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587-0250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雍录卷一      宋 程大昌 撰
卷一 第 2a 页 WYG0587-0251a.png
   五代都雍总说
汉隋唐皆都渭南虽位置稍有迁改而相去不踰二三
十里尚易考矣若夫周秦两世自初兴以至迁灭屡东
屡西不常厥邑若但循世次地望泛而言之则先后纷
纭亦与散在史册无异予于是立渭为经而取两代都
地随列渭旁人能并渭以推其方而关雍地望如指诸
掌矣渭之源出陇西鸟鼠同穴山稍东则受秦水秦水
者天水郡水也秦始封在此也故曰西垂也又东则大
卷一 第 2b 页 WYG0587-0251b.png
散关水入之又东为陈仓县秦文公于此得宝鸡故又
为宝鸡县也及至武功县则受斜水矣褒斜二水介衙
岭而分南北此之斜水即二水之北派也斜径武功而
东入于渭也又东为斄县即后稷始封之斄斄即邰也
所谓有邰家室者是也又东径雍县(凤翔府/天兴县)秦惠公之故
居祈年橐泉皆在是也又东为雍县城南则秦德公居
焉秦汉五畤皆在其地也(五畤详/在后)又东合漆水为岐水
太王立都渭北而兼跨周原故合两地而称岐周也(详/见)
卷一 第 3a 页 WYG0587-0251c.png
(周都岐/周下)又东径槐里县南即周懿王所都也古名犬丘
则为畜牧之地耳至秦改名废丘以示周世不复兴也
项羽所立三秦此为雍王章邯之国也废丘对东则涝
水自此入渭矣而秦之上林包涝水而对废丘故水经
谓为上林故地也其曰故者秦旧也以别于汉武之所
广也渭又东则受丰水丰旁即周文王所都也又东北
行则汉便门桥横亘其上此时渭方自西南来未全折
东故便门桥得以横绝而径达兴平也(武帝造茂陵于/兴平兴平即废)
卷一 第 3b 页 WYG0587-0251d.png
(丘槐里也此桥/趋茂陵为便也)又东则为鄗水镐即周武王之都盖与
丰都东西对立也又东径磁石门者阿房之西门也(见/水)
(经/)又自此门东行始与阿房南北相对故知此门当在
阿房之西不当在阿房之北也又东径汉渭城之南即
秦咸阳矣(唐咸阳县在秦/都西三十馀里)秦之咸阳孝公所都也在汉
长安西北角故汉书纪高帝项羽自霸上而入秦都皆
曰西上咸阳也惟元和志则曰正东维南是为雍州则
东多南少也志盖审言其详也(并用水经/参以它證)汉都长安其
卷一 第 4a 页 WYG0587-0252a.png
城在渭之南而咸阳之东南也隋都亦在长安实汉城
东南十三里隋文名其城为大兴城唐高祖因之遂以
为都凡其宫朝城市悉用隋旧第稍更易故名而巳唐之
都城先统于雍州京兆府最后始名上都也高宗时于
大兴城之北东别建大明宫故号东内而大兴城遂名
西内也西内即唐太极宫也别有兴庆宫在太极东南
角又名南内也
   总叙雍
卷一 第 4b 页 WYG0587-0252b.png
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言雍州之境西南则包黑水而
东距冀河也冀河龙门河也尧都冀州龙门河正在其
西故曰西河也(详见禹/贡论)黑水远矣在唐为小勃律以及
交广皆是若流沙则又出葱岭之西也予之此录专以
五代帝都为言凡五代帝都其在禹贡雍州之境才十
之二三耳而予全举雍名者如尧都平阳而遂该括全
冀名以冀方非失实也秦尝名其都为雍县唐尝名其
州为雍州皆本禹贡也雍壅也四面有山壅塞为固也
卷一 第 5a 页 WYG0587-0252c.png
   关中
潘岳关中记曰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
之间是为关中此说未尽也函关固秦所立矣而凤州
之散关(周尹喜/尝为令)陇西之陇关商州之武关原州之萧关
蓝田之峣关(蓝田县即/蓝关也)其名皆已先秦而出秦又自命
其国土以为关中则凡地在四关之内者皆当系关以
为之名也若专指函谷一关则不该矣故颜氏注高纪
曰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而徐广注项羽关塞之语
卷一 第 5b 页 WYG0587-0252d.png
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其说是也其他如大
震关之在陇州瓦亭关之在原州骆谷关之在盩厔子
午关之在长安蒲津关之在同州华阳关之在洋州虽
建置皆在秦后至其设险守国而命之为关则凡此数
者皆当在数也故潘岳所记不如颜徐二说之该也其
曰关者陪土束隘中立之门晨启而莫闭之也孟尝君
诈为鸡鸣以误关吏门开乃始得出高祖不纳它军已
而英布攻破之汉世函关门牡又尝飞而它逸则固明
卷一 第 6a 页 WYG0587-0253a.png
有扉阖而夫形容关门之状者至曰天形如疋练则其
规制可见矣不与壁垒同为一制也终军入关得裂布
帛问此何为曰为复傅复傅者回时以半帛合符为信
也然则初从此关得帛而入他日出关又持此帛为验
则是元自东入者不容西出也耶
   三辅创置
三辅黄图曰三辅者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武帝改曰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地理志武帝建元/六年置左右内史)共治长安中
卷一 第 6b 页 WYG0587-0253b.png
是为三辅郡皆有都尉又曰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冯翊
在故城内太上皇庙西扶风在夕阳街北此其廨治之所
也至百官表颜师古注引黄图则曰长安以东为京兆
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则三辅分境之详
也武帝展拓上林东方朔曰如天不为变则三辅之地
尽可为苑何必盩厔鄠杜乎案朔所谏尚在建元年中
而三辅立名乃在六年朔不应得以预言此必史家追
为之辞也师古曰中尉及左右内史则为三辅不必京
卷一 第 7a 页 WYG0587-0253c.png
兆冯翊扶风此说盖强加护饰焉耳即颜序自谓不肯
攻击本文者皆此类也唐通以关内道为畿内而中置
京兆府立尹以治之城中立两县自太极宫前朱雀门
外至启夏门内中分通衢以为县境其东则𨽻万年而
西𨽻长安亦放汉也
   三辅黄图
今世所传三辅黄图叙载汉制特详最为要书而其间
有与正史不合者如武帝思子宫在湖湖渭南也万岁
卷一 第 7b 页 WYG0587-0253d.png
宫在汾阴汾阴河东也而图皆以其宫𨽻诸甘泉甘泉
自在渭北此非明误耶甘泉有三惟鄠之甘则与湖县
俱在渭南而鄠之与湖中隔都城不相附缀则其误晓
然矣其次晋灼所引谓为黄图者多今书所无虽今书
亦自明引某说本诸旧图也则今书固非古书矣于是
渐台彪池高庙元始祭社稷仪今书皆明言祖本旧图
也又有引颜师古语为据者师古唐人也汉世安得预
引而言之又尝命槐里为兴平兴平之名乃唐至德二
卷一 第 8a 页 WYG0587-0254a.png
年所改又在肃宗时也然则今图盖唐人增续成之初
非亲生汉时目击汉事者也故随事必当立辨不可谓
其名古而不敢置议也
   唐六典
唐世制度凡最皆在六典或云书成不尝颁用今案会
要则牛僧孺奏升谏议为三品用六典也贞元二年定
著朝班次序每班以尚书省官为首用六典也又其年
窦参论祠祭当以监察涖之亦援六典也此类殆不胜
卷一 第 8b 页 WYG0587-0254b.png
述何以遂言不尝颁用也草制之官每入院必首索六
典则时制尽在焉故也其书盖张九龄之所上而李林
甫之所注今其卷首直冠林甫之名而九龄如无预惟
会要能言其以曰开元二十七年中书令张九龄所上
则其书成于九龄为相之日矣然于其间有异九龄二
十三年已罢中书令而林甫代为之则注成而上或在
二十七年而书之进御当在二十四年也
   长安志
卷一 第 9a 页 WYG0587-0254c.png
长安志者本朝宋敏求所著也古有长安记矣至此改
记为志明非一书也宋氏家多书如宫阙记宫阙疏关
中记庙记三辅黄图三辅旧事皆所采据矣而制度因
革则多本诸图经图经又皆本之梁载言十道志也李
吉甫元和志比宋志则差略然宋氏专记关雍而关雍
之在元和志仅居百一其详略自当不侔也凡求关雍
曲折者宋之此志引类相从最为明悉然而细细较之
亦不免时有駮复也且如曲台既入未央而又入诸三
卷一 第 9b 页 WYG0587-0254d.png
雍是分一为二矣长门宫在都城之外长门亭畔而列
诸长信宫内则失其位置矣诸如此类岂可苟随无所
可否也况宫殿苑囿也者又多空存其名中不著事则
亦无可寻绎矣予之此录采用宋志为多若其有凡最
而无事实则亦不敢辄削今姑序列其总如一宫一苑
第书某宫何在某苑何属错列以成一图使人可以案
方求地而其中馆殿池籞须因事可以发挥则别主正
史而附旁言以究其说虽有据而直列古书本文无可
卷一 第 10a 页 WYG0587-0255a.png
辨正则亦不以入录恐其赘也
 五代城苑宫殿
   吕图阁图
元丰三年吕大防知永兴军检案长安都邑城市宫殿
故基立为之图凡唐世邑屋宫苑至此时已自不存特
其山水地望悉是亲见今故本而言之若与古记不合
亦加订正其称阁图者即绍兴秘书省本也
 周
卷一 第 10b 页 WYG0587-0255b.png
   邰(不窋城/)
后稷都邰(邰与/斄同)在京兆府武功县县距唐都之西一百
四十里(已后凡云府者皆唐都京兆府也夫唐府不容/可该历代矣然而汉都在长安乡唐都在龙首)
(原各以时语名之本无定号今既本元和郡县/以言古事必主唐制乃有的地可求他皆放此)后稷始
封于邰诗曰有邰家室是也元和志曰邰在渭水之南
汉郿县地也县西南二十二里有故斄城又有后稷祠
姜原祠其裔孙不窋奔于戎狄唐庆州东南三里有不
窋城盖庆州古为夷狄所据也
卷一 第 11a 页 WYG0587-0255c.png
   豳
公刘自庆州徙都于邠邠州新平县即其地也在唐都
西北三百里汉匈奴传曰夏道衰公刘失其稷官变于
西戎邑于豳师古曰今豳州是其地也凡笃公刘一诗
所叙取材治屋积食除戎以立久计者皆此邠也至太
王为狄所侵不忍用人于刃则避邠而去转至岐下也
邠豳字同孟子之叙去邠不用豳字开元十三年概改
古文以为今文又特诏书豳为邠故豳为唐邠州也
卷一 第 11b 页 WYG0587-0255d.png
   自邠迁岐
邠州在岐州西北二百五十馀里而邠南一百三十里
是为奉天县有梁山焉秦始皇之梁山宫正在其地即
太王去邠所踰之梁山也非禹贡治梁及岐之梁山矣
渭水在梁山之南循水之西而上可以达岐故诗谓率
西水浒至于岐下也古皆乘车此曰走马恐此时或已
变乘为骑也晨即走马西上不暇驾车足以见其避狄
之际迫遽甚矣太王既已至岐则遂营宫室殖材木全
卷一 第 12a 页 WYG0587-0256a.png
富庶教皆有规模矣王季从而凭效焉故诗曰帝作邦
作对自太伯王季书曰太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
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盖周之王业始于太王而成于
文王故易谓王用亨于岐山而诗谓文王之兴本由太
王也天作之诗曰太王荒之文王康之亦皆主太王以
言创垂也文王之在岐也有鸑鷟来鸣其地周人以为
已瑞故岐山县之山名凤皇堆也孔子恨其生之不辰
故曰凤鸟不至吾已矣夫而周公亦曰耇造德不降我
卷一 第 12b 页 WYG0587-0256b.png
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然则周人信尝以凤为瑞
矣顾黄霸以鹖鸟为神雀马德儒以孔雀为文鸾则欺
罔耳然而巢阿阁仪九韶固足以表盛治而夏商无之
亦不其为帝王也则有凤固不必诋而无凤亦不为
阙也帝皇之世河洛皆出图书而商周无之岂以不足
为劣也
   岐州岐山岐水
太王都岐周岐周在凤翔府西五十里凤翔府东至唐
卷一 第 13a 页 WYG0587-0256c.png
都三百一十里是岐周之地在唐都西三百六十里也
渭水至雍州岐阳县(即汉之/杜阳县)与漆水杜水三者合会于
一而岐水本名未改故仍称岐水也岐水之北有岐山
焉太王所邑也邑在岐水之北岐山之南古语山南为
阳水北为阳故诗曰居岐之阳在渭之将而后世又名
其地以为岐阳也盖山水皆可名阳也岐水之南有周
原焉诗谓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者是也太王初基必以
岐山之下地差狭少不能容众故跨渭而南兼据周原
卷一 第 13b 页 WYG0587-0256d.png
以广其聚也后稷初封于邰至此始改号周故孟子曰
文王生于岐周也文王之生既在岐周则自太王以及
王季皆居岐周不尝它徙也水经曰岐水又南五十里
有邵亭邵亭者邵公采邑也又有周城周城者周公采
邑也皆文王时所封建也文王必尝得命于商也
   丰(毕郢/)
文王都丰在鄠县县在府西南六十五里长安志曰丰
水出终南山丰谷自鄠县东行至咸阳而向北以入于
卷一 第 14a 页 WYG0587-0257a.png
渭禹贡谓导渭而东会于丰者其水派然也史记曰文
王伐崇侯虎而作丰邑崇国在秦晋之间盖龙门河之
西也伐崇之后自岐迁都于丰故丰水之西有丰宫也
长安志曰其宫今在鄠县灵台灵沼灵囿皆属其地也
台沼囿诗人皆尝颂其灵矣而不载其制今无可考独
灵台遗址至贞观尚在故魏王泰括地志曰辟雍灵沼
今悉无复处惟灵台孤立高二丈周回一百二十步也
诗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丰源发南而其末流投北入
卷一 第 14b 页 WYG0587-0257b.png
渭未尝东也其曰东注者渭正流东丰已入渭则遂与
之俱东也书曰泾属渭汭漆沮既从丰水攸同非漆沮
先已入渭而丰水始与之同也皆要其首末而槩为若
言也武王继文虽改邑于镐而丰宫元不移徙每遇大
事如伐商作洛之类皆步自宗周而往以其事告于丰
庙不敢专也鄗在丰东二十五里故既可步往又可朝
发而即至也(徐广三/辅决录)左传曰康有酆宫之朝则康王虽
仍都镐而其受朝仍在丰地是亦循武王宗丰之意也
卷一 第 15a 页 WYG0587-0257c.png
元和志长安志皆谓王季迁都栎阳此其说本出周书
也曰惟王季宅于程程在安陵北(安陵惠帝陵/在咸阳县东)或者以
程为郢又近栎阳故有王季改都之说然孟子明曰文
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若王季既已去郢则文王之生
安得而在岐周也其曰卒于毕郢却恐文王之没适在
毕郢则不可知也周公在丰将没欲葬成周公薨成王
葬于毕孔安国曰成王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
墓在毕也以事揣之文王之卒在毕故葬亦在毕也毕
卷一 第 15b 页 WYG0587-0257d.png
郢连称必是同在一地或者因以郢为文都恐未然也
   镐
长安志曰镐水出镐池在长安县西北十八里水经注
曰镐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武王自丰徙都于镐相
去二十五里诗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
成之又曰武王能广文王之声卒其伐功周之大统至
镐而集天下宗之故镐京又名宗周也诸家皆言自汉
武帝穿昆明后镐京故基沦入于池无复可究独梁载
卷一 第 16a 页 WYG0587-0258a.png
言十道志曰镐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始皇毁之诗
曰彪池北流浸彼稻田则似别有一池名彪故水经曰
鄗水北流与彪池合也若毛公所传则异矣曰彪流浪
也而世传以为水名盖疑不当有镐池而又有彪池也
平阴道中山鬼反璧曰以遗镐池君者指武王都镐而
言之盖借伐纣之义以警秦也
 秦
   秦都世次
卷一 第 16b 页 WYG0587-0258b.png
史记秦纪舜赐柏翳姓为嬴氏在西戎保西垂其后造
父为周穆王御封赵城为赵氏非子居犬丘周孝王使
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遂邑之秦(徐广曰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也)
至周宣王时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既而为西戎所杀
其子破戎有功遂并大骆地及犬丘(即废丘/槐里县)封为西垂
大夫及周豳王为犬戎所弑襄公救难有功平王避戎
东徙洛邑遂举岐以西封爵襄公襄公立西畤伐戎至
岐而卒文公居岐为鄜畤(徐广曰鄜/县属冯翊)收周馀民而有之
卷一 第 17a 页 WYG0587-0258c.png
其疆土至岐遂以其地献周得陈宝(在凤翔/宝鸡县)宁公徙居
平阳(徐广曰郿/之平阳亭)德公居雍城(雍唐之凤翔府天兴县东/至唐都三百一十里徐广)
(曰今县/在扶风)献公城栎阳徙都之孝公作为咸阳筑冀阙而
都焉地在渭北而其方则长乐宫西北也献公四年为
周烈王之二年是时孝公已生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始
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十七载而霸王出韦
昭曰周封秦为始则谓秦仲也五百载谓从秦仲至孝
公强大显王致霸与之亲合也徐广曰从此后十七年
卷一 第 17b 页 WYG0587-0258d.png
而秦昭王立阚骃曰谓昭武王霸至始皇而王天下
   秦宫杂名
秦先世居邑数迁故其宫殿散在关中者多固尝居之
不皆可以名为离宫也文王萯阳宫在鄠县昭王棫阳
宫在岐州扶风文王西垂(不知/何属)武公平阳宫在华山下
橐泉宫祈年观在雍县(或云一宫水/经有辨在后)太后虢宫在岐州
虢县庙记曰在城外始皇本纪谓在雍也步高宫步寿
宫皆在新丰长杨宫射熊馆青梧观五祚观皆在盩厔
卷一 第 18a 页 WYG0587-0259a.png
(黄/图)襄王芷阳宫在霸上(水/经)
   祈年宫(橐泉宫/穆公墓)
郦道元注水经曰雍县中牢井(音劳与/牢同)秦惠公之故居
所谓祈年宫也孝公又谓之橐泉宫据郦此言则是惠
公所都雍县有祈年至孝公命为橐泉名虽两出其实
一宫也郦又案地理志知其地皆属雍县又引崔骃之
言曰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又从而辨正其失曰
刘向固言穆公葬无丘垄处矣惠公孝公并是穆公继
卷一 第 18b 页 WYG0587-0259b.png
世之君子孙无由起宫于祖宗之坟陵也以是推之知
二證之非实也予推郦此言则是祈年橐泉皆在惠公
雍都而亦不知何人所建独汉书曰祈年宫惠公所起
也黄图祈为蕲且曰穆公所造庙记曰宫在城外而始
皇本纪则曰在雍皆以世远难究其的也
   咸阳
秦都咸阳在府西微北四十里本杜县地也至唐咸阳
县则在秦都之西二十二里名虽袭秦地非故处矣古
卷一 第 19a 页 WYG0587-0259c.png
语山南曰阳水北曰阳阳日也日出天东躔景斜射凡
山之南面水之北厓皆先受照故山以南为阳水以北
为阳秦之所都若槩举其凡则在九嵏诸山之南渭水
之北名为咸阳其不爽矣若细细推求则秦之朝宫苑
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实跨渭水跨渭则兼据渭南不得
名为咸阳矣史记黄图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阳引渭
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此既可见渭之
兼在都南矣而犹谓山水皆阳者本秦之朝市宫苑多
卷一 第 19b 页 WYG0587-0259d.png
在渭北而揔命名以此也于是史记水经凡序长乐悉
以其地系之咸阳而于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为咸阳
之前殿也则咸阳之名又尝兼踰渭南也此又不可不
知也
   冀阙
孝公改都咸阳筑冀阙其曰阙者必古象魏矣而何以
标名为冀也案史记孝公十一年卫鞅围安邑降之十
二年作冀阙冀者冀州也安邑即冀州之邑也冀之为
卷一 第 20a 页 WYG0587-0260a.png
州尧舜禹皆尝都焉今此孝公已得冀州而作冀阙其
必放古阙存者而创立此名也秦之诸君皆尝非古以
自是矣而始皇之都南跨渭水者亦慕文武之丰镐也
则冀阙之名之制或亦放古为之也秦本纪曰秦每破
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则冀阙也者亦其
写放宫室之一欤
   渭北宫殿
孝公都咸阳而始皇因之初时所造宫室多在渭北每
卷一 第 20b 页 WYG0587-0260b.png
破侯国即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徐广曰在长/安西北汉武)
(帝时别名渭城坂/即九嵏诸山麓也)以所得美人钟鼓以充之至三辅黄
图则曰秦每破诸侯彻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则恐
无此理也诸侯宫室绝有远者如燕如楚地迂水逆岂
可以彻移使之入关也若曰写放为之则有理矣如兼
六国车乘而大驾遂为八十乘是其所得写放者也故
当以史记为正也贾山曰秦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
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后及汉世宫在渭北而存者惟
卷一 第 21a 页 WYG0587-0260c.png
兰池林光梁山为最显而望夷云阁亦皆不存则必为
项羽所火矣
   阿房一
始皇既并天下狭小先王宫庭三十五年别渡渭南立
上林苑中建阿房阿房也者名其用则曰朝宫名其方
则曰前殿言其高广之制则曰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
建五丈旗庭中可容十万人记其绵亘则阁道八十里
直抵丽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也然而名为朝宫而朝
卷一 第 21b 页 WYG0587-0260d.png
者来自何方则所不载独有磁石门者以磁石累门期
以吸胁胡人隐刃名曰却胡门此即北入之门矣审求
其地则在镐水趋渭之处故水经主汉城而命其方则
曰此阿房之西门矣若自主阿房而命之则当曰北门
也黄图曰宫秦惠文王所造史记直云始皇也然考首
末则始皇之世尚未竟功也二世曰先帝为咸阳故廷
小故营阿房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
郦山事大毕阿房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
卷一 第 22a 页 WYG0587-0261a.png
房宫如始皇计二世既复举役而周章百万之军巳至
戏水乃赦郦山徒使往击之此时始皇陵既已复土则
丽山所发之徒乃其留治阿房者也则是胜广巳乱而
阿房之堂室未竟也至于阿房名义则史无明载黄图
汉书又有阿城之名与之杂出师古曰言殿之四阿皆
为房也长安志曰一说大陵曰阿言其殿高若于山阿
为房也又曰以其近咸阳未有名故且号阿旁阿近也
史记曰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故天下谓之
卷一 第 22b 页 WYG0587-0261b.png
阿房宫此数说者皆无定指予独谓以史记之说为近
也二世固曰先帝营阿房室堂未成则四旁有殿已立
址而未有堂室也夫廊庑则内拱堂室者也室堂则中
乎廊庑者也为如许大宫而揔名以房则是室堂未就
名又未立姑以房名也则史记谓宫成而别择令名者
语与事合也夫四阿皆已为房而中无室堂则八十里
阁道是谓四阿之房矣约其命役先后则其序亦略可
言也未为屋先为城城成而人呼名阿城也城始为廊
卷一 第 23a 页 WYG0587-0261c.png
庑而未暇立殿故终名阿房皆纪实也东方朔传释阿
城者曰秦阿房宫墙璧崇广故俗呼阿城也长安志曰
阿房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十里崇八尺此即阿房
屋已不存而馀墙尚存者也汉吾丘寿王举籍阿城以
南入之上林则又单称阿城不言阿房是或楚火后屋
不存而城在也唐高祖初取长安太宗自阿城入则阿
城也者久已转为地名矣
   阿房二
卷一 第 23b 页 WYG0587-0261d.png
杜牧赋阿房其意远其辞丽吴武陵至以王佐誉之今
用秦事参考则其所赋可疑者多其叙宫宇之盛曰覆
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按始皇纪作阿房在三十五年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据地里而约计之自渭
水而南直抵南山仅可百许里若从东西横计之则自
鄠杜以至浐水亦无百里安得盖覆三百馀里也及其
叙嫔妃之盛则曰王子皇孙辇来于秦为秦宫人有不
可得见者三十六年此又误也始皇立二十六年初并
卷一 第 24a 页 WYG0587-0262a.png
六国则二十五年前未能尽致侯国子女也安得三十
六年不见御幸也耶按本纪曰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
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即渭/城也)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
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则
宫室嫔御之盛如赋所言乃渭北宫宇中事非阿房也
阿房终始皇之世未尝讫役工徒之多至数万人二世
取之以供骊山未几周章军至戏则又取此役徒以充
战士则是歌台舞榭元未落成宫人未尝得居也安得
卷一 第 24b 页 WYG0587-0262b.png
有脂水可弃而涨渭以腻也其曰上可坐万人下可建
立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而始皇未尝于此受
朝也则可以知其初模未究也而牧皆援渭北所载以
实渭南岂非误欤
卷一 第 25a 页 WYG0587-0262c.png

卷一 第 26a 页 WYG0587-0263a.png

卷一 第 27a 页 WYG0587-0263c.png
   龙首山龙首原
汉长安城在龙首山上周丰镐之东北也龙首山来自
樊川其初由南向北行至渭滨乃始折转向东汉之未
央据其折东高处以为之基地形既高故宫基不假累
筑直出长安城上张衡西京赋曰疏龙首以抗殿抗者
引而高之之谓也水经关中记及三秦记所载形势略
同且曰此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
丈尾渐下可六七丈色赤旧传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
卷一 第 27b 页 WYG0587-0263d.png
水其行道因行成迹也用此推之则此山并渭折东之
地高于初出樊川时也汉世既㨿其上立未央宫矣而
其山势尚且东趋亦皆高出平地唐大明宫又遂㨿其
趋东之陇以为之址故正殿之名含元者高于平地至
四十尺也若夫此山方发樊川而未及折东也其北行
之势垂坡东下以为平原是为龙首原也(其分枝为六/坡处约在汉)
(长安/城南)原有六坡隐起平地隋文帝包㨿六坡以为都城
名曰大兴以其正殿亦名大兴大兴殿所据即其东垂
卷一 第 28a 页 WYG0587-0264a.png
之坡自北而南第二坡也(详见六/坡下)从平地言之则坡陁
而高然不能贯山以为之高是故命其原以为龙首原
(见六/典)唐高祖太宗建都因隋之旧无所改创特取宫
基故名而易之耳至高宗已染风痹恶太极宫下湿遂
迁据东北角龙首山上别为大明一宫自丹凤门北则
有含元殿又北则有宣政殿又北则有紫宸殿此三殿
者南北相沓皆在山上至紫宸又北而为蓬莱则山势
尽矣故可引水以为蓬莱山池也此其大略也(含元殿/前丹凤)
卷一 第 28b 页 WYG0587-0264b.png
(门已在平地含元宣政紫宸则在山上/蓬莱殿必在山北平地详在金銮坡下)
 
 
 
 
 
 
 雍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