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庐山大悲忏堂记¶ (自动笺注)
憨山老人夢遊卷第二十六
侍者福善日錄
門人通炯編輯
嶺南弟子劉起相重
**廬山大悲懺堂記
佛法無際
全體而為眾生
眾生妄想無際
全體
為生死之妄業。
妄業不消
故眾苦海亦無際。
終莫知出。
自非大悲願力
無由以竭苦海
消妄業而
出生死。
證本際也。
是故觀音大士
法界心。
大悲
行。
潛入一切眾生妄想海中
而為之濟度
陀羅尼
令其持誦薰修
令眾生出苦海
本法身。
登涅槃
岸。
大悲懺所由立也。
其呪本出灌頂部。
中道
法身所流。
是為毗盧心印
始於四明尊者
大悲
之所剏立
其來尚矣。
良以眾生藏識幽關
祕密
印。
不足以破之。
是為脫苦之良藥也。
直指滿公。
受教
雲棲
藏修南岳志
懺法佛事
信奉者眾。
既而
廬岳
結隱單棲
願廣此法。
以度四眾
故建懺堂。
薰修之儀。
既成
乞記於老人
乃謂之曰。
一切
生。
本法身。
既迷而為生死業海。
令以法身心印
變業性。
以水投水
似空合空。
但有信者。
生死
苦。
不期出而出矣。
公以大悲心
苦海舟航之慈楫。
人人本有之法。
指示之。
如以甘露焦枯
而清
心地
不待告而自知矣。
法性無盡
眾生不可盡。
此法亦無盡。
何以永永為計哉。
**廬山雲中寺十方常住碑記
廬山禪林綦布。
山之絕頂
九奇峰下。
最為幽勝
俗呼
仰天坪。
其高無上也。
昔為虎狼之巢。
雲中寺
敬堂忠公剏建也。
師諱法忠
本歙人。
年十九。
杭之靈隱達機和尚弟子
執爨三年
大事未了
遂依講肆
了義諸經。
猶以文字障礙
渡江之少
林。
大千和尚
達摩西來之旨。
居十載。
尋之京師
復禮徧融大知識。
決心要。
因之五臺
會予與妙
師。
心知為法門之傑。
予去東海
師歸蘆芽
因拉師
同往。
三年
諸所建立多咨之。
頃又棄去。
牛山
幾而轉匡山
初結講經臺。
三年
以往來為煩。
五老峰
又四年。
雲中
其高絕。
誅茅縛椽以
居之。
草衣木食
十方英靈衲子多集。
脫形骸。
無爾
我。
以道相忘
不設規繩
約束
人人自律
不以世俗
標榜
四事任緣。
闕則親行乞以供之。
雖寸絲粒米。
以眾為懷。
精練三業
稟明一心
居二十二年。
遂成
林。
後為團瓢
以供宴息
山門榜曰。
雲中
志最高也。
栽松
十餘萬章
化龍紀年也。
予自南岳
遊茲山。
師與予夜話
因謂予曰
某老矣。
幻化人世
緣住此山三十年矣。
浮光不久
即此道場
幻緣
所成。
本意十方龍象設。
非為區區一已
乞師一言
以為志。
予喜而歎曰。
大哉師之心乎。
經云。
大圓覺。
為我伽藍
身心安居
平等性智
是佛以十方為懷也。
西江有言
十方聚會
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
及第歸。
是祖以十方為心也。
師生平志無我
故隨所建立無我
一旦而委之十方
究竟
我。
其有能克紹其業。
赤身擔荷者。
能以師心
志於道。
豈無豪傑之士。
心空及第者乎。
是則山色
光。
水流風動
皆演無我法音
廣長舌相
常住
不泯也。
常住相代。
別有劵。
非予所筆。
略記師生平
始末
以告來者
**廬山萬壽寺莊嚴佛像
廬山之南。
剎竿相望
其谷之大者
棲賢
巖壑嶔岑
林木蓊鬱
太乙漢陽桃林諸峰。
叢列雲中
水會
巨㵎。
中有寺曰。
萬壽
唐僧德英所建。
為禪堀也。
久而毀。
明正統閒。
僧明安重修。
今亦𡉏矣。
禪人
慧楞。
緝而居之。
古殿數楹。
不蔽風雨
佛像金容塵坌
薄蝕
凄然蒼蘚古瓦閒也。
楞因發願重新
乞予為疏。
遣其徒本聖。
故鄉新城行乞焉。
孝廉君世延。
前身為僧。
因字曰。
悞來。
不忘本也。
見疏興心
遂先
倡於眾。
施金若干
聖持歸以莊嚴金像
殿宇煥然
新。
山光掩映
若睹毫彩於靈鷲
為人天說法時也。
乞予記之曰。
夫佛者。
覺也。
為生靈之大本
眾生
覺之自性也。
人有此心。
則人皆有此覺。
覺則眾生
佛。
不覺則佛即眾生
故曰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今之莊嚴此像。
匪直飭金木之幻形
所以開自心
佛性也。
若涂君者。
宿生為僧。
欲望覺路者也。
今轉為此身。
是欲覺而復昧。
如人酣睡
將醒而復困。
特傍無一呼振起者耳。
傳燈諸祖。
大開爐鞴
陶冶
迷。
或一一喝之閒。
使人頓盡凡情
立登覺地
即所
一呼而醒大夢者。
由是觀之。
則予之一疏
不減
濟德山之棒喝
涂君一觸而悟本來
即能現八相
目前
圓三祗於當下
可謂捷疾利根者也。
斯則同施
男女等。
靈山四眾之儔。
共結佛種之緣。
將來
生生
於夢宅中。
遞相呼斥。
必皆至大而後巳。
所謂大事因緣也。
又豈值施不慳之財。
幻化
像而巳哉。
佛性之緣。
經說如人食少金剛
終竟
皮而出。
甚言性真不昧也。
請記之。
以為他日法門
券。
**嘉興平湖縣紫清齋僧田記
平湖清道場
乃見全慧公所修。
齋僧田七十畝。
公元1617年
以永供三寶
是為常住
丁巳歲
慧公入寂
遺囑弟子
智達
無替乃業。
達來匡山受戒
請老人為記之曰。
凡世之稱田者
種子所託不朽者。
生生無窮
也。
孝順父母敬田
拔濟貧苦悲田
供養三寶
福田
世人捨此。
修性命之福者。
無地矣。
公所
遺之田。
三者具。
世出世命。
實所係焉。
後之守此三
田。
而不力畊
有所荒穢者。
失敬則逆。
失悲則盜。
無福
則佛之慧命
斷絕矣。
其有不及及此者。
為非
人。
亦非佛弟子矣。
然而食此田者
亦當知推此心。
智種靈苗
日夜秀發
菩提之果可冀
否則墮為焦
敗種矣。
**全椒縣三汊河建昌化菴記
欽惟聖祖
龍飛淮甸
肇迹滁陽
山川之靈。
固巳
久矣
全椒當郡之西。
彈丸黑子
僻在一隅
為滁之
奧。
猶寸玉也。
藏輝斂潤。
向含而未暢。
陽春發育
有時焉。
我明二百餘年。
嘉隆之際。
文運始開。
朱明之會也。
今則洋洋佛國之風矣。
不惟附郭
閒。
鐘鼓相聞
窮鄉下里
奉佛齊心者。
連比也。
天地大化之運。
乘時而昌者耶。
邑城之水。
自西而
南。
二十里與黃山水會
三汊為邑之水泄。
當河之左。
有山蹲峙若捍門。
而右隄平衍
則水泄無制
氣散而
中虗
若天有闕也。
里人讓。
性篤善而喜奉佛。
發心
佛剎河北之滸。
正殿山門
齋堂廚庫。
居然一勝
道場
形勢則與山相雄峙
而制其波流
使滀不傾
而施有餘也。
既成
廬山
言其事。
且問額於予。
桑梓也。
稔知其故。
乃題之曰。
昌化
意謂法化之運。
此而昌。
以此而祝聖壽
斯民
大昌王化
同躋仁壽
登極樂之鄉也。
故略記其事。
且為銘曰。
聖祖龍飛
於滁之陽。
維茲椒丘
西之岡。
外磧中腴
蘊靈抱奇。
如石之玉。
含潤藏輝。
天道默運
春在花。
三陽交泰
發英吐葩
文運一轉
法化同流
天機人心
如水載舟
三水會合
捍門為峙。
獨有一拳
如闕右臂
爰有斯人
天光忽發。
於河之滸。
建茲梵剎
殿宇巍峩
斯民保障
鐘鼓鞫鍠。
法音嘹喨
見者歸依
聞者欣悅
頓置斯民
極樂國
道化既流。
文運實昌。
奠茲遐福
山高水長
**金沙重興東禪寺緣起碑記
十方世界盡常寂光
一處非道場。
諸塵勞門為
普賢行。
一法而非佛事
要在緣會方興。
得人乃見。
五濁世中。
建立法幢不易
予觀金沙東禪
可見矣。
邑乘治東三里許。
有古剎。
舊名新興禪院
肇建唐光啟閒。
宋建炎中
張忠穆公
改篤忠
顯慶院。
後名東禪
廢於元末。
國朝重興。
久亦墮於
公元1590年
荒榛茂草
萬歷庚寅冬
達觀禪師
書經於于二氏
園。
太史損菴王公輩。
過而慨焉。
草莽中得斷碑
而讀之。
乃知為大觀閒。
貢士路亦臨。
所撰鐘樓記也。
達師補其文而存之。
於是發興復之願。
達師去。
子堅音修慈。
古潭如清
願肩為十方院
浪中
屋三楹。
黃冠耕藝所也。
清公即就處水齋
發眾
信。
頃之遠近果集。
居士雲翼
雲仍
禪堂三楹
公元1591年
萬歷辛卯八月二十八日上梁
雲翼登鄉薦報至。
公元1592年
捐坊資充修造
壬辰雲仍特選應貢。
癸卯
太史
公元1612年
子懋錕捷。
壬子懋鋙捷。
坊資各如例。
於是禪堂
楹。
伽藍祖師堂三楹
先因達師弟子密藏開公。
禪侶
遂成道場
清公力守之。
環寺經行
持呪種松
成叢林。
未幾清公去。
繼者或去或化。
乃請蜀高原
法師
原又去。
遂以徧弟子浪崕海耀為住持
耀則有
志。
盡命豎立焉。
會修茲至。
遂與法侶海印道成輩。
建法社。
遵佛三學
宗經律論。
經則法華
律則梵網。
起信
先以讀誦受持為業。
熟則如說修行
然定主
止觀妙宗。
專於淨土
社名青蓮
耀公主之。
末法
勝法緣也。
約既就。
太史從子鏡。
承父宇望遺命
公元1610年
百金以助剏始
庚戌閒。
太史乏嗣
捨宅為寺。
乃賣
別業千餘金。
悉捨為修建資。
凡造正殿三楹
西方殿
三楹
禪堂五楹
制則四合一局
規模軒豁
一目
洞見
居然大道場也。
殿成。
其像則耀公監製
倣唐
貫休畫本
漆布為質
脫沙為之精妙絕倫
為世一代
申品。
初以舊堂為主坐北。
遂以正殿坐東。
山門
公元1613年
在北。
太史精於形家故也。
癸丑秋
太史不幸捐館
遺命以已像供於寺。
願為伽藍
南宮之於鶴林也。
公元1616年
丙辰春
耀公集諸檀越
致書請予主其社。
休老焉。
予以達大師未了緣
喜而應之。
是年冬十月至。
公元1617年
無何
即之雙徑
明年丁巳春
予志投老匡山
耀
涕泣攀留
竟不可。
會耀公以他緣欲去。
予在匡山
聞之亟遺書
本懷印公守之。
未幾堅音慈公。
自皖
城至。
眾信喜為本發心人。
留居之。
居士雲仍
為開
檀越
備述始末因緣
乞予為記。
且請為定規繩。
法約。
永為十方常住
予為憮然而歎曰。
自古建立
功之不易也。
豈獨天下國家為然
叢林亦以之。
法王御世
安樂行為家範
以梵網戒為條約
森嚴
昭著也。
所謂文武之政。
布在方冊者。
其人
存政舉。
在得何如耳。
沙門釋子
苟知吾佛。
歷無
數劫
捨身命而求菩提
即今出世
猶受雪山六年
餓。
博得人天供養
以贍後世兒孫
即如茲剎建立
難。
纖塵滴水
信心膏血
一思及此
身毛皆豎。
粒米莖菜。
金剛屑。
何忍不懼泥犁
妄造黑業乎。
之居此者
但求明信因果。
不昧初心
精持三學
守奉
經律。
念念生死大事為懷。
何庸別求佛法哉。
為記。
**新安仰山寶誌公畫像感應
新安四塞山。
奇秀東南
仰山幽勝
乃梁開山
寶誌公道場
顯名唐寂禪師
久廢無聞焉。
里俗
不知佛。
特奉誌公甚嚴。
禱雨祈嗣。
災祥求之立
應。
崇祀不絕
隆慶初
守靜暄公。
頭陀行
精苦
常。
遠近皆化。
源中巨姓。
聚族而謀。
請公興復仰山
從之。
入山
則見故址草莽荊榛中。
區內山場
皆歸有力者。
公乃先募眾姓山下田。
以易其地。
率弟
子性玉。
性覺。
棲風沐雨
披草萊。
荊棘
而為之。
不十
餘年。
撤舊鼎新
遂成大道場。
天降地涌
四境
內。
人人知有三寶矣。
既成
父老相傳
誌公畫像
公元1601年
三幅
流落民閒。
不知其所
萬歷辛丑
金陵報恩
修舍
利塔。
匠氏得於金頂寶缾中。
梁張僧繇手筆
卷而
懷歸
其人乃新安績溪李氏也。
三子各分其一。
幾李卒。
仲季二子日就貧。
誌公道場仰山
遂獻
之。
玉覺二公
得之以為神物
久之伯子家火
速戒家
人棄像而搶券。
及撿之。
像存而券燬。
如是者三。
遂怪
以為鬼物
越數年。
伯子遠行歸途失道
誤至山下
所。
時僧俱赴齋
而靜禪人獨留
頃之
一客揖而問
路。
光指之。
客感而問其名。
報曰靜光。
愕然
不知
其故。
遲數日眾赴齋
光又後。
頃之前客至。
光與之坐。
客曰。
先人石工
報恩塔
誌公大士畫像三幅
兄弟三人
兩弟者巳歸上剎矣。
小子所藏者。
被火之而不燬。
以是知非我所宜有也。
今送師
將與前二合併耳。
光受而展之。
則見額載武帝
敕賜
大士弟子靜光供養者。
因知其人前所愕者。
怪其名
公元1620年
同也。
泰昌改元。
嘉平月。
靜光來匡山授戒。
具悉其因
緣。
予聞而甚異之。
大士應身無量
然皆一過而化。
獨現誌公此丘身。
久而益著。
武帝張僧繇寫大
士真。
屢易不肖
大士以指劙破面皮。
觀音大士相。
乃知其為化身也。
傳載
存日多往來潛山太湖之
閒。
然未聞在仰山也。
大士入滅
武帝以二瓦缸為龕。
公元144年
葬於鍾山之陽。
聖祖定鼎建康
親卜壽宮於山
中上自定之。
啟土得瓦龕。
開視見肉身如生
叉髮
長滿。
手託一板
題曰。
梁寶誌公聖祖大異之。
乃移
葬於山東靈谷
建塔寺以奉之。
立像城中雞鳴
寺。
春秋祭祀
以麵為犧牲。
太常典禮
至今如一日。
不謂仰山荒榛荊棘中。
放光現瑞。
足見至人應化
無方
神妙不測也。
循覧三像因緣
前二像。
其一
生前封號敕。
其一乃身後武帝讚。
僧繇手筆
後一額。
金字敕。
大士滅後。
武帝思之。
賜銀
萬八千兩。
工部侍郎世良
聖師弟子靜光造
歷安奉。
乃命刻殿式
武帝御臨上香
大士為諸
說戒三圖
合一板成。
止許印二幅
一留宮中
養。
一賜大士弟子光禪師
復賜若干
未載其
地。
是則三像。
原非一處也。
然梁至國初
千餘年。
所存不一
仰山父老
何從聞而知之耶。
此其可恠
一也。
況千百年閒
更朝換代
兵火離亂
不知其幾。
民業
遞散不常
何三像竟歸天府
毫無虧損
此二
也。
報恩塔建於永樂宣德閒。
內藏豈無他寶。
而以三
像置於空中
且像既歸塔頂
仰山父老
何從而知之。
傳言於今日耶。
此其三也。
然像安塔頂
無復再見
人閒之理。
仰山重興之時。
適當修塔之日。
此其四
也。
縱像從塔出
藉使一落他人之手。
仰山何望焉。
豈期石工為郡人。
此其五也。
雖像集新安
二子縱歸
山中
伯氏不遭三災
亦竟無合併之日矣。
此其六
也。
且像始於大士生前
身後而歸亦如次
道場成而
圖乃現。
藉使靜光之名不同
亦無以發伯氏信心
此其七也。
故予聞而甚異之。
感歎無巳。
以見至人
形益物。
法身湛然
十方不分
三災而不壞。
千古不泯
常住蒼崖石壁
以發蔑戾之善根
佛剎
特興於仰山
僧寶始現暄公。
誌公畫像
歸。
則在玉覺二公
及靜光諸孫
梵剎重新之日。
孰非
大士法身常住
慈悲威神攝受之力也哉
予故委
記之。
以示永久
使觀者因三像因緣
大士感應
妙。
庶有發信心。
而續慧命也。
**廣東光孝禪寺重興六祖戒壇碑銘(并序)
佛法入中國。
教自白馬西來
從陸而至雒陽
禪泛重
溟。
由水而至五羊
豈以性海一脈
潛流大地耶。
晉耶舍尊者
番舶
抵仙城。
梵剎
訶子成林
號訶林
宋求那䟦陀
𢹂楞伽四卷至。
訶林
戒壇
於林中。
讖曰。
後有肉身大士
於此授戒。
梁普通閒。
師智三藏
𢹂菩提樹植於壇側
記曰。
百七十年。
大智於此出家
及我六祖大師
黃梅衣鉢
剃髮
菩提樹下。
實應其讖。
遂從智光律師
䟦陀壇。
受滿
分戒。
乃歸曹溪
禪宗自此發源也。
戒為成佛之本。
大師開化曹溪
則以戒壇根本地。
弟子往來
其中
故今寺僧
皆從衣鉢中出
千百年來
香燈供奉
如生
造化密移
世道不古
久之不知有戒。
不知
有壇。
清淨覺地
化為狐堀。
歲月更歷
幾易其主矣。
公元1596年
丙申春
蒙恩
海外
開法壘壁閒。
樹下
通炯
超逸數十輩。
皆從授教。
博士弟子亦多歸焉。
越七年壬寅。
諸弟相聚而歎曰。
戒壇吾祖師根
本地
奈何湮沒蕪穢
坐視乎。
炯逸募資鳩材。
居士
王安舜等。
相率而謀。
贖壇基一隅
不期年而落成
五羊
八年
逸老匡山
炯逸從遊未離。
猶然依棲
樹下時也。
一日二子作禮請曰。
戒壇因緣
賴師始終
之。
師老矣。
願惠一言以記之。
予為之言曰。
法性海中
本無出沒
常寂光土
安有去來
人世變遷任運
佛國
淨穢隨心
所謂道在人弘。
法因機感
千載一時
光前
自有不期而會者矣。
安知今之興者。
詎非在
昔之人。
後之來者
寧無今日之眾耶。
佛種從緣。
不昧
燈燈相續無盡者也。
乃為銘曰。
大海潛流
四天下地
禪宗一脈
自南而至。
爰有至人
訶林肇開
戒壇剏立
聖人來。
菩提無樹。
根栽於戒。
佛種從緣。
枝葉是賴
百七十年。
符讖不虗
從獵隊出。
培此根株
袈裟出現
須髮自落。
堂堂應真
光明透脫
法雷一震
法雨霶𩃱。
潤大千
長枝柯。
覆蔭既繁。
集者益盛。
聖凡不分
龍蛇乃混。
枝柯既枇。
根本不固
故金剛地
棲此狐兔
大運循環
無往不復
昔人適來
還我故物
寶掌一開
取如探囊
法幢重建
斯道用光
葉落歸根
來時無口。
實我祖師
將心自剖
此壇既復。
如出礦金。
未來際。
將傳此心。
虗空可殞。
心光不昧
此道場。
如是如是
**武昌府雙峰接待寺大光公道碑記
楚為漢南大都會
當天下之衝。
方外缾錫
往來
大名山之所必由。
無息景之地。
長途困頓
風雨
饑寒
孰得而問焉。
非月公以身命布施
則曷能為
傳舍哉。
公諱真月。
晉之汾陽人也。
姓燕氏
維時
宋氏。
感異兆而娠。
年三十
頓棄妻子
出遊方外
先至
武當
不二和尚
開示念佛法門
薙髮
詔名真月。
執侍未久。
即入終南百草坪。
巖居菜羮飲水
面壁
年。
未有悟入
出山行脚
徧歷諸方
參請識者
二十二年。
復之伏牛煉魔場。
打長七三月。
至是心有
公元1595年
發明
乃乞印證諸方
萬歷乙未
襄陽潭溪
無聞
和尚
心相契可。
大光字之。
歸依焉。
公自以為
踐實
仍打餓七者三。
米食期年
巳而隨師禮
公元1597年
普陀
歲丁酉
武昌
因見十方衲子
往來無所棲泊
遂志接待處。
持鉢行乞
東郭雙峰之下。
有古
剎盡廢。
白衣大士像。
泥土中。
悲痛良久
即稱
名祈禱
興復焉。
於是荒榛中。
不食者二七日。
而復穌。
水齋百日
人見其精誠
無不警動
公律
甚嚴。
自甘淡薄
粒米莖菜。
與眾同之。
接納無倦
出入
施利。
因果皎然
毫髮無爽。
一方檀越
日益信重
不十
公元1616年
年閒
遂成叢林
丙辰夏
南岳雙徑
舟次江上
見其為人
端嚴誠慤
信其為四眾依歸也。
予嘗閱華
嚴。
菩薩利生
行非一種
率以廣大深心
物同已。
以身為大地
負眾生。
以身為橋梁
濟渡眾生
乃至
頭目髓腦而無悋惜
雖百千劫而無疲厭。
始而驚異
終則信其為真實行也。
原夫眾生所以常寢生死者。
以其有我而為障也。
菩薩度生。
須先度我。
我度而眾
生自度矣。
我人既空。
眾生界盡。
眾生界盡。
煩惱
業果
何從而寄耶。
成就妙行。
無踰此也。
一切聖凡因
果。
依心建立
隨願所成。
心空願固。
則應念現前
淨土
莊嚴
本非分外故。
如公者始以如絲一命
以願繫之。
而竟成如許廣大佛事
豈非從空建立
由是觀之。
此有作幻化因緣
何足盡法界之量耶。
雖然
一滴以知大海
一隙以見太虗
由是有以知公矣。
因感公之行。
遂記之。
以勒貞石
為法門將來者勸。
**都昌縣重興佛殿長慶寺
都昌治東七十里許
山名佛殿
奇絕處也。
有寺名
長慶
剏始於唐。
長慶楞禪師過化於此
遂為名剎
公元1609年
沿至胡元
燬於兵。
久廢民業
明萬歷己酉
有僧
名性念者。
遊方至此
睹其山境清絕
發心重興。
比有
西劉氏。
捨其基園。
洎棠山劉氏。
施材鳩工
始剏
若。
藏修所。
越四年壬子。
念請達觀禪師之法孫古
愚拙公。
遂禮為師。
公竭志重建
即率其徒性聽等。
戮力
募化資佐。
頃之
拙公之父。
與其弟。
素業儒。
旦發出世心。
盡捨其家資百金
以助莊嚴
遂成
場。
佛殿禪堂
齋廚山門
無不畢備
既而公之父弟俱
剃髮披緇
父名本能
字學南
弟名大哲。
字安行
相與
精修白業
歸依拙公者。
日亦至。
若性愍。
悠。
感。
忠。
懋。
忞。
想等。
皆其徒也。
有力焉。
寺成。
予至匡山
公來
參問法要
仍樂單棲
誅茅結廬五老峰下。
獅子嚴。
望五眉目閒也。
以不時得扣謁焉。
一日拈香作禮
具述因緣
乞予為記。
喟然歎曰。
法界皆從緣起也。
故曰。
一切法緣會而生。
緣會而生。
則未生無有
無有
生本無也。
出世法莫不皆然
是知大地
山河
一真法界
處處無非道場
唯在緣之會不會
耳。
茲山當長慶未至時。
奇峰絕壑
草木蒙茸
猿鶴
嘯唳。
蛇虎縱橫而巳。
長慶一過
遂即建法幢。
使見
瞻禮
頓發無上菩提之心。
向之山林草木
一切
聲。
皆為廣長舌相
演說無生無二佛法矣。
及緣散而
滅。
猶然長慶未至時也。
此道場之興。
剏始由於
念。
緣會由於拙公。
克成則實資於學南父子。
一家
會。
豈小緣哉。
經云。
想澄成國土。
今之興者。
施者。
助者。
居閒而效力者。
苟非同一金剛心地
安能頓成不朽
勝事
使山林草木放光明。
超越前修若是耶。
後之居者。
守者。
能知建立之心。
一草一葉
盡為金剛
種子
則此山此地
松聲泉響演法音。
永為菩提
場。
晨鐘夕梵。
永祝聖壽無疆矣。
如是建立
豈可
人天有漏擬議耶。
因述其始末因緣
以昭來者
**吳江接待寺十方常住
花云
毗盧遮那
法界身。
以智悲行。
而為莊嚴
震旦五臺
峨嵋
補陀三山
三大士攝化地。
國男
女之有知者。
不歸心為寶所
南海又近而易至
者。
是以方僧徒
往來繩繩
不絕如縷
中途疲乏
化城暫息
無以濟其飢渴勞苦
接待之設。
尤為
第一勝行也。
吳江南北孔道津口
接待寺適當
其衝。
寺建於宋紹熈閒。
僧寂照開山
承天萬壽
至正閒。
僧正壽增修。
改名接待
萬曆初
僧了空重開
接待院。
尚書五臺陸公
中丞太素沈公。
善士吳氏等。
損資建禪堂
永遠十方常住
了空後得無邊海公
公元1610年
繼之。
至庚戌遷化
縉紳居士
延念雲勤公居之。
勤乃達觀禪師之法孫。
密藏開公之上首也。
以禪師
過化於此
法緣最熟。
公立行端確。
不忝其嗣。
方雅重之。
叢林日益振。
念法門之老者
無所歸。
乃設
養老
延壽二堂
普同塔。
此為最勝悲行也。
護法
者。
為久遠議。
長生田。
歲計三百六十畝。
於是寺有
恒產
以供來者
緣既具。
勸公走書予以記之曰。
叢林
建立之難。
守業為難也。
佛教菩薩
專以利他為任。
百丈清規
凡在伽藍眾僧之物。
秋毫皆為十方常住設非若世俗子孫之業比。
其戒
亦何森嚴也。
乃曰。
十方僧物。
幾如鴆毒
纔沾著則通
潰爛
極言不可輕易染指也。
粒米莖菜。
不敢
私。
況其多乎。
以乞者初心
元為眾僧。
而施者發心
福田種子
佛說食者。
苟非良田
則不復身醻償
之苦。
況以養貪毒
滋泥犁之業乎。
因果皎然之不
爽者。
可不為之寒心乎。
此道場之建立也。
勤公
之心不普。
不能成此業。
後之守者。
非若勤公之心。
不能繼其緒。
若果潔已盡力。
以奉佛戒
則使往來
雲水
飢者食。
勞者息。
病者安。
老者佚。
死者歸。
不為
永福田。
苦海津梁乎。
明察秋毫
不昧因果
為文殊之大智守。
勿失
之無倦。
則為普賢
大行
利濟無窮
田益廣。
則為觀音大悲
三者具
為因
圓滿毗盧法身之果。
是則佛妙行。
無越於
是矣。
何庸登山涉水
參知識。
別求玄妙佛法乎。
予昔東遊達師
信宿其地。
且知勤公操心立行
歎此功德最勝。
故詳為之記。
**普度菴記
番禺之東。
沙灣
宋丞相李忠簡公故里也。
居族
最鉅。
煙火萬餘家。
居士李宜楨。
字彥周
業儒
懷材
不售
每念人生虗幻
碌碌耳。
所以求出苦之方。
發心向道
歸依三寶
龍舒淨土文。
歎曰。
迷方
南也。
隨得雲棲彌陀疏。
披閱再三
諦信不疑
即發
長齋繡佛
屏絕家緣
專修淨業
三年於茲矣。
因思
法門廣大
普度為心。
精藍一所
觀音大士像。
顏曰普度
同里長幼
各各隨喜心。
同結出苦之
緣。
漫爾也。
予初至曹溪
居士遠來參禮
請為之記。
予聞而讚曰。
善哉
廣大之心也。
惟此佛性
聖凡同稟。
蠢動含靈共有之。
第迷之不覺
日用不知
將此
佛性
變為妄想
造貪眼癡。
盜殺盜淫妄。
種種惡業
取三惡道之劇苦。
百千萬劫。
無由出離
且如殺他
生命
取其血肉
以資口腹
一食之閒。
一器之內。
百千命。
計醻償。
因果不爽
一日之業。
巳招百千
萬生之苦矣。
何況一生所作耶。
殺業一種
無涯矣。
多業乎。
積業既深且廣。
是為苦海
苟無舟航濟度
何由而至彼岸耶。
誠可哀矣。
是以諸佛菩薩
悲愍
迷。
出於世閒。
種種身而為度脫
觀音大土
三十
二應
隨類現身
應以何身度。
即現其身而為說法
其出苦。
由是觀之。
居士之心。
大士之心。
慈悲
眾生
大士應身也。
此方居人不下十餘萬。
因此菴而得度脫。
佛法一里
由此擴而充之。
比邑
至於通都
將周一國
以及天下
若使人人
公元1616年
遷善
皆為極樂國土矣。
則此普度之設。
如陽
葉耳。
人同此心
見聞隨喜者。
豈不躍然從之耶。
亦一大事因緣也。
是為記。
**寧都金蓮菴記
章貢寧邑
三省都會
山水奧區
去邑之西四十
里。
有山最高者。
蓮花峰
逶迤而下
突起一巒。
曰寶
峰。
林木蓊鬱
清泉繞帶。
千峰環翠
居然勝處也。
地高廠。
先是父老傳聞
忽生金蓮數朵
知可為道場
公元1607年
萬曆丁未
了此曉公。
愛其幽寂
建蘭若於上。
額曰
金蓮
一日感病。
恍然如夢。
忽見地獄種種變相
即化為西方淨土境。
覺而歎曰。
天宮地獄
善惡隨心
感變耳。
因而大誓願
切志修持
專心持誦華嚴
經。
日夜精勤無倦
由是一方感化
予居匡廬之四年
公元1620年
庚申冬
公同難名公來謁。
一言以紀其事。
予謂
之曰。
山河大地觸目道場
淨土娑婆隨心轉變
故古
人拈一莖即建梵剎
修崇殿宇僧坊
種種具足
乎。
此實從金剛心之所建立也。
然既能以一心變荊
棘而成寶坊
亦可以變道場而為業海
若後之守者。
能體作者之心。
於中精勤三業
專淨一心
則是其地
堅固金剛所成。
永永常住
不動不壞。
若以安居如意
四事現成
縱放身心
夤緣俗業。
以致外侮見侵。
損壞
常住者。
是以袈裟換毛角。
寶地泥犁
可不懼哉。
了此。
俗姓廖氏
為邑望族
十八出家
法名如曉
弟子某等
併記之。
**揚州府興教寺放生社建接引佛閣
維揚東南大都會也。
法門之剏。
晉謝安捨宅
寺。
覺賢尊者
華嚴經
故名小興嚴。
尊者翻譯
時。
二童日送水。
問之曰。
龍孫也。
由是道場始開。
相沿時代
改名興教
嘉隆閒。
先師無極和尚
弘法
江南
四方學者往來
首座寶堂璋公。
挂錫於此
璋法孫靈裔燈公。
受業於先法兄雪浪之門。
精修
白業
一時鄉薦先生雅重之。
由是引攝於慈悲
行。
結念放生社。
以月八日為期
接引佛閣
以示
歸心有地。
冀且垂化永久也。
乞予為記。
予聞而讚
歎曰。
此吾佛所設。
自利利他
最勝之行也。
聞之佛者。
覺也。
吾人有知覺之性。
上與諸佛。
下及眾生
賦而同稟者。
裴休曰。
血氣之屬必有知
凡有知者
同體
所謂真淨妙明
虗徹靈通
卓然而獨存者也。
性不迷而為佛。
之而為人
顛倒而為物。
惟吾佛證
此。
愍物迷之。
現世閒。
普為開示
使令悟入
方便
門。
念佛最為簡捷
念佛非他
乃呼自性天真
佛也。
一念覺而一念佛。
念念覺則念念佛。
常覺
昧。
則為常住佛矣。
自利之功。
無越此者
然而自既
矣。
愍物更迷。
若夫飛潛蠢蝡
何能使其自覺耶。
故推
同體之悲以拔之。
仗佛真慈以攝之。
故念多佛以
多生
然放一生
即成一佛
是則頓使胎卵溼化
無數無邊眾生
皆悉入於無餘涅槃。
實無一眾
生得滅度者。
如此豈不為最勝二利之行耶。
是則
我之願。
仰憑佛力
故設接引之像。
建閣以奉之。
令見
隨喜者。
瞻一禮。
興起普濟之心。
同體之悲益
廣。
成佛真種益深。
如是功德
豈可得而思議耶。
是為記。
**高郵州北海臺菴接待十方常住
三大士現身十方
普度眾生
無處不徧
在我震旦
國中
三大名山
為法常住道場
峨嵋僻處西
遠在一隅
五臺普陀
對峙南北
十方眾僧之
所歸宿。
往來道路
不絕如縷
淮揚之衝。
高郵之閒。
運河之畔。
縣絕中途
雲水所過。
足無停景
路長人倦。
日莫途窮
風晨雨夕
雪履冰。
有漏之軀。
飢渴所逼。
形骸所苦者。
不可勝紀
行脚之無告者。
一人一日
也。
居士陸黌者。
發心接待一座
暫息之所。
慮供瞻無恒
募眾置田百八十畝。
取所穫以充鉢盂
於是來往緇流
勞者得息
飢者得食
渴者得飲。
故至
者如歸家想。
人閒世。
第一殊勝福田也。
逸老
山。
居士來歸
乞為之記。
欣然為之言曰。
一切眾生
皆執我相
唯以利已為心。
草芥縷葉。
視如九鼎
不為子孫計。
孰能存一念利濟之心乎。
惟吾佛說
大心
純以利他為任。
所行六度
布施第一
所施。
內外
竭盡
三等之別。
外則資財
內則身命
盡則無遺餘。
非無我之至。
能為之。
方今末法
薄福
慳貪日重。
此行為難
有能一念推及於此者。
則為大心菩薩矣。
予謂三等之施。
一心也。
眾生
視財為命
故捨財即捨命
苟貪不竭
一毛難拔
捨心纔發。
則為竭盡無遺矣。
心佛眾生
三無
差別
一念捨心。
盡法界之量。
而為成佛之體。
令受者。
一念歡喜之心。
亦入法界
是則此心與佛。
眾生界皆平等矣。
所以施為成佛之本也。
苟能以此
捨心利物
念念不斷
念念中。
一切眾生
皆成佛
之時。
大經云。
我今於一切眾生心中
成等正覺
謂是
故也。
菩薩萬行
攝於六度
又以施為總持
以其心
大而難能
德廣而益大。
所以文殊之智。
普賢之行。
觀音之悲。
皆與法界等者。
葢推無我之心之極致也。
是則此菴雖小。
足含法界
三大士常住此中。
而福
田利益。
豈可得而思議哉。
故予詔居士之名福田
其行也。
是為記。
憨山老人夢遊卷第二十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