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第 1a 页 WYG0587-016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长安志卷十三 宋 宋敏求 撰
县三
咸阳
咸阳县(周畿今次畿自东微/南至本府四十里)本周王季所都秦旧县也
孝公十二年于渭北城咸阳自汧陇徙都焉三秦记曰
咸阳秦所都在九嵏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山南曰阳水北曰阳谓/之阳县在北山之阳渭水之北故曰咸阳)秦自孝
长安志卷十三 宋 宋敏求 撰
县三
咸阳
咸阳县(周畿今次畿自东微/南至本府四十里)本周王季所都秦旧县也
孝公十二年于渭北城咸阳自汧陇徙都焉三秦记曰
咸阳秦所都在九嵏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山南曰阳水北曰阳谓/之阳县在北山之阳渭水之北故曰咸阳)秦自孝
卷十三 第 1b 页 WYG0587-0166d.png
公惠文悼武昭襄王始皇二世胡亥并都之始皇二十
六年一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阳徙天下豪富二十万
户于咸阳(胡亥时阎乐/为咸阳令)沛公元年秦三世子婴降汉项
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汉高
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入长安元鼎三年更曰渭城
县属右扶风王莽改曰京城后汉省入长安按秦咸阳
在今县东二十里故城是也汉渭城县亦沿于此前赵
石勒于渭城置石安县秦苻坚于今县东北长陵城置
六年一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阳徙天下豪富二十万
户于咸阳(胡亥时阎乐/为咸阳令)沛公元年秦三世子婴降汉项
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汉高
帝元年更名新城七年罢入长安元鼎三年更曰渭城
县属右扶风王莽改曰京城后汉省入长安按秦咸阳
在今县东二十里故城是也汉渭城县亦沿于此前赵
石勒于渭城置石安县秦苻坚于今县东北长陵城置
卷十三 第 2a 页 WYG0587-0167a.png
咸阳郡后魏太和二十年徙咸阳郡于泾水北今泾阳
县是也隋开皇初郡废九年改泾阳县为咸阳十一年
徙故咸阳城西三里属雍州即秦之杜邮也大业二年
省入泾阳唐武德元年复析泾阳始平置咸阳县属京
兆郡寄治鲍桥三年徙白起堡六年又徙便桥西北即
今县也天授二年武后以其母顺陵在县界升为赤县
神龙元年复为畿今为次畿
县境(东西七十五里/南北四十八里)
县是也隋开皇初郡废九年改泾阳县为咸阳十一年
徙故咸阳城西三里属雍州即秦之杜邮也大业二年
省入泾阳唐武德元年复析泾阳始平置咸阳县属京
兆郡寄治鲍桥三年徙白起堡六年又徙便桥西北即
今县也天授二年武后以其母顺陵在县界升为赤县
神龙元年复为畿今为次畿
县境(东西七十五里/南北四十八里)
卷十三 第 2b 页 WYG0587-0167b.png
五乡管五里(唐二十乡有五云乡/长陵乡馀皆不传)
河南乡在县南管资川里
平原乡在县北管平城里
安业乡在县北管介公里
龙首乡在县北管庆云里
奉贤乡在县东管奉城里
县城崇一丈五尺壕深九尺阔一丈二尺周四里
中桥镇在县东二十五里
河南乡在县南管资川里
平原乡在县北管平城里
安业乡在县北管介公里
龙首乡在县北管庆云里
奉贤乡在县东管奉城里
县城崇一丈五尺壕深九尺阔一丈二尺周四里
中桥镇在县东二十五里
卷十三 第 3a 页 WYG0587-0167c.png
陶化驿在县郭下东去府四十里西去兴平县四十五
里
临皋驿在县东南二十里
温泉驿在县西二十里今废
渭河浮桥在汉渭城县南北两城中间架渭水上即汉
之便桥也汉书曰武帝建元三年春初作便桥苏林曰
去长安四十里服虔曰在长安西北茂陵东去长安二
十里颜师古曰便门长安城北面西头门即平门也古
里
临皋驿在县东南二十里
温泉驿在县西二十里今废
渭河浮桥在汉渭城县南北两城中间架渭水上即汉
之便桥也汉书曰武帝建元三年春初作便桥苏林曰
去长安四十里服虔曰在长安西北茂陵东去长安二
十里颜师古曰便门长安城北面西头门即平门也古
卷十三 第 3b 页 WYG0587-0167d.png
者平便皆同字于此作桥跨渡渭水以趋茂陵其道平
易即今所谓便桥是其处也便读如本字唐末废皇朝
乾德四年重修后为暴水所坏淳化三年徙置孙家滩
至道二年复修于此(元和郡县图志曰长安城西门曰/便门北桥与门相对因号便桥)
中渭桥在县东南二十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水经注
曰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黄图
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渭水南有
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二桥广六丈
易即今所谓便桥是其处也便读如本字唐末废皇朝
乾德四年重修后为暴水所坏淳化三年徙置孙家滩
至道二年复修于此(元和郡县图志曰长安城西门曰/便门北桥与门相对因号便桥)
中渭桥在县东南二十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水经注
曰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故三辅黄图
曰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渭水南有
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二桥广六丈
卷十三 第 4a 页 WYG0587-0168a.png
南北一百八十步洞六十八柱七百五梁二百二十二
桥南北有堤徼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
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五百人张释之传上行出中渭桥
张晏曰在渭桥中路汉末董卓入关遂燔之魏武帝更
造旧图经曰刘裕入关又毁之后魏重造唐贞观十年
废三辅旧事曰汉承秦制造横桥置都水令以掌之号
石柱桥水经注曰秦始皇造桥铁镦重不胜故刻石作
力士孟贲等像祭之镦乃可移动也桥之北首叠石水
桥南北有堤徼立石柱柱南京兆主之柱北冯翊主之
有令丞各领徒一千五百人张释之传上行出中渭桥
张晏曰在渭桥中路汉末董卓入关遂燔之魏武帝更
造旧图经曰刘裕入关又毁之后魏重造唐贞观十年
废三辅旧事曰汉承秦制造横桥置都水令以掌之号
石柱桥水经注曰秦始皇造桥铁镦重不胜故刻石作
力士孟贲等像祭之镦乃可移动也桥之北首叠石水
卷十三 第 4b 页 WYG0587-0168b.png
中旧有忖留神像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令其人出忖留
曰我貌丑卿善图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与言曰
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
水故置其像于水中惟背以上出水其后魏武帝重造
忖留之像因乘马见之惊又命下之水中
中桥渡在县东二十五里
安刘渡在县东三十五里
两寺渡在县西十五里淳化三年废
曰我貌丑卿善图物容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与言曰
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
水故置其像于水中惟背以上出水其后魏武帝重造
忖留之像因乘马见之惊又命下之水中
中桥渡在县东二十五里
安刘渡在县东三十五里
两寺渡在县西十五里淳化三年废
卷十三 第 5a 页 WYG0587-0168c.png
嘉麦渡在县东三十五里
毕原在县北诗曰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毛注曰纪基也
堂毕道平如堂也郑注曰毕终南山之道名边如堂之
墙然书序曰周公薨成王命葬公于毕刘向传曰文武
周公葬于毕师古曰毕陌在长安西四十里三辅故事
曰文王武王周公皆葬毕陌南北春秋左氏传曰王使
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
盖武王克商之后以其地封文王次子又曰毕原酆郇文
毕原在县北诗曰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毛注曰纪基也
堂毕道平如堂也郑注曰毕终南山之道名边如堂之
墙然书序曰周公薨成王命葬公于毕刘向传曰文武
周公葬于毕师古曰毕陌在长安西四十里三辅故事
曰文王武王周公皆葬毕陌南北春秋左氏传曰王使
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
盖武王克商之后以其地封文王次子又曰毕原酆郇文
卷十三 第 5b 页 WYG0587-0168d.png
之昭杜注曰毕在长安西北关中记曰高陵北有毕原
陌谓此原之陌也秦记曰池阳原汉长坂(元和郡县图/志曰毕原即)
(县所理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汉朝诸陵并在其上下又名石)
(安原即在石勒置石安县/之所按石安原见泾阳)
矩阴原在县西南二十里
渭水西自兴平界来流入高陵县界
丰水在县西十一里自长安县界来流至宋村合入渭
水经注曰渭水又东与丰水会于矩阴山内其水缘南
陌谓此原之陌也秦记曰池阳原汉长坂(元和郡县图/志曰毕原即)
(县所理原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无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谓之毕陌汉朝诸陵并在其上下又名石)
(安原即在石勒置石安县/之所按石安原见泾阳)
矩阴原在县西南二十里
渭水西自兴平界来流入高陵县界
丰水在县西十一里自长安县界来流至宋村合入渭
水经注曰渭水又东与丰水会于矩阴山内其水缘南
卷十三 第 6a 页 WYG0587-0169a.png
山郊水合流
马跑泉在县西二十五里
要册泉在县北八里
下村泉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李村泉在县西北一十里
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
周氏陂周十三里旧图经曰汉周勃家在此其子亚夫
有功遂赐此陂故地以氏称之长安图曰周氏曲在咸
马跑泉在县西二十五里
要册泉在县北八里
下村泉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李村泉在县西北一十里
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
周氏陂周十三里旧图经曰汉周勃家在此其子亚夫
有功遂赐此陂故地以氏称之长安图曰周氏曲在咸
卷十三 第 6b 页 WYG0587-0169b.png
阳县东南三十里李善曰今周氏陂陂南一里有汉兰
池宫
兴成渠在县西十八里唐李石为相奏令咸阳令韩辽治
之东建永丰仓自秦汉以来疏凿为漕渠起咸阳抵潼
关三百里无车挽之劳其后堙废自此复之
细柳仓在县西南三十里汉旧仓也文帝后六年周亚
夫为屯将军次细柳服虔曰在长安西北如淳曰长安
细柳仓在渭北近石徼张揖曰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
池宫
兴成渠在县西十八里唐李石为相奏令咸阳令韩辽治
之东建永丰仓自秦汉以来疏凿为漕渠起咸阳抵潼
关三百里无车挽之劳其后堙废自此复之
细柳仓在县西南三十里汉旧仓也文帝后六年周亚
夫为屯将军次细柳服虔曰在长安西北如淳曰长安
细柳仓在渭北近石徼张揖曰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
卷十三 第 7a 页 WYG0587-0169c.png
是也师古曰匈奴传云置三将军军长安西细柳渭北
棘门霸上此则细柳不在渭北揖说是也三辅故事曰
周亚夫军于细柳今石徼是也石徼西有细柳仓城东
有嘉禾仓樊哙传柳中即细柳地也在长安西(按石徼/亦作石)
(墩/)
棘门在县东北十八里汉文帝后六年徐厉为将军次
棘门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如淳曰三辅黄图
棘门在横门外
棘门霸上此则细柳不在渭北揖说是也三辅故事曰
周亚夫军于细柳今石徼是也石徼西有细柳仓城东
有嘉禾仓樊哙传柳中即细柳地也在长安西(按石徼/亦作石)
(墩/)
棘门在县东北十八里汉文帝后六年徐厉为将军次
棘门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如淳曰三辅黄图
棘门在横门外
卷十三 第 7b 页 WYG0587-0169d.png
杜邮亭在县西南三十八里白起自刎之处水经注曰
杜邮亭在咸阳西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三
秦记曰长安城西有九嵏山西有杜山又有毕陌西北
有孝里西有白起墓杜预曰毕国在西北
杜邮馆在古县城东
曲邮在县境汉书高帝征黥布张良送至曲邮
交道厩去长安六十里近延陵
秦咸阳故城在县东二十里汉渭城亦治于此隋故县
杜邮亭在咸阳西十七里今名孝里亭中有白起祠三
秦记曰长安城西有九嵏山西有杜山又有毕陌西北
有孝里西有白起墓杜预曰毕国在西北
杜邮馆在古县城东
曲邮在县境汉书高帝征黥布张良送至曲邮
交道厩去长安六十里近延陵
秦咸阳故城在县东二十里汉渭城亦治于此隋故县
卷十三 第 8a 页 WYG0587-0170a.png
城在县东二十二里渭水北即秦之杜邮其城周八里
唐故县城在渭河北杜邮馆西城崇一丈五尺
祥谷水合丰水
白谷水合丰水
圣女泉出县西二十里昆明池北平地上周十步西北
流五十步与牧猪泉合(图经曰水池在县西北五里按/十道志长安西有滮池亦名圣)
(女泉盖滮池/水相近也)
野韭泽即汉牛首池也在县西北三十八里
唐故县城在渭河北杜邮馆西城崇一丈五尺
祥谷水合丰水
白谷水合丰水
圣女泉出县西二十里昆明池北平地上周十步西北
流五十步与牧猪泉合(图经曰水池在县西北五里按/十道志长安西有滮池亦名圣)
(女泉盖滮池/水相近也)
野韭泽即汉牛首池也在县西北三十八里
卷十三 第 8b 页 WYG0587-0170b.png
漕河在县南十五里自万年县界来经县界五里入于
渭汉书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龙首渠在汉东北五里自万年县界流入注于渭
明渠汉时渠也水经注曰在长乐宫桂宫之间
清渠在县西五十里自鄠县界来经县界一十里流注
于渭
漆渠在县西南二十里旧自县之坈河分水经县界二
十里入漕河汉书曰穿此渠通漆水故曰漆(括地志曰/胡亥筑阿)
渭汉书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龙首渠在汉东北五里自万年县界流入注于渭
明渠汉时渠也水经注曰在长乐宫桂宫之间
清渠在县西五十里自鄠县界来经县界一十里流注
于渭
漆渠在县西南二十里旧自县之坈河分水经县界二
十里入漕河汉书曰穿此渠通漆水故曰漆(括地志曰/胡亥筑阿)
卷十三 第 9a 页 WYG0587-0170c.png
(房宫开此渠而/运南山之漆)
永安渠隋文帝开皇三年开在县南引交水入宫之北
门(唐明皇自蜀还京肃宗至望贤宫迎明皇/帝亲笼马行数十步执鞭弭道过渠入宫)
唐望贤宫在县东数里开远门内
善因寺唐穆宗由复道幸咸阳止于此寺
周文王庙二处一在县西一在县东相去各十五里
武王庙在县北五里
成王庙在县西十五里
永安渠隋文帝开皇三年开在县南引交水入宫之北
门(唐明皇自蜀还京肃宗至望贤宫迎明皇/帝亲笼马行数十步执鞭弭道过渠入宫)
唐望贤宫在县东数里开远门内
善因寺唐穆宗由复道幸咸阳止于此寺
周文王庙二处一在县西一在县东相去各十五里
武王庙在县北五里
成王庙在县西十五里
卷十三 第 9b 页 WYG0587-0170d.png
康王庙在县北七里
汉吕太后庙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景帝庙在县东北十五里
武帝庙在县东北八里
介子推庙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武安君秦将白起庙在县五里
四皓庙在县东二十五里(汉高帝时人/商山隐士也)
汉酂侯萧何庙在县西三十里
汉吕太后庙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景帝庙在县东北十五里
武帝庙在县东北八里
介子推庙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武安君秦将白起庙在县五里
四皓庙在县东二十五里(汉高帝时人/商山隐士也)
汉酂侯萧何庙在县西三十里
卷十三 第 10a 页 WYG0587-0171a.png
周文王陵在县北十五里书序曰周公薨成王葬于毕
注曰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孟子曰文王生于
岐周卒于毕郢注书曰太子发上祭于毕下至于盟津
毕文王墓近镐也汉书刘向传曰文武周公葬于毕师
古曰毕陌在长安西
惠帝安陵在县东三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陵/在县东北二十里)臣瓒曰
在长安北三十五里三辅黄图曰去长陵十里关中记
曰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诙啁故俗
注曰不敢臣周公故使近文武之墓孟子曰文王生于
岐周卒于毕郢注书曰太子发上祭于毕下至于盟津
毕文王墓近镐也汉书刘向传曰文武周公葬于毕师
古曰毕陌在长安西
惠帝安陵在县东三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陵/在县东北二十里)臣瓒曰
在长安北三十五里三辅黄图曰去长陵十里关中记
曰徙关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诙啁故俗
卷十三 第 10b 页 WYG0587-0171b.png
称安陵啁也
四皓墓在安陵西
张敖冢在安陵东三十里(冢上有五岳之像/今人谓之五岳冢)
景帝阳陵在县东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曰/陵在县东四十里)汉书曰景
帝五年作阳陵邑后三年葬阳陵臣瓒曰陵在长安东
北四十五里帝王世纪曰阳陵山方一百二十步高四
十丈
昭帝平陵在县东北一十三里汉书曰帝作陵制令通流
四皓墓在安陵西
张敖冢在安陵东三十里(冢上有五岳之像/今人谓之五岳冢)
景帝阳陵在县东十五里(元和郡县图志曰/陵在县东四十里)汉书曰景
帝五年作阳陵邑后三年葬阳陵臣瓒曰陵在长安东
北四十五里帝王世纪曰阳陵山方一百二十步高四
十丈
昭帝平陵在县东北一十三里汉书曰帝作陵制令通流
卷十三 第 11a 页 WYG0587-0171c.png
水而巳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作坟陵东北
作庑长三丈五步外为小厨裁足祠祀万年之后扫地
而祭臣瓒曰陵在长安东北
元帝渭陵在县东北一十三里臣瓒曰陵在长安北五
十六里(王莽遣使坏渭陵园门泉/池曰无使民复思汉氏也)
成帝延陵在县西北十五里汉书曰成帝葬延陵在扶
风去长安六十二里关中记曰延陵在长安西北四十
里渭陵之东延陵是也成帝起延陵城邑以成言事者
作庑长三丈五步外为小厨裁足祠祀万年之后扫地
而祭臣瓒曰陵在长安东北
元帝渭陵在县东北一十三里臣瓒曰陵在长安北五
十六里(王莽遣使坏渭陵园门泉/池曰无使民复思汉氏也)
成帝延陵在县西北十五里汉书曰成帝葬延陵在扶
风去长安六十二里关中记曰延陵在长安西北四十
里渭陵之东延陵是也成帝起延陵城邑以成言事者
卷十三 第 11b 页 WYG0587-0171d.png
以为不便乃更造昌陵在霸城东二十里运沙渭滨取
东山土东山土与粟同价所费巨亿数年而陵不成谷
永等奏昌陵积土为高山陵寝犹在实土之上浮土之
下非永年之基延乡之地居高临下道贯二州二十馀
县宜还就延乡乃遣卫尉淳于长行视长奏宜如永等
议乃徙延陵而弃初言者将作大匠郭万年于燉煌配
役(三辅旧事曰成帝作延陵及起庙窦将军有青苗地/在庙角恐犯蹈之故言作陵不便乃徙昌陵取土东)
(山下土与/粟同价)
东山土东山土与粟同价所费巨亿数年而陵不成谷
永等奏昌陵积土为高山陵寝犹在实土之上浮土之
下非永年之基延乡之地居高临下道贯二州二十馀
县宜还就延乡乃遣卫尉淳于长行视长奏宜如永等
议乃徙延陵而弃初言者将作大匠郭万年于燉煌配
役(三辅旧事曰成帝作延陵及起庙窦将军有青苗地/在庙角恐犯蹈之故言作陵不便乃徙昌陵取土东)
(山下土与/粟同价)
卷十三 第 12a 页 WYG0587-0172a.png
哀帝义陵在县西八里汉书臣瓒曰义陵在右扶风去
长安四十六里
平帝康陵在县西二十五里汉书臣瓒曰在长安北六
十里旧图经曰康陵在兴平原口
汉傅太后废陵水经注曰在霸城西北王莽奏毁其陵
今本处积土犹高谓之增屏又谓之增埠
唐世祖元皇帝兴宁陵在县东三十五里五云乡周五
里
长安四十六里
平帝康陵在县西二十五里汉书臣瓒曰在长安北六
十里旧图经曰康陵在兴平原口
汉傅太后废陵水经注曰在霸城西北王莽奏毁其陵
今本处积土犹高谓之增屏又谓之增埠
唐世祖元皇帝兴宁陵在县东三十五里五云乡周五
里
卷十三 第 12b 页 WYG0587-0172b.png
承天皇帝顺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长陵乡周二里(此/陵)
(乃武后之父母也/追赠皇帝皇后)
周太公庙在县东二十五里周尚父齐太公吕望也郑
玄曰太公受封于齐留为太师五世之后乃归葬于齐
周公墓在县东北三十里
汉萧何墓在县东北三十七里
曹参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张良墓在县东北三十六里留侯陪葬长陵与高祖长
(乃武后之父母也/追赠皇帝皇后)
周太公庙在县东二十五里周尚父齐太公吕望也郑
玄曰太公受封于齐留为太师五世之后乃归葬于齐
周公墓在县东北三十里
汉萧何墓在县东北三十七里
曹参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张良墓在县东北三十六里留侯陪葬长陵与高祖长
卷十三 第 13a 页 WYG0587-0172c.png
陵相去五里
扬雄墓按扬雄家诔曰子云以天凤五年卒诏陪葬安
陵阪上弟子钜鹿侯芭负土作坟号曰玄冢
顺陵在县东北三十里唐武后追尊其母曰孝明皇后
号顺陵
扬雄墓按扬雄家诔曰子云以天凤五年卒诏陪葬安
陵阪上弟子钜鹿侯芭负土作坟号曰玄冢
顺陵在县东北三十里唐武后追尊其母曰孝明皇后
号顺陵
卷十三 第 13b 页 WYG0587-0172d.png
长安志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