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496c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烱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匡山金轮峰顶。有释迦如来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
从昔诸祖。建大法幢。先后三十七人。其閒发明心地。
超脱生死。不知其几。是知兹山之灵。诚震旦之祇桓。
西江之鹫岭也。法运迁讹。与时升降。以致琳宫梵宇。
委堕荒蓁。往紫柏大师。游履其地。志兴复之。精诚冥
感。枯树回荣。兆亦奇矣。于是有弟子法湛果公。志存
绍述。誓图鼎新。坚强不拔之愿。如康会之求舍利于
建初也。未几。果感 今上赐御藏以镇山门。时则舍
利出现。大放光明。山川震吼。草树呈祥。诚末法希有
胜事。老人于丙辰秋。自南岳来礼如来舍利。瞻依奇
绝。俯仰兴怀。但见殿阁庄严。大有未备。若中道而馁。
无异昔在荒蓁也。岂龙神呵护之意乎。以本发心檀
越邢来慈者。愿大而力弱。是在吾徒沙门释子之责。
故劝坚音慈公。发广大心。作难遭想。当布五体舍四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497a 页 X73-0497.png
大以作庄严。况有十方昔在灵山受嘱之宰官居士
愿王在。何不普请群集。以成就胜事。庶不负慈父之
以家业托也。慈公闻说。大生勇猛。乞老人一语以为
前茅。老人笑曰。无庸此也。法界海会。莲华藏中。无边
佛刹微妙庄严。尽在大心菩萨一念中现。圆满具足。
无欠无馀。全在一念感发之力。正如弥勒楼中含摄
无量佛刹。所以善财至前而不见者。要假大士弹指
之力耳。是则老人之言。如向阁前一轻弹指。其庄严
佛土。但肯开门。一时顿现。又何假余力哉。公往矣。幸
无怠。

** 示王自安居士舍子出家

新都王自安居士。有子应辰。幼业儒。一日思生死事
大。发心出家。遂自剪发走匡庐。礼云中敬堂和尚。丙
辰夏。予自南岳来兹山。居士访子。至以天属至情有
难割爱者。予因而示之曰。举世父母所望于子者。欲
其荣名显亲也。故以三牲五鼎之养为尽孝。殊不知
养愈厚。苦益深。是累其亲非真孝也。故吾佛世尊。薄
金轮而不为。舍父母。弃王宫。苦行于雪山。六年成道。
为三界尊。人天之所宗仰。苟不舍至贵。割大爱。何以
博长劫不朽之业乎。故称之曰。大孝释迦尊。累劫报
亲恩。此非以了悟无生。普度众生为报地乎。佛说大
戒。首曰孝名为戒。谓孝顺父母。孝顺师僧三宝。孝顺
至道。孝顺一切众生。故真学佛行者。将视一切众生。
为已多生父母。岂一生之亲而不报乎。第恐出家不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497b 页 X73-0497.png
知其本也。今若子以志悟无生为根地。若果决其志。
不唯报有馀。即养亦有馀也。世之所谓孝者。将以功
名博牲鼎养以娱亲也。功名见制于造物。牲鼎有待
于所遇。无论得之而资苦。且举世求之而未必尽得。
得之而未必能享。抑有功名而不禄者。亦有父母不
能待者。亦有待之而不乐者。以其听命而不由已也。
今有志于大道者。求之在我。享之亦在我。操必得之
策。怀至乐之养。此难与世俗比也。居士能舍其子听
其志。自今巳往。若子既潜形于山谷。居士亦谢尘缘。
从子于山中。既能割爱。又能超尘。有所乐地。即草衣
木食。而锦绣甘旨不易也。其父子日夜惟道是念。朝
参暮叩。即斑衣戏彩无加也。水流风动。经声佛号。非
繁弦急管可厌也。明灯清香。昏晓不断。非腥膻臭秽
可比也。千丈寒岩。三閒芽屋。视高堂广厦卑卑也。父
子相度。共成无上之道。享不世之荣名。此必得之事
也。其视一官之封。一言之褒。而不能必者。又如云泥
天壤矣。居士所舍者小。而所博者大。若子所逆者薄。
而所顺者厚矣。岂不为世之大孝乎。居士欣然奉教。
请铭名。愿执为弟子。老人命之曰福至。言其福自今
而至也。字曰大来。谓所舍者小。所来者大矣。故书此
以为若子法门劵。

** 示灵源觉禅人

禅人住庐山归宗有年。谓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一超
直入。但发愿愿此生尽命诵妙法莲华经万部。请乞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497c 页 X73-0497.png
證盟。未审此行与参究工夫同异何如。愿闻示诲。老
人因示之曰。诸佛说法。譬如食蜜。中边皆甜。本无取
舍差别。伹由学人欣厌不同。故有异耳。所以吾佛出
世。特为开示众生一大事因缘。祖师西来。直指单传。
亦祇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缘。所言一大事者。即指
众生本有之自心。名为佛性种子耳。是知经乃佛所
开示之路。禅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经而不悟心。与参
禅而不见性者。总非真行。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
转法华。持经与参禅岂有二耶。是在学人坚持久长
不拔之志。持经即参究。参究即持经。所以经中佛意。
若求末世持经之人。斯岂求循行数墨者耶。古人参
究。必拌三十年苦心。今经万部。非三十年不足。禅人
苟能持此一念三十年住山不异。佛祖定为摩顶安
慰矣。伹辨肯心。必不相赚。切不可作二法会也。

** 示蕲阳宗远庵归宗常公

常公有志向上事。专持法华经。闻老人至匡山。匍匐
而来。相见于东林。自陈诵法华经。于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道于众生。于
此怀疑。不知如何是一乘。如何是方便假名。愿垂开
示。老人谓之曰。所云一乘者。乃一切众生之本心。吾
人日用现前知觉之自性也。以此心性。是一切圣凡
之大本。故说为乘。乘者是运载义。故曰。三界上下法。
唯是一心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即吾人日用六
根门头。见闻不昧。了了常知。不被尘劳妄想之所遮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498a 页 X73-0498.png
障。光明普照。灵觉昭然。即此一心是佛境界。则运至
于佛。若以此心广行六度。摄化众生。不见有生可度。
亦不见有佛可成。如是一心。即菩萨境界。则运至菩
萨。即以此心观诸四谛。能断爱染烦恼苦因。高超三
界證寂灭乐。如此便是二乘境界。则运至二乘。若以
此心精修梵行。四禅八定。则是四圣四禅境界。则运
至梵天。能修十善断上品恶。则感六欲诸天境界。则
运至诸天。若迷此一心。恣杀盗淫。断佛种性。则感三
途剧报。则运至三恶道中。是故佛说三界唯心。除此
一心。无片事可得。唯此一事。更无馀事。故说一乘。非
此心外。别有一法可说也。若心外有法。是为外道邪
见。非正法也。若了此心。则知三贤十圣。及一切众生。
皆一心之影响。道是假名。则知佛所说三乘十二分
教。随机施设。皆是假名。引导众生。元无实法与人也。
种种方便。皆为开示此心。不是更有异法为众生说
也。不唯佛是方便。即末后拈华。迦叶微笑。及达磨西
来。单传心印。亦是方便。所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
言直指早是曲矣。末法学人。不达自心。专向外求。到
底绝无真实受用。及有志参究向上事。不知本来无
法。不了自心一味真实。更要别求𢆯妙。如此用心。不
唯正眼不明。抑且堕落外道邪见。名虽学道。不知翻
成地狱种子。岂不哀哉。老人尝谓学人直贵真实用
心。自净烦恼习气。业识种子。破得一分业识。便露一
分佛知见。达一分佛境界。断得十分业识。便是十分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498b 页 X73-0498.png
佛境界。岂有心外别将巧法。逗凑将来。可为佛境界
乎。禅人更莫狐疑。但只了知自心即是一乘。若悟诸
法但有假名。便是真实工夫。直须一切处不迷。如此
著力做工夫。不必更作一种思量较计。都是邪见种
子也。

** 示古愚拙禅人

古愚禅人。自浮梁来参金轮。请益做工夫。老人因问。
汝日用如何用心。答云。作唯心观。又问汝作观时。还
见有境否。答曰。到这里总不见有境。老人曰。既不见
有境。将什么唯心。禅人曰。某甲只是不忘能。老人曰。
汝说唯心。是以知见做工夫。其实未达唯心境界。古
德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巳。分别即
不生。汝于现前境界。还生分别否。若作观时。似乎忘
境。逢缘依然分别。逐境生心。如此捺硬说唯心。终是
不得实證。纵是忘得前境。若执著唯心。则是不能忘
心。乃忘所未忘能。故心境不得混融。是名智碍。况未
得忘境。强说唯心。以作实法者乎。古德云。丝毫未透。
如隔千山。直饶做到心境两忘。一法不立。犹知见边
事。况以思惟心。作究竟想。岂不为自瞒者乎。禅人今
去南岳万峰深处。谛观水流风动。鸟语山光。触目盈
耳。了无身心世界之相。打成一片。只这唯心二字。亦
须抛向十方世界外。更有事在。若堕唯心窠臼。依然
无出头分。

** 示袁公寥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498c 页 X73-0498.png

佛言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传曰。人可以为尧舜。由是
而知灵觉之性。物之本也。人莫不具。窃观古今生人。
豪杰不少。而圣贤不槩见者。何哉。盖以习染之偏。随
情逐逐而不返也。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苟能自求
知。则圣不难矣。故曰自知者明。以不自知。故迷日厚
而心日昏。苟有豪杰之士。塞情而复性。则圣可期。而
事业当垂不朽矣。佛之十戒。孔之四毋。禅之一心。皆
复性之要。有志之士。可不勉哉。袁子道生。今素亮者。
往通问予于曹溪。知为上根利器。及予过匡山。生远
候予。见其所赋。骨奇性敏。但习重而气高。故但任习
而不见性。苟能奋力远情复性。则不骄不背。不逆寡。
不雄成。则器广而不溢。志坚而不移。心冷气消。则可
坐进此道矣。圣贤可期。况事功乎。老人爱之。示究心
之法。大似𡉏上之敝履耳。因字之曰公寥。冀其日淡
于爽口也。

** 示参禅切要(径山禅堂小参)

禅门一宗。为传佛心印。本非细事。始自达磨西来。立
单传之旨。以棱伽四卷印心。是则禅虽教外别传。其
实以教应證。方见佛祖无二之道也。其参究工夫。亦
从教出。棱伽经云。静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妄
想流注。此实世尊的示做工夫之诀法也。又云。彼心
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相。生死有海。业爱
无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此是如来的示悟心之妙
旨也。又云。从上诸圣。转相传受。妄想无性。此又的示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499a 页 X73-0499.png
秘密心印也。此黄面老子教人参究之切要处。及达
磨示二祖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
以入道。此达磨最初示人参究之要法也。传至黄梅
求法嗣时。六祖刚道得本来无一物。便得衣钵。此相
传心印之的旨也。及六祖南还示道明云。不思善。不
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此是六
祖第一示人参究之的诀也。是知从上佛祖。只是教
人了悟自心。识得自已而巳。向未有公案话头之说。
及南岳青原而下。诸祖随宜开示。多就疑处敲击。令
人回头转脑便休。即有不会者。虽下钳锤。也只任他
时节因缘。至黄檗始教人看话头。直到大慧禅师。方
才极力主张。教学人参一则古人公案。以为巴鼻。谓
之话头。要人切切提撕。此何以故。只为学人八识田
中。无量劫来恶习种子。念念内熏。相续流注。妄想不
断。无可柰何。故将一则无义味话。与你咬定。先将一
切内外心境妄想。一齐放下。因放不下。故教提此话
头。如斩乱丝。一断齐断。更不相续。把断意识。再不放
行。此正是达磨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的规
则也。不如此下手。决不见自已本来面目。不是教你
在公案语句上寻思。当作疑情。望他讨分晓也。即如
大慧。专教看话头。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如示
众云。参禅惟要虚却心。把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如
欠人万贯钱债相似。昼三夜三。茶里饭里。行时住时。
坐时卧时。与朋友相酬酢时。静时闹时。举个话头。狗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499b 页 X73-0499.png
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管向个里看来看去。没
滋味时。如撞墙壁相似。到结交头。如老鼠入牛角。便
见倒断也。要汝办一片长远身心。与之撕挨。蓦然心
华发明。照十方刹。一悟便彻底去也。此一上是大慧
老人寻常惯用的钳锤。其意只是要你将话头堵截
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处。看取本来面目。
不是教你向公案上寻思。当疑情。讨分晓也。如云。心
华发明。岂从他得耶。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参究
自巳。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觅。今人参禅做工夫。人
人都说看话头。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话头
上求。求来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说悟了。便说
偈呈颂。就当作奇货。便以为得了。正不知全堕在妄
想知见网中。如此参禅。岂不瞎却天下后世人眼睛。
今之少年。蒲团未稳。就称悟道便逞口嘴。弄精魂。当
作机锋迅捷。想著几句没下落胡言乱语。称作颂古。
是你自已妄想中来的。几曾梦见古人在。若是如今
人悟道这等容易。则古人操履。如长庆坐破七个蒲
团。赵州三十年不杂用心似这般比来。那古人是最
钝根人。与你今人提草鞋也没用处。增上慢人。未得
谓得。可不惧哉。其参禅看话头。下疑情。决不可少。所
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
若疑情破了。则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却。只如看念
佛的公案。但审实念佛的是谁。不是疑佛是谁。若是
疑佛是谁。只消听座主讲阿弥陀佛。名无量光。如此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499c 页 X73-0499.png
便当悟了。作无量光的偈子几首来。如此唤作悟道。
则悟心者如麻似粟矣。苦哉苦哉。古人说话头如敲
门瓦子。只是敲开门要见屋里人。不是在门外做活
计。以此足见依话头起疑。其疑不在话头。要在根底
也。只如夹山参船子。问云。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
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师便一桡打落水中。山才
上船。师又云。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大悟。乃点头
三下。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若是
夹山在钩线上作活计。船子如何舍命为得他。此便
是古人快便善出身路也。在昔禅道盛时。处处有明
眼知识。天下衲子参究者多。到处有开发。况云。不是
无禅。只是无师。今禅家寂寥久矣。何幸一时发心参
究者多。虽有知识。或量机权进。随情印證。学人心浅
便以为得。又不信如来圣教。不求真正路头。只管懵
董做。即便以冬瓜印子为的决。不但自误。又且误人。
可不惧哉。且如古之宰官居士。载传灯者。有数人而
巳。今之尘劳中人。粗戒不修。浊乱妄想。仗已聪明。看
了几则古德机缘。个个都以上上根自负。见僧便斗
机锋。亦以自已为悟道。此虽时弊。良由吾徒一盲引
众盲耳。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处。大家商量。
高明达士。自有以正之。

** 示董智光

董生斯张。生长富贵之室。早发求出生死之心。盖夙
习般若胜缘内薰之力也。先参云栖大师。授净土法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0a 页 X73-0500.png
门。顷参老人于双径。愿受优婆塞戒。且自发露罪业
深重。愿求出苦之要。用何修习以灭罪愆。老人因示
之曰。学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随时消旧业。切
莫造新殃。佛为业重众生。开忏悔一门。最是出苦方
便。偈曰。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悔者。端坐
念实相。是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众生自性与佛
平等。本来无染。亦无生死去来之相。但以最初不觉。
迷本自性。故号无明。因无明故。起诸妄想。种种颠倒。
造种种业。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无明。不了自心。
随妄想转。如人熟睡。作诸恶梦。种种境界。种种怖畏。
众苦难堪。及至醒来。求梦中事了不可得。是故众生
堕在无明梦中。随妄想颠倒。造种种业。自取诸苦。醒
眼看来。诸颠倒状岂可得耶。即今现在无明梦中。如
何能得消旧业。须是以智慧光照破无明。的信自心
本来清净。不被妄想颠倒所使。则诸业无因。以妄想
乃诸业之因也。此何以故。由无始来迷自本心。生生
世世以妄想心造种种业。业习内积八识田中。以无
明水而灌溉之。令此恶种发现业芽。是为罪根。一切
恶业从此而生。今欲旧业消除。先要发起大智慧光。
照破无明。不许妄想萌芽。潜滋暗长。若能于妄想起
处一念斩断。则旧积业根当下消除。所谓不怕念起。
只怕觉迟。觉照稍迟。则被他转矣。若能于日用起心
动念处。念念觉察。念念消灭。此所谓众罪如霜露。慧
日能消除。以无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谓智慧能消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0b 页 X73-0500.png
除也。若昼夜不舍勤勤观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
处。穷究了无生起之相。看来看去。毕竟不可得。久久
纯熟。则自心清净无物。无物之心是为实相。若常观
此心。又何妄想可容积业可寄耶。如此用心。是名观
照三昧。若自心烦恼粗重。无明障处不自觉知。如此
则古德有教学人参究。即将念佛审实公案。正当著
力。提起一声佛号。横在胸中。即便审究这念佛的毕
竟是谁。如是随提随审。并不放空。将此疑团。横在胸
中。如已命根。更不放舍。一切动静闲忙去来坐立。唯
此一事。更无馀事。如此用心才见妄想起时。就将此
话头一拶。则当下粉碎。一切妄想。自然扫踪灭迹矣。
以此话头。如日轮当空。无幽不照。只恐心力懈怠。不
肯著实提撕。故不能敌妄想耳。若敌得。妄想消处。便
是旧业消灭时也。舍此一著。便向心外别求。则诸佛
出世。亦无忏悔处。此在自力。非他力可代也。若恶习
强胜力不能敌者。在昔佛有明诲。若修行人。习气不
除。应当一心诵我无为心佛所说心咒。此实格外方
便也。以各人藏识潜流。习气深厚。智力不到。不到之
地。必须仗佛心印。以密破之。譬如难破之贼。必请上
方之剑。此须早晚二时。自取方便。唯以参究工夫。为
第一义耳。老人以此指示。大似与盲人拄杖子。其实
行在已躬。非师友可代也。以居士志归法门。故名之
曰福觉。要以觉照为行本也。字之曰智光。非智慧光。
又何以破痴暗耶。但须觉照不昧。智光现前。便是了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0c 页 X73-0500.png
业障出生死之时节也。

** 示闻汝东

维摩居士。住毗耶离城家居。尽屏所有。独寝一室。以
示疾说法。即文殊等三十二大士。穷其舌辩。不能当
杜口一默。此从古在俗第一善作佛事者也。老庞尽
散家资。从马祖得西来大意。乃云伹愿空诸所有。切
勿实诸所无。此又善学维摩者也。汝东居士。其以二
老作知识乎。

** 示径山堂主幻有海禅人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
一法可传。祇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悟言外之旨
耳。今参禅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
但佛说一心。就迷悟两路说透。宗门直指一心。不属
迷悟。要人悟透。其实究竟无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
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岂属迷悟耶。二祖云。觅心了
不可得。六祖云。本来无一物。即般若无五蕴根尘识
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无所得故得菩提。与觅心
了不可得。岂二法耶。是知教说一心。所多者凡情圣
解耳。参禅顿破无明。是绝凡情也。悟亦吐却。是绝圣
解也。斯则禅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今参禅人从
教回心者。不能忘知绝解。提话头不能忘情绝迹。皆
在所呵。何其毁教谓不足取耶。今弃教参禅者。果能
先解本无凡圣。不属迷悟。是为见地。依此参究。当人
一念。若存丝毫情见。及𢆯妙知解。总是未透。皆生死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1a 页 X73-0501.png
边事。岂可便以为得耶。今无明眼知识印證。若不以
教印心。终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说的语言文字。
及祖师𢆯妙语句。当作自已知见。必要参究做到相
应处。如经云。一切烦恼。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如此便
是顿悟的样子。不得将烦恼习气。夹杂知见。当作妙
悟也。亦不是别有。只是消尽烦恼习气。露出本来面
目耳。故云。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
旧时行履处。岂不见夹山未见船子时。上堂。有僧问
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云。
法眼无瑕。是道吾在座。不觉失笑。既见船子后。道吾
遣僧往问。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无相。又问如何
是法眼。山仍曰。法眼无瑕。僧回举似道吾。吾云。这汉
此回方彻。此便是伶俐座主。弃教参禅的样子也。海
堂主久亲教乘。今弃所习。单求向上一路。且看夹山
前后两转语一般。道吾为甚肯后不肯前。试看不肯
在甚处。肯在甚处。这里定当得出。管取教意祖意。一
齐吐却。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尽。字字化成
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

** 示径山西堂灵鉴智禅人

承教有言。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初生即有灭。不
为愚者说。古德云。悟无生者。方见刹那。然既悟无生。
又何有刹那之可见。若见有刹那。则非悟无生。今何
云悟无生者。方见刹那。是则无生刹那。一耶异耶。佛
依不生说刹那。则非异矣。祖师云。悟无生者。方见刹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1b 页 X73-0501.png
那。则无生刹那。又非一矣。若离一异求之。则无生意
亦系驴橛矣。沩山云。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
即以所悟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然流识者。谓微
细生灭。即刹那心也。言悟后而修。则是悟而后见也。
且悟后方见刹那。则前悟者非真无生明矣。今参禅
提话头。虽云著力。而微细生灭。流注潜行。如石压草。
黯然不见。若不断生灭。如何得悟无生。若非无生。又
何以敌生死。若悟而后见。则世尊依刹那而说无生。
又为剩法矣。西堂饱餐教义。今弃所习。单提向上一
路。于此试定当看。但不可作义理和会。亦不可向意
解中求。能于一念刹那中顿见无生。则佛祖鼻孔。一
串穿却。

** 示知希先山主

山主久栖讲肆。从少林参诸祖机缘。今尽屏所习。单
提向上一路。吊影双径。适老人来。因拈香请益。老人
示之曰。此事人人本无欠缺。圆满具足。所以日用不
知。不得受用者。直为无始恶习种子。积劫熏染根深。
巳是难拔。今又新熏言教文字。祖师公案。种种知见。
更增一重障碍。虽要求明自已。转求转远。此何以故。
只为昧却自已。向他取觅耳。以积生烦恼习气。名烦
恼障。𢆯妙知见。名所知障。若二障消除。本体自现。今
参究向上事。先要将从前所学一切文字语言𢆯妙
道理。名为杂毒。尽情吐却。单提本参话头。重下疑情。
斩断妄想烦恼根源。使内不得出。外不得入。前后际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1c 页 X73-0501.png
断。中閒自孤。只有一个疑团。作自已命根。疑到疑不
去。用力不得处。一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看来
看去。拶来拶去。自有倒断时也。但存丝毫知见。于中
便隔千里万里。但看初祖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便
是归家第一条路也。若心不肯死。疑不切当。则千生
百劫。终在途路耳。山主但将精神收向此中。管取他
日得处。定不是之乎者也可到。万万勉之。

** 示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
切放下。丝毫不存。单提一则公案话头。如赵州狗子
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审
实念佛的是谁。随举一则横在胸中。如金刚王宝剑。
将一切思虑妄想。一齐斩断。如斩乱丝。内不容出。外
不容入。把断要津。筑塞咽喉。不容吐气。如此著力。一
眼觑著。这提话头的毕竟是个甚么。如此下疑。疑来
疑去。疑到心如墙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才有妄
想潜流。一觑觑见。便又极力提起话头。再下疑情。又
审又疑。将此疑团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时。正
是得力处。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中。咬
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睡梦中。亦不放舍。唯有一念
话头。是当人命根。如有气死人相似。如此下毒手撕
挨。方是个参禅用工之人。用力极处。不计日月。忽然
冷灰豆爆。便是大欢喜的时节。若悠悠任意。一暴十
寒。恐终无得力时也。山主有志向上事。当以此自勉。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2a 页 X73-0502.png

** 示乘密显禅人

学人日用。观四大如影。观目前如梦事。观心如急流。
观动作如机关木人。观声音如谷响。观境界如空华。
作是观时。无我我所。无动我者。无作为者。去来坐立。
无起无止。应念无生。是名入无诤三昧。

** 示昙衍宗禅人

宗禅人少游讲肆。习性相义。久之以不见自性。起疑
参究。有日。未有所入。遇老人至双径。拈香请益。因示
之曰。古人云。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所言行履者。
趣进工夫也。见地者。了达自心为行本也。行本不明。
则趣操失旨。故参学之士。以见地为先。所言见地者。
乃的信自心。本来清净了无一物。不独凡情。圣亦不
立。但因无始无明。自蔽妙明。故起种种颠倒。妄想分
别。造种种业。譬如醒人无事。而忽于睡中。作种种梦。
梦中苦乐等事。宛然现前。及至觉来求之。了不可得。
是谓无中生有。岂实法耶。但痴人颠倒。执为实有。此
乃见不彻也。及佛出世说种种法。乃破梦之具耳。亦
无本也。而学佛法者。又执为已实有之法。此乃梦中
增梦耳。今参禅之法。无别妙诀。直是打破梦想颠倒。
若了知本无。的信自心清净无物。则达妄想非有。了
妄不有。则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佛法是药。妄
想是病。若药病不立。则本体安然。如此则知药病皆
病。今参究所提古人无字公案。乃攻药病之药也。是
谓以毒去毒。若知本无物。则参之一字。又下一毒也。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2b 页 X73-0502.png
岂可将此作𢆯妙会耶。若不信自心。纵参亦是误服
毒药。禅人能信之乎。当于一法不立处参。

** 示顾山子

予居双径之寂照。居士顾山子来参。扣其业。曰事形
家。次至化城。因指点山水。谈造化之精妙。超乎形气。
盖得其精而遗其粗者。因诘之。谓尝见悟一篇。是篇
乃予门生周子所述。予尝序之曰。一乃万物之本。造
化之蕴也。故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圣人得一
以为天下正。正则不滑于邪。而固其本也。然人与物。
理与气。心与形。均一也。一得而众理归之。语云。识得
一。万事毕。故吾徒参𢆯之士。必曰。万物归一。一归何
处。斯则归一可知。一之所归。则不可知也。今夫人者
万务交固。万虑攻心。纷纷扰扰。竟莫之宁。乃不识一
之过也。居士既能观天地造化之归一。而不识身心
性命之归一。是知二五而不知为十也。苟知性命之
归一。则万化备在于我矣。可不务哉。

** 示谭梁生

谭生根器最利。盖从夙习般若中来。然般若乃众生
佛性。各各具足。而根有利钝之不同者。良由五欲习
气有厚薄之不等耳。其利根者。因久习般若。净除染
污习气。及至今生。聪慧明利。而人不知返。将利根聪
明。作染污恶习之资。是名颠倒也。以般若内熏。故时
时有出尘志。且曰。我至某时待世事了毕。即去学道。
此等见识。举世皆然。以有将来之念。故目前种种应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2c 页 X73-0502.png
缘境界。由抱未来高尚之志。视为不足为。亦不屑为。
以此虚想。返增贡高我慢之心。谓他人无此心。皆庸
品耳。而自已将目前放过。世出世閒。二者俱失。虚送
光阴。及至将来。未必可如初志也。且又心不检细行。
情存卤莽。以我见作高明。此尤误之甚也。如此唤作
有志气。返不若三家村里田舍翁。他无别想。岁岁生
涯不缺。可不愧哉。圣人教人不躐等。故曰。素位而行。
老子曰。跨者不行。惟今既有此向道之志。就从今日
切切仔细。就规矩上做将去。将一片真实心。学道不
染污的现前行将去。若目前时时刻刻不放过。则将
来不脱空。若目前以虚想空头。且待将来。是涉河求
井而止渴也。岂不愚哉。谭生请直看目前不虚放过
一著。便见平生下落。

** 示曹士居

凡民日用。不离见闻觉知。而圣人亦然。其用既同。而
有圣凡之别者。在知与不知之閒耳。故曰。百姓日用
而不知。学人复圣工夫。只在日用不知处。求其固有
之知。若见本有之知。则一切声色货利。了然不被所
感如是遇境逢缘。如镜现像。无一物可动于中矣。此
入道之要门也。

** 示冯延龄

学人向道。第一要怕生死。次要知生死根。生死根者。
即日用现前种种憎。爱。取。舍。我慢。贪。瞋。痴业是。既此
是生死苦根。发心要断。更无他术。只是起时。就照见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3a 页 X73-0503.png
定不容他起。当不起处。则当处消灭。消灭时更不相
续。如此用心。念念不放过。心心不昧。其知自灵。知若
灵。则触境境不牵心。观心心不附境。心境不到。则生
死无容寄矣。如此用心。不必别求玄妙。

** 示寒灰奇小师住山(丙辰)

奇先礼达大师。求出世法。师许可。令参老人。为之薙
染。依老人数载。以刻大藏因缘。复归本师执劳。此大
役非一日矣。今以老病觅大休歇场。意卜之无当也。
老人来双径。见奇气虽弱而心力更强。以向十馀年
来。得单提向上一路。少有把鼻。但欠㘞地一声耳。谈
及归休地。老人示之曰。尽大地是寂灭场。唯在学人
肯放下处。便是休歇地耳。又何从他觅哉。古德云。不
离真有立处。立处即真。良由自心生灭。一向循情种
种取舍。故头头障碍。三祖大师云。至道无难。唯嫌拣
择。又云。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若不如则穷尽十方无
可休之地矣。老人观双径乃八十八祖说法地。大慧
禅师
亦归宿于此。即汝本师和尚。脚跟遍海内。立足
无卓锥。毕竟以刻大藏因缘。故得埋骨与大慧同坑。
况汝随本师愿轮。刻经于寂照开山。皆汝用命之地。
即汝放舍身命处也。老人知汝不能放舍者。乃我见
未忘。非懒病也。以净法界中佛祖众生。大家有分。独
我见者不能入。若见有我。则视佛祖皆是人相。人与
我相对。如此则终无可避之人。亦无可休之地矣。汝
自不休。则无地可休。汝若肯休。则当下便休。一切放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3b 页 X73-0503.png
下。方为大休。休则佛与众生。皆即避影。亦无地可容
渠矣。汝求向上一路。虽云奇特。不若放下平贴耳。古
人云。家邦平贴到人稀。若到平贴地。则佛亦不做。更
何向上可求耶。

** 示石镜一禅人

古人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吊影单栖。专为究
明已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不是养懒图
安閒。任意度时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运粪出。不可
运粪入。直须将妄想恶习。文字知见。一齐吐却。放得
胸中乾乾净净。了无一法当情。只是一个话头作自
已命根。古人三十年不杂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
任意悠悠。随情放旷。妄想起来。又要逗凑几句诗。作
两首偈。当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个养懒
的痴汉。如何唤作住山道人。不唯唐丧光阴。抑且虚
消信施。挨到腊月三十日。将什么见阎老子。不是将
一首诗。一首偈。便可抵得他过也。禅人当思为甚住
山。毕竟要讨个下落。方不负百劫千生。一遇之胜缘。
古德云。三途地狱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却
人身。诚为苦也。可不念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第 503c 页 X73-050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