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序¶
序¶ 第 595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九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炯 通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 序

** 刻方册藏经序

万历丙戌秋。达观大师密藏开公。远蹈东海。访清于
那罗延堀。具白重刻方册大藏因缘。方且订盟于堀
中。尔时清以荷法情深。心重然诺。岂不荷担。以洞门
未开。荆榛未辟。意将有待而然也。巳而达师西游。开
本二公。从赴清凉以卜居。质疑于曼室大士。即蒙印
许。以金色界。未几诸缘毕集。越庚寅秋。幻余本公问
余来入海印。出所刻枣柏大论若干卷示清。乃焚香
稽首。再拜受之。喜彻藏心法。香熏遍毛孔。及读诸大
宰官长者居士缘起语。备殚始末字。字真心信。乎无
不从此法界流也。且曰。方册类俗谛。固以流通为大
方便。第恐执梵筴而致疑者。烦频解之。至详且尽。夫
复何言。嗟夫人情之惑久矣。迷方者众。顾玦数举。而
不能悟一愚羽。况大道乎。尝试论之。始吾佛圣人说
法也。以法界无尽身云。称性而演普门法界修多罗。
尘说。刹说。炽然说。斯岂纸墨文字而可涯量。见闻知
序¶ 第 596a 页 X73-0596.png
觉而可流通者哉。今所传者。特大小化身。四十九年。
三百馀会。随机施设方便法门。集之龙宫。六通大士。
犹不能尽其名目。量出少分。𨤲为三藏二十部。广布
西夏。流来东土者。又贝多之一叶耳。付嘱流通。诸弘
法者。随方建立。曲就机宜。故曰。或边地语说四谛。或
随俗语说四谛。或现已身。或现他身。或示已事。或示
他事。种种所行。皆菩萨道。观夫杂花所出。诸善知识。
同具生身。各各法门。无非毗卢遮那海印三昧神威
所现。故世谛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法本无住。遇
缘即宗。至若水流风动。尽演圆音。鸟噪猿吟。皆谈不
二。翠竹真如。黄花般若。斯又岂区区华梵可分。纸氎
长短可较哉。虽然。语固有之。人情安于常习。惑其希
睹。复何怪哉。藉令始也契书华筴而梵策。又以彼此
为是非。信乎是谓朝三也。是以世尊利物。妙在随顺
机宜。应以何身何法而得度者。即随所应而度脱之。
故顺之则依。逆之则违。此常情耳。今夫斯藏所诠。乃
佛真法身。一切众生自性也。悲夫人者。沈酣众苦稠
林。昧之久矣。故世尊自矢之曰。我本立誓愿。欲令一
切众。如我等无异。非此又何以见佛身。了自性。出苦
得乐。住佛所住。以适其愿耶。以此而度。非随顺方便。
又何以令谛信。令人人由之而悟入耶。况众生有种
种欲。种种好乐。苟弘法者。顺其欲。投其所好。无不信
乐欢喜者。今所化之机有四众。计缁白之分。若牛缁
角而白毛。能化之法。若独擅。是则投缁而拒白。其犹
序¶ 第 596b 页 X73-0596.png
取角而弃毛。何其一体异视。而示吾法之不广也。如
此欲令人人而得度。复何望哉。且真丹云多思维。思
维多则惑重。惑重则智轻。智轻则根钝。举皆是也。何
以知其然耶。尝试观夫世智辩聪。率多殉耳目。陆沈
欲泥。閒有灵根宿植。负英杰之气者。大都发于功名。
去此取彼。即般若内重。又道不胜习。奈之何踌躇生
死。良亦可痛。况兹末法奉教。例多俑人。岂禀钝根。法
门所系。九鼎一丝。外患内忧。犹楚入郢。悲夫悲夫。当
是时也。孰能力起而振救之。若大师者。斯刻之举。不
啻秦庭之哭。真有敚军拔帜之意。其恢复法界之图。
远且大矣。睹其金汤外护。高深坚利。若诸宰官居士
者。岂非地涌之众。亲受付嘱而来耶。不然何以勇健
如此。故吾观真谛。真谛不有。吾观俗谛。俗谛不无。是
役也。吾辈且息肩。其犹庖人不能治庖。尸祝将越尊
俎。而代之也。以彼易此。两其无幸哉。虽然。勿谓无人。
自顾所积何如耳。闻之大块噫气。万窍怒号。由其声
大而响齐。故一唱而万和。同声相应。岂成虚语。是知
斯藏之役。将计日献捷。斯刻之功。将浩劫而不穷。直
使人人因之而见佛。物物以之而明心。睹法界于毫
端。觐毗卢于当下。斯可谓人天共仰。真俗交归。随顺
方便之最上第一义谛。广大威德法门也。或曰。方册
减敬。将无慢法之罪耶。予曰。性性湛然。般若圆明。诸
流通者。譬若分灯。即大地俱焚。曾未择薪。而本火固
然。不增不减。试将以此广大法炬。遍周沙界。穷未来
序¶ 第 596c 页 X73-0596.png
际。烧尽阐提。即使众生界空。而本法犹湛然常住也。
二公勉矣前旌。嗟予小子。惭愧形服。以禅弓不张。慧
剑不利。怯弱不敢先登。敢辞执鞭之后。

** 净慧寺乔宗绍公请方册大藏经序

达磨航海西来。由至五羊而入中国。卢祖崛起新州。
衣钵终止于曹溪。般剌臂裹楞严。房公笔授于制止。
是则南海为禅道佛法根本地也。夫何千年以来。道
化不敷。宛若佛未出世时。不知三宝为何物。始予蒙
 恩以逆缘来。因开法于青门。一时缁白翕然归向。
而法性诸弟子率为上首。不数年閒。教化大行。信乎
若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也。于时净慧弟子乔宗
绍公。发心结社。效东林故事。专修净业。十馀年来。如
一日也。顷者。公以教化未广。见闻不博。愿请大藏。普
利人天。适予初归曹溪。公作礼拈香。具白其事。予闻
而喜曰。佛性之在人心。如大地之水。空谷之响。此不
待别求。本自有之。虽然。水固本有。必凿而蒙润。响虽
无形。必呼而后应。又如贫子衣底之珠。昧而不觉。须
赖亲友指示。使自披襟而得利益。是则公之结社念
佛。如凿井之人。今请大藏。若指珠之亲友也。若各得
利济之益。要在人拂襟解带之閒。非公与之。实公指
之耳。如是展转无穷。将见迦维之化。周遍炎海之𨽗。
较其功德。岂可得而思议耶。

** 首楞严经通议序

首楞严经者。诸佛如来大总持门。秘密心印。统摄一
序¶ 第 597a 页 X73-0597.png
大藏教。五时三乘。圣凡真妄。迷悟因果。摄法无遗。修
證邪正之阶差。轮回颠倒之情状。了然目前。如观掌
果。可谓彻一心之原。该万法之致。无尚此经之广大
总备者。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閒。舍此别无开
导矣。判教者局于一时一教。岂非管窥蠡测哉。自入
中土。解者凡十馀家。如会解之外。近世缁白。各出手
眼。而宏通者非一。披文释义。靡不参详精确。发无馀
蕴。又何俟蛇足哉。但历览诸说。有所未惬者。独理观
未见会通。故言句虽明。而大旨未畅。学者未免摸象
之叹。余昔居五台冰雪中。参究向上。以此经印證。坚
凝正心以炤烛之。豁然有得。及至东海枯坐三年。偶
阅此经。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际。恍然大悟。
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花影落。是夜秉烛述悬
镜一卷。乃依一心三观。融会一经。谓迷悟不出一心。
究竟不离三观。以提大纲。伹以理观为主。于文则略。
如华严法界之设。意在得义而言可忘也。说者又以
文字为障。不能融入观心。犹以为缺。故予久有通议。
酝籍胸中。及投炎荒。虽波流瘴海。而一念不忘者。二
十馀年。万历甲寅。投老南岳。寓灵湖之万圣兰若结
夏。粤门人超逸。侍予最久。甘苦疾病患难。靡不同之。
入室请益悬镜。触发先心。遂直笔成帙。广发一心三
观之旨。题曰通议。盖取春秋经世先王之法。议而不
辨之意。所谓议其条贯。而通其大纲。是于向上一路。
实以为赘。其于初机之士。可以饮海一滴。而吞百川
序¶ 第 597b 页 X73-0597.png
之味也。或曰。佛不思议法。可得而议之耶。曰不然。法
本离言。而坚执邪见者。非言不破。佛说优波提舍。名
为论议。以折邪慢之幢。良以此经摧九界之邪锋。折
圣凡之执垒。靡不毕见于广长舌端。种种坚壁。一镞
而破之。直使智竭情枯。降心归顺而后巳。以经尽发
其情。苟不议明正令。无由以净法界之妖氛。彰觉皇
之大化。是可以文字目之哉。得意遗言。是在金刚正
眼。

** 妙法莲华经通义后序

予十九薙发。即从无极先师。听华严玄谈。于法界圆
融宗旨谛信。至海印三昧常住用。恍然契悟。遂归心
法界之宗。既而听法华经。因闻此经。纯谈实相。乃不
知实相为何物。且谓若了实相。则文字可略矣。以此
怀疑甚切。每叨副讲。终盲然也。及北游行脚。凡参耆
宿。必以如何是实相请益。然竟无有启发者。向以志
慕参禅。专心向上一路。遂弃文字。入五台习枯禅。力
究已躬下事八年。少有自信之地。复之东海。一日众
请说法华经。至方便品。感佛恩深。不觉痛哭流涕者
再。于实相之旨。恍然不疑。犹于经文言。未大透彻。似
有碍眼。无几何。乃因弘法。上触 圣怒。遣戍雷阳。达
观大师。与予期礼曹溪。乃先迟予于匡庐。及闻予罹
难报。初意其必死。乃对佛为许诵莲经百部祈庇。予
南行过龙江。师候别予于江上。告以许经之故。予丙
申三月至行閒。越戊戌。乃结法社于五羊青门垒壁
序¶ 第 597c 页 X73-0597.png
閒。集弟子数十辈。讽诵法华。以了前愿。众请讲演。至
现宝塔品。了然如睹家中故物。即信此为示佛知见。
及至神力后八品。古判为流通。予深见其非也。遂以
开示悟入四字。判其全经。后乃入佛知见也。时会听
者。各各踊跃欢喜。罢讲。请笔之。因为击节。遂以四字
通一经始终之旨。法门閒有许可者。予以文远义奥。
恐初学难窥。越壬子岁。粤弟子众请益。仍为品节以
会其义。明年冬。予赴南岳故人之请。遂去粤。至衡阳。
止于灵湖之万圣寺。一二护法。为营安居于寺右。落
成欲颜之。未就。夜梦一僧告予曰。何不云昙华。觉而
知有宿因也。粤弟子通岸超逸二人相从。先于甲寅
请述楞严通议。庵成。众请就讲演一周。逸辈复请述
法华通义。将会品节以通全经也。予自念老朽。无益
法门。傥一言有当。嘉惠后学。于入佛知见。未必无助。
于乙卯六月朔属草。至八月朔搁笔。但宗华严。始终
融之以理观。统一代时教而归之性海。以见吾佛出
世。以大事因缘之本怀。其后六品。判为入佛知见。虽
违古作。而理实有宗。非敢妄谈。以信佛心。则不必取
准于人也。其文多率意矢口。殊为草略。弟子性融。乃
久踞法坛者。相与校覈。三越月而成。然非敢为妙契
佛心。至于文字般若。亦赞叹持经之一端也。智者苟
不以人癈言。请虚怀以观。予有望于知言者。

** 合刻法华文句记序

毗卢遮那證穷法界。踞菩提场。说普照法界修多罗。
序¶ 第 598a 页 X73-0598.png
示佛境界。佛知见地。惟佛与佛。乃能知之。故劣根在
座。如盲如聋。以是独被上根。摄机未尽。因垂小化身。
入娑婆界。现老比丘八相成道。与民同患。五性周旋。
三根普被。故曰吾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欲
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然佛知见者。以彻尽
法界草芥微尘。无非成佛真体。了无剩法。是为诸法
实相。普令众生知此见此。同入平等法性。方称如来
出世本怀。嗟乎。众生垢重。信之者希。况入之乎。是以
灵山一会。英杰之士。犹费敲击。四十馀年。至法华会
上。方信佛心。始有归家之分。一一授记。岂细事哉。及
化身既隐。此法独存。千年之下。大教东来。此经流传
三百馀年。无能识者。天台智者大师。持此大经。一日
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求證南岳。岳曰。此法华三
昧也。非子莫證。非我莫识。自是大师以三观释经。于
是九旬谈妙。故有玄义文句。口授门人章安记之。唐
有荆溪释签。以发其趣。意指百界千如。备彰诸法实
相之旨。顿显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之说。观者了然自信。其于佛之知见。跃然而入。得此
开示。无馀蕴矣。即以观心而见佛心。岂假外耶。向以
经记各刻。学者智劣。难于会通。前有会玄签。而略句
记。义有未尽。绍觉法师。通会一律。草成未行。智河行
公。深悲末法理观之不明。以觉公原稿合刻于经。使
后之览者理观分明。由观以达诸法实相。悟佛知见。
其于入佛境界。是犹乘万派顺流而入于海。固无难
序¶ 第 598b 页 X73-0598.png
矣。但大师旧判经。后八品为流通分。予少从讲习。即
有疑焉。及住山多年。偶为学人演说。至现宝塔品。恍
悟示佛境界。即以此为示佛知见。因以开示悟入各
从品目。则以后六品。为入佛知见。此似与流通相左。
谛观所流通者佛知见也。惟佛知见。非观不入。不入
将何法以流通乎。意盖大师引而未发者也。然则言
似左而义实符。学者苟不以人废言。了此。则诚不敢
是今非古。以启谤法之罪也。居士颜广𥌳。发心力荷
而刻之。是与智公与先会合者。皆智者之功臣。如来
之遣使。岂同灵山一会之人耶。其法施功德。当与实
相等矣。

** 重刻心经直说小引

枣柏谓无明十二缘生。即普光明智。以是而观则般
若无明。觌体无二。如乳之为酥酪醍醐。不从外得。盖
得酵为转变之力耳。今观自在修深般若。其功惟在
照之一字而巳。以迷般若而为五蕴。由照五蕴皆空。
即成般若。则观照之用。得非五蕴之酵欤。以用之者
希。故迷之者众。假而大地人人皆用。则大地通成般
若普光明藏矣。噫。圣凡之分。一念转变之力。岂细事
哉。永为楚南鄙。其俗能敦诗书者。则为上。至佛法则
从来未闻。予隐南岳。会参知冯公守兹土。邀予过游
九疑。一时诸子翕然信向归依。予为开示般若之旨。
闻者跃然。如大梦觉。岂非般若种子纯熟。遇缘而发。
若时雨化。门生陈某等。刻而传之四众。将为诸人佛
序¶ 第 598c 页 X73-0598.png
种之酵欤。佛言驴乳不成醍醐。特为不信者言之耳。

** 金刚决疑解序

般若真智。为众生佛性种子。各各具足而不知。故我
世尊。特为此事。出现世閒而开示之。欲令悟入。以脱
众苦之缚。良由众生垢重。初闻惊而不信。以其出情
之法。不涉名言思议。而常情所执。我法封蔀。向以名
言习气深厚。动则随语生解。潜起意言分别。是以随
说随疑。不能顿悟离言之旨。劳我世尊多方淘汰。决
断群疑。直使了达般若本智。以为成佛之真因。故此
经为入大圣之初门。以拔二乘偏空之疑滞。以实相
真空为宗。以断疑生信为用。空则空其所执之情。信
则信其本有之智。以空故行无所住。信则心无所疑。
不疑则的信自心。与佛无二。无二则生佛平等。我法
双忘。斯般若之玄门。成佛之要诀也。是知从上佛祖。
教人了悟自心。直到不疑之地。自然默与本智相应。
故六祖初闻无住生心一语。当下顿断历劫之疑。所
以黄梅单以此经为心印。然信为入道之根。疑乃害
信之毒。故此专以断疑为第一义也。昔西域无著菩
萨。入日光三昧。上升兜率。请问弥勒。为说八十颂。以
解其义。无著以一十八住。判一经之旨。以授其弟天
亲。天亲依偈造论。约断二十七疑以释。最为显著。既
而长水作刊定记。文颇浩瀚。初学之士。似难领略。卒
莫定其旨趣。予蚤年诵习。向未彻其源。顷于曹溪。偶
为众演说。窃观于意云何一语。乃即就空生随闻其
序¶ 第 599a 页 X73-0599.png
说。随起疑情处。当下剿绝。不容拟议搏量。以破意言
分别。如宗门所谓截断众流。直使纤疑净尽。方与本
智相应耳。于是恍然了无剩法。始知其疑。不必拘其
二十七则。即于随闻所起言外之计。预揭于前。则本
经文以为破敌之具。如此始终一贯。直至情忘执谢。
般若玄旨灿然。若视白黑矣。门人如绎。法性弟子超
逸。通烱。各捐资重刻。以广其施。余因序其始末。将冀
见闻随喜。同悟般若之正因。以为历劫金刚种子。若
夫得意忘言。又在具正眼者。决不作区区文字见也。

** 刻金刚决疑题辞

般若为诸佛母。菩萨之真因。众生之佛性。生灵之大
本也。由向背之分。故有圣凡之别。是知众生日用现
前。见闻知觉。皆般若之光。端在信与不信耳。故曰诸
佛智海。以信得入灵山一会。得度弟子。虽出生死。而
不信此法。无成佛之分。劳我世尊多方淘汰。种种弹
诃。而劣解之徒。展转生疑。以为非已智分。以疑根未
拔。故本智不现。及至般若会上。如来以金刚智而决
断之。直使圣凡情尽。生灭见亡。而本有智光。豁然披
露。始信自心清净。了无一法为已障碍。此金刚般若
直拔疑根。为发最上乘者说。殊非浅识薄德之能解。
故黄梅以此印心。以其一法不立。是为宗门正眼也。
昔天。亲列二十七疑。解此一经。以疑潜言外。而此方
义学。执筌失指。从前得意忘言者希。予自幼能诵。而
长不解。每思六祖大师一言之下。顿了此心。何世无
序¶ 第 599b 页 X73-0599.png
超悟之人。由正眼不开。返为性障。因住曹溪。偶为大
众发挥一过。恍然有悟。而言外之疑。顿彰心目。信乎
此法离文字相。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也。因拈示一
班。以当法施。初刻之岭南。再刻于五云。又刻南岳。学
人方玉见而信受。兹复刻于吴门。将广愿四众。同开
金刚正眼。的信自心。则成佛正因。将以是为嗃矢也。

** 春秋左氏心法序

春秋者。圣人赏罚之书也。何名乎春秋。古者赏以春
夏。罚以秋冬。盖象天地之生杀。而顺布之。故春秋者。
赏罚之名也。赏罚明而人心觉。觉则知惧。故曰。孔子
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周道衰。诸侯僭。礼义亡而纲
纪绝。人之不沦于禽兽者鲜矣。天生德于仲尼。蹶然
欲起而赏罚之。故曰。必也正名乎。然而世卒莫之用
也。乃因鲁史以见志。故曰。吾志在春秋。春秋云者。亦
曰赏善罚恶云尔。善恶之机隐而彰。赏罚之权志而
晦。虑后世之难明也。故经成。假手于丘明。以为之传。
冀来者因传以明经。因经以见志。而善恶之机凛焉。
则反诸心而知惧。一惧而春秋之能事毕矣。由是观
之。丘明之心。即仲尼之志也。不求其心。而求之事与
词之閒。无当也。先儒有言。左氏𧰚而富。其失也。异讥
其好言鬼神卜筮之事。斯言过矣。孔子曰。君子有三
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之为言惧也。卜筮。
鬼神吉凶之先见。善恶之昭明。天命也。君父。大人也。
经。圣人之言也。易尊卜筮。春秋尊君父。皆圣人之言
序¶ 第 599c 页 X73-0599.png
也。易治之于未萌。春秋治之于既乱。易言神道之吉
凶。以惧之于幽。春秋言人道之赏罚。以惧之于显。二
者相须。如衣之有表里。如木之有根株。岂有异哉。故
韩宣子聘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
今而后。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诚知言也。左氏
以春秋之事词。阐易之旨。其所深讥者。违卜蔑祀。与
僭君叛父。同归于败。善恶必稽其所终。祸福必本其
所始。所谓俟诸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者。知
者畏之。以为天命。而不知侮之。以为异。悲夫。左氏之
心不明。而圣人之志隐。乱臣贼子复何惧乎。某以丁
年弃诗书。从竺乾氏业。将移忠孝于法王慈父也。既
因弘法罹难。几死 诏狱。蒙 恩宥遣雷阳。置身行
伍閒。不复敢以方外自居。每自循念。某之为孤臣孽
子也。天命之矣。因内讼愆尤。究心于忠臣孝子之实。
偶读春秋。忽于左氏之心有当。始知异之为言。未探
其本也。观其所载列国。及诸大夫之事。委必有源。本
必有末。吉凶赏罚。不谋而符。俯而读。仰而叹。不啻设
身处地。每于微言密旨。欣然会心。辄援笔识之。勒为
一书。命曰左氏心法。非左氏之心法也。仲尼之心法
也。非仲尼之心法也。千古出世经世诸圣人之心法
也。何以明之。心者。万法之宗也。万法者。心之相也。死
生者。心之变。善恶者。心之迹。报应轮回者。心之影响。
其始为因。其卒为果。如华实耳。不出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人伦日用之际。而因果森然。固不待三世
序¶ 第 600a 页 X73-0600.png
而后见也。楞严殚研七趣。披剥群有。而总之所以澄
心春秋。扶植三纲。申明九法。而总之所以传心。易之
吉凶利害。忧虞悔吝。楞严之四生十二类。生天堕狱。
左氏之兴亡善败。与夺功罪。总皆一心之自为感应
而巳。乃独以左氏为异。岂不冤哉。某用是深慨。悯末
学之无闻。特摅愚见。著为是编。昔我 高皇帝。以春
秋本鲁史。而列国之事错见。难究始终。乃命东宫文
学傅藻等。纂分列国而类聚之。附以左传。名曰春秋
本末。某服膺圣训。惜未见其书。窃师其意。妄以王霸
二途。通纂为七传。周。王道之大统也。鲁。王国之宗臣
也。五霸虽假。其意在于宗周也。晋乃宗藩。故列五伯
之首。以亲非以功也。天王命二文专征不庭。命鲁公
夹辅周室。故晋主盟。而鲁主会。凡讨罪。必书公如晋。
以鲁先之。如伐郑之事。仲尼之本意也。背于桓。而服
于襄。百七十年。左氏因而终始之。此其凡也。暨于一
国兴亡之所系。一人善败之所由。得失之难易。功罪
之重轻。有一世二世而斩者。有三世五世而斩者。有
百世祀而不绝者。皆令皎然。如视黑白。其中报应影
响之徵。鬼神幽明死生之故。随事标旨。据案明断。使
亡者有知。爽然知圣人赏罚之微意。以服其心。后世
观者。凛然知惧。又不待辞之毕也。其或事涉数国。所
重在一条。但以当国为主。或事在彼而始于此。或始
于彼而终于此者。不避混淆。并载以见其因果。若他
国之事。无与者。则略而不录。恐其枝也。以意在心法。
序¶ 第 600b 页 X73-0600.png
不在史。故不必具也。旧例附传以通经。今则分经以
證传。以重在传。非敢乱经以取戾也。注则因之。断则
不敢让。知我罪我无辞焉。始于晋而终于周。犹冀枝
之归本也。亦如变风之终于豳。言变之可正也。或曰
禅本忘言。何子之晓晓乎。某曰不然。禅者。心之异名
也。佛言万法惟心。即经以明心。即法以明心。心正而
修齐治平举是矣。于禅奚尤焉。夫言之为物也。在悟
则为障。在迷则为药。病者众。惟恐药之不瞑眩也。迷
者众。惟恐言之不深切也。某将持一得之见。以俟天
下后世之知言者。虽多言。庸何伤。万历乙巳孟夏日。
书于琼海之明昌塔院。

** 刻起信论直解后序

直指之道。不待达摩西来。吾佛世尊。特为此一大事。
出现世閒。所谓惟以佛之知见。开悟众生。故曰惟此
一事实。馀二则非真。由是观之。四十九年所说一大
藏教。何莫而非直指一心之法耶。伹众生根钝。惟佛
大慈悲故。婆心太切。曲垂方便。种种开示。无非指归
第一义谛。嗟乎。众生之迷也固矣。当佛入灭未久。而
邪见横兴。破坏正法。无论外道。即佛弟子亲习权乘。
执为已见。自灭正法。况其他乎。故西域性相二宗。各
立门庭。甚至分河饮水。其来巳久。当六百年有马鸣
大师出。蹶起而大振之。乃宗楞伽等百部大乘奥义。
著起信论。以破邪执。大开一心法界之门。摄性相而
会一源。引三乘而执至极。约及万言。即曼室复起。亦
序¶ 第 600c 页 X73-0600.png
不能增一语。可谓修行之圆鉴也。嗟夫。马鸣为传心
印之宗师。乃宗楞伽以著论。达摩乃禅宗之鼻祖。亦
指楞伽以印心。所以然者。正恐末世修行。正眼不明。
堕落邪见。以破坏正法耳。夫何近世亲教者。不务明
心。但执文言为究境。参禅者。槩以盲修为向上。痛斥
教乘。甘堕愚迷。固守偏执为必当。即此一论。乃教禅
之指南。一心之朗鉴。视为文字而雠之。讵非大迷也
哉。呜呼。西域性相之执。马鸣既力破之。即此方教禅
之遍执。圭山著禅源诠以一之。永明又集宗镜百卷。
发明性相一源之旨。如白日丽天。而后学竟不一觑。
此岂真究大事者哉。予蚤年即弃讲义。初听诸经。不
知为何物。切志参究。既性地一开。回视文字。真似推
门落臼。于楞伽则有笔记。于楞严则有悬镜。是皆即
教乘而指归向上一路。奈何世之习教者。概以予为
不师古。参禅者。概以予为文字师。予虽舌长拖地。莫
可谁何。无怪乎视马鸣龙树圭峰永明为门外汉。谓
一大藏经。为揩脓涕纸也。且斥发明一心之说为文
字。而执诸祖机缘为向上。机缘岂非文字耶。予谓固
守妄想。增长我慢为参禅。又不若亲持经论。为般若
之正因种子也。且参禅动以离心意识。既能离心意
识求向上。岂不能离文字悟言外之旨乎。法门此弊。
非学者之过。良由师承正眼不明。妄执已见之过耳。
此论旧遵贤首疏。而长水记更繁衍。学者望洋。杳莫
可究。予向纂旧疏。去繁就简为一贯。既而语似欠顺。
序¶ 第 601a 页 X73-0601.png
故祖疏义为直解。就本文而疏通之。直欲学者从此
一门而入。则教可离言得义。而禅亦不堕邪途。是救
末法之大关键也。此解。见者多喜其直捷。既刻之于
岭南安成。今复刻之新安。其倡导助缘者。皆一时四
众法侣也。

** 注道德经序

予少喜读老庄。苦不解义。惟所领会处。想见其精神
命脉。故略得离言之旨。及搜诸家注释。则多以已意
为文。若与之角。则义愈晦。及熟玩庄语。则于老恍有
得焉。因谓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也。以老
文简古而旨幽玄。则庄实为之注疏。苟能悬解。则思
过半矣。空山禅暇。细玩沈思。言有会心。即托之笔。必
得义遗言。因言以见义。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
得一章。始于东海。以至南粤。自壬辰以至丙午。周十
五年乃能卒业。是知古人立言之不易也。以文太简。
故不厌贯通。要非枝也。尝谓儒宗尧舜。以名为教。故
宗于仁义。老宗轩黄。道重无为。如云失道德而后仁
义。此立言之本也。故庄之诽薄。殊非大言。以超俗之
论则骇俗。故为放而不收也。当仲尼问礼。则叹为犹
龙。圣不自圣。岂无谓哉。故老以无用为大用。苟以之
经世。则化理治平。如指诸掌。尤以无为为宗极。性命
为真修。即远世遗荣。殆非矫矫。苟得其要。则真妄之
途。云泥自别。所谓真以治身。绪馀以为天下国家。信
非诬矣。或曰。子之禅。贵忘言。乃晓晓于世谛。何所取
序¶ 第 601b 页 X73-0601.png
大耶。予曰。不然。鸦鸣鹊噪。咸自天机。蚁聚蜂游。都归
神理。是则何语非禅。何法非道。况释智忘怀之谈。讵
非入禅初地乎。且禅以我蔽。故破我以达禅。老则先
登矣。若夫玩世蜉蝣。尤当以此为乐土矣。注成。始刻
于岭南。重刻于五云。南岳。与金陵。今则再刻于吴门。
以尚之者众。故施不厌普矣。

** 紫柏老人全集序

太虚寥廓。长风鼓而万窍怒号。殊音众响。皆一气之
所宣。又奚可以大小精粗。谓灵根之有閒哉。惟吾佛
以不思议智。流出一切音声陀罗尼。故世谛语言。皆
悉显示第一义谛。若夫尘说刹说炽然说。即水流风
动。皆演圆音。况寓泰定而照群情。触境而发。无思而
应。如谷响者乎。是以从上诸祖。證无师自然智者。即
扬眉瞬目。怒骂讥诃。莫不直示西来大意。又可以识
情语言。而拟议其形容哉。达摩西来。不立文字。而曹
溪则有坛经。及二派五宗。虽直指向上。然皆曲为今
时。或上堂入室。示众举扬。机如雷电。凡垂一语。必缉
为录。大概聊尔门头。若大慧中峰。至我明楚石。皆其
类也。盖借语传心。因言见道。言其所绝言耳。今去楚
石二百馀年。有达观禅师出。当禅宗巳坠之时。蹶起
而力振之。得无师智。秉金刚心。其荷负法门之志。如
李陵之血战。纵张空拳。犹挥驻日。虽未犁庭埽穴。而
一念孤忠。与齧雪吞氎者。未可以死生优劣议也。真
末法一大雄猛丈夫哉。然师赋性不与世情和合。至
序¶ 第 601c 页 X73-0601.png
老见客。未效一额手。虽未踞华座。竖椎拂。然足迹所
至半天下。无论宰官居士。望影归心。见形折节者。不
可亿计。以自性宗通。故随机之谈。如千钧弩发。应弦
而倒。无非指示西来的意。称性冲口。曾无刻意为文
也。一唾便休。弟子笔而藏之者伯什。师初往来于金
沙曲阿之閒。与于王二氏。法缘最深。于润甫居士。每
得师片言只字。藏贮如拱璧。及游匡庐。主邢孝廉来
慈长杉馆。师之法语。留邢氏者亦多。师化后。润甫属
王君仲櫜结集为一部。予久沈瘴海。为师了末后因
缘。过金沙之东禅。润甫捧师集示余。稽首请为其序。
余三读其言。喟然而叹曰。嗟乎。末法降心。力拔生死
之根。如一人与万人敌者。予独见师其人也。睹其发
强刚毅勇猛之气。往往独露于毫端。如巨灵挥斤。真
所谓与烦恼魔。欲魔。死魔共战。竟能超越死生。如脱
敝屣。可谓战胜有功者也。故其所吐。岂可以文字语
言声音色相求之者耶。佛说欲为生死根。师凡所举。
必三致意。痛处劄锥。直欲剿绝命根。即此可当金󳽽
矣。又何庸夫门庭施设哉。昔觉范禅宗。妙悟超绝。语
言典则所著。自目之曰。文字禅。故予题曰。紫柏老人
集。盖非堕于俗数也。观者当具金刚正眼。视之于言
外。则思过半矣。

** 云栖老人全集序

言以载道。文以达理。其治世语言。虽圣经咸称曰文。
独佛语不然。以世出世閒。情与出情之异耳。盖佛所
序¶ 第 602a 页 X73-0602.png
说以实相印。印定诸法。凡所语言。皆归实相。所谓言
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得而思议者焉。以文求之。譬
夫执冰而求火也。岂特佛经。即从上诸祖。粗言及细
语。皆归第一义。况本于文而超于情者乎。予读云栖
大师集。三复而兴叹焉。师以儒发家。中年离俗。单究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一著。遍参诸方。有所发明。遂挂
瓢笠。匿迹云栖以恬养。知非有意于人世也。况为文
乎。久之声光独耀。缁白问道而来者。初则屦满。次则
林立。久则云屯雾集。皆有请焉。以师所造者隐密。所
居者平常。故于应机接物。无门庭。绝城府。无崖异。如
鉴照物。妍媸顺应。故无臧否。无指谪。一任其本怀。故
来者如蚊饮海。应量而足。诸弟子记其语者。谓之文。
嗟乎。岂以是尽大师哉。予少依讲肆。闻说者谈佛应
机之妙。不知其谓何。及老年读金刚般若。诸弟子从
佛持钵乞食归来。饭食洗足。敷座而坐。空生忽叹希
有世尊。予忽然如大梦觉。是知世尊处世。与人周旋。
前二十年。无人知为何事者。空生今日始乃窥之。固
知孔子之叹莫我知也。即颜子高弟。但曰钻之仰之。
而竟莫能入。然则诸子所记之语。岂尽孔子哉。于戏。
圣人影响于世。岂常人所能尽知耶。信乎文者糟粕
耳。然禅门载道之言。除佛经诸祖传灯。直指向上。特
其言者。大有径庭。不近人情。故望洋者众。即文字之
师。称述佛祖之道。而溺于情。读者如絮沾泥。求其平
实而易喻。直捷而尽理。如月照百川。清浊并映。能领
序¶ 第 602b 页 X73-0602.png
之者。如饮甘露。无病不瘳。如是而为佛祖之亚者。予
于云栖之文见之矣。议者。谓师为老师宿儒。予尝谓
师为法门之周孔也。若以文视师。则赘矣。嘉禾严君
某。慕师而未亲炙。故梓其全集。以照后世。其亦斯道
之功臣欤。

** 方外遗书序

昔唐宋诸贤宰官。栖心禅悦者。载之简册。如裴杨张
吕诸公。与黄檗大慧诸大老。游戏法喜。皆扣关击节。
无不发明向上一路。惟在一言半句。如探竿影草。至
若刮垢磨光。敲骨打髓。用本色钳椎。煅炼习气。则施
者不易。而受者良难。故不多见。丁巳莫春。子玄冯延
龄。送我吴门舟中。乃祖开之太史。所受达观莲池二
大老遗书。皆手迹。不惟叮咛法门。克荷大事。其于应
病施药。如扁鹊之医。洞见肺腑。而调剂之方。不特砭
膏肓起废疾而巳。以此传家。子孙宝之。当为慧命。非
独墨宝手泽巳也。

** 云栖大师了义语序

了义语者。乃直指一心。究竟显了之说也。吾佛出世。
特为众生开示一心。使其悟入。彻法无遗。从浅至深。
始于执相破相。以至性相双融。三乘之设。皆是遮护。
名为覆相之谈。俱未显了。至于分明指示一心。了无
剩法。令其直下顿悟。方名了义。以迷有深浅。故教分
顿渐。至末后拈花。直指离言之道。达摩西来。单传此
道。名为禅宗顿门。然此顿宗之旨。非独一禅。诸教中
序¶ 第 602c 页 X73-0602.png
显密所谈者不一而足。以执教者迷宗。执禅者毁教。
皆不达佛了义之旨耳。非独于理。至若所设六度万
行。皆是求明一心之行。较之于禅。但顿渐不同。及其
成功一也。至若净土一门。修念佛三昧。此又统摄三
根。圆收顿渐。一生取办。无越此者。从上佛祖。极力开
示。巳非一矣。无奈末学。志尚虚玄。以禅为高。薄净土
而不为。时当末法。众生垢重。岂得人人皆称上根。以
多自欺。而不量已之德器。但随声妄和。曾无实行。岂
非自误也耶。嗟乎。宗门久无明眼知识。莫与正之。至
若义学之徒。虚事浮谈。多乖实际。不惟无禅。而教眼
不明。亦无甚于今日也。云栖大师。蚤悟唯心。因极力
主张净土。以救末法之弊。自建丛林。身教弟子。日夜
无替者。几四十年。故海内缁白。信从者众。大师所著
弥陀疏钞。发明殆尽。至于寻常开示言句。提唯心以
阐净土之旨居多。心空居士朱君。为入室弟子。所录
此语。目曰了义。诚禅宗之圆鉴。一心之指南。直抉末
法瞖眼之金篦也。顷宦游星渚。入山过访。以稿见示。
予三复三叹。僭为代一转语于编首。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九
序¶ 第 603a 页 X73-06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