚事也。古人閒垂一言半语。如天普盖。似
要。号当代义龙。寻常履践。不涉玄途。观其示门人语
句。大有宗门作略。苟无正眼。安能出词吐气。如是之
雄健乎。可以文字师概目之耶。嗟乎。学者久堕知见
网中。非金刚王剑。不能一挥裂之。大师以此示振宗
学人。是必为当家种草。定不负此一段因缘。若以寻
常葛藤视之。不唯当面错过。抑且辜负法恩多矣。
** 题三山真侍者行脚卷后
此国初十八高僧。示行脚僧语也。余窃谓禅源一脉。
自中峰后。阒其无人。空谷而下。多带廉纤。无复古人
作略。如脱索狮子也。甲午冬。寓大都慈寿方丈。西云
阎公。持所录前偈致予。予读之三复。叹曰。人天眼目。
犹在不灭。惜乎不见诸老手泽。遂记而藏之明年三
月。予即以法罹难。遣雷阳。于是年十月出都。侍者福
善。收予海印草。负笈随度岭。就行间。往来瘴海及曹
溪者。十有五年矣。庚戌春王正月。予喜谢曹溪负。身
得自由。善欲归省。上元后五日。持予数年积草。于濛
江舟中。检拾残楮。偶得此卷读之。慨忆当日题墨未
乾。即有万里之行。讵意今忽得此故物耶。古人云。欲
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岂非佛祖冥加。以神力而
摄受之耶。不然。何以始终见此。如出方网三昧。弹指
謦欬时也。灯下展卷。喜而不寐。乃为侍者重书一过。
嗟予老朽。固不堪与诸老把臂共行。善当不减三山
真侍者。行脚事也。古人閒垂一言半语。如天普盖。似
题跋¶ 第 688c 页 X73-0688.png
地普擎。老人信手拈来。于一毫端作大佛事。则诸大
老似掩耳偷铃。老汉未免画蛇添足。善侍者缚作一
束。掷向东洋大海。尤较三山百步。否则未免祖祢不
了。殃及儿孙也。
** 题达观禅师送三禅人游方卷后
从古出家儿。为生死大事。不能自决。故办草鞋。登山
涉水。访求大知识决择之。然其大善知识。如踞地师
子。一毛不敢撄傍。才傍则命根顿断。凡垂一言半句。
如晴空霹雳闪电。使人耳聋眼花。自救性命不暇。况
又敢弄佛法禅道乎。此中利害。知之者希。呜呼。二百
年来。行脚僧不少。犯此令者。几何其人。今某三禅者。
以行脚事自负。其志可嘉。既见达观禅师。爪牙巳露。
命根不断。又欲别求知识。余见此卷而笑曰。三禅者
持此卷行脚。如请上方剑讨贼。不知他时后日。何以
缴报。
** 题达观大师祭遍融大和尚文后
昔延陵季子。挂剑于徐君墓。谓心许于生前。报知于
身后。以为义高千古。世谛如此。况出世乎。古人为生
死事大。割爱辞亲。参访知识而决择之。每于一言启
迪。施者如天普盖。受者如地普擎。投机于石火电光
之间。而生死情尘。迸然雷裂。岂偶然哉。故其恩深。似
一滴入海。当与之同枯矣。岂值生前身后而巳耶。予
观达师祭遍老文。深有感焉。噫。且一饭千金莫报。以
为奇事。一语穷劫不泯。又岂等閒。呜呼。遍老度生六
老似掩耳偷铃。老汉未免画蛇添足。善侍者缚作一
束。掷向东洋大海。尤较三山百步。否则未免祖祢不
了。殃及儿孙也。
** 题达观禅师送三禅人游方卷后
从古出家儿。为生死大事。不能自决。故办草鞋。登山
涉水。访求大知识决择之。然其大善知识。如踞地师
子。一毛不敢撄傍。才傍则命根顿断。凡垂一言半句。
如晴空霹雳闪电。使人耳聋眼花。自救性命不暇。况
又敢弄佛法禅道乎。此中利害。知之者希。呜呼。二百
年来。行脚僧不少。犯此令者。几何其人。今某三禅者。
以行脚事自负。其志可嘉。既见达观禅师。爪牙巳露。
命根不断。又欲别求知识。余见此卷而笑曰。三禅者
持此卷行脚。如请上方剑讨贼。不知他时后日。何以
缴报。
** 题达观大师祭遍融大和尚文后
昔延陵季子。挂剑于徐君墓。谓心许于生前。报知于
身后。以为义高千古。世谛如此。况出世乎。古人为生
死事大。割爱辞亲。参访知识而决择之。每于一言启
迪。施者如天普盖。受者如地普擎。投机于石火电光
之间。而生死情尘。迸然雷裂。岂偶然哉。故其恩深。似
一滴入海。当与之同枯矣。岂值生前身后而巳耶。予
观达师祭遍老文。深有感焉。噫。且一饭千金莫报。以
为奇事。一语穷劫不泯。又岂等閒。呜呼。遍老度生六
题跋¶ 第 689a 页 X73-0689.png
十馀年。法施将满大地。至若知恩报恩。人间几几。藉
令人人如达师者。则大通之因地。又不必取于墨劫
之前也。然其遍老之不朽者。赖一语。一语之不朽者。
墨点存焉。观者如此。可谓不辜本有矣。
** 佛奴歌跋
吴年少比丘大川。发大心。愿以一钵供十万八千众。
其行最苦。是故诸长者居士。闻而欢喜。咸皆赞叹。唯
顾实甫歌。有萧梁求为佛家奴之句。盖标其能忘身
三宝。以略耻天下之自重。不若萧梁者。达观可禅师
见而异之。乃尽力奴状。声为歌以发之。余长歌三叠
而叹曰。藉令黄面碧眼触此。亦当捧腹绝倒。况奴奴
者乎。以宗门向上事。不涉玄途。尊贵无匹。即以尊贵
自居。犹是奴儿婢子。呼为顶堕。况种种意想攀缘。流
注诸行耳。虽然。少年比丘何为处此。常忆昔有富主。
性不易事。唯一奴当心。其昼主极欲以使奴。奴苦无
当。其夜主梦为奴。奴梦为主。亦极欲以使奴。奴亦无
当。然梦觉等而苦乐异。复何怪哉。今此比丘将以白
昼之奴。求为梦中之主。其所供十万多众。岂亦白昼
之主。将为梦中之奴耶。噫。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比丘
知此。可以滴水供养十方恒沙世界。诸佛众生。受用
无尽矣。何区区十万八千为。其无以限量心。自割如
来无量境界也。
** 寿昌语录题辞
寿昌老人。生平行履。惟放身舍命。于空山寂寞之滨。
令人人如达师者。则大通之因地。又不必取于墨劫
之前也。然其遍老之不朽者。赖一语。一语之不朽者。
墨点存焉。观者如此。可谓不辜本有矣。
** 佛奴歌跋
吴年少比丘大川。发大心。愿以一钵供十万八千众。
其行最苦。是故诸长者居士。闻而欢喜。咸皆赞叹。唯
顾实甫歌。有萧梁求为佛家奴之句。盖标其能忘身
三宝。以略耻天下之自重。不若萧梁者。达观可禅师
见而异之。乃尽力奴状。声为歌以发之。余长歌三叠
而叹曰。藉令黄面碧眼触此。亦当捧腹绝倒。况奴奴
者乎。以宗门向上事。不涉玄途。尊贵无匹。即以尊贵
自居。犹是奴儿婢子。呼为顶堕。况种种意想攀缘。流
注诸行耳。虽然。少年比丘何为处此。常忆昔有富主。
性不易事。唯一奴当心。其昼主极欲以使奴。奴苦无
当。其夜主梦为奴。奴梦为主。亦极欲以使奴。奴亦无
当。然梦觉等而苦乐异。复何怪哉。今此比丘将以白
昼之奴。求为梦中之主。其所供十万多众。岂亦白昼
之主。将为梦中之奴耶。噫。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比丘
知此。可以滴水供养十方恒沙世界。诸佛众生。受用
无尽矣。何区区十万八千为。其无以限量心。自割如
来无量境界也。
** 寿昌语录题辞
寿昌老人。生平行履。惟放身舍命。于空山寂寞之滨。
题跋¶ 第 689b 页 X73-0689.png
垦土地。博得满腔气息。寻常泼撒向人天众前。如挝
毒鼓。使闻声者聋。中毒者死。而中毒者几何人哉。忆
昔黄面老子。在灵山会上。领一队懵懂汉。逐日著衣
持钵。沿街过巷。乞得一搏冷饭。归来饱餐后。洗钵收
衣。趺座而坐。閒打葛藤。如此以为家常过活。若是者
三十馀年。而人天大众瞢然。毕竟不知所为何事。偶
于一日被空生觑破。遂发叹曰。希有世尊。世尊见其
眼目动定。遂为尽力。胡乱一上。直使空生纤疑尽净。
命根剿绝而后巳。故空生感悟切心。涕泪悲泣。痛哭
称叹。而不容口。至此黄面老子。气闷少舒。始不负从
前一片婆心。今观寿昌头。大似黄面衣钵。此语不
减灵山葛藤。当知此话大行。如毒鼓声。不知中其毒
者。能几何人。至其感悟流涕。如空生者。又不知能得
几何人也。谚语有云。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后之
读此语者。若作言语话会。则有负寿昌。若不作言语
话会。则有负自已。若两不相负。当于未举以前。把
头处。荐取始得。
** 跋可禅人行脚卷
昔法照斋次。见万佛菩萨。现形于钵中。不知何以故。
乃问僧云。此五台文殊化境也。遂发足履五台。愿见
文殊。乃至果见文殊。授以念佛法门。照可禅人。先从
云栖得念佛三昧。今欲往求文殊印證则可。倘问南
方法众。不可被前后三三。当面瞒却也。
又。
毒鼓。使闻声者聋。中毒者死。而中毒者几何人哉。忆
昔黄面老子。在灵山会上。领一队懵懂汉。逐日著衣
持钵。沿街过巷。乞得一搏冷饭。归来饱餐后。洗钵收
衣。趺座而坐。閒打葛藤。如此以为家常过活。若是者
三十馀年。而人天大众瞢然。毕竟不知所为何事。偶
于一日被空生觑破。遂发叹曰。希有世尊。世尊见其
眼目动定。遂为尽力。胡乱一上。直使空生纤疑尽净。
命根剿绝而后巳。故空生感悟切心。涕泪悲泣。痛哭
称叹。而不容口。至此黄面老子。气闷少舒。始不负从
前一片婆心。今观寿昌头。大似黄面衣钵。此语不
减灵山葛藤。当知此话大行。如毒鼓声。不知中其毒
者。能几何人。至其感悟流涕。如空生者。又不知能得
几何人也。谚语有云。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后之
读此语者。若作言语话会。则有负寿昌。若不作言语
话会。则有负自已。若两不相负。当于未举以前。把
头处。荐取始得。
** 跋可禅人行脚卷
昔法照斋次。见万佛菩萨。现形于钵中。不知何以故。
乃问僧云。此五台文殊化境也。遂发足履五台。愿见
文殊。乃至果见文殊。授以念佛法门。照可禅人。先从
云栖得念佛三昧。今欲往求文殊印證则可。倘问南
方法众。不可被前后三三。当面瞒却也。
又。
题跋¶ 第 689c 页 X73-0689.png
照可禅人。初住黄山。以华严为业。所谓于一尘中入
正定也。今从他方起处。欲破尘出经。将诛茅于西湖
之上。意须长者插一茎草。老人直谓之不然。以无碍
法界。遇缘即宗。随处具足。但禀明于心。又何假外耶。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