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1a 页 WYG0577-025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三吴水考卷八
明张内蕴周大韶撰
水议考(小序/)
天下之事明者议之亦明者用之议于有众断于
一人斯事无遗策而动无愆尤盐铁之论汉庭公
卿卒屈于文学是故事贵议也况夫水政古今殊
轨远近异宜沿革利病了不可执神而明之存乎
三吴水考卷八
明张内蕴周大韶撰
水议考(小序/)
天下之事明者议之亦明者用之议于有众断于
一人斯事无遗策而动无愆尤盐铁之论汉庭公
卿卒屈于文学是故事贵议也况夫水政古今殊
轨远近异宜沿革利病了不可执神而明之存乎
卷八 第 1b 页 WYG0577-0259b.png
其人是恶可无议也大人硕士谋谟庙廊刍荛父
老商确田野苟有裨于水政采而用之胥硕画也
虽有嘉言弃而弗录则虚虽有神智愎而自用则
舛夫谋定而后战与夫不谋而战者其成败之相
距岂有算哉
宋
范仲淹上宰臣书
姑苏四郊略平窊而为湖者十之二三西南之泽尤大
老商确田野苟有裨于水政采而用之胥硕画也
虽有嘉言弃而弗录则虚虽有神智愎而自用则
舛夫谋定而后战与夫不谋而战者其成败之相
距岂有算哉
宋
范仲淹上宰臣书
姑苏四郊略平窊而为湖者十之二三西南之泽尤大
卷八 第 2a 页 WYG0577-0260a.png
谓之太湖纳数郡之水湖东一𣲖泄入于海谓之松
江积雨之时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虽北压杨子江
而东抵巨浸河渠至多湮塞已久莫能分其势矣惟
松江退落漫流始下或一岁大水久而未耗来年暑
雨复为沴焉人必荐饥可不经画今疏导者不惟使
东南入于松江又使东北入于杨子入于海也其利
在此夫水之为物蓄而停之何为而不害决而流之
何为而不利或曰江水已高不纳此流某谓不然江
江积雨之时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虽北压杨子江
而东抵巨浸河渠至多湮塞已久莫能分其势矣惟
松江退落漫流始下或一岁大水久而未耗来年暑
雨复为沴焉人必荐饥可不经画今疏导者不惟使
东南入于松江又使东北入于杨子入于海也其利
在此夫水之为物蓄而停之何为而不害决而流之
何为而不利或曰江水已高不纳此流某谓不然江
卷八 第 2b 页 WYG0577-0260b.png
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耳岂独不下于此耶
江流若高则必滔滔旁来岂复姑苏之有乎矧今开
畎之处下流不息亦明验矣或曰日有潮来水安得
下某谓不然大江长淮无不潮也来之时刻少而退
之时刻多故大江长淮会天下之水能必归于海也
或曰沙因潮至数年复塞岂人力之可支某谓不然
新导之河必设诸闸常时扄之以禦来潮沙不能塞
也每春理其闸外工减数倍矣旱岁亦扄之可救熯
江流若高则必滔滔旁来岂复姑苏之有乎矧今开
畎之处下流不息亦明验矣或曰日有潮来水安得
下某谓不然大江长淮无不潮也来之时刻少而退
之时刻多故大江长淮会天下之水能必归于海也
或曰沙因潮至数年复塞岂人力之可支某谓不然
新导之河必设诸闸常时扄之以禦来潮沙不能塞
也每春理其闸外工减数倍矣旱岁亦扄之可救熯
卷八 第 3a 页 WYG0577-0260c.png
涸之灾涝岁则启之可疏积水之患或谓开畎之役
重劳民力某谓不然东南之田所植惟稻大水一至
秋无他望灾沴之后必有疾疫其羸惫十不救一谓
之天灾实由饥耳如能使民以时导达沟渎保其稼
穑俾百姓不饥而死曷为其劳哉民勤而生不犹愈
于惰而死乎或曰力役之际大费军食某谓不然姑
苏岁纳苗米三十四万斛官司之籴又不下数百万
斛去秋蠲放者三十万官司之籴无复有焉如丰穰
重劳民力某谓不然东南之田所植惟稻大水一至
秋无他望灾沴之后必有疾疫其羸惫十不救一谓
之天灾实由饥耳如能使民以时导达沟渎保其稼
穑俾百姓不饥而死曷为其劳哉民勤而生不犹愈
于惰而死乎或曰力役之际大费军食某谓不然姑
苏岁纳苗米三十四万斛官司之籴又不下数百万
斛去秋蠲放者三十万官司之籴无复有焉如丰穰
卷八 第 3b 页 WYG0577-0260d.png
之岁春役万人日食三升一月而罢用米九千石耳
荒歉之岁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因而赈济一月而罢
用米万五千石耳量此之出较彼之入孰谓费军食
哉或谓陂泽之田动成渺㳽导川而无益也某谓不
然吴中之田非水不植减之使浅则可播种非必决
而涸之然后为功也昨开五河泄去积水今岁平和
秋望七八积而未去者犹有一二未能播种复请增
理数道以分其流使不停壅纵遇大水其去必速而
荒歉之岁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因而赈济一月而罢
用米万五千石耳量此之出较彼之入孰谓费军食
哉或谓陂泽之田动成渺㳽导川而无益也某谓不
然吴中之田非水不植减之使浅则可播种非必决
而涸之然后为功也昨开五河泄去积水今岁平和
秋望七八积而未去者犹有一二未能播种复请增
理数道以分其流使不停壅纵遇大水其去必速而
卷八 第 4a 页 WYG0577-0261a.png
无来岁之患矣又松江一曲号曰盘龙父老传云出
水尤利如总数道而开之灾必大减苏秀间有秋之
半利已大矣畎浍之事职在郡县不时开导刺史督
县令之职也今之世有所兴作横议先至非朝廷主
之则无功而有毁守土之臣恐无建事之意矣苏常
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浙漕之任及数郡之守
宜择精心尽力之吏不可以寻常资格而授恐功利
不至重为朝廷之忧且失东南之利也
水尤利如总数道而开之灾必大减苏秀间有秋之
半利已大矣畎浍之事职在郡县不时开导刺史督
县令之职也今之世有所兴作横议先至非朝廷主
之则无功而有毁守土之臣恐无建事之意矣苏常
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浙漕之任及数郡之守
宜择精心尽力之吏不可以寻常资格而授恐功利
不至重为朝廷之忧且失东南之利也
卷八 第 4b 页 WYG0577-0261b.png
朱长文治水篇
地倾东南而吴之为境居东南最卑处故宜多水昔禹
之治水也因其势之可决者疏而为三江因其势之
必聚者潴而为五湖乃底于定微禹其能不鱼乎观
昔之智亦勤矣故以塘行水以泾约水以塍禦水以
埭储水遇淫潦可泄以去逢旱岁可引以灌故吴人
遂其生焉前代经营之迹多不见矣至唐元和中开
常熟塘古碣仅存颇称灌溉之利钱氏时尝置都水
地倾东南而吴之为境居东南最卑处故宜多水昔禹
之治水也因其势之可决者疏而为三江因其势之
必聚者潴而为五湖乃底于定微禹其能不鱼乎观
昔之智亦勤矣故以塘行水以泾约水以塍禦水以
埭储水遇淫潦可泄以去逢旱岁可引以灌故吴人
遂其生焉前代经营之迹多不见矣至唐元和中开
常熟塘古碣仅存颇称灌溉之利钱氏时尝置都水
卷八 第 5a 页 WYG0577-0261c.png
营田使以主水事募卒为都号曰撩浅盖当是时方
欲富境禦敌必以是为先务国朝天禧天圣间吴中
水灾于是命发运使张纶同郡守经度于昆山常熟
各开众浦以导积水嘉祐中范文正公来治此州适
当歉岁深究利病不苟兴作公以为松江不能独泄
震泽诸湖之水虽北压杨子江东抵巨海河渠至多
湮塞已久不能分其势今当疏导诸邑之水东南入
于松江东北入于杨子与海也有盘龙汇者介于华
欲富境禦敌必以是为先务国朝天禧天圣间吴中
水灾于是命发运使张纶同郡守经度于昆山常熟
各开众浦以导积水嘉祐中范文正公来治此州适
当歉岁深究利病不苟兴作公以为松江不能独泄
震泽诸湖之水虽北压杨子江东抵巨海河渠至多
湮塞已久不能分其势今当疏导诸邑之水东南入
于松江东北入于杨子与海也有盘龙汇者介于华
卷八 第 5b 页 WYG0577-0261d.png
亭昆山之间步其径才十里而洄泬迂缓逾四十里
江流为之阻遏盛夏大雨则泛溢旁齧沦稼穑坏室
庐殆无宁岁范公尝经度之未遑兴作宝元中太史
叶公清臣漕按本路遂建议酾为新渠道直流速其
患遂弭厥后转运使沈立之又开昆山之顾浦颇为
深浚嘉祐间吴中荐饥朝廷择选守将经制其事蔡
秦州抗自校理典是郡尝请行县按水亲度其利是
时转运使王纯臣建议请令苏湖常秀修作田塍位
江流为之阻遏盛夏大雨则泛溢旁齧沦稼穑坏室
庐殆无宁岁范公尝经度之未遑兴作宝元中太史
叶公清臣漕按本路遂建议酾为新渠道直流速其
患遂弭厥后转运使沈立之又开昆山之顾浦颇为
深浚嘉祐间吴中荐饥朝廷择选守将经制其事蔡
秦州抗自校理典是郡尝请行县按水亲度其利是
时转运使王纯臣建议请令苏湖常秀修作田塍位
卷八 第 6a 页 WYG0577-0262a.png
位相接以禦风涛令县教诱植利之户自作塍岸定
邑吏劝课为殿最当时推行焉及李兵部复圭为运
使韩殿省正彦宰昆山于是复修至和塘使之完厚
民得因依立塍堨以免水患而韩君又开松江之白
鹤汇如盘龙之法皆为民利熙宁元年六月有诏兴
修水利二年十一月颁农田水利约束三年广东安
抚司机宜文字昆山郏亶上言苏州水利大槩以为
环湖地低故常多水沿海地高故常多旱治田为先
邑吏劝课为殿最当时推行焉及李兵部复圭为运
使韩殿省正彦宰昆山于是复修至和塘使之完厚
民得因依立塍堨以免水患而韩君又开松江之白
鹤汇如盘龙之法皆为民利熙宁元年六月有诏兴
修水利二年十一月颁农田水利约束三年广东安
抚司机宜文字昆山郏亶上言苏州水利大槩以为
环湖地低故常多水沿海地高故常多旱治田为先
卷八 第 6b 页 WYG0577-0262b.png
决水为后欲取所谓水田者略循古法也七里为一
纵浦十里为一横塘因出土以为堤又取所谓高田
者一切设堰潴水以灌溉之则高田不涸而水田亦
减流注之势度用二十万工水治高田旱治下泽要
以三年而苏之田毕治矣其后士人傅肱欲决松江
之千墩金城诸汇又欲开无锡之五泻堰以泄太湖
而入于北江导海盐之芦沥浦以分吴淞江而入于
海于昆山常熟二县深辟诸浦遇东南风则水北下
纵浦十里为一横塘因出土以为堤又取所谓高田
者一切设堰潴水以灌溉之则高田不涸而水田亦
减流注之势度用二十万工水治高田旱治下泽要
以三年而苏之田毕治矣其后士人傅肱欲决松江
之千墩金城诸汇又欲开无锡之五泻堰以泄太湖
而入于北江导海盐之芦沥浦以分吴淞江而入于
海于昆山常熟二县深辟诸浦遇东南风则水北下
卷八 第 7a 页 WYG0577-0262c.png
于杨子遇西北风则水南下于松江庶可纾患夫治
水者当浚其下流下流既通则上流可导也
郏亶水利书
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然自唐
末以来经营至今未见其利者其失有六一曰苏州
东枕海北接江东开昆山之张浦茜泾七鸦三塘而
导诸海北开常熟之许浦白茆二浦而导诸江不知
此五处去水皆百馀里近三四十里地形颇高高者
水者当浚其下流下流既通则上流可导也
郏亶水利书
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然自唐
末以来经营至今未见其利者其失有六一曰苏州
东枕海北接江东开昆山之张浦茜泾七鸦三塘而
导诸海北开常熟之许浦白茆二浦而导诸江不知
此五处去水皆百馀里近三四十里地形颇高高者
卷八 第 7b 页 WYG0577-0262d.png
七八尺水盛时决之或入江海水稍退则向之欲东
导于海者反西流欲北导于江者反南下故自景祐
以来屡开之而卒无效也二曰苏之压水以其无堤
防也故昆山常熟吴江皆峻其堤设官置兵以巡治
之是不知塘虽设而水行堤之两旁何益乎治田故
徒有通往来禦风涛之小功而无卫民田去水害之
大效三曰书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今淞江在其南
可决水而同归于海昆山之夏驾新洋小虞大虞朱
导于海者反西流欲北导于江者反南下故自景祐
以来屡开之而卒无效也二曰苏之压水以其无堤
防也故昆山常熟吴江皆峻其堤设官置兵以巡治
之是不知塘虽设而水行堤之两旁何益乎治田故
徒有通往来禦风涛之小功而无卫民田去水害之
大效三曰书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今淞江在其南
可决水而同归于海昆山之夏驾新洋小虞大虞朱
卷八 第 8a 页 WYG0577-0263a.png
塘新渎平乐戴墟等十馀浦是也夫诸浦虽有决水
之道未能使水之必泄于江也何则水方汗漫与江
俱平虽大决之堤防不立适足以通潮势之冲急增
风波之汹怒耳四曰苏州之水自常州来古者设望
亭堰所以禦常之水使入太湖不为苏害谓望亭堰
不当废也苏聚数郡之水而常居其一常之数路望
亭居其一岂一望亭之水能为苏之患耶望亭堰废
则常被其利苏未必有害存之则苏未必利常先被
之道未能使水之必泄于江也何则水方汗漫与江
俱平虽大决之堤防不立适足以通潮势之冲急增
风波之汹怒耳四曰苏州之水自常州来古者设望
亭堰所以禦常之水使入太湖不为苏害谓望亭堰
不当废也苏聚数郡之水而常居其一常之数路望
亭居其一岂一望亭之水能为苏之患耶望亭堰废
则常被其利苏未必有害存之则苏未必利常先被
卷八 第 8b 页 WYG0577-0263b.png
害矣故治苏州之水不在望亭堰之废否也五曰苏
水所以不泄者以淞江盘曲而决水迟也古之曲其
江所以激之使深也激之既久其曲愈甚故漕使叶
内翰开盘龙汇沈谏议开顾浦谓淞江之曲若今槎
浦及金灶子诸浦皆可决也是说仅为得之但苏之
水与江齐平决江之曲足以使江之水疾趋于海未
能使田之水必趋于江也六曰苏本江海陂湖之地
谓之泽国自当漫然容纳数州之水不当尽为田也
水所以不泄者以淞江盘曲而决水迟也古之曲其
江所以激之使深也激之既久其曲愈甚故漕使叶
内翰开盘龙汇沈谏议开顾浦谓淞江之曲若今槎
浦及金灶子诸浦皆可决也是说仅为得之但苏之
水与江齐平决江之曲足以使江之水疾趋于海未
能使田之水必趋于江也六曰苏本江海陂湖之地
谓之泽国自当漫然容纳数州之水不当尽为田也
卷八 第 9a 页 WYG0577-0263c.png
国初之税才十七八万石今乃至三十四五万石此
障陂湖为田之过也是说最为疏阔国初逃民未复
今尽为编户税所以昔少而今多也假使变湖为田
增十七八万为三十四五万乃国之利何过之有且
今苏州除太湖外有常熟昆承二湖昆山阳城湖长
洲沙湖是四湖自有定名而其阔亦不过十馀里其
馀若昆山之斜塘大泗黄渎夷亭高墟巴城雉城武
城夔家江家柏家鳗鯏诸瀼及常熟之市宅碧宅五
障陂湖为田之过也是说最为疏阔国初逃民未复
今尽为编户税所以昔少而今多也假使变湖为田
增十七八万为三十四五万乃国之利何过之有且
今苏州除太湖外有常熟昆承二湖昆山阳城湖长
洲沙湖是四湖自有定名而其阔亦不过十馀里其
馀若昆山之斜塘大泗黄渎夷亭高墟巴城雉城武
城夔家江家柏家鳗鯏诸瀼及常熟之市宅碧宅五
卷八 第 9b 页 WYG0577-0263d.png
衢练塘诸村长洲之长荡黄天荡之𩔖皆积水不耕
之田也水深不过五尺浅者可二三尺其间尚有古
岸隐见水中俗谓之老岸或有古之民家阶甃之遗
址在焉其地或以城或以家或以宅为名尝求其契
券以验皆全税之地也是古之良田而今废之耳已
上六说者皆执一偏之论而未能通其理也必欲治
之当去六失行六得曰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
泄之迹治田有先后之宜兴役顺贫富之便取浩博
之田也水深不过五尺浅者可二三尺其间尚有古
岸隐见水中俗谓之老岸或有古之民家阶甃之遗
址在焉其地或以城或以家或以宅为名尝求其契
券以验皆全税之地也是古之良田而今废之耳已
上六说者皆执一偏之论而未能通其理也必欲治
之当去六失行六得曰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
泄之迹治田有先后之宜兴役顺贫富之便取浩博
卷八 第 10a 页 WYG0577-0264a.png
之大利舍姑息之小恩一何谓地形高下之殊曰苏
州五县号为水田其实昆山之东接于海之冈陇东
西仅百里南北仅三百里其地东高而西下向所谓
东导于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常熟之北接于江之
涨沙南北七八十里东西仅二百里其地皆北高而
南下向所谓欲北导于江而水反南下者是也是二
处皆谓之高田而昆山冈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仅
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于湖秀之境仅二百里其
州五县号为水田其实昆山之东接于海之冈陇东
西仅百里南北仅三百里其地东高而西下向所谓
东导于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常熟之北接于江之
涨沙南北七八十里东西仅二百里其地皆北高而
南下向所谓欲北导于江而水反南下者是也是二
处皆谓之高田而昆山冈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仅
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于湖秀之境仅二百里其
卷八 第 10b 页 WYG0577-0264b.png
地低下皆谓之水田高田者常欲水今水乃流而不
蓄故常患旱也惟若景祐嘉祐中则一大熟尔水田
者常患水今西南既有太湖数州之水而东北又有
昆山常熟二县冈身之流故常患水也惟若康定至
和中则一大熟耳但水田多而高田少水田近于城
郭人所见而税复重高田远于城郭人所不见而税
复轻议者惟知治水而不知治旱也二何谓古人蓄
泄之迹曰今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冈身之
蓄故常患旱也惟若景祐嘉祐中则一大熟尔水田
者常患水今西南既有太湖数州之水而东北又有
昆山常熟二县冈身之流故常患水也惟若康定至
和中则一大熟耳但水田多而高田少水田近于城
郭人所见而税复重高田远于城郭人所不见而税
复轻议者惟知治水而不知治旱也二何谓古人蓄
泄之迹曰今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冈身之
卷八 第 11a 页 WYG0577-0264c.png
东有塘西彻淞江北过常熟谓之横沥又有小塘或
二里三里贯横沥而东西流者多谓之门若所谓钱
冈门张冈门沙堰门吴冈顾庙冈丁冈李冈等门及
斗门之𩔖是也夫南北其塘则谓之横沥东西其塘
则谓之冈门堰门斗门是古者堰水于冈身之东灌
溉高田而又为冈门者恐水之或壅则决之而横沥
所以分其流也故冈身之东其田尚有丘亩经界沟
洫之迹焉是皆古今之良田因冈门坏不能蓄水而
二里三里贯横沥而东西流者多谓之门若所谓钱
冈门张冈门沙堰门吴冈顾庙冈丁冈李冈等门及
斗门之𩔖是也夫南北其塘则谓之横沥东西其塘
则谓之冈门堰门斗门是古者堰水于冈身之东灌
溉高田而又为冈门者恐水之或壅则决之而横沥
所以分其流也故冈身之东其田尚有丘亩经界沟
洫之迹焉是皆古今之良田因冈门坏不能蓄水而
卷八 第 11b 页 WYG0577-0264d.png
为旱田耳冈门之坏岂非五代之季民各从其行舟
之便而废之耶此治高田之遗迹也若夫水田之遗
迹即今昆山之南向所谓夏驾小虞等浦者皆决于
淞江之道也其浦之旧迹阔者二十馀丈狭者十馀
丈有横塘以贯其中而棋布之是古者既为纵浦以
通于江又为横塘以分其势使水行于外田成于内
有圩田之象焉故水虽大而不能为田之害必归于
江海而后已以是推之则一州之田可知矣故苏州
之便而废之耶此治高田之遗迹也若夫水田之遗
迹即今昆山之南向所谓夏驾小虞等浦者皆决于
淞江之道也其浦之旧迹阔者二十馀丈狭者十馀
丈有横塘以贯其中而棋布之是古者既为纵浦以
通于江又为横塘以分其势使水行于外田成于内
有圩田之象焉故水虽大而不能为田之害必归于
江海而后已以是推之则一州之田可知矣故苏州
卷八 第 12a 页 WYG0577-0265a.png
五门旧皆有堰今俗呼城下为堰下而齐门犹有旧
堰之称是则堤防既完则水无所潴容设堰者恐其
暴而流入于城也至和二年前苏州吕侍郎开昆山
塘得古闸于夷亭之侧是古者水不乱行之明验也
及夫堤防既坏水乱行于田间而有所潴容故苏州
得以废其堰而夷亭亦无所用其闸也为民者因利
其浦之阔攘其旁以为田又利其行舟安舟之便决
其堤以为泾今昆山诸浦之间有半里或一里二里
堰之称是则堤防既完则水无所潴容设堰者恐其
暴而流入于城也至和二年前苏州吕侍郎开昆山
塘得古闸于夷亭之侧是古者水不乱行之明验也
及夫堤防既坏水乱行于田间而有所潴容故苏州
得以废其堰而夷亭亦无所用其闸也为民者因利
其浦之阔攘其旁以为田又利其行舟安舟之便决
其堤以为泾今昆山诸浦之间有半里或一里二里
卷八 第 12b 页 WYG0577-0265b.png
而为小泾命之为某家浜者皆破古堤为之也浦日
以坏故水道湮而流迟泾日以多故田堤坏而不固
日隳月坏遂荡然而为陂湖矣此古人之迹也今秀
州滨海之地皆有堰以蓄水而海盐一县有堰近百
馀所湖州皆筑堤于水中以固田而两塘之岸至高
一丈有馀此其遗法也独苏州坏之耳三何谓治田
有先后之宜曰地势之高下既如彼古人之遗迹又
如此今欲先取昆山之东常熟之北凡所谓高田者
以坏故水道湮而流迟泾日以多故田堤坏而不固
日隳月坏遂荡然而为陂湖矣此古人之迹也今秀
州滨海之地皆有堰以蓄水而海盐一县有堰近百
馀所湖州皆筑堤于水中以固田而两塘之岸至高
一丈有馀此其遗法也独苏州坏之耳三何谓治田
有先后之宜曰地势之高下既如彼古人之遗迹又
如此今欲先取昆山之东常熟之北凡所谓高田者
卷八 第 13a 页 WYG0577-0265c.png
一切设堰潴水以灌溉之又浚其所谓经界沟洫使
水周流于其间以浸润之立冈门以防其壅则高田
常无枯旱之患而水田亦减数百里流注之势然后
取今之凡谓水田者除四湖外一切罢去其某家浜
某家泾之𩔖循古今遗迹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
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
使塘浦阔深而堤岸高厚塘浦阔深则水通流而不
能为田之害也堤岸高厚则田自固水可拥而必趋
水周流于其间以浸润之立冈门以防其壅则高田
常无枯旱之患而水田亦减数百里流注之势然后
取今之凡谓水田者除四湖外一切罢去其某家浜
某家泾之𩔖循古今遗迹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
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
使塘浦阔深而堤岸高厚塘浦阔深则水通流而不
能为田之害也堤岸高厚则田自固水可拥而必趋
卷八 第 13b 页 WYG0577-0265d.png
于江也然后择江之曲者若所谓槎浦金灶子浦而
决之使水必趋于海又究五堰之遗址而复之使水
不入于城是虽有大水不能为苏州之患也如此则
高低皆利而无水旱之忧然后仿钱氏遗法收围田
之利养撩浅之卒更休迭役以浚其高田之沟洫与
水田之塘浦则百世之利也四何谓兴役顺贫富之
便曰苏州五县之民自五等以上至一等不下五万
户可约古制而户借七日则岁约百万夫矣又自三
决之使水必趋于海又究五堰之遗址而复之使水
不入于城是虽有大水不能为苏州之患也如此则
高低皆利而无水旱之忧然后仿钱氏遗法收围田
之利养撩浅之卒更休迭役以浚其高田之沟洫与
水田之塘浦则百世之利也四何谓兴役顺贫富之
便曰苏州五县之民自五等以上至一等不下五万
户可约古制而户借七日则岁约百万夫矣又自三
卷八 第 14a 页 WYG0577-0266a.png
等以上至一等不下五千户可量其财而取之则足
以供万夫之食与其费矣夫借七日之力故不劳量
取财于富者故不虐以不劳不虐之役五年而治之
何田之不可兴也五何谓取浩博之大利苏州之地
四至馀三百里若以开方之法约之尚可方二百馀
里为田六同有畸三分去一以为沟池城郭陂湖山
林其馀不下四同之地为三十六万夫之田又以上
中下不易再易而去其半当有十八万夫之田常出
以供万夫之食与其费矣夫借七日之力故不劳量
取财于富者故不虐以不劳不虐之役五年而治之
何田之不可兴也五何谓取浩博之大利苏州之地
四至馀三百里若以开方之法约之尚可方二百馀
里为田六同有畸三分去一以为沟池城郭陂湖山
林其馀不下四同之地为三十六万夫之田又以上
中下不易再易而去其半当有十八万夫之田常出
卷八 第 14b 页 WYG0577-0266b.png
租税也国朝之法一夫之田为四十亩出米四石则
十八万夫之田可出米七十二万石矣今苏州止有
三十四五万石借使全熟常失三四十万石之租又
况水旱蠲除者岁常不下十万石甚者或蠲除三十
馀万石是遗利不少矣今或得高低皆利而水旱无
忧则三四十万之税可增也六何谓舍姑息之小惠
曰是议之兴或者必曰向者苏州或治一浦或调一
县而役一月则民且怨矣今欲尽十州之境役五县
十八万夫之田可出米七十二万石矣今苏州止有
三十四五万石借使全熟常失三四十万石之租又
况水旱蠲除者岁常不下十万石甚者或蠲除三十
馀万石是遗利不少矣今或得高低皆利而水旱无
忧则三四十万之税可增也六何谓舍姑息之小惠
曰是议之兴或者必曰向者苏州或治一浦或调一
县而役一月则民且怨矣今欲尽十州之境役五县
卷八 第 15a 页 WYG0577-0266c.png
之民五年而治之其工力盖百倍于向时是役未兴
而数千百万之民已呶呶矣非养民之道也曰向者
之兴役也多兴于大水方盛之际是时公私匮乏疾
疠间作故民劳且怨也今于平岁无事之时借力以
成利何劳怨之有传曰使民以时又曰以佚道使民
虽劳无怨又曰悦以使民民忘其劳虽至治之世未
尝不役民以使之也惟近世不求所以养之之道使
跻于富庶但务其姑息之末使至于饥饿而不能相
而数千百万之民已呶呶矣非养民之道也曰向者
之兴役也多兴于大水方盛之际是时公私匮乏疾
疠间作故民劳且怨也今于平岁无事之时借力以
成利何劳怨之有传曰使民以时又曰以佚道使民
虽劳无怨又曰悦以使民民忘其劳虽至治之世未
尝不役民以使之也惟近世不求所以养之之道使
跻于富庶但务其姑息之末使至于饥饿而不能相
卷八 第 15b 页 WYG0577-0266d.png
生然后从而赒之故上乏而下益困有可以除数百
年未去之患兴数百里无穷之利使公私皆获其益
岂可区区计国家五岁之劳惜百姓七日之力耶
一论古人治高低田之法昔禹之时震泽为患东有
冈阜以隔截其流禹乃凿断冈阜疏为三江东入于
海而震泽始定震泽虽定环湖之地尚有二百馀里
可以为田而地皆卑下犹在江水之下与江湖相连
民既不能耕植而水面又复平阔足以容受震泽下
年未去之患兴数百里无穷之利使公私皆获其益
岂可区区计国家五岁之劳惜百姓七日之力耶
一论古人治高低田之法昔禹之时震泽为患东有
冈阜以隔截其流禹乃凿断冈阜疏为三江东入于
海而震泽始定震泽虽定环湖之地尚有二百馀里
可以为田而地皆卑下犹在江水之下与江湖相连
民既不能耕植而水面又复平阔足以容受震泽下
卷八 第 16a 页 WYG0577-0267a.png
流使水势散漫而三江不能疾趋于海其沿海之地
亦有数百里可以为田而地皆高仰反在江水之上
与江湖相远民既不能取水以灌溉而地势又多西
流不得蓄聚春夏之雨泽以浸润其地是环湖之地
常有水患而沿海之地常有旱灾也古人遂因其地
势之高下井之而为田环湖卑下之地则于江之南北
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
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其塘浦阔者三十馀丈狭
亦有数百里可以为田而地皆高仰反在江水之上
与江湖相远民既不能取水以灌溉而地势又多西
流不得蓄聚春夏之雨泽以浸润其地是环湖之地
常有水患而沿海之地常有旱灾也古人遂因其地
势之高下井之而为田环湖卑下之地则于江之南北
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
而棋布之有圩田之象焉其塘浦阔者三十馀丈狭
卷八 第 16b 页 WYG0577-0267b.png
者不下二十馀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且苏
州除太湖之外江之南北别无水源而古人使塘浦
深阔若此者盖欲取土以为堤岸高厚足以禦其湍
悍之流故塘浦因而阔深水亦因之而流耳非专为
阔其塘浦以决积水也故古者堤岸高者须及二丈
低者亦不下一丈五尺借令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高
于田五七尺而堤岸尚出于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
丈故虽大水不能入于民田也民田既不容水则塘
州除太湖之外江之南北别无水源而古人使塘浦
深阔若此者盖欲取土以为堤岸高厚足以禦其湍
悍之流故塘浦因而阔深水亦因之而流耳非专为
阔其塘浦以决积水也故古者堤岸高者须及二丈
低者亦不下一丈五尺借令大水之年江湖之水高
于田五七尺而堤岸尚出于塘浦之外三五尺至一
丈故虽大水不能入于民田也民田既不容水则塘
卷八 第 17a 页 WYG0577-0267c.png
浦之水自高于江而江之水亦高于海不须决泄而
水自湍流矣故三江常浚而水田常熟其冈阜之地
亦因江水稍高得以畎引以灌溉此古人浚三江治
低田之法也至于沿海高仰之地近江者既因江流
稍高可以畎引近海者又有早晚两潮可以灌溉故
于沿海之地及江之南北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
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港之阔狭与低田同而
其深往往过之且冈身之地高于积水之处四五尺
水自湍流矣故三江常浚而水田常熟其冈阜之地
亦因江水稍高得以畎引以灌溉此古人浚三江治
低田之法也至于沿海高仰之地近江者既因江流
稍高可以畎引近海者又有早晚两潮可以灌溉故
于沿海之地及江之南北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
又七里或十里而为一横塘港之阔狭与低田同而
其深往往过之且冈身之地高于积水之处四五尺
卷八 第 17b 页 WYG0577-0267d.png
至七八尺远于积水之处四五十里至百馀里固非
决水之道也然古人为塘浦深阔若此者盖欲畎引
江海之水周流于冈阜之地虽大旱之岁亦可畎引
以灌田而大水之岁积水或从此而流泄耳非专为
阔深其塘浦以决低田之积水也至于地势西流之
处又设冈门㪷门以潴蓄之是虽大旱之岁冈阜之
地皆可耕以为田此古人治高田蓄雨泽之法也故
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而数百里之内常获
决水之道也然古人为塘浦深阔若此者盖欲畎引
江海之水周流于冈阜之地虽大旱之岁亦可畎引
以灌田而大水之岁积水或从此而流泄耳非专为
阔深其塘浦以决低田之积水也至于地势西流之
处又设冈门㪷门以潴蓄之是虽大旱之岁冈阜之
地皆可耕以为田此古人治高田蓄雨泽之法也故
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而数百里之内常获
卷八 第 18a 页 WYG0577-0268a.png
丰熟此古人治高田低田之法也
二论后世废高低田之法古人治田高下既皆有方
是时也田各有圩圩必有长每一年或二年率逐圩
之人修筑堤防浚治浦港故低田之堤防常固旱田
之港浦常通也至钱氏有国尚有撩浅指挥之名此
其遗法也年祀绵远古法隳坏其水田之堤防或因
田户行舟及安舟之便而破其圩或因人户请射下
脚而废其堤防或因官中开淘而减少丈尺或因田
二论后世废高低田之法古人治田高下既皆有方
是时也田各有圩圩必有长每一年或二年率逐圩
之人修筑堤防浚治浦港故低田之堤防常固旱田
之港浦常通也至钱氏有国尚有撩浅指挥之名此
其遗法也年祀绵远古法隳坏其水田之堤防或因
田户行舟及安舟之便而破其圩或因人户请射下
脚而废其堤防或因官中开淘而减少丈尺或因田
卷八 第 18b 页 WYG0577-0268b.png
主但收租课而不修堤防或因租户利于易田而故
致淹没吴人以一易再易之田谓之白涂田所收倍
于常稔之田而所纳米亦依旧数从轻故租户乐于
间年淹没或因决破古堤张捕鱼虾而渐致破损或
因边圩之人不肯出田与众筑岸或因一圩虽完傍
圩无力而连延隳坏或因贫富同圩而出力不齐或
因公私相吝而因循不治故堤防尽坏而低田漫然
复在江水之下也每春夏之交天雨未盈尺湖水未
致淹没吴人以一易再易之田谓之白涂田所收倍
于常稔之田而所纳米亦依旧数从轻故租户乐于
间年淹没或因决破古堤张捕鱼虾而渐致破损或
因边圩之人不肯出田与众筑岸或因一圩虽完傍
圩无力而连延隳坏或因贫富同圩而出力不齐或
因公私相吝而因循不治故堤防尽坏而低田漫然
复在江水之下也每春夏之交天雨未盈尺湖水未
卷八 第 19a 页 WYG0577-0268c.png
涨二三尺而苏州低田一抹尽为白水其间虽有堤
岸亦皆狭小沈在水底不能固田惟大旱之岁常润
杭秀之田及苏州冈阜之地并皆枯旱其堤岸方始
露见而苏州水田幸一熟耳盖由无堤防为禦水之
先具也低田既容水故水与江平江与海平而海潮
直至苏州之东一二十里之地反与江湖民田之水
相接故水不能湍流而三江不浚今二江已塞而一
江又浅傥不完复堤岸驱低田之水尽入于淞江而
岸亦皆狭小沈在水底不能固田惟大旱之岁常润
杭秀之田及苏州冈阜之地并皆枯旱其堤岸方始
露见而苏州水田幸一熟耳盖由无堤防为禦水之
先具也低田既容水故水与江平江与海平而海潮
直至苏州之东一二十里之地反与江湖民田之水
相接故水不能湍流而三江不浚今二江已塞而一
江又浅傥不完复堤岸驱低田之水尽入于淞江而
卷八 第 19b 页 WYG0577-0268d.png
使江流湍急恐数十年之后淞江愈塞震泽之患不
止于苏州而已也此低田不治之由也高田之废始
由田法隳坏民不相率以治港浦既浅地势既高沿
于海者则海潮不应沿于江者又因水田堤防隳坏
水得潴聚于民田之间而江水渐低故高田复在江
水之上至于西流之处又因人户利于行舟之便坏
其冈门而不能蓄水故高田一望尽为旱地每至四
五月春水未退低田尚未能施工冈阜之田已乾枯
止于苏州而已也此低田不治之由也高田之废始
由田法隳坏民不相率以治港浦既浅地势既高沿
于海者则海潮不应沿于江者又因水田堤防隳坏
水得潴聚于民田之间而江水渐低故高田复在江
水之上至于西流之处又因人户利于行舟之便坏
其冈门而不能蓄水故高田一望尽为旱地每至四
五月春水未退低田尚未能施工冈阜之田已乾枯
卷八 第 20a 页 WYG0577-0269a.png
矣惟大水之岁湖秀二州之低田渰没净尽则冈阜
之田幸一熟耳此盖不浚浦港以畎引江海之水不
复冈门以蓄聚春夏之雨泽也此高田废之之由也
三论自来议者但知决水不知治田盖治田者本也
本当在先决水者末也末当在后今乃不治其本而
决其末故自景祐以来上至朝廷之搢绅下至农田
之匹夫谋议擘画三四十年而苏州之田百未治一
二此治水之失也惟嘉祐中两浙运使王纯臣建议
之田幸一熟耳此盖不浚浦港以畎引江海之水不
复冈门以蓄聚春夏之雨泽也此高田废之之由也
三论自来议者但知决水不知治田盖治田者本也
本当在先决水者末也末当在后今乃不治其本而
决其末故自景祐以来上至朝廷之搢绅下至农田
之匹夫谋议擘画三四十年而苏州之田百未治一
二此治水之失也惟嘉祐中两浙运使王纯臣建议
卷八 第 20b 页 WYG0577-0269b.png
谓苏州民田一概白水至深处不过二尺以上当修
作田塍使位位相接以禦风涛则自无水患若不修
筑塍岸纵使决尽河水亦无所济此说最为切当又
缘当时建议之时正值两浙连年治水无效不知大
段擘画令官中逐年调发夫力更互修治及不曾立
定逐县治田年额以办不办为赏罚之格而止令逐
县令佐槩例劝导逐位植利人户一二十家自作塍
岸各高五尺缘民间所鸠工力不多盖不能齐整借
作田塍使位位相接以禦风涛则自无水患若不修
筑塍岸纵使决尽河水亦无所济此说最为切当又
缘当时建议之时正值两浙连年治水无效不知大
段擘画令官中逐年调发夫力更互修治及不曾立
定逐县治田年额以办不办为赏罚之格而止令逐
县令佐槩例劝导逐位植利人户一二十家自作塍
岸各高五尺缘民间所鸠工力不多盖不能齐整借
卷八 第 21a 页 WYG0577-0269c.png
令多出工力则各家所收之利不偿其所费之本兼
当时都水监所立官员赏典不重故上下因循未曾
并聚公私之力大段修治臣今欲乞检会王安石所
陈利害将臣下项擘画修筑堤岸以固民田则苏州
水灾可计日而取效也臣今究穷得古人治田之本
委可施行若令臣先往两浙相度不过计之于诸县
官吏考之诸乡父老而已诸县官吏乍来倏去固不
若臣之生长乡里世为农夫而备知利害也父老之
当时都水监所立官员赏典不重故上下因循未曾
并聚公私之力大段修治臣今欲乞检会王安石所
陈利害将臣下项擘画修筑堤岸以固民田则苏州
水灾可计日而取效也臣今究穷得古人治田之本
委可施行若令臣先往两浙相度不过计之于诸县
官吏考之诸乡父老而已诸县官吏乍来倏去固不
若臣之生长乡里世为农夫而备知利害也父老之
卷八 第 21b 页 WYG0577-0269d.png
智未必过于范仲淹叶清臣范仲淹叶清臣尚不能
窥见古人治田之迹父老安得而知望令臣略到司
农寺陈白委不至有误朝廷候敕旨
四论今来乞以治田为先决水为后田既先成水亦
从而可决不过五年而苏州之水患息矣然治田之
法总而论之则瀚漫而难行析而论之则简约而易
治何也今苏州水田之最合行修治处如前项所陈
南北不过一百二十馀里东西不过一百里今若于
窥见古人治田之迹父老安得而知望令臣略到司
农寺陈白委不至有误朝廷候敕旨
四论今来乞以治田为先决水为后田既先成水亦
从而可决不过五年而苏州之水患息矣然治田之
法总而论之则瀚漫而难行析而论之则简约而易
治何也今苏州水田之最合行修治处如前项所陈
南北不过一百二十馀里东西不过一百里今若于
卷八 第 22a 页 WYG0577-0270a.png
上项水田之内修古人之迹五里为一纵浦七里为
一横塘不过为纵浦二十馀条每条长一百二十馀
里横塘十七条每条长一百馀里共计四千馀里里用
夫五千人约用二千馀万夫故曰总而言之则瀚漫
而难行也今且以二千万夫开河四千里而言之分
为五年每年用夫四百万开河八百里苏秀常湖四
州之民不下四十万三分去一以为高田之民自治
高田外尚有二十七万夫每夫一年顾借半月计得
一横塘不过为纵浦二十馀条每条长一百二十馀
里横塘十七条每条长一百馀里共计四千馀里里用
夫五千人约用二千馀万夫故曰总而言之则瀚漫
而难行也今且以二千万夫开河四千里而言之分
为五年每年用夫四百万开河八百里苏秀常湖四
州之民不下四十万三分去一以为高田之民自治
高田外尚有二十七万夫每夫一年顾借半月计得
卷八 第 22b 页 WYG0577-0270b.png
四百馀万夫可开河八百里却以上项四百馀万分
为十县逐县每年当夫四十万开河八十里以四十
万夫分为六个月计役六万六千馀夫开河十三里
有零以六万六千夫分为三十日则逐县每日役夫
二千二百人开河一百三十二步将二千二百人又
为两头项止役一千一百人开河六十六步虽县有
大小田有广狭民有众寡及逐日所开河沟所役夫
数多少不同大率治田多者头项多治田少者头项
为十县逐县每年当夫四十万开河八十里以四十
万夫分为六个月计役六万六千馀夫开河十三里
有零以六万六千夫分为三十日则逐县每日役夫
二千二百人开河一百三十二步将二千二百人又
为两头项止役一千一百人开河六十六步虽县有
大小田有广狭民有众寡及逐日所开河沟所役夫
数多少不同大率治田多者头项多治田少者头项
卷八 第 23a 页 WYG0577-0270c.png
少虽千百项可以一头项尽也臣故曰析而论之则
简约而易治也如此而治之五年之内苏州与邻州
之水田殆亦尽矣塘浦既浚堤防既成则田之水必
高于江江之水亦高于海然后择江之曲者而决之
及开卢沥等浦皆有功也何则江水湍流故也江流
既高然后又究五堰之遗趾而复之使水不入于城
矣是虽有大水不能为苏州之患也此治水田之大
略也其旱田则乞用上项一分之夫浚治港浦以畎
简约而易治也如此而治之五年之内苏州与邻州
之水田殆亦尽矣塘浦既浚堤防既成则田之水必
高于江江之水亦高于海然后择江之曲者而决之
及开卢沥等浦皆有功也何则江水湍流故也江流
既高然后又究五堰之遗趾而复之使水不入于城
矣是虽有大水不能为苏州之患也此治水田之大
略也其旱田则乞用上项一分之夫浚治港浦以畎
卷八 第 23b 页 WYG0577-0270d.png
引江海之水及设冈门以潴春夏之雨泽则高低皆
治而水旱无虞矣
五乞循古人之遗迹治田者臣昨来所乞苏州水田
一节罢去其某家浜之类五里七里为一纵浦七里
十里为一横塘今具苏州秀州及松江沿海水田旱
田见存塘浦港沥冈门之数凡臣所能记者总七项
共二百六十五条并臣擘画将来治田大约各附逐
项之下谨具下项
治而水旱无虞矣
五乞循古人之遗迹治田者臣昨来所乞苏州水田
一节罢去其某家浜之类五里七里为一纵浦七里
十里为一横塘今具苏州秀州及松江沿海水田旱
田见存塘浦港沥冈门之数凡臣所能记者总七项
共二百六十五条并臣擘画将来治田大约各附逐
项之下谨具下项
卷八 第 24a 页 WYG0577-0271a.png
一具水田塘浦之迹凡四项各一百三十二条一吴
淞江南岸自北平浦北岸自徐公浦西至吴江口皆
是水田约一百二十馀里南岸有大浦二十七条北
岸有大浦二十八条是古者五里为一纵浦之迹也
其横浦在淞江之南者臣不能记其名在淞江之北
六七里间曰浪市横塘又下北六七里而为至和塘
是七里而为一横塘之迹也淞江南大浦二十七条
北平浦破江浦艾祁浦槐浦顾会浦养蚕浦大盈浦
淞江南岸自北平浦北岸自徐公浦西至吴江口皆
是水田约一百二十馀里南岸有大浦二十七条北
岸有大浦二十八条是古者五里为一纵浦之迹也
其横浦在淞江之南者臣不能记其名在淞江之北
六七里间曰浪市横塘又下北六七里而为至和塘
是七里而为一横塘之迹也淞江南大浦二十七条
北平浦破江浦艾祁浦槐浦顾会浦养蚕浦大盈浦
卷八 第 24b 页 WYG0577-0271b.png
南澥浦梁纥浦石臼浦直浦分桑浦内薰浦赵屯浦
石浦道褐浦千墩浦锥浦张潭浦陆直浦甫里浦浮
高浦涂头浦顺德浦大姚浦破墩浦盏头浦淞江北
大浦二十八条徐公浦北澥浦瓦浦沈浦蒋浦三林
浦周浦顾幕浦金城浦木瓜浦蔡浦夏驾浦浜浦洛
舍浦杨梨浦新洋浦陶仁浦小虞浦大虞浦马仁浦
浪市浦尤泾浦下里浦戴墟浦上顾浦青丘浦奉里
浦任浦淞江北横塘二条浪市横塘至和塘以上淞
石浦道褐浦千墩浦锥浦张潭浦陆直浦甫里浦浮
高浦涂头浦顺德浦大姚浦破墩浦盏头浦淞江北
大浦二十八条徐公浦北澥浦瓦浦沈浦蒋浦三林
浦周浦顾幕浦金城浦木瓜浦蔡浦夏驾浦浜浦洛
舍浦杨梨浦新洋浦陶仁浦小虞浦大虞浦马仁浦
浪市浦尤泾浦下里浦戴墟浦上顾浦青丘浦奉里
浦任浦淞江北横塘二条浪市横塘至和塘以上淞
卷八 第 25a 页 WYG0577-0271c.png
江塘浦五十七条并当淞江之上流皆是阔其塘浦
高其堤岸以固田也久不修治遂至隳坏每遇大水
上项塘浦之岸并沈在水底不能固田议者不知此
塘浦原有大岸以固田乃谓古人浚此大浦只欲泄
水此不知治田之本也臣今擘画并当浚治其浦修
成堤岸以禦水灾不须远治他处塘浦求决积水而
田自成矣
一至和塘自昆山西至苏州计六十馀里今其南北
高其堤岸以固田也久不修治遂至隳坏每遇大水
上项塘浦之岸并沈在水底不能固田议者不知此
塘浦原有大岸以固田乃谓古人浚此大浦只欲泄
水此不知治田之本也臣今擘画并当浚治其浦修
成堤岸以禦水灾不须远治他处塘浦求决积水而
田自成矣
一至和塘自昆山西至苏州计六十馀里今其南北
卷八 第 25b 页 WYG0577-0271d.png
两岸各有大浦十二条是五里而为一纵浦之迹也
其横塘南六七里而有浪市塘是也其北皆为风涛
洗刷不见其迹臣前所谓至和塘徒有通往来禦风
涛之小功而无卫民田去水患之大利者谓至和塘
南北纵浦横塘皆废故也谨具下项至和塘南大浦
十二条小虞浦大虞浦尤泾浦新渎浦平乐浦戴墟
浦真义浦朱塘浦界浦凤凰泾任浦蠡塘至和塘北
大浦十二条小虞浦大虞浦尤泾浦高墟浦雍里浦
其横塘南六七里而有浪市塘是也其北皆为风涛
洗刷不见其迹臣前所谓至和塘徒有通往来禦风
涛之小功而无卫民田去水患之大利者谓至和塘
南北纵浦横塘皆废故也谨具下项至和塘南大浦
十二条小虞浦大虞浦尤泾浦新渎浦平乐浦戴墟
浦真义浦朱塘浦界浦凤凰泾任浦蠡塘至和塘北
大浦十二条小虞浦大虞浦尤泾浦高墟浦雍里浦
卷八 第 26a 页 WYG0577-0272a.png
诸昌浦界浦任浦上雉渎下雉渎蠡塘官渎塘横塘
在南者曰浪市塘已具淞江项内在北者皆废也已
上至和塘两岸塘浦二十四条在塘北者今犹有其
名而或无其迹在塘南者虽存其迹而并皆狭小断
续不能固田其间南岸又有朱泾王村泾北岸又有
司马泾季泾周泾小萧泾归泾吴泾清泾谭泾褚泾
杨泾之类皆是民间自开私浜即臣所谓某家泾某
家浜之类是也今并乞废罢止择其浦之大者阔开
在南者曰浪市塘已具淞江项内在北者皆废也已
上至和塘两岸塘浦二十四条在塘北者今犹有其
名而或无其迹在塘南者虽存其迹而并皆狭小断
续不能固田其间南岸又有朱泾王村泾北岸又有
司马泾季泾周泾小萧泾归泾吴泾清泾谭泾褚泾
杨泾之类皆是民间自开私浜即臣所谓某家泾某
家浜之类是也今并乞废罢止择其浦之大者阔开
卷八 第 26b 页 WYG0577-0272b.png
其塘高筑其岸南修起浪市横塘北则或五里十里
为一横塘以固田自近以及远则良田渐多白水渐
狭风涛渐小矣
一常熟塘自苏州齐门北至常熟县一百馀里东岸
有泾二十一条西岸有泾十二条是亦七里十里而
为一横塘之迹也但今并皆狭小非大段塘浦盖古
人之横塘隳坏而百姓侵占及擅开私浜相杂于其
间即臣所谓某家浜之类是也谨具下项目今两岸
为一横塘以固田自近以及远则良田渐多白水渐
狭风涛渐小矣
一常熟塘自苏州齐门北至常熟县一百馀里东岸
有泾二十一条西岸有泾十二条是亦七里十里而
为一横塘之迹也但今并皆狭小非大段塘浦盖古
人之横塘隳坏而百姓侵占及擅开私浜相杂于其
间即臣所谓某家浜之类是也谨具下项目今两岸
卷八 第 27a 页 WYG0577-0272c.png
泾浜之名常熟塘东横泾二十一条阙墓泾杨泾米
泾樊泾蠡泾南湖泾胡泾朱泾永昌泾茅泾薛泾界
泾吴塔泾尚泾川泾黄土泾圃泾庙泾卞庄泾新桥
泾黄母泾常熟塘西横泾十二条石师泾王婆泾高
姚泾苏宅泾蠡泾皮泾庙泾永昌泾冶长泾潭泾莫
门泾已上常熟塘两岸横泾三十三条盖记其略耳
今但乞废其小者择其大者深开其塘高修其岸除
西岸自擘画为圩外其东岸合与至和塘北及常熟
泾樊泾蠡泾南湖泾胡泾朱泾永昌泾茅泾薛泾界
泾吴塔泾尚泾川泾黄土泾圃泾庙泾卞庄泾新桥
泾黄母泾常熟塘西横泾十二条石师泾王婆泾高
姚泾苏宅泾蠡泾皮泾庙泾永昌泾冶长泾潭泾莫
门泾已上常熟塘两岸横泾三十三条盖记其略耳
今但乞废其小者择其大者深开其塘高修其岸除
西岸自擘画为圩外其东岸合与至和塘北及常熟
卷八 第 27b 页 WYG0577-0272d.png
县南新修纵浦交加棋布以为圩自近以及远则良
田渐多白水渐狭风涛渐小矣
一昆山之东至太仓冈身凡三十五里两岸各有塘
七八条是五里而为一纵浦之迹也其横塘在塘之
南六七里而为朱沥塘张湖塘郭泽塘黄姑塘在塘
之北为风涛洗刷与诸湖相连不见其迹谨具下项
昆山塘南有塘浦七条次里浦新洋江任里浦夏驾
浦下吴浦上吴浦太仓横沥昆山塘北有塘浦七条
田渐多白水渐狭风涛渐小矣
一昆山之东至太仓冈身凡三十五里两岸各有塘
七八条是五里而为一纵浦之迹也其横塘在塘之
南六七里而为朱沥塘张湖塘郭泽塘黄姑塘在塘
之北为风涛洗刷与诸湖相连不见其迹谨具下项
昆山塘南有塘浦七条次里浦新洋江任里浦夏驾
浦下吴浦上吴浦太仓横沥昆山塘北有塘浦七条
卷八 第 28a 页 WYG0577-0273a.png
娄县上塘娄县下塘新洋江低里浦黄剪泾上吴塘
下吴塘横塘四条朱沥塘张湖塘郭泽塘黄姑塘已
上塘沥十八条除新洋江夏驾浦曾经开浚馀并未
曾开浚今河底之土反高于田中每遇天雨稍阙则
便不通舟船天雨未盈尺而田尽淹没今并乞开浚
以固田已具下项
一具旱田塘浦之迹凡三项共一百二十三条
一淞江南岸自小涞浦北岸自北陈浦东至海口并
下吴塘横塘四条朱沥塘张湖塘郭泽塘黄姑塘已
上塘沥十八条除新洋江夏驾浦曾经开浚馀并未
曾开浚今河底之土反高于田中每遇天雨稍阙则
便不通舟船天雨未盈尺而田尽淹没今并乞开浚
以固田已具下项
一具旱田塘浦之迹凡三项共一百二十三条
一淞江南岸自小涞浦北岸自北陈浦东至海口并
卷八 第 28b 页 WYG0577-0273b.png
是旱田约长一百馀里南有大浦一十八条北有大
浦二十条是五里而为一纵浦之迹也其横浦之在
江南者臣不记其名在江北者七八里而为鸡鸣塘
练祁塘是七里而为一横塘之迹也谨具下项淞江
南岸有大浦一十八条小涞浦盘龙浦朱市浦松子
浦野奴浦张整浦许浦鱼浦上澳浦丁湾浦芦子浦
沪渎浦钉钩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苧浦烂泥
浦淞江北岸有大浦二十条北陈浦顾浦桑浦大黄
浦二十条是五里而为一纵浦之迹也其横浦之在
江南者臣不记其名在江北者七八里而为鸡鸣塘
练祁塘是七里而为一横塘之迹也谨具下项淞江
南岸有大浦一十八条小涞浦盘龙浦朱市浦松子
浦野奴浦张整浦许浦鱼浦上澳浦丁湾浦芦子浦
沪渎浦钉钩浦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苧浦烂泥
浦淞江北岸有大浦二十条北陈浦顾浦桑浦大黄
卷八 第 29a 页 WYG0577-0273c.png
渡浦小黄渡浦章浦樊浦杨林浦上河浦下河浦仙
天浦镇浦新华浦秦公浦双浦大场浦唐章浦贵州
浦商量湾横塘二条鸡鸣塘练祁塘已上塘浦四十
条各是畎引江水以灌溉高田因久不浚治浦底既
高而江水又低故逐年常患旱也议者乃谓于此诸
浦决泄苏州昆山长洲及秀州之积水是未知古人
设浦之意也今当令高田之民治之以备旱灾则高
田获其利也
天浦镇浦新华浦秦公浦双浦大场浦唐章浦贵州
浦商量湾横塘二条鸡鸣塘练祁塘已上塘浦四十
条各是畎引江水以灌溉高田因久不浚治浦底既
高而江水又低故逐年常患旱也议者乃谓于此诸
浦决泄苏州昆山长洲及秀州之积水是未知古人
设浦之意也今当令高田之民治之以备旱灾则高
田获其利也
卷八 第 29b 页 WYG0577-0273d.png
一太仓冈身之东至茜泾约四五十里凡东北大塘
八条其横塘南自练祁塘北至许浦共一百二十馀
条有冈门及塘浜约五十馀条臣能记其二十五条
旱田而横塘多欲水之周流于其间灌溉之也今皆
浅淤不能引水以灌谨具下项南北之塘八条太仓
东横沥半泾塘青冈横沥五家冈横沥鸭头塘支泾
杨墓子泾茜泾东西之塘及冈门等二十五条方秦
塘钱门塘刘塘张冈门薛市门黄姑塘吉泾塘沙
八条其横塘南自练祁塘北至许浦共一百二十馀
条有冈门及塘浜约五十馀条臣能记其二十五条
旱田而横塘多欲水之周流于其间灌溉之也今皆
浅淤不能引水以灌谨具下项南北之塘八条太仓
东横沥半泾塘青冈横沥五家冈横沥鸭头塘支泾
杨墓子泾茜泾东西之塘及冈门等二十五条方秦
塘钱门塘刘塘张冈门薛市门黄姑塘吉泾塘沙
卷八 第 30a 页 WYG0577-0274a.png
门太仓塘包泾古塘吴冈门顾冈门庙冈门岳沥李
冈门丁冈门湖川门黄泾杜漕塘双凤塘㪷门直塘
支塘李墓塘以上冈门以东塘浜门沥共三十三条
南北者各长一百馀里接连大浦并当浚治以溉灌
高田东西者横贯三重冈身之田而西通诸湖若深
浚之大者则置闸㪷门或置堰而下为水函遇大旱
则可以车畎诸湖之水以灌田大水则可以通放湖
水以固田而分减低田之水势于平时则潴聚春夏
冈门丁冈门湖川门黄泾杜漕塘双凤塘㪷门直塘
支塘李墓塘以上冈门以东塘浜门沥共三十三条
南北者各长一百馀里接连大浦并当浚治以溉灌
高田东西者横贯三重冈身之田而西通诸湖若深
浚之大者则置闸㪷门或置堰而下为水函遇大旱
则可以车畎诸湖之水以灌田大水则可以通放湖
水以固田而分减低田之水势于平时则潴聚春夏
卷八 第 30b 页 WYG0577-0274b.png
之雨泽使冈身之水常高于低田不须车畎而民田
足用
一沿海之地自淞江下口南连秀州界约一百馀里
有大浦二十条臣今能记其七条自淞江下口北绕
昆山常熟之境接江阴界约三百馀里有港浦六十
馀条臣能记其四十馀条是五里为一纵浦之迹也
其横塘在昆山则为八尺泾花浦泾在常熟则为福
山东横塘福山西横塘谨具下项淞江口下南连秀
足用
一沿海之地自淞江下口南连秀州界约一百馀里
有大浦二十条臣今能记其七条自淞江下口北绕
昆山常熟之境接江阴界约三百馀里有港浦六十
馀条臣能记其四十馀条是五里为一纵浦之迹也
其横塘在昆山则为八尺泾花浦泾在常熟则为福
山东横塘福山西横塘谨具下项淞江口下南连秀
卷八 第 31a 页 WYG0577-0274c.png
州界有大浦七条三林浦杜浦周浦大白浦恤沥浦
戚漴浦罗公浦淞江口下北绕苏州昆山常熟县界
至江阴县界有港浦四十九条北及浦下田浦掘浦
上夹浦下练祁浦桃源浦练祁浦顾泾浦六岳浦采
桃浦川沙浦下张浦新漕浦茜泾浦杨林浦七鸦浦
浪港浦北浦尹公浦甘草浦唐相浦陈泾浦钱泾浦
湴湖浦吴泗浦铛脚浦下六和浦黄岳浦沙营浦白
茆浦金泾浦高浦许浦坞沟浦千步泾耿泾浦新泾
戚漴浦罗公浦淞江口下北绕苏州昆山常熟县界
至江阴县界有港浦四十九条北及浦下田浦掘浦
上夹浦下练祁浦桃源浦练祁浦顾泾浦六岳浦采
桃浦川沙浦下张浦新漕浦茜泾浦杨林浦七鸦浦
浪港浦北浦尹公浦甘草浦唐相浦陈泾浦钱泾浦
湴湖浦吴泗浦铛脚浦下六和浦黄岳浦沙营浦白
茆浦金泾浦高浦许浦坞沟浦千步泾耿泾浦新泾
卷八 第 31b 页 WYG0577-0274d.png
浦崔浦水门浦鳗鯏浦吴泾高泾西阳浦新泾陈浦
张泾湖泾奚浦黄泗浦横塘四条八尺泾花浦泾福
山东横塘福山西横塘以上沿海港浦共六十条皆
是古人东取海潮北取杨子江水灌田各开入冈阜
之地七里十里或十五里间作横塘一条通旁诸浦
使水周流于高阜之地以浸灌高田非专欲决积水
也其间虽有大浦五七条自积水之处直可通海然
各远三五十里至一百馀里地高四五尺至七八尺
张泾湖泾奚浦黄泗浦横塘四条八尺泾花浦泾福
山东横塘福山西横塘以上沿海港浦共六十条皆
是古人东取海潮北取杨子江水灌田各开入冈阜
之地七里十里或十五里间作横塘一条通旁诸浦
使水周流于高阜之地以浸灌高田非专欲决积水
也其间虽有大浦五七条自积水之处直可通海然
各远三五十里至一百馀里地高四五尺至七八尺
卷八 第 32a 页 WYG0577-0275a.png
积水既被低田堤岸隳坏一时漫流潴聚于低下平
阔之地虽开得上项大浦其积水不肯远从高处而
流入于海惟大水之年决之则暂或东流耳今不拘
大浦小浦并皆浅淤自当开浚东引海潮北引江水
以灌田臣所擘画治苏州田至易晓也水田则做岸
防水以固田高田则浚塘引水以灌田此众人所共
知也但自来治水者舍常而求异忽近而求远而反
谓做岸固田浚塘引水之说为浅近而不肯留意遂
阔之地虽开得上项大浦其积水不肯远从高处而
流入于海惟大水之年决之则暂或东流耳今不拘
大浦小浦并皆浅淤自当开浚东引海潮北引江水
以灌田臣所擘画治苏州田至易晓也水田则做岸
防水以固田高田则浚塘引水以灌田此众人所共
知也但自来治水者舍常而求异忽近而求远而反
谓做岸固田浚塘引水之说为浅近而不肯留意遂
卷八 第 32b 页 WYG0577-0275b.png
因循至此今欲知苏州水田旱田不治之由观此篇
可见其大略以上水田旱田塘浦之迹共七项总二
百六十四条皆是古人因地之高下而治田之法也
其低田则深其塘浦高其堤岸以固田其高田则深
浚港浦畎引江海以灌田后之人不知古人固田灌
田之意乃谓低田高田之所以阔深其塘浦者皆欲
决泄积水也更不计量其远近相视其高下一例择
其塘浦之尤大者十数条以决水其馀差小者更不
可见其大略以上水田旱田塘浦之迹共七项总二
百六十四条皆是古人因地之高下而治田之法也
其低田则深其塘浦高其堤岸以固田其高田则深
浚港浦畎引江海以灌田后之人不知古人固田灌
田之意乃谓低田高田之所以阔深其塘浦者皆欲
决泄积水也更不计量其远近相视其高下一例择
其塘浦之尤大者十数条以决水其馀差小者更不
卷八 第 33a 页 WYG0577-0275c.png
浚治及兴工役动费国家三五十万贯石而大塘大
浦终不能泄水其塘浦之尤小者更不曾开浚也而
议者犹谓此小塘小浦亦可泄水以致朝廷愈不见
信而大小塘浦一例更不浚治积岁累年而水田之
堤防尽坏使二三百里肥腴之地槩为白水高田之
港浦皆塞而使数百里沃衍潮田尽为荒芜不毛之
地深可痛惜臣窃思之上项塘浦既非天生亦非地
出又非神化是皆人力所为也然自国朝统御以来
浦终不能泄水其塘浦之尤小者更不曾开浚也而
议者犹谓此小塘小浦亦可泄水以致朝廷愈不见
信而大小塘浦一例更不浚治积岁累年而水田之
堤防尽坏使二三百里肥腴之地槩为白水高田之
港浦皆塞而使数百里沃衍潮田尽为荒芜不毛之
地深可痛惜臣窃思之上项塘浦既非天生亦非地
出又非神化是皆人力所为也然自国朝统御以来
卷八 第 33b 页 WYG0577-0275d.png
百馀年间除数十条大者间或浚治外其馀塘浦官
中则不曾浚治今当不问高低不拘大小亦不问可
以决水与不可以决水但系古人遗迹而非私浜者
一切并合公私之力更休迭役旋次修治低田则高
筑堤岸以防水高田则深浚沟浦以灌田其冈身西
流之处又设㪷门或冈门或堰闸以潴水如此则高
低皆治而水旱无忧矣
郏乔水利书
中则不曾浚治今当不问高低不拘大小亦不问可
以决水与不可以决水但系古人遗迹而非私浜者
一切并合公私之力更休迭役旋次修治低田则高
筑堤岸以防水高田则深浚沟浦以灌田其冈身西
流之处又设㪷门或冈门或堰闸以潴水如此则高
低皆治而水旱无忧矣
郏乔水利书
卷八 第 34a 页 WYG0577-0276a.png
浙西昔有营田司自唐至钱氏时有堤防堰闸之制旁
分其支脉之流不使溢聚以为畎亩之患是以钱氏
百年间岁多丰稔唯长兴中一遭耳暨纳土之后至
于今日其患始剧盖由端拱中转运使乔维岳不究
堤岸堰闸之制与夫沟洫畎浍之利惟务便于转漕
舟楫一切毁之初则故道犹存尚可寻绎今则去古
既久莫知其利营田之局又谓閒司冗职既已罢废
则堤防之法流决之理无以考据水之利害无以兴
分其支脉之流不使溢聚以为畎亩之患是以钱氏
百年间岁多丰稔唯长兴中一遭耳暨纳土之后至
于今日其患始剧盖由端拱中转运使乔维岳不究
堤岸堰闸之制与夫沟洫畎浍之利惟务便于转漕
舟楫一切毁之初则故道犹存尚可寻绎今则去古
既久莫知其利营田之局又谓閒司冗职既已罢废
则堤防之法流决之理无以考据水之利害无以兴
卷八 第 34b 页 WYG0577-0276b.png
除至乾兴天禧之间朝廷专遣使者兴修水利远来
之人不识三吴地势高下与夫水源来历及前营田
之利皆失旧闻受命而来耻于空还不过遽采愚农
道路之言以目前之见为长久之策指常熟昆山枕
江之地为可导诸港而决之江开福山茜泾等十馀
浦殊不知古人建立堤堰所以防太湖泛溢渰没腹
内良田今若就东北诸港决水入江是导湖水经由
腹内之田㳽漫盈溢然后入海所以浩渺之势常逆
之人不识三吴地势高下与夫水源来历及前营田
之利皆失旧闻受命而来耻于空还不过遽采愚农
道路之言以目前之见为长久之策指常熟昆山枕
江之地为可导诸港而决之江开福山茜泾等十馀
浦殊不知古人建立堤堰所以防太湖泛溢渰没腹
内良田今若就东北诸港决水入江是导湖水经由
腹内之田㳽漫盈溢然后入海所以浩渺之势常逆
卷八 第 35a 页 WYG0577-0276c.png
行而潴于苏之长洲常熟昆山常之宜兴武进湖之
乌程归安秀之华亭嘉禾民田悉已被害然后方及
北江东海之港浦又以水势方出于港浦复为潮势
抑回所以皆聚于太湖四郡之境当潦岁积水而上
源不绝㳽漫不可治也此足以验开东北诸浦为谬
论矣又况太湖盖积十县之水一自江南诸郡而下
岭阪重复间当其霖潦积贮溪涧奔湍迤逦而至长
塘湖又润州之金坛延陵丹徒诸邑皆有山源并会
乌程归安秀之华亭嘉禾民田悉已被害然后方及
北江东海之港浦又以水势方出于港浦复为潮势
抑回所以皆聚于太湖四郡之境当潦岁积水而上
源不绝㳽漫不可治也此足以验开东北诸浦为谬
论矣又况太湖盖积十县之水一自江南诸郡而下
岭阪重复间当其霖潦积贮溪涧奔湍迤逦而至长
塘湖又润州之金坛延陵丹徒诸邑皆有山源并会
卷八 第 35b 页 WYG0577-0276d.png
于宜兴以入太湖一自杭睦宣歙山源与夫天目等
山众流而下杭之临安馀杭及湖之安吉武康长兴
以入太湖太湖即古所谓震泽也昔禹治水凡以三
江决此一湖之水今则二江已绝惟吴淞一江存焉
疏泄之道既隘于昔又为权豪侵占植以菰蒲芦苇
又于吴江之南筑为石塘以障太湖东流之势又于
江之中流多置罾簖以遏水势致吴江不能容来源
之浩瀚日淤月淀下流浅狭迨元符初遽涨潮沙半
山众流而下杭之临安馀杭及湖之安吉武康长兴
以入太湖太湖即古所谓震泽也昔禹治水凡以三
江决此一湖之水今则二江已绝惟吴淞一江存焉
疏泄之道既隘于昔又为权豪侵占植以菰蒲芦苇
又于吴江之南筑为石塘以障太湖东流之势又于
江之中流多置罾簖以遏水势致吴江不能容来源
之浩瀚日淤月淀下流浅狭迨元符初遽涨潮沙半
卷八 第 36a 页 WYG0577-0277a.png
为平地积雨滋久十县山源并溢太湖当苏湖常秀
之间陂渰浦港悉皆㳽漫四郡之民惴然有为鱼之
患凝望广野千里一白少有风势驾浪动辄数尺虽
有中高不易之地种已成实顷刻荡尽此吴民畏风
甚于畏雨也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向之积
潦尚或壅滞议者但以开数十浦为策而不知临江
滨海地势高仰徒为无益臣今者所究治水之利必
先于江宁治九阳江与银林江等五堰体势故迹决
之间陂渰浦港悉皆㳽漫四郡之民惴然有为鱼之
患凝望广野千里一白少有风势驾浪动辄数尺虽
有中高不易之地种已成实顷刻荡尽此吴民畏风
甚于畏雨也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向之积
潦尚或壅滞议者但以开数十浦为策而不知临江
滨海地势高仰徒为无益臣今者所究治水之利必
先于江宁治九阳江与银林江等五堰体势故迹决
卷八 第 36b 页 WYG0577-0277b.png
于西江润州治丹阳练湖相视大冈寻究函管水道
决于北海常州治宜兴滆湖沙子渰及江阴港浦入
北海以望亭堰分属苏州绝常州轻废之患如此则
西北之水不入太湖为害矣又于苏州治诸邑限水
之制辟吴江之南石塘多置桥梁以决太湖会于青
龙华亭而入海仍开浚吴淞江官司以邻郡上户熟
田例较钱粮于农事之隙和雇工役以渐辟之其诸
江湖风涛为害之处并筑为石塘及于彭堰与诸湖
决于北海常州治宜兴滆湖沙子渰及江阴港浦入
北海以望亭堰分属苏州绝常州轻废之患如此则
西北之水不入太湖为害矣又于苏州治诸邑限水
之制辟吴江之南石塘多置桥梁以决太湖会于青
龙华亭而入海仍开浚吴淞江官司以邻郡上户熟
田例较钱粮于农事之隙和雇工役以渐辟之其诸
江湖风涛为害之处并筑为石塘及于彭堰与诸湖
卷八 第 37a 页 WYG0577-0277c.png
漾等处寻究昔有泾港自南经北以渐筑为岸堤所
在陂渰筑为水堰秀州治华亭海盐港浦仍体究柘
湖淀山湖等处向因民户有田高壤障遏水势而疏
决不可者并与开通达诸港浦杭州迁长河堰以宣
歙杭睦等山源决于浙江如此则东南之水不入太
湖为害矣此前所谓旁分其支脉之流不为腹内畎
亩之患者此也水为东南患其来久矣治之者大抵
二说一则导青龙江开三十浦为说一则使植利户
在陂渰筑为水堰秀州治华亭海盐港浦仍体究柘
湖淀山湖等处向因民户有田高壤障遏水势而疏
决不可者并与开通达诸港浦杭州迁长河堰以宣
歙杭睦等山源决于浙江如此则东南之水不入太
湖为害矣此前所谓旁分其支脉之流不为腹内畎
亩之患者此也水为东南患其来久矣治之者大抵
二说一则导青龙江开三十浦为说一则使植利户
卷八 第 37b 页 WYG0577-0277d.png
浚泾浜作圩岸为说是二者各得其一偏未容俱是
何以言之若止于导江开浦则必无近效若止于浚
泾作圩则难以禦暴流要当合二者之说相为首尾
乃尽其善但施行先后自有次第耳必不得已欲两
者兼行以规近效亦有其说若欲决苏州湖州之水
莫若先开昆山之茜泾浦使水东入于大海开昆山
之新安浦使水南入于淞江开常熟之许浦梅李浦
使水北入于杨子江复浚常州无锡之望亭堰俾苏
何以言之若止于导江开浦则必无近效若止于浚
泾作圩则难以禦暴流要当合二者之说相为首尾
乃尽其善但施行先后自有次第耳必不得已欲两
者兼行以规近效亦有其说若欲决苏州湖州之水
莫若先开昆山之茜泾浦使水东入于大海开昆山
之新安浦使水南入于淞江开常熟之许浦梅李浦
使水北入于杨子江复浚常州无锡之望亭堰俾苏
卷八 第 38a 页 WYG0577-0278a.png
州管辖谨其开闭以遏常润之水则苏州等水患可
渐息而民田可治矣若欲决常州润州之水则莫若
决无锡之五泻堰使水趋于杨子江则常州等水患
可渐息而民田可治矣世之言水利者非不知此然
开浦未久而淤泥寻塞决堰未多而良田被患何也
盖虽知置堰闸以防江潮而不知浚流以泄沙涨故
有冈塞之患虽知卸堰水而不知筑堤以障民田故
有飘溺之虞且复一于开浦决堰而不知劝民作圩
渐息而民田可治矣若欲决常州润州之水则莫若
决无锡之五泻堰使水趋于杨子江则常州等水患
可渐息而民田可治矣世之言水利者非不知此然
开浦未久而淤泥寻塞决堰未多而良田被患何也
盖虽知置堰闸以防江潮而不知浚流以泄沙涨故
有冈塞之患虽知卸堰水而不知筑堤以障民田故
有飘溺之虞且复一于开浦决堰而不知劝民作圩
卷八 第 38b 页 WYG0577-0278b.png
岸浚泾浜以治田是以不问有水无水之年苏湖常
秀之田不治十常五六臣故曰要当合二者之说相
为首尾则可尽其善臣所乞开昆山常熟之茜泾等
浦必置堰闸者且茜泾浦在苏州之东南去海止二
十里泄水甚径其地浸高比之苏州及昆山地形不
啻丈馀而往年开此浦者但为文具所开不过三四
尺一二尺而已又止于其地面为丈尺而不知以水
面为丈尺不问高下而匀其浅深欲水之东注不可
秀之田不治十常五六臣故曰要当合二者之说相
为首尾则可尽其善臣所乞开昆山常熟之茜泾等
浦必置堰闸者且茜泾浦在苏州之东南去海止二
十里泄水甚径其地浸高比之苏州及昆山地形不
啻丈馀而往年开此浦者但为文具所开不过三四
尺一二尺而已又止于其地面为丈尺而不知以水
面为丈尺不问高下而匀其浅深欲水之东注不可
卷八 第 39a 页 WYG0577-0278c.png
得也水既不东注兼又浦口不置堰闸赚入潮沙无
上流水势可冲遂致湮塞臣故乞开茜泾等浦须置
堰闸所以防潮之涨沙也闻范参政仲淹叶内翰清
臣昔年开茜泾等浦亦皆有闸但无官司管辖而豪
强耆保利于所得不时启闭遂致废坏乡人往往能
道其事若推究而行之则所开之浦可久而无弊臣
所乞复常州无锡县界望亭堰闸俾苏州管辖者盖
以常润之地比苏州为差高而苏州之东势接海岸
上流水势可冲遂致湮塞臣故乞开茜泾等浦须置
堰闸所以防潮之涨沙也闻范参政仲淹叶内翰清
臣昔年开茜泾等浦亦皆有闸但无官司管辖而豪
强耆保利于所得不时启闭遂致废坏乡人往往能
道其事若推究而行之则所开之浦可久而无弊臣
所乞复常州无锡县界望亭堰闸俾苏州管辖者盖
以常润之地比苏州为差高而苏州之东势接海岸
卷八 第 39b 页 WYG0577-0278d.png
之地亦高苏州界于两高之间故每遇大水西则为
常润之水所注东则为大海岸道所障其水潴蓄无缘
通泄若不令苏州管辖望亭堰闸则无复有防遏之
理故臣先乞开茜泾等浦以决水有东流之便次乞
谨守望亭堰闸俾水无西冲之忧既望亭之西自有
五泻堰可以决水径入于北江若使常润之水决下
此堰则不惟少舒苏州之水势而常润之水亦自可
以就近顺流而入于江矣臣所乞决常州无锡县界
常润之水所注东则为大海岸道所障其水潴蓄无缘
通泄若不令苏州管辖望亭堰闸则无复有防遏之
理故臣先乞开茜泾等浦以决水有东流之便次乞
谨守望亭堰闸俾水无西冲之忧既望亭之西自有
五泻堰可以决水径入于北江若使常润之水决下
此堰则不惟少舒苏州之水势而常润之水亦自可
以就近顺流而入于江矣臣所乞决常州无锡县界
卷八 第 40a 页 WYG0577-0279a.png
之五泻堰使冰北入于杨子江者此堰决水其势甚
径往者官吏非不施行然决堰未多而民田已没何
也止知决堰而不知预筑堰下民田之堤岸以防水
势故也五泻地形与民田相去几及丈馀平居微雨
水即溢堰而过已有浸溺之忧今直欲决去其堰使
诸路之水举自此而出又不增高其民田圩岸以为
堤防则决堰未多而民田已没臣常论天下之水以
十分率之自淮而北五分由九河入海书所谓同为
径往者官吏非不施行然决堰未多而民田已没何
也止知决堰而不知预筑堰下民田之堤岸以防水
势故也五泻地形与民田相去几及丈馀平居微雨
水即溢堰而过已有浸溺之忧今直欲决去其堰使
诸路之水举自此而出又不增高其民田圩岸以为
堤防则决堰未多而民田已没臣常论天下之水以
十分率之自淮而北五分由九河入海书所谓同为
卷八 第 40b 页 WYG0577-0279b.png
逆河入于海是也自淮而南五分由三江入海书所
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也而三江所决之水其源
甚大由宣歙而来至于浙界合常润诸州之水钟于
震泽震泽之大几四万顷导其水而入海止三江耳
二江已不得见今止淞江又复浅淤不能通泄且百
姓便于已私于淞江古河之傍多开沟港故上流汨
出之水不能径入于海支分𣲖别自三十馀浦北入
吴郡界内即先臣比部水利奏中所谓向欲导诸江
谓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也而三江所决之水其源
甚大由宣歙而来至于浙界合常润诸州之水钟于
震泽震泽之大几四万顷导其水而入海止三江耳
二江已不得见今止淞江又复浅淤不能通泄且百
姓便于已私于淞江古河之傍多开沟港故上流汨
出之水不能径入于海支分𣲖别自三十馀浦北入
吴郡界内即先臣比部水利奏中所谓向欲导诸江
卷八 第 41a 页 WYG0577-0279c.png
者复从而南下矣虽于昆山常熟两县开导河浦修
筑圩岸然上流不息诸水辐辏而来或风涛间作或
洪雨继至所开浦河必皆壅滞所筑圩岸必有冲荡
盖沿江北岸三十馀浦唯盐铁一塘可直泻水北入
杨子江其馀皆连接下江湖瀼合而为一非徒无益
为害大矣今乞措置一面开导河浦即便相度淞江
诸浦除盐铁塘及大浦开导置闸外其馀小河一切
并为大堰或设水窦以防江水即吴淞江水径入东
筑圩岸然上流不息诸水辐辏而来或风涛间作或
洪雨继至所开浦河必皆壅滞所筑圩岸必有冲荡
盖沿江北岸三十馀浦唯盐铁一塘可直泻水北入
杨子江其馀皆连接下江湖瀼合而为一非徒无益
为害大矣今乞措置一面开导河浦即便相度淞江
诸浦除盐铁塘及大浦开导置闸外其馀小河一切
并为大堰或设水窦以防江水即吴淞江水径入东
卷八 第 41b 页 WYG0577-0279d.png
海而吴之河浦不为贼水所壅诸县圩岸亦免风波
所破臣闻钱氏循汉唐法自吴江沿江而东至于海
又沿海而北至于杨子江又沿江而西至常州江阴
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闸所以贼水不入久无患害尝
考汉晋隋唐以来地理志今之平江乃古吴郡至隋
平陈始置苏州汉时封境甚阔隋开皇中始移于横
山下塘贞观中复徙于阖闾旧城而又湖州乃隋时
仁寿中于苏之乌程县分置秀州乃五代晋时吴越
所破臣闻钱氏循汉唐法自吴江沿江而东至于海
又沿海而北至于杨子江又沿江而西至常州江阴
界一河一浦皆有堰闸所以贼水不入久无患害尝
考汉晋隋唐以来地理志今之平江乃古吴郡至隋
平陈始置苏州汉时封境甚阔隋开皇中始移于横
山下塘贞观中复徙于阖闾旧城而又湖州乃隋时
仁寿中于苏之乌程县分置秀州乃五代晋时吴越
卷八 第 42a 页 WYG0577-0280a.png
王以苏之嘉兴县分置所谓钱塘毗陵在古皆吴之
属县以地势卑下沿江边海有为堤岸以防遏水势
如唐志所载秀州海盐令李谔开古泾三百有一而
又称去县西北六十里有汉塘太和中再开疑即臣
今所谓开盐铁塘以泄吴淞江水者也又载杭州之
馀杭令归珧筑甬道高广径直百馀里以禦水患又
载杭州盐官县亦有捍海塘堤二百十四里即知古
人治平江之水不专于河而筑堤以遏水亦兼行之
属县以地势卑下沿江边海有为堤岸以防遏水势
如唐志所载秀州海盐令李谔开古泾三百有一而
又称去县西北六十里有汉塘太和中再开疑即臣
今所谓开盐铁塘以泄吴淞江水者也又载杭州之
馀杭令归珧筑甬道高广径直百馀里以禦水患又
载杭州盐官县亦有捍海塘堤二百十四里即知古
人治平江之水不专于河而筑堤以遏水亦兼行之
卷八 第 42b 页 WYG0577-0280b.png
矣故为今之策莫若先究上源水势而筑吴淞江两
岸塘堤不惟水不北入于苏而南亦不入于秀两州
之田乃可垦治今之言治水者不知根源始谓欲去
水患须开吴淞江殊不知开吴淞江而不筑两岸堤
塘则所导上源之水辐辏而来适为两州之患盖江
水溢入南北港浦而不能径趋于海故也傥效汉唐
以来堤塘之法修筑吴淞江岸则去水之患已十九
矣震泽之大统三万六千馀顷而平江五县积水几
岸塘堤不惟水不北入于苏而南亦不入于秀两州
之田乃可垦治今之言治水者不知根源始谓欲去
水患须开吴淞江殊不知开吴淞江而不筑两岸堤
塘则所导上源之水辐辏而来适为两州之患盖江
水溢入南北港浦而不能径趋于海故也傥效汉唐
以来堤塘之法修筑吴淞江岸则去水之患已十九
矣震泽之大统三万六千馀顷而平江五县积水几
卷八 第 43a 页 WYG0577-0280c.png
四万顷然非若太湖之深广㳽漫一区也分在五县
远接民田亦有高下之异浅深之殊非皆积水不可
治也但与田相通极目无际所以风涛一作回环四
合无非全积之水亦有可治之田潴泻之馀其浅淤
者皆可修治永为良田况五县积水中所谓湖瀼陂
渰若湖则有淀山湖练湖阳城湖巴城湖昆湖承湖
尚湖石湖沙湖瀼则有大泗瀼斜塘瀼江家瀼百家
瀼鳗鯏瀼荡则有龙墩荡任周荡傀儡荡白坊荡黄
远接民田亦有高下之异浅深之殊非皆积水不可
治也但与田相通极目无际所以风涛一作回环四
合无非全积之水亦有可治之田潴泻之馀其浅淤
者皆可修治永为良田况五县积水中所谓湖瀼陂
渰若湖则有淀山湖练湖阳城湖巴城湖昆湖承湖
尚湖石湖沙湖瀼则有大泗瀼斜塘瀼江家瀼百家
瀼鳗鯏瀼荡则有龙墩荡任周荡傀儡荡白坊荡黄
卷八 第 43b 页 WYG0577-0280d.png
天荡雁荡长荡渰则有光福渰尹山渰施墟渰赪墩
渰金泾渰明杜渰三十馀所虽水势相接略无限隔
然其间深者不过三四尺浅者一二尺而已今乞措
置深者如练湖大作堤防以匮其水复于堤防四傍
设为㪷门水濑即大水之年足以潴蓄湖瀼之水使
不与外水相通而水田之圩岸无冲激之患大旱之
年可以决㪷门水濑以浸灌民田而旱之沟洫有车
畎之利其馀若斜塘瀼大泗瀼柏家瀼之类深不过
渰金泾渰明杜渰三十馀所虽水势相接略无限隔
然其间深者不过三四尺浅者一二尺而已今乞措
置深者如练湖大作堤防以匮其水复于堤防四傍
设为㪷门水濑即大水之年足以潴蓄湖瀼之水使
不与外水相通而水田之圩岸无冲激之患大旱之
年可以决㪷门水濑以浸灌民田而旱之沟洫有车
畎之利其馀若斜塘瀼大泗瀼柏家瀼之类深不过
卷八 第 44a 页 WYG0577-0281a.png
三四尺浅止一二尺而已本是民田皆可相视分勒
人户借贷钱粮修筑圩岸开导泾浜即前所谓湖瀼
三十馀处往往可治者殆过半矣
苏轼进单锷水利书状
臣窃闻议者多谓吴中本江海太湖故地鱼龙之宅而
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盖理之当然不可
复以人力疏治是殆不然臣到吴中二年虽为多雨
亦未至过甚而苏湖常三州皆大水害稼至十七八
人户借贷钱粮修筑圩岸开导泾浜即前所谓湖瀼
三十馀处往往可治者殆过半矣
苏轼进单锷水利书状
臣窃闻议者多谓吴中本江海太湖故地鱼龙之宅而
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盖理之当然不可
复以人力疏治是殆不然臣到吴中二年虽为多雨
亦未至过甚而苏湖常三州皆大水害稼至十七八
卷八 第 44b 页 WYG0577-0281b.png
今年虽为淫雨过常三州之水遂合为一太湖淞江
与海渺然无辨者盖因二年不退之水非今年积雨
所能独致也父老皆言此患所从来未远不过四五
十年耳而近岁特甚盖人事不修之积非特天时之
罪三吴之水潴为太湖太湖之水溢为淞江以入海
海水日两潮潮浊江清潮水浊常欲淤塞江路而江
水清驶随辄涤去海口常通故吴中少水患昔苏州
以东官私船舫皆以篙行无陆挽者古人非不知为
与海渺然无辨者盖因二年不退之水非今年积雨
所能独致也父老皆言此患所从来未远不过四五
十年耳而近岁特甚盖人事不修之积非特天时之
罪三吴之水潴为太湖太湖之水溢为淞江以入海
海水日两潮潮浊江清潮水浊常欲淤塞江路而江
水清驶随辄涤去海口常通故吴中少水患昔苏州
以东官私船舫皆以篙行无陆挽者古人非不知为
卷八 第 45a 页 WYG0577-0281c.png
挽路以淞江入海太湖之咽喉不敢鲠塞故也自庆
历以来淞江始大筑挽路建长桥植千柱水中宜不
甚碍而夏秋涨水时桥上水常高尺馀况数十里积
石壅土筑为挽路乎自长桥挽路之成公私漕运便
之日葺不已而淞江始艰噎不快软缓而无力则海
之泥沙随潮而上日积不已故海口埋没而吴中多
水患近日议者但欲发民浚治海口而不知江水艰
噎虽暂通快不过岁馀泥沙复积水患如故今欲治
历以来淞江始大筑挽路建长桥植千柱水中宜不
甚碍而夏秋涨水时桥上水常高尺馀况数十里积
石壅土筑为挽路乎自长桥挽路之成公私漕运便
之日葺不已而淞江始艰噎不快软缓而无力则海
之泥沙随潮而上日积不已故海口埋没而吴中多
水患近日议者但欲发民浚治海口而不知江水艰
噎虽暂通快不过岁馀泥沙复积水患如故今欲治
卷八 第 45b 页 WYG0577-0281d.png
其本长桥挽路固不可去惟有凿挽路于旧桥外别
为千桥谼各二丈千桥之积为二千丈水道淞江宜
加迅驶然后官私出力以浚海口海口既浚而江水
有力则泥沙不复积水患可以少衰臣之所闻大略
如此而未得其详旧闻常州宜兴县进士单锷有水
学故召问之出著吴中水利书一卷且口陈其曲折
则臣言止得十二三耳臣与知水者考论其书疑可
施用谨缮写一本缴连进上伏望圣慈深念两浙之
为千桥谼各二丈千桥之积为二千丈水道淞江宜
加迅驶然后官私出力以浚海口海口既浚而江水
有力则泥沙不复积水患可以少衰臣之所闻大略
如此而未得其详旧闻常州宜兴县进士单锷有水
学故召问之出著吴中水利书一卷且口陈其曲折
则臣言止得十二三耳臣与知水者考论其书疑可
施用谨缮写一本缴连进上伏望圣慈深念两浙之
卷八 第 46a 页 WYG0577-0282a.png
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其他财赋供
馈不可悉数而十年九潦公私凋敝深可悯惜乞下
臣言与锷书委本路监司躬亲按行或差强干知水
官吏考实其言图上利害臣不胜区区
单锷吴中水利书
窃观三州之水为患滋久较旧赋之入常减其五六以
日月指之则水为害于三州逾五十年矣所谓三州
者苏常湖也朝廷屡责监司监司每督州县又间出
馈不可悉数而十年九潦公私凋敝深可悯惜乞下
臣言与锷书委本路监司躬亲按行或差强干知水
官吏考实其言图上利害臣不胜区区
单锷吴中水利书
窃观三州之水为患滋久较旧赋之入常减其五六以
日月指之则水为害于三州逾五十年矣所谓三州
者苏常湖也朝廷屡责监司监司每督州县又间出
卷八 第 46b 页 WYG0577-0282b.png
使者寻按旧迹使讲明利害之原然而西州之官求
东州之利目未尝历见地形之高下耳未尝讲闻湍
流之所从来州县惮其经营百姓厌其出力钧曰水
之患天数也按行者驾轻舟于汪洋之波视之茫然
犹擿埴索途以为不可治也间有忠于国志于民深
求而力究之然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
知其本详于此而略于彼故有曰三州之水咸注之
震泽震泽之水东入于淞江由淞江以至于海自庆
东州之利目未尝历见地形之高下耳未尝讲闻湍
流之所从来州县惮其经营百姓厌其出力钧曰水
之患天数也按行者驾轻舟于汪洋之波视之茫然
犹擿埴索途以为不可治也间有忠于国志于民深
求而力究之然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
知其本详于此而略于彼故有曰三州之水咸注之
震泽震泽之水东入于淞江由淞江以至于海自庆
卷八 第 47a 页 WYG0577-0282c.png
历以来吴江筑长堤横截江流由是震泽之水常溢
而不泄以至壅灌三州之田此知其一偏者也或又
曰宜兴而西溧阳县之上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
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五六月山水暴涨则皆入于
宜兴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泽盖上三州之水东灌
苏湖常也此又知其一偏者耳或又曰宜兴之有百
渎古之所以泄荆溪之水东入于震泽也今已湮塞
而所存者四十九条疏此百渎则宜兴之水自然无
而不泄以至壅灌三州之田此知其一偏者也或又
曰宜兴而西溧阳县之上有五堰者古所以节宣歙
金陵九阳江之水或遇五六月山水暴涨则皆入于
宜兴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泽盖上三州之水东灌
苏湖常也此又知其一偏者耳或又曰宜兴之有百
渎古之所以泄荆溪之水东入于震泽也今已湮塞
而所存者四十九条疏此百渎则宜兴之水自然无
卷八 第 47b 页 WYG0577-0282d.png
患此亦知其一偏者也三者之论未尝参究得之既
不详攻之则易破以锷视其迹自西五堰东至吴江
岸犹人之一身也五堰则首也荆溪则咽喉也百渎
则心也震泽则腹也旁通太湖众渎则脉络众窍也
吴江则足也今废五堰之固而宣歙池九阳江之水
不入芜湖反东注震泽下又有吴江岸之阻而震泽
之水积而不泄是犹有人焉桎其手缚其足塞其众
窍以水沃其口沃而不已腹满而气绝视者恬然犹
不详攻之则易破以锷视其迹自西五堰东至吴江
岸犹人之一身也五堰则首也荆溪则咽喉也百渎
则心也震泽则腹也旁通太湖众渎则脉络众窍也
吴江则足也今废五堰之固而宣歙池九阳江之水
不入芜湖反东注震泽下又有吴江岸之阻而震泽
之水积而不泄是犹有人焉桎其手缚其足塞其众
窍以水沃其口沃而不已腹满而气绝视者恬然犹
卷八 第 48a 页 WYG0577-0283a.png
不谓之已死今不治吴江岸不疏诸渎以泄震泽之
水是犹沃水于人不去其手桎不解其足缚不除其
窍塞恬然安视而已诚何心哉然而百渎非不可治
五堰非不可复吴江岸非不可去盖治之有先后且
未筑吴江岸以前五堰其废已久然而三州之田尚
十年之间熟有五六五堰犹未为大患自吴江筑岸
以后十年之间熟无一二欲具验之阅三州岁赋所
入之数则可见矣且以宜兴百渎言之古者所以泄
水是犹沃水于人不去其手桎不解其足缚不除其
窍塞恬然安视而已诚何心哉然而百渎非不可治
五堰非不可复吴江岸非不可去盖治之有先后且
未筑吴江岸以前五堰其废已久然而三州之田尚
十年之间熟有五六五堰犹未为大患自吴江筑岸
以后十年之间熟无一二欲具验之阅三州岁赋所
入之数则可见矣且以宜兴百渎言之古者所以泄
卷八 第 48b 页 WYG0577-0283b.png
西来众水入震泽而终归于海盖震泽吐纳众水今
纳而不吐锷窃视熙宁八年时虽大旱然连百渎之
田皆鱼游鳖处之地低污之甚也其田去百渎无多
远而田之苗是时亦皆旱死何哉盖百渎及旁穿小
港历年不浚遇旱皆为泥沙湮塞与平地无异矣虽
去震泽甚迩民力难以私举时官又无留意疏导者
苗卒归于槁死自熙宁八年迄今十四载其田即未
有可耕之日岁岁霪潦民益憔悴昔嘉祐中邑尉阮
纳而不吐锷窃视熙宁八年时虽大旱然连百渎之
田皆鱼游鳖处之地低污之甚也其田去百渎无多
远而田之苗是时亦皆旱死何哉盖百渎及旁穿小
港历年不浚遇旱皆为泥沙湮塞与平地无异矣虽
去震泽甚迩民力难以私举时官又无留意疏导者
苗卒归于槁死自熙宁八年迄今十四载其田即未
有可耕之日岁岁霪潦民益憔悴昔嘉祐中邑尉阮
卷八 第 49a 页 WYG0577-0283c.png
洪深明宜兴之利方是时吴中水洪屡上书监司乞
开通百渎监司允其请遂鸠工于食利之民疏导四
十九条是年大熟此百渎之验岁之水旱皆不可不
开也宜兴所利非止百渎而已东则有蠡河横亘荆
溪东北透湛渎东南接罨画溪昔范蠡凿宜兴之西
蠡运河皆以昔贤名呼其蠡河遇大旱则浅淀中旱
则通流又有孟泾泄滆湖之水入震泽其他渎沟淀
塞其名不可缕举夫吴江岸界于吴淞江震泽之间
开通百渎监司允其请遂鸠工于食利之民疏导四
十九条是年大熟此百渎之验岁之水旱皆不可不
开也宜兴所利非止百渎而已东则有蠡河横亘荆
溪东北透湛渎东南接罨画溪昔范蠡凿宜兴之西
蠡运河皆以昔贤名呼其蠡河遇大旱则浅淀中旱
则通流又有孟泾泄滆湖之水入震泽其他渎沟淀
塞其名不可缕举夫吴江岸界于吴淞江震泽之间
卷八 第 49b 页 WYG0577-0283d.png
岸东则江岸西则震泽江之东则大海也百川莫不
趋海自西五堰之上众川由荆溪入震泽注于江由
江归于海地倾东南其势然也自庆历二年欲便粮
运遂筑此堤横截江流五六十里遂致震泽之水常
溢而不泄浸灌三州之田每至五六月之间湍流迅
急之时视之则吴江岸东之水常低于岸西之水不
下一二尺此堤岸阻水之迹自可见也又睹岸东江
尾与海相接之处茭芦丛生泥沙涨塞而又江岸之
趋海自西五堰之上众川由荆溪入震泽注于江由
江归于海地倾东南其势然也自庆历二年欲便粮
运遂筑此堤横截江流五六十里遂致震泽之水常
溢而不泄浸灌三州之田每至五六月之间湍流迅
急之时视之则吴江岸东之水常低于岸西之水不
下一二尺此堤岸阻水之迹自可见也又睹岸东江
尾与海相接之处茭芦丛生泥沙涨塞而又江岸之
卷八 第 50a 页 WYG0577-0284a.png
东自筑岸以来沙涨成村昔为湍流奔涌之地今为
民居民田桑枣场圃吴江县由是岁增旧赋不少虽
然增一邑之赋反损三州之赋不知几百倍耶夫江
尾昔无茭芦壅障流水今何致此盖未筑岸之前源
流东下迅急筑岸之后水势迟缓无以涤荡泥沙以
至增积而茭芦生茭芦生则水道狭水道狭则流泄
不快虽欲震泽之水不积其可得耶今欲泄震泽之
水莫若先开江尾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其所涨
民居民田桑枣场圃吴江县由是岁增旧赋不少虽
然增一邑之赋反损三州之赋不知几百倍耶夫江
尾昔无茭芦壅障流水今何致此盖未筑岸之前源
流东下迅急筑岸之后水势迟缓无以涤荡泥沙以
至增积而茭芦生茭芦生则水道狭水道狭则流泄
不快虽欲震泽之水不积其可得耶今欲泄震泽之
水莫若先开江尾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其所涨
卷八 第 50b 页 WYG0577-0284b.png
之泥然后以吴江岸凿其土为木桥千所以通粮运
每桥用耐水土木棒二条各长二丈除首尾占阁外
可得二丈馀谼道每一里计三百六十步一里为桥
十所计除占阁外可开水面三十三丈每三十步一
桥也一千条桥共开水面二千丈计一十一里四十
步也随桥谼开茭芦为港走水仍于下流开白蚬安
亭二江使太湖水由华亭青龙入海则二州水患必
大衰减常州运河之北偏乃江阴也其地势自河而
每桥用耐水土木棒二条各长二丈除首尾占阁外
可得二丈馀谼道每一里计三百六十步一里为桥
十所计除占阁外可开水面三十三丈每三十步一
桥也一千条桥共开水面二千丈计一十一里四十
步也随桥谼开茭芦为港走水仍于下流开白蚬安
亭二江使太湖水由华亭青龙入海则二州水患必
大衰减常州运河之北偏乃江阴也其地势自河而
卷八 第 51a 页 WYG0577-0284c.png
渐低上自丹阳下至无锡运河之北偏古有泄水入
江渎一十四条曰孟渎曰黄汀堰渎曰东涵港曰北
戚墅港曰五泻堰港曰梨落港曰蒋渎曰欧渎曰魏
渎泾曰支子港曰蠡渎曰牌碑作泾皆以古人名或
以姓称之昔皆以泄众水入运河立㪷门又北泄下
江阴入江今名存而实亡今存者无几二浙之粮船
不过五百石运河止可常存五六尺之水足可以胜
五百石之舟以其十四处立为石碶㪷门每渎于岸
江渎一十四条曰孟渎曰黄汀堰渎曰东涵港曰北
戚墅港曰五泻堰港曰梨落港曰蒋渎曰欧渎曰魏
渎泾曰支子港曰蠡渎曰牌碑作泾皆以古人名或
以姓称之昔皆以泄众水入运河立㪷门又北泄下
江阴入江今名存而实亡今存者无几二浙之粮船
不过五百石运河止可常存五六尺之水足可以胜
五百石之舟以其十四处立为石碶㪷门每渎于岸
卷八 第 51b 页 WYG0577-0284d.png
北先筑堤岸则制水入江若无堤防则水泛溢而不
制将见灌浸江阴之民田民居矣昔熙宁中有提举
沈披者辄去五泻堰走运河之水北下江中遂害江
阴之民田为百姓所讼即罢提举亦尝被罪始欲以
为利而适足以害之此未达古人之智以致败事也
窃见近日钱塘进士余默两进三州水利徒能备陈
功力琐细之事殊不知本末惟有言得常州运河晋
陵至无锡一十四处置㪷门泄水北下江阴大江虽
制将见灌浸江阴之民田民居矣昔熙宁中有提举
沈披者辄去五泻堰走运河之水北下江中遂害江
阴之民田为百姓所讼即罢提举亦尝被罪始欲以
为利而适足以害之此未达古人之智以致败事也
窃见近日钱塘进士余默两进三州水利徒能备陈
功力琐细之事殊不知本末惟有言得常州运河晋
陵至无锡一十四处置㪷门泄水北下江阴大江虽
卷八 第 52a 页 WYG0577-0285a.png
三尺童子亦知如此可以为利然余默虽能言㪷门
一事合锷鄙策奈何无法度以制入江之水行之则
又岂止为一沈披耶又睹主簿张寔进状言吴江岸
为阻水之患泾函不通其言然则然矣虽言吴江岸
而不言措置水利之术盖古之所创泾函在运河之
下用长梓木为之中用铜轮刀水冲之则草可刈也
置在运河底下暗走水入江今常州有东西二函地
名者乃此也昔治平中提刑元积中开运河尝开见
一事合锷鄙策奈何无法度以制入江之水行之则
又岂止为一沈披耶又睹主簿张寔进状言吴江岸
为阻水之患泾函不通其言然则然矣虽言吴江岸
而不言措置水利之术盖古之所创泾函在运河之
下用长梓木为之中用铜轮刀水冲之则草可刈也
置在运河底下暗走水入江今常州有东西二函地
名者乃此也昔治平中提刑元积中开运河尝开见
卷八 第 52b 页 WYG0577-0285b.png
函管但见函管之中皆沙泥以谓功力甚大非可易
复遂已今先开凿江湖海故道湮塞之处泄得积水
他日治函管则可若未能开故道而先治函管是知
末而不知本也切见常州运河之北偏皆江阴低下
之田常患积水难耕植今河上为㪷门河下筑堤防
以管水入江百姓由是缘此河堤可作田围此泄水
利田之两端也宜兴县西有夹苧干渎在金坛宜兴
武进三县之界东至滆湖及武进县界西南至宜兴
复遂已今先开凿江湖海故道湮塞之处泄得积水
他日治函管则可若未能开故道而先治函管是知
末而不知本也切见常州运河之北偏皆江阴低下
之田常患积水难耕植今河上为㪷门河下筑堤防
以管水入江百姓由是缘此河堤可作田围此泄水
利田之两端也宜兴县西有夹苧干渎在金坛宜兴
武进三县之界东至滆湖及武进县界西南至宜兴
卷八 第 53a 页 WYG0577-0285c.png
北至金坛通接长塘湖西接五堰茅山薛步山水直
入宜兴之荆溪其夹苧干渎盖古之人亦所以泄长
塘湖东至滆湖之水入大吴渎塘口渎白鱼湾高梅
渎四渎及白鹤溪而北入常州之运河由运河而入
一十四条之港北入大江今一十四条之港皆名存
而实亡累有知利便者献议朝廷欲依古开通北入
运河以注大江自滆湖长塘湖两首各开三分之二
为彼田户皆豪民不知利便惟恐开凿已田阴搆吏
入宜兴之荆溪其夹苧干渎盖古之人亦所以泄长
塘湖东至滆湖之水入大吴渎塘口渎白鱼湾高梅
渎四渎及白鹤溪而北入常州之运河由运河而入
一十四条之港北入大江今一十四条之港皆名存
而实亡累有知利便者献议朝廷欲依古开通北入
运河以注大江自滆湖长塘湖两首各开三分之二
为彼田户皆豪民不知利便惟恐开凿已田阴搆吏
卷八 第 53b 页 WYG0577-0285d.png
胥皆柅而不行元丰之间金坛令曾长官奏请乞开
朝廷又降指挥委江东及两浙两路监司相度及近
县官员相视又为豪民计搆不行傥开夹苧干渎通
流则西来他州入震泽之水可以杀其势深利于三
州之田也熙宁八年岁久大旱切观震泽水退数里
清泉乡湖乾数里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街井枯木
之根在数里之间信知昔为民田今为太湖也太湖
即震泽也以是推之太湖宽广愈于昔时昔云有三
朝廷又降指挥委江东及两浙两路监司相度及近
县官员相视又为豪民计搆不行傥开夹苧干渎通
流则西来他州入震泽之水可以杀其势深利于三
州之田也熙宁八年岁久大旱切观震泽水退数里
清泉乡湖乾数里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街井枯木
之根在数里之间信知昔为民田今为太湖也太湖
即震泽也以是推之太湖宽广愈于昔时昔云有三
卷八 第 54a 页 WYG0577-0286a.png
万六千顷自筑吴江岸及诸港渎湮塞积水不泄又
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锷又尝见低下之田昔人争
售之今人争弃之盖积年之水十无一熟积空头之
税或遇频年不收则饥饿丐殍鬻妻子以偿主租或
置其田舍其庐而逋至于酒坊处在水乡沽卖不行
以致败阙者比年尤甚皆缘水伤下田不收故也锷
又尝游下乡切见陂渰之间亦名丘墓皆为鱼鳖之
宅且古之葬者不即高山则于平原陆野之间岂即
不知其愈广几多顷也锷又尝见低下之田昔人争
售之今人争弃之盖积年之水十无一熟积空头之
税或遇频年不收则饥饿丐殍鬻妻子以偿主租或
置其田舍其庐而逋至于酒坊处在水乡沽卖不行
以致败阙者比年尤甚皆缘水伤下田不收故也锷
又尝游下乡切见陂渰之间亦名丘墓皆为鱼鳖之
宅且古之葬者不即高山则于平原陆野之间岂即
卷八 第 54b 页 WYG0577-0286b.png
水穴以危亡魄耶尝得唐埋铭于水穴之中今犹存
焉信夫昔为高原今为污泽今之水不泄如古也昨
熙宁间检正张锷命属吏殿丞刘悫相视苏秀二州
海口诸浦渎为沙泥壅塞将欲疏凿以决流水悫相
视回申以谓若开海口诸浦则东风驾海水倒注反
灌民田锷谓悫曰地倾东南百川归海古人开诸海
浦所以通百川也若反灌民田古人何为置诸浦耶
百川东流则有常西流则有时因东风虽致西流风
焉信夫昔为高原今为污泽今之水不泄如古也昨
熙宁间检正张锷命属吏殿丞刘悫相视苏秀二州
海口诸浦渎为沙泥壅塞将欲疏凿以决流水悫相
视回申以谓若开海口诸浦则东风驾海水倒注反
灌民田锷谓悫曰地倾东南百川归海古人开诸海
浦所以通百川也若反灌民田古人何为置诸浦耶
百川东流则有常西流则有时因东风虽致西流风
卷八 第 55a 页 WYG0577-0286c.png
息则其流亦复归于海其势然也凡江湖诸浦港势
亦一同悫虽信其如此然犹有说盖以昔视诸浦无
倒注之患而今乃有之盖昔无吴江岸之阻诸浦虽
暂有泥沙之壅然百川湍流浩急泥沙自然涤荡随
流以下今吴江岸阻绝百川湍流缓慢则其势难以
涤荡沙泥设使今日开之明日复合又闻秀州青龙
镇入海诸浦古有七十二汇盖古之人以为七十二
汇曲折宛转者盖有深意以谓水随地势东倾入海
亦一同悫虽信其如此然犹有说盖以昔视诸浦无
倒注之患而今乃有之盖昔无吴江岸之阻诸浦虽
暂有泥沙之壅然百川湍流浩急泥沙自然涤荡随
流以下今吴江岸阻绝百川湍流缓慢则其势难以
涤荡沙泥设使今日开之明日复合又闻秀州青龙
镇入海诸浦古有七十二汇盖古之人以为七十二
汇曲折宛转者盖有深意以谓水随地势东倾入海
卷八 第 55b 页 WYG0577-0286d.png
虽曲折宛转无害东流也若遇东风驾起海潮汹涌
倒注则于曲折之间有所回激而泥沙不深入也后
人不明古人之意而一皆直之故或遇东风海潮倒
注则泥沙随流直上不复有阻凡临江湖海诸港浦
势皆如此所谓今日开之明日复合者此也今海浦
昔日曲折宛转之势不可不复也夫利害挂于眉睫
之间而人有所不知今欲泄三州之水先开江尾去
其泥沙茭芦迁沙上之民次疏吴江岸为千桥次置
倒注则于曲折之间有所回激而泥沙不深入也后
人不明古人之意而一皆直之故或遇东风海潮倒
注则泥沙随流直上不复有阻凡临江湖海诸港浦
势皆如此所谓今日开之明日复合者此也今海浦
昔日曲折宛转之势不可不复也夫利害挂于眉睫
之间而人有所不知今欲泄三州之水先开江尾去
其泥沙茭芦迁沙上之民次疏吴江岸为千桥次置
卷八 第 56a 页 WYG0577-0287a.png
常州运河一十四处㪷门石碶堤防管水入江次开
导临江湖海诸县一切港渎及开通茜泾水既泄矣
诱民以筑田围郏亶尝欲就深水中叠成围岸夫水
行于地中未能泄积水而先成田围以狭水道当春
夏湍流浩急之时则水当涌行于田围之上非止坏
田围且渰没庐舍矣此不知之甚也欲乞朝廷指挥
下两浙转运司择智力了干官员分布诸县则不越
数月其工可毕所有创桥疏通河港置㪷门利便制
导临江湖海诸县一切港渎及开通茜泾水既泄矣
诱民以筑田围郏亶尝欲就深水中叠成围岸夫水
行于地中未能泄积水而先成田围以狭水道当春
夏湍流浩急之时则水当涌行于田围之上非止坏
田围且渰没庐舍矣此不知之甚也欲乞朝廷指挥
下两浙转运司择智力了干官员分布诸县则不越
数月其工可毕所有创桥疏通河港置㪷门利便制
卷八 第 56b 页 WYG0577-0287b.png
度不在规规而言也今所画三州江湖溪海图一本
但可观其大略港渎之名亦布其一二且欲见其详
莫若下苏常湖诸县各画溪港河沟图一本各言某
河某渎通某县某处俟其悉上合而为一图则纤悉
若视于指掌之间也锷又睹秀州青龙镇有安亭江
一条自吴江东至青龙由青龙泄水入海昔因监司
相视恐走透商税遂塞此一江其江通华亭及青龙
夫笼截商税利国能有几耶堰塞湍流其害实大又
但可观其大略港渎之名亦布其一二且欲见其详
莫若下苏常湖诸县各画溪港河沟图一本各言某
河某渎通某县某处俟其悉上合而为一图则纤悉
若视于指掌之间也锷又睹秀州青龙镇有安亭江
一条自吴江东至青龙由青龙泄水入海昔因监司
相视恐走透商税遂塞此一江其江通华亭及青龙
夫笼截商税利国能有几耶堰塞湍流其害实大又
卷八 第 57a 页 WYG0577-0287c.png
况措置商税不为难事窃闻近日华亭青龙人户相
率陈状情愿出钱乞开安亭江见有状在本县官吏
未与施行近又访得宜兴西滆湖有二渎一名白鱼
湾一名大吴渎泄滆湖之水入运河由运河入一十
四处㪷门下江其二渎在塘口渎之南又有一渎名
高梅渎亦泄滆湖之水入运河由运河入㪷门在吴
渎之南近又闻知苏州王觌奏请开海口诸浦锷窃
谓海口诸浦不可开今开之不逾日或遇东风则泥
率陈状情愿出钱乞开安亭江见有状在本县官吏
未与施行近又访得宜兴西滆湖有二渎一名白鱼
湾一名大吴渎泄滆湖之水入运河由运河入一十
四处㪷门下江其二渎在塘口渎之南又有一渎名
高梅渎亦泄滆湖之水入运河由运河入㪷门在吴
渎之南近又闻知苏州王觌奏请开海口诸浦锷窃
谓海口诸浦不可开今开之不逾日或遇东风则泥
卷八 第 57b 页 WYG0577-0287d.png
沙又合矣尝观考工记曰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
淫之盖谓上水湍流迅急则自然下水泥沙齧去矣
今若俟开江尾及疏吴江岸为桥与海口诸浦同时
兴工则自然上流东下齧去诸浦沙泥矣凡欲疏通
必自下而上先治下则上之水无不流若先治上则
水皆趋下漫灭下道而不可施工力其理势然也故
今治三州之水必先自江尾海口诸浦疏凿吴江岸
及置常州一十四处之㪷门筑堤制水入江比与吴
淫之盖谓上水湍流迅急则自然下水泥沙齧去矣
今若俟开江尾及疏吴江岸为桥与海口诸浦同时
兴工则自然上流东下齧去诸浦沙泥矣凡欲疏通
必自下而上先治下则上之水无不流若先治上则
水皆趋下漫灭下道而不可施工力其理势然也故
今治三州之水必先自江尾海口诸浦疏凿吴江岸
及置常州一十四处之㪷门筑堤制水入江比与吴
卷八 第 58a 页 WYG0577-0288a.png
江两处分泄积水最为先务也然锷观合开三州诸
沟渎不必全藉官钱盖三州之民憔悴已久人人乐
开故半可以资食利户之力也今略举其一二若开
江尾疏吴江岸为桥迁吴江岸东一村之民开地复
为昔日之江置一十四处之㪷门并筑一十四条堤
岸制水入江开夹苧千渎白鹤溪白鱼湾大吴渎塘
口渎宜兴东蠡河已上非官钱不可开也若宜兴之
横塘石渎苏州之海口诸浦安亭江江阴之李干港
沟渎不必全藉官钱盖三州之民憔悴已久人人乐
开故半可以资食利户之力也今略举其一二若开
江尾疏吴江岸为桥迁吴江岸东一村之民开地复
为昔日之江置一十四处之㪷门并筑一十四条堤
岸制水入江开夹苧千渎白鹤溪白鱼湾大吴渎塘
口渎宜兴东蠡河已上非官钱不可开也若宜兴之
横塘石渎苏州之海口诸浦安亭江江阴之李干港
卷八 第 58b 页 WYG0577-0288b.png
春申港夏港黄田港利港宜兴之塘头渎及诸县凡
有自古泄水诸沟港浜渎尽可资食利户之力也莫
若先下三州及诸县抄录诸道江湖海一切诸港渎
沟浜自古有名者及供上丈尺之力费或系官钱或
系食利私力期之以施工日月同日开凿同日疏放
若或放水有先后则上水奔涌东下冲损在下开未
毕沟港以故须同日决放也或者有谓昔人创望亭
吕城奔牛三堰盖谓丹阳下至无锡苏州地形东倾
有自古泄水诸沟港浜渎尽可资食利户之力也莫
若先下三州及诸县抄录诸道江湖海一切诸港渎
沟浜自古有名者及供上丈尺之力费或系官钱或
系食利私力期之以施工日月同日开凿同日疏放
若或放水有先后则上水奔涌东下冲损在下开未
毕沟港以故须同日决放也或者有谓昔人创望亭
吕城奔牛三堰盖谓丹阳下至无锡苏州地形东倾
卷八 第 59a 页 WYG0577-0288c.png
古人创三堰所以虑运河之水东下不制是以创堰
以节之以通漕运自熙宁治平间废去望亭吕城二
堰然亦不妨纲运何耶锷曰昔之太湖及西来众水
无吴江岸之阻又一切通江湖海故道未尝湮塞故
运河之水常虑走泄入于江湖之间是以置堰以节
之今自庆历以来置筑吴江岸及诸港浦一切湮塞
是以三州之水常溢而不泄二堰尤宜先复不复则
运河将见涸而粮运不可行此灼然之利害也又若
以节之以通漕运自熙宁治平间废去望亭吕城二
堰然亦不妨纲运何耶锷曰昔之太湖及西来众水
无吴江岸之阻又一切通江湖海故道未尝湮塞故
运河之水常虑走泄入于江湖之间是以置堰以节
之今自庆历以来置筑吴江岸及诸港浦一切湮塞
是以三州之水常溢而不泄二堰尤宜先复不复则
运河将见涸而粮运不可行此灼然之利害也又若
卷八 第 59b 页 WYG0577-0288d.png
宜兴创市桥去西津堰盖嘉祐中邑尉阮洪上言监
司就长桥东市邑中创一桥使运河南通荆溪初开
凿市街乃见昔日桥柱尚存泥中咸谓古为桥于此
也又运河之西口有古西津堰今已废去久矣且古
之废桥置堰以防走透运河之水今也置桥废堰以
通荆溪则溪水常倒注入运河之内今之与古何利
害之相反耶锷又谓古无吴江岸众水不积运河高
于荆溪是以塞桥置堰以防泄运河之水也今因吴
司就长桥东市邑中创一桥使运河南通荆溪初开
凿市街乃见昔日桥柱尚存泥中咸谓古为桥于此
也又运河之西口有古西津堰今已废去久矣且古
之废桥置堰以防走透运河之水今也置桥废堰以
通荆溪则溪水常倒注入运河之内今之与古何利
害之相反耶锷又谓古无吴江岸众水不积运河高
于荆溪是以塞桥置堰以防泄运河之水也今因吴
卷八 第 60a 页 WYG0577-0289a.png
江岸之阻众水积而常溢倒注运河之内是以创桥
废堰见利而不见害也今若治吴江岸泄众水则运
河之水再防走泄当于北门之外创一堰可也其利
害盖如此也或曰窃观诸县高原陆野之乡皆有塘
圩或三百亩或五百亩为一圩盖古之人停蓄水以
灌溉民田以今视之其塘之外皆水塘之中未尝蓄
水又未尝植苗徒牧养牛羊蓄放凫雁而已塘之所
创有何益耶锷曰塘之为塘是犹堰之为堰也昔日
废堰见利而不见害也今若治吴江岸泄众水则运
河之水再防走泄当于北门之外创一堰可也其利
害盖如此也或曰窃观诸县高原陆野之乡皆有塘
圩或三百亩或五百亩为一圩盖古之人停蓄水以
灌溉民田以今视之其塘之外皆水塘之中未尝蓄
水又未尝植苗徒牧养牛羊蓄放凫雁而已塘之所
创有何益耶锷曰塘之为塘是犹堰之为堰也昔日
卷八 第 60b 页 WYG0577-0289b.png
置塘蓄水以防旱岁今自三州之水久溢而不泄则
置而为无用之地若决吴江岸泄三州之水则塘亦
不可不开以蓄诸水犹堰之不可不复也此亦灼然
之利害也苟堰与塘为无益则古人奚为之耶盖古
之贤人君子大智经营莫不除害兴利出于人之未
到后人之浅谋管见不达古人之大智颠倒穿凿徒
见其害而莫见其利也若吴江岸止知欲便粮道而
不知遏三州之水以为便又若废青龙安亭江徒知
置而为无用之地若决吴江岸泄三州之水则塘亦
不可不开以蓄诸水犹堰之不可不复也此亦灼然
之利害也苟堰与塘为无益则古人奚为之耶盖古
之贤人君子大智经营莫不除害兴利出于人之未
到后人之浅谋管见不达古人之大智颠倒穿凿徒
见其害而莫见其利也若吴江岸止知欲便粮道而
不知遏三州之水以为便又若废青龙安亭江徒知
卷八 第 61a 页 WYG0577-0289c.png
不漏商旅之税又不知反狭水道以遏百川今之人
所以异古人者凡如此也锷窃观无锡县城内运河
之南偏有小桥由桥而南下则有小渎渎南透梁溪
渎有小堰名曰单将军堰自桥至梁溪其渎不越百
步堰虽有亦不渡船筏梁溪即接太湖昔所以为此
堰者恐泄运河之水昔熙宁八年是岁大旱运河皆
旱涸不通舟楫是时锷自武林过无锡因见将军堰
既不渡船筏而开是渎者古人岂无意乎因语与邑
所以异古人者凡如此也锷窃观无锡县城内运河
之南偏有小桥由桥而南下则有小渎渎南透梁溪
渎有小堰名曰单将军堰自桥至梁溪其渎不越百
步堰虽有亦不渡船筏梁溪即接太湖昔所以为此
堰者恐泄运河之水昔熙宁八年是岁大旱运河皆
旱涸不通舟楫是时锷自武林过无锡因见将军堰
既不渡船筏而开是渎者古人岂无意乎因语与邑
卷八 第 61b 页 WYG0577-0289d.png
宰焦千之曰今运河不通舟楫窃睹将军堰接运河
去梁溪无百步之远古人置此堰渎意欲取梁溪之水
以灌运河千之始则以锷言为狂终则然之遂率民
车四十二管车梁溪之水以灌运河五日河水通流
舟楫往来信夫古人经营利害凡一沟渎皆有微意
而今人昧之也尝见苏州之茜泾昔范仲淹命工开
导以泄积水以入海当时谏官不知苏州患在积水
不泄咸上疏言仲淹走泄姑苏之水盖不知其利而
去梁溪无百步之远古人置此堰渎意欲取梁溪之水
以灌运河千之始则以锷言为狂终则然之遂率民
车四十二管车梁溪之水以灌运河五日河水通流
舟楫往来信夫古人经营利害凡一沟渎皆有微意
而今人昧之也尝见苏州之茜泾昔范仲淹命工开
导以泄积水以入海当时谏官不知苏州患在积水
不泄咸上疏言仲淹走泄姑苏之水盖不知其利而
卷八 第 62a 页 WYG0577-0290a.png
反以为害今茜泾自仲淹之后未复开凿亦久湮塞
锷存心三州水利凡三十年矣每睹一沟一渎未尝
不明古人之微意其间曲折宛转皆非徒然也锷今
日之议未始增广一沟一渎其言与图符合非观地
之势明水之性则无以见古人之意今并图以献惟
执事者上之朝廷则庶几三州憔悴之民有望于今
日也
两浙提举赵霖治水利害状
锷存心三州水利凡三十年矣每睹一沟一渎未尝
不明古人之微意其间曲折宛转皆非徒然也锷今
日之议未始增广一沟一渎其言与图符合非观地
之势明水之性则无以见古人之意今并图以献惟
执事者上之朝廷则庶几三州憔悴之民有望于今
日也
两浙提举赵霖治水利害状
卷八 第 62b 页 WYG0577-0290b.png
其略云浙西六州之水注于太湖流入淞江接青龙江
东入于海平江地势与太湖淞江水面相平而濒海
之地特高于他处谓之冈身东西与北三面势若盘
盂积水南入注乎其中所以沿海环江凿开港浦者
藉此以疏积中之水也今濒海之田皆作堰坝以隔
海潮裹水使不得流外沙日积此昆山诸浦湮塞之
由也冈身之民每缺雨则悉为堰坝以止流水临江
之民每遇潮至则于深浦开凿小港以供已用或为
东入于海平江地势与太湖淞江水面相平而濒海
之地特高于他处谓之冈身东西与北三面势若盘
盂积水南入注乎其中所以沿海环江凿开港浦者
藉此以疏积中之水也今濒海之田皆作堰坝以隔
海潮裹水使不得流外沙日积此昆山诸浦湮塞之
由也冈身之民每缺雨则悉为堰坝以止流水临江
之民每遇潮至则于深浦开凿小港以供已用或为
卷八 第 63a 页 WYG0577-0290c.png
堰断以留馀潮此常熟诸浦湮塞之由也法当置闸
限水内外随潮启闭而太湖淞江之水与积水为一
沈没民田者一遇风作则高浪万顷愈泄愈来为之
计者莫若顺其性而导其流大筑圩岸高围民田如
此则积水日削众浦日耗矣大抵开治港浦置闸启
闭筑圩裹田三者缺一不可其开浦篇曰古人大小
纵横设为港浦询究古迹得其大者三十六浦区为
三等上等工大而利溥在所当先中等工费可减上
限水内外随潮启闭而太湖淞江之水与积水为一
沈没民田者一遇风作则高浪万顷愈泄愈来为之
计者莫若顺其性而导其流大筑圩岸高围民田如
此则积水日削众浦日耗矣大抵开治港浦置闸启
闭筑圩裹田三者缺一不可其开浦篇曰古人大小
纵横设为港浦询究古迹得其大者三十六浦区为
三等上等工大而利溥在所当先中等工费可减上
卷八 第 63b 页 WYG0577-0290d.png
等三之二下等间于上中之间自大浦分𣲖工料之
数而第损焉其置闸篇曰古者港浦尽于地势高处
淤淀若一旦开通未易施力今于三十六浦中寻究
古曾置闸者四浦惟庆安福山两闸尚存盖开浦莫
急于置闸置闸莫利于近外置闸而又近外有五利
焉江海之潮上则闭潮退即启外水无自以入里水
日得以出一也外水不入则泥沙不淤闸内港浦常
得疏通二也濒海之地每苦咸潮置闸启闭内地尽
数而第损焉其置闸篇曰古者港浦尽于地势高处
淤淀若一旦开通未易施力今于三十六浦中寻究
古曾置闸者四浦惟庆安福山两闸尚存盖开浦莫
急于置闸置闸莫利于近外置闸而又近外有五利
焉江海之潮上则闭潮退即启外水无自以入里水
日得以出一也外水不入则泥沙不淤闸内港浦常
得疏通二也濒海之地每苦咸潮置闸启闭内地尽
卷八 第 64a 页 WYG0577-0291a.png
宜稼穑三也置闸近外岁事修治不远易为工力四
也港浦深阔货船木筏得以住泊官司税课以助岁
计五也又有二说昆山浦通东海沙浓而潮咸当先
置闸而后开浦一也闸之侧各开月河小舟不阻二
也其筑圩篇曰平江之赋多出低乡当时田圩未坏
水有限隔今田圩既废水通为一遇东南风则太湖
与淞江并昆山积水尽奔常熟西北风则常熟之水
东赴者亦然况平江之地低于诸州惟高大圩岸方
也港浦深阔货船木筏得以住泊官司税课以助岁
计五也又有二说昆山浦通东海沙浓而潮咸当先
置闸而后开浦一也闸之侧各开月河小舟不阻二
也其筑圩篇曰平江之赋多出低乡当时田圩未坏
水有限隔今田圩既废水通为一遇东南风则太湖
与淞江并昆山积水尽奔常熟西北风则常熟之水
东赴者亦然况平江之地低于诸州惟高大圩岸方
卷八 第 64b 页 WYG0577-0291b.png
能与诸州地形相等耳至和常熟二塘为风浪冲击
塘岸漫灭皆积水所致昔人筑圩裹田非谓得以播
殖也将恃此以杀水势耳今若开浦置闸先自南乡
大筑圩岸围裹低田使位位相接以禦风涛以狭水
源治之上也修塘以限东西往来之水治之次也凡
田尽筑使水无所容治之终也今积水之中有力人
户间能作塍岸围裹低田禾稼无虞盖积水本不深
而圩岸皆可筑此治积水之策但民无力为之官司
塘岸漫灭皆积水所致昔人筑圩裹田非谓得以播
殖也将恃此以杀水势耳今若开浦置闸先自南乡
大筑圩岸围裹低田使位位相接以禦风涛以狭水
源治之上也修塘以限东西往来之水治之次也凡
田尽筑使水无所容治之终也今积水之中有力人
户间能作塍岸围裹低田禾稼无虞盖积水本不深
而圩岸皆可筑此治积水之策但民无力为之官司
卷八 第 65a 页 WYG0577-0291c.png
借贷钱谷集植利之众督以必成或十亩二十亩地
之中弃一亩取土为岸所取之田令众户均价偿其
贷借钱谷官为置籍责以三年六限随税输还此治
积水之法
黄震论泄水书
所在水利皆源高而流下故泄之易惟本郡西南受荆
溪以上江东数郡水既高若建瓴东北自昆山之太
仓连亘常熟其势又亢若仰盂水亦反流而趋内四
之中弃一亩取土为岸所取之田令众户均价偿其
贷借钱谷官为置籍责以三年六限随税输还此治
积水之法
黄震论泄水书
所在水利皆源高而流下故泄之易惟本郡西南受荆
溪以上江东数郡水既高若建瓴东北自昆山之太
仓连亘常熟其势又亢若仰盂水亦反流而趋内四
卷八 第 65b 页 WYG0577-0291d.png
面皆源独其中受水之流水反蓄而不泄故近郭之
田虽茫为一壑而滨海之田则枯涸自如特近郭之
地舟楫所经人所共见滨海之地耳目不及人所不
知耳然古人随地形而为之计则亦曲尽其妙第废
坏已久有非一旦可复古人于宜兴以西金陵管下
设为五堰使西水不入荆溪而由分水银林二堰入
伍子胥伐楚之运河以入大江东北则于昆山常熟
以东之横塘设冈门㪷门闭高地之水以自溉高地
田虽茫为一壑而滨海之田则枯涸自如特近郭之
地舟楫所经人所共见滨海之地耳目不及人所不
知耳然古人随地形而为之计则亦曲尽其妙第废
坏已久有非一旦可复古人于宜兴以西金陵管下
设为五堰使西水不入荆溪而由分水银林二堰入
伍子胥伐楚之运河以入大江东北则于昆山常熟
以东之横塘设冈门㪷门闭高地之水以自溉高地
卷八 第 66a 页 WYG0577-0292a.png
之田使水不得反流而趋内然此特措置四境之高
仰如此若中间地卑水聚不能以时入海则又设为
塘浦焉盖吴地中间不特太湖三万六千顷长洲有
沙湖尹山湖常熟有昆承湖昆山有阳城湖他如斜
塘等诸瀼黄天等荡市宅等诸村皆蓄水深处脉络
无不与太湖贯通水面阔远止藉吴淞一江通注入
海去水不速而所藉者又在塘浦浦者导诸处之水
皆自趋吴淞江以入海塘者防水不得入民田必使
仰如此若中间地卑水聚不能以时入海则又设为
塘浦焉盖吴地中间不特太湖三万六千顷长洲有
沙湖尹山湖常熟有昆承湖昆山有阳城湖他如斜
塘等诸瀼黄天等荡市宅等诸村皆蓄水深处脉络
无不与太湖贯通水面阔远止藉吴淞一江通注入
海去水不速而所藉者又在塘浦浦者导诸处之水
皆自趋吴淞江以入海塘者防水不得入民田必使
卷八 第 66b 页 WYG0577-0292b.png
由浦以入于江塘浦元计一百三十二条浦之阔率
三二十丈塘之高率二丈大要使浦高于江江高于
海水驾行高处而吴中可以无水灾古人之为此夫
岂一日一人之力而无存者尝考李氏有江南五堰
以西之运河尚通钱氏有两浙其治塘浦尚有撩浅
指挥之号彼固非真能上缉古人之功而偏方小国
封疆不广犹农之有篱落下田岁岁保治惟谨国朝
幅员万里观听不接南渡生聚益繁各便已私上焉
三二十丈塘之高率二丈大要使浦高于江江高于
海水驾行高处而吴中可以无水灾古人之为此夫
岂一日一人之力而无存者尝考李氏有江南五堰
以西之运河尚通钱氏有两浙其治塘浦尚有撩浅
指挥之号彼固非真能上缉古人之功而偏方小国
封疆不广犹农之有篱落下田岁岁保治惟谨国朝
幅员万里观听不接南渡生聚益繁各便已私上焉
卷八 第 67a 页 WYG0577-0292c.png
之五堰既以不便木箄往来而坏江东数郡水尽入
太湖矣下焉之冈门㪷门又为侧近勤耕而坏昆山
常熟二县高原之水反入内地矣中焉之塘浦则或
因行舟及安舟之便而破其圩或因人户请射下脚
而废其堤或因耕垦增辟而攘斥其旧来之浦凡今
所谓某家浜某家泾者皆古塘浦旧地于是荡无堤
障水势散漫与江之入海处适平退潮之减未几长
潮之增已至小汛之随去未尽大汛之拥回反多往
太湖矣下焉之冈门㪷门又为侧近勤耕而坏昆山
常熟二县高原之水反入内地矣中焉之塘浦则或
因行舟及安舟之便而破其圩或因人户请射下脚
而废其堤或因耕垦增辟而攘斥其旧来之浦凡今
所谓某家浜某家泾者皆古塘浦旧地于是荡无堤
障水势散漫与江之入海处适平退潮之减未几长
潮之增已至小汛之随去未尽大汛之拥回反多往
卷八 第 67b 页 WYG0577-0292d.png
复洄洑水去迟缓而一雨即成久浸矣古人合江浙
数郡之规模而成之虑及万世后人求一已田宅之
利便而坏之见止一时隳坏既久则复之甚难自景
祐以来岁岁讲求迄无成功盖但知泄水而海口既
高水非塘浦不可泄故东坡尝请去吴江石塘王觌
尝奏开海口诸浦朝廷皆疑不敢行范文正公守吴
尝开茜泾亦止一时一方之利而刘悫按行直谓开
海口则反有风涛驾入之忧惟熙宁初郏亶力请于
数郡之规模而成之虑及万世后人求一已田宅之
利便而坏之见止一时隳坏既久则复之甚难自景
祐以来岁岁讲求迄无成功盖但知泄水而海口既
高水非塘浦不可泄故东坡尝请去吴江石塘王觌
尝奏开海口诸浦朝廷皆疑不敢行范文正公守吴
尝开茜泾亦止一时一方之利而刘悫按行直谓开
海口则反有风涛驾入之忧惟熙宁初郏亶力请于
卷八 第 68a 页 WYG0577-0293a.png
朝尝起六郡三十四县之人以修塘浦吏民喧诉击
坠幞头卒鸣铙散众而止政和六年御笔修平江诸
浦三十六闸差赵霖措置通设六十四万馀工宣和
初再措置支见钱四十一万贯有奇卒又勾收人吏
送狱根磨而止今浦闸尽废尤甚前日而海沙壅涨
又前日之所无地之高下非人力可移沙之壅涨非
人力可遏惟复古人之塘浦驾水归海可冀成功然
所费当几钱所役当几人大丰州县既无此事力荒
坠幞头卒鸣铙散众而止政和六年御笔修平江诸
浦三十六闸差赵霖措置通设六十四万馀工宣和
初再措置支见钱四十一万贯有奇卒又勾收人吏
送狱根磨而止今浦闸尽废尤甚前日而海沙壅涨
又前日之所无地之高下非人力可移沙之壅涨非
人力可遏惟复古人之塘浦驾水归海可冀成功然
所费当几钱所役当几人大丰州县既无此事力荒
卷八 第 68b 页 WYG0577-0293b.png
岁饿殍又无此人力纵有之又当历几时几日而成
乃欲其救目前之急此泄水一说未可仓卒议也若
止从人户就近泄放则彼此皆水虽欲以邻田为壑
不可得矣议者多谓围田增多水无归宿然亦只见
得近来之弊古者治水有方之时污下皆成良田其
后堤防既坏之后平陆亦成川泽熙宁八年旱太湖
露丘墓街井今瀼荡等处尚有古岸𨼆见水中以此
知近来围田不过因旱岁水减将旧来平地被水处
乃欲其救目前之急此泄水一说未可仓卒议也若
止从人户就近泄放则彼此皆水虽欲以邻田为壑
不可得矣议者多谓围田增多水无归宿然亦只见
得近来之弊古者治水有方之时污下皆成良田其
后堤防既坏之后平陆亦成川泽熙宁八年旱太湖
露丘墓街井今瀼荡等处尚有古岸𨼆见水中以此
知近来围田不过因旱岁水减将旧来平地被水处
卷八 第 69a 页 WYG0577-0293c.png
间行筑□耳就使围田尽去水之未能速入海自若
也何能遽益于事况围田未易去者乎为今救急省
事之策惟有告谕田主多发夫工就塍岸渐露处次
第修筑各于水中自为堤障即车水出堤障之外而
耕种之此事昨已施行更望熟议再赐指授
两浙转运副使赵子潚相视导水方略状
其略曰浙西诸州平江最为低下而湖常等州水皆归
于太湖自太湖以导于淞江自淞江以注于海是太
也何能遽益于事况围田未易去者乎为今救急省
事之策惟有告谕田主多发夫工就塍岸渐露处次
第修筑各于水中自为堤障即车水出堤障之外而
耕种之此事昨已施行更望熟议再赐指授
两浙转运副使赵子潚相视导水方略状
其略曰浙西诸州平江最为低下而湖常等州水皆归
于太湖自太湖以导于淞江自淞江以注于海是太
卷八 第 69b 页 WYG0577-0293d.png
湖者数州之水所潴而淞江又太湖之所泄也然以
数州潴水巨浸而独泄于一淞江宜其势有所不逮
是以昔人于常熟之北开二十四浦疏而导之杨子
江又于昆山之东开一十二浦分而纳之海两邑大
浦凡三十有六而民间私下泾港又不可胜数皆所
以决壅滞而防泛滥也后因潮汐往来泥沙积淤旧
置开江之卒寻亦废去此太湖所以湮塞而民田漂
没之由也天禧天圣间运使张纶于常熟昆山各开
数州潴水巨浸而独泄于一淞江宜其势有所不逮
是以昔人于常熟之北开二十四浦疏而导之杨子
江又于昆山之东开一十二浦分而纳之海两邑大
浦凡三十有六而民间私下泾港又不可胜数皆所
以决壅滞而防泛滥也后因潮汐往来泥沙积淤旧
置开江之卒寻亦废去此太湖所以湮塞而民田漂
没之由也天禧天圣间运使张纶于常熟昆山各开
卷八 第 70a 页 WYG0577-0294a.png
诸浦以导积水景祐间郡守范仲淹亲至海浦开浚
五河以疏导诸邑之水使东南入于淞江东北入于
杨子与海今相视合开𦂳切去处常熟县梅里塘白
茆塘崔浦福山浦黄泗浦昆山县新洋江小虞浦顾
浦郭泽塘总计役夫三百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工钱
三十三万七千四百贯米一十一万一千五百石有
奇昆山四浦工力不多止用本县食利户开浚常熟
五浦工力浩瀚系与吴长等县利害相及欲于三县
五河以疏导诸邑之水使东南入于淞江东北入于
杨子与海今相视合开𦂳切去处常熟县梅里塘白
茆塘崔浦福山浦黄泗浦昆山县新洋江小虞浦顾
浦郭泽塘总计役夫三百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工钱
三十三万七千四百贯米一十一万一千五百石有
奇昆山四浦工力不多止用本县食利户开浚常熟
五浦工力浩瀚系与吴长等县利害相及欲于三县
卷八 第 70b 页 WYG0577-0294b.png
募人充当缘平江积水今经两月未退已妨种麦若
不于农隙之际支给钱米雇夫开治恐来岁春雨积
水愈甚亏失常赋不便望指挥施行诏从之
两浙运判陈弥作相度水利状
其略曰常熟之浦二十有四皆北入于江昆山之浦十
有二皆东入于海盖以太湖居其上流昔人患淞江
之不能胜而使众水径得其归者也诸泽之兴始于
天禧成于景祐逮政和间稍已湮废尝命赵霖浚之
不于农隙之际支给钱米雇夫开治恐来岁春雨积
水愈甚亏失常赋不便望指挥施行诏从之
两浙运判陈弥作相度水利状
其略曰常熟之浦二十有四皆北入于江昆山之浦十
有二皆东入于海盖以太湖居其上流昔人患淞江
之不能胜而使众水径得其归者也诸泽之兴始于
天禧成于景祐逮政和间稍已湮废尝命赵霖浚之
卷八 第 71a 页 WYG0577-0294c.png
仅能复常熟昆山二三浦而罢窃考周官有稻人掌
稼下地之法所以潴水则今之塘湖是也所以泻水
则今之诸浦是也今诸邑之间曰湖曰瀼以累百数
而并江濒海小川故道往往淤滞不特所谓三十六
浦而已潴之过多而泻之过少重以今岁淫雨泛滥
横溢非常年比识者皆知开浦之利不但今日特以
工费甚广不敢轻议今若并举大役窃虑歉岁民无
馀力官无羡储反至劳扰辄择其宜先治者凡十浦
稼下地之法所以潴水则今之塘湖是也所以泻水
则今之诸浦是也今诸邑之间曰湖曰瀼以累百数
而并江濒海小川故道往往淤滞不特所谓三十六
浦而已潴之过多而泻之过少重以今岁淫雨泛滥
横溢非常年比识者皆知开浦之利不但今日特以
工费甚广不敢轻议今若并举大役窃虑歉岁民无
馀力官无羡储反至劳扰辄择其宜先治者凡十浦
卷八 第 71b 页 WYG0577-0294d.png
而其缓急又半之兴工之日仍乞以缓急为先后
元
都水少监任仁发开江议
某伏读书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乃娄江东江吴淞
江也震泽乃太湖也太湖纳百川之水而注之江三
江泄太湖之水而入于海水有所归复有所泄则震
荡者平定尚何淫潦之足忧哉二江已塞仅有吴淞
一江今下流河沙汇浅塞若及早开浚工费省而易
元
都水少监任仁发开江议
某伏读书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乃娄江东江吴淞
江也震泽乃太湖也太湖纳百川之水而注之江三
江泄太湖之水而入于海水有所归复有所泄则震
荡者平定尚何淫潦之足忧哉二江已塞仅有吴淞
一江今下流河沙汇浅塞若及早开浚工费省而易
卷八 第 72a 页 WYG0577-0295a.png
为力数年之后愈久愈湮工费倍而难为功所当预
为之图也以节用爱人之道论之然钱粮固当吝民
力固当惜于利民之事而用之何吝惜之有或以劳
民之说藉口为难行我以佚道使之劳而无怨若早
不开浚则日塞月湮或遇霖淫之雨水潦之灾滔天
难遏不特田为江湖而民亦为鱼鳖矣实为急务不
可缓也今之言水利者谓水性就下导而使之通流
而已河港陂塘狭者广之高者下之塞者浚之㳽漫
为之图也以节用爱人之道论之然钱粮固当吝民
力固当惜于利民之事而用之何吝惜之有或以劳
民之说藉口为难行我以佚道使之劳而无怨若早
不开浚则日塞月湮或遇霖淫之雨水潦之灾滔天
难遏不特田为江湖而民亦为鱼鳖矣实为急务不
可缓也今之言水利者谓水性就下导而使之通流
而已河港陂塘狭者广之高者下之塞者浚之㳽漫
卷八 第 72b 页 WYG0577-0295b.png
者防堤之人皆能言之也殊不知治水之法须识潮
水之背顺地形之高低沙泥之聚散隘口之缓急寻
源溯流各得其当合开者开之合闭者闭之合堤防
者堤防之庶不徒劳民力虚费钱粮水不伤禾民享
无穷之利岂非国家之利乎昔自唐至宋陈令公丞
相裴度范文正公叶内翰朱晦庵苏东坡欧阳文忠
公等皆陈言修浚或吝于浩费而不行或惑于浮议
而弗讲或始行而中辍或营修不得治水之法因循
水之背顺地形之高低沙泥之聚散隘口之缓急寻
源溯流各得其当合开者开之合闭者闭之合堤防
者堤防之庶不徒劳民力虚费钱粮水不伤禾民享
无穷之利岂非国家之利乎昔自唐至宋陈令公丞
相裴度范文正公叶内翰朱晦庵苏东坡欧阳文忠
公等皆陈言修浚或吝于浩费而不行或惑于浮议
而弗讲或始行而中辍或营修不得治水之法因循
卷八 第 73a 页 WYG0577-0295c.png
岁月少见实效归附以来江河淮海缺官管治愈见
湮塞二十馀年之间水利大坏以致苏湖常秀之良
田多弃为荒芜之地深可痛惜区区管见惟以开江
围岸置闸为第一义也
任仁发水利问荅
议者曰吴淞江前时深通今日何为而塞岂非如海变
桑田之说非人力所可为者欤荅曰东坡有言若要
吴淞江不塞吴江一县之民可尽徙于他处上源宽
湮塞二十馀年之间水利大坏以致苏湖常秀之良
田多弃为荒芜之地深可痛惜区区管见惟以开江
围岸置闸为第一义也
任仁发水利问荅
议者曰吴淞江前时深通今日何为而塞岂非如海变
桑田之说非人力所可为者欤荅曰东坡有言若要
吴淞江不塞吴江一县之民可尽徙于他处上源宽
卷八 第 73b 页 WYG0577-0295d.png
阔清水力盛沙泥自不能积何致有湮塞之患哉归
附后将太湖东岸出水去处或钉栅或作堰或筑狭
为桥及沿湖港汊又虑私盐船往来多行塞断所以
清水日弱浑潮日盛沙泥日积而吴淞江日就淤塞
正与东坡所见合若曰如海变桑田一付之天则圣
人手足胼胝尽力沟洫皆虚言也圣人岂欺我哉所
当尽人力而为可也议者曰钱氏有国百馀年止长
兴间一次水灾亡宋南渡百五十馀年止景定间一
附后将太湖东岸出水去处或钉栅或作堰或筑狭
为桥及沿湖港汊又虑私盐船往来多行塞断所以
清水日弱浑潮日盛沙泥日积而吴淞江日就淤塞
正与东坡所见合若曰如海变桑田一付之天则圣
人手足胼胝尽力沟洫皆虚言也圣人岂欺我哉所
当尽人力而为可也议者曰钱氏有国百馀年止长
兴间一次水灾亡宋南渡百五十馀年止景定间一
卷八 第 74a 页 WYG0577-0296a.png
二次水灾今或一二年三四年水灾频仍其故何也
荅曰钱氏有国亡宋南渡全藉苏湖常秀数郡所产
以为国计当时尽心经理高田低田各有制水之法
其间水利当兴水害当除合役军民不问繁难合用
钱粮不吝浩大必然为之又使名卿重臣专董其事
豪富上户簧言不能乱其耳珍货不能动其心又复
七里为一纵浦十里为一横塘田连阡陌位位相接
悉为膏腴之产以故二三百年之间水灾罕见国朝
荅曰钱氏有国亡宋南渡全藉苏湖常秀数郡所产
以为国计当时尽心经理高田低田各有制水之法
其间水利当兴水害当除合役军民不问繁难合用
钱粮不吝浩大必然为之又使名卿重臣专董其事
豪富上户簧言不能乱其耳珍货不能动其心又复
七里为一纵浦十里为一横塘田连阡陌位位相接
悉为膏腴之产以故二三百年之间水灾罕见国朝
卷八 第 74b 页 WYG0577-0296b.png
四海一统又居位者未知风土所宜视浙西水利与
诸处无异任地之高下任天之水旱所以一二年间
水灾频仍也议者曰苏州地势低下与江水平故曰
平江古称泽国其地不可作田今欲围筑亦逆土之
性耳荅曰晋宋以降仓廪所积悉仰给于浙西之水
田故曰苏湖熟天下足若谓地势低下不可作田此
诚无稽之论何以言也浙西之地低于天下而苏湖
又低于浙西淀山湖又低于苏湖彼中富户每岁种
诸处无异任地之高下任天之水旱所以一二年间
水灾频仍也议者曰苏州地势低下与江水平故曰
平江古称泽国其地不可作田今欲围筑亦逆土之
性耳荅曰晋宋以降仓廪所积悉仰给于浙西之水
田故曰苏湖熟天下足若谓地势低下不可作田此
诚无稽之论何以言也浙西之地低于天下而苏湖
又低于浙西淀山湖又低于苏湖彼中富户每岁种
卷八 第 75a 页 WYG0577-0296c.png
植菱芦编钉桩蓧围筑埂岸岂非逆土之性何为今
日尽成膏腴之田此明效大验不可掩也既是淀山
最低之处尚可经理为田却说已成之田不可作田
何其愚也议者曰水旱天时非人力所可胜自来讨
究浙西治水之法终无寸成荅曰浙西水利明白易
晓何谓无成大抵治之之法有三浚河港必深阔筑
围岸必高厚置闸窦必欲其众多设遇水旱就三者
而乘除之自然不能为害傥人力不尽而一切归数
日尽成膏腴之田此明效大验不可掩也既是淀山
最低之处尚可经理为田却说已成之田不可作田
何其愚也议者曰水旱天时非人力所可胜自来讨
究浙西治水之法终无寸成荅曰浙西水利明白易
晓何谓无成大抵治之之法有三浚河港必深阔筑
围岸必高厚置闸窦必欲其众多设遇水旱就三者
而乘除之自然不能为害傥人力不尽而一切归数
卷八 第 75b 页 WYG0577-0296d.png
于天宁有丰年耶东坡亦言浙西水旱乃人事不修
之积正此谓也昔范文正公亲开海浦议者沮之公
力排浮议疏浚积潦数年大稔民受其赐载之方册
昭然可考谓之无成可乎议者曰河渠围岸闸窦三
者俱备则水旱可无民食可足诚为久远之计朝廷
何为而废之荅曰范文正公宋之名臣尽心于水利
尝谓浚河修围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三者备
矣水旱岂足忧哉国家收附江南三十馀年浙西河
之积正此谓也昔范文正公亲开海浦议者沮之公
力排浮议疏浚积潦数年大稔民受其赐载之方册
昭然可考谓之无成可乎议者曰河渠围岸闸窦三
者俱备则水旱可无民食可足诚为久远之计朝廷
何为而废之荅曰范文正公宋之名臣尽心于水利
尝谓浚河修围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三者备
矣水旱岂足忧哉国家收附江南三十馀年浙西河
卷八 第 76a 页 WYG0577-0297a.png
港围岸闸窦无官整治遂致废坏一遇水旱小则小
害大则大害是以年年有荒芜不可种之田深可痛
惜今朝廷废而不治者盖募夫供役取办于富户部
夫督役责成于有司二者皆非其所乐所以猾吏豪
民搆扇必欲沮坏而后已朝廷未见日后之利但厌
目前之扰是以成事则难坏事则易东坡亦云官吏
惮于经营百姓畏于出力所以累行而终辍不能成
久远之利也议者曰行都水监既是有益衙门何众
害大则大害是以年年有荒芜不可种之田深可痛
惜今朝廷废而不治者盖募夫供役取办于富户部
夫督役责成于有司二者皆非其所乐所以猾吏豪
民搆扇必欲沮坏而后已朝廷未见日后之利但厌
目前之扰是以成事则难坏事则易东坡亦云官吏
惮于经营百姓畏于出力所以累行而终辍不能成
久远之利也议者曰行都水监既是有益衙门何众
卷八 第 76b 页 WYG0577-0297b.png
口一词皆谓无益而朝议罢之荅曰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知之事之利害久而始明彼小民无知但见工
役之繁豪民肆奸又吝供输之费所以百般阻挠但
谓无益以败乃事殊不知浙西有数等之水拯治方
略皆不相同非立专司岂能成功使水监衙门真为
无益古之有国者亦费而不置久矣何为周汉唐宋
之世未尝一日不用心尽力经营水利之事列之史
传代有其人谚曰水利通民力松斯言信矣若浙西
可使知之事之利害久而始明彼小民无知但见工
役之繁豪民肆奸又吝供输之费所以百般阻挠但
谓无益以败乃事殊不知浙西有数等之水拯治方
略皆不相同非立专司岂能成功使水监衙门真为
无益古之有国者亦费而不置久矣何为周汉唐宋
之世未尝一日不用心尽力经营水利之事列之史
传代有其人谚曰水利通民力松斯言信矣若浙西
卷八 第 77a 页 WYG0577-0297c.png
低下之地不须水监即今中原高阜之处安用水监
河道司为哉然则高阜之处水监既不可缺而低下
之处乃谓不必置何不智之甚也数年之后河港浅
塞水害滋甚有忧民忠国者出必复兴修水利之事
彼横议者岂得终沮之哉议者曰水利固不可不修
然今陇西汉唐二渠止是责于有司修浚民更不扰
浙西水利何不亦责之有司荅曰陇西二渠长流水
也浚成深渠水自下流治之无难浙西水性不一整
河道司为哉然则高阜之处水监既不可缺而低下
之处乃谓不必置何不智之甚也数年之后河港浅
塞水害滋甚有忧民忠国者出必复兴修水利之事
彼横议者岂得终沮之哉议者曰水利固不可不修
然今陇西汉唐二渠止是责于有司修浚民更不扰
浙西水利何不亦责之有司荅曰陇西二渠长流水
也浚成深渠水自下流治之无难浙西水性不一整
卷八 第 77b 页 WYG0577-0297d.png
治方法亦殊岂可以汉唐二渠例视之哉宋贤如范
文正公苏文忠公王荆公朱文公皆命世大儒经纶
天下之大才尚各建策设官置卒专力经营必有所
见若令有司兼管何往而不败事哉
都水庸田司集江湖水利议
其略云震泽受吴中数郡之水西南湖州诸溪西北宣
州诸溪并下太湖盖诸山峙于太湖之西地形高阜
兼南北东三处江海之岸亦高而太湖之四外皆高
文正公苏文忠公王荆公朱文公皆命世大儒经纶
天下之大才尚各建策设官置卒专力经营必有所
见若令有司兼管何往而不败事哉
都水庸田司集江湖水利议
其略云震泽受吴中数郡之水西南湖州诸溪西北宣
州诸溪并下太湖盖诸山峙于太湖之西地形高阜
兼南北东三处江海之岸亦高而太湖之四外皆高
卷八 第 78a 页 WYG0577-0298a.png
水积其中常若盘盂之盈满非藉江湖深利何以通
泄设有雨潦则泛滥四溢环湖低田其能免淹没乎
范文正公谓太湖天开泽国众流所聚而江海之涯
地势皆高若欲导泄积水在乎时时点检太湖东岸
北岸通江诸河道水洞不致诸物闭塞可也盖环湖
皆苏湖常秀之良田病于低洼利在泄潦兼沿江傍
海诸高田亦仗湖流奔注冲散潮沙使江湖深利乃
可引潮灌溉由是言之凡太湖出水口子宜常通不
泄设有雨潦则泛滥四溢环湖低田其能免淹没乎
范文正公谓太湖天开泽国众流所聚而江海之涯
地势皆高若欲导泄积水在乎时时点检太湖东岸
北岸通江诸河道水洞不致诸物闭塞可也盖环湖
皆苏湖常秀之良田病于低洼利在泄潦兼沿江傍
海诸高田亦仗湖流奔注冲散潮沙使江湖深利乃
可引潮灌溉由是言之凡太湖出水口子宜常通不
卷八 第 78b 页 WYG0577-0298b.png
宜略塞也诸小湖在太湖迤东及北者有昆湖承湖
阳城湖尚湖沙湖陈湖尹山湖蠡湖薛淀湖又名淀
山湖并诸水泖瀼渰荡皆能接泄太湖水注江达海
数内淀山湖关系吴淞江注泄至为切要论其古迹
周围二百里此湖水自大盈赵屯二浦以泻吴淞江
既近且便较之诸湖惟淀山湖之东岸北岸与浑潮
相接最近若上源所注不急则潮沙由此以注湖内
渐成淤淀富豪之家由淤淀而围成田地里步不多
阳城湖尚湖沙湖陈湖尹山湖蠡湖薛淀湖又名淀
山湖并诸水泖瀼渰荡皆能接泄太湖水注江达海
数内淀山湖关系吴淞江注泄至为切要论其古迹
周围二百里此湖水自大盈赵屯二浦以泻吴淞江
既近且便较之诸湖惟淀山湖之东岸北岸与浑潮
相接最近若上源所注不急则潮沙由此以注湖内
渐成淤淀富豪之家由淤淀而围成田地里步不多
卷八 第 79a 页 WYG0577-0298c.png
其来久矣由是湖之潴水益狭又与二浦渐远而所
泄不能快便若非就湖内围田上多开河道及时时
修浚二浦并浚近浦诸沟洫接济通泄冲涤浑潮则
此湖淤淀恐不止于是也吴江长堤又名挽路石塘
按宜兴前辈单锷云昔庆历二年因风涛多败漕舟
遂接续筑为长堤横截五六十里虽时有桥梁而流
势不快江海浦港复多沙涨又按东坡苏公云淞江
沿数十里积石壅土筑为挽路建长桥植千柱于水
泄不能快便若非就湖内围田上多开河道及时时
修浚二浦并浚近浦诸沟洫接济通泄冲涤浑潮则
此湖淤淀恐不止于是也吴江长堤又名挽路石塘
按宜兴前辈单锷云昔庆历二年因风涛多败漕舟
遂接续筑为长堤横截五六十里虽时有桥梁而流
势不快江海浦港复多沙涨又按东坡苏公云淞江
沿数十里积石壅土筑为挽路建长桥植千柱于水
卷八 第 79b 页 WYG0577-0298d.png
中涨水之时桥上水常高尺馀江水不快则海之泥
沙随潮日积而吴中多水患又按昆山郏亶云吴江
筑为石塘以障东流之势是致下流浅狭遽涨潮沙
半为平地如长堤如挽路如石塘皆同此处正是太
湖东岸泄水下吴淞江入海第一要处古贤交口立
论以晓人者乃至于三必是此处不当闭塞凡先来
于堤间多置木桥多凿水洞上则通行下则泄水者
盖欲仗其急流奔注江湖冲涤泥沙免致水患然犹
沙随潮日积而吴中多水患又按昆山郏亶云吴江
筑为石塘以障东流之势是致下流浅狭遽涨潮沙
半为平地如长堤如挽路如石塘皆同此处正是太
湖东岸泄水下吴淞江入海第一要处古贤交口立
论以晓人者乃至于三必是此处不当闭塞凡先来
于堤间多置木桥多凿水洞上则通行下则泄水者
盖欲仗其急流奔注江湖冲涤泥沙免致水患然犹
卷八 第 80a 页 WYG0577-0299a.png
虑桥柱之阻水今人多不知此意或便于行路则坝
塞河口或惰于巡防则密置桩橛此又不止于桥柱
之阻水也矧以茭菱鱼簖等物障遏妨害农功必得
官司于此处榜示告戒使之咸知利害可也吴江长
桥长洲宝带桥曾议凿堍添桥宽展水道皆合浚治
昆山塘北纳阳城湖南吐吴淞江常熟塘接泄太湖
水势入昆承等湖注江达海两傍河道各有七十馀
条多有坝塞之处合去坝塞使之通流大盈浦南接
塞河口或惰于巡防则密置桩橛此又不止于桥柱
之阻水也矧以茭菱鱼簖等物障遏妨害农功必得
官司于此处榜示告戒使之咸知利害可也吴江长
桥长洲宝带桥曾议凿堍添桥宽展水道皆合浚治
昆山塘北纳阳城湖南吐吴淞江常熟塘接泄太湖
水势入昆承等湖注江达海两傍河道各有七十馀
条多有坝塞之处合去坝塞使之通流大盈浦南接
卷八 第 80b 页 WYG0577-0299b.png
淀山湖自白鹤汇以达吴淞江浦阔三十馀丈赵屯
浦南接淀山湖北达吴淞江浦阔五十馀丈此二浦
注泄湖水最为切要常宜深阔通利近年以来渐至
淤塞又太湖东至松江有白鹤汇者宋嘉祐崇宁宣
和间三次开浚又有顾浦汇盘龙汇千墩金城诸汇
推原其故皆由上源闭塞湖流迟缓潮沙积聚而成
今有河沙汇者涨塞江心阻水尤甚及有新华觜分
庄觜严家觜暴涨为害俱合凿开盖觜即汇之异名
浦南接淀山湖北达吴淞江浦阔五十馀丈此二浦
注泄湖水最为切要常宜深阔通利近年以来渐至
淤塞又太湖东至松江有白鹤汇者宋嘉祐崇宁宣
和间三次开浚又有顾浦汇盘龙汇千墩金城诸汇
推原其故皆由上源闭塞湖流迟缓潮沙积聚而成
今有河沙汇者涨塞江心阻水尤甚及有新华觜分
庄觜严家觜暴涨为害俱合凿开盖觜即汇之异名
卷八 第 81a 页 WYG0577-0299c.png
也
都水庸田使麻合马治水方略
参详浙西田土多藉太湖之水灌溉所利甚大若河港
闭塞不能通泄湖水稍遇大雨便至泛溢淹没田禾
为害不轻其吴淞江原受太湖淀山湖诸处湖泖上
源急流冲散潮沙自古可敌千浦浙西之水来既有
源去亦有委是以不成水患近年以来因上源吴江
一带桥谼塘岸桩钉坝塞流水艰涩又因沿江水面
都水庸田使麻合马治水方略
参详浙西田土多藉太湖之水灌溉所利甚大若河港
闭塞不能通泄湖水稍遇大雨便至泛溢淹没田禾
为害不轻其吴淞江原受太湖淀山湖诸处湖泖上
源急流冲散潮沙自古可敌千浦浙西之水来既有
源去亦有委是以不成水患近年以来因上源吴江
一带桥谼塘岸桩钉坝塞流水艰涩又因沿江水面
卷八 第 81b 页 WYG0577-0299d.png
并左右淀山湖泖等处权豪种植芦苇围裹为田并
边近江湖河港隘口沙滩滋生茭芦阻节上源太湖
水势以致湖水无力不能渲涤潮沙遂将东江沙泥
塞满江边虽有江洪水势不能全复古道其水性润
下是故潮水就其地所顺下而行此天地自然之理
今太湖之水不流于江而北流入于至和等塘经由
太仓出刘家等港注入大海并淀山湖之水望东南
流于大曹港柘泽塘东西横泖泄于新泾并上海浦
边近江湖河港隘口沙滩滋生茭芦阻节上源太湖
水势以致湖水无力不能渲涤潮沙遂将东江沙泥
塞满江边虽有江洪水势不能全复古道其水性润
下是故潮水就其地所顺下而行此天地自然之理
今太湖之水不流于江而北流入于至和等塘经由
太仓出刘家等港注入大海并淀山湖之水望东南
流于大曹港柘泽塘东西横泖泄于新泾并上海浦
卷八 第 82a 页 WYG0577-0300a.png
注江达海今张桂荣何珍朱文祥所言吴淞江渐成
痼疾颇难救疗拟将吴江一带石塘桥谼水洞一百
三十馀处每处展阔作一丈使太湖水势泄流快便
将太湖东南淀山湖迤东湮塞河道东西横泖等浚
疏深阔以泄淀山湖长泖等水及将平江路昆山嘉
定州湮塞河道亦行开挑分泄太湖水势注入刘家
港泄于大海又将各处江湖河港桩坝并围裹成田
鱼簖茭芦葑稗阻水去处尽行除禁不得阻遏水利
痼疾颇难救疗拟将吴江一带石塘桥谼水洞一百
三十馀处每处展阔作一丈使太湖水势泄流快便
将太湖东南淀山湖迤东湮塞河道东西横泖等浚
疏深阔以泄淀山湖长泖等水及将平江路昆山嘉
定州湮塞河道亦行开挑分泄太湖水势注入刘家
港泄于大海又将各处江湖河港桩坝并围裹成田
鱼簖茭芦葑稗阻水去处尽行除禁不得阻遏水利
卷八 第 82b 页 WYG0577-0300b.png
仍令近民于港口筑叠土坝安置透水大槽名曰水
窦潮来闭窦阻遏浑沙潮退起窦泄放湖水欲得江
道渐有通利之望
都水书吏吴执中顺导水势议
考今浙西即古扬州之域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得
水之利虽博而被水之害亦大宋有郏亶者尝论天
下之水以十分为率自淮而北五分由九河入海大
江而南五分由三江入海书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底
窦潮来闭窦阻遏浑沙潮退起窦泄放湖水欲得江
道渐有通利之望
都水书吏吴执中顺导水势议
考今浙西即古扬州之域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得
水之利虽博而被水之害亦大宋有郏亶者尝论天
下之水以十分为率自淮而北五分由九河入海大
江而南五分由三江入海书所谓三江既入震泽底
卷八 第 83a 页 WYG0577-0300c.png
定是也而三江所决之水其源甚大由江东宣歙而
来加以天目大山险潭并西南诸山东江之水钟于
震泽即今太湖也其湖绵亘三州六县周围六百馀
里面阔三万六千馀顷导其水而入海止三江耳二
江已不得见汪洋浩荡之势止泄于吴淞之一江当
时已有泥淤不通之论大抵浙西水泽之薮外高内
低势若盘盂但遇霖淫水辄泛溢欲使泄于江海其
江海日有二潮抑遏湖水浑流倒注来速去迟日积
来加以天目大山险潭并西南诸山东江之水钟于
震泽即今太湖也其湖绵亘三州六县周围六百馀
里面阔三万六千馀顷导其水而入海止三江耳二
江已不得见汪洋浩荡之势止泄于吴淞之一江当
时已有泥淤不通之论大抵浙西水泽之薮外高内
低势若盘盂但遇霖淫水辄泛溢欲使泄于江海其
江海日有二潮抑遏湖水浑流倒注来速去迟日积
卷八 第 83b 页 WYG0577-0300d.png
月增渐生淤淀致使太湖之水急不能泄遇潦则低
田有渰没之患遇旱则高田有乾涸之虞是岂水之
性哉势则然耳所以导之有方则害可转而为利治
之无术则利必转而为害古之智者盖未尝不深察
乎此而尽力乎沟洫之政也国家收附江南之初年
谷屡登不闻水患所司因循失于经理积而至于至
元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六年之间三遭大
水所在膏腴悉成巨浸百姓阙食卖子鬻妻者不可
田有渰没之患遇旱则高田有乾涸之虞是岂水之
性哉势则然耳所以导之有方则害可转而为利治
之无术则利必转而为害古之智者盖未尝不深察
乎此而尽力乎沟洫之政也国家收附江南之初年
谷屡登不闻水患所司因循失于经理积而至于至
元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六年之间三遭大
水所在膏腴悉成巨浸百姓阙食卖子鬻妻者不可
卷八 第 84a 页 WYG0577-0301a.png
胜计官粮更有何望至元三十一年中书省奏准大
兴工役开挑太湖练湖淀山等湖并通江达海河港
又加修筑围岸自此岁获丰收官粮民食咸得其济
所在官司理宜将已开河道时常拯治庶得不废前
功无奈牧民之官略不顾问复被海水日夜二潮将
已开大盈等浦涨塞殆尽吴淞江面淤淀愈增幸而
数年之间雨水调匀不睹其患倘值往年霖潦为害
非轻近蒙朝廷设立都水庸田使司专一总督其事
兴工役开挑太湖练湖淀山等湖并通江达海河港
又加修筑围岸自此岁获丰收官粮民食咸得其济
所在官司理宜将已开河道时常拯治庶得不废前
功无奈牧民之官略不顾问复被海水日夜二潮将
已开大盈等浦涨塞殆尽吴淞江面淤淀愈增幸而
数年之间雨水调匀不睹其患倘值往年霖潦为害
非轻近蒙朝廷设立都水庸田使司专一总督其事
卷八 第 84b 页 WYG0577-0301b.png
敦本防灾可为良策爰自设立以来每年劝率百姓
修筑田围拯治河道粗有成效然而数年之间事功
龃龉犹未全成识者固已忧之适值上年春夏之交
霖雨频作平江淞江痛被水灾沟壑满盈积而不泄
所在田围多被损坏虽曰天灾流行亦人力未尽之
验也今都水庸田司已行革去修浚之责归于有司
访问节目吴淞江旧云可敌千浦今则东自河沙汇
西至道褐浦六七十里之间两岸涨沙将与岸平其
修筑田围拯治河道粗有成效然而数年之间事功
龃龉犹未全成识者固已忧之适值上年春夏之交
霖雨频作平江淞江痛被水灾沟壑满盈积而不泄
所在田围多被损坏虽曰天灾流行亦人力未尽之
验也今都水庸田司已行革去修浚之责归于有司
访问节目吴淞江旧云可敌千浦今则东自河沙汇
西至道褐浦六七十里之间两岸涨沙将与岸平其
卷八 第 85a 页 WYG0577-0301c.png
中仅存江洪阔不过二三十步深不过三二尺湖水
所至比之旧时万不及一虽汪洋之势见于上海新
泾太仓刘家港通达入海岂能尽泄浙西诸郡之水
略举其由今吴江塘岸乃太湖咽喉之地昔人曾以
挽路不便有宜建千桥之说今积石壅土数十馀里
虽下有水洞百馀能泄几何况又有东长桥西长桥
宝带等桥植数千柱于水中及岸之东向于江口则
有富豪之侵占于江尾则有茭芦之闭塞其患又岂
所至比之旧时万不及一虽汪洋之势见于上海新
泾太仓刘家港通达入海岂能尽泄浙西诸郡之水
略举其由今吴江塘岸乃太湖咽喉之地昔人曾以
挽路不便有宜建千桥之说今积石壅土数十馀里
虽下有水洞百馀能泄几何况又有东长桥西长桥
宝带等桥植数千柱于水中及岸之东向于江口则
有富豪之侵占于江尾则有茭芦之闭塞其患又岂
卷八 第 85b 页 WYG0577-0301d.png
止堤岸之为梗也又松江有湖名曰淀山周围几二
百里其源亦自吴江分𣲖由急水港钟为此湖复自
大曹港出大盈赵屯等浦入吴淞江达海中有塔寺
昔居湖心此湖淤淀其寺已在湖岸之上今则湖岸
又复开拓于六七里之外矣盖由此湖东向与海潮
相接积淤成涂渐为富豪围占致使二百馀里湖面
大半为田太盈等浦接泄江海最为快便去处皆湮
为平陆至元三十一年钦奉开挑之时其上项湖田
百里其源亦自吴江分𣲖由急水港钟为此湖复自
大曹港出大盈赵屯等浦入吴淞江达海中有塔寺
昔居湖心此湖淤淀其寺已在湖岸之上今则湖岸
又复开拓于六七里之外矣盖由此湖东向与海潮
相接积淤成涂渐为富豪围占致使二百馀里湖面
大半为田太盈等浦接泄江海最为快便去处皆湮
为平陆至元三十一年钦奉开挑之时其上项湖田
卷八 第 86a 页 WYG0577-0302a.png
固尝官为收定界畔明白富豪嗜利巧计瞒官仍复
隐漏今则淀山之围田愈广太湖之流势愈迟每五
六月水涌之时吴江石塘东向之水较低于塘西之
水数寸可以为验无怪乎东西之潮沙日盛于一日
平江松江之围田常困于渰没其患盖由乎此以今
浙西八郡之地钱粮如此其大生灵如此其众诚不
可不为之虑也又镇江府丹阳县有练湖一处亦被
权豪于湖面高阜处围裹成田侵夺众利以此参详
隐漏今则淀山之围田愈广太湖之流势愈迟每五
六月水涌之时吴江石塘东向之水较低于塘西之
水数寸可以为验无怪乎东西之潮沙日盛于一日
平江松江之围田常困于渰没其患盖由乎此以今
浙西八郡之地钱粮如此其大生灵如此其众诚不
可不为之虑也又镇江府丹阳县有练湖一处亦被
权豪于湖面高阜处围裹成田侵夺众利以此参详
卷八 第 86b 页 WYG0577-0302b.png
浙西水乡农事为重河道田围必常修理二事可以
兼行而不可以偏废今除修围筑岸之一节有司已
有定式淀山练湖亦有原定界畔拟合严切申明常
加拯治外太湖一水乃浙西诸水之上源万顷汪洋
必须疏泄上年霖雨平江松江已受其敝若更因循
不治复遇霖潦则泛溢之患抑又甚焉为今之计若
欲浙西水势通流免被水患必开吴淞之故道复淀
山之旧规庶乎可以有济然吴淞古江已被潮沙湮
兼行而不可以偏废今除修围筑岸之一节有司已
有定式淀山练湖亦有原定界畔拟合严切申明常
加拯治外太湖一水乃浙西诸水之上源万顷汪洋
必须疏泄上年霖雨平江松江已受其敝若更因循
不治复遇霖潦则泛溢之患抑又甚焉为今之计若
欲浙西水势通流免被水患必开吴淞之故道复淀
山之旧规庶乎可以有济然吴淞古江已被潮沙湮
卷八 第 87a 页 WYG0577-0302c.png
涨役重工多似非人力可及其淀山旧湖多为豪户
围裹成田恐亦未易除毁即目太湖之水迂回宛转
多由上海新泾太仓刘家港等处流注于海合无因
其就下之性顺其必趋之势于上海太仓等处相视
可开河港挑浚通流仍踏视吴淞古江应有旧来出
水支港可以容易出海去处尽行疏浚务使支脉贯
通出泄顺便开挑之际就令有司于己开河港之上
访求古迹安置闸座依时启闭以抑潮沙或乞照依
围裹成田恐亦未易除毁即目太湖之水迂回宛转
多由上海新泾太仓刘家港等处流注于海合无因
其就下之性顺其必趋之势于上海太仓等处相视
可开河港挑浚通流仍踏视吴淞古江应有旧来出
水支港可以容易出海去处尽行疏浚务使支脉贯
通出泄顺便开挑之际就令有司于己开河港之上
访求古迹安置闸座依时启闭以抑潮沙或乞照依
卷八 第 87b 页 WYG0577-0302d.png
腹里会通河并新开通惠河拨户差军体例设立撩
浅人夫专一看守修理以防向后复淤之患官民幸
甚
周文英水利书
(此书议论中亦有是处但言淞江淤浅非人/力可胜不知太湖之水所赖以宣泄注海者)
(全在江道流通如诿之天数谓非人力可胜/则不通之论也姑以前人所收仍存其议以)
(备参/考)
江浙钱粮数倍各省取办之本多出农田苏湖常秀四
浅人夫专一看守修理以防向后复淤之患官民幸
甚
周文英水利书
(此书议论中亦有是处但言淞江淤浅非人/力可胜不知太湖之水所赖以宣泄注海者)
(全在江道流通如诿之天数谓非人力可胜/则不通之论也姑以前人所收仍存其议以)
(备参/考)
江浙钱粮数倍各省取办之本多出农田苏湖常秀四
卷八 第 88a 页 WYG0577-0303a.png
路田土高下不等田之得粮十分为率低田七分高
田三分故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
于浙右五代之末吴越钱王独居东南专享此利经
营修治颇为周详国家之资实基于此宋范文正公
尝论于朝曰江南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中有河渠
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
之害旱潦不及为农美利(云云见奏疏/)此范公夙昔
之论也谨按三州太湖三万六千顷西北有荆溪宣
田三分故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
于浙右五代之末吴越钱王独居东南专享此利经
营修治颇为周详国家之资实基于此宋范文正公
尝论于朝曰江南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中有河渠
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
之害旱潦不及为农美利(云云见奏疏/)此范公夙昔
之论也谨按三州太湖三万六千顷西北有荆溪宣
卷八 第 88b 页 WYG0577-0303b.png
歙芜湖宜兴溧阳溧水江东数郡之水西南有天目
富阳分水湖州杭州诸山诸溪分注之水宗会潴聚
于湖由震泽吴江长桥东入淞江青龙江而入海古
制通泄水势自有源委故溧阳之江有五堰以节宣
歙金陵九阳江之水宜兴之下有百渎以疏荆溪所
受诸水皆源也而久不治江阴而东置运河一十四
渎泄东水以入江宜兴而西置夹苧干与塘口大吴
等渎泄西水以入运河皆委也亦久不治震泽固吐
富阳分水湖州杭州诸山诸溪分注之水宗会潴聚
于湖由震泽吴江长桥东入淞江青龙江而入海古
制通泄水势自有源委故溧阳之江有五堰以节宣
歙金陵九阳江之水宜兴之下有百渎以疏荆溪所
受诸水皆源也而久不治江阴而东置运河一十四
渎泄东水以入江宜兴而西置夹苧干与塘口大吴
等渎泄西水以入运河皆委也亦久不治震泽固吐
卷八 第 89a 页 WYG0577-0303c.png
纳众水者也源之不治既无以杀其来之势委之不
治又无以导其去之方是纳而不吐也水如之何不
为患也吴江长桥旧址断续通长四十里南北相亘
并以木桥立柱通彻湖水入江每有西风西北风湍
决太湖水过桥下源源混混不舍昼夜由江入海以
此三江水源势大日夜冲洗浑潮沙泥随水东流不
能停积曩时非不能运石筑堤若今日之固盖自古
沿革因地之险故作此数十里之桥以泄太湖都会
治又无以导其去之方是纳而不吐也水如之何不
为患也吴江长桥旧址断续通长四十里南北相亘
并以木桥立柱通彻湖水入江每有西风西北风湍
决太湖水过桥下源源混混不舍昼夜由江入海以
此三江水源势大日夜冲洗浑潮沙泥随水东流不
能停积曩时非不能运石筑堤若今日之固盖自古
沿革因地之险故作此数十里之桥以泄太湖都会
卷八 第 89b 页 WYG0577-0303d.png
之水冲激三江之潮淤也今则以长桥旧址累石成
堤比之昔日虽为坚固便于徒行而桥道窄狭不能
通彻湖水前都水监又于石堤下作小洞门一百五
处出水然水势既分又且浅涩不能通泄太湖奔冲
之水塘岸之东又有占种菱荷陂塘障碍以致上流
细缓难以冲激每日随潮沙泥日积月累淤塞三江
致令水势支分𣲖折转于东北迤逦流入昆山塘等
处由太仓刘家港一二处港浦入海静思以太湖蓄
堤比之昔日虽为坚固便于徒行而桥道窄狭不能
通彻湖水前都水监又于石堤下作小洞门一百五
处出水然水势既分又且浅涩不能通泄太湖奔冲
之水塘岸之东又有占种菱荷陂塘障碍以致上流
细缓难以冲激每日随潮沙泥日积月累淤塞三江
致令水势支分𣲖折转于东北迤逦流入昆山塘等
处由太仓刘家港一二处港浦入海静思以太湖蓄
卷八 第 90a 页 WYG0577-0304a.png
聚数郡山溪昼夜奔注都会之水求泄于一二浦溆
而入海则浙西数郡之田每遇潦岁恶得而不为水
废也考之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故泄具区之水亦
由江而入海然而犹虑潮沙淤塞江之南北为纵浦
五十馀条以通于江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棋
布于江之左右每日潮之入江得两旁纵浦以分其
来势潮退入海得两旁横浦冲其淤泥不致停积水
势顺流未尝泛滥归附之初田无巨浸岁有丰穰至
而入海则浙西数郡之田每遇潦岁恶得而不为水
废也考之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故泄具区之水亦
由江而入海然而犹虑潮沙淤塞江之南北为纵浦
五十馀条以通于江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棋
布于江之左右每日潮之入江得两旁纵浦以分其
来势潮退入海得两旁横浦冲其淤泥不致停积水
势顺流未尝泛滥归附之初田无巨浸岁有丰穰至
卷八 第 90b 页 WYG0577-0304b.png
元二十四年之后因太湖水源有阻江水势缓潮泥
积渐淤浅又以江口河沙汇觜至赵屯浦相连七十
馀里地势涂涨日渐高平此所谓海变桑田也即非
人力可胜前都水监开挑新涨江面置闸节水此欲
以人力胜天终非经久利益良法何者古今之地势
不同天人之气运莫胜岂可以今之地势而执行古
之法岂可以区区人力而胜天也且如见置闸三处
本意潮来则拒江水之入潮退则放江水决潮殊不
积渐淤浅又以江口河沙汇觜至赵屯浦相连七十
馀里地势涂涨日渐高平此所谓海变桑田也即非
人力可胜前都水监开挑新涨江面置闸节水此欲
以人力胜天终非经久利益良法何者古今之地势
不同天人之气运莫胜岂可以今之地势而执行古
之法岂可以区区人力而胜天也且如见置闸三处
本意潮来则拒江水之入潮退则放江水决潮殊不
卷八 第 91a 页 WYG0577-0304c.png
知江水之源筑塞水势细缓内水外水高低无几闸
之相去地势不远决放之水不长既涩且缓又乌能
冲激潮沙而不积于江也施之常年初无损益设遇
潦岁觊其倾泄江湖巨浸则见其不能此所谓徐行
拯溺缓步救焚也而欲亟复古制建置沿海冈身冈
门㪷门旱岁潴水潦则放水再行开挑吴淞江青龙
江以泄水则非惟事大体重动众劳民抑且地势不
齐人力不能胜天恐不集事文英尝究思至元十四
之相去地势不远决放之水不长既涩且缓又乌能
冲激潮沙而不积于江也施之常年初无损益设遇
潦岁觊其倾泄江湖巨浸则见其不能此所谓徐行
拯溺缓步救焚也而欲亟复古制建置沿海冈身冈
门㪷门旱岁潴水潦则放水再行开挑吴淞江青龙
江以泄水则非惟事大体重动众劳民抑且地势不
齐人力不能胜天恐不集事文英尝究思至元十四
卷八 第 91b 页 WYG0577-0304d.png
年间海舟巨舰每自吴淞江青龙江取道直抵平江
城东葑门湾泊商贩海运船户黄千户等于葑门墅
里泾置立修造海船场坞往来无阻此时江水通流
滔滔入海故太湖数郡之水有所通泄虽遇天雨霖
霪不致积潦害田海者百川之宗水有所归则不泛
滥善观水者必识其源流可也又尝经行太仓刘家
港吴淞江之左右登高眺远随流寻源为今之计莫
若因水势之所趋顺其性而疏导之则易于成效刘
城东葑门湾泊商贩海运船户黄千户等于葑门墅
里泾置立修造海船场坞往来无阻此时江水通流
滔滔入海故太湖数郡之水有所通泄虽遇天雨霖
霪不致积潦害田海者百川之宗水有所归则不泛
滥善观水者必识其源流可也又尝经行太仓刘家
港吴淞江之左右登高眺远随流寻源为今之计莫
若因水势之所趋顺其性而疏导之则易于成效刘
卷八 第 92a 页 WYG0577-0305a.png
家港南有一大港名曰南石桥港近年天然深阔直
通刘家港见有船户杨千户范千户等三五千料海
船于此湾泊正系太仓嘉定南北之间于中正过冈
身西南通横塘郭泽张泾以至夏驾浦奣子港入吴
淞江水深处相去三五十里中间通连小港即目水
浅间有迂回窄狭若使疏浚深阔可行数百料海船
直抵葑门则太湖泄水一大路也又有盐铁塘一带
南北相贯跨涉昆山嘉定常熟三州从东北通连杜
通刘家港见有船户杨千户范千户等三五千料海
船于此湾泊正系太仓嘉定南北之间于中正过冈
身西南通横塘郭泽张泾以至夏驾浦奣子港入吴
淞江水深处相去三五十里中间通连小港即目水
浅间有迂回窄狭若使疏浚深阔可行数百料海船
直抵葑门则太湖泄水一大路也又有盐铁塘一带
南北相贯跨涉昆山嘉定常熟三州从东北通连杜
卷八 第 92b 页 WYG0577-0305b.png
漕横塘白茆浦塘茜泾入海西接芝塘直塘昆承湖
华荡练塘所潴常州界运河诸处之水及娄门官渎
阳城湖所接太湖之水为芝塘桥门窄狭多有权豪
僧寺田庄强霸富户将自己田圩得便河港填塞障
遏通流水路及吴淞江通连横塘诸处泾港浅淤盘
折若能开阔浚深亦太湖泄水之一大路也自吴淞
江下口北绕昆山常熟抵江阴界约三百馀里有港
浦六十馀条在昆山则为八尺泾花浦泾在常熟则
华荡练塘所潴常州界运河诸处之水及娄门官渎
阳城湖所接太湖之水为芝塘桥门窄狭多有权豪
僧寺田庄强霸富户将自己田圩得便河港填塞障
遏通流水路及吴淞江通连横塘诸处泾港浅淤盘
折若能开阔浚深亦太湖泄水之一大路也自吴淞
江下口北绕昆山常熟抵江阴界约三百馀里有港
浦六十馀条在昆山则为八尺泾花浦泾在常熟则
卷八 第 93a 页 WYG0577-0305c.png
为福山东横塘有港四十九条北及浦下田浦掘浦
上夹浦练祁桃源顾泾六岳采桃穿沙下张新漕茜
泾杨林七鸦浪港北浦尹公甘草塘相陈泾浅泾湴
泾吴泗铛脚下六和黄浜沙营白茆金泾高浦许浦
坞沟千步耿泾新泾崔浦水门鳗鯏吴泾西阳新泾
高泾陈浦张泾胡泾奚浦黄泗诸港浦皆系西南泄
水入海之大路也文英今弃吴淞江东南涂涨之地
姑置勿论而专意于江之东北刘家港即古娄江三
上夹浦练祁桃源顾泾六岳采桃穿沙下张新漕茜
泾杨林七鸦浪港北浦尹公甘草塘相陈泾浅泾湴
泾吴泗铛脚下六和黄浜沙营白茆金泾高浦许浦
坞沟千步耿泾新泾崔浦水门鳗鯏吴泾西阳新泾
高泾陈浦张泾胡泾奚浦黄泗诸港浦皆系西南泄
水入海之大路也文英今弃吴淞江东南涂涨之地
姑置勿论而专意于江之东北刘家港即古娄江三
卷八 第 93b 页 WYG0577-0305d.png
江既入此其一也谓之入者入于海也近年潮汛东
朝水深港阔每岁数百万粮艘宗会于此三吴东北
泄水之尾闾斯所谓顺天之时随地之宜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者也更有东南淞江不涨可通诸浦及东
北沿海一带如所谓耿泾福山东西横塘吴泗许浦
等处可以通海江浦正古制泄水之要津农田之大
本亦须从宜开浚疏通以泄水势入海有归则浙西
数郡可无积水遗患纵遇潦水亦不致巨浸惟开浚
朝水深港阔每岁数百万粮艘宗会于此三吴东北
泄水之尾闾斯所谓顺天之时随地之宜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者也更有东南淞江不涨可通诸浦及东
北沿海一带如所谓耿泾福山东西横塘吴泗许浦
等处可以通海江浦正古制泄水之要津农田之大
本亦须从宜开浚疏通以泄水势入海有归则浙西
数郡可无积水遗患纵遇潦水亦不致巨浸惟开浚
卷八 第 94a 页 WYG0577-0306a.png
之法付之有司例将有田之家差夫动扰犹为未便
盖浙西富户年来消耗实不称名乞从省府差委谙
晓地理水利官员诣沿海各处追究相视旧通江浦
合该挑浚港浦具数计工深阔定式画图贴说拟议
中间或都水监分官前来或选省府能官于浙西富
户内劝率百千家斟酌远近功绩巨细照舍粮赈济
饥民例优以官禄拟定功绩品级令其开浚迄其成
功考其等第如工役轻省者酌量优叙工力浩繁功
盖浙西富户年来消耗实不称名乞从省府差委谙
晓地理水利官员诣沿海各处追究相视旧通江浦
合该挑浚港浦具数计工深阔定式画图贴说拟议
中间或都水监分官前来或选省府能官于浙西富
户内劝率百千家斟酌远近功绩巨细照舍粮赈济
饥民例优以官禄拟定功绩品级令其开浚迄其成
功考其等第如工役轻省者酌量优叙工力浩繁功
卷八 第 94b 页 WYG0577-0306b.png
绩重大者优以一官激劝勉励庶几劳而无怨扰不
及众假如凶年劝令富户捐粮赈济不过救一处一
岁之灾尚优以官推此恩例成此东南之利则可弭
浙西数郡久远之灾宁不伟欤外有吴江石堤亦须
相视远近将见有桥门添阔浚深及将一切富强填
筑水路照依旧址开挑疏通决放水源由吴淞江深
处入夏驾浦及新浚港浦入海似此经治之后更须
都水监差官按行严督各州县每岁疏浚堤防则使
及众假如凶年劝令富户捐粮赈济不过救一处一
岁之灾尚优以官推此恩例成此东南之利则可弭
浙西数郡久远之灾宁不伟欤外有吴江石堤亦须
相视远近将见有桥门添阔浚深及将一切富强填
筑水路照依旧址开挑疏通决放水源由吴淞江深
处入夏驾浦及新浚港浦入海似此经治之后更须
都水监差官按行严督各州县每岁疏浚堤防则使
卷八 第 95a 页 WYG0577-0306c.png
水利经久不废或委行省官一员提调水政庶得专
司守职敦笃事严免得有司乐岁则玩视以为常程
设遇潦岁则手足无措败事伤农诗所谓彻桑土于
未雨者此也水利有成则乐岁相仍国家之海运无
亏生民免罹昏垫国富民安诚非小补
按文英此书考察地宜熟悉形便节源疏委多可
采行独以吴淞江湮塞归之天数顾欲别从间道
开浚并入娄江不无少偏盖震泽浩瀚无涯之水
司守职敦笃事严免得有司乐岁则玩视以为常程
设遇潦岁则手足无措败事伤农诗所谓彻桑土于
未雨者此也水利有成则乐岁相仍国家之海运无
亏生民免罹昏垫国富民安诚非小补
按文英此书考察地宜熟悉形便节源疏委多可
采行独以吴淞江湮塞归之天数顾欲别从间道
开浚并入娄江不无少偏盖震泽浩瀚无涯之水
卷八 第 95b 页 WYG0577-0306d.png
非一娄江所能尽泄而夏驾新洋通利卒遗永世
之痼疾则皆此说误之也李尚书颜郎中辩之当
矣详见奏疏及水议内
明
经理新洋江议
郎中颜如环议开吴淞江其略云吴淞江一带流至新
洋江口夏驾浦口二处交会二处因通娄江潮水倒
入江内淀积泥沙又因地势卑近遂引江水顺趋北
之痼疾则皆此说误之也李尚书颜郎中辩之当
矣详见奏疏及水议内
明
经理新洋江议
郎中颜如环议开吴淞江其略云吴淞江一带流至新
洋江口夏驾浦口二处交会二处因通娄江潮水倒
入江内淀积泥沙又因地势卑近遂引江水顺趋北
卷八 第 96a 页 WYG0577-0307a.png
下并入娄江以致吴淞江易成淤浅累经开浚不久
复塞或谓此江出海一百馀里累浚累塞而此二处
相去娄江不过三十里因而疏浚深阔使此江中水
并入娄江出海似为便易不知此江乃三江之一与
娄江各自通泄当夫旱乾固可合而为一及至水溢
则娄江自泄所受之水方且不暇又安能并吴淞之
水而皆泄乎故昔人有言使二江可并为一则神禹
先并之矣何必又有三江此诚不易之论然而先年
复塞或谓此江出海一百馀里累浚累塞而此二处
相去娄江不过三十里因而疏浚深阔使此江中水
并入娄江出海似为便易不知此江乃三江之一与
娄江各自通泄当夫旱乾固可合而为一及至水溢
则娄江自泄所受之水方且不暇又安能并吴淞之
水而皆泄乎故昔人有言使二江可并为一则神禹
先并之矣何必又有三江此诚不易之论然而先年
卷八 第 96b 页 WYG0577-0307b.png
累次修浚皆以此江之水可并娄江为便惟于新洋
夏驾修浚乐简易而畏烦难以致二处淤塞不通而
弃此为可不必用即今虽已开浚深阔应该设法区
处以为经久之计本职询访耆民咸谓当于新洋夏
驾口各置一闸冬春常闭夏秋淫涝开之以分泄水
势或旱乾开之以通引灌溉庶几江流常通旱涝有
备又看得夏驾口阔一十六丈深止四五尺潮势亦
缓造闸无难其新洋口阔四十丈深一丈五尺潮势
夏驾修浚乐简易而畏烦难以致二处淤塞不通而
弃此为可不必用即今虽已开浚深阔应该设法区
处以为经久之计本职询访耆民咸谓当于新洋夏
驾口各置一闸冬春常闭夏秋淫涝开之以分泄水
势或旱乾开之以通引灌溉庶几江流常通旱涝有
备又看得夏驾口阔一十六丈深止四五尺潮势亦
缓造闸无难其新洋口阔四十丈深一丈五尺潮势
卷八 第 97a 页 WYG0577-0307c.png
颇大难以作堰但事体重大及费用钱粮数多必须
委官勘议停当方可施行
史鉴水利议
其略曰吴江之地土疏水缓左江右湖故水之为患也
特甚太湖东南巨浸即禹贡之震泽也其西北纳荆
溪宣歙芜湖宜兴溧阳溧水数郡之水西南合天目
富阳分水湖州杭州诸山诸溪奔注之水潴聚于湖
汪洋浩瀚不可涯涘而松江承其下流松江即禹贡
委官勘议停当方可施行
史鉴水利议
其略曰吴江之地土疏水缓左江右湖故水之为患也
特甚太湖东南巨浸即禹贡之震泽也其西北纳荆
溪宣歙芜湖宜兴溧阳溧水数郡之水西南合天目
富阳分水湖州杭州诸山诸溪奔注之水潴聚于湖
汪洋浩瀚不可涯涘而松江承其下流松江即禹贡
卷八 第 97b 页 WYG0577-0307d.png
所云三江既入之一水也逶迤曲折洄流旋洑逆行
二百馀里始入海而吴江据江湖之会屹然中流每
遇霖雨积旬潦水涨溢渺然无际或风涛大作吞齧
冲击其害又甚于雨东风则江水西浸西风则湖水
东浸俄顷顿尽人力莫施故濒湖之人谓之贼水者
此也议者徒欲开一渠浚一泾置一闸以为治之之
方是皆徇偏一之见而无救患之益也何则吴江水
多田少溪渠与江湖相连水皆周流无不通者特有
二百馀里始入海而吴江据江湖之会屹然中流每
遇霖雨积旬潦水涨溢渺然无际或风涛大作吞齧
冲击其害又甚于雨东风则江水西浸西风则湖水
东浸俄顷顿尽人力莫施故濒湖之人谓之贼水者
此也议者徒欲开一渠浚一泾置一闸以为治之之
方是皆徇偏一之见而无救患之益也何则吴江水
多田少溪渠与江湖相连水皆周流无不通者特有
卷八 第 98a 页 WYG0577-0308a.png
大与小急与缓之异耳假令南置一闸而北流者自
若东开一渠而西溢者如故固不当与诸县治法同
也窃以为今日措置之方其要有四一曰筑堤(见治/)
(田考/)二曰审分泄吴江之地当太湖东南其在南者
分众流以入湖吴溇港东宋家港朱家港蠡思港直
渎港黄沙港韭溪是也居其东者引湖水以入江瓜
泾港七里桥柳胥港虹桥长桥三江桥三山桥定海
桥万顷桥仙槎桥甘泉桥白龙桥是也又自县治至
若东开一渠而西溢者如故固不当与诸县治法同
也窃以为今日措置之方其要有四一曰筑堤(见治/)
(田考/)二曰审分泄吴江之地当太湖东南其在南者
分众流以入湖吴溇港东宋家港朱家港蠡思港直
渎港黄沙港韭溪是也居其东者引湖水以入江瓜
泾港七里桥柳胥港虹桥长桥三江桥三山桥定海
桥万顷桥仙槎桥甘泉桥白龙桥是也又自县治至
卷八 第 98b 页 WYG0577-0308b.png
平望四十里间亦系分泄湖水之所今为石塘虽便
往来前辈尝言其有害水道故凿窦以通水流近年
倾圯俗吏鄙夫不知大计辄因而筑之又湖水之浑
滓易为停积沿湖之人多种茭蒲岁久成田咸登粮
额遂致水道日微又瓜泾港长桥正当太湖东流入
江要道至为深阔而瓜泾港居民虑贼所侵辄夤缘
巡捕官为之筑堰长桥又为豪家湮塞规为田宅为
患极大今则入湖者泛滥不流矣入江者洄流而西
往来前辈尝言其有害水道故凿窦以通水流近年
倾圯俗吏鄙夫不知大计辄因而筑之又湖水之浑
滓易为停积沿湖之人多种茭蒲岁久成田咸登粮
额遂致水道日微又瓜泾港长桥正当太湖东流入
江要道至为深阔而瓜泾港居民虑贼所侵辄夤缘
巡捕官为之筑堰长桥又为豪家湮塞规为田宅为
患极大今则入湖者泛滥不流矣入江者洄流而西
卷八 第 99a 页 WYG0577-0308c.png
浸矣日滋月长其害将尤甚于今日也伏乞一槩疏
浚不许踵袭前迹三曰务车救(见治田考/)四曰专委
任永乐间凡兴建水利皆责成粮长而官为节度之
盖粮长任在赋税其用心必专近年添设塘长又立
耆老复革去塘长而立图长又有属官义官之委纷
纷多制十羊九牧乞令粮长管其都圩长管其圩县
之佐贰分管巡视幸甚
金藻三江水学
浚不许踵袭前迹三曰务车救(见治田考/)四曰专委
任永乐间凡兴建水利皆责成粮长而官为节度之
盖粮长任在赋税其用心必专近年添设塘长又立
耆老复革去塘长而立图长又有属官义官之委纷
纷多制十羊九牧乞令粮长管其都圩长管其圩县
之佐贰分管巡视幸甚
金藻三江水学
卷八 第 99b 页 WYG0577-0308d.png
七郡之有三江譬犹网之有纲裘之有领江之支河𣲖
港网之条目也湖潭泖渰裘之襟袖也有襟袖而无
领则挈之而不顺矣有条目而无纲则举之而不张
矣是故开一渎治一浦不过条目之大者耳如网之
无纲何修一湖理一泖不过襟袖之广者耳如裘之
无领何昔者东江既塞而淀湖之水无所泄人以为
千墩浦等处可引淀湖之水殊不知此处虽通但能
利此一方之水道耳而淀湖之水乃属东江终不可
港网之条目也湖潭泖渰裘之襟袖也有襟袖而无
领则挈之而不顺矣有条目而无纲则举之而不张
矣是故开一渎治一浦不过条目之大者耳如网之
无纲何修一湖理一泖不过襟袖之广者耳如裘之
无领何昔者东江既塞而淀湖之水无所泄人以为
千墩浦等处可引淀湖之水殊不知此处虽通但能
利此一方之水道耳而淀湖之水乃属东江终不可
卷八 第 100a 页 WYG0577-0309a.png
合入于淞江可合则神禹合之矣何必又有东江此
则脩条目而忘其纲脩襟袖而忘其领者也淞江既
湮而太湖之水无所泄人以为刘家河可泄太湖之
水殊不知此河虽通但能复此娄江之半节耳其南
来之半节所谓新洋江与夫夏驾浦反被其横冲淞
江之腰腹而为害莫除此则举其一而遗其二安于
小成而不务久远者也或又以为浦者导诸处之水
皆自趋江以入海殊不知山水下于太湖湖水分于
则脩条目而忘其纲脩襟袖而忘其领者也淞江既
湮而太湖之水无所泄人以为刘家河可泄太湖之
水殊不知此河虽通但能复此娄江之半节耳其南
来之半节所谓新洋江与夫夏驾浦反被其横冲淞
江之腰腹而为害莫除此则举其一而遗其二安于
小成而不务久远者也或又以为浦者导诸处之水
皆自趋江以入海殊不知山水下于太湖湖水分于
卷八 第 100b 页 WYG0577-0309b.png
三江江水入于大海初无与于浦也然浦可有而不
可无者如古井田之有沟浍也水漫则泄浦水以入
江水涸则引江水以入浦此乃古人之水利非若后
人反藉其导湖水以趋江也此则纲领之不正者也
若其沟洫既深浦渎既通然后寻东江之旧迹以正
东南之纲领而淀湖所受急水港白蚬江以来之水
皆得达于东南以入海则黄浦之势可分而松江可
通矣又开娄江迤逦西南至昆山塘沙湖望娄门而
可无者如古井田之有沟浍也水漫则泄浦水以入
江水涸则引江水以入浦此乃古人之水利非若后
人反藉其导湖水以趋江也此则纲领之不正者也
若其沟洫既深浦渎既通然后寻东江之旧迹以正
东南之纲领而淀湖所受急水港白蚬江以来之水
皆得达于东南以入海则黄浦之势可分而松江可
通矣又开娄江迤逦西南至昆山塘沙湖望娄门而
卷八 第 101a 页 WYG0577-0309c.png
达胥塘径接太湖之口所谓宝带桥者添置石窦则
新洋夏驾之潮势可杀而不使横冲淞江则东北之
纲领正矣然后开淞江之淤塞以正东西之纲领则
黄浦之势又可分而跄口既通吴江石窦增多而淞
江之泉源可以迅涤而无害矣 又云太湖在七郡
之中四远渐高势如盘盂有五六百里之回环受七
十二溪之涧水天目诸山峙其西源之所出也杨子
大江亘其北而东与南皆大海也委之所归也故禹
新洋夏驾之潮势可杀而不使横冲淞江则东北之
纲领正矣然后开淞江之淤塞以正东西之纲领则
黄浦之势又可分而跄口既通吴江石窦增多而淞
江之泉源可以迅涤而无害矣 又云太湖在七郡
之中四远渐高势如盘盂有五六百里之回环受七
十二溪之涧水天目诸山峙其西源之所出也杨子
大江亘其北而东与南皆大海也委之所归也故禹
卷八 第 101b 页 WYG0577-0309d.png
通三江顺其形势不得不然耳彼浦渎河港千流万
𣲖皆承其源分其委以灌溉田畴者也譬则太湖一
鼎也三江三足也缺一足则鼎覆矣又譬则七郡一
身也天目诸山其首也七十二溪喉也三十六浦沟
洫畎浍血脉也堤岸筋络田土肤肉也禾稼须发也
百姓虮虱也其入海去处尾闾也今则肠胃不通尾
闾否塞筋络断续血脉臃肿肤肉浮胀须发脱落如
大疯如久蛊如常漏气息奄奄待时日耳其虮虱将
𣲖皆承其源分其委以灌溉田畴者也譬则太湖一
鼎也三江三足也缺一足则鼎覆矣又譬则七郡一
身也天目诸山其首也七十二溪喉也三十六浦沟
洫畎浍血脉也堤岸筋络田土肤肉也禾稼须发也
百姓虮虱也其入海去处尾闾也今则肠胃不通尾
闾否塞筋络断续血脉臃肿肤肉浮胀须发脱落如
大疯如久蛊如常漏气息奄奄待时日耳其虮虱将
卷八 第 102a 页 WYG0577-0310a.png
安附哉急于医治者以为湖口湮塞请去石塘盖湖
口闭之则久潴固不可开之则久泄尤不可久泄则
虚旱必无所资久潴则盈潦必有所害大抵后人治
水畏水之意常多爱水之意常少是以泄水之法近
于详潴水之法过于略夫江河流水也湖泖止水也
凡止水以潴为体而可泄者是其用凡流水以泄为
体而可潴者亦其用也互为体用与时消息在乎人
与闸耳又有以为黄浦即古东江而黄浦通淞江通
口闭之则久潴固不可开之则久泄尤不可久泄则
虚旱必无所资久潴则盈潦必有所害大抵后人治
水畏水之意常多爱水之意常少是以泄水之法近
于详潴水之法过于略夫江河流水也湖泖止水也
凡止水以潴为体而可泄者是其用凡流水以泄为
体而可潴者亦其用也互为体用与时消息在乎人
与闸耳又有以为黄浦即古东江而黄浦通淞江通
卷八 第 102b 页 WYG0577-0310b.png
矣为此说者盖未知江浦之子母纵横水势之大小
顺逆也盖淞江乃东西之水其势大而横譬则母也
黄浦乃南北之水其势小而纵譬则子也太湖之定
位在西大海之定位在东必藉东西之江以泄之则
为顺而驶若藉南北之水以泄之则为逆而缓盖淞
江之塞西由吴江石窦之少中由新洋江之横冲东
由黄浦夺权之盛而跄口所以不通况黄浦不独北
为淞江之害而南又为东江之害盖其中段南北势
顺逆也盖淞江乃东西之水其势大而横譬则母也
黄浦乃南北之水其势小而纵譬则子也太湖之定
位在西大海之定位在东必藉东西之江以泄之则
为顺而驶若藉南北之水以泄之则为逆而缓盖淞
江之塞西由吴江石窦之少中由新洋江之横冲东
由黄浦夺权之盛而跄口所以不通况黄浦不独北
为淞江之害而南又为东江之害盖其中段南北势
卷八 第 103a 页 WYG0577-0310c.png
者此是黄浦其至北而横夺淞江迤逦东北达于范
家浜以入海者又名上海浦也愚按江有入海之名
浦无上海之理而今皆反之者此盖江变为浦之明
验也其至南而折于西以接横潦泾者又名华泾塘
也华泾塘东去有闸港此皆东江之东段也但欠深
广而东入于海耳大泖西北有烂路港淀湖西去有
急水港白蚬江此皆东江之西段也但东南与朱泾
斜塘等处欠通利耳三江既通则太湖东之形势顺
家浜以入海者又名上海浦也愚按江有入海之名
浦无上海之理而今皆反之者此盖江变为浦之明
验也其至南而折于西以接横潦泾者又名华泾塘
也华泾塘东去有闸港此皆东江之东段也但欠深
广而东入于海耳大泖西北有烂路港淀湖西去有
急水港白蚬江此皆东江之西段也但东南与朱泾
斜塘等处欠通利耳三江既通则太湖东之形势顺
卷八 第 103b 页 WYG0577-0310d.png
矣然后寻曹泾入海之闸河金山卫入海之闸河海
盐县入海之闸河以泄嘉禾秀水塘等处以来湖杭
之水而谓之南条者则太湖南之形势顺矣脩溧阳
之五堰以节九阳江之水脩宜兴之百渎以疏荆溪
所受之水则太湖西之形势顺矣疏江阴夏港等河
常熟白茆等浦复常州运河斗门一十四处走泄夹
苧干等渎筑堤管水入江而谓之北条者则太湖北
之形势顺矣其高乡皆置斗门以时引蓄不使其反
盐县入海之闸河以泄嘉禾秀水塘等处以来湖杭
之水而谓之南条者则太湖南之形势顺矣脩溧阳
之五堰以节九阳江之水脩宜兴之百渎以疏荆溪
所受之水则太湖西之形势顺矣疏江阴夏港等河
常熟白茆等浦复常州运河斗门一十四处走泄夹
苧干等渎筑堤管水入江而谓之北条者则太湖北
之形势顺矣其高乡皆置斗门以时引蓄不使其反
卷八 第 104a 页 WYG0577-0311a.png
而趋内则高低之形势又顺矣所谓探本源者天下
万事有利有害莫不皆有本源也利于民者则当厚
其本深其源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也况水
之利害财货之有无生民之休戚国家之安危系焉
尤当深探其本而穷究其源者也愚见弘治四年淫
雨㳽月遂成巨浸田禾腐烂粮税无徵弘治五年雨
势益张湖泖相连风涛汹涌室庐飘荡流离困苦莫
此为甚上廑皇上之忧屡下宽恤之诏两年税粮或
万事有利有害莫不皆有本源也利于民者则当厚
其本深其源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也况水
之利害财货之有无生民之休戚国家之安危系焉
尤当深探其本而穷究其源者也愚见弘治四年淫
雨㳽月遂成巨浸田禾腐烂粮税无徵弘治五年雨
势益张湖泖相连风涛汹涌室庐飘荡流离困苦莫
此为甚上廑皇上之忧屡下宽恤之诏两年税粮或
卷八 第 104b 页 WYG0577-0311b.png
减或蠲不啻百万迨及六年乖气流行疫疠交作七
郡生灵暴骨川原不知几万弘治七年宿水连春夏
雨过时菜麦禾苗极目沈沦饥民外窜绝野萧条此
等灾害虽曰气运之常亦人事不脩之故今欲救其
已然之灾固不若因之以救未然之灾也除一二年
之害又不若因之以除千百年之害也救已然之灾
焦头烂额是也救未然之灾曲突徙薪是也除一二
年之害仓廪府库是也除千百年之害江湖田野是
郡生灵暴骨川原不知几万弘治七年宿水连春夏
雨过时菜麦禾苗极目沈沦饥民外窜绝野萧条此
等灾害虽曰气运之常亦人事不脩之故今欲救其
已然之灾固不若因之以救未然之灾也除一二年
之害又不若因之以除千百年之害也救已然之灾
焦头烂额是也救未然之灾曲突徙薪是也除一二
年之害仓廪府库是也除千百年之害江湖田野是
卷八 第 105a 页 WYG0577-0311c.png
也江湖脩治然后田野开辟田野开辟然后百谷丰
登仓廪盈溢府库充足盗贼可息词讼可简教化可
兴礼乐可作和气薰蒸嘉祥呈露上下各安其分神
人各止其所尚何灾害之足忧哉荀卿曰田野者财
之本也仓廪者财之末也事业者货之源也府库者
货之流也孟子曰无政事则财用不足程子曰三事
内也谨而明之六府外也时而治之朱子曰顺五行
脩五事生财之本也蔡子曰六府者财用之所自出
登仓廪盈溢府库充足盗贼可息词讼可简教化可
兴礼乐可作和气薰蒸嘉祥呈露上下各安其分神
人各止其所尚何灾害之足忧哉荀卿曰田野者财
之本也仓廪者财之末也事业者货之源也府库者
货之流也孟子曰无政事则财用不足程子曰三事
内也谨而明之六府外也时而治之朱子曰顺五行
脩五事生财之本也蔡子曰六府者财用之所自出
卷八 第 105b 页 WYG0577-0311d.png
也治水君子脩而至于肃乂哲谋圣则脩矣治而至
于时雨时𤾉时燠时寒时风则顺矣五事脩矣五行
顺矣然后相克而生百谷生谷而成六府六府而资
三事合六与三而成九功九功叙九叙歌此礼乐所
由兴也是故脩堤防以救涝土克水也脩江湖以救
旱水克火也脩炉冶以为耜火克金也脩斧斤以为
耒金克木也脩耘耨以生谷木克土也此六府所以
孔脩也六府孔脩本五行之相克五行相克本五行
于时雨时𤾉时燠时寒时风则顺矣五事脩矣五行
顺矣然后相克而生百谷生谷而成六府六府而资
三事合六与三而成九功九功叙九叙歌此礼乐所
由兴也是故脩堤防以救涝土克水也脩江湖以救
旱水克火也脩炉冶以为耜火克金也脩斧斤以为
耒金克木也脩耘耨以生谷木克土也此六府所以
孔脩也六府孔脩本五行之相克五行相克本五行
卷八 第 106a 页 WYG0577-0312a.png
之相生五行相生本乎天而养乎人五行相克因乎
人而合乎天本乎天者有非人力所能也因乎人者
其可诿诸天乎然五行之序不同而所同者水为先
也是天下之万物无有先于水者也先于水者两仪
也两仪之所先太极也譬则太极祖也两仪父母也
五行五子也水宗子也长子也欲干父母之蛊固在
乎子而宗子长子尤其所当先者也然则五行以子
为先犹五事以貌为先也治水君子恭敬以脩其貌
人而合乎天本乎天者有非人力所能也因乎人者
其可诿诸天乎然五行之序不同而所同者水为先
也是天下之万物无有先于水者也先于水者两仪
也两仪之所先太极也譬则太极祖也两仪父母也
五行五子也水宗子也长子也欲干父母之蛊固在
乎子而宗子长子尤其所当先者也然则五行以子
为先犹五事以貌为先也治水君子恭敬以脩其貌
卷八 第 106b 页 WYG0577-0312b.png
咨访以脩其言巡省以脩其视采择以脩其听沈潜
以脩其思以合五行以成六府以为三事之所资以
为九功之所叙以慰万民之所望以副圣天子之所
托庶几端本澄源而君子所当留心者欤
金藻三江水学或问上
或问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此禹贡扬州治水之法子既
揭之以为一篇之纲领当矣而又引九川涤源九泽
既陂何也曰三江流水涤源流水之所以入也震泽
以脩其思以合五行以成六府以为三事之所资以
为九功之所叙以慰万民之所望以副圣天子之所
托庶几端本澄源而君子所当留心者欤
金藻三江水学或问上
或问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此禹贡扬州治水之法子既
揭之以为一篇之纲领当矣而又引九川涤源九泽
既陂何也曰三江流水涤源流水之所以入也震泽
卷八 第 107a 页 WYG0577-0312c.png
止水也既陂止水之所以定也使禹贡无此二句总
结于后将谓三江既入震泽自然定矣自汉以来治
经者多忽此惟蔡氏得紫阳夫子之傅故其言曰九
州之川浚涤泉源而无壅遏九州之泽已有陂障而
无溃决治水君子笃信而深思之则诸泽陂障自有
不可得而已者曰三时治水一冬休养与论语使民
以时孟子不违农时不同何也断不可泥至冬乃役
之说以陷民于死亡也盖至冬乃役如上入执宫功
结于后将谓三江既入震泽自然定矣自汉以来治
经者多忽此惟蔡氏得紫阳夫子之傅故其言曰九
州之川浚涤泉源而无壅遏九州之泽已有陂障而
无溃决治水君子笃信而深思之则诸泽陂障自有
不可得而已者曰三时治水一冬休养与论语使民
以时孟子不违农时不同何也断不可泥至冬乃役
之说以陷民于死亡也盖至冬乃役如上入执宫功
卷八 第 107b 页 WYG0577-0312d.png
之类非若水利乃野外工役不可以冬月为之也诗
云蟋蟀在堂役车其休又曰塞向墐户入此室处又
曰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书于仲春曰平秩东作
于仲冬曰厥民隩盖三时勤苦一时休养今古之通
谊也曰近日开河亦是冬月如何亦成曰幸得一冬
晴煖所以不见甚伤然终不可为法盖嘉定人夫亦
多死者曰开河必动大众如何保得不死曰程子开
河他人管者多死程子管者不死一人只是处置得
云蟋蟀在堂役车其休又曰塞向墐户入此室处又
曰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书于仲春曰平秩东作
于仲冬曰厥民隩盖三时勤苦一时休养今古之通
谊也曰近日开河亦是冬月如何亦成曰幸得一冬
晴煖所以不见甚伤然终不可为法盖嘉定人夫亦
多死者曰开河必动大众如何保得不死曰程子开
河他人管者多死程子管者不死一人只是处置得
卷八 第 108a 页 WYG0577-0313a.png
宜耳曰役夫众多如之何可以全其生也曰冬月不
役是求生之一路也老弱不用是求生之一路也衣
食温饱是求生之一路也痛革暴虐是求生之一路
也有疾即与之药而发回是求生之一路也船舍近
便足蔽风雨是求生之一路也如此求生而犹不免
于死是诚当死者也然亦不可不为之祭埋而厚恤
其家也曰常年治水不亦劳乎曰春秋常事不书凡
用民力无不书者所以重民力也合义不合义必书
役是求生之一路也老弱不用是求生之一路也衣
食温饱是求生之一路也痛革暴虐是求生之一路
也有疾即与之药而发回是求生之一路也船舍近
便足蔽风雨是求生之一路也如此求生而犹不免
于死是诚当死者也然亦不可不为之祭埋而厚恤
其家也曰常年治水不亦劳乎曰春秋常事不书凡
用民力无不书者所以重民力也合义不合义必书
卷八 第 108b 页 WYG0577-0313b.png
得时不得时必书惟脩泮宫不书立閟宫不书脩阡
陌不书浚沟洫不书二百四十二年无一笔岂皆不
用民力于疆畎哉诚以四事如饮食然不可一日而
阙者也圣人之教万世至矣曰春秋有浚洙之文何
也曰洙鲁北水名庄公畏齐来伐故浚以防之非为
农民兴水利也
三江水学或问下
明日客复来曰九川涤源九泽既陂言九州之川泽也
陌不书浚沟洫不书二百四十二年无一笔岂皆不
用民力于疆畎哉诚以四事如饮食然不可一日而
阙者也圣人之教万世至矣曰春秋有浚洙之文何
也曰洙鲁北水名庄公畏齐来伐故浚以防之非为
农民兴水利也
三江水学或问下
明日客复来曰九川涤源九泽既陂言九州之川泽也
卷八 第 109a 页 WYG0577-0313c.png
子之引之却是专言扬州可乎野人曰既言九州则
扬州在其中矣客曰不用耆塘可也又用粮里可乎
野人曰粮里旧所置也耆塘今所增也不足而增可
也既足而增可乎所谓十羊九牧者也客曰上择其
人则虽用耆塘亦不害野人曰与其上得人而下不
得人孰与其上下皆得人乎客曰府县下乡省得无
扰民如柳子之论乎野人曰先之劳之圣人之言也
劝课农桑守令之责也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公侯之
扬州在其中矣客曰不用耆塘可也又用粮里可乎
野人曰粮里旧所置也耆塘今所增也不足而增可
也既足而增可乎所谓十羊九牧者也客曰上择其
人则虽用耆塘亦不害野人曰与其上得人而下不
得人孰与其上下皆得人乎客曰府县下乡省得无
扰民如柳子之论乎野人曰先之劳之圣人之言也
劝课农桑守令之责也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公侯之
卷八 第 109b 页 WYG0577-0313d.png
事也循行国邑周视原野司空之职也何有听民自
为而坐食者乎柳子之论为扰民者发之过也客曰
随其田旁自脩沟岸不若计其田亩钧其工程为善
盖田有长倚泾者有横出泾者有不出泾者用子之
法则长倚泾者用工太多横出泾者用工太少不出
泾者无工可为岂得为钧乎野人曰旧时鄙见亦如
此然钧则钧矣终是甲治乙田乙脩丙岸非惟不肯
尽心抑且无凭赏罚思十年始遇有识乃上海陆宗
为而坐食者乎柳子之论为扰民者发之过也客曰
随其田旁自脩沟岸不若计其田亩钧其工程为善
盖田有长倚泾者有横出泾者有不出泾者用子之
法则长倚泾者用工太多横出泾者用工太少不出
泾者无工可为岂得为钧乎野人曰旧时鄙见亦如
此然钧则钧矣终是甲治乙田乙脩丙岸非惟不肯
尽心抑且无凭赏罚思十年始遇有识乃上海陆宗
卷八 第 110a 页 WYG0577-0314a.png
恺却与华亭曹宪副定庵之意正同盖不出泾之田
潦则不得泄旱则不能溉粪则难于入敛则难于出
凡有此田者多是贫难下户当优恤者也若其横出
泾者与长倚者旱则易于溉潦则易于泄粪则便于
入敛则便于出有此田者多是殷实有力者也故定
为此法允惬舆情使贫乏者既得以安生而有力者
又无计以偷閒坚固浚涤者既得以蒙赏而淤浅疏
脆者又无计以逃罪愚所谓一尺一步皆有归著一
潦则不得泄旱则不能溉粪则难于入敛则难于出
凡有此田者多是贫难下户当优恤者也若其横出
泾者与长倚者旱则易于溉潦则易于泄粪则便于
入敛则便于出有此田者多是殷实有力者也故定
为此法允惬舆情使贫乏者既得以安生而有力者
又无计以偷閒坚固浚涤者既得以蒙赏而淤浅疏
脆者又无计以逃罪愚所谓一尺一步皆有归著一
卷八 第 110b 页 WYG0577-0314b.png
赏一罚皆得其当者诚非臆度之言也客曰低乡无
土如何脩岸野人曰此则须用载土捞泥且如商贾
从长沙贩米经年累月涉历风涛只是欲得米故不
辞艰苦今在平河载土近处捞泥得一船即是一船
之米得万船即是万船之米但寄之于田岁岁取之
无穷也人患不载不捞耳客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
扰之野人曰四年渰没万姓漂流尚谓之无事乎且
愚见不过遵祖宗之法守圣贤之规脩堤防浚沟洫
土如何脩岸野人曰此则须用载土捞泥且如商贾
从长沙贩米经年累月涉历风涛只是欲得米故不
辞艰苦今在平河载土近处捞泥得一船即是一船
之米得万船即是万船之米但寄之于田岁岁取之
无穷也人患不载不捞耳客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
扰之野人曰四年渰没万姓漂流尚谓之无事乎且
愚见不过遵祖宗之法守圣贤之规脩堤防浚沟洫
卷八 第 111a 页 WYG0577-0314c.png
涤川原而已何扰之有客曰探本源只当云探水之
本源如何说到五事上野人曰三江之水原自太湖
太湖之水原自诸山诸山之水原自天雨天雨原自
地气地气原自人心人心善则五事脩五事脩则五
行顺五行顺则五气和五气和则五休徵应反此则
五咎徵应矣故曰天未始不为人人未始不为天也
本源如何说到五事上野人曰三江之水原自太湖
太湖之水原自诸山诸山之水原自天雨天雨原自
地气地气原自人心人心善则五事脩五事脩则五
行顺五行顺则五气和五气和则五休徵应反此则
五咎徵应矣故曰天未始不为人人未始不为天也
卷八 第 111b 页 WYG0577-0314d.png
三吴水考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