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1a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一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校
序
**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院序(圜中作)
圣天子在宥之二十三年。以四方饥馑。东西多故。司
农告匮。 命大开恩例。令草野之民。凡有怀材抱艺。
愿效一割之用者。听循例输粟。各授职有差。无论方
之内外。即二氏之徒亦预焉。无尽上人。晋平阳杨氏
子。蚤岁。祝发于郡之净土院。每志向上。乃担簦百城。
遍参知识。调练牛峰。发明少室。遁迹终南。接纳五顶。
结法社五十三人。穷教海一十二部。究彻一心。备历
万行。因过故里。其乡宰官长者居士四众人等。愿请
说法。乃各捐金。遵 明例输。授僧录觉义。为净土院
住持。上赖 国家名器。为护法地。将以广布津梁。大
开觉路。都城名蓝知识。若净庵洁上人辈。咸为一方
法道贺。乞不慧为文。以赠之曰。闻大雄氏之御世也。
迹现迦维。道被三界。其设教也。主清净出世。以广大
圆融。无不含摄。故不择类而应身。在随方而利物。机
感交映。如水澄月现。不涉思惟。若观音之普门。善财
之遍礼。由是观之。其出世之法。果离世哉。故不坏假
名而说实相者。妙在圆悟一心。顿融万法。即世谛而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校
序
**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院序(圜中作)
圣天子在宥之二十三年。以四方饥馑。东西多故。司
农告匮。 命大开恩例。令草野之民。凡有怀材抱艺。
愿效一割之用者。听循例输粟。各授职有差。无论方
之内外。即二氏之徒亦预焉。无尽上人。晋平阳杨氏
子。蚤岁。祝发于郡之净土院。每志向上。乃担簦百城。
遍参知识。调练牛峰。发明少室。遁迹终南。接纳五顶。
结法社五十三人。穷教海一十二部。究彻一心。备历
万行。因过故里。其乡宰官长者居士四众人等。愿请
说法。乃各捐金。遵 明例输。授僧录觉义。为净土院
住持。上赖 国家名器。为护法地。将以广布津梁。大
开觉路。都城名蓝知识。若净庵洁上人辈。咸为一方
法道贺。乞不慧为文。以赠之曰。闻大雄氏之御世也。
迹现迦维。道被三界。其设教也。主清净出世。以广大
圆融。无不含摄。故不择类而应身。在随方而利物。机
感交映。如水澄月现。不涉思惟。若观音之普门。善财
之遍礼。由是观之。其出世之法。果离世哉。故不坏假
名而说实相者。妙在圆悟一心。顿融万法。即世谛而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1b 页 X73-0611.png
證真如。因众行而跻极果。固不以端居无为。沈酣寂
灭者为得。爰自法派东流。由汉迄今二千馀载。无论
象教遐敷。即依法修持。权实并运。而彰明其道者。又
非一也。故历代君天下者。崇其教。重其人。其制不一。
惟我 圣祖神宗。创业垂统。其法度品详。该罗纤悉。
其徒繁衍。乃立官以纲领之。两京设僧录。以统诸郡
邑。郡邑各设僧纲。正会。以领诸寺。其品有差。选道行
俱优者。次第授职。各有攸司。所以然者。盖藉世法。以
护持佛法。正要即世谛。而證真谛。尸其任者。大都以
弘法利生为能事。即古以道扇一方者为之。殆非以
名位为荣也。今无尽上人。抗志尘表。迹超方外。其所
以发明向上第一义谛者。固在所秘。即其四众归望
之诚。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岂无实而然哉。是必有过
人之行。讵可以执假名而昧实相者比耶。经云。若以
音声色相求法者。非见法也。余故曰。今此四众。若以
声色求菩提。有负上人。上人若执假名而说法。有负
四众。闻之负师者堕。负众者慢。有一于此。又何以明。
佛日。报 朝廷护法之恩乎。上人行矣。傥道经金色
世界。其以毗耶病叟之言。质诸曼室。将以普告大众。
愿各各即假名而證实相。藉此津梁。顿超彼岸也。时
诸比丘。闻此语巳。作礼而去。
** 送建上人游八桂序
上人出家有年。始因参老人发无上菩提之心。比与
诸同业。延欧伯羽氏。共结昙花社于菩提树。借庇荫。
灭者为得。爰自法派东流。由汉迄今二千馀载。无论
象教遐敷。即依法修持。权实并运。而彰明其道者。又
非一也。故历代君天下者。崇其教。重其人。其制不一。
惟我 圣祖神宗。创业垂统。其法度品详。该罗纤悉。
其徒繁衍。乃立官以纲领之。两京设僧录。以统诸郡
邑。郡邑各设僧纲。正会。以领诸寺。其品有差。选道行
俱优者。次第授职。各有攸司。所以然者。盖藉世法。以
护持佛法。正要即世谛。而證真谛。尸其任者。大都以
弘法利生为能事。即古以道扇一方者为之。殆非以
名位为荣也。今无尽上人。抗志尘表。迹超方外。其所
以发明向上第一义谛者。固在所秘。即其四众归望
之诚。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岂无实而然哉。是必有过
人之行。讵可以执假名而昧实相者比耶。经云。若以
音声色相求法者。非见法也。余故曰。今此四众。若以
声色求菩提。有负上人。上人若执假名而说法。有负
四众。闻之负师者堕。负众者慢。有一于此。又何以明。
佛日。报 朝廷护法之恩乎。上人行矣。傥道经金色
世界。其以毗耶病叟之言。质诸曼室。将以普告大众。
愿各各即假名而證实相。藉此津梁。顿超彼岸也。时
诸比丘。闻此语巳。作礼而去。
** 送建上人游八桂序
上人出家有年。始因参老人发无上菩提之心。比与
诸同业。延欧伯羽氏。共结昙花社于菩提树。借庇荫。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1c 页 X73-0611.png
日就清凉之乐。每月半旬。请老人坐树下。据菩提座。
挥麈为众说修习趣进。无上菩提之法行。自春徂夏。
巳四越月矣。上人作礼。言将往八桂。访故人于青山
白云之閒。且因行脚随方。遇缘而度。欲令闻者。见者。
皆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出世津梁之初步也。老人欢
喜而语之曰。善哉佛子。应知诸佛菩萨。凡有所作。常
为一事者。谓以此菩提心。教化众生。故为一大事也。
即出生入死。因此缘此。除此一事。更无馀事。虽身经
险道。备历三途。但有能使一人发菩提心者。即婴众
苦。亦所甘心。故圣人所行不虚。其事皆实。以世出世
閒。无有一法。过此菩提心。行此菩提行。作此菩提事
者也。所言菩提者。乃梵语也。此云觉也。觉者。乃一切
众生本有之佛性。灵知寂照。故曰真觉。了然自悟。故
名独觉。朗然大彻。照破重昏。故称大觉。日用而不知。
故云不觉。不觉则为凡民。凡民即众生也。以众生。各
各具此灵觉之性。第日用而不知。嗟乎。具有而不自
知。可不哀与。不知即不能用。不能用。则如持珠作丐。
怀宝迷方。枉受辛苦。驱驰生死。甘堕苦海。可不哀与
是故圣人不哀其所不哀。特哀其可哀。所以出现世
閒。种种方便。而开导之。所谓自觉而能觉他。即先觉
觉后觉也。夫自觉者。则于物不迷。觉他者。则于物不
弃。不迷则会物归已。不弃则舍已从人。由归已则不
见有物。从人则不见有已。不有物。则万物皆妙。不有
已。则一已非真。知已非真。则已即物。知物皆妙。则物
挥麈为众说修习趣进。无上菩提之法行。自春徂夏。
巳四越月矣。上人作礼。言将往八桂。访故人于青山
白云之閒。且因行脚随方。遇缘而度。欲令闻者。见者。
皆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出世津梁之初步也。老人欢
喜而语之曰。善哉佛子。应知诸佛菩萨。凡有所作。常
为一事者。谓以此菩提心。教化众生。故为一大事也。
即出生入死。因此缘此。除此一事。更无馀事。虽身经
险道。备历三途。但有能使一人发菩提心者。即婴众
苦。亦所甘心。故圣人所行不虚。其事皆实。以世出世
閒。无有一法。过此菩提心。行此菩提行。作此菩提事
者也。所言菩提者。乃梵语也。此云觉也。觉者。乃一切
众生本有之佛性。灵知寂照。故曰真觉。了然自悟。故
名独觉。朗然大彻。照破重昏。故称大觉。日用而不知。
故云不觉。不觉则为凡民。凡民即众生也。以众生。各
各具此灵觉之性。第日用而不知。嗟乎。具有而不自
知。可不哀与。不知即不能用。不能用。则如持珠作丐。
怀宝迷方。枉受辛苦。驱驰生死。甘堕苦海。可不哀与
是故圣人不哀其所不哀。特哀其可哀。所以出现世
閒。种种方便。而开导之。所谓自觉而能觉他。即先觉
觉后觉也。夫自觉者。则于物不迷。觉他者。则于物不
弃。不迷则会物归已。不弃则舍已从人。由归已则不
见有物。从人则不见有已。不有物。则万物皆妙。不有
已。则一已非真。知已非真。则已即物。知物皆妙。则物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2a 页 X73-0612.png
即真。即物即真。则物非物。而已非已矣。物我皆非。去
来无相。万缘冥寂。一道虚閒。此大觉氏之心宗。诸菩
萨之妙行也。如此则二觉具。二利足。是所谓以寂灭
行。现诸威仪。随事利他。而为菩提妙行者也。否则驱
驰险道。跋涉山川。劳筋骨。苦形体。增热恼。损善根。长
苦趣。而非所以成就菩提。教化众生之事业也。上人
行矣。溯流而上者。苍苍云山。满目皆真境。猿啼鹤唳。
满耳皆真经。獞猺猩猩。所遇皆真佛。水流风动。皆广
长舌。天青月白。皆清净身。如是而觉。则处处菩提场。
步步极乐国。念念皆真修。事事皆真行。又何计其世
出世閒之分。自利利他之别哉。上人能信能受老人
之言乎。傥有所疑。路经湘山。请以质之无量寿佛。
** 寿僧纲一山敬上人序
余被放岭海之四年。己亥。秋七月望。乃法性寺住山
僧纲。一山敬上人。六十有一岁也。尔时城中宰官居
士。及诸比丘四众人等。各持香花而作供养。以祝上
人。时属休夏自恣。上人亦建盂兰法会饭十方僧。效
目连故事。以此为报亲恩。酬罔极也。余时为众讲楞
伽新经罢。正以此为佛事。闻上人发如是心。欢喜赞
叹。而作是言曰。夫世人之寿。不出我人众生。所谓寿
者相也。吾佛不取。而僧亦不住。然佛所取者慧命。所
住者法腊。故古之高僧。曰世寿。又曰法腊。盖不拘岁
年。而以初入受持戒品。三月安居。戒体无亏为一腊。
由以腊不以年。故有年高而腊少者。有童年而耆寿
来无相。万缘冥寂。一道虚閒。此大觉氏之心宗。诸菩
萨之妙行也。如此则二觉具。二利足。是所谓以寂灭
行。现诸威仪。随事利他。而为菩提妙行者也。否则驱
驰险道。跋涉山川。劳筋骨。苦形体。增热恼。损善根。长
苦趣。而非所以成就菩提。教化众生之事业也。上人
行矣。溯流而上者。苍苍云山。满目皆真境。猿啼鹤唳。
满耳皆真经。獞猺猩猩。所遇皆真佛。水流风动。皆广
长舌。天青月白。皆清净身。如是而觉。则处处菩提场。
步步极乐国。念念皆真修。事事皆真行。又何计其世
出世閒之分。自利利他之别哉。上人能信能受老人
之言乎。傥有所疑。路经湘山。请以质之无量寿佛。
** 寿僧纲一山敬上人序
余被放岭海之四年。己亥。秋七月望。乃法性寺住山
僧纲。一山敬上人。六十有一岁也。尔时城中宰官居
士。及诸比丘四众人等。各持香花而作供养。以祝上
人。时属休夏自恣。上人亦建盂兰法会饭十方僧。效
目连故事。以此为报亲恩。酬罔极也。余时为众讲楞
伽新经罢。正以此为佛事。闻上人发如是心。欢喜赞
叹。而作是言曰。夫世人之寿。不出我人众生。所谓寿
者相也。吾佛不取。而僧亦不住。然佛所取者慧命。所
住者法腊。故古之高僧。曰世寿。又曰法腊。盖不拘岁
年。而以初入受持戒品。三月安居。戒体无亏为一腊。
由以腊不以年。故有年高而腊少者。有童年而耆寿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2b 页 X73-0612.png
者。凡重腊。是以戒为本也。以戒为本。即佛之慧命所
系矣。是故戒根净。则慧命朗。戒本固。则慧命长。经云。
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数。且佛寿无量。而曰。才登戒
品。即顿获之。岂不以自性清净而为佛。达自性清净
而为僧耶。所谓续佛慧命。以是故耳。惟吾佛说法四
十九年。末后拈花。以正法眼藏。付大迦叶。二十八传。
至菩提达摩。达摩航海而来。初至五羊。先是宋求那
跋陀。𢹂楞伽四卷至。即建创戒坛于其地。达摩来必
依止之。及传二祖。且指楞伽为心印。及智药携菩提
树来。栽于坛侧。且曰。百六十年。有肉身大士于此树
下出家。演最上乘。及六祖果发迹于斯。若合符节。迄
今宗分五派。道被寰中。皆以此寺为初地。即达摩之
道法不泯。六祖之真身犹存。岂非以戒根坚固。慧命
延长。由古及今。以至永永无穷耶。故经云。佛子住此
地。即是佛受用。今上人住此地。统此僧。见六祖如生。
岂小缘哉。余初入粤。至其寺。叩其门。至再呼而不应
者。今予居此不三年。而诸僧济济。一时翕然。无论老
幼。皆发菩提心。焕然一新耳目。是岂诸人佛性。昔无
而今适有耶。盖佛性人人本具。但无知识开导耳。开
导之功。又在主之者力行。则四众欢感。如时雨降。油
然荣茂。而不自知其然矣。今上人年六十一。一旦发
如是心。作如是行。以佛事而报亲恩。以净戒而为寿
本。又能亲近知识。随顺修行。后之弟子。苟观上人心。
效上人行。从少至老。由子及孙。如此则化化无穷。源
系矣。是故戒根净。则慧命朗。戒本固。则慧命长。经云。
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数。且佛寿无量。而曰。才登戒
品。即顿获之。岂不以自性清净而为佛。达自性清净
而为僧耶。所谓续佛慧命。以是故耳。惟吾佛说法四
十九年。末后拈花。以正法眼藏。付大迦叶。二十八传。
至菩提达摩。达摩航海而来。初至五羊。先是宋求那
跋陀。𢹂楞伽四卷至。即建创戒坛于其地。达摩来必
依止之。及传二祖。且指楞伽为心印。及智药携菩提
树来。栽于坛侧。且曰。百六十年。有肉身大士于此树
下出家。演最上乘。及六祖果发迹于斯。若合符节。迄
今宗分五派。道被寰中。皆以此寺为初地。即达摩之
道法不泯。六祖之真身犹存。岂非以戒根坚固。慧命
延长。由古及今。以至永永无穷耶。故经云。佛子住此
地。即是佛受用。今上人住此地。统此僧。见六祖如生。
岂小缘哉。余初入粤。至其寺。叩其门。至再呼而不应
者。今予居此不三年。而诸僧济济。一时翕然。无论老
幼。皆发菩提心。焕然一新耳目。是岂诸人佛性。昔无
而今适有耶。盖佛性人人本具。但无知识开导耳。开
导之功。又在主之者力行。则四众欢感。如时雨降。油
然荣茂。而不自知其然矣。今上人年六十一。一旦发
如是心。作如是行。以佛事而报亲恩。以净戒而为寿
本。又能亲近知识。随顺修行。后之弟子。苟观上人心。
效上人行。从少至老。由子及孙。如此则化化无穷。源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2c 页 X73-0612.png
源不竭。万一有六祖者出。翻然如昔之盛时。则此法
中兴之机。又在今日。上人功德无量。即上人之慧命
无穷矣。又岂以区区世寿为匹哉。乃命弟子通岸居
士欧起鸿辈。各持香花。重宣此义。为上人寿。
** 送蕴素稳禅人还金山序
余少负远游之志。以病未能。隆庆己巳。买舟过金山。
余爱其万里江流。拳石撑空。孤标独立。真若丈夫。挺
然顶天立地气象。山主同公旻公[款-士+止]余。居二载。诸弟
子从游者众。每饭食之馀。与一二高士。振衣濯足于
高空明月之下。秋水长天。空洞一色。真若履玻瓈而
临县镜。自尔一别。四十馀年。恍忽思之。端若梦事。深
沈瘴海。十有二年。饮蛮烟而餐毒雾。驰火宅而坐炎
蒸。每一兴怀。则肌肤生粟。毛骨清凉。时特以此片石
长流。枕漱于蘧庐垒壁之閒。为消尘解烦之利剂也。
惜乎远隔万里。亲旧凋疏。音问寥阔。尝念妙高峰顶。
善财石上。月色潮声。可似当年风味否。然亦无从问
讯也。丁未春莫。予蒙 恩在宥。走端州谒制府。奉檄
雷阳。以了前件。归五羊。谒臬司。以听从事。维舟珠江
之浒。适有上人。从豫章持大参丁公书来谒。开函亟
读。知为金山虚舟鋐公之孙也。予感旧兴怀。诚所谓
喜心倒剧。呜咽沾巾者也。嗟乎。人生一世。岁月迁讹。
回首人閒。居然梦幻耳。余事竣还山。稳公相随曹溪。
今且言归。余因叙往事。记别后之怀。以谢诸故人。且
托问讯于山灵海若。余将返棹杨子江头。重访三山
中兴之机。又在今日。上人功德无量。即上人之慧命
无穷矣。又岂以区区世寿为匹哉。乃命弟子通岸居
士欧起鸿辈。各持香花。重宣此义。为上人寿。
** 送蕴素稳禅人还金山序
余少负远游之志。以病未能。隆庆己巳。买舟过金山。
余爱其万里江流。拳石撑空。孤标独立。真若丈夫。挺
然顶天立地气象。山主同公旻公[款-士+止]余。居二载。诸弟
子从游者众。每饭食之馀。与一二高士。振衣濯足于
高空明月之下。秋水长天。空洞一色。真若履玻瓈而
临县镜。自尔一别。四十馀年。恍忽思之。端若梦事。深
沈瘴海。十有二年。饮蛮烟而餐毒雾。驰火宅而坐炎
蒸。每一兴怀。则肌肤生粟。毛骨清凉。时特以此片石
长流。枕漱于蘧庐垒壁之閒。为消尘解烦之利剂也。
惜乎远隔万里。亲旧凋疏。音问寥阔。尝念妙高峰顶。
善财石上。月色潮声。可似当年风味否。然亦无从问
讯也。丁未春莫。予蒙 恩在宥。走端州谒制府。奉檄
雷阳。以了前件。归五羊。谒臬司。以听从事。维舟珠江
之浒。适有上人。从豫章持大参丁公书来谒。开函亟
读。知为金山虚舟鋐公之孙也。予感旧兴怀。诚所谓
喜心倒剧。呜咽沾巾者也。嗟乎。人生一世。岁月迁讹。
回首人閒。居然梦幻耳。余事竣还山。稳公相随曹溪。
今且言归。余因叙往事。记别后之怀。以谢诸故人。且
托问讯于山灵海若。余将返棹杨子江头。重访三山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3a 页 X73-0613.png
故事。幸为驱风伯以清江流。埽浮云而放明月。延我
于妙高台上。坐楞伽室。以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了
苏公与张方平未了公案。稳公持此。其无乾没于饭
箩瓦钵閒也。傥有问者。为我报道。今巳须发皤然。无
复似当年粥饭气矣。
** 送吴将军还越序
将军少从父行入粤。志在疆场。经涉山海。捣平寇盗。
无役不有。无战不克。视险如夷。复渊如陵。凡诸岛酋。
情形备殚。东倭发难。谈者望重溟若登九天。视其𦦨
如入火聚。两粤节制司马公。日与群僚计画。咸束手
无策。时荐将军往侦之。具得底里。东事遂以平。还报
业巳失故主。将军功竟无以自鸣。惟步趋行伍。无复
敢言天下事矣。然皆上下举知将军能。卒不能以振
将军也。每遇盗贼盘错。则当事者。莫不力言将军将
军。恨不以将军坐隗上。事既则曰。非我不能也。时若
有言将军者。则亦皆曰。将军将军哉。故将军竟以名
生忌。以能致祸。几不免者数矣。时则向之称将军将
军者。则又皆以绳墨自多。且恐入将军不深也。呜呼。
世故如此。岂复敢言丈夫事哉。南夷犯顺。诸肉食者
色皆墨。将军时在囹圄中。予思有以任疆场之肩负
者。舍将军指不再屈。遂力请出将军。多方调护。置之
前锋。将军犯重涛。陟峻岭。连战及花封。攻巢破穴。杨
大将军知将军。故不蔽其能。而斩馘俘掳之功。最于
行閒。将军竟以忘身一创。心膂俱竭。事竣。一病而死
于妙高台上。坐楞伽室。以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了
苏公与张方平未了公案。稳公持此。其无乾没于饭
箩瓦钵閒也。傥有问者。为我报道。今巳须发皤然。无
复似当年粥饭气矣。
** 送吴将军还越序
将军少从父行入粤。志在疆场。经涉山海。捣平寇盗。
无役不有。无战不克。视险如夷。复渊如陵。凡诸岛酋。
情形备殚。东倭发难。谈者望重溟若登九天。视其𦦨
如入火聚。两粤节制司马公。日与群僚计画。咸束手
无策。时荐将军往侦之。具得底里。东事遂以平。还报
业巳失故主。将军功竟无以自鸣。惟步趋行伍。无复
敢言天下事矣。然皆上下举知将军能。卒不能以振
将军也。每遇盗贼盘错。则当事者。莫不力言将军将
军。恨不以将军坐隗上。事既则曰。非我不能也。时若
有言将军者。则亦皆曰。将军将军哉。故将军竟以名
生忌。以能致祸。几不免者数矣。时则向之称将军将
军者。则又皆以绳墨自多。且恐入将军不深也。呜呼。
世故如此。岂复敢言丈夫事哉。南夷犯顺。诸肉食者
色皆墨。将军时在囹圄中。予思有以任疆场之肩负
者。舍将军指不再屈。遂力请出将军。多方调护。置之
前锋。将军犯重涛。陟峻岭。连战及花封。攻巢破穴。杨
大将军知将军。故不蔽其能。而斩馘俘掳之功。最于
行閒。将军竟以忘身一创。心膂俱竭。事竣。一病而死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3b 页 X73-0613.png
者几矣。由是而知将军数亦奇矣。将军至是。亦深知
其不偶也。乃负妻戴子而归。将为五湖之游矣。将军
尘埃中人也。余非以意气许可将军者。盖蟷蠰怒臂
以当车辙。孰不知其力不足哉。然而一怒以当之。非
在力也。余以是知将军。若九方之相马。岂可以牝牡
骊黄以尽其质哉。余以是感慨世之皮相者。规规乎
毛色之閒。非余所以称将军也。行过曹溪。将别余。适
遇于江上。留连信宿。乃为诗以言别。非以将军能高
举也。辞不及意。笑不在言。
** 周子悟一篇序
周子希颜。字如愚。泰和人。三世孤贫笃孝。苦心堪舆。
海内名公大人。莫不折节倾心。信若谷响。以其言有
徵。而事不爽。故听若声音。奇验非一。己卯秋杪。因韶
太守任使君入曹溪。曹溪为六祖大师法身住处。其
山创开于梁初。神僧智药大师。谓与西天宝林无异。
不世道场也。余以凋弊窃疑之。质诸周子。周子曰。阴
阳不经故也。以其左来而右去。故始大而终小。即此
一言。疑滞顿释。由是而知周子之言形家。非直形也。
及出悟一诸篇。益见周子之得于自性之真。特藉形
以发其奥耳。尝读王维诗云。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
中。且眼不能著纤尘。而曰容山河。法身不可以色相。
而曰包世界。繇是观之。又奚可形色言之哉。此理之
微。诫不可言传。而在妙悟。故周子之论山川。必本诸
真气。真气聚而成形。譬若人身。必有周身之血脉。脉
其不偶也。乃负妻戴子而归。将为五湖之游矣。将军
尘埃中人也。余非以意气许可将军者。盖蟷蠰怒臂
以当车辙。孰不知其力不足哉。然而一怒以当之。非
在力也。余以是知将军。若九方之相马。岂可以牝牡
骊黄以尽其质哉。余以是感慨世之皮相者。规规乎
毛色之閒。非余所以称将军也。行过曹溪。将别余。适
遇于江上。留连信宿。乃为诗以言别。非以将军能高
举也。辞不及意。笑不在言。
** 周子悟一篇序
周子希颜。字如愚。泰和人。三世孤贫笃孝。苦心堪舆。
海内名公大人。莫不折节倾心。信若谷响。以其言有
徵。而事不爽。故听若声音。奇验非一。己卯秋杪。因韶
太守任使君入曹溪。曹溪为六祖大师法身住处。其
山创开于梁初。神僧智药大师。谓与西天宝林无异。
不世道场也。余以凋弊窃疑之。质诸周子。周子曰。阴
阳不经故也。以其左来而右去。故始大而终小。即此
一言。疑滞顿释。由是而知周子之言形家。非直形也。
及出悟一诸篇。益见周子之得于自性之真。特藉形
以发其奥耳。尝读王维诗云。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
中。且眼不能著纤尘。而曰容山河。法身不可以色相。
而曰包世界。繇是观之。又奚可形色言之哉。此理之
微。诫不可言传。而在妙悟。故周子之论山川。必本诸
真气。真气聚而成形。譬若人身。必有周身之血脉。脉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3c 页 X73-0613.png
之融会而为穴。故凡人之生也。病苟砭得其穴。则足
以启死生。人之死也。葬若阡得其穴。则足以化凶吉。
固其理也。语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是则大地一形
也。阴阳一气也。死生一致也。以一气而视大地。则目
无全牛。以一穴而视死生。则脉无遗发。若从一叶以
视阳春。则化工不易一缕矣。由是而知周子之视形。
非在形也。在使其形者也。原夫四大各遍。五行互融。
皆本于性情。由性昧而为空。太极也。空暗而结色。四
大五形。于是乎变。形之本也。性变而成形。天地而位
矣。传曰。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此理之至也。内外五
行。原出于一。情与无情。共一体也。人之生也。动而有
知。得天地之中者。则于一身为聪明利达。故其死也。
静而有灵。得山川之和者。则于子孙致福寿康宁。天
人合德。其理至微。所云葬乘生气者。其是之谓乎。予
以是知世惑于堪舆。而妄为祸福之论者。皆不识一
之故也。周子之悟一。非特为形家言。而其术亦非为
求形者说。盖本诸身而求乎性也。故其名曰。悟一。旨
哉。是则有形之论。前无周子。不能发古人之秘。后无
周子。不能知阴阳之实。余谓其书可传。故三复深饫
而致意焉。特序以发之。
** 赠太和老人序
老人不知何许人。掀髯瑰玮。肩横一杖。足遍诸方。随
身佛事。到处指迷。见形而归心。聆音而解缚者。不知
其无量亿众矣。云行鸟飞。飘然度岭来游于粤。余睹
以启死生。人之死也。葬若阡得其穴。则足以化凶吉。
固其理也。语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是则大地一形
也。阴阳一气也。死生一致也。以一气而视大地。则目
无全牛。以一穴而视死生。则脉无遗发。若从一叶以
视阳春。则化工不易一缕矣。由是而知周子之视形。
非在形也。在使其形者也。原夫四大各遍。五行互融。
皆本于性情。由性昧而为空。太极也。空暗而结色。四
大五形。于是乎变。形之本也。性变而成形。天地而位
矣。传曰。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此理之至也。内外五
行。原出于一。情与无情。共一体也。人之生也。动而有
知。得天地之中者。则于一身为聪明利达。故其死也。
静而有灵。得山川之和者。则于子孙致福寿康宁。天
人合德。其理至微。所云葬乘生气者。其是之谓乎。予
以是知世惑于堪舆。而妄为祸福之论者。皆不识一
之故也。周子之悟一。非特为形家言。而其术亦非为
求形者说。盖本诸身而求乎性也。故其名曰。悟一。旨
哉。是则有形之论。前无周子。不能发古人之秘。后无
周子。不能知阴阳之实。余谓其书可传。故三复深饫
而致意焉。特序以发之。
** 赠太和老人序
老人不知何许人。掀髯瑰玮。肩横一杖。足遍诸方。随
身佛事。到处指迷。见形而归心。聆音而解缚者。不知
其无量亿众矣。云行鸟飞。飘然度岭来游于粤。余睹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4a 页 X73-0614.png
其短发萧骚。双瞳炯炯。烨若明星。声音如钟。听其议
论风生。机锋电捲。随其所应。而为现身说法。察其根
性。应以何法而得度脱。即其所应而度脱之。于儒则
揭尽性之旨。于老则启玄妙之枢。于释则无非佛事。
乃至邪魔外道。铁腹水潦。靡不迎刃摧锋。望旌息鼓。
故其道不虚授。言不虚发。如养由之射。师文之琴。拈
矢应弦。理徽出水。若此者。亦不计其几百千众矣。且
其胸次豁然。了无滞碍。其来不将。其去不留。如古所
称得无碍解脱者。非欤。余与老人。游戏于漭瀁之墟。
逍遥于旷荡之野。不知此身之在天地。外物之在此
身也。神怡心醉。如兀如痴。老人方将曳杖而游于寥
廓。余蘧然惊觉。追之水𨽗。乃歌以送之。歌曰。云之旌
兮前征。雷之鼓兮无声。风飘飘兮吹衣。树渺渺兮含
情。君之心兮不生。我所思兮神征。望不及兮天际。重
归来兮梦惊。
** 寿曹溪前住持东湖贤公八十一序
曹溪前住持东湖贤公。生于前丁亥岁。今历四百八
十甲子矣。七月二十三日。乃出胎时也。山中诸大弟
子。独称公为最上耆年。感公德教。素孚于众心。各各
欢喜。烧香散花。而作供养。一时作礼。请予作具寿因
缘以寿公。余欣然为众而作是言曰。夫寿者相。出于
我人众生也。故吾佛世尊。斥而不许。且云童寿。又云
无量寿。是又以独称何耶。盖童寿者。谓童年而有耆
德也。是以德。不以年。曰无量寿者。是以心不以形也。
论风生。机锋电捲。随其所应。而为现身说法。察其根
性。应以何法而得度脱。即其所应而度脱之。于儒则
揭尽性之旨。于老则启玄妙之枢。于释则无非佛事。
乃至邪魔外道。铁腹水潦。靡不迎刃摧锋。望旌息鼓。
故其道不虚授。言不虚发。如养由之射。师文之琴。拈
矢应弦。理徽出水。若此者。亦不计其几百千众矣。且
其胸次豁然。了无滞碍。其来不将。其去不留。如古所
称得无碍解脱者。非欤。余与老人。游戏于漭瀁之墟。
逍遥于旷荡之野。不知此身之在天地。外物之在此
身也。神怡心醉。如兀如痴。老人方将曳杖而游于寥
廓。余蘧然惊觉。追之水𨽗。乃歌以送之。歌曰。云之旌
兮前征。雷之鼓兮无声。风飘飘兮吹衣。树渺渺兮含
情。君之心兮不生。我所思兮神征。望不及兮天际。重
归来兮梦惊。
** 寿曹溪前住持东湖贤公八十一序
曹溪前住持东湖贤公。生于前丁亥岁。今历四百八
十甲子矣。七月二十三日。乃出胎时也。山中诸大弟
子。独称公为最上耆年。感公德教。素孚于众心。各各
欢喜。烧香散花。而作供养。一时作礼。请予作具寿因
缘以寿公。余欣然为众而作是言曰。夫寿者相。出于
我人众生也。故吾佛世尊。斥而不许。且云童寿。又云
无量寿。是又以独称何耶。盖童寿者。谓童年而有耆
德也。是以德。不以年。曰无量寿者。是以心不以形也。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4b 页 X73-0614.png
以其此心。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超四
时而不迁。括十方而无量。故古之真人。悟此心者。万
古不磨。千秋若在。是以吾佛。自谓我处灵鹫山。常在
而不灭。若吾师六祖。道骨凝然。法身常住。斯岂以形
骸之可拘拘。色相之可拟议者哉。是故吾徒为佛祖
儿孙者。端在悟明此心。不以世数为久近也。历观传
灯所载千七百人。尽出曹溪一脉。是皆悟明此心者。
故以心印心。如续长夜之灯。以證不生不灭之果。斯
实由生以入无生。因灭而至不灭。不灭则法性常生。
无生则真常寂灭。斯则寂灭而生。则无生不生。即生
而灭则灭而不灭。此实千圣之真传。一心之要旨也。
由是观之。则人同此心。心同此寿。无疑矣。惟公生于
曹溪。而长于法门。老于佛事。由先以已身为众身。故
今得以众寿为已寿。且兹山之众千人。人各有心。心
各其寿。诚以众寿寿公。则复以公寿寿众。如是展转
以历无穷。如以一灯传千灯。灯灯相续而无穷无尽。
此则众心之寿固无穷。而公之寿亦无量矣。以是而
知八十之年。如马体之一毛。太仓之一粟也。今也集
众心以祝公。期公以此心而为寿。以公之岁。岁岁如
今。寿公之人。人人不减。回睹世尊拈花之日非遥。六
祖挥麈之时不远。斯较童年而耆德者。犹以蚊睫而
注沧溟也。大众闻说。欢喜作礼。持此以寿。
** 赠良医杏山梁先生序
予放岭海十有八年。驱驰炎荒。饱饮瘴烟。顾有漏形
时而不迁。括十方而无量。故古之真人。悟此心者。万
古不磨。千秋若在。是以吾佛。自谓我处灵鹫山。常在
而不灭。若吾师六祖。道骨凝然。法身常住。斯岂以形
骸之可拘拘。色相之可拟议者哉。是故吾徒为佛祖
儿孙者。端在悟明此心。不以世数为久近也。历观传
灯所载千七百人。尽出曹溪一脉。是皆悟明此心者。
故以心印心。如续长夜之灯。以證不生不灭之果。斯
实由生以入无生。因灭而至不灭。不灭则法性常生。
无生则真常寂灭。斯则寂灭而生。则无生不生。即生
而灭则灭而不灭。此实千圣之真传。一心之要旨也。
由是观之。则人同此心。心同此寿。无疑矣。惟公生于
曹溪。而长于法门。老于佛事。由先以已身为众身。故
今得以众寿为已寿。且兹山之众千人。人各有心。心
各其寿。诚以众寿寿公。则复以公寿寿众。如是展转
以历无穷。如以一灯传千灯。灯灯相续而无穷无尽。
此则众心之寿固无穷。而公之寿亦无量矣。以是而
知八十之年。如马体之一毛。太仓之一粟也。今也集
众心以祝公。期公以此心而为寿。以公之岁。岁岁如
今。寿公之人。人人不减。回睹世尊拈花之日非遥。六
祖挥麈之时不远。斯较童年而耆德者。犹以蚊睫而
注沧溟也。大众闻说。欢喜作礼。持此以寿。
** 赠良医杏山梁先生序
予放岭海十有八年。驱驰炎荒。饱饮瘴烟。顾有漏形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4c 页 X73-0614.png
骸。自非金石。日见衰朽。诸病交作。癸丑夏六月。偶患
背疽若覆盂。楚痛难堪。医者束手。谈者皆推梁先生。
先生天性好饮。凡以病告。初不计利。终不伐功。居乡
里。循循谦让。有古人风。予病笃时。市人告予仆曰。闻
尊者恙。得梁先生即愈矣。言未讫。而先生到。若神灵
所邀。即请先生视之。曰此蜂窠疽也。形如蜂窦。窦。日
生三子。若日久则层叠侵骨。不可治矣。幸早发药可
无虑。先生治之之术多方。言痛痛止。言肿肿消。言腐
腐溃。随病应手。无不立效。药无金石。咸用众草。予视
先生之治病痬。洞见肺腑。技若弄丸。尅期收功。若有
神焉。初先生治数日。或举他医。先生欣然让之。无难
色。既而他医治不可。先生复来无异辞。是知艺高而
心虚。时从医未决请祷再三。独许先生。诚天假也。感
先生之治予病。因思古语。丈夫处世。达则为良相。不
达则为良医。方今天下之病。百孔千疮。不啻予之一
身也。医治者谁耶。即有卢扁之手。举之未必信。信之
而未必用。况讳疾忌医。欲求完复太和元气。而收回
生之功难矣。先生之活人若有神。回生之功非一。初
不责报。积为阴德。愿先生之子若孙。推先生之术以
治天下国家。应手而捷。则先生之泽流无穷。又不止
今日之活我。若人也。先生向未生子。医予之次月二
日。举一男。咸谓冥德之报也。故喜为先生贺。而赠之
以言。
** 别陈生明瞻序
背疽若覆盂。楚痛难堪。医者束手。谈者皆推梁先生。
先生天性好饮。凡以病告。初不计利。终不伐功。居乡
里。循循谦让。有古人风。予病笃时。市人告予仆曰。闻
尊者恙。得梁先生即愈矣。言未讫。而先生到。若神灵
所邀。即请先生视之。曰此蜂窠疽也。形如蜂窦。窦。日
生三子。若日久则层叠侵骨。不可治矣。幸早发药可
无虑。先生治之之术多方。言痛痛止。言肿肿消。言腐
腐溃。随病应手。无不立效。药无金石。咸用众草。予视
先生之治病痬。洞见肺腑。技若弄丸。尅期收功。若有
神焉。初先生治数日。或举他医。先生欣然让之。无难
色。既而他医治不可。先生复来无异辞。是知艺高而
心虚。时从医未决请祷再三。独许先生。诚天假也。感
先生之治予病。因思古语。丈夫处世。达则为良相。不
达则为良医。方今天下之病。百孔千疮。不啻予之一
身也。医治者谁耶。即有卢扁之手。举之未必信。信之
而未必用。况讳疾忌医。欲求完复太和元气。而收回
生之功难矣。先生之活人若有神。回生之功非一。初
不责报。积为阴德。愿先生之子若孙。推先生之术以
治天下国家。应手而捷。则先生之泽流无穷。又不止
今日之活我。若人也。先生向未生子。医予之次月二
日。举一男。咸谓冥德之报也。故喜为先生贺。而赠之
以言。
** 别陈生明瞻序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5a 页 X73-0615.png
万历初。余乞食长安市。会夷山陈先生。众中一见。即
识予为畸人。遂与莫逆。予时先知岭南有欧桢伯。与
先生同客燕市。自尔余谢人閒世。先生亦游宦途无
闻焉。丙申岁。余奉 诏遣岭南。二月至五羊。访先生
则成千古。时晤明瞻。为爱弟也。夷山先生。豪举超卓。
翩翩有出尘之思。明瞻则精敏沈潜。循循雅饬。溶溶
漠漠。澹然了无世俗态。余器重之。每见默无一语。且
于予言无不悦。及乃兄勋卿菜峰公挂冠归。卜西园
于龙津。与浮丘光禄惟吾王公密迩。时时招余斋食
两园之閒。一饭必以明瞻先。明瞻从二老无外游。惟
二老节义。为一代人伦冠。不独重岭南。明瞻生于重。
而长于重。且习于重。不独知所重。而固有所重也。明
瞻八岁能举子业。十岁能诵古文辞。其父见背。菜峰
公以子视之。及长。而菜公且投閒。日与明瞻讨论古
今上下人物。咸指其所重者𢌿之。以融其性习。此又
明瞻养得其重矣。无惑乎明瞻不屑屑以轻于浮俗
也。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知君子之学。
固以重为本也。尝试论之。人生之性也。本直质而无
伪。第以前识导情。浮华诱志。故本丧而质渝。明消而
暗长。是则不惟托根失地。抑为所附匪亲。故日流于
洼下。渟滀其污浊。致使不磷之体渐磨。不淄之质暗
垢。颠瞑而不寤。火驰而不返者。众矣。此圣人所以贵
亲仁。释老所以重离欲也。余目睹明瞻于此。十年如
一日。始终如一念。毁誉如一心。不以离合异情。不以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5b 页 X73-0615.png
去就贰志。即其攻苦茹淡。孝弟笃诚。此固天性良然。
而实以亲习有本。传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圣人
之学。得其重而轻则随之。专其静而噪则化之。此仲
尼轻不义之富贵如浮云。老薄万钟如敝屣也。苟能
得其重。则穷达一致。死生同条。古今一贯。以此足徵
方外之学非妄谈。西来之宗非迂怪也。余与明瞻游
一纪。未尝一言及于禅。以明瞻早以重自珍。又何禅
之有。今言别。亦不外此。明瞻志之。
** 方子振奕微后序
余少知方子振。童年以奕鸣而未见。及余乞食长安
市。所遇靡不亟称之。殊无议其短长者。私识其人。诚
若李本宁太史所言。非特奕也。及余被放岭海。丙午
秋杪。子振同萧观察来粤。过访曹溪。一见居然心镜
中人。异哉。乃出近与黄石甫所布奕微。余固不测识。
及观与萧公对局。则知子振之为奕。以道而进乎技
也。尝试论之。道在天地。凡得其精而神其化者。谓之
圣。道德无论巳。若夫艺者。左马以文圣。钟王以书圣。
芝素以草圣。何独艺。而技亦然。若市僚之丸。养由之
射。与秋之奕。诸皆有述焉。奕。争道也。凡争者。以名相
轧。轧则气胜而实德鲜。子振独不然。循循雅饬。不以
长自多。临局若无意。遇敌若不知。敌虚而必告以实。
处胜而若不争。意气閒閒。笑傲自适。胸次翛然。局若
澄波。心如皓月。机先而预定。神动而天随。客往而不
追。敌来而顺应。因是而知其微乎微矣。说者以奕喻
而实以亲习有本。传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圣人
之学。得其重而轻则随之。专其静而噪则化之。此仲
尼轻不义之富贵如浮云。老薄万钟如敝屣也。苟能
得其重。则穷达一致。死生同条。古今一贯。以此足徵
方外之学非妄谈。西来之宗非迂怪也。余与明瞻游
一纪。未尝一言及于禅。以明瞻早以重自珍。又何禅
之有。今言别。亦不外此。明瞻志之。
** 方子振奕微后序
余少知方子振。童年以奕鸣而未见。及余乞食长安
市。所遇靡不亟称之。殊无议其短长者。私识其人。诚
若李本宁太史所言。非特奕也。及余被放岭海。丙午
秋杪。子振同萧观察来粤。过访曹溪。一见居然心镜
中人。异哉。乃出近与黄石甫所布奕微。余固不测识。
及观与萧公对局。则知子振之为奕。以道而进乎技
也。尝试论之。道在天地。凡得其精而神其化者。谓之
圣。道德无论巳。若夫艺者。左马以文圣。钟王以书圣。
芝素以草圣。何独艺。而技亦然。若市僚之丸。养由之
射。与秋之奕。诸皆有述焉。奕。争道也。凡争者。以名相
轧。轧则气胜而实德鲜。子振独不然。循循雅饬。不以
长自多。临局若无意。遇敌若不知。敌虚而必告以实。
处胜而若不争。意气閒閒。笑傲自适。胸次翛然。局若
澄波。心如皓月。机先而预定。神动而天随。客往而不
追。敌来而顺应。因是而知其微乎微矣。说者以奕喻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5c 页 X73-0615.png
兵。余则谓奕可类禅。盖处乎不动。而运乎动者也。余
固谓子振之奕。以道而进乎技也。余观子振。非独技。
而其人亦然。老氏有言。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斯其品异。而技亦神矣。彼矜矜操刀而割者。又何
以称哉。予虽不知奕。今见子振对萧公局。愧不若浮
山之对欧阳公。因棋而说法也。
** 送坚音慈公住金沙东禅寺序
金沙东禅。古刹也。自达观大师重兴。弟子孙氏伯仲
创其始。太史王公成其终。先得浪崖耀公住持。庄严
毕备。乃联诸同志。结青莲社。背诵妙法华经。遵戒定
慧三学。以为梵行。不数年而能诵者。三十馀人。往耀
公与诸檀越。特建佛种堂。迎予休老。丙辰冬。予东游
而来。睹其规矩雅肃。安居精洁。四事丰美。人境俱佳。
为末法一最胜道场也。赞叹久之。予了达大师末后
因缘。即投老匡山。耀公涕泣留之。未能也。及予入山
之二年。耀公以障缘去。一时檀越。皆望予令人以主
之。居无何。坚音慈公至。一众欢喜恳请。公初以归宗
为家山未妥。乃还安置。今应命往。过别五乳。予喜而
谓之曰。大哉法界。以缘起为宗也。故一切诸法。皆缘
一心之所建立。佛土净秽。随心感变。而成坏亦以之。
是以吾佛于菩提场初成正觉。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谓以金刚心之所感结。故菩萨修行。必以此心而为
行本。所言金刚心者。即梵纲所说金刚宝戒。名为诸
佛心地法门。故命千百亿释迦流传此法。所谓为一
固谓子振之奕。以道而进乎技也。余观子振。非独技。
而其人亦然。老氏有言。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斯其品异。而技亦神矣。彼矜矜操刀而割者。又何
以称哉。予虽不知奕。今见子振对萧公局。愧不若浮
山之对欧阳公。因棋而说法也。
** 送坚音慈公住金沙东禅寺序
金沙东禅。古刹也。自达观大师重兴。弟子孙氏伯仲
创其始。太史王公成其终。先得浪崖耀公住持。庄严
毕备。乃联诸同志。结青莲社。背诵妙法华经。遵戒定
慧三学。以为梵行。不数年而能诵者。三十馀人。往耀
公与诸檀越。特建佛种堂。迎予休老。丙辰冬。予东游
而来。睹其规矩雅肃。安居精洁。四事丰美。人境俱佳。
为末法一最胜道场也。赞叹久之。予了达大师末后
因缘。即投老匡山。耀公涕泣留之。未能也。及予入山
之二年。耀公以障缘去。一时檀越。皆望予令人以主
之。居无何。坚音慈公至。一众欢喜恳请。公初以归宗
为家山未妥。乃还安置。今应命往。过别五乳。予喜而
谓之曰。大哉法界。以缘起为宗也。故一切诸法。皆缘
一心之所建立。佛土净秽。随心感变。而成坏亦以之。
是以吾佛于菩提场初成正觉。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谓以金刚心之所感结。故菩萨修行。必以此心而为
行本。所言金刚心者。即梵纲所说金刚宝戒。名为诸
佛心地法门。故命千百亿释迦流传此法。所谓为一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6a 页 X73-0616.png
大事因缘出现世閒。盖特传此金刚戒耳。惟此一戒
为成佛之缘。故曰。佛种从缘起。吾徒为佛子者。苟不
遵此戒。则凡所建立。世出世法。皆不成就。以无根本
故耳。即此社规。遵三学之制。三藏之中。经宗法华。律
宗梵网。论宗起信。是则此三皆最上一乘。发明一心
之旨。成佛之要。无出此者。乃目前现成公案也。公今
往矣。若秉佛心而为住持。即其地为金刚所成。身心
寂然。是为入如来室。若以法华为佛种子。则一瞻一
礼。举手低头。皆为妙行。则一切因缘。无非佛事。了无
疲厌。若以智照一心。了达无明。则烦恼不生。诸障自
息。日用头头皆真解脱。且公素持行愿普门二品。以
专净业。苟以大悲为心。则普视同体。冤亲等观。了无
人我之相。若以普贤为行。则捐舍身命。以供大众。滴
水普沾。何有一已之私。若以大圆觉为我伽蓝。十方
聚会。个个无为。又何有于子孙之业。公以如是住。如
是持。如是安居。则当下转秽成净。三学圆于一心。万
行成于一念。所谓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常在于
其中。经行及坐卧。如此则不负檀那。亦不负自已出
世一大因缘也。当以此语揭之佛种堂。未必不为广
长舌相。
** 送无言道公住持少林序
世尊出印土。踞灵山。以优钵罗华。为菩提种子。既达
摩以震旦少林。为菩提初地。十方无尽法流。源源从
此而出。其如派多而源混。故我雪庭大师。总众流而
为成佛之缘。故曰。佛种从缘起。吾徒为佛子者。苟不
遵此戒。则凡所建立。世出世法。皆不成就。以无根本
故耳。即此社规。遵三学之制。三藏之中。经宗法华。律
宗梵网。论宗起信。是则此三皆最上一乘。发明一心
之旨。成佛之要。无出此者。乃目前现成公案也。公今
往矣。若秉佛心而为住持。即其地为金刚所成。身心
寂然。是为入如来室。若以法华为佛种子。则一瞻一
礼。举手低头。皆为妙行。则一切因缘。无非佛事。了无
疲厌。若以智照一心。了达无明。则烦恼不生。诸障自
息。日用头头皆真解脱。且公素持行愿普门二品。以
专净业。苟以大悲为心。则普视同体。冤亲等观。了无
人我之相。若以普贤为行。则捐舍身命。以供大众。滴
水普沾。何有一已之私。若以大圆觉为我伽蓝。十方
聚会。个个无为。又何有于子孙之业。公以如是住。如
是持。如是安居。则当下转秽成净。三学圆于一心。万
行成于一念。所谓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常在于
其中。经行及坐卧。如此则不负檀那。亦不负自已出
世一大因缘也。当以此语揭之佛种堂。未必不为广
长舌相。
** 送无言道公住持少林序
世尊出印土。踞灵山。以优钵罗华。为菩提种子。既达
摩以震旦少林。为菩提初地。十方无尽法流。源源从
此而出。其如派多而源混。故我雪庭大师。总众流而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6b 页 X73-0616.png
归之。其心大矣。厥功懋哉。自是当家种草。代代而生。
以不生者世其业。无言道公。承二十五世幻休润大
师法流。令人天推拥。而住持其家。诸大比丘。刹利宰
官居士。众皆欢喜赞叹。予来自东方那罗延堀。亦随
喜合掌而言曰。佛未出世。祖未西来。现成家业。人人
具足。由其具足而不知。故黄面碧眼。忍俊不禁。特地
出身。为人说破。灵山百万众。传灯千七百。都皆一唤
回头。顿知本有。此则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矣。噫。佛祖
元无实法与人。岂期人人病眼空花。且又邀花结果。
佛祖之心然哉。此则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也。吾人若
不重刮金篦。何以世其家业。嗟乎难矣。然佛祖以法
界为家。大地为业。虚空为量。若不立一尘。则不能现
身。若立一尘。则不能度生。今公以赤身而全荷其业。
拽百川而归源。岂易易哉。公且行矣。谛听谛听。善思
念之。若不立一尘。则负佛祖。若立一尘。则非佛祖所
以望公者。公其勉诸。
** 送仰崖庆讲主画诸祖道影序
昔世尊居忉利三月。优阗王思之不巳。乃命工者持
旃檀香。往刻其像。鹙子虑众工凡品。无足尽其妙好。
遂以神力。化三十二人。各注一相。相成请归王城。观
者与生佛等。及世尊从天宫来。乃拜之曰。吾灭后。赖
尔度生无量。其像亦垂手而答之。故凡雕刻彩画。种
种庄严。遍十方界者。皆自旃檀始。噫。夫岂佛然哉。吾
意诸祖。皆同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故曰。心如工
以不生者世其业。无言道公。承二十五世幻休润大
师法流。令人天推拥。而住持其家。诸大比丘。刹利宰
官居士。众皆欢喜赞叹。予来自东方那罗延堀。亦随
喜合掌而言曰。佛未出世。祖未西来。现成家业。人人
具足。由其具足而不知。故黄面碧眼。忍俊不禁。特地
出身。为人说破。灵山百万众。传灯千七百。都皆一唤
回头。顿知本有。此则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矣。噫。佛祖
元无实法与人。岂期人人病眼空花。且又邀花结果。
佛祖之心然哉。此则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也。吾人若
不重刮金篦。何以世其家业。嗟乎难矣。然佛祖以法
界为家。大地为业。虚空为量。若不立一尘。则不能现
身。若立一尘。则不能度生。今公以赤身而全荷其业。
拽百川而归源。岂易易哉。公且行矣。谛听谛听。善思
念之。若不立一尘。则负佛祖。若立一尘。则非佛祖所
以望公者。公其勉诸。
** 送仰崖庆讲主画诸祖道影序
昔世尊居忉利三月。优阗王思之不巳。乃命工者持
旃檀香。往刻其像。鹙子虑众工凡品。无足尽其妙好。
遂以神力。化三十二人。各注一相。相成请归王城。观
者与生佛等。及世尊从天宫来。乃拜之曰。吾灭后。赖
尔度生无量。其像亦垂手而答之。故凡雕刻彩画。种
种庄严。遍十方界者。皆自旃檀始。噫。夫岂佛然哉。吾
意诸祖。皆同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故曰。心如工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6c 页 X73-0616.png
画师。画出诸形像。夫形像可画。而神通妙用。及度生
事业。又安得而画之哉。居常阙然。及读达师述丁生
画诸祖道影序。并送庆公求画。是知神通妙用度生
事业。皆不离一毫端三昧耳。嗟乎。鹙子极尽神力。以
多人而方成一像。今丁生以无作妙力。从一手而现
多身。庆公于一念顷。圆成度生事业。而达师一弹指
閒。顿使法身弥布。如云起寒空。影罗秋水。如斯妙用。
乃法尔神通如是耶。抑因缘会合而然耶。观者傥能
觌面不疑。始信各各当人自性。本来具足如此也。公
行矣。无倦繁兴。藉使于一身复现多身。将逼塞虚空。
光流大地。又不离丁生一毫端。公其持此。为我告之。
** 贺僧录左善世超如应公住持大慈寿寺序
圣天子临御之初。年正冲。 太上母忧勤鞠育。惟
祖宗社稷天下重器所寄。思无以上酬厚德。下福苍
生。乃薄供养。损膳羞。出其资。建大慈寿寺。将赖三宝
弘护。阴庇穷壤。寺成。选古风淳和尚为住持。居三年
谢世。上命其孙本在。授僧录左善世。继其寺事。在师
任事十二年。上祝 万寿。下接四来。无厌朝莫。即慈
云法雨。遍满寰区。无不从此流出。而师舒忠效力。竭
躬尽瘁。以事烦务剧。致形劳神枯。四大交病。即臞然
骨立。犹不忍弃事。达观禅师随缘过慈寿。见而惊曰。
公何为至此哉。吾人固重以忘身为法。其如生死大
事何。师潜然泣数行下。曰在非恋恋浮名。第念 圣
恩隆重。香火无托。故苟延耳。禅师因问孰堪荷寺事
事业。又安得而画之哉。居常阙然。及读达师述丁生
画诸祖道影序。并送庆公求画。是知神通妙用度生
事业。皆不离一毫端三昧耳。嗟乎。鹙子极尽神力。以
多人而方成一像。今丁生以无作妙力。从一手而现
多身。庆公于一念顷。圆成度生事业。而达师一弹指
閒。顿使法身弥布。如云起寒空。影罗秋水。如斯妙用。
乃法尔神通如是耶。抑因缘会合而然耶。观者傥能
觌面不疑。始信各各当人自性。本来具足如此也。公
行矣。无倦繁兴。藉使于一身复现多身。将逼塞虚空。
光流大地。又不离丁生一毫端。公其持此。为我告之。
** 贺僧录左善世超如应公住持大慈寿寺序
圣天子临御之初。年正冲。 太上母忧勤鞠育。惟
祖宗社稷天下重器所寄。思无以上酬厚德。下福苍
生。乃薄供养。损膳羞。出其资。建大慈寿寺。将赖三宝
弘护。阴庇穷壤。寺成。选古风淳和尚为住持。居三年
谢世。上命其孙本在。授僧录左善世。继其寺事。在师
任事十二年。上祝 万寿。下接四来。无厌朝莫。即慈
云法雨。遍满寰区。无不从此流出。而师舒忠效力。竭
躬尽瘁。以事烦务剧。致形劳神枯。四大交病。即臞然
骨立。犹不忍弃事。达观禅师随缘过慈寿。见而惊曰。
公何为至此哉。吾人固重以忘身为法。其如生死大
事何。师潜然泣数行下。曰在非恋恋浮名。第念 圣
恩隆重。香火无托。故苟延耳。禅师因问孰堪荷寺事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7a 页 X73-0617.png
者。师即举其弟子监寺圆应禅师。请见乃大喜曰。是
岂乘愿力而来者耶。令解衣盘礴。如九方相马。云此
足当千里矣。幸有此儿。顾复何虑。师闻巳。判然自决。
明日即以其事。奏 圣母。可之。旨下大宗伯。檄应仍
授僧录左善世。为第三代住持。诸名山大知识。各各
闻而欢喜。属不佞赞叹之曰。惟吾佛世尊。以法界为
家。以戒定慧为业。以弘法利生为务。以慈悲喜舍为
范。以教理行果为纲维。三学具。四心圆。四维张。教乃
昌。夫此家者。以无心而住。无我而持。任因缘为进退。
顺机宜为调伏。此至人之能事。岂常人可及哉。故正
法之代。四维张而法道昌。谛观诸祖。无论童耄。一言
之下。克绍其业。像法之世。教流东土。历汉至唐。代有
其人。叶叶相鲜。花果茂实。且曰无果。至于末法。则秀
实希者。以教理存而行果阙。网巳半弛。将何以纲维
家业。捞漉人天哉。今跻末法。六百馀祀矣。当世尊将
涅槃时。有六万亿菩萨。愿于末法影响流通。且又将
佛法付嘱国王大臣。故历代相承。惟我国家。崇其教。
重其人。上下一体。至我 圣母。弘通三宝。超越前代。
琳宫绀宇。棋布星分。独此寺为天下大观。无尽法藏。
从此而出。一切功德。从此而入。为法门之枢纽。知识
之蘧芦。当其任者。持大教之纲维。为四海之观望。殊
非细事。应公年甫二十。即掌监寺职。山门众务。一切
以身任之。不私已。不惮劳。不辞怨。不识身之有世。不
知心之有身。不识不知。泛应无机。所谓年童而德耆。
岂乘愿力而来者耶。令解衣盘礴。如九方相马。云此
足当千里矣。幸有此儿。顾复何虑。师闻巳。判然自决。
明日即以其事。奏 圣母。可之。旨下大宗伯。檄应仍
授僧录左善世。为第三代住持。诸名山大知识。各各
闻而欢喜。属不佞赞叹之曰。惟吾佛世尊。以法界为
家。以戒定慧为业。以弘法利生为务。以慈悲喜舍为
范。以教理行果为纲维。三学具。四心圆。四维张。教乃
昌。夫此家者。以无心而住。无我而持。任因缘为进退。
顺机宜为调伏。此至人之能事。岂常人可及哉。故正
法之代。四维张而法道昌。谛观诸祖。无论童耄。一言
之下。克绍其业。像法之世。教流东土。历汉至唐。代有
其人。叶叶相鲜。花果茂实。且曰无果。至于末法。则秀
实希者。以教理存而行果阙。网巳半弛。将何以纲维
家业。捞漉人天哉。今跻末法。六百馀祀矣。当世尊将
涅槃时。有六万亿菩萨。愿于末法影响流通。且又将
佛法付嘱国王大臣。故历代相承。惟我国家。崇其教。
重其人。上下一体。至我 圣母。弘通三宝。超越前代。
琳宫绀宇。棋布星分。独此寺为天下大观。无尽法藏。
从此而出。一切功德。从此而入。为法门之枢纽。知识
之蘧芦。当其任者。持大教之纲维。为四海之观望。殊
非细事。应公年甫二十。即掌监寺职。山门众务。一切
以身任之。不私已。不惮劳。不辞怨。不识身之有世。不
知心之有身。不识不知。泛应无机。所谓年童而德耆。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7b 页 X73-0617.png
外实而中虚。忘机类无心。汎应类无我。不计利害类
任缘。此真。住持之能事。观禅师所称乘愿力而来者
非欤。余尝私谓在师为舟。应公为水。水之积也不厚。
则负大舟也无力。应公业巳能负师十年有徵。岂不
能自负哉。应公勉矣。愿造其真。履其实。为佛真子。住
持其家。将此身心。祝我 圣君慈寿。如天如地。普覆
无穷。果如是。则香幢影动。钟鼓声飞。塔殿横空。铃音
铎响。昼夜无閒。皆广长舌转法轮时也。公其勉之。
** 赠大轮端上人住持广济寺序
王舍城北。有大精舍。曰广济。乃大知识宝藏和尚说
法之处。和尚初隐终南。发明心印。后𢹂其弟子双松
平公辈。止于此。竖大法幢。人天众集。和尚据师子座。
平公即领住持事。接纳四方。名倾海内。三十馀年。和
尚腊高八十。而道风与日俱大振。平公谢幻缘去。复
以其徒端公继山门事。都城耆年。龙华瑞庵上人辈。
咸皆欢喜。乞一言以赞叹之。闻之佛住迦毗罗国。祇
桓精舍。其弟子千二百众。各推所尚。尔乃以长老称
空生。空生问佛所住。世尊乃告以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且曰。应如是住。如是降
伏其心。果何住耶。虽然。岂以无住为住哉。抑闻佛住
大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圆满修多罗门。乃曰。以
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此所谓住寂
灭场。修无作行。又岂以有所住而住哉。虽然上人亲
授法于宝藏和尚。和尚得法大川禅师。据临济正令。
任缘。此真。住持之能事。观禅师所称乘愿力而来者
非欤。余尝私谓在师为舟。应公为水。水之积也不厚。
则负大舟也无力。应公业巳能负师十年有徵。岂不
能自负哉。应公勉矣。愿造其真。履其实。为佛真子。住
持其家。将此身心。祝我 圣君慈寿。如天如地。普覆
无穷。果如是。则香幢影动。钟鼓声飞。塔殿横空。铃音
铎响。昼夜无閒。皆广长舌转法轮时也。公其勉之。
** 赠大轮端上人住持广济寺序
王舍城北。有大精舍。曰广济。乃大知识宝藏和尚说
法之处。和尚初隐终南。发明心印。后𢹂其弟子双松
平公辈。止于此。竖大法幢。人天众集。和尚据师子座。
平公即领住持事。接纳四方。名倾海内。三十馀年。和
尚腊高八十。而道风与日俱大振。平公谢幻缘去。复
以其徒端公继山门事。都城耆年。龙华瑞庵上人辈。
咸皆欢喜。乞一言以赞叹之。闻之佛住迦毗罗国。祇
桓精舍。其弟子千二百众。各推所尚。尔乃以长老称
空生。空生问佛所住。世尊乃告以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且曰。应如是住。如是降
伏其心。果何住耶。虽然。岂以无住为住哉。抑闻佛住
大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圆满修多罗门。乃曰。以
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此所谓住寂
灭场。修无作行。又岂以有所住而住哉。虽然上人亲
授法于宝藏和尚。和尚得法大川禅师。据临济正令。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7c 页 X73-0617.png
扬眉瞬目。一棒一喝之閒。五教齐收。千门顿会。人境
俱夺。理事双忘。此又岂可以王城精舍。圆觉伽蓝。而
拟议其精粗优劣耶。上人果以此法住持。是将可以
续佛慧命。上报 国恩。诚所谓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也。耆年闻说。皆大欢喜。即持此一叶。以问讯上人。上
人其无谓我毗耶病夫。非夺钵之手也。是为序。
** 送方山映川法师幻游序
幻人往游都市。遇方山子于大幻场中。相与莫逆于
心。巳而幻人从幻缘去。方山子即入如幻大解脱门。
依寂灭场。现诸幻事。揭大藏于龙宫。受天人之妙供。
幻人方避影东海。据长空大谷。与烟霞麋鹿争雄。方
山子闻而喜之。即杖策而来。搜我于穷发。幻人相与
把臂而游。登金刚之峰。入那罗之窟。乘坚固之筏。泛
海印之光。扪摸虚无。指挥万象。倦则铺瑶草而卧长
林。饥则饮醍醐而餐栗棘。时或鼓腹支颐。捬髀雀跃。
吸鲸波而吞沧海。叱大块而噫长风。直使万窍齐鸣。
殊流竞骤。曾不知尔我之在乾坤。朝昏之为日月也。
又何浮光幻影。野马尘埃。而点太清之量哉。方山子
喜而忘归。不觉两更四序一瞬矣。时则方山子蹶起
而谓幻人曰。闻之不死之乡。非蜉蝣之所拟。广漠之
野。非蟭螟之所知。信乎。愿当与子死此耳。幻缘未尽。
姑舍子去。终当𢹂手同归焉。幻人于徐而进之曰。嘻。
有是哉。子作去来之想耶。尝试观夫片云起。而太虚
弥布。纤尘举。而大地全收。不分而遍。则霈泽霶施。不
俱夺。理事双忘。此又岂可以王城精舍。圆觉伽蓝。而
拟议其精粗优劣耶。上人果以此法住持。是将可以
续佛慧命。上报 国恩。诚所谓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也。耆年闻说。皆大欢喜。即持此一叶。以问讯上人。上
人其无谓我毗耶病夫。非夺钵之手也。是为序。
** 送方山映川法师幻游序
幻人往游都市。遇方山子于大幻场中。相与莫逆于
心。巳而幻人从幻缘去。方山子即入如幻大解脱门。
依寂灭场。现诸幻事。揭大藏于龙宫。受天人之妙供。
幻人方避影东海。据长空大谷。与烟霞麋鹿争雄。方
山子闻而喜之。即杖策而来。搜我于穷发。幻人相与
把臂而游。登金刚之峰。入那罗之窟。乘坚固之筏。泛
海印之光。扪摸虚无。指挥万象。倦则铺瑶草而卧长
林。饥则饮醍醐而餐栗棘。时或鼓腹支颐。捬髀雀跃。
吸鲸波而吞沧海。叱大块而噫长风。直使万窍齐鸣。
殊流竞骤。曾不知尔我之在乾坤。朝昏之为日月也。
又何浮光幻影。野马尘埃。而点太清之量哉。方山子
喜而忘归。不觉两更四序一瞬矣。时则方山子蹶起
而谓幻人曰。闻之不死之乡。非蜉蝣之所拟。广漠之
野。非蟭螟之所知。信乎。愿当与子死此耳。幻缘未尽。
姑舍子去。终当𢹂手同归焉。幻人于徐而进之曰。嘻。
有是哉。子作去来之想耶。尝试观夫片云起。而太虚
弥布。纤尘举。而大地全收。不分而遍。则霈泽霶施。不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 第 618a 页 X73-0618.png
散而周。则山岳竞秀。由是观之。则诸法未尝离于起
立处耳。子当勉矣。无作去来之想也。虽然空花结实。
瞖目之所愚。水泡穿珠。痴儿之所惑。子其行矣。试为
弹而刮之。若珠破瞖除。其无忘我交臂之盟。誓当与
子死于那罗延堀。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一
立处耳。子当勉矣。无作去来之想也。虽然空花结实。
瞖目之所愚。水泡穿珠。痴儿之所惑。子其行矣。试为
弹而刮之。若珠破瞖除。其无忘我交臂之盟。誓当与
子死于那罗延堀。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