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587-027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雍录卷三      宋 程大昌 撰
   柏梁台(七言诗体/) (铜柱凤阙/)
汉书元鼎二年起柏梁台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之香
闻数十里郊祀志曰铸铜为柱三秦记曰上有铜凤名
凤阙汉武作台诏群臣二千石能为七言者乃得上七
言者诗也句各七言句末皆谐声仍各述所职如丞相
则曰总领天下诚难哉大司农则曰陈粟万石扬以箕
卷三 第 1b 页 WYG0587-0279d.png
它皆类此后世诗体句为一韵者自此而始名柏梁体
   长杨宫射熊馆(五柞青梧/)
黄图曰长杨宫在盩厔县东南三十里夲秦旧宫汉修
饰之宫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五柞宫之与长杨相去
八里张晏曰有五柞树故以名中间有青梧观又以梧
名也若夫射熊馆者即长杨宫门也故黄图曰长杨宫
门曰射熊馆秦汉游猎之所也汉书曰武帝好自击熊
相如从至上林上疏谏元帝永光五年幸长杨射熊馆
卷三 第 2a 页 WYG0587-0280a.png
(射音食/亦反)扬雄传成帝大誇胡人以多禽兽载槛车输长
杨射熊馆令胡人手自搏之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
赋师古曰长杨宫中有射熊馆也合此数者言之乃知
长杨在上林苑中而射熊馆乃在宫门之台上黄图所
记是也搏兽射熊必在此馆者为其馆在门上凡兽可
前人力可及也是故言长杨宫者必及射熊也
   兴平县黄山宫
槐里县南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东方朔传曰武帝微
卷三 第 2b 页 WYG0587-0280b.png
行西至黄山宫(在涝水入渭之/下渭在宫南)扬雄甘泉赋曰北绕黄

   回中宫
孝文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至彭阳(宁州彭/原县)使骑兵入烧
回中宫候骑至雍(雍县即是凤/翔府天兴县)甘泉(云阳/县)武帝元封四
年行幸雍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应劭曰回中在安定
高平有险阻师古曰回中在安定应说是也(在原/州)其中
有宫孟康曰北地(宁/州)有山险武帝宫也黄图曰宫在汧
卷三 第 3a 页 WYG0587-0280c.png
(陇/州)元和志曰秦回中宫在凤翔府天兴县西予总诸说
而参以事理则应颜谓回中在安定者是也安定在萧
关之南雍县之西北而甘泉之西南也匈奴方入萧关
未达安定先遣骑兵深入至安定即烧回中之宫以张
声势汉候骑见之急以分告两地故汉之候骑至雍亦
至甘泉也然则所烧之宫既不在雍亦不在甘泉也若
所烧之宫果在雍境则雍县巳自被兵岂止仅有觇报
而巳耶故予谓回中必在安定应颜之说确也其后武
卷三 第 3b 页 WYG0587-0280d.png
帝于幸雍后通回中道以出萧关则是史家著其自雍
出关路径次第焉耳于是自雍而次安定至安定而通
回中其有险碍则皆平之如堑山堙谷使可通行是其
所以为治也则应氏谓回中有险有宫其言皆可信也
若元和志谓宫为秦宫则亦有理若孟康谓为武帝之
宫则误矣文帝时回中之宫巳为丐奴所烧则岂武帝
所营也哉或者元封通道之后再即回中起宫则不可
知耳汧在陇州此一役也丐奴自萧关入不自陇入也
卷三 第 4a 页 WYG0587-0281a.png
垄坻在萧关之南也
卷三 第 5a 页 WYG0587-0281c.png
 
 
 
 
 
 
 
 
卷三 第 5b 页 WYG0587-0281d.png
 
 
 
唐都畿内外宫殿及四面关要皆尝案六典立图(在前/)
此外又有兴仁宣猷崇道惠训昭德安礼正礼宣光通福
光昭嘉猷华光晖仪寿安绥福等门薰风就日翔凤咸池
临照望仙鹤羽乘龙等殿凌烟翔凤等阁无方隅次比不
容入图也宫依都都依山川故并关要图之贵有考也
卷三 第 6a 页 WYG0587-0282a.png

卷三 第 7a 页 WYG0587-0282c.png

卷三 第 8a 页 WYG0587-0283a.png
   说(未央/禁苑) (太极/内苑) (大明/)
汉都城在长安乡乡在渭水之南杜县地也隋唐都城
在龙首原原盖汉都城东南十三里也隋都城中正宫
以及正殿皆名大兴至唐改名太极宫太极殿也宫之
北有内苑有禁苑而宫居都城之北内苑又居宫北禁
苑又居内苑之北也禁苑广矣西面全包汉之都城东
抵霸水其西南两面搀出太极宫前与承天门相齐承
天门之西面排立三门皆禁苑之门曰光化曰芳林曰
卷三 第 8b 页 WYG0587-0283b.png
景耀皆南向(芳林十哲即自/此门入内也)此西内太极宫及宫北内
苑禁苑地望之详也高宗即太极宫东北取苑地建大
明宫其广袤亦及五里五里之东尚有馀地可以为苑
故大明东面有东内苑苑中有龙首殿龙首池也此之
内东苑者包大明宫之东面而向南直出与大明宫城
之丹凤门相齐其苑之南亦有三门延政门在正南太
和门在东左银台门在北此苑之北亦抵禁苑也是汉
唐三宫之别而唐世三苑之分也
卷三 第 9a 页 WYG0587-0283c.png
   大兴城
大兴立名之由传者不一或曰隋文帝尝封大兴故以
(见长安志/京城下)或曰宫之太极殿夲大兴村故因用其名
(见韦/述记)或曰隋文梦洪水浸没都城故改营大兴洪水
者高祖名渊故也(见通/鉴)两京道里记曰炀帝梦太子勇
领徒持兵问杨广何在帝遂幸洛阳终身不敢留长安
此数语者未知孰是然韦述谓夲大兴村名者其说近
之盖尝有僧坐大朩下曰此后当为宫殿也大朩即在
卷三 第 9b 页 WYG0587-0283d.png
大兴殿基上也亦如汉高帝因长安乡名而立为都名

   唐城内外凡三重(图附见隋唐/大兴太极宫)
六典唐都城三重外一重名京城内一重名皇城又内
一重名宫城亦名子城子城之内入殿者为殿门也长
安志叙载内外制度固为周悉而其辨方命位尤有伦
要顾品汇繁夥易以昏紊今分别言之
卷三 第 10a 页 WYG0587-0284a.png

卷三 第 11a 页 WYG0587-0284c.png
   唐西内太极宫(即隋大兴宫/)
唐都夲隋都也在汉长安故城东南南直终南山子午
谷北据渭水东临浐霸西次沣水隋文帝开皇二年营
(此之四面皆六典以山川/方望言之非能包有其地)至三年三月移入新都名
其城曰大兴城正殿曰大兴殿宫曰大兴宫宫北苑曰
大兴苑唐高祖武德元年改大兴殿为太极殿宫门为
承天门(隋名昭/阳门)景云元年以京大内为太极宫宫城在
皇城之北后又即东北建大明宫而此宫遂名西内吕
卷三 第 11b 页 WYG0587-0284d.png
图曰西京记云大兴城南直子午谷今据子午谷乃汉
城所直隋城南直石鳖谷则巳微西不正与子午谷对
也古今水道有移改山无移改也此语盖吕氏亲见之
详可据也
   唐太极宫皇城承天门之南至皇城之朱雀门
   北(太极宫皇城/)
自太极宫南出而得承天门(宫城之/门也)由承天门南至朱
雀门北是为宫城之内隋文帝立制士庶不得杂居此
卷三 第 12a 页 WYG0587-0285a.png
门之内故宗庙官寺兵卫悉在此地也官寺也者自三
省以及监库皆是也兵卫也者凡其𨽻南衙而为诸衙
者皆是也至北司则在宫北惟南面尚书省自占一坊
盖六曹皆入统𨽻故今附处其旁也若夫自朱雀门以
南而至明德门以北(此举南北两/门以槩其馀)即槩为京城坊巷矣
故朱雀门外始有士庶第宅庙市寺观也
   唐朱雀门外坊里
京都四郭之内纵横皆十坊大率当为百坊而亦有一
卷三 第 12b 页 WYG0587-0285b.png
面不啻十坊者故六典曰一百一十坊也今别其位置
而言之纵十坊(纵谓自北/而南也)坊皆南北相呇每坊之南皆
有横街横街之北是为诸坊之南诸坊之南皆有门自
东西以出横街而坊北无门其说曰北出即损断地脉
此厌胜术也隋文帝多忌讳(如改浐坂为长乐坡改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之)
(类/)故有司希意为此也坊之若东若西即坊之左畔右
畔也又有直街自南亘北其最当城中而南者为朱雀
门街亦直贯明德门是名朱雀街也既有此街透贯城
卷三 第 13a 页 WYG0587-0285c.png
之南北而四面坊里衢道皆可分方命位以识其处矣
朱雀东十坊(纵而/数之)皆有直街北自宫城之安上门而南
极乎京城南面之阴(明德/之左)是为朱雀街东之第一街也
朱雀街西十坊之西亦有直街自北彻南是为朱雀街
西第二街自馀十坊可随朱雀东西而命其方矣一街
可数而它皆可通矣吕图所布与志略同故知其传信
可据也城中古今事迹名称甚多不容尽举姑取其系
利害之大而关善恶之最者时摭一二散标坊里之中
卷三 第 13b 页 WYG0587-0285d.png
使远近迂直有可参会而巳吕图宋志大抵交相表发
而稍有不同今故参会蹙为小图以便稽證
   唐宫总说
唐都城中有三大内太极宫者隋大兴宫也固为正宫
矣高宗建大明宫于太极宫之东北正相次比亦正宫
也诸帝多居大明或遇大礼大事复在太极如高宗玄
宗每五日一御太极诸帝梓宫皆殡太极亦有初即大
位不于大明而于太极者知太极尊于大明也太极在
卷三 第 14a 页 WYG0587-0286a.png
西故名西内大明在东故名东内别有兴庆宫者亦在
都城东南角人主亦于此出政故又号南内也此三内
者皆尝更迭受朝而大明最数自馀如兴庆者虽有夹
城可以潜达大明要之隔越衢路亦当名为离宫而巳
华清宫在丽山最为奢盛百司皆有邸第玄宗常以十
月往幸岁竟乃归与汉甘泉略同则又离宫之大者也
卷三 第 15a 页 WYG0587-0286c.png

卷三 第 16a 页 WYG0587-0287a.png
右案吕图位置以立此图承天门之南朱雀门之北宗
庙社稷百僚𪠘舍列乎其间六省九寺一台四监十八
卫以坊里准之此两门内外南北各占两坊不为民居
自朱雀门南即市井邑屋各立坊巷坊皆有垣有门随
昼夜鼓声以行启闭即上文约为百坊者是也故吕图
深嘉隋文立坊之制启闭有时盗窃可防也其城内外
皆有古迹可考如圆丘灵台在汉则长安故城之外在
唐则为城内也都城既改则古迹易位他皆可以类推
卷三 第 16b 页 WYG0587-0287b.png
矣唐世始以三元放灯放灯之夕即通晓不闭门故苏
味道诗曰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夲朝仍之故李允
则守雄州夜开城门纵辽谍入城此恐援据不审也唐
世弛禁恐止是坊门而城门未必在数也更详之
卷三 第 17a 页 WYG0587-0287c.png

卷三 第 18a 页 WYG0587-0288a.png

卷三 第 19a 页 WYG0587-0288c.png
   龙首原六坡(玄都观/) (裴度宅附/)
玄都观在朱雀街西之第一街而街之自北向南之第
五坊也(名安/善坊)宇文恺之营隋都也曰朱雀街南北尽郭
有六条高坡象乾卦六爻故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
之居(即隋之大兴宫/唐之太极宫)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即朱/雀门)
(内百司庶/府皆是)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及兴
善寺以镇其地刘禹锡赋看花诗即此也裴度宅在朱
雀街东第二街自北而南则为第四坊名永乐坊略与
卷三 第 19b 页 WYG0587-0288d.png
玄都观东西相对而其第基之比观基盖退北两坊不
正相当也唐实录曰帝城东西横亘六岗(此六岗从龙/首山分陇而)
(下东西相带朱雀街自北而南/为街所隔故山岗㭊为十二也)符易象乾卦六爻度之
永乐里第偶当第五岗又会度在兴元自请入觐李逢
吉之党有张权舆者出死力上疏排之云度名应图谶
宅据乾岗不召而来其旨可见盖权舆之谓宅据乾岗
者即龙首第五坡之馀势也(长安/志)然而度之所居张说
在其西尤与玄都观相近而张嘉贞之第正在坊北何
卷三 第 20a 页 WYG0587-0289a.png
独指度以为据占乾岗也小人挟私欺君皆此类
卷三 第 21a 页 WYG0587-0289c.png
 
 
 
 
 
 
 
 
卷三 第 21b 页 WYG0587-0289d.png
 
 
右案六典为图此外又有麟德凝霜承欢长安仙居拾
翠碧羽金鸾蓬莱含凉珠镜三清含冰水香紫兰等殿
玄武明义大角等观郁仪结邻承云修文等阁六典虽
著其名不立方乡无据可以立图又缘此之名品凡阁
本及诸书因事与相干及者多故附寘六典图贵易参

卷三 第 22a 页 WYG0587-0290a.png
   唐东内大明宫
大明宫地夲太极宫之后苑东北面射殿也地在龙首
山上太宗初于其地营永安宫以备太上皇清暑九年
正月虽尝改名大明宫然太上皇仍居大安不曾徙入
也龙朔二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
宫改名蓬莱宫取殿后蓬莱池为名也至三年四月移
仗御蓬莱宫之含元殿二十五日始御紫宸改咸亨元
年改蓬莱宫为含元殿长安五年又改为大明宫宫南
卷三 第 22b 页 WYG0587-0290b.png
端门名丹凤则在平地矣门北三殿相呇皆在山上至
紫宸又北则为蓬莱殿殿北有池亦名蓬莱池则在龙
首山北平地矣龙首山势至此而尽不与前三殿同其
高敞也(详见唐宫总/说及螭头下)六典曰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其
西接宫城之东北隅夫其宫城正西乃与大明东北相
接则凡大明一宫皆在太极宫之东北也故长安志叙
载其地比太极宫承天门则退北三坊取此三坊地而
中析之以为六坊中六坊地以为丹凤中门正街西有
卷三 第 23a 页 WYG0587-0290c.png
横街(详在唐/宫总说)可以达于承天南即朱雀正街矣其如百
司庶府居民第宅悉仍大兴都城之旧无所更易故东
内大明虽曰创营而朝市悉仍隋旧无所增移也
   汉唐宫殿据龙首山
龙首山首枕渭之南岸尾达樊川首高尾下尾在汉长
安城南逶迤而北至建章宫上下乃始折北而趋东汉
世未央宫在折北向东之地其基巳高故宫殿皆出长
安城上而张衡曰疏龙首以抗殿也未央又东龙首愈
卷三 第 23b 页 WYG0587-0290d.png
增高而唐大明宫尤在高处故含元殿基高于平地四
丈含元之北为宣政宣政之北为紫宸地每退北辄又
加高至紫宸则极矣其北遂为蓬莱殿殿有池则平地
矣大明之东有苑苑有池龙首渠水自城南而注入于
此则可见其不在山上也惟其三面皆低而大明之基
独高故长安志曰大明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视终南
如指掌在京坊市可俯而窥也未央夲亦甚高不减大
明惟其取土为城故殿基稍低三秦记曰长安城地皆
卷三 第 24a 页 WYG0587-0291a.png
黑壤今城赤如火坚如石关中记曰取山土以为城也
括地志曰山首在长安故城中自汉筑长安城及营宫
殿咸以堙平其馀即今宫城太仓以东也按括地志者
太宗子魏王泰所为也作记之时唐止有西内(即太极/宫也)
未有东内其谓馀山之在太仓以东者其后大明宫据
以为基者也说皆相应也若太极宫在未央之东南大
明宫之东北而遂卑湿不爽者盖其基在南舍山而就
平地也以方求之太极宫进前而在大明西北角则其
卷三 第 24b 页 WYG0587-0291b.png
低可想矣
卷三 第 25a 页 WYG0587-0291c.png

卷三 第 26a 页 WYG0587-0292a.png
   龙尾道
龙尾道者含元殿正南升殿之道也贾黄中谈录曰含
元殿前龙尾道自平地凡诘曲七转由丹凤北望宛如
龙尾下垂于地两垠栏悉以青石为之至今石柱犹有
存者两京新记曰含元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
道按此即龙尾之形像名实皆昭然矣(详见/后文)康骈剧谈
录曰含元殿左右立栖凤翔鸾二阁龙尾道出于阁前
殿门去南门二里元会来朝者仰观玉座如在霄汉
卷三 第 26b 页 WYG0587-0292b.png
   含元螭头
殿前螭头盖玉阶扶栏上压顶横石刻为螭头之状也
唐都城中有三大内皆尝受朝而螭头也者惟大明宫
有之为其据高而道峻故峻道两旁有石扶栏也既有
扶栏则其下必立石柱既有石柱其上必有压顶横石
横石南出突兀不雅驯故刻螭以文之此螭头之所从
起也王仁裕自蜀入洛过长安记其所见曰含元殿前
玉阶三级第一级(予今变级为层贵与/小级之文不相混)可高二丈许每
卷三 第 27a 页 WYG0587-0292c.png
间引出一石螭头东西鳞次一一皆存犹不倾垫第二
第三级各高五尺(仁裕所分三级以/自上而下为次)莲花石顶亦存阶
两面龙尾道各六七十步方达第一级皆花塼微有亏
损仁裕此记比贾康所记最为详明也予于是合三说
而言其制盖含元殿南疏阶升殿凡为三大层自下而
上其下两层皆培土铺塼为坡陁斜道不疏小级其铺
塼处逶迤屈曲凡七其转故自丹凤门北望则如龙行
而垂其尾是以命为龙尾道也龙尾云者亦附并龙首
卷三 第 27b 页 WYG0587-0292d.png
山为义而立为之名也此之龙尾也者其培土处合为
一阶而阶上所铺塼道则分而为两可以引班对上故
仁裕曰阶两面龙尾道各六七十步也龙尾道者其两
畔亦有石栏石栏柱之顶止刻莲花不刻螭头矣(两省/官每)
(朝分班对立于此/详见后諌坡下)此两层之上又有一大层则仁裕之
谓第一级者矣(通数小级共为一层庶/与仁裕语相应易见)与殿墀相接其
高二丈故制度不与下两层同盖下两层培土砌塼而
上一层则列石为级也此之小级两旁各有石扶栏扶
卷三 第 28a 页 WYG0587-0293a.png
栏上压顶横石即刻螭者也其谓东西鳞次者足以见
小级皆有螭首也故左右二史立则直第二螭也(自殿/北数)
(来第二/小级也)凡此螭头龙尾皆含元之制而宣政紫宸叙载
在后
   宣政紫宸螭头
含元螭头王仁裕所记与贾黄中之说合则可据矣而
宣政紫宸螭头唐志虽不明载其制亦尝因事及之尚
可考也唐志曰天子御正殿则起居郎舍人分左右立
卷三 第 28b 页 WYG0587-0293b.png
有命则俯陛以听退而书之夫正殿者宣政也既曰俯
陛听命则是命出墀上人立墀下故可云俯也志又曰
若仗在内阁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
皆即坳处夫内阁者紫宸殿也第二螭者紫宸殿前自
上而下第二小栏横顶之饰也坳处即栏石之洼陷而
砻不尽平者也故既可即以和墨又可涉笔而书也唐
之三殿合二者而求之紫宸之螭志巳明载而二史之
在宣政必皆俯陛乃可听命则陛峻必有石螭自可因
卷三 第 29a 页 WYG0587-0293c.png
事想制矣盖三殿也者南北相重先含元次宣政又次
紫宸皆在龙首山上古记龙首山近渭处高二十丈今
含元殿墀高于平地四十尺则四丈耳(康骈剧谈录曰/殿凿龙首岗为)
(基高五/十馀尺)是含元虽高犹未据极也故其后两殿相重为
宣政为紫宸地转北则阶愈高愈高则其升殿也不容
不为峻道而峻道必有扶栏与夫压顶石螭是皆不待
察察以言而其制可想者也若夫紫宸又北则为蓬莱
殿蓬莱殿后虽有蓬莱山然此山耸起池中是用穿浚
卷三 第 29b 页 WYG0587-0293d.png
之土累成其高焉耳至其能钟为池必藉外水自外而
来乃可注之入池也相其高下必是地势斗低乃始可
受不然不可也故知龙首山冈势至蓬莱而尽遂为平
地也(此与金銮/坡说相贯)宪宗泛舟蓬莱池欲猎苑中疑李绛必
谏而止盖此池在东内之北其欲往猎则禁苑也禁苑
又在东内苑之北也若夫东内苑有龙首池池上有龙
首殿则以此水自龙首原来故夲其源而名之以为龙
首池也龙首渠在平地平地之水既能注入以为之池
卷三 第 30a 页 WYG0587-0294a.png
则知其池巳在平地不在山上矣
   左右史立螭头
唐制每遇朝日左右史皆入分立赤墀之下(丹淹泥以/涂殿墀)
郎左舍人右不与今时分日入侍而立乎殿上者同也
(详见予演蕃/露文多不录)李肇国史补曰两省谑起居为螭头以其
立近石螭也郑覃传曰记注操笔在赤墀下杨嗣复言
故事正衙起居注在前张次宗传文宗始诏左右史立
螭头下韦绚初除右史中谢置笔札于玉阶栏楯之石
卷三 第 30b 页 WYG0587-0294b.png
趋而书辞拜舞焉(绚嘉/话)即此数事而参观之则唐史所
记立螭之制虽不甚备而予前之所云皆粲然在目不
待疏说矣唐志又曰宣政朝日殿上设黼扆蹑席薰炉
香案而宰相两省官对班于香案前百官班于殿廷人
主既御坐宰相两省官拜讫乃始升殿则是香案自在
殿上向之两省对班而直案前者乃从殿下准望而言
其所直非夹立殿上香案两旁也其曰拜巳升殿即可
见已(班之在龙尾道上/者详见諌坡下)又曰入閤夹侍香案此则巳升
卷三 第 31a 页 WYG0587-0294c.png
殿后实立香案两旁也
卷三 第 32a 页 WYG0587-0295a.png

卷三 第 33a 页 WYG0587-0295c.png
 
 
 
 
 
 
 
 
卷三 第 33b 页 WYG0587-0295d.png
   西内两閤
案六典载东内大明宫甚详故宣政之左有东上閤宣
政之右有西上閤二閤在殿左右而入閤者由之以入
也至其记西内太极宫则略矣故两仪殿左右有东西
閤门而两廊下亦有日华月华门也其曰閤者即内殿
也非真有阁也则凡唐世命为入閤者仗与朝臣虽自
两閤门分入入竟乃是内殿前世多有于此地求閤以
应古语而竟无之此误也(入閤止是入殿详在后/)
卷三 第 34a 页 WYG0587-0296a.png
   说
右唐大明宫御殿入閤之制欧文忠著诸五代史李琪
传其说虽明今既夲六典三殿次第而立为此图又夲
太极殿入閤说别立一图随为之说
   五代史入閤
欧阳文忠五代史李琪传曰自唐末丧乱朝廷之礼坏
天子未尝视朝而入閤之制亦废常参之官日至正衙
者传闻不坐即退独大臣奏事日至便殿而侍从内诸
卷三 第 34b 页 WYG0587-0296b.png
司日再朝而巳明宗初即位乃诏群臣五日一随宰相
入见内殿谓之起居曰吾思所以数见群臣也不可罢
而朔望入閤可复然唐故事天子日御殿见群臣曰常
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
殿以见群臣曰入閤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紫宸
便殿也谓之閤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
唤仗由閤门而入百官候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故谓
之入閤然衙朝也其礼尊閤宴见也其事杀自乾符巳
卷三 第 35a 页 WYG0587-0296c.png
后因乱礼阙天子不能日见群臣而见朔望故正衙常
日废仗而朔望入閤有仗其后习见遂以入閤为重至
出御前殿犹谓之入閤其后亦废至是而复然有司不
能讲正其事凡群臣五日一入见中兴殿便殿也此入
閤之遗制而谓之起居朔望一出御文明殿前殿也反
谓之入閤琪皆不能正也
   古入閤说
欧文忠叙载入閤之制甚明然有可疑者贞观元年制
卷三 第 35b 页 WYG0587-0296d.png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閤议事皆命谏官随之
有失辄谏则贞观中巳有入閤之语不待开元间退御
紫宸受朝乃云入閤也又德宗贞元制自今后五月一
日御宣政殿与群臣相见是则贞元间五月朔旦未尝
退避宣政也玄宗时优人以伎术得服绯而设说以求
赐鱼者玄宗曰鱼袋者五品以上入閤则合符汝则不
可故武后时崔神庆上疏曰今五品以上佩龟者(后改/鱼用)
(龟/)为别敕宣召恐有诈妄故内出龟合然后应命又六
卷三 第 36a 页 WYG0587-0297a.png
典曰鱼符以备别敕宣召则是时奏事不于正殿而于
便殿巳云入閤矣则入閤之语亦又先乎开元矣案宋
庠之论曰唐制每遇坐朝日即为入閤及其叔世务从
简易正衙立仗遂废其后或有行者人所罕见乃复谓
之盛礼不知庠谓御殿皆名入閤何所据而云也予又
即庠言而细推之其铺陈入閤次第自含元以至宣政
紫宸皆在大明宫中大明宫者东内也其唤仗入閤与
欧公同而太宗时巳有入閤之名则庠之言亦遂不尝
卷三 第 36b 页 WYG0587-0297b.png
语及也予案六典西内太极殿即朔望受朝之所盖正
殿也太极之北有两仪殿即常日视朝之所也太极殿
两庑巳有东西二上閤则是两閤皆有门可入入巳又
可转北而入两仪也是太宗时巳有入閤之制也然予
又有疑者通典叙述隋制有曰隋文帝欲斩大理吏来
旷少卿赵绰固争帝乃拂衣入閤绰又矫言欲理他事
帝命引入閤绰曰臣夲无它事而谬言求入死罪也会
献皇后在坐命赐绰酒据此言之即是隋时巳有入閤
卷三 第 37a 页 WYG0587-0297c.png
之名唐初仍之而巳既曰拂衣入閤则是閤在殿内故
曰谬言求入也既巳入閤献皇后在坐则是深在宫中
也用其语以想其制则是人主燕坐之地皆可名閤也
欧宋二公所指唐世之谓閤者其在东内则为紫宸其
在西内则为太极而往古之谓便殿者皆閤也县甫夲
唐实录旧语而记谏官随大臣奏事不言入閤但言入
内是内殿皆可命为入閤也夲朝宫殿不与唐制相应
如紫宸殿自在太极殿东偏不可与唐制参论
卷三 第 37b 页 WYG0587-0297d.png
   閤门慰贺
案唐会要天祐二年敕自今月五日后常朝出入取东
上閤门或遇奉慰即开西上閤门此制至今閤门承用
有贺则东诣有慰则西诣遂为定制然以唐制考之则
天祐此制巳在废罢入閤之后盖二閤在宣政殿东西
两序分立朔望避宣政不御而御紫宸则宣政所立之
仗听唤而入先东立者随东仗入自东閤先西立者随
西仗入自西閤暨至会于紫宸殿下则复分班对立也
卷三 第 38a 页 WYG0587-0298a.png
由此言之则东西两閤皆是百官分入趋朝之路无由
两班并入东閤而西閤独闭也此可以见天祐间全失
入閤夲制乃至如此也若贺慰久分两閤则行之巳熟
于旧制无失
 
 
 
 
卷三 第 38b 页 WYG0587-0298b.png
 
 
 
 
 
 
 
 雍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