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
记¶ 第 618a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二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 记

** 复𣵠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

昔尝阅藏教。睹南岳思大师愿文。愿色身常住。奉持
佛法。以待慈氏。斯巳甚为希有矣。及观光上国。游目
小西天。见石经何其伟哉。盖有隋大业中。幽州智泉
寺沙门。静琬尊者。忍三灾坏劫。虑大法湮没。欲令佛
种不断。乃创刻石藏经板。封于𣵠州之西。白带山。山
有七洞。洞洞皆满。由大业至唐贞观十二年。愿未终
而化。门人导仪暹法四公。相继五世。而经亦未完。历
唐及宋。代不乏人。至有元至正閒。高丽沙门慧月大
记¶ 第 618b 页 X73-0618.png
师。尚未卒业。其事颠末。具载云居各树碑幢閒。惟我
 明无闻焉。何哉。噫。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佛种从缘
起。其是之谓乎。初达观可大师。于万历丙戌秋。访清
于那罗延堀。北游云居。至琬公塔。一见则泪堕如雨。
若亡子见父母庐墓也。抱幢痛哭。徘徊久之而去。南
游峨嵋。回至金坛。为报父母恩。手书法华楞严二经
完。越六年。壬辰六月。走都下。属太仆徐君琰。造琅函。
将送置芦芽万佛塔。因暂憩潭柘。 圣母慈圣皇太
后闻之。遣侍臣陈儒。赍斋具往供。儒随师再过云居。
礼石经于雷音寺。时忽光烛岩壑。及揭殿中拜石。石
有函。函中得银匣。银匣盛金匣。贮金瓶。藏舍利三颗。
灿若金刚。恍如故物。一众称异。悲喜交集。巳而再礼
琬公。是时塔院。业巳为寺僧卖之豪家。公骨将与狐
兔同巢矣。师怆然而悲。即以 圣慈所供齐衬金赎
之。不足。中贵人杨庭。属弟子徐法灯者。助完之。师因
避暑上方山。清亦来自东海。谒师于兜率院。谈及此。
捬掌痛慨。食顷。师上足密藏开公。持赎院劵。同琰至。
师跃然而喜。即拉清同过云居礼赞焉。冒雨冲泥。穷
日而至。右绕三匝。默存俨然。凛凛生气。叹曰。公其不
朽哉。因感遇。与琰君共捐金购地若干亩。为守奉香
火资。达师命清记其事。顾清何人。唯唯而作是言曰。
尽大地为常住法身。唯至人能知。一微尘有大千经
卷。唯智眼能见。以如是身。说如是经。是法甚深奥。少
有能信者。信之者岂易易哉。是以吾佛世尊。于旷大
记¶ 第 618c 页 X73-0618.png
劫。观十方界。无芥子许。不是舍身命。为众生故。而求
此法处。刚求而得之。即于一毛端头现宝王刹。一微
尘里转大法轮。是则所说三藏十二部。言言字字。皆
吾佛骨血心髓也。故曰。此经在处。皆应起塔供养。不
须复安舍利。以此中巳有如来全身故。是以能持此
法者。则为报佛深恩矣。灵山会上。佛欲以此法付嘱
有在。是时人天百万。无一人敢吐气荷担者。顾此大
众。岂非英杰丈夫哉。况亲承佛教。心领佛恩。而犹逡
巡畏缩如此。必待从地涌出六十二亿恒沙众者。此
何以故。且又但许如来灭后五百岁。如是而巳。况待
慈氏。弥三灾。历穷劫乎。足见持法之难也如此。由是
观之。能起一念护法深心者。则为诸佛护念矣。良由
佛非法。无以成正觉。法非佛。无以度众生。生非法。无
以明自心。心不明。无以护正法。法不护。又何以报佛
恩。称弟子哉。惟其佛灭而法灭。法常则佛身常住矣。
佛以常身据法界。建大业。至若守护封疆者。固其多
方。惟我南岳大师。总持以愿论。不若琬公见之于行
事。虽然。佛业固大。非南岳无以振其纲。岳愿固弘。非
琬公无以缵其业。琬公固高。非慧月无以继其志。于
戏。因修者易。草创者难。续燄传灯。代有其人。若夫峥
嵘法界。一始终。同休戚。苦心深虑。克绍如来家业者。
除庆喜。去童寿。唯我琬公一人而巳。噫。公功大矣。穷
劫众生受其赐。微公。佛亦左衽矣。是亲承密印而来
耶。抑六十二亿之一耶。何其愿力广大如此也。慨夫
记¶ 第 619a 页 X73-0619.png
浊世。知公者希。则公者贵。至若知公则公。又唯我达
观大师一人而巳。唯公与师。正谓千载旦暮之遇也。
嗟乎。世不知公。则不知佛。然不知师。又何以知公哉。
愚谓公心即佛。公骨即经。广长舌相。不灭不生。佛法
不朽。赖公骨存。骨与法界。相为始终。今师与公。生死
而肉骨之业。既往而又复之。则是重剖一尘。而出法
界之经也。岂小缘哉。呜呼。公之骨托于师。师之心刻
于石。后之览斯文而不堕泪者。犹人闻父母心血骨
髓。而不动色。断断乎非真子也。清固谓吾徒有泪。定
当洒于琬公之骨。

** 𣵠州西石经山雷音堀舍利记

有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岁。四月庚寅朔。十有五日。甲
辰。达观可禅师。自五台来。送龙子归潭柘。 圣母慈
圣皇太后闻之。遣近臣陈儒赵赟等。送斋供资。五月
庚申朔。十二日辛未。师𢹂侍者道开如奇。太仆徐琰
等。至石经山雷音堀。堀乃隋大业中。静琬尊者刻石
藏经所。师见堀中像设拥蔽。石经薄蚀。因命东云居
寺住持明亮。芟刈之。是日光烛岩壑。风雷动地。翌日
启洞中拜石。石下有穴。穴藏石函。纵横一尺。面刻大
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八日甲子。于此
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计三十六字。内
贮灵骨四五升。状如石髓。异香馥郁。中有银函方寸
许。中盛小金函半寸许。中贮小金瓶。如胡豆粒。中安
佛舍利三颗。如粟米。紫红色。如金刚。开侍者请至师
记¶ 第 619b 页 X73-0619.png
所。师欢喜礼赞。既而走书付赵赟。属徐法灯者。请奏
 圣母皇太后。太后欣然喜。斋宿三日。六月己丑朔。
迎入慈宁宫。供养三日。仍于小金函外。加小玉函。玉
函复加小金函。方一寸许。坐银函内。以为庄严。出帑
银五十两。乃造大石函。总包藏之。于万历二十年。壬
辰八月戊子朔。二十日丁未。复安置石穴。愿住持永
劫。生生世世。缘会再睹。命沙门德清记其事。清一心
合掌而言曰。原夫舍利者。乃吾佛因地。最初发金刚
心。演戒定慧光明。薰蒸有漏无常。三业变化所成。而
有生身法身全分之别。始从发觉。以至习漏净尽。三
德圆满。故随缘所现。色身相好光明。赩如宝山。阎浮
檀金紫磨光聚。三业六根。内外莹彻。即无常身。證金
刚体。故大般涅槃。诸大弟子。诸天大众。各执旃檀沈
水为𧂐。以焚其躯。则皮骨血肉发毛爪齿。随火光流。
一一化为金刚种子。最极坚固。入火不焚。入水不溺。
如水银随地。颗颗皆圆。名曰舍利。此云骨生。此生身
也。分见而巳。是故其色。但随皮骨血肉发毛爪齿。而
有红黄白黑。色色不同。小者大者。圆者直者。如露如
珠。如粟如菽。又因禅定行道愿力。三种所薰。故有流
动不流动。现异不现异。其禅定者。凝然常寂。其行道
者。宛转瓶盘。终古不息。其愿力者。有求必应。若曰。我
处灵鹫山。常在而不灭。岂非法身全体耶。噫。永嘉所
谓幻化空身即法身。岂虚语哉。由是观之。则一切众
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无明业行所薰。而
记¶ 第 619c 页 X73-0619.png
成无常败坏之身。即日用现前。念念潜注。真光独露。
迸洒八万四千毛孔。一一光明。照耀无尽。即此无常
身心。而为常住金刚矣。若演此光明。普照大地。则一
切山河草芥缠尘。无非成佛真体。毕竟坚固。不动不
坏。一一皆为法身舍利。岂有量哉。但以随众生心缘
力所见故。举世尊生身全体。止获八斛四斗耳。且分
为三。而天上人閒龙宫。各取建塔。而供养之。其流布
人閒者。即阿育王。以大神力。遣使鬼神所建窣堵。满
阎浮提。而我震旦。可目而数者一十有九。则明州育
王。适居首焉。盖亦二智所薰者是耶。其我金陵长千。
神僧康会所求。岂愿力所薰者非耶。至若代代高僧。
凡三学圆满者。閒多有之。但曰坚固子耳。尝谓震旦
故称赤县神州。况其土人多大乘根器。而吾佛舍利
无数。其所及者。岂止十数而巳哉。窃自疑焉。及读舍
利感应记。见隋神尼智仙。得舍利一颗。文帝初生。尼
即举而育之。及文帝长。负大业。思报神尼。尼但以所
藏舍利付嘱之曰。儿当为普天慈父。重兴佛法。用是
尽建浮图足矣。何报我为。帝受之如命。凡今域内名
山所至塔庙。故大隋居多。愚谓此堀所藏舍利者。岂
琬公亲荷文帝授手而来者耶。抑我世尊愿力所持
经藏。将示少分真身。欲令众生顿见全体耶。今我可
禅师一至。而舍利即出。因以授受 国母。岂亦夙缘
所逮也耶。不然。何其感应道交。昭著之如此也。窃谓
当三吴时。江左佛法未至。而舍利何缘。先在地中。光
记¶ 第 620a 页 X73-0620.png
腾霄汉。僧会寻光而来。吴尚异之。及谈此舍利。且期
三七恳求而至。吴人由是变幻怪为尊信。法道流通。
爰自此始。代代相承。千有馀年。至我 圣祖神宗。尊
崇敬事。超越百代。且赖此为金陵定鼎万世洪基。迄
今浮屠光明照耀。庄严妙丽。与佛身等。岂细事哉。且
此石经。乃我琬公乘南岳愿轮。以待慈氏。经三灾。历
穷劫。岂值亿世。惟此舍利。埋之久矣。今我可师一至。
不待求而出现。惟我 圣母。尊居九重。不期见而自
至。岂非吾佛以大愿力。弘护三宝。应时出现。以延我
 宗社。福庇苍生。永永无穷。使正法流通。佛种不断
故耶。抑考琬公所刻石经。由隋及元。六百馀年。甫成
其半。洎及我 明。则[门@(自/大)]然无闻。岂我世尊示此少分。
如华一叶。见无边。欲令众生。从此经藏。远续如来
法身慧命于穷劫者耶。不然。何其出现易易之如此
也。故清得以详记始末。以昭后世。使见闻者。知圣不
虚应。应必有由矣。岂徒然哉。是为记。

** 大都明因寺常住碑记

惟吾佛世尊。降神灵鹫。说法度人。而诸弟子辈。非出
尊姓净行者不度。非入无生者不住。故所住无常。但
诫之曰。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以示旅泊残生。一往不
复。初非有意人世。高广安居。丰美口体之谓也。既而
王城利物。以给孤长者。将请佛说法。乃就祇陀乞园
林。造精舍以延之。不惜布金遍地。而重阁讲堂。于是
乎启。大众安居。亦自此始。然犹逐日行乞。四事未尝
记¶ 第 620b 页 X73-0620.png
丰美也。后因老病不能行乞者。立常住。是则常住。盖
为老病者设。岂图今日之事哉。教法东流。琳宫大刹。
棋分星布。烟火相望。钟鼓相闻。去圣逾远。本旨大乖。
故百丈禅师。起而大振之。立清规以夹辅毗尼。冀返
初制。嗟乎。人者居之。岂尽尊姓遗荣。操净行而契无
生者耶。是故建之者。不无给孤。应之者。未必如佛。居
之者。未必尽老病无生者也。故曰。不纳客僧。吾法当
灭。是则不但非福地。且翻为毒海矣。惟此未尝不涕
泗沾襟也。都城之南。有寺曰明因。旧名三圣。盖云崖
大宗师所建也。师生于保定。甫七岁即披缁。十八游
方。遍参知识。初五台道场。为群寇扼其咽喉。归依阻
绝。先是有无住定大师。以少林业。依旧路岭。辟盗巢
而建刹。曰龙泉寺。为往来休息。曼殊法道。于是乎大
昌大师。年登二十。即辅定师以开拓之。厥功大矣。岂
非夙愿耶。公居龙泉十载。始入大都。登坛受具。即置
三圣寺。以纳四方。又五岁入选。为大宗师。奉钦命。登
华座。传毗尼法有年。其道益昌。于万历三年。复修明
因寺。又十年。而大师入灭。又五年。其孙仰崖庆公。世
其业。然公以学行重当时。据龙泉以说法。内感 圣
母。捐金重修其寺。额曰护国明因。盖功德本于大宗
师也。万历壬辰秋。余随缘王城。会达观禅师于大慈
寿。庆公从禅师谒余曰。明因固吾祖所创也。庆因触
目诸方梵刹。往往居之者。不体先圣。所以建立之意。
至若鬻身守纲者。奈业累何。庆愿以此为永永常住。
记¶ 第 620c 页 X73-0620.png
自今而后。凡山门一食与众同。贤者可得而居之。老
病者安之。往来者内之。凡常住所须。执事者。许增而
不许损。凡我子孙。许住而不许分。凡所施利。许公而
不许私。凡所田产。许守而不许卖。愿世世香火。如日
月镫明。以绍隆三宝。将以报佛恩。祝 圣寿。绵远无
穷。属余纪其事。余闻之。欢喜踊跃而赞曰。公以如来
心为住持。以百丈心为常住。令后之居者。以无分别
为妙行。借使天下闻风而兴起者。处处不减祇园矣。
正法嘉谟。将或见于今日也。公之功德可量哉。聊以
公心。刻诸贞石。以昭后世云。

** 开锦屏山观音洞碑记

中国名山多奇胜。而太行为天地督。自首阳抵山海。
秀气盘结于京师。故京之西山一带。琳宫梵宇。如鳞
砌然。皆因人力装点化工。至若天然奇秀。不假雕琢。
而妙出恒情者。唯锦屏山观音洞一境而巳。山去京
西百里许。洞踞山之胸。一联三堀。如摩醯目。其中玲
珑凝聚。水乳成形。千态万状。不可名目。山势环抱。名
花异卉。开若锦屏。一水渊源。来自深谷。曲折周回。澄
渟山足。故其群峰森挺。如出水青莲也。父老相传。往
往见云雾中。时有观音大士现。故以为名。余于癸未
。杖锡遨游诸名胜。辟谷三学洞中。飞木厂王公珏。
谒余。谈及此。遂往观之。余一见而深爱焉。公遂请开
拓。先舍地三十亩。为香火前导。搆茶庵一所。以济往
来。是时余方厌游人世。未暇经营。乃付法侣九峰真
记¶ 第 621a 页 X73-0621.png
玉上人以主之。即东蹈海上矣。既而某官某公奉命
来督厂事。力为开山檀越。掌厂某公辈。同心助成。拓
土鸠工。凿空虚实。将高就下。历数年。成岩岸数十丈。
洞外又搆禅室两楹。昔日荆榛。今为宝地矣。余于壬
辰秋。持钵王城。再过此地。乃喟然而叹曰。信乎境随
心变。道在人为也。尝闻观音大士。圆通普应。无处不
现。盖住感应道交。如水清月现耳。况人人本是佛。不
修行无以成。处处皆是道场。不施工无以见。此山固
灵异。若非王公。与诸公仗因托缘。炽然建立。纵七宝
庄严。皆委荆棘。又何敢望变荆棘为丛林哉。今也钟
声梵响。共谈般若。苍崖石壁。皆显法身。闻者不迷。见
者即悟。因此地證圆通者。不可胜数。其倡者施者。作
者助者之功。皆永永无穷。将以祝 圣寿。衍慈风。以
绵绵无尽矣。澥印道人。不忘其始。不计其终。乃为铭
以铭之曰。

大地法身。原无寸土。峨峨苍崖。有目共睹。落落圆音。
本不有声。汤汤流水。有耳皆闻。处处道场。无往不在。
有力量人。将金作由。圆通大士。随类现身。岂独于此。
偏怜有情。洞中本虚。千奇万状。自是圆通。根本模样。
时之未至。久被尘埋。时节适逢。一拟便开。声振天门。
光腾大地。见闻功德。不可思议。上祝 皇图。奠安社
稷。 圣寿无疆。千秋万祀。

** 修五台山凤林寺下院方顺桥大慈宣文寺
碑记(并铭)
记¶ 第 621b 页 X73-0621.png

五台为文殊道场。有一万菩萨于中说法。应化无方。
灵异多端。爰自汉永平摩腾著迹。沿及三国六朝。历
唐宋元。累代国家。帝后妃主。崇奉之典。班班可指。我
 成祖文皇帝。延大宝法王居之。以后琳宫梵宇。岁
岁增崇。及我 今上御宇。万历初。我 圣母慈圣宣
文明肃皇太后。为资 先帝。保 圣躬。大作佛事。天
下名山。自五台始。延高僧十二员。以凤林寺二虎禅
师为首座。师名德胤。字彻天。山西太原人。始终发迹。
修行缘山。素著中外。 圣母为建凤林寺以居之。寺
完。以台山去京千里。山深数百里。仍就保定府满城
县方顺桥边。置接待寺一所。额名大慈宣文。又置赡
寺地十顷馀亩。以护香火。将垂永久。仍度沙弥明理
为给侍。师道重方外。名达内庭。 圣恩隆重。超越常
流。若供奉徐公。清明王公。时及诸搢绅先生。大司马
吴公辈。皆深重师。故其道场。随处成丛林。晨钟夕梵。
香火星罗。将以上祝 圣寿无疆。保 皇图亿载。固
皆我 圣母慈恩旷大。实师有以感之也。今斯地。为
众僧资色身与慧命坚牢。其功德福利。岂可以数量
计哉。惟我 圣母慈恩。与天地同其博厚。而此功德。
亦将共其悠久。必有鬼神呵护于其閒。后之近此地。
守此土者。岂不推圣心所自。敢忘君亲之惠。而取鬼
神之责乎。寺落成。命沙门清。纪其事。谨稽首为铭。以
铭之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峨峨太行。为天地经。卓彼清凉。
记¶ 第 621c 页 X73-0621.png
惟圣道场。群灵堀宅。爰枕北方。外护藩篱。内拱神京。
珠宫梵宇。随处丛林。惟我 圣母。育成 帝德。凡所
施为。无非为国。建此名蓝。以延梵侣。从十方来。如云
若堵。思修慧命。必藉色身。不劳持钵。香积盈盈。有土
如膏。有众如云。 圣母圣心。以土为金。此地常住。惟
功不朽。祝我 帝釐。天长地久。

** 伏牛山慈光寺十方常住碑记

自迦维降迹。梵刹始兴。白马东来。僧居肇启。历代修
崇之典。十方海会之林。由百丈弘律制之规。伏牛设
练魔之业。无非精修一心。调伏三业。云来者以法为
心。安居者以和为事。世衰道微。去圣愈远。不但法无
专门。抑且人存我相。使二利之诰徒存。四事之缘虚
费。此世尊所以攒眉。至人因之发慨者也。恭惟我。

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承悲愿力。现国太身。兴
隆三宝。建大法幢。使域内名山。皆成宝地。寰中胜迹。
尽化伽蓝。乃捐膳羞之资。命近侍太监姜某。于伏牛
山。建造慈光寺。为十方海会丛林。置太河川。黑峪保
庄田二所。为永远供奉香火。命僧智明住持寺事。明
初受业于京。西天台寺。宝珠和尚。以苦行闻当代。

圣母素所崇重者。明行日。和尚因诫之曰。尔以一介
凡愚。叨承 慈命。抚心自省。岂不永怀。尔其以佛为
心。以法为命。以十方为常住。以众僧为丛林。一食必
与众同。一事必通众议。以道德为首领。以公廉为执
事。毋执已。毋慢人。昼夜六时。磨鍊三业。精勤万行。屏
记¶ 第 622a 页 X73-0622.png
绝诸缘。将以祝 圣寿无疆。报 慈恩永劫。其无忘
我今日之言。明奉戒而行。以此闻 圣母。且以修途
为远虑。仍 命太监姜公料理之。冀道场与二室争
光。丛林比牛山并峙也。工竣始末。业巳具载于功德
碑记。兹以智明所以住持其业者。并志之。以垂范丛
林。永为后诫。将来住之者。又以此诫。复诫后人。其如
薪火之传。永永无尽也。是为记。

** 重修之罘山神庙记(并铭)

登郡城东南十里许。有之罘山。山有神。曰浮佑侯。是
无所考。尝周览方舆。大概自昆崙东折。而渤海注焉。
扶桑日出。光影上下。蓬莱三山。隐隐云雾閒。宫阙恍
惚金银。而神仙率都居之。称不死之乡。秦皇以是东
游黄腄。而穷成山。登之罘以临朝阳。刻石记焉。则兹
山始封。其来尚矣。迄今千五百年。虽往来代谢。观其
故事。如指掌。维是黔首归依。岁时伏腊。而山亦产英
效灵。风雨时若。使物不疠而年谷熟。故庙祀不绝。全
真高常清者居之。几三十年。跻九十而色若孺子。郡
人多雅事。若戚将军者。尤善事之。将军视其神宇颓
然。出资若干。鸠众命工。而一新之。经始于万历丁亥
秋。殿四楹。左右廊庑毕备。不期年落成。尝清杖策过
海印。请予为记。乃为之铭曰。

造化胚胎。大块以成。山川郁秀。育灵产英。惟兹大[((宋-木+(夕*匕))*ㄆ)/石]。
百川以归。昆崙东指。之罘巍巍。秦始来登。蓬莱彷佛。
汉武神人。大言恍惚。惟山之灵。千秋万祀。奠我邦家。
记¶ 第 622b 页 X73-0622.png
百祥无射。惟民是福。惟谷是登。珠宫贝阙。载缉载新。
鲸钟鼍鼓。朝吼莫吟。祝我 帝釐。山高海深。

** 住京都吉祥院无极信禅师道行法原碑记

无极禅师者。临济二十六代孙也。讳明信。顺德沙河
宋氏子。年八岁。父母即舍出家。礼郡之天宁深公为
师。稍长。以生死为忧。年十三。即请本师以行脚事。往
牛山。入大火聚。精勤刻苦。日夜煅炼者。二十馀年。尘
劳虽觉暂谢。然未有所悟入。因觐省。归至郡之西山
上栈坪。迥绝人迹。潜居六载。一食朝昏。诸念顿息。顷
之。即参诸方知识。北走京师。登坛受具。复隐银山之
中峰。避影三载。日以橡栗为食。专注禅观。时忽心境
皆空。根尘顿脱。豁然开悟。自觉当体无依。翠峰大和
尚。据临济正令。开法于都门。师往求印證。机缘契合。
寻即谢隐京西之金山吉祥禅院。以长养为怀。坚持
孤硬。澹然若无所寓。纳衣鷇食。二十馀年。内府太监
张公暹辈。闻而谒之。捐金重新梵宇。诸方学者日益
进。居无何。师念家山寥落。有归欤之叹。杖策西游祖
塔。以谢度脱。是时二三耆宿进曰。惟我虚照祖翁。远
承曹洞正脉。其字派曰。洪子有可。福缘善庆。定慧圆
明。永宗觉性。今将巳矣。师何以续之。师因说偈曰。智
能广达。妙用无方。蕴空实际。祖道崇香。诸弟子唯唯
志之。未几寻归吉祥。灭影人世。接纳四来。道风日益
大振。一日无恙。召众说偈。安然危坐而逝。万历二年
二月七日也。世寿六十有三。法腊三十有奇。得度弟
记¶ 第 622c 页 X73-0622.png
子某等。奉茶毗礼。收师灵骨。葬于西岭之隐寂石洞。
其徒某皆参少室小山和尚。嗣曹洞血脉。即今开法
故山之天宁。乃因龙华瑞庵大师。持师状乞记。乃按
其实以序之曰。尝闻吾佛世尊。度生巳毕。宜乎说法
四十九年。未谈一字。末后拈花为别传之旨。自灵山
迦叶破颜之后。西天四七。东土二三。所施不可以限
量计。而竟不许其枝流。深有旨焉。及六传之后。南岳
青原下。则分为五宗。其门庭施设建立不同。犹耳目
口鼻之于身。虽用各有异。岂可以用异。而异其体哉。
由是观之。所散未尝一。所归未尝二。又岂可以门庭
用异。易其指归。然而后世悟之者。虽各因所入。至若
曹洞临济机缘。迄今不泯。其故何哉。惟具正眼。当于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以前。剔眉以视。则灵山一会。少
室九年。皆为馀事。是则君臣互换。棒喝交驰。函盖乾
坤。投机暗證之说。不啻若太虚闪电。石火光中。而趁
师子游戏也。禅师其于寂灭定中。振声一喝。直使大
地耳聋。诸有闻而不惊怖者。斯即可谓将此深心奉
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矣。不然。则竟以何法而续之
耶。是为记。

** 重修悟山观音庵记(并铭)

牢山之西南滨海。群峰众岫。奔腾齐峙。而临巨浸者。
一峰杰出。曰悟山。父老相传。昔有高僧藏修悟道之
所。因以名之。 明嘉靖中。有僧名近悟。就址结茅以
居。重修观音大士殿三楹。左右夹以耳室。窗吞云雾。
记¶ 第 623a 页 X73-0623.png
门引长波。俨然坐莲花而观水月也。庵搆成。乞余为
记。因欢喜赞叹。而铭之曰。

圆通大士。随处现身。一微尘里。转大法轮。苦海无涯。
奔吞识浪。大士观之。如镜中像。我依大士。如幻三昧。
亦来于此。證三摩地。一草一木。尽属法身。是名常住。
传无尽灯。照破暗冥。水中火发。火里莲生。是真实法。
永劫归依。如是赞叹。见闻之者。齐登彼岸。

** 重修巨峰顶白云庵玉皇殿记(并铭)

牢山居即墨东南。根盘二百馀里。跨平原而枕溟渤。
冈峦起伏。龙蛇逶迤。众草连芳。长林蓊郁。幽潜秘处。
石室岩龛。故往多真人高士。咸搆迹焉。群山竞绕。中
则一峰杰出。曰巨峰。当二牢之居。上插重霄。下临无
际。最为奇绝。顶有庵曰白云。故称古刹。就废。至我。

明嘉靖閒。全真郭一句重起。其徒李阳兴继业。至孙
高来德而大新之。依岩凿石。嵌壁甃垣。丹室圜宇。左
右毕备。中建玉皇殿三楹。邑人周氏某。率莱中丞。拙
斋刘公助成之。经营有年。至万历己卯甫就。余癸未
夏。游目海上。探索形胜。策杖其颠。适卜居太清。乞余
为记。尝闻之海山有三山。曰阆苑。蓬莱。方丈。宫阙咸
金银。而神仙在焉。故居尘埃而处混浊者。聆之则神
思蜚动。愿超脱高举。即离人世。及至何无睹焉。以其
望洋淼漠。无津涯。非羽翼莫能之竟。恣为荒唐。岂是
然哉。盖欣厌相敚。耳目贵贱者也。若慈峰之秀。洞宇
可以息形。芝朮可以充饵。幽深杳渺。尘氛悬绝。加之
记¶ 第 623b 页 X73-0623.png
殿舍庄严。群灵托迹。慕之者可望而不可即。能至而
不能止。信目前之真境。人世之蓬壶。藉能顿解天叨。
坐隳桎梏。何必驾长虹而挟羽翰。假安期而探秘术
者哉。无建立功德。自与山海共之。又焉用记。乃为之
铭曰。

天地肇育。山川是府。群灵以归。众甫之祖。唯山之高。
唯海之深。允兹上帝。实梁苦津。绀殿峥嵘。白云缭绕。
为彼瞻依。斯民之保。莫匪尔功。莫匪尔德。志彼餐霞。
尘机永息。仰矣穹苍。俯兮谷王。配言圣寿。亿兆无疆。

** 重修灵山大觉禅寺记

即墨当三齐之东。披山带海。是称雄邑。左天柱而右
马岭。俯华楼而负灵山。殊大观焉。灵山去治北三十
里。颠有大觉寺。盖唐宋古刹。其来湮没不可考。至我
 明成化閒。始迁山之北麓。当社之乾肘。故里俗休
祥。以之岁久。殿堂日就倾𡉏。法身颓然荒草中。里人
张某辈。聚族而谋之曰。大觉。吾之望刹也。忆昔盛时。
晨钟夕梵。惺吾之昏。督吾之勤。吾生是赖。今阒然矣。
谁为吾津梁之。非大善知识。又无以自树立。乃佥议。
礼请桂峰禅师尸之。禅师讳性香。先出平度巨族。少
负奇气。为人魁梧倜傥。始从学周孔家言。自视生如
浮切。有志方外。少焉弃所习。扣黄老逃形之术。乃曰。
犹在炉锤閒耳。遂矢心释氏。礼邑之某寺某师。巳而。
蹑屩担簦西游上国。初从曙堂晓法师。受天台贤首
宗旨。再参少室小山书禅师。传达摩心印。学究华梵。
记¶ 第 623c 页 X73-0623.png
宗通性相。一时义学之士。莫不虚左敛衽。遂东归旧
业。隐约数年。闻有兹山之请。忻然起曰。昔吾大觉氏
降迹灵山。法幢竖而邪风坠。吾志在是矣。即杖锡至
院。披草莱。剪荆棘。日与诸弟子讲明所业。未期年。道
风大振。邪宗异端。及门挥斥而规正者。不可胜计。师
自居是。孜孜建立。捐衣钵。节饮食。焦唇沥胃。储积数
年。计资若干。乃出与张子辈搆材鸠役。开林拓土。以
某年某月首。某年某月落成。殿堂廊庑。方丈厨库。山
门钟鼓。百凡具备。飞晕夺目。焕然一新。为墨之巨丽
焉。余癸未夏。避名海上。访师于灵山之下。因属余为
记。尝试论之曰。齐俗尚功利。喜誇诈。自古概称之矣。
然其民性。郭朴可教。故曰一变而至鲁。再变而至道
也。吾佛氏远自西竺。来至东夏。以及九州之外。教法
流布寰区。千有馀年。历观方策所载。于齐之东。则蔑
无一人。其俗之功利誇诈。岂天性然哉。盖未善导之
耳。禅师承百世之弊。起偏僻之隅。苦心励志。以吾道
任。孑然而立。不数年閒。顿令改观。东海洋洋。是称佛
国之风。可谓一变而至道。极其速化者也。后之居是
刹者。安禅宴寂。朝参莫礼。将以祝吾 君。福吾民。衍
慈风于亿世。辉佛日于重昏。使后之睹是刹者。即事
明心。望风易虑。阐玄音于绝响。辟枳棘于康衢。则是
师之法身。常住于溪声山色中也。余方抱幽忧之病。
且与师先后步武寂场。故详为之记。

** 旃檀如来藏因缘记(并赞)
记¶ 第 624a 页 X73-0624.png

震旦财富聚东南。而钜商大贾称渊薮。歙郡之溪南。
吴氏最著。康虞居士生长其閒。独杰然志向上事。苟
非夙习般若根深。安能抽莲花于欲泥耶。士久执业
达观禅师。是于法门有闻。余向深知而未见也。乙未
冬。余将之雷阳。道过真州。居士延之丈室。偶出旃檀
如来藏。瞻礼之。其藏本以海岸栴檀香一枝。高五寸。
径二寸许。中分为二。裂而为三。镂诸佛如来秘密藏。
其像二百有奇。通为十方佛刹。含摄其中。其裂整半。
最下半寸许。刊七宝池。池中莲花閒数。白鹤孔雀鹦
鹉舍利共命等鸟。状如巨蚁。充杂花閒。池上峙金刚
台于莲花中。栏楯行列。亦高半寸许。台上结金刚座。
卫之以二力士。次第三级。级置楼阁一重。下二七楹。
上一五楹。各高一寸许。中央设毗卢主佛一尊。身量
如榄核。伴佛十一。先后围绕。以象八方上下。二重阁
中。亦各设伴佛十五。以象上下。二方證法者。此上馀
寸半许。其状如空。空云重叠。每列十佛。共三十躯。以
象此方主刹。三世十方云来集也。其两边柱阔二分
许。竖镂香水海云。云中星罗十佛。以像伴刹围绕者。
各各身量大小。如菽如麦。举皆鳞次重重。以彰无尽。
此正半也。其次半又分为二。即为两门。阖则为一。辟
而为三。以象总持。制与正等。其最下方。与莲华海会
相若。则各镂二宝舟。舟中各坐五大士。合而为十。以
象十地菩萨。济度五浊恶世者。此上楼台三重。每重
两瓣。各列八佛。共四十八。以象大愿。此上与虚空等。
记¶ 第 624b 页 X73-0624.png
亦各云中列十五佛。合为三十。以象他方伴刹。三世
十方云来集也。阁外有诸天八部。持香华云。冉冉而
来。各各种种吉祥供养。轮围边辐。诸宫殿云。充满罗
列。其异生众。内外杂沓。合三十二。以象随应。诸如是
等。身量各有差。如芒如芴。咸皆合掌相向。曲尽威神。
至若楼阁庄严。微妙纤悉。靡不具足。不可名言。总之
圆裹十虚。包容三世。取象三德秘藏焉。主伴重重。如
琉璃瓶。盛多芥子。无边海会。炳然现于方寸之中。此
其幢也。其下建立香水海中。七宝轮围众山之上。山
高二寸许。七宝閒错。以为庄严。海水漩澓。金沙布底。
宛若惢香。娑竭跋陀二龙王。从海涌出。手执香花。而
作供养。以摩尼宝云。而覆其上。种种杂宝而校饰之。
云中结一龛室。高寸许。安置毗卢变象。三首六臂。坐
莲花台。端严自在。以象尊特。总之佛境重重。精严妙
丽。居然广大佛刹。摄入方寸閒。此皆状其可状。而不
能状非可状也。尝闻诸佛神力。不可思议。众生业行。
不可思议。今以不可思议业力。而作难思之佛事。观
此雕镂密致之技。深有不可得而思议者矣。识者谓
非神力。不能致此美观。余谓不然。夫圣人所作。常为
一事。大都因物设象。因象见心。故枣柏论大经。历事
表法。深有旨哉。然以旃檀象法身。盖取清远潜通。深
入无閒之意耳。故曰。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良以
众生本有法身。为无明业力所薰。变成五蕴幻身。故
于日用而不觉。沈冥久矣。殊不知方寸觉心。含摄难
记¶ 第 624c 页 X73-0624.png
思佛事也。余观作者。特以旃檀五寸而表示之。然离
之为三。合而为一。重重佛境。具在其中。正令观者心
存目想。即此五蕴幻妄身心。于一念顷。顿见本真。薰
变三毒。而为三德秘藏。直使十方佛土。了然心目閒
也。嗟乎。观者苟能藉此薰修。一旦转变自在。睹华藏
于目前。见法身于当下。斯则作者神力。大有不可思
议者存焉。原此幢。不知所由来。意非天府不能有。向
在居士从子家藏久矣。余谓是必出于西域。巧幻术
者之手。或自晋唐梵师所持来者。想至宋末散失。流
落江南民閒。沿缘今日。以得现身于居士前耶。不然。
何以有此。噫。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居士得此。
岂非慈善根力。所摄持耶。非苟然也。余瞻礼殷勤。庆
跃不巳。故详记始末。以俟观者。冀即境明心。以作金
刚种子。斯则居士贾于佛性海中。转为度生事业矣。
异日傥能破一微尘。而出大千经卷。不独以见作者
之心。将亦自知功德妙利。较之区区毫末。大有不可
得而思议者焉。余欲重宣其意。以偈赞曰。

诸佛妙法身。堕在五蕴中。广大神通力。变为妄想业。
流转生死海。荼毒苦无涯。爰有大智人。巧施方便力。
乃以旃檀香。修成秘密藏。无量诸佛境。含摄在其中。
种种妙庄严。不可思议者。我今观此幢。居然华藏海。
只在一微尘。含大千经卷。况以五寸香。而不具法界。
唯以智眼观。了此难思业。摄念楼阁前。愿见诸佛境。
借此弹指力。其门忽然开。顿见虚空中。充满十方刹。
记¶ 第 625a 页 X73-0625.png
始知眉睫閒。方寸觉心地。现此希有相。不生奇特想。
丈夫善勇猛。而于五欲中。力破生死关。如莲花出水。
能以功德财。建此难思事。安置生死堀。为出世因缘。
日用当现前。明暗不舍离。不动跬步閒。遍参众知识。
无量法门海。摄在一微尘。愿转此法轮。直至未来际。
见闻瞻礼者。赞叹及称扬。一念随喜心。顿成无上种。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