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答湖州僧海印¶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0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一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缉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答湖州僧海印

问古人巳禀单传直指。复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
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
修者。堕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如巳悟。则尘
尘华藏。在在莲苗。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西方乎。

答。承教有言。净土有三。谓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
便有馀土。若诸佛菩萨。与从上单传悟心诸祖。皆受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1a 页 X73-0531.png
自性法乐。无一不归常寂光土者。是谓惟心净土。若
尘尘刹刹皆净土者。乃华藏庄严实报土耳。亦惟心
所现。至若求生西方净土者。名方便有馀土。乃华藏
尘刹中一土耳。此是欲求往生者。论云。众生初学。惧
信心难成。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
谓以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
愿求即得往生。常见归依佛。故终无有退。此乃未悟
而修者。即永明所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之意
也。若兼修此行。如论所云。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
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此岂偷心。是未达念佛之
旨。不知净土之意也。是知巳悟者。不待求而自然往
生。未悟者。亦非偷心念佛可生也。

问参禅贵一念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
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佛时。虽心佛
分明。参时则二俱坐断。故参功渐胜。念佛渐微。他
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参禅。贵一念不生。是巳。若言念佛。贵净念相继者。
此将四字佛号。放在心中。为净念耳。殊不知四字佛
号。相继不断者。是名系念。非净念也。乃中下根人。专
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属方便净土一门耳。今云参究
念佛。意在妙悟者。乃是以一声佛。作话头参究。所谓
念佛参禅公案也。如从上诸祖。教人参话头。如庭前
柏树子。麻三斤。乾矢橛。狗子无佛性。放下著须弥山
等公案。随提一则。蕴在胸中。默默参究。借此塞断意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1b 页 X73-0531.png
根。使妄想不行。久久话头得力。忽然㘞地一声。如冷
灰豆爆。将无明业识窠臼。一拶百碎。是为妙悟。即参
究念佛。亦如此参。但提起一声佛来。即疑审是谁。深
深觑究。此佛向何处起。念的毕竟是谁。如此疑来疑
去。参之又参。久久得力。忽然了悟。此为念佛审实公
案。与参究话头。原无两样。毕竟要参到一念不生之
地。是为净念。止观云。若心驰散。应当摄来归于正念。
正念者。无念也。无念乃为净念。只是正念不昧。乃为
相继。岂以声声念佛不断。为参究净念耶。此不但不
知参禅。亦不知念佛矣。若参究果至净念现前。则净
土不必外求。而一念即至。得上品上生者。此行所至
也。

问即心即。佛不外驰求之理。信得及。见得彻了。为
便。随缘消业。不造新殃。任运腾腾。以待夫识乾自
得耶。为当更起疑情。穷参力究。以求妙悟耶。

答。信得即心即佛及。只是空信。须要行證。若无行證。
徒信无益。岂有但以信字便为了彻耶。古人云。先悟
后修。是则悟后正好修行。古德云。学人但得一念顿
契自心。是为妙悟。尚有八识田中。无量劫来恶习种
子。名为现业流识。既悟之后。即将悟得道理。二六时
中。密密绵绵。净除现业流识。名之为修。不是舍此悟
外。更有修也。净除现业。乃为随缘消旧业。全仗悟之
之功。乃能有力净除恶习。若但空信。将何以消恶习
乎。所云。疑情参究等。正是净除现业工夫。若未悟时。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1c 页 X73-0531.png
须究业习流识起处。经云。静坐山林。观自心流注等。
若巳悟后。则恶习起处。一照便消。自然如红炉片雪
耳。悟后消业。与未悟时工夫。日劫相倍。不可同日语
也。

问。参禅暂有诸念不生时。其话头便提不起。亦捺
不落。其应缘时。若管带又被古人诃斥。任之不能
相续。只是动静两閒。如何提究。疾得相应。

答。参禅暂有诸念不生时。此非真不生。乃是话头得
力处耳。此得力处。不能久常。及至遇缘便打失。或被
境界摇夺。自然动静两般。起灭不停耳。若果能用心。
单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久久纯熟。一念不生。本体
现前。常光了了。明暗不移。动静一如。方为打成一片。
到此应缘。不须管带。自然任运合道。岂有古人诃斥。
真无生意耶。参禅工夫。只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如
此提究。自然疾得相应。若以电光三昧为得。终落识
情窠臼。

问永嘉云。谁无念。谁无生。云居齐云。不断分别。不
舍心相。似悟后有想念也。又涌泉云。不许走作。仰
山禅鬼不知。及石霜一念万年等。竟似悟后无想
念也。岂应缘有。而离缘无耶。有无二义。愿垂一决。

答。古人悟的就是妄想。妄想就是悟的。元无两般。迷
人坐在妄想中。故望妙悟。将谓别有耳。棱伽云。从上
诸圣。转相传授。妄想无性。岂有二耶但迷时用妄想。
悟时用自心。岂有悟后又起妄想耶。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2a 页 X73-0532.png

问永明云。先以闻解信入。后以无私契同。一入信
门。便登祖位。夫祖位甚深。闻解便可登乎。况云门
巳透法身。洞山必令尽识。是證非解也。兹解位称
祖。当必有深义。

答。教有信解行證四门。其解有解悟之解。知解之解。
若以闻信入。乃知解边事。若灵云睹桃华。香岩闻击
竹。顿了自心。此解悟之解。一解便彻自心。即将解字
吐却。所谓入此门来。不存知解。便称祖位。若闻他家
屋里事。解得当为已有。岂可称为祖师耶。巳透法身。
若影子不忘。正堕识情。全存知解。是以古人不贵。若
真实悟的。岂特解不称祖。所谓初发心时。即得菩提。
岂可与知解者同耶。

问初祖示棱伽以印心。黄梅令读金刚而见性。乃
至俱胝准提。首山法华。似参禅不碍于持诵。药山
不许看经。赵州不喜念佛。乃至高峰曰。话头绵密。
便是一卷不断头的经。又似禁绝诵持。而贵在单
提心印。从来以参话头为主。兼持华严及念佛为
课。今欲止其课。一其参。惟存愿力。未知得否。

答。初祖黄梅。以棱伽金刚印心乃禅道初来。恐学人
用心差错。故以经印正其心。不致误谬。非是以经为
已解也。俱胝准提。是以咒为话头参究。亦从缘而入
者。若首山法华。乃悟后聊以作佛事耳。所谓心悟转
法华。非以诵经作功行也。其不许看经念佛者。正恐
学人迷却自已。把作实法会耳。若参禅人未悟时。不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2b 页 X73-0532.png
妨持诵。乃借法力加持。以为助行。如三期忏悔。古人
必不可少。若悟后诵经。则字字心光透露。尽为妙行。
岂比循行数墨。春禽昼啼者耶。

问但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古训也。今之学者。
不务真修。而务机锋转语。过矣。然自知未悟。时切
提撕。只因见地未明。恐是盲修瞎炼。故以师资道
友閒。问答酬唱。此亦无伤乎。傥学力不通商量。必
俟悟后吐语。则见地尚亏。从谁起行耶。况陶镕理
性。决择是非。如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俱在悟前耶。

答。古时悟心之士。称为明眼人。若作家相见。如两镜
相照。不拘有语无语。自然目击道存。不是定要酬酢
机锋。相尚为高也。后之学者。狂妄驰骋。口舌便利。诚
不足取。若是参学有疑明眼人前。真诚请益。披露本
心。亦非以口舌相见。至若广参知识。只为决择此心。
何妨落草盘桓。平实商量。方是本色道人。若务机锋
应酬。乃门头户底。非真实也。真参实悟之士。决不堕
此。

问见自性者。得自由于生死。作得主者。能转业于
临终。彼诸祖得自由者勿论。其草堂青印禅师等。
那隔世便迷耶。岂悟有浅深。习有重轻乎。抑亦大
悲增上。本高迹下。而人自不知乎。不然。学者奚取
信于见性法门耶。

答。古人所云。一悟便了生死者。乃悟自性法身耳。尚
有积劫无明。习气种子。皆生死苦因。未得顿尽。故须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2c 页 X73-0532.png
多劫修行。方成佛道。且如七信菩萨。巳悟自性。位登
不退者。又历四十二位。渐断无明习气。方成佛道。岂
可以七信之悟。便为究竟了生死耶。是知变易生死
尚与微苦相应。故云。菩萨有隔阴之昏。所云转业。伹
是道力殊胜。故能转非定消定业也。其实悟有浅深。
习有厚薄。但悟后。处生死而不被生死拘留。来去自
在。故称变易生死。是悟心之人。在生死中。纵迷亦易
觉。必不至大颠倒耳。经云。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
岂可预忧其复迷。而轻见性法门耶。若本高迹下。又
不在此论。然佛不能逃定业。又非悟心之咎也。

** 答段幻然给谏

问曰。圆妙真心。未有不由五阴而障。入如来地。未
有不由破阴而成。棱严五十五位。行布详矣。由浅
浅而深深。必由破某阴。而后跻某位。以破障对位
次。诸家解尚未分明。岂学问难思。推敲难到。故置
之耶。经云。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从是凡
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可见破色阴。决在三渐次
无疑矣。且又修习真修。增进诸功。皆在色身而起。
其破色阴。一一可徵。独以受想等。摄入六十位中。
尚未决别。而经云。又以识阴若尽。如净琉璃。内含
宝月。如是乃超十信等。可见五阴该在行布中。伹
后人未细心耳。某阴未尽。则不能超十信。某阴未
尽。则不能超十住等。至于识阴销落。六十位次始
超。今若云。破阴自破阴。何必并归六十位。位次自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3a 页 X73-0533.png
位次。何必并归破阴。是有二种门头矣。且历位而
不并入五阴。则行布内少破魔之功勋。行布不成
行布也。破阴而不并入三贤十圣。则破阴中缺修
證之位次。破阴不成破阴也。望师一一分疏。开我
执迷。今掠宗抄案之徒。只贵眼明。不贵践履。谓毗
卢顶上行。有何五阴。有何行布。大妄语成。害将何
极。至于宗门得道之祖。亦谓一了一切了。不历三
祇。今无论十地神通。即愿心住菩萨能游十方。所
往随愿。传灯高贤。有此手段否。初发心时。便成正
觉。恐只收入初乾慧中。未必是金刚乾慧后心也。
次又见孤山注。识阴尽文诸根互用。即圆教相似。
七信界内。思惑巳尽也。能入金刚乾慧者。从相似
位。超入等觉后心也。天台明圆教。利根一生。有超
登十地。与此符合。甫阅其文。不觉鼓掌曰。识阴若
尽。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云云。超
字。又不历五十五位者也。然则三渐次以后。即破
五阴。阴若破。则五十五位。可尽超乎。若然是行布
外。另有一种门头也。望师详以语我。困农望雨。以
日为岁。此番请益。更切更深。惟勿芹金玉是祷。武
昌段然顿首。

答。读来问棱严破阴浅深。与五十五位相对同别。此
乃诸佛菩萨。自住三摩地中。亲證境界。非凡情所可
妄测。此义从前诸师。亦未疑及。即宗镜深穷性相之
原。然亦未谈及此。学者。一向槩未留心。即山野通议。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3b 页 X73-0533.png
但于三渐次。及结位之文。小有发挥。亦未详配位次。
如来问云云。深为有见。山野肤浅暗昧。且禅定未深。
五阴未破。定中境界。安敢妄言。以居士为法心切。问
意恳到。故敢依圣言量。略陈其槩。所言五阴。乃一切
众生。通受生死之苦具。修行之士。未有不破五阴。而
能超生死者。故如来出世。单单只是破众生五阴生
死之具。即一代时教。尽是破阴之谈。散在五时。无处
不说。但未次第。唯以棱严经一经。收尽一代时教。统
摄迷悟修證因果。备殚圣凡二路。以便修行者。为一
路涅槃门。故修證位次。始终详悉。且又特申定中破
阴境界者。以此经真修。专以禅定一门深入。而以破
阴验其浅深。故其位次不同华严璎珞等说。以华严
圆圆果海。一位具足一切位。虽设行布。不说断證。要
在藉显圆融。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以果觉为因
心也。璎珞位次虽详。意在分断分證。故约见思尘沙
无明。以定列行布。如天台所明。此经与彼二经。迥然
不同。单约棱严大定。顿悟渐修。故以不生灭心为本
修因。是先悟妙圆真心为本发心。即以此心渐断习
气。以定位次浅深。正起信论。发心修行。以悟真如为
本。至其断惑。论又多依相宗断證。特约六粗三细。以
定位次。是谓先悟后修。故论就破惑定位则易明。此
经以破阴定位则难合。何也。若约论。则信位断执取
计名字起业。三种粗惑。三贤断相续智相。二惑为粗
中之细。细中之粗。初地至七地。断三细中现相。八地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3c 页 X73-0533.png
至等觉断转相。金刚最后断业相。此经中断證之明
文也。今若以五阴对惑。合位高下。则经义大不然矣。
以经有明文。则曰理须顿悟。乘悟并消。此则不历诸
位矣。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此又约断以明位也。此经
先悟后修。正与论义相符。若约论义。先断惑业。在三
贤。后断无明在登地。与今经少异。详今经文。三渐次
中。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安立圣位。然无生法忍。
乃登地巳證平等真如。方得此忍。是经意以三渐中。
专以真如为行本。且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
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宝月。后文云。识阴若尽。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以至等觉圆明。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以此佛语證之。则在三渐次中。
巳超诸位。应于未登位前。巳破识阴。又不待相似信
位矣。又何敢妄以破阴次第。配诸位耶。谛观佛意。必
不然矣。此经正义。大与诸经不同者。以诸经盖随时
随机。对谈修證中一段义。其所破惑。亦随机偏重。乃
一时应病之药耳。此经总收一代时教。无机不摄。重
在单破生死根本。专指淫习为生死之根。大定乃破
敌之具。故经特出。发业润生。二种无明。是以大定直
破八识根本无明。而以定斫穷。纵八识未破。而见思
尘沙粗惑。任运先落。至若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正
是以金刚心为禅定本。故经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
宝觉。由是观之。则初修定时。在三渐次中。以定研穷。
巳破八识。透出金刚心地。正是理须顿悟。乘悟并消。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4a 页 X73-0534.png
则能超越诸位矣。若云。从此安立圣位。则是事须渐
除。因次第尽。乃约侵断。历劫无明习气。特就厚薄轻
重。约位。以判浅深高下耳。斯约顿悟渐修。则由破阴
而入位。元无二路也。此义正与沩山云。若人一念顿
了自心。是名为悟。即以所悟。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
修。非此外别有修也。以众生随生死流。流有四种。谓
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今三渐次中。欲爱乾枯。根境
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乃断欲有见三流也。名乾
慧地者。言乾有其慧。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是无明流
尚未乾耳。此无明流。乃金刚心中无明流。宗门目为
真常流注。故经结位文云。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
慧地。此言从前渐次。得乾慧以来。直至等觉。金刚心
中。无明习气之流。才得乾耳。由是观之。于三渐次中。
巳破八识。顿悟自心。从入信以来。直至等觉。通断无
明习气。正是事须渐除。因次第尽也。所以无明。必历
诸位而后尽者。以从真净界中。瞥生一念无明。遂起
生死。无量劫来。起惑造业。皆是无明妄想之咎。以遭
旷劫生死时长。染著爱欲。习气深厚。必须以金刚心。
重重磨炼。方始得还本源心地。故从信位。即云圆妙
开敷。中道纯真。末后乃云如是重重。单复十二者。正
显以此大定。消磨习气之功也。且如经云。五阴各各
皆是妄想为本。若破阴对位。则经初信文中便云。即
以此心中中流入。一切妄想。灭尽无馀。又安可以带
阴而入诸位耶。若带妄想而修。则不名为真修矣。且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4b 页 X73-0534.png
三渐次中。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此则巳出三界生死矣。后文识阴尽。则超命浊。岂但
破色阴耶。受乃执受。四大有苦乐等。若受阴不破。则
不得正受。若想阴不破。则难入妙奢摩他。若行阴不
破。则生灭不停。非为正定。若识阴不破。则未悟真心。
难立诸位。由此證之。则在三渐次中。巳破五阴。决不
带五阴而入诸位也明矣。岂可单破色阴耶。由五阴
俱破。方名真悟。由破八识进修。乃名真修。是则破五
阴。乃顿悟其理。其后诸位。但约大定。以消磨历劫无
明习气。正谓事须渐除。至若五十五位。诸妙功德。以
如来藏中。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向被无明。变作恒沙
生死业习。今以金刚如幻三昧。磨炼业习。化作神通
妙用耳。以所化者浅。故其位下。所化者深。故其位高。
圭山云。觉前前非。名后后位。以此观之。此经大义。单
以观心研穷。进破无明。约位以明證入之浅深。非分
断分證之可比。由先破阴。而后八位。非约破五阴。以
配诸位也明矣。又岂可执定破阴。以并行布位次耶。
然破阴之说。佛恐诸修行人。得少为足。错乱修习。故
特申明。以防邪误。非就此以明位也。且识阴未破。堕
落二乘。则可知矣。若禅门顿悟自心。顿出生死。则不
落阶级。乃是三渐次中。顿破八识。自然超越诸位。然
祖师虽云超越。但云素法身佛。未必具有相光庄严。
神通妙用。即诸佛如来。未有不悟自心。而成佛者。若
一悟便了无事。则诸佛又何假更历三大阿僧祇劫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4c 页 X73-0534.png
耶。今人蒲团未稳。以世智聪明。掠古人公案。自逞知
见。妄言證圣。自为超佛越祖。乃是憎上慢人。未得谓
得。堕大妄语。可不惧哉。此辈岂可以破阴不破阴。与
真修之士同日而语耶。昨东行。见禅者甚多。而堕上
慢者不少。山野特举破阴。以印正之。闻者惭服。颇折
其邪。见白衣谈禅。多堕此病。惟今真修。伹以三渐次
行顿悟自心。顿出生死一著为急务。若自心一明。识
阴自破。则前四阴。不待破而自破。且如将头临白刃。
一似斩春风。岂色阴能碍也。又云。老僧能转十二时。
又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岂在受想行阴
里。六祖临终自知去处。岂非随愿所往。如是殆非妄
言證圣者可拟也。吾人只贵究明自心。求出生死一
著。且不必论破阴与位次合不合。以理揆之。圣言證
明。暗劣之见如此。高明有以教之。

** 西堂广智请益教乘六疑

一问古人判教云。双垂两相。二始同时。初说华严。
本被大乘。二乘绝分。鹿苑转四谛时。身子目连。尚
未舍邪出家。何故华严结末文中。有声闻舍利弗
等。若据结文。二乘得闻华严。何故斥云二乘绝分。
文义俱违。愿垂分祈。

答。教中说十方诸佛。一身一智慧。故十方佛土中。唯
说一乘法。所以菩提场中。初成正觉。即说华严为最
上一乘法。独被大根众生。是谓称实智说。争柰众生
根机不一。有中下劣解。不见不闻。则为绝分。故随劣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5a 页 X73-0535.png
机感。现小化身。八相成道。于鹿野苑。说三乘法。所谓
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以伹随机
感。故现身耳。其所说法。为权智也。华严会上。逝多林
中。文殊象王回旋。则舍利弗等。六千比丘。成道于言
下。是亦地上菩萨。名大阿罗汉。今佛既现小应身。示
生人閒。而诸外道坚执我见。未易摄化。故舍利等。亦
随现声闻。辅扬法化。为影响众。所谓内秘外现之俦。
非实声闻也。其斥二乘绝分者。乃斥实行执相声闻。
而舍利等受呵。正为鼓簧法化耳。大似优戏场中。各
作一脚。以发悲欢离合之情。及至散场。则了无干涉。
故菩萨利生。如嬉戏然。调而应。偶而会。岂实法耶。

二问华严经中。普眼不见普贤。如是三度入定。遍
观三千大千世界不见。却来白佛。佛教静三昧中。
起念便见。普眼才起一念。即见在虚空中。若普贤
之身。是一真法界。应在三昧中见。何故不见。若普
贤是色相身。未入定时应见。何故佛教起念方见
耶。

答。法身无相。饶他普眼。亦莫能觑。于定中求而不见
者。以法身无彼此迭相见故。是知可见者。乃就第二
门头。故起念方见耳。

三问起信论中。真如内熏。故有妄心。厌生死苦。要
求涅槃。妄心有二。一者凡夫二乘。依事识熏修。二
者菩萨。依业识熏修。今之学人参究。伹依事识。不
能依业识。参禅本是大乘法门。若依事识而参。返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5b 页 X73-0535.png
成凡夫二乘之行。若参时二识同用。又违古人云。
离心意识参。愿垂开决。

答。教说凡夫二乘依事识修。菩萨依业识修。乃约就
依识发心取證耳。今参禅人发心。虽是事识。而用志
直要打破业识漆桶。直透向上未迷巳前一著。不落
二识巢臼。若得少为足。便不能离心意识矣。

四问古人云。不贵子之行履。祇贵子之见地。又云。
见地不明。堕落坑堑。今诸方解说有二。一说博学
经论。依解名为见地。一说悟明后。方为见地。若学
解为见地。何故宗门不许看教。若悟后方是见地。
即今初心操履。以何法为见地。免离堕坑之患耶。

答。解为见地。有三种不同。有学解。有信解。有悟解。若
从教上。或祖师公案上解得。佛祖究竟处。不落枝岐。
此虽是名见地。谓依地作解。其有未亲言教。但只决
定信自心。了无一物。是为信解。若参究。一旦明本有。
是为悟解。此三皆名见地。但依他解。多落知见障。信
解如此。亦要操修以臻实證。其悟解虽一念顿悟。尚
有无始微细惑障。亦要净除。是三种见地虽贵。若不
行履。终难究竟。今古人所贵见地者。但就根器为本。
非金不行履。古人一期之语。不可作实法会也。

五。问古人云参究。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今之学
者。要在静坐。参功有力。若在四威仪中。与物交接。
心念纷飞。话头沈没。若惟静坐。又违古人操履。若
与物交。终日散心。如何令学人日用中。动静无违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5c 页 X73-0535.png
也。

答。古人做工夫。要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看取。不是
教你死死枯坐也。以初入禅。心多散动。姑就静坐摄
心。其实要将静中做的。去动处验看如何。若用心绵
密。自然动静如一。打成一片矣。今对境心念纷飞。是
于话头全不得力。岂真参之人耶。为今只要话头得
力。不拘动静。自然不被他转矣。

六问又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云。佛界等。众
生界等。又云。度尽众生。方成佛道。若生佛平等。佛
无度生之义。如何度尽众生。方成佛道。若佛菩萨。
度尽众生。佛界似乎渐增。众生界似乎渐减。云何
谓生佛平等耶。

答。心佛众生。本来平等。以众生是佛心中之众生。故
佛度自心之众生。若众生相空。是为度尽众生。即成
自心之佛。纵一心尽作众生。乃众生自作自心之众
生。而佛界不减。纵众生界尽。只是消得各各众生界。
以心平等故。而佛亦不增。佛观众生界空。若众生自
心不空。则众生亦不减。譬如长空云屯雾暗。而空亦
不减。云散雾消。而空亦不增。虽终日暗。终日消。而空
体湛然。此则佛界岂有增减耶。

** 答大洁六问

一问持律曰初学。不知持律。恐举动即错。受有次
第。决无莽猎。然其閒大小区乘。权实应用。虽根因
利钝。机随浅深。不无弊端。幸提轨则。使利者仰遵。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6a 页 X73-0536.png
而钝者拓武乎。

答。佛所设戒。律部载之详矣。本意为众生有八万四
千烦恼。故设八万四千律仪。为对病之药。欲令烦恼
病除。法身清净。因机有大小。故戒有三品。曰沙弥十
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以沙弥
比丘二种戒。乃因事而设。名为遮戒。谓遮止过非。虽
大小同遵。而多为小乘。但执身不行。有能执心不起
者。即为大乘。亦在事相戒。至若梵网经所说。十重四
十八轻戒。名为性戒。乃我本师卢舍那报佛所说。诸
佛心地法门。名金刚宝戒。命释迦文佛。展转传化。所
言性戒者。谓了达自性清净。本来无染。顿悟本有清
净法身。性自具足。故名为戒。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
诸佛位。故释迦四十九年所说者。但传此戒法而巳。
末后拈华所示者。亦示此戒性而巳。历代祖师所悟
者。亦圆此戒光而巳。故观一切众生。佛性种子。本来
平等。以同具平等法身故。以佛性而观众生。则凡起
一念杀盗淫妄。乃至说四众过。自赞毁他。谤三宝者。
即断佛慧命。与杀佛无异矣。故列十重之科。若以平
等法身而观众生。则无可杀盗淫妄。乃至毁谤者。以
乃圆满顿戒。然所重者。独在佛性种子。即佛之慧命
故。不独上根利智能受。即黄门二根。淫男淫女。乃至
鬼神。但解法师语者。皆堪受之。只要信一切众生佛
性种子。即是平等法身。苟能作如是观。则于一切日
用现前所遇境界。尽是戒光明地。如此不独执身不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6b 页 X73-0536.png
行。而于杀盗淫妄。触目念念佛性现前。则顿化为光
明聚矣。又岂特执心不起而巳耶。然持之之法。在遮
戒固难。端在检束三业。制伏过非。唯此性戒实难。要
以一片金刚心。持之勿失。但一念昧却。即全身堕落。
岂细事哉。故华严十信初心。持此戒者。说净行品一
百二十大愿。则日用无渗漏处。尚随事相。至若十住
初心。持此戒者。有梵行品。审观离相。便是持此戒之
方法也。初机常持此二品经。则久久自然相应矣。所
云弊者。在遮戒有执相。自是多我慢自高。憎毁戒者
之弊。持性戒者。有未得谓得。纵放任情。认贼为子之
弊。袪此二端。无问利钝。皆名真持戒者。

二问参禅曰。守律而不如自性。终属颟顸。欲求见
性。无过参究。其閒疑悟交关。子贼难判。幸垂永鉴。
免堕迷坑。

答。佛说沙门所习。戒定慧三学。然律即戒学。其参究
即定学也。惟教中所设定学。乃三观妙门。为悟心之
捷径。后因禅道东来。重在直指单传见性为禅。而不
言定。然禅即定也。初达磨示二祖。只是个觅心了不
可得。名为顿悟。乃至六祖。只是教人不思善不思恶。
那个是自已本来面目。即此返求自心。便是参究工
夫。初无看话头下疑情之说。后至黄蘖以下。乃教人
看话头。以古人一则公案为本参。相传为实法。及至
今时。师家教人。但参公案。不究自心。因此疑误多人。
故今参禅者多。未有得正知见者。且又自以参禅毁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6c 页 X73-0536.png
教。盖为非真参禅也。殊不知古人为学人难入。特以
一期方便权宜。只要人识自本心耳。佛祖岂有二心
耶。殊不知提话头。堵截意根。不容一念生灭迁流。即
是入定要门。而今别作奇特想。故多自误耳。唯今参
究。不可无话头。以初心散乱难制。要此作巴鼻。当未
提时。须要先持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
从此缓缓。极力提起话头。返看起处。从何处起。毕竟
是个甚么。因未明见自心。故下疑情云。如何是我自
已本命元辰。如此追求。是名参究。要念念不昧。心心
不移。日夜靠定。废寝忘餐。忽然冷灰豆爆。本体一念
现前。是谓悟自本心。到此依然只是旧时人。更无一
毫奇特处。若得一念欢喜。便自为足。是名认贼为子
矣。何况作种种知见。说偈说颂。为奇货耶。切不可堕
此魔网。

三问公案曰。话头破碎后。一千七百葛藤。势如破
竹。然一则稍讹。一齐云雾。从前破碎。方信鬼关。不
识此弊。而掉弄精魂。三途潜伏矣。

答。学人果能明见自心。到不疑之地。则与十方诸佛。
历代祖师。一个鼻孔出气。又说甚公案不公案。此事
不是初机分上事。且姑置之。不必在念。

四问印教曰。不向教上印證者。不得正知见。此和
尚旧训也。然义路是宿习。宿习难消。如油入面。万
一印处。有一丝意识。则悟者转落阴魔。资发邪见。
为害匪细。幸揭关头。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7a 页 X73-0537.png

答。老人寻常要修行人。以教印心者。谓是为自已所
知所见。一向无明眼人。指示邪正。要以佛经印正。如
棱严棱伽圆觉经中。所说皆禅定工夫。悟心之要。将
自心对照看。如佛所说。不如佛说。故云。以圣教为明
镜。照见自心。不是将经中玄妙言句。回为已解也。如
子所问者。正不知话头落处也。至若吾人种种心病。
唯佛披露殆尽。如棱严七趣升沈之状。五十种阴魔
之形。棱伽外道二乘之邪见。非佛细说。又何从而知
惧耶。吾所谓印心者此耳。只要以教照心。不在义路。
不义路至。若宿习种种。又不止义路也。

五问阐教曰。法布施者大。法供养者最。因悟印教。
即印阐教。似乎契佛知见。大转法轮。然悟非真悟。
以印自信。印非真印。以阐自任。抹却诸注。独逞已
明。是狮是狐。易于自慁。是阐是谤。难于自知。幸垂
精判。永奉蓍龟。

答。为佛弟子。念佛恩难报。唯有替佛传法。为真报恩
者。故古之宏法诸师。有三种不同。一自悟本性。妙契
佛心。于佛言教。如从自已胸中流出。四辩无碍。且又
深入教海。波澜浩瀚。如清凉圭峰。天台诸大祖师是
也。二虽未悟自心。依佛言教。印定自心。广探教海。如
所解说。不谬佛意。此虽未超言象。而不敢妄以已见
纵谈。依教敷演。如从前诸大法师是也。三有夙习般
若种子。如有禅定工夫。自明已心。妙契佛意。但未广
涉多闻。而正见不谬。虽有以浅为深之过。而无谤法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7b 页 X73-0537.png
之愆。其所宏扬。皆以法施为心。不求世閒名利恭敬。
如昔温陵寂音诸老是也。此皆法施之大者。至有聪
明利根。伹恃已见为得。排斥古今。纵口横谈。唯以宏
法为利者。此则不唯破坏佛法。抑且误堕后人。如是
岂可以阐法称乎。此了然易见。不问可知。

六问颂古曰。古人悟后。颂古如描画虚空。不落色
相。今人悟未能彻。辄易颂古。句出诗想。机同滑稽。
以为悟语悟境。脍炙人口。一转堕狐。恬不知惧。此
末法流弊乎。吾辈易失此坑。幸发针砭。普荷深慈。

答。颂古从上有之。不过发挥古人作略。聊示门庭施
设。以彰大机大用。且出自已。纵夺杀活之手。非徒矢
口纵情。搆画为得也。此颂古阐教二事。皆非初机所
急。何须预设。古德云。但得了悟自心。不愁不会说法。
如是初心。唯以究心。求明已躬大事为急。切不可怀
此见也。吾人苟能了悟自心。纵不阐教。不颂古。亦是
真实出家。不负在袈裟下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一
答湖州僧海印¶ 第 537c 页 X73-053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