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示夜台禅人¶
示夜台禅人¶ 第 517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缉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示夜台禅人

文殊菩萨住清凉山。与一万眷属常演说法。故西域
沙门遥礼此山。为金色世界。华严经云。一切处文殊
师利。从一切处金色世界而来。由是观之。文殊果常
住于此山耶。盖众生界中。烦恼所集为热恼地。若行
人能开智眼。达本情忘。知心体合。则当下清凉。如是。
则触目无非文殊化境。步步不离清凉道场。此所谓
一切处文殊金色世界也。夜台禅人。久住台山。夜游
故得此名。今来南方行脚。参礼知识。是必亲从文殊
指点而来。如善财之南询。虽经百一十城。未动脚跟
一步。如前周行十方世界。未离金色界中。在在知识
逆顺法门。无非文殊智眼。今见老人于五乳峰头。与
金色世界是同是别。者里辨得。许你亲见文殊。其或
未然。再买草鞋行脚去。参。参。

** 示省然觉禅人

性觉禅人中岁出家。远来匡山求授具戒。以有隐疾
不能久侍。辞归请益。老人因示之曰。身为大患之本。
众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识此生死苦因。所谓诸苦
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是故佛说金刚
示夜台禅人¶ 第 518a 页 X73-0518.png
戒。心地法门。乃断欲之利具。出苦之舟筏也。汝今幸
闻此法。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如
圆觉经云。当观此身。四大合成。我今观此坚硬归地。
润湿归水。煖气归火。动转归风。谛观四大。各有所归。
今此妄身当在何处。如是观察。念念不忘。心心不昧。
久之纯熟。当见此身忽然脱空。四大若空。诸苦顿脱。
即此工夫。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诀也。从上诸祖。未
有一人不从参究中来。得了悟心性者。未有不修而
能得利益者。汝当更念。此身虽苦。幸存一息。尚可求
能出之方。若一失此。身枉著袈裟。则将来三途之苦。
动经长劫。虽欲求出。不可得也。故云。思地狱苦。发菩
提心。勉之毋怠。

** 示说名道禅人

道学人。往参老人于曹溪。特为发明金刚般若宗旨。
以吾人修行。不仗般若根本智。生死难出。然此般若。
非向外别求。即是吾人自心之本体。本自具足。故今
修行。但求自心。更不别寻枝叶。佛祖教人。只是返求
自心。故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又云。若人识得
心。大地无寸土。以我自心。元是般若光明。本来无物。
但因一念之迷。故日用而不知。但知有此幻妄之假
我。即不知有本来常住法身。即今要悟本来法身。即
就日用现前。六根门头起心动念执著我处。当下照
破。本来无我。无我则无人。无人则了无众生。众生既
空。则生死根绝。生死既脱。则无寿命。是则四相既除。
示夜台禅人¶ 第 518b 页 X73-0518.png
一心无寄。岂非无住之妙行乎。若不能当下了悟。只
将六祖本来无物一语。置在目前。但见一切境缘。对
待生心之时。便是我执。就此执处一照。照破。则当下
情忘。对待心绝。即是无我。无我则无人。人我既空。则
日用身心。了无挂碍。以日用逆顺境界。皆是生死路
径。若境界看破。了无挂碍。则生死根株。亦从此倒断
矣。如是。岂非善修般若无住之妙行乎。禅人有志。要
出生死。必以此为第一义。此外别求。即落外道邪径
矣。

** 示魏圣期

圣期居士。顷以书来。请益云。某迩来。虽惕然于生死
大事。欲随处解脱。惟横逆忽来。不能当下消受。虽旋
能觉知。主人巳被牵缠矣。观此来意。乃真切有志于
生死大事者。第未遇善知识。指点心地工夫。故无把
柄耳。盖吾人。从来只认妄想为心。不知本有佛性。一
向只在世情逆顺境界上起好恶憎爱。种种分别知
见。殊不知此等憎爱喜怒之情。全是生死根株。举世
之人。未有不在此中一生交滚者。古德教人。参禅了
生死。不是离此。别有𢆯妙。只是在此等境界上憎爱
之心看破。便是了生死。以此憎爱妄想。从来习染纯
熟深厚。若无方便法门。岂能敌得。所以参禅看话头
之说。正是破烦恼之利具耳。所以被他牵缠者。直为
无此话头作主宰耳。只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
也无。州曰无。即将此一无字。怀在胸中作话头。下疑
示夜台禅人¶ 第 518c 页 X73-0518.png
情。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閒忙动静应酬忽遽中。
只提此一语。重下疑情审问。疑来疑去。只有一个话
头现前。纵是看书。才放下书本。回头一看。便下疑情。
此疑坚固。切不可作道理思量解会。只要一个疑念
真切。久久纯熟。但见心中妄念起时。如此一问。当下
冰消。心中所起喜怒。只是一妄想耳。先有此话头作
主宰。及境界至时。一到即看破。当下冰消。全不用力。
如此做工夫。不但敌破境界。抑有了悟之时。但切不
可作𢆯妙道理思量。恐反误也。

** 示福敦禅人

新安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敦。字曰笃如。
笃者敦笃。纯一无伪。精诚之至也。然吾沙门佛子。欲
超生死。證真常。求无上涅槃之福乐。苟非精诚一念。
纯真无妄。力破烦恼之魔。顿拔爱憎之根。而欲顿享
无为之福。难矣。千里之行。在于初步。从此戒为基本。
乃趋菩提之初步。即此念念向前。心心不退。单求一
念。生死情根。搜拔起处竟不可得。然不可得处便是
生死无著处矣。第恐志不坚。行不力耳。若恐不力。但
以阿弥陀佛四字。横于胸中。以为利斧。久久根株自
断矣。如是著力。是名笃如。勉之。勉之。

** 示福厚禅人

新安禅人。来参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厚。字曰积如。
盖出世人。福由渐积而厚。至佛乃足。犹如积微尘以
成大地。厚之至也吾佛世尊。从无量劫来。舍头目髓
示夜台禅人¶ 第 519a 页 X73-0519.png
脑。积功累行。乃得菩提。菩提为涅槃之安宅。福乐之
极地也。苟不积。何以至此哉。然如者。乃如如佛性。吾
人本有。良由积劫烦恼侵𩞾。故烦恼情尘日厚。而如
如佛性。薄矣。今既知佛性本有。不假他求。从此日用
念念知归。但见情尘起处。以智光照之。久久纯熟。则
佛性厚而烦恼薄。烦恼薄而业障轻。业障轻而生死
断。是由积真如。以断生死。求證菩提。享常乐我净之
厚福。岂非由积而至耶。故曰。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
舟也无力。禅人勉之。

** 示同尘睿禅人

滇南同尘睿禅人。远至大都。亲历讲肆。既而尽弃所
习。南参知识。游新安之黄山。爱其幽胜。遂隐约其閒
一钵往来。无定栖止。然以华严大经为课诵。壬戌仲
夏。来参匡山。求授大戒。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
以华严大经为常课。能知此经之纲宗乎。惟我毗卢
遮那。旷劫因中。称法界心。修普贤行。證穷法界。名为
报身。号卢舍那。具有佛刹尘数相好。是为正报。所感
二十重华藏世界。无尽庄严。以为依报。安住海印三
昧。称普光明智。为地上菩萨演说此经。名曰普照法
界修多罗。为称性法门。种种微妙。不可思议。如此法
门。乃诸佛自證境界。具在众生日用妄想心中。念念
现前。经云。譬如一微尘中。具有大千经卷。书写三千
大千世界中事。有一智人。明见此经。剖破微尘。出此
大经。利益无穷。然一微尘者。众生妄想心也。大千经
示夜台禅人¶ 第 519b 页 X73-0519.png
卷。众生本具性德也。隐而不现。谓众生日用而不知
也。明眼智人。破尘出经。即诸佛證穷。此法开示众生
为大利乐也。是知此经所说。乃说众生日用妄想心
耳。大哉。众生之心。具有广大不思议力。智用无边。而
为介尔妄想所蔽。可不悲哉。吾佛特为此事。出现世
閒。故曰。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诸佛證此大
事。因此。缘此。特出世閒。为众生说。更无别事。以众生
迷此大事。而为生死。故以生死为大事也。由是观之。
即八十卷之雄文。所开示者。乃吾人一念之妄想心
耳。故曰。我今于一切众生心中。成等正觉。所谓诸佛
心内众生。时时成道。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證真。故般
若多罗尊者曰。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
如是经。百千万亿卷。苟能以如是眼。转如是经。尽未
来际。无閒断时。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閒歇。此乃
华严法界真经之大旨也。禅人若悟此法。则于未展
卷前。彻见无边法界。于拨火拈香。謦欬弹指之閒也。
虽然如是。也要牛皮钻透始得。

** 示修净土法门

海阳禅人。远参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请
益云。弟子某。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结法侣若干人。同
会一处。专修净业。愿乞慈悲。指示法要。老人因示之
曰。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
土。最为捷要。如华严法华圆妙法门。普贤妙行。究竟
指归净土。如马鸣龙树。及此方永明中峰诸大祖师。
示夜台禅人¶ 第 519c 页 X73-0519.png
皆极力主张净土一门。此之法门。乃佛无问自说。三
根普被。四众齐收。非是权为下根设也。经云。若净佛
土。当净自心。惟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
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
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
若身不杀不盗不淫。则身业清净。不妄言绮语两舌
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不瞋不痴。则意业清净。如
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
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
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
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
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閒忙。于一切时。不愚不
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
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
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
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
生之效验也。然一心专念。固是正行。又必资以观想。
更见稳密。佛为韦提希。说十六妙观。故得一生取办
今观经现存。若结净侣同修。任各志愿。于十六观中。
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
弥陀经说莲华宝地等。随意观想。若观想分明。则二
六时中。现前如在净土。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
前若此观想成就。临命终时。一念顿生。所谓生则决
定生。去则实不去。此唯心净土之妙指也。如此用心。
示夜台禅人¶ 第 520a 页 X73-0520.png
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
观念相继。则妙行易成。净土真因。无外此者。若但口
说念佛。求生净土。若净戒不持。烦恼不断。心地污秽。
佛说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
发愿为助因。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
则佛堕妄语矣。

** 示念佛参禅切要

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
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
又审。见者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
想杂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更不容起。起处即消。唯
有一念。历历孤明。如白日当空。妄念不生。昏迷自退。
寂寂惺惺。永嘉大师云。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惺
惺寂寂是。惺惺乱想非。谓寂寂不落昏沈无记。惺惺
不落妄想。惺寂双流。沈浮两舍。看到一念不生处。则
前后际断。中閒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
则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明。成一
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时节。日用现前。朗朗圆明。
更无可疑。始信自心。本来如此。从上佛祖。自受用地。
无二无别。到此境界。不可取作空见。若取空见。便堕
外道恶见。亦不可作有见。亦不可作𢆯妙知见。但凡
有见。即堕邪见。若在工夫中。现出种种境界。切不可
认著。一咄便消。恶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习气
魔。若生忧喜。便堕魔中。当观惟自心所现。不从外来。
示夜台禅人¶ 第 520b 页 X73-0520.png
应知本来清净。心中了无一物。本无迷悟。不属圣凡。
又安得种种境界耶。今为迷此本心。故要做工夫。消
磨无明习气耳。若悟本心本来无物。本来光明广大
清净湛然。如此任运过时。又岂有甚么工夫可做耶。
今人伹信此心。本来无物。如今做工夫。只为未见本
来面目。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方有到家时节。从
此一直做将去。自然有时顿见本来面目。是出生死
永无疑矣。

** 示海阔禅人剌血书经

禅人发心。书华严五大部经。特礼匡山请益。老人因
示之曰。毗卢遮那。安住海印三昧。现十法界。无尽身
云。说华严经。名普照法界修多罗。若正报身。诸毛孔
中。放光明说。若依报世界。草芥微尘。则尘说刹说。如
是演说。尽未来际。无閒无歇。如是之经。充满法界。所
谓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今子以有限之身心。涓
滴之身血。若为而尽书之耶。虽然。此经果不能书。则
一切众生绝分矣。且曰。法界之经。则凡在法界。无非
此经。若悟毗卢。以法界为身。则自已身心。亦同法界。
此则日用现前。动静语默。拈匙举箸。欬唾掉臂。皆法
界之大用。是则何莫而非书写此经之时耶。若身同
法界。则一一毛孔。皆悉周遍。如是则举一滴之血。当
与性海同枯矣。所以普贤大士。剥皮为纸。柝骨为笔。
剌血为墨。量等法界。是则全经不出一字。即书一字。
亦同全经。何况百轴之文。禅人苟能作如是观。则自
示夜台禅人¶ 第 520c 页 X73-0520.png
书者。与见闻者。及礼拜赞叹。一香一华。而作供养。乃
至执劳运力者。无不同归法界。如是功德。岂可得而
思议。禅人若无如是眼。作如是行。亦不免捏目见空
华。岂不重增颠倒想耶。

** 示曹溪沙弥能化书华严经

佛云。佛种从缘起。是故众生正因。佛性本具。但以无
明坚固。不遇善缘。终不能发。如种子在地。要假雨露
阳和之缘。方能抽芽发干。乃至开花结实耳。老人未
至曹溪。诸沙弥所习世俗之业。且不知有佛有僧。安
知佛法哉。自老人开化。种种方便。诱引教导。始则知
为僧矣。既而以佛性难明。先教书写华严大经。使知
亲近随顺佛法。信心若发。方可引入佛慧。初则二三
其人。自是人人相望发心。不十年閒。书此大经者。巳
成十馀部。六祖入灭巳来千年。今日之事。从前所未
有也。佛性人人本有。恒沙功德。人人本具。以无知识
开导。皆以性德而造恶业。招三途之苦报。若悟此佛
性。则转恶业。而为无量净土庄严。今沙弥能化。能以
造业之心。转为净土庄严。作成佛真因。所谓智种含
于心地。遇法雨慧日之缘。故能发菩提芽。生长善根。
抽功德枝。开万行花。将来必成菩提妙果。此正所谓
佛种从缘起也。老人往往开示曹溪。诸弟子等。若从
此人人勇猛。发无上心。有志佛法。究明已躬大事。即
如六祖住世时。发明自心者。千人之中。岂止三十馀
人而巳耶。是在递相转教之功耳。
示夜台禅人¶ 第 521a 页 X73-0521.png

** 示惺初元禅人书经

性元禅人。来参匡山。老人字之曰惺初。发愿书写大
经。老人因示之曰。出家修行。佛说方便多门。固在各
各发心何如耳。第一向上参禅。求明自心。志了生死。
次则深穷教海。志愿宏通。护持正法。续佛慧命。又次
则深厌生死。专心净业。愿生西方。此皆理行。为最上
者。若夫事行种种。至于书写经典。乃六种法师之一。
是佛称赞者。故法华说持经法师。现世肉身。得六根
清净。此岂事行可拟哉。且云。举手低头。皆巳成佛。此
称性之行。又岂可以描抹点画致耶。老人昔住五台。
曾剌血泥金。书写华严大经。每于书写之中。不拘字
之点画。大小长短。但下一笔。则念佛一声。如是点点
画画。心光流溢念念不断不忘。不错不落。久之不在
书与不书。乃至梦寐之中。总成一片。由是一切境界。
动乱喧扰。其心湛然得一切境界。自在无碍解脱门。
乃至一切见闻。无非真经现前。以此證之。则书经之
行。妙在一心不乱。又岂若童蒙抹朱。便以书经求功
德耶。禅人试以此行。如是书写。如是受持。似有少乃
相应。若以描写为妙行。博名高为求供养之资。则又
不若寻常粥饭。为无事僧也。勉之。

** 示昭凡庸禅人

庸禅人。往参老人于五羊。尝示以无生之旨。顷来谒
匡山。见其为道之志弥笃。而参究工夫未纯。以未把
作一件真实大事耳。老人因示之曰。古人学道。第一
示夜台禅人¶ 第 521b 页 X73-0521.png
要为生死心切。不是要求𢆯妙道理也。所言生死者
何。即吾人日用现前。种种尘劳境界中。遇境逢缘。若
逆若顺。内心习气。引发现行。起爱憎取舍等。种种妄
想分别心也。以念念攀缘。起善恶等种种业行。都作
未来生死根株。以妄想无涯。故生死无际。所以众生
长劫流转。生死苦海。无出头时。良由不知自心之过
也。故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古今学道人。有志
出生死者。单要求明自心耳。以此心一向粗浮。如沸
汤烈𦦨。未常一念清冷。故古人权设方便。将一则公
案。教学人念念提持参究。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
性也无。如永明教人。审实念佛的是谁。即此一无字
谁字。便是断生死命根之利剑也。然此参究审实。只
是觑此无字谁字。起从何处起。落向何处去。只看者
一念起落处。要见起灭根源。若参到极则处。将一念
生灭妄想迸断。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到此便将
佛祖向上鼻孔。一时尽在自已手中。从此识得本来
人。更不疑张三李四。恰元来是自已本命元辰。如是
有何𢆯妙可求。又何必向他家屋里求耶。然此一著。
若不是最初发心。为生死切。任你做尽伎俩。都是鬼
家活计。纵有一知半见。都是魔说。凡有所作。皆是魔
业。可惜百千万劫。难遇一段大事因缘也。禅人果有
志此事。直须将自已胸中从前世谛。伶俐聪明知见。
及种种妄想。一齐折合。归向到一念上做。将一句话
头。作横空宝剑。斩断从前妄想。如斩乱丝。果能如是
示夜台禅人¶ 第 521c 页 X73-0521.png
下毒手。做苦切工夫。若无真实悟处。则从上佛祖。皆
堕妄语矣。所最忌者。唯是无真实心。只将参禅做面
皮说好看话耳。

** 示履初崇禅人

禅人生长豫章。素有向上志。闻老人逸老匡山。遂弃
世谛缘。洁心来参。因留入众。随时入室。久之。察其多
软暖之习。而骨气不刚。故入道之心不猛。居常策其
不逮。一日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子有向道之志。
而无振拔之气者。以心力不纯。故骨不劲。骨不劲。故
无刚毅勇猛之志。所谓中无主不立耳。所以中无主
者。以第一无真实为生死心故。无决定久远不退之
志。既无决定之志。则一切趋操。无特达之行。所以因
循旧习。悠悠日月。但守閒散。任意以为自在无拘。于
心既不知捡。而于四大幻身。亦无支持之力。故日用
现前。全无真实工夫。亦无真实受用耳。从今日去。先
要发一片真实为生死心。立一定久远不退之志。尽
此形寿。决定要究明已躬下一段大事。毕竟要齐古
人。方不负此生平。要如古人。必以一则公案。为参究
话头。如永明大师。念佛审实的公案。最为稳当。即将
心中。从前一切夙习知见妄想思算。一齐放下。放到
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即看此念起处
审实者念佛的是谁。且念且审。又审又念。靠定一念。
审实得力处。便觉心如墙壁。究到究不得处。便是得
力时节。如此久久参究。参到心无用处。如老鼠入牛
示夜台禅人¶ 第 522a 页 X73-0522.png
角时。忽然一念迸裂。便是了生死的时节也。子能如
是用心。如此著力。自然骨刚气猛。名为挺特丈夫。视
前软暖之状。真日劫相倍矣。子其勉之。

** 示慧镜心禅人

吾佛说法。以一心为宗。无论百千法门。无非了悟
心之行。其最要者。为参禅念佛而巳。而参禅乃此方
从前诸祖创立。悟心之法。其念佛一门。乃吾佛开示
三贤十地菩萨。总以念佛为成佛之要。十地菩萨。巳
證真如。岂非悟耶。然皆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善财
参五十三善知识。第一德云比丘。即单授以念佛解
脱门。及至末后。参见普贤。为入妙觉善知识。乃专回
向西方净土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由是观之。即华严为最上一乘。而修称法界行。始终
不离念佛。十地圣人。巳證真如。尚不离念佛。而末法
妄人。乃敢谤念佛为劣行。又何疑参禅念佛为异耶。
是阙多闻。不知佛意。妄生分别耳。若约唯心净土。则
心净土净。故初参禅未悟之时。非念佛无以净自心。
然心净即悟心也。菩萨既悟。而不舍念佛。是则非念
佛。无以成正觉。安知诸祖。不以念佛而悟心耶。若念
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除。了明自心。即名为悟。如
此则念佛即是参禅。若似菩萨。则是悟后不舍念佛。
故从前诸祖。皆不舍净土如此。则念佛即是参禅。参
禅乃生净土。此是古今未决之疑。此说破尽。而禅净
分别之见。以此全消。即诸佛出世。亦不异此说。若舍
示夜台禅人¶ 第 522b 页 X73-0522.png
此别生妄议。皆是魔说。非佛法也。

** 示修六逸关主

余初度岭。至五羊时。菩提树下。弟子修六逸公。即相
率同辈归依。乃至出岭之南岳。游吴越。相从于艰难
困苦中。始终二十五年。未尝少閒。及余归隐匡庐。公
素为生死心切。志求向上。亦相从于金轮峰顶。闭死
关三年。单提一念。幸有自信之地。今以省师归故山。
拈香请益。老人因示之曰。出家为生死。求向上一路
乃本分事。禅人死关三年。其于放下身心。抖擞客尘
烦恼。消磨习气。乃最初一步。业巳自信。但于参究生
死病根。未能顿拔。以参禅先须识取生死病根。方能
用药调治耳。何谓生死病根。以贪瞋痴慢。皆以我见
而为根本。一切圣凡。二种生死。皆因执我。然我依见
立。是则妄见。乃我执之本。称为法身之剌。见剌不拔。
生死难出。是以一切凡夫。执身心人我是非之见。一
切外道横执邪见。二乘圣人。执生死涅槃。欣厌取舍
之见。一切菩萨。执有生可度。有佛可求之见。等觉圣
人。未忘佛见法见。故有二愚。乃至祖师门下。初学参
禅者。则多先起待悟之见。于未悟中。妄起未得谓得
之见。及有一念狂心暂歇处。即执为妙悟。便生得少
为足之见。即将古人言句。攀扯回为已解。执为𢆯妙
之见。以此蕴集于怀。不肯唾却。久之酿成毒药。以致
误堕邪见。纵有一念顿悟自心。本来无物。则又堕在
光影门头。以为究竟之见。所以云门道。只饶得到法
示夜台禅人¶ 第 522c 页 X73-0522.png
身。为法执不忘。已见楢存。堕在法身边。谓之抱守竿
头。则永无超脱之见。总之但有丝毫情见未除。皆是
生灭边收。通是生死病根。纵然悟得。尚属生死。故云
悟之一字。亦须唾却。何况全未了悟。但依希恍忽。便
起知见。自以为得。即将古人现成语句。把作自已妙
悟。此皆堕自欺。全非真参实究功夫。如此用心。皆是
未识生死病根之过也。所以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须
息见。苟知见消亡。不真何待。所以佛示阿难云。见见
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此其究竟穷元。
单以见为生死病根。以从法身而起妄见。见有身心
世界。而沈生死。故今以离见为出生死。證法身之极
则也。马鸣大师。示人以离念为真修实證。以因念有
见。若见谢则念自离。妄自泯矣。是知贪瞋烦恼之病
根浅。唯独见剌之病根深。最为难拔。故参究工夫。烦
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则妄见潜滋。妄见滋。则
纵有悟处。皆成习气。以成魔见矣。所以棱严经中。说
见魔最深。隐而难知也。禅人有志。真参实究。直须看
破。切不可堕在知见网中。正当做工夫时。只将赵州
无字。与六祖本来无一物同参。于未提起时。先将身
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透底
看者无字。毕竟有什么气息。才有一念起处。当下一
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如此安身立命。在话头
上靠定。深锥痛劄。一念不移。如老鼠咬棺材。自有透
脱时也。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蕴在胸中。将来比
示夜台禅人¶ 第 523a 页 X73-0523.png
拟。以拟心即错。决不是古人见处。至于寻常应缘时。
只将话头靠定。历历孤明。自然不被境风摇夺。乃至
与人接谈时。切不可将古人公案。作自已知见。以资
谈柄。此一种病根最深。以正当说时。直图爽快。全不
知不是自已本分事。以此纵心矢口。全不曾回头照
看。所以不知是病。若养成此病。则将为大我慢魔。乃
狂魔之所摄持。今目中所见。缁白好禅者。比比皆然。
不可不惧也。古人参禅。无别𢆯妙。只是肯将凡情圣
解。一齐扫却。放得胸中空落落。不留丝毫知见作主
宰。知见不存。则真见发光。自然了无一物矣。如此放
下时。则当人一念。如大火聚。一切尘情习气。一触便
烧。如红炉片雪。绝无影迹可留。回观一切知见边事。
如说梦耳。所以道。参禅无诀法。只要放得下。若放下
一念。则一念真实。若念念放下。则念念真实。若彻底
放下。则尽未来际。彻底真实矣。公行矣。能不忘此叮
咛之言。则与老人眉毛撕结。未常有丝毫閒隔时也
嗟嗟。老人老矣。傥负此缘。错过此生。则再求今日之
缘。又不知几千万劫也。

** 示慧𢆯兴后禅人

东海佛法不行之地。自灵山桂峰师开化。令舍邪归
正者不少。老人昔居海印寺。叹师法利之盛。其诸弟
子。能说法者居多。今学人兴后。乃嫡孙也。老人别灵
山。二十有八年矣。辛酉岁后。来参匡山。改岁后辞归
故山。请益修心法要。老人因示之曰。佛最所诃者。烦
示夜台禅人¶ 第 523b 页 X73-0523.png
恼所知二种障。为生死根本。然烦恼障。乃贪瞋痴爱。
为凡夫生死根本。所知障。乃佛法知见。为三乘圣人。
生死根本。苟二障不除。则众苦无由得出也。嗟今世
人。不知佛法者。固无足怪。即学佛法人。不断除烦恼
又以所学佛法。为所知障。生长我慢。重增烦恼。心地
染污。种子触发。现行放逸。身心毫无捡束。循情造业。
岂非大谬耶。学人今闻老人开示。知为生死大事。发
心参求。本地工夫。此乃最胜愿力。但今参究工夫。不
用别求。只要将胸中旧有习气种子。一一打点乾乾
净净。不许触发现行。就于日用对境逢缘。起心动念
处。当下看破。不许相续。其用心下手。只如棱严经所
说。观音耳根圆通。旋倒闻机。返闻自性。一则观门。最
好用心。若于日用见闻处。果能返观自性。则不随外
境流转。如此念念返流。则念念是归真之路。如此用
心。若习气不除。触发现行。定不得力。此全在违现业
一著。为最上行也。然又必要为生死心切。乃肯下死
工夫耳。学人实为生死。真切用心。乃有受用。不是说
了便休。作一种佛法知见也。

**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
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
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老
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
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
示夜台禅人¶ 第 523c 页 X73-0523.png
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
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
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
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
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苦念念现前。不被
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
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煖自
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已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
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 示仁天老宿持法华经

仁天大德。诵法华经二十馀年。将行请益。因谓之曰。
法华最上一乘。乃吾佛久秘之要。为授记诸弟子之
券书也。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不解
意。与义作雠家。二十七祖云。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
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如上二祖所说。仁
天毕竟如何持此经耶。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
能解。如是。则六祖纵许解意。亦未能持。又云。此经开
方便门。以示诸法真实之相。如是。则山河大地。草木
瓦石。无非实相。纵若二十七祖。离出入息亦未能持。
然则仁天毕竟如何持耶。如佛所说。持品。乃至展转
第五十人转教持经。功德不可思议。由是观之。转教
之功。不论解义不解义。离息不离息。伹能一念信心。
自知本有。则慧命不断。由是老人。最赞青莲法社。以
持法华为妙行也。以一闻此经。便下成佛真种。仁天
示夜台禅人¶ 第 524a 页 X73-0524.png
以此转教多人。能如佛所赞叹。更有何法。过于是乎。

** 示沈大洁

禅净二行。原无二法。永明大师。示之于前矣。禅本离
念。固矣。然净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从离念中修。若
曰念佛。至一心不乱。岂存念耶。但此中虽是无二。至
于下手做工夫。不无巧拙。以参究用心处最微最密。
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
此不无两橛。念就参究念佛处。打作一条。要他不生
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双流之实行也。何耶。
若论参究提话头。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虽
是参的工夫。古人谓抱桩摇橹。只者要他不生的一
念是生也。岂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将一声佛号。
挂在心头。念念不忘。岂是真一心不乱。古人教人参
活句。不参死句。正在生处。见不生意。如经云。见刹那
者。方悟无生。即此一语。则参究念佛。当下可成一条
矣。道人谛听。参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讹。不可忽也。如
何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耶。如今参究。就将一句
阿弥陀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已身心世界。并从
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就从空
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
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
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如驴觑井。觑来觑去疑来疑
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铁壁。无转身吐气处。是
时忽然磕著触著。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
示夜台禅人¶ 第 524b 页 X73-0524.png
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
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
里觅长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将心要悟。才有要悟
的心。便是拦头板也。只管一直做将去。不计工程。即
到做不得时。则打起精彩。又从新做起。又切不可贪
求𢆯妙。即有一念暂息。寂静欢喜。切不可当作好处。
直须吐却。切不可将佛祖𢆯言妙语来作證。当作佛
法。又不可堕在无事甲中。以此为得。总之一切圣凡。
迷悟都不管。单单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赶尽杀
绝处。久久自见本来面目。如十字街头见阿爷。更不
向人问觅也。看来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无甚
奇特处。道人真真实实为生死大事。试从此下手。决
不相赚。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九
示夜台禅人¶ 第 524c 页 X73-052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