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37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二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缉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问经云。无碍清净慧。皆由禅定生。如何南岳谓马
祖曰。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
无住法。不应取舍。此二说若为是非。

答。祖师门下。不论坐禅作佛。只贵见性。若见自性。了
了分明。自无取舍。才有取舍。便落是非。

问圆觉经云。我今四大。所谓坚湿煖动。各还地水
风火。故曰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未审此
身未死各离耶。抑死后各离耶。

答。要未死前撇得下。故临行不被他累。及至临时。要
离如生龟脱壳。难之难矣。古人道。閒时做下忙时用。
正谓此耳。

问棱严经云。阿难白佛言。本发心路。从何摄伏。入
佛知见。佛言。汝等若欲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
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
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未审即今
为出生死。参禅学道。是生灭心否。

答。学人参禅。先断生灭心。及发明时。乃见不生灭性。
若以生灭心参。但逐妄想流转。非参究也。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38a 页 X73-0538.png

问百丈海禅师曰。参见善知识。求觅一知半解。是
善知识魔。生语见故。若发四宏誓愿。愿度一切众
生尽。然后成佛。是菩萨法智魔。誓愿不相舍故。若
持斋戒。修禅学慧。是有漏善根。纵然坐道场成正
等觉。度恒沙数人。尽證辟支佛果。是善根魔。起贪
著故。若于诸法。都无贪染。禅理独存。甚深禅定。更
不升进。是三昧魔。久耽玩故。今参禅学道者。如何
出得此魔。入正修行路。

答。诸修行人。只为心见不忘。故动随魔网。若心见消
忘。则佛亦不立。

问破四大五阴执。有先后否。

答。教说五阴渐破。必先破色阴。若参禅打破漆桶。则
先破识阴。识阴既破。则四大无依。故如割水吹光。了
不相触。

问金刚四句。古今未有明言者。或指色声香等为
四句。或指眼耳鼻舌四句。或指诸相非相等。或指
有谛无谛等。至天亲则曰。吾升兜率陀天。请益慈
氏。则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
六祖则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双林大士又
曰。经中持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
惟真。自古迄今。不曾有定辞何也。

答。佛说般若。如雪山众草。件件是药。拈来便用。必定
除疾。故古人指出何为四句者。各拈雪山一茎草耳。

问古人云。直得纯清绝点。犹是真常流注。直得无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38b 页 X73-0538.png
一法当情。犹遭仰山检点。直得通身是照。犹在衲
僧家垂手。直得七佛巳前。威音那畔荐取。犹是话
会在。今之学者。果到此境界否。

答。古人垂语。只是怕人落在途路边。学人纵到此。亦
是途路边事。况未到此。便开口说禅。总是欺心。

问圜悟大师曰。有祖以来。唯务单传直指。以言遣
言。以机夺机。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所以支分派别。
各擅家风。须是向上根器。有绍隆佛祖志。然后能
深入阃奥。始可印證。舍此切宜宝秘。勿作容易。今
见学者。多不审自已根器。便要参究向上事。果不
论根器否。

答。祖师取人论根器。即教中佛论种性。若不是者般
种性。终是粘皮搭骨。今人根器不净。定与此事绝分。
若肯留心此事。从此不退。久久可许造进。此在不定
性摄。

** 王芥庵朱白民请益

问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是同
是别。

答。佛祖出世。本无法可说。然法本无说。何有顿渐差
别。言顿渐者。特为机设。非干法也。然教有顿渐者。如
毗卢遮那初成正觉。于菩提场说华严经。顿示平等
法界心地法门。直示无遗。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后判
教者。称为圆顿法门。此佛之顿法也。然此顿法。惟被
地上一类大根众生。于中行布四十二位。是即顿之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38c 页 X73-0538.png
渐也。其馀劣根在座。如盲如聋。绝然无分。此则法虽
大。而摄机不广。所谓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如此。岂佛
说法。独为一人哉。所以现应化身。随三根施设。说三
乘法。初从渐修證。所谓教之渐也。后至棱伽法华涅
槃。顿示佛性种子。是为由渐而顿也。此乃教分顿渐
也。其禅一门。教中处处说。菩萨六度中有禅智二度。
判教菩萨。由二度开止观二门。为修行之本。此教中
用顿而渐修。是禅为顿中之渐也。其达磨之禅。乃世
尊末后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佛乃示以正法眼藏。涅
槃妙心。遂为教外别传之旨。西域二十八传。达磨东
来。六传曹溪。而下传灯所载诸祖。乃单传直指一心
之禅。又非六度之禅可比。以此单示一心。更无别法。
直下顿见自心。不属修證迷悟因果。特显佛未出世
一著。是谓向上一路。名为顿教大乘。此禅之顿也。至
若历代祖师。顿悟此心者。虽一言一句。一棒一喝之
下。直捷了悟。此盖多世修习。般若根深。因缘时至。今
日成熟。亦有今生参究。三二十年工夫。然后得悟。如
此。虽顿亦从渐来。至如沩山云。学人但能一念了悟
自心。识得自已本有。是名为悟。尚有无始无明。微细
流注。即将悟的。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非此外别
有修也。以此观之。顿中未尝无渐也。予尝观棱伽。分
顿渐四门。一顿顿。二顿渐。三渐顿。四渐渐。知此不可
执一而论。虽顿悟。而不废渐修。佛祖之心。本无二也。

问佛说诸经。俱是称性之谭。了义之旨。何谓达磨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39a 页 X73-0539.png
频赞棱伽云。此经是我心要。至黄梅则指金刚。馀
经有何差别耶。

答。佛说诸大乘经。虽是称性了义之谭。即其建化门
头。不离迷悟。性相对待。定要返妄归真。皆有和会。方
显一真。至若棱伽一经。直指一心。虽有真妄。以示识
藏即如来藏。不必和会。单显自觉圣智境界。但了自
心现妄想无性。即是圣智。不用更转。即其修行。但直
观自心流注。妄想现量。顿达自心。亦不立地位阶级。
故判教者。名为顿教法门。是故达磨。以为心印。以此
经示禅宗要诀。以此经难明。劣解难入。传至黄梅。则
以金刚印心。其金刚乃八部般若之一。文有六百卷。
唯此卷独合祖师心印。以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门。正
如棱严所说。菩萨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而般若乃
佛之根本实智。正是不生灭心也。此经以无住为宗。
断疑为用。以二乘妄起众生见佛见法见。种种住著。
重重起疑。此经尽拔疑根。直到不疑之地。知见消亡。
不立一法。遣尽住著之心。正与宗门解粘去缚手段
相同。斩断意言分别。正是宗门不许拟议。不著思惟。
识情乾枯。透法身向上。故黄梅以此印心。良有以也。
诸经都有些黏带。独此经斩截。参禅了此。则易入耳。

问云有如来禅。祖师禅。二禅果有同异否。香严击
竹有省。呈去年穷未是穷之偈与仰山。山云。且喜
师兄会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依此语。则见有
如来禅。祖师禅异也。若从迦叶。传至初祖西来。祖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39b 页 X73-0539.png
祖相承。诸宗始祖。即是释迦。何得有异也。

答。如来禅。祖师禅。本来无二。伹如来禅。就迷中说悟。
要修而后入。祖师禅。直指不属迷悟一著。不假修为。
要人直下顿了自心。凡落迷悟关头。便是第二义也。
所以古德云。修行即不无。其如染污何。是故宗门向
上一路。须是个里人始得。棱伽四种禅中。最上一乘
禅。即祖师禅。其实本无异也。若根器不净。妄逞聪明
知见。把作会祖师禅。如此连如来禅。亦未梦见在。譬
如贫人。妄称帝王。自取诛戮。可不惧哉。可不惧哉。

** 示萧玄圃宗伯(天启癸亥冬十月初六日从此绝笔)

入道先要了悟当人心体。本来光明广大。包含无外。
弥满清净。圣凡不立。不为身心世界之所拘碍。此即
向上一路。西来心印。唯此而巳。既能悟彻此心。则于
日用应缘。一切境界。如镜现像。来无所粘。去无踪迹。
如此则凡所施作。皆从真心实际中流出。一一皆真
实不朽之事业。不伹与日月争光也。较彼区区迷夫
妄想。机械所为者。岂可同日而语耶。此段光明。人人
具足。本无欠阙。但以我见坚固。凡有所作。必以为已
功。执所见为必是。是非交错。终无一定之论。所以然
者。以无廓然大公之心。而欲建千秋不朽之业。难矣。

又。

吾人心体。本来圆满光明。即今不能顿悟。不得现前
受用者。盖因无量劫来。贪瞋痴爱。种种烦恼。障蔽自
心。故渐修之功。不可少耳。沩山云。学人有能一念顿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39c 页 X73-0539.png
悟自心。但将所悟的。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不是
此外别有修也。若学道人。但求顿悟便了。将谓无功
可用。此则习气深潜。遇境窃发。久则流入魔界矣。然
渐修之功。亦非有次第。但日用中。向未起心动念处。
立定脚根。返观内照。于一念起处。即追审此一念。从
何处起。追到一念生处。本自无生。则一切妄想情虑。
当下冰消矣。然所忌者。无勇猛力。不能把断咽喉。不
觉相续。则流而不返也。

** 示周子寅(以下海印槁附)

山居今日大众结制。海印据座。说法华经。尔时足下
手书至。且有佳果。足占足下。亦法会中人。乃先得道
果者。此非瓦卜也。前书云云。日业正此不爽。亦可渐
入不二法门。但其中日用。头头念念。皆生灭心行。安
能寂灭为乐。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须向读书作文
巳了时。种种应缘处。当下著实。猛地返观内照。观此
种种作为生灭之心。毕竟向何处起。即今灭向甚么
处去。如此深观久久。渐入细密。若更此中。一切习气
潜流处。烦恼无故生起处。著实一觑觑定。看他毕竟
是何物。向何处起灭。追到扫踪绝迹处。如沸汤锅里
点片雪相似。如此日用。念念不得放舍。才有丝毫一
念懒堕懈怠。偷安图快活受用之心生时。此正是病
根发作。便向者里。猛然剔起眉毛。不可被他缠缚住。
才见缠缚。切不可和身放倒。与之打交滚也。切忌切
忌。大段一声菩萨。或一声佛。死急靠定。与之厮挨。若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0a 页 X73-0540.png
遇种种恶习起时。即将此话头奋力提起。望空一挥。
不管是魔是佛。是烦恼习气。是善恶思量。一切情尘。
一齐顿断。如斩乱丝。如此做工夫。不妨读书。不妨作
文。读书处。看此书读向何处寄著。作文。就看此文从
何处流出。也不妨迎宾待客。吃茶吃饭。痾矢放尿。一
切处。无用纤毫缝罅。如此安心。再与永嘉所说。恰恰
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是一
般。不是一般。足下不知能信海印老人。不虚诳否。请
自试看。足下傥见信不谬。始知颜子心斋三月。大为
可笑。圆觉经一部。足下读熟。每日早晚。以当功课。俟
来春面时。相与决择。寻常与足下书。不免稍带情识。
自愧为足下未彻。非不彻。恐足下信心未彻耳。今见
足下。信心渐增。日近清净。此时若不将此赤心。剜与
足下。何时得彻。若足下因循不彻。则海印自彻去也。
何如何如。人世可悲。斯道可悲。望足下心。更可悲耳。

又。

来书请益。甚是真切。但足下于空幻二字。未得谛当。
故于心境。不无其碍。所以工夫难做。今为足下说破。
则了然无复疑虑矣。所谓空非绝无之空。正若俗语
谓傍若无人。岂傍真无人耶。第高举著眼中。不有其
人耳。所谓幻者。非变怪之幻。乃有而不实之谓也。譬
若市如弄筒子。撮出许多人物一般。然此筒中。本无
所有。而忽然有之。虽有而非真实也。既非真实。即是
本无。由本无故说空耳。故曰。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0b 页 X73-0540.png
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人既非真。岂不是空耶。佛说空
字。乃破世人执著以为实有之谓。非绝无断灭之谓
也。诚恐世人沦于断灭。复说幻字。以遣其断灭之见。
是则一切身心诸法。因幻故空。由空故说如幻耳。此
二字相须而观。则顿见其妙。所言空。即幻有以观空。
名曰真空。所谓有。乃本无之幻有。名曰妙有。由真空
故。心非断灭。由妙有故。境是无生。境既无生。则心何
取著。心既非断。则妄念何存。妄念不存。将何心而取
境。境本是幻。将何境而牵心。斯但心不取境。而心非
断灭。境不牵心。而境自如如。心境如如。于何不乐。此
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者。但只看
破如幻不实。名曰若无。而灵心独照。妄心顿歇。名曰
亦无耳。是所无者妄心耳。岂绝无真心哉。何以为妄
心耶。境执著不化者是。何以为真心。不取身心境界
之相。了了常知。灵然寂照者是。如此用心。有何挂碍。
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
不生。幻法云何立。正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爱憎何由起。斯则但情不附物。物岂碍
人。物既不能碍人。人又何碍于物耶。世人所以不得
自在者。唯其不达心境无生。如幻不实耳。若了达一
念无生如幻。则一切苦乐忧患。得失爱憎。取舍情状。
当下瓦解冰消矣。故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
觉。亦无渐次。此所谓一念顿到佛家。非虚语也。足下
但观一切妄念起灭处。一切境界起灭处。无非是幻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0c 页 X73-0540.png
化不实。则心自然不奔境。境自然不牵心矣。往来应
缘。则一念虚明。灵然独照。照见现前身心。如幻如化。
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空中云。如野马阳𦦨。如此把
定。金刚眼睛。再莫动转。任他一切境界。触之即消。凭
他甚么妄心。一觑便灭。如此用心。又有何妄。心可以
自扰。又有何妄境而可撄心者哉。此番说话。乃海印
极力。为足下通身吐露。彻底掀翻。足下更莫怀疑。切
不得思前算后。种种思量。皆恶觉恶习。俱是障道因
缘也。必若老人此语。目前即是极乐人矣。信手呵笔。
不觉郎当。如许婆心。漏逗如此。珍重。

又。

一别恍忽数月。流光迅速。日月欺人。每闻足下。精进
倍常。欢喜沃灌心田也。初意拟尊人行后。必得入山
一晤。相与印證既往工夫。而决择之。此想实真。不觉
形诸梦事。可笑道人。亦堕情见乃尔。来书所云。因坐
以求静。因静以求心。此乃入道初门。最为切当。但坐
中未明肯綮。所以坐久而疲。由不达心体之妙。故静
久而欲有闻。且又疑泛然。若无所归。良以能求之心。
未得秘诀。所以求之一念。返觉为劳。是以心觅心。正
如渴鹿逐阳𦦨耳。传曰。知止而后有定。以足下心未
知止。故不得定。承索所以治心条目。如四勿三省者。
引此心而入。持此心而定。此足下精心苦切处。乃鄙
人所大有望于足下者。今既肯心自许。返乃秘吝乎。
第恐足下。始于吾佛法中。未得多闻。至于名言之中。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1a 页 X73-0541.png
多分转为昔日见闻之陈习。致使甘露之药。不能近
取还颜之效耳。从上佛祖。教人之法。门路虽多。不出
戒定慧三学。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其节目之详。
经不过棱严。至若祖语。无如永嘉集一书。足下熟读
玩味。至于其中入定用心之诀。如云。恰恰用心时。恰
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又云。忘缘之后
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本真空的的。
此用心之神符也。如四勿三省者。正乃戒耳。此中具
悉。其实修心工夫条目。不出止观等持三门而巳。此
集中奢摩他。止也。毗婆舍那。观也。优毕叉。止观双运
定慧等持也。姑以此塞请。集中红圈者。留神消息。如
不解者。不嫌数数寄问。至于止观捷径之法。容再书
一纸。以偿今日之欠耳。

又。

此段因缘。乃至易至难之事。以无量劫来。生生世世。
杂染流转。习之深且厚矣。即今一念信心。始发斩于
旦夕。而欲遏永劫之长流。其势诚不易易。即此一念
回头之心。亦深难发。此是积劫善根灵苗。遇时而萌
芽始抽。而开华敷实。全在时时栽培。而保护之。否则
顿见枯焦矣。遇境遇缘。以事处事。久久纯熟。更加止
观之功。则可渐臻解脱。然以吾人本自解脱。所以烦
恼不解脱者。非法之咎。乃自心缚著。不解脱耳。良以
向来。世情浓厚。习染纯熟。熟处难忘。故触之便发。故
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若以彼易此。则生处自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1b 页 X73-0541.png
熟。熟处自生。生则疏。疏则远。远则澹。澹则忘。忘则不
暇求脱。而自不缚矣。久之而此心泰定。则目前千态
万状。视之若空华水月。阳𦦨冰河。本无可缚著。又何
求脱耶。云肇公物不迁语得力。此非足下大根器。不
能入此老门阃。独于日月丽天句不彻。若此不彻。则
知肇公不彻。不彻。则非真得力也。此语老人疑之数
年。毕竟于吾心中。独然自省。自尔以来。应缘得力处。
多借此老之语。足下出门即见信。诚非小缘。老人不
惜为说破。第恐足下。后日骂老僧也。足下但将此句。
横之在心。于一切动作云为处。一切声色货利处。一
切逆顺境缘处。一切喜怒哀乐处。一切爱憎取舍处。
凡系流动之境。即便以此印。一印印定。看他如何是
不迁处。如何是常静处。如何是不流处。如何是不动
处。如何是不周处。如此看来看去。忽然爆地看破此
语。则知老人不欺足下。而始信本真不自欺也。

** 示黄惟恒

足下虽云向道。而此中眼目。未得明彻。往往将世法
佛法。与宗与教。不免话作两橛。若此处话作两橛。则
一切憎爱逆顺。取舍好恶。穷达动静等。宜乎一一皆
作两橛也。海印频频为足下道。佛祖元无实法与人。
但只为人说破各各分上本有之事耳。宗镜云。以一
心为宗。照万法为镜。特由吾人不能知一心。故佛说
教以指之。吾人不能见自心。故祖假禅以示之。二者
皆不得巳也。足下今云。习教不免精神疲倦。由宗如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1c 页 X73-0541.png
乘顺风。此足下多生般若习气之深。如此大段。海印
分上。二皆虚诳。总无难易之说。苟足下不达自心。则
宗为邪解邪染。皆堕识情窠臼。而教亦妄知妄见。尽
落言说话柄。皆非究竟真实处。殊不知教乃佛眼。禅
乃佛心。二非两般。岂有彼此。海印教人看教参禅。皆
不是者等知见。足下今日作此解。不独辜负海印。抑
且辜负已灵耳。曾记古人有问者云。古人饥时吃饭。
困时打眠。便是道。今人饥时吃饭。困来打眠。为什么
不是道。答曰。古人吃饭只吃饭。打眠只打眠。所以是
道。今人吃饭不吃饭。打眠不打眠。胡思乱算。所以背
道耳。由此看来。足下日用。只将眉毛剔起。叱咤一声。
只教神惊鬼怕。天魔胆碎。阴鬼魂消。一喝喝退。落得
本地静静悄悄。寸丝不挂。赤力力。净裸裸。将此一段
家风。要读书便读书。不读则拈向一边。不许挂一字。
要作文。便作文。不作便拈向一边。不许胡思算。乃至
吃茶吃饭。就吃茶吃饭。要打眠。便打眠。要痾矢放尿。
便痾矢放尿。撞著便了。更不许过后思量。如游魂鬼
子一般。乾乾净净。洁洁白白。亦不许坐在乾净洁白
里。如此单刀直入。一念向前。则读书亲见古人。作文
也只向自胸中一口吐出。更无前后。涵畜时。便是吐
露时。吐露时。便是涵畜时。如此不为动静明暗所转。
不为种种伎俩所移。此之谓挺特大人。没量汉也。足
下信然之乎。若果见信。便撩起。向者里入。珍重珍重。

** 示马居士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2a 页 X73-0542.png

学道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知身是苦本。心
是妄想造业之本。第三要真真看破。世閒功名富贵。
声色货利。都是虚华不实。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恶业。
将来一堕地狱。受种种苦。无人救护。第五要知现在
命根。只此一息之閒。若此息一断。则再求今日参禅
学道作福之事。永不可求。况受用富贵乎。学道人伹
得此五种心。时时刻刻。蕴积在怀。则目前一切虚华
境界。自然冷澹。心地自然清净。将从前一往所学。知
见学问。口头伎俩。一切放下。发菩提心。永断酒肉不
贪不爱。持戒修福。作诸功德。以为载道之本。仍读大
乘经典。助发自心。开佛知见。方可作观。但观此心。广
大圆明。清净空寂。一法不可得。妄念元无。亦无生灭。
而此根身。一切动作。犹幻人元无心识。目前一切境
界。犹如空华。忽起忽灭。本来不有。唯只圆明一念。历
历不昧。此念亦无。是名正念。如是用心。二六时中。动
静閒忙。如如不动。逆顺好恶。冤亲平等。随顺世缘。所
作功德。一事一法。皆成圆妙净行。如是行者。名菩萨
行。道人果能如此用心。可谓不出尘劳。而作佛事。现
宰官身而说法。即此是名报佛恩。报国恩者。公禀性
灵明。发心向道。故特此示之。乃赠以号曰净妙居士。
公其无负已灵。无忘此说。珍重。

** 示王生求受戒更字

王生名廷佐。字子瞻。生意谓名俗。而字犯古。请幻人
更新之。幻人喜而告之曰。异哉。子之质也。传有之曰。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2b 页 X73-0542.png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子志愿祛故吾。而大新之。
不独新子之名。抑且新子之心。名者实之宾。心者德
之实。苟不务实而尚虚名。非德也。由是观之。非独子
俗于名。抑且俗于心。所谓俗者。非衣冠言貌之谓也。
所谓狎习染污于性德者之谓也。吾人性德本明。由
日渐染嗜欲。目蔽邪色。耳蔽淫声。鼻蔽臭香。舌蔽爽
味。身蔽妄触。心蔽邪思。六者交蔽。汩昏其中。熏陶渐
染。习以成性。将谓之本有。谓之固然。是以大驰于昏
迷之境。本明之德。翻视为异物。安知有故吾故吾哉。
圣人所悲。悲在于此。故投戒水。以洗涤之。且夫戒者。
非他物也。乃自心本有之智光。即儒所谓明德也。今
夫人者。智光不朗。故明德日昏。今复明德。而返天真。
必须朗智光而破昏蔽。昏蔽破。本体现。智光朗。诸障
消。此吾佛所以戒杀生以成仁。戒偷盗以就义。戒邪
淫以立礼。戒妄语以敦信。戒饮酒以明智。五戒具。而
五常足。六情敛。而三业清。此所谓涤旧染。进日新。舍
故吾。而造新化也。故幻人亦更其名曰言。字曰子纶。
将其奉佛戒。如君命也。子其勉之。

** 示周子潜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田猎。令人心发狂。此老氏之戒也。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
在色。及其长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
既衰。戒之在得。此孔子之戒也。不杀。不盗。不淫。不妄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2c 页 X73-0542.png
言绮语。不两舌恶口。不贪瞋痴。此佛之戒也。噫。以吾
人之性。本自灵明清净。但以习染之污。日就汩昏。沈
迷而不省者。唯在耳目口鼻身心之閒。与声色香味
触法相对。胶固绸缪。接搆心斗。长迷而不返也。故圣
人悯之。切为之戒。且将欲祛旧染。断尘习。而复乎本
然清净真心也。由是观之。戒在我而备在心。修之以
身。是谓道不远人。故曰。圣远乎哉。体之即神。吾人欲
造大道之原者。唯在谨谨奉持于是而巳矣。周子少
年。切志向上。归心于此。故因书此以示之。

** 示祖定沙弥

子尝见世之市肆。罗列割烹。而过者。靡不刮目垂涎。
希一脔之味。此恒情也。每见吾徒。称沙门释子者。身
处旃檀之林。足履清凉之地。历大法之肆。罗无上醍
醐。甘露妙味。则邈视之如鸩毒。可不悲欤。虽然。盖不
知味之过也。藉使知之。岂让嗜脔之情哉。吾佛最初
出世。即揭波罗提木叉以示人。此即以甘露陈于周
道。冀人人而味之。同入不死之乡矣。过而味之者。几
何人哉。予随缘入王舍城。止慈氏园林。适开甘露之
肆。有沙弥祖定。从吴兴来参。问庄严佛土。最上法门。
因指入林中。即得餐釆此甘露法味。所言甘露法者。
即四根本重戒也。嗟乎人者久矣。沈酣生死之场。成
就铁床苦具。靡不依此淫杀盗妄四者而立。至于诸
佛净土庄严。亦皆从断此四者而成就。故曰。永断淫
心。方成佛道等。今沙弥将欲辟瓦砾作丛林。转秽邦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3a 页 X73-0543.png
成净土。若不翻破四根。作四面清凉池。岂能化三毒。
而为三种解脱地耶。是故海印老人赞言。佛子若欲
成就无尽功德法门。应当善学此波罗提木叉。为第
一义谛。一切法门。因从此入。

** 示吴公敏

空生问佛。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以应如是
住。如是降伏其心。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云。信
心清净。即生实相。然实相无相。于何有生。良由生即
无生。则住本无住。信心如此。则五蕴清凉。一念顿空。
诸妄圆灭。如是降伏。即非降伏。是名降伏也。公敏信
心甚笃。从余乞授菩萨戒。且问持心之方。余即告以
调伏之法如此。又更其字曰调伏。至若相即无相。则
不可以无相为无相。故又刻之以定课。日用不移。久
久纯一。泯绝诸相。顿契无生。是所谓信心清净。即生
实相也。

** 示澄鋐二公

语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又曰。中无主不立。
外无正不行。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矣。是以世出世学
圣贤之道。未有不自正心诚意修身。而至于致知格
物明心见性者。故孔氏为仁。以三省四勿为先。吾佛
制心。必以三业七支为本。历观上下古今人物。成大
器。宏大业。光照宇宙。表表为人师范者。未有不由此
以至彼。由粗以极精。由近以致远也。今之学者。多以
口耳为实学。以已见为真参。以游谭为顺物。以纵浪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3b 页 X73-0543.png
为适情。以吊靡为容众。以恣肆为养志。以安饱为调
身。以缘想为正心。以束敛为苦形。以端庄为恃傲。以
克念为自苦。以精持为矫饰。以道业为长物。以身世
为金刚。以生死为馀事。身之不立。心之不究。道业之
不成。学问之不精。此其所以世愈下。而道愈衰。心日
昏而志日丧。风日靡而行日薄。教日颓而法日毁也。
捕风捉影。后学无凭。望吾人之修而见淳全之质者。
其可得乎。孔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
者。斯可矣。是以周公之梦。凤鸟之叹。有志君子。岂容
情于自已哉。二子勉旃。

** 示江吾与

与足下苦语十年。如教酒人斋庄。非不俨然肃恭。要
之肃恭。亦酒态也。今读足下手书。始恍然从醉梦中
觉。令人怆然心悲。复欣然大喜。以举世皆醉。假而人
人如足下。则不贵我独醒耳。尝谓。苏子一口舌之夫
耳。其所志富贵。则奋发无当。每治纵怠。则悬梁剌股。
竟酬其志。况出世圣贤。岂值一夫。无上妙道。岂多金
比。越王遭会稽之耻。志报吴雠。乃卧薪尝胆。二十馀
年。其竟以霸。然历劫贪爱。岂值吴雠。幽囚生死。困辱
形骸。岂值会稽之耻。苟足下不怀切齿之恨。而忘卧
薪尝胆之心。不能以悬梁剌股自创。又将何以酬初
志。雪大耻乎。闻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名。足
下诚能以太上自励。则贫而可乐。其他又何以婴心。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3c 页 X73-0543.png
人亦云。苟有道义之乐。则形骸可外。形骸可外。此外
则无事矣。又何可婴心。处之而不泰然耶。愿足下勉
旃。

** 示王牧长周世父

尝谓天生万物。唯人最灵。此古语也。予则谓之不然。
何也。盖人与万物。皆具灵觉之性。此性均赋而同禀
者也。曷尝有人物之閒。毕竟所以异于物者。以其物
具而不知。人则知其所具者耳。知其本具而尽之者
谓之圣。知其当尽而不能顿尽谓之贤。知而肯求其
尽者谓之智。知而不肯返求者谓之愚。知而不真。而
求之太过者谓之狂。知而不明。执一介为必当者谓
之狷。至若不知而妄求者谓之怪。与夫不知而不求。
则物而巳矣。嗟乎。此人与物殊。惟知与不知。求与不
求之閒。虽相去毫釐。其失则千里矣。窃观三齐之君
子。孰不心愤愤口悱悱。眇视千古。咳唾风云。虽伊周
事业。犹不足观。及扣其心性。则瞠目结舌。及与谈心
之妙。亦未尝不謦欬击节。及与之言佛。则望望然不
顾。噫。知有心而不知有佛。是犹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是以道术不明。而英明豪杰之士。亦不免坐蔽于此。
此非知之过。其实不知之过也。又非不知之过。其实
不信心之过也。予窃谓非真不信心。盖未有以真心
告之者。假而朝夕以真心实语。熏陶渐染之。虽不能
自信。抑将与之俱化矣。世之君子。生而闻见。乃耳目
之常。即天纵之聪明。且将亦与彼俱化。故曰。习俗移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4a 页 X73-0544.png
人。贤者不免。斯言可畏哉。嗟乎。长夜之叹。为谁而兴。
余今置身东海。空山大泽之閒。冒险阻。履危机。几不
免虎口者。盖亦数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此所以抱长夜之叹。而饮泣与东海竞流也。
虽然一管灰飞。而大地春生。一叶辞柯。而满空秋至。
第感之不深。故应之不至耳。年来兹土二三君子。具
丈夫骨。见信自心者。津津汗浃两腋。而阳和之调。将
见。予将骨化长波。又复何憾。王生牧长。周生世父。以
癸巳冬日。来入海叩。其道味天然。略无毫发。拘拘俗
习。予深叹其为奇男子矣。虽然。牧长牧长。世文世文。
皆知其本有。而肯求之者矣。予则有望于二子。不望
子作佛。而愿其现宰官居士身而说法。将见般若根
深。习俗浓厚。熏蒸变化。此土群蒙。若人若物。皆位之
育之。而生极乐之乡也。子其勉之。子其勉之。何以称
子。

** 示杜生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曰。隐居
求志。果何求欤。轲之言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此圣贤
教人。披肝露胆处也。夫螳螂怒臂以当车辙。此其志
果何如哉。吾尝观世之学者。每曰有志于功名。或曰
有志于富贵。或曰有志于忠孝。举似可佳。及乎稍遇
挫辱忧患。饥寒贫病。不如意事。则气消神沮。呻吟困
苦不可言。稍有忤逆。则忿不顾身。酒色淫荡。则乐以
忘生。是则居常所云志者。未见如孔之所教不可夺。
寂照铠公请益八则¶ 第 544b 页 X73-0544.png
孟之所教持之也。此无他。盖隐居未尝求之耳。嗟乎。
挫辱忧患。饥寒贫病。拂忤酒色。不大于车辙。而人不
小于螳螂也。竟无一怒以当之。此何以故。学者深求
此。可与言志。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