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3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七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示太素元禅人
凡学人先习教乘。回心向上一路。虽是有志。无柰藏
识中有新熏文字杂毒习气。旧熏贪瞋痴爱烦恼习
气。内外交攻。最难打叠。要放放不下。要断断不得。要
止止不住。因此要提话头。如水上葫芦。遏捺不下。只
管与之打交滚。最是难下手。及下手不得。便打退鼓
了也。如此乃是没志气无力量人。说甚参禅。如今初
心。只管将心内外一切道理知见。及妄想思虑。一齐
放下。放了又放。放到无可放处。方才提起一则公案
话头。如赵州无字横在胸中。因甚道无。重下疑情。若
疑情得力。则妄想不起。若才见起时。切不可与之作
对。将心要断他。亦不得将心止他。亦不可相续他。但
只觑见。便撇过。一撇便消。急急提起话头。深深看觑。
则彼妄想自然扫踪绝迹矣。此是初心下手做工夫
的诀。若话头纯熟。妄想自稀。不作障碍。久久疑情得
力。妄想暂歇时。便得一念欢喜也。得些欢喜处。不可
当奇特。伹从此好用功耳。禅人弃教从禅。初心最难。
故以此示之。切不可视作小事。
** 示恒河智禅人持法华经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示太素元禅人
凡学人先习教乘。回心向上一路。虽是有志。无柰藏
识中有新熏文字杂毒习气。旧熏贪瞋痴爱烦恼习
气。内外交攻。最难打叠。要放放不下。要断断不得。要
止止不住。因此要提话头。如水上葫芦。遏捺不下。只
管与之打交滚。最是难下手。及下手不得。便打退鼓
了也。如此乃是没志气无力量人。说甚参禅。如今初
心。只管将心内外一切道理知见。及妄想思虑。一齐
放下。放了又放。放到无可放处。方才提起一则公案
话头。如赵州无字横在胸中。因甚道无。重下疑情。若
疑情得力。则妄想不起。若才见起时。切不可与之作
对。将心要断他。亦不得将心止他。亦不可相续他。但
只觑见。便撇过。一撇便消。急急提起话头。深深看觑。
则彼妄想自然扫踪绝迹矣。此是初心下手做工夫
的诀。若话头纯熟。妄想自稀。不作障碍。久久疑情得
力。妄想暂歇时。便得一念欢喜也。得些欢喜处。不可
当奇特。伹从此好用功耳。禅人弃教从禅。初心最难。
故以此示之。切不可视作小事。
** 示恒河智禅人持法华经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4a 页 X73-0504.png
禅人出家浮渡。久执侍澹公。得任持法门。居化城有
年。化城乃刻大藏地。为海内法窟。禅人力任常住。纲
维百务。老人适来双径。禅人作礼请益。愿持法华经。
老人因示之。曰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
开示一切众生佛之知见。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见者。
乃众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无明封蔀。而为妄想知
见。故日用见闻知觉。随情造业。以取生死之苦。不自
觉知。我释迦大师。特特出世一番。单为开示此事。使
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若悟此本有。则日用六根门
头应缘作用者。皆佛智现前。名佛知见。非众生妄想
知见也。若悟此知见。则头头法法。皆真实用心。凡一
切动用诸行。皆真实妙行。都为成佛真因矣。故经云。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乃至一香一华。以此供养
佛。皆巳成佛道。微因小善。皆成佛真因。况身任众务。
舍命为法。岂非成佛之真种乎。吾佛教人持法华经
者。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大慈悲
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
是。禅人能奉如来三者之教。乃名真持经人。若不能
入此三法门。则单持安乐行品。念念思惟。心心愿入。
昼夜不忘。如此则六万馀言。字字光明。现于六根门
头矣。若不入此法门。纵能持百千万部。但是与义作
雠家。岂真持经者耶。若不信老人。更当请问文殊弥
勒。
** 示王鹿年(丁巳元旦六日)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4b 页 X73-0504.png
王生鹿年。生长淮西。来礼径山。谒老人乞语。老人见
其负义气而有慈心。因谓之曰。子闻之。古有大力之
人乎。敌人者愚。敌已者智。愚者常弱。智者常胜之道
也。圣人教人以不用为用。故曰。柔胜刚。弱胜强。易曰。
刚而能柔。吉之道也。项羽拔山举鼎。力雄千古。及败
别虞姬。嘘唏泣数行下。是能敌人而不能敌已者也。
圣示人直颜子曰。克已复礼为仁。古今学者。皆知克
已之语。而不能作胜已之业。岂智也哉。王生有力于
此。当不堕凡夫数可耳。
** 示在颙侍者
颙侍者。生于西蜀。少沈贱役。幸般若之因不昧。少小
即知参妙峰大师。发出世心。亦夙种内熏而使之然。
适遇澹居和尚入蜀。时颙执侍。直指徐公。素喜其信
心。遂命礼澹和尚求出苦法。薙发为沙弥。老人来双
径。颙充侍者。日夜精勤无怠。老人初怜其蠢蠢。时时
激发。颙时闻老人开示衲子。亦眉閒津津动色。是知
众生佛性种子。待时而发也。因请益。老人乃开示以
念佛审谁字公案。教其参究。颙亦能领荷。第恐无决
定为生死心。不能𢬵命到底。又恐宿习恶知恶见。中
道遮障。流入邪网。除此二病。则单一念。昼夜六时紧
抱疑团。即二三十年不悟不休。纵今生不悟。将作胜
因。来世出头。便知此事。虽经多劫。终不失正因种子。
若立志不坚。用心不切。别起邪思。不伹辜负此生。即
千生万劫。亦无出头分也。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4c 页 X73-0504.png
** 示在介侍者
紫柏老人。全身荷负大法。欲建法门中兴之业。故刻
力册大藏经。此一段大事因缘。非小小也。末后全付
担。于澹公一肩荷之。经既刻而贮不得其宜。则复化
城之功。又非小小。化城复非一手一足之力。侍者在
介。事事贾勇先登。不避艰险。其功居多。此又众中之
尤难也。尝谓世人未有无所为而乐用者。即古豪杰
皆然。况其他乎。汉高帝天下既定。功臣未封。忽见沙
中偶语。问子房。子房曰。此从兵戈中冒矢石经万死
一生者。皆欲得尺寸之封。今未见封。故偶语耳。于是
即封之。此古昔用人之格也。今观介侍者。初心无他
图。图出家耳。今奔走七年。化城定矣。大法巳得所矣。
其居功者。宁无偶语乎。老人谓今当可以如来之赏
而赏之也。介侍者即以老人。得如来之大赏。若不能
奉如来法。持如来戒。行如来事。万一破戒坏法。如来
亦有三尺在也。慎之哉。
** 示在净沙弥
佛说二十难中云。得人身难。生中国难。得遇佛法难。
亲近善知识难。生正信难。此五乃难之难者。沙净弥
巳具其四。所欠者唯生正信耳。今幸出家。得遇大善
知识为依归。又浑身跳在佛法大海。此何修而得。何
缘而至。若不奋发勇猛。生大正信。将此一片幻妄身
心。洗得乾乾净净。𢬵一条性命。志出生死。广修万行。
结成佛无上之大缘。岂不当面错过。失多生善根种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5a 页 X73-0505.png
子耶。古德云。三途地狱受苦者未是苦。向袈裟下失
却人身为诚苦耳。佛言心如弦直。可以入道。所言弦
直者。谓无委曲相也。如何是委曲相。谓机械巧心。偷
心。乖心。覆过心。无惭愧心。懒惰偷安心。见人过失心。
贡高我慢心。自是非他心。不生孝顺心慈悯心。总之
一切不善心。皆是自心之委曲相也。今要发心。只须
将前一切心。尽行扫除。时时捡点。念念照管。不许放
行。恐不能顿断。将古人一则公案。横在胸中。习气发
时。便提此话头。与之撕挨。久久纯熟。则心自条直。而
道念日增。行门日进。心地日明。如此一生。始谓不虚
度也。不然待生死到。将何抵对。沙弥当自思之。切不
可作等閒轻意放过。
** 示性田徒海耕行者
历观古之豪杰。涉艰难困苦。操长远不退之志者。槩
不多见。其人若晋五臣。从重耳亡在外。十九年无怠
心者。盖亦日夜望咫尺之封。垂不朽于竹帛耳。此乃
名利牵心。故忘身从事。古今世人之常情也。若田道
人者。从达大师。二十馀年。寝食俱废。一息未尝少怠。
小有过差。痛责重杖。居常两腿如墨。竟不起一怨心。
出一怨言。以至触犯。大难以死从事。在寂寞苦空门
中。竟何所图。乃能精进坚强不拔如此哉。由是观之。
较古忠臣义士所绝少者。今于道人见之矣。及死得
从葬大师于双径。予谓此一坏土。不但俗人。即僧徒
亦不易得。是于法国土中。巳得茅土之封也。非亡身
却人身为诚苦耳。佛言心如弦直。可以入道。所言弦
直者。谓无委曲相也。如何是委曲相。谓机械巧心。偷
心。乖心。覆过心。无惭愧心。懒惰偷安心。见人过失心。
贡高我慢心。自是非他心。不生孝顺心慈悯心。总之
一切不善心。皆是自心之委曲相也。今要发心。只须
将前一切心。尽行扫除。时时捡点。念念照管。不许放
行。恐不能顿断。将古人一则公案。横在胸中。习气发
时。便提此话头。与之撕挨。久久纯熟。则心自条直。而
道念日增。行门日进。心地日明。如此一生。始谓不虚
度也。不然待生死到。将何抵对。沙弥当自思之。切不
可作等閒轻意放过。
** 示性田徒海耕行者
历观古之豪杰。涉艰难困苦。操长远不退之志者。槩
不多见。其人若晋五臣。从重耳亡在外。十九年无怠
心者。盖亦日夜望咫尺之封。垂不朽于竹帛耳。此乃
名利牵心。故忘身从事。古今世人之常情也。若田道
人者。从达大师。二十馀年。寝食俱废。一息未尝少怠。
小有过差。痛责重杖。居常两腿如墨。竟不起一怨心。
出一怨言。以至触犯。大难以死从事。在寂寞苦空门
中。竟何所图。乃能精进坚强不拔如此哉。由是观之。
较古忠臣义士所绝少者。今于道人见之矣。及死得
从葬大师于双径。予谓此一坏土。不但俗人。即僧徒
亦不易得。是于法国土中。巳得茅土之封也。非亡身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5b 页 X73-0505.png
血战。何以有此临终。以此卷付其徒朱道人。今澹公
为名曰海耕。亦法门功臣世业之券也。岂小缘哉。
** 示朱素臣
士人学道。多以读书为妨碍。老人曰。读书何碍道。但
不读书时。多被无端妄想扰乱。若就闲时。能摄心一
处。把断妄想不行。心心在道。念念不忘。如此则学道
时多。读书时少也。老人尝示学人。当要念头起处。即
看破。事未至时莫妄生。果能如此用心。则妄想自断。
外事自然无扰。道力自强。工夫必易就耳。
** 示沈止止
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入。古云。学
道志当归一。吾所谓一者。一其志耳。今既知参究功
夫。即将所参公案。横在胸中。不论闲忙动静。迎宾待
客。日用云为。一切处提撕。不得放过。放过则被境扰。
扰则生厌。厌则但有求閒之心。无念道之心矣。心志
归一。则百事可做。凡用心处。只在念头起处著力。起
即看破。看破即当下潜消。更不相续。被他掉弄。是参
究诀法。故曰。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此正易处细处。下
手。便觉省力。若舍此更待闲时静时。方做工夫。如此
则尽此生。无入道之时也。沈生但就一念上做。不必
向外驰求。即礼佛持咒。也只在一念信力上做。总之
种种方便。皆是摄心之法耳。
** 示澹居铠公
古之忠义之士。非有大力。不足以任大事。力有心力。
为名曰海耕。亦法门功臣世业之券也。岂小缘哉。
** 示朱素臣
士人学道。多以读书为妨碍。老人曰。读书何碍道。但
不读书时。多被无端妄想扰乱。若就闲时。能摄心一
处。把断妄想不行。心心在道。念念不忘。如此则学道
时多。读书时少也。老人尝示学人。当要念头起处。即
看破。事未至时莫妄生。果能如此用心。则妄想自断。
外事自然无扰。道力自强。工夫必易就耳。
** 示沈止止
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入。古云。学
道志当归一。吾所谓一者。一其志耳。今既知参究功
夫。即将所参公案。横在胸中。不论闲忙动静。迎宾待
客。日用云为。一切处提撕。不得放过。放过则被境扰。
扰则生厌。厌则但有求閒之心。无念道之心矣。心志
归一。则百事可做。凡用心处。只在念头起处著力。起
即看破。看破即当下潜消。更不相续。被他掉弄。是参
究诀法。故曰。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此正易处细处。下
手。便觉省力。若舍此更待闲时静时。方做工夫。如此
则尽此生。无入道之时也。沈生但就一念上做。不必
向外驰求。即礼佛持咒。也只在一念信力上做。总之
种种方便。皆是摄心之法耳。
** 示澹居铠公
古之忠义之士。非有大力。不足以任大事。力有心力。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5c 页 X73-0505.png
有气力。语云。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以形太劳则枯。精太劳则竭。神太劳则歇。庄周言以
有涯随无涯。殆巳。巳而为知者。殆而巳矣。此言过用
而不知所养也。故老氏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啬者有
而不尽用也。养形谓治人。养性。谓事天。吾佛所谓六
根奔于六尘之境。久而遂劳。谓是故也。是知古人任
大事者。未有不以有馀而从事于物也。如汉高帝以
力取天下。百战百不胜。及一胜即成大事。岂非善守
有馀。以治不足者哉。先大师以法门大事。付公一肩
荷之。不遗馀力。当百折之冲。秋毫皆穷神极力以应
之。以其志有馀而不暇顾其形之易瘁也。今也有形
易化。时往难复。当及时休养以全其天和。所谓本立
而道生也。以公生平所学。以明心为格。若心广而形
眇。则力全而任有馀未尽之业。犹千里之行以暂息
而至。公必有以自处也。何如。
** 示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与母氏说)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
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
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
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
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
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
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
以形太劳则枯。精太劳则竭。神太劳则歇。庄周言以
有涯随无涯。殆巳。巳而为知者。殆而巳矣。此言过用
而不知所养也。故老氏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啬者有
而不尽用也。养形谓治人。养性。谓事天。吾佛所谓六
根奔于六尘之境。久而遂劳。谓是故也。是知古人任
大事者。未有不以有馀而从事于物也。如汉高帝以
力取天下。百战百不胜。及一胜即成大事。岂非善守
有馀。以治不足者哉。先大师以法门大事。付公一肩
荷之。不遗馀力。当百折之冲。秋毫皆穷神极力以应
之。以其志有馀而不暇顾其形之易瘁也。今也有形
易化。时往难复。当及时休养以全其天和。所谓本立
而道生也。以公生平所学。以明心为格。若心广而形
眇。则力全而任有馀未尽之业。犹千里之行以暂息
而至。公必有以自处也。何如。
** 示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与母氏说)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
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
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
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
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
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
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6a 页 X73-0506.png
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
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
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
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
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
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
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
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
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
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
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
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
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
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
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
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
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
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
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
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
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
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
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
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
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
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
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
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
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
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
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
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
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
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
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
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
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
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
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
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
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
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
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
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
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
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
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6b 页 X73-0506.png
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 示云栖侍者
大师未入灭时。前十九年起居食息。侍者日夜周旋。
凡一切密行无不睹。一切微言无不闻。一切应机无
不达。一切心事无不知。是则大师之全身色相音声。
无不昭昭于心目之閒。即亲近数千万众。皆不如侍
者之真知实见者也。即今大众。人人见大师灭度。只
侍者独不作灭度想耳。未法修行净土。都要说想弥
陀妙相。以未得亲见面目。即想亦不真。要闻弥陀说
法。则思亦不真。我观大师则弥陀之化身。侍者执侍
巳久。岂可忘却大师。又向他家求佛法开示。我谓侍
者。更不必作别想。只想大师如生前一一规模法范。
音声语言。作事威仪。修行观念。利生慈悲。细细从头
至足。终日竟夜一一通想一过。如此则念念想时。就
是弥陀出现时也。才有一念忘却。便是负恩德入生
死之时。老人无法可说。但以大师全身。安向汝心中。
不可吐却。便是我老汉隐身三昧也。汝谛思之。
** 示等愚侍者
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无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
所念性空。性空寂灭。能所两忘。是名即心成自性佛。
一念遗失。便堕魔业。
** 示玄津壑公
公受业净慈。乃永明禅师唱道地。初薙发。礼永明塔
于荒榛。凡事一遵遗范。手自行录。为师承卜迁师塔。
** 示云栖侍者
大师未入灭时。前十九年起居食息。侍者日夜周旋。
凡一切密行无不睹。一切微言无不闻。一切应机无
不达。一切心事无不知。是则大师之全身色相音声。
无不昭昭于心目之閒。即亲近数千万众。皆不如侍
者之真知实见者也。即今大众。人人见大师灭度。只
侍者独不作灭度想耳。未法修行净土。都要说想弥
陀妙相。以未得亲见面目。即想亦不真。要闻弥陀说
法。则思亦不真。我观大师则弥陀之化身。侍者执侍
巳久。岂可忘却大师。又向他家求佛法开示。我谓侍
者。更不必作别想。只想大师如生前一一规模法范。
音声语言。作事威仪。修行观念。利生慈悲。细细从头
至足。终日竟夜一一通想一过。如此则念念想时。就
是弥陀出现时也。才有一念忘却。便是负恩德入生
死之时。老人无法可说。但以大师全身。安向汝心中。
不可吐却。便是我老汉隐身三昧也。汝谛思之。
** 示等愚侍者
自心念佛。念佛念心。心佛无二。念念不住。能念不立。
所念性空。性空寂灭。能所两忘。是名即心成自性佛。
一念遗失。便堕魔业。
** 示玄津壑公
公受业净慈。乃永明禅师唱道地。初薙发。礼永明塔
于荒榛。凡事一遵遗范。手自行录。为师承卜迁师塔。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6c 页 X73-0506.png
于宗镜堂。后誓不募化。唯行法华忏仪。坚持其愿。而
集者如云。塔工既成。修宗镜堂筑三潭放生池。皆永
明本愿也。余吊云栖大师。将往净慈。公料理宗镜堂
为驻锡所。予入门礼永明大师塔。观其精妙细密。经
画如法。纤悉毫末。咸中规矩。予留旬日。绕千百众。人
人充足法喜。内外不遗。诸凡井井。颐指适可。如不经
意。予以是见公才堪经世。慈足利生。不独有深心实
具。无方妙行。非乘宿愿未易能也。予既行。公送别请
益。予因示之曰。为佛弟子。人有真伪。行有理事。才有
体用。心有广狭。均名僧也。而就中不同如霄壤。故菩
萨利生之门。有其多种。佛呵声闻为名字罗汉。斥非
真也。佛所最重者。唯末世中护慧命者。为极难其人。
以处刚强浊世。自救不暇。安能为法门乎。周身不给
安肯爱护众生乎。诸大乘教中。皆称能护法者为真
佛弟子。以能克荷其家业耳。佛忧灭度之后。求持经
者为难。然经即佛之法身慧命。非纸墨文字也。且法
身流转五道而为众生。是知能护众生。即护佛慧命。
故般若教菩萨法。以度众生为第一。以不住众生相
为妙行。所谓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
是了众生相空也。然我即众生之众生也。众生既空。
我亦何有。我人皆空。中閒事业。谁作谁受。物我两忘。
中閒自寂。三轮若空。则实相如如。平等一照。菩提涅
槃。皆如幻梦。又何有佛法之可说。禅道之可修。万行
之可作哉。所以法华会上。赞持经者。曰举手低头。皆
集者如云。塔工既成。修宗镜堂筑三潭放生池。皆永
明本愿也。余吊云栖大师。将往净慈。公料理宗镜堂
为驻锡所。予入门礼永明大师塔。观其精妙细密。经
画如法。纤悉毫末。咸中规矩。予留旬日。绕千百众。人
人充足法喜。内外不遗。诸凡井井。颐指适可。如不经
意。予以是见公才堪经世。慈足利生。不独有深心实
具。无方妙行。非乘宿愿未易能也。予既行。公送别请
益。予因示之曰。为佛弟子。人有真伪。行有理事。才有
体用。心有广狭。均名僧也。而就中不同如霄壤。故菩
萨利生之门。有其多种。佛呵声闻为名字罗汉。斥非
真也。佛所最重者。唯末世中护慧命者。为极难其人。
以处刚强浊世。自救不暇。安能为法门乎。周身不给
安肯爱护众生乎。诸大乘教中。皆称能护法者为真
佛弟子。以能克荷其家业耳。佛忧灭度之后。求持经
者为难。然经即佛之法身慧命。非纸墨文字也。且法
身流转五道而为众生。是知能护众生。即护佛慧命。
故般若教菩萨法。以度众生为第一。以不住众生相
为妙行。所谓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
是了众生相空也。然我即众生之众生也。众生既空。
我亦何有。我人皆空。中閒事业。谁作谁受。物我两忘。
中閒自寂。三轮若空。则实相如如。平等一照。菩提涅
槃。皆如幻梦。又何有佛法之可说。禅道之可修。万行
之可作哉。所以法华会上。赞持经者。曰举手低头。皆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7a 页 X73-0507.png
巳成佛。是乃以巳成之佛心。作现前之众行。故一一
行皆是佛行。行之妙者无踰于此。如此是名真佛弟
子矣。佛言。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
所以菩萨如大地心。荷负众生故。如桥梁心。济渡众
生故。毗卢以普贤为身。普贤以众生为身。若以众生
为心。是为荷担如来矣。公试观予言。以印證其心。若
见自心。果于法合。则法外无法。如空外无空。若有草
芥尘毛。而不举体全归法性者。则是心外有法。法外
有心。人我枞然。是非未泯。舍此法门。更于何处求向
上一路乎。佛元无法与人。祖师亦愿自度。若存一法
之见。即是自心未度。自不能度。求甚佛祖作担粪奴
郎耶。公自此以往。更须高著眼睛。自点捡看。莫道老
僧饶舌。
** 示了无深禅人
佛言。比丘心如弦直。可以入道。净名云。直心是道场。
圣人亦云。人之生也直。是知佛心无别妙处。只是众
生中直心人耳。直则无委曲相。所言直者。乃一尘不
立。方谓之直。譬如弓弦之直能容何物哉。才有一念
不直。便是过错。能念念直。则念念不容一物。物不立
处。则本体自现。故六祖大师云。常自见已过。即此一
语。便是成祖作祖之要诀。所言过者。非作事之差。乃
自心之妄耳。以此心本无一物。平平贴贴。才有一念
则为过矣。一念为过。况种种恶习。念念发现。不自觉
知。岂能免过。学人用心。不在一念上著力。则终身参
行皆是佛行。行之妙者无踰于此。如此是名真佛弟
子矣。佛言。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
所以菩萨如大地心。荷负众生故。如桥梁心。济渡众
生故。毗卢以普贤为身。普贤以众生为身。若以众生
为心。是为荷担如来矣。公试观予言。以印證其心。若
见自心。果于法合。则法外无法。如空外无空。若有草
芥尘毛。而不举体全归法性者。则是心外有法。法外
有心。人我枞然。是非未泯。舍此法门。更于何处求向
上一路乎。佛元无法与人。祖师亦愿自度。若存一法
之见。即是自心未度。自不能度。求甚佛祖作担粪奴
郎耶。公自此以往。更须高著眼睛。自点捡看。莫道老
僧饶舌。
** 示了无深禅人
佛言。比丘心如弦直。可以入道。净名云。直心是道场。
圣人亦云。人之生也直。是知佛心无别妙处。只是众
生中直心人耳。直则无委曲相。所言直者。乃一尘不
立。方谓之直。譬如弓弦之直能容何物哉。才有一念
不直。便是过错。能念念直。则念念不容一物。物不立
处。则本体自现。故六祖大师云。常自见已过。即此一
语。便是成祖作祖之要诀。所言过者。非作事之差。乃
自心之妄耳。以此心本无一物。平平贴贴。才有一念
则为过矣。一念为过。况种种恶习。念念发现。不自觉
知。岂能免过。学人用心。不在一念上著力。则终身参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7b 页 X73-0507.png
学。不能得真实受用。以用浮想缘影为功。故错到底
耳。禅人初参老人于径山。老人即字之曰了无。欲要
著力于本来无一物耳。送别舟中。贻此勉之。
** 示雪岭峻禅人
学道人第一要骨气刚。次要识量大。次要生死心切。
骨气识量。乃夙习种性。苟为生死心现前。立志三事
具足。是为向道。至若用心参究。古人教人最初下手。
便要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此语学者皆知。及至
用心。才举一念便落意识窠臼。如何离得。以多生习
气。一向在身心世界里做活计。堕在五蕴区宇。被他
笼罩。超脱不得。至做工夫。现出种种怪事。皆此过也。
是须要识量广大。见处超卓。先将身心世界撇过。举
起本参话头。如虚空中橛子相似。久久忽然虚空迸
碎。便是大人眼界。定不是寻常默照邪禅可比也。此
段力量。须是一块刚骨。方才立得脚跟稳当。若是软
暖柔懦粥饭气习者。何敢傍其万一。至于看话头最
怕落在玄妙知见窠臼。是为黑山鬼窟。才有丝毫玄
妙知见挂在胸中。或将古人言句蕴之不舍。便堕外
道邪见。以此中纤尘著不得。著不得处。便是得力时
也。只须彻底打破漆桶。方是真实。又不可将心待悟。
作栏头板也。禅人只么用力去。他日自信老僧不欺。
** 示刘道人
汝为生死出家。独坐孤峰顶上。十年于此。何等真切。
闻被魔害数十次。其心不动。众皆劝往他处避之。毕
耳。禅人初参老人于径山。老人即字之曰了无。欲要
著力于本来无一物耳。送别舟中。贻此勉之。
** 示雪岭峻禅人
学道人第一要骨气刚。次要识量大。次要生死心切。
骨气识量。乃夙习种性。苟为生死心现前。立志三事
具足。是为向道。至若用心参究。古人教人最初下手。
便要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此语学者皆知。及至
用心。才举一念便落意识窠臼。如何离得。以多生习
气。一向在身心世界里做活计。堕在五蕴区宇。被他
笼罩。超脱不得。至做工夫。现出种种怪事。皆此过也。
是须要识量广大。见处超卓。先将身心世界撇过。举
起本参话头。如虚空中橛子相似。久久忽然虚空迸
碎。便是大人眼界。定不是寻常默照邪禅可比也。此
段力量。须是一块刚骨。方才立得脚跟稳当。若是软
暖柔懦粥饭气习者。何敢傍其万一。至于看话头最
怕落在玄妙知见窠臼。是为黑山鬼窟。才有丝毫玄
妙知见挂在胸中。或将古人言句蕴之不舍。便堕外
道邪见。以此中纤尘著不得。著不得处。便是得力时
也。只须彻底打破漆桶。方是真实。又不可将心待悟。
作栏头板也。禅人只么用力去。他日自信老僧不欺。
** 示刘道人
汝为生死出家。独坐孤峰顶上。十年于此。何等真切。
闻被魔害数十次。其心不动。众皆劝往他处避之。毕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7c 页 X73-0507.png
竟不去。何等忍力。此必于本分事上大有得力处。既
能一念如此。当视四大如空花水月。视死生如梦幻。
若果得解脱。便坐脱立亡去。如其不能。就当一念不
动。任他刀割香涂。节节肢解。毕竟不动一念。方是正
见正行。今闻欲绝粒而死。此是魔所摄持。即当看破。
此念决不可如此认著。不唯可惜自已为生死苦心。
抑恐令他入邪见网也。
** 示非石玉禅人
末法学人多尚浮习。不诣真实。故于佛法教道。但执
名言。不达究竟之旨。增益知见。生大我慢。是又以佛
法结生死根。良由最初发心。不从生死上著脚。亦不
知生死为何物。将谓与已无干。瞢然夜行。故不得正
修行路。且佛教人言言句句。乃出生死法。岂意今人
反堕耶。此非佛咎。咎在学人无正信正见。向未亲近
真善知识。指点说破耳。学人方玉。昔参老人于岭外。
真实朴素。老人东游吴越。刻棱严法华新疏。命玉校
雠。参详斟酌。得老人言外之旨。老人今归匡庐休老。
异日玉能相伴于空閒寂寞之中。参究向上事。当不
被宿习文字作所知障也。老人行矣。七贤峰头。有牛
粪火煨芋以待。子其念之。
** 示吴江沈居士
一切众生。皆以我执而为生死根本。以有我则有物。
物与我对。则形敌生。以我招敌。则众忤皆归。忤则为
其所惑矣。故眼为色惑。耳为声惑。鼻为香惑。舌为味
能一念如此。当视四大如空花水月。视死生如梦幻。
若果得解脱。便坐脱立亡去。如其不能。就当一念不
动。任他刀割香涂。节节肢解。毕竟不动一念。方是正
见正行。今闻欲绝粒而死。此是魔所摄持。即当看破。
此念决不可如此认著。不唯可惜自已为生死苦心。
抑恐令他入邪见网也。
** 示非石玉禅人
末法学人多尚浮习。不诣真实。故于佛法教道。但执
名言。不达究竟之旨。增益知见。生大我慢。是又以佛
法结生死根。良由最初发心。不从生死上著脚。亦不
知生死为何物。将谓与已无干。瞢然夜行。故不得正
修行路。且佛教人言言句句。乃出生死法。岂意今人
反堕耶。此非佛咎。咎在学人无正信正见。向未亲近
真善知识。指点说破耳。学人方玉。昔参老人于岭外。
真实朴素。老人东游吴越。刻棱严法华新疏。命玉校
雠。参详斟酌。得老人言外之旨。老人今归匡庐休老。
异日玉能相伴于空閒寂寞之中。参究向上事。当不
被宿习文字作所知障也。老人行矣。七贤峰头。有牛
粪火煨芋以待。子其念之。
** 示吴江沈居士
一切众生。皆以我执而为生死根本。以有我则有物。
物与我对。则形敌生。以我招敌。则众忤皆归。忤则为
其所惑矣。故眼为色惑。耳为声惑。鼻为香惑。舌为味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8a 页 X73-0508.png
惑。身为触惑。意为法惑。惑则扰。扰则乱。乱则失其正。
既失其正。则被所伤者多矣。世之人皆为其惑而不
自知。为其所伤而不知痛。愚之甚矣。且将以为资我
也。而又爱而执之取之。又愚之愚者也。惟有智者知
其不我益也。故远而避之。苟避之不若忘我。诚能忘
我。则于众敌。犹夫众箭攒空。则无可寄矣。有志道者。
试从此始。
** 示王子颙
世人一向在幻妄身心境界上作活计。从生至死。未
曾一念返觉自心本来面目。由其不觉。故不知其病
根。所在以水火相违。四大交攻。是为身病。妄想攀缘。
爱憎取舍。是为心病。然身病药石可治。而心病则无
药可治佛为世医王。及调治众生心病。种种方便。究
竟单以觉破妄想无性。为回生妙药。学人要求安乐
法门。先须识破身非我有。伹看父母未生前。何曾有
此血肉之躯。及四大分离。即今此身更向何处安立。
如此时时观察。久则忽然一念觉破。即不为此身所
苦。是为治身病之妙药。一切病元皆从妄想心生。只
须日用念念观察。凡一切善恶念头起处。即是病根
发现。直须当念著力。就在起处观察。看他毕竟从何
处起。毕竟是谁起灭。及至妄想灭时。定要追察毕竟
灭向何处去。如此追究到起无起处。灭无灭处。是谓
起灭无从。则心体安然。得大自在。如此把断要关。则
前后不续。中閒一念自孤即此一念独立处。久久纯
既失其正。则被所伤者多矣。世之人皆为其惑而不
自知。为其所伤而不知痛。愚之甚矣。且将以为资我
也。而又爱而执之取之。又愚之愚者也。惟有智者知
其不我益也。故远而避之。苟避之不若忘我。诚能忘
我。则于众敌。犹夫众箭攒空。则无可寄矣。有志道者。
试从此始。
** 示王子颙
世人一向在幻妄身心境界上作活计。从生至死。未
曾一念返觉自心本来面目。由其不觉。故不知其病
根。所在以水火相违。四大交攻。是为身病。妄想攀缘。
爱憎取舍。是为心病。然身病药石可治。而心病则无
药可治佛为世医王。及调治众生心病。种种方便。究
竟单以觉破妄想无性。为回生妙药。学人要求安乐
法门。先须识破身非我有。伹看父母未生前。何曾有
此血肉之躯。及四大分离。即今此身更向何处安立。
如此时时观察。久则忽然一念觉破。即不为此身所
苦。是为治身病之妙药。一切病元皆从妄想心生。只
须日用念念观察。凡一切善恶念头起处。即是病根
发现。直须当念著力。就在起处观察。看他毕竟从何
处起。毕竟是谁起灭。及至妄想灭时。定要追察毕竟
灭向何处去。如此追究到起无起处。灭无灭处。是谓
起灭无从。则心体安然。得大自在。如此把断要关。则
前后不续。中閒一念自孤即此一念独立处。久久纯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8b 页 X73-0508.png
熟。则妄想病根自拔。一切心垢。亦无地可寄矣。是为
治心病之妙药也。子颙切志向上事。但差在言语文
字中求。不知向自已心地上求。以自心妄想。巳是病
根。又将他人言语把作实法。是谓重增一重障碍耳。
从今但直觉破自心妄想。不被率转。但看妄想起处。
决不可相续。佛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
无外得。如此用心不退。即此现前自心。便是大安乐
解脱法门。老人因请益詺其名曰。福觉。以其觉乃第
一无量之福也。其勉之哉。
** 示旅泊居士沈豫昌
居士生十善之家。居富贵之室。以菩萨人为父母。以
善知识为眷属。以同行同愿为奴仆。以慈力示现为
儿女。而身处其中。如青莲出水。挺挺淤泥。既发信心。
修诸福德。事事如意。绕宅湖池约数里许。所养之鱼
称湖沙数。初请藏经过芦洲。满荡之鱼。夜乘红光而
尽生天。其所遇福缘胜广如是。但以行道不力为愧。
请益老人。老人因示之曰。是诚可愧者矣。何也。以外
施为易。内施不足。是舍心不若舍物之易耳。虽然。亦
丈夫所难也。由历劫生死情根。深固难拔。非发大勇
猛决烈之志。求其如法修行。实非易易。若老人正眼
视之。固不难耳。居士谛信。诚能以物观身。则身易轻。
以身观心。则心易忘。以心观情。则情易折。以情观性。
则性易明。以性观念。则念不生。念不生则道在我而
不在物矣。如是。则与池鱼之望法影而顿脱生死。何
治心病之妙药也。子颙切志向上事。但差在言语文
字中求。不知向自已心地上求。以自心妄想。巳是病
根。又将他人言语把作实法。是谓重增一重障碍耳。
从今但直觉破自心妄想。不被率转。但看妄想起处。
决不可相续。佛言。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
无外得。如此用心不退。即此现前自心。便是大安乐
解脱法门。老人因请益詺其名曰。福觉。以其觉乃第
一无量之福也。其勉之哉。
** 示旅泊居士沈豫昌
居士生十善之家。居富贵之室。以菩萨人为父母。以
善知识为眷属。以同行同愿为奴仆。以慈力示现为
儿女。而身处其中。如青莲出水。挺挺淤泥。既发信心。
修诸福德。事事如意。绕宅湖池约数里许。所养之鱼
称湖沙数。初请藏经过芦洲。满荡之鱼。夜乘红光而
尽生天。其所遇福缘胜广如是。但以行道不力为愧。
请益老人。老人因示之曰。是诚可愧者矣。何也。以外
施为易。内施不足。是舍心不若舍物之易耳。虽然。亦
丈夫所难也。由历劫生死情根。深固难拔。非发大勇
猛决烈之志。求其如法修行。实非易易。若老人正眼
视之。固不难耳。居士谛信。诚能以物观身。则身易轻。
以身观心。则心易忘。以心观情。则情易折。以情观性。
则性易明。以性观念。则念不生。念不生则道在我而
不在物矣。如是。则与池鱼之望法影而顿脱生死。何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8c 页 X73-0508.png
以异哉。居士能信不疑。则居家而入非家。即世而能
离世。一切资财眷属。皆入如幻三昧。又何道之难行。
情根之难拔乎。居士欲入毗耶不二法门。当从此入。
** 示颜福坚
佛说世閒无一法可坚固者。谓无常苦空无我等法。
如梦幻泡影。速起速灭。无常生死败坏之法。皆如是
也。唯有佛性种子。虽在生死之中。历劫不坏。是真坚
固。世人错认无常为常。是以不坚为坚。名颠倒见。然
颠倒之根。乃罪恶之性也。何福之有。今一念返醒于
无常生死法中。发心愿求佛性种子。则能舍不坚之
财。易坚固之法财。舍不坚之身命。求坚固之慧命。此
乃出世之福。福之大者。是故就汝归依之信心。詺其
名曰福坚。只欲发其坚固之心。所谓自求多福耳。岂
虚名足尚哉。
** 示顾汝平
汝平。侍紫柏老人最久。昔予被难系圜中。以书覆紫
柏。汝平侍侧。即以书付之嘱曰。执此他日必有见面
之时。以此为左券。越二十二年。丙辰。长至月。予自南
岳来双径。赴紫柏入塔之期。汝平迎予松陵。至陋巷
颜生生宅。因礼请益。出此卷。见紫柏手泽。及予昔日
书。嗟乎。法性海中。圣凡出没。如大海之沤。起灭无从。
去来无所。即死生梦幻。于湛寂中了不可得。且予昔
之死也不死。故今之生也非生。不死不生。湛然一际。
是知紫柏今之死也。岂真死哉。手泽宛然。法身常住。
离世。一切资财眷属。皆入如幻三昧。又何道之难行。
情根之难拔乎。居士欲入毗耶不二法门。当从此入。
** 示颜福坚
佛说世閒无一法可坚固者。谓无常苦空无我等法。
如梦幻泡影。速起速灭。无常生死败坏之法。皆如是
也。唯有佛性种子。虽在生死之中。历劫不坏。是真坚
固。世人错认无常为常。是以不坚为坚。名颠倒见。然
颠倒之根。乃罪恶之性也。何福之有。今一念返醒于
无常生死法中。发心愿求佛性种子。则能舍不坚之
财。易坚固之法财。舍不坚之身命。求坚固之慧命。此
乃出世之福。福之大者。是故就汝归依之信心。詺其
名曰福坚。只欲发其坚固之心。所谓自求多福耳。岂
虚名足尚哉。
** 示顾汝平
汝平。侍紫柏老人最久。昔予被难系圜中。以书覆紫
柏。汝平侍侧。即以书付之嘱曰。执此他日必有见面
之时。以此为左券。越二十二年。丙辰。长至月。予自南
岳来双径。赴紫柏入塔之期。汝平迎予松陵。至陋巷
颜生生宅。因礼请益。出此卷。见紫柏手泽。及予昔日
书。嗟乎。法性海中。圣凡出没。如大海之沤。起灭无从。
去来无所。即死生梦幻。于湛寂中了不可得。且予昔
之死也不死。故今之生也非生。不死不生。湛然一际。
是知紫柏今之死也。岂真死哉。手泽宛然。法身常住。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9a 页 X73-0509.png
昔紫柏视。今日如眉睫。子今见紫柏当日之寸心。耿
耿孤光昭揭如日月。既生不以形骸隔。又安可以幽
明閒哉。佛言。观彼久远。犹若今日。不但予与紫柏。如
巨海之沤。即一切凡圣。若空中电影耳。汝平久入紫
柏之室。于此一际平等法门。必若入大海浴。使百川
之水。浸透遍身毛孔耳。紫柏老人。或未拈及此。故予
特为点破。令其自信此法。得大受用。其或未然。试向
父母未生前。著眼看觑。久久当知见予与未见时。无
前后际也。
** 示颜仲先持准提咒
在家居士。五欲浓厚。烦恼根深。日逐现行。交错于前。
如沸汤滚滚。安得一念清凉。纵发心修行。难下手做
工夫。有聪明看教。不过学些知见资谈柄。绝无实用
念佛又把作寻常看。不肯下死心。纵肯亦不得力。以
但在浮想上念。其实藏识中习气潜流。全不看见。故
念佛从来不见一念下落。若念佛得力。岂可别求𢆯
妙耶。今有一等好高慕异。闻参禅顿悟。就以上根自
负。不要修行。恐落渐次。在古德机缘上。记几则合头
语。称口乱谈。只图快便为机锋。此等最可怜悯者。看
来若是真实发心。怕生死的。不若持咒入门。以先用
一片肯切心。故易得耳。颜生福持。问在家修行之要。
故示之以此。观者切莫作没道理会。以道理误人太
多。故此法门。尤胜参柏树子乾屎橛也。
** 示嘉禾棱严堂主
耿孤光昭揭如日月。既生不以形骸隔。又安可以幽
明閒哉。佛言。观彼久远。犹若今日。不但予与紫柏。如
巨海之沤。即一切凡圣。若空中电影耳。汝平久入紫
柏之室。于此一际平等法门。必若入大海浴。使百川
之水。浸透遍身毛孔耳。紫柏老人。或未拈及此。故予
特为点破。令其自信此法。得大受用。其或未然。试向
父母未生前。著眼看觑。久久当知见予与未见时。无
前后际也。
** 示颜仲先持准提咒
在家居士。五欲浓厚。烦恼根深。日逐现行。交错于前。
如沸汤滚滚。安得一念清凉。纵发心修行。难下手做
工夫。有聪明看教。不过学些知见资谈柄。绝无实用
念佛又把作寻常看。不肯下死心。纵肯亦不得力。以
但在浮想上念。其实藏识中习气潜流。全不看见。故
念佛从来不见一念下落。若念佛得力。岂可别求𢆯
妙耶。今有一等好高慕异。闻参禅顿悟。就以上根自
负。不要修行。恐落渐次。在古德机缘上。记几则合头
语。称口乱谈。只图快便为机锋。此等最可怜悯者。看
来若是真实发心。怕生死的。不若持咒入门。以先用
一片肯切心。故易得耳。颜生福持。问在家修行之要。
故示之以此。观者切莫作没道理会。以道理误人太
多。故此法门。尤胜参柏树子乾屎橛也。
** 示嘉禾棱严堂主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9b 页 X73-0509.png
经云。佛种从缘起。所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是知法界以缘起为宗。谛观世出世閒。未有一法不
从因缘而起者。棱严古刹。创自唐朝。长水疏棱严于
此。其来久矣。以当王城阛阓之中。向为力者所侵五
台陆翁。于此土受灵山付属。生以护法为心。达观禅
师。乘时而出。与翁有大因缘。一见心相印契。即议欲
复之。而荷担者难得其人。密藏开公。弃青衿出家。依
达师为入室弟子。闻有复棱严议。全身荷之。禅堂告
成。议刻方册大藏。以广法运。复蒙圣慈颁赐大藏。而
大殿未有成也。不幸开公隐去。未克卒业。五台翁复
下世。郡守蔡槐亭先生至。则一旦兴起。得包心弦居
士为领袖。一时人心翕聚如响。不期年绀殿巍峨。金
像晃耀。何其伟哉。揆之重兴之议。几二十年。时节因
缘。故有不思议者存焉。予来双径。为作达师茶毗佛
事。回过棱严。观其规模宏敝。真尘中净土。其禅堂精
洁。诚幻海梵宫。及见主者林公。其人端庄循雅。忍辱
慈和。可谓丛林之领袖也。尝窃悲夫五浊恶世。佛事
付嘱菩萨。尚不敢涉此利生。而况博地凡夫乎。以林
子之端雅。故见者无不敬。以林子之慈忍。故归者无
不悦。以人皆敬皆悦之心。成未圆未就之事。如顺风
扬帆而行安流。其到彼岸也何难哉。予谓狮弦将绝
响矣。而幸有子继之。亦因缘所属耳。唯在子坚忍不
拔之愿力。以守难成不易之道场。将为无穷不朽之
佛事。大法流通。即子之心光所遍也。又何以不坚血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09c 页 X73-0509.png
肉之躯。而为三宝所惜乎。
** 示东禅浪崖耀禅人
金沙东禅寺。太史念西王公之所建也。以浪崖耀公
主之。适闻老人有双径之行。特专嗣南容公。来请经。
营安居。将为老人林歇地。九月既望。老人适至。见其
精诚严整。大众清肃。专以背诵法华为业。期方七年。
而成诵者三十馀人。此希有之事也。居无几何。即往
径山。缘毕将归匡庐。长揖人世。公恳留老人。意未能
巳。临别贻此示之曰。法界性中。安有去来之相耶。智
眼未开。情尘斯隔。离合之见阕心。聚散之缘系念。非
夫达三际不迁十方靡閒者。未易臻无二之境也。且
法华以实相为宗。过去之多宝现存。即今之释迦不
灭。常住一心。永劫不昧。大通王子之因。直至于今。灯
明授记之缘。法尔现證。由是观之。安有纤毫迁讹之
相耶。试观白毫一光。洞照无碍。一切圣凡始终因果。
居然目前。老人之去来。犹长江之皎月。东西各行。而
本月湛然。苟一念纯真。则心光交彻。其无以世谛恒
情。作生死常见也。愿公以法华三昧。究竟未来。则与
老人眉毛厮结。同归实际。长劫相依。久远不离。又何
区区于幻化空身。水月镜像。妄生彼此之念耶。老人
行矣。公其勉之。
** 示王圣冲元深二生
佛性之在人。如水在高原。有穿凿者。无不得之。良以
吾人烦恼根深。爱憎情固。不啻高原之土也。苟能力
** 示东禅浪崖耀禅人
金沙东禅寺。太史念西王公之所建也。以浪崖耀公
主之。适闻老人有双径之行。特专嗣南容公。来请经。
营安居。将为老人林歇地。九月既望。老人适至。见其
精诚严整。大众清肃。专以背诵法华为业。期方七年。
而成诵者三十馀人。此希有之事也。居无几何。即往
径山。缘毕将归匡庐。长揖人世。公恳留老人。意未能
巳。临别贻此示之曰。法界性中。安有去来之相耶。智
眼未开。情尘斯隔。离合之见阕心。聚散之缘系念。非
夫达三际不迁十方靡閒者。未易臻无二之境也。且
法华以实相为宗。过去之多宝现存。即今之释迦不
灭。常住一心。永劫不昧。大通王子之因。直至于今。灯
明授记之缘。法尔现證。由是观之。安有纤毫迁讹之
相耶。试观白毫一光。洞照无碍。一切圣凡始终因果。
居然目前。老人之去来。犹长江之皎月。东西各行。而
本月湛然。苟一念纯真。则心光交彻。其无以世谛恒
情。作生死常见也。愿公以法华三昧。究竟未来。则与
老人眉毛厮结。同归实际。长劫相依。久远不离。又何
区区于幻化空身。水月镜像。妄生彼此之念耶。老人
行矣。公其勉之。
** 示王圣冲元深二生
佛性之在人。如水在高原。有穿凿者。无不得之。良以
吾人烦恼根深。爱憎情固。不啻高原之土也。苟能力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10a 页 X73-0510.png
凿深求。施工不巳。务在拔烦恼之根。裂爱憎之网。则
法性渊泉。源源不竭。溉灵根而沃智慧之芽。不唯道
果可期。且将浚潜流而润焦枯。普益人天。同归法海。
涓滴而与渤澥同彼。此岂外求之耶。圣冲元深昆季。
久入紫柏之室。哲人往矣。恐性水清流。不无雍阏。老
人适来。而为疏之。今则开发源头。从此永无枯竭。其
无以烦恼乾土。投而浊之也。
** 示孙诜白
无明生死根株。只在现前一念。如人周行十方。尽生
平力而不巳者。将谓巳涉千万途程。殊不知未离脚
跟一步也。是知历劫妄想迁流。生死轮转。实未离当
人一念耳。若能日用现前。见闻觉知。念念生处著力
觑破。生处不生。则历劫生死情根。当下顿断。其实不
假他力也。佛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岂虚语哉。老人
指示父母未生前一句。著力参看。他日当有自信之
时也。
** 示姜养晦
姜生少年英发。骨气不凡。非灵根夙植般若种子深
厚。未易得此美质也。幼稚曾见紫柏大师。即命之曰
信光。意谓性具般若之光也。适参老人请益。因字之
曰养晦。吾人日用见闻知觉。皆智光焕发。第被无明
蒙蔽。变为情识。故暗而不彰。苟能自信本有真光。不
昧于现前境界。爱恶关头昏闇之中。灵光独耀。不被
情根之所蒙蔽。是于晦而能养。则光体愈明。而真元
法性渊泉。源源不竭。溉灵根而沃智慧之芽。不唯道
果可期。且将浚潜流而润焦枯。普益人天。同归法海。
涓滴而与渤澥同彼。此岂外求之耶。圣冲元深昆季。
久入紫柏之室。哲人往矣。恐性水清流。不无雍阏。老
人适来。而为疏之。今则开发源头。从此永无枯竭。其
无以烦恼乾土。投而浊之也。
** 示孙诜白
无明生死根株。只在现前一念。如人周行十方。尽生
平力而不巳者。将谓巳涉千万途程。殊不知未离脚
跟一步也。是知历劫妄想迁流。生死轮转。实未离当
人一念耳。若能日用现前。见闻觉知。念念生处著力
觑破。生处不生。则历劫生死情根。当下顿断。其实不
假他力也。佛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岂虚语哉。老人
指示父母未生前一句。著力参看。他日当有自信之
时也。
** 示姜养晦
姜生少年英发。骨气不凡。非灵根夙植般若种子深
厚。未易得此美质也。幼稚曾见紫柏大师。即命之曰
信光。意谓性具般若之光也。适参老人请益。因字之
曰养晦。吾人日用见闻知觉。皆智光焕发。第被无明
蒙蔽。变为情识。故暗而不彰。苟能自信本有真光。不
昧于现前境界。爱恶关头昏闇之中。灵光独耀。不被
情根之所蒙蔽。是于晦而能养。则光体愈明。而真元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10b 页 X73-0510.png
可复矣。用其光无遗身殃。姜生体此。则广大光明。当
发现于动作云为之閒。功名建立。皆不朽之盛业。岂
可自昧而不信耶。但在我慢幢摧。则光明自露耳。
** 示众
近来诸方少年。有志参禅者多。及乎相见。都是颠倒
汉。以固守妄想为誓愿。以养懒惰为苦功。以长我慢
为孤高。以弄唇舌为机锋。以执愚痴为向上。以背佛
祖为自是。以恃黠慧为妙悟。故每到丛林。身业不能
入众。口意不能和众。纵情任意。三业不修。以礼诵为
下劣。以行门为贱役。以佛法为冤家。以套语为已见。
纵有能看话头做工夫者。先要将心觅悟。故蒲团未
稳。瞌睡未醒。梦也未梦见在。即自负贡高。走见善知
识。说𢆯说妙。呈悟呈解。便将几句没下落胡说求印
正。若是有缘。遇明眼善知识。即为打破窠臼。可谓大
幸。若是不幸。撞见拍盲禅。将冬瓜印子一印。便断送
入外道邪坑。堕落百千万劫。无有出头之时。岂非可
怜悯者哉。此等愚痴之辈。自失正因。又遭邪毒。纵见
临济德山。亦不能解其迷执。岂不为大可怜悯者哉。
禅门之弊。一至于此。谛观从上古人。决不是这等。但
看百丈侍马祖。每在田中作活。如插锹子。野鸭子公
案。便是真实勘验工夫处。以此故有一日不作。一日
不食之诫。杨岐之事慈明。二十馀年。行门亲操。执事
百千辛苦。未尝惮劳。故得光明硕大。照耀今古。若懒
融之负米。黄梅之碓房。历观古人。无一不从辛苦中
发现于动作云为之閒。功名建立。皆不朽之盛业。岂
可自昧而不信耶。但在我慢幢摧。则光明自露耳。
** 示众
近来诸方少年。有志参禅者多。及乎相见。都是颠倒
汉。以固守妄想为誓愿。以养懒惰为苦功。以长我慢
为孤高。以弄唇舌为机锋。以执愚痴为向上。以背佛
祖为自是。以恃黠慧为妙悟。故每到丛林。身业不能
入众。口意不能和众。纵情任意。三业不修。以礼诵为
下劣。以行门为贱役。以佛法为冤家。以套语为已见。
纵有能看话头做工夫者。先要将心觅悟。故蒲团未
稳。瞌睡未醒。梦也未梦见在。即自负贡高。走见善知
识。说𢆯说妙。呈悟呈解。便将几句没下落胡说求印
正。若是有缘。遇明眼善知识。即为打破窠臼。可谓大
幸。若是不幸。撞见拍盲禅。将冬瓜印子一印。便断送
入外道邪坑。堕落百千万劫。无有出头之时。岂非可
怜悯者哉。此等愚痴之辈。自失正因。又遭邪毒。纵见
临济德山。亦不能解其迷执。岂不为大可怜悯者哉。
禅门之弊。一至于此。谛观从上古人。决不是这等。但
看百丈侍马祖。每在田中作活。如插锹子。野鸭子公
案。便是真实勘验工夫处。以此故有一日不作。一日
不食之诫。杨岐之事慈明。二十馀年。行门亲操。执事
百千辛苦。未尝惮劳。故得光明硕大。照耀今古。若懒
融之负米。黄梅之碓房。历观古人。无一不从辛苦中
示太素元禅人¶ 第 510c 页 X73-0510.png
来。何其今之少年。才入丛林。便以参禅为向上。只图
端坐。现成受用。袖手不展。一草不拈。如此薄福。绝无
惭愧之心。纵有妙悟。只成孤调。绝无人天供养。况无
真实修行。虚消信施。甘堕沈沦者乎。若是真实为生
死汉子。当观本师释迦文佛。于三千大千世界。无有
如芥子许。不是为求菩提舍头目髓脑处。如此当发
勇猛。𢬵舍一条穷性命。将这一具臭骨头。布施十方。
供养大众。一切行门。苦心操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若于日用六根门头。头头透过。便得法法解脱。古人
云。从缘入者相应疾。如此用心。三十年不改。纵不悟
道。再出头来。定是顶天立地汉子也。老人以此示之
遍告同参。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七
端坐。现成受用。袖手不展。一草不拈。如此薄福。绝无
惭愧之心。纵有妙悟。只成孤调。绝无人天供养。况无
真实修行。虚消信施。甘堕沈沦者乎。若是真实为生
死汉子。当观本师释迦文佛。于三千大千世界。无有
如芥子许。不是为求菩提舍头目髓脑处。如此当发
勇猛。𢬵舍一条穷性命。将这一具臭骨头。布施十方。
供养大众。一切行门。苦心操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若于日用六根门头。头头透过。便得法法解脱。古人
云。从缘入者相应疾。如此用心。三十年不改。纵不悟
道。再出头来。定是顶天立地汉子也。老人以此示之
遍告同参。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