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语¶ 第 468a 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校
* 法语
** 答郑昆岩中丞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
毫发。争柰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
法语¶ 第 468b 页 X73-046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68.png)
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
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元无
实法与人。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
影子。于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
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
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
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
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
尔如此。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
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
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
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
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
非虚语也。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
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
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
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𢆯言妙语蕴在胸中。当
作实法。把作自已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著。此
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去知
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乾乾净净。寸
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
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
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于妄念
法语¶ 第 468c 页 X73-046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68.png)
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
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
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
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
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
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
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
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修行最初
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
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
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
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
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
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
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
以为实。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将从
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著。只是将自
已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
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
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
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
是虚浮幻化不实的。如此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
勘他个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昧。如
法语¶ 第 469a 页 X73-046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69.png)
来逗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巳。譬如
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巳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
话头。都是不得巳。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
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
般。终是要抛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
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
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𢆯妙。者些
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至若工夫
做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
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
无可柰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
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
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
可当作实事。伹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
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挨追将去。我者里元无
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
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
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若一念
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𦦨波
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
力处。不为𢆯妙。及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
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至若藏识
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
法语¶ 第 469b 页 X73-046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69.png)
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
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
微尘。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
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师门
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
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
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
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
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證悟者。
从自已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
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
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
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
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此之證悟。亦有
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
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
者深。其馀渐修。所證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
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
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
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
认作本来人。于此一关最要透过。所言顿悟渐修者。
乃先悟巳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
法语¶ 第 469c 页 X73-046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69.png)
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
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
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
第一不得贪求𢆯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
落。一味平常。更无𢆯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
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更无𢆯妙。工
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
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著其心。
将谓𢆯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
亦名见剌。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
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
种狂见。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
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
行人。伹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
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
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
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
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
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
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
法语¶ 第 470a 页 X73-047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0.png)
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
红垆。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
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
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
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
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
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
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
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
较计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
破。则决定直入。无复显虑。大槩工夫做到做不得。正
是得力处。更加精釆。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
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
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
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
中最险。
其次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
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
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馀。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
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
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
法语¶ 第 470b 页 X73-047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0.png)
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
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
弄久则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
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滚。费
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
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
堕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
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性实法耳。者里切须透
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
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
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
参话头。著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
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
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
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鞲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
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
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巳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
竟。亦非实法。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岐径。
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
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
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
也须从者里透过始得。
法语¶ 第 470c 页 X73-047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0.png)
** 示无生禄禅人(乙未夏日在圜中说)
古人最初发心。真正为生死大事。决志出离。故割爱
辞亲。参师访友。历尽艰辛。心心念念。只为已躬下事
未明。忧悲痛切。如丧考妣。若一见知识。如婴儿得母。
傥得一言半句。开导心地。如病得药。若一念相当。胸
中了悟。如贫得宝。拌身舍命。陆沈贱役。未尝惮劳若
二祖之安心断臂。六祖之坠腰负石。百丈之执劳。杨
岐之供众。凡名载传灯光照千古者。无不从刻苦中
来。乃至过去诸佛。求无上菩提。舍身命如微尘数。无
一类而不受身。无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
上人閒。无量供养。乃至末法儿孙。犹受用白毫光中
一分功德不尽。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者哉。痛念
末法。去圣时遥。法门典刑。巳至扫地。吾辈出家儿。不
知竟为何事。生来祇知惧饥寒图饱煖。一入空门。因
循俗习。游谈终日。捧腹纵情。徒骋六根。备造众恶。不
耕而美食。不蚕而好友。虚消信施。唐丧光阴。竟不知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岂复知因果难逃。罪福无爽。一
朝大限临头。如石投水。三途剧苦。一报五千。再得出
头。知更何日。兴言及此。痛可悲酸。目击时流。滔滔皆
是。望吾人之修者。如披沙拣金。非曰绝无。盖亦鲜矣。
嗟乎。三界牢狱。四生桎梏。大火所烧。生死险宅。何由
能湿猛𦦨离众苦。至无畏处耶。非丈夫儿具灵根含
夙骨者。不能奋发猛勇。一超直入。汝等幸尔生逢佛
法。形寓袈裟。早值明师。六根完具。若不痛念无常。深
法语¶ 第 471a 页 X73-047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1.png)
求出离。因循度日。纵放身心。大限到头。悔之何及。嗟
乎行矣。其无忘我临岐叮咛之言。以负吾自负也。
** 将之雷阳舟中示奇侍者
佛祖教人于生死中。顿證无生法忍。且每怪其于无
生中。妄见生灭。此语如对市人说梦事。闻者非不明
目张胆。但未證真耳。要之所说非所闻。所闻非所见
也。古人贵实證者。直欲于生死法中。亲切勘破而巳。
非别有奇特处也。尝见小儿怕鬼者。每于夜中行。恍
然一物随之。大生惊怖。虽慈母善谕本无。亦未之信。
必待其自信不疑而后止。苟自至不疑之地。纵假鬼
怖之。将一笑而释矣。余昔游塞上。同健儿乘马夜行。
道傍一石。马忽见而大惊。几堕地。尔乃顿辔奋力鞭
策。绕石周行数十匝。仍引熟视良久。方纵逸而去。马
自是遇物皆不惊。余因是知道人游生死险道。历境
验心。必如是而后巳。是故华严以善财表證。其所历
百城。参多知识。至于刀山火聚。亦迟回待劝而后入。
及入之果得清凉大解脱门。此其策马绕石。令其熟
视之谓耶。由是观之。佛祖殊无他长。盖能熟视世閒
相者耳。世人所惊怖者。非生死祸患乎。佛祖乃欲令
人于中證无生忍。且又明言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噫
此果何谓哉。苟非熟视自到不疑之地。吾意虽慈尊
善谕。殆亦难免惊怖也。余比以宏法罹难。上干 圣
怒。如白日雷霆。闻者掩耳。自被逮以至出离。二百馀
法语¶ 第 471b 页 X73-047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1.png)
未减于平昔。观者莫不惊异为非常。然而生死祸患。
他人故为余惊矣。及视余不减欢喜心。乃又惊。余不
惊其所惊。而人惊其所不惊。是或有道焉。奇侍者。不
远三千里赴难。问余于幽狱。巳而荷蒙 圣恩。贬窜
岭南。奇乃伴行舟中。遂书此为别。嗟乎。生死险道。正
在所惊。其无闻我欢喜心如梦事耶。异时验子于寂
灭场中。无以今日之言为梦语。
** 示无隐桂禅人
明桂西蜀李氏子。年十七出家。参伏牛法光和尚。礼
清凉。感文殊光相。烧一指供养。如京谒遍融禅师。从
古梅座主听讲。复从大方宗师请益机缘。访余于东
海海印道场。受金刚宝戒。余观其骨气孤硬。可为法
门标帜。第以名言厚习。不能洞发性真。初闻余言。犹
河汉而无极也。因字之曰。无隐。每为曲唱傍通。方便
调伏者期年。一日闻唯心宗旨。恍然自信。遂誓归依。
三阅寒暑。相从于患难。又期年丙申十月来五羊。依
栖于垒壁者数月。余方观棱伽。拟令入室。冀入第一
义。心忽有归省之思。余以为忠于法门。孝于师亲。其
志一也。因示之曰。惟佛性之在缠。如神光之在目。虽
明暗去来。而照礼独立。以障翳厚薄。故智用浅深。是
故从上佛祖。必经多劫。事多知识。入多法门。然后得
见性真。所以然者。如人被缚。自不能解。必假手于他。
至若释然解脱。自在纵横受用处。又非解者所可与
法语¶ 第 471c 页 X73-047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1.png)
未必不由积累辛苦中来。如万里还家。入门一步。庆
快平生。回视向之跋涉艰难。閒关险阻。依稀彷佛如
梦中事然。且大通十劫。犹不现前。身子发心。中道退
沮。在圣尚尔。况其他乎。是知信向此段大事因缘。能
操久远之志。持毕竟之怀者。从古为难得。历观前修。
拌舍身命。亲师择友。动则三二十年。乃至尽形毕寿。
不以穷达改心易虑。以极愿力所持。穷劫而不化。千
载如一日者。所以光明广大。一发则为人天师表。非
苟然也。禅人以夙习般若闻熏之力。不忘所先。今幸
为佛子。历事法门。殷勤若是。苟能执金刚心。尽此形
寿。乃至周遍恒沙。以极究竟菩提。不退初心。将布法
云于火宅。圆智种于觉园。未必不以今日为因地也。
子行矣。即归峨嵋。亲见普贤。傥问诸变化人。报言瘴
海炎方。不减白银世界。无恙无恙。
** 促小师大义归家山侍养
余少读史。窃慕程婴公孙杵臼之为人。念曰。持此心
为人臣子者。可谓不沗所生矣。及长出家。乃曰。吾佛
为三界法王。四生慈父。苟能持二子之心。为弟子者。
可谓不负已灵矣。及读传灯诸祖机缘。见神光之断
臂。船子之覆舟。百丈之于马祖。杨岐之于慈明。叹曰。
苟忘身为法。若诸老之为心者。何患祖道之不昌。法
门之不振乎。嗟夫。丈夫处世。既不能尽命竭力。以事
人主荣名显亲。即当为法王忠臣慈父孝子。易地皆
法语¶ 第 472a 页 X73-047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2.png)
此心翩翩。负超世之思。即处樊笼游廛市。未尝不置
身冰雪。千岩万壑中也。隆庆初。予居龙河讲肆。识妙
峰师。于稠人中。睹其貌悴骨刚。知为法器。虽未语而
心许之矣。万历癸亥。余北游上都。适遇于长安市。共
坐龙华树下。一语而决生死。乃结伴同参。共游方外。
过河中。山阴檀越。延之道院数月。是时宗尚童年。为
沙弥。明年余同妙师。入清凉。置身万年冰雪中严寒
彻骨。几死者数矣。时予幸有自信之地。越丁丑山阴
檀越。以书抵清凉。属宗从事法门。因著入槽厂。宗跃
然负米采薪。履水踏雪。百务惟先。日夜无隙。众皆推
其精勤。然殊无短长。越辛巳冬。奉 慈旨。求 皇储。
荐 先帝。建大会于台山。日集万指。宗独任点茶汤。
昼则周旋不失一人。夜则以馀力课诵。余始心知其
力能荷负。第未察其信根耳。明年壬午春。台山会罢。
余与妙师诀。师曰。某即不能荷锡相从。柰何吊影长
途乎。乃目宗谓此子可代执役。因命宗曰。古人从师
为法。誓死为期。尔其尽形竭力。傥中道志沮。当此生
不面尔。其志之。明发。即理策东西。余同龙华老人。养
痾于大行之障石岩。宗只身以从。百务惟勤。凡操食
时。必侍立辍餐而后巳。察意之可否。以为忧喜。予饱
亦饱。予偶不欲食。则涕泗交颐。亦终日不餐也。余每
每私察。久之如一日。因谓龙华老人。此子天性纯孝
人也。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其是之谓乎。明年癸未。
法语¶ 第 472b 页 X73-047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2.png)
鬼之乡也。余因入那罗窟而居之。披荆榛。卧草莽。犯
风涛。涉险阻。艰难辛苦。不可殚述。人不堪其忧。而宗
实甘心焉。余亦将谓老死丘壑。无复人世矣。居三年
丙戌。蒙 圣天子诏。为 慈圣圣母颁大藏经。布天
下名山。及二牢焉。余乃喟然叹曰。因缘障道。往哲痛
心。福始祸先。前修明诫。意欲避之。宗与同伴安桂二
侍者。进曰。师即无意人世。岂不上念 圣心。所以隆
重法门。为斯民之福利乎。余乃翻然念曰。惟我 圣
天子仁孝 圣母慈恩。以法为社稷苍生福。某敢不
竭躬尽瘁。以敷扬法化。上报 圣恩。法王忠臣。慈父
孝子。实予所图。第此海峤遐陬。故称蔑戾。苟不等心
死誓。何以转魔界而成佛土。尔辈试揣其衷。果能以
法为心。毕命从事。则止之。否则去之。无使异日。作世
谛流布。昧人天眼目也。安等唯唯。进曰。师唯何人。此
惟何事。愿师安意。以道自任。为法忘情。我辈敢不视
师为行止。余于是拜受慈命。尅意建立。经营事务。无
论巨细。一切委宗。而以安桂二人为知事。予但总其
纲要耳。上赖 圣慈宠灵。不三年丛林告成。法道聿
兴。四方衲子日益至。时则东海洋洋佛国之风焉。天
人冥会。转化之机。盖亦神且速矣。山门供众。法物毕
备。秋毫皆出宗心。建立规模。居然不减在昔。观者以
为天降地涌将为东鄙法幢盛世永永福田也。竖立
未几。狂魔竞作。己丑岁即遭侵挠。余所经涉。无论污
法语¶ 第 472c 页 X73-047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2.png)
可指陈。而此心一念孤光。未尝少易。宗辈之志愈益
坚。三年如一日也。或谓余曰。古人言到处家山。以师
高致。道眼视此。不啻轻尘聚沫。柰何惓惓于此。余曰。
尝闻世之君子。以身殉国则死国。以身殉法则死法。
今蒙 慈恩。以法见托。而且表扬 圣孝。其事虽异
其命实均。避难不义。弃命不忠。不义不忠。何以为法。
假而以此即有封疆尺寸之寄。苟临难而去之。又何
以自处。宁效死而弗去。不为苟生以失经。或者唯唯。
顷亦魔风顿息矣。又四年乙未。春二月。衅从中起。以
魔事为借资。致 圣天子震怒。诏下金吾。逮及者众。
是时安巳先去。宗与桂共婴此难。余则以一死肩之。
荷蒙 圣恩 诏遣雷阳。于是冬十月。出长安。与宗
别。余观往事如梦游。亦未尝一语及世谛常情也。宗
送余河梁。余乃谓之曰。丈夫处世。固不恋恋为儿女
态。况吾释子。学出情法者乎。第尔从老人几二十年
矣。老人固未尝以一语佛法累汝。不知汝于何处见
老人乎。宗稽首曰。宗自事师以来。自知愚钝。不敢外
求。上不见有佛祖。下不见有禅道。唯知作务供众生。
于动静閒忙疾病祸患死生之际。止此一念。直观师
心而巳。是故师生则生。师死则死。余曰。我心无相。汝
作么观。宗曰。师心若有相弟子则无今日也。余乃大
笑而别。独携善侍者而南。明春三月抵雷阳。频岁饥
荒。瘴疠大作。余坐尸陀林中。毒气炎蒸。交攻而至。殆
法语¶ 第 473a 页 X73-047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3.png)
而至余见则诟骂曰。尔等各有出生死路脚跟。谁无
一尺土。见我何为。皆痛斥而去。顷之宗亦自蒲中万
里相寻。躬事㸑煮。无閒在昔。粤省会亦遭疫疠。骸骼
蔽野。余命宗率人亲捡埋葬。不下万馀。作津济道场
以拔之。会罢。促宗归曰。尔何恋恋于此耶。余生平志
在忘生。以学出情法者。今虽荷戈行伍。何莫非佛事。
万里比邻。太虚咫尺。以法界海慧观之。了无去来生
死之迹。又何嗟嗟作梦中颠倒耶。但冀尔识心达本。
以金刚𦦨。烁破历劫情尘。务使爱根习气缘影荡尽。
毫无自欺。如此可谓不负佛恩。不辜本有。方是老人
不负汝处也。否则抱佛而眠。犹不免为魔伴。况复守
此幻身。而增空华障翳。究竟何为。且尔父母师长。今
皆老矣。若弃彼取此。亦为法中之愚也。岂正信哉。尔
其行矣。幸为谢诸故人。生当重相逢。死则长别离。异
日常寂光中。回视今日。犹作梦中事也。尔其识之。无
忘所嘱(丁酉仲春二十五日书于垒壁之旅泊齐)。
** 示洞闻乘禅人
洞闻法乘。夙负上根。初脱尘缘。遇水潦鹤。顷觉其非。
遂弃去。入天目山。与性融首座辈。结庵居之。切磋已
躬下事。坚忍数载。复参达观禅师。亲近有日。以厌喧
求寂之念未忘。遂辞去。隐于罗溪。兹特谒老人于瘴
乡。求心地法门。老人遵梵网经。为授金刚宝戒。乘五
体投地。如泰山崩。为法之勤。一至于此。老人以久饮
法语¶ 第 473b 页 X73-047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3.png)
山。请授戒法。因示之曰。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与一切
众生鳞介羽毛。乃至地狱三途。以极空散销沈。靡不
眉毛厮结。不隔纤毫。其所同者。金刚心地。所异者情。
想爱憎耳。由佛祖善用其心。故转秽邦成净土。化刀
山为宝林。即剧苦辛酸。皆为极乐真境。此无他术。盖
于此心中情想不生。爱憎无寄。譬如净目。彻见晴空。
又何颠倒幻华。自生起灭哉。众生返此。无怪乎种种
颠倒。自取其咎耳。佛祖怜悯此辈。特特出世一番。并
无剩法与人。不过直指此心。令一切众生。当下知归。
故毗卢老子。初坐菩提场。亦不过宣明过去十方三
世诸佛此戒法耳。千华台上。叶叶释迦。亦不过禀明
诸佛此心。宣传此戒法。即四十九年摇唇鼓舌。波波
挈挈。为人委曲周旋者。亦不过普令众生。信受此戒
法。及至末后拈花。天人瞪目而不知者。亦只迷此心
戒耳。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乃至二十八传。递代授手。
达磨西来。神光立雪。无言无说。盖亦分明直指此心
戒耳。展转六传。至老卢俗汉子。柴担下闻金刚经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盖乃顿悟此戒。不从人得。不因
师授。性自具足者也。又更有何奇特哉。及至黄梅印
正。即解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此黄梅老人。
亦不柰伊何。只得无语归方丈。即三更密付。大似乌
豆换人眼睛。岂此外更有奇特哉。从此儿孙满目。遍
满寰中。得之者死。失之者生。千七百人。鼓簧播弄。亦
法语¶ 第 473c 页 X73-047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3.png)
若离此外别求。即堕外道邪径。故梵网经。云卢舍那
佛心地。初发心中所诵。一名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
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云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巳。真是诸佛子。
故五十五位进修。未见佛性。皆堕涂程。及至末后等
觉位中。乃云。是人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到此直
入佛性海中。由是观之。从凡入圣。成佛作祖之要。舍
此金刚心外。岂复更有剩法耶。是知此戒不易悟。悟
则名为住位。不易行。行则名为行位。不易通。通则名
为向位。不易净。净则名为登地位。不易忘。忘则名为
人佛位矣。法乘今日。诚当自揣。以何心为出家。以何
心为参师访友。以何心为乐求佛法。以何心而愿受
此戒。苟得其心。则三世诸佛。历代祖师。普及一切众
生。一齐向老人一毛端头放光动地。则汝二六时中。
与诸圣凡眉毛厮结也。此则是名真持戒者。否则险。
险则堕。参参参(洞闻初礼铁嘴兰风为师。此云水潦鹤者。指兰风也)。
** 示优婆塞结念佛社
惟吾佛住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皆得度。随机教
化。各有方便。普令获益。譬若时雨。三草二木。无不蒙
润。随分充足。各得生长。是故法有千差。源无二致。然
以佛性而观众生。则无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观
佛性。则无一人而不可修。但众生自迷而不知。又无
法语¶ 第 474a 页 X73-047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4.png)
祖初至。黄梅问何处人。答曰。岭南人。黄梅道。獦獠亦
有佛性耶。祖曰。人有南北。佛性岂有二耶。自此一语。
如雷惊群蛰。流布人閒。知之者希。悟之者鲜。是则岭
南为禅道佛法之源头。爰自卢祖演化。道被中原。而
门庭之前。竟埋荒草。寥寥几千载矣。谈者皆谓非善
根地。是不达佛性之旨耳。余蒙 恩遣雷阳。以丙申
春。至秋来五羊。垒壁閒注棱伽经完。戊戌夏。即为诸
来弟子演说。每一座中。见诸善男子辈。亹亹而来。余
深嘉之。未几有善士十馀人作礼。愿乞教授优婆塞
五戒法。余欣然应请。即为羯磨。自是归心日诚。听法
弥笃。余哀其未悟。悯其不达进修自度工夫。因授以
念佛三昧。教以专心净业。痛厌苦缘。归向极乐。月会
以期。立有规制。以三时称名礼诵忏悔为行。欲令信
心日诚。罪障日消。必以往生为愿。果能此道。虽在尘
劳。可谓生不虚生。死不浪死。岂非真实功行哉。然佛
者觉也。即众生之佛性。以迷之而为众生。悟之即名
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
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
乡。又何必远企于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
所以道。心净则土亦净。心秽则土亦秽。是则一念恶
心起。刀林剑树枞然。一念善心生。宝地华池宛尔。天
堂地狱。又岂外于此心哉。诸善男子。各谛思惟。应当
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日月
法语¶ 第 474b 页 X73-047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4.png)
何及。各宜努力。珍重珍重。
** 示真遇禅人
禅人真遇。生长卢陵。弃妻子出家。乐远离行。志向名
山。参访知识。幻人以幻业迁讹至岭海。禅人因得来
参。顷辞往普陀礼达观师。授以毗舍浮佛偈。复持来
五羊。幻人于幻化场中。作如幻佛事。开诸幻众。说如
幻法门。禅人作礼请益。幻人乃依如幻三昧。为说一
切诸法皆如幻梦境界。而开示之曰。善哉佛子。当善
思惟。一切诸佛依幻力而示现。一切菩萨依幻力而
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而
昏迷。一切众生依幻力而生死。若夫天宫净土。依幻
力而建立。琼林宝树依幻力而敷荣。铁床铜柱依幻
力而施设。镬汤垆炭依幻力而沸腾。鳞甲羽毛依幻
力而飞潜。蠢蠕蛸翘依幻力而动息。以极三世诸佛
之所證。六代祖师之所传。总不出此幻网。三昧禅人
安得而逃之耶。汝试谛思何因而落生死。何因而入
母胎。何因而汩没爱缠。何因而愿出沈沦。何因而发
足超方。何因而参访知识。何因而履名山登福地。穿
丛林入保社。今年而南海。明年而五台。后年而峨眉。
汝将遍历寰中。纵经尘劫。穷尽十方微尘国土。承事
十方诸大知识。总皆不出幻化门头。非究竟真实处
也。然虽如是。唤作迷头认影。不访就路还家。苟能一
步踏断幻结。则无边幻网。一时顿裂。无涯幻海。一时
法语¶ 第 474c 页 X73-047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4.png)
幻生。一时顿度。此则是名以幻修幻。所谓众生幻心。
还依幻灭者也。其或未然。则纵经三生六十劫。以文
殊为父。观音为母。普贤为师。而欲恃此亲因。以求出
生死事。远之远矣。汝谛思惟。其无谓我为幻化人。非
真实语也。参参。
** 示优婆塞易真潭
佛性善根。如草种在地。但有土处。莫不有之。若遇时
雨。靡不发生。第雨有早晚。故生有迟速耳。人人皆有
善根种子。若遇大善知识开导。如时雨降。则勃然生
芽。抽条长干。开花结实。鲜不成就。所谓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未有无因而招果者。此从上佛祖教化
门头。贵在观根逗机。善为开导。使其自性成熟。非有
别法。以誇诞众生也。善土易真潭。生在边地。长于尘
劳。汩汩口体不暇。安有留心出世。切念生死事大乎。
自非夙种善根深厚。油然于中而不容巳者。何乃遇
缘即发。不待教而能若是耳。余初贬雷阳。未度岭时。
谈者谓边俗好鬼。而啖血食。绝无善人。且据佛言。边
地下贱。篾戾车种。以为六难。以其断绝佛种。破灭善
根。不闻三宝名字故。余以为实然。顷过电白。见潭𢹂
善士数辈。头面作礼。余甚异之。及过苦藤岭。诛茅茨
施茶结缘。盖潭创为佛事。集众信而为之者。此则不
因开导而自为之。岂非善根纯熟。时节因缘巳至。有
不能自止。触事而现。遇缘而成者耶。由是观之。佛性
法语¶ 第 475a 页 X73-047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5.png)
边地恶种。盖言其重者。欲人生正信。生中国。闻正法
故也。余见潭纯诚笃信。创建善缘。足见佛法广大。不
难行于边地。乃作疏。命潭与二三善友。同心一力。果
期年而功成。三年而化行。即今海外。路人皆作佛事。
将转魔界。而成佛界。未必不从此一人一事倡始也。
一阴以至坚冰。一阳而炎赫日。造化之机如此。道化
之机亦然。佛言。无佛法处。建立三宝。非菩萨人不能
克成。梵语菩萨。此云大心众生。潭岂非大心众生耶。
若从此增进。信心不退。善根转深。勇猛精进。顿悟本
心。即永断生死。一超直入。菩提彼岸。未必不从今日
出门一步。为初地也。伹办肯心。决不相赚。勉之。
** 示本净贵禅人
禅人宝贵。以守护佛法为心。初书金字法华诸经。募
造旃檀释迦弥陀二圣像成。居端州之鼎湖。时往来
五羊。稽首请益。予示之曰。吾佛有言。诸法从缘生。诸
法从缘灭。是知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
生无有。未生无有。则虽有而性常自空。性空则诸法
本无自性矣。故曰。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能达缘
起无性者。则为成佛真种矣。善哉佛子。汝之所书诸
经者法也。所造旃檀如来者佛也。以汝之信力为因。
托诸所化为缘。是则佛从缘起而法亦从缘起。于法
性中法即佛。而佛即法也。第不审果了此法性空乎。
性不空乎。若言其性空。则现见佛之相好庄严。毕竟
法语¶ 第 475b 页 X73-047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5.png)
品之次第。五周因果之行布。四十二位之森严。不欠
一字。法华之三周授记。忏法之诸佛洪名。不少一人。
灿然满目。焕乎全彰。谓之性空无物可乎。若言其性
不空。方其缘之聚也。则纸自纸。墨自墨。金自金。而香
自香。如是纸墨。皆为世谛流布。如是金香。皆为恶业
庄严。如是佛法之名。又何从而有耶。求其本无。则性
自空矣。方其今之缘聚也。即以世谛之金香而为佛。
即以世谛之纸墨而为经。然纸墨之相不异当时。体
不增于昔日。而佛法之名既彰。则敬慢之心悬隔。其
助成之人。虽不改于故武。而善恶之机天渊矣。由是
观之。则一切诸法。本无自性。从缘会而生者明矣。斯
则能达此佛此法。本无自性。则为成佛真种矣。而汝
所作种种诸胜缘。不审达无性而作耶。不达无性而
作耶。由作而后得无性耶。若达无性而作。则佛法在
已而不在物。若不达无性而作。则佛法在物而不在
已。若由作而后达无性者。则已与物皆无性矣。达已
无性。则无能作之人。达法无性。则无所作之法。人法
双空。是非齐泯。则已与物皆无迹矣。又从何而分别
耶。如是则功德不可思议。菩提亦不可思议。佛子。如
是而知。则为真知。如是而作。则为妙行。否则以思惟
心而作难思之佛事。譬如手把萤火而烧须弥。祇益
自劳。又何从而究竟耶。善哉佛子。谛观法王法。法王
法如是。应如是作。应如是持。可谓善超诸有矣。
法语¶ 第 475c 页 X73-047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5.png)
** 示法锦禅人
法锦自言性多瞋习。老人因以方便调伏。而示之以
忍辱法门。更为开导之曰。永嘉大师有言。我师得见
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是知忍之一行。为成佛之
第一妙行也。故我师释迦老子。生生世世。为提婆达
多之所谤害。至于今生出世种种破法。无所不至。甚
而杀害其命者非一。及法华会上为其授记作佛。且
曰。我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胜妙功德。皆由提婆达
多善知识故之所成就。岂非以忍之一行。为成佛之
要行耶。又云。昔我于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
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有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由是观之。一切
众生生死苦具。皆以有我而成无上菩提。福慧庄严。
皆以无我而至。以我与物敌故是非生。是非生则爱
憎立。爱憎立则喜怒滋。自性浊而心地昏。心地昏则
诸恶长。诸恶长则众苦集。众苦集而生死长矣。是皆
从我之所致。甚矣我之为害。譬如严城坚兵岂易破
哉。老氏有言曰。柔胜刚。弱胜强。此盖忍行之初地也。
众生恃其我见坚牢难破。所以一言之逆不能受。一
事之违不能安。一饥一寒之不能耐。一念之欲不能
净。斯皆不知忍之之方。徒增我见之执耳。所以佛教
诸弟子修和合行。又曰。苦法忍苦法智。又曰。无生法
忍。八地乃得。是知从生法忍忍至无生。则妙行圆佛
果成矣。忍之一行岂浅浅哉。故曰。凡有所作皆当忍
法语¶ 第 476a 页 X73-047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q0386/buddhist/X73-0476.png)
之。折旋动容处以忍持之。喜怒哀乐处以忍验之。如
斯则心有不敢妄动。身有不敢妄作。事有不敢妄为。
情有不敢妄发。故老氏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即忍
之异名。由不敢为天下先。故忍为成佛第一行。如此
则忍大而我小。故忍能衣被于我亦能衣被于物。自
利利他之德无出此者。故曰。柔和忍辱衣。谓是故也。
禅人求法语。故余题之曰。忍辱为衣。禅人勉而行之。
其无以为口头话。且又无以此博饭具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