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塔铭¶ 第 652b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七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 塔铭
** 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
夫大地生死。颠瞑长夜。情关固闭。识锁难开。有能蹶
起一击碎之。掉臂独往者。自非雄猛丈夫。具超世之
量者。未易及也。历观传灯诸老。咸其人哉。余今于达
观禅师见之矣。师讳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门人称
尊者。重法故也。其先。句曲人。父沈连。世居吴江。太湖
之滩缺。师其季子也。母梦异人授其附叶大鲜桃。寤
而香满室。遂有娠。师生。五岁不语。有异僧过其门。摩
顶。谓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言讫。忽不见。师
遂能语。先时见巨人迹下于庭。自是不复见。髫年性
塔铭¶ 第 652c 页 X73-065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2.png)
浴不许先。一日。姊误前就浴。师大怒。自后。至亲戚妇
女。无敢近者。长志日益大。父母不能拘。尝有诗曰。屠
狗雄心未易消。盖实录也。年十七。方仗剑远游塞上。
行至苏州阊门。游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觉。相顾
盻。壮其貌。因以伞蔽之。遂同归寺。具晚餐驩甚。闻僧
夜诵八十八佛名。心大快悦。侵晨。入觉室。曰吾两人
有大宝。何以污在此中耶。解腰缠十馀金授觉。令设
惊请剃发。遂礼觉为师。是夜即兀坐达旦。每私语三
叹曰。视之无肉。吃之有味。觉欲化铁万斤。造大钟。师
曰。吾助之。遂往平湖巨室。门外趺坐。主人进食。师不
食。主问何所须。师曰。化铁万斤造大钟。有即受食。主
人立出铁万斤于门外。师笑。食毕。径载回虎邱。归即
闭户读书。年半不越阃。见僧有饮酒茹荤者。师曰。出
家儿如此。可杀也。僧咸畏惮之。年二十。从讲师受具
戒。尝至常熟。遇相国严养斋翁。识为奇器。留月馀。之
嘉兴东塔寺。见僧书华严经。跪看良久。叹曰。吾辈能
此足矣。遂之武塘景德寺。掩关三年。复回吴门辞觉
曰。吾当去行脚诸方。历参知识。究明大事。遂策杖去。
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
真如亦是邪。师曰。错也。当云方无病。不是邪。僧云。你
错他不错。师大疑之。到处书二语于壁閒。疑至头面
俱肿。一日斋次忽悟。头面立消。自是凌跞诸方。尝曰
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如何。过
塔铭¶ 第 653a 页 X73-06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3.png)
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游五台。至峭壁空岩。有老宿
孤坐。师作礼。因问一念未生时如何。宿竖一指。又问
既生后如何。宿展两手。师于言下领旨。寻迹之。失其
处。至京师。参遍融大老。融问从何来。曰江南来。又问
来此作么。曰习讲。又问习讲作么。曰贯通经旨。代佛
扬化。融曰。你须清净说法。师曰只今不染一尘。融命
褫师直裰。施傍僧。顾谓师曰。脱了一层还一层。师笑
领之。遂留挂塔。知识啸岩法主。暹理诸大老师。皆及
门去。九年复归虎邱省觉。乃之淞江。掩关百日。之吴
县。聊城傅君光宅为县令。其子利根。命礼师。子不怿。
子一日。搦二花问师云。是一是二。师曰是一。子开手
曰。此花是二。师何言一。师曰。我言其本。汝言其末。子
遂作礼。之天池。遇管公东溟。闻其语。深器之。师因拈
蔷薇一蒂二花问公。公曰。此花同本生也。师分为二。
德问公。公无语。因罚斋一供。遂相与莫逆。时 上御
极之三年。大千润公开堂于少林。师结友巢林介如
辈。往参叩。及至。见上堂讲公案。以口耳为心印。以帕
子为真传。师耻之。叹曰。西来意固如是邪。遂不入众。
寻即南还。至嘉禾。见太宰陆五台翁。心大相契。先是
有密藏道开者。南昌人。弃青衿出家。披剃于南海。闻
师风。往归之。师知为法器。留为侍者。郡城楞严寺。为
长水疏经处。久废。有力者侵为园亭。师有诗吊之曰。
明月一轮帘外冷。夜深曾照坐禅人。志欲恢复。乃嘱
塔铭¶ 第 653b 页 X73-06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3.png)
公。施建禅堂五楹。既成。请师题其柱。师为联语曰。若
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遂
引锥剌臂。流血盈碗书之。自是接纳往来。后二十馀
年。太守槐亭蔡公。始克修复。盖师愿力所持也。师见
象季法道陵迟。惟以弘法利生为家务。念大藏卷帙
重多。遐方僻陬。有终不闻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册。易
为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种子。即有谤者。罪当自代。
遂与太宰公。及司成冯公梦祯。廷尉曾公同亨。囧卿
瞿公汝稷等定议。命开公董其事。万历己丑。创刻于
五台。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复移于径山寂照庵。工既
行。开公以病隐去。续蒇其役者。弟子寒灰如奇。奇子
幻予本及。最后弟子澹居铠也。初桐城吴公用先。为
仪曹郎。参师入室。从容及刻藏事。师遽曰。君与此法。
有大因缘。师化后。吴公出长浙藩。用冯司成初议。修
复化城。为径山下院。藏贮经版。固吴公信力。亦师预
谶云。师于嘉禾刻藏有成议。乃返吴门。省得度师觉
公。觉巳还俗。以医名。闻师来。慑甚。师伪为贾人装。僵
卧小舟中。请觉诊视。觉见师大惊。师涕泣曰。尔何迷
至此耶。今且奈何。觉曰。唯命是听。师立命剃发载去。
觉惭服。愿执弟子礼亲近之。师来之日。觉夕餐。饭盂
忽堕地迸裂。其诚感如此。师初过吴江。沈周二氏。聚
族而归之。至曲阿金沙。贺孙于王四氏。合族归礼。师
于于园。书法华经以报二亲。颜书经处。曰墨光亭。今
塔铭¶ 第 653c 页 X73-065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3.png)
与计藏事。复之都门。乃访予于东海。万历丙戌秋七
月也。予以五台因缘。有闻于内。避名于东海那罗延
窟。慈圣皇大后。为保圣躬。延国祚。印施大藏十五部。
皇上颁降海内名山。首及东海。予以谢 恩入长安。
师携开公走海上。至胶西。秋水泛涨。众度必不能渡。
师解衣先涉。疾呼众。水巳及肩。师跃然而前。既渡。顾
谓弟子曰。死生关头。须直过为得耳。众心钦服。予在
长安闻之。亟促装归。兼程至即墨。师巳出山。在脚院。
诘朝将长发。是夜。一见大欢笑。明发。请还山。留旬日。
心相印契。师即以予为知言。许生平矣。师返都门。访
石经山。礼隋琬公塔。念琬公虑三灾劫坏。正法澌灭。
创刻石藏经。藏于岩洞。感其护法深心。泪下如雨。琬
公塔院地。巳归豪右。矢复之而未果。乃决策西游峨
嵋。由三晋。历关中。跨栈道至蜀。礼普贤大士。顺流下
瞿塘。过荆襄。登太和。至匡庐。寻归宗故址。唯古松一
株。寺僧售米五斗。匠石将伐之。丐者怜而乞米赎之。
以存寺迹。师闻而兴感。树根为樵斧剥斲。势将折。师
砌石填土。咒愿复生。以卜寺重兴兆。后树日长。寺竟
复。其愿力固如此。江州孝廉邢懋学。延居长松馆。师
为说法语。名长松茹退。邹给谏尔瞻。丁大参勺原。留
驻锡匡山未果。遂行。过安庆。阮君自华。请游皖公山
马祖庵。师喜其境超绝。属建梵刹。江阴居士赵我闻。
谒请出家。遂薙发于山中。师詺名曰法铠。所谓最后
塔铭¶ 第 654a 页 X73-065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4.png)
侍陈儒致斋供。特赐紫伽黎。师固让曰。自惭贫骨难
披紫。施与高人福倍增。儒随师过云居。礼石经于雷
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贮佛舍利三枚。光烛岩
壑。因请舍利入 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
圣母斋衬馀金。赎琬公塔。遂拉予偕往瞻礼。属予
作记。回寓慈寿。同居西郊园中。对谈四十昼夜。目不
交睫。信为生平至快事。遍融老巳入灭。为文吊之。有
嗣德不嗣法之语。师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一日
客至。误先举一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
痛责三十棒。轻则陪之。知事愕。不知为谁。顷师授杖。
自伏地。于佛前受责如数。两股如墨。乃云。众生无始
习气。如油入面。牢不可破。苟折情不痛。未易调伏也。
师与予计。修我 朝传灯录。予以禅宗凋敝。与师约。
往𤀹曹溪。以开法脉。师先至匡山以待。癸巳秋七月
也。越三年乙未。予供奉 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
成。以别缘触 圣怒。诏逮下狱。鞫无他辞。蒙 恩免
死。遣戍雷阳。毁其寺。师在匡山闻报。许诵法华经百
部。冀祐不死。即往探曹溪回。将赴都下救予。闻予南
放。遂待于江浒。是年十一月。会师于下关旅泊庵。师
执予手叹曰。公以死荷负大法。古人为法。有程婴公
孙杵臼之心。我何人哉。公不生还。吾不有生日。予慰
之再三。濒行。师嘱曰。吾他日即先公死。后事属公。遂
长别。予度岭之五年。庚子。上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
塔铭¶ 第 654b 页 X73-065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4.png)
愤。以缳死。师在匡山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策杖赴都门。吴入狱。师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
半偈。嘱诵满十万。当出狱。吴持至八万。蒙 上意解。
得末减。师以予未归初服。每叹曰。法门无人矣。若坐
视法幢之摧。则绍隆三宝者。当于何处用心耶。老憨
不归。则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
传灯未续。则我慧命一大负。若释此三负。当不复走
王舍城矣。癸卯秋。予在曹溪飞书属门人计偕者。招
师入山中。报书。直云舍此一具贫骨。居无何。忽妖书
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閒劾师。师竟以是罹难。先是
圣上以轮主乘愿力。敬重大法。手书金刚般若。偶汗
下渍纸。疑当更易。遣近侍曹公质于师。师以偈进曰。
御汗一滴。万世津梁。无穷法藏。从此放光。上览之大
悦。由是注意。适见章奏。意甚怜之。在法不能免。因逮
及。 旨下云。著审而巳。金吾讯鞫。但以三负事对。绝
无他辞。送司寇。时执政欲死师。师闻之曰。世法如此。
久住何为。乃索浴罢。嘱侍者小道人性田曰。吾去矣。
幸谢江南诸护法。道人哭。师叱之曰。尔侍予二十年。
仍作这般去就耶。乃说偈讫。端坐安然而逝。御史曹
公学程。以建言逮系。问道于师。闻之急趋至。抚之曰。
师去得好。师复开目微笑而别。癸卯十二月十七日
也。师生于癸卯六月十二日。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
十有奇。师生平行履。疑信相半。即此末后快便一著。
塔铭¶ 第 654c 页 X73-065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4.png)
屣。何法所致哉。师常以毗舍浮佛偈示人。予问曰。师
亦持否。师曰。吾持二十馀年。巳熟句半。若熟两句。吾
于死生无虑矣。岂其验耶。师化后。待 命六日。颜色
不改。及出。徙身浮葬于慈慧寺外。次年春夏霖雨。及
秋。陆长公西源。欲致师肉身南还。启之。安然不动。予
弟子大义。奉师龛至。经潞河。马侍御经纶。以感师与
李卓吾事。心最恸。因启龛拂面。痛哭之。至京口。金沙
曲阿诸弟子。奉归径山。供寂照庵。师临终有偈云。怪
来双径为双树。贝叶如云日自屯。以是故耳。时甲辰
秋九月也。越十一年乙卯。弟子葬师全身于双径山
后。司成朱公国祯。礼师塔。知有水。嘱弟子法铠启之。
俗弟子缪希雍。相得五峰内大慧塔后。开山第二代
之左。曰文殊台。卜于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茶毗。廿三
日归灵骨。塔于此。予始在行閒。闻师讣。欲亲往吊。因
循一纪。未遂本怀。顷从南岳数千里来。无意与期会。
而预定祭日。盖精神感孚亦奇矣。师后事。予幸目击。
得以少尽心焉。于戏。师生平行履。岂易及哉。始自出
家。即胁不至席。四十馀年。性刚猛精进。律身至严。近
者不寒而慄。常露坐不避风霜。幼奉母训不坐阈。则
尽命立不近阃。秉金刚心。独以荷负大法为怀。每见
古刹荒废。必至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等。重
兴梵刹一十五所。除刻大藏。凡古名尊宿语录。若寂
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苏长公易解。尽搜出刻
塔铭¶ 第 655a 页 X73-06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5.png)
地。严重君亲忠孝之大节。入佛殿。见 万岁牌。必致
敬。阅历书。必加额而后览。偶读长沙志。见忠臣李芾。
城垂陷。不欲死于贼。授部将一剑。令斩其全家。部将
恸哭奉命。既推刃。因复自杀。师至此。泪直迸洒。弟子
有傍。侍者不哭。师呵曰。当推堕汝于崖下。其忠义感
激。类如此。师气雄体丰。面目严冷。其立心最慈。每示
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巳。接
人不以常情为法。求人如苍鹰攫兔。一见即欲生擒。
故凡入室不契者。心愈慈而恨愈深。一棒之下。直欲
顿断命根。故亲近者希。凄然暖然。师实有焉。于戏。师
岂常人哉。即其见地直捷稳密。当上追古人。其悲愿
利生。弘护三宝。是名应身大士。有人问师何如人。予
曰。正法可无临济德山。末法不可无此老也。师每慨
五家纲宗不振。常提此示人。予尝叹曰。纲宗之不振。
其如慧命何。原其曹洞。则专主少林。沩仰圆相久隐。
云门自韩大伯后。则难见其人。法眼大盛于永明。后
则流入高丽。独临济一派。流布寰区。至宋大慧。中兴
其道。及国初楚石无念诸大老。后传至弘正末。有济
关主。其门人。为先师云谷和尚。典则尚存。五十年来。
师弦绝响。近则蒲团未稳。正眼未明。遂妄自尊称。临
济几十几代。于戏。邪魔乱法。可不悲乎。予以师之见
地。诚可远追临济。上接大慧。以前无师派。未敢妄推。
若据尧舜之道。传至孔子孟轲。轲死不得其传。至宋
塔铭¶ 第 655b 页 X73-06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5.png)
子矣。姑录大略。以俟后之明眼宗匠。续传灯者釆焉。
以师未出世。故无上堂普说示众诸语。但就参请机
缘开示。门人缉之。有内外集若干卷。行于世。入室缁
白弟子甚多。而宰官居士尤众。师生平行履。不能具
载。别有传。乃为之铭。铭曰。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击涂毒鼓。谁其人哉。鹫岭拈花。
少室面壁。只道快便。翻成狼籍。黄梅夜半。老卢窃逃。
谁料岭南。有此獦獠。南岳青原。擦脓涕汉。多少痴人。
被他诓赚。五家手快。如抚舜琴。南熏倏至。辨者知音。
儿孙恶辣。触者先亡。但放一线。其家永昌。门户孤单。
命在一丝。有救之者。定是嫡儿。如汉张良。为韩报仇。
纵然国破。宗祧可求。是生吾师。如石迸笋。出则凌霄。
孰知其本。为法力战。通身汗血。大似李陵。空拳不怯。
身虽陷虏。其心不亡。千秋之下。毕竟归王。师金刚心。
尽化为骨。逼塞虚空。岂在山麓。师不知我。谁当知师。
一死一生。春在花枝。
** 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
师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志所归也。俗姓沈氏。古
杭仁和人。世为名族。父德鉴。号明斋先生。母周氏。师
生而颖异。世味澹如。年十七。补邑庠。试屡冠诸生。以
学行重一时。于科第犹掇之也。顾志在出世。每书生
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从游讲艺。必折归佛理。业巳栖
心净土矣。家戒杀生。祭必素。居常太息曰。人命过隙
塔铭¶ 第 655c 页 X73-065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5.png)
龊哉。前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亡。即不欲娶。母强之。议
婚汤氏。汤贫女斋蔬。有富者。欲得师为佳婿。阴閒之。
师竟纳汤。然意不欲成夫妇礼。年二十七。父丧。三十
一。母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报答时也。至是。长
往之志决矣。嘉靖乙丑。除日。师命汤点茶。捧至案。盏
裂。师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明年丙寅。诀汤曰。恩爱
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汤亦洒然曰。君先
往。吾徐行耳。师乃作一笔勾词。竟投性天理和尚祝
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居顷。即单瓢只
杖游诸方。遍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
随众炼广。入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大老。皆有开发。过
东昌。忽有语。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
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师以母服
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居必奉。其哀慕如此。
至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茶毗。师微曰。吾一
息尚存耳。乃止。病閒归。越中多禅期。师与会者五。终
不知邻单性字。隆庆辛未。师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
幽寂。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杨国柱陈
如玉等。为结茅三楹以栖之。师吊影寒岩。曾绝粮七
日。倚壁危坐而巳。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不下数
十人。居民最苦之。师发悲恳。为讽经施食。虎患遂宁。
岁亢旱。村民乞师祷雨。师笑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
也。众坚请。师不得巳出。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
塔铭¶ 第 656a 页 X73-06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6.png)
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曰。此云栖寺故物也。师福吾
村。吾愿鼎新之。以永吾福。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
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自
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师悲末法。教
网灭裂。禅道不明。众生业深垢重。以醍醐而贮秽器。
吾所惧也。且佛设三学以化群生。戒为基本。基不立。
定慧何依。思行利导。必固本根。第 国制。南北戒坛
久禁不行。予即愿振颓纲。亦何敢违宪令。因令众半
月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由是远近皆归。
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
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初师发足参方。从参究念佛
得力。至是遂开净土一门。普摄三根。极力主张。乃著
弥陀疏钞十万馀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又忆昔见
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师之
纯钢铸就者。向怀之行脚。惟时师意。并匡山永明而
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吃紧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并
刻之。以示参究之诀。盖显禅净双修。不出一心。是知
师之化权微矣。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
公良枢。请公诣灵芝寺禳之。疫遂止。梵村旧有朱桥。
潮汐冲塌。行者病涉。余公请师倡造。师云。欲我为者。
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独用八者。意取坤
土以制水也。或言工大施微。恐难峻事。师云。心力多。
则功自不朽。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桩。持咒
塔铭¶ 第 656b 页 X73-06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6.png)
师以一心力当之。何术哉。师道价日增。十方衲子如
归。师一以慈接之。弟子日集。居日隘。师意不庄严屋
宇。取安适。支阁而巳。其设清规益肃。众有通堂。若精
进。若老病。若十方。各别有堂。百执事各有寮。一一具
锁钥。启闭以时。各有警策语。依期宣说。夜有巡警。击
板念佛。声传山谷。即倦者。眠不安。寝不梦。布萨羯磨。
举功过。行赏罚。凛若冰霜。即佛住祇桓。尚有六群扰
众。此中无一敢诤而故犯者。不尽局百丈规绳。而适
时救毙。古今丛林。未有如今日者。具如僧规约。及诸
警语。赫如也。极意戒杀生。崇放生。著文久行于世。海
内多奉尊之。曾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如
屏四匝。因赎寺前万工池为放生池。师八十诞辰。又
增拓之。今城中上方长寿两池。岁费计百馀金。山中
设放生所。救赎飞走诸生物。充牣于中。众僧减口以
养之。岁约费栗二百石。亦有警策守者。依期往宣白。
即羽族善鸣噪者。闻木鱼声。悉寂然而听。宣罢。乃鼓
翅暄鸣。非佛性哉。噫。佛说孝名为戒。儒呵有养无敬。
师于物养而敬。且有礼者也。非达孝哉。师道风日播。
海内贤豪。无论朝野。靡不归心感化。若大司马宋公
应昌。大宰陆光公祖。宫谕张公元忭。司成冯公梦祯。
陶公望龄。次第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徵
究大事。靡不心折。尽入陶铸。监司守相。下车伏谒。及
贤豪候参者。无加礼。不设馔。皆甘粝饭。卧败席。任蜥
塔铭¶ 第 656c 页 X73-065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6.png)
感物。何能至是哉。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
说尽一部华严经。师云。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
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又书颂曰。老鼠唧唧。华
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
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
严品第一。侍御左公宗郢。问念佛得悟否。师曰。返闻
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仁和令
樊公良枢。问心杂乱如何得静。师曰。置之一处。无事
不办。坐中一士曰。专格一物。是置之一处。办得何事。
师曰。论格物。只当依朱子豁然贯通去。何事不办得。
或问师。何不贵前知。师云。譬如两人观琵琶记。一人
不曾经见。一人曾见而预道之。毕竟同观。终场能增
减一出否。 今上慈圣皇太后。崇重三宝。偶见师放
生文。甚嘉叹。遣内侍赍紫袈裟斋资往供。问法要。师
拜受。以偈答之。师极意悲幽冥苦趣。自习焰口。时亲
设放。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盖观力然也。师天
性朴实简淡。无缘饰。虚怀应物。貌温粹。弱不胜衣。而
声若洪钟。胸无崖岸。而守若严城。禦若坚兵。善藏其
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即画丛林日用。量
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罪福。养老病。公众僧。不渗滴
水。自有丛林以来。五十年中。未尝妄用一钱。居常数
千指。不设化主。听其自至。稍有盈馀。辄散施诸山。库
无储蓄。凡设斋外。别持金银作供者。随手散去。施衣
塔铭¶ 第 657a 页 X73-06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7.png)
馀金。不属常住。则前此岁岁可知巳。师生平惜福。尝
著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自浣濯。出溺器。亦不劳侍者。
终身衣布素。一麻布帏。乃丁母艰时物。今尚存。他可
知巳。总师之操履。以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
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
依四安乐行。师实以之。历观从上诸祖。单提正令。未
必尽修万行。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
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师一人而巳。先儒称寂音为僧
中班马。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以荷法即任道也。
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
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毙。至若慈能与乐。悲
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出世始终。无一
可议者。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非夫应身
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临终时。预于半
月前。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矣。还山。
连下堂。具茶汤设供。与众话别。云此处吾不住。将他
往矣。中元设盂兰盆。各荐先宗。师曰。今岁我不与会
矣。有簿记。师密题曰。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
和尚。追荐沈氏宗亲云。过后始知其悬祀也。七月朔
晚。入堂坐。嘱大众曰。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
油乾矣。只待一撞一跌。才信我也。明日要远行。众留
之。师作三可惜。十可叹。以警众。淞江居士徐琳等。五
人在寺。令侍者送遗嘱五本。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
塔铭¶ 第 657b 页 X73-06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7.png)
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众问谁可主丛林。师曰。戒
行双全者。又问目前。师曰。姑依戒次。言讫面西念佛。
端然而逝。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时也。师生
于嘉靖乙未。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师自卜寺左
岭下。遂全身塔于此。其先耦汤氏。后师祝发。建孝义
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外之右山。师
得度弟子广孝等。为最初上首。其及门授戒得度者。
不下数千计。在家无与焉。缙绅士君子。及门者亦以
千计。私淑者无与焉。其所著述。除经疏。馀杂录如竹
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率皆警发语。师素诫弟
子。贵真修。勿显异。故多灵异不具载。呜呼。我闻世尊。
深念末法众生虽度。恐断慧命。灵山会上。求护正法
者。即亲蒙授记。亦不敢入。惟地涌之众力任之。且曰。
我等末世持经。当具大忍力。大精进力。即有现身此
中。亦不自言其本。泄佛密因。但临终阴有以示之耳。
观师之行事。潜神密用。安忍精进之力。岂非地涌之
一乎。抑自净土而来乎。不然。从凡夫地。求自利尚不
足。安能广行利他。护持正法。始终无缺者乎。予有感
而来。略拾师之行事。以昭来世。其他具诸别传。乃为
之铭曰。
三毒焰炽。五热周章。孰能药石。顿使清凉。欲海横流。
波浪滔天。谁能济度。驾大法船。惟我大师。实乘愿力。
放身其中。随宜调适。蚤断爱根。如狮脱索。才出尘劳。
塔铭¶ 第 657c 页 X73-065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7.png)
以金刚鎞。刮瞖眼膜。根本不生。枝叶自落。大冶红炉。
慈悲忍力。入此陶镕。痴狂顿息。毛孔光明。通身手眼。
从无用中。法轮常转。若非付嘱。定是地涌。岂属寻常。
具大勇猛。师徒空来。亦从空去。虽善藏身。欲隐弥露。
钟鼓交参。云霞绮互。塔影高标。法身常住。
** 敕赐清凉山竹林寺空印澄法师塔铭
诸佛法身。托于文字般若。故如来应世。独重持经法
师。欲其慧命不断故也。爰自白毫敛耀。像季弘经。则
马鸣龙树无著天亲。性相标宗。各擅其美。及大法东
流。惟清凉大师。浚法界之源。纲维教网。捞摝人天。以
其自性宗通。而弘四辨之说。无碍圆融。圭山而下。难
其人矣。近代远绍芳规。杰然师表者。惟我竹林空印
澄公大师。师讳镇澄。别号空印。金台宛平桑峪李氏
子。父仲武。母吕氏。初梦一僧持锡入室。觉而遂生。幼
聪慧不群。为儿嬉喜佛事。蚤有出世志。年十五。即投
礼西山广应寺引公为师。得度为沙弥。服勤三年。登
坛受具。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诸大法师。弘教于大
都。师寻依讲肆。参穷性相宗旨。融贯华严。靡不该练。
如是者十馀年。复从小山笑岩二大知识。究西来密
意。妙契心印。一时义学推为上首。先是予游京师。法
会众中。独目师当为法匠。既而同妙峰禅师。结隐五
台。将建无遮法会。集海内耆硕。嘱妙峰力招。师果至。
予大喜。为台山得人。时万历壬午岁也。法会罢。予与
塔铭¶ 第 658a 页 X73-06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8.png)
当末运。法门寥落。撑持者难得其人。公慎勿住人閒。
当留心此山。深畜利器。他时当为金色主人。师问其
故。予曰。昔司马头陀相沩山。以形与山相称耳。师欣
然应诺。予即以所居紫霞兰若居之。师住此壁观三
年。大有开悟。塔院主人大方广公。请修清凉传。随留
讲诸经。声光赫奕。四方学者日益集。未几与雪峰创
狮子窟。建万佛琉璃塔。遂成丛林。于中讲演华严大
经。学者数千指。坐寒岩冰雪。俨在金刚窟中也。圣母
皇上为国祈福。注意台山。闻师风雅重之。 特赐大
藏尊经安供。寻复命师。于都城千佛寺。讲师自著楞
严正观。复于慈因寺。讲演诸经。时妙师造千佛铜殿。
安置大显通寺。 上嘉其功行。命重修。改赐额永明。
建七处九会道场。延诸大法师。讲演华严。以师主第
一座会罢。师以古竹林寺。文殊现身处也。废久复缉。
所用多出内帑。未几幻出一大道场。乃集诸弟子。重
讲华殿疏一周。复修南台。为文殊化境。师自是疲于
津梁矣。遂谢诸弟子。单提末后一著。默然兀坐。众有
请说法者。师曰。吾随幻缘。力任大法。恒以生死大事
为念。今老矣。人世几何。学者以究心为要。岂复以播
弄唇吻为得耶。尔辈当以此自勉。吾将行矣。居顷之。
示微恙。危坐三日夜。谈笑如常。中夜寂然而逝。万历
丁巳六月十四日也。师生而安重。寡言笑。律身严。御
众宽。不肃而威。说法三十馀年。三演华严。虽登华座。
塔铭¶ 第 658b 页 X73-06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8.png)
注理观。胁不至席。渊沉静默。老无惰容。受法弟子。以
千百计。出其门者。率皆质朴无浮习。盖有以师表之。
其于讲演。提纲挈要。时出新意。北方法席之盛。稽之
前辈。无有出其右者。所著有楞严正观。金刚正眼。般
若照真论。因明。起信。摄论。永嘉集诸解。行于世。师生
于嘉靖丁未。世寿七十有一。僧臈五十有奇。全身葬
于竹林之左。 上闻师迁化。赐帑金建窣堵波。额曰
空印大法师应身之塔。惟我 国初。禅讲诸师。多启
宸衷。膺 宠渥。二百年来。未有福德深厚。上致 眷
顾隆恩之若此者。岂非曼室应身而来者耶。抑清凉
之影响耶。师得度弟子。惟栋等七人。受法门人。远清
等数百人。多能开化一方。明年戊午冬。法孙方茂。门
人大谦。持师行状。远来匡山。求为塔上之铭。予与师
称法门知已。铭舍予孰为之。乃为铭曰。
法身无形。遇物而彰。文字焕发。般若之光。故持经者。
慧命是托。了达性空。说不可说。西天此土。代不乏人。
爰有清凉。曼室化身。性海波翻。义天星灿。法界圆融。
炳然齐现。居金色界。据宝华座。出广长舌。杂华纷播。
千载而下。适生大师。芳规远绍。狮子的儿。高踞窟中。
发大哮吼。百兽震惊。闻声奔走。双提性相。大开宝藏。
一雨普滋。三根应量。名闻九重。隆恩眷顾。梵刹聿兴。
法幢高竖。三十馀年。诲人不倦。以知见力。随顺方便。
律身精严。潜神澹泊。回彼狂飙。还醇返朴。示幻此身。
塔铭¶ 第 658c 页 X73-065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658.png)
风动水流。圆音弥布。千尺寒岩。万年冰雪。日月无穷。
光明不灭。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