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587-02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长安志卷十七     宋 宋敏求 撰
  县七
   栎阳  泾阳  高陵  乾祐  渭南
   栎阳
栎阳县(唐畿今次畿西/南至府九十里)本秦旧县献公自雍徙居焉汉
高帝元年项羽以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如淳曰栎音
药二年高帝为汉王还都栎阳七年徙都长安高帝既
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587-0203b.png
葬太上皇于万年陵遂分栎阳置万年县以为陵邑治
栎阳城中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王莽改曰师亭后汉
省栎阳入万年后魏孝文太和二十二年析万年置鄣
县宣武景明元年又析置广阳县属冯翊郡周明帝二
年省万年入广阳高陵二县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
县广阳仍𨽻冯翊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广阳𨽻雍州
唐武德元年改为栎阳二年析置粟邑县贞观八年废
粟邑入焉天授二年𨽻鸿州大足元年还雍州
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587-0204a.png
县境(东西五十三里/南北三十一里)
四乡管四里(唐二十五乡元和元年析大泽乡𨽻富平/县奉丰陵十五年析万年乡𨽻奉先县奉)
(景陵馀/不传)
五陵乡在县东管平定里
清州乡在县西北管奉尊里
永丰乡在县东北管芬芳里
宁远乡在县西南管高唐里
县城周三里
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587-0204b.png
栎阳镇在郭下
粟邑镇在县东北三十四里石川河东(莽曰/粟成)
渭水渡七西抵高陵县东至下邽县
 田王渡 田家渡 周夏渡 圣力渡 万安渡
 耿渡  孟渡
石川河渡二并在县东
 桥渡 粟邑渡
渭河西自高陵县界来入县界流入下邽石川河亦曰
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587-0204c.png
沮河在县东三十里自华原富平两县来入县界合渭
水水经注曰沮水东经万年故城十三州志万年县南
有泾渭北有小河谓此水也
五丈河在县西南今涸
清渠在县西耀州界青冶谷水下流也自三原高陵县
界来入白渠至县界合渭水
五渠其水自洪门分入高陵县北下并入渭水
 中白渠(从北第一/斗门七)析波渠(第五斗/门二)中南渠(第三斗/门七)
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587-0204d.png
 高白渠(第四斗/门二)隅南渠(第五在北原/之南斗门一)
煮盐泽在县南十五里泽多盐卤苻秦时于此煮盐周
二十里
清泉陂在县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畦畤在县东北三十里史记秦献公时栎阳雨金自以
得金瑞故于此作畦畤栎阳以祀白帝晋灼曰形如种
韭畦畤各一土封
古县城在县北东西五里南北三里
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587-0205a.png
汉师德宫在县界
翊唐观在粟邑镇西南去县三十里旧图经曰观内有
寇尊师举家白日上升今废
要册庙在清川乡阴村去县五里
汉武帝庙在五陵乡严店村去县西南十八里
庐陵王庙在五陵乡大顺堡西南去县二十里
汉太上皇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郡国县道里记曰高帝
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其陵在东者太上皇在西者昭
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587-0205b.png
灵后也
   泾阳
泾阳县(唐畿今次畿南/至府七十里)本秦旧县史记秦昭王弟封泾
阳君案今渭州平凉界泾阳故城是汉属安定郡惠帝
四年改池阳县属左冯翊故城在今县西北二里以其
地在池水之阳故曰池阳苻坚于今县东南二十八里
置泾阳县后魏于县置咸阳郡后周建德中省池阳县
隋开皇三年罢咸阳郡徙县置于废郡𨽻雍州即今县
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587-0205c.png
也唐天授二年𨽻鼎州大足元年还𨽻雍州
县境(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三十五里)
六乡管六里(唐十/八乡)
瑞宁乡管神狐里
永顺乡在县东管□南里(□字类篇无之/疑只是偶字)
会仙乡在县东管仙洞里
广吉乡在县东管张良里
河池乡管养生里
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587-0205d.png
宜善乡在县外管辅政里
洪池监在县西北五十里掌三白渠
泾阳镇在县城西街北
临泾镇在县西北宜善乡(白渠贯/其中)
迎冬驿在广吉乡十道志曰旧池阳县城俗名迎冬城
城中有尹吉甫碑后为驿今废
泾水渡九
 百光渡 宁甘渡 泾甘渡(并县/西) 临泾渡(县西/北)
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587-0206a.png
 睦城渡(县西/南) 刘洪渡(县/南) 张茹渡 郭渡 孙渡
 (并县/东南)
石安原在县西南七里崇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
咸阳县界崔鸿前秦录曰苻健攻张琚于宜秋还
登石安原而叹曰美哉斯原也怅然有终焉之志
长平坂在县西南五十里俗名睦城坂东方朔记曰汉
武上甘泉至长平坂上驰道有虫盘而覆地赤如生肝
状头目口鼻耳齿尽具先驱旄头驰还以闻方朔从上
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587-0206b.png
在后车上使往视之还对曰怪也上曰何谓对曰秦始
皇拘系无罪幽杀无辜众庶恨怨愤气之所生也是地
必秦之故狱处也诏丞相公孙弘按地图果秦狱也上
曰善当何以去之朔曰积忧者得酒而忘致酒其上以
消糜之以酒浇之果消上大笑曰东方生真先生也赐帛
百疋自此之后属车上盛酒以此故也
(阙/)
泾水在县西北自池阳县界来东南入高陵县界白渠
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587-0206c.png
在县西北六十里堰泾水入焉西自云阳县界来东入
高陵县界十道志曰太白中白南白谓之三白渠也渠
上斗门四十八(元和郡县图志曰太白渠在县东北十/里中白渠首承太白渠东流入高陵县)
(界南白渠首承中白渠东南流亦入/高陵县界隋志有茂农渠疑是此)
三限口在县东北分南北三渠处
限上十巡管斗门十一
限下八巡管斗门八
南限管斗门十三
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587-0206d.png
中限管斗门十二
北限管斗门三
焦穫泽(一作/薮)在县北亦名瓠口尔雅十薮周有焦穫郭
璞曰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诗曰猃狁匪茹整居焦
穫谓此也史记郑国凿泾水自仲山西底瓠口为渠水
经注曰泾水东南流经瓠口郑白二渠出焉凡溉田万

龙泉陂在县南三里周六里多蒲鱼之利
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587-0207a.png
胡县城在县西南角
秦望夷宫在县东南八里
汉池阳宫在县西北八里
长平观在县东南九里
赫连台在县北宜善乡
龙泉庙在县城西门外街北
泾河庙在瑞宁乡
显圣庙在广吉乡
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587-0207b.png
五齐神庙在会仙乡
白鹿神庙在瑞宁乡
邓太尉庙在河池乡
   高陵
高陵县(唐畿今次畿西/南至府八十里)本秦旧县孝公置左辅都尉治
所也史记秦昭王弟封高陵君汉𨽻左冯翊王莽改曰
千春其治在县西一里故城后汉左冯翊自长安出治
高陵魏黄初元年改为高陆县𨽻京兆郡其治在今县
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587-0207c.png
西南后魏徙于今所隋大业二年复为高陵唐武德元
年析置鹿苑县贞观元年省天授二年𨽻鸿州大足元
年还雍州
县境(东西二十八里/南北三十三里)
五乡管一百一十九村(唐七乡会昌元年析清平乡/𨽻三原县奉庄陵馀不传)
仁义乡在县西七里管村二十
奉君乡在县北八里管村一十五
修真乡在县东一里管村二十五
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587-0207d.png
上原乡在县西南一十里管村二十八
润国乡在县南一十八里管村二十一
县城周二里馀一百二十步隋大业七年筑
高陵镇在县城内
渭桥镇在县南一十八里
毗沙镇在县西南一十八里
鸿胪馆在县南一十八里今废
神皋驿在县北一百五十步今废
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587-0208a.png
奉政原在县南一十一里东西长三十里南北阔三里
鹿苑原在县西南三十里东西长一十五里南北阔一
里三辅黄图曰安陵有果园名鹿苑
泾水西南来自泾阳县界合渭水
渭水在县西南二十里来自咸阳界流入栎阳界
白渠自泾阳县界三限下中限为一渠流至县界彭城
堰下分为四渠并溉民田(唐宝历元年令刘仁师请更/水道渠成名刘公渠彭城堰)
中南渠东西长三十五里
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587-0208b.png
高望渠东西长三十五里
耦南渠东西长四十里
中白渠东西长三十里(四渠下流并/入栎阳县界)
古县城在县西一里周七里崇一丈五尺阔四尺
高陵故城在县西南周二里
唐龙跃宫在县西十四里唐神尧旧宅武德六年以奉
义宫建龙跃宫德宗改为修真观内有神尧真容御井
灵柏梁开平中废
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587-0208c.png
正道观在县北十三里有吴道子画今存
法隆院在县南一十五里唐大历元年置
昭惠院在县东南三里唐大中年置
庆安尼寺在县西南十里唐初置贞观元年重修后废
晋天福六年再修
鹿台神庙在鹿苑原上郡国志曰鹿台祠百姓祈祷水
旱有应俗名鹿台将军
后秦二主墓(姚苌/姚兴)在县东十三里
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587-0208d.png
唐西平王李晟墓在县东南十里
   乾祐
乾祐县(次畿西北去府/三百五十里)本汉洵阳县地唐万岁通天元
年析商州丰阳县地置安业县景龙三年𨽻雍州景云
元年复𨽻商州乾元元年改为乾元县𨽻京兆府寻还
商州永泰元年为羌贼烧毁徙治今县西北三十步长
庆二年复治今县光启二年经蔡贼焚荡复徙今县西
北西王谷龙纪元年复归旧县汉乾祐二年𨽻京兆府
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587-0209a.png
改为乾祐县
县境(东西三百二十五里/南北三百五十里)
五乡管十五里
乾祐乡在县西管里五
 蕴谷里 东柱里 长陵里 西柱里 乾祐里
小和乡在县西管里三
 太和里 小和里 仵谷里
大和乡在县东北管里三
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587-0209b.png
 瓦谷里 长望里 西王里
左绵乡在县西北管里三
 黄花里 青度里 团田里
平定乡在县东北管归安里
归安镇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长陵山在县东七十五里
梦谷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其山崇峻常有云起
石驴山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山有石状如驴
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587-0209c.png
石马山在县南三十里山有石状如马
车轮山在县南五里
考山在县北七十里
重崖山在县东五里
泎水在县东五里出万年县界秦岭下流入金州洵阳
县界
蕴水在县西南七里出考山下流入泎河
洵河在县西南一百里出万年长安两县界秦岭下南
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587-0209d.png
流经县入金州洵阳县
   渭南
渭南县(唐畿西至府/一百三十里)本汉新丰县地前秦苻坚置渭南
县属京兆郡汉初有渭南郡因以取名述征记曰渭南
县夷狄所置则谓坚也后魏孝昌三年徙置今县东南
四里明光原上为南新丰县仍置渭南郡西魏废帝二
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为渭南县后周建德
二年郡及二县并废入渭南属雍州隋文帝开皇十四
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587-0210a.png
年徙县于今治(两京道里记曰隋文帝过/县以原上乏水故徙之)唐武德元年
𨽻华州五年复𨽻雍州天授二年于零口镇鸿州析渭
南庆山置鸿门县领渭南庆山高陵栎阳鸿门五县大
足元年废鸿州并鸿门入渭南县𨽻雍州周显德二年
析𨽻华州
县境(东西三十八里/南北七十五里)
四乡管八里(唐十/九乡)
神德乡在县郭下管里二
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587-0210b.png
 仁和里 丰阴里
石泉乡在县西南管里二
 曹刘里 崛泉里
神川乡在县南管里二
 清化里 乐坊里
广阳乡在县东管里二
 临渭里 金泉里
县城周三里馀二十步崇九尺括地志曰隋焬帝大业
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587-0210c.png
九年筑
渭南镇在县郭下
赤水镇在县东一十五里
堠子镇在县西南与蓝田县接境以南山多虎故立斥
堠于此
渭南驿在县郭内东至华州佑顺馆三十四里西至临
潼县驿六十二里南至商州洛南县秦岭为界无堠馆
北至耀州富平县驿七十里
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587-0210d.png
东阳驿在县东一十三里两京道里记曰西魏大统十
四年置在东阳谷侧因以为名
杜化驿在县西一十三里两京道里记曰亦大统十四
年置在杜化川(二驿/今废)
酋桥在县东五里桥架酋水因名之
灵台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倒兽山一名玄象山在县东南三十七里十六国春秋
王嘉字子年隐于东阳谷凿崖穴而居弟子传业者
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587-0211a.png
数百人亦皆穴处石季龙兵乱弃其徒众至于长安潜
隐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
山即此也
广狗谷在县南三十里
广乡原在县东南十里水经注曰东阳水西阳水并南
出广乡原北垂
新丰原一名青原在县西南二十里水经注曰泠水历
阴盘新丰二原之间按今泠水经此原之右
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587-0211b.png
胡城波在县南一十五里东西一十五里南北接山三
十里
杨柳坡在县东南一十五里东西一十里南北接山三
十里
牧羊坡在县西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南北接山三十

蚌蛤堆在县南二十里崇三十尺周二百步
孟家堆在县南六十里崇一百尺周四百步
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587-0211c.png
灰堆在县西南五里崇三十尺周一百步
渭水西自临潼县界流入去县四里东流入郑县界
酋水出县西南石楼山水经注曰酋水出倒兽山
南总五水单流北注经秦步高宫东历新丰原东而北
经步寿宫西又入渭
东阳谷水出县东南广乡原北
西阳谷水出县东南广乡原北
杜化谷水出县西南
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587-0211d.png
零谷水出县西
梁泉在县东南一百五步
甘泉在县城内
姜泉在县城内(唐陆贽为尉有诗曰绕阶流㶁㶁/夹砌树阴阴盖县内多引流泉)
漕渠在县北一里来自临潼县东入郑县界今涸王尚
泽在县西十五里
灵池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后魏永熙元年水自涌出因
而成池周八十步
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587-0212a.png
鸿门亭即汉高帝见项羽之处大道北下坂口名半日
村太平寰宇记曰此村以山高蔽亏阳影常照其一半
风门三秦记曰在新丰县东南两阜相对其所多风
钓鱼峰在县东南十七里
县故城在县城北周一里馀二百八十步崇一丈括地
志曰渭南故城在县治东南四里西魏文帝大统十六
年筑(按县故城疑苻坚所置渭南县/括地志所引当是南新丰县)
右仓堡城在县东三里
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587-0212b.png
张堡城在县东南三十里
严堡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青原堡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姚堡城在县南二十里
胡城在县南十里旧说匈奴休屠王部落降汉筑此城
以居因名胡城
秦步高宫一名市丘城在县西南三十里
隋崇业宫在县东十五里炀帝大业二年置唐游龙宫
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587-0212c.png
在县西一十一里两京道里记曰唐开元二十五年敕
两京行宫远近不等宜令将作大匠康𧦬与州县均融
修葺取黑龙饮渭名之今有遗址
建明观在县西二十里后魏普泰元年置今废
慈云寺在县城内本唐启休寺元和中置后改今名后
魏孝武帝孝陵在县东南二十二里广乡原陵崇六丈
周一百二步石人虎尚存
 
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587-0212d.png
 
 
 
 
 
 
 
 长安志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