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38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五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庐山自南岳发脉。逆转湘山界西粤。北转星子临武
界东粤。至桂阳界吴楚。庾岭分派。抽干东走。经武功
一带。绵亘二千馀里。直抵浔阳。前彭蠡而后九江。盘
踞二百馀里。如出水青莲。高插云汉。南临吴越。北眺
中原。直与五岳争雄。诚寰中一钜丽也。其来脉至圆
通过峡。突耸马耳诸峰。蜿蜒东走。二十馀里。特起一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39a 页 X73-0639.png
峰。曰桃花。上倚重霄。为兹山主中主。由是中分两大
干。其一东行。列九奇如障。至含鄱口。北转起乾刚岭。
宾中主。其势尽东北。江湖合抱。回旋盘纡。其岭首抽
东南一大干。为五老峰。回望彭湖。为西江捍门。尽三
叠泉。最奇绝处也。峰下诸兰若中净妙。前五里。曰白
鹿洞。为晦庵书院。传有李青莲书堂。不可考。五老首
拖冈岭。随含鄱分水。绕西而南。下至星渚。为南康郡
城。此五老之南面也。其乾岭北行。至松光岭。分二派。
东北一干。为莲花峰。下走为吴障山。直抵湖口。内有
慧日诸兰若。外衍平冈。十馀里为周濂溪墓。南面莲
花峰。又二十馀里。为九江郡城。其岭北干西折。为乌
龙潭。下抽一枝。十馀里。入平原为太平宫。委蛇左转。
十馀里。为东林远公莲社处。回望香炉峰。白香山草
堂在焉。基尚存。其乌龙西行。经狮石。大林。水口。御碑
亭。竹林。佛手岩。讲经台。香炉诸胜。结天池。回顾桃花。
故为山之主刹。岩下为石门。即一山之水口。其山之
中。曰黄龙潭。如花心一蕊。诸刹兰若。列布如蕊香幢。
此尽东干之形势也。其桃花南发大干。逆背来龙西
走。中夹一谷。最高者。曰大汉阳峰。为南面之主山。雄
峙中天。面吞两湖。远挹江南。一带诸峰。罗列天际。如
星拱北。一目千里。直抵湖口。回抱五老。此实东南一
大观也。汉阳之西尽处。为谷帘泉。前下平原。为柴桑
渊明故里。从半中而下。南抽一枝。腰耸一峰。孤立高
数百尺。如空中浮屠。曰金轮。晋梵师耶阇尊者。负铁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39b 页 X73-0639.png
建塔。藏佛舍利于峰顶。下二里许。为董奉杏林。至今
称之。峰下平原为归宗寺。乃王右军守江州时。建宅
于此。后遇梵师跋陀多罗。遂舍宅为寺。今有墨池。鹅
池。故寺与东林角胜。自唐赤眼禅师说法于此。相继
三十馀人。在昔西江法道独盛。故为兹山首刹。此匡
南之大势也。其五乳。则自大汉阳峰。南面正中。特抽
一枝。起伏数节。即大开一障。左背桃花。曰石人。诸峰
东走而下。外结为栖贤。对五老。由含鄱分水。而下绕
栖贤。曰玉渊潭。水汇为河。入星渚。左障内抱。如倒捲
莲花。中有石佛。击竹。宝庆。三兰若。而宝庆为昔大慧
杲。英邵武。月公晦。宝峰悦。元首座。诸大老隐居处。久
废。今重修。又西为卧龙冈。冈下一谷。谷中有庵。朱晦
翁守南康时。往来其中。刻出师表于石。庵废。石刻尚
存。此汉阳前左障也。其右障。列果子寨诸峰。至黄岩。
瀑布从空而下。注为潭。潭上大石。多古名人刻。前为
开光寺。乃李中主买建伽蓝。为诸祖说法处。山谷书
七佛偈于崖石。王阳明破宸濠。有题。寺左转。过一冈
为万杉寺。此汉阳前之右障也。其障正中。独抽一枝。
如马鬣下垂。峰腹特起。一峰如麟角。曰胡鼻。左曳如
屏。七峰并峙。上插重霄。曰七贤。昔唐高士刘轲。读书
于峰下。后晦庵𢹂其子。与门人陈正思。陈彦忠。俞季
清。甥魏愉。时游其中。故以为名。土人俗呼七尖。讹也。
七贤之下。有五突如乳。故名五乳。上下相连。东抵卧
龙潭。分水而下。此五乳之左龙也。由胡鼻拱揖。一峰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39c 页 X73-0639.png
连起。曰石鼓。冉冉而下。蜿若云中游龙。曲折线亘数
里。单提环抱。中开一掌。为古寺基。倚七贤而面五老。
如戟枝莲。其寺深藏。如莲中之蔤。为山南半腰最幽
处也。其中众水归壑。绕寺而下。出石罅中约五里。至
山足。会玉渊河流。内缠玉京山。入湖山。乃渊明旧居
处。诗云。我昔家玉京。是也。五乳水口。有石峰。高数丈。
上有磐石方丈。名刘轲读书台。至今土人称之。志载
轲有书院。后改为凌云庵。在七尖下。古寺兵燬。事迹
不可考。遗础存焉。后见崖刻。至正壬申四月。重修工
完。其寺山场田地。至嘉靖初。始为民业。万历丙辰岁。
予自南岳东游。避暑于金竹。探幽及此。爱其一邱一
壑。意将息焉。且卜居。适黄梅孝廉邢懋学。用值购之。
为予逸老地。时黄梅大司马汪公可受。愿为兴建檀
越。浮梁尚宝陈公大受。约某某捐资鸠材。寺遂成。金
沙于公玉立。居士缪公希雍。捐置香火田。故得安居。
工肇于丁巳。落成于己未。郡守袁公懋贞。为文以记
之。由是四方衲子日益至。遂成丛林。居然莲花一叶
中也。寺左岭。旧有望湖亭。乃晦庵建。基尚存。其谷有
兰若。一在石鼓峰下。曰冲默斋。予有铭。最幽胜高敞。
望湖外诸山。一目千里。罗列于前。如坐华台。出广长
舌。十方云来听法众也。一在七贤峰下。曰芙蓉庵。面
五老而蹋卧龙。群峰罗列。如在几席。由庵入数里。大
谷中名香谷。有石屏。前一大石。面如几。石下一洞。异
香从洞中出。冉冉袭人不绝。一在近寺龙水崖。曰木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0a 页 X73-0640.png
石庵。盖见志也。予亦有铭。是皆区内。若花心蕊也。其
寺左谷中。有观音庵遗址。志云。有古井二口。不知所
在。今得之荒榛中。又左臂为归一庵。即接卧龙分水。
会归大河。又一区也。东坡云。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以山似莲花。居者如坐花中。故面目惟
在山南。独五老七贤为最胜。其寺居壑中。倚汉阳诸
峰为屏障。回观七贤五老。坐于云中。彭湖绕其外。湖
外云山。千里内拱。暗列于前。俨一华藏玄都也。梵侣
日诵华严经。声琅琅。钟鼓交参。与松涛泉响。共演潮
音。又与兹山启生色。第未能效远公。刻莲漏。礼六时
耳。

** 西湖净慈寺宗镜堂记

武林西湖。有山曰南屏。有寺居其上。曰净慈。宋高宗
南渡。崇五山十刹。而首兹焉。寺始于周显德。吴越钱
忠懿王建。初为永明院。迎智觉寿禅师。为开山第一
代住持。改今额。大师得法于天台韶国师。为法眼的
骨孙。妙契单传心印。博通三藏。达佛一大藏教。特显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旨。以佛灭后。西域唱导诸师。
以唯心唯识。立性相二宗。冰炭相攻。以至分河饮水。
破坏正法。及大教东来。不三百年。而达摩西来。不立
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为禅宗。于是遂有教外
别传之道。六传至曹溪而下。南岳青原。次为五宗。由
唐至宋。其道大盛。于是禅教相非。如性相相抵。是皆
不达唯心唯识之旨。而各立门户。自梁唐而宋。四百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0b 页 X73-0640.png
年来。海内学者。晓晓兢辩。卒不能起大觉。以折中之。
于是大师悯佛日之昏也。乃集贤首。慈恩。天台。三宗
义学。精于法义者。百馀人。馆于两阁。博阅义海。更相
质难。师则以心宗之衡准平之。又集大乘经论六十
部。西天此土。贤圣之言三百家。證成唯心。为书百卷。
名曰宗镜录。因以颜堂。意以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
撒三宗之藩篱。显一心之奥义。其犹县义象于性天。
摄殊流而归法海。不唯性相双融。即九流百氏。技艺
资生。无不引归实际。又何教禅之不一。知见之不泯
哉。良以众生之执迷久矣。虽性相教禅。皆显一心之
妙。但佛开遮心病。末后拈花。自语而自异。卒无以一
之。由是执筌之徒。认指失月。孰能正之。世尊入灭二
千年矣。自非大师蹶起而大通之。窃恐终古晓晓。究
竟了无归宁之日也。是知大师厥功大矣。集吾法之
大成。使释迦复起。功亦无越于此者。岂非夫子贤于
尧舜远耶。或曰。从前诸祖。皆了悟自心者。乃云。向上
一著。三世诸佛不许觑著。又曰。一大藏经。是揩疮脓
故纸。又见世尊初生。指天指地。即要一棒打杀。乃至
上堂示众。未尝不痛斥文字。不许亲近教义。大师今
以和会性相。强合一心。岂非有违达摩西来之指耶。
抑诸古德。有违一心之义耶。曰。此正以西来大意不
明。互起偏见。故作今生之事耳。即古德机缘。皆显如
来之大机大用。未尝非佛之作略。即如文殊起佛见
法见。贬向铁围山中。又文殊亦曾持刀杀佛。其诸弟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0c 页 X73-0640.png
子。入维摩丈室。种种受呵。是皆诸祖之机用。但为遮
遣调伏众生之法药耳。非实法也。但今初心浅智。不
悟如来平等法界。故不能达离相之旨。惟如来说法。
以海印三昧。印定诸法。谓虚空为帝青宝。虚明如镜。
大地山林。草芥人畜。森罗万象。靡不现景于空镜之
中。而大海波澄。虚明洞彻。则空镜之景。现于海中。犹
如印文。如来说法。以平等大慧。圆照法界。众生心念。
皆知头数。阎浮提雨。皆知其滴。如此是名海印三昧。
由是观之。则无一物不是佛心。无一法而非佛事。无
一行而非佛行。一切诸法。安有纤毫。出于唯心之外
者乎。是知宗镜之称。以以一心照法。泯万法归一心。
则何法而非祖师心印。又何性相教禅之别乎。是则
毁相者不达法性。斥教者不达佛心。不约佛祖之妙
用。而执为实法。所以正法眼藏难明也。可不痛哉。今
也寺面西湖。湖水如镜。四山罗列。六桥花柳。楼船往
来。人物妍𡟎。歌管远近。钟鼓相参。昼夜六时。古今不
断于湖上。而殿中如来。安然寂默。如入海印三昧时。
未尝纤毫出于宗镜。即今松风泉响。蚓吹蛙声。犹是
大师坐宗镜堂。挥麈会义说法时也。又何庸夫笔舌
哉。是知兹山之地。甲于中州。寺首于诸刹。法超于教
禅。心境最胜。到宗镜之堂。当与湖山相为终始矣。大
师入灭。四百馀年。骨塔没于荒榛。万历某年。寺僧大
壑求而得之。移置于堂后。斯实大师法身隐而复现。
当与兹堂常住不朽矣。堂无记。壑乞予以志之。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1a 页 X73-0641.png

** 径山淩霄峰记

按志。龙游阁。居翠峰之顶。画拱璇题。承云纳日。而虚
檐外曰淩霄之阁。是峰顶有阁。又记。峰顶时见五色
毫光。因有宝光殿。似阁前有殿。今皆废矣。昔圆照禅
师居峰顶十年。有坐断淩霄巳十年。匡宗扶教且随
缘之句。既而古鼎禅师亦居十年。由是观之。则先代
住山。靡不爱其孤绝。但峰顶无水。风高迥绝。非藏修
地也。月庭法师。亦曾于此为众说华严经。以此峰乃
五峰之主。双径之祖龙也。顷梵怀慧公。结庵于顶。居
十三年矣。向苦于水。公凿石得泉。可供百人。大旱不
竭。手植引路松。冀化龙也。予于丁巳新春登之。四望
寥廓。一目千里。予因题其庵曰。空中居。志超世也。时
有诗以记之。泉味甘冽。以从空中出。如天甘露。因以
名泉。

** 海虞尊胜庵记

海虞僻处东隅。佛化固未易及也。予顷过而观焉。则
彼从事三宝者。独盛于他。比闾相尚。盖乡多荐绅先
生。素为护法。有以观感而兴起者。信乎佛性本有。法
化普周。草芥微尘。皆成佛种。第在开导者何如耳。今
尊胜庵。乃月辉法师明公所创。公为邑之陈氏子。幼
即喃喃唱佛名。及教习诸业。皆不谙。独志出世。年十
七。礼玉峰庵一源和尚为师。礼云栖大师授具戒。复
诣南都。亲雪浪法师讲肆。习贤首教义。苦志七年。己
亥秋。归省母氏。于虞山阳露台。掩关三年。参究西来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1b 页 X73-0641.png
祖意。壬寅。复往诸方。所至见老病者。丛林多不纳。无
所依归。因发愿。傥有把茅。当与十方老病共之。惜未
就。因循十年。壬子秋。邑孝廉翁兆吉。愿舍寺前空地。
约十亩。建十方禅院。及养老静室。公喜。以为得地。可
酬宿愿。邑乘载有尊胜庵。久废。开基入地丈馀。得古
井一口。水甚甘冽。疑即旧址也。沧海桑田。岂劫运哉。
启工于万历丁巳夏。落成于戊午秋。以公生平持尊
胜咒。遂以尊胜名。走书乞予以记之。曰。大地众生。无
一人而无佛性。十方世界。无一尘而非道场。第在机
缘会合。感应道交。则弹指出现。以翁君之舍地。何必
祇园。以明公之建化。何俟百丈。即以禅侣安居。六时
礼诵。经声佛号。钟鼓交参。使老者佚。病者安。愚者智。
惰者勤。劳者息。饥者食。渴者饮。何莫而非尊胜功德
耶。使云栖之清规不坠。灵山之法道常存。若天帝拈
一茎草为梵刹。殊未可以思议较计求之也。且以上
祝 尧年。下与斯民共跻仁寿。又为大海潜流。润泽
无穷。予也不敏。何得而名焉。

** 钱吴越忠懿国王造铜阿育王舍利塔记

昔世尊入灭。茶毗得舍利八斛四斗。分作三分。天上
人閒龙宫。各建塔供养。尔时阿育王亲受一分。散阎
浮提。震旦国得一十九座。而明州阿育王塔。乃其一
也。其式亦出自西域。而舍利灿烂。光明变现。随人各
见不同。亦有不见者。盖因障有厚薄耳。二千年后。五
代时。钱吴越忠懿国王。承先业。敬事三宝。如式造小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1c 页 X73-0641.png
铜塔。八万四千座。埋藏国内名山。世未有知者。我明
万历初。常熟顾耿光。造其父宪副茔地中。掘出一小
铜塔。高五寸许。如阿育王塔式。内刻款云。吴越国王
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年记。一十九字。外
四面镂释迦往因本行。示相。前则毗尸王割肉饲鹰
救鸽。后则慈力王割耳然灯。左则萨埵太子投崖饲
虎。右则月光王捐舍宝首四事。文理密致。渗以金饬。
顾为钱太史之母舅。因公为忠懿王后。遂以塔付之。
公得此。自号聚沙居士。志因也。乃送兴福兰若。予东
游访太史。过洞闻上座。睹其塔。奇其事。因记之曰。佛
以法界为身。即草叶缕结。皆成佛真体。况托象者乎。
良以众生迷本法身。变为三毒。成八万四千烦恼。佛
以普光明智。薰三毒为三德秘藏。故变烦恼为八万
四千功德。育王所造。盖表功德之数量也。吴越王仿
造铜塔。如其数。尽埋地中。意表功德藏于众生心地。
冀启一塔。则见一种功德。即睹法界之全身。如从一
隙见无际空。是可以色相视之哉。法身坚固。历劫不
磨。随缘应现。太史此塔。岂从因地示性空之一隙邪。
万历四十五年佛生日记。

** 读异梦记

幻人东游吴越。西还匡庐。舟过芜关。关尹玉受刘君。
邀留信宿。适吴门管茂才席之。从别道来。诘朝席之
先至舟。讯幻人。即谈玉受异梦事。幻人惊异之。及叩
玉受。出乾城游草。读记异梦甚悉。初玉受奉黔中聘。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2a 页 X73-0642.png
道中病卧下隽驿亭。夜梦一伟丈夫。长喙突入。似有
所求。而意气尚陵厉不平。揖玉受。与之坐。问其族氏。
其人抗声应曰。余宋将军曹翰也。以江州之役。多杀
不辜。自贻伊戚。今复何言。玉受梦中未悉江州本末。
但忆翰与曹彬同将。乃曰。公受曹枢密节制。仁厚不
杀。安所贻戚。其人曰。余愤江州久抗王命。先杀守将
胡则。寻屠其城。取快一时。何知死受冥谴。一时同事
诸人。并落异道。余独为猪。盖余生时性多怒骂。舌锋
猛毒。既得猪报。声多嚄嚄。或见擒捉。呼号四彻。冥中
谴罚。尺寸不爽。乞公拯之。玉受听之悚然。因云。余尚
凡夫。何以脱公。其人云。公性慈悲。每见予辈。雅相怜
悯。可忆往年。有所见梦。荷公再生者。即予也。盖玉受
曾于戊申春。家奴以其租负。数有猪偿者。夜梦一人
乞命。即命奴畜之。踰年自毙。梦中明忆往事。即应曰。
实有之。但不知是公耳。今则余安所觅公。其人云。业
报无定。昨偿一近县人债。不意有缘。于此得复遇公。
今番又不知业运何所。言下泣甚哀。徐收泪云。某幸
唐太宗朝。为一小吏。听一法师说四十二章经。某
为设供。感世世为宰官。及宋初而报尽。遽作恶业。转
受此果。然幸有夙种善因。今得遇公。自今乞公。凡遇
我辈。或见执。或闻声。或见食余肉。为持准提咒。或称
弥陀号。余暂堪忍其苦。定脱此报。生人中。誓不更造
恶业负公也。玉受曰。此余夙心也。矧奉教。敢负约。其
人喜。拜谢而去。呜呼。异哉。业报昭昭。不爽如此。观曹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2b 页 X73-0642.png
翰之始为小吏。以闻佛法。作一饭僧功德。遂世世受
福。及至善报将尽。且为大将而恣杀业。岂恶习随福
报而大耶。良可畏也。以杀业之惨。历受刀砧之苦。又
六百馀年。仍以夙种善根。两现梦于刘君。竟乞脱其
苦趣。然而刘君。岂翰初身说经之法师耶。观曹翰之
恶报不爽。而刘君之善根。亦有自来矣。幻人初闻其
说。惊异之。及观刘君。乾游草中异梦记。故为之说。普
告人天。以崇放生戒杀之德。彰明较著者也。且闻声
见肉。而持咒念佛。尚冀堪忍。脱其苦报。况出真慈。戒
杀放生者乎。予是于云栖之放生所。深有感焉。敬书
此以告本寺知事。当依规则。凡在所放。皆有缘者。时
看养殷勤。说法开示。念诵送死。皆真实事。幸勿疲厌。
若以佛性而观。则资粮亦彼当有分者。幸无匮乏。令
彼饥虚也。

** 太和县真如庵记

太和之西北四十里。早禾市。有真如庵者。乃云栖弟
子广果所建也。果吉安人。早岁茹素。敬事三宝。中年
挈妻子出家。祝发于庐山净业堂。受戒于云栖大师。
复从古心和尚调练具足。归乡至太和。孝廉罗绍奎。
舍地五亩。建庵请居之。以接纳往来。八年于兹矣。久
之云集日益众。建殿二座。云堂斋厨。诸所毕备。俨然
一道场也。虑无以赡大众。乃集信心。作百子灯会。储
其资。买田若干亩。为常住。将以永供大众。四事无缺。
可以安居。精修净业。无外募也。事既就绪。果走匡庐。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2c 页 X73-0642.png
乞予为记。予因谓之曰。尝闻十方净土。唯心所变。心
净则土净。譬如梦事。贵人梦苦事而呻吟。贫人梦金
宝而欣悦。觉后虽空。梦时未尝不有也。所谓生死涅
槃。犹如昨梦。况世谛有为庄严功德乎。昔达摩对武
帝云。有为之行。实无功德。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虽然
未悟空宗之体。而弃有为之行。讵非枵腹以待王膳。
望济其饥乎。所谓有为虽伪。弃之则功行不成。无为
虽真。拟之则圣果难克。苟能达性空而建万行。可谓
理事双修。真妄一契者也。又何以建立为事行哉。若
果禅人。居然一俗士也。中年挈妻子。同出尘劳。顿修
净戒。不十年而道场随建。岂非净土唯心哉。且此庵
昔为荒卤。今为道场。实成于一念。由是观之。则西方
净土不离于目前。讵不信哉。

** 清畅齐记

京口为山川都会。而曲阿尤异奥区。惠山负郭枕流。
林木蓊郁。湖光漭漾。一碧如镜。冈岭逶迤。万松丛翠。
天风时吹。万籁齐发。洞心彻耳。此尘中最胜处也。图
南居士。诛茅结庐。宴坐其閒。颜曰清畅。意取晋徐邈
节俭清修之意。予丁巳初夏。过惠山。居士周旋问法。
及予归匡庐。居士走书乞记。予因谓之曰。夫畅者。郁
之反也。故天地郁而厉气发。粪壤郁而毒菌生。人情
郁而百病作。是知畅乃气之和。而情之适也。嗟彼沈
湎富贵。耽荒物欲。取快一时而为畅。是以郁为畅者
也。譬夫食毒爽口。殊不知积久毒发。而戕其生也。昔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3a 页 X73-0643.png
有宦于西粤者。嗜鹧鸪味。以地多产此。足充其欲。非
此不下食。既而宦归疾作。举体肿溃。良医束手。有识
者曰。此半夏毒也。谓鹧鸪以半夏为食。嗜久而毒充
五脏。殆不可救。世之嗜美疢而发毒者。皆鹧鸪类也。
居士轩冕桎梏。富贵浮云。博学强记。潜心佛理。究性
命之源。达死生之故。放情霄汉。寄兴云林。而与造物
者游。其所畅者。六通四达。将廓太虚以为舍。潜极乐
以为家。又岂特节俭清修。而髣髴其神理者哉。居士
课子读书于其閒。将以此畅。世其业也。予特为之记。

** 放生功德记

佛说法身非身。以众生为身。菩萨妙行。以度生为行。
故总万行以六度。而首之以檀。然住相之施。如来所
呵。以其物我未忘。不能平等一视。所作之功。多成有
漏。如仰箭射空。固其所矣。惟其离相之行。体合真空。
即种种庄严。无踰放生功德为最。何也。以彼胎卵湿
化。蠢蠕蛸翘。一以佛性视之。悯其沈沦苦道。而必拯
之刀砧火镬。捐靡焦腐之地。一旦出其笼系。置之飞
空潜渊。优游极乐之乡。慈出无缘。悲非爱见。同体等
观。了无一念望报之心。故其功德福量。犹如虚空。不
可思议。岂非最上殊胜妙行者乎。然人与物。钜细虽
殊。佛性等也。且夫人也。一饭千金。壶浆死报。感恩怀
德。固所不忘。况脱汤火于必死之地乎。苟观佛性而
施。必称法性而报。因果皎然。若视白黑。固其理也。况
人有限。物无穷。今辍一餐之食。而活亿万之命。其所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3b 页 X73-0643.png
施者。又岂可得而较计耶。故佛教弟子。以护生为胜
行。此犹拘拘世外。若夫涉世閒。统贵贱。定智愚。无若
放生为妙行也。近世云栖特标此行。戒杀放生。功德
感应。著之篇章。海内奉行甚广。予往过皖城。观其俗
多奉佛。盖由宰官吴公身以倡之。家谕户晓。洋洋佛
国之风矣。可镜湛公。奉云栖法。举放生社。置恒产。以
长转无尽大悲法轮。予闻而喜之。曰。昔智者大师。以
海为放生池。既而天台一宗。盛行海外诸国。识者谓
是所放之生感报地。湛公引一时宰官居士之法流。
度无量众生。同归性海。果真常不昧。则蒙恩者。转蜕
为人。将见忠臣义士。孝子慈孙。萃集于一方。同心护
法。城堑三宝。建大法幢。又不止诸蛮奉法而巳。惟是
可徵于一纪二纪之閒。收功不远。必有目睹其验者。
功德又何爽焉。

** 归宗寺复生松记

佛说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皆成佛真体。共转法轮。意
显三界唯心之旨。及于无情成佛。世所难信。是不达
唯心之义耳。庐山归宗寺。乃赤眼禅师说法处。相继
者。明眼知识三十六人。其地踞匡山之胜。为灵久矣。
既废之后。琳宫梵宇。委之草莽。独寺前古松一株。挺
立撑汉。其根下为樵人剥斲。巳去其半。枝柯枯悴。势
将摧折。时达观禅师过而问之。叹曰。此归宗。惟存此
一刹竿耳。奈何遭于斧斤。无此。则道场之迹泯矣。乃
率诸弟子。运石甃围。以土培之。为之咒愿。誓曰。若寺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3c 页 X73-0643.png
当重兴。此松复生如故。徘徊赋累丸翁而去。不数年。
果重长。皮肤完密。枝叶荣茂。未几岁大饥。寺有残僧。
以松易米而食。匠石睥睨。顾将伐之。适有丐者息荫
其下。愿乞米以赎。匠氏感之乃巳。不数年閒。果清湛
公重兴其寺。竟感 皇上颁赐大藏。一时当道。为建
殿宇。翻瓦砾为净土。其转变之机。岂不先见于一枯
株耶。若谓无情。能若是乎。虽然草木无知。是在精诚
感变。而唯心之义彰明矣。观孟宗哭竹而冬抽笋。生
公说法而石点头。以法非心外。感变由人。即枯龟告
人以吉凶。七十二钻而无遗策。唯在志诚。其应如响。
所谓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人物同体。共转法轮。于是
乎徵矣。因记之以告来者。知此松为法身常住也。后
世傥有损其一毛。即为戕害法身。断佛慧命。可不念
哉。

** 庐山金轮峰释迦文佛舍利塔记

佛法自汉永平。始入中国。吴赤乌閒。西域梵师康僧
会。至建康。设像行道。求舍利于长干里。吴王建塔以
藏之。创建初寺。此江南塔寺之始也。东晋成帝。咸康
中。梵师达摩多罗。持禅经至。时王右军羲之。守江州。
见而异之。乃舍宅建归宗寺。以居之。义熙中。远公至
庐山。开莲社于东林。梵师耶舍尊者至。远公邀入社。
乃以所𢹂释迦文佛舍利。建塔于归宗金轮峰顶。身
负铁以为浮屠。此西江塔寺之首焉。至唐元和閒。赤
眼常禅师。得马祖心印。开法于归宗。而匡南诸名刹。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4a 页 X73-0644.png
皆门下高弟。一时之胜。号称法堀。西来单传之道。大
振于兹山。自此相继说法者。三十馀人。皆载传灯。及
五季而宋。道渐衰。寺渐颓。宋景德皇祐閒。再重修之。
元丰中。僧文净复振。及元末。燬于兵。自是塔寺废。山
场田地。尽为民业矣。万历癸丑。达大师弟子果清湛
公。因礼塔。过而叹焉。遂启恢复之志。遍谒诸荐绅檀
越。同时一力。致感 皇上敕颁大藏一部。劄其徒修
慈为住持。当道建殿宇。黄梅孝廉邢懋学。捐资尽赎
其山场田地。居然一大道场也。癸丑。湛公欲重修其
塔。购铁数万斤。未果即迁化。甲寅。修慈于吴中造毗
卢大像。回时。塔舍利放光者。三度。照耀山谷。寺后松
结子如塔状者五。高八寸许。各十三级。远近咸异之。
乙卯春。慈秉师遗命。冶铁铸浮屠十三级。重开塔藏。
见舍利数百粒。五色宝光。眩曜人目。瞻见者。敬礼无
不感悦。是年秋九月。安藏之期。山谷震吼如雷者。七
次。闻者皆知其为舍利瑞也。慈恐铁易薄蚀。外以磁
灰米汁。捣而护之。取坚密可垂久也。予于丙辰夏。自
南岳来瞻礼。见其奇峰峭拔。独立撑空。状若浮屠。峰
顶不二丈许。石穴数尺。仅容塔藏。盖天造地设。非偶
然也。予为记之曰。昔释迦文佛入灭。茶毗得舍利八
斛四斗。天上人閒龙宫。各分建塔。阿育王分布阎浮。
于我震旦者。一十有九。惟明州建康者。名最著。其他
未显閒焉。此岂其一耶。舍利乃戒定之馀薰。凝四大
所成者。以其血肉毛发齿骨之不一。故有五色之异。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4b 页 X73-0644.png
其体坚刚。能贯金石。光明夺目。超越世宝。有坚凝而
不动者。有流动上下。其状变化不一者。盖各随感而
然也。噫。诸佛众生。同秉此心。众生以无明三毒妄想
所熏。故其体臭秽。终成败坏。诸佛以金刚心戒定所
熏。故其体坚固。光明照耀。常住不坏。正报如此。依报
亦然。众生依报。感五浊恶世。杂秽充满。诸佛净土。七
宝庄严。故杂花云。其地坚固。金刚所成。是所谓唯心
所变。岂他力哉。佛非净土不居。故舍利非胜地不载。
维此金轮。匡庐南面。杰立霄汉。势压群峰。即人世空
居。而佛法身舍利常住其中。岂小缘哉。虽真常不坏。
而世相变迁。故其浮屠兴废不一。欲垂永久。原其建
立者之心。与恢复者之志。必有愿力存焉。是为记。

** 明州鄮山阿育王舍利塔记

梵语舍利罗。此云身骨。惟我世尊。于旷大劫。以金刚
心。熏修金刚三昧。直至成佛。会无异念。故变缘生五
蕴幻身。成金刚体。即如来法身。常住不坏。永无生灭。
佛十身中。有力持身。此其一也。如来应现娑婆。示生
迦维。说法四十九年。化缘巳毕。于拘尸罗城。娑罗林
双树閒。入大涅槃。时彼国王。如法茶毗。得舍利八斛。
分为三分。天上人閒龙宫。各起塔供养。而人閒八国
分之。摩伽陁国。阿阇世王。得其一分。有八万四千颗。
至阿育王。有大神力。能役鬼神。乃碎七宝末。造八万
四千塔。遍散四洲。而南阎浮提。为身教地。故塔居多。
其来震旦者。一十有九。惟金陵长干。与明州鄮山。显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4c 页 X73-0644.png
赫最著。予幼出家长干。屡睹光瑞。种种不可名言。虽
未至明州。蚤闻感应之徵。今见理公所寄育王山志。
读之。感而叹曰。此我本师。现在世閒。说法处也。夫舍
利者何。乃一真法界。常住真心。广大光明之体也。诸
佛證之。为清净法身。菩萨修之。为金刚心地。众生迷
之。为阿赖耶识。其不坏者。为佛性种子。名佛知见。以
其众生本具。故佛出世。特为开示。使其悟入。祖师西
来。指之为心印。是知众生。与佛无二无别。第染净熏
变之不同耳。以众生无明业力。念念熏蒸。故感四大
五蕴。腥[臊-木+ㄤ]臭秽。不净无常败坏之身。其不坏者。为轮
回业果。历劫不忘。菩萨以之为定慧。熏习得意生身。
调伏众生。净佛国土。其不坏者。微妙功德。成就庄严。
惟佛證之。为清净法身。常住寂光。身土不二。其现大
身。则无量光明相好。居华藏庄严。名实报身。其现小
化。则丈六金身。示生人閒。与民同患。而众生见者。但
见缘生之佛。不见法身真体。将显法化无二。无常即
常。故入般涅槃。而留舍利。摄受众生。名力持身。以示
金刚不坏法身常住世閒。本无生灭去来之相。故所
现光相。种种瑞应。不可思议。随众生心。感而应现者。
即法身应机说法。以离言三昧。直指众生本有佛性。
欲令见者。当下了悟自心。顿见法身不生灭性。此与
灵山踞座。末后拈花。有何异哉。故佛出世说法。无非
指示此一大事。而于法华一会。开示众生佛之知见。
以此知见。即法身慧命。故云。此经在处。应以七宝起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5a 页 X73-0645.png
塔。况佛知见。又为文字所障。至若诸祖直捷示人。而
形于棒喝讥呵怒骂之閒。而人又以机锋目之。将谓
别有玄妙。故悟之者希。今者亲见法身。如来觌面。为
说不生灭法。而人不悟诸己。概以光明瑞相视之。诚
谓当面错过矣。可不哀哉。嗟夫。吾人沈沦多劫。流转
生死。今者何幸何缘。一遇希有难遭之事。犹自迷头
认影。岂不上负真慈。自昧本有。可不为之大哀欤。昔
佛于法华会上。自说法身寿量。常住不灭。此但托之
空言。未有若此。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者。惟普贤以
十大愿显示法身。乃曰。请佛住世。劝转法轮。常随佛
学。之三者。义昭于此。初僧会至长干。吴主孙权。命求
舍利。期以七日。不应。展三七日。中夜犹不应。会稽首
哀请曰。佛以慈悲为心。苟不应。则使此方众生。断灭
佛种矣。于是痛举佛号。三称。遍身毛孔。血汗迸洒。即
听瓶中铿然有声。光烛天地。启之。则舍利宛在瓶中
矣。刘萨诃身陷地狱。将无出期。乃听梵僧指求舍利。
为忏罪地。故感宝塔从地涌出。是知康为人。刘为己。
均皆普贤劝请之意也。若夫种种庄严供养。守护赞
叹者。岂非常随佛学者欤。且也。佛性之在众生。固其
迷矣。若夫般若光明。常照而不昧者。发于行事。若世
之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凡所施作。致君泽民。而为不
朽之事业者。岂非法身所流衍乎。其历代帝王。崇奉
兴隆者。讵非法王之利见乎。总之无一众生。而不具
有此性。故见闻随喜。礼拜供养者。无异亲承接足。即
庐山五乳峰法云寺记¶ 第 645b 页 X73-0645.png
布身命。磬所有。竭内外施。而为庄严。特为自性受用
地耳。若夫一睹舍利。顿破无明。了悟法身。长揖生死。
永出迷途者。是在上根利智。夙具闻熏。缘熟于当下
者。不无其人也。由是观之。累代王臣。兴建于前。太宰
陆公。重兴于昔。司马郭公。再振于今。且托法身于毛
端三昧。以见不朽。是又皆普贤愿轮所持也。理公岂
佛称空生身子为长老乎。予自信灵山一会。俨在目
前。说法音声。炽然无閒。故特书此。以告见闻。随喜礼
拜供养者。不得以色相求之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