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示性淳禅人¶
示性淳禅人¶ 第 476a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法语

** 示性淳禅人

若论此事。如青天白日。十字街头。长安路上。往往来
来。谁不睹面相呈。何曾瞒昧丝毫。又如杲日丽天。山
河大地。草木昆虫。鳞甲羽毛。飞潜动植。谁不通同受
用。至若生盲。虽从来不见。亦未尝不蒙利益也。何独
示性淳禅人¶ 第 476b 页 X73-0476.png
于汝分上有所欠缺隐昧。又劳汝费草鞋钱登山涉
水。远远迢迢寻师觅友。偏向深山穷谷中求之。而后
得耶。汝但自已不解。向脚跟下一步剿绝命根。被他
无量劫来。种种戏论习气所弄。恰似白日被鬼迷之
相。两眼睁睁。开口向人胡言乱语。竟不知从何处发
来。亦不知谁之所使。终日竟夜。淹淹缠缠。随波逐浪。
波波劫劫。更不知所作何事。亦不知自已本来是甚
么人。及至忽然梦省。亦自大生惭愧。甚至扼腕顿足
切齿椎心。恨不能㘞地跳向佛祖顶𩕳上行。及乎遇
境逢缘。眨眼之閒。不觉堕入黑山鬼窟去也。此乃天
下有志学道之人通病。岂独禅人为然。然其病根。直
在不了自心。但为习气所弄耳。老人生平有志此一
大事。恨般若缘浅。习气偏厚。又无如古之真正明眼
知识垆鞴。且自发志出家。操方学道以来。以至入山
冰雪寒岩。一至万死一生之地。于中种种伎俩知解。
向者里一毫用不著。唯独于冷地纳被蒙头时。忽然
觑得父母未生前一点消息。便回视昔之种种颠倒。
皆梦中事耳。且复自恨为他业缘牵引。堕入种种幻
化境界。至滨万死而获一生。所赖冻饿中博得一点
孤光。处处受用。种种逆顺境界。以此为垆冶钳锤。煅
炼习气。粗重缘影尘垢耳。即今生死关头未知何如。
禅道佛法。未必能会。至若的信自心。不向他求一著。
以此为消磨岁月之具。其他复何容启齿哉。禅人今
且行矣。即求老人法语。一似含元殿里觅长安。若向
示性淳禅人¶ 第 476c 页 X73-0476.png
自已脚根未动步一著解。提得起。放得下。乃至日用
见色闻声。未开眼时。未入耳时。早能耳亲眼辨。决不
向生死窠中。习气队里。头出头没。此所谓不涉途程。
一步早巳超过。则佛祖亦无挨身处。阎老子岂柰伊
何。如此。方不负雪浪开导之恩。亦不负自已百劫千
生带来者一点种子。不被三毒习气熏蒸烂。亦不负
老人今日向戈戟场中为汝出气。其或未然。纵使学
得三藏十二部更有何益。如昔为人纵能穿衣吃饭。
更唤作甚么人。即老人今日之语。大以木人穿[革*(华-(十*〡*十)+(人*〡*人))]。石
女戴帽耳。古人云。初秋行脚。汝等诸人。只须向万里
无寸草处去。且道如何是寸草处。参参参。

** 示妙湛座主

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
开示此事而巳。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
别有生死。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是知
古人参求。只在生死路头讨端的求究竟。非离此外。
别于纸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当作奇特事也。所以
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为一切
圣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全悟此心则为至圣大乘。
少悟即为二乘。不悟即为凡夫。若悟而不存。證而无
得。即为超圣凡出生死之向上一路矣。近代学人去
圣逾远。不见古人真实行履。向日用现前境界。生死
岸头一一透过。即此日用。不离一法。不住一法。处处
不轻放过。便是真切工夫。即此目前一切声色逆顺。
示性淳禅人¶ 第 477a 页 X73-0477.png
爱憎境界。一一透得过处。便是真实悟门。即此悟处
头头法法。便是真实佛法。非是听座主撞钟击鼓。登
华座。开大口。学野干鸣。侧耳低头。闭目披衣时。方为
佛法也。所以善财童子。南历百城。参礼佛刹微尘数
诸善知识。故得开悟。尘尘刹刹诸解脱法门。然法门
固无论。即善知识。安得有刹尘之多多耶。殊不知刹
刹尘尘者。乃吾人日用妄想念虑情尘也。苟能于日
用起心动念处。情根固结处。爱憎交错难解处。贪瞋
痴慢种种习气难消磨处。就于根本痛处劄锥。一一
勘破。一一透过。如此便是真实知识。当下即登无碍
自在大解脱无上法门。舍此外更有何知识可参。更
有甚奇特法门可入耶。

** 示灵洲镜上人

余昔游海门。登妙高峰。入无际三昧。入棱伽室。睹东
坡老人。代张方平手书棱伽经。与佛印禅师留作金
山常住。是时举身毛孔。熙怡悦豫。如春生百草。不自
知其所以然也。及后览教乘印證。乃知为习气横发
于中。熏然不自觉耳。自尔行脚云水閒。此海阔天空
虚明昭旷之境。时时如大圆镜。悬于眉睫閒也。顷为
幻业所弄。直走瘴乡。舟行过曹溪口。下浈阳峡。经小
金山。而抵羊城。未暇登眺。戊戌秋日。始得览其胜。与
镜心上人。过东坡堂。读悟前身诗。又爽然自失。恍然
若睹旧游。是知天地一幻具。万法一幻丛。出没一幻
迹。死生一幻场。江山一幻境。鳞甲羽毛一幻物。圣凡
示性淳禅人¶ 第 477b 页 X73-0477.png
一幻众。尔我一幻遇耳。上人降心白法。日诵金刚经
以为定课。旧染顿袪。心光渐朗。盖肯于刮垢磨光。非
汎汎波流业海者比也。顷持卷索法语。为进修之资。
老人猛思昔游海门故事。今此地见东坡如前身。因
叹人生生死幻化去来梦事。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则
三际十方。当下平等。天宫净土。一道齐平。心佛众生。
了无差别。镬汤垆炭。实际清凉。草树庭莎。风帆沙鸟。
烟云变状。日月升沈。举目对扬。无非普现色身三昧
也。吾学道人。所贵金刚正眼。烁破无明痴暗。焕发本
有智慧光明。拈向现前日用。欬唾掉臂。扬眉瞬目之
际。拈匙举箸之閒。顿显自性无垢法身。是称为得解
脱人。即如空生悟般若时。涕泪悲泣对佛。自谓实无
有得名阿罗汉也。一切世閒。所有诸法。岂有过此般
若者哉。然般若非他。即吾人心镜之光耳。永嘉云。比
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方剖析。上人号曰镜心。是
以心为镜耶。是以镜照心耶。若以心为镜。则老卢道。
明镜亦非台。非台则无镜可寄。若以镜照心。心本无
相。又何从而照之耶。如此非心则非镜。非镜则非心。
心镜两非。名从何立。如此则上人名是假名。名假则
真亦非真。是则所读之般若。又岂有文言字句。寄于
齿颊之端耶。上人苟能悟此法门。则江光水色。鸟语
潮音。皆演般若实相。晨钟暮鼓。送往迎来。皆空生晏
坐石室见法身时也。如此则东坡之所书棱伽。佛印
之杀青灾木。与老人今日荷三生之缘。重过此山。上
示性淳禅人¶ 第 477c 页 X73-0477.png
人偶拈此卷以请益。莫道又是前身梦语也。经云。一
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
人苟能不昧本因。当习气横发。试取此卷读之。不觉
妄想颠倒情尘。自然冰消瓦解矣。

** 示欧生伯羽

尝谓一切圣凡靡。不皆以志愿成就世出世业。是知
吾人有志于性命者。志出生死。有志于功名富贵者。
志入生死也。吾师有言。广大智海。变而为生死业海。
宝明妙性昧。而为贪瞋痴慢生死之业性。由是观之。
吾人之性。真妄之源既巳不二。苟知由贪瞋痴而入
生死。即可用贪瞋痴而出生死矣。谚语有之。恨小非
君子。无毒不丈夫。余居常每念勾践因会稽之耻。志
复吴仇。乃卧薪尝胆二十馀年。衣不重䌽。食不重味。
竟灭吴以霸。吾学道人。视历劫生死。幽囚困辱于三
界牢狱。岂直会稽之耻。贪瞋痴慢。夺吾妙性之光。破
我涅槃之宅。岂直吴仇。吾人怡然如饴。而与之嬉戏
游宴于其閒。略无惭耻奋恨之心。可谓大不知本矣。
其自视也。可称大丈夫哉。伯羽有志于此。当为切齿。

** 示冯生文孺(庚子)

学道人第一要发决定长远之志。乃至尽此形寿。以
极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万生。以至劫劫生生直
是一定以悟为期。若不悟此心决定不休。纵然堕落
地狱三途。或经炉胎马腹。誓愿不舍此决定成佛之
志。亦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之信心。譬如有人发心。有
示性淳禅人¶ 第 478a 页 X73-0478.png
万里之行。决定以所至之处为的。从今日出门发足
一步。直至入彼所至之门。亲彼所求之人。以至升堂
入室。与之交欢浃洽。以极忘形而后巳。如此方称有
决定志也。苟无此判然决定之志。只说出门要去。回
顾目前。种种所爱放不下。或因循延挨。口去心不去。
或者幸有亲朋大力之人。促发出门。及乎上了路头。
悠悠荡荡。或遇歌管队里。富贵场中。贪恋耳目近玩。
忘却未出门的念头。邈然不知所向往。或中道缘差。
撞遇恶友恶缘。弄得囊空资竭。加之疾病缠绵。进退
回惶。生无量苦。或身体疲顿。久沐风霜不柰劳苦。便
生退还之念。或将近及门。遇见一机一境一事之差。
或讹言误听以为实。使其将见而不及见其人。临门
而不得入其室。如此者举皆枉费辛勤。终无实到究
竟之地盖缘初发心时。无决定志耳。苟如此欲作世
閒小小功名事业。亦不能成。何况无上佛道。了死生。
證菩提乎。故曰。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岂可
取近效。求速就哉。虽然如是。有决定之志。更须要真
实之见。若知见不真。志其所不当志行其所不当行。
亦更枉用工矣。吾人求道既有此志。须要的信自心。
当体是佛。本来清净无物。本来光明广大。如此所以
日用现前不得受用者。只为彼此幻妄。四大拘蔽。介
尔妄想浮心遮障。难得透彻。过此生死关捩子。不啻
若干生万劫之远也。吾人既知此心。谛信不疑。今日
发心。定要以悟为期。即从今日发心做工夫。便是出
示性淳禅人¶ 第 478b 页 X73-0478.png
门第一步。今日亲承善知识开导。便是促发之者。至
其促发上路。途中种种境界。种种辛勤。种种迟回。留
连不留连。退惰不退惰。皆在学人自已脚跟底本分
上忖量。皆非善知识所可与也。冯生文孺。有志于此。
剔起眉毛。且看脚跟下最初出门一步。

** 示曾生六符(壬寅)

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去无踪迹。以其
至虚而应万有也。故老子有言。不出户知天下。岂妄
想思虑机变智巧揣摩所能及哉。所谓廓然大公。圣
人之心也。古今智巧机变之士。自谓思无不致。智不
可及。故饰智自愚。是心光未透。本体未明。堕于无明
妄想网中。而将以为智大。若持萤火而与赫日争光
也。曾生志道。当以此自勉。

** 示赞侍者

侍者真赞。写余小像。焚香作礼。请说法语。老人蓦拈
拄杖趁之曰。尔朝夕执侍。尚不自知生尊重想。又何
以纸墨画像为师范乎。每亲闻法教。如春风度耳。又
何以纸上陈言为准则乎。尔自发心出家。求出离相。
而不决志修远离行。果真出家。实为生死乎。尔自心
痴迷。向外驰求。不知顿歇狂心。为成佛秘要。区区执
幻妄为真实。迷头认影。了无出期。即老人坐向汝胸
中。尔亦作热病想耳。佛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胜净
明心。本非外得。果能如此。可称坐参。不劳遍礼知识。
自入无量法门也。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又何以包裹
示性淳禅人¶ 第 478c 页 X73-0478.png
老人为。尔自思惟。二六时中。除却穿衣吃饭。迎宾待
客。折旋俯仰。咳唾掉臂。杂谈戏论处。如何是自已本
来面目。者里参透。许汝觑见老人一茎眉其或未然。
对面千里。

** 示明哲禅人

余被放之四年。已亥夏。讲棱伽新疏于五羊之青门
旅泊庵。禅人不远数千里。参余于瘴乡。余视其谨悫。
命典斋食。且将令知三德而调六和。摄一心而修万
行也。禅人唯命是听。勤力半载馀矣。适饮瘴烟浸染
成疾。自视四大不支。难堪众务。乃乞度岭北。寻乐地
以休养辞行。老人因而勉之曰。尔岂以苦乐为异地。
死生有彼此哉。殊不知四大为假借。苦乐为幻场。死
生为夜旦。亦不知心乃众恶之源。身为众苦之本也。
原自迷心为识。执妄为身。颠倒死生。出没苦道。曾不
知几千万劫。譬如梦驰险道。怖畏张惶。求脱而不能。
欲离而不得。忧愁悲楚。望救无门。疲顿精神。暂息无
术。自谓终堕沈沦。尔乃甘心汩没矣。又安知极力而
呼。猛然勃跳。而大觉之。则向之悲楚辛酸。皆成笑具。
以今既觉。与向之求脱。何异天壤哉。即尔而观。今之
病苦呻吟。作去就求脱之想。正若梦中事耳。不能自
呼而觉。余为大呼而汝犹不知。是薾然长夜。终无惺
眼之时矣。柰何以幻妄而甘苦辛。认梦想而为真宅。
今既遇呼而不觉。舍此而谁又呼之耶。嗟嗟。蒙冥颠
倒长夜。欲求睹慧日之光。如今日之缘者。难之难矣。
示性淳禅人¶ 第 479a 页 X73-0479.png
尔试思之。忽然猛省。回头转脑。生死情关。顿然迸裂。
便是破梦宅出险道之时也。

** 示舒中安禅人住山

舒中禅人。将诛茆南岳。请益山居法要。老人因示之
曰。夫道不在山。而居山必先见道。见山忘道。山即障
根见道忘山。触目随缘。无非是道。此古德名言。永嘉
之谛训也。子今志欲居山。是见道而后居耶。是居之
而后见道耶。若见道而后居。居则有住。住则道非真
道。若欲居山而后见道。道本无住。住则道不在山也。
子将以何为道。而又何所居也。子徒以山为山。殊不
知日用现前。身心境界皆山也。教云。生老病死四山
所逼。又云五蕴山。又云人我山。又云涅槃山。然涅槃
心也。人我境也。五蕴身心。乃生老病死之窟穴也。梵
语涅槃。此云寂灭。幻妄身心境界。总属动乱。原其本
致。则真妄不二。动静皆如。但以迷悟之分。故有圣凡
之别。迷之则涅槃而成生死。悟之则生死而證涅槃。
是知五蕴人我之山。元是涅槃安宅也。斯则一切圣
凡出生入死。未尝不居此山。而子之寝处长夜于此
久矣。夫何今欲居之耶。若以欣厌取舍。为入道之资。
是犹避溺而投火也。故曰。我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
外皆充塞。又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入道之要。唯在
歇狂心。泯见闻。绝知解。忘能所。息是非。寂灭此心。政
不在逃形山谷。饱食横眠。恣懒怠。长我慢。为道妙也。
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其能抖擞客尘烦恼耳。但净
示性淳禅人¶ 第 479b 页 X73-0479.png
其心。是诸佛道。子其勉之。

** 示极禅人(辛丑)

佛祖出世。伹以本法示人。元无剩法。亦无实法。盖欲
令人人自知本有而巳。即三藏十二部历代祖师所
指。无非欲人顿识本有。元不令向外驰求。以世人不
知本分具足。将谓别有。乃于一切言教中求。公案上
去参。纸墨文字上觅。以至种种伎俩。思惟计较。当作
学佛法。把作参禅了生死。又作种种尘劳事业。当作
出世功行。今日正眼看来。都没交涉。何也。皆是以思
惟妄想造作。如梦中事耳。以未离心识故。古人云。损
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然无量劫来生死根
株。栽向识情窠窟。且又滋之以爱水。培之以欲泥。熏
之以无明之火。增长诸苦之芽。即有佛法知见。皆堕
外道戏论。伹增苦本。非出苦之要也。末法弟子。去圣
时遥。不蒙明眼真正知识开示。往往自恃聪明。大生
邪慢。不伹以佛法知见凌人傲物。当作超佛越祖之
秘。且复以世谛文言。外道经书。恶见议论。以口舌辩
利驰骋机警。当作拨天关的手段。将谓阎老子定管
束不得。亦不复知有世出世閒因果事。此盖由不识
自心。不知本法。于已躬脚跟下一步。了不干涉。徒恃
痴狂。增长梦中颠倒耳。禅人自出头来。便解恁么亲
师择友。恁么苦行。种种因缘。而求佛道。是知本有而
后发心耶。是不知本有。因发心后。由师友指示而求
之耶。若知有而后发心。则不是恁么行脚。若从师友
示性淳禅人¶ 第 479c 页 X73-0479.png
指教而后知。则又不必如此。依然痴狂外边走也。即
今掩关书经的事。又作么生。且杂华乃入法界之经
也。且道以何为法界。又作么生入。若能提起生铁心
肠。睁开金刚眼睛。一脚踢翻生死牢笼。如脱锁狮子
自在游行。看他善财初发心时。乍见文殊。打破此关
捩子。便解摇摇摆摆。南历一百一十馀城。参见刹尘
知识。然后毗卢老子。亦不柰见。便得与法界等。与虚
空等。与毗卢等。与普贤行愿等。若使渠最初不遇恁
般人说破恁般事。将恐至今埋在一微尘中。牢牢紧
闭。犹如大铁围山。又不止禅人今日之死关也。安能
一生成办历劫因果。了却从前冤债哉。禅人不信老
夫之言。试向一毛端头。拈起放下。横来竖去。时亲切
著眼觑看。若果一眼觑透。方信老夫不欺汝。亦信毗
卢老子不欺汝。历代祖师亦不欺汝。即汝自信本心。
亦不自欺也。其或未然。试听末后句看。

** 示宗远禅人住山

余窜海外之五年。庚子春。宗远绍禅人。同庆堂福自
南岳来。时悟心融佛岭乾二子。皆在伴。老人以食息
相与。结夏垒壁将半。复移居东华。解制后各。辞去。宗
远稽首。乞一语为住山法要。老人挥汗以示之曰。夫
入深山。住兰若。此从上佛祖第一入道因缘也。惟我
本师释迦老子。弃舍金轮。辞亲割爱。走入雪山。万丈
寒岩。埋身千尺。以至鹊巢其顶。芦穿其膝。犹不知六
年冻饿。皮骨支持。苦空寂寞之状。又何如也。一旦睹
示性淳禅人¶ 第 480a 页 X73-0480.png
明星而悟道。朗长夜而独明。便见天龙拱卫。神鬼钦
崇。为天人师。作世閒眼。至今光照四天。道流百亿。闻
名者喜。见相者归。王臣敬仰。有识倾心。梵宇琳宫。庄
严殊丽。无分遐迩。百代如生。如此泽流而无穷。功垂
而不朽者。皆从雪山六年冻饿中博来。只今后辈儿
孙。四事受用不尽。此乃开天辟地一个住山样子也。
自斯巳降。法道东垂。若远公之莲社。僧远之胡床。五
祖之破头。老卢之猎队。西江之隐山。石霜之枯木。凡
载传灯列名僧史者。未有一人不向深山穷谷苦空
寂寞中出。呜呼。世衰道微。人心不古。凡托迹空门。寄
形袈裟者。靡不假我偷安。罔然不知出家竟为何事。
将谓四事供养。应当受用。更不思生死大事。为出家
儿第一要务也。古人出家专为生死一著。参师访友。
发明已事。然后向深山穷谷。草衣木食。支折脚铛。煮
脱粟饭。尽将从前业识影子。埽除荡净。不留一丝。单
单的的提持向上一路。身如枯木。心似寒灰。直至大
彻而后巳。如此方称佛之真子。方能报佛深恩。禅人
今发大勇猛心。以住山为志。只须放下诸缘。心如墙
壁。单提一念。直欲上齐古人。必以发明生死大事为
期。不明不巳。切不可效时辈作偷安计。为养懒资也。
行矣。为我前驱。诛茅岳麓。待老人酬偿债毕。以送馀
年也。其念之哉。

** 示念松通禅人

昔中峰禅师居天目。久参高峰。大事未明。乃立悬崖。
示性淳禅人¶ 第 480b 页 X73-0480.png
抚孤松。七日遂大彻。即今崖松独峙。而追迹中峰者。
几希。通禅人往于松下。诛茅结屋。居之三年。日诵华
严为业。其精苦固有之。其期则过中峰远之远矣。若
夫发明个事。则犹未也。达观禅师字之曰。念松。欲其
不忘本耳。今禅人远问余于瘴乡。且别余去。将东游
过支提。北入五台。寻文殊。万眷属中得一侣。傍金刚
窟。诵华严满百部。以毕馀生。临行乞一语为法要。余
乃掀髯而笑曰。子作此见解。是犹涉海而求河浴也。
以狭陋之习。而入广大法界。此其难矣。古德云。尽大
地是一卷经。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以如是眼。读如
是经。尽未来际。曾无閒歇。又何去来之相。彼此之见
哉。华严以平等法界为宗。以无障碍为门。苟能悟此
宗。入此门。无一物不播遮那之体。无一声不阐圆妙
之音。无一时不修普贤之行。无一人不是刹尘知识。
是则光网三昧。举目昭然。普眼真经。随念具足。举足
下步。不离寂灭之场。居尘出尘。顿到般若之岸。子将
何处觅五台。以何法为大经乎。故曰。我欲逃之逃不
得。大方之外皆充塞。子如当念了却。又何必登山涉
水。寻伴侣。诵文言。以了馀生乎。若了生本无生。则住
无所住。能悟无住之旨。自不作去来动静生灭之想。
六祖大师。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打落从前百千
万劫颠倒知见。子当于此。剔起眉毛高著眼看。切不
得错落出门一步。全身入却荒草也。

** 示佛岭乾首座剌血书华严经
示性淳禅人¶ 第 480c 页 X73-0480.png

余昔居东海那罗延窟。禅人自五台来谒。及余度岭
之五羊。复从匡山来。慰余于瘴乡。余乍见如隔世亲。
因观人閒梦幻如此。乃于诸来弟子辈。结夏垒壁閒。
及解制日。乾作礼白云。某将归东林。寻远公之芳躅。
效莲社之清修。且愿剌血手书华严大经。以为庄严
佛土之净业。愿乞一言开示。余曰。佛子谛听。尔以何
为大经。以何为净业。尔以书写纸墨为经乎。语言文
字为经乎。以运动折旋为净业乎。以点画分布为净
业乎。若以书写纸墨为经。则市肆案牍无非大经。若
以语言文字为经。则谈呼戏笑世俗文字无非妙理。
斯则本无欠缺。又何庸书。若以运动折旋为净业。则
日用寻常咳唾掉臂。无非观音入理之圆通。若以点
画分布为净业。则迎宾待客。举箸拈匙。无非普贤之
妙行。如是则本自具足。又何别求。舍此而言法行。是
犹知二五而不知十也。虽然尽十方是常寂光。元无
明昧。极法界是清净土。本没精粗。森罗万象。皆海印
之灵文鳞甲羽毛。尽法身之真体。猿吟鸟噪。皆谈不
二之圆音。雨施云行。尽显神通之妙用。如是则无背
向。无去来。无取舍。无始终。三际为之不迁。十世圆成
一念。此法界无尽藏也。尔欲于无尽藏中。徒以区区
生灭心行。指色相庄严为法行。求净土之真因者。是
以牛粪为栴檀。鱼目为意珠也。况一字法门。海墨书
而不尽。尔欲以有限之四大。涓滴之身血。刹那之光
阴。而欲写无尽之真经。作难思之佛事。是犹点染虚
示性淳禅人¶ 第 481a 页 X73-0481.png
空。扪摸电影也。尔其参之。如其未然。试向五老峰头。
谛观山色湖光。听鸟语溪声。与毗卢老子坐普光明
殿。与十方无尽身云。刹尘海会。说法界普照修多罗
时。有何差别。参参。

** 示怀愚修禅人

学人图修。自吴中一钵。走瘴乡。侍余二载馀。余于戈
戟场中而作佛事。修精持一念。作务为众先。昼夜无
倦。始终如一日。余时时冷眼觑之。颇有衲子气息。念
末法向袈裟下提持此事者。难得其人。心甚爱之。顷
辞余欲参诸方知识。临行乃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病在甚么处。老人曰。病在没有处。因说此偈以助行
脚。四大本空空是病。五蕴非有有成非。两头坐断无
消息。始信家山到处归。

** 示西樵居士(吉水人)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此语古德。
每每拈示学者。多落思惟窠臼。独中峰各注一不字。
此金刚圈也。

** 示陈生资甫(吉水人)

孔子曰。知几其神乎。说者谓几者动之微。学者当于
未动时著眼。方乃得力。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正好于六祖不思善。不思
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同。参。

文者心之章也。学者不达心体。强以陈言逗凑。是可
示性淳禅人¶ 第 481b 页 X73-0481.png
为文乎。须向自已胸中流出。方始盖天盖地。

孟轲云。食色性也。此言似千七百则注脚。殊非章句
家可知。

古人云。工夫在日用处。此死句也。今日坐在此语窠
臼中。纵是有志之士。亦皆卖弄识神影子。非言者之
过。执言之过耳。

宗镜云。声处全闻。见外无法。此语非透出毗卢顶𩕳
上行者。定不知话头落处。

儒生有志于道者。独向禅中求做工夫。却不知念兹
在兹。便是上乘初地。

夜气清明。摄心端坐。返观内照寂然不昧处。自见本
来面目。毋自欺也。孔子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足知天下不欺者鲜矣。

飘风骤雨。飒然而至。试观风从何来。雨从何至。此观
识得分明。万物在已。

譬如嘉苗望其秀实。贼蟊不除。难其成矣。不独世閒。
丛林学道亦然。

** 示离际肇禅人

若论此事。本无向上向下。才涉思惟。便成剩法。何况
以有所得心。入离言之实际乎。禅人果能决定以生
死为大事。试将从前厌俗心念。乃至出家巳来。所有
一切闻见知识。及发参求本分事上日用工夫。著衣
吃饭。折旋俯仰。动静閒忙。凡所经历目前种种境界。
微细推求。毕竟以何为向上事。再将推求的心。谛实
示性淳禅人¶ 第 481c 页 X73-0481.png
观察。毕竟落在甚么处。凡有落处。便成窠臼。即是生
死窟穴。皆妄想边事。非实际也。经云。纵灭一切见闻
觉知。内守幽閒。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古人目为黑山
鬼窟。正是参禅大忌讳处。何况以生灭心。粗浮想像。
入究竟际。远之远矣。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若将
不举心不动念。当作玄妙。又落玄妙窠臼。有僧问赵
州。如何是玄中玄。州云。汝玄来多少时。僧云。玄之久
矣。州云。若不是老僧。几乎玄杀。你看古人一语。如金
刚王宝剑。断尽凡圣知见。如是观之。此事岂唇吻能
道。纸墨文字可能形容。只在学人日用举心动念处。
谛实观察。但有丝毫情见。乃至玄妙见解粘滞处。便
是妄想影子。都落生死边际。非离际也。离际之际。名
为实际。实际无际。无际则不落圣凡边际。圣凡不落。
生死情亡。古人所谓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断则无事
矣。方名无事道人。事既无。又向甚么处求玄求妙。所
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到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
似哑子吃黄柏。难以吐露向人。禅人伹办一片生铁
心肠。如此一直行将去。不必将心待悟。亦不必计其
岁月日时。只须将前后无量劫数。直下拈在目前。任
他生死去来起灭。即此现前一念决定。不为他浮光
幻影迁移。纵是刀山火聚。净土天宫。亦任他头出头
没。此一念孤光。毕竟不被他摇夺。如此可称大力量
人。方才是真正出家儿。不被生死笼罩。不被圣凡埋
没。不被三际迁讹。如此始得名实相应。乃是真实离
示性淳禅人¶ 第 482a 页 X73-0482.png
际也。禅人持此语。请正诸方明眼知识。切不可作禅
道佛法会。

** 示怀愚修堂主

古德云。尽十方世界。通是衲僧一只眼。虚空万象鳞
介羽毛洪纤巨细。通是大毗卢藏一卷经。以如是眼
读如是经。尽未来际。不休不息。此普贤大士一毛孔
中。最微最细少分佛事。一毛如此。况一一毛孔乎。正
报毛孔如此。况依报世界微尘乎。一尘如此。况尘尘
乎。且尘含巨刹。况尘尘之刹。刹刹之尘乎。以此深观
则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
于当念。此普贤之真经。能见此经。则为文殊之智眼。
即以此眼。观尘中之众生。一一众生尽说此经。使之
一一听者。当下了知一切圣凡。本来无二无别。吾人
即具此眼。转此经。度此众生。虽云使尽大悲。行尽大
愿。经刹尘劫。了无疲厌。纵然如是。亦非衲僧本分事。
何以故。以净法界中。本无动摇去来。凡圣诸影像故。
此殊胜影像尚无。况诸妄想知见。佛法禅道。种种取
舍诸颠倒相。虚妄影耶。是知从上佛祖示人。只教歇
却狂心。不从他觅。所谓但自怀中解垢衣。何劳向外
誇精进。又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作圣解。即堕群
邪。以上神通妙用。皆本分事无奇特故。即此一味平
常。何用别求佛法。

** 示了际禅人(丙午)

予中兴曹溪。重修宝林禅堂。以接纳四来。时量禅人
示性淳禅人¶ 第 482b 页 X73-0482.png
发愿行乞以供大众。当结制初。禅人拈香请益。予因
示之曰。诸佛利生妙行。原非一种。菩萨成佛妙门。本
非一路。昔维摩大士。以一钵饭而为佛事。三万二千
有量之众。食其食者皆入律行。且道至今钵盂仍旧。
香饭如常。食之者律行何居。持米者神通何在。若于
此透得。正所谓于食等者于法亦等。若透不得。更须
参访知识。决择疑情。直至不疑之地。始与本地少分
相应。其或未然。未免随波逐浪。所以僧参赵州。乃云
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也。
州云。洗钵盂去。其僧有省。禅人若于赵州说处。者僧
省处会得。便与维摩方丈中诸上善人。把臂共行去
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