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577-009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三吴水考卷二
           明张内蕴周大韶撰
 水利大纲
   太湖
太湖在苏州西南三十里迥连姑苏湖常三郡越绝书
 曰其大三万六千顷东西二百里南北百二十里禹
 贡谓之震泽周礼尔雅谓之具区左传越入吴吴子
卷二 第 1b 页 WYG0577-0098b.png
 禦之笠泽亦名笠泽又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水
 通五道又名五湖今湖中亦有五自莫釐之东与徐
 侯山相值者为菱湖莫釐西北与菱湖连者为莫湖
 连莫湖东逼胥山者为胥湖长山之东曰游湖长山
 西北连无锡老岸曰贡湖别有金鼎湖梅梁湖东皋
 里湖而吴人通称则曰太湖其上流西北有荆溪百
 渎受建康常润诸郡之水西南有苕霅二溪七十二
 溇受宣歙临安杭湖诸山溪之水诸水自西南北总
卷二 第 2a 页 WYG0577-0098c.png
 汇于太湖独以湖东三江委流于海夫其来源既猥
 盛而江道复填淤此三吴所以岁苦水也乃若多穿
 支渠使上源有所节杀浚复三江使下流有所泄宣
 专司守牧者当未雨而绸缪矣
   三江
三江者吴淞江娄江东江也郦善长曰松江自湖东北
 径七十里至江水分流处谓之三江口而吴地记亦
 曰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
卷二 第 2b 页 WYG0577-0098d.png
 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按今三江一自太湖
 从吴县鲇鱼口北入运河经郡城娄门东流入上下
 雉渎抵昆山至和塘东合新洋江经太仓塘合刘家
 港入海者为娄江一自太湖从吴江县长桥东北合
 庞山湖入长洲界过大姚浦抵昆山界分为二南为
 吴淞江北为剿娘江复合为一东流入嘉定界经上
 海合黄浦东入海者为吴淞江一自白蚬江从急水
 港过淀山湖东至华亭合上海黄浦由黄浦经上海
卷二 第 3a 页 WYG0577-0099a.png
 宋家港合吴淞江北入海者为东江太湖泄水川渠
 非一而三江为大三江并泄湖水而吴淞为径唐宋
 而下治水使首务焉然时湮时浚害未甚也往夏驾
 新洋之役并引湖水由娄江入海稍称利便不知娄
 江之流既驶吴淞之势渐微以故诸境之水吞多泄
 少迄后岁苦稽天矣隆庆时大中丞岭南海公下开
 复之议经费大具未竣而代百姓所为嗷嗷有以也
 万历六年特疏其状诏命大发人徒开浚约四十里
卷二 第 3b 页 WYG0577-0099b.png
 有奇诸分水支渠无虑千百俱附三江入海震泽底
 定复禹迹之旧云
   海
海为天地之巨浸而江流入焉三吴之海则东北起江
 阴之戊子门大江入海处南抵海宁县钱塘江之入
 海处凡四百八十里海水时常横溢滨海居民往往
 罹害故大海不可无捍海塘犹太湖之不可无三江
 也因并列之
卷二 第 4a 页 WYG0577-0099c.png
   捍海塘
捍海塘唐开元元年筑西南起杭州盐官东北抵松江
 老鹳嘴长四百馀里高一丈七尺面阔二丈址倍之
 由宋及元屡毁屡修入国朝而后故趾尽塌矣成化
 中大中丞毕公亨侍御郑公铭佥宪吴公㻞会檄松
 江太守白公中行迁筑内地二里许凡六旬而竣起
 海盐抵上海延袤三万四千七百六十九丈又为外
 堤起戚漴抵平湖界为里五十有三今诸境便利焉
卷二 第 4b 页 WYG0577-0099d.png
 夫太湖之不可无三江犹滨海之不可无捍海塘也
 因附著其事
   运河
运河一名䢴沟隋炀帝大业六年所穿江南渠也起杭
 州侯潮门北行经武林从双桥入崇德县境经县治
 折北而东过嘉兴府城濠又折而迤北会頔塘莺脰
 湖诸水东出平望镇湖州府运船由之运河又北经
 九里石塘绕吴江县而北松江运道由白蚬江西来
卷二 第 5a 页 WYG0577-0100a.png
 出呼鲤泾与运河合入长洲界又北经姑苏城与至
 和塘运河相合昆山嘉定太仓三处漕运由之苏城
 之北为元和塘常熟运船由之俱会于永安桥以出
 枫桥运河由许墅关北行入无锡界经县治而北抵
 五泻河口与江阴运道相会又西北经常州府城而
 西为西蠡河与宜兴溧阳之运船相会截白鹤溪折
 北而为孟渎河口运舟开时遇夹冈浅阻或北舟南
 还京口闭筑由此河出江而渡接扬州白塔河此江
卷二 第 5b 页 WYG0577-0100b.png
 南之间道也运河越孟渎口而西行为奔牛闸又十
 里而为吕城闸吕城之西为珥渎河金坛县运船由
 此出会于运河又西北入丹阳境贯城而西北抵夹
 冈入润州境旧为夹冈隔绝江流不通舟楫炀帝凿
 夹冈通之今两崖壁立故善崩溃经镇江北出京口
 闸总为里七百二十有奇江南运舟由此渡江入瓜
 州闸抵淮而上京师东南要津也顾其渠本人力开
 通又城闉关市互夹民居易于堙砾隆庆中河臣建
卷二 第 6a 页 WYG0577-0100c.png
 议岁运冬开避黄淮之险而北舟南兑且乘秋涨之
 便号为两利不知岁当冱寒川渎方枯所在虞浅舳
 舻不御转掠民舟且役排夫沿洄助挽盖水陆两困
 矣万历六年疏请大挑创复闸坝俾水有蓄泄漕乃
 通利
   天关
运河总浙直七府漕粮军民二运舳舻万艘首尾相接
 必出闸外方可起桅停泊江中等风北渡卒遇怒涛
卷二 第 6b 页 WYG0577-0100d.png
 漕舟破坏岁岁有之公私受害者久矣近于万历六
 年阅视夹冈河工始知由于丹徒镇江石桥阻阨故
 运船不能起桅出江所致也乃于丹阳以北凡有石
 桥俱易木顶改为天关可便抽拽运船一过丹阳距
 江百里即竖大桅有风便渡直抵京城设或无风俱
 得停泊于运河内地等候顺风始免险阻之患虽北
 船南还兑运进闸之后次第卸桅颇称便利焉
   闸㪷
卷二 第 7a 页 WYG0577-0101a.png
闸之为义押也视水盈缩为节宣也㪷之为义斗也所
 以量水出入无过行也故常镇二府建闸蓄水本欲
 以济运河然回南粮船官民取道恒必由之以致泄
 多蓄少每艰运期今本院开孟渎以通间道于南疏
 九曲铁猫以分行于北中修练湖堤闸又储水以兼
 济焉则闸之启闭有常利兹博矣江阴旧有㪷门积
 废已久今本院于其废者复之圯者修之故高乡扃
 㪷以获灌溉之资低乡启㪷以慎蓄泄之利闸㪷之
卷二 第 7b 页 WYG0577-0101b.png
 为义如此司牧者其毋略诸
卷二 第 8a 页 WYG0577-0101c.png

卷二 第 9a 页 WYG0577-0102a.png
 
 
 
 
 
 
 
 
卷二 第 9b 页 WYG0577-0102b.png
  三吴地形在浙惟杭州为最高湖州次之嘉兴又
  次之在直𨽻惟镇江为最高常州次之无锡又次
  之太湖当浙直之下流苏松又居太湖之下流故
  山源奔注自高而卑若镇常若建康若杭嘉湖凡
  趋于湖者皆源也若苏若松凡通其流于海者皆
  委也源莫大于天目委莫大于三江备列之图以
  俟司水者考焉
卷二 第 10a 页 WYG0577-0102c.png
   三吴水利图说
江南水利譬之人身天目首也诸山溪口也雨泽饮食
 也太湖其胸腹三江其肠胃海其尾闾也考诸志载
 黄浦即东江之别名刘河即娄江之旧迹并吴淞为
 三江吴淞西连太湖东通大海江流迅驶唐以前吴
 中未闻有水患迨后吴江长堤一筑而肠胃始失其
 利国初水患转亟而夏忠靖公乃专力于夏驾新洋
 一时大有所裨其后新洋江水势湍悍日就深阔而
卷二 第 10b 页 WYG0577-0102d.png
 吴淞江之气脉渐微矣土人以此称为漫水港云夫
 江流纡缓既无以荡涤潮沙而新洋夏驾倒注之潮
 复与东来之潮相会合合则停停则淤江之旋开旋
 塞有由然也本职恪遵庙算广集众思咨访机宜究
 极形势乃知水之并溢为灾由于源之未节江之并
 行而至于相夺则以流之未得所归也于是辟治江
 中壅塞四十馀里以复吴淞之故道决去吴江滩涨
 数十处使太湖积水直注于吴淞浚松之山泾等港
卷二 第 11a 页 WYG0577-0103a.png
 秀州官绍盐铁蒲汇六磊等塘泄淀泖诸湖之水于
 黄浦浚苏之吴塘顾浦戚虞泾南北横沥等处泄昆
 嘉太仓诸水于刘河复浚七浦杨林等塘使阳城巴
 城诸湖之水径入于海浚白茆福山三丈诸浦九里
 青旸山塘雷港等河使尚昆湖毗陵晋陵诸水径入
 于江皆所以导其流也浚白鹤溪荆 港西九里河
 泄长荡荆溪诸水入于运河浚武进之孟渎丹阳之
 九曲河丹徒之铁猫港泄润州上流之水亦入大江
卷二 第 11b 页 WYG0577-0103b.png
 皆所以节其源也源流各得其所然后于千墩浦南
 浚淀山湖口使湖水通彻入于吴淞又虑江水外逸
 乃于夏驾及漫水江口并建一闸随时启闭庶几水
 不外趋潮不倒注吴淞可保无虞若夫练湖修复则
 储水以备运道经理之方大要如此至于浚支渠筑
 围埂各有民力自任法具治田六事中第须官为督
 率岁岁举行俾吴之田围恒固河道恒深旱涝各有
 其备则在后之继今者和衷协济相维持于弗坏焉耳
卷二 第 12a 页 WYG0577-0103c.png
   三吴水利考
吴地古称泽国襟江带湖延控大海万水所凑触地成
 川是故吴于天下郡国最为卑下古今治水者莫先
 焉禹贡曰淮海维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职
 方氏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曰三江其浸曰五湖
 东南州郡皆古吴地扬州域也而三江五湖皆在今
 苏州境故苏州于吴地又最为卑下古今治水者莫
 先焉太湖为东南巨浸周五百馀里在苏州西南境
卷二 第 12b 页 WYG0577-0103d.png
 五十里连苏湖常三州之地可谓大矣东达于三江
 以入海三江通则太湖之水不为害太湖之水不为
 害则苏常湖三州皆安而苏州尤被其利三江不通
 则太湖东注汜滥为灾常湖之境未为患而苏巳先
 受其害矣何也盖常湖据其上流地常高于湖而苏
 州则居下流稍有壅阏境内皆成巨浸矣故治水东
 南苏州为急苏州属邑有七而吴江居其东南下流
 为淞江入海之发源昆山居其东北为淞江入海之
卷二 第 13a 页 WYG0577-0104a.png
 要道稍有壅阏二县之境皆成巨浸矣故治水于苏
 二县为急然吴江之地左江右湖极为低洼是当水
 之都会也昆山之地引江达海扼阻诸邑是当水之
 关键也故治水于二县其先后同而昆山为尤急也
 太仓嘉定则滨海高原十居八九忧旱而不忧潦宜
 蓄而不宜泄其治水之法亦有相因而不为背者郏
 亶所谓辨高下之原求蓄泄之迹者此也然东南之
 地虽间有高原而终为泽国江海所归水未尝乏绝
卷二 第 13b 页 WYG0577-0104b.png
 故自古及今皆详于治水而略于治旱以旱不能为
 大患也吴县处郡之西偏南属震泽旁皆山田高视
 太仓嘉定而长洲常熟之地与昆山吴江连界者则
 视昆山吴江其西北与常州之江阴连界东南与太
 仓连界者亦视太仓江阴宋赵霖所谓平江之田虽
 下于诸县而濒海之地特高于他处谓之堈身堈身
 之西又与常州地形相等东西与北三面势若盘盂
 积水南入注乎其中所以沿海环江开治浦港不可
卷二 第 14a 页 WYG0577-0104c.png
 不先者也大率诸县地势有高有卑治水之法有同
 有异岂可一概取必乎窃尝考之古今治水之迹矣
 吴地自大禹通渠三江五湖之后历夏殷周二千馀
 年未有能缵大禹之迹者故治水之法不见于经传
 国语夫差起师北征辟为深沟通于齐鲁之间即今
 运河南自嘉兴由石塘北流经郡城北绕白公堤出
 望亭入无锡县界续图经所谓䢴沟者此也是亦不
 过疏之以通征伐耳未闻其为民利计也汉初为藩
卷二 第 14b 页 WYG0577-0104d.png
 封之地史称吴王濞即山铸钱擅山海之利富埒天
 子而亦不闻其以水利耕植也孝武时太史司马迁
 北发姑苏望五湖游览形胜思禹之功其意深矣三
 国吴孙权据有江东遂以富强以逮魏晋之际皆为
 股肱郡县然亦未闻治水兴利之事或纪载之阙未
 可知也至刘宋元嘉中扬州刺史始兴王浚以松江
 沪渎不通欲从武康纻溪直出海口穿渠浛功竟不
 立梁大通中吴郡水灾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奕假节
卷二 第 15a 页 WYG0577-0105a.png
 发中吴吴兴信义三郡人丁漕大渎以泻浙江信义
 郡即苏州也时昆山为信义县水利之说于是兴矣
 唐贞元元和间于頔王仲舒刺苏州皆有兴修之举
 而唯有宋为详且备王荆公议废都水监不便谓议
 者曰举天下之役其半在于河渠堤埽此可见矣天
 禧间江淮发运副使张纶同郡守经度于昆山常熟
 疏五湖导太湖入海复岁租六十万斛乾兴元年诏
 苏湖秀州积水害稼发邻郡兵疏导以决其壅天圣
卷二 第 15b 页 WYG0577-0105b.png
 初苏州水坏太湖外塘又海旁支渠堙塞废民耕田
 诏转运使徐奭等董其事敕入内供奉官张永和相
 度市泾以北赤门以南筑石堤九十里起桥四十馀
 所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复良田数千顷流民得自
 占者二万六千家岁出租苗三十万景祐初范仲淹
 守乡郡议疏导诸邑之水上书宰臣具言水利宝元
 元年叶清臣为两浙转运副使以并太湖有民田豪
 右据上游水不得泄世为民患遂请凿盘龙汇及沪
卷二 第 16a 页 WYG0577-0105c.png
 渎入海民赖其利自是以后庆历中常熟开金泾鹤
 渎二浦溉田千顷吴江修荻塘以通湖州至和中昆
 山开塘七十里名至和塘嘉祐中开昆山顾浦开松
 江白鹤汇如盘龙汇之法皆为民利熙宁三年郏亶
 言苏州水利首论六失六得及治田利害七事至为
 详悉事几行而罢崇宁二年宗正丞徐确考禹贡三
 江之说以为太湖东注于海松江正在下流请自封
 家渡古江开淘至大通浦直彻海口七十馀里水道
卷二 第 16b 页 WYG0577-0105d.png
 大通政和间赵霖体究治水利害具有三说一曰开
 治港浦二曰置闸起闭三曰筑圩裹田兴修未及一
 二而罢隆兴间李结献治田三议一曰敦本二曰协
 力三曰因时其他开治淤塞历淳熙嘉定绍定之间
 皆为民利至前元大德八年开吴淞江任仁发有水
 利议答泰定至正年间屡浚江海然比于有宋则为
 甚略矣潘应武言决放湖水吴执中言顺导水势周
 文英言三吴水利皆有经画未知当时施行若何也
卷二 第 17a 页 WYG0577-0106a.png
 国朝洪武九年开浚白茅至和塘及诸泾港永乐二
 年命户部尚书夏忠靖公原吉疏治苏松水患自后
 巡抚侍郎周文襄公忱巡抚都御史崔公恭皆浚治
 吴淞江以兴水利成化八年置佥事于浙江专治苏
 松等府水利十年都御史毕公亨知府丘霁复修崔
 公之功至弘治间连被大水命工部侍郎徐公贯疏
 江湖泾浦而水有所归九年工部主事姚文灏开七
 鸦浦筑沙湖堤且疏言六事皆中机宜告谕数条悉
卷二 第 17b 页 WYG0577-0106b.png
 明利害其所编筑圩歌至今乡村之民家传人诵焉
 十一年工部郎中傅潮奉敕理吴中水利浚治昆山
 十河十五年郎中臧麟继之皆有成迹正德四五年
 苏松大水为灾民不粒食时都御史俞谏奉敕治水
 踰年而工息复差工部郎中朱衮治水吴中并为民
 利今上御极悯东南数被水患恐重伤财赋之地乃
 命巡抚工部尚书李公充嗣兴修水利时官属若郎
 中林文沛员外郎颜如环实分理其任颜治吴淞江
卷二 第 18a 页 WYG0577-0106c.png
 林治白茅未几颜以忧去林遂并治二水时李公建
 行台于太仓总督于上而林则周行诸邑躬亲相度
 导白茅浚吴淞江疏太湖于夏驾浦口置闸以障浑
 潮其他堤堰陂塘之修筑者甚众一时措置周悉号
 令严明厥工告成利被吴下迄今十馀年沿江滨海
 其要害通泄之所所宜及时兴修以防未然正有赖
 于今日也
卷二 第 19a 页 WYG0577-0107a.png
   三吴水利考序说
禹贡扬州之域自江以南其郡以十数苏州松江常州
 镇江四郡最大于地为吴分其部所领凡一州十有
 七县绵地千里畛畷无数自汉唐以来号称财赋疆
 予尝按图书在虞夏之贡以为下田然亦靡有象犀
 珠玉丹砂金碧山林之饶而财丰若此者岂有他哉
 盖其民重稼穑专务水利故也夫水利之大莫过于
 江海今自苏州以北至常州镇江东至松江皆壤地
卷二 第 19b 页 WYG0577-0107b.png
 相属襟带江海而又有太湖为之灌注汉司马迁以
 为吴东有三江五湖之利有由来矣三江即松江东
 江娄江也五湖即太湖中小湖有菱湖莫湖胥湖游
 湖贡湖凡五名故曰五湖其实一太湖也苏州在太
 湖东北三江五湖皆属焉三江五湖之外若湖瀼荡
 漾渰渎塘浦名闻者以百数酾而为渠行水溉田者
 其交络之流又无所不至是以苏州地虽卑下为众
 水所钟而田因贮淤肥美多为沃壤今量其赋独为
卷二 第 20a 页 WYG0577-0107c.png
 诸郡最松江之水不能半于苏州其名闻者亦以十
 数淀湖三泖最大皆西受太湖之水酾而为渠者以
 百数黄浦最大皆西受淀湖三泖之水浦之始楚春
 申君黄歇之所为也今诸乡之水溉田者皆由此浦
 世赖其利唯东北濒海堈身之田浦水所不及者往
 往多废故松江之赋视苏州十居其五常州之水其
 最大者有滆湖洮湖濠湖闾江氿溪荆溪百渎诸水
 虽潏潏分流或北属于大江南属于太湖然其地居
卷二 第 20b 页 WYG0577-0107d.png
 太湖上流多高原易寘淤为害故其赋又视松江为
 下镇江地势至北益高去太湖颇回远无所通唯漕
 渠自嘉兴历苏州常州直北流入界中抵京口通江
 淮耳然渠自京口经夹冈势缭曲皆凿山为之而潴
 水少宋元祐中于京口吕城下揵石为渠两涯置闸
 以禁障内外之水时其钟泄而又与镇之练湖相宣
 通练湖方四十馀里晋陈敏据江东遏马林溪为之
 以溉云阳今并有益于渠田湖视新丰杜墅长荡诸
卷二 第 21a 页 WYG0577-0108a.png
 湖最大而水浅亦易索大抵镇江地皆濒山鲜平土
 水往往循行岬隙间故其田多瘠埆而赋独在诸郡
 之下夫苏州通水多故其赋独为最镇江通水少故
 其赋独为下此水之为利于四郡较然也然水本以
 为利自水道淤阏比年以来旱涝荐臻如此四郡数
 逢其害民人流散死丧相踵深可痛惜而其财赋所
 出与所称亦异若究所由岂非为有司者虑害不深
 重惜繁费不专务水利之故哉方今四郡财赋岁输
卷二 第 21b 页 WYG0577-0108b.png
 于京师者往往当天下之半其为有益于朝廷甚大
 其所宜轸念又非他郡之比今水道淤阏为害滋久
 而不早为之所吾恐民日益困财日益匮赋将安出
 甚非所以为国家久远长善之虑且今量其费不及
 一郡一岁所输三分之一其劳又非有凿龙门辟伊
 阙析砥柱之艰危其远又不过五六岁而即有以建
 数百岁安富之美功未闻事省而能收大利有如此
 者如此而又不亟为之是谓弃天之时遗地之利竭
卷二 第 22a 页 WYG0577-0108c.png
 人之财莫此为甚夫宜知山川与民所疾苦国之利
 害皆有官守者之任故余既考迹志记综覈旧闻博
 议深论以相问难及利害既明是非亦定于是乃推
 表四郡及其所部州县辑为图考条其川原预定计
 算缀集遗文以为一书庶国之利害皆有实徵而可
 行焉
卷二 第 23a 页 WYG0577-0109a.png
   太湖考
太湖在苏州西南境三十馀里禹贡谓之震泽周官尔
 雅谓之具区国语史记谓之五湖左传谓之笠泽扬
 州记曰太湖一名震泽一名笠泽一名洞庭山海经
 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是也周官既云其泽薮曰具
 区又云其浸五湖似五湖别有所在然范蠡乘舟入
 五湖司马迁登姑苏望五湖实又指此且扬州之境
 水大者无过于太湖其为具区甚明而历考传记所
卷二 第 23b 页 WYG0577-0109b.png
 载五湖即是太湖非别有五湖也张勃吴录曰五湖
 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馀里故以五湖为名
 虞翻曰太湖东通长洲松江南通乌程霅溪西通义
 兴荆溪北通晋陵滆湖东连嘉兴韭溪水通五道谓
 之五湖陆鲁望曰太湖上禀咸池五车之气故一水
 五名图经以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为五韦
 昭以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并太湖为五郭璞江赋以
 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为五初学记云或说以射
卷二 第 24a 页 WYG0577-0109c.png
 湖贡湖上湖长塘湖滆湖为五按左传越伐吴吴子
 禦之笠泽国语吴越战于五湖可见五湖之为一湖
 甚明也然今湖中亦自有五名曰菱湖在莫釐之东
 周三十馀里曰莫湖在莫釐之西北周五十馀里曰
 游湖在长山之东周五十馀里曰贡湖沿无锡老岸
 周一百九十里曰胥湖在胥山之西南周六十里五
 湖之外又有三小湖夫椒山东曰梅梁湖杜圻之西
 鱼查之东曰金鼎湖林屋之东曰东皋里湖而吴人
卷二 第 24b 页 WYG0577-0109d.png
 称谓则总曰太湖越绝书称其大周三万六千顷连
 苏常湖三州之地湖中有七十二山其大者曰东西
 二洞庭马迹次之山居人甚多闾巷井舍鳞次蚁聚
 无虑数千家而仙宫梵宇分布上下茂林平野弥望
 百里可谓大矣然考之太湖上流其西北自建康等
 处入溧阳逦迤至长塘湖并润州金坛延陵丹阳诸
 水会于宜兴荆溪以入其西南自宣歙池州武林天
 目富阳下湖之安吉武康乌程长兴合苕霅山溪诸
卷二 第 25a 页 WYG0577-0110a.png
 水以入数郡之水潴汇于湖汪洋浩□不可涯涘而
 东达于三江以入海东南积水之区盖莫有大于此
 者其底定也则灌溉民田为三吴美利汎溢也则浸
 淫数郡而民被其大害是以古人之治之也疏其源
 使水有所入导其流使水有所归皆为民兴利除害
 而已故观其置五堰于溧阳以节宣歙金陵九阳江
 之水使入于芜湖以北入于大江开夹荢干于宜兴
 武进之境东抵滆湖北接长塘湖西连五堰所以泄
卷二 第 25b 页 WYG0577-0110b.png
 长塘湖之水以入滆湖泄滆湖之水以入大吴渎塘
 口渎白鱼湾高梅渎白鹤溪而入常州运河之北偏
 十四斗门北下江阴之大江所以杀西来之水使不
 入于太湖而皆归于江也又以荆溪不能当西来众
 流奔注之势遂于震泽之口疏为百𣲖谓之百渎而
 又开横塘以贯之约四十馀里百渎在宜兴者七十
 有四在武进者二十有六皆西接荆溪而东通震泽
 者也又于乌程长兴之间开七十二溇在乌程者三
卷二 第 26a 页 WYG0577-0110c.png
 十有八在长兴者三十有四皆自七十二溇通经递
 脉以杀其奔冲之势而归于太湖也太湖上流诸道
 水之来源若此而所以泄之者则惟于三江是赖焉
 太湖东出吴江县之长桥为吴淞江由吴淞江东流
 以入大海此震泽泄水之大道也然泄水之处各有
 区域盖不止于吴淞江而已曰鲇鱼口曰胥口曰白
 洋湾曰管渎曰小溪港曰瓜泾曰夹浦曰张家河曰
 北车桥曰漾湖溪曰上渎港曰陆家浜曰虎山桥曰
卷二 第 26b 页 WYG0577-0110d.png
 石家浜曰南宫曰蒯家泾曰九曲江曰后塘桥曰梅
 梁溪曰龙塘河曰迎城山曰菱湖港曰太平桥曰泽
 塘浜曰灌渎浜曰和尚浜曰长洛浜曰王家漾曰山
 泾港曰渡水港曰黄渎港曰后保河其他支流尚多
 不可殚记皆所以泄太湖之水以东入于三江诸浦
 而归大海者也然以江湖形势观之大要宣溧以上
 西北之水可使入于芜湖以归大江而不可使注于
 荆溪苏常以下东南之水可使趋于吴淞江归大海
卷二 第 27a 页 WYG0577-0111a.png
 而不可使积于震泽此治水东南之大旨也然地形
 有高下时世有古今水道有通塞而所以治之之法
 则固不可同年而语也
卷二 第 28a 页 WYG0577-0111c.png
   应天府属水源
破冈渎在句容中道至丹阳城西凡十四埭上七埭入
 延陵下七埭入江宁界吴赤乌间开运通京江晋宋
 齐因之梁废此开上容渎至陈上容渎湮复修破冈
 渎隋平陈遂废
官塘河在县东五十里北流入丹徒界
新河在县东四十里源出驹骊山流入洮湖以入太湖
绛岩湖在绛岩山下周百二十里界上元江宁二县
卷二 第 28b 页 WYG0577-0111d.png
石臼湖在金陵城南二十里广九十里界溧水高淳当
 涂三县内有军山塔子马头雀垒四山
丹阳湖在石臼湖南广六十里与溧水高淳太平宁国
 共界
固城湖在丹阳湖东广四十里界高淳当涂宣城三县
银林河在高淳县东三十里西通固城湖东通溧阳之
 升平湖长五十馀里即伍子胥所开运河以通伐楚
 饷道者又名胥溪内有广通坝原𨽻溧水弘治中割
卷二 第 29a 页 WYG0577-0112a.png
 溧水置高淳今属焉
  (按诸湖连亘几二百里汪洋浩□据三吴上游国/初溧民陈嵩九疏请于广通镇筑坝捍禦高皇帝)
  (下其议命两台督成之永乐四年改筑/土坝置官夫防守著为甲令今利赖焉)
升平湖在溧阳西南七十里水源自高淳诸山溪东流
 入湖会建平梅渚社渚入三塔等湖
三塔湖一名梁城湖周四十里西南接升平湖北入永
 阳等江 韩城港(在县西南/六十五里) 蓝溪(在县西南/六十里) 流
 水涧(在县/西南) 丫枝港(在溧阳县/西七十里) 餐溪(在县西六十/里源出荆山)
卷二 第 29b 页 WYG0577-0112b.png
 (流经谷山/入三塔湖) 马蚁荡(在县西/东塘) 强步渰(在县西/五十里) 东
 塘港(在县西/五十里)
五堰去溧阳县西五十里自广通而东十五里曰新坝
 自此而东九里曰升平堰又南九里曰三塔湖堰又
 东九里曰南渡堰又东九里曰沙涨堰又东九里曰
 前麻堰皆在广通坝之东
 (单锷曰五堰水利昔钱舍人公辅为守金陵常究五/堰之利虽知五堰之水利而未知五堰以东之利害)
 (锷知三州之水利而未䆒五堰以西之利害一日钱/公辅以世之所谓五堰之利害与锷参究方知始末)
卷二 第 30a 页 WYG0577-0112c.png
 (利害之议完也公辅以为五堰者自春秋时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春冬可)
 (载二百石舟而东则通太湖西则入长江自后相传/未始有废至李氏时亦常通运而制牛于堰上挽拽)
 (船筏于固城湖之侧又常设盐官置廨宇以收往来/之税是时河道淤塞堰埭低狭虚务添置者十有一)
 (堰往来舟筏莫能通行而水势遂不复西及遇春夏/大水江湖泛涨则园头王母龙潭三涧合为一道而)
 (奔冲东来河之不治愈可见也今若开深故道而存/留银林分水二堰则诸堰尽可去矣所欲存二堰者)
 (盖本处地势自银林堰以西地形从东迤逦西下自/分水堰以东地形从西迤逦东下而其河自西坝至)
 (东坝十六里有馀开淘之际须随逐处地形之高下/以浚之然后江东两浙可无大水之患然银林堰南)
 (则通建平广德北则通溧水江宁又当增修高广以/俟商旅舟船往还之多可以置官收税如前之利此)
卷二 第 30b 页 WYG0577-0112d.png
 (五堰所以不可不复也今莫若治五堰使上之水不/入于荆溪而由分水银林二堰直归太平之芜湖下)
 (至吴江之岸为千桥使太湖之水东入于海中治百/渎之故道与夫苏常湖三州之有故道旁穿于太湖)
 (者虽不可缕举而槩可以迹究也难者曰虽复五堰/奈五堰之侧山水东下何复堰无益也锷荅曰由五)
 (堰而东注太湖则有宣歙池广德溧水之水苟复五/堰使上之水不入于荆溪自馀山涧之水宁有几耶)
 (比之未复十须杀其/六七耳难者乃服)
  (按五堰故迹废久莫考所据广通坝东去五十里/有升平湖三塔湖又二十里有南渡渰沙涨渰质)
  (之五堰之名不少异则宋之五堰当在此诸湖渰/之口无疑矣盖昔之五堰节溧阳诸湖渰之水由)
  (子胥伐楚运河尽入大江今东坝乃在子胥伐楚/运河内则是止能节固城湖以西之水入江非能)
卷二 第 31a 页 WYG0577-0113a.png
  (并溧阳诸湖渰之水而尽节之也然广通地形颇/高今之二坝亦自足以节水则亦不必过求古迹)
  (矣/)
旧县(在县西四十五里水自分界山/经上兴埠东流流至南渡渰)
南渡渰(在县西四十里自建平高淳并/南境诸水尽会于此分注两江)
李家渡港(在县西三十里上通/湖渎桥泄黄山湖水)
湖渎(在县西三十里/通黄山湖水) 淦西港(在县西二/十二里) 金花荡(在/县)
 (西二十里/通淦西) 新昌渰(在县西/二十里) 葛涪渰(在县西十五/里西连新昌)
 (渰/) 毛家渰(在县西/十三里) 盐港(在县西七里上通南渡/渰下经泓口通昆崙杨)
卷二 第 31b 页 WYG0577-0113b.png
 (巷/)
永阳江一名水阳江又名九阳江(在溧阳西北四十里/源出曹老山东南流)
 (入江东北/入于洮湖) 谢达渰(在县西北/四十里) 濑阳渰(在县西北/三十六里)
 (俗呼濑溪上接三/塔等湖东入洮湖) 诸阳渰(在溧阳北/四十里) 马墅港(在/县)
 (北三十/五里) 泾渎(在县北三十里金坛溧/阳诸水由此入洮湖)
洮湖(即长荡湖在县北二十五里与金坛宜兴分界旧/有八十浦口后所存二十七东通蓬塍河北入滆)
 (湖东达/于太湖) 沙涨渰(在县北/二十里) 古渎(在县北二十/里与濑溪通) 徐
 角渰(在县北/十里) 蒋塔渰(在县北/五里) 塘下渰(在县北/三里)
卷二 第 32a 页 WYG0577-0113c.png
 盘龙涧(并在溧/阳北)
金陵溪(在溧阳南六十里源发广德马/蹄泉至新桥入河流会于荆溪) 上湖涧(在县/南六)
 (十里源出广德州东北/流合白云溪入太湖) 滆溪(在县南五十/里近铜官山) 鲁里
 渰(在县南三/十六里)
举善溪(在县南三十里源出广/德东北流入高友溪)
高友溪(在县南二十里源出广德/经黄墟荡合于白云溪) 谷溪(在县南十里/源出青山北)
 (流合入/濑水) 古县渰(在县南/十五里) 下湖(在县南十里周五/里流入白云溪东)
 (入太/湖) 黄墟荡(在县南十里周五里/东北流入白云溪) 缲车泾(在县/南十)
卷二 第 32b 页 WYG0577-0113d.png
 (里上接黄墟荡/下通白云溪) 百丈沟(在县南三里一名百步沟/源出燕山东流入白云溪)
  曹塘涧(横涧皇涧俱/在溧阳南)
白云溪(即白云泾在溧阳东六十里东流入/荆溪又城南山川坛东亦名白云溪) 朱湖(在/县)
 (东南/八里) 戴埠港(在县东/南五里)
横逻渎(在溧阳东七里南接/白云溪北通洮湖)
千里湖(在县东十五里西/南与古县渰相连)
莲湖溪(在县东十八里西通洮/湖东入宜兴之洴浰渰)
梅渚湖(在建平北三十里历溧阳/三塔湖洮湖以达太湖)
卷二 第 33a 页 WYG0577-0114a.png
南湖(在固城湖南属宣城县李公默宁国志曰湖广四/十里东受溧阳广德建平诸水宣城诸溪涨亦泻)
 (入焉诸溪南入者曰洪林河西曰西溪南曰岳屿沟/湖泛则自西南出曲河至油榨沟西北出湖北河至)
 (浑水港俱与大河合北至水阳慈溪亦东合高淳水/溯流而进东通五堰以达太湖已上诸水俱由西北)
 (入于/太湖)
   杭州府水源(按东吴水源天目为大属杭州临/安者曰东天目为阳属湖州安吉)
    (者曰西天/目为阴)
天目之阳发源为馀不溪自临安馀杭入钱塘界为安
 溪又为凤口溪东南入德清界折而东北流有吴羌
卷二 第 33b 页 WYG0577-0114b.png
 山之石壶泉汇而为龟溪又越山之瀑布泉石壁山
 之月泉皆来会而东又散入桐乡之运河东溪横河
 皂林诸泾又分支为北流水其施诸溪亦来会东行
 二十里入归安至敢山漾漾水合焉过菱湖湖水合
 焉西北过荻港碧浪湖折而西为大湾入府城南门
 又前溪自武康铜岘诸山历县治一北流黄陇山沙
 村又北流水自德清县治东清河桥下沙村与前溪
 水合有黄蘖山源发而为黄浦又妙喜山源发而为
卷二 第 34a 页 WYG0577-0114c.png
 妙喜港又王村诸山源发而为黄墅港又菁山源发
 而为官泽水皆来会北经岘山漾合埭头横山诸水
 入府南门总会于府前之江渚汇又苕溪支流入西
 门亦汇焉是为霅溪受诸溪之水迤逦北行过仓桥
 溪湾出迎春门与岘山漾合大会苕溪诸水于昆山
 漾散入大钱小梅并乌程诸渎以入太湖一支东折
 过八里店为运河即荻塘东流为旧馆为浔溪由吴
 江七十二溇入太湖东荻塘至平望合莺脰湖澜溪
卷二 第 34b 页 WYG0577-0114d.png
 诸水截吴江运河入汾湖三白荡转入淀湖三泖
西湖 源出天竺诸山发玉泉武林泉泠泉茯苓泉白
 河泉大悲泉寒泉参寥泉后仆夫泉一勺泉寒光泉
 惠泉喷月泉法华泉真珠泉虎跑泉凡十六汇而为
 西湖二𣲖东泄一由城堧石函以入杭城运司前分
 布诸河一由昭庆寺桥北行西折历三闸为下湖河
 分支入武林水门为大河即盐桥运河与运司水会
 从凤山门出东行十二里至龙山闸北与候潮门水
卷二 第 35a 页 WYG0577-0115a.png
 会为外沙河循城而北至永昌门北过清泰庆春二
 门与内河合仍循城转西至会安坝下注艮山河西
 入泛洋湖东北至德胜坝是为上塘河由下塘河入
 嘉兴界
下塘河 自上塘河分支西北行过德胜桥至江涨桥
 与子塘河合流至北新桥西北入湖州界曰下塘河
 北接新开运河
下湖河 即运河在杭州城东北一𣲖由溜水桥沿东
卷二 第 35b 页 WYG0577-0115b.png
 西马塍至卖鱼桥西合馀杭塘河一𣲖由打水溇南
 折至江涨桥入一𣲖由八字塘至古塘桥下折入一
 𣲖由西堰桥至饮马山亦折入馀杭塘河
南上湖 南下湖 在馀杭县南源发自天目由临安
 来南从石门入两湖东流为南渠河又东为馀杭塘
 河
馀杭塘河 在武林门外自江涨桥西四十五里至馀
 杭县北通新开运河
卷二 第 36a 页 WYG0577-0115c.png
新开运河 在武林门外北新桥之北通苏湖常秀等
 府 西溪自武林山北下流入湖州界
子塘河 在今江涨税司北为新河头北行经米市桥
 入清水潭过左家桥西达馀杭塘河北达新开运河
宦塘河 去杭城西北三十五里南接北新江涨桥北
 达奉口河
奉口河 去杭城西北四十五里西南接钱塘奉口大
 溪西北抵德清县界
卷二 第 36b 页 WYG0577-0115d.png
新江塘河 在海宁县东北二十里其源自德清县大
 麻溪之支𣲖由庄婆堰西北东流抵县城濠逶迤七
 十馀里而支港甚多东北入嘉兴界
洛塘河 在海宁西北三十里乃新江塘河之支流东
 入硖石南湖迤北入嘉兴长水塘河
  已上诸水北由湖州入太湖东由嘉兴入黄浦
   湖州府水源
天目之阴自险潭历金石为广苕山发源为苕溪一名
卷二 第 37a 页 WYG0577-0116a.png
 大溪至荻浦荻浦溪水来合过除口至山公潭潭水
 来合至归山下洛溪水来合至西屿横溪水来合过
 孝丰县东下铅干如湖水来合经石虎山至安吉州
 境邵渡丘渡独松岭水来合至南屿南屿山水亦合
 焉至塔潭分支西北者为里溪大支西行者为外溪
 里溪西行至石埭埭水来合又西龙湖水来合至石
 鼓堰堰水曹埠水西坑渎水皆来合其外溪东北行
 也杨子湖邸阁水同来合至马家渎渎水来合又至
卷二 第 37b 页 WYG0577-0116b.png
 丁埠前冈水来合过富山塘紫溪之水来合内有姚
 湖五湖四龙湖五龙湖南获湖皆通贯交组于其中
 至浮石山里溪之水复来合至梅溪镇梅溪与浑水
 渎水皆来合一支北行经归安入凡常湖历荆溪相
 见湾以下总自广苕而来故以苕溪名其细别东溪
 有四源一𣲖董岭入江渚溪一由移风白水湾归石溪
 一自幽岭经碧门为碧溪一接铅干从泥湾为紫溪
 又地浦滩总四流一自铜山港一自馀杭独松岭一
卷二 第 38a 页 WYG0577-0116c.png
 自母康坞一自武康石羊里及马家渎丁埠港总入
 于外溪又寺前港总三流一自清松里一𣲖郎村坞
 一𣲖西坑溪及九龙南溪故鄣港汪家溪石埭溪总
 入于里溪又浑水渎总四流一自孝丰西茂汤湾一
 自曹家溪一自广德源洋一自亮门塘入于苕溪又
 梅溪总三流一出四安溪一出海潭溪一出车樯湾
 入于苕溪又荆溪总三流一出沙埠港一出长兴陈
 溪一出长兴小溪港四安溪南出石涧盘涧塘善岸
卷二 第 38b 页 WYG0577-0116d.png
 塘合广德水经塔水塘下苕溪和平诸山出潘店港
 栖贤水及祝家港白田港钮家港出吕山塘下入苕
 溪又白岘山源诸山之水东过悬脚岭岭水入焉又
 为杨店水东过苍云岭之梓方涧涧水会而为合溪
 南过竹山塘塘水入焉又东过罨画溪溪水入焉过
 赵渎入太湖又顾渚山金河泉达子汇而为水口镇
 水口东南历紫花涧分折东北趋德成桥入太湖其
 水口镇东分为卢祥湖折而东北趋上新桥入太湖
卷二 第 39a 页 WYG0577-0117a.png
 ○白石山发源为青山港南会于苕溪二水合流为
 常丰涧历黄坑潭入太湖
天目又一源东发为南溪一源南发为马溪又高陆山
 源发为猷溪俱自临安入馀杭至双桥合流为双溪
 东过径山港径山源水来会东入河港过灵源港入
 钱塘界通会于塘河又溠水出双林山半瀑入太溪
由拳青嶂山发源有二 一为东溪东北经钱塘界北
 折入德清县又高陆山一源发而东北过仇山之北
卷二 第 39b 页 WYG0577-0117b.png
 独松岭一源发而东至仇山之下二水合流而北过
 卢公桥十二里入苕溪
前溪 在武康县前其上源即阮公潭馀英溪在县后
 曰后溪出乌回山经龙尾桥而东曰新溪其北与前
 溪合曰封溪由县东出前溪东南即风渚湖也又东
 为沙溪东北为长安溪南为湘溪北为埠溪西北为
 双溪并东北入于太湖
馀不溪 在德清县南其水清彻馀则否故名其支流
卷二 第 40a 页 WYG0577-0117c.png
 曰内河曰马厄河曰乌山港 北流水自馀不溪至
 县东分流入清河桥北至沙村与武康前溪水合又
 北至岘山漾合馀不溪入定安门至江子汇是为霅
 溪之𣲖
梅溪 在安吉即东西里外诸溪之合流下入荆溪经
 吴山西北注太湖东一支合霅溪绕郡城亦下荆溪
荆溪安吉州北五十里其源自顺零诸山东过梅溪合
 小溪港注太湖 龙溪发源天目之阴下经荻浦陈
卷二 第 40b 页 WYG0577-0117d.png
 安除口山公潭至归山与太平仙溪水合至孝丰下
 铅千为苕溪之𣲖
青塘 在迎禧门外属归安东北接龙溪入太湖 盛
 家港横泾港俱南接苕溪北入太湖
四安溪 在长兴县南三十里一名周渎东北入太湖
馀吾浦县东南即宜兴之东乡也其东入于太湖
顾渚溪 在县东三十里源出顾渚山至水口东入太
 湖 罨画溪县西七里 合溪 在县西北二十四
卷二 第 41a 页 WYG0577-0118a.png
 里源出义乡白岘飞云诸山 包洋湖 在县东北
 十五里并东入太湖
  巳上诸水北由七十二溇入太湖东由荻塘入吴
  江界
   七十二溇
乌程之溇三十八 小梅港西山港顾家港官渎港张
 婆港宣家港阳渎港泥桥港寺桥港大钱港计家港
 阳溇沈溇罗溇大溇新泾溇潘溇诸溇胡溇和尚溇
卷二 第 41b 页 WYG0577-0118b.png
 张港溇幻湖溇西金溇东金溇赵溇许溇杨溇谢溇
 义高溇陈溇薄溇五浦溇蒋溇钱溇新浦溇石桥溇
 汤溇盛溇宋溇乔溇
长兴之溇三十四 王村港蒋家溇上周溇长大庙溇
 乌桥溇夹浦溇谢庄溇丁家溇坍缺溇鸡笼溇沈渎
 溇杭渎溇卢渎溇金鸡溇石屑溇殷南渎溇斧浦溇
 福缘溇石渎溇后村溇新塘溇竹筱溇徐家溇百步
 溇新开溇花桥溇葵浦溇坍湀溇径山溇卢圻溇白
卷二 第 42a 页 WYG0577-0118c.png
 茅溇小陈渎溇窦渎溇
大钱港小梅港总苕霅西南众水以入于湖港之最大
 者也此又不在七十二溇之数
   嘉兴府水源
幽湖 在嘉兴西南属秀水县南纳陡门诸水北由新
 城塘卢沥塘分入车溪烂溪 车溪在郡西北七十
 一里阔六丈今名斜港南自桐乡西自乌程会流入
 溪北达于烂溪 麻溪芝溪在郡西南承桐乡乌程
卷二 第 42b 页 WYG0577-0118d.png
 诸水合烂溪北入莺脰等湖 韭溪在郡西即鸳鸯
 湖之支流也南自运河分流北入吴江界
钱家溪 在郡西北二十五里阔一十馀丈水从毛家
 港来分为二道一支北行入和尚荡雁荡一支东行
 入白虎港并入吴江界 南北和尚荡雁荡在郡西
 北其西南俱接横塘河北入吴江杨溪 东郭河在
 郡东北五里水从相家湖来东往嘉善界二十五里
 北行复入吴江界
卷二 第 43a 页 WYG0577-0119a.png
永新泾 属桐乡皂林东去十里永安铺之东自运河
 分支北流入泾直抵烂溪 康泾运河之北曰通泾
 南曰康泾居皂林之中南通陈庄等河凡十北由乌
 镇市抵烂溪为吴江界 烂溪在永新泾东北二十
 里南滨桐乡者为东烂溪又东行二十里出秀水界
 北入吴江莺脰湖
相家湖 在嘉兴县东九里受西南众流东入团港至
 嘉兴北入吴江界 穆溪在县东北南接海盐上谷
卷二 第 43b 页 WYG0577-0119b.png
 湖西接幽湖诸水北入吴江界 王江泾在县北南
 受运河西受闻店麻溪诸水北入吴江界
许家荡 南北夏墓荡 在嘉善西北俱北入汾湖东
 入西白荡 汾湖县西北西纳王江泾莺脰湖诸水
 东入三白荡 芦墟三白荡县西北西纳汾湖诸水
 东入鼋荡为青浦界
  已上诸水并南自嘉兴北入吴江
平川一名西塘在嘉善北西承烂溪诸水东北入于淀
卷二 第 44a 页 WYG0577-0119c.png
 湖三泖 魏塘又名武塘在嘉善县后西南承嘉兴
 诸水东入秀州塘
海盐塘南接海盐诸水北入马场湖东由七里桥达松
 江界内
嘉善塘合嘉兴秀水桐乡诸水溯白莲寺而东三十五
 里至嘉善入秀水塘阔三十馀丈至是水疾流迅由
 枫泾北入三泖
平湖塘广三十馀丈西南接焦山门桥回而东注与马
卷二 第 44b 页 WYG0577-0119d.png
 场湖海盐之水会流经嘉善界以达于松江
枫泾 在嘉善东北即白牛塘一名清风泾南承嘉兴
 诸水北入三泖东入珠泾以达横潦泾
上谷湖 在海盐县西南六十里东入宋坡湖 宋坡
 湖 在县西四十里南临大海下流合于澉浦 澉
 浦在县西三十里东北汇于当湖
当湖 在平湖县东上承澉浦以西诸水东下石牌泾
石牌泾 在县西北三十里承平湖东下之水由面杖
卷二 第 45a 页 WYG0577-0120a.png
 等港入于长泖 东泖在县东北西南纳当湖诸水
 东北入于黄浦
又有乍浦独山塘沈清官塘官田庙港张家汇俞塘芦
 沥浦丁家漾白泾界泾大茫塘此皆南承浙水北达
 于松江者也
  已上诸水俱由西南入于黄浦
 
 
卷二 第 45b 页 WYG0577-0120b.png
 
 
 
 
 
 
 
 三吴水考卷二