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与汪静峰司马¶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79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七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书问

** 与汪静峰司马

忆昔长安大道。把臂同游。策蹇长驱。风餐旅宿。此段
因缘。真两间奇事。朅来倏忽。幻化如斯。惟正眼观之。
端若空花梦事耳。惟三昧神力。无不深入诸法梦幻
实际也。山僧自入瘴乡。仗光被。诸缘寂静。种种皆为
助道具。弥感 圣恩。裂破幻网重重。可胜半生行脚。
谅知巳必不以此为妄语耳。惟马祖唱道西江。而庐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0a 页 X73-0580.png
阜诸刹。皆从上家传演化地。座下生长于黄梅。开化
于青原。今且复为匡山主。此等行脚。皆从马祖解制
时来。能不重此本愿乎。闻归宗近蒙 圣恩颁赐大
典。今日因缘。大非昔比。地主得座下。则人又非昔比
也。西江道法之兴。是有望于座下。愿以金刚心地。为
护法檀度。伫看无尽法轮。皆在一微尘内转也。

又。

菩提所缘。缘苦众生。惟居士以大悲愿力。置身苦众
生界。即梦想中。无非利生事业。知菩提种子。日夜增
长。当无量矣。华严五地菩萨。纯以利他。成已妙行。岂
坚固我相。及孤调解脱者。而能及哉。是则紫云千峰。
未尝不列几席间也。江头晤别。及滨行叮咛首座之
言。字字入我甚深三昧。山野二十馀年。沉沦苦海。即
寤寐山林。如想极乐世界。何幸仰仗慈力摄持。置身
万仞峰头。一夕之安。日劫相倍。到此水穷山尽处。岂
容更著一毫妄想耶。此吾本分事。是不敢劳多嘱也。
仰承檀施。为山林护法。五乳数椽。去冬巳就安居。何
意馀生。得遂高卧。万山积雪。一径云封。不减清凉寒
岩彻骨时也。感念护法之心。真不可以言谢。

又。

自闻警以来。此心无日不坐驰塞上也。当此小劫。恨
无神力。以消众生定业。唯率众日诵华严经以祈边
境静谧。切愿老居士。早遂归来之志。同究竟此生净
土之愿。新岁闻法驾业巳抵家。喜而不寐。此荷 圣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0b 页 X73-0580.png
恩。恃出望外。诚感佛祖神力加持。以为法门證信耳。
岂小缘哉。每思老居士坐此二载。静观一念。不啻铁
壁银山。即三十年行脚。未必有如是真得力处。过此
一关。则掉臂净土。又超日劫矣。是知此番因缘。皆助
出生死海之迅䭵也。何快如之。山野仰仗慈庇。山居
不及三载。经营聊尔可栖。即将常住交首座为十方。
独此一身。闭关绝缘。随众粥饭。自中秋至今。巳及五
月。三十年所求难得之缘。一旦遂之。馀生岂忍轻放。
将一切禅道佛法。置之度外。单修拙度。效远公六时。
刻香代漏。日持弥陀五万声。以送馀生。所幸衰朽色
力。尚可强行。夜坐不卧。精神觉无疲倦。即一日。皆老
居士之惠我也。

** 与缪觉休

与居士多世法亲。支离岐路。今他乡蓦直。喜慰何如。
西江一带法缘。所赖智椎先白。即以贫道聊尔经过。
深仗旁通助显。此其王重仙陀。佛钦内秘。而调应偶
会之机。妙在节拍成令耳。私谓在处法缘。假令人人
啐啄。同时如居士者。当使法幢光明。照耀大地矣。别
后因缘。具悉南皋居士书中。但念居士扁舟东下。见
诸故旧。不能无怀。又不知达师锡住何方。可能一亲
承接足否。贫道身婴罪薮。难傍孤云。傥杖屦乘秋发
兴而来。固所大愿。但跋涉艰难。恐不胜其劳顿耳。若
有缘共坐五羊江头。相与披剥万象。亦奇事也。

又。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0c 页 X73-0580.png

贫道以夙业力。随幻化缘。滥膺形服。宾不称实。有点
真净。顷荷诸佛慈悲不弃。而投之红炉烈焰中。顿使
积习垢缠。销烁殆尽。自庆此段因缘。可超生平行脚
耳。近于会城栖迟垒壁间。日惟闭门枯坐。搜究佛祖
心印。了未了公案。惟斯末法。苦海波涛。将求自度。安
敢望中流转舵。扬帆彼岸乎。以是麈尾堆尘。口角生
醭。比幸匀原昕夕往来。可谓世外奇逢。此公天然道
骨。凡所云为。皆从金刚心中实际流出。然虽道不胜
习。且喜习不障道。更自奇特。此盖般若久熏。根本脱
黏。略无沾滞。道品中固称勇猛丈夫。上根利器。若一
拨便转。可日劫相倍。此番造物镕冶。成就不浅。观其
秕糠荣辱。尘垢死生。顺物虚怀。委蛇浊世。大非畴昔。
意与居士再晤之日。或不复以兄事之也。居士东归
吴中。计此时返棹南州。傥有达师起居。并诸故人消
息。幸示以慰。尔瞻起居何如。闻云居巳复。江左祖道
中兴。法轮机轴。在此一转。今居士力荷担之。岂非前
身为知事。适来了此宿愿乎。右武去就因缘。渠自有
报。可省击念。第贫道幻影浮踪。尚托乾城。犹然未登
初地也。

** 与贺知忍中翰

度岭以来。杳如隔世。道义之知。岂能忘于一日。自癸
卯冬。闻达师讣音。则山僧此心与之俱死。法幢既折。
有识何归。不止痛心而巳。切念达师生死之义。将期
解脱之日。亲往致一瓣香。尔后山僧日益多难。足无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1a 页 X73-0581.png
停影。直至癸丑冬出粤。拟过南岳。一赴故人之约。取
道东归。岂期忽忽。又复三载。人生几何。况今年踰七
十。目前光景无多。顷闻业巳入塔。益增惶惧。恐即填
沟壑。何面目见达师于寂光乎。兹将扁舟东下。秋冬
可抵双径。以践生死之盟。生前面许塔铭。此愿岂可
再违。但达师半生以前。行脚事迹。都所未悉。须与诸
法门高第。探讨商榷。以便执笔。达师一座无缝塔样。
先从诸公笔尖托出。山僧不妨作依样葫芦也。

** 与于中甫比部

一晤千日。如食顷耳。虽心光洞照。不若时复謦欬为
佳。达师西游无问。令人重增妄想也。鄙人去秋以乞
法因缘。幻游王城。幸接洞观健斋诸居士。极尽法喜
之娱。惟莲华座畔。独少一跏趺人。为缺典耳。想足下
入都。法门增色。然长安尘聚。尘尘皆是入正定处。足
下一一能入之乎。所云。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是
则恐其不坚密耳。鄙人时来痴憨日长。懒惰益增。颓
然无事。忆足下定中睹之。未必不熙然一笑。何时暂
得毗离。相与默谈不二耶。陆海无涯。愿智楫尝横。无
疲津济。是所愿也。

又。

往一交臂之顷。鄙人即敢以知足下自许。然未敢许
足下知鄙人。既读手书。具见真心。两相照耀。若秦镜
交光。肝胆尽露。不独见匠氏作者之妙。盖亦深见足
下天然本色。全无刀斧痕也。较之锯解不开。纽理横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1b 页 X73-0581.png
纹。虽有犯鼻之斤。亦无容施其巧矣。惟念世衰道微。
愈流愈下。非特求真实。以生死为急务。以道法为已
任。若古之挺然杰出者。固不可得。至若具正信。明白
黑。直心热肠。横身以当涂辙者。亦不多见。况夫卓然
顿超浊世。若足下与同参大众。一时亹亹者乎。鄙人
私谓时虽末法。犹正法也。自尔吾辈有高深坚利。恃
为外护。然虽将头不猛。亦足以使魔外丧魄。我此涅
槃大城。可保坐令安堵。况复经营日新。有身董其役
者乎。吾道之幸。幸何以喻。常窃论。吾佛世尊。以一大
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一大事者。果何事耶。古德云。
除却死生真大事。其馀都是可商量。是知真见生死。
了然不变。而不避者。方称堪任大事耳。然能果了生
死不变。则馀不足论。以此事为大。则他皆细故。是则
忘生于道法。与伤生于物欲者。必有辨矣。然用田程
之心以为法。则法无不振。使苏李之志以降魔。则魔
无不服。则安攘法土之功。莫大于是。此足下深抱。而
同参大众共有者。鄙人似深知之。是故荷担之任。不
容不属之足下。且令自负之矣。吾辈虽堂堂。直泥木
之佛。岂不巍然可观。是足以受烧香散华而作供养。
但不能度水火耳。侍者归。极口足下妙契言外。且辱
委心相可。是则凡在周防法幢者。足下定以法眼洞
照未然。而神运力持矣。兹特遣迎龙华师归窟中。且
留达师主寂场。是二老把住放行。又在足下之手耳。
呵呵一笑。千里同声。并入慈照。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1c 页 X73-0581.png

又。

山野以业风南吹。初拟过故都。见故人。岂意溯流而
西。竟失良晤。幸江头与达师抵掌。信宿而别。屈指倏
忽。几四年矣。世相迁流。刹那不住。惟道眼谛观。了无
去来之想耳。始至雷阳。以有漏之躯。水火似不相入。
第以性融之。则平等寂灭。及回五羊。得右武为侣。朝
夕无閒。此君光明种子甚深。第为习气所蔽。山野时
时针劄不透。直至临行。痛下毒手。顶门一针。渠自谓
一劄到底。始知回头转脑。因赠之曰。觉非居士。又为
铭以铭之。渠亦自发大愿。此后若不痛自策励。则不
当以人数目之。此语出自痛肠。第此事须时与善知
识。决择提携。乃能合辙。否则恶习一发。不觉堕在黑
山鬼窟。此从来学道人所难者。要在金刚心地。立定
脚跟。方不被他掉弄耳。比得手书。知座下年来所遭
忧患如此。人所难堪。苟非以理折情。何以过此一关。
此中波澜。皆性海汪洋。料沐浴洪流。优游巨浸。而无
涯之量。自能饮缩百川。吞吐日月耳。即以来劄示右
武。读至叮咛语。不觉舌短。盖真气逼人。自当点首。即
宇宙内。以此实事倾倒者。亦不多见也。顷楞伽巳成。
特遣侍者。赍往请正。但此经境界。非攀缘可到。座下
当哀毁之馀。理极情忘。必于此门深入。傥有一语当
心。愿告同志。广其法施。惟此不独区区报 君恩。即
座下亦可酬罔极矣。

又。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2a 页 X73-0582.png

别来忽忽。如许岁月。不知落向何处。世閒梦幻。亦至
此耶。瘴乡炎蒸毒雾。冒触难禁。所赖一点清凉地。作
隐身草耳。炎荒朔雪。火水异势。自古皆然。独去冬寒
气不减蓟北。新岁南征。宿新兴旅邸。寒凛肌骨。冻不
能寐。夜半扣门惊起。则见大义持北来诸古人书。首
函达师。及尊札。读之。恍若冰雪堕床头。举身毛孔清
彻。宛在千丈寒岩。破衲蒙头睡醒时也。四月。自雷廉
回时。法音再至。手之。字字心光流溢。迸洒夺人。居士
坐此忧患病苦中。而细细作书如此。足见三车长者
之心。无时不在火宅中也。年来生事何如。令甥成就
何似。惟此末法。劫火洞然。此中能得一片清凉地。即
火里莲花也。右武自珠江临别。顶门一锥。透至脚底。
赖此机缘。即年来居家。杜门谢客。修忍辱行。皆仗此
法门威力也。第习气勇猛。不能顿入微密耳。刘贻哲
根器近道。颖悟快便。第般若不深。天壤閒此等奇气。
目所稀睹。每相见。但说眼前淡话。从来未敢举著此
事。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料不负雅望耳。得达
师长安消息。甚慰鄙怀。从前门庭。亦折合过半。惟此
不独为达师福。亦是法门厚幸。末法中有此宗匠。可
追像法。第丛林凋弊。后生薄福。不识可能蒙化否。曹
溪倾颓之极。苦心欲为料理。去秋入山。略为整顿。似
亦可观。所谓水月道场。空华佛事。触处皆然。何必以
有所住心。作无相福田乎。此在护法心精所乐闻者。
赘发一笑。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2b 页 X73-0582.png

** 与吴本如祠部

奉违光相。倏逾一纪。别来。法门日见凋弊。知识星散。
痛念法幢摧折。慧日西沉。言之腐心。想在同体。可胜
悲怆耶。昔称寂音为法。有程婴公孙杵臼之心。今于
阿师再见之矣。贫道庸鄙。愧无荷法之责。而有破法
之愆。然在金刚心中。不知作何忏悔也。浮沉瘴海。不
敢有负本怀。所幸诸苦能安。足慰慈念。向在曹溪。作
六祖奴郎。以供洒扫。为净心地。仰赖法庇。诸略有序。
唯念业系未脱。初服未遂。不敢安心寂定耳。傥如所
愿。得以休老。埋骨此中。足了生死大事。斯实惟天能
育。惟慈能赞之也。不识文殊右手。能伸过此百城乎。

** 与曾金简仪部

那罗延窟。古佛道场。毗卢亲口授记处。沉埋海隅。千
百年为蔑戾车之所倒置。山僧初以避魔至此。然不
知撞入魔界。信乎业属前缘无逃者。此时更无神通。
法力可使。唯只抛掷身心。随顺忍受。不与魔冤作对
耳。又何敢誇禅定解脱。融通理事无碍哉。尝思法华
嘱累。末世利生。第一当起大忍力。大精进力。悲夫黄
面老。深有惧于此时也。然山僧自揣非大忍力。大精
进力。又何以拔魔帜。树法幢哉。承足下见示。缚解之
意。信乎法性原无彼此。尝谓世出世閒。乃生与无生
之异耳。然日用现前。种种业幻。诸流转者。皆生死因。
若不为所转。不忘境界。有可忍者。谓之生忍。不见可
忍。亦无忍者。为无生忍。若忍至无生。则无不忍矣。心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2c 页 X73-0582.png
境如如。亦为寂灭。然所称魔业。不独冤对为然。即凡
当人起心动念。不顺解脱。戕害法身。逼恼正性者。皆
魔属也。吾人有志做工夫。出生死者。不能忍此。又何
以称有力大人。我辈生居堪忍中。若此处不破。则无
可破者。固当直以大忍力。大精进力。为第一义谛耳。
无论道缘。前定不前定。功力齐不齐也。足下其信然
之耶。见面为难。不觉漏逗至此。

又。

昔承蜚光照临海印。真不世良缘。顿成金刚种子。永
劫不磨。终当透骨而出。此大丈夫之能事。非居士大
力量人。一肩担荷。孰敢正视。别后因缘。无从委悉。起
居之状。谅巳深入如幻三昧。当动静不二也。贫道向
为山鬼所弄。加之夙业障缘。致兹严谴。是虽有玷法
门。且幸增上道力。所云大火所烧。此土安稳。非妄语
也。古人每以苦事。为助道增上缘。得力处正在于此。
居士闻之。将为涂毒鼓耶。今业巳荷戈半载。适当岁
时大凶。疫疠交作。民物凋残。良可悲悯。是故于菩提
心。转更增胜。第此幻化空身。居然火宅中也。毗耶法
会。对谈不二。端在何日。惟同体之悲。定惟此枯朽头
陀。时时瞥兴妄想也。

** 与冯启南孝廉

老人与足下游。将二十年矣。如在水月光中。一切逆
顺境界。光中之影耳。诸子同入。而受用不同者。正似
天人一器受食。而精粗各别。此其佛性贵缘种也。老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3a 页 X73-0583.png
人与足下诸子。多生一遇。犹时雨也。各各种子。因而
发生秀实。存乎人耳。今老人去粤。则似未至之时。幸
有足下为之灌溉。不至焦枯。此段因缘。诚非小小。二
乘但畏众生难度。故绝分菩提。足下岂存众生于目
中耶。大段此事在人之自肯。肯处便是入处。古人拼
舍身命。只是一肯心耳。但愿足下。以肯为人。则无不
肯者。但思今生错过。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此则不容
不肯耳。老人心知法缘为难。此行盖为山林狭习所
使。及至狂心顿歇。观南岳之灵。为诸祖所拔。今巳竭
矣。生气为难。今寓湖东。如生公住虎邱时也。善孙从
北回。不久将同蠢禅入粤。可一悉也。知足下善病。此
是足下惯熟法门。愿室中不少师子座。令诸来者。同
入幻病三昧。则此病为精进幢也。

** 与龙元温

老人初入粤时。足下最先入法门。为居士长。同游二
十年来。不在音声色相閒。老人今去粤。赖足下居然
为法门长也。惟足下护法精心。如金刚幢。但以护念
付嘱为怀。种种方便。引摄有缘。直使慧命不断。为第
一义。妙在离言之指。自有撩天鼻孔。岂为老人一茎
眉穿却耶。昔世尊不许阿难以缘心听法。宗门不许
语言转正。要显出当人作略耳。奚以实法缀人哉。老
人感足下殷勤为法。惓惓苦心。岂忍忘情。伹愿此道
不坠。即千载如一日也。又何有于去来。南岳山灵巳
竭。一切道场。皆委荒榛。殊为酸心。恐诸老复起。亦未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3b 页 X73-0583.png
易举也。嗟乎。道与时也。安可强乎。

** 与元温起南

足下念老人与诸子周旋。十八年来。大似幻师于四
衢道作诸幻事。虽有种种妍丑欣戚之状。总之皆归
幻化人。今日观之。又梦事也。老人初心。妄意南岳为
大休歇地。及至。乃知山不宜老。种种不易。皆为身心
之累。且衰朽又无行脚济胜具。只得随缘放下。将就
湖东。幸一二檀越。助营菟裘。去冬诛茅结庐。于逼除
日。巳就安居。当下狂心顿歇。生平所志愿者。一旦得
之。二十年中。跉𨂲辛苦。化为无上妙乐之境矣。信乎
净秽随心。苦乐在已。一切处无非寂光真际也。最可
喜者。巳蒙 圣恩浩荡。还我本来面目。无复他慕。其
山门应接。赖有湛公荷担。老人自此闭门饱食高眠。
一切禅道佛法。束之高阁。今日乃为天地閒一无事
人。即此一日之安。尤胜碌碌一生也。诸子闻之。岂不
为我大生欢喜乎。修公同居。时时提撕此事。恨不与
诸子共之。古人谓道路各别。养家一般。诸子果能日
用于一切处。以老人之乐为已乐。则老人所有。亦诸
子之所有。老人所无。亦诸子之所无也。所谓一身一
智。慧力无畏。亦然。此语岂黄面老子自道哉。莫谓老
人今日之事。与诸子绝分。但于日用妄想交错烦恼
固结处。便是老人现前时节。若当面错过。即隔粤山
楚水也。今岁正是诸子愿力成熟之时。尝忆文殊窟
中一万眷属。常空数十座。且人人脚下一片云。岂肯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3c 页 X73-0583.png
让人乘之耶。但有疲于津梁者。启南上座。当为大众
白椎耳。

** 答李湘州太史

贫道一入空门。即抱向上志。十九披缁。遂弃笔砚。单
究已躬下事。荏苒十年。未有开悟。遂匿迹五台冰雪
中。刻苦身心。甚至一字不识之地。忽然四大脱落无
依。回观从前山河世界。皆梦中事。由是得大快乐。一
切应缘。如镜中像。了无滞碍。如此八年。先是诸经实
未通达。因思佛楞严。以一心三观为宗。向以文字障
碍。贫道澄心谛观。只以理观为主。理观一通。馀文可
略。嗣隐东海。潜心力究。忽然有得。遂直述此书。自为
必信。即法门疑者不无。久慕玄解。特请印正。当有面
决处。此时苦以病魔作崇。傥秋爽有期。当与掩关十
日。一决生平之素。庶此道寥寥。天壤不孤耳。明发溯
流。回首徒有瞻依。

** 寄高瀛台太守

顷时事惊心。公壮心勃勃。读尊草。委悉近况。然臣子
为国摅忠。固本分事。第非其时。似违用舍之戒。况当
垂老之事。居固穷之地。正壮士失色之时。岂不为身
心大累乎。杜智者之于重轻。必有一以审处矣。山野
年近八十。衰病日至。幸藏迹空山。苟延一息。待死而
巳。枯朽之怀。无以为知已道者。傥公能降心寂寞。享
清修之乐。作出世一段因缘。大为奇事。古云。生平无
限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此实意之所望者。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4a 页 X73-0584.png

** 答谈复之

顷就湖东尺地。结庐于灌水之阴。业幸就绪。于月之
十八日。入室高卧。梦想顿空。足可娱老。且喜得如足
下信道之士。相与精神流通。可谓不索寞矣。行者来。
得足下书中语。似于知见上做工夫。此足下信向之
笃。故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此谓众祸之门也。
又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是谓众妙之门也。此中云
知见。大非凡情妄想思算境界。皆从实际工夫。真参
实悟处做出。殊非口头戏论。当作佛法也。足下信心
固笃。入法未深。便作如是种种知见语。皆成戏论。其
在善知识分上。不是以佛法作人情。便以冬瓜印子
许可也。老人所云。众生知见。即佛知见者。盖推本未
迷以前言之耳。不是迷中妄想知见。当作佛之知见
也。若以妄想为佛知见。则大地众生。皆巳是佛。又何
用修行耶。若以寻常妄想情虑。当作受用境界。则一
切世閒淫杀未除。贪嗔放逸者。皆是佛矣。若作此解。
即是魔说。岂可以邪见作正悟耶。来语种种。皆非真
实受用处。足下但将从前知见一切刬去。纤毫不留。
于一念不存处。稍见影响。方可以言个中事。若以聪
明伶俐知见。把作正解。恰似认驴粪作明珠。若在善
知识门下。存此知见。则善知识亦成邪魔种类矣。老
人于足下。大生法爱。故不惜眉毛。以酬来意。足下试
自点检。果于知见上有何实际。当不落此戏论场中。
以为入道真种耳。深切思之。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4b 页 X73-0584.png

又。

向上一路。亲近者稀。不是真正奇男子。决不能单刀
直入。此事决不是世閒聪明伶俐。可能凑泊。亦不是
俗习知见之乎者也。当作妙悟。亦不是记诵古人玄
言妙语。当作已解。只须真参实究。向自已胸中流出。
方始盖天盖地。若有志参究。只须将从前知见。尽情
吐却。即上大人孔乙巳字脚。亦不许存在胸中。吐到
乾乾净净。一物不留处。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
方是入手时节。此时正好著力做工夫。做到做不得
处。如壁立万仞。才是得力时节。如此用心。辟如逼狗
跳墙。定有从中迸出一段光景。方是真受用处。殆非
泛泛可到此地。苟非真正丈夫。有决定之志者。不能
至也。世閒多少聪明伶俐汉。都纳降款于五欲场中。
高者纳于功名路上。如此而巳。几曾有自已活计哉。
以足下之根器。加之笃实信心。巳具根本。最为难得。
若效当世口鼓子禅。但资说铃。不究实际。岂不孤负
已灵哉。以足下信老人心。决定无疑。故不敢负足下
归心之望。前书僭妄。以恃知已。故不惜眉毛。不是披
剥足下。愿足下诣真实际。不欲向门头户底。堕恒品
耳。足下自谓向棒喝下承当。足见大力量处。要知古
人棒喝不轻施。即承当亦未可草草。愿足下从今一
切知见。尽行放下。就放下处提撕。便见真实受用。以
所望足下不浅。故不惜忉怛。政以足下有此大力量。
故以千斤担子累足下耳。读书之下。试请大慧书问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4c 页 X73-0584.png
一看。便见老人不妄与也。

** 与穆象玄侍御

山野向有休老南岳之志。去冬杖策而来。山居之缘
未就。顷者暂寓衡阳之湖东。亦古道场地也。勤公来。
得悉明公。比来大作佛事。顿开人天眼目。闻之喜不
自胜。尝谓古今豪杰之士。一段般若光明。多被世缘
盖覆。尽力纳向功名富贵门头。肯于自已性命根宗。
向上一路著脚者。甚自难得。以此大事因缘。乃大丈
夫究竟归宁之地。明公顿能向此。回视功名事业。特
尘垢秕糠。欣羡何如。第恨不能相与决择向上事。以
此为阙耳。闻明公精持金刚般若。顷有决疑一本。奉
为法施。

** 答刘玉受缮部

芜关幸入维摩之室。自尔音问时通。第未酬公归命
之念。此为抱愧。别入匡山。栖迟六年。壬戌长至月。复
有岭南之行。辱惠辛酉闰月书。至癸亥二月。方得开
诵。一书之达如此。况人生多世之缘乎。所示病纪。细
细披读。虽是病态。要自参究习气中发。非业习也。就
中见公欢喜不无。但以为实證。则未可也。且楞严明
训。若从真实参究禅定中来。亦不敢作證。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况病态乎。虽然。过此一番。公当自信其心。
埽除从前知见。不患不到家邦平贴地耳。

** 答杭城诸宰官

山野自愧薄劣。为法门罪人。漂流瘴海。二十馀年。骨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5a 页 X73-0585.png
殒神销。仅存一息。将匿影穷山。毕命斯世。第以法门
之故。与达师有死生之义。悲莲师有慧日之沉。特不
远数千里。持瓣香以吊。兹巳了双径之愿。拟过残冬。
有云栖之行。必取道钱塘。一入毗耶之室。何意辱诸
大长者。先施慈命。晤玄津法师。委悉法会之盛。何幸
馀生。再见今日。感不能言。捬惭无地。谨此致谢。容当
敬受弹呵。以销狭劣。

** 与蕲州荆王

恭惟贤王殿下。睿德天成。灵根夙植。内蕴真慈。外现
国主。身处尘劳。心存净土。山野枯朽山林。仰德钦风。
为日久矣。自分无缘。一餐徽问。去秋游目匡庐。滨行。
适归宗老纳。持令旨至。伏承香积之惠。匆匆行脚。未
遑启谢。今夏复还匡山。拟休老计。幸故人汪司马公。
以法眼相看。愿结十贤。同入莲社。欲贤王为上首。曾
托左右致意。想未达睿听。然惟匡山即灵鹫。蕲黄犹
舍卫。岂舍贤王于法门乎。将期始终金汤耳。顷拜使
者之辱。兼领法施。深感慈念。致谢无量。且闻冢嗣之
变。知贤王。以天伦至情。难免忧苦。但人生修短。各有
定分。本属前缘。往者既不可留。来者尚图厚望。岂可
以不作之魂。而伤生者之性。此在达人以理自遣。万
无以痴念。重劳玉体也。唯望三宝慈悲。足以利存亡
耳。愿贤王厚自保爱。

** 答荆世子

先王上御。国事多艰。殿下冲龄。方在勤学。其内外事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5b 页 X73-0585.png
体。皆在国太一身担荷。忧劳之念。又当何如。山野以
此不忘于心也。然须自知保重。节忧省恼。以静持心。
以慈御下。以绥天宠。万无过伤。以慰群望。其于念佛
诵经礼拜。乃切已大事。又不可以艰难退心。舍此一
念。无可以感佛天加护者。惟有至诚。可以格天耳。

** 答无锡翁兆吉广文

公道念精纯。人伦师表。愿开示来学。务真参实究。不
堕光影门头。为第一义。大抵圣学一宗。果能参究禅
门工夫。方有实际。且近习。多好谈宗门爽悟语句。大
为流弊。误人不少。以在口头。非真知见也。至若楞伽
楞严金刚三经。乃发明最上第一义。顾以文字视。非
正眼也。愿公留心。时时披究。当得真正路头。以末世
无明眼人。赖此为印證耳。

** 与闻子与

念足下为生死心。真实如救头然。五欲泥中。不若是
坚强勇猛。诚难顿拔其根。若于热恼中。发一念清凉。
便是火里生莲。但惜足下禀气柔弱。心力骨刚。第色
力不充耳。居常善病。足下识此病源乎。他人之病。从
世閒贪痴起。足下之病。从为道贪痴起。病虽不同。为
病则一。足下愤愤要出生死。将谓脱尘网。为出生死。
不知离妄想网。为真出生死。况父母之恩。未能顿报。
若以远离为报。则重增父母之忧。是返苦于亲也。何
报之有。以不得脱离。日夜痴痴妄想。以为不遂其志。
则道未办。而苦芽先增长矣。岂非大痴耶。足下当自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5c 页 X73-0585.png
思维。妄想乃生死根。即于病中。觑比妄想了无根蒂。
则念念顿拔生死。即此坐进此道。法身日健。心地日
明。不待脱而自脱矣。老朽感足下信心。时不能忘。闻
足下病尚未安。故以此奉慰。

** 与金省吾中丞

在昔豪杰之士。负经世之材者。但知建功立业于不
朽。岂知真不朽之业哉。以不达本有。舍已从人。故功
未必成。即成而未必不朽。即有虚名。垂之后世。名存
无益。而黑业随之。因果昭人之耳目者。古之将相。类
堕于此。孰能如裴张白杨诸大老。在世出世者乎。是
知有先具性真。而推绪馀于功名者。亦有功成身退。
而归根于性命者。虽蚤晚不同。而超然独得。世难与
比者。则一也。惟翁当功成身退之日。即能放下诸缘。
潜心一真之地。其所谓至乐于已者。九鼎不易也。岂
非大豪杰哉。惟翁即在放下处著力。放到无可放处。
自然不被生死业系矣。即修净土一门。最要放下染
缘。而净业方成。然于放下处。求生净土。是以彼易此。
博换之法耳。云栖道场。清规肃静。如金刚圈。但愿大
众一心。依教奉行。即莲师法身。俨然踞狮子座也。唯
众护法大檀。时时加被。以增精进耳。复何所云。

** 与严天池中翰

还山后。业巳具报。奉慰慈念。山居卜地。最为幽胜。拮
据诛茅数椽。十月望后巳就。安居将三月矣。岁穷则
无所不穷。唯有千峰积雪。万壑松涛。盈耳眩目时。皤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6a 页 X73-0586.png
然一老。须发鬔松。颓然兀坐。拥衲围炉。烧榾柮火。邈
焉不知有人世。而人世亦不知乾坤之内。有此物也。
积劫尘劳。可一洗殆尽。况二十年炎蒸毒雾乎。想老
居士闻此。必无一抚掌。

** 与王季和

居士言近来日多懈怠。无精进力。此自知之明。经云。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以知为懈怠。则定不为懈怠转
矣。古德云。心不与世情和合。是真精进。近闻同元初
读书洞庭山中。尘境远离。六根无据。置身于三万六
千顷。寒波浩渺之中。如坐大圆镜里。且与胜友对谈
不二。此中何处更容懈怠乎。第恐妄想不休。如白日
作梦。自生颠倒耳。

** 与顾履初明府

居士天然道骨。禀出尘之度。养素山林。固称高尚。但
于性命根宗。超出生死一著。似未留心。居士根器巳
具。所欠知识与之切磋。盖亦时节因缘未至耳。山野
卜居匡庐之南。七贤峰下。与五老相对。揖让云中。吞
吐彭蠡。波光云影。不减太湖。虽花果难争邓尉。而幽
胜过之。山野幸托栖迟逸老。且愿效远公东林遗事。
将期遨域内高贤。同修莲社之盟。居士肯留心此中。
幸约同契胜友。各标志愿。俟结搆道场落成。他日归
来。如久客还家。共老烟霞。同归极乐。岂不为最上因
缘乎。居士若果惠然以为先导。无俟山野饶舌也。

** 与虞素心吏部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6b 页 X73-0586.png

往晤公于东禅。睹其道貌天形。敦笃厚重。心知其为
有力大人。所为公惜者。有道器而未闻道。恐临大事。
人不胜天耳。苟不奋发真实信心。于佛法中精心著
力。深穷超生死之学。为真实处。世俗口耳。皆非究竟
地也。出世真修。唯楞严一经。应世之妙。无逾道德一
书。愿公早发信心。于此用力。久之当有自得处也。

** 与熊芝冈侍御

前过武昌。得瞻光霁。辱不鄙而厚遇之。饱餐香饭。深
领至言。历谈处辽一段精神。所谓威行蛮貊。气欲吞
胡。载戢干戈。婴儿强虏。事事全出大光明藏金刚心
中。听之不觉毛孔熙怡。私谓菩萨现宰官身。定国安
邦。尽属神通游戏。尝闻其语。今见其人。即以此心成
佛。真能一超直入。诚雄猛丈夫哉。别后。光仪时现心
镜。顷闻潜心佛事。此又超出世閒一步。古语有之。生
平无限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惟此空门。实豪杰
退步。若肯放身此中。以大智火。销镕意气。畜此无生
利器称师。倚为剑天长剑。把定乾坤眼睛。他日神通。
回视向者。直一唾耳。实所望焉。高明其有意乎。

** 与蔡五岳使君

往幸有缘。一接光容。即辱法门心契。承为六祖护法。
虽阐提作障。而金刚种子。巳不磨矣。既而曹溪因缘。
亦以狮虫噆食。竟违本愿。又作未来公案。山野亦脱
然谢去。未几即蒙 恩度岭。初拟南岳休老未遂。复
有双径之行。了达师未了因缘。所经丛林。处处皆公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6c 页 X73-0586.png
心光照耀。而禅宗向上一著。莫不推为上首。末法宰
官。能真参力究如公者。指不再屈。想年来履践真切。
当过关掉臂。逢缘自在。一切幻化。皆张般若智灯矣。

** 答王于凡

昙公来。辱惠手书。以生死一事。拳拳于心。发此大心。
甚为希有。但以念佛有渐次。欲求顿悟之说。此乃近
世士大夫学佛者。喜为爽口之食。非应病之药也。以
未实有为生死心。但徒说玄妙道理。口说为生死。且
亦不知何者为生死根。所言生死根者。即是吾人日
用种种妄想。人我憎爱。贪瞋痴等。诸烦恼业。此业若
有一丝不断。即是生死根本。如今说要参禅顿悟了
生死。请自讨量。果能一念顿断历劫烦恼。如斩乱丝
否。若不能断烦恼。纵能顿悟。亦成魔业。岂可轻视哉。
从上诸祖顿悟。亦从多生积功渐修中来。故顿悟一
著。说则似易。其实为难。苟无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
何得向热恼中一念顿悟。亦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
至若念佛一门。世人不知其妙。视为浅近。其实步步
踏著实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来。念念妄想攀缘。造
生死业。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断烦
恼。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
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若此一念不乱。到
临命终时。恶业消灭。佛境现前。一念随佛往生净土。
永超生死。登不退地。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又何必论顿论渐。又管甚三品九品哉。譬如世登黄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7a 页 X73-0587.png
榜。即末后一名亦可。又何必要鼎甲哉。苟如所云。参
禅彻首彻尾。则五浊十方。无非净土。此语甚痛快。第
恐不能如此。岂不自误此生。又堕长劫生死。果能以
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
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参禅定要死尽世心。不容一念
妄想。其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换之
法。就吾人根器易为耳。其实心心念佛。心心不昧。此
心妙乐。有不可言者。足下请试为之。幸无以老朽为
劣解知识也。此不欺之言。惟心谅之。净土三品之说。
尝备净土会语论中。足下无惑于邪说。请细披之。无
俟多赘。

** 谢吴曙谷相国

顷承翰教。知明公时中以楞伽印心。昔张方平偶得
其本。恍是前生手书。此亦明公怀中故物耳。但此经
文险义幽。山野不揣。妄为注记。不能发挥万一。承问
此经。何以不立九识。盖佛应机说法。教有权实。以初
出世时。化机未熟。不堪受大。姑为小乘劣根。说六识
三毒为生死本。即八识秘未敢说。直至三十年后。根
机渐熟。方说唯识。以八识为迷悟生死之本。犹恐不
信佛性。故于八外。又别立第九名无垢识。以引进之。
此亦未尽大乘了义。过此以后。观机巳熟。乃说楞伽。
直指识藏即如来藏。为顿教大乘。此经不立修證渐
次名位。但了一念无生。顿同佛体。故经虽有种种言
说。都是破外道小乘执言之病。只教离言说妄想。顿
与汪静峰司马¶ 第 587b 页 X73-0587.png
契本心。故达摩西来。以此经为心印。全不同馀经之
说也。明公但观经中。识藏即如来藏一语。便是究竟
极则。不必更求九识为实法也。大段此经。只是要离
言说妄想。为入门工夫。开卷即一切俱非。便是佛祖
正令。妄意如此。惟明公留意焉。

** 答阮澹宇太守

客岁闻挂冠东归。喜慰无量。惟菩萨度生。固是本行。
当劫浊时。众生垢重。即释迦不免蹙额。奈何能尽愿
力乎。静山白云。晚年清福。较之尤多。若精修净业。以
长揖堪忍。又为丈夫最上缘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