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示观智云禅人¶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89a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五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示观智云禅人

学道人第一要看破世閒一切境界。不随妄缘所转。
第二要办一片为生死大事。决定铁石心肠。不被妄
想攀缘以夺其志。第三要将从前夙习恶觉知见。一
切洗尽不存一毫。第四要真真放舍身命。不为死生
病患恶缘所障。第五要发正信正见。不可听邪师谬
误。第六要识得古人用心真切处。把作参究话头。第
七要日用一切处正念现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无
閒。动静如一。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将心待悟。第九
要久远。志不到古人田地。决不甘休。不可得少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舍要休。舍之又舍。休之又休。
舍到无可舍。休到无可休处。自然得见好消息。学人
如此用心。庶与本分事少分相应。有志向上。当以此
自勉。

** 示了心海禅人

吾人出家。单为生死大事。操方行脚。参师访友。只为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89b 页 X73-0489.png
决择已躬下向上一路。不明不巳。故善知识单以此
事示人。近来法门寥落。诸方罕闻此风。行脚到处。但
鼓粥饭气息而巳。老人寓灵湖兰若。了心禅人来参。
入门见其有衲僧巴鼻。似非寻常粥饭者。今将返伏
牛。拈香请益。老人示之曰。方今海内禅林。第一赖有
牛山苦行。非诸方可及。学道之士。苟能𢬵舍身命。一
生定不空过。但日用工夫。单提一念话头最为绵密。
所以不得超脱得大自在者。以一向死守话头。念念
不舍。不知参禅最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离念一
著。所以系念反为念缚。不得超脱大自在地耳。禅人
此番入山。幸仗规绳大众夹持。正好随场下手著力。
但于念念中。看觑念未起处。由在离念一著。久久忽
然念头迸断。心境两忘。如脱索狮子。自在游行。他时
再见老人。决不似今日眉目动定也。

** 示湘潭诸优婆塞

佛住世说法有常随四众。出家二众。曰比丘。比丘尼。
在家二众。曰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云近事女。
以其在家能持五戒。可以近事三宝。堪受法利。故及
佛法东来。随时受化。代不乏人。至有明心见性。入祖
师之室者。近来法道久湮。师承无眼。妄礼三拜。例得
一名。即自称为弟子。其实腥腪未吐。素行未改。致生
讥谤。全无利益。大为坏法之端。故老人生平未敢轻
许。今观湘潭诸弟子。信心笃厚。非泛泛波流。故强𠃔
其请。但念汝等素未闻法。虽云善人。不知如何是善。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89c 页 X73-0489.png
今按唯识论。说心所五十一。而善法唯有十一。馀皆
恶心所也。十一法者。谓信。精进。惭。愧。不贪。不瞋。不痴。
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法全具。为纯善人。但
少一法。即为缺德。汝等但能依教持此善法。各各究
明。时时观察提撕。于何法上有未纯熟。更加切磋之
功。务要全美而后巳。如此用心是为真实善人。所言
善心者。即清净真心也。以一切众生。各各本具如来
清净真心。但为恶念染污。故随情造业而不自知。今
能观察善心。则一切恶法。自不现前。心自清净矣。苟
能有志渐渐深观。只参六祖大师开示慧明不思善
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公案。时
时参究。是谓向上一路。汝等脚跟下。谁无一尺土。努
力前行。必不相赚。若肯归心净土。即依此法一心念
佛。则现生可断生死。永绝沈沦。伹恐偷心自欺。不能
作真实行耳。老人强为汝等作如是说。为怜三岁子。
不惜两茎眉。切不可作世谛流布话会也。

** 示方觉之(乙卯)

觉之方子。支离其形。而天机妙发。参老人于南岳。老
人见其心光炯炯。是于般若有夙种者。每以向上示
之。方子心领如饮冰焉。今将别。拈香请益。乃示之曰。
方子无以天全其性而残其形以为阙也。予知天不
以形累子。以真厚其德耳。世之形全者众。而以形伤
生者多矣。孰能离形释智以全其性耶。圣人谓形为
生累。故曰大患为吾有身。故灭身以归无。以其形销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0a 页 X73-0490.png
而苦息矣。吾佛教化众生。但以破我为第一义。入禅
之要。不依形骸。不依气息。一切皆离。其心自寂。心寂
而乐莫喻焉。圆觉经云。当观此身四大假合。坚硬归
地。润湿归水。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
身。当在何处。方子从此二六时中。伹当作如是观。观
至一念不生处。则外不见身。内不见心。身心寂然。了
无一法。是时始知天夺子之假。实全子之真。则子之
至乐不待忘形而造乎极矣。子但精进作如是观。一
旦洞然。始信老人此语不妄。

** 示智海岸书记(乙卯)

老人至五羊说法。一时法性弟子。与缁素。皈依者众。
翕然可观。亦时节因缘也。未几时故多事。法会难集。
老人入曹溪。向在会者亦多退席。唯智海岸。修六逸。
若惺炯。三人不离执侍。及投老南岳。则岸逸二子。相
随不舍。是感法乳情深。义至高也。老人隐居湖东。不
觉三载。居常极其淡薄。二子恬然。想陈蔡之从。不是
过耳。顷岸以师老归省。拈香请益。愿乞一语终身奉
持。老人自念老矣。出世法缘。会合良难。经云。如大海
中一眼之龟。值浮木孔。岂易易哉。嗟子行矣。应谛听
之。佛言一切众生皆證圆觉。是知佛性在人各各具
足。不欠一毫。然诸众生。所以流浪生死。长劫轮回而
不返者。直以背觉合尘顺生死流。随逐魔网而不自
知也。以不自知自觉。故枉受沈沦。正似持珠乞丐。不
知怀中本有如意之宝。弃之而甘受竛竮。以是之故。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0b 页 X73-0490.png
如来说为可怜悯者。老人居常观子天性率直。忘机
近道。伹习气深厚。不能自持。往往苦被宿习所牵。一
入魔罥。则浑身堕落苦不自知。及猛然想起。即恨不
能跳出生死。忙忙打叠修行。道缘未集。熟境现前。习
气又发。不觉随波逐浪。及至回头照管。巳经多时。如
此起起倒倒。依傍老人二十年来。毕竟巳躬下生死
大事。茫无归宿。此何以故。盖有入道之资。而无坚忍
不拔决定之志。故脚跟下站立不住。胸中多生恶觉
恶习。不肯痛下毒手洗刷一番耳。学道如此任情。不
但今生不办。即千生万劫。终无成办之时也。佛言。佛
法难闻。知识难遇。今幸选知识闻正法。若当面错过。
再出头来。知是几时。求如今日未可得也。子今生幸
遇老人。一向动定无恒。唯今相伴二年。喜子能忍苦。
可谓坚志。今又告别。恐离老人。未必如今日也。嗟予
老矣。求再侍老人如今日。亦未可得也。苟终身无成。
岂不辜负此生一大事因缘耶。子今行矣。所叮咛者。
切勿再堕魔网。当坚持特操。不可久住王城。若以二
载忍苦之心。侍六祖如侍老人。信自心是佛一语。如
信老人。将从前习气忍而不发。心心揩磨。念念省察。
单提一句话头。咬定牙关。不可轻易放过。如此拌尽
此生。决志不改。是则不但不离老人一步。即与佛祖
周旋。坐卧经行。不出道场之外也。不唯不负老人。抑
且不负自已。

** 示刘存赤(乙卯)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0c 页 X73-0490.png

顷予投老南岳。甲寅冬暮。茶陵刘季子。远来参叩。雪
夜围炉。寒灯相照。因问子一向如何用心。对曰。昔蒙
和尚开示偈云。莲华火里生。世人谓希有。不是火生
莲。惟在心离垢。每看此话。于末句颇得受用。老人深
喜。因示之曰。子于心离垢一句得力。此语不虚。亦不
易到。经云。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
證如反掌。繇是观之。众生与佛本来无二。所谓心佛
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但心净即佛。心垢即众生。生佛
之办不远。只在心垢灭与不灭耳。以此心本来清净。
但以贪瞋。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
众生。此垢若净。即名为佛。岂假他力哉。无柰一切众
生。无始业障深厚。烦恼坚固。难得清净。必假磨炼之
功。故有参禅念佛看话头种种方便。皆治心之药耳。
譬如镜光本明。以垢故昏。必假磨炼之药。然药亦垢
也。以取能去其垢。故镜明而药不存矣。又如真金在
矿。沙石垢秽。必须烹炼之法。金精而无用其炼矣。众
生心垢难离。必须工夫精勤调治。垢去心明。故说众
生本来是佛。非一向在烦恼垢浊之中。妄自称为佛
也。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
稀。一以根钝。又无古人死心。一以无真善知识决择。
多落邪见。是故念佛参禅兼脩之行。极为稳当法门。
若以念佛一声。蕴在胸中。念念追求审实起处落处。
定要见个的当下落。久久忽然垢净明现。心地开通。
此与看公案话头无异。是须著力挨排始得。若以妄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1a 页 X73-0491.png
想浮沈悠悠度日。把作不吃紧勾当。此到穷年亦不
得受用。若以悠悠任妄想为受用。此则自误。不但一
生。即从今巳去。乃至穷劫。无有不误之时也。子向于
念佛法门有缘。试著实究审。果在烦恼垢浊之中。一
声佛号。如水清珠。以此受用但非彻底穷源耳。经云。
如澄浊水。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子只将此佛语默默
自验。万无一失。若得到真离垢处。如经云。明相精纯。
不为客尘烦恼留碍。如此不惟弥陀接引。即十方诸
佛。亦皆同声称赞矣。幸与子穷年雪夜。此段泠淡家
风。世所希有。苟不负此嘉会。伹从此去念念不离泠。
淡中。便是离垢一条径路。步步著力。必有到家真解
脱时也。

** 示钟衡颖

茶陵钟生明性。诗礼世家。往因患难走粤。参予于曹
溪。老人晓之以善恶报应因果之说。安其心以归。其
难竟解。所以解者。皆非忆想可到。机缘偶会。无心自
至。生由是故物无恙。蹈安恬无事之境。然竟茫然不
知其故。犹然以生平未惬心快意事。将用心力以图
之。若探囊拾芥也。甲寅除日。同存赤刘子。远来相慰。
伴予度岁。老人噫嚱而叹曰。子所志。是将涉海渡河
而求饮甘泉。泉未必得而渴愈炽。且苦跋涉之劳也。
向以因果报应之理喻子。岂忘之耶。夫善恶感应。捷
如影响。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故圣人不言因果。但言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1b 页 X73-0491.png
为善降之百祥。为不善降之百殃。是以安命定志为。
诫。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圣人教人以安命。佛教
人以随缘。其道一也。安命则一毫不必强为。随缘则
一念不容妄想。故佛法教人。一以断妄想为本。妄想
乃贪瞋痴种种恶业之本也。即菩萨修行以至成佛。
报得天上人閒。最胜庄严广大福田。皆从断妄想始。
以妄想断则恶业消。恶业消则百福集。此所谓自求
多福也。故示之以偈曰。世事皆从妄想生。妄心消处
业缘轻。不须更觅菩提路。只要当人退步行。退步者
乃休心断妄之最上工夫也。以人心本来光明广大。
为万福之源。但由妄相恶业遮障。故祸日生而福日
减。今苟妄消业断。则一性圆明。受用无边。得受用处。
是为真福。是知福由已作者。政非智巧机诈可致耳。
且佛以断妄心。则感人天之福。钟生本有功名富贵
之镃基。若能直下休心。将前生平所作之业。从头仔
细一一捡点。但有亏心伤理一念不合大道处。尽是
苦根。一齐吐却。从新别立根本。另作一番工夫。只在
休心断妄听命俟时一件。把作标准。潜心自已固有
之事业。不必别求一念妄想之事。如此以补前行之
失。一旦灾消福至。则功名富贵逼拶将来。亦无回避
处。又何用种种妄想攀缘而他求哉。钟生果能谛信
不疑。执而行之。则佛果可期。况世缘乎。勉之勉之。

** 示袁大涂

世之士绅有志向上留心学佛者。往往深思高举。远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1c 页 X73-0491.png
弃世故。效枯木头陀以为妙行。殊不知佛巳痛呵此
辈。谓之焦芽败种。言其不能涉俗利生。此政先儒所
指虚无寂灭者。吾佛早巳不容矣。佛教所贵在乎自
利利他。乃名菩萨。梵语菩萨。此云大心众生。以其能
入众生界。能断烦恼。故得此名。菩萨舍世閒无可修
之行。舍众生无断烦恼之具。所以菩萨资藉众生。以
断自性之烦恼。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耳。烦恼者乃
贪瞋我爱见慢种种恶习。而为自性光明之障蔽。非
世閒众生一切逆缘境界。不能磨砺以治断之。如诗
所云切磋琢磨者此也。且佛制五戒。即儒之五常。不
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
信也。但从佛口所说。言别而义同。今人每发心愿。持
佛戒。乃自脱略其五常。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又推
禅定为上乘。以其能明心见性。而不知儒亦有之。颜
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已者。我执也。岂非先破
我执为修禅之要。一日克已。天下归仁。岂非顿悟之
妙。以天下皆物与已。作对待障碍。若我执一破。则万
物皆已。岂非归仁乃顿悟之效耶。及直请其目。乃曰
非礼勿视听言动。以所视听言动者。皆物而非礼。则
我障也。今言勿者。谓不被声色所转也。于一切处不
堕非礼。岂非入禅以戒为首耶。但佛多就出世说。至
其所行。原不离于世閒。即菩萨住世所行。亦不外此。
佛者觉也。能觉此心即名为佛。非离此净心之外。别
求一佛也。良由众生恶习障重。心难清净。故设念佛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2a 页 X73-0492.png
方便。求生净土法门。且曰心净则佛土净。是知念佛
固净心之妙行也。然念佛本为净心。苟念佛而其心
不净。何取于念。持戒而背五常。何取为戒。袁生有志
向道。结友同修净业。盖夙习善根所发。参见老人坚
请授戒。老人示之曰。戒本自性具足。若谛信老人之
言。自净其心。则戒巳受。禅巳修。净土巳入。菩萨妙行
世出世法。二利具足。槩不出此。生其勉之。

** 示双轮照禅人

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
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
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
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著。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
一切知见𢆯言妙语杂毒。一齐吐却。次则识得本体
了无一法。不可被妄想习气影子。发生种种境界。惑
乱正念。次则要看本参话头。如六祖不思善不思恶
如何是本来面目公案。极力提撕。但有一切恶习现
前。即将本来无一语看破。切不可随他相续流转。咬
定牙关。此处定要把得住。方不被他摇夺。如此用心。
乃是惺惺时著力处。若用心著力太过。则懈怠心生。
便起昏堕。此时只须快著精彩。不可落在昏沈窠窟
中。急须持咒。仗此咒力。足敌此魔。以藏识中多劫恶
习。今被话头逼出变化无穷境界。一切魔境从妄想
生。一切昏沈从散乱生。正恰用心之时。忽一念散乱
即落昏沈。是须善知。永嘉寂寂惺惺四料拣语。最为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2b 页 X73-0492.png
切要。古人用心。但只将一句本参话头靠定。如铁壁
银山相似。若到一念不生处。亦是得力。不可作究竟
会。直到工夫任运不假思惟。一念豁然。身心如脱空。
方是工夫入手处。亦未是究竟。但能至此自然轻安
自在。便生欢喜。然此乃是本分事。未是奇特。若生奇
特想。便堕欢喜魔。便起无端狂知狂解。此关最险。此
皆老人有所试者。古云。枯木岩前错路多。行人到此
尽蹉跎。非细事也。纵使有力打过种种境界。正好修
行。正好保护。未是到家。若以此为足。便起世閒种种
五欲因缘之念。此关难过。过者百无一二。所以不到
古人田地。正是得少为足之过患也。饶你学人苦心
一生得到此地。若被此等恶习所牵。仍是堕落生死
坑中。前功尽弃。可不哀哉。如此说话。古人语中所载
不少。老人略为拈出。以末法中难得真正学道之人。
盖亦曾为浪子偏怜客耳。大段古人住山。不是养懒
图快活。单为自已生死大事。所以走向万重寒岩。作
没伎俩活计。若在此因循度日。虚丧光阴。岂不更可
悲哉。虽然。用心差别。既巳知之。其山中目前变幻境
缘。即水流风动。猿吟鸟噪。云腾雾拥。枞从在前。更为
喧杂。永嘉见道忘山之语。切须看破。老人初住五台
龙门时。万丈寒岩之下。冰雪堆里如埋死人。彻骨严
寒五内俱透。唯有微微一息。视从冰中出入。至此返
观。觅自心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此境正是助道之缘。
又大风时作。万窍怒号。日夜不休。及雪消涧流。响若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2c 页 X73-0492.png
奔雷。又如千军万马奔腾之状。如此杂乱境界。初最
难当。因思古人有言。听水声三十年不转意根。可许
入道。老人遂即发愤于独木桥上坐立。终日听水声。
始则聒聒难消。久则果尔忽然寂灭。自此一切境界
皆寂灭矣。所谓万境本閒。惟人自闹。此又是道人住
山第一著工夫也。禅人记取。毋忽。

** 示颛愚衡禅人(丙辰)

向上一路。乃出家人本分事。古人发足超方。只要究
明此事。近代以来。槩不知出家为何事。安可望为古
人乎。颛愚衡禅人。初依五台空印大师。听习经论。久
之遂尽屏去。单提一念切究本分事。万里南询。过曹
溪。谒老人请益。老人谓此事若不放下身心。苦功根
究到水穷山尽处。终无下落。纵到水穷山尽处。古人
谓之静沈死水。又谓之𢆯妙窠窟。若不回头转脑。则
面前如铁壁银山相似。祇是得力时。不是受用处。古
人用心。不是死到底。须是死中发活始得。要在回机
转位。所以道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
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学人到此。只索转
身别行一路。方不被他作障碍。禅人唯唯。作礼而别。
乃就诛茆南岳。未几老人亦曳杖而至。询禅人则为
病魔所挠。业经宝庆就医。老人闻之叹曰。禅门下衰。
真实为生死的学人。最为难得。今斯人而有斯疾。岂
龙天厌薄法门乎。丙辰春三月朔。风雨夜半。忽禅人
[曰/月]雨冲泥而至。老人相见大喜曰。此岂病夫所能耶。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3a 页 X73-0493.png
睹其眉宇津津爽气。是知其疾巳瘳八九。因再拈香
请益。老人特示之曰。子之病魔。乃子之大善知识。为
助道因缘。子知之乎。切以众生之病。病在有我。以执
我故。一切烦恼众病以之而生。病生则苦必随之。自
古及今无有一人不病是者。唯知病病之人。不为病
耳。且四大假合。聚必有散。纵使不病。何尝不病哉。若
了病不病者。则病不能病之矣。子知今日之病。不知
多生劫劫。病病至今日矣。子若不了今日病。则从此
巳去。不知病之底止也。子知生死之病。而不知要出
生死之病。大有过于生死之病也。夫何故。古人以参
禅不出阴界。堕于识情窠臼。纵有妙悟。皆成我见。以
执四大为我。病尚可医。今离四大复执有我。此病则
医王束手。最难调治。诸佛诸祖特特出世。单为治此
一种膏肓之病。费尽多少心力。求肯服药而瘥者。几
何人哉。禅人身病巳瘳。切不可被禅病侵也。云门谓
法身有两般病。其言透过法身。若法执不忘。已见犹
存。亦是病。极言认执之病也。禅人将前所蕴一切𢆯
言妙语。及参禅执守功勋。一齐唾却。只到一点恶觉
恶习不留。定不被他养成病根。直使佛祖无立脚处。
岂不见善财童子。南询百城。参五十三大善知识。各
授一种法门。到头只落个与法界等。与虚空等。何曾
有实法系著耶。又不见毗卢遮那。法身非身。而托普
贤妙行为身。普贤无行。但以众生之行为行。故曰菩
提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此从上佛祖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3b 页 X73-0493.png
出世之真榜样。老人因谓禅人四大病身。非病魔不
能治。禅病剌心。非众生不能治。从今日去。只将身如
大地等。则病魔潜踪。心与众生等。则我见不立。我见
不立。则禅病自消。以心不自心。则本不生。不生则一
法不立。苟一法不立。又有何法而作知见障碍哉。古
人云。舍情易。舍法难。禅人舍身即舍情。舍见即舍法。
情法两忘。岂不为大无碍解脱之人哉。嗟予老矣。再
晤为难。禅人勉之。

** 示李福净

零陵李生应祯。请益心性之旨。因示之曰。夫心性者
何。乃一切圣凡生灵之大本也。以体同而用异。因有
迷悟之差。故有真妄之别。所谓三界惟心。万法唯识。
以迷一心而为识。识则纯妄用事。逐境攀缘。不复知
本有真心矣。若知真本有。达妄元无。则可返妄归真。
从众生界。即可顿入佛界矣。达磨西来。单传心印。顿
悟法门。正是顿悟此心。此禅宗心性真妄之旨也。若
夫吾儒所宗。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传之心性。
则曰唯精惟一。以精一为宗极。而有人心道心之别。
此亦真妄之分也。但世教所原不出乎此。其曰道心。
则不迷不妄之性也。其曰人心。则迷性而为情。世人
但知用情而不知用性。但知波而不知波原水也。故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近则水原无波。习远
则逐波忘水。水尚不知。而况了达湿性无二乎。且如
本一水也。而以咸酸苦辣和之。则淡性亡矣。其湿性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3c 页 X73-0493.png
则本无二也。是知众味乃妄之变也。其湿性不可变
也。不可变者真。可变者妄。若达湿性无二。则众昧不
可得而有也。所谓尧舜与人同耳。同者性也。不同者
妄也。又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其可为者性也。不可为
者习也。人之所习。苟舍污下而就高明。则日远所习
而近于性。是可与为尧舜者亦此习耳。习近于性。即
禅家渐修之行也。以世儒之学。未离凡近。去圣尚远。
非渐趋无以致其极。故圣人立教。但曰习。曰致。曰克。
其入道工夫。在渐复不言顿悟。若夫禅门则远妻子
之爱。去富贵之欲。诸累巳释。切近于道。故复性工夫。
易为力。故曰顿悟。以所处地之不同。故造修有难易。
其实心性之在人。本无顿渐之差。但论习染之厚薄。
此入道要也。若究心性之精微。推其本源。禅之所本
在不生灭。儒之所本在生灭。故曰生生之谓易。此儒
释宗本之辨也。心性之说盖在于此。若宗门向上一
著。则超乎言语之外。又不殢心性为实法也。

** 示段幻然给谏请益

诸佛出世。无法可说。祖师西来。亦无实法与人。但为
众生种种颠倒执著之情。随宜击破。令舍执著。顿悟
本有而巳。以众生痴迷执著之心。坚固难破。加以历
劫无明烦恼。业障根深。难得顿悟。故费吾佛四十九
年无量方便。为设断惑證真之法。从凡至圣。设有五
十五位之阶差。非是世尊好作恁般去就。费婆心也。
以众生心病无量。故设对症之方。亦无量耳。及至究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4a 页 X73-0494.png
竟实际。直到知见尽泯。一法不立。始是到家田地。若
有纤毫知见不忘。犹在门外止宿草庵。遣之又遣至
无可遣。纵然如是。犹是法身边事。未是法身向上事。
止是教家极则处。未是宗门极则处。由是观之。修行
一事。岂是草草。便以一知半解为得哉。且如宗门自
六祖巳前。不说参究功夫。只贵当下顿悟。自南岳青
原巳下。根机不一。多在参求保养。及至五家建立。门
庭施设不同。就里宗旨元无差别。其于应机接物。如
秦镜当台。照彻肝胆。至若与人解粘去缚。直指法身
向上一路。剿绝佛法知见。不到穷源彻底。断断不肯
轻易放过。其在禅道大盛之时。天下明眼知识甚多。
学道衲子。处处参请印證。故悟者不落邪见。及宋而
元。知识虽多。学人邪见不少。不堕生灭则落空见。有
体无用。如二乘偏空。甚至拨无因果。堕落外道。豁达
断空。或悟心未彻。才见影响。便得少为足。自称菩萨。
口口谈空。心心著有。竟造生死之业。而不自觉。如是
皆未得明眼知识。勘验提撕。故致禅门凋弊。古德云。
不是无禅。只是无师。谓是故耳。大段末法。参禅得少
为足者多。纵有真正学人。肯下死手做工夫。十年五
年不变其志。亦有了悟自心一切皆空。因无明师印
證。遂落空见。或识神未破。堕在光影门头。或习气未
净。被工夫逼拶。变现种种境界。将为神通妙用。或见
诸佛菩萨现身说法。或使知他心宿命。能见未来之
事。或起种种异见。此皆习气变现。若认作奇特。便落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4b 页 X73-0494.png
魔道。可惜一往工夫。为害非细。此皆不遇明师。又不
知佛教中修心方便。故误堕耳。亦有真参实悟。明见
自心了无一法。不能开顶门正眼。便坐在净裸裸赤
洒洒纯清绝点处。此名拘守竿头。静沈死水。故云百
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
大千世界现全身。又云。有佛处。不可住。无佛处。急走
过。正是教人不可坐在无事甲里。便说无佛可成。无
众生可度。此正堕在断见。不能离此空见耳。纵然到
此。亦是法身边事。未是法身向上事。岂不闻云门道。
得到法身边。隐隐的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
直饶透过。放过即不可。此语实是修心照胆镜也。故
古德云。悟之一字。直须吐却。应知佛祖说法。一味遣
众生执情。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作圣解。即受
群邪。棱严经中。五十种阴魔。非漫语也。今时修行既
无明师指点。若不遵佛祖言教印證。将何以为凭据
耶。始因众生著有。故佛破其有见。二乘外道著空。故
佛破其空见。菩萨著空有二边。故佛说非空非有。破
二边见。及至入佛法中。又遣其佛见法见。所以遣至
无遣。正谓不见一法即如来。岂不见善财童子。参五
十三大善知识。巳入五十三位法门。入佛境界。不说
成佛之事。但云与虚空等。与法界等。与毗卢遮那等。
及见普贤菩萨。乃为说十种行愿。此便是修行学佛
之大榜样。不以悟后为无事也。今人修行。纵能悟彻
法界。若不学善财修习普贤大行。终是不免堕落空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4c 页 X73-0494.png
见外道。可不惧哉。此上葛藤。特为修行无多闻慧。错
误用心。不能入佛知见。故不免饶舌。若视为泛泛语
言。不唯有负老僧。且自误不少。

** 示玉觉禅人

蕲阳慧玉慧觉二禅人。参老人于黄梅紫云山。自云
心中生灭。念念不停。犹如野马。特求开示。云何降伏
其心。老人示之曰。学人修行。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
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断。欲实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
万缘尽情放下。放得乾乾净净。然有无始习气种子
不得乾净。必须参一话头。纸上都有。但不知下手工
夫难易诀法。必须参善知识。开示方便。是他行过的
晓得易入处。如六祖昔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
开悟。世人不知。当了𢆯妙道理会。元不是𢆯妙。因昔
有住。今闻无住。故当时放下而得开悟。有何𢆯妙。如
永明大师。昔以念佛用心。不能造入。后于韦驮前拈
阄。得念佛。参禅世人以禅当作道理讲。殊不知禅乃
是自心。经云。不生不灭是也。欲明生死大事。知戒律
尊崇。决不敢犯。先要信力肯心坚志。把𢆯言妙理世
事人情。都要放下。此参禅一著。元无有𢆯妙奇特。此
事极拙。汝肯信否。若果肯信。但把从前妄想一齐放
下。不容潜生。缓缓专提一声阿弥陀佛。著实靠定。要
观此念从何处起。如垂纶钓于深潭相似。若妄念又
生。此因无始习气太重。又要放下。切不要将心断妄
想。只把脊梁竖起。不可东想西想。直于妄念起处觑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5a 页 X73-0495.png
定。放下又放下。缓缓又提起一声佛。定观这一声佛
毕竟从何处起。至五七声则妄念不起。又下疑情。审
这念佛的毕竟是谁。世人把此当作一句说话。殊不
知此下疑情。方才是得力处。如妄念又起。即咄一声。
只问是谁。妄念当下扫踪灭迹矣。佛云。除睡常摄心。
睡时不能摄心。一醒就提起话头。如此不但坐如是。
行住茶饭动静亦如是。在稠人广众中不见有人。在
诸动中不见有动。如此渐有入处。七识到此不行。如
此日夜靠定。不计工夫。一旦八识忽然迸裂。露出本
来面目。便是了生死的时节。方不负出家之志。但参
禅之时。不要求悟。任他佛来祖来魔来。只是不动。念
念单提行将去。中閒再无疑难。如是绵绵密密。心心
无閒。日用著力做去。自有下落。

** 示明益禅人

学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见。殊不知知见立
知。即无明本。此不知本有而向外驰求。更欲增益其
明矣。苟明其明则明亦不立。何益之有。故曰。为学日
益。凡言学者。则向他家屋里求安乐窝。纵然求得。毕
竟非属已有。既非已有。则乐非真乐。乐既非真。又何
从而安之耶。向外求安。自古学人之通病。非特今也。
明益禅人请益。将谓无益而欲明之耶。有益而欲明
之耶。若言无益。无益则不必矣。若言有益。既有益矣。
又何必明之耶。试看明从何明。益从何益。若求明其
明。则失本明。若更求多益。则返成无益。凡求益者。如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5b 页 X73-0495.png
人食巳饱。而更贪其味。则伤食而病成矣。若能随食
而吐。可勿药而愈。若护病忌医。终成痞滞。凡病此者。
虽卢扁不能治。何也。以贪食不吐。一病也。养病讳疾。
二病也。病成忌医。三病也。或从而恶药。四病也。或求
速效。不信治本之方。即疑医弃药。五病也。或更从庸
医误服毒药。而至损生者。此不治之科也。学人自弃
本明。而向外驰求。增益知见。大都若此。伤哉。吾少每
读医师喻。未尝不三复圣训。窃见近世学者。初为沙
弥。即能诵此。老不知宗。竟致虚生浪死者无限。此不
明之过也。亦有求明而误以不明强自为明者。诚不
达本之咎耳。佛言。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学人苟
能息心达本。明不必外求。益不必多增。自性具足。曾
何亏欠。明益禅人。果能知此。顿将从前所求多处。一
齐吐却。如伤食人中无宿滞。则元气自复。学人刬却
知见。可称无事道人矣。试子细捡点从前满腹馊酸。
作何气味。参。参。

** 示慧棱禅人

禅人生长休邑。少贾于江湖。因厌尘俗。至匡山礼续
芳和尚薙发。老人自南岳来休夏金竹。禅人拈香请
益。因示之曰。汝巳能舍世閒恩爱。身虽出家而心未
明出家之事。昔吾佛世尊。舍金轮。弃王宫。入雪山。六
年苦行。睹明星悟道。成等正觉。为三界师。六道尊仰。
人天供养。普度众生。同出生死。此是最初第一个出
家之样子也。如此看来。岂是偷安养懒。贵图现成受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5c 页 X73-0495.png
用。便为出家者乎。定有一段本分事也。从上诸祖。持
为生死大事出家。至于操方行脚。参访知识。特为发
明心地。将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拔顿尽。超脱三界
永离苦趣。方为自利。后听龙天推出。建立三宝。是为
利他。二利具足。始是出家本分事。禅人今日出家。曾
知有此事否。曾知有生死大事否。如何是生死。即今
现前五蕴身心。集下无量劫来。种种贪瞋痴慢憎爱
习气种子。日用心心起惑。造业之心元是如来佛性。
光明种子。今被无明烦恼。盖覆日用而不自知者。是
以迷此佛性。便是生死。悟此佛性。顿断烦恼。脱离生
死。是真出家儿。如此看来。出家乃大丈夫了生死事。
非享安逸。贵图自在而巳也。不肯修行。不求明心见
性。是为虚消信施。返招来世酬偿之苦。何出家之有。
禅人。何生何缘。何幸得遇明师度脱。安居名山道场。
法侣和合。又何幸遇善知识。指引开导。若不深生庆
幸。大生惭愧。决志修行求出生死。是为自弃。如到宝
山空手而回。岂不哀哉。禅人若肯发志修行。最先要
将从前一切烦恼憎爱习气。一齐顿断。单单志求了
生死一著。单将一句阿弥陀佛。蕴在胸中。如已命根。
心心不断。念到花开见佛。便是了生死真正出家之
时节也。若不以老人之言。发起真实信心。是为避溺
投火。此生错过。岂有出头时节。汝切自思自勉。毋忽。

** 示半偈闻禅人

禅人少习举子业。有出世志。四十弃妻子。礼紫柏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6a 页 X73-0496.png
老人之弟子果清湛公。祝发于归宗。归宗乃昔诸
尊宿建法幢之禅窟。有如来舍利在焉。是知禅人
出家之缘胜。所居之地胜。第未发胜心耳。归宗久
废。紫柏大师过其地。惨然悲酸。见枯松半折斤斧。
大师悯而咒土壅之。冀其重荣。以卜道场之再建。
不数年皮骨皆完。于是湛公毅然重兴。遐迩闻之。
莫不仰异景从。居士邢来慈。矢心唱导。又数年感
 今上赐御藏以光名山。由是殿阁遂成。而坚音
长老。募造毗卢大像以奠安之。自此三宝巳具其
二。独僧宝未集。不足以扬法道耳。禅人出家之八
年。老人自南岳来游。礼舍利于金轮峰顶。睹其山
川秀拔。询恢复之艰难。殿阁虽成。禅居未就。犹然
荒寂中也。来慈固苦心护法。其力行乃吾徒事。若
僧徒不勇往为之。则负建立之意。恐紫柏寂光有
灵。定不瞑目也。因是致恳劝发大众。而坚音与禅
人为之纲领。禅人闻说。顿发胜心。普化大檀。庄严
佛土。即荷锡出山。滨行请益。老人欲坚其愿力。乃
欢喜而示之曰。

汝虽出家。然犹未闻出世之行。昔吾释迦本师。舍金
轮王位。匿影雪山。六年苦行。以成正觉为人天师。其
实久远劫来。广修福慧。故曰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
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为众生处。至若施头目脑
髓。如弃涕唾。非一劫二劫。乃至无量劫来。世世生生
如此苦行。方才博得相好身土。微妙庄严。即今末法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6b 页 X73-0496.png
弟子一钵盂饭。皆是如来身命骨血换来。留与儿孙
受用。由是观之。吾徒出家。衣食现成安居受用。岂易
消受哉。苟不思报佛恩。体佛心。行佛行。理佛家事。则
名虽出家。实资三途之苦具耳。所谓体佛心者。大慈
悲心是。行佛行者。忍辱心是。佛家事者。广行六度。成
就二严。建立三宝。宏扬法化是。若不如此。非佛弟子。
是为贼人。盗佛袈裟自滋苦本。如此出家有何利益。
所言福慧二严者。以志悟般若种子。了达自心。妙契
佛心。此名为慧。广修檀度庄严。成就众生。此名为福。
故曰。福慧两足。称二足尊。故今劝禅人第一要志求
般若。了悟自心。以出生死之苦海。次要广行众行。普
化十方庄严佛土。以成净土之净业。除此二行。无可
修者。然佛言教化众生。即是庄严佛土。以大地众生
没溺贪欲苦海。毕造生死苦业。长劫沈沦。无由自出。
故感三界三途之苦具。所赖三宝为福田。以种般若
之种子。以为他世自受用之因缘。然须必假僧宝以
开导。故吾徒佛子。能化一人发胜心。破悭贪。则一人
净自心。严一人之佛土。化多人则严多人之佛土。苟
能化大地。使人人发心。则圆成人人之佛土。是则转
秽土成净土。变苦具为乐具。岂不为最上殊胜之妙
行哉。禅人行矣。执老人片言以往。便是豪杰之士。顿
发广大之心。如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亦如
八岁龙女献珠之顷。即證菩提。自有能破悭囊。扣挥
粪土。成汝愿力者。禅人勉旃。万无怠惰。
示观智云禅人¶ 第 496c 页 X73-0496.png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