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净土指归序¶
净土指归序¶ 第 603a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校



** 净土指归序

净土指归。盖指修者。归于净土也。吾佛世尊。摄化群
生。所说法门。方便非一。而始终法要。有性相二宗。以
其机有大小。故教有顿渐之设。末后分为禅教二门。
教则引摄三根。禅则顿悟一心。如一大藏经。千七百
公案。其来尚矣。若净土一门。普被三根。顿渐齐入。无
机不摄。所谓横超三界。是为最胜法门。从上诸祖。悟
心之士。未有一人不以此为归宿者。如龙树马鸣。极
力而称扬之。说者以为俯提中下。非知净土之旨者
何耶。良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依正二报。虽有胜劣
净秽之殊。皆从一心之所感变。故云。心净则土净。所
谓唯心净土。是则土非心外。净由一心。苟非悟心之
士。安可以净其土耶。斯则禅家上上根。未有不归净
土者此也。中下之士。修持净戒。专心注念。观念相续。
临终必得往生。虽有去来之相。而弥陀相好。宝树华
台。实由自心之所感现。譬若梦事非从外来。至若愚
夫愚妇。但修十善。精持五戒。专心念佛。临终必得往
生者。此以佛力加持。行人念想增胜。此以胜想。彼以
大愿。愿与念接。自心与佛。默尔相应。虽净土之境未
净土指归序¶ 第 603b 页 X73-0603.png
现。而往生之功巳成。实由自心冥感之力。亦非外也。
若十恶之辈。临终业胜。在狱苦事巳现在前。但为苦
逼极。脱苦心切。极苦之心而成念力。极尽悔心。悔心
巳极。即此极处。全体转变。一念与佛相应。故佛力加
持。应念现前。化刀山为宝树。变火镬为莲池。故此恶
辈。亦得往生。然此净土之境。良因自心全体转变之
功。实非外得。由是观之。三界万法。未有一法不从心
生。净秽之境。未有一境不从心现。所以净土一门。无
论悟与不悟。上智下愚之士。但修而必得者。皆由自
心。斯则唯心净土之旨。皎然若视白黑矣。以佛体如
空。自心空净与佛冥一。惟假一念愿力庄严。而净土
之境顿现。不借功勋。是为上上。殊非浅智薄信者可
到也。中下之士。依观念相续。不为爱缘业习之所倾
夺。根虽少劣。而志实上上。且修之惟难。以断爱根为
难耳。恶辈往生更难。虽云带业。亦由多生夙习善根
内熏所发。根虽恶劣。即一念勇猛之心。超于上上。较
彼放下屠刀。便作佛事。又差胜矣。然此万万无一。世
人若必待此而求生。谬矣。以愚所观。根无大小。究竟
必由向上一念而得成就。故此法门。岂特权为中下
而设耶。贰师将军爱柏徐公。以文武发家。说礼乐而
敦诗书。谈兵之暇。留心净土法门。所谓以慈用兵者
也。纂辑指归一书。宗于十六观经。以至发明难问。以
显念佛本源。次引莲宗及龙舒诸说。以示信愿正行。
次列远公以下二十六人。以为实證。后开劝念。以至
净土指归序¶ 第 603c 页 X73-0603.png
发挥念佛之义。因果毕备。较前修要门。尽萃于此。诚
所谓净土之指南矣。予谓是集也。理事双修。因果并
显。观者以此为指归。则妙乐之境。昭昭心目之閒。不
必求之十万亿土之外。而受胜妙乐。现诸日用行事
之閒。不待报谢神超。而后为实證也。是书之利。真苦
海之慈航。长夜之慧炬也。岂小小哉。

** 刻瑜伽佛事仪范序

吾佛设教。以一死生之理。通幽明之故。达鬼神之情。
无生不度。无苦不拔。故曰慈悲所缘。缘苦众生。非众
生之剧苦。无以见慈悲之广大。此瑜伽之教有自来
矣。梵语瑜伽。此云相应。谓心境表里如一也。然教有
显密。显则直指。众生本元心体。令其了悟。以脱生死
之缚密。乃诸佛心印。是为神咒。诵演则加持。令诸众
生顿脱剧苦。皆度生之仪轨也。真言本自灌顶部中。
其所以拔幽冥。拯沈魄始于阿难尊者。夜坐林中。见
面然鬼王。遂启施食之教。至于咒水咒食。普济河沙。
皆出自西域神僧。而流于震旦。传为故事。从不空三
藏而宣密言。渐至于梁武帝。因郗氏夫人堕蟒身求
度。帝请志公和尚。集诸大德沙门。纂为水陆仪文。则
通三界幽显灵祇。靡不毕申其情。自此僧徒相因。为
瑜伽佛事。其来久矣。至我 圣祖。制以禅讲瑜伽三
科度僧。以楞伽金刚佛祖三经。以试禅讲。以𦦨口施
食津济疏文。以试瑜伽。能通其一。方许为僧。今南都
之天界为禅。报恩为讲。能仁为瑜伽。遵国制也。此后
净土指归序¶ 第 604a 页 X73-0604.png
流俗渐弊。槩为非破律仪。视为嬉戏然。深失如来度
生之本怀。即其疏意。达孝子慈亲之情悃。而秘密真
言。演诸如来之心印。一偈而变地狱为净土。一语而
化镬汤为莲池。法音及而罪即灭。钟声至而苦遂停。
岂细事哉。失其旨。不惟无益。而自损之。莫之省也。楚
僧某。以瑜伽发足。嗣参雪浪诸大讲师。听习经论。了
如来度生之意。及归。乃慨其流弊。遂本水陆仪文。纂
集科仪。以随时变。分条析理。章章不紊。使有所祷者。
各据其情。尽其诚。而沙门释子。亦得展悲心。披诚款。
而不失其本。此利他之胜益。集成。公谢世。门人某。善
继公志。欲刊行以广其传。使为佛事者。无纰缪黩神
之愆。有恳切精诚之旨。令世之孝子慈亲。各尽心以
达神明。其功德固非浅浅。乞予为序而传之。予以为
凡有益于利生者。皆为妙行。故告以瑜伽之所自。令
知吾佛度生之遗意也。

** 千佛忏序

原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众生日用现行无明烦
恼。即诸佛之根本实智。所谓诸佛心内众生。时时成
道。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證真。斯则众生与佛。不隔一
毫。但以无明深厚。不自觉知。逐妄迷真。起惑造业。长
沦生死而不能返。诚可哀哉。我世尊舍自法乐。现身
三界。与民同患。而度脱之。四十九年所说诸法。具有
种种无量方便法门。皆为众生出苦之具耳。菩萨修
行。不出自利利他二种行门。利他之行至广。而自利
净土指归序¶ 第 604b 页 X73-0604.png
之行最捷。无非了达自心。以为要妙。至若了心之行。
有顿有渐。顿则无踰参禅。渐则不出止观。即此二行。
若上根利智。业轻惑薄者。自可直入。中下之士。积劫
生死业重罪深。即有志出苦。而为惑业之所障者。必
积忏悔之功。消恶业障。方可得入。是知忏悔一行。最
为修行出苦第一法门。无论上中下根。未有不从此
为发轫者也。即如华严圆顿法门。普贤为法界导师。
而所修十愿。必首以礼敬诸佛。次重忏悔业障。楞严
为显密圆宗。而必先以建立坛场。礼十方佛。勤求忏
悔。忏至罪灭慧生。诸佛现身。感应道交。可许入道。法
华为实相大乘。天台释以百界千如。具德圆宗。列为
止观。而必精严忏法。以践真修。宗门永明禅师。亲證
法界圆融。而时礼法华忏仪。终身不懈。是知忏悔一
门。最为末法入道之第一行也。尝闻释迦本师。因闻
五十三佛名字。发心修行。得成佛果。展转开示。得三
千人。一一皆得成无上道。所以称三千诸佛是也。其
有巳成未成。而名号具彰藏典。愧未尽探其始末因
缘。近世之礼千佛名者。但有佛号。而无披露之文。梁
朝一忏。自昔流传。陈情之文虽备。而三千佛号未圆。
尝谓末法众生。罪深业重。如世人犯法。投托王家。亦
可获免。地狱众生以苦逼。一称佛名。得生净土。何况
现前礼敬。诸佛以同体大悲。感应加庇。故其出苦之
要。无越忏悔一门矣。吴门某所集千佛忏法。祖梁朝
之旧章。增未列之佛号。釆教中之成言。叙披露之情
净土指归序¶ 第 604c 页 X73-0604.png
悃。始终条贯。如出一辙。述而不作。无胸臆之论。观其
利济之心。良亦勤矣。閒有议其非者。皆未原述者之
心。亦未信夫自心者也。苟信自心是佛。为恒沙业垢
之所障蔽。则礼恒沙之佛以消之。未见其多。法本是
心。则何法而非妙行耶。幸无以佛多而生疲厌也。三
千诸佛。皆吾本师开导。法味既同。而同一礼敬。则诸
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如镜交光。互相摄
入。实借多佛之慈光。消我多生之积罪。又奚止赫日
消霜露哉。十日并出。大地焚烧。三千佛现。罪垢顿灭。
不待求證。而必信无疑矣。观者但自求出苦之心真。
信礼佛灭罪之功大。而不必计作者之与否也。特序
之。以为真修者劝。

** 楞严接光录序

如来始从鹿苑。终至双林。四十九年所说一代时教。
无非开示此心之指。以众生惑有厚薄。根有利钝。故
设三乘之渐次。以十善而免三途之苦以明有。以谛
缘而拔三界生死之缠以明定。以三观而破定有之
执以明中。然虽巧设多方。必以顿證法界一心为极
则。故以楞严大定。为究竟圆满归趣。此我本师出世。
一大事因缘。始终之化法也。是知三观之设。散在五
时。而教海汪洋。末法行人难究其趣。若夫廓法界一
心。摄一代时教。揭三观妙门。显一心之旨。无尚此大
佛顶首楞严一经矣。大哉顶法。真顿證一心之悬鉴
也。以十二部经之广演。而收于十轴之文。详十法界
净土指归序¶ 第 605a 页 X73-0605.png
之因果。而敷陈于六万馀言之内。以无量行海。摄归
三观妙门。以旷劫难成之佛。而圆满于首楞严一定。
可谓至简至要。最深最奥之法门也。此经自入震旦。
古今解者。不啻数十家。虽知见不一。而各有所长。或
尅文言。而昧其通途。或尚理观。而略其文言。要之无
非欲明佛意。惟佛智海。十地望洋。况居有漏乎。故探
教者如饮海。鱼龙蚊蚋。亦各尽已量。岂能尽海水耶。
然一滴巳具百川之味矣。予逸老匡山。闭关枯坐。四
一授公。以所著楞严接光录见示。且欲予一言以弁。
愧予老矣。目巳愦愦。智乏藻鉴。思不关微。安能发其
幽奥。勉力一阅。则见其提掇首尾。指点血脉。批导文
字。如游刃焉。以公廓达之才。纵横之笔。脱落畦径。似
不拘拘矩矱。若以楔出楔。亦从前所无。愚谓有便上
智圆机。恐浅识者。重增瞖膜也。是在观者。别具超方
之眼。独得于文字之外。由此悟入。实非小缘。倘一言
有当。如食金刚。功德又可思议耶。

** 重刻六祖坛经序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乃云未说一字。末后拈花。迦叶
破颜微笑。于是有教外别传之旨。西天四七。祖祖相
传。是为心印。达摩东来。直指一心。不立文字。六传至
曹溪。衣钵乃止。以其信心者众矣。六祖得黄梅心印。
以悟本来无一物。遂为的骨子。开法于曹溪。以无说
而说。门人吠声逐块。缉之曰坛经。其所指示。虽般若
一心。心外无法。则口说者。如天鼓音。空谷响耳。岂实
净土指归序¶ 第 605b 页 X73-0605.png
法哉。余蒙 恩于岭外。幸作六祖奴郎。聊为料理废
坠之绪。因见经本数刻。多有改窜不一。盖以后世聪
明君子。将谓老卢本卖柴汉。目不识丁。怪其所说无
文彩。故妄易之耳。嗟乎。大音希声。至文无文。况阐无
言之道。假舌相以宣。鸣乎。夫水流风动。皆演圆音。又
何文之有。予偶得古本。乃为勘订。其所记参差者。复
为整齐。分为十品。以雅称经名也。刻于山中。适大将
军张君乐齐。先开府于粤閒。访予于山中。尝以此经
赠之。别十年。公归林下。予过钱塘。公一见。欢若更生。
谈及此经。巳重刻行。感公力能荷法。乃序之。以见公
为禅将军。其有以发见闻之勇猛于此事者劝。

** 刻法宝坛经序(东海遗稿)

或谓吾佛四十九年。末后拈花。且道未谈一字。达摩
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目为单传。此经
岂非文字乎。然殊不知此事。人人本来具足。不欠一
法。不立一法。既本具足。是则佛未出世。尘尘刹刹。未
尝不炽然常说。祖未西来。物物头头。未尝不分明直
指。如是观之。世尊终日直指。达摩九年说法。又何有
教内教外。单传双传耶。若人顿见自心者。则说与不
说。皆戏论矣。此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
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
字直指自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味平等。原无纤
毫回避处。悲哉人者。觌面不知。知则谛信不疑。本来
无事。无事则又何计佛祖出世不出世。说法不说耶。
净土指归序¶ 第 605c 页 X73-0605.png
是则此刻。刻空中鸟迹耳。

** 因明入正理论寐言序

原夫一切法界。统惟一真。了然而无诸相也。由迷之
而成色心。执之而为我法。依佗妄起。种种遍计。有无
之见横生。圆成之性昧矣。故我世尊。特说三界惟心。
万法惟识。以直示之。是为宗极。大若标月之指耳。迨
自金轮掩耀。玉毫收彩。不百年间。依然邪见参天。性
相割据。爰有应真大士。龙树陈那诸师蹶起。拔帜立
论。摧邪显正。其犹建瓴之势。以大破之。既而商竭罗
主。撮略诸论要义。提挈纲维。名曰因明入正理论。覈
实邪正。量定因果。三支绮互。一性圆成。务使离过绝
非。因是以明正宗之楷式。可谓法界之关钥。实相之
神符也。得之可以辟幽扄。佩之可以禦大敌。诸法空
座。非此不足以据之。慨夫东西异路。南北殊涂。且文
略义深。即匠石斫额。嗟乎。斯人望洋之叹久矣。吾法
兄雪浪恩公按辔先登。蕴朴愚公从而步武。万历庚
寅秋。公挂锡蓟门。一夕感梦金人名七。银人胜十。告
以遇田分介。身有官而注焉。觉即探即金胜二论。深
穷力究。既而果遇界公新解。值虞公长孺。激发矢心。
遂倚双林而搆思。斯两月而述成。宛与梦符。诏曰寐
言。盖识梦也。噫。徵夫那兰纪岁。睹史质疑。由是观之。
愚公岂无谓哉。余来自海上。公脱稿示予。予虽不敏。
不能洞见玄微。弹花摘实。至谓异品无其所立。遮实
自相相违。改品以释是非。番我以明集聚。斯皆出过
净土指归序¶ 第 606a 页 X73-0606.png
深潜。良是寤其幽寐。然因正因。不待全提缘了。思巳
过半。语固有之。因修者易。草创者难。且夫托鸡鸣而
过关。假弄丸而破敌者。谈何容易。观者若因是以明
宗。由指而见月。直欲睹纤尘而知大地。窥一隙以见
太虚。则于法界之功。匪直排布之方也。即隐几据梧。
将仰天而叹。岂可以呻吟沈酣者较哉。

** 二十五圆通图序(为王宪长弘台题)

毗卢遮那以法界为身。则根根尘尘。皆遍法界。于身
举一毛孔。遍则毛毛皆遍。在境则拈一微尘。遍则尘
尘皆遍。于心则念包十世。古今劫念同时。则念念皆
遍。如是。则无一法而非圆通。又何根尘识界七大之
限量可局乎。惟此乃普眼大人之境界。岂劣解者可
能入哉。是以楞严会上。世尊特借二十五大士。普为
诸人傍通一线。大似含元殿里指长安。盖曲为钝根
拈弄耳。虽是门门有路。处处皆通。正眼看来。未免瞖
目生花。居士一齐折合。卷舒自在。若放行。则山河大
坠。鳞介羽毛。同放光明。若把住。则二十五人。不免向
弘台居士手中乞命。如是。纵饶观音大士。善入圆通。
不免拖泥带水也。亦一场败阙。仔细简点将来。毕竟
有甚气息。明眼人自能看取。

** 刻十无尽藏品序

毗卢遮那法界为身。以华严庄严而为报境。由往昔
因中。称法界心而修。称为藏者。以此心在众生名为
藏识。在佛名如来藏心。故在依果。名华藏世界。盖藏
净土指归序¶ 第 606b 页 X73-0606.png
者。含摄有馀之义。如王家宝藏。无物不有。应用无尽。
是以菩萨修行。名无尽藏。以即心妙行。而为功德法
财。充满心量。名无尽藏行。惟此华严所宗法界心体。
而以妙行为庄严。圆满具足。故名为佛。然所修因行。
有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之别。此品当十行满心。将趣
十向。故修此十无尽藏行。蕴积一心。即回向三处。谓
众生菩提。及以实际积行以成藏。行散而果成。故趣
佛地。住行如积。回向如散。所谓积而能散。由散以成
德。譬夫圣人。损有馀以奉天下。盛治之事也。故曰。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以吾佛世尊。以尽法界之
法藏。济称自性之众生。资以庄严唯心之果报。观夫
华藏庄严之妙事。岂向心外求之哉。第以众生狭陋
自私。不能扩自心之量耳。予掩关灵湖之昙花精舍。
门人观衡。远来相讯。见予批阅此品。欢喜稽首。而赞
叹曰。大哉妙行。普照迷方。诚如慧日之朗重昏也。请
序之。刻以别行。予喜作法施。愿见闻随喜者。即此以
见自心无尽之妙行。苟信而持之。则华藏庄严。步步
可登。而佛果菩提。念念可證。其狭陋自私之习。亦将
化为无尽功德藏矣。讵不成一大事因缘哉。

** 重兴青原山七祖道场序

佛法托之像教。禅道寄之祖庭。故瞻梵刹而三宝现
前。指道场而慧灯发𦦨。盖由道假人弘。事因理显。是
以诸祖法崛之不可泯者。若人身之血脉。不可一息
閒也。任道君子。可不为之留心哉。惟禅宗鼻祖西来。
净土指归序¶ 第 606c 页 X73-0606.png
直指最上一乘。令人当下成佛。此道六传于曹溪。而
青原南岳为的骨子。两人执帜。大盛于江西湖南。其
下五灯分燄。皆以二老为燧人。此道昭昭。如中天日
月。千百年来。闇然而愈章者。是知兹山。为人心世道
所关最重。予少年曾礼七祖。见其僧非拔俗。寺委荒
榛。惟诸贤祠宇。尊祀其中。时则慨然叹曰。诸天奉佛。
诸贤事天。然各尊其道理或宜。然恐神有所未妥也。
徘徊而去。閒尝与紫柏禅师言。谓禅宗寥落。必源头
壅塞。当同疏导之。师大以为然。师先候予于匡山。及
乙未。予年五十。以弘法致谴。放于岭外。因得重𤀹曹
溪之原。以为禅道重兴之兆。辛苦八年。而祖庭始开。
功虽未圆。中兴之机巳见。辛亥秋日。安福邹匡明子
尹氏。发心重整青原。持邹给谏公书为先谈。且云子
尹为七祖忠臣。予闻之跃然。乃先嘱其妥神祠为第
一义。是时因缘未遇遂寝。越癸丑。遂之南岳。践金简
曾仪部约。公欲振之。力未能也。丙辰。予吊紫柏。有吴
越之行。至双径。见禅道大振。参究者众。予叹曰。此曹
溪一派重衍也。丁巳夏。归匡山。作休老计。见东林莲
社重开。石门禅期巳结。予大欢喜。不三日。而给练公
书亦至。云大修青原。冀得一指点。盖子尹夙心。述予
之本愿。其祠巳妥。而首为檀度。愿成主佛者。则刘晋
卿。张寿长。郭陵舄也。予乃浩然叹曰。六祖有言。叶落
归根。禅道自曹溪一脉。始于青原。而传灯诸祖。至中
峰之后渐微。我国初不多见矣。予自𤀹曹溪。不数年。
净土指归序¶ 第 607a 页 X73-0607.png
而此道复振于越之天目双径之閒。今且引归匡山
石门。适青原大兴。千年之后。复见今日。岂非应叶落
归根之谶哉。惟昔盛时。莫盛于西江马祖。今也重振。
再见于青原。是知道运旋转。与造化同流。信夫意者。
将来八十一人。同出马驹之下者。是有望于今日。斯
役也。檀度之功。任之者众。不俟予言。故特述禅道隆
替之由。以告诸同志。不在庄严佛土。而在光辉佛灯。
以助尧天舜日。期与斯民共享无为之化也。又岂可
以寻常建一刹。创一宇。为佛事者。同日而语耶。万历
四十五年。仲夏十日。

** 续华岳寺法派序

达摩西来。单传直指。以心印心。妙悟者为的骨儿孙。
原无名字。及六传曹溪。下从南岳青原。道分两派。以
各从授受。亦不拘拘。及五宗各立门庭。则称某宗。某
宗者。但以建立宗旨。命知归趣。亦非以假名为道脉
也。自后禅林日衰。师资口耳。天下丛林。但于开山之
祖。原系某宗下。各尊为鼻祖。以五家独临济道遍天
下。故海内梵刹多推之。特世谛流布。其来尚矣。衡州
华药寺。本从临济出。以重开山僧绍秀为始祖。立二
十字。曰绍宗希普导。正克嗣通玄。圆明真性海。法衍
复崇源。今巳尽矣。适予来寓灵湖。且将东游。时寺住
持等。领大众焚香礼请。立其派。予无复异。即以源字
为始起。续四十字。偈曰。源自曹溪𤀹。灯从南岳传。广
开清净理。妙悟祖师禅。顿了唯心旨。归依实智诠。西
净土指归序¶ 第 607b 页 X73-0607.png
来微密意。福慧永无边。是足以嗣宗风乎。特以假名
说实相。令不昧其本源耳。后之子孙。其尊奉毋忽。

** 南岳重兴天台寺建诸祖影堂序

昔天台智者大师。诵法华经。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
散。求證南岳思大师。师曰。此法华三昧也。于是智者
乃著止观妙门。西域梵师曰。此与西域首楞严经。大
旨相同。大师闻之。日夜西望礼拜。一十九年。愿见此
经。今南岳天台寺。即智者大师拜经处也。千有馀年。
拜台现存。曾仪部金简。欲石刻楞严经于台上。以满
智者之望。大愿未果。此天台一段因缘也。予与曾公
为法门知已。久期终老南岳。癸丑冬月。长公扶摇。𢹂
乃翁书。迎予往湖东。予应命至。则见诸祖道影八十
八轴。乃达观禅师。命丹阳弟子贺知忍。资请丁南羽
高士名笔也。有三堂。其二置五台峨嵋。此一专为南
岳者。向久藏贺氏。庚戌閒。曾公游南海。道过曲阿。贺
君属其请归南岳。向以山中无可置之地。故存湖东。
予于是展礼道容。如入诸祖丈室也。比即发心。愿建
影堂以奉之。乃为募疏。太仆蔡公槐亭。身为行先。愿
竟未果。丙辰。东游吴越。随投老匡山。越六年辛卯。弟
子如绎书来。云巳复天台。欲重兴之。适曾长公遵先
人遗命。以祖影送入天台供养。及予前疏并付之。予
闻而喜曰。此予末后未了愿也。嗟乎。法缘与时互相
为显晦。亦运而巳矣。惟佛所说。万法统乎一心。故有
性相二宗。本乎一致。佛灭未几。而性相角立。分河饮
净土指归序¶ 第 607c 页 X73-0607.png
水。从来旧矣。无论西域。即此土。教由天台。说三观以
明一心。禅自拈花。二十八传。达摩东来为鼻祖。五宗
列派。各立门庭。互相诋訾。率莫能一。今也。诸祖道影。
毕集于斯。即楞严一经。统教禅而会归一心。此二宗
之究竟归趣。不期会而自会矣。予居湖东。欲奉诸祖
而愿未满。第著楞严通议。以发明佛祖向上一路。会
三观一心之旨。以畅智者未见之怀。如绎今得居其
地。复奉诸祖于其中。不但了余未了之缘。抑满智者
未尽之心也。幸何如哉。绎也。果能竭力忘身。从事于
此。予即老矣。尚能坐拜石。演楞严。代我广长舌相。使
千峰点首。万象低眉。虚空结舌。异帜尽降。智者大师。
定侧耳于常寂光中。习气猛发。亦当起舞于莲花藏
海。与诸祖一时謦欬弹指也。其募疏巳有前作。故但
述道影之因缘。并绎兴建之始末。告诸檀越。以为开
导前茅也。是为序。

** 焦山法系序

传灯所载诸祖法系。惟以心印相传。原不以假名为
实法也。嗟乎。禅道下衰。真源渐昧。自达摩西来。六传
曹溪。一法不立。及五宗分派。盖以门庭施设不同。而
宗旨不异。及宋而元。灯灯相续。至我明国初。尚存典
型。此后宗门法系蔑如也。以无明眼宗匠故耳。其海
内列刹如云。在在僧徒。皆曰本出某宗某宗。但以字
派为嫡。而未闻以心印心。由此观法。则大可悲矣。举
世皆然。岂止一方而巳耶。况佛制四民出家。同一释
净土指归序¶ 第 608a 页 X73-0608.png
姓。如众流入海。今推原五宗真传。则法眼早入高丽。
沩仰绝响。云门在宋尚存。而曹洞则少林独擅。方今
天下僧寺。法系多称临济。一派盛行。至若正枝旁出。
可莫可考。盖随人自立。譬夫王纲失纪。而僭者横出。
迷方者众。谁得而正之哉。京口焦山某禅人。远来匡
山。以法系字派为请。且云。兹山十庵。原自始祖觉初
祖心禅师。本临济旁出。为贾菩萨者。近代儿孙。皆迷
其源。禅人忧之。乃考十庵先后之次。缉为谱系。正名
分。以垂后裔。然虽假名。是亦因名立教。傥亦赖此以
存僧徒上下之分。无敢僭越。而不至于蔑伦犯义者。
尤足以保我子孙。亦存羊之意。尚亦有利哉。其先十
六传巳尽。故为续其三十二字。以从俗谛。若指此为
宗。则临济自谓正法眼藏早灭却矣。

** 鼎湖山诗后序

鼎湖山白云寺。其来久矣。昔曹溪法道盛时。出其门
者。皆洞明心印。人天师表。志常禅师。乃与青原南岳
诸老。同侍巾瓶者。二老道化一方。常师遂隐此山以
终焉。梵幢犹存。灵骨藏之于此。信其为法门巢许也。
余少能读书时。则知有苍。梧之野。鼎湖乘龙之故事。
将为好事者寓言高举。以为美谈。及丙申春。蒙 恩
遣雷阳。又二年。戊戌。冠巾说法于五羊之青门戈戟
场中。时门人宝贵。字本净者。充第一座。会罢。作礼云。
且将隐于鼎湖。余惊喜不巳。扣其遗迹。则云久废。藩
伯王公。昔为郡端州时。命父老重葺。今又𡉏矣。余因
净土指归序¶ 第 608b 页 X73-0608.png
力赞贵公以居之。且嘱其死心定志。以尽生平。若果。
余当休老焉。贵公以余言。遂忘形事心。以常公为任。
苦心劳力。不堪其忧者。又三年。庚子。余入山。礼常公
塔。乃为贵公作经始计。定其规模。务在妥神灵以藏
修足矣。不期年。而三宝重成。佛像庄严。焕然光奕。余
喜而嘉之。癸卯秋日之曹溪。且订明年鼎湖结夏之
盟。甲辰季春。出山谒制府。即将有雷阳之行。以病作。
不能就道。遂维舟江浒。且冀避暑山中。俟徂秋而往。
不日。乃奉按台檄。不敢少留。怅望云山眉睫閒。不能
一至。岂非缘哉。以一至而不可得。以此观夫常住兹
山者。清凉之福。岂啻人天倍万劫耶。余病小可。即以
登途。贵公时时相慰舟中。余且愧见笑于山灵。而不
忍别。遂赋诗五章。托公以谢。且问讯于常公。异日者。
傥天假之缘。吾当为公竖窣堵波于荒榛草莽中也。

** 径山志序

域内名山大川。方舆载籍。志之详矣。及佛法入中国。
则琳宫梵宇。皆托迹于名山胜地者。在在星罗。此盖
道脉潜流。殊非探奇仰异者比。古称方志为野史。而
佛刹之志。则僧史也。维双径乃东南奇胜。自国一开
山。昔称法崛。以其山自昆崙而东走。雄峙五岳。而南
干自衡湘。迤逦数千里。直耸黄山白岳。而蜚涌二目。
融结兹山。以钟灵秀。故佛刹始创唐某年閒。而历宋
元我明。上下千载。其閒相继。雄长法门者。八十一人。
非山川蕴结之厚。何能若是之悠久耶。国初尚不乏
净土指归序¶ 第 608c 页 X73-0608.png
人。顷百年来。法幢倾𡉏。僧徒寂寥。万历己丑閒。达观
禅师蹶起。立宗门赤帜。时创刻方册大藏。初议五台。
僧徒往请者。茧足数千里。未几迁于山之寂照。殿宇
亦因是重新。乃法轮再转之机也。居顷之。冯太史复
议启古化城。为藏板地。当道藩臬诸公。深心恢复。达
师入灭。弟子澹居铠公。克荷其业。而达师竟得塔于
鹏抟峰下。与大慧同条。是岂小缘哉。然昔之住兹山
者。虽善举扬宗乘。但引法海之一滴耳。今则全摄如
来藏海。而注于兹。为法门之全提。则因缘胜前万万
矣。黄贞甫有言。萧何入关。子女玉帛。秋毫无犯。惟收
其图籍。卒以王汉。今大藏。乃法界之图籍也。尽收于
此。而拓法王之疆土者。必大赖于是矣。非此山之钟
气博厚。又何能负重法哉。于戏。因修者易。创业者难。
今中兴法门之大业。非图籍班班。后世将何考焉。是
径山之志。不得不作。非徒纪胜而巳。故重缉之。以便
考览。而特为之序。

** 菩提庵妙明堂序

余坐菩提庵。新搆丈室。主人请堂名。余题之曰妙明。
大众请开示。老人意取楞严经中性觉妙明。本觉明
妙二语也。以满慈闻前根身器界。一一清净本然。因
起疑曰。既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
法邪。将谓清净界中。不容生此诸物也。世尊到此。实
难措口。故举寻常所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语。双
关以诘之。然上句不属迷悟。天然妙性本自灵者。故
净土指归序¶ 第 609a 页 X73-0609.png
云性觉妙明。下句乃从迷中不失而修成者。故云本
觉明妙。谓今虽修成。而不从外得。是各人本有之觉
耳。以此二语诘之者。佛意将借迷悟关头。以开发之。
满慈果认本觉明妙一语为得。将谓性觉本自灵妙
而明。不假更明者。斯则但有能明之明。则无所明之
觉耳。意在有所明之觉。乃恰当耳。殊不知才有所明
之觉。则能所对待无穷妄法。从此而生矣。以一切众
生生死死生。法法皆从清净界中。无故强起一念。要
明其觉。然有明有觉。能所宛然。故向下发明能所之
妄法。历历分明。则深穷法性之源也。兹庵名菩提。梵
语菩提。此云觉。以人人皆知修成之佛。不知本有之
佛。老人意在真修。先要了悟不迷之性。故虽修万行。
不落常情。则是不离当处。而顿證菩提。是在先悟妙
明为初心耳。故以名堂。

** 五台山观来石金莲社序

清凉乃金色界。文殊一万眷属。常住其中。即杂花所
载。东北菩萨住处也。自汉开山以来。震旦归依。为人
閒净土。岁往复者。百千万计。至则蹈冰蹑雪。无厌其
劳。非真慈摄受。何二千年来。岁无虚日。其山境殊胜。
名花异草。閒错开敷。如七珍布地。金莲茂发。妙丽相
鲜。信非尘寰有也。高人胜士。栖真养道者。遍满山谷。
列刹星罗。钟鼓相闻。梵音敷奏。与松响泉声。广长舌
相。昼夜无閒。岂非人閒一真净土乎。山中在在丛林。
向无以社名。社自普门栖贤始。近有观来石镜亭山
净土指归序¶ 第 609b 页 X73-0609.png
主。结金莲社。盖由宰官李公所创。公讳茂春。河南杞
县人。初母梦三僧入室。因叱之。二僧即去。惟一不行。
乃曰。吾五台僧欲结缘耳。是夜即生公。公生而善啼。
母时呼曰。尔僧性也。至七岁。犹常啼不乐。母每以僧
呼之即止。公长而问母。母言其初梦。所以后登癸未
进士。官至雁平兵宪。因游楼烦。忽自忆往事。乃曰。远
公生于此。而结莲社于匡山。我何忘其故乡耶。遂愿
结金莲社于五台。先闻妙峰大师。遂往归依。建静室
于灵鹫以寄焉。既而欲自为念佛社。因五台僧幻住
谈台山胜处。言观来石主人镜亭。有苦行。公遂归心。
即捐赀属修莲社。效匡山故事。修念佛三昧。余有双
径之行。镜公特讯于山中。且徵余叙其事。余喟然叹
曰。寥寥宇宙。泛泛波流。往而不返者众矣。能知归宿
者。几何人哉。净土为苦海之彼岸。若夫操舟扬䭵。截
流而度者。上下千馀载。几何人斯。远公创匡山莲社。
先后集者。约一百二十三人。且独称十八高贤。现生
西方。递相接引。此自道法东来。第一胜事。李公兴于
百世之下。抖擞浊恶。揭厉乐邦。非具宿世根力。现宰
官身。何以有此。余知斯社之兴。将与一万眷属。同驾
慈航。扬䭵安流而径登彼岸。又何以百什计哉。是在
长年捩柁。不惜馀力耳。

** 重修湖州天圣寺因缘序

杂花说十方佛土。如帝网孔挂于虚空。成者住者。坏
者空者。俱同一际。一切诸佛。与诸菩萨海会说法。教
净土指归序¶ 第 609c 页 X73-0609.png
化众生。种种神通妙用。处处同时充满。亦如网珠交
光相罗。彼彼无杂。亦无障碍。而一切众生。于一切佛
心智光中。庄严佛土。调伏众生。及造十恶五逆。三界
六道。善恶业行。而不自知。故曰。佛境界不可思议。众
生心行不可思议。今于湖之天圣寺。具见之矣。甲午
岁暮。寺僧祖定。访予京之慈氏楼阁。偶谈寺之因缘。
则曰。其殿广博。犹如空虚。庄严密致。斗栱攒簇。鳞蹋
重叠。犹如罗网。此其作者。不可思议一也。盖始创于
唐。其原先不可考。历宋及元。至今几千年矣。而各道
之上。梁栱之閒。绝无纤尘。故名之曰无尘殿。此不可
思议二也。其两楹露柱。雕木为龙。头角须眉。爪牙飞
动。宛若生龙。左右升降。尝游戏池中。寺僧见而叱之。
其龙归殿。而左右错盘。又名之曰错盘龙殿。此其不
可思议三也。其殿壁纵横二丈有奇。向为粉地。昔赵
孟頫读书其中。而心悦之。两壁画潇湘烟雨图二幅。
夫人管氏。画竹一幅。前此数百年。岂无丹青妙笔。而
必待子昂夫妇。点染其中。将为今之存亡举耶。此不
可思议四也。其殿中之佛。乃以铜钱累砌成形。此固
成者之心。不可思议矣。明嘉靖閒。有人毁其佛者。剔
筋折骨。坼钱网肉。劈罗汉烧煮而食之。其人竟感以
铁篦搔痒。遍身皮肉尽脱见骨。且遭刑而死。然世人
畏神而敬佛。虽颠人醉酒。尚悚然知归。而若人者。乃
醢之而甘心焉。此又坏者之心。不可思议也。故其今
也。悽然草草。寥落如空。太宰五台陆公。过而慨焉。即
净土指归序¶ 第 610a 页 X73-0610.png
与郡宰官敬庵许公。继山沈公。具区冯公辈。发愿修
复。命比丘祖定为倡导。建立之初。思求所以创业为
根据者。是夜。大风折古桑一株。旦而发之。根柢得古
负重断碑。披而读之。乃唐中和閒。居士吴言舍宅为
寺。其基广九十三亩。时剌史王公。表请额为景清禅
院。而天圣则宋时重建。以年为号者。非此莫知其源。
斯则木石无情。乃应缘而成事。此情与无情。感应道
交。如水澄月现。又大不可思议者矣。由是观之。其佛
土成住坏空。业巳不可思议。即其人而知施者。作者。
成者。住者。庄严者。破坏者。善恶心行。种种不同。今一
旦炳然齐显于诸佛大智光中。如镜现像。纤毫不昧。
因果昭著。总之皆不可思议也。始也成者之心。固不
知有坏者之心。而昔坏者之心。又安知有今日成者
之心。斯则成者坏之因。坏者成之缘。若即境观心。正
所谓交光相罗。如宝珠网。净秽齐现。善恶同彰。过去
未来。一际平等耳。况佛境如空无所依。至若因缘成
就。如云起长空。又岂可得而思议耶。今比丘定者。苦
心穷虑。欲建空中之楼阁。严象外之法身。演无字之
真经。作难思之佛事。譬若晴空。望彼纤云。岂不瞪目
成劳。吾意空花乱起。必瀰满太清。滴水为岩。必横流
大地。是将见妙庄严刹。建于一毫。清净法身。显于一
念。必使诸佛赞言。奇哉奇哉。吾今成佛时。普见一切
天人。修罗。宰官。长者。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人等。各各
心中成等正觉。转大法轮。使一切见者闻者。皆发无
净土指归序¶ 第 610b 页 X73-0610.png
上菩提之心。向之成者住者坏者空者。一齐同入莲
花藏海。此段广大功德因缘。其实种种不可得而思
议也。海印沙门。闻此因缘。叹未曾有。欲重宣此义。而
说偈言。

诸法空无相。毕竟无起灭。但以因缘故。成坏各不同。
佛身如虚空。智光如满月。其空遍一切。月光与空等。
不择净与秽。是水皆现影。岂待清净池。而后方照瞩。
一切众生心。与佛智无二。善恶随因缘。业行固不同。
一切佛境界。生于众生心。譬如空中花。依空而出现。
初成即有坏。本自空中生。如何今日空。不能成胜事。
天堂及地狱。贵贱众果报。苦乐诸受用。无不从心造。
自作自受用。庄严自法身。直从有相中。即登常住果。
善哉诸佛子。决定信自心。各舍所爱珍。庄严佛自土。
世閒皆是苦。无常复无我。生无一物来。死无一文去。
来去本是空。如何苦贪著。遇此大因缘。而不发勇猛。
一破悭爱根。顿成无上觉。凡是有缘人(缺文)

** 筑三潭护生堤引

佛说孝名为戒。谓孝顺父母。孝顺三宝。孝顺至道之
法。孝顺一切众生。然则奉佛戒者。不能推及众生。自
昔隋天台智者大师。唐惟宣律师。宋永明大师。至我
明。独云栖大师而巳。其放生池。除城中上方。北园。其
外则自赎万工池。而弟子居士虞德园。同大壑法师。
𤀹西湖三潭。其广大之心。足以度恒沙众生矣。予至
湖心寺。知旧有三塔久废。今欲重建。与所度之生。作
净土指归序¶ 第 610c 页 X73-0610.png
光明幢。昨偶有聚沙之梦。巳有成议矣。又观三潭之
堤甚单薄。不能与所放之生。作金汤外护。恐春水一
漂。则巳度之生。寻复漂流苦海矣。斯则不惟虚其前
功。抑终不能收其后效。大可忧也。又且聚沙不可以
旦夕计。正在踌躇。偶至长明寺。会汤养惺居士。乃云
栖之内亲也。言及无子。将求度脱。予欢喜而策之曰。
昔佛无子。以视三界众生如一子。至今人人皆称为
慈父。居士何不以念子之心念一切众生。则将来慈
父之称。充满十方世界矣。为今当念巳度之生。在三
潭者。能筑保障以防护之。使其中众生。如极乐国。则
彼现前皆称慈父矣。又何俟于将来乎。愿居士一倡。
而愿为慈父者众矣。是则天宫净土。又何舍目前而
别求乎。诸有智者。一闻万感。不俟言之毕矣。老人大
有所望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
净土指归序¶ 第 611a 页 X73-0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